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摘要: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一些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将学生的心理健康培育淡化了许多。所以我们需要建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一起结合,在相同的教育的目标引导下,一起进行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建立完善的教育整体,有效的推进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俞国良

摘要: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概要介绍了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状况,同时从宏观层面上对我国幼儿园、中小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总结,指出了我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发展态势进行了推测。

关键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我国13亿人口,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总书记在20__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召开的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是党和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开创国家和民族更加美好未来的战略工程,也是实现亿万家庭的较大希望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因此,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但是国家和民族、社会和时展的需要,也是未成年人自身发展和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未成年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中介,而心理素质的水平直接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和深化!

一、国外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个别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后来就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转移到全体学生身上,通过心理素质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1]。其主要形式是组织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和探究某些心理状态,以此来改变态度和认知观念,从而提高心理素质。近年来,学校还设计了心理健康、社会心理问题的一系列活动,诸如:学校适应、学习不良、情绪紊乱、自我困扰、人际关系失调等,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进行预防、早期干预和治疗,通过这些活动把学校、社区、家庭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教育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有的学校还设置了社会情绪学习活动,通过提供系统的课堂指导,加强学生认识、控制自己情绪、欣赏他人观点、建立亲社会目标、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各种人际交往技能、有效解决与发展相关的任务并通过创设有利环境来支持、强化这些指导,从而使学生在教室中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可以应用于教室之外的生活中[2]。此外,他们还关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问题,以及个人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bouncingback),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重视正面情绪和健康人格的研究与实践。

欧洲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强调按照预定方向改变学生的个人行为,但更重视在实践和体验中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丹麦健康教育的方法之一是行动能力培养法(actioncompetence),即让学生有机会自己决定自己的未来,并按照自己的打算采取行动,教育的重点是训练学生的“行动能力”,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强调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和主动参与的能力。

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90年代在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20__年开始在学校设置心理健康课程。日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围绕提高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心理素质展开,重点是发现问题后的指导与矫正,其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思维力、判断力,增强心理健康的实践能力,并将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判断是非能力和行动能力作为重点,为他们日后适应剧烈变化的社会生活和环境奠定基础。此外,在日本,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很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政府的整体规划,社会的热情参与,特别是政府对社会心理研究人员有组织的利用和管理,值得充分肯定。

相对而言,国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地区差异小,发展较为均衡。美国1992年成立的儿童心理健康中心(childmentalhealthservices,CMHS)是一个非常系统并不断完善,集家庭、社区和社会于一体的为未成年人提供不同心理健康服务的机构。该机构在各个州设立了不同内容、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分支机构,从远离本土的阿拉斯加,到中部的俄亥俄州,延伸到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各地的未成年人和家庭可以就近选择。美国儿童心理健康国家行动日程还阐明了具体目标和实施步骤来帮助有心理需求的儿童青少年及家庭[3]。而我国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表现出不平衡现象,像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城市,近几年来心理辅导机构逐渐在中小学和大学建立起来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均给予了较大的关注,发展也较迅速。而在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尤其是偏僻的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几近空白。

相对而言,国外对心理辅导老师的资格要求较高。国外中小学心理辅导老师作为学生成长中一个重要的心理支持者,具有严格的资格标准。在美国,担任心理辅导老师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首先必须在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接受特殊训练,还要经过至少一年的实习,然后才能获得资格认证。而

且,美国的中小学心理辅导员往往拥有硕士以上学位,较高的学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心理辅导老师的知识储备和教育观念的适宜性。我国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是近十年的事情,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中小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目前仍没有规范的资格认定标准,从心理辅导老师的专业素质上难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对而言,国外设置心理辅导老师的比率较高。据美国国家学校心理辅导员协会调查,当学校中的心理辅导员人数与学生的比例是1比1000时,往往能够大大减少学生的违纪问题和学习障碍。资料表明,美国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都有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老师,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继续加大比例。比尔·希尔博士认为,如果不能迅速增加学校中的心理辅导员,让心理学走入校园,“我们将失去推动教育、防止暴力、防止未成年人怀孕的机会。”为此,美国还出台了针对校园心理健康教员不足的政策。有一个补充和保持办法(staffrecruitmentandretentionapproaches),其中提到与大学联合培养,免交个人所得税,大学时学生贷款免息以及返还大学时的学费等。这无疑对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作用。

相对而言,国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化或专业化水平较高,家庭卷入水平也较高。如前所述,美国的CMHS项目在各州设立的服务中心均面向不同的人群,如郁症中心、预防自杀中心、预防暴力以及药物滥用中心等,从而为不同需要的人群提供及时、专业的帮助。同时,细致的工作计划和有效的操作机制使家庭卷入频率以及积极性较高,从而有效地预防了未成年人出现心理问题。有数据表明,参与该计划的未成年人其学业成绩有了较大提高,旷课率极大降低。因此,超过75%的家庭对这些效果表示满意,因而更积极地参与其中。

二、我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由于党和政府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我国幼儿园、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未成年人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追求的人生目标。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父母和社会对幼儿的期望值不断上升,使幼儿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我们采用CBCL量表调查了36所城市幼儿园的457名3至6岁幼儿,结果发现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5.1%,主要表现为抑郁、强迫性、交往不良和攻击性等心理行为问题。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3000名4至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儿焦虑、紧张,20%的幼儿表现多动、坐立不安,25%的幼儿偏食,22%的幼儿性情古怪。幼儿存在的突出心理问题主要有:(1)小儿多动症;(2)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幼儿友好相处、有破坏行为、偷窃等;(3)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等;(4)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5)不良习惯,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6)意志力薄弱、耐挫力差,表现为怕苦怕累、害怕困难,遇到困难退缩、束手无策和依赖成人,接受不了委屈、责备、批评等挫折打击;(7)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等。

