大学生消费观念论文实用13篇

大学生消费观念论文
大学生消费观念论文篇1

Keywords consumption cultur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0 引言

消M文化产生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社会,当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济飞速发展,拥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因此进入了以物质消费为主要驱动力的大众消费性社会。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沿海的多数城市以惊人的速度成长起来,经济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这导致消费型社会的特征初步呈现。消费文化总体上反映了多数消费者对物质消费的态度和思维方式,消费文化凭借其特有的文化和魅力,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造成了影响,导致了大学生对大学思政课堂中所宣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怀疑甚至排斥的心理,不利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1 消费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消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人们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社会生活以及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的总和。消费文化包括物质消费文化、精神消费文化和生态消费文化,它是社会文化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在消费领域所创造的优秀成果的结晶,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

消费文化主要表现为三大特点:消费场所、消费品以及消费活动。一方面,由于消费主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消费者所购买的消费品存在着千差万别。例如,有的消费群体是中低收入的老百姓,那么他们就会选择在一些实惠的商店或者超市进行购物,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有的消费群体属于高收入消费者,那么他们就会选择在有名的专卖店购买奢侈的消费品。另一方面,由于消费用途不同,所以消费者的消费场所、消费品以及消费活动也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观念、物质收入等决定了当地的消费文化,对当地的消费起着促进作用。

2 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的区别

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中,消费文化弘扬的是一种对社会文化有促进作用的文化,反对铺张浪费,而消费主义追求的却是极度奢侈,阻碍优秀消费文化的传播。在西方国家,曾经流行消费主义,它是一种病态性的消费主义观,极力追求炫耀性、奢侈型浪费,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并以此作为人生的目的和价值所在。而这与消费文化的核心有着天壤之别,是不利于优良文化发展与传承的。消费文化是一种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种文化,它渗透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引领与指导着社会的物质生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而且能影响人类的思维和价值观,对人类的全面发展有着促进的意义。可见,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在消费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要彻底抛弃消费主义,才能使人类社会处于和谐而稳定的局面。

3 消费文化对大学思政教育创新的影响

3.1 消费文化所追求的刺激、娱乐冲击了思政教育提倡的社会责任感

当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很多商家都大量生产各种商品,并改进商品的外形、功能等,而消费者为了体验各种商品的功能特性,不惜花费大量钱财以买进商品。如今,大学生青年是消费群体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为各大生产商贡献了不少。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人们与世界的距离也越来越近,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不少大学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自己的衣食住行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部分大学生青年追求刺激、疯狂、娱乐,这种片面、不成熟的消费文化深刻影响了大学生青年的成长,扭曲了消费观念。在现实的消费文化影响下,以提升人的精神层次和内涵为教学目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部分大学生的眼中显得无足轻重。一些大学生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于空泛,没有西方经济学有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如学习实用的操作技术。

3.2 消费文化改变了大学生的价值观,淡化大学生的民族意识

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的心灵、行为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大学生在儿时受到的传统教育,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会慢慢地偏离主流意识形态,久而久之,当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人群形成一定规模时,那么主流意识形态就会被边缘化。当前,消费文化把大学生青年引向了感官享乐和物质消费,导致大学生青年降低了对政治时事的关注度。消费文化正在把大学生青年引向一个商业社会中的个体,把人们传统的历史经验和爱国情怀转化为一种无国界的商业经验,这无疑会给大学思政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严重影响大学思政的教学,甚至会导致国民素质下滑。

3.3 消费文化使大学生淡化思政教育中所提倡的崇高理想和英雄主义

前,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各种影视作品都充斥着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媒体使尽一切手段来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其中包括媚俗手段。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使人们一般通过网络与外界接触并获取广泛的外界信息。大学生是使用互联网的主要人群,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人们逐渐进入了读图时代,一切夺人眼球的信息离不开丰富多彩的图片,因此,各大媒体抓住了消费者的这一心理,以华丽包装、渲染煽情的宣传攻势迎合了大学生们的心理特质,拉大了这些大学生与崇高理想的距离。

大学思政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文化、有内涵的四有人才,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崇高理想而奋斗,而这崇高的理想与某些媚俗的消费文化是格格不入的。消费文化向大学生展示的是一种深度不够、平庸的文化,而不是一种有深度的文化,这使得思政课堂教育的步履艰辛。当前,很多大学生谈论的话题都是与生活、饮食、工作、收入、娱乐有关的,鲜有人讨论国家的发展方向以及人类的发展方向等有深度的话题。

4 基于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思政课堂创新

4.1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要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产品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发展优秀的消费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当前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它符合了多数人的生活愿望,对推进整个社会主义文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消费文化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支撑点,那么这种消费文化是低俗的,有可能会演变成为西方的消费主义,使大众丧失了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对文化根基造成严重的威胁。要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塑造良好的消费文化,就要推进大学思想政治课堂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当前的产品文化中,引导学生理性消费。

4.2 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产品可车载斗量,所以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传授传统知识的同时要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内容,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在教学理念方面,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实际学习与工作联系起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首先,要在思想政治课堂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爱国人文情怀。其次,还要在校内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例如,通过举办校内网络征文比赛,要求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所弘扬的优秀文化融入到当前的消费文化中,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

高校要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使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首先,高校要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通过海报、校园网等手段来使大学生及时了解社会的动态,并从中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热点,不随波逐流,培养大学生的独到见解能力。其次,高校还要把消费文化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可通过选修课、讲座等方式来向大学生宣传消费文化,引导大学生培养理性的消费观念,杜绝浪费,并学会科学理财。

4.3 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应对媒体舆论的能力

当前,网络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这种碎片化的信息对人们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影响,所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引导学生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对媒体舆论采取正确的态度,拒绝跟风。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教师要掌握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研究社会的发展方向,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在制定教学大纲的时候要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运用到社会热点中,避免一成不变的机械式备课。在这个信息时代,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媒体所引导消费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要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对媒体舆论形成正确的态度,切忌盲目跟风。

5 结语

大学生消费观念论文篇2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消费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消费观中的失衡性消费与虚荣的“时尚消费”的并存。失衡性消费一方面体现在用于学习、就餐方面的费用偏低,而用在交际、娱乐方面的费用比重过高,已明显偏离了学生消费的正常轨迹;另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的消费观中物质享受消费的超前性和精神文化消费的相对滞后性。此外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变化还体现在他们使用的物品(手机、文具等)、着装的风格等方面。

消费中精神价值的缺损。在大学校园中人们往往可以看到,注重物质生活的舒适富足,善于满足自己种种欲望的人被视为正常的、健康的人;而注重精神价值追求的人,则难以被人们所理解。当大学生们把消费当成自己的生活主题,对还能使用的物质产品进行没有必要的更换,并把对物质消费品的占有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时,必然走向消费的非理性化。

消费中欲望对需求的背离。人的消费行为被区分为基于需求的消费和基于欲望的消费,这两种消费之间存在着重要的、甚至是原则性的区别。当人们的基本需要被满足之后,消费社会还会制造出无限多种的需求,诱发人们走向奢侈享受。“奢侈是一种非理望的表现。它的实质是和享乐,任意放纵自己的非常或反常的生活需要,缺乏一种合理的生活消费的概念”。就大学生而言,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炫耀性、攀比性、虚荣性消费就是对物质消费的过度需求。这样的消费观会导致人生价值意义的丧失,从而引起精神空虚。

二、对当代大学生消费的引导

学校应加强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和培养。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明确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内容;把消费观念纳入校风教育与“两课”教学的范畴,大力倡导健康的消费观念,反对各种不良的消费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家长应关心和引导子女的消费。由于家庭是基本的消费单位,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往往与家庭影响有关。随着城乡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家长产生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虚荣消费心理,给子女树立了坏典型,不注重孩子消费观的培养;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吃穿玩用等有求必应;使得大学生不健康的闲暇消费方式有了可乘之机。所以家长应该本着对子女、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对自身不健康的行为及时纠正,引导子女科学合理地消费,对他们的的一些不当需求予以限制,有意识的培养他们勤俭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对于那些来自经济不发达农村或城市下岗职工家庭要改变那种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满足子女的一切需求这种不良心态,对子女的开支加以调控,不仅在物质上给与关心,更要在品德作风上加强对子女的自理自立能力的培养。

加强社会教育中的消费观教育和消费行为的引导。一方面加强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文学艺术等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大众传媒应该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在理论上强调消费对生产的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在提倡量入为、出适当消费的同时,要继续宣传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和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从理论实践中寻找不远离现实生活又不脱离我国国情的消费理念。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消费市场的调研和监管力度。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消费领域的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对消费热点的调查研究,对那些超越个人消费范畴的挥霍无度的奢侈风气不能等闲视之,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拜金主义,抵制腐朽人生观、价值观的侵蚀。总之,对大学生的正确消费观的培养,需要教育者的正确诱导,需要大学生本人的自省,也需要家庭、社区的有效配合。大学生消费观上的成熟正是大学生成人和成才的重要一环,全社会应该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大学生消费观念论文篇3

一、低碳经济内涵和时代要义

所谓“低碳”是指以二氧化碳为主要成分的低温室气体排放。“低碳”一词早在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就已经被提到,在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也全面阐述了全球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背景下的全球气候变化。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开采、燃烧能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急剧增加,再从当前的经济社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的“三高一低难循环”发展方式来看,低碳将是未来经济生活的主流,低碳经济是在人口的剧增,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工业的快速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核心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具体来说,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政府在2009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上通过了应对气候变化决议,明确提出: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期任务,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要求。这一决议表明了低碳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一次革命,同时也表明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标志着发展低碳经济、树立科学发展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提倡绿色消费,已经成为了我们落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二、低碳经济之于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理性分析

绿色消费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绿色消费观是指在消费过程中以低碳为消费基础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持人与自然良性循环发展的生态消费理念,是人类在资源匮乏、环境危机、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状况下兴起的一种兼顾代内与代际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消费理念。未来绿色消费可能会深入到个人的生活、工作休闲等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的国民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更新自己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我们要从改变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方式入手培育全民的绿色消费观,绿色消费无疑成为了对低碳经济发展引擎和拉动作用的重要环节。

1.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

(1)个人主义的消费倾向

90后的大学生个性张扬,社会责任意识缺失。有些人在追求自我实现的同时不顾及他人的利益,过分的最求个性化、时尚化,根本不考虑家庭的承受能力,在消费上表现出唯恐落后于潮流的态势,肆意妄为的放纵自己,存在不理性消费冲动和消费行为。

(2)消费主义的消费倾向

当代的大学生追求高物质消费,存在一种崇尚和追求过度占有的消费理念,节俭意识极其淡薄,甚至把消费作为一种生活的目标。有很大一部分群体的学生重视当前享乐从而轻视了精神价值,导致在大学校园奢侈品消费、透支消费、炫富消费、过度社交娱乐消费等消费形式的产生,与绿色消费背道而驰。

(3)功利主义的消费倾向

当前的大学生应把节俭视为品德养成的基础,但是却有学生在人情消费和学习消费等方面的消费上表现出了不择手段、自私自利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和功利倾向。高度的物质文明和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给学生带来时尚生活的同时,也功利主义思想带到了学生群体中。

