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心理研究生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承受着就业、学业、经济、人际交往、恋爱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的比例不断上升,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减缓研究生心理压力、塑造研究生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素质显得更为重要。
心理研究生论文

心理研究生论文:研究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及应对策略探析

摘要:心理压力是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与生活适应,以及诱发众多高校负面突发事件不可忽略的因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承受着就业、学业、经济、人际交往、恋爱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的比例不断上升,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减缓研究生心理压力、塑造研究生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素质显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压力源;应对策略

近年来,伴随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高层次人才,属于具有较高学历、文化、智力和自尊心的群体,家庭和社会对他们抱有很大期望,个体对自身的期望值也很高。从心理学的原理看,期望值越高,心理承受力越差,所以,研究生群体承受着来自学业、就业、人际交往、恋爱、经济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诱发的各种心理问题也不断增加。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也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甚至自杀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因此,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关注研究生心理压力产生的来源,寻找有效的应对方式减缓研究生的心理压力。

一、研究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1.学业压力。进入21世纪,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社会各界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更加关注。就目前全国研究生教育管理看,多数高校对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要求非常注重,对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毕业论文都有明确的规定,给研究生带来了一定的学习压力。在校期间,研究生要大量参与课题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科研和创新成果。然而,在学习过程中,部分研究生发现自身原来的学习方法还不能适应研究生的学习,面对繁重的学习和科研任务,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要在所学的专业领域有一定的科研成果,按时完成研究生的学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难免在学业上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2.经济压力。我国大部分研究生群体承受着一定的经济压力。目前我国高校对全日制的研究生的学费收取有公费,也有自费,而且,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这将给大部分研究生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研究生群体是思想成熟和有独立能力的成年人,大部分研究生都希望凭自己的能力,经济独立地完成研究生的学业,而研究生的学费一般少则几千多则上万,大部分人仍需要家里的经济支持,给研究生及家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

3.就业压力。从目前研究生的就业形势看,研究生的就业率连续下降,甚至低于本科生的就业率。以前,我国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少,社会上急需像研究生这样的高学历人才,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乐观。然而,从2003~2013年,每年的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每年研究生毕业人数的比例不断增加,但是与之相匹配的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要并没有相应地增长。本来大部分人考研时,希望能通过三年的深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在毕业时能谋求一份理想的工作岗位。面对如此严峻的社会就业竞争,研究生群体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想选择一份理想的工作并不容易,但又不愿意找一份工作将就,研究生群体变得烦躁、焦虑,产生心理困惑和压力。

4.人际关系和婚恋压力。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与本科生相比有很大不同,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一般在研一阶段完成,在研一阶段班上的同学一起上课,偶尔参加班级活动。课程学习结束后,大部分同学是以个体的学习生活为主,更多的时间是投入学术研究,参与导师的课题、在实验室做实验、及撰写毕业论文。研二学期,大部分研究生基本上都是各自忙碌,课余生活也十分单调,遇到问题也没人倾诉,难免会产生孤独和寂寞。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的性格会变得孤僻,给自身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往往也会影响研究生的情感生活,研究生群体的年龄普遍偏大,也正值恋爱阶段,大部分单生的研究生都希望找到情感归宿,但因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很封闭、人际交往封闭、社交圈很窄,特别对于一些男女比例很不协调的院系,他们与异性的交流少,其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心理压力随之而来,女生可能承受的压力更大。

二、研究生心理压力的应对策略

1.树立自信、明确自我效能感。当代研究生群体承受学习、就业、经济、人际关系

和婚恋等种种压力,其主要原因是家庭和社会对研究生群体期望值过高,研究生个体给自己设定较高的目标,一旦现实未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时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感,压力也越来越大。当我们遇到压力时,要树立足够的自信心。有自信心的人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就有敢于承受压力的勇气,在思想上接受压力的存在,能更好地抵御心理压力。同时,研究生群体也要明确自我效能感,正确认识前进的目标。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大小评估自己,对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有正确的认识。我们在向着目标前进时,根据现实奋斗目标,要适当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期望值和现实的差距越少,我们才能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才能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才能更加有信心、有动力去奋斗。

2.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从社会心理刺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神经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社会支持系统一般指来自家庭、同伴、学校、社会机构等支持系统。社会支持能减少个体所面临的压力和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可以起到一种屏障、避风港、后盾的作用,也可以提高个体的自信心,可有效防止我们被压力击垮。研究生群体的学习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并不乐观,和老师、同学一般都沟通不多,缺乏一定的社会支持网络,使人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寂寞感,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容易产生心理压力。所以,研究生群体在忙于学习、科研时,多和身边的朋友交流、多和导师沟通、多和家人联系、多参加学校学院开展的集体活动,加强和他人之间的交流,既可以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也可以缓解人际关系带来的心理压力。

3.加强时间管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以个人的学习生活方式为主,大部分时间都由自己支配,大部分研究生在研一完成所修课程后,认为有充裕的时间,都选择外出实习找工作,都计划在研一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然而,一年要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任务,在时间上是有限的,有时候繁重的学习任务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他们会变得焦虑、紧张,甚至容易引起心理疾病,所以,合理地安排时间对研究生的学习至关重要。明确自己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集中精力,提高学习效率,按时完成每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当然,在学习之余留下休息和空闲时间。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比较辛苦和枯燥,要学会自我放松和调节。适当参加一些休闲娱乐活动,如:看电影,唱歌,和朋友聊天、散步等,这些休闲活动可以松弛24小时绷紧的神经,释放情绪,也有助于研究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去应付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压力。

心理研究生论文: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研究

【摘要】作者探究了武汉地区四所高校工科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认识偏差,提出了巩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确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向和任务、不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互动和融合、重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等方法措施,以期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为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研究生 心理健康 问题 方法 工作模式 探幽

1 写在前面

当前我国在校研究生124万,今后十年,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顺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将在2020年使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244万人,即平均每年将扩招2万研究生。同时,特别是研究生来源也越来越广泛,仅以我们学院为例,2009年招收博士生16人,硕士生155人,来自于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8所高校。由于来自于不同经济、社会和地域文化环境,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研究生比例有上升趋势,因而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作者对武汉地区四所高校工科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检索显示,研究生群体中73%左右的同学基本具备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意识;大约27%左右的同学有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约有18%左右的同学认为心理健康与高尚人格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没有直接联系;15%左右的研究生认为违纪行为、个性孤僻与心理因素无关;30%的同学认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生是因为思维存在障碍、精神欠正常;其中不足5%的研究生愿意找心理健康咨询人员和研究生辅导员沟通有关心理方面的问题。由此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研究生在心理健康认识上存在较多问题和偏差。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关系到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纠正这些问题和偏差的不二选择就是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方法。

2 提出问题

近三年来四所高校的研究生规模有逐年扩大的明显趋势,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也发现在工科研究生群体中存在诸多较难解决的心理问题,有关学校和学院加大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各自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目前这项工作在四所高校的开展还较为不平衡。有的高校或学院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向、内容、特点和规律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与深入探究,导致教育过程存在以下偏差。

2.1 忽视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

有的认为,研究生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研素质之外,必然还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此外,各学校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明确的学分要求,包括入学前或入学后的心理测试工作也不太重视,《心理健康测试量表》和《人格测试量表》阅卷结果不能受到充分重视甚至束之高阁。还有的认为,研究生就是搞研究的,因而其财力物力不如直接投到请专家开学术讲座上。而在研究生群体中也有不少人认为研究生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学习、科研上,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只是个性表现,可以不接受治疗。上述种种看法和现象表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被明显忽视。

2.2 混淆了有关概念和定义

比如,片面认为心理问题就是精神疾患,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等同于心理疾病的治疗过程,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的意识较浓,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意识则较淡,具体表现在教育过程中注意调适研究生心理障碍的问题较多,解决他们在学习、科研、经济、婚恋、交际、求职过程中的一般心理问题较少,以致于部分研究生无法接受“自己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事实,对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神秘感和恐惧感,有的甚至持鄙视态度,更不要说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2.3 单一了有关理论、手段和方法

表现在自上而下没有形成一套契合研究生心理特点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而对研究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用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手段和方法。而研究生的心理特点与本科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倾向从本科生时期的交往障碍、思想不成熟为主转变为对未来无把握而产生的不安感和恐惧感;此外90%多的研究生求学经历顺利,受到社会尊敬,易形成较强的优越感;研究生们更多关注社会,思考未来,积极的寻找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以期较大限度地追求自我,讲求实效等等。

2.4 出现了德育问题与心理问题相互偏颇的现象

当前四所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线的老师侧重于德育工作者队伍,比较容易把本来属于心理方面的问题当作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和违法乱纪行为来处理,从而导致了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德育化现象。当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得到国家、社会的重视时,一些人又认为传统的德育已经过时,主张以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取代传统的德育方式,片面地把研究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问题与心理问题划等号。有些人更过分地夸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甚至某些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取代德育,这种倾向又使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德育问题心理

3 方法探幽

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和偏差是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症结,因而必须采取积极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科学工作方法予以解决,以期达到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1 巩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国家要大力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促进交流。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更新设备。重视和加强对规模大、周期长、有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活动的支持,保障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各高校要充分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加大教育力度,优化教育环境。寻求适合本校、本院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广大高校教师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的观念,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理论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的指导能力,切实提高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3.2 进一步确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向和任务

首先,要使他们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向和任务就是培养研究生健康、完善的人格,这与医疗保健机构和社会咨询服务机构中的心理诊断和治疗不同,使他们克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神秘感、恐惧感和排斥感,逐步接受并认可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当前高校应更加强调一些最起码的、最基本的以人格主要内容的教育和研究生学习、科研、生活、婚恋、求职、交往中的发展心理问题的教育,如研究生的社会适应、人际交往、职业选择、以及应付挫折、情绪调节等方面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以期实现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

3.3 不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互动和融合

首先,研究生德育应突破传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三结构模式,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其它组成部分互动和融合,以形成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的四元模式。师生逐步认识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以德育的优势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润物细无声”。其次,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促进研究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借鉴和吸收心理学学科理论知识和心理技术不断探究研究生心理活动的规律与特点,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提供健全的新指向、新观念、新内容和新方法,使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不断走向规范、科学、有序,更加具有实效。

3.4 重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

笔者认为,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五个方面重构其工作模式。及时,建立组织保障。制定契合研究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课程计划和管理规则。在各高校应配备专职的研究生心理辅导老师和稳定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为做好相关工作夯实基础。第二,建立转变机制。采取措施使研究生院(部、处)老师、各学院分管领导、研究生辅导员实现在工作依据、重心、原则和习惯等方面向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转化。第三,健全研究生新生“入口”审查和教育考核实施规范。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或活动。第四,积极创新教育方法和活动内容。针对研究生心理特点,加强研究生学术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第五,强化导师负责制。高校和研究院所应定期对指导教师加强提高研究生指导能力培训和考核。指导教师应发挥好示范指导作用。研究生如遇心理问题等导致重大事故发生,指导教师要视情节被问责。

3.5 积极改善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抗压力能力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把心理健康定义为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 ,将个人心境发展成状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马斯洛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了心理健康的 10条标准:即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当情绪表达与控制;在不违背社会规范条件下,对个人基本需要做恰当满足;在不违背团体要求的条件下,能做有限的个性发挥等等。我国心理学界普遍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为,心理健康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较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来说心理健康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无心理疾病:其二是指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博士生硕士生作为教育系统中高层次的培养群体,他们在学习与生活的压力面前会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也是正常的。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应采取以下一些基本措施加以教育引导:一是要根据研究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自主式学习、科学实验、身心发展、环境变化、社会实践、创新性发展等规律的把握,有针对性地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二是要面向全体研究生普遍开展心理健康的理论教育和团队合作的培训活动,使其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知,促进研究生群体的心理素质得到稳步提高。三是要关注那些可能为27%左右研究生的个别差异化情况的变化,根据不同研究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工作,尽快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四是要以研究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和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和研究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综上所述,针对武汉地区四所高校工科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认识偏差,只要我们能够积极采取相应的方法措施,就能够驾驭研究生群体和个体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规律,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心理研究生论文:西部地区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该文选取西部地区三所高校245名在读硕士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西部地区研究生在强迫、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八个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水平;女研究生在抑郁、敌对、强迫症状等六个因子上显著高于男研究生。西部地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亟待采取有效途径进行干预。

关键词:心理健康;研究生;西部高校

1.前言

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研究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学历人才,是具有很高的智力和文化水平以及专业能力的一个群体。他们通常有着高于一般青年的抱负和追求,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这也意味着他们将面临着很大的学习、生活、就业、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这在研究生扩招以及研究生缴费上学之后表现得尤为明显。

禹玉兰和郑希付对334名研究生心理压力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扩招时期研究生较大的心理压力是就业压力,其次是来自学业、经济等方面的压力。在巨大的压力下,研究生群体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1995年武晓峰和梁永明采用大学人格健康调查表对238名研究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本科生更严重,接近40%的研究生有可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此后,陈闻等(2001)调查了297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毛富强等(2003)对研究生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结果均表明研究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整体来看,西部地区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在培养模式、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经费投入等多个方面仍与我国东部、中部地区有较大的差距。少数高校研究生生源质量不是很高,一些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因此,西部高校研究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可能存在着与其他地区不同的问题。本研究拟对西部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为有效开展西部高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提供依据。

2.对象与方法

2.1对象

从西南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三所高校随机抽取了300名在校硕士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发出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45份,有效率为80.17%。其中,男生139人,女生106人;一年级147人,二年级65人,三年级33人;文科128人,理科117人。