上述问题,要求我们对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引起高度关注。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国务院国办发[20__]13号《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基本权利,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儿童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关注个体差异,使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德智体美等发展。”这表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政府方面的重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虽然国家在政策上体现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但是各级地方幼儿园并没有对幼儿开展实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即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较好的幼儿园,他们的教育和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医学模式上。尽管在理论上强调幼儿心理健康的维护,但由于诸多原因,幼儿教育的实际工作中仍然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幼儿的身体方面。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知识、经验的不足,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与效果无法提高。很多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有心理问题是幼儿发展中的自然现象,她们经常不予理会,有的则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或是个人行为习惯的问题,而这样的认识往往使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目前,我国还缺乏完善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因此,需要各级部门转变教育观念,制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原则、教育目标和主要内容与途径,使各级幼儿园明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同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幼儿教师和家长。因此,有必要对幼儿教师和家长普及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特别是提高父母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因为我们的研究表明,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共同影响幼儿的心理行为问题,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则呈显著的正相关[4]。这要求父母必须从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出发,家庭、幼儿园、社会共同关注、积极参与,多方位地发挥教育功能,适时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地发现幼儿存在的心理问题。

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和特点制约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心理特点,才能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要给幼儿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自由宽松的活动环境。尊重幼儿,关注幼儿,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尽力给每个幼儿创设成功的机会,满足他们成就感的需要。其次,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所不同,应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扩展到游戏中适时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对所有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不只是针对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幼儿的心理素质,不仅仅是解决心理行为问题。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末逐渐升温,90年代受到普遍关注,目前已在教育界形成一股持续热潮。在政策法规方面,国家和一些省市专门出台了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如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实施纲要》、《辽宁省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规划》等。在教材、读本和硬件建设方面,国内目前已出版了一批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读本或教材约300余种;10多个省市已将心理教育课设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程。此外,不少学校都设有心理辅导室。在师资培训方面,许多省市、地区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了较大规模的专兼职培训。部分省市已开始了专职教师的认证工作:如北京市20__年确定了14个区县、294所中小学校为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验单位,20__年成立了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指导委员会;天津市对89%的市区学校,56%的郊区学校,18%的县级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了“在职短期培训”,对全市专兼职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了三个层次的专业培训,培训教师超过4000人次,截至20__年底,每所学校都有1至3名教师拿到了市教委颁发的上岗合格证;上海市从1999年起,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学校心理辅导专职教师上岗培训工作,经考核后由市教委颁发资格证书并确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项职称评聘系列;特别是20__年12月28日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学校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育工作,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这是我国及时个就心理健康教育的法律条文。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性方面,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必要性方面,大量的调查研究显示,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据估计,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20%。如,20__年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不同地区抽样调查了16472名中小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面,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学习、自我成长、人际关系、生活与社会适应等方面,这反映了人们的普遍共识,也成为教材编写和课程设计的指导原则。如辽宁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体系中,制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地方课程标准,配套了专门的活动课教材,并初步组建了一支心理健康教科研队伍,有45.11%的中小学校参与了科研课题研究,涉及教师6000余人。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模式方面,尽管多种模式并存,但总体上看,从最初针对少数问题或高危儿童的筛查干预模式,到目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模式的转变趋势是很明显的,如上海市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趋向,狠抓生命教育研究与实践,取得较好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如课程、讲座、活动、游戏、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一些学校经过探索,总结出了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如,北京某区小学经过探索总结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三项原则(全体性、个体性、主体性)、四项内容(友善乐群、敬业会学、自我修养、学会生活)以及八种主要方法。有的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五个一工程”(一份小报、一个信箱、一个环境、一个电话和一个诊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一些学校整体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使他们感受到切实的益处。不少地方和学校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广东省设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200余万元,对11000多名教师进行了培训,并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计划和示范学校评估标准,做到内容、课时、教材、备课、考核统一,且统一颁发证书。20__年,北京市正式启动了通过网络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

尽管如此,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发展得极不平衡,即使在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做得较好的中小学校,也存在着一些问题[5]。一是学科化倾向。目前,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正规课程中,当作一门学科来对待,在课堂上系统讲述心理学的概念、理论,方式单调、乏味,学生则在课本上勾勾划划,课下认真背书,完成作业,更有甚者,还安排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课的考试。与心理健康课开设的初衷背道而驰。二是形式化倾向。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表现为,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课,配备了教师,但是由于教育者自身教育观念的影响,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前来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硬件”之一。三是表面化倾向。一些地方的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初,兴趣勃勃,对学生进行各类测验、请各方专家讲座、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筹建心理咨询室等等,但由于工作缺乏整体思路、专职人员素质较低,这些工作只是停留在表面,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得到深入和持续的开展。四是孤立化倾向。一些学校封闭、孤立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之中,不论是学科教学还是班主任工作,不论校内还是校外教育活动。有些学校认为开设一门心理健康教育课、每学期搞几个讲座就是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十分错误的。