2.树立绿色消费观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作为社会需求的重要拉动群体,及时了解他们消费行为的特点并帮助其树立绿色消费观,对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建设低碳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1)有利于全面构建低碳社会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应该从自身条件出发,在社会生活中起示范作用,树立绿色消费观。杜绝盲目消费对资源环境的破坏,用实际行动促进低碳经济、低碳文化、低碳生活的发展。

(2)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消费质量

绿色消费观可以使大学生感知环境保护与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地践行绿色消费,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

三、低碳经济主导下的大学生消费观重建的路径选择

1.理论路径

构建完整的绿色教育体系,将绿色消费观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摇篮。显而易见也是当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的主阵地,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要加强大学生的绿色消费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营造绿色消费观的氛围,使绿色消费观深入人心。

大学生群体相对于社会群体来讲,其绿色消费观念的整体水平是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正确理解绿色消费的理论意义,帮助大学生提高消费道德水平、形成正确的消费方式,是大学生遵循绿色消费观的前提保障。因此首先要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战略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中,以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在加强国情和民情教育的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消费观。其次要在高校的课堂开设绿色消费课程,加强绿色消费教育,将绿色的消费观基础理论教育融入到课堂教育并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我们宣传低碳理论、传授低碳知识的有效路径之一。最后是积极开展宣传教育,舆论工作也是一种思想政治工作,利用校园主阵地的网站、宣传栏、报刊杂志等媒介,为大学生营造出强大的舆论氛围,形成人人讲低碳、人人讲绿色消费的校园舆论常态。

2.实践路径

自觉践行低碳标准,把加强消费道德教育纳入到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总体当中。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地方,而大学的校园是培养绿色消费观的主要环境,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校的绿色消费教育的科学程度,将决定着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的科学合理的绿色消费观。

绿色消费作为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连接点,要让其真正成为个人的需求满足和经济发展动力,一方面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通过科学的策划和精心的组织,让广大学生成为新思想、新观念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并参加到低碳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使低碳经济的概念以乘倍数增长的速度在学生群体中广泛推广,从而形成合理的、绿色的消费观。另一方面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体系,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关于大学生消费观的活动专题,依托学生团体开展消费观辩论和研讨、消费知识竞赛等活动,这样不仅仅让受教育者停留在知理层面,还能够在更深层次的导行过程中表现,在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

3.生态路径

创新视阈建设低碳校园,营造低碳环境,让绿色消费成为生态文明构建的重要途径。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思想观念,高校应将低碳发展和低碳管理的思想融入到学校的各个方面,让受教育者培养低碳意识,获得低碳技能。在高校绿色消费是倡导改变传统的高碳生活方式,这就需要大学生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提倡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到倡导空调适度开放;从提倡少用一个塑料袋到倡导多带一个帆布包;从提倡网上办公到倡导减少纸张利用;从主动收集垃圾到积极进行垃圾分类;从反对自私的享乐观到拒绝挥霍铺张。通过环境教育平台,加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低碳知识教育,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了解到绿色消费观既是一种理性的消费观,也是一种文明化消费,因此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潘家华.澄清对低碳经济的几种误解[N].北京日报,2010-01-04(18).

[2]郭晨.低碳经济时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构建[D].浙江工业大学,2011(5):41-42.

[3]韩春.浅论低碳经济下大学生消费观的重塑[J].茂名学院学报,2010,20(2):14-15.

大学生消费观念论文篇4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用于体育健身娱乐与休闲的个人支出,它包括参与体育活动和观赏运动竞赛表演的过程中,对体育服务产品及体育活动直接有关的体育实物消费品、精神产品等体育消费资料的消费,以及为参与或观赏运动竞征赛而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餐饮费和入场券等。随着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不断浓厚,大学生体育意识的不断加强,大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消费也不断增长。为此,探析他们自身独有的体育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将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体育消费。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体育消费具有一定的规模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体育消费作为人们增进身心健康、娱乐休闲、强身健体的手段和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手接受。而在我国对体育消费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并且以大学生体育消费为研究对象的更是不多。另一方面吧,目前我国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的界定,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意识、体育消费的动机、体育消费的水平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以曲靖师范学院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体育消费进行研究,主要从他们的体育消费动机、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一起能够为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和高校体育市场开发及高校的体育工作开展提供参考作用。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曲靖师范学院的男女大学生共150名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现场随机发放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并在现场直接回收。(男生共收回79份,女生收回71份。)总回收15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50份,有效率为100%。

1.2.2文献资料法

首先查找翻阅社会学、统计学、体育经济学、消费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与体育消费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接着按照目前的研究思路,把收集到的资料与原来的研究思路进行比较分析根据需要调整研究思路和选择材料,进行资料的初步分析。

1.2.3逻辑分析法

在分析文献,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等方法对论文进行逻辑分析。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pss16.0 统计软件,对收集、整理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2.1.1大学体育消费的内容

体育消费分为体育实物消费、体育信息消费及体育劳务消费。体育实物消费主要包括购买运动服装(如衣服裤子等)、运动器材(如拉力器哑铃等)、体育保健品、体育邮票、体育等;体育信息消费包括订购体育报刊杂志和书籍以及观看各种体育比赛的门票,还包括购买体育音像制品等;体育劳务消费包括参加各种体育俱乐部的会费、参加各种体育项目培训班的学费、前往体育健身场馆的门票费用等。调查结果表明(表1),在曲靖师范学院学生的体育消费中,体育实物消费占65.3%,体育信息消费占21.7%,体育劳务消费占13%。说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以体育实物消费为主。列前三位的体育消费内容依次是:体育运动器材、体育运动服装、订购体育报刊杂志和书籍。其中,体育运动器材位于所有体育消费内容之首位,而体育邮票、体育音像制品、参加各种体育项目培训班费用水平最低。

2.1.2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

体育消费动机是促进大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进行体育消费的主观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育消费排在前五位的是:强体健身(60.84%);满足兴趣爱好(52.68%);丰富业余文化生活(38.45%);愉悦身心(33.01%)和扩大交往(24.58%)(见表2)。说明了现代大学生对体育能促进人的身体、心理、审美和社会性等各方面功能的认识较全面,形成了一定的价值取向。“花钱玩体育”、“花钱买健康”的现代生活消费理念正逐渐被大学生们所接受。

2.1.4大学生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主要消费项目及场所的选择

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主要消费项目的选择是与个人对体育兴趣爱好、需求、消费动机和消费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对自己喜欢的项目的程度不同,对所消费的程度也不同。在消费项目的选择上,男生排在前3位的是:羽毛球、乒乓球和游泳;女生排在前3位的是:健美操、乒乓球和游泳;总体倾向于室内项目的选择。(见表3)

2.3大学生体育消费观念

2.3.1小部分学生能有计划地理性消费

大学生消费的随意性强,他们既想很好地使用手中的钱,又想自由一些来支配,但其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往往影响了支配的自由度。在调查的学生中,30.3%的男生认为自己能理性的有计划的体育消费,而女生只有20.1%,19.61%的女生认为自己易受打折、广告、促销等的影响?而男生只有8.33%。这可以反映出,在体育消费方面,大部分男生比女生更为理性?

2.3.2价格与质量是首先考虑的因素

虽然大学生渴望自由地消费,但由于其掌握的资金有限,因而在消费中首先会考虑到价格,而质量也是他们不会忽略的一大因素。在质量相当时,大学生更愿意多花钱购买名牌,17.26%的学生在消费时追求时髦新潮、个性化,这些都反映了大学生对名牌的一种追慕心理?

2.3.3大学生对超前消费持宽容态度

在调查中,3.1%的学生赞成超前消费,其中非常赞成的8%。另外,在被调查的学生中,69.2%学生偶尔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10.71%的学生经常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只有20%的学生从来没有出现过入不敷出的情况。由此可见,超前消费是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误区之一?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曲靖师范学院学生的体育消费以实物性消费为主

在曲靖师范学院学生的体育消费中,体育实物消费占65.3%,体育信息消费占21.7%,体育劳务消费占13%。说明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以体育实物消费为主。列前三位的体育消费内容依次是:体育运动器材、体育运动服装、订购体育报刊杂志和书籍。其中,体育运动器材位于所有体育消费内容之首位,而体育邮票、体育音像制品、参加各种体育项目培训班费用水平最低。但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及审美价值等认识不够,体育消费动机不明确。

3.1.2曲靖师范学院学生具有体育消费的愿望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由于受社会环境、人文因素、体育兴趣爱好、消费动机和消费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主动参与意识和和现代体育消费意识还很薄弱。大部分学生选择去免费场所,如篮球、足球、排球等场地。很少有学生选择收费的体育场地参加锻炼。男、女大学生的各项体育消费在个人体育总消费中的比例相差不大,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支出主要在体育服装上。部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没有兴趣,不懂得体育锻炼的方法。

3.1.3曲靖师范学院学生体育消费的观念男女生有一定的区别。

体育消费观念、就业形势等条件的制约,使得部分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缺乏兴趣,从而导致其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大学生的消费倾向也逐渐趋向稳定和成熟,因为经济条件有限,大部分学生对收支会进行计划性安排。但部分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存在盲目性,多进行正确引导,并多提供体育消费方面的知识。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呈现多元化特征。大学生体育消费以实物消费为主,享受型、文化型的非实物性体育消费为辅;男生的体育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女生;但大学生的总体体育消费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3.2建议

3.2.1合理正确的选择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消费

应采取积极的教育手段促其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消费观和生活方式,积极引导其进行正确的体育消费。学校在安排教学上要真正体现新的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提倡的“三个自主”原则。

3.2.2提供和加强硬件设施的改善

要积极开展一些简单实用的体育活动,便于学生参加;长远观点来看,要不断开拓适合不同层次体育消费的体育活动方式和场所,不断缩小他们之间参加体育活动的差异,为其参加体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同时应加大学校体育场地、场馆、器材的投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体育消费对于高等学校的影响,改变观念,采取积极和理性的措施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对他们开展的体育活动给予支持和指导。同时,高校还应努力改善体育场地和设施条件,推广大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活动场所,进而引导和促进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和体育消费水平。

3.2.3积极引导,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

开发高校体育消费市场,体育消费价格和质量要符合大学生的要求,加快体育设施建设,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为促进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大学生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育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体育消费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倡导科学合理的体育消费观念,适度消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加大体育消费的引导力度。

[参考文献]

[1]刘志强.我国体育消费者的需要、动机和行为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2.

[2]朱建宇.当代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3.

[3]张辉.大学生体育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调查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3.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

[4]佐伯聪夫.面向成熟社会的体育革新[C1].林显鹏译.德国科隆国际体育科学研讨论文集.1995

[5]胡晓风.体育大观[M].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10.

[6]熊斗寅.体育文选[M].京华出版社.1996.32—37.

