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实用13篇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篇1

一、问题提出

精神分析理论是心理学理论,主要强调的是无意识过程,旨在研究精神层次与人格结构等深层次的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儿童教育的研究中,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儿童一般发展的特定阶段,如年龄段的差异和与之对应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其影响的关系及此理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儿童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正处于成长成型阶段,有极强的可塑性,这一阶段有正确的理论作引导很重要,而精神分析理论又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学家从深层心理学方面所提出的理论,作用在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会促进人的深层次精神方面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

在儿童教育的研究中,精神分析理论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目的是为了准确把握精神分析法及其理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所起作用以及如何形成良好衔接关系而展开本研究课题。并且“儿童心理学不但要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或基本规律,而且要研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规律,这些具体规律是通过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表现出来的。”[1]要把握规律,应用相关理论。弗洛伊德做了儿童关于精神分析方面的心理健康发展研究,“儿童的梦很容易被认出是愿望的满足。这些梦均由生活中迫切的躯体需要,如饥、渴、的需要所引起,也就是说,它们是以作为对体内刺激的反应的形式而成为愿望的满足的。”[2]儿童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他们正处于成长成型阶段且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但不正常的心理现象:孤独冷漠、逆反固执、郁郁寡欢、烦躁发怒、撒谎欺骗等,而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弗洛伊德认为,一切神经症的核心便是焦虑。都起源于被压抑的童年期精神创伤或心理冲突。”[3]为了避免这些,这一阶段有正确的理论作引导就显得非常紧迫。

由于儿童的可塑性强,环境对儿童心态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婴儿自出生之日起,即开始以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对婴儿来说,围绕着他们的社会环境或社会情景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条件。”[4]儿童心理状况及人格特征的变化,都会形成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影响的心理品质,进而影响儿童的自然成长。要通过研究精神分析理论细化的积极因素作用于儿童的发展,使其形成利于自我成长的优势品质,所以要通过心理教育使儿童扬长避短。

二、研究目的

为了准确把握精神分析法及其理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所起作用以及如何形成良好衔接关系而展开本研究课题。

在受西方多元文化价值影响下,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呈增多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对精神分析理论与儿童的自我发展关系的相互影响发生了浓厚兴趣,进而开始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由于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很多,知识理论结构的发挥能影响发展功能的改善,与儿童的一生完整发展阶段相比,儿童初期的发展更能反映出一些问题,由于儿童初期可塑性强,把精神分析理论的相关因素作用于儿童发展的初期可以说是衔接的着眼点。发挥角色作用和沟通,运用家庭结构中积极因素对儿童的发展会有巨大影响。“家庭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因为儿童个性的形成,社会行为的获得,其最关键的几年是在家中度过的。每个儿童最初的个性特征或气质类型各不相同,这种特征无疑会影响父母对儿童的态度。”[5]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和精神分析理论的结合,从人格结构理论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说来,本我,自我,超我对研究儿童心理规律,探索实施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按照快乐原则,满足愿望的冲动,即“本我”在青少年期增加了,这些本能冲动向个体的“自我”和“超我”提出了直接的挑战[6]。

三、研究方法

通过研究假设的分析来确定精神分析理论和儿童的发展尤其是早期发展有无关系或是关系如何。

1.理论依据及实施途径

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包括意识人格结构学说、人格发展阶段说、本能学说和焦虑说等。通过理论思辨和文献的方法假设精神分析理论对儿童发展的状况有影响而进行深入探讨,试图了解和分析儿童的心理特征。

通过精神层次和释梦理论,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解决儿童的心理发展,基于家庭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使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给予儿童更多的温暖和快乐,使其克服消极心理。在儿童发展中期,其重要性在于儿童人格的自我完善。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掌握适度原则,使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得到应用,情感得到补偿。基本自理技能得以传授,让儿童自己做,这就是为什么要重视儿童发展的内部动因。改善家庭教育方式,使其合理化,以精神分析论为指导。加强情感沟通以及交往意识,使心理品质从消极向积极转化。

2.实际应用及相应对策

精神分析理论中关于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关键时期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要在儿童性格及内在品质上要根据他的可塑性而制定相应的策略,寻求适合的理论给予指导,并且在儿童以后的成长道路上此理论会起到引导作用。调节儿童情绪也是比较好的手段。“精神分析学家斯皮茨认为,情绪在自我发展和超我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情绪帮助儿童组织自己的行为和调节情绪本身。精神分析学家将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儿童早期的情绪上。”[7]也就是说,寻求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比如上面提到的情绪调节策略。由于儿童自身发展会引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但如何有效的去解决这一问题呢?精神分析理论中,性本能理论所要说明的恰恰是这些原因,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此理论对儿童的发展尤其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要将爱和管教适当结合,使孩子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在基于儿童发展的客观基础上通过分析,做出相应的教育。

四、研究价值及意义

精神分析理论是具有临床性质的,在理论的基础之上是有一定的实际价值的。由于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儿童最早接触的人际关系是家庭关系,他们也是从中学会与人相处而成为社会成员的。因此儿童的家庭教育,还有其学习适应性和环境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所影响,所以关于研究价值还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

1.理论价值

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时刻刻体现着精神分析理论的理论支持,做此项研究有助于把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某些方面融合到儿童发展的理论指导中,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揭示出了人性中的非理性成分,并指出潜意识是意识的前提和基础,这对于正确认识儿童、理解儿童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因而此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2.实践价值

精神分析理论之中的各个因素都可以在方方面面引导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及其教育的可行性,所以精神分析理论的各个因素作用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是重中之重。“儿童出于另一种动机才把他的体验转变成一种游戏。通过将这种体验当作一场游戏来重复,尽管这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他却因此取得了主动的地位。”[8]这样,儿童就获得了主动发展自我意识,对未来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要分析了解儿童发展的现有状况,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衡量儿童的发展认知水平,有目的的做出提高儿童身心发展与精神分析理论结合的方法,在此衔接中正确高效指导实践,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使其在正确理论的引导下实施学习行为,因而此研究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3.意义

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时刻刻体现着精神分析理论的理论支持,从动机上来看,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离不开目的性,即健康的心理是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否则其他无从谈起;从人格来说,健全的人格是健康人的内在基础,人格的健康发展更能体现出儿童健康的心理因素;从社会化来说,人类是具有社会属性的,而人类的社会性是其本质属性,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养成离不开社会化,而良好的外部环境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从态度上来讲,积极的态度是培养健康儿童的保证。总之,精神分析理论细化的因素都可以在各个方面引导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及其教育的可行性,所以精神分析理论的各个因素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衔接问题就是关键。

五、结语

精神分析理论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无意识过程,其中精神层次和人格结构能给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在精神层面的健康发展。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又时时刻刻体现着精神分析理论的理论支持,从动机上来看,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离不开目的性;从人格来说,健全的人格是健康人的内在基础,人格的健康发展更能体现出儿童健康的心理因素;从社会化来说,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养成离不开社会化,而良好的外部环境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从态度上来讲,积极的态度是培养健康儿童的保证。通过以上的分析及整合,在儿童教育中,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根本。精神分析理论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儿童的发展阶段要适合身心发展特征。在发展期内,把握好关键期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策略,适合性格及内在品质的可塑性发展。精神层次和人格结构也能给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促使他们在精神层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彭舜,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127.

[3]马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认知本质[J].中国临床康复,2005,(4).

[4]孟昭兰.婴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85.