3.职业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职高学生虽没有普高学生面临的高考压力,但他们面临的社会压力要比普高学生大,所受的失败与挫折也会比普高学生多,要承受社会轻视的压力和家长埋怨“不争气”的压力,要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碍。对辽宁、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四川、陕西、甘肃、广东等9省市近20个地区的50多所学校近万名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普遍存在学习焦虑、交友困难、挫折感强、就业困惑、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亟待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以解决。为此,教育部于20__年7月5日颁发了《职业技术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指导纲要》,从政策上为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和进展参差不齐。北京市海淀区和东城区、烟台市、大连市、深圳市、兰州市等地的职业技术学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们为了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邀请高校心理咨询专家为学生开展系列讲座。特别是针对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分不同年级经常有针对性地举办人际交往、调整自我、健康人格等讲座。有的学校还开设了心理健康选修课,使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然而,我们应该看到,职业技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经验相对缺乏,而且各个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存在差异,这就直接影响了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一是学校和教师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有时把握不准,把心理行为问题和思想道德问题混淆在一起,在处理态度和方法上会出现偏差,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偏见,他们往往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去心理咨询室咨询就意味着自己有“问题”了,因而经常采用掩饰或者回避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三是有的学校虽然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了专职心理咨询老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但是由于心理咨询老师和学生之间接触机会较少,而且咨询室每周只能定点开放,再加上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片面认识,因而很 难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一方面学生面临各种心理困惑需要澄清,另一方面心理咨询室不能发挥其效用,两者之间存在着脱节和矛盾。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借鉴中小学的一些经验教训,特别应强调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发展性心理行为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掌握自我调节情绪和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敢于正视现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采用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强调对学生维护自身心理健康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的结合,针对学生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给予个别的咨询和指导,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态势

由于心理相对于身体的特殊性,它更多地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而且不同个体之间接受同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效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它随着教育、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研究的发展,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发展和趋向完善。我们认为,未成年心理健康教育可能会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延伸:一是综合化和整合化,即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治疗机构的整合和重组,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信息资料的共享和加快信息化的进程:二是专业化和精细化,即建立健全的制度,各种教育机构或团体拥有自己主要的服务对象,有自己某方面的专家。实际上,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向的延伸。

首先是综合化和整合化。不同心理健康机构的合作对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比如,药物滥用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青少年司法机构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等。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计划(schoolmentalhealthproject)提出,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仅仅是扩展咨询服务或者建立更多的有心理辅导和教育的学校,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综合性、多方位的机构,使得学校真正成为一个能为孩子提供心理支持的地方,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和健康达到较大程度的实现。另一方面,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进一步地整合,提高信息化水平,而目前的情况仍属于分而治之的局面,各个地区和教育、研究机构掌握的资料都是零碎的。这样,政府部门会因为难以得到这些综合信息,从而在决策时无据而依,无法使整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积极效果发挥较大作用。这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与选择就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美国密歇根州综合的学校健康教育模式是一个很有益的探索。该模式首先由州创设,继而得到州教育部门,社区健康中心,州公安局,家庭组织,以及200多个专业机构和志愿组织的支持和帮助。密歇根模式为未成年人提供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传授知识和基于知识所建立起来的各种应对技能,这个模式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参加该项目的孩子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增强,问题行为减少。将来需要开发出更多的类似于这种系统的具有连续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在实践中检验效果,不断改进和完善,进而向更广大的区域推广。

其次是专业化和精细化。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设有不同层次的心理辅导机构,大部分学生可以从学校设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获得一般的心理援助,学校通过网络、活动以及心理辅导老师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校园暴力干预计划主要为了预防校园犯罪和校园暴力,实际上该计划实施以来,已经大大降低了校园犯罪和校园暴力的人数。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本来一般心理辅导就可以解决,却被诊断为心理疾病而进行治疗,而应接受心理治疗的学生却未能得到及时的救助。这说明,心理辅导老师队伍的专业化以及机构或组织的专业化均不够。有鉴于此,立法将更具体更具针对性。事实上,对公众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美国许多州都已经通过了相关法案,而具体到未成年人,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却难以得到及时的鉴定和帮助,这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未来针对学校,政府机构将会在保障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项目的操作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方法需进一步完善。怎样评价一个方案或项目的实施效果,缺少一致的令人信服的评价系统。目前的评价主要是通过不同组之间某些指标的比较,通过前后评测比较,或者是通过建立基线水平,以测查项目推行的实际效果。但是,许多研究者对此提出了质疑。今后这方面的工作将会吸收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显然,我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还较低,我们要积极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但是,也要认识到各国国情有很大的不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积累,急于求成也是不可取的;重要的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模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的现代化[6]。对于幼儿来说,实施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培养有益于幼儿心理健康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方式,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整体素质的发展。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幼儿开展补偿性心理咨询与辅导,使这些幼儿尽快恢复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能力。对极少数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幼儿,能够及时识别和转介,密切配合专业心理治疗机构,尽早治愈心理问题,让他们都能以健康的心理面貌出现在日常生活中。

对于中小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素质精良的专业队伍。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工作,逐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化是大势所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的资格和训练提出过三项明确要求:及时,具有教学文凭和教师资格证;第二,5年以上的教学经验;第三,系统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我们应参照这些标准,逐步完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职业资格认定工作。从发展的眼光看,对一些基本问题(如心理健康与学习、创造力和思想道德的关系、心理健康与学校成功和个人今后成功的关系,学校适应和青春期问题,情感恋爱问题等等)的深入研究会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引向深入;特别是网络技术时代的到来将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辟新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三位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摘要】

素质教育一直以来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持续进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一些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将学生的心理健康培育淡化了许多。所以我们需要建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一起结合,在相同的教育的目标引导下,一起进行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建立完善的教育整体,有效的推进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的实质是个体主导生命活动的有效性。在教育的意义上老说,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托的。但是仅仅是依靠学校的心理教育对学生是不够的。家庭,社会这两个也和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关系。我们要努力的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心理健康的体系。应该要在完善学校的教育作为主导的层面上,大力的开发家庭还有社会的资源,将教育渠道发展成为多条的渠道,把学校的教育和家庭的教育充分的整合在一起,在教育方向的带领下,一起参与,配合还有促进,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一起来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培养优良的心态