大学生消费观念论文篇5

自从进入到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人类的消费观念开始了跨越性发展,与此同时,艺术设计也进入了迅猛发展的黄金期。在这个时候,消费与设计开始了理论性的结合,这就导致“消费主义设计”理论的产生。这个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之后,由美国著名广告人卡尔金斯在《失聪的广告巨人》中提出的“消费者工程学”而逐渐形成的消费理念,其根本要求就是“促进浪费,创造浪费”,突出特点就在于“消费主义”。自此以后,这一理论就是席卷世界各国,一直影响到今天,如今的艺术设计就是以该理论和理念来指导的。

二、现代艺术设计关于消费上的理论

所谓艺术设计,就是以艺术化的形式来将规划我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同时也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表现出来。不仅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也符合人类追求美丽的审美功能。所以说,艺术设计是人类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创造性和实践性活动。它体现了人类对生活高品质的要求,是现代物质文明发展的结果。

根据郭青春在《艺术概论》中的概述,艺术设计从学科上分为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版式设计等,从专业上可以分为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广告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等。

作为引领时尚的前沿设计,现代艺术设计在设计当中引领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积极调动人们的消费热情,促进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这是“消费主义设计”理论下的产物。为了促进企业的销售业绩,提高其经济效益,大部分企业追求产品设计更新,通过产品的视觉效果调动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方向,这就是现代艺术设计与消费主义的完美结合,从根本上刺激消费,提升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这一理论本来一开始在二战前后的美国工业设计中兴起,其中代表观点还有厄尔的“有计划设计废止制”,还影响到其他艺术设计领域。面对现在甚嚣尘上的各种产品的消费形式,作为艺术设计者,我们应该与新形势下的消费理念相结合,通过艺术设计的形式正确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观念。

三、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

消费是跟生产、分配、交换一起都是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消费是市场形成的重要因素,是现代市场经济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基础,所以,现代社会的人类在传统上倡导积极消费,正是因为消费水平的提高,人类物质水平逐渐提高。那么,现代的消费观念以积极消费为基础,有着稳定的消费环境和社会消费心理,可分为感性消费和理性消费,以及适度消费和超前消费。

现代社会对人类的消费要求是适度、理性的消费,但是实际上人类的消费观还是深受社会环境、经济水平、心理素质和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从消费观的演变史来看,消费观是从理性消费、感觉消费,发展到感性消费的,一直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着人类积极消费、超前消费,但是如今却导致了过度消费,致使人类对资源的耗费大大超过自然的承受力,现在有识之士都在呼吁建立一个积极的、适度的、健康的消费观。

四、艺术设计和消费观的互相影响

无论是感性消费还是理性消费,无论是适度消费还是超前消费,人类消费的目的都是要满足自身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而这一切都是设计者进行艺术的责任。那么艺术设计对人类的现代消费观念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如前所述,从美国工业设计所引起的“消费主义设计”无疑对人类的现代消费观念有着重大的影响。公司企业为了实现利润的扩大化和出于生存竞争的需要,对产品的设计花样不断更新,更重要的是给人们一种暗示,那就是只有更多的消费,才能满足自身的欲望。这实际上是在纵容人们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所购买的物品,因为公司所设计的产品永远都在变化,人们沉醉在艺术设计的美轮美奂之中。为了争夺消费者的眼球,不断创立新品牌,尽管它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在另一方面是在纵容人们无休无止的欲望,为了满足人们的欲望,设计者在原料的采用和设计中是不计自然成本和社会成本的。所以,为了减弱这种消费欲望,艺术设计者应该改变原来的以“消费主义”为主的“消费主义设计”理论,把设计方向转向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设计的实用和审美功能的密切结合,不偏向任何一方,这样就可以顺利引导人类的消费观向科学、健康、积极方向转变。这才是艺术设计应该散发出的影响力。

艺术设计是追求个性、时尚、前卫,对人类的价值观、审美观都起到导向的作用,而这种导向作用对人们消费观念的树立是有着一定的影响力的。人们为了追求完美,追逐新奇事物,所以对艺术设计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消费观也会反过来影响艺术设计的创新,人们对美的不同理解和喜爱程度的不同,对艺术设计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所以才有现如今斑斓多彩的商品出现。人们对产品的花样、形式的不断喜新厌旧,促使了设计者大胆创新,乐此不疲地追求设计的不重样。随着人们消费观的发展,人们对艺术设计的要求也会随之发展,竞争的激烈程度,再再促进艺术设计领域的延伸和扩展。

总而言之,艺术设计对消费观有着引导的作用,反过来,消费观的发展也在促进了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它们二者的关系是互为影响,互相制约的。

五、结语

艺术设计作为一个艺术门类,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它广泛地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乃至我们的消费观念;同时,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也刺激着艺术设计的创新。二者有着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天白.《“消费主义设计”的困境与出路》[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30(2):120.

[2] 于伊华 秦岁明. 现代消费观念下商品包装设计的特征[J].艺术探索.2007.4:2

[3] 赵琛.现代广告设计.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大学生消费观念论文篇6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以至于地球生态环境不堪经济活动,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不能只为了自己的需求满足,而忽视生存发展环境的破坏。客观的来说,凯恩斯理论是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有效方式,但是建立在这种理论基础上的消费主义会带付出沉重的代价,那就是资源快速消耗、生态环境严重污染。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形势,人们转而寻求科技手段来开辟新的发展路径。人类社会需要通过创新、创造来改造环境,以促进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但是从生态学角度看,这种模式同样会带来更加复杂、剧烈的生态环境破坏。因此,这种盲目迷信科技的发展模式只不过延缓了不良后果出现时间,无异于饮鸩止渴。此后,人们开始寻求一种更加健康、和谐的消费模式,这就是生态消费。

2.马克思主义生态消费观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从需要角度来看,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从劳动角度来看,反对异化消费和劳动;从自由人角度来看,鼓励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消费观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解”,“人和人的和解”。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消费观鼓励和提倡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消费习惯和模式,其实质上就是一种生态消费观。这种消费观在价值取向上,反对“物质至上”的消费观,主张精神与物质消费均衡协调,摒弃“消费至上”的消费观,提倡“生产确立人的本质”的人本消费观;反对“个人至上”的消费观,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大学生生态消费现状

为了全面客观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本课题组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资源节约利用、一次性产品使用、绿色节能产品消费以及废弃物处理方式,对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习惯进行观察和了解,以此考察大学生消费观念和行为是否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符合,是否有利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否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本次调查随机抽取了118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65名,女生53名,分布在不同年级和院系。按照统计数据,将高校学生每月的消费额划分为几个档次:主要包括超过2000元、1501元到2000元、1001元到1500元、801元到1000元、600元到800元、低于600元。详情见图3-1,其中,在调查样本中,月消费低于600元的所占比重为1.4%,月消费在600元到1000元之间的所占比重为69.3%,月消费在1000元到2000元之间的所占比重为25.5%,月消费超过2000元的所占比重为3.8%。就整体情况来讲,消费额呈正态分布,一部分高校学生有较强的消费能力。

1.大学生“非生态化”消费行为比较突出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非生态化”消费行为比较突出,生态消费观念十分淡薄,只有36.4%的受访者消费习惯完全符合生态文明要求,27.6%的人完全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另外36%的大学生属于“半生态化”状况。

在资源节约利用方面,有71.8%的大学生能够自觉节约用电用水用纸等;有18.6%的大学生会使用一次性用品;只有21.1%的大学生会购买和使用绿色环保产品;还有37.8%的大学生能够按照垃圾分类标准处理废弃物。

2.存在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和攀比消费的问题

从消费行为来看,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和攀比消费的问题。在消费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浪费。由于物质生活环境存在差异,以及心理因素作用下,大学生消费比较盲目、随意,例如不计后果的购买不符合本人经济条件、身份地位的消费品;许多学生认为购买名牌衣物用品才显得“高大上”“有品位”。

3.消费支出结构不合理

从消费内容来看,大学生消费支出结构存在明显不合理,其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社交、休闲上面,作为在校学生,其合理消费结构应该以学习、生活支出为主。这种不合理消费习惯不仅会削弱学习动力,还会养成懒惰、贪图享受的不良习惯,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三.大学生生态消费观培育实施对策

1.设置生态消费课程,夯实教育基础

要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手段,开发设计生态消费观教学课程,课程内容包括生态环境理论、生态文明、生态消费观等内容,弘扬和宣传先进的消费价值观和方法。通过开展课程学习活动,正确认识到生态消费观的重要性、科学性和必要性,不断提高学生生态消费观念,帮助他们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高度认识到生态消费观的重要意义,自觉抵制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奢侈消费等行为观念,从“浅生态思想”到“深生态思想”转变发展,理性调整和控制个人消费观念和行为。与此同时,还可以在校园内开展生态消费文化建设,在校园内形成一种人人崇尚生态消费观的浓厚氛围,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高校、家庭与社会共同组建大学生生态消费观教育体系

在高校层面来看,高校要发挥自身教育宣传作用,向大学生普及和灌输生态保护知识,不断强化生态消费理念;发挥教育引导功能,深入发掘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宣传素材,提倡大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在校园内形成反对不良消费习惯的氛围;举办和组织各种理财讲座,帮助大学生制定合理的支持方案,优化消费结构,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从源头上控制不合理消费。在家庭层面,由于父母是大学生生活费主要来源,他们也要认识到普及生态消费观的重要意义,配合学校对大学生消费支出进行控制,教导其养成节约、勤俭、绿色、环保的消费习惯。在社会层面,政府要通过政策制定、媒体宣传等手段,为大学生营造生态消费环境,在全社会内开展生态消费宣传,不断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自觉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来,在实践中不断养成生态消费观。

3.通过制度设计引导和推行生态消费行为

一是在校园内建立完善的节能、减排、绿色消费管理机制。在每一间宿舍、每一间教室,都要实行严格的水电管理制度,提高学生节约用水用电意识;鼓励学生参与节能环保技术创新活动,开发设计技能技术、节能方法;建立班集体生态消费谈话制度,辅导员、班主任和班干定期组织大学生开展谈心活动,了解其绿色消费行为,发现问题要改正,先进做法要表扬。

二是建立完善的生态消费评价机制。将大学生生态消费行为纳入到德育考核范围内,坚持个人自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原则,从不同角度和维度来评价大学生生态消费行为,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到评先、入党、考研加分等重要参考指标,通过发挥考核机制的激励引导作用,让大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态消费观。

4.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消费主题实践活动

一是在校园内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吸引大学生参与,大力宣传低碳、节约、绿色的生态消费理念,对大学生形成潜移默化引导。例如举办节能建筑创意比赛、绿色卫士比武、环保主题演讲比赛、文艺晚会等活动,让学生深入的了解和学习节能环保、绿色消费知识和理念,掌握相关的技能和方法。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使用绿色、节能产品,自觉抵制奢侈消费、过度消费、炫耀消费。还可以组织开展废物再回收活动,将废品变卖成资金捐赠给灾区、失学儿童,利用废弃物品制作小发明等,提高废弃资源二次利用能力。二是组织成立生态消费义务宣传队伍,鼓励大学生走入社区,向居民宣传低碳、节约、绿色、环保的生态消费观念,以实际行动推动生态消费发展;另外,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去绿色节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观摩学习,加强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理解,养成生态消费观念,在活动中理论联系实践。

四.结束语

通过对某高校大学生开展生态消费观调查发现,大学生在的消费观念和习惯与生态消费观还有较大的差距,非生态消费观例如过度消费、奢侈消费、攀比消费情况比较突出,导致大学生容易陷入到非理性消费当中。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重要阵地,必须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手段和措施,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的、正确的生态消费观,营造良好的校园消费环境,不断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出有益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磊,包艳,马娟娟.消费主义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及对策[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

[2]魏晓慧,李方园.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02).