2.2方法

采用目前国内心理健康测量广泛运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测查工具。该量表被公认为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等优点,含有90个评定项目,包括感觉、思维、情感、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精神状态等内容。共含有躯体化(f1),强迫症状(f2),人际关系敏感(f3),忧郁(f4),焦虑(f5),敌对(f6),恐怖(f7),偏执(f8),精神病性(f9)和其他项目(f10)等10个因子。每一个项目均采取五级评分制,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将问卷发放给被试填写,答题卡采取不记名方式。问卷收回后剔除废卷,将所得数据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3.结果

3.1西部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245名西部高校研究生scl-90测试结果见表1,将此结果与中国成人常模进行比较。比较结果发现,总均分显著高于常模(p<0.01)。在量表的各个因子上,研究生和全国成人常模除了在躯体化和人际关系敏感两个因子上得分差异不显著外,在抑郁、敌对两个因子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强迫、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它等六个因子上的差异非常显著(p<0.01)。这说明西部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成人水平。在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方面,表1中列出了男、女研究生在scl-90各因子上得分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并进行了性别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女研究生在所有因子上的平均得分都高于男生。并且,女硕士研究生在抑郁因子上的得分极显著高于男研究生(p<0.01);女研究生在躯体化、强迫、焦虑、敌对和恐怖五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研究生(p<0.05);在其余四个因子上差异不显著。

注:*p<0.05,**p<0.01

3.2呈现阳性症状的测试结果

因子均分在2分以上为阳性症状,表示有这种症状,各因子上呈阳性症状的人数及其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躯体化19人(7.8%),强迫症状56人(22.9%),人际关系敏感52人(21.0%),忧郁36人(14.7%),焦虑32人(13.1%),敌对54人(22.0%),恐怖17人(7.0%),偏执42人(17.1%),精神病性30人(10.2%)和其他项目53人(21.6%)。

进一步考察呈现阳性症状的具体表现,将90个项目中每一单项的阳性出现率(即≥2分的项目)进行了统计,半数以上被试呈现阳性症状的项目共有18个,依次为忘记性大(172人)、难以做出决定(156人)、容易烦恼和激动(155人)、感到要赶快把事情做完(154人)、担心自己的衣饰整齐及仪态的端正(154人)、不能集中注意(148人)、感到比不上他人(147人)、当别人看着你或谈论你时感到不自在(146人)、感到难以完成任务(145人)、做事必须反复检查(145人)、责怪别人制造麻烦(141人)、过分担忧(136人)、感到孤独(136人)、经常责怪自己(136人)、难以入睡(133人)、我的感情容易受到伤害(133人)、感到苦闷(131人)、吃得太多(128人)。

4.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生总体水平与全国常模相比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强迫、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它等几个因子上的得分非常显著地高于全国常模;在抑郁、敌对上得分与全国常模相比有显著的差异,只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上与全国常模相比差异不显著。从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来看,女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及男生。这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是女研究生在就业当中容易遇到歧视,就业压力更大;其次是女研究生的年龄偏大,面临婚恋等问题的压力更大。虽然男女研究生同样面临学习、生活和就业等压力,但是女性一般比较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考虑事情更复杂,容易过度防卫,常缺少疏导压力的渠道。当然,其中的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从呈现的阳性症状来看,本次调查发现西部高校研究生在scl-90量表的90个项目上共有18个项目呈现阳性,占总项目数量的22.2%。特别是在“忘记性大”“难以做出决定”“容易烦恼和激动”等项目上呈现阳性人数较多,反映出西部高校研究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较大,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近几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给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不利影响,例如激烈的竞争,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质量的下降等都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带来较大的威胁。这为社会和教育单位的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本次调查中呈阳性症状的人数超过半数的项目有18项之多,而武晓峰等人的调查中各个项目上呈阳性症状的人数都没有超过50%,较高的只有37%。与2002年李梅等人的调查结果相比,两项研究均在强迫、焦虑和恐怖等5个因子上与常模相比都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而本次调查还在抑郁和敌对因子上与常模相比有显著差异。总之,西部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较低,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需要切实加强西部高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研究生论文: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对策

【摘要】近年来,高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突出,高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日益成为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本文深入分析了研究生中存在的自卑、抑郁、敏感、嫉妒、自傲与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了提高研究生的心理素质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心理健康 成因 教育对策

研究生属于高层次人才,是大学生中的佼佼者,其年龄、学习和生活方式较之其他大学生和一般人群有较大的差异。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及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特别是在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冲击下,高校研究生学业、就业、情感需求和经济状况等压力日益增加,研究生的心理问题愈加凸显,研究生因心理障碍引发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日渐增多,抑郁、自杀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心理障碍给他们自身、学校和社会带来了危害。为此,及时地分析研究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对于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和培养工作至关重要。

1 研究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研究生群体在年龄层次、社会阅历、认知方式、学习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其成为心理问题高发人群,研究生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由于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做出过低的评价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失去了自我,总爱把自己与自己认为“厉害”的人进行比较,且拿自己的劣势与别人的优势相比,结果越比越伤心、越自卑。

1.2 抑郁心理

研究生中的一些人本来就比较敏感、脆弱,情绪化色彩比较重,一但情感、学业、工作、经济等方面出现困扰与挫折而又难以调节时,就容易郁郁寡欢,持久的情绪低落、忧郁、苦闷、沮丧,一些人甚至表情冷淡、僵硬,仿佛陷入了痛苦的深渊而无力自拔,少数人已表现为神经症性抑郁症。严重的抑郁还可能导致自杀心理、行为的产生。

1.3 过度敏感和嫉妒心理

有此类心理问题的学生主要表现为:极度的敏感多疑,常认为别人跟自己过不去,交往中过分敏感,爱嫉妒、喜欢抱怨和指责他人。过度的嫉妒心理导致不能容忍别人的进步与成功;看到差距自己不努力迎头赶上,却希望他人退步、失败或犯错;一些人甚至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处处设卡、封锁消息,甚至诋毁他人。这不仅影响人际关系、科研合作和团体氛围,还使他人受到伤害,更使自己备受煎熬。

1.4 自我为中心的自傲心理

有些研究生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极度自傲,突出表现为:惟我独尊,我行我素,对别人的看法也不在意,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来处理人和事,而很少替他人考虑。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往往过分强调自我利益的诉求,缺乏合作精神,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忽视他人利益。

1.5 社交恐惧倾向

有些研究生在进校后,交往的范围比以前有所扩大,人际关系变得复杂,经常感到恐惧或不安,在不知该怎样去与人交往或交往失败后回避社交活动,而导致了性格孤僻或少言寡语。这些研究生都比较害怕在社交场合抛头露面和人际方面的交往,在公共场合他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周围的环境上,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总觉得别人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关注,总担心自己会出错而被别人嘲笑,常处于一种莫名不安的心理压力之下。

2 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虽然在校园内成长,但是他们的人员结构相对复杂,研究生的来源背景、年龄层次、工作经历、婚姻状况等方面差异较大。一方面他们要为较为繁重的学业努力拼搏,另一方面又要为经济问题所分心,同时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也较高。来自于个人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使他们对未来的事业和前途不可避免地产生担忧,存在着学业与生活、理想与现实的多重矛盾和压力。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环境变化引起适应不良与心理失衡

首先,研究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普遍以少数人甚至个体为主,生活、学习更趋单调,缺少群体行为和活动,导致了研究生学习的相对分散、生活的相对封闭,缺乏与他人、与社会更多更深的交流与接触的机会。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以分数、升学率论英雄,往往注重智育、分数和应试技巧的训练,而忽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及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忽略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健全,因此当学生面临学习和生活的巨大变化时,会显得难以适从,缺乏对自身的心理状况进行适当调适的能力。

其次,现在的研究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他们的成长环境中,父母往往会过分满足和保护孩子,过分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他们的行为往往放任,很少约束。这就容易造成孩子依赖性强,自制能力弱,心理承受能力差,考虑问题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很难适应集体生活和周围环境。

2.2 人际关系不协调引起恐惧忧虑

在当前的研究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缺乏自信,渴望与人交往、但又特别害怕与人交往,畏惧抛头露面。多数研究生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在处理人际交往问题上往往就显得比较幼稚、简单和冲动,容易造成交往障碍,往往会因为在别人面前觉得害羞或不好意思而不与他人说话或不愿意做某些事情。

2.3 长期压力形成研究生的心理障碍

研究生所受的压力大致可概括为学业压力、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这些压力对使他们对未来的事业和前途不可避免地产生担忧,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缓解,必然会产生心理问题。

2.3.1 学业上的压力在心理上产生的诸多焦虑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比起本科阶段,无论是学习的内容、范围和要求都提高了许多,一方面他们要改变原来被动接受的学习方法为自主创新研究,另一方面又面临学业考试和的压力。部分学生自我感觉考试关难过、科研出成果难、也难,有的同学因为毕业前还没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因而不能参加毕业答辩。这些学习上的压力都导致强迫症状、恐怖、精神性等问题随之产生。

2.3.2 经济上的压力造成的自卑与孤僻心

如果说本科生还可以心安理得地以父母支付学习生活费用为主,那么研究生就要开始自食其力挣生活费了,特别是对于很大一部分已婚研究生及自筹经费读研的学生来说,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是更大的经济负担。因而,家庭生活困难的研究生就会感到经济压力很大,产生自卑、焦虑、孤僻心理,有的研究生甚至因此走上犯罪道路。

2.3.3 就业压力造成的忧郁心理

普遍的就业难题已经成为在校学生的主要压力源,特别是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就业难题更加凸现出来。随着研究生扩招规模的加大,研究生队伍越来越庞大,随着毕业时间的临近,研究生就业压力会逐渐增大,自我期望值过高与现实就业形势的不乐观带来巨大心理落差,个人能力与社会脱节而造成的挑战形成心理压力等等,这些都造成了研究生的焦虑不安和忧心忡忡,进而演化成心理负担。

3 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对策

不断增多的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健康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成为阻碍他们成才、成长、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系统、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通过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提高研究生的心理素质,以应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变化和不断增加的心理压力。

3.1 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建设,使其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

通过建立学校、院系、指导教师与班级多级网络化服务系统,充分整合校、院两级组织资源,积极调动指导教师、德育工作者和学生干部的积极性,通过对学生的辅导及心理训练活动,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个体系和整个过程,加强心理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监督体系,及时发现、早期干预、有效控制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把好研究生入学心理健康质量关。其次,做好新生入学教育,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建立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档案。第三,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跟踪检测制度。第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帮助、解决研究生求职择业等方面的困惑,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自身素质的发展。

3.2 加强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作用

导师是研究生能否健康成长的及时责任人,对研究生的学习与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力。导师要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加强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指导,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思想、生活上的困惑。

3.3 加强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改善研究生的成才环境

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健康愉快的文体活动,广泛的人际交往,是走出自我,走出书本,开阔视野,培养人际协调和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加强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交流、文体娱乐活动,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生活氛围,使研究生寓教于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心理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同时,鼓励研究生组建自己的心理健康社团,开展自我教育。

研究生的大多数心理问题是由社会性的应激源引起的,特别是经济拮据、生活困难给研究生带来很大压力。因此,要采取多方措施,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和环境,如设立奖学金、助学金,提供勤工助学机会,设立研究生助教、助研岗位等,以帮助经济困难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

3.4 强化研究生自我身心素质训练,提升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提高其心理素质,主要还得借助研究生群体自身的努力。由于他们普遍缺乏社会阅历和经验,因而更需要学校的教育和引导,通过为研究生开办心理卫生选修课程、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帮助研究生了解和把握一些适用的自我调适压力的方法和技巧,指导研究生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正确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增强其自我调控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研究生们在接触、了解、认识社会的同时,也提高了认识自我的能力,促使他们的心理得以锤炼并趋成熟。因此,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积极组织并创造条件使其广泛参加社会实践,通过深入基层、社会调查、沙龙等形式,促进交流,学习一些实用的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有效地增强研究生社会交往的信心,使他们能更快地融入周围环境和社会生活。

总之,研究生心理健康对其自身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而高校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因此,开展心理健康的研究,对于维护研究生的身心健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增强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切实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和指导他们学会自我心理的有效调节,使他们更加并充分地发展自己,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材。

心理研究生论文: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探幽

【摘要】作者探究了武汉地区四所高校工科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认识偏差,提出了巩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确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向和任务、不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互动和融合、重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等方法措施,以期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为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研究生 心理健康 问题 方法 工作模式 探幽

1 写在前面

当前我国在校研究生124万,今后十年,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顺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将在2020年使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244万人,即平均每年将扩招2万研究生。同时,特别是研究生来源也越来越广泛,仅以我们学院为例,2009年招收博士生16人,硕士生155人,来自于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8所高校。由于来自于不同经济、社会和地域文化环境,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研究生比例有上升趋势,因而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作者对武汉地区四所高校工科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检索显示,研究生群体中73%左右的同学基本具备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意识;大约27%左右的同学有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约有18%左右的同学认为心理健康与高尚人格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没有直接联系;15%左右的研究生认为违纪行为、个性孤僻与心理因素无关;30%的同学认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生是因为思维存在障碍、精神欠正常;其中不足5%的研究生愿意找心理健康咨询人员和研究生辅导员沟通有关心理方面的问题。由此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研究生在心理健康认识上存在较多问题和偏差。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关系到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纠正这些问题和偏差的不二选择就是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方法。

2 提出问题

近三年来四所高校的研究生规模有逐年扩大的明显趋势,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也发现在工科研究生群体中存在诸多较难解决的心理问题,有关学校和学院加大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各自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目前这项工作在四所高校的开展还较为不平衡。有的高校或学院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向、内容、特点和规律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与深入探究,导致教育过程存在以下偏差。