[5]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73-274.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篇2

一、沟通分析理论及其应用现状

1.沟通分析理论的基础

沟通分析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eric berne)创立的一种人格理论。沟通分析法在理论的架构上,虽然承精神分析学派而来,从本我、自我、超我的观念里,析出父母、成人、儿童三种自我状态的概念,强调的不再是生物性的驱力,而是偏重于感觉和情绪。并且这三种自我状态是具体可观察的,不是精神分析学派对于本我、自我、超我的抽象性的概念,在这一方面,沟通分析法有其突破性的成功之处。ta对人格结构的看法是:若此三种状态能顺利转换,便可形成良好的适应性人格;假如其中产生混淆、污染、排除的情形,不适应的行为会因此而生。从沟通方面来说,若在三种自我状态下,能以互补式沟通进行,那么沟通是顺利、延续性的;若出现交错式、隐藏式的沟通则会使沟通产生问题。对于有心理问题的人而言,沟通分析可以帮助他减轻症状,改善适应,增进健康;对于没有心理障碍的人而言,沟通分析可以帮助他深化对自我的认识。学习人际沟通技巧,可以有效地在现实环境中寻求最佳发展,实现自我价值,贡献于社会发展。

2.沟通分析理论在国内外应用的现状

国外学校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使用沟通分析理论于各种教育,主要应用在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领域。johnston[1]研究发现ta是有效地增强交流意识、加强学生人际交流的方法。won js[2]发现批判性父母心态的学生应对方式为问题中心、放松紧张;教养性父母心态的学生应对方式为积极关心、寻找社会支持、问题中心;成人心态的学生应对方式为问题中心、积极关心、放松紧张;自由性儿童心态的学生应对方式为放松紧张、积极关心、寻找社会支持、冷漠、问题中心;顺从性儿童心态的学生应对方式为希望、冷漠、问题中心。国外把ta理论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主要涉及在人际交流、自信、团体训练、自我实现、个案咨询等。目前我国ta理论应用研究在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研究比较少,主要是在师生沟通等方面的研究[3]。

二、沟通分析理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沟通分析理论在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已有20多年。前人的研究证明了沟通分析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它在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自我意识方面,在提高学生自尊、自我概念、适应性方面均有很好作用;对有行为障碍的学生有治疗作用;对择业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该理论引用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将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1.理论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人际沟通分析的概念架构有他独特之处,它的最大优点就是通俗易懂,学生易理解掌握。以往的心理学理论专业性强,深奥难懂,学生只是泛泛学习一些,有个印象,谈到实际用途,学生感觉无法应用,仿佛是没什么用途。相比之下,人际沟通分析的概念架构不但浅显易解,而且更为实用。它没有咬文嚼字的定义,一个人不必具备心理学背景,只要受过短期的人际沟通分析培训,便能利用该理论分析自己和他人。对于自己不满的人,还可以马上用它来谋求改善的途径。这种立竿见影的功效大学生是非常渴望的。

2.以发展性为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人际沟通分析所提出的pac体系,也具有它的正面价值。它把人的“自我”划分为“父母”、“成人”和“儿童”三种状态,该概念架构的“自我”是具有理性的,它既能思考,又能作判断。

我国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既承袭了中国人的一般人格特征,又存在着自身特点,即大学生群体所独有的人格气质和行为表现。这当中既有积极的进步因素,也有不适应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

个人利用该理论分析自我状态,客观地分析自我成长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如果对自己不满,他可以下定决心,坚定意志,将其自我状态进行改善。换句话说,人际沟通分析的人格理论模式认为:人是自己的主人,不是环境或潜意识的奴隶。只要他愿意,他便能决定自己的未来。这种积极的看法使得人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也比较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它强调,不管从前发生过什么,人类对自己的行为仍要负起责任;它要求我们主动地改变,而不是被动地适应;它促使我们达到自我控制、自我意向,并且发挥选择的自由。另外,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该工具,参加辅导的学生也无需为参加而感到“担忧”。

3.推广性强,弥补供求间的差距

交流分析特别适用于团体辅导。在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极缺乏的情况下,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很显然的,特别适用于团体治疗,推广性强,能够弥补供求间的差距。近几年,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透过课堂教学、杂志报刊、各种宣传,不断向大学生倾销,但基于各种原因,期望和实际间总是有很大的裂缝,交流分析正好能够弥补这个裂缝。因为,基本上,它是个教与学的设计,训练我们如何分析自己的行为。它特别适用于在团体环境中生活的人们。相互作用分析在团体环境中的效果最佳。交流分析最大的贡献,在于提供人们自己能使用的工具,教给大学生一种自己能够使用的工具,有利于贯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三、沟通分析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尝试研究

1.编制自我心态图

我们应用沟通分析理论,根据自我心态的五种功能编制了我国大学生自我心态图(egostate)问卷[4]。该问卷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7129。应用该问卷对我国五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实测,揭示了我国大学生自我心态功能结构。根据对546名大学生的测试数据统计的结果,把原始分数转化为标准分数,分析出了大学生的自我心态图的9种类型:开朗型、苦闷型、任劳任怨型、自我主张型、合理型、矛盾型、压抑型、幼稚型、平凡型。测试显示,性别、生源地、是否学生干部、不同专业的方差检验有显著性差异。另外,对自我了解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82%的大学生了解自己,还有18%的大学生对自己认识不清。对人生态度(对他人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我不行、你行的占大学生数的4.4%,认为我不行、你也不行的占5.5%,认为我行、你不行的占大学生的9.3%,认为我行、你也行的占大学生的80.8%。

2.团体心理辅导

应用沟通分析理论对20名大学生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通过16pf、scl-90、egostate、主观量表、活动心得及访谈,结果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维护心理健康有显著性效果[5]。其中,16pf问卷中聪慧性、敢为性、自律性、稳定性、敏感性、忧虑性、紧张性7项人格因素及“适应与焦虑因素”、“内向与外向型因素”、“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个性因素”、“心理健康因素”4项相关因素有显著性改善;对scl—90症状问卷中的各项症状得分的平均数及标准差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此次团体辅导显示了阳性总均分有显著差异,除敌对症状无明显改变以外其余9项症状有显著性改善;通过对辅导前后学生自我心态图问卷中的五种心态得分的平均数及标准差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此次团体辅导显示了教养型父母心态、成人心态、自由性儿童心态有显著性改善,心理适应性有显著性改善。

3.个别心理咨询

运用沟通分析理论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起到良好效果。交流分析法是指在咨询过程中咨询者与访谈者通过合作,使彼此的三种自我心态进行交流,从而达到揭示心理障碍的原因和克服心理障碍的目的。在咨询中,最关键的是使访谈者的自我从儿童水平或父母水平逐步上升到成人水平,并用自己的成人水平与之对应。交流分析实际上是一个教育过程,它通过让访谈者尽情的倾诉内心痛苦,发泄内心的情感,来了解他的人生态度,借以确定访谈者的pac三种自我水平;接着向访谈者解释pac,找出干扰、影响、混淆a、p和c,从而教育他放弃消极策略,改变生活态度,在实际生活中努力发挥成人心态的作用。

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使来询者成为一个统合之人,使个人从“父母式自我”与“儿童式自我”的交互模式中解脱出来,增强“成人式自我”的效能,而不再受他人的支配。由此,学会与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并在交往中学会自我反省,是“交互分析疗法”的核心任务之一。

咨询的四个阶段:预备阶段——考虑学生来咨询的动机、求助原因;脚本分析——了解学生的生活脚本、探讨如何脱离脚本;破除脚本——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行为改变建议;重新决定——学生做出新决定取代童年时期的脚本,尝试新的生活模式。

个别心理咨询的个案说明,沟通分析理论在个别咨询中能起到一定作用,能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研究结果证明,沟通分析理论在语言上通俗易懂,所要分析的正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经历,特别适用于在团体环境中生活的人们,能够弥补供求间的差距,相互作用分析在团体环境中的效果最佳,是一种教与学的机制,能教给人们一种自己能够使用的工具,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该工具,参加辅导的学生无需为参加而感到“担忧”。该理论的优势可以推进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普及性、模式发展性、目标有效性、学生自主性。沟通分析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是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发展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研究过程中还发现,影响大学生自我心态图结构的因素更多地是来源于社会不同的文化。本研究只是一项初步探索,旨在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探索中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继续深化研究。该理论在中国学校教育中有更广泛的推广意义。本研究的结果不仅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指导作用。同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该成果将推动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向更新的领域迈进。

参考文献:

[1]johnston,christine ann,the effects of training in transactional analysis upon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ransactions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supervision (ego states,productive,non-productive).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new brunswick,1985,159 pages.