大学生消费观念论文篇7

一、什么是大学生的消费文化和消费行为

消费文化是指消费者的消费价值判断、指导思想与行为准则,以及反映在物质产品上的文化层次和文化趋向。大学生消费文化是指大学生在消费活动中所具有的指导思想、价值判断与行为准则,以及反映在物质产品上的文化层次和文化趋向。它涉及到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及具体的消费行为等。在此基础上的大学生消费行为是指大学生在有一定消费观念,为满足自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而采取的消费行为。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消费群体,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不能通过全职生产劳动获取收入满足自己的消费。满足他们消费需要的经济来源,一是家庭(包括家庭负债供给)和亲友们的资助,占消费资金的绝大部分;二是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勤工助学活动,获取一定的经济报酬,以弥补学习消费之不足。因此,大学生消费基本上属于单纯依赖性消费,然而他们的消费行为又是复杂多样的。

首先,从消费过程中的行为导向上看,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符合社会普遍道德规范、符合角色以及获得社会普遍认同的理性的、科学合理的消费;二是受西方大众文化影响,以西方后现代消费理念为指导,注重享受,超越自身经济能力的非角色性消费。这种消费价值判断表现为:象征性和理想性,其核心内容是消费至上观念,追求无节制的享乐、时尚潮流、超前消费,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

其次,从消费结构看,目前高校学生的消费结构是不合理的,高消费和浪费严重。表现在除正常的食宿费、学习用品和日用品费外,其它开支比较大,所占的比例偏高。如交际活动消费(主要用于同学、朋友之间活动,如旅游、交流、请客和送礼等)、文体活动消费(舞会、影视、体育比赛的门票和体育用品等)。

第三,从产生问题原因看,社会原因(如城乡差别等)、家庭原因(经济条件、成员受教育程度等)、学校原因(文化背景、教育力度等)、自身原因(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消费心理问题、透支意识的加强等)等方面。

第四,从突出案例分析看,有以下几种情形:(1)“我为名牌而疯狂”。“女孩子得不惜代价打扮自己。”这是小王同学的口头禅。据其同学小黄透露,有时为了追求名牌和与众不同的款式,她经常在网上购买衣服。(2)想说爱你不“便宜”。一男生列出了自己每月的“爱情消费”清单:和女朋友每周下馆子“改善生活”,一般一顿饭要50元,每周一次每月就要200元。每月通讯费还要200元。周末两人出去玩,即使看场电影也要20元,要是女友看上什么心仪的衣服或饰物,还要买下来。这样,一个月仅“爱情消费”至少也要七八百元。(3)“攀龙附凤”的追求者和受害者。大一张同学说,同学来一次也不容易,自己也去同学那里,人家很够“意思”,各个方面都照顾得很到位,到我这儿了,如果招待不周,那也太没有面子了,无论如何也要“硬撑”。

二、当前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乖张的原因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尽合理,攀比斗富、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甚至有些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不惜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甚至丧失人格、法理不容的犯罪行为。大学生怎样消费、消费多少,消费什么、与其思想、感情、价值观念等社会意识密不可分。而社会意识的产生,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与家庭环境有关,同时也与学校缺乏正确教育引导有着密切关系。

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亲友的正确引导,非常容易形成人性中心理趋同的倾向,顺应所谓的“时髦”、“潮流”,盲目追求高消费。与一些大学生不良的消费观相对应的是,一些高校没有开展针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教育,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为:其一,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研究不足。大学生的消费文化离不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学校缺少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深入了解,对待大学生的不良消费,不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或者一棒子打死,或者听之任之,其结果是管与不管一个样,学生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其二,“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不够。一些高校的“两课”教学仅仅停留在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上,一方面理论分析较多,联系实际不够,不能从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实际出发,就理论讲理论;另一方面,品德教育欠缺,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的教育没有充分开展和深入进行,更不用说开展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其三,校风建设范畴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目前的校风建设从学生层面来看,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政治方向等内容,对学生生活中的具体思想、与行为关注得不够,甚至存在严重忽视的现象,如大学生恋爱观、消费观、劳动观等等。

三、结论与对策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激烈的社会转型和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过程中,虽然社会经济与以往比较已经取得卓越的成就,但是放眼世界,我们离工业化发达国家的距离还很遥远。当代大学生在消费意识上不能脱离国情,脱离自身的条件基础。加强大学生健康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引导其形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品质,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在当前国情和世界大趋势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教师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研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使用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结合大学生的消费、恋爱、追星、形象塑造等实际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理论教学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借以解决实际问题。

2.对大学生的财商加强培养。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与智商、情商并列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三大素质,也是现代教育不可忽略不宜回避的话题。可以这样理解,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财商反映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学校可以举办以“大学生消费”为话题的专题讲座、研讨会、辩论会等,让大学生真正懂得什么样的消费才是大学生应该具有的。

3.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应该成为良好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等的有机组合。其中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在校风建设中,不能满足于“标语式”、“口号式”教育,应把校风具体化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内容,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引导牌。

大学生的消费文化不仅对其自身的思想、道德、人格和生活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会影响到教师,乃至整个青年群体的消费走向。可以说,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是观察社会生活变迁的一面镜子。面对消费社会对大学生消费的负面影响,无论是家庭、学校、社会都要给予高度关注,引导大学生进行理性的、科学的消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大学生消费观念论文篇8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资料消费比重逐年增长,文化消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它对于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活中的文化消费更是影响着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成长成才。因此,大学生文化消费问题一直是社会、教育界关注的主要话题之一,相关研究不断增多。

一、国内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研究

在我国的理论界,一直没有明确地出现“文化消费”一词。直至1985年,上海学者程恩富在1994年出版了《文化消费学》一书,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提出了“文化消费”术语。但之后很长时间内,文化消费一直未在学术界开辟出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而是往往被划分如文化经济学、文化市场学的范畴,被学者们作为经济学、市场学的一部分来研究探析[1]。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人民的消费水平逐渐向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转变。其中文化消费的增加,日益受到学者的关注,学术界有关文化消费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有关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的调查研究。许多专题论文、研究报告、专著等从不同的角度探析了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等。

经过阅读整理,可以发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有着同样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消费比重不断增加,内容不断充实。吴松、沈紫金在《WTO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一书中指出:“从大学生文化消费(学费除外)绝对数量来看,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基本谈不上文化消费,90年代中期为每年400元左右,到2003年每月即为138.5元,并且还有继续上涨的趋势”。二是大学生文化消费受经济能力限制,存在消费水平的不平衡状况。在刘洋、刘天奇等学者的调查中发现在被调查者中,平均每月生活费用在200―300元的低消费人群,大约占被调查总数的8.5%;300―400元的同学占总数的5.7%;400―500元的占27.05%;500元以上的同学占60%。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的文化消费水平与月平均消费水平是成正比的[2]。三是大学生文化消费有“西方化”趋势。在学者李晓娟等人的调查中发现:问卷调查学生“喜欢并经常看的电影、电视”,结果选择欧美电影、电视的大学生占32.4%,选择日、韩、新加坡的学生占26.4%,选择港台的学生占23.2%,而选择国产的学生仅占18.5%。在对最喜欢的音乐的问题调查中,结果相似。这些数据生动地展示了学生的消费心理[3]。四是电子信息化发展迅速,网络文化消费上升。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大学生拥有个人电脑的比例持续增长,同时,大学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化设施,这些为大学生上网提供便利的条件。

但是,在我国国内对于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学术研究中,我们认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通过在中国知网上,以“大学生文化消费”为“篇名、关键词、摘要”作为检索条件,检索到的相关文章仅120余篇,可见对于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理论研究不充分、不成熟。其次,经过阅读相关的文献、专著,可发现对于所存在问题的根源的探究往往浮于表面,结论相似,不够深入、全面。最后,提出的策略和建议效果不显著,针对性不强。因而,综上所述,我国国内的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理论研究仍有待深入与完善。

二、国外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研究

西方关于消费的研究早在古典经济学就开始并逐渐形成了众多理论,如马歇尔的需求理论、凡伯伦的消费理论等。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外文化社会学研究高潮兴起,文艺消费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文化消费的研究也随后发展。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荷兰等国家相继诞生了许多文化消费研究的著名学者,他们提出的理论,对文化消费进行了不同的解读[4]。如,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1947年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指出文化消费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手段。他们认为文化消费是一个完全被动的消费过程,是资本主义通过事先决定文化消费的结果,再给予人们自由选择文化消费内容的假象,来形成一种“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凡伯伦、齐美尔、布迪厄等学者则认为文化消费是一种标示社会区分的方式。他们认为文化消费一方面提供了生存所需,一方面是展示个人财力,界定和维系了社会关系。丹尼尔・米勒和安东尼欧・葛兰西还提出了一种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消费观点:文化消费是一种创制文化的实践。他们主张,人类的自我创造,以及文化的创制(文化作为一种人类实践),并不限于生产的活动,同时也是文化消费的特性所在。比如,要认识我的自我,就必须透过我原先从自我外化出去的东西[4]。

关于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比利时消费组织信息和研究中心在2006年针对本国青年学生的文化消费状况做的一个研究。研究指出,比利时青年学生在图书、音乐、电影等传统文化消费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电子信息音像制品及网络的市场也不断扩大。这些青年学生的文化消费受到家庭观念及经济条件的影响,但家长也受到青年学生的消费行为的反作用。可以说,青年学生的文化消费行为给比利时的文化市场繁荣、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青年学生的文化消费行为也存有一些弊端,如消费对象的单一等[5]。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国外的文化消费研究虽然起步早、研究多,但是显而易见的是西方经济学关于消费的研究虽没有将文化消费的内容明确排除在外,但是在实际的研究中却往往将消费的表达缩小为物质消费。同时,国外理论界的研究即使是针对文化消费,但将大学生作为主体的文化消费研究却是不足的。

三、大学生文化消费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决定了行为,在各种行为背后,支配着人们的是他们的意识,或者说是思想观念。同理,在人们的消费行为背后,是个人的思想意识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社会发展的同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影响着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人,居民的消费结构和观念变化巨大。大学生是消费群体中的特殊的一部分,他(她)们正处于吸收知识,接受教育,形成三观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正处于成长期,接受能力强,却在心理成熟度和理性判断能力、自制能力相对较弱的阶段。

而文化消费是大学生在高校生活中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化消费的内容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因此,研究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现状并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及时提出对策,引导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发展,是培养健康的优秀的大学生人才的重要方面。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人才,积蓄力量。

本文对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的调查研究是对大学生的一种教育研究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在理论上。首先,研究“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这个主题,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使文化消费尽量对学生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还可以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消费的目的和功能同样是教育和提高人的素质,了解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情况有利于开展正确的学生工作,利用文化消费中的积极内容,强化课堂教学内容,使正确的知识理论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因而,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的调查,为高校更好地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和建议。

基于大学生文化消费研究的成果,有利于高校更有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十的报告中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其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就是大学生。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建设,同时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往往会带动社会文化产业的走向和发展。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研究可以及时反映当下的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心理、思想观念等,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具有针对性,从而加强针对现有问题提出的改革措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第二,在实践上。正确地引导大学生文化消费,首先有利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良好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健康的知识和信息,抵制不良的文化内容,防止不良习惯的产生。也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判断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信息和产品中,选择和接受良好的影响。同时,良好的文化消费观念及健康的文化内容的影响有利于大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加强大学生文化消费教育有利于社会思想道德建设,进而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消费关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而文化消费不仅关乎物质,更影响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提升精神文化消费有利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也有利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四、总结

通过上文可见,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相关研究并不充分,本人认为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还可以从大学生不同的性别、专业、年级、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使研究的针对性更强,提出的建议更加符合大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提高高校文化引导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赵闪.大学生文化消费调查分析――河南省新乡市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19).