2.1 忽视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

有的认为,研究生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研素质之外,必然还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此外,各学校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明确的学分要求,包括入学前或入学后的心理测试工作也不太重视,《心理健康测试量表》和《人格测试量表》阅卷结果不能受到充分重视甚至束之高阁。还有的认为,研究生就是搞研究的,因而其财力物力不如直接投到请专家开学术讲座上。而在研究生群体中也有不少人认为研究生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学习、科研上,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只是个性表现,可以不接受治疗。上述种种看法和现象表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被明显忽视。

2.2 混淆了有关概念和定义

比如,片面认为心理问题就是精神疾患,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等同于心理疾病的治疗过程,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的意识较浓,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意识则较淡,具体表现在教育过程中注意调适研究生心理障碍的问题较多,解决他们在学习、科研、经济、婚恋、交际、求职过程中的一般心理问题较少,以致于部分研究生无法接受“自己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事实,对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神秘感和恐惧感,有的甚至持鄙视态度,更不要说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2.3 单一了有关理论、手段和方法

表现在自上而下没有形成一套契合研究生心理特点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而对研究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用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手段和方法。而研究生的心理特点与本科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倾向从本科生时期的交往障碍、思想不成熟为主转变为对未来无把握而产生的不安感和恐惧感;此外90%多的研究生求学经历顺利,受到社会尊敬,易形成较强的优越感;研究生们更多关注社会,思考未来,积极的寻找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以期较大限度地追求自我,讲求实效等等。

2.4 出现了德育问题与心理问题相互偏颇的现象

当前四所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线的老师侧重于德育工作者队伍,比较容易把本来属于心理方面的问题当作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和违法乱纪行为来处理,从而导致了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德育化现象。当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得到国家、社会的重视时,一些人又认为传统的德育已经过时,主张以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取代传统的德育方式,片面地把研究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问题与心理问题划等号。有些人更过分地夸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甚至某些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取代德育,这种倾向又使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德育问题心理

3 方法探幽

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和偏差是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症结,因而必须采取积极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科学工作方法予以解决,以期达到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1 巩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国家要大力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促进交流。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更新设备。重视和加强对规模大、周期长、有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活动的支持,保障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各高校要充分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加大教育力度,优化教育环境。寻求适合本校、本院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广大高校教师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的观念,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理论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的指导能力,切实提高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3.2 进一步确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向和任务

首先,要使他们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向和任务就是培养研究生健康、完善的人格,这与医疗保健机构和社会咨询服务机构中的心理诊断和治疗不同,使他们克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神秘感、恐惧感和排斥感,逐步接受并认可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当前高校应更加强调一些最起码的、最基本的以人格主要内容的教育和研究生学习、科研、生活、婚恋、求职、交往中的发展心理问题的教育,如研究生的社会适应、人际交往、职业选择、以及应付挫折、情绪调节等方面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以期实现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

3.3 不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互动和融合

首先,研究生德育应突破传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三结构模式,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其它组成部分互动和融合,以形成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的四元模式。师生逐步认识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以德育的优势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润物细无声”。其次,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促进研究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借鉴和吸收心理学学科理论知识和心理技术不断探究研究生心理活动的规律与特点,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提供健全的新指向、新观念、新内容和新方法,使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不断走向规范、科学、有序,更加具有实效。

心理研究生论文:从学术观形成的心理分析探讨中医研究生培养模式

作者:李炜弘 李世通, 张晓明 韩佩玉 王儒芳, 王米渠

【摘要】 通过分析中医体质、中医医疗行为中的心理因素,认为中医学术观形成是受到医家个体心理因素影响的,从而提出在中医研究生培养中无论是培养模式还是研究方向上都应引入心理学的指导,并提出了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培养中医思维模式,通过心理测评指导研究方向的选择等具体的心理指导措施,为中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 学术观; 心理; 中医; 研究生培养

中医医学流派历来存在百家争鸣、学术观点不一的现象,在促进中医理论发展,提高临床疗效水平方面都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在当今临床中很多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包括普通的中医师即使没有鲜明的学术流派特征,也往往在多年的临床探索和论证中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医学见解和学术观点,并且始终用自我铸炼的学术观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最终搭建了自己主要的医疗领域和医疗方向。笔者在研究阴阳人格体质对中医学术流派的影响中,注意到心理学在中医学术观的形成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由此引发了在中医研究生培养中引入心理分析的想法。试探讨如下。

1 中医学术观形成的心理分析

学术,系统专门的学问,早前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延伸开来,学术也可以用来指“知识的累积”,专家学者把知识经验的积累更多地上升为理论层面,而普通医家往往也有他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认识,如擅长应用小柴胡汤调治抑郁类病症,擅用五味消毒饮治疗病毒性疱疹等,可能还上升不到理论层次,但不可否认这些是这位医家个人的较为独到的见解,即使有失偏颇。而在这些观点的形成中,心理学发挥着隐形的不可或缺的影响。

1.1 中医体质学说中的心理学中医体质学的提出是近几十年的事,但体质的学说和思想早自《内经》时代即已形成[1],并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渗透到历代医家自成一派的中医学理论中,如金元四大家中的河间学派大谈火热,攻下学派重视寒凉攻下,丹溪学派注重滋阴降火等,这些学术观点各说不一,但放到他们医疗的具体时代条件、自然环境下,又处处弘扬着中医辨证论治的医疗特色,体现出体质学说的影响[2]。而体质的影响又是通过人格中多方面的心理素质渗透进来的。以滋阴派的朱丹溪和攻邪派的张从正为例,朱丹溪沉静内敛、深居简出、不善于表现自己,而善于内心的自省与思考,潜藏而不露,在体型样貌上也较一般人瘦长,善治杂病,长于治郁证,善用养阴方药,成为滋阴派的创始人。张从正性格直爽豪迈、敢作敢为、思维敏捷、好言大事,在形体上健硕强壮、红光满面,主张治病首先以驱邪为要,多用汗、吐、下三法,后世称之为“攻邪派”。二者体貌特征所反映的个体体质、行为特征最终形成医家的人格心理特征而影响着其学术观的形成,医家行为、体质特征正是通过心理途径烙印在学术思想上的。

1.2 中医医疗行为中的心理学不可否认医疗行为的过程始终贯穿着医患双方的心理学反映,甚至疗效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心理的干扰。由于中医理论体系历来辨证重于辨病,从医生来看,个体经历对中医辨证论治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受到潜意识而非意识的支配。那医生在做出证的诊断时的潜意识来自于哪儿?临床上一个有趣的现象部分解释了这个问题:中医医生在治疗与自己患过、自己的至亲亲属患过,或自己亲手诊治过的疑难案例相似的病证时,往往有独到的过人之处。为什么呢?这就是感同身受,其中医家患过的“证”本身就是受医家体质的影响的。自己患过、至亲患过、疑难案例都会给医家个人留下切肤之痛或深刻的印象,这个疼痛的印象会在不知觉中植入医家的潜意识中,而影响着他以后诊治过程中的判断。尽管我们是那么希望客观,但颇受主观经验影响的中医辨证论治仍不可避免地出现偏颇。当然这个偏颇有利也有弊,一方面使某些相似病证,甚至是疑难病证应手而瘥,另一方面,可能因为医家的先入为主,出现诊治失误,疗效不佳。

就患者而言,口碑相传是患者聚集在某位医家门下的重要途径。而在口碑相传中,除了肯定医生医治的疗效,患者往往会对自己的症状进行比对来决定是否就医,即循症就医。如果自己的症状与前面那位疗效好的患者相似,他会认为这个医生也同样能治好自己这相似的病证。而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就是患者的症状体征,这些症状和体征以其内在的联系性决定了证的趋势性。这样就使相似的证集中到某位医家的门下。长期诊治类似病证的患者,医家的辨证、处方、用药也就逐渐囿于某一个较单一的领域,正所谓“术业有专攻”,长期的历练使这位医家对这一类病证逐渐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甚至进一步上升为学术理论。

从上述医患两方面的心理分析可以看出,医家的体质与病家的体质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二者较为相似的,往往疗效更好。

2 中医研究生培养中的心理学应用

对传统中医药学的继承,是我们寻求发展、走向现代化的基础 ,这是中医研究生教育所必须牢记和做到的 ,这也是中医药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必须看到中医研究生培养的困境:一批批研究生走出来,踏上工作岗位,作为未来中医药事业的继承者,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却无论从理论思维还是临床实践上越来越偏离中医,越来越西化,甚至中医研究生不能用中医治病。此外导师负责制的中医研究生培养制度使导师在研究生的学术发展、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导师的学术观点、心理特质、人格特征都会对研究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结合对中医学术观形成的心理分析,来探讨中医研究生培养中的心理学应用。

2.1 培养模式中引入心理学的指导有临床能力的研究生的培养事关中医存亡,临床能力的培养就是思维的培养,中医思维模式的认同才能彰显传统中医药特色。尽管在课程设置的合理与教学方式的有效等方面[3]已做了大量的改进,对提高研究生对中医药传统理论和治疗方法的进一步理解、掌握与研究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还没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改革培养模式的探讨。由于特定的生产和科学水平以及文化结构、民族心理、道德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中医形成了特定的思维模式:以形象思维[4]为主导,以表象和观念为加工内容,以表意性文字和古汉语为表达工具,采用形象思维主导下的形象比较、倒果求因、类比推理等思维方法。

笔者认为中医思维的培养有一个很重要的着眼点——中医思维模式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模式,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生长的沃土。当今的大多数中医研究生从小接受的是现代科学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非常弱化,尽管有了中医本科教育的经历,仍很难在他们思维中真正植入中国哲学思辨的根,对很多中医理论的理解仅限于教材的字面解释。从心理学上看,这些研究生的内心深处,或者说潜意识里并没有真正认同中医理论和学说,自然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丢掉那些死记硬背的中医经典,逐渐让现代科学观指导下的西医充斥他的意识和潜意识。这样的后果是中医发展的岌岌可危。

因此在研究生常规教学的改革中应该引入心理学的指导,如建立必修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儒家、道家文化研究等选修课程,开设《易经》等专题讲座,鼓励研究生不仅跟踪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动态,也练习书法,修习太极拳、呼吸吐纳等。通过综合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的交融共赏,培养中医思维模式,一定比单一的中医学习更能奠定中医研究生的心理基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上,中医研究生才更可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2.2 研究方向上引入心理学的指导如今研究生都是自主选择报考的导师,进来之后却发现学生的思维、目标、要求和导师对学生的需求有较大差距,千辛万苦的考上了,却和理想偏离太远,而研究生的学院内调配等也都有较大的盲目性。中医研究生往往是通过跟师的形式,学习导师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领悟其辨证论治的思想和方法,来提高自己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能力。研究生对导师学术观的认同对其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效力都有很大的影响。兴趣是好的导师,正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尽管兴趣可以由后天陪养,但如果能在师承导师、报考方向上提前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导师,岂非更好。本科生限于教育资源和条件限制,大锅烩,研究生阶段就应该提倡因材施教了,而这个材就包含认知、情感、意志等众多的心理因素。研究生在研究方向上可以引入心理分析。如前所述,“感同身受”,个人经历对中医医生有很大的影响,有至亲或自己患过类似病症,则对某法、某方有所偏好等。根据这些生活经历事件、性格特征可以制定相关的心理测评,心理测评的结果又可作为研究方向、导师选择的参考。

个体心理差异,包含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爱好等多重心理特征。个人学术观的最终形成,与其人格体质特征形成过程中的经历背景、体貌特征、行为特征、性格特征等多个方面都有联系。当然人格等心理特征对学术影响的研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新领域,波及面广的课题,这里仅为初步涉及,影响的程度和具体模式还有待探讨。此外,中医医生在辨证论治这一主观思维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受到自我感知觉、认知觉地调控,而出现一定思维倾向性。一方面,如能充分认识到这一心理学上的认知规律,有意识地选择师承专家,有导向地发展个人的中医学术思想,可能有事半功倍之效,这也是给中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的新的思考角度。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这一认知规律可能导致辨证主观化的扩大,而损害辨证的客观性和性,在临床辨证论治中有意识地克服它,将有利于辨证水平地提高。对中医研究生的培养而言,探索其成才的心理规律,对于中医、中医人才培养以及中医心理学发展都是大有裨益。

心理研究生论文: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浅析

【摘要】研究生学生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一环。随着研究生人数的增加,培养方式的革新以及研究生人员层次的多样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日益提高。新时期的研究生教育工作必须尤其关注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研究生人群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生心理辅导,确保研究生心理和学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教育部的统计,我国在校研究生人数从1980年的2.1万激增到了2006年的113万,近三年来这个数字仍在不断攀升,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国,研究生业已成为一个越来越庞大的社会群体。如何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当前研究生以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学历层次高,年龄差距大,流动性强,科研任务重,培养形式多样等特殊性和复杂性。从对研究生的基本素质调查中发现,当代研究生对其自身具有的文化层次、知识结构、科研能力、理想信念等方面评价普遍较高,而自身具有的奉献精神、心理素质和集体主义意识较薄弱。

当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研究生的心理状况亟待重点关注。21世纪是一个发生了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世纪,社会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生曾是天之骄子,是我国学历教育的较高层,但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当代研究生承受着来自学业、就业、婚恋、家庭诸多方面的压力,其思想、心理方面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不少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甚至部分同学还存在着严重的心理疾患。近年来高校研究生违法犯罪、精神失常、自杀人数的急剧上升说明了这个问题的严峻性,这不能不引起全国各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视。

根据华东理工大学对在校研究生进行的心理普查显示,在受访的1000多名研究生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者约占5%-10%之间。对于大学生不断显现出的诸多心理问题,引起了国家、教育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早在2001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就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严峻挑战,加强对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的研究,不断探索规律,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途径。目前,部分高校已开始将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纳入教研体系,从新生入学阶段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如果发现心理健康状况有异常倾向的学生,学校会对其进行跟踪辅导。部分高校已开始筹办研究生心理健康自助团体,通过辅导来减少研究生可能遭遇的心理问题。对每名在校研究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建立危机干预三级防御网络。