现在是社会进行转型的阶段,主要的表现是结构的转型还有体制的转型一起进行。所以这些转型都会出现一些不安定感,让大家都会产生一些浮躁的心情,这会影响家长还有老师在教育上面的心态。分开来看,家长出现不良教育的心态有下面几个方面:期望比较的高,对学生要求过于严格,他们希望孩子的教育可以产生显著的效果。期望的高标准体现在学生在教育的过程里刻意的求,提出学生达不到的很多的要求,家长没有考虑到学生间出现的一些差异的客观存在,总是把学生和其他家长的学生做出没有标准的衡量和攀比,家长往往对学生的成绩和排名非常的在意,一旦发现学生与别人出现差距就逼学生想办法立刻赶上。

二、建立三位一体的心理机制

我们为了可以的发挥出教育的作用,需要完善和配置三者的能力,建立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体系,及时点需要重视的任务是正确的进行定位三者的作用。1.家长需要为学生在成长方面建立比较优良的家庭客观环境。及时,家长应该建立的心理教育引导,建立优良的教育气氛;第二,应该观察学生出现的个性,善于使用鼓励让学生建立自己的自信;第三,重视学生的情趣发展,大力的发展学生的视野,持续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习惯和心理;第四,的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第五,家长自己需要努力的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构建学习的家庭环境,建立榜样的形象和作用,以此来推进学生发展成良好的习惯,持续的提升自己的心理水平。2.学校需要给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首先,应该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点体系,的认识心理的健康对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健康的成长的主要意义,的处理心理的健康教育和学科的教育的关系;其次,应该在深入的提高心理的健康教育的水平中进行实践,特备是要坚持的走积极的心理教育的道路,以心理教育大众的观念为基本的准则,在心理教育体系的构建,持续的发展上进行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第三,应该增加专项的经费投入还有扶持的确保能力,完善规范的工作机制,要实现一部分的政策支持;第四,应该大力的开展一些心理的健康教育观点的研究和实验以及专题的研究,将工作的科学,针对,实效的特性努力的提高起来;第五,应该在本校的实际作用下的教育资源为基本,将心理健康的教育回归到教育的起点,构建心理的健康教育的人性化教学。第六,努力的充分发挥心理的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增加心理健康的教育团队的建设。而且学校需要增加和家长的沟通。应该及时的将学校对学生的一些要求反馈回家长,还要了解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学校和家长一起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有效的心理教育;学校还应该积极的融入到社区的活动中,将教育扩展到社区。要合理的使用社区的一些教育资源,扩大学校的教育空间,增加学校在教育某些方面的不足;而且还要发挥学校在社区里的教育中心的作用,向社区开放场地,师资这些教育的资源,推进社区的发展,这样也可以产生反作用对于学校的教育。

三、改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

1.改革与创新领导的体制。各级的党委与政府要有效的加强完善对学生的工作的领导,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人才资源的发展战略重视起来,形成党委进行统一的领导,全部的部门各行其责的工作体制,全力的配合,大力的发挥积极,主动的特性,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发展好。2.改革与创新投入的体制。财政的部门应该要增加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财政投入。专门出一些专项的资金,用于建设和开展学生心理教育的相关的研究。3.改革与创新信息的反馈体制。有关的单位和部门应该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成长的资源库,的掌握发展的动态,科学的分析出现的情况,快速的进行工作经验的交流,进而解决出现的问题。

作者:洪文龙 单位:哈尔滨剑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网络时代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网络时代将人类带入到了一个信息多元而爆炸的时代。在互联网平台上,我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类型的信息,这与传统相对封闭的教学相比,内容更为多元。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而且也可以让学生多方位、多方面地接触信息。这样,学生的理解更深刻,更能促进学生这些心理品质的内化,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浏览相关的教育网站,观看一些心理健康师的讲座,以及国内外的心理健康活动等。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以往单纯而枯燥的语言描述与实例的简单列举,而是将学生带入一个丰富而动态的网络世界。及时,实现学生的全员参与。学生所接触的信息种类更为多样,如图片、视频、音频以及新闻报道等,多元的信息对于学生更有吸引力,这样可以激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形成学生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第二,实现学生品质的内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闭塞,学生往往觉得并没有发生在自己身边而没有引起重视。而网络时代突破地区限制,缩短距离,让学生利用网络可以接触到更为宽广的空间,实现教育的开放化。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其真实性,这样自然就可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而只有将理论与行为结合起来,使学生主动思考与思维的教育,才能将理论转化为行为。这样,学生就不再是机械地记忆,遇到挫折时不要气馁,要再接再厉,能够真正地转化为行为,能够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成功。

二、利用网络相对的私密性,实现与学生的多向沟通

相对来说,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阅历与社会经验,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但是他们也更为敏感。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明显地表现出心里不快,但是他们却不愿意与教师、与父母交流,而是选择网络这一相对的私密空间,如与网友交谈或是在一些互动网站来发表言论。这要引起教师的关注,要意识到这个阶段的学生更为敏感,会喜欢一种非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为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不要只采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而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如一些敏感话题如早恋,就不太适合直接交流,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的私密性来进行沟通与交流,如QQ、E-mail,微信、博客等,让学生将那些埋在心底而不太愿意让家人知道或是不愿意直接交流的话写下来,说出来。这样教师更能及早发现问题,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让学生能够放下心理包袱,做好情绪的自我调节,这样才能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当然,教师还要做好保密工作。学生是因为相信教师才把心里的话告诉教师。如果教师不替学生保守秘密,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形成阴影,甚至会让学生今后不再相信任何人,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还会加剧师生关系的恶化。学生不喜爱甚至会讨厌教师,不仅不会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还会处处与教师唱反调,故意做出一些不合常规的行为,这将会在学生之中产生不良的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为此,教师要高度重视,既然选择了运用私密性较强的网络交流方式,就要替学生保守秘密,这是对学生自尊心的一种保护,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利用网络较强的互动性,构建家校一体化教育平台