[2]刘洋,刘天奇,李晨曦,刘衡宇.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及现存问题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3]李晓娟,董娅.转型时期青少年对西方文化制品品种的消费倾向调查[J].青年探索,2005,(4).

[4]杨晓光.关于文化消费的理论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06,(3).

[5]丹.新疆高校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及对策探析[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7.

大学生消费观念论文篇9

一、文化消费的意识形态成因

人类的消费现象是和人类一起出现的,消费的历史也就是人类发展的历史;文化消费同期可以追溯到人类使用文字和各种表征符号之时。这里的文化指的是狭义的文化概念,是精神文化。文化消费中最核心的就是文化消费对象能提供给人们精神的满足和享受。因此,文化消费中消费对象即使是实体性文化商品,也一定是饱含人文精神或审美价值。

随着消费行为越来越具有现代化和后现代化意义,消费主义成为这个时代的典型逻辑,文化消费也越来越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在消费领域,人们通常按照消费种类和消费需求的不同,把消费划分为物质产品的消费和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后者又常常被称作文化消费。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文化商品的消费,也就是说以一定物质载体为依托的实体和非实体形态出现的文化商品成为消费对象。如电影、书本、广播、电视、网络信息等。二是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发展以及消费提供非实体形态的服务,包括教育、宣传以及其他服务内容。无论哪一种文化消费,其中都渗透着意识形态的内容。

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思想家特拉西提出的,他指的是观念学的意思,研究观念的起源、本质和可靠性问题,与认识密切不相分离。黑格尔曾经介绍和批判过特拉西的意识形态理论,他没有创造德语的意识形态语词,然而他的《精神现象学》实际上就是他的意识形态理论。他站在历史的角度探讨了意识的发展过程,“教化”和“异化”思想是他对意识形态理论的贡献。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主要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这个词在当时主要表达被颠倒了的虚假意识。马克思恩格斯用这个术语概括在《形态》中被他们批判的对象,即以思辨哲学方式出现的使实在神秘化的哲学和观念形态,并通过对这种意识形态的批判揭示了现实资本主义的颠倒性和奥秘,初步解剖了资本主义社会”[1](P16)。意识形态还指的是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和革命阶级的革命意识[2](P22)。

文化消费的意识形态性主要来自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原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等人都将精神文化当作社会存在的意识反映,因此,在他们那里文化是意识形态的。后来学者对文化是否是意识形态的这个问题有过激烈的争论。在前苏联,有两派观点,一派以布罗夫和斯托洛维奇为代表,主张文化的本质在于其审美性。他们认为文化艺术的特性既不在其思想内容,也不在其形象形式,而在于其特殊的对象,即审美的对象,它是现实的审美属性或特质。文化艺术所具有的不是意识形态的本质,而是审美的本质。一派以波斯彼洛夫等人为代表,坚持传统的文化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性的观点,他们认为不坚持文化的意识形态本质,不仅会丢掉文化艺术作品在意识形态上的倾向性,而且会丢掉其在认识上的客观性。

任何时代的精神文化产品及其服务,都无疑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存在和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和统治意志。文化的意识形态来自于它是观念的上层建筑,那些类似于心理学、生物学之类的本来属于客观或中立的科学和技术,也会因为掌握科学和技术的人的立场和意志以及目标而具有了意识形态性。

文化消费的意识形态特征还来自消费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西方消费文化理论中普遍认可的观点是,消费是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动因,也是社会巨大变化的结果;在西方社会变迁历史中,消费是决定性的社会力量和历史力量。鲍德里亚作为西方消费主义中的重要作家,主张消费已不是单纯的满足,消费的前提是物转化为符号,物从日常生活中的功用性变迁为消费时代的符号意义。消费是一个系统,“它是一种主动的集体行为,是一种约束、一种道德、一种制度。它完全是一种价值体系,具备这个概念所必需的集团一体化及社会控制功能”[3](P52)。在鲍德里亚那里,消费的意识形态性最集中表现为正视人及其欲望。一方面消费以生产力中生产逻辑的颠倒形式(即消费)进入人们的伦理和日常意识形态之中,召唤人们实现对需求、个体、享乐、丰盛等的解放;另一方面,消费的意识形态也表现为“一种约束的范畴”,即它受到消费含义的约束来消费,同时它还受到生产约束和生产周期约束的支配。人们还能在消费结果中领略到意识形态性,也就是人们在消费中感受到的,既是一种神话般的体验(超越历史和道德的体验,尤其在凡勃伦的夸富性消费中体验更加明显),又是一种自身对新型集体行为的忍受(个体不得不跟随集体进行消费,遵从集体消费的符号意义方式)。

二、文化消费的意识形态特征

意识形态总是表明一定观点、理论和思想体系的鲜明的阶级倾向性和利益性,文化消费的意识形态性也具备明显的阶级倾向性和利益性,它们在观念层次主要通过文化消费的文化观、价值观、审美观和文化消费观来体现的。

文化消费的文化观关涉的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为谁服务的问题。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后来他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再次重申文艺的立场问题,坚持文艺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立场和态度是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文化消费中也存在文化观问题。文化产品的生产制造、文化商品的销售,文化教育提供什么样的观念、培育什么样的人才等,都离不开文化观的问题。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文化消费都渗透了文化观的基本内容。

文化观直接影响人们的文化消费旨趣和消费选择。消费者进行消费不是漫无目的或随机的,即使那些看起来漫无目的和随机的文化消费,也充满必然的消费动因。人们消费文化产品或进行文化教育,是在一定的文化观指导下,通过这些活动来获得某种感受、体验以及结论,实现一定的文化消费目的。

人们在文化消费活动中葆有的价值观影响人们对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内容的喜好,并因此构成对文化消费活动的直接评价。文化消费是消费者为了满足主体的精神需要,从文化消费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愉悦感、美感以及对意义的理解和诠释,甚至通过文化消费活动明确自己的精神生活追求。不同的消费观带来的是不同的消费选择。那些希望通过文化商品来获得生理或欲望的满足感的,就更倾向于选择世俗、流俗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内容,那些希望通过文化消费活动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提高自己精神生活品质的,就更容易愿意选择高尚、精英、经典内容的文化商品和具有价值意义的文化服务内容。

文学艺术和文化消费活动中都包含着审美。康德主张美是无功利的,他对美的理解是,客观上美不涉及概念,无利害感,是无目的的,主观上它通过人的思维而合目的性,从而有了纯粹美、依存美和崇高等[4](P5)。美的理想是真善美的统一。黑格尔认为美学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理性的最高行动是一种审美行动,“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5](P142)。西方审美观与西方哲学的理性路线具有一致性,审美或者是想象力与客观对象的契合,或者是理性的认知方式。总之,审美是一种理性思维的活动。中国传统审美观讲究“意境”,它立足于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生活方式,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是直接面对面的交往,日常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在乡土社会中生活,不会从个体自然本能欲望和普遍原则出发,而是从自身体验的现实环境来建构“美”的体系和进行审美判断的。“意境”是“道通为一”,是“天人和谐”,是普遍共同体验与具体的个人的憧憬和希望融为一体。同时意境也是美善合一的,“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天下皆宁,美善相乐”[6],有俗语“尽善尽美”,说的也是这个意思。而当代的文化领域,正如詹姆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指出的“美是一个纯粹的、没有任何商品形式的领域,而这一切在后现代主义中都结束了。在后现代主义中,由于广告,由于形象文化、无意识以及美学领域完全渗透了资本和资本的逻辑。商品化的形式在文化、艺术、无意识等领域是无处不在的”[7](P162-163)。文化商品的生产者和制作人的审美观影响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而消费者的审美观直接影响文化消费品和文化消费内容的选择和购买以及其他消费行为。

文化消费观通过对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内容的消费,获得精神的愉悦以及人文价值的体验,并促进社会生活方式的进步和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文化消费观直接影响人们对文化消费的追求、文化消费的手段以及对文化消费的评价。追求文化消费获得愉悦以及享受没有错,然而更要追求这种愉悦和享受是精神的丰富和满足,是真理的澄明和美的追求。文化消费的精神性和高尚性不能因为愉悦和享受而被忽略或抛弃。

此外,文化消费的意识形态特征还具体表现在文化商品的制造和生产、文化消费市场以及文化消费者的主体选择上。

首先,文化消费中文化商品的制造和生产,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意义、社会目的相联系。不承载任何意义和价值目标的文化商品是不存在的,就是那些看似纯粹娱乐的文化商品,只不过力图向受众表明本商品没有控制和教化的意思,而是可以被你娱乐和被你享受甚至被你控制的。这样的隐喻本身具有了意识形态的意旨。其次,文化消费市场是被制造和倡导的。真实的文化消费市场应该是公众实际的文化消费需求,然而这些在今天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变成由他人、由媒体告知,你才以梦中人惊醒的样态具有了某种文化消费需求。这种消费需求也许不是你需要的,因此它更多地是一种虚假的消费需求。社会地位、时尚、流行等这些符号旨趣成为倡导文化消费市场的元素。模仿是人的内在的机能,人们在文化消费中也很容易进行模仿,这是文化消费市场可以被制造和倡导的重要原因。最后,文化消费者的主体选择也是可以被影响的。文化消费者的主体选择,说的是消费者在消费文化商品时候,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观点、想法、需求等来进行商品选择。看起来消费者可以任意地进行文化商品的选择,实际上主体的选择也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一是消费者的经济条件,尤其那些需要支付不菲的金钱的文化商品。二是消费者的知识体系和思想观念以及其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不同知识水平的文化消费者对文化商品的挑选是不太一样的,即使选择了同样的文化商品,他们对文化商品的认识和理解也可能是不一样的。不同思想观点的人也会有不同的选择。那些注重传统伦理的人更多地喜欢儒家经典,而那些追求自由、解放的人,更多地愿意去购买和阅读启蒙作品和体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作品。三是消费者的情感方式也影响他的消费选择。情感外露的人更多地愿意那些互动和可以参与的文化消费活动,而情感内敛的消费者则愿意选择阅读或独自观看等方式来参与文化生活。