二、新时期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

研究生做为我国学历教育的较高层,高校的任务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并且结合自身特点培养出能面对并适应由物质文化发展而引发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变化的创新型人才,使之成为一个健全的、有效率的建设者和享有个人幸福的个人。新时期的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研究生德育导师是最贴近研究生心理教育的把关人,本着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责任感,深入到研究生的工作和生活之中,面对面地了解情况,促膝谈心,增进感情,着力消除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感,增强他的认同感,贴近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找准结合点,形成共鸣点,进而施加影响和干预,达到较好的工作效果。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大而化之,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收效甚微。当代研究生是科教兴国战略的贯彻实施而成长起来的一代,具有较高知识水准,易于接受新的事物;主体意识较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价值取向较高,有较高层次的追求。这表现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但是,处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群体,我们不能忽视他们另一方面的一些特点:首先,当代研究生年龄跨度较大,背景情况不一,学习目的各异,培养方式也多种多样。研究生中有应届本科毕业生,其他多为在职工作人员考取研究生,是一群年龄跨度较大的学生。他们家庭背景、社会经历都不一样,求学目的也各不相同,导致其心理状况差异较大。其次,研究生学习压力都较重,在读期间往往各自忙自己的事,较少关心集体和他人,过分看重个人利益,当他们在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找不到合理的平衡点时,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奉献精神和协作精神。对于研究生思想领域的变化,应有思想上的准备和工作上的对策,善于把握新形势下研究生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要坚持分析不同年龄层次研究生的心理特点,也要研究不同专业领域研究生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工作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不管形势怎样变化,环境条件如何复杂,只要能够及早预测,加强防范并持之以恒地开展心理干预工作,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鉴别力和免疫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能取得主动。

现代社会需要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研究生由于长期在校学习,除专业素质外,在人际交往、动手能力、心理健康、创造能力等方面可能存在一些不足,这就需要思政工作者以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为着眼点,开展丰富多彩、科学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他们成才。近年来,我院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例如组织各种院级球类赛事、歌唱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等,在各个舞台充分展示了研究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营造和谐、有序、宽松、多彩的和谐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起到隐性心理辅导与援助的作用,使我院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积极向上、和谐互融的校园文化可以使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促使学生走出自我封闭的困境,转移他们在某种压力作用下的焦躁情绪,释放心情。同时,和谐的校园文化还有助于研究生形成平和的心态,达到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目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研究生目前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

此外,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研究生心理援助机制,对研究生心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早解决。建立起主要由研究生班主任,研究生导师组成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如座谈,班会,讲座,个性化指导,联络班干部或普通同学等,及时了解学生异常情况,争取对研究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到及早发现及早介入。针对不同年级研究生的突出特点及其关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目前,我校已经建立起比较规范化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采取科学的引导、治疗措施,鼓励研究生积极寻求专业人员的心理帮助,针对研究生群体面临的心理困惑给予针对性的辅导与心理治疗,解决心理方面的疾患。

目前国家在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中没有像对大学生那样提出心理健康的指标,缺少制度性的指导和约束,因此许多学校对研究生心理教育缺乏重视和理解,大多数高校将心理教育归到德育的范畴,导致心理教育“德育化”。同时负责研究生德育教育的部门及老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缺少完善的制度,没有正确的方法,使得研究生心理教育严重滞后。心理教育对促进心理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心理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让研究生认识压力,另一方面是开通压力的疏导渠道。该方面的欠缺对研究生人群的心理健康显然是不利的。研究生德育导师作为研究生心理问题的一线工作者,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提高心理教育工作的能力,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如开办研究生德育导师的心理咨询师培训,持证上岗,确保研究生心理问题的有效干预和解决。

心理研究生论文:浅析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论文关键词: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

论文摘要:近年来,研究生教育的超常规发展,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导致每年毕业研究生的人数也持续增长。2002年研究生全国招生16.2万人,而到2007年研究生招生42.4万人,比2002年总数翻了一倍还要多。至2010年,在校研究生数将突破100万大关。

目前,我国在校博士生数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由于研究生个体价值取向呈多元化态势,研究生各种压力的增加给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出现了许多以前不会出现的问题。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都只是针对中小学生和本科生的,研究生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较高,自我调解和约束能力较强,而不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这种认为是不的。近年来,伴随着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所引发的事件持续增加,新闻曝光率较高,比如北师大研究生自杀事件、中科大研究生自杀事件、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自杀事件等,于是开始有人关注起来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总体来看,现有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比如重视成都不够、医学化以及缺少制度化,其中,最突出表现的就是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当中,严重的缺乏切实的关怀,存在着严重的重诊治、轻教育的现象,而且,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体系上也严重缺乏创新性,难以取得实际的效果,具体的表现为:

及时,当前阶段,我国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由于起步较晚,虽然近年以来有所发展,但是总体来看,还是尚处于摸索与初创阶段,无论是教育规模和教育力度都不能够让人满意,同时也难以满足我国日益扩大的研究生教育的实际需求。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既缓慢而且还面临着严重的失衡的难题,目前在相关的学术界和高等教育界尚未形成一种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能够落实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一个统一的研究范式和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1]。

第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化管理。目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部门仍存在普遍借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现象,主要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问题的症结在于高校尚未构建出有效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没有形成相关的制度,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评估、应急政策,导致诸多消极现象出现。

第三,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缓慢、滞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支高素质、经验丰富的教育队伍。客观上,高校引进专业的心理学教育人才时,偏重于其教学科研业绩,忽视其实际技能;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和进修不够重视,而且培训和进修工作比较混乱,培训机构鱼目混珠,没有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要求,培训时间长短不一,缺乏实习和督导,有的常用单纯地外出调研和学习来代替培训和进修。主观上,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只要自己有心理学基础,就能够胜任心理咨询工作。但事实证明,他们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技术和方法,因而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

第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欠科学,工作方式欠创新,工作思路欠开阔。高校普遍存在着传统研究生教育模式下的旧观念,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存有单一、保守、滞后的倾向。加之研究生没有较为丰富多样的团体心理辅导、训练和活动, 更谈不上职业心理辅导和就业技巧的培训,而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实践技能却是研究生日后发展所必须的一项内容。

二、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大多都是处于青春发育后期,又面临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选择。因此加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直观的就是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对于帮助研究生减轻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加速人格成熟等方面都有非常好的效果[2]。

再就是研究生群体的年龄比较大,对于家庭、社会、人生等有着较为深入的考虑,这在日趋完善自己的人生阅历的同时,也可能伴生出一些负面的情绪效应;还有就是研究生思想活跃,求新意识较强;但也普遍反映学习紧张,生活节奏快,就业竞争激烈,心理压力大。因恋爱受挫、环境不适应、人际关系不协调等原因产生的心理障碍甚至走向极端的事件时有发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极少数研究生由于信仰不明确、自我意识过强或自信心不足、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和精神负担过重等所造成的心理素质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帮助人们认识自我,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思维方式。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属宏观方面的调节;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使研究生们学会处理个人与自身、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属于微观方面的调节。就两者的原则方法而言,可以说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的一种重要的润滑剂。

心理研究生论文:新媒体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热点,也是影响研究生发展和成才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对研究生的影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出现了新的特点。本文旨在探讨通过把握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通过有效方法和路径来构建和完善全员参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增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随着我国研究生规模的日趋扩大,部分研究生由心理问题引发的休学、和导师、同学关系恶化、出走以及令人震惊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2013年复旦研究生投毒案等事件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关注。伴随着新媒体的应用和迅猛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研究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复杂多样。近年来,国家一系列研究生相关政策的改革和就业压力的冲击,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在新媒体时代下,如何结合研究生的特点,深入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究,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一、新媒体时代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1、新媒体时代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

新媒体是指“以数字技术、通信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传播技术为基础,为广大用户提供及时资讯、丰富内容和便捷服务的新兴媒体,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融合了多种传播技术,使传播可以在多元的方式下实现。”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为研究生的心理发展营造了全新的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生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凸显,不再是被言说的对象,而是不断进行自我呈现的主体;他们获得了更个性化、实时互动的自我表达方式和社会参与方式,新媒体时代充分体现了对个体的尊重,对个性和自由的关注。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开始注重个性发展,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倾向于网络。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对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研究生对新媒体的依赖越来越强,对导师的要求也趋于多元化。新媒体时代下,研究生的心理变化开始逐渐显露,这种变化是广泛而深刻、复杂又多元的。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研究生有其鲜明的特点。一是,研究生相对年龄大,知识结构更为,接受新事物更加快速。因此,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对研究生的交友、学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无形的。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决定了他们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网络视频聊天、QQ、微信等技术的应用,调查显示,70%以上的研究生依赖于视频和网络的交流,忽视了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双方难免在沟通上出现偏差,容易出现新的心理障碍。二是,研究生的教育中,导师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媒体改变了研究生交友、学习和生活的方式,甚至是和导师的相处方式。新媒体时代下,很多研究生的导师和研究生通过QQ、群讨论组等方式联系,有些导师和研究生几个月都不能见面交流。因此,虚拟的交流隐藏了情感等的表达,导致了导师不能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研究生,不能有效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2、新媒体时代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机遇

新的环境下,新媒体以其便捷性、生动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吸引着广大学生。研究生是高学历层次的人才,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上可以尝试运用公众微信平台、线上交流等便捷的方式创新开展工作,效果生动。其次,新媒体的不断创新,可以不断丰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增强了研究生选择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智能手机的普及、教育平台资源的开放等,加快了心理健康知识的传递速度,拓宽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优化了心理咨询的渠道。

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研究生心理状况的特点

研究者大多认为当前研究生心理堪忧:把当前研究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主要有强迫、自卑、敌对、焦虑、嫉妒、抑郁、偏执以及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某一种或多重表现。许多研究者通过专业的量表对不同类型研究生群体的调查研究表明:整体上,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成人常模。张丽莉调查研究发现,研究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意志消沉、精神抑郁;自尊、自恋、自卑;交往障碍等三个方面。以上这些研究表明整体上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

2、目前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就业的压力、人员的不足和重视程度的不够给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难度。单友成人等认为自我认知、就业压力和教育工作者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长期忽视令人担忧;其次,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注重与学生的学术能力培养,在教育中存在着“重德育,轻心理”的误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照搬”了本科生的模式,没有结合研究生的心理特点。加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效果不理想,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新媒体时代的冲击,给当前不太成熟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加了难度。

三、新媒体时代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探索

1、构建社会、学校和家庭互动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研究生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社会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进步,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对研究生生活和学习各方面的冲击也越来越大。因此,就需要我们在新媒体时代下,不断改善社会网络文化环境,加强对研究生的引导,从而影响研究生的网络心理健康发展。其次,学校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对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成才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部分学者研究认为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研究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切实将其纳入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教学活动的整个体系之中。新媒体时代下,学校应通过加强对心理健康网站的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建设,不断探索适合学校特色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同时,新媒体时代下,研究生的低龄化和网络环境对家长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使用QQ、微信等方式和孩子交流。家庭教育的方式不断创新。但是,很多家长的网络知识不够丰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对研究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社会和社区应在这方面给予支持和引导,学校也应通过研究生的家长微信群、导师和家长的QQ群、微信等的联系,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驾护航。

2、通过打造公众微信平台、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做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公众微信平台以其便捷性、选择多元性和内容丰富的特点,深受广大大学生的喜爱。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新媒体时代下,我们要牢牢占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就要创新载体(如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进行普及,逐步建立“名牌”的、有特点的公众微信平台,为研究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测评系统等,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灵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通过网上的在线留言和网络心理咨询,发现问题,及时将线下的问题及时化解。大多数的研究生面对的学业压力和感情压力更大,研究生的社会活动和集体活动相对较少,时间相对较为弹性,通过线上随时的交流,能增加研究生的安全感和信任,有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3、创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注重发挥导师的作用

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中,班级的功能逐渐弱化,导师的作用逐渐凸显。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中,针对研究生比较散的特点,应该以建立班级联络员———研究生工作人员———导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人员为主体的教育队伍。新媒体时代下,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中,学校应重视心理联络员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对研究生班级联络员的培训,通过网络课件和心理筛查软件的应用,发挥研究生班级联络员的主动性。在组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时,要通过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发挥研究生工作人员尤其是导师的主动性,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培训和线上交流,逐步引导导师成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及时责任人。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也应利用新媒体的各种功能,积极开展筛查,掌握研究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为班级联络员、研究生工作人员和导师提供专业的知识基础和理论支撑。

4、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电子档案”,实现全过程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个性化。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各种心理测评软件和工具的应用更加便捷,学校的管理人员能通过各种测评结合和线上的交流等方式对每个学生建立完善的“电子档案”,网络的应用,可以通过详细的分析,整理出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基本信息、特征以及线上的心理辅导记录等,记录方式便捷,保存时间长,能够客观反映研究生的心理特征,并体现某种内在联系,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化记录,结果更加真实和。

5、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引导研究生养成健康的媒体行为习惯

新媒体时代,对研究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研究生对媒介和媒介相关知识的认识,以及判断和使用。对研究生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主要是为了引导研究生正确使用新媒体,当前网络媒介的信息量大,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有待于完善。因此,加强研究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引导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方向,也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心理健康自我服务中的积极意义。新媒体时代下,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有着新的机遇,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我们要综合社会、家庭、校园和研究生个体差异这四方面的因素,结合有效的方法,构建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互相联动、科学的教育体系;针对当前网络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探寻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路径,加强对研究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不断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促进研究生的发展。

作者:张静 梁子龙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

心理研究生论文: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本文在分析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发挥导师的引领作用;强化辅导员的陪伴作用;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积极开展体育锻炼等文体活动。