[2]won js.study on the ego states and coping style of nursing students.journal of the korean academy of women's health nursing.2002 sep;8(3):608~619 ta today p.89~91.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篇3

近年来,有关中学生虐待同学事件、自杀事件的报道层出不穷,更甚者诸如“徐力杀母事件”触目惊心,这不禁让学者、教育工作者、家长等各界人士反思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帮助中学生健康成长。

1 研究方法

理论研究常见的有元分析和横断历史研究。元分析受文献质量和数量影响大,横断历史研究则弥补其缺点,不仅可以描述心理量随年代的变化规律,还能通过心理量与社会指标的关系解释社会变迁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实证研究常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由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或国外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等诊疗式量表。有部分学者意识到国外量表未必符合我国中学生特点,因此设计了适用于我国中学生的观察量表。

目前我国的研究方法量化分析多于质性分析,还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研究系统,因此信息价值有限,对实际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指导作用比较小。

2 研究内容

2.1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当前的主流看法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正逐渐下降,心理问题很多。也有学者认为不能过度解读,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虽然从纵向上来看是下降的,但横向上良好与中等的比例占据了大多数。

由于调查地点、时间、对象、维度、统计方法的差别,当分析不同的心理健康影响因子时,不同的学者往往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例如孙丽通过问卷调查法发现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城市中学生,而张运生、张百让等人的研究却恰好相反。

2.2心理健康问题表现

部分学者只是单纯地将一系列“不好的”词汇罗列起来,如焦虑、忧愁、抑郁、恐惧、情绪波动、悲观失望、易怒、倦怠、感觉挫折和无奈、感觉孤立隔绝、失眠等,或根据问题的程度划分为抄写作业、厌学逃学、说慌作弊、逆反心理、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暴力倾向、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紧张、神经衰弱、强迫症严重症状。更多学者会采用维度划分,然后再将每个维度划分不同的等级,便于量表观察与定量化分析。

2.3心理健康问题归因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生理因素主要有中学生第二性征的出现、月经来潮、遗精、经常生病等;心理因素主要为刺激取向的心理压力;家庭因素有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和家庭环境;社会因素主要是负面的社会威胁、教育状况、国家的经济状况等。由此可见,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很“奢侈”的问题,有时候引起心理问题的外界因素是不可避免的。

2.4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治疗,主要有三种教育模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研究者发现家长往往过度重视学校教育的作用而忽视自身能够带给孩子的影响,因此建议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观念,采用科学的方式,营造良好的环境,引导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教育也需要找准自身定位,重在预防,而非治疗,更要防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沦为形式。社会教育也不可缺少,社会从业人员运用自身的心理科学和社会工作的知识、方法、技能和经验,弥补学校教育在理论指导、时间安排、方法选择、多方配合等方面的不足。单一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单一的学校教育难以有效预防与治疗中学生心理问题,需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3 结论

通过分析近十年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可知已有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重定量轻定性,未来还需要更多的质性研究。此外,研究内容较为全面,从理论至践皆有涉及,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只是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现有的研究多集中于少数有问题者而忽视多数健康者,重诊断轻预防,未来还需更关注多数学生的发展性问题。

参考文献

[1] 辛自强,池丽萍.横断历史研究:以元分析考察社会变迁中的心理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2):44-51.

[2] 师保国,雷雳.近十年内地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回顾[J].中国青年研究,2007(10):23-27.

[3] 孙丽.对长春地区1091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05):759-761.

[4] 张运生,张百让,高留战,杜富广,王国英,冯文平.开封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2(01):71-74.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篇4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4-0004-03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1]。它是影响人们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然而,据美国卫生局报告,我国精神疾病目前占所有疾病的14.3%,预计到2020年将上升到17.4%[2],这表明我国心理健康问题形势严峻。小学生情绪能力和认知能力处于迅速发展的关键期,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其幸福感,更对其健康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此,有学者就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小学生中有中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16.4%,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4.2%[3]。这反映了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堪忧。

越来越多的研究认识到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学术议题,更是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基础,因此大量的研究先后探究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了把握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具体情况,本文对源自中国期刊网的453篇相关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以深入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具体开展情况,为今后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1.统计方法

文献计量法,以频次、百分比为主。

2.文献取样

以中国期刊网为平台,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所发表的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所有文献进行统计,发现有453篇包含“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章题录。

3.分析类目与单元

在对代表性论文进行参考的基础上,对以下6个单元作统计分析:年代分布、受资助状况、合作者人数、内容分布、作者机构及作者所在地区。

二、结果与分析

1.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

对2003~2012年发表的453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章进行年代分布统计分析,如下页表1所示。除2005年(4.4%)和2009年(10.2%)出现稍大的波动外,我国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论文数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2003~2007年的论文数为159篇,2008~2012年的论文数为294篇,分别占总数的35.1%和64.9%,后者较前者增长了29.8个百分点,这说明近十年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2.研究论文的受资助情况

对近十年来的453篇论文的受资助情况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结果发现有84.1%不受任何项目资助,仅有15.9%的论文受资助。在受资助的文章中,最多的是省部级项目(9.5%),来自“相关协会”(1.1%)及“部级”(1.3%)资助的项目相对较少。整体而言,受资助的研究数比例低且不同级别间数额差异很大。这给未来的研究以启示: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全面开展需更多资助,尤其是部级项目及相关协会项目的支持。

3.研究论文的内容

对453篇文章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见表3),结果发现“现状调查”(18.9%)、“相关研究”(21.9%)及“对策研究”(19.4%)这三项研究内容所占比例相当,但都低于“其他”内容类别(37.1%)的研究论文,而这部分论文是作者基于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某角度而提出的一般性看法或陈述,缺乏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综述研究”及“测量方法研究”则分别只占总体的0.9%、1.8%,这提示着综述性与测量方法类研究目前呈现出一定困境,亟待突破。

4.研究论文的形式及其研究力量

对研究论文的合作形式和研究力量进行分析(见

表4),结果发现,独著论文数占论文总数的67.8%,合著论文仅占32.2%,且论文合著以两人合作形式(17.2%)为主,课题组合作形式仅占0.7%。这表明研究者需加强各种形式的合作力度,组建课题组形式的专业研究团队,增强研究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以第一作者的单位作为研究力量机构分析的基础,“其他(小学教师及协会等)”占研究力量的55.8%,其次为“师范类院校”(17.7%),而来自其他单位的研究相对缺乏,见表5。这表明,小学教师及协会是最主要的者,这些发表者的研究内容基本上是一般陈述性的研究,这与表3中关于研究内容的数据结果(“其他”类别即一般性看法或陈述性研究占最大比重)契合。由此可以看出,专业研究团队参与力度的薄弱可能影响到研究内容的的专业性与系统性,研究需更多专业力量的

投入。

为了进一步了解研究力量的分布,本研究对研究力量的省份分布情况作了分析,分布总体来说呈不平衡状。研究力量位列前五位的省份分别为:江苏(11.0%)、山东(7.5%)、甘肃(7.5%)、浙江(7.1%)与吉林(5.1%),表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我国较发达地区已经普遍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位列后五位的省份分别为:青海(1.1%)、内蒙古(1.1%)、(0.9%)、宁夏(0.5%)及新疆(0.5%),即我国偏远贫困地区的相关研究极度缺乏。

三、讨论

1.拓展测量方法

本研究发现,近十年来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数量较多,同时内容涵盖面较广,包括现状调查、相关研究、对策研究、综述研究、测量方法研究及其他研究等,但关于测量方法的研究却相对匮乏。目前国内研究仍较多引进国外的测量方法,易出现跨文化问题;此外,现有量表内容多侧重负面心理特质,与小学生发展的实际有所偏离[4]。我国研究者也意识到这些问题,心理健康的评估工具已经从单纯引进发展到自编问卷,量表内容在向多领域延伸,也编制出了一些信效度较好的量表。但总体来看,我国心理健康量表的信效度普遍较低,自编量表有低水平重复现象,测量积极心理的量表少[5]。即我国仍需本土化的较为统一的科学测查工具和标准。广大研究者需加强对研究方法的探索,改善测量工具,以便为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2.研究者的全面调动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需要研究者的积极参与。首先,对研究者合作积极性的调动。研究形式合作化已经是当今科研形式的主流,合作带来的团队资源整合有助于促进研究途径多样化以及研究本身的完整性、全面性与创新性。但上述数据显示,独立研究形式仍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主流。独立性研究在一方面保留了研究纵向的独特性及系统性,但另一方面独立性研究缺少横向文化间的合作交流。这与以往的研究一致[6,7],即跨文化、跨地区式大样本研究缺乏。为此研究者应当积极寻找合作切入点,突破束缚,加强各种形式的合作以逐步完善研究维度。

其次,对经济落后地区研究者的调动。有研究者在关于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现状的研究中发现,8.4%的中小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或很差,其中有28.7%为小学生[8],这说明西部落后地区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非常强烈。但本文数据显示,我国一些落后的偏远地区,如青海、内蒙古、、宁夏及新疆等地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极少,发展极慢,这也反映了落后地区小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客观经济条件的相对落后直接影响到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开展。同时研究工具的不完善、研究人力的不足等因素都妨碍了相关研究的发展。政府需增强支持,帮助其改善研究的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呼吁更多其他地区的研究者多进行跨地域研究合作,提升研究意识,改善研究方法,加大研究力度。

最后,对各个单位研究力量的调动。本研究数据显示,群体主要集中在小学教育者及有关协会方面,他们多以见解性、描述性的研究为主。这些研究与其自身教育实践直接联系,更具现实意义,且能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启发与思考,但这类研究缺乏专业性、科学性与系统性。由此,对来自不同研究单位的研究力量的全面调动可以融合多种研究优势,实现不同单位研究力量之间的互补,以便研究成果能更高效地应用于

实践。

3.展望

心理健康问题的低龄化趋势已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总体上正在不断地深入和拓展。针对目前研究呈现的不足,未来的研究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1)加强研究的问题解决指向性,增加对策研究,将理论积极运用于实践;(2)实证研究有待强化,研究方法需不断改进,尤其是测量工具的改进;(3)研究要迈向全面化合作,突破孤立局限,尝试跨单位、跨地域、跨文化研究;(4)研究可多围绕具体、典型的心理健康问题展开,增加个案研究并综合群体研究以增强研究的临床应用性。

参考文献:

[1] 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9.