心理健康教育无小事,这不仅仅是教师与学校的责任,更是家长的重要职责。为此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也不要忽略家庭教育因素。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与即时性,与家长达成共识,建立家校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都比较娇惯孩子,这势必会让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与心理行为。如果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不重视,或是认识存在片面性,无法与家长达成共识,学生就会形成两面性,在家里与学校判若两人,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只有家校一体,家校一致,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及时,网络形势下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更便利、更即时。网络可以将家长与教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家长与教师沟通的即时性。即使家长远在异乡异国,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与学生沟通,与教师沟通,互通信息。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让教师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让家校无界限,从而可以及早发现问题,对症下药。第二,借助网络平台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认识不充分,这样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家庭这一主要场所功能的缺失。而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以让家长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引起家长的重视。而家长通过网络平台也可以接触到更多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信息。此时,教师再介绍一些相关的网站,向家长讲解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发挥家庭教育功效,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无死角。

四、结语

当然,网络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我们巨大优势的同时也不可否认会带来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如伪科学、反人类以及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如果不正确引导势必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要正确对待,切忌不可因夸大优势忽略危害而全盘肯定,也不可夸大危害忽略优势而全盘否定,而是而客观的认识,在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与思想水平的前提下,经过认真的分析与探索,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加以科学而有效地运用,将其优势发挥到,将其危害降到低,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态度,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这一平台。这样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向一个全新的发展局面,才能促进学生在网络时代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陈壹明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及时中学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小学音乐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用和谐的课堂氛围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实现教师教学目标的主阵地,也是对于学生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据此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锻炼展示自我的平台,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农村家庭的孩子和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相对孤僻一些,他们的外在表现就是内向、拘谨。据此,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搭建平台,如在歌曲练唱环节中,给每一名学生试唱的机会,特别是那些胆子较小,性格拘谨、内向的学生要予以更多地关注,并对于他们的成长和进步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这样无形中就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能够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

二、面向全体学生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们小学音乐学科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技能和技巧,从而推动学生们的成长和发展需求。但是学生存在个体上的差异,具体来说就是有的学生可能对于音乐课程感兴趣且悟性较强,但是有的学生在这方面可能相对较弱一些,这类学生往往因为不擅长而对音乐课程产生一种抵触心理,这种心理归根结底是一种畏难、逃避心理,据此必须要予以引导和解决。所以,教师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安排对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引导,这就意味着音乐教师要挖掘所学音乐作品的内在因素,实现对学生思想、人格、情感等方面的引导。如在学习《我爱家乡我爱祖国》这首作品时,教师就可以从爱国主义教育出发,在学生学习、理解歌词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解释,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们的道德认识,这就可以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而针对部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因为自身条件的差异如声音条件不好、抓不住节奏、跑调等问题,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针对所学习的内容来给这部分同学提供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而在这部分同学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同时在方法和信心上予以引导,这样可以逐渐使这部分学生摆脱忧虑、紧张、恐惧的心理,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帮助他们认真总结学习经验,找出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以作为前车之鉴,并把注意力逐步转移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

三、利用歌词来感染学生

歌词在一首歌中占有重要位置,一首歌曲的感情基调和感染力都在歌词里,要唱好一首歌,必须先充分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意义。在学习新歌之前,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我会让学生用歌曲所需要的感情来朗诵歌词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如在学习三年级的歌曲《可爱的家》时,首先通过导入环节,我让学生怀着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来朗读歌词,然后进行歌曲教学,学生就能够比较好地把握这首歌的感情基调,,通过歌词的震撼力来激起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使学生在学习中健康成长。

四、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作为成年人的教师,我们可以用抽象思维方式来演绎生活,而学生却只是具体的情感生活者。他们对来自于教师成人式的爱与关注不容易领悟,他们需要教师真正能触及并适应他们心理发展的爱与关注。教师要放弃成人的思维规律,让他们在具有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真正尊重孩子,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允许孩子问题的存在和想法的表达,并适当地创造一些空间,让他们去经历、感受和体验。总之,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出自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他们会在感受中学、在游戏中学、在讨论中学、在发现中学。真真切切接触音乐,感受到音乐的存在,不必顾忌“五音不全”,努力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在他们打开音乐教室门时,充满生机的一切就开始了。

五、结语

总之,新时期的小学音乐教学要在学科特点的基础上落实育人的理念,在重视学科知识渗透的同时也要落实对于学生们的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们未来的成长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秀丽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户远寨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农村留守学生基本情况

(一)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概况

近年来,农民大量涌向发达地区和城市打工以谋求更多的收入,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由于一系列的原因,有一些农民工暂时还无力解决孩子进城上学等问题,于是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留在乡村交给老人、亲戚、邻居照顾。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他们的性格有时很古怪,逆反心理特别严重。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和父母长期没有生活在一起。

父母是孩子的及时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无法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就会造成孩子漠不关心的心理状况。留守学生虽然在监管人那里得到了关爱,但这种爱与父母之爱是无法相比的。

2.农村学校教师少,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

生活指导教师也是从教学一线上退下来的老教师,不懂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学生的心理发生一些变化时,教师无法正确进行指导,更不用说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了。

3.监管人毕竟不能代替父母。

对于留守学生的心理,大多数监管人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管教方式粗放,管教态度不端正。有的人甚至采取听之任之的方式,仅仅局限于对他们在生活上的照顾。还有的人对留守学生的错误表现得过分宽容。也有些人对这些孩子十分溺爱,使他们处于一种放任自流无人管教的状态之中。