【关键词】

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原因;教育对策

研究生是我国较高层次教育培养出的高层次人才,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更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使命。近年来,国家逐年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而且缺乏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控制,导致研究生整体素质下降。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承受多重压力的研究生也随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如何改善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升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成为国家、社会和高校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国内各个专家机构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都做了大量的调查与分析。2011年,马喜亭、李卫华用SCL-90及《研究生压力问卷》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压力做了调查研究,存在心理问题的研究生占44.16%;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及“精神病”五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成人常模。[1]同年龚惠香以浙江大学为例,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需求做了研究,显示男性把“压力问题”排在首位,女性把“职业发展问题”排在首位;未婚的心理健康问题大于已婚的;农村家庭的心理健康问题大于城市家庭的。[2]2015年赵红伟、徐海燕用SCL-90量表对高校研究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三成学生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并且与学历呈正相关的关系。心理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人际关系问题”、“学业问题”、“自尊问题”上。[3]

二、高校研究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追逐功利的心态

现在研究生越来越多抱着功利的心态进行学习和科研活动,这与个人有关,也与学校的教育有关。研究生的教育都强调论文、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而这些又直接影响到奖学金的评定。僧多粥少的局面也必然导致同学之间关系的疏远和相互猜忌。随着论文要求的越来越严格,而且对发表质量和数量都有规定,这也让研究生的心理负担加重。

2、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的文凭价值降低,就业前景也不如以前那么好,有时甚至还比不上本科生的就业率。学历越高,期望值越高,对未来的期待也越大,但在现实中一些用人单位更愿意用更低的工资去聘用本科生,而一些研究生迫于现实压力不得不去与专科生竞争同一个岗位。研究生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面前,往往都会产生挫败感。

3、网络导致人际关系淡漠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研究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网络交往淡化了生生与师生之间多方位的人际关系;沉迷于网络容易使研究生漠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降低现实的人际沟通能力;网络“教育”和“监控”功能的弱化,大量的不良信息正在慢慢侵蚀着研究生的责任感和道德感。长期人际关系的淡漠就会引发研究生心理和生理各方面的问题,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易怒、思维缓慢、反应迟钝、精力不集中、丧失学习兴趣等。

三、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很重视,发展迅速,力度也大,但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研究生作为国家高素质、高层次人才,人们会认为研究生各方面素质都会高于大学生,但其实不然,要面对比本科生更大压力的研究生在心理素质方面相应会更容易出现问题,出现的问题也会比大学生的更严重。对比本科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资源配置方面:服务层次不够深入;硬件设施方面不够完善;专项经费投入较少且来源单一。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培训力度不够;兼职为主且专业不对口,专职教师较少;男女教师比例不协调,女教师居多。教育体系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四、加强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发挥导师的引领作用

导师的治学态度、个人作风、道德修养对研究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业科研方面,还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到关心每一个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亲人般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减压策略,共同应对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2、强化辅导员的陪伴作用

辅导员作为研究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学生成为朋友,帮助研究生应对心理压力和问题,促进研究生健康成长。为了更好地做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应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体验式教育为模式,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向上的态度、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理论知识投入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3、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建立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资料数据库,及时更新,动态地掌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督导制度,依靠专兼职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工作日全天候个体咨询,对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及时的干预、有效的防范。因为心理咨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时候还可能出现反复,所以需要建立跟踪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4、积极开展体育锻炼等文体活动

体育锻炼不仅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而且对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参与集体的体育活动,锻炼了身体,超越了自我,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和幸福感,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使生理和心理各方面都得到积极的发展。

作者:李绮雪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心理研究生论文: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解析

研究生是我国社会发展中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承载着社会的新知识、新理论,是未来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希望。由于我国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方面不断出现问题,必须加大对其的关注力度。然而,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晚,与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当前要在认真总结和学习国内不同地区高校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国外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有益经验,探索和挖掘新的工作思路,这对于促进研究生健康成才,深化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和稳步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国内研究表明,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通过调查显示,研究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就业压力、经济、人际关系等对他们的心理状况影响很大。毛富强等的研究则发现,性别、专业、独生与否等人群特征等心理社会因素对研究生的心身状况也有很大影响。

2我国研究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不同于大学生而特有的学习和活动方式,研究生的心理活动方面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形成研究生群体一些特有的心理特点。

2.1研究生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进程的不均衡性

一般而讲,研究生的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心理发展方面也逐渐完善,但是社会发展性远没有成熟,表现出发展过程的不均衡性。研究生心理方面的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因此,尽管处于智力发展的鼎盛时期,身体各方面也达到人生巅峰,但对事物认识能力和自制能力的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心理素质还不够好。另外,研究生在社会性发展方面的不成熟对心理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尽管研究生的视野得到拓宽、知识得到积累、科研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在对社会生活和人际方面的认识相对还不够成熟,容易固执己见、陷入偏激,这是研究生这个群体特有的心理特点。

2.2研究生心理发展的两面性

研究生的心理发展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达到成熟的阶段,因而在其心理发展的内部状态中充满各种特殊的矛盾现象,显示出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并存,并相互制约和转化的状态。这些内心矛盾既可能成为促进其发展的心理动力,也可能成为阻碍其正常发展的心理阻力。

3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1被人们遗忘在角落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认为高学历人员作为社会人群中的佼佼者,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因而与本科生相比,人们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缺乏必要的关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对个体发生严重心理障碍问题时进行事后处理,而忽视对整个研究生群体的事先保健预防。

3.2存在德育化、医学化倾化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主要由德育工作者构成,由于思维惯性的影响,往往无意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范畴,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划等号。

3.3缺少制度化管理

长期以来,人们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不够重视,也没有建立起合理的制度来规范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利用经验管理等方法。这导致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无据可循,工作进展缓慢,应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因此,建立和完善制度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解决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

4.1开设心理课程,从而做好研究生的心理的统一引导

针对在研究生学习中存在的突出的心理问题,通过课程的方式,对全校的研究生进行统一的教育教学,从而给研究生心理的辅导做好理论的铺垫。另外,充分借助现有的校园网资源,专门开设校园网心理辅导,邀请相关的名师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给研究生进行讲座,从而让研究生具备更多的心理调节和疏导的知识。

4.2创建档案数据库和完善心理咨询机构

通过构建针对研究生心理教育的数据库,并及时进行更新,对主动掌握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和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心理健康档案包括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表、咨询档案的汇总和评估、应对方案等多项内容。要根据评估结果加大对在学习生活和科研上遭遇重大挫折的学生群体的关注,对发现可能存在有心理问题的个别学生应妥善处理,要采取及时介入、进行危机干预等措施以排除隐患;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开展有计划的宣传和引导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心理档案数据库要实行动态管理,应该定期地、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检测,及时总结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情况,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动态监控,要切实改变部分高校走形式的倾向。完善研究生心理问题筛查、干预、控制、跟踪一体化的预防机制,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业的咨询团队,通过面对面、电话、网络、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生活、科研、社交、择业等方面的困惑,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等的发展。

4.3研究生导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研究生导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会对研究生的心理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研究生导师,不仅要在教学科研上发挥指导作用,还要在生活和社交等方面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学校应提倡导师是学生良师益友的观念,增强导师主动关心和帮助学生的意识;多开展宽松、平等的师生互动活动,以多种合理的方式解决研究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心理问题的产生并不是24小时两天的结果,而是长期累积所产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将内心的忧虑、纠结、疑惑等负面的情绪深埋在心底,久而久之酝酿成灾。导师相对成熟稳重,应从各个方面为学生剖析心理问题的产生以及解决办法。导师应多听取研究生的思想汇报,充分发挥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指导作用。

作者:张秀凤 陈宏博 李光跃 芮玉兰 孙晓然 崔文权 单位:河北联合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心理研究生论文: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当前我国研究生群体心理特点

1.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随着本科生、研究生逐年扩招,社会上高学历人才数量也急剧增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普遍提升,对社会的利用价值升值,国民素质普遍提高。虽然继续深造研究生之后个人竞争实力有所增强,但与此同时社会就业压力也加大了,许多研究生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由于年龄的原因,更多研究生期望相对稳定、高收入且有成就感的职业,对就业前途抱有过高的期望。从心理学的原理来看,期望值越高,心理承受力越差。面对现实社会存在的一些拜金主义价值观、及时行乐的人生观以及急功近利的心态,研究生们往往难以抵挡世俗观念的冲击。与入学前理想中的改变命运和处境的状况相去甚远,许多研究生在现实中就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

2.心理压力无从排解

研究生普遍存在着学业压力、创新要求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恋爱压力及人际关系压力等诸方面的心理压力。国外大量的研究证明,适度的体育运动能促进压力激素的代谢,是缓解压力的重要手段;国内关于高校学生应激水平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降低应激水平极有帮助。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没有开设研究生的体育课,许多研究生由于学习、科研工作繁重,运动锻炼意识也较差,忽视体育运动的现象非常严重。虽然其他形式的休闲娱乐活动可以使研究生暂时放松,但都不能替代体育锻炼对排解压力的促进作用。研究生不知通过何种途径排解心理压力而造成身心疾病的案例比比皆是。

二、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现状

学校心理辅导起源于美国。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时期。许多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归属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但较国内开展得早,内容也较丰富。如果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看做襁褓中的婴儿,那么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孕育之中。

1.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缺乏

目前,国内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中没有像对大学生那样提出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对于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缺少严格制度性的规定和指导,许多高校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缺少重视和理解。尤其随着高校研究生扩招加快,为保障扩招后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在研究生培养计划中加强了课程学习、科研成果、外语水平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要求和规定,但几乎没有开设专门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讲座,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投入少、受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队伍及相应的教育体系,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应急措施。

2.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滞后

有关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表现为:没有建立研究范式;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缺少;论著数目寥寥无几;纵向研究空白;抽样范围非常局限;等等。通过CNKI全文数据库检索“研究生心理健康”发现,2004年以前仅有4篇论文;2005年至今,每年有数十篇,但这些文章在心理学期刊上鲜有出现,因此,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还十分薄弱。如何根据我国的国民素质和教育体制将有关心理健康的理论嫁接在研究生教育之上本身就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课题。

3.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具和方法单一

在仅有的一些实证研究中,主要是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及与研究生人格、体育运动的关系研究。研究工具几乎都采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尽管SCL-90量表具有反映精神症状面广、省时、易操作的优点,但它属于标准参照测验,对于阳性心理症状有良好的区分能力,而对没有或较少有心理症状的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区分度较低。在研究方法上均采用的是横向研究和相关研究,而纵向研究和干预研究还未见报道。

三、利用微信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

研究生培养单位是与研究生工作、生活联系最密切的环境,也是研究生心理教育的落实点。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应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比如研究生培养单位可将心理健康纳入研究生培养计划。国内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就将“心理健康”作为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写入了培养方案当中,相信这种做法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可以加大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普及心理知识,加强心理咨询,增强社会支持,为压力提供疏通的渠道等等。但在进入微信时代的今天,仅仅采用这些传统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利用微信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丰富且有力。

1.善用微信功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微”能力

微信时代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主动切入和占领微信阵地。微信具有聊天、实时对讲机、朋友圈、漂流瓶、摇一摇、附近的人、公众平台、热点推荐等功能。在利用微信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有必要通过专题学习和专门的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微信操控能力和信息素养,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见微知著”的能力,要善于从学生的碎片化的微信语言和信息中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情况,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预见性,及早介入,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从而化解心结,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同时,善于利用微信功能,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会有吸引力和实效性。可以利用微信的语音对讲机和群聊功能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通知,宣传心理健康理念;利用微信的“摇一摇”、“漂流瓶”功能,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大量的微信账号置于移动网络,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利用微信的热点推荐功能,发现学生共同关注的校园热点和社会热点等等。

2.构建微信心理健康教育的层级网络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比较一致的做法是建立大学生心理援助的三级网络: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作为及时级,院系学生工作者作为第二级,学生朋辈心理委员作为第三级。微信时代,利用微信功能构建微信心理健康教育的层级网络同样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通过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学院学生工作部、班级等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等,鼓励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骨干使用微信,实现信息交流、反馈与传送,搭建微信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对于研究生而言,还应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研究生愿意与导师交流学术以外的个人想法,导师才能及时了解研究生的心理变化,进行有效的实时追踪,导师参与层级心理预警机制,把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促进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作者:李田伟 李福源 刘倩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西南林业大学机械与交通学院

心理研究生论文:医学院校研究生心理健康

一、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途径

通过文献的研究显示,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面对个人问题、学习压力、就业问题和家庭问题的出现,使得学生的心理防线收到很大打击。因此社会及高校要高度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将其真正纳入到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过程中。

1、研究生要加强自我教育,提升自我素质。自我教育是自我意识的较高表现,是人自觉解决思想矛盾、心理问题,促使自己思想行为从“现有”向“应有”方向转化、从目前心理状态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动力。是研究生完善自我,正确面对挫折,树立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的重要手段。研究生要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对对待自己与他人,为他人着想,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及时找辅导员、导师或学校心理咨询部门解决问题,及早摆正心态,形成健康、积极的情感与态度。研究生作为高学历的知识性人才,具有稳定的价值观,应打开心胸,怀着一颗感恩与包容的心态与老师和同学交往,积极参加文体活动,用合理的方式宣泄压抑的情绪,从而以积极饱满的心态学习。

2、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为有效解决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要建立健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和工作机制。组织专业的教职队伍与研究生培养单位紧密配合,及时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应把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人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全过程。学校应为研究生分阶段检测、排查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干预机制。如在入学前、学习过程中、毕业前进行心理检测与干预治疗。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对象、不同问题做相应的专题讲座与心理健康教育咨询辅导。辅导员以及心理教育团队跟踪辅导学生心理问题,监理研究生心理档案,建立不同类型学生问题的干预方案,及时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使他们早日将心理问题解决到完善状态,给与研究生真正的心灵慰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研究生群体助理积极向上的心理,正确面对挫折,促进其人格发展与完善。