[2] 肖旻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1-2.

[3] 沃建中,马红中,刘军.走向心理健康(发展篇)[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9-10.

[4] 郑日昌,张颖,刘视湘.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结构和量表编制[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8,(2):30-34.

[5] 廖全明,苏丹,黄希庭.目前国内常用心理健康量表的回顾与反思[J].心理学探新,2007,27(4):74-77.

[6] 杨宏飞.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9-290.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篇5

一 课程目标及重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2)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3)自我认知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自身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因此,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全国高校中已体现出普及化的趋势,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却还存在教法单一、课程实施缺乏有效评价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就成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 教学方法与手段

按照教学安排,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学时为24学时,由于受学时和课程性质的限制,采用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并掌握课程的全部内容,因此教师要对此门课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遇到问题时,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1.采用案例教学法

将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综合成典型案例,以视频或PPT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观看完毕后,就视频或PPT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特征以及矫正方案等发表意见及展开讨论。授课教师在引导、分析的同时,将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融入案例分析中去,使学生通过案例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加透彻。

2.课堂讨论法

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分组讨论法、辩论式讨论等。如针对大学生恋爱心理这一章节,教师要求学生就大学生在校期间应不应该谈恋爱这一话题展开辩论。辩论环节中,教师静观其变,把主角交给学生。主持人、辩手都由学生推选,辩论规则和具体内容由学生自己掌握,教师只在最后做出总结。这一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他们遇到问题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境扮演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方式,所以,在课堂上可以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通过情境扮演,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自身的情绪特点,掌握情绪调适的方法,自主调控情绪,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如在讲授情绪管理这一章节时,在黑板上写出20个生活中情绪表情,要求学生在讲台前表演,其余学生进行竞猜。教师在环节结束时进行总结,以轻松、自由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不良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可以纠正并消除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

4.任务驱动教学法

采用以任课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

遴选出某一章节,要求学生按照章节的重要授课内容,提前备课,做好“授课教师”的准备,并在下次课堂上以“授课教师”的身份,进行课程讲授。学生全程参与学习备课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学目标得以有效实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还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课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通过学学生心理健康课,更全面地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通过课程中对自我的全面认识,使学生对自身意识、情绪、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优缺点有了一个系统客观的认知,并有助于健全人格,提高自我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篇6

2 大学生心理健康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性

心里素质作为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在影响其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无论是在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心里健康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为人处事的态度以及对现实事物的理解。一般来说心里健康的人容易获得别人的认可,也更容易在完成一件事情时获得成功,进而展示自己非凡的能力和才华,因为他们无论对学习亦或是人际交往都充满积极的正能量,无论做什么事都充满干劲,与这样的人交往会让人令人产生一种愉悦感,自然而然地收到其感染而产生积极的情绪。而那些心里处于亚健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一种心不在焉的精神状态,难以提起对生活的兴趣,也给周围的人带来负能量,久而久之愿意与其交往的人越来越少,其心里状况也更加悲观和忧郁,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心里辅导,很容易走上一条不可挽回的道路。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心理健康对于大学生身心状况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也对其周围的人或事物产生一定的影响。

3 大学生心里健康与自我和谐关系的实践调查

3.1 调查问卷

对500名大学生进行了实际问卷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大学生的心里状况进行统计分析,该调查自评量表是国际上通用的心里健康测试量表之一,分别从感觉、情感、思维、触觉等十个因素对大学生的心里健康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每个因素共有5个等级进行评分,评分越高说明心里健康情况越差,越需要进行心理疏导。本问卷调查共收回475份有效试卷,回收率为95%,其中男生175人,女生300人,艺术生320人,普通本科生155人。从性格上进行分析,男生普遍比女生表现活跃,女生在刻板因子以及自我不和谐评价上得分较少;从专业类别上来看,艺术性学生在自我和谐方面表现较好,而理科学比较刻板,这主要是由于教育和教学方式的不同所决定的。

3.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直接关系:从以上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之具有直接的关系。男生与女生的调查结果与女生相比在普遍灵活性上表现要好,但是也更加刻板,这可能是由于男女双方在教育水平、家庭压力、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决定的。通常那些心理素质较好的同学,其自我和谐能力也更强一些,相应的心理健康水平越差的自我和谐能力越弱。因此可以说大学生心理素质与自我和谐之间还有直接的关系,自我和谐可以说是一种心理健康水平的直接表达。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篇7

一、老年人心理健康概念及相关研究

1.相关概念

(1)老年人

所谓老年人,是指其年龄起点是建立在客观基础上的主观界定。目前国际上对老年人的界定标准有两个,一个是在1956年联合国推荐的65岁,另一个是1982年世界老龄问题大会上推荐的60岁。前者一般被发达国家所采纳,后者则被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接受。我国在201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六十周岁及以上的公民”。此外,学术界一般也将60岁作为老年人的临界点。由此可见,在中国将60岁及以上的人口界定为老年人是较为合适的。因此,本文依据我国界定老年人的标准及相关社会制度,如退休制度等,倾向于将老年人界定为60岁及以上的人口。

(2)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其标准划分

国外学者对于心理健康的界定有很多角度,至今也都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亦是如此,学者们众说纷纭。国外学者对于心理健康的界定倾向于人类心理持续状况、适应性及观念态度等。对于心理健康标准划分倾向于多条标准共同满足,多条标准涉及饮食运动、学习能力、社会规范等关于人类全面发展。

我国多数学者对于心理健康的界定较认同于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够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的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够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我国也有许多研究关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相关的学者,也提出了许多关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如我国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吴振云教授根据以往研究结果,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归纳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理论框架应涉及五个主要方面:性格健全,开朗乐观;情绪稳定,善于调适;社会适应良好,能应对应激事件;具有 一定的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认知功能基本正常。我国著名的老年心理学家许淑莲教授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的划分从老年人情绪、情感和人际关系方面入手进行了概括,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热爱生活和工作;二是心情舒畅,精神愉悦;三是情绪稳定,适应能力强;四是性格开朗,通情达理;五是人际关系适应性强。

综合以上讨论,本文从自身研究角度出发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界定及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的划分倾向于从以下方面为基础研究老年人心理健康,即老年人心理健康应表现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划分应该有以下几点:一是有正常的感觉和知觉,思维正常,有良好的记忆;二是有健全的人格,情绪稳定、意志力坚强;三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四是有自我认同。

本文将老年人按居住方式分为三类群体,即:空巢老人、与子女居住老人以及居住在养老机构的老人,再对这三类群体的老年人选取进行个案访谈,了解这三类群体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访谈案例作为例证,再结合文献法、实地观察法了解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最后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二、老年人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老年人感知觉、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下降,情绪趋于消极

老年人感知觉敏锐度逐渐下降,身体机能状况越来越差。根据个案访谈对象来看,老年人看待问题更倾向于主观判断,且难以接受其他人的劝告,进而使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等出现失调;个人情绪也会因自身无奈接受身体老化及老年时期遇到的重大事件,情绪、情感趋于抑郁、焦虑等。

2.老年人意志力薄弱

老年人普遍容易受到一些生活事件的打击,尤其是有关事故、死亡的新闻、亲友的离世等,普遍表现出回避、逃避的态度,消极抑郁。

3.老年人自我价值认同度低

通过个案访谈发现,多数老年人认为自己是家庭的负担,这也是其不愿与子女同住及选择安老服务中心的主要原因。此外生活中的各项事务对老年人而言也都是考验。在实地观察中还发现,老年人很难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阅历获得他人乃至社会的尊重与认同。这些状况加速老年人自卑心理的出现,形成较低的自我认同感。