二、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要以思想品德课为阵地,以留守学生心理健康为目标,灌输、培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使之最终积极参与、上好思想品德课,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我认为,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营造和谐、健康的课堂环境,展示美好的心理

良好的课堂环境是进行正常学习的必备条件,而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把学生当成朋友,并真正放下架子和学生做朋友,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就破除了教师的,把教师看成是学习的引导者,认为教师如同导游一样,即怎么游览美景那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把景色介绍给学生。学生与教师亲近了,自然就消除了紧张、消极的心理,不但成绩有所提高,而且心理也非常的健康。学生体验到受教育是快乐的,从而主动参与学习、敢于争辩,最终学生的思维得到内化,潜能得到发展,情感更加丰富,心理更加健康。

(二)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学

思想品德课本中有很多东西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如《丰富多样的情绪》《善于调控情绪》《追寻高雅的生活情趣》《怎样做个自尊自信的人》等不胜枚举。例如,在教《善于调控情绪》一节时,我先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明确情绪是可以调控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调控自己的情绪。然后,我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回答,在生活中怎样调控自己的情绪?通过这个问题,学生自己总结出调控情绪的方法。接着,我提问:“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够用合理、合法的方法调控自己情绪的人是心理不健康的吗?”这样,我们就通过教材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并通过细心挖掘教材的心理教学因素,逐步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改进教学策略,满足学生心理体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启发、合作等方法的应用,满足学生健康成才的需求。我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根据本学科的内容特点,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愉快地、兴趣盎然地学习。对于能够给出正确结果的学生,我会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通过思考但解答中仍有不足之处的学生,我会先肯定他们解答中的正确之处,然后用鼓励性的语言,如“你可以从某某方面来继续考虑”“请你再……你一定会想出来的”等,而不是轻易地否决他们。这样,学生就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

(四)在教学中注重探究的教学方式,培育学生坚韧的道德品质

坚韧的道德品质是心理健康的总钥匙。心理不健康的人,他们总是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急躁、冒进。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方式,尽可能多地采用探究教学模式,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例如,在教学《自我新形象》的内容时,我就采用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是什么样的,自己对自己了解多少。这样,就能使学生逐渐懂得待人接物要平等、真诚,要理解、宽容。学生受教学内容的影响,必将在探究的过程中更注意自己的言行,培育自身的心理自觉性。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掌握了自己的新形象,更为重要的是,还协调了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这无疑对健全学生的心理品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结语

总之,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它需要教师、父母、社会的共同关注,并把更多的关爱和呵护给予这些心灵脆弱的孩子,培养他们的健康心理,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作者:郭智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柏林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体育教学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注重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健康形成的基础

思想政治素质是人最重要的素质,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方向教育,加强道德品质修养,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学生健康心理养成的重要条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养成教育是一个重要内容。在体育教学中,我就注重利用各种方式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首先,利用学生自制课堂纪律进行约束,形成良好的学习、练习习惯。其次,我还注重榜样模范的力量效应,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对凡有乐于助人的学生予以鼓励、表扬,同时还注重培养小组长,由小组长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锻炼。这样,学生既能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同时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鼓励学生自主活动,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教师要看到学生自我锻炼意志的愿望,并鼓励他们自主活动。如对自觉性较高的高年级学生,可引导他们自己制定有一定难度的目标,并指导他们正确分析主客观情况,选择适当的锻炼方法。学生在明确行动目的,了解困难过程以后意志锻炼收获更大。我在每周每班中将一节体育课定为小组自主活动课。要求学生自己组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素质练习或游戏进行活动。学生积极性较高,他们愉快地玩起了跳绳、打羽毛球等日常游戏,也自觉组织篮球赛,往返跑等体育活动,运动场上往往笑声不断。同时,学生都能自觉遵守本小组规定,不用教师加以管制。整节课,学生都体现了积极、自觉的良好心理品质。同时,这种效应还延伸至课外及自习课,在课外活动及自习课话动中,学生也能自觉、积极地参与。

三、帮助学生正确的认知,体验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使学生在体育学习时将心理倾向于活动本身,而不是活动的结果,以便使学生充分发挥其能力和体验到成功感,从而为他们树立自信心奠定基础。有自卑思想的学生,大多是性格懦弱、思想抑郁的学生,几乎没有尝试过成功的喜悦,很少受到教师的表扬。体育教学中,体育技能较弱的学生常常表现为不敢尝试,不敢参与某项活动或练习。教学中,我经常关注特殊学生的表现,适时地鼓励他们参与体育运动,敢于尝试。教师要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在体育学习中积极练习,并适度地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手段。如在一次排球课上,一个自身协调性不太好的学生垫球姿势不太标准,害怕受到同学的嘲笑,不敢做动作,经过教师的鼓励,他大胆尝试,可以大方的在同学面前做动作。

四、培养学生相互关心的良好心理品质

现在的学生往往在家中较受宠爱,因此常表现出霸道、自私、缺乏爱心等。为了培养学生爱心,让学生相互关心,每新接一个班,我就规定一条体育课堂纪律:积极汇报,大胆说话,发现课堂中有学生不适应立即向教师汇报。学生积极配合我的工作,在课堂中发现有人不舒服,就会马上来报告,我就及时处理,同时还安排相应同学去照顾。既避免了课堂意外的发生,又充分调动学生相互关注、相互关心。时间长了,学生对体育课中常见运动反应症状有了一定了解,对一些常见症如:中暑、肌肉痉挛等能边报告边处理。学生间相互关注、关心了,学生关系融洽了,班级更团结了。