三、文化消费中的意识形态建设

文化消费的意识形态特征昭示了意识形态与文化消费之间不可分离的亲密亲缘关系。这种亲缘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意识形态对文化消费具有方向性引导的意义。可以说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就会引导什么样的文化消费。意识形态里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价值观念和核心价值体系。推崇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由此而来的价值体系,自然也会在文化消费领域里张扬个性,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满足,尽管它们也会维护公众利益和安全,然而为他人和众人服务归根结底是为了个人利益的实现。而信奉共产主义和集体主义,以及建立在现实个人基础上的人类自由平等理想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它的基本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坚持发展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创新精神,坚持社会主义的荣誉观,必然倡导积极、健康的文化消费方式,一方面引导人们在健康的文化消费活动中获得愉悦和美感,保持身心健康发展,同时提倡在文化消费过程中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努力和贡献。个人的生活和社会生活是统一的,个人的愉悦和审美和社会的总体观念也是一致的,个人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构成。

另一方面,文化消费方式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清楚地反映了这个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意识形态的本质在不同时期,其反映的方式是不同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阶级斗争你死我活的激烈时期,阶级立场和站在哪个阶级的队伍里,为谁作战、为谁说话、为谁生产和服务,都是清晰明了的,可以鲜明地显示意识形态的特征;而在和平建设时期,尤其在今天,意识形态的斗争主要转移到文化领域中来,那么文化生活和文化消费推崇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也能明确地显示出不同意识形态的本质。文化为谁服务,文化消费方式是极大追求个人的快乐和所谓幸福感,还是追求个人和社会一致的快乐和幸福感;社会是给少数人提供文化消费的极大满足还是尽最大可能给人民提供健康活泼的文化消费内容;诸如此类不仅仅是文化消费活动本身,更是意识形态的存在和表达方式。

文化消费本身具有丰富广袤的个性的。既要充分发展文化消费自身的个性,也要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其进行观念的引导和制度层面的有效管理和建设,以及坚持在实践层面贯彻执行引导和管理。

首先,从观念层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文化消费领域的主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文化消费领域的引导,推崇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价值观、审美观以及文化消费观,这是意识形态在我国文化消费领域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坚持所说的文化要反映贴近人民生活的内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达的基本方法。文化消费领域中人们消费精神文化商品,接受提供给他们的精神文化服务(包括文化教育)等,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那些文化商品、文化服务中蕴藏的意识形态观念的影响。一部曲折动人或催人泪下或令人回味无穷的影片,提倡什么、弘扬什么、宣传什么,反对什么、鄙视什么、抨击什么,表达什么样的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艺术观、社会观、世界观,都能被观众或受众感知和领悟,接受、认同或否定、抗议;而优秀的影片总是彰扬积极的人生和赞赏人类进步,推崇小我在无私的大我中实现自身价值,在美的境界里感悟真谛,从而使身心得到洗涤和升华,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想道路上前进。当然艺术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正面弘扬,也可以反面讽喻;可以直白,也可以旁白或隐喻等,然而最基础的东西即意识形态赋予的价值观念是不会改变的。

其次,从制度层面保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文化消费领域的引导。要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文化消费领域的主导地位,就需要有阵地意识,占领这个领域,守住这块阵地,并且不断扩大和延伸战果。然而要实现这种占领和坚守,不仅要从观念层面引导和渗透,而且同时要从制度层面来保障它的引导,也就是要从法律、法规建设等层面来管理文化消费活动,尤其是对文化商品、文化消费市场以及文化商品的制作和销售等环节进行管理。法律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既要管理文化消费活动,也要适应文化消费生活的发展,因此实践生活中那些新问题新现象则需要制定新的相关法律或在社会道德领域里规约,而那些不适应时代和社会以及文化发展的法律条文要修改或废弃。文化消费领域中的问题是适用全国性法规还是地方性法规,是适用法律途径还是采取行政管理手段,都是制度层面来解决的问题。

最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在实践层面实现对文化消费的引导和管理。要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文化消费的引导和管理,使得人们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和管理,必须做到理论和实践的一致,观念的引导和实际行为的统一。至于那些说的一套,做的另一套,或者观念上在引导,而实际管理方面则是放任自流,那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导文化消费都是水中月镜中花,也都是空话。能在具体实际事务中引导和管理文化消费生活,对管理者们也提出了很高要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要使得它在文化消费领域中绽放异彩,开成璀璨之芭,既需要我们不断丰富发展文化消费的特性和个性,也需要我们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建设创新,从而促进二者的融合和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2]侯惠勤著.《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J].《高校理论战线》,2006,(3).

[3]鲍德里亚著.刘成刚、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4第2版.

[4]朱志荣著.《康德美学思想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大学生消费观念论文篇10

摘 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悄然潜入的西方消费主义思潮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人生价值观发生扭曲、社会价值观变得迷茫即是其突出的表现。这对于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是一个障碍,因此我们要破解消费主义的价值诱惑,积极探索有效的培育策略和途径。

关键词: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核心价值观

一、一个变迁中的议题:大学生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表现为人们判断该种事物或现象好坏的基本态度和立场,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标准。价值观一旦形成后,就成为一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和行为倾向,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价值观的性质决定了它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指导作用更具有原则性和根本性,是他们的理想、信念和行动的指南。

二、理论框架的引述:消费主义的理论视角

消费主义(consumerism)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是资本内在逻辑演变的产物,当时主要是上流社会的消费观念。20世纪20年代,随着福特主义的产生,消费主义“下移”,逐渐成为一种“大众消费”观念;20世纪60年代波及到西欧和日本,成为欧美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20世纪80 年代末期,西方各种主义和流派不断涌入我国,消费主义思潮也开始泛滥,日渐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在其《消费社会》 一书中说,消费主义指的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也就是说,消费主义是一种把无限占有物质财富、贪婪追求无度消费作为人生价值取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消费主义思潮代表了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以及不断膨胀的欲望。它主张通过大力刺激人们多赚钱、多消费,来促进资本的快速周转,加速从生产到消费的周期循环,推动扩大再生产,从而形成一种通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我国学者杨魁认为:“消费主义是一种全球性文化-意识形态,是指一种生活方式。”[1]毛世英认为“所谓消费主义,是指一种鼓吹在大众层面上进行高消费的价值观念、文化态度或生活方式”。雷安定、金平在《消费主义批判》中则认为,消费主义是指人们的一种毫无顾忌、毫无节制地消耗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一种消费观和价值观。北京与社会研究中心的刘晓君也认为:“所谓消费主义,主要是指以美国为代表的,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也在不发达国家发现的一种文化态度、价值观念或生活方式。”[2]范美霞在《现代“消费主义”与经济、政治的同盟》中持这一看法:“消费主义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价值诉求。”[3]中山大学王宁教授的观点是:“消费主义代表了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以及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消费激情。消费主义不仅仅满足‘需要’,而在于不断追求难以彻底满足的‘欲望’。”[4]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传统意义上实际生存需要(needs)的满足,而是为了被现代文化刺激起来的欲望(wants)的满足。

总的来说,大部分学者认为消费主义是一种毫无节制地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作为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在最表面的意义上,消费主义表现为现实生活层面上的大众高消费、奢侈消费、炫耀消费、过度消费。当下,我国社会除了受消费主义的不断侵蚀外,其自身处于一个全面转型时期,各领域都在进行着巨大的转变,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变性、多层次性、复杂性等特征正是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且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给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运行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对消费主义相关理论的认识和运用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价值取向的风险,反思和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为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理论视角的切入:消费主义视域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嬗变

(一)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具体表现

大学生价值观,即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价值进行认识、评价、决定取舍的思想观念,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并且还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进而成为很多人关注的对象。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 西方发达国家在将消费品推向世界各地的同时也将消费主义的价值观推向了世界。消费主义在大学校园的滋生蔓延, 腐蚀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导致理想信念淡薄、道德素质下降等许多危害。

1.目的:消费观念物质化

消费主义将物质消费作为人生终极目的,是对物质无止境占有的文化意识形态,是一种物质主义的欲望及欲望的制度化,把对财富的拥有、及时行乐看作是人生追求的主要目标和最高价值,将劳动、创造仅仅当作是获取消费资料的手段。它所宣扬的是:消费得越多,获得的幸福也就越多;只有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感望的满足才是重要而有价值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提倡“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并将其作为主流价值观。然而受市场观念、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念的不断侵蚀和影响,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变异,他们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游戏人生,沉湎于物质享乐、感官刺激,甚至把物质作为体现个性和实现价值的方式,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体现优秀民族品格的节约、节制等美德视为落后和老土的代名词加以鄙视。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支出正在不断增长,而这些费用除去学费和必要的生活支出外,其中绝大部分都用在了“物质化”需求方面。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于“精神化”商品的支出并未随消费总额的增加而增加,其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已经逐渐趋向于实际,物质化和“功利化”的势头正盛,而失去了对生命的真正意义的观照和对价值理性的追求。

2.原则:符号消费代替了价值消费

就消费的基本目的和功能来看,人们之所以要消费物质财富,就在于作为有生命的个人,它是维持生命的存续、健康所必须。但是,消费主义的消费,则偏离了消费满足人之生存需要的基本的功能和目的,人们的消费“主要不在于满足实用和生存的需要,也不仅仅在于享乐,而主要在于向人们炫耀自己的财力、地位和身份。因此,这种消费实则是向人们传达某种社会优越感,以挑起人们的羡慕、尊敬和嫉妒”[5]。似乎占有和消费物质财富愈多就愈幸福,就愈显示人的身份和地位的高贵,愈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目的。他们通过消费为自身定位,包括标榜个性、自我,形成自我身份认同,显示自身的与众不同,以及与他人的差异;通过消费表达自身的价值观念、文化倾向、生活方式。很多大学生不根据自身的需求去消费,而是看别人买什么,自己就想买什么。吃穿用讲名牌,比档次。当代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商品的消费也已从商品的使用价值转移到符号价值上,通过消费获得认同,通过消费来确定身份,通过消费来展示价值,通过消费来实现意义。

3.内容:无节制地占有和消耗物质

消费的本来意义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实际需要,但消费主义却完全背离了这一宗旨。消费主义价值观认同者特别重视物质消费,以物质的占有、炫耀为内容的消费,其结果也必然是挥霍浪费。为了炫耀,过度的占有物质和超高消费,必然使得消费主义者要占有超出生活需要的物质,使其使用价值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还不断地追求时尚、新潮的商品,将仍有使用价值的旧商品丢弃淘汰,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消费主义的实质就是一种拜物主义、占有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马克思对这样的生活方式早就有过深刻的揭露:“古代国家灭亡的标志不是生产过剩,而是达到骇人听闻和荒诞无稽的程度的消费过度和疯狂的消费。”当人的消费越来越禁锢于物质享受时,人的主体性也就丧失了――人被异化,所谓的价值、意义只能从不断消费的过程中来展现和体味。大学生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视勤俭为寒酸,视浪费为慷慨,视奢侈为高雅,不断追求奢侈、挥霍型的消费方式。孰不知,人类对自然的掠夺与破坏迅速突破地球所能承受的极限。艾伦・杜宁在《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一书中以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证明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没有消费社会物质欲望的减少、技术的改变和人口的稳定,人类就没有能力拯救地球!也正如汤因比博士所指出的:“如果人类摧毁了生物圈,他将和其他身心合一的生命一样,在生命的大地母亲面前自己遭到灭顶之灾。”[6]