三、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1.老年人自身因素分析

老年人自身方面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因素的主要方面,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老年人身体状况

一般来讲,老年人普遍随着年龄增加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衰退。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老年人身体有各种疾病其安全需求未得到满足,其心理就会失衡,容易形成错误的认知。

(2)老年人消极的个性特征

具有积极乐观个性品格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好,能够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通过自我开放缓解内心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调查还发现老年人普遍具有忧心的特点,他们会忧心各种与他们生活有关或无关的事情或者人,在与他人交流不足的情况下,导致老年人内心负担加重,情绪低落。

(3)老年人体育锻炼及交友状况

经过实地观察发现,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呈现出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他们对生活充满热情,进而保持健康的心态。除此之外,表现出愿意与外界接触,多交朋友的老年人,生活比较充实有目标。这些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好,这与老年人自我开放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息息相关。

2.家庭因素分析

(1)家庭是否和谐

一个和谐的家庭预示着家庭成员间关系良好,家庭成员间沟通顺畅。和睦的家庭氛围是老年人心情舒畅的源泉,即使有病痛,经济不景气,和谐的家庭氛围也会克服这些物质上的障碍而使得老年人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2)家庭成员变故及经济状况

亲友去世或者一些重大变故都会影响老年人脆弱的心灵,并且老年人容易联想自身,产生畏惧感,甚至连这样的消息都会影响到老年人心理。

家庭经济状况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实地观察中发现这种忧心普遍存在于老年人群体中,因此而产生无用感、自卑等消极心理情趣,影响心理健康。

3.社会因素分析

依据撤离理论与活动理论来分析,撤退理论认为,老年人有脱离社会的倾向,社会现有制度亦会让老年人自动从社会中脱离出来。

(1)老年人社会参与度降低

老年人因退休、身体状况不佳等原因不参与社会工作,这种被迫撤离和主动脱离社会活动的老年人主要生活在家里,狭窄的交友圈现状易使老年人与现代社会逐渐脱轨。老年人朋友圈中一旦有人身体疾病加重、去世都会影响朋友圈内老年人的情绪,没有年轻人的老年朋友圈会加重老年人抑郁、低沉等消极情绪,从而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

(2)老年人被重视程度降低

社会对老年人事业的支持程度及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程度反映着老年人群体受到重视的程度。调查发现,多数老年人普遍具有无用感意识,这种无用感不仅来源于身体机能衰弱的影响,还来自于社会外界所传达的信息,社会上人们对老年人的不尊重、对老年人能力的质疑、与老年人沟通减少等方面。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发现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主要原因在于老年人的心态,其他方面的因素起到间接性影响。由此可以探寻出有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途径即为老年人积极心态的形成搭建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1] 杨建辉,吕林,吕牧轩.体育活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老年杂志,2011(3):490-491

[2] 张河川,张晓芬,郭思智.独居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0(4):466-467

[3] 王春丽,孙长安,刘洁.老年心理健康障碍原因分析[J].调查研究,2011(35):159-160

[4] 冯海英.老年人个人偏好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8):3579-3581

[5] 吕林,杨建辉,吕牧轩.不同养老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调查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7):3343-3344

[6] 陈昌盛.现代老年心理健康:回顾与展望[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78-80.

[7] 傅蓉.近十年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1):104-107

[8] 高艺丹.老年人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对策[J].科技资讯,2013(13):249

[9] 杜敏,郭文汇.关于我国老年人社会支持相关研究的综述[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3(4):8-10

[10] 段修云.我国农村老年人心理问题探析[J].三农探索,2013(1):48-50

[11] 吴馨献.影响中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价值感的因素初探[J].广州科学城中学,2013:24-25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篇8

健康检测设备主要是超微量生物波共振分析设备。检测方法是将被测者体内的生物波同生物体源的基准波相比较,通过分析被测者的生物体信息波的紊乱程度,来实现人体的健康检测。通过分析物质波对生物体磁场波的破坏与修复程度,来判断药物的副作用,以及药物、营养品等各种与人体健康相关的物质对被测者本人的效果及影响。生物波能探测到人体最早的体液期的变化,因此能在人体出现病变以前的早期发出预警。

超微量生物波共振分析设备的技术优势:早期诊断和无损伤检测。永文率先使用了超高灵敏的传感探测系统,超微量的人机平衡自调取样技术,实现无损伤条件下的早期诊断,来探测人体内极其微弱的生物信息变化。因此,对人体疾病的早期,从细胞开始产生的变化均可检测识别。由于设备采用只在人体表面进行探测的方式,因而真正实现了无损伤检测。

药物效果及毒副作用检测,营养保健食品筛选组配。

全方位的均匀物质取样接收系统,是将各种物质的物质波提取后,叠加到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上,通过分析对其脏器生物波的影响度,来判断该种物质的功效。因此,可在人体服用某种物质之前即可识别,在对人体生物波信号与药品的物质波信号进行高灵敏的动态取样后,将不可比较的模拟信号转变成可比较的数字信号。通过两者信号的综合分析,进行精确的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还可将多种药品同时对人体进行叠加量化分析,以寻找出最大化的有效配方,避免服用过多药物后而产生的不良后果。

永文采用人体无创无损伤的生命检测评估取样技术,用生物传感器测定人体各器官功能和营养状况。该技术是建立在核磁共振理论、量子物理学理论、生物电磁波共振理论、生物传感及分析等多学科的理论基础之上。由于检测系统不破坏皮肤,不侵入机体,因此有很好的安全性。调理过程和调理方案全部为无毒副作用的天然健康食品和营养补充剂,并有严格的标准,现场测定组配后的调理用品毒副作用筛查和效果评估,家庭健康管理方案也全部体现个性化的安全方案。

永文采用超微量生物波共振分析设备,对人体健康状况、营养状况进行检测,并通过辅助分析管理软件对人体的健康状况、营养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咨询意见和调理建议。同时对人的个体健康发展趋势提出咨询意见,并将个人健康信息纳入管理分析体系,指导人们进行健康调理,使人达到健康生活的目标。整套系统集成了人体健康检测系统、人体营养检测系统、人体健康标准、健康营养分析系统和健康管理系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体健康管理服务系统”,为人们提供完整的健康保健、调理建议。

在实现健康管理方面,永文采取健康教育、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健康指导、健康干预、疾病预防、养生、保健、抗衰老等方法。在健康管理服务过程中,通过真实客观的健康信息采集和管理,使人体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实现为目标人群科学、具有针对性、正确地进行个性化健康管理。

永文健康人体健康管理服务系统,确立了人体健康管理服务的目标:

其一,以管理到不得病为基础目标,检测评估调理中设计全面平衡的技术标准,确定器官功能、营养素的低点进行有目标的干预,使人远离疾病,没有疾病的迹象和症状;

其二,追求人体生物信息数据库中依据种族年龄性别的个体健康生物波型标准的2/3以上,实现基本健康,让人充满活力,以饱满的精神完成体力和脑力工作的情况;

其三,达到健康和保持健康为最高管理目标,有目的性地养生和保健,获得健康长寿及幸福的一生,真正有能力享受生活;

其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人群,系统中理论基础和技术都制定为降低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并以营养调理,辅助康复疾病。

永文已经累计检测、调理服务客户约十几万人次,在全国依托于该系统建立的健康管理服务中心达十几家。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培训、健康跟踪指导,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制定等方面,已经趋于完善。永文自正式运营以来,已经在全国成功建立起十几家健康管理服务中心,遍布北京、辽宁、湖南、浙江、江苏、陕西、黑龙江、广西、山西等地。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也日益加强。但由于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人们功利心重,生活无节奏;正常的生物钟节律遭到破坏;睡眠不足,疲劳增加;运动不足,烟酒增加;平衡膳食不足,快餐饮食增加等,导致亚健康人群不断增加;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抑郁症、焦虑症等患病人群持续扩大;慢性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发病年龄逐年降低。

而据另一项统计数据研究显示:我国“未富先老”的挑战日益尖锐。在人均收入不高,社会保障和医疗保健体系不够健全,技术不甚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导致了“未富先老”。老龄化既有养老问题,又有健康问题,还有社会问题,成为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疾病负担。

因此,提前预知健康状况、有效调理身体健康状态、预防疾病发生,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篇9

1.1文献检索

通过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以及全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博士论文进行搜索文献相关资料,其中检索年限为1994~2013年,检索主题词为: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等。按照本文所提供的纳入和剔除标本,最后本研究共纳入15篇文献,最终纳入本研究的样本量一共有3000人。其中纳入标准为:(1)所有文献均为1994年~2013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分析文献;(2)有研究开展或者发表的年限;(3)具有原始数据的平均值或者可以进一步计算得到数据的文献;(4)独立病例的对照研究,城市组和农村组。剔除标准:对于重复报告、信息不完整以及无法利用的文献给予排除。