五、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

挫折是现实生活中的正确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较少经历挫折。在体育教学中,应当有意地为学生创设一些“困境”,逐步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在体育训练中,某一项目完成得不好,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完成项目的全过程进行思考,找出不足,思考怎么克服,并积极再次尝试,直到成功。另外,还要让学生体会到“我累了”“我不干了”等这些话很容易使人自暴自弃,如果有了这类想法,应尽快打消。

六、教师以正确的教态、积极的心理影响学生

心理健康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条件,教师自身心理健康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起十分重要作用。学生的一些消极心理或心理障碍常常和某些教师不健康心理的影响有直接关系。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乐观的心境,积极振奋的精神状态影响着整个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教师在学生面前要保持稳定情绪,同时要有宽容心理,能够容忍学生的无知,宽容学生的过错,积极帮助学生,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这是一个长久、深远的课题。如何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做得更好,是每个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这一些课题,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努力探索,勇于实践,才能达到我们的教育目标。

作者:李金财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双山子初级中学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初中历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探知学生心理特征,制定课堂心理渗透计划

1.根据班级学生心理特征分类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阶段,其心理特征呈现多变性、敏感性,心理波动频繁,容易产生不良情绪。有些学生会表现出很强的自卑感,缺少安全感;有的学生会有急躁情绪,很不沉稳,急功近利思想比较严重;有的学生会有很强的依赖心理,缺少主动探索精神,没有独立思维能力;还有一些学生表现得非常懒惰,没有时间观念,对待学习任务常常有投机取巧心理。

2.制定不同层次心理渗透计划

班级学生心理有共性特征,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征成功进行梳理分类,为后面教学制定不同群体心理渗透计划创造条件。教师在教学预设时,要结合教材文本学习内容,结合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在教学的具体环节上进行融合实践。对于自卑型学生,教师要多提供更多成功体验的机会,可以为其量身定做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以此提升其自信心;对于比较急躁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思考性更强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整;对于有依赖思想的学生,要设计更多独立性明显的学习任务,监督学生自己完成;对于比较懒惰的学生,教师要设计更多动手、动脑、动嘴的学习内容,提升检查督促的频率,帮助学生克服懒惰思想。教师可以利用模拟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堂教学有了更多生气,学生在愉悦中学习,课堂自然呈现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营造良好课堂环境,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1.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可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寻找更多兴趣激发点。历史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是重要教学载体,教师要注意挖掘文本中学生关注点,明确了学生心理诉求,对下一步教学设计和实施都有积极影响。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方式的选择,课堂教学活动方式众多,教师要对这些方式进行认真比对,或者是给学生一定参与意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这对提升课堂教学活动质量有重要促进作用。

2.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师生关系和谐,教学活动自然会在良性环境中进行,学生心理压力就会减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实际心理需求制定教学策略。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尽快实现身份转型,要和学生建立全新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服务者和引导者。学生一旦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心理就会自然放松下来,教师施教阻力大大减少,教与学自然呈现和谐局面。教师要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与其他人形成互动。教师要对合作学习形式进行优化整合,建立整体观念,激发团队意识,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最常见学习方法,在一些课时中,教师不是按照惯例让学生讨论,而是分角色饰演。这样的改变,促使学生转变了角色,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心理自然也发生了变化,责任心提升了,学习效果自然大好。

三、关注每个学生心理,创设学生成功体验机会

1.培养学生健康思维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这是教师施教必须要面对的现实。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文化环境、思维方式存在差异,教师要正视学生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发展。要根据学生具体心理特征,制定针对性更高教学预设,激活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产生健康心理,用乐观愉悦的心理迎接历史课堂学习。历史课堂教学中会涉及到众多历史事件,教师要结合学生心理思维特点,建立正确的历史观,这对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有一定帮助。

2.激发学生正面能量

学生都有向好的心理诉求,这也是教师需要珍视的教学契机,要为学生创造更多成功体验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历史教材中的很多历史人物,都是非常好的教育典型,他们身上具备的良好素质,都能够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教师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引导,让学生思维尽快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学生从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能够极大改善内心环境,信心大增,斗志更强。在学习《百家争鸣》相关内容时,教师设计了一道探索题目:自选一个流派,说说其代表人物是谁,其主要政治主张有哪些。而且还要给班主任做一个推介,让班主任老师用这个流派的政治思想治理班级,要注意逻辑性条理性。学生拿到这个题目,都显得有些兴奋和紧张,兴奋的是题目有很大自由性,选择空间较大,紧张的是不知如何整合学说思想给班主任以有效推介。实际操作中,学生都能够圆满完成任务,教师给予积极鼓励,课堂学习气氛相当和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这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现代教学的普遍要求。学生心理问题比较普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心理疏导,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气氛。学生学习热情被点燃,学习自然呈现良性状态“,要我学”也会向“我要学”“我会学”方向转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也会成倍提升。

作者:孙丹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花园中学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心理学发展概述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疲惫不堪成为众多年轻人生活的主旋律,越来越多的心理疾病出现,人们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开始从心理安全转变为对疾病心理或不健康心理的关注,从而忽略了人们的正常心理状态,导致了消极思想的广泛存在,而很难轻易地进行调节并转化为积极思想。这与心理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社会条件有关,在经过了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多国家的人民身心备受摧残,对于生活的信心严重不足,甚至有的人不知道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改变现状,只是一味地“坐以待毙”,通过可怕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心理阴影,必须要及时通过心理调节和反馈来解决,因此迫切需要心理学医师来医治人们受伤的心灵,然而这也对广大心理疾病患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他们不得不接受这一残酷现实,并尝试用科学积极的方式来调节内心,及早地从阴影中迈出来。总体来说,心理学教育理念的发展是经历了一定过程的,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而不断产生了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