4.结果:社会价值观的迷茫

人是一种自由和超越的存在物,而消费主义把一切都功利化、物质化,人成为物和金钱的奴隶,人性变成物性。用马克思的话说:人的一切感觉都变成了占有,人的欲望都湮没在发财欲中,吃、喝、生殖成为人的最终的惟一目的。这样的人与动物无异。

弗洛姆也说:“人把消费当作目的和炫耀经济地位、身份象征的手段,因此消费行为变成病态行为。”在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冲击与感染下,外在的物质逐渐侵蚀了大学生内在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趋向于感性化和享受化,产生了为消费而消费,为享受而享受的观念,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时,更易把满足个人要求与欲望放在较高的位置上,对社会疏于奉献却热衷于索取,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不假思索地批判和排斥,这样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早已脱离了大学生的身份特征。正如马尔库塞所言,消费主义使人们陷入了一种物质至上的虚假需要之中,最终使人成为“物”的奴隶。守则意识、底线意识的缺失日益严重,而新的主导性的价值观念还没有完全确立,如此,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引发大学生们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淡忘甚至蔑视,长此以往,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消费主义实质上是一种违反人性、违背道德、违发展规律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是一种与科学发展观、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二)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动力机制

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成就动机、道德标准、生活态度与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紧密相连,又与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侵蚀和诱导密不可分。

1.外源动力:消费主义价值观影响下的社会环境的变化

价值观有其自身的运行关系规律。社会环境变化与大学生价值观变化具有相依共振性。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东西方的交融和价值观念的碰撞。随着西方各种思潮的不断输入,中国社会也经历了一个从理想主义向世俗化转变的过程,而转变的标志就是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兴起。假如以中国文化存在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三种形式的文化为逻辑分析前提的话,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大众文化的异军突起,主导文化在影响领域上,已经大不如从前,而消费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重头戏又被西方借助各种方式宣传。正如麦克基本所说:“消费主义是到目前为止最强有力的意识形态――现在,地球上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够逃脱我们的良好生活愿望的魔法。”[7]大学校园是一个开放性、自主性较强的环境,会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冲击。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又有着较为特殊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他们走在思想观念的前列,接受新奇事物的程度高,当消费主义在我国开始蔓延的时候,大学生对这一事物的接受直接反应在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再加上大学生具有群体性,使消费主义价值观很容易就充斥在大学校园环境中。

2.内源动力:消费主义价值观侵蚀下大学生消费心理发生变化

消费主义提倡的奢侈消费、攀比消费、炫耀消费和畸形消费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为人人都有社会价值补偿心理,每个人又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于是,往往用另一方面的优越感予以补偿,以求得社会心理的平衡。对于家庭条件优越但并无其他特长的学生而言,往往通过对金钱的挥霍和对奢侈消费品的占有维持其心理上的优越感。除此之外,大学生各自的家庭经济条件呈现一定层次性,进而导致消费行为也呈现层次性: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消费水平相对较高,相对比下,经济条件差的同学就会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进而产生心理失衡,渴望着也能享受到一样的消费生活,为满足这种消费心理,就产生种种不正常的畸形消费行为。

3.助推力:大众传媒的影响

消费主义价值观浸染下的大众传媒以其特有的优势――传递迅速、生动形象、信息量大、涵盖面广、导向性强,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不只是推销商品,还把消费主义价值观念灌输到人们的思想意识深处,改变着人们的心理结构,进而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起到控制与重塑的作用。一些大学生在如此强烈的氛围中,理性判断能力和自省能力渐趋弱化,自觉不自觉地成为消费主义的俘虏。一旦真正踏入社会,大学生就会发现其原有思想认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断裂,他们找不到价值评价的落脚点,在价值观念上出现困惑与迷茫。所以说,大众传播媒介作为消费时代的鼓噪者,从它的最初形态开始,就担负着为消费社会摇旗呐喊的角色。

四、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反思与建议

面对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轨道偏离的状况,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消费主义价值观,强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再培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正确认识消费主义价值观

对消费主义思潮不能视为洪水猛兽,但也不能熟视无睹。不可否认,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现代消费模式和价值观念得以流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消费需求,有其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深刻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条件,在特定的发展阶段如经济停滞或衰退时期,消费主义思潮对经济的繁荣会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但作为一种消费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形态,消费主义的蔓延势必会腐蚀、损毁人类社会存在的根基,最终导致人类社会大厦的倾覆。这也是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关键原因。因此,化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背离社会主义价值观轨道的风险需要引导大学生认清消费主义的本质,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和个人发展方式,自觉认识消费主义带来的危害,在心理及行为上建立起防线,理性对待社会上畸形的消费行为,自觉抵御其不良影响。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价值观

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就是认为消费的目的是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求。人的需要分为健康需要和非健康需要或真正需要和虚假需要,前者是人自身产生的客观要求,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后者则是由广告激发出来的主观欲求甚至是病态欲求。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就可以将消费道德、消费行为的教育纳入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良性运行与健康发展所要求的节俭消费价值观传递给大学生,使其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自觉运用该价值观作为其价值评价和价值取舍的参照标准,自觉抵制奢侈消费、炫耀消费、盲目消费、从众消费和激情消费等,从而协调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统一,紧跟时代潮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和吸收了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是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根本方向。《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当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在当前开放、多元的社会里,我们必须理解大学生多元化价值观存在的社会必然性,同时又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创新引领方法,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可接受性,完善引领机制,增强核心价值观的操作性,注重隐形引领,增强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性。

参考文献:

[1]杨魁.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特征与大众传播[J].兰州大学学报,2003(1).

[2]刘晓君.全球化过程中的消费主义评说[J].青年研究,1998(6):12.

[3]范美霞.现代“消费主义”与经济、政治的同盟[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2):7.

大学生消费观念论文篇11

一、消费主义的含义

关于消费主义,各个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社会学者维尔斯认为,消费主义是跟生产主义相对应的概念,指的是一种超出实际经济能力甚至压抑基本需求的满足,而去追求群体心理所推崇的消费水平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法国后现论学者鲍德里亚认为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传统意义上实际生存需要的满足,而是为了被现代文化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①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消费主义把消费视为生活的目的和意义的来源,是人们自我表达和自我认同的工具;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消费成为人们生活的重心,人们消费的目的更多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消费成为人自我表达与认同的主要形式。

二、消费主义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应用

1、消费主义与神话理论在广告中的应用

法国著名学者罗兰・巴特在《神话学》一书指出,“神话是一个交流的系统,是一种信息,是一种意义的模式,一种形式”,“由一种话语传达的……一种说话的类型。神话不是由其信息的对象来确定的,而是由它说出这些信息的方式确定的”。②

这就是说,神话成为一种赋予物品以新的意义的手段。在消费主义价值观念中,消费是人们生活的主要目标和意义所在。人们的消费活动所追求的主要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其符号意义。商品符号的文化意义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神话作用附带上美好、奇异、浪漫等文化意义的。

在当代消费社会,广告无处不在,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广告是阐释消费主义与神话理论交互作用产生强大影响力的形式之一。

时下诸多时尚杂志内都刊有女性护肤品、彩妆等方面的广告。《瑞丽》杂志封面曾刊登过兰蔻品牌的“梦魅仙子”彩妆广告,在有限的空间内广告中并未直接表达出产品特性等信息,一句“色彩,点化梦魅无限”并配以梦幻美丽的模特脸部特写,让受众充分享受浪漫、美好和清新的感觉,陶醉其中的同时引发受众对该品牌的好感和记忆,由此带来商品的潜在销售。在这里,彩妆通过神话作用被赋予了梦幻、美好、浪漫的意义,消费主义激发了受众的消费欲望,营造了一种消费氛围,在消费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受众通过对品牌和商品使用价值之外的符号价值的追求,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产生购买动机和行为。

由此可见,消费主义和神话理论彼此作用应用在广告中,被赋予神话作用的广告在消费主义影响下,也会带来过分消费、奢侈消费等负面作用。一些商品在华丽和浮夸的广告放大下,让人成为奢侈品的俘虏,形成华而不实、拜金主义的消费心理和习惯,浪费了大量不必要的资源和经济成本。“炫耀性消费”造成精神生活和公共文化生活的普遍贫困、贫弱和浅薄,并影响到相应的社会伦理、社会人际关系和社会文化氛围,也不符合节约型社会和环保型社会的理念。

2、消费主义与涵化理论在电视媒体中构造主流价值观中的应用

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无法亲自接触客观现实,不得不借助电视等大众媒介来认知世界。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提出了“涵化理论”,他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涵化”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③传播媒介的涵化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化”过程中尤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④

当电视生产出消费文化的拟态环境的时候,消费者长时间地浸濡其中,往往会失去对现实的准确把握,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就会受到消费主义的涵化。当前电视媒介的报道在消费主义思潮的支配下,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炒作新闻,发掘新闻事件的娱乐卖点,误导受众。“犀利哥”事件展现了个别媒体受消费主义思潮影响盲目追求视听率而忽略职业操守,误导了受众对公共事件的评价。当网络上出现“犀利哥”的照片后,多家媒体制造了娱乐大众的新闻点,这些报道由此引发了受众热烈的讨论,这些讨论的热点不是关注社会底层人员的生存困境和解决公共事件的方法,而是以看客的身份去评论一个人。受众在大众媒介构造的拟态环境中受到涵化作用的影响,从而迷失了自我。究其原因,是媒体在市场竞争中,盲目追求吸引受众的“眼球效应”,唯受众是从,刺激人们的消费欲,弱化了新闻传播引导受众的功能,从而不利用整个社会构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以及和谐健康的主流价值观。

第二,相亲交友节目充斥着不良的价值观,低俗化和拜金主义之风盛行。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房子”、“车子”、“孩子”等较为现实的话题成为相亲节目的重要看点。此类节目中,一些处于弱势、收入低、长相一般的男嘉宾,其经济能力、容貌、职业、社会地位等无不成为节目调侃的对象。这些带有不良社会导向的内容经过电视媒体的传播会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效应,让受众的价值观、爱情观和人生观发生变化,久而久之,受众沉溺在消费文化的拟态环境,会误认为追求物质是普遍存在的,忽略个人奋斗的力量,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缺乏正确认识,甚至否定这种美德。由此可见,相亲节目中的此类问题若不及时加以管理,势必对社会风气的良性引导和主流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不良影响。

三、消费主义对媒体传播的影响

在全球化时代,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正在通过大众传播发挥着影响。正视消费主义传播的影响,趋利避害,对于构建健康消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消费主义应用于新闻传播学的影响是广泛和复杂的,它适应了大众文化的发展之路,体现了大众消费需求的发展与变迁。具体来说,其积极作用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消费主义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种文化现象,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消费主义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释放人的欲望具有积极意义,体现了对于现实人生的关注,也是开放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安定的社会环境、相对富足的物质生活的一种体现。

其次,对新闻传播传播媒介本身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从传播内容来看,消费主义拓展了媒介的报道空间,传媒由原来的政治、经济、教育、国际事务等领域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社会功能来看,媒介由教化型转向服务型,强化了媒介与受众的亲和力,传媒大众化、生活化,传媒的多样化社会功能也得到开发。