1.2研究方法

1.2.1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变量分析

由于老年人衰老的过程中生理功能的老化将会造成老年人心理功能的老化,同时老年人器官生理功能以及组织细胞功能的下降也必然导致老年人心理功能的变化;另外社会角色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将会造成老年人出现特有的心理变化。因此,本研究在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中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其一,是从老年人客观的日常活动能力变量进行评定,主要以日常活动能力量表(ADL)为主,主要反映老年人的生理健康水平;其二,是从老年人主观心理健康变量进行评定,这里具体使用SCL-90,主要反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其三,是从客观和主观结合的综合健康变量进行评定,即自评健康。具体来说,日常活动能力量表(ADL)的评定内容主要包括吃饭、穿衣服、洗澡、室内活动以及如厕等日常生活活动几个方面。其中,上述几项内容老年人均能够独立完成的设定为没有日常生活活动障碍的人员,而将上述几项内容中有一项不能独立完成的老年人设定为有日常活动障碍人员,最终形成二分ADL变量。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老年人强迫症状、躯体化、抑郁、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恐怖、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进行分析,任何一项因子分≥3分为有心理障碍。自评健康变量主要根据对老年人自身健康状况进行评定,其中结果显示为很好、好则设定为健康状况好,而结果显示为一般、不好、很不好则设定为健康状况差(具体内容如下表1所示)。

1.2.2分析方法

本研究的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其二是对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由于本研究的健康变量都是二分变量,所以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分析方法主要为二元logistic统计模型,并通过构建多个嵌套模型从三个指标上进行分析。

1.3统计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2.1城乡老年人总体健康状况比较

通过对老年人总体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得知,城市老年人SCL-90无障碍的比例显著高于农村(p

2.2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实施嵌套模型的多元化分析中,SCL-90为因变量,先考察城乡变量在老年人心理健康上的差异,再逐渐将社会人口、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社会支持等方面纳入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中进行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下表3所示。

通过对上述表3可以得知,城乡老年人的SCL-90变量从模型1到模型4都是显著的,此数据表明在SCL-90健康状态上,农村老年人不如城市老年人;另外从表中的LR值和显著情况可以看出,每个模型新加入的变量对于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差异的解释都是有意义的,婚姻、经济地位、经济来源、生病是由谁照顾等因素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最终分析可以得知,自变量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存在不同关系,其中婚姻变量上差异较显著,说明有配偶的老年人比没有配偶的老年人心理更健康。而年龄性别因素较不显著;经济地位差的老年人心理障碍严重程度较高。经济来源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体表现为,经济来源为“养老金或者工资”或“家人”的老年人相比于其他经济来源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另外,家庭支持情况也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与家人同住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不与家人同住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而生病时得到配偶照顾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比其他人照顾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高。生病时不能到医院及时治疗的老年人比能够及时得到治疗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低,但是没有显著差异。

3讨论

3.1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实际差异

在城乡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多元化分析中,随着逐步加入不同的自变量,在上述模型中,除模型2有增加的趋势之外,其他三个变量系统的绝对值都呈现逐渐减小的变化情况,如模型1中城乡变量为0.28,而通过逐渐将自变量增加后,模型4中的城乡变量系统则下降到为0.214。此现象说明城乡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差异要比本研究观测的小,这可能跟近年来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关。

3.2城乡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差异

城乡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的差异不显著,可能是因为自评健康是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综合评定,而城乡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刚好相反造成的。此外,有研究表明,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老年人,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会增加不健康饮食的风险,也会增加自我感觉健康状况不佳的感受。也就是说,相比于城市,农村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较低,会导致农村老年人降低自己对健康状况的评价,导致了城乡老年人的自评健康没有有显著差异。

3.3城乡老年人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不一致的可能原因

社会支持变量中的婚姻变量与家人同住和社会经济变量中的经济来源、经济地位等几个因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农村老年人的生理健康水平较好可能是由于农村老年人的身体素质较好,但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可能由以下两个方面造成: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较低,社会支持会间接影响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对健康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个人是否受到低收入或低教育程度的挑战。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教育程度都相对较低,也就导致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其次,家庭和社会支持、相对良好的健康状况以及经济安全、和谐独立的生活方式的心理需要对主观幸福感和成功的老龄化至关重要。农村老年人经济地位较低会造成其主观幸福感的下降,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3.4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各类影响因素,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躯体健康,因此为了最大限度降低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改善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生命质量,构建完善的社会与家庭支持系统对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进一步深入发现,婚姻变量上差异较显著,说明有配偶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没有配偶的老年人。对老年人的经济来源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经济来源因素对老年人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说明经济来源是“养老金或者工资”或“家人”的老年人相比于其他经济来源的老年人

心理障碍较轻。另外,老年人心理健康方面得到家人、社会的支持能够明显降低老年人孤独感。从上述研究表明,新时期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城乡老年人的关心和爱护;而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应继续缩小城乡差距,从医疗保健、社会会经济以及社会政策等方面彻底破除二元壁垒。与此同时,国家应给予农村经济支持,不断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只有根据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的农业,不断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才能最大限度减轻老年人对经济的后顾之忧,从而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当然,社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关爱工作除了加强外部支持外,也需要关注老年人自身的积极资源。这一点,在本研究纳入文献所关注的影响因素中严重缺乏,这些研究都只关注个体自身之外的影响因素,而忽略了老年人自身也是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的来源。有研究者通过对老年人采访后进行主题分析,发现老年人存在的积极理念:幸福在于满足、责任感、顺其自然和积极的自我平衡。因此,可以通过帮助老年人识别潜在的积极的自我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3.5研究的不足

由于本研究只是对近20年来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元分析,并没有对近20年来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变化趋势以及特点进行分析,另外对于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较为粗略,没有具体细分。所以本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支持,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4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评定量表(SCL-90)评定的无障碍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p

参考文献:

[1]栾文敬,杨帆,串红丽.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12,(03):75-83.

[2]Adhikari Ramesh,Jampaklay Aree,Chamratrithirong Aphichat.Impact of children's migration on health and health care-seeking behavior of elderly left behind[J].BMC Public Health,2011,11 (01):143.

[3]邵南.浅谈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精神赡养[J].南平师专学报,2006,25(01):136-138.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篇1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mediating effects of self-concep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ping style and mental health. Methods 1110 recruits were selected and Tennessee Self -Concept Scale(TSCS),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and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were adopted to evaluate the recruits self-concept, Coping style, mental health. Results Positive coping style affected recruits' mental health by self-concept. Conclusion By Improving self-concept, we can improve the recruits' positive coping style then improve mental health level.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Mediating effects; Recruits; Coping style; Self-concept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它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应对方式是在应对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应对活动,积极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存在正相关,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存在负相关[1]。有的文献也表明自我概念和应对方式也存在显著相关[2]。但是三者之间的关系缺乏进一步的研究。此外已有的文献对于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这个群体上,缺乏其他对象的研究。因此本文以新兵为研究对象,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某部队1110名新兵,全部为男性,年龄在16~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8.76±1.10岁。回收有效样本1110份,回收率100%。

1.2 工具 ①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3]。②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4](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 Tscs,1965)共70个项目,第一部分包括自我总分和自我批评,第二部分包括内容维度和结构维度。其中内容维度包括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结构维度包括自我认同、自我满意和自我行动共10个因子。③肖计划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5]。应对方式问卷有62个项目,分为问题解决,求助,自责,退避,幻想和合理化。

1.3 统计方法 搜集的资料在SPSS for Window 13.0上进行分析,采用层次回归分析等分析方法。

2 结 果

2.1 自我概念总分在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分析 根据中介分析的方法[6],首先以应对方式各维度(问题解决,自责,求助,退避,幻想,合理化)为预测变量,做心理健康(SCL-90因子分)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问题解决,自责,求助,退避,幻想的回归系数显著(P

2.2 具体自我概念在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分析 分别探讨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道德自我,家庭自我在积极应对方式(问题解决和求助)和心理健康之间是完全中介还是部分中介作用。方法同上。结果表明,生理自我在问题解决和心理健康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4.36%);生理自我在求助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12.08%);心理自我在问题解决和心理健康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3%)。心理自我在求助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10.5%);道德自我在问题解决/求助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6.47%,23.35%)。家庭自我在问题解决/求助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5.8%,17.3%)。社会自我在问题解决/求助与心理健康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42.6%,37.3%)。