3、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丰富研究生的课余生活。研究生的研究学习生活是枯燥而乏味的。学校要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学生参与文化活动中去,从而丰富其精神生活,提高个人心理素质。通过参加健康愉快的问题活动,可以广泛交朋友,使得研究生走出自我,走出书本,同时培养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鼓励研究生组建心理健康社团,开展自我教育的健康讲坛。开展多领域学术讲座,让学生接受来自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的前沿报告,使研究生有积极的心态和充足的动力。

4、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我们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能把它最终落实到生产生活实际当中。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因此要强化研究生实践教育环节,将社会实践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必要环节,做到有计划、有规范、有考核,形成长效机制。积极与企事业单位、部队、地方政府等共同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建立社会实践保障体系,安排必要的研究生社会实践专项经费。研究生要结合个人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以科研报告、技术开发和推广、挂职锻炼等形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并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

5、发挥导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指导作用。医学院校的研究生的大部分时间在跟导师做课题研究以及临床试验,导师是研究生的引路人,在学生学习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就像父母与孩子,研究生的内心对导师有种极大的依赖感和信赖感。高校应中加强导师、辅导员进行心理知识讲座与培训,使他们对研究生的心理疏导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同时,导师要多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增强研究生的择业信心以及正确对待挫折的心态,正视理想与现实、专业与兴趣的冲突。同时增加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个人问题的情况,尽可能帮助学生减轻经济负担的压力,从而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结语

总之,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项复杂的体统工程,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要针对群里性心理健康问题制定出不同解决方案,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研究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使其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态享受学习与生活的乐趣。

作者:李占则 单位:赤峰学院附属医院

心理研究生论文:影响女研究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 要】 本文首先剖析了女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心理问题的危害性,其次分析了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五个层面探讨了应对策略,以期为社会输送身心健康的高质量人才提供保障。

【关键词】 女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应对策略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女研究生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截止2015年初,全国在校女研究生908287人,占全部研究生的49.16% ,她们承受着来自学业、就业、恋爱、婚姻、经济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不断有新闻媒体报道女研究生自伤自杀的事件,由于研究生处于高文化区,是国家未来的主力军,因此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由于传统文化对女性的种种束缚以及女研究生特有的某些心理特征,使得其内心各种矛盾冲突更加的隐秘和复杂,因此,女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一、女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心理问题的危害性

1、女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在高校的女研究生当中,她们大多身体健康,精神风貌良好,她们美丽、知性、自尊、独立。是新时代女性中的一部分。她们学习工作勤奋刻苦,知识结构较为,科研能力强,能很好地完成学术科研论文。为人正直善良,乐于帮助他人,且能够身心皆修,优雅大方,人格健全,为社会发展贡献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随着高校教育和当今社会的转型,女研究生面临着来自学业、就业、恋爱婚姻、经济等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致使她们身心健康问题不断地凸显出来,女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更加关系到家庭的和谐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2、女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危害性

(1)对自身的影响。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使得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内分泌紊乱,月经不调,甚至不孕;此外影响精神健康,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精神、心理疾患、幸福感降低甚至造成自杀和家庭伤害,女研究生因此休学、退学、甚至自杀;再者影响学习、工作质量,心理问题致使学习效率大幅降低,甚至退学,再加上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女研究的工作更加难找。(2)对家庭的影响。直接使父母经济、心理负担加重,家庭成员都为其身心健康及前途担忧,有的女研究生已经成家并且有了小孩,其心理健康对丈夫、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孩子的教养离不开母亲的关怀,有心理问题的母亲尚且自顾不暇,更谈不上对孩子的关爱与教育了,甚至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此外大多数刚成家的女研究生家庭,双方刚进入社会,资金储备不多,心理问题的治疗无疑会给本就不宽裕的小家庭带来更大的压力,甚至会影响家庭和谐。(3)对社会的影响。女研究生作为新时代的智慧型女性,她们受教育程度高,学识渊博,有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热爱生活,积极乐观,想借助高层次的教育平台来提升自己,以便更好地实现自我。她们是社会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社会各阶层、职位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女研究生的心理问题致使其不能拥有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心理品质,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与挫折和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更不能实现知识女性人才资源的开发,也不能为社会输送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二、影响女研究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学习和科研压力产生的焦虑心理

女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压力致其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随着高校的扩招,女研究生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这就使得她们人均分配的学习资源有所减少。而高校不仅重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要求创新性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要求在开题或毕业前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1-2篇文章作为硬性指标,以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众多的女研究生面临着发文章的问题,而核心期刊的数量有限,这无疑使女研究生们感到担忧。

其次,研究生的学制相对较短,一般为2-3年,不少高校将课程学习时间缩短为一年至一年半,她们一方面忙于修学分,应付各种考试,另外有的院校对外语也有规定,必修达到六级方可取得毕业资格。这使得女研究生的心理负担进一步加重。她们既要完成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又要在短时间内发表独创性的文章,课程学习纷纷缩水,再加上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找工作更为困难,无疑会使女研究生们感到焦躁,忧心。

再次,不少女研究生存在兴趣与专业不相符的现象。由于生源复杂,对本专业的知识储备量也都差异甚大,一部分来自普通院校的生源基础相对薄弱,另外有跨专业的女研究生,在修研究生课程的同时还要兼顾本科阶段的课程,还有部分女研究生已经成家或工作,再次回到校园继续深造,由于每个人的精力有限,再加上家庭和工作中繁杂的事务,使得这些女研究生从事学习科研的时间大大减少,便出现了力不从心的现象。部分女研究生迫于现实的压力为推迟就业和在工作中更具竞争力而读研,对本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并不大,在读研期间忙于校外的事务,再加上核心期刊发表文章的要求,不禁会使她们感到焦急。

2、生涯发展和就业压力产生的忧虑

首先,高校扩招和上升渠道单一使女研究生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扩招使得大量女研究生毕业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上升渠道过于单一使得其就业方向过度集中于政府机关、高等院校、基础教育学校以及外资企业。

其次,女研究生自身能力欠缺且期望过高。部分女研究生长期安逸于学校环境中,惧怕工作。缺少实践经验,却希望在毕业之际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而市场对高素质高才能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社会和家庭通常寄予女研究生较高的期望,很多人不理解她们的研究领域,认为她们无所不能,应该找到一份稳定且体面的工作。致使女研究生因此郁闷,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久而久之产生负面情绪。

再次,不少用人单位存在性别歧视,对女研究生期望不高。由于大部分女研究生在毕业之际正处于婚育的年龄,很多用人单位基于自身利益考虑,更趋向于聘用男性。这样社会提供给女研究生的就业机会在数量和质量上就大打折扣。因此她们在年纪较大,待遇差,岗位不合适的现实情形下易产生急躁甚至愤懑情绪。长此以往会对女研究生生心理造成极大伤害。

3、恋爱婚姻压力产生的困扰心理

婚恋问题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之中重要的人生课题,已到婚育年龄的女性研究生们更加注重恋爱与婚姻的一致性,希望与自己的男友牵手走进婚姻的殿堂。一份来自上海高校的调查发现,“近25%的高校女研究生恋爱经历竟然空白”。[1]一份来自北京大学的调查显示:半数女研究生处于单身状态。[2]造成女研究生的婚恋困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潜心学业,无法顾及个人情感问题。硕士课程的学习难度大,要想真正学到东西有所成就,必须潜下心来全身心的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科研中去,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2)交际面过窄,自我期望值高。很多高校和专业男女比例失衡,阴盛阳衰。另外,女研究生久居校园,社会接触少,导致很多女性研究生和男生交往机会更少。再加上读研后,女性研究生对自己要求变高,各方面都高标准,严要求,自然找男友也不例外,希望自己的另一半帅气潇洒、经济条件好,是一位高富帅。可现实中能接触到的男生大多刚本科毕业或正在读研,知识文化还未转化成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女性研究生交友难的问题。(3)社会舆论环境。社会上同龄女孩大多结婚生子,亲朋好友和父母的关心、催促,让深知婚姻大事急不得的女性研究生倍感苦恼与焦灼,同时伴随着别人不理解的孤独与无助。准婚或已婚的女研究生要面临长期俩地分居甚至事业与家庭的权衡问题,她们明知“鱼与熊掌不可皆得”,却又在矛盾痛苦中挣扎,这使得她们心理上产生分身乏术的无力感。

4、人际关系不和谐引发的孤独感、挫败感

女性研究生的健康成长、成才离不开和谐的人际关系。据相关调查显示:“在研究生群体中,那种彼此冷漠,很少交流,甚至同学之间不认识的不在少数,尤其是女性。”[3]女性研究生的交往关系不和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女性研究生与辅导员、导师以及同学的关系。辅导员、导师方面注重学生能否高质量完成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能否取得科研的成就,很少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也有导师缺乏课题、作风不正。课题是连接导师与学生的纽带,决定其毕业论文的水平与高度,并能够在协同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的培养与指导,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课题的缺乏直接从根本上切断了二者的联系。部分导师身兼多职,终日忙于公务和商业利益,无心培养研究生,却对研究生要求苛刻,师生关系自然难以融洽。女性研究生自身也存在一定问题,对专业不感兴趣,被动学习,与导师难以就学术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也会使师生关系紧张。同学间的交往一般都集中于本专业本院校,导致人际交往面过窄,缺乏沟通与情绪宣泄的途径,部分已婚女研究生不住寝室,这使得同学间的交流更加困难。

(2)女性研究生与家庭成员以及婚恋对象或伴侣的关系。对于大多数未婚女研究生来说,婚姻大事父母无不担忧,没有恋爱的家人催促,有恋爱对象的还要家人满意,她们一方面想坚持自己的想法追寻真爱,一方面又想令父母满意,否则不仅俩个人的恋爱道路难走,与父母的关系更是矛盾重重,这无疑给她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部分女性研究生当生活学习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便将这种不快转嫁于恋爱对象或伴侣身上,久而久之他们的关系也更为紧张,这都会给女性研究生带来困惑于挫败感。

(3)女性研究生与社会其他群体的关系。社会其他群体包括实习岗位及工作单位的同事,女性研究生刚参加工作,对业务不能很熟练的掌握,面对领导的批评和老员工的歧视,自尊心强的女性研究生从来都是的好学生,备受老师和家长的喜爱,面对工作的压力和紧张的同事关系便会产生孤独与挫败感。

5、经济负担过重引发的自卑心理

由于国家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所有新入学的研究生都必须交纳学费,女性研究生大多是应届毕业生,脱产读研,没有任何经济收入,部分女研究已经成家有孩子,那么家庭的经济开支和孩子的抚育费用更是给这些女研究生加重了经济负担与心理负担,但是她们自尊心强,即使自己面临沉重的经济压力也不忍心开口让父母接济。加上她们正值青春年华,爱美且追求美,也要为此投入大量的金钱与时间。迫于压力她们不得不在繁重的课业学习研究中抽出时间来兼职和工作,虽有国家奖助学金作为补偿,但在高额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和飞涨的物价面前,仍显得杯水车薪。周围家境富裕的同学吃穿用度水平均高于她们,与她们一起毕业的本科同学工作稳定、不断地升职加薪,已经回馈父母了,而自己还在“啃老”,更使得她们感觉处处不如人,心理自卑。在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她们往往表现出自卑,在与同学相处时采取逃避。自闭的做法,有的同学甚至发展成为自闭症抑郁症,对自己的能力和前途失去信心。[4]

三、女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1、国家层面

研究生科研补助偏低,已经是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但迟迟不能解决,在当前严峻的就业环境当中,女性研究生群体甚至在校期间就已经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压力,这就需要国家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继续完善研究生奖学金制度,加大对女性研究生群体的关心与帮助。因此国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变女性研究生的就业状况,为其提供一个好的就业环境。(1)积极完善女性研究生的就业指导系统,提供的信息服务。建立针对不同专业和研究层次的女性研究生的就业市场,使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2)出台相应政策来保障女性研究生公平就业的机会,限制用人单位对女性研究生苛刻的聘用要求,如工作几年内不得结婚生育,让女性研究生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的参加工作,和男性公平竞争。(3)通过政策支持。增加创业和就业补贴,鼓励女性研究生自主创业来带动就业或到欠发达地区就业,为当地的建设事业贡献自己力量,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社会层面

(1)转变传统性别观念,进一步完善女性研究生的就业体系。借助媒体引导人民大众正确认识两性差异,尤其是对女性研究生要有一种正确的认识,让他们接受和传播新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帮助女研究生就业和解决心理问题,使其在同等条件下实现公平竞争。其次,社会合力为女性研究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和平台,培养女性研究生双性化人格。双性化(Androgyny)是希腊词根andro(男)与gyn(女)的结合,意思是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混合或平衡 。[5]即培养女性具备男性的心理特质,沉着冷静,勇敢果断等来增强女性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其在工作中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加砝码。(2)发动社会力量资助女研究生。针对女性研究生经济压力中的现状,积极发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通过成立民间女研究生资助团体和民间女研究生奖助学金基金会等来帮助女研究生缓解压力,让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中去,从而很好的完成学业,再为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3、学校层面

(1)改进传统教育模式。就现在整个大的教育环境而言,我国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方式,还是延续以往传统的研究生教育思维,管理形式比较松散,基本处于对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和事务管性理。基于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高校应重视素质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的将心理学理论渗入学科教学中,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心理健康知识,在提高学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女性研究生心理健康。

(2)加强就业指导,促进校企合作。从新生入学起为其提供就业指导课程,另外,高校多举办关于就业的讲座,让女性研究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未来就业形势和所需技能,以便于早日为就业做准备。其次高校通过增加校企合作来为女性研究生提供更多实践和实习的机会,将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女研究生派往各个机构,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时发现问题,针对问题返校后补充学习,解决问题,为就业提供更多的实践经验。