第三,对于受众来说,消费主义立足于满足受众的诸多物质和精神需求。消费主义通过附加新的形象和符号来改变商品的原始意义和使用概念。这种形象和符号把人们内心追求自由和享受的欲望与物质现实巧妙地连接起来,把人们这种压抑在内心的欲望激发起来,使人们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奇与满足。

在全球消费主义的影响下,我们也应该对消费主义产生的负面作用保持警惕。

第一,消费主义在传媒活动领域内化为新闻消费主义,新闻专业主义不断受到新闻消费主义的消解。新闻消费理念下的媒体以商业逻辑为驱动力。媒体热衷于根据市场销量进行新闻策划和新闻炒作,媒体出现了大量虚假新闻、有偿新闻、虚假广告等现象,从而遮蔽、挤兑媒介应有的公共性、公益性,严重影响了受众对社会现实的认知,给社会带来危害。

第二,消费主义浸泡下的受众,越来越成为“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指出,发达工业社会已蜕变成一种“单面的社会”,活动在其中的只是具有“单面思维”的“单面人”。“单面人”只知道物质享受而丧失精神追求,只有屈从现实而不能批判现实,只知道纯然地接受现实,盲目地肯定现实,将自身完全融入现实中。消费主义正是以个体及其欲望为内在基础,将享受、娱乐视为生命价值的实现,不断提供一种被刺激起来的消费欲望,促使受众逐渐陷入一种对虚假需要无休止追逐的过程中,丧失了思考和反省的惯性以及批判的理性、辨别能力,最终被商品拜物教所支配,日益成为正如马尔库塞所描述的“单向度的人”。

第三,大量的广告和生活消费报道在刺激消费、拉动社会物资再生产的同时,烘托着一种奢靡的享乐主义氛围,在客观上消解着勤俭简朴、艰苦奋斗的民族传统。

结语

总之,消费主义应用于新闻传播学领域产生了丰富而复杂的影响,对这种影响认知需要从辩证的角度加以理性思考,既要认识到它存在的合理性,又要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以批判并提高警惕,促进社会整体向进步的方向演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①[法]鲍德里亚 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5

②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29

大学生消费观念论文篇12

日常生活世界主要划分为三种基本活动类型: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观念活动。对此,从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调查和分析中,我们能找到更加有效的途径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中日常消费,是对大学生日常生活调查和分析的中心范畴。

通过对大学生日常消费的调查和研究,深刻探寻其对日常交往及日常观念的影响,对于我们洞察大学生心理,制定相关教育方式方法,积极采取危机干预措施,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十分必要和有力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浸润日常生活的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柔和化的关键步骤,将思想政治教育渗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创新的落实点。

本文从大学生日常消费出发,来阐释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三个组成部分:即日常消费的维度和权重、大学生日常消费行为对日常交往的影响以及大学生日常消费对日常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概念及其层次构架是依据衣俊卿先生《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现代化的文化透视》一书中对于日常生活的概念和具体界定为来源,撷取了日常生活的三个基本方面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研究界面。

从该书中我们学习到,日常生活包括了人类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及日常观念活动三个方面。因此,我们可以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界定为:以高校校园为基本寓所,旨在维持大学生生存和个性发展的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观念活动的总称,它是以传统习俗、经验、常识等经验主义因素为基本活动图式,以生存本能、自然关系、天然情感等自然主义关系为立根基础,以高校校园中所形成的特殊氛围为自发的调控者和组织者,以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为本质的存在方式的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

一、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活动

消费是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连接点,是经济领域与日常生活领域进行交换与沟通的渠道,也是生活方式的重要部分。大学生的消费是指在一定消费观念影响下,为满足自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而采取的消费。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其独立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特点,进而作用和影响一代青年的消费趋向。[1]

二、大学生的日常交往活动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集中探讨了“交往生产力”、“交往形式本身的生产”等问题,并使用了“个人之间的交往”、“和他人的交往”、“互相交往的人们”、“世界交往”等范畴,这表明,马克思恩格斯是在交往活动的意义上把握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的。[2]大学生的日常交往活动也主要是通过“个人之间的交往”、“和他人的交往”、“互相交往的人们”、“世界交往”等形式来完成的。其中,“世界交往”是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与世界互动的抽象概括。

三、大学生的日常观念活动

大学生的日常观念活动,是“在日常生活的范围内,个体的科学、文化活动总是指向待定的对象,其关注之点、兴趣所向也往往限定于相关的区域。”[3]它主要表现为对自身个体性的定位、与他人交往的意识定位,与客体世界互动后经过认识加工产生而形成的观念。最终宏观形成了我们常提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大学生日常生活架构的立体呈现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异于其它全体的特殊主客观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研究的层次框架。这个框架将贯穿全文,成为本文可供支撑的研究结构。

第一,大学生日常生活是以大学生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以及日常观念活动为三个活动界面,使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具体的工作层面,不再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

第二,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日常生活找到了共鸣,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了“人”的成分,更加贴近人文主义、促进人文关怀的真正实现。

第三,大学生日常生活是生存于时空维度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遵循这一客观事实,不能有悖于时空规律。在制定相关教育政策和方式时,我们一定要将事物客观发展规律作为首要考虑因素,不能超越历史、跨越时空、好高骛远、一意孤行。

最后,日常生活的最琐碎面是存在于每天的消费、交往及观念活动中的。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重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运行,将日常生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最基本的运行面上,就紧密结合、相互作用、取长补短、携手并进。

总之,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体系是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连的。它是以大学生日常消费、交往及观念活动为三个工作层面,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为主要活动者,以日常生活的时空为维度,以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运行为主要层次架构的。(作者单位:武昌工学院)

参考文献

大学生消费观念论文篇13

1 小学生实施消费教育的原因

1.1 消费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必要性

首先,消费教育可以帮助教育对象树立积极的消费观念,学到正确的消费理念和技能,这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能够促进社会可持续消费风尚的形成,推进全社会可持续消费的实现。其次,有助于小学生提高生活质量。小学生存在消费知识欠缺,消费能力低和消费目的不明确等问题,这使他们易受广告影响进行盲目消费,判断不出哪些消费是合理的,是否能提高生活质量,又是否能满足自身的需求。而正确的观念有助于他们选择性的消费,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最后,小学生掌握正确的消费理念是时代的潮流和趋势,是小学品德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良好的消费习惯,懂得如何消费是小学生生活的必修课。顺应当今潮流的特点,和课程标准的新要求,对小学生开展必要的消费教育迫在眉睫。

1.2 消费教育现状存在多种问题

(1)学校消费教育存在的问题。如今大量学校对于学生消费观念和能力的培养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系统的把实践与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不了应然的教育结果。学校对于一些正确的消费理念,如何培养良好的消费行为方面的知识提及的少之又少。有些学校虽开设了相关课程,也难免流于形式,形成不了有效的体系。课程的学时计划和标准考核与文化课之间都存在着你进我退的矛盾,最终消费教育由于成果的隐性原因,①难以得到学校的重视。(2)家庭消费教育存在的问题。由于家长文化层次与文化结构等因素的制约,相当大一部分家庭的消费教育观念不够科学也不够系统。家长的错误导向性,②一些行为的示范性误导孩子后续理财能力的发展方向。一些家长简单的将孩子的消费教育和花钱教育等同,没有使孩子们正确认识钱与物的价值与关系;一些家长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不舍他们吃苦,于是对孩子有求必应,潜意识促成了孩子花钱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③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家长走向另一个极端,严格控制孩子的消费行为,只告诫孩子少花钱,却没教会孩子“会花钱”的技能。(3)小学生消费现状存在的问题。高消费,盲目消费,和攀比消费成为小学生消费的几大重要问题。

2 实施消费教育的主要内容

2.1 了解家中钱的来源和支出

小学生通过回忆、观察、询问等多种方法了解家中钱的来源及支出情况。知道钱的来之不易并对消费有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除此之外,还应对家庭消费的开支情况有个全面了解,分清必要生活开支和不必要生活开支。在生活中多角度对收入和开支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在情感和认知上对消费有个全面感悟与认识。

2.2 学会正确消费

学会如何花钱。懂得花钱要有计划性,把钱花在合适的地方。知道为家庭分忧,不提出不合理的消费要求。知道需求是多样的,然后对需求进行分析。知道哪些需求是可以立即实现哪些需求是需要时间。通过讨论及情景扮演的形式知道家长有时候不给自己买自己想要东西的原因并针对本班不正确的消费现象进行辨析讨论,以便今后提出的要求合情合理。

除此之外,还应教会学生制作购买计划。懂得合理支配金钱,对自己想要购买的东西有个取舍,让同学有选择性的购买商品。

2.3 认识浪费与节约

从浪费与节约的概念出发,通过举例让同学们知道哪些行为属于节约或者浪费。借助生活经验,给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消费观念。从浪费节约的角度总结怎样才算是合理消费。知道自己的实际需求,不盲目贪图小便宜,应考虑家庭整体的经济情况,做到合理消费,不浪费。

2.4 对购物场所和方式进行了解

此部分教会学生了解不同的购物场所,教会学生观察商品价格的差异和变化,并尝试了解变化的原因。在购物的过程中要心细,学会看包装袋和说明书,根据信息分辨产品的真假优劣。按照自己所需的商品选择最合适的购物场所,并了解一些新颖的购物方式和支付方式。最后使学生初步具备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知道合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 培养小学生的消费意识和能力的策略

3.1 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教学计划应加入消费教育这项内容,编写适合小学生消费教育的教材,把消费教育纳入教学大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其进行教育。小学的消费教育,主要介绍有关消费观念、生态消费中的环保意识及如何花零花钱等。其次,学校应教育小学生树立适度消费的观念。着眼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意识,养成良好的消费行为,将学校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育他们懂得尊重父母的劳动。通过实践,了解有关商品的知识和消费技能,从而增加学生的生活能力,并培养他们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可以使小学生了解劳动的艰辛,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④最后,要加强学校教学秩序管理力度和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创造条件,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图书馆对学生宣传合理消费理念。

3.2 家庭方面

首先家长应教会孩子消费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家庭应量入为出,理性成熟的消费行为有助于孩子养成健康良好的消费观念。再次,家庭应该树立良好正确的消费观念,以身作则。家长带好头做好榜样对小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最后,家长应正确引导孩子消费,教育和引导其懂得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使其明白,钱要花在刀刃上,自己的钱也不能随便乱花,应有节约意识。⑤

3.3 社会方面

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主要是净化社会环境。切实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小学生提供健康文明的精神食粮,引导小学生科学合理地消费,同时,可增设适宜小学生消费的项目,使小学生的消费适得其所。

总之,小学生正确消费观的确立需要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学校应对学生加强教育,努力宣传朴素的生活作风,引导适度消费,健康消费;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不能一味纵容,而应该量入而出;社会机构也应对一些消费歪风与不正常的舆论进行纠正,规范小学生的消费行为,使小学生的消费走入正轨。

注释

①②刘爽,周颖华:中小学生消费教育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5):77.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