3 讨 论

很多研究表明积极的应对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7,8]。然而缺乏应对方式是如何具体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的研究,本文的研究表明积极的应对方式(问题解决,求助)通过自我概念间接地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这与自我概念对心理健康有间接影响的研究一致[2]。

此外自我概念中的社会自我,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在问题解决与心理健康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表明个体是否会采用问题解决应对方式是受个体对自己身体、生理状态的认识,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个性特点、心理品质的认识以及对他人心目中自己形象的认识的影响。因此通过塑造个体的健全的自我概念可以使新兵形成积极的应对方式从而提高新兵的心理健康水平。

4 参考文献

[1]王珍,陈雪峰,时勘.大学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4):378-380

[2]孔祥车.大学生自我概念与防御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1):61-63

[3]陈昌惠.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35

[4]林邦杰.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之修订.中国测验年刊,1980,27:71-78

[5]肖计划,许秀峰.应对方式问卷信度与效度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64-168

[6]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篇11

【作者简介】蒋湘祁(1972-),女,湖南祁东人,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硕士;吴思为(1984-),女,南昌人,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博士。

一、问题的提出

自我和谐指的是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是荣格的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他认为自我与经验的一致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1]。所谓自我与经验的一致性是指每个人对自我的看法与他的实际表现的一致或者说是和谐的。一个人要具有个体的自我和谐,就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能合理、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因此,心理和谐与否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2]。本研究旨在探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和自我和谐的相关关系,为有效促进幼儿教师健全人格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参与湖南省国培计划农村幼儿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班的学员进行调查。

(二)研究工具

1. 心理健康量表。选用由河北大学王欣、左晓冬等人编制的心理健康量表[3]。该量表由54 个项目组成,含有9个因素,分别为:躯体化、自尊、抑郁、目标感、人际关系、睡眠、焦虑、疲劳、强迫。该量表采用五点计分法,正性项目反向计分,分数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对该量表进行了内在一致性a信度系数检验,得到整个问卷的克朗巴赫系数a=0.71,且各分量表的信度也较理想;该量表拟合度较好,具有良好的效度。

2.自我和谐量表。选用王登峰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2],包含“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包括对能力和情感的自我评价、自我一致性、无助感等)“自我的灵活性”(预示自我概念的刻板和僵化)“自我的刻板性”(反映个体适应能力)三个分量表共35个题项,采用5级评分(1分~5分),其中“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两个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自我和谐程度越低;而“自我的灵活性”得分越高,表示自我和谐程度就越高。该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中等的校标关联效度,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在0.64~0.85之间。计算总分时先将“自我的灵活性”反向计分,再与其他两个分量表得分相加,得分越高表明自我和谐程度越低。

(三)问卷发放

在开展问卷调查之前,宣读详细的指导语和实施流程,明确告诉被试调查结果会完全保密,仅用于科学研究。调查问卷采取方便填答、现场指导的方式统一发放与回收。发放问卷135份,收回有效问卷124份,有效问卷率为91.85%。其中,男性8名(6.45%),女性116名(93.55%);25岁以下34名(27.42%),26岁~35岁57名(45.97%),36岁~45岁29名(23.38%),46岁以上4名(3.23%);语言艺术类69名(55.65%),数学科学类55名(44.35%);城镇35名(28.23%),乡村89名(71.77%)。

(四)数据处理

应用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了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

三、调查结果

(一)幼儿教师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

表1显示,幼儿教师自我和谐总分基本呈正态分布,但高分组幼儿教师比低分组要多。其中最高分为143分,最低分为60分,说明幼儿教师自我和谐状况差异很大。

表2显示,幼儿教师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两个维度上均分都低于全国常模,自我的灵活性得分高于常模,经检验存在显著差异(p

表3显示,男幼儿教师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得分、自我的灵活性得分和总分上均低于女幼儿教师,在自我的刻板性得分上高于女幼儿教师。男、女幼儿教师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总分上差异不显著,但在自我的灵活性差异上极其显著(p

表4显示,不同年龄的幼儿教师自我和谐总分无显著差异,但自我的灵活性与自我的刻板性差异极其显著(p

表5显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量表中各维度的平均数趋于平均分,心理健康总均分也接近3分,其中躯体化得分最低,而焦虑、自尊得分最高,但经检验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幼儿教师总体心理水平比较健康。

(二)幼儿教师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差异比较与相关分析

1. 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幼儿教师在自我和谐上的差异比较

以心理健康量表的总均分等于2为分界线[4],对被试进行分组比较,表6显示,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幼儿教师在自我和谐量表的灵活性维度上的差异极其显著,在刻板性维度上差异显著,在不和谐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2. 幼儿教师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对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得分与自我和谐各分量表得分及总分进行相关分析,表7显示,自我经验的不和谐与心理健康量表中的人际关系、抑郁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与焦虑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自我的灵活性与心理健康量表中各因子得分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自我的刻板性与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得分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

3. 幼儿教师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以自我和谐的不同维度为自变量,心理健康总均分为因变量,逐步进行回归分析,表8显示,自我的灵活性和自我的刻板性是心理健康的有效预测因子,累积解释率为35%。心理健康总均分对自我灵活性的预测是负向预测,对自我刻板性的预测是正向预测。虽然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心理健康的某些因子存在相关,但在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时没能进入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水平对于自我和谐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四、分析讨论

(一)幼儿教师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分析

1. 幼儿教师自我和谐的总体状况

(1)幼儿教师自我和谐总体较好,自我不和谐人数为26.15%。说明一部分幼儿教师面对自我与经验的不协调情况,不能针对问题准确灵活地作出变动,从而令自我陷入与经验的不和谐的状态中。这部分幼儿教师由于自我的不协调和不一致,会出现一定的适应不良、焦虑等心理问题,为此,主管教育部门要特别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2)幼儿教师在自我灵活性维度上高于全国常模,且存在显著差异(p

(3)幼儿教师自我和谐在不同学科领域上差异不显著,但两类领域在各维度上的得分不同。这可能在于幼儿教师对不同学科领域的掌握能力和理解能力差异不大。

(4)幼儿教师自我和谐在性别、年龄、城乡维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的幼儿教师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总分上差异不显著,在自我的灵活性与自我的刻板性方面差异显著(p

2.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总体分析

当前,我国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是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但我们也应当认识到,部分幼儿教师还存在自我失和与心理异常现象。如果存在内心的矛盾和困扰,便会出现一种心理“不和谐”状态,进而会带给他们诸多的负面影响。幼儿教师在心理健康量表中各维度的平均数趋于平均分,心理健康总均分也接近3分,其中躯体化得分最低,而焦虑、自尊得分最高,但并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好。

(二)幼儿教师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幼儿教师,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程度与自我的刻板性较低,自我的灵活性较高。

1. 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心理健康量表中的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幼儿教师面对复杂而又关系密切的各种社会群体常会出现人际关系敏感甚至抑郁、面对职业压力出现焦虑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的关系极为密切。

2. 自我的灵活性与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得分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状况较好的幼儿教师,其自我的灵活性显著高于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幼儿教师。自我的灵活性反映的是自我是否有较深的反省,是否有较高的自尊水平和较强的自信心。幼儿教师在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如果能充分完善自己的个性,在社会竞争中保持自信,灵活地调整情绪以适应环境,那么,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来说会比较好。相反,自我灵活性较低的幼儿教师,常会有自卑感,对现实环境缺乏主动性,则很有可能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

3. 自我的刻板性与心理健康量表各维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即个体刻板性得分越高,心理健康量表各维度得分越高。说明如果保持良好的自我和谐,可以获得健康的心理水平。反之,在面对新环境时,幼儿教师能及时调整自我,适应环境,心理健康状况就会较好。

4. 从幼儿教师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自我的灵活性和自我的刻板性是心理健康的有效预测因子。心理健康总均分对自我灵活性的预测是负向预测,对自我刻板性的预测是正向预测。虽然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心理健康的某些因子存在相关,但在进行回归分析时没能进入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水平对于自我和谐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五、结论

通过对以上调查结果分析讨论,本研究获得如下结论:

(一)自我和谐各维度在不同学科领域类差异不显著。

(二)不同性别、年龄、城乡幼儿教师在自我和谐状况上差异显著。

(三)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量表中各维度的平均数值趋于平均分,心理健康总均分也接近3分,无显著差异。