(3)构建完备的心理咨询体系。从新生入学起,学校组织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女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检查。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和相关专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咨询课程,开展各种心理健康讲座,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女研究生,学校可通过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及时帮助女研究生调节心理,引导女研究生掌握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同时加强网络心理咨询,配备高级心理咨询师在线解答,将线上辅导与线下辅咨询相结合,让女研究生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此外,还可以结合朋辈心理辅导来为女研究生排解忧愁,朋辈之间心理和生活都会遇到相似的问题,她们有着相近的经历和世界观,女研究生更愿意向她们吐诉心事,这样可以通过共情的方法来辅导。共情是指一个人能够向另一个人那样看待和经历世界,让女研究生更好的认识自己,自助助人,重获力量。

(4)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格调高雅、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能够给女研究生带来宽松舒适的人文环境。一方面学校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建设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另一方面校方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以及科技竞赛,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活动。其次,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女研究生的体魄,陶冶情操,促进女研究生与更多的人交流,增进同学老师间的友谊。

4、家庭层面

(1)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注重和维护家庭和谐。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女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女研究生的为人处世,因此,父母应做好榜样,身体力行,培养其积极乐观的人格魅力。父母恩爱、兄弟姐妹友善,有助于女研究生对爱情婚姻积极向往,与他人能够和谐相处,遇到学习、生活和恋爱婚姻问题会及时向同学老师及家人寻求帮助,同时也可以宣泄不良情绪。(2)从生活上关心,从感情上关怀。女研究生大多面临经济紧缺的压力,做父母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帮助她们解决这个后顾之忧。从而减少其心理压力,使女研究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研究中去。此外,困扰女研究生较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恋爱婚姻问题,由于女性细腻敏感的特点,在感情受挫的时候,家人要给予适当的开导与劝慰,让她们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从而减少因感情受挫带来的痛苦以及对心理健康产生的危害。

5、个人层面

(1)客观,深化自我认识。女性研究生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客体,又是主体。内因是问题解决的关键,这就对女性研究生个体提出了要求,即面对经济上的、学业上的、婚恋上的各种问题的时候,不能回避但也不能夸大,要从自身的感受体验出发,对自己的存在本质进行思考,形成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一系列认识[6]。首先,加强自我教育,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应对压力与挫折,遇到心理问题时积极地自我调节,在必要的时候不讳疾忌医。其次,要学会培养正确的归因。面对失败学会剖析其中的原因,既不自卑逃避,也不高傲自大,认为都是外部因素导致自己失败。再次,确立合适的目标。客观的估计自己的能力,正视自己的缺点,为自己确定一个符合自己能力的切实可行的目标,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完成。(2)加强自我修养,不断自我完善。通过正确的认识自我,从而发现自己的缺点,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来完善自我。首先,培养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学会合理的规划时间,能够做到劳逸结合,在保障学习效率的同时多参加校内外的实践活动,缓解紧张的情绪,放松身心。其次,博览群书,提高自我修养。多读书,读好书,从而来培养自己兴趣和气质,在提升自我修养同时充实生活,开阔胸襟,增长见识,从书中学到处理问题的方法,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排除心中的不良情绪。(3)积极进取,努力自我发展。首先,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理想是人行为的指路明灯,通过培养良好的心态和寻求有效的社会支持,正确面对追求理想道路上的得失,保持乐观的心态,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寻求老师以及同学的帮助,其次,科学规划每一阶段的任务。每一个远大的人生理想都是由一个一个小的阶段性的目标组合而成的,因此,我们要学会合理的规划目标,然后脚踏实、风雨无阻的去完成它,从而实现自我的发展。

【作者简介】

赫媛媛,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张社争,中共党员,硕导,教授,博士,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

心理研究生论文: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摘 要: 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对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研究生心理准备不充分,不少研究生在学习、生活、年龄、家庭、择业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产生了积累性的心理冲突,由此引发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对研究生学业、个人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探索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解决方法和途径,提出高校应更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研究生 心理健康 解决方法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水平的学历教育,它具有知识传播及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开发等多种功能,对促进科技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面临的学习、生活、年龄、家庭、择业等压力也不断增加,不少研究生因此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研究表明,研究生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业压力

目前学业压力是研究生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研究生学制三年,学校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与科研两不误,要求学生将所有课程于一年之内修完。繁重的学习计划和课程安排,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倦怠,易出现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为了确保扩招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各高校都不断提高对在读研究生应发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要求,要求研究生在学习阶段至少在学术期刊发表一篇文章。这对于经过一年专业课程学习后只有一年多到两年时间做科学研究的硕士研究生来说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为保障能够顺利毕业,研究生不得不以紧张的心态投入到日常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学习任务的繁重,生活的单调,压力发泄途径的减少等极易影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

(二)就业压力

一方面,研究生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的较高层次的教育,在人才市场上研究生长时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1999年起,硕士研究生开始扩招,研究生队伍不断壮大,但社会所提供的工作岗位并没有相应地增加。相反,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企业裁员程度较大,因此,研究生作为零工作经验的群体,就业机会受到严重威胁,研究生在人才市场上开始处于饱和状态。此外,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有着更高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但是也有着更高的职业需求。人才市场的高饱和及研究生自身的高要求使研究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另一方面,博士、博士后、留洋博士等更高层次人才大量涌现,研究生很容易失去竞争力,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心理健康受到了较大影响。

(三)导师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研究生的学习和科学研究大多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导师带教风格的差异,学生的学习状态也不同。由于很多学校对导师的要求不明确,部分导师认为导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指导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并取得学位,而关心学生思想、情绪、生活等问题则是辅导员及学校相关行政部门的责任。加之导师自身学习工作的需要,或出国深造、或行政事务忙、教学科研任务重、社会活动多等原因,以至于没有足够的精力对所带教学生进行学术以外的指导和交流。此外,大多数导师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对缺乏,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能及时做出正确引导。有研究表明,导师指导行为是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外部因素[2]。

(四)个人心理健康

大多数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帆风顺,也能在各种各样的考试中过关斩将,深受家长及老师的喜爱、同学的羡慕。这种成长的经历很容易使他们产生一种“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心理定势。因此,当他们身边环境发生改变或在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难题时,就很容易产生失落和挫败感,进而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同时,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与本科阶段相比有很大的改变,学习时间自主调节,人员相对较分散,因而群体意识较差。少数性格内向的研究生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社交圈变小、生活单调、心情郁闷,容易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二、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方式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关研究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应该得到各高校及我国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要改变只重学业,不重心理的教育理念,要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重视和加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新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纳入研究生培养的整个体系和过程[3]。

(二)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

应从研究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普查就开始对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伴随整个研究生阶段。高校应成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充分发挥学校研究生心理咨询的宣传、疏导、预防和保健性治疗的作用,及时进行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应为每个研究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做好分类整理和管理工作。分年级、有针对性地、定期地对研究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心理健康监测,组织心理健康排查,努力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三)导师与研究生辅导员联手关心研究生心理健康

研究生学习期间与导师接触的时间多于辅导员,因此,导师应该是研究生在校就读期间最亲近的人,也是对研究生学习、工作影响力较大的人。导师不仅要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教育与训练,更要注重对研究生的精神培养。有研究表明,当研究生受到导师高度的理解和关注时,学习会更好更主动,其行为表现也会更加积极[4-5]。因此,高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增强研究生导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如定期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讲座等,扩大导师对研究生关心与指导的范围,及时掌握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就业、人际关系、家庭变故和周边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生活事件和状况,对有心理健康障碍的研究生进行适时适度有效的指导。

研究生辅导员应积极了解和关心研究生,定期与研究生进行深度访谈,了解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并做出初步判断。对有心理异常的研究生进行信息备案和追踪。还可在研究生班级中选聘一名心理委员,在研究生委员会中设立心理辅导部门,为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信息备案和追踪提供有利条件。

(四)加强研究生的自我教育

外部因素是引起心理危机的直接原因,但是每个研究生的个体认知水平、情绪体验、心理承受能力等往往决定着心理健康的水平和出现问题的可能性[6]。加强研究生的自我教育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对外界环境改变的适应能力和对自身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所以自我教育是研究生实现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身心发展较成熟,且知识水平较高,价值观相对稳定,学校应该充分尊重研究生的特殊性,避免心理教育课程以“说教”的形式进行,较大限度地发挥研究生的自我教育作用,利用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强研究生的自我教育。此外,导师可安排研究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五)开展职业指导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金融危机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硕士研究生在人才市场已渐趋饱和状态,加上研究生自身的高要求及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目前就业形势的不乐观,给研究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高校应为研究生特别是毕业班的学生开展职业指导,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此外,学校还可通过就业辅导课来塑造研究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研究生不怕挫折、敢于挑战的心态和“主动出击、勇于竞争”的精神。应指导研究生如何、和及时地从报纸、电视台、网络等渠道获取就业信息,提供近期就业政策、面试技巧和个人求职简历撰写的方法,从而增强研究生的就业自信,缓解就业心理压力。

(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研究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拓宽研究生心理压力的发泄途径,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发展环境。高校为了丰富研究生的文化、生活,可制定如下方案:(1)举办节日、纪念日系列主题活动。在每年的中秋节、圣诞节、元旦节、抗日战争纪念日等,举办一些宣传或纪念活动,利用主题活动、主题展览、学术报告等形式,积极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2)举办研究生运动会,鼓励研究生参加,增加相互之间的交流。通过学校和研究生之间的互动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有效管理,既适应了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

总之,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对其自身及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一方面,要尽量创造有利于研究生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和谐环境。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随时监测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状态。研究生辅导员要多与研究生进行思想和心灵的沟通,做到互相理解,互相交流,缓解他们的压力。导师除了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外,更应该多加关注学生在生活和心理上的困惑,必要时应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导师更应该在为人处世、学术道德上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研究生应增强自身情绪调控的能力,在遭遇挫折、打击或不公正对待时,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宣泄不良情绪,释放压力,从容应对自身的心理压力。学校、老师与学生之间要加强合作,共同积极探索研究生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规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保障。

心理研究生论文:社会压力下研究生心理素质问题及对策

摘要:对于研究生来说,进入到这个阶段以后,身心与个人压力都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在社会压力下,研究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对于他们日后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因此研究生心理研究目前被予以高度重视,我们也将重点放在针对其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对策的研究上。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问题;压力

从目前我国各方面发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即便是研究生处于学业中的势位置,他们还是需要面对社会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其中压力表现为:感情、事业、生活等方方面面。如何分析研究生心理特点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一、研究生心理素质问题产生的起因分析

为什么当代研究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状况,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人们经济水平有很大的提升。但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研究生事故案件,而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心理问题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探究了研究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它主要源自3个方面。

及时,就业与未来前景的压力。对于目前的状况来说,研究生的压力并不比一些社会人士少,如今的研究生不仅要考虑学业问题,也要顾及到自己的未来发展。由此研究生在面临对未来的抉择方面,有时候会失去信心,甚至自暴自弃,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由此影响自身的发展。

第二,身心发展已经进入到思维的成熟期。在23~27岁的年龄阶段中,研究生的身心特点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进入思维的成熟期让他们看待问题更加深刻与认真。比如对未来的规划、社会竞争压力、情感问题等。这个阶段选择继续在学校完成学业,但是身心特点已经符合社会工作人员年龄。因此思维成熟与过度的压力会对研究生产生一定的内心困扰。

第三,由不良的社会风气引起的心理问题。对于研究生来说,虽然他们还是身处于学校的环境当中,但是对于个人而言,接触社会的信息非常多。对于信息的筛选缺乏一定的准则,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在社会因素的影响下,研究生很容易面临一定的内心问题。

二、研究生心理素质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内心的焦躁感

就自身心理与素质而言,研究生内心的焦躁感相较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更加强烈,现在的研究生存在浮躁问题,在面对问题时不够冷静,这种内心的焦躁感起源于年龄和外界所带来的压力。与此同时,研究生选择处理问题的方式也过于主观。我们可以在近几年各大高校的现状中看到,许多研究生在面临自己的学业时,不够认真,缺乏对学业的研究精神。

(二)理想意识的模糊

在社会及家庭的压力下,对于研究生的期望值往往很高,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学习负担。这种理想意识的模糊主要在于对于自身学业和未来规划的模糊,在思想上还不够成熟,不能从现实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不少研究生更重视未来事业的利益,而忽略了研究与学习的本来目的。这种学习模式缺乏贡献性,会给自身带来较为偏激的想法。

(三)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

研究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还停留在初期的学生阶段,不能够转换自己的角色更好地适应于环境当中。笔者认为进入到新的学习阶段后,不仅仅意味着学习能力的下一个层次的进步,同样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要相较以往更加成熟。但是对于国内研究生表现而言,学生普遍的想法较为松懈,对待人际关系的处理非常随性,在想法的控制上较为主观,不能够站在对方或是客观的角度去处理人际关系,一般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中,由此造成了不少研究生性格较为内向,在面对社会实践当中较为被动,甚至不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当中。

(四)就业问题造成的内心压力

就目前国内发展现状而言,由当初研究生就业的分配到如今的竞争就业模式。研究生面临的工作问题压力很大,不少人在毕业以后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让求学期间的他们产生巨大的不安,有些人甚至开始怀疑继续求学的必要性。这种就业压力的产生源自内心的不确定性与对自我水平的高估。如今的研究生面临着就业问题的关键点在于他们认为高等学历可以带来更为的工作岗位。可是一旦进入竞争以后,才发现就业的现实问题,从而导致了内心的偏差和对现实情况的失望。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研究生在面临择业的时候都非常困难,内心的不安与焦虑较多,缺乏一定的自信心。