(四)自我和谐量表的两个维度与心理健康的总均分存在显著相关,其中与自我的灵活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自我的刻板性存在显著正相关。

(五)自我的灵活性和自我的刻板性是心理健康的有效预测因子,心理健康总均分对自我灵活性的预测是负向预测,对自我刻板性的预测是正向预测。

【参考文献】

[1] Rogers,C. R.A Theory of Therapy,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 - centered Framework[M]. Koch ,S.( Ed). . Psychology:A Study of Science. New York:McGraw - Hill ,1959: 184-256.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篇12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在我科行腹膜透析置管术经专科护士培训腹膜透析相关性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不合格者共45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8.55±14.1)岁。根据患者的编号,以单号为传统健康教育培训组23例,双号为图文健康教育培训组22例;两组患者在文化水平(初中文化水平及以下)、视力欠佳(阅读文字有困难,不影响操作)、语言沟通障碍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入组标准

(1)患者清醒自愿加入该研究;(2)患者均采取开放式手术、局麻,在耻骨联合上10cm,往右脐旁1cm、3cm切口;(3)腹膜透析导管均为美国TycoHeaithcareGroupLP公司牛产的双涤纶套Tenckhoff导管,腹腔内段为直管型或卷曲管型,卷曲管段长约18.5cm,有110个直径0.5mm的侧孔;(4)腹膜透析相关性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均不合格者。

1.3方法

1.3.1传统健康教育培训方式[5]置管患者术后第二天,由专科护士采用一听(护士讲患者听)、二看(护士做患者看)、三练(患者在模拟人上练习)的方法一对一上课、电脑放录像、PPT、模拟操作等培训,经培训7d20课时进行考核合格后办理出院,不合格的再次培训直至合格。1.3.2图文健康教育培训方式将腹膜透析理论、操作的内容以图文形式装订成册,用图示后配上文字描述;每人一简式挂图贴于操作台前便于透析操作时及时给予指导。其他培训内容、时间、课时、考核与传统健康教育方式相同。1.3.3图文健康教育宣传册及挂图的制作方法及评价标准1.3.3.1图文健康宣传册及挂图的制作图文健康教育宣传册及挂图参照由陈香美院士主编2010版《腹膜透析标准操作规范》[6]、《消毒技术规范》(2008年版)以及《现代临床专科护理操作培训手册》中腹膜透析技术操作标准[7]内容,经多位肾脏病科专家和腹膜透析专科护士反复讨论最终确定其内容:导管出口的护理操作、安全换腹透液操作、清洁无菌观念、紫外线消毒、维持液体平衡、洗澡、合理饮食及运动、透析过程常见并发症的处理等项目。《图文健康教育册》用A5硬皮双面彩色防水打印,《图文健康教育简式挂图》用30cm×60cm单面可粘贴彩色防水纸制作。1.3.3.2考核内容评价标准导管出口的护理操作、安全换腹透液操作,满分各为15分;其他项目每项满分为10分,总分100分。考核>80分或换液及导管出口的护理操作>20分为合格;考核<80分或换液及导管出口的护理操作<20分(操作单项<10分)为不合格。该项目评价表预实验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α)为0.907。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传统健康教育及图文式健康教育培训后考核合格率比较图文健康教育组考核合格率为87.0%(20/23),优于传统健康教育组的65.2%(1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P=0.038)。两组患者6个月内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率比较图文健康教育组6个月内无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而传统健康教育组有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P=0.04)。

3讨论

3.1传统健康教育培训方式是护患之间采用单向传递的方式

专科护士从术后第二天开始根据培训计划反复地给患者讲解腹膜透析相关性理论知识及操作指导。但患者对腹膜透析过程及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不明确,相关腹膜透析知识缺乏,在接受专科护士培训时感觉陌生、繁琐、复杂,接受能力差,培训效果不理想,甚至产生抗拒及退却心理,后悔选择腹膜透析治疗方式,出院后自我管理效能差,严重影响透析效果[8]。

3.2图文健康教育培训方式是护士与患者看图互动操作

图文并茂、重点突出、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图文健康教育能引领患者练习;实际操作时对不能回忆的步骤、注意事项等可参照图文手册及简式挂图中的提示正确完成操作,解决了患者居家透析时遇到的常见并发症。

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篇13

我国高校从90年代开始开设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心理健康课程的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于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践中,我们发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前是最受大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课后却极容易成为学生最不满意的课程之一”,这是因为大学生深刻体会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于自身的心理素质发展非常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寄予厚望。但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理念陈旧,仍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为主,教学目标比较空泛、学习评价滞后、教学方法刻板,所以难以满足大学生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切实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引导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消极转变为积极,从他律转变为自律,使他们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学习过程,深刻领悟、建构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切实提高心理素质,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绘画治疗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国外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治疗方法和体系,不仅应用于个体心理治疗,而且应用于团体心理培训和心理治疗领域。国外不少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绘画心理干预可以使心理障碍者的自我形象、自尊或自我概念、社交能力等得到提高。[1]

人格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健康的人格既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资源,又是负责自身心理健康的调节机制,还是大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基础。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个体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是个体心理成熟度的重要标志,良好的自我意识也是个体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重要内容之一。[2]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和探讨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大学生掌握与自我意识有关的知识,学会进行自我意识分析,正确认识自我,拥有积极的自我体验和较强的自我监控能力。

本研究尝试将绘画心理分析技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合起来,通过绘画自我分析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人际互动,达到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择广州某大学一年级学生两个班共121人为被试,其中男生66人,女生55人。

2.2研究工具

选择《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为被试自尊水平的测试工具。该量表是一个简短易行的自尊评定手段,或者说是社交自尊评定中最好的一个工具[3]。量表分为A、B卷,前测用A卷,后侧用B卷。

2.3研究程序

使用《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对被试的自尊水平和社交能力进行前测和后测,前测用A卷,后测用B卷。在前测和后测之间让被试参加团体绘画心理测试和分析主题心理健康课程,每隔一周进行一次主题班会,一共4次。绘画主题分别为自画像、房树人、宿舍关系和色彩涂鸦等。

绘画心理测试和分析主题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一般有以下步骤:(1)讲授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2)要求学生当场进行相关的绘画体验;(3)说明绘画体验的目的是更好地了解和评价自己,并举例子讲解相关绘画体验的分析线索,如人物的大小、线条的流畅性、笔触的强弱等;(4)给出一定讨论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和小组体验分享。每次班会时间为两小时。

3.结果与分析

采用SPSS10.0对被试的《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得分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前班级得分均值为34.36,干预后为37.98,干预后比干预前分数提高3.62(t=-5.54,p<0.001),差异显著。也就是说,经过4次绘画分析心理健康课程的干预,被试的自尊水平得分有显著提高,见下表。

表被试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前后测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注:***p<0.001

4.讨论

近年来绘画开始被运用于个体心理治疗、团体心理辅导和企业培训等领域,被当做一种住院精神病患的精神康复辅助治疗方法、促进团队建设的企业培训途径等。绘画分析作为一种自我表达方式和心理分析方法,既可以运用于特殊人群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又可以应用于正常群体发展性心理辅导活动性质的心灵健康教育课程中。绘画分析在团体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其他言语和活动所无法替代的优势:(1)绘画能把抽象的活动或培训主题变得直观、具体;(2)绘画能绕过防御心理,深入地揭示主题,激发人们的潜意识;(3)绘画比语言有更强的表现力;(4)绘画能创造轻松愉快的培训氛围;(5)绘画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任何创造性活动都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和保持心理的健康。[4]绘画分析的这些优势,对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时刻,对自我发展、社会交往、情绪管理等有极大渴望但又需要指导和帮助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1]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心理健康课程中采用绘画心理分析技术,可以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同时通过有指导、有主题的课堂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受发展的影响。本研究的干预时间为4周左右,时间较短,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时间和发展因素的干扰。但是因为绘画分析对于主试的要求较高,加上时间和人员的关系,在干预时缺乏对照组,所以对于本研究的结果还需要进一步加以验证。

教师在运用绘画分析对学生作品进行讲解时,必须说明绘画分析线索只是一个参考,不是绝对标准,以免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消极暗示。对有心灵创伤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分享时要注意保护,不要引发学生的消极情绪。因此,本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必须掌握心理分析的有关原则和绘画团体培训技术,从而能使课程发挥积极而不是破坏的作用。[1]

5.结语

绘画分析作为一种心理治疗和团体心理教育技术,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增强大学生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将它融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达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宝鸿.绘画自我分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07,29:22.

[2]黄雪薇.心灵解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8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