(五)情感问题的困扰

情感问题也是我们不能够忽略的重点之一,一般研究生进修年龄在23岁以上,这也刚好是恋爱走向成熟的年龄。面对未来的成家压力,对于研究生来说,婚姻恋爱问题同等重要,他们要考虑到感情方面的经济问题,也要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研究生情感问题主要产生与择偶的封闭性和有恋爱伴侣后对未来的恐惧,这两者都是处于这个阶段求学者所面临的难题。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大龄男女的学历很多都处于研究生学位以上,年龄的增长和交往圈子的缩小让他们受到感情的困扰。同样对于有伴侣的研究生来说,不得不考虑未来的经济问题和婚姻现实方面,由此所造成的情感问题也就显而易见了。

三、社会压力下研究生心理素质对策研究

(一)针对研究生群体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就目前国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我们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大学范围,就此范围来说虽然也包括对研究生心理的研究,但是在体系的建立上不够成熟。所以想要真正解决研究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首先要做到的是加大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在教育体系的建立上应当以研究生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这个年龄的发展特点、与社会产生的关系等多个方面展开心理健康指导。首先须要制定研究生心理健康标准,以此为基础去分析他们的内心特点与心理障碍,把握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如分析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运用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主动了解研究生内心状态。这种教育力度的增加不是纸上空谈,而是根据教育的实际结果去拟定与分析。

(二)积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对于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应当鼓励各大研究生院校积极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类讲座,可以根据研究生心理特点及表现行为进行正确的指引。如拟定一些讲座主题,其中包括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心理解压方法、如何快速地融入社会等,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真正重视心理问题所在,同样对于素质教育来说也有一定的推助作用。在我们举办的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当中,要坚持两点准则:及时,从事实与现状中为学生讲解心理发展特点。第二,把握一对一的心理教育模式,即教育需要的是互动与师生交流,因此一些大型或是中小型的心理健康讲座必须以交流为主要模式,让研究生敢于说出内心的想法,做到教育模式的相对应,这才能真正地发挥心理健康讲座的真正作用。

(三)全方面缓解社会因素下研究生所面临的就业心理问题

其实在研究生阶段,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学生本身对于未来的恐惧感、不安与不确定感。不少研究生甚至开始怀疑求学的方向性,因此在解决研究生心理焦虑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就业问题,如何帮助学生树立真正的自信,让他们走向正确的职业道路是每个心理指导教师应履行的义务与责任。因此在心理教育方向的设定上,一定要把就业因素放在其中,从就业的前景、抉择及专业的发展等多个角度向学生去讲解和分析。研究生面临的社会压力很大,而其中的一部分社会问题源自就业压力,因此我们应当弥补所面临就业心理指导方面的不足,做到耐心地指引与帮助学生,让他们在最困惑的时期找到方向与自身的理想。

(四)创建丰富多彩的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

这几年,国家大力发展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学生提前接触社会,这包括一些公益活动、公司假期实习、专业实践操作等。从表面的意义上讲,它丰富了研究生群体的内涵与阅历,但是实践活动所起到的最真实的作用在于能够缓解研究生内心的压力与困惑。当他们不了解社会的时候,会以一种猜测和怀疑的态度去逃避或是产生过多的心理负担。但是从事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后,学生的心理会逐渐趋向成熟,从而真正地定位自己的目标与理想,因此社会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有非常大的推助力,因为它可以让研究生直接面对困难,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者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因此我们在面对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同时,最应该做到的是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水准。只有在充分了解研究生特质的基础上,才能够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来自于社会压力下的心理负担必须要充分关注,因为这关系到每位研究生的未来发展与社会教育的前进力量,心理辅导须要做到的是加深研究,不断挖掘问题所在。

心理研究生论文:我国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现状研究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的规模逐步扩大,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我国高校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存在以下特征:培养目标设置合理,多实行弹性学制;研究方向多样化,紧密结合社会发展与学科发展需求;课程体系灵活丰富,注重方法与技能训练;培养方式实行两结合制,发挥导师组集体智慧;注重素质提升,理论教学、论文写作与实践环节相结合。这样的培养特征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同时也符合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

[关键词]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高水平社会服务的重任。[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的规模逐步扩大,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据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所示,2013年,研究生招生61.14万人,其中,硕士生招生54.09万人;在学研究生179.40万人,其中,在学硕士生149.57万人;毕业研究生51.36万人,其中,毕业硕士生46.05万人。[2]研究生规模的壮大,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同时,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必然对高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强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以应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挑战,就成为大势所趋。

二、培养方案及其重要性

一般而言,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从招生录取到课程学习、开题再到完成毕业论文、获得学位等多个环节。在所有的环节中,培养方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机构为了使研究生培养工作符合培养目标,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制定的教学计划。[3]高校能否根据学科发展的现状以及本校的实际,科学合理地制订并实施培养方案,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本文选取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12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希望发现各个高校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三、对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

(一)关于培养目标与规格

培养目标是对教育所培养人才素质结构的一种理想,是教育宗旨、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一切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与归宿,对教育的各个方面与基本环节有着根本的制约作用。[4]近期版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中对于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这样界定的:培养心理学研究和应用的专门人才。其具体规格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1.具有较系统的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心理实验、心理测量、问卷调查等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

2.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心理学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3.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独立查阅和较为系统地分析外文专业文献。

4.具有专业写作和学术交流能力,能地分析、阐释所从事心理学专业的问题。

5.能独立从事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应用的工作。[5]

比较12所高校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我们发现:绝大多数高校都按《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的要求,制订了心理学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包括以上5个方面的内容。有些高校在具体要求中有所增加,例如增加了公民道德素养以及身心健康方面的内容。

在学制与学分要求方面,12所高校的基本学制均为3年,根据具体的情况实行弹性学制,对于延迟毕业的,5所高校规定最长培养年限为4年,另外7所高校规定最长培养年限为5年;对于提前毕业的,7所高校规定达到相关要求可提前1年毕业,1所高校(江西师范大学)可提前半年毕业,另外4所高校未提及此项。

12所高校的学分在25分~39分之间,均由课程学分和实践学分组成。

(二)关于研究方向的设置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将心理学分为13个学科方向:基础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军事心理学、法律心理学以及心理学史。而国内高校所设置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将这些方向整合在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以及应用心理学三个二级学科中。另外,华南师范大学还开设了计量心理学这一二级学科,这在国内高校心理学培养方向设置上还是比较少见的。

进一步来分析,12所高校中,11所高校的二级学科下都有具体明确的研究方向,只有东北师范大学的培养和研究方向仅仅分为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11所高校的研究方向设置情况如表1、表2、表3所示。

由表1、表2和表3可以看出,不同高校在不同专业方向设置的数量上面存在差别,从2个~10个不等。以上所有方向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中心理学13个分类中的11个分类相吻合,其中工程心理学和军事心理学未能涉及。这可能跟我们所选取的高校性质是师范高校有关,而工程心理学一般是工科高校(如浙江大学)的研究方向,而军事心理学则是军事高校的研究方向。从表1、表2可以看出,在基础心理学专业中,认知神经科学和基础心理学方向占有重要比重,分别为42.86%和28.57%;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中,教育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学(36.36%)、发展心理学(29.09%)和认知神经科学(16.36%)居于前三位。这样的方向设置不仅体现了基础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本专业的学科性质,更表明对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探索是当今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价值取向,这与靳宇倡等人对于西方心理学论文分布[6]的分析结果一致。21世纪被世界科学界公认为是生物科学、脑科学的时代。[7]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把认知、行为研究与基因、分子、生理生化、脑、计算机建模和数学建模等技术和方法相结合,这对心理学的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8]此外,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发挥着作用。从表3中可以看出,应用心理学专业中,临床与咨询心理学(35.56%)、管理心理学(33.33%)和社会心理学(15.56%)居于前三位,这说明心理学在此三个方向上应用广泛,而在体育运动、工程及军事方面没有涉及,在法律方面的应用也有待加强。

(三)关于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综合和基础性的作用。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把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作为根本依据。[9]比较12所高校的研究生课程,从课程安排时间上来说,有10所高校将必修课程安排在前3个学期,少数选修课程安排在第4学期,而东北师范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将所有课程安排在前4个学期。这样的课程安排有助于研究生后半段论文的撰写以及实践活动的开展。具体的课程设置,我们可以从公共必修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和选修课4个方面来分析。

1.公共必修课

在公共必修课中,12所高校均开设有政治课程和外国语课程,另外有两所高校(华东师范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开设了计算机课程,1所高校(南京师范大学)在学位基础课程中开设了计算机课程,3所高校(华东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其他高校未开设计算机与专业外语课程,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其许多实验设计需借助于计算机程序(如E-prime),而一些统计软件(如SPSS)也为心理学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提供了便利。因此,掌握必要的计算机运用能力来为心理学研究服务,是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必备的能力。除了此外,硕士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其对于外国文献资料的阅读与吸收,不仅有助于掌握该学科的发展动态,开阔视野,还有助于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丰富自己的学术研究。其中,本专业英语的掌握可以帮助研究生快速获取资料,培养其运用一手资料的能力。12所高校中仅有3所高校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这说明此类课程的设置还有待加强。

2.学位基础课

在学位基础课中,12所高校的开设数量从2门~5门不等。上海师范大学的学位基础课在三个专业方面均不同,不具可比性,因此对学位基础课的分析只涉及11所高校。

尽管课程设置有所不同,但从表4可以看出,11所高校中有9所(81.82%)开设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这说明绝大多数高校注重方法的培养。此外,6所高校开设了心理学进展方面的课程,这说明其关注学科前沿动态,注重学科的发展性。此外,心理学基础和心理统计课程也占据了较大比重,分别为36.36%和45.45%。以上均说明高校在学位基础课的开设方面,既重视理论课程,又注重方法课程,这有助于高校培养高质量的硕士研究生。

值得关注的是,开设实验设计课程的高校仅有两所。心理学作为一门自然与社会的交叉学科,其自然学科的属性使其在许多研究上需要运用到实验设计,一个巧妙的实验设计可以发掘出现象中隐藏的内在本质,而从以上数据来看,高校对此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3.学位方向课

学位方向课是指不同研究方向开设的学位课程。由于华中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的学位方向课因方向不同而不同,故不具有可比性,因此该方面的分析只针对另外10所高校。

比较10所高校的基础心理学方向的学位课设置,如表5所示。

我们发现有9所高校开设有关认知的课程(主要有认知神经科学与认知心理学两大类),5所高校开设基础心理学类课程,这与前文中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课程的设置符合方向的设置。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方向的学位课的设置主要还是集中于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两大块。其中,开设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有9所高校,开设教育心理学的有5所高校,符合此方向的性质。在应用心理学中,开设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方面课程的均分别有7所高校,前者是由应用心理学的性质决定的,而后者反映了应用心理学的主要应用范围。

从课程的数量和灵活性来看,大多数高校开设固定的2门~6门学位方向课,而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则让研究生从3门~11门专业课中自主选择2门~3门进行学习,这大大增加了研究生的主动性以及课程的灵活性。

此外,通过对于课程名称的分析发现,不同于学位基础课,学位方向课多以专题展开,如基础心理学专题研究、发展心理学专题研究、应用心理学专题研究、认知与人格研究专题、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专题等,这样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体现了学位方向课范围的广泛与,另一方面体现了硕士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的培养方式。

4.选修课

12所高校均开设专业选修课,另外有4所高校(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开设公共选修课。10所高校的专业选修课依据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江西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的专业选修课不存在专业上的差异。

(四)关于培养方式与毕业要求

经过文本分析我们发现,各校研究生培养方式主要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的模式,将专业学习、学位论文写作与教学实践三方面有机结合。6所高校要求研究生入学一段时间内在导师指导下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并据此安排自己的研究生学习。

1.学位论文和其他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和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在研究生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研究生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纵观12所高校学位论文的要求,对于选题均要求创新,且具备较强的理论或者实践意义;8所高校要求研究生是第3学期末提交开题报告,另外4所高校要求在第4学期末提交;论文的写作时间不得少于1年。个别高校(南京师范大学)明确提出论文字数不得少于3万字,其他高校未在此类培养方案中涉及字数要求。此外,论文均需要答辩,答辩时需有外校专家参与,不合格者需经过3个~6个月方能重新答辩。

此外,9所高校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以及时作者(或者导师为及时作者,本人作为第二作者)在学术期刊上至少1篇,另外3所高校(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没有此项要求。

2.实践环节

绝大多数高校的实践环节包括学术活动和教学实践两个环节,学术活动主要有参加学术讲座并撰写报告、参加学术会议以及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对于研究生参与学术讲座的数量,从5场~30场不等。教学实践主要是针对本科生的授予课程、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及指导论文等,要求20学时左右或者3个月。

四、结论与建议

(一)简短的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高校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存在以下特征:培养目标设置合理,多实行弹性学制;研究方向多样化,紧密结合社会发展与学科发展需求;课程体系灵活丰富,注重方法与技能训练;培养方式实行两结合制,发挥导师组集体智慧;注重素质提升,理论教学、论文写作与实践环节相结合。这样的培养特征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同时也符合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其不足之处:及时,专业研究方向的设置存在着失衡,过于重视学科前沿方向,而对某些经典的研究领域则关注不够;第二,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忽视计算机、专业外语和实验设计等方法技能的重要性;第三,培养方式趋同,鲜有本校特色。

(二)未来修订与完善的建议

针对以上特点,高校的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做到以下几点:专业方向的设置需要做到学术前沿与社会需求的统一;课程体系方面应既重视专业知识,又重视研究方法,注重应用性课程的设置;各个高校应注重本校专业特色的建设与完善,突出本校专业的独特性与差异性,结合自身优势和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的规律,形成有特色的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