二、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程度是当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最主要最直接的问题,这也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体制决定的,也反映了教育的落后性,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在高考或其他考试中,因此无论是学生自身还是学校等部门都不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导致了很多学生心理不健康,一旦受到家庭条件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就很容易自暴自弃,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

2.实际行动落实不到位。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即使有的高职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也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和教育部的规定,教师在课堂中一味地“填鸭式”教学,机械死板,单纯地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不结合事例,也不给学生自由时间进行讨论和总结,这就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低下,再加上很多学生从内心不重视这门课程,因此很难发挥这门课程的意义和价值。其次是教学硬件设施的不匹配,很多学校都花大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如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以及专业的学科实验室,并配备了先进的技术和教学设备,学生每天接触到的都是专业知识和考试要考的内容,对心理健康教育持消极态度,不符合积极心理学的思维和理念。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积极心理学与传统的心理学不同,它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与心理学导师的疏导和激发,在学习和生活中提升自己的幸福感,从而拥有强大的力量去支撑着自己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因此学校在针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树立正确积极的心理学教育观念,毕竟当前很多高职生都是在中学时期学习成绩不佳,且对于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而进入了高职学校,他们对学习和人生都没有正确的认识,也很难树立一个良好的目标,因而存在了很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对于此类学生更应当重视,要善于“因势利导”,通过恰当的事例不断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扎扎实实,不断学习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的巅峰。

2.树立新型的师生观。

很多心理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学校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不重视,甚至有的教师都是直接从乡镇调来或其他部门临时充当的兼职教师,因此对于这一问题,首先应当提高心理学教师的工作门槛,积极引进素质较高且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同时对学校的教师要严格要求,相关领导应定期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心理情况,鼓励教师树立新型的师生观,摒除“他是问题学生”这一观点,对所有的学生都应当一视同仁。通过这种思维模式和新型观念的建立,打造了师生平等的关系,学生能够正确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以积极的思想和心态从容应对,最终解决心理问题。

3.加强心理教育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

心理教育是高职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以一个正确的心态面对生活、迎接挑战的一种重要方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积极心理教育的理念下,学校心理教育部门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情况,积极与其他部门进行联系,如有的学生在某些课堂中有着很强的排斥心理,而对于某些课又很喜欢,这时心理教师应当定期与相关的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并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克服困难,迎难而上,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实践自己的价值,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刘莹 单位:榆林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在新农村的发展建设的不断进步,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许多留守小学生过早的接触到了电脑、电视、等等的形形色色的外来事物,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极大地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笔者认为现在农村小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以自我为中心,不听老师管教

当前的小学教学中,老师会经常遇到难以管教的孩子,这些孩子与其他孩子往往交流不畅,时有口角发生。这是由于这些孩子的监护人对于孩子属于管教,致使他们过度任性,在犯错的时候往往不愿认错,不服管教,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给老师和同学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1.2自卑、自闭、交往能力差

有些留守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的特殊情况的影响,成绩十分不好,长时间的压抑会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他们往往不爱与人交往,总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心理上自卑,行动上自闭。班级活动中总是自己在一旁,表现低沉。上课时安静低头,课下也不愿和其他学生玩耍,身上缺少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这样一来,自卑的心理就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产生了障碍,使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学习能力大大不如其他学生。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观察每一学生可上可下的表现,对于那些自卑的孩子要多开导、多鼓励,帮助多这些孩子走出自卑,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具有阳光的心理,快乐的童年。

2.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2.1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由于老一辈的思想落后,儿童教育的不完善、孩子没有好的成长环境。让我们了解到到了这些留守儿童急需父母呵护的关怀和需求。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给予广泛而的关注,不仅除了从物质上的帮助,还有精神心理上都应给予我们更多的关爱,学校教师也应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生活学习上的言行举止,多了解倾听他们的心声,多给予他们生活、学习上的帮助以及心理上的疏导与教育。

2.2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定期将家长或者看护人请到学校,指导他们如何管教孩子。让他们转变教育观念,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长辈们要多拿出时间了解孩子、关心孩子,与孩子多多沟通,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在平时生活中,要密切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教会家长们学会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去指导教育孩子,使他们都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

2.3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心理教育网络

除了校园,孩子生活最久的地方就是家庭了。所以一个良好的蒋婷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家庭环境不好,家长自身的人格不健全,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上的成长,更为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所以,学校要组织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解,切实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为他们讲清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并将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讲叙给他们。

3.总结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当前农村小学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是目前小学教师不可忽视的重点。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能够融入每24小时的日常教学中,用爱和关心去辅导每一位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多配合。通过多方努力,给农村小学生一个阳光健康的心理,让学生快乐美好的生活,使每一位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作者:郭瑞军 单位:甘肃清水县金集学区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师范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一)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而积极心理学所主张的让所有人类都能够体验到幸福感或主观幸福感则是它的具体实施。积极情绪涉及三个方面: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过去的积极情绪包括满足、满意、骄傲、自豪等。现在的积极情绪有欣慰、高峰体验等。未来的积极情绪包括期望、希望、信仰以及信任等。这些积极情绪是生活的强大动力,它可以让人积极地看待自己、周围世界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并且更加有利于生存、生活以及体验到幸福的关系。

(二)积极动机

动机是由特定目标与内在需要相结合而形成的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行为的明确的内在心理倾向。其中,成就动机、合群动机和利他动机是积极心理学所认为的构成个体个人品质的比较重要的三种动机。成就动机可以使人们坚持自己的目标,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工作,最终取得一定的成就。合群动机使人们在群体中表现出温暖、亲密的沟通方式,给别人提供一定的社会支持,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此同时,自己也能够获得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利他动机则使人们以别人的利益为先,表面上看起来是吃亏,但是由此所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感是不可替代的。

(三)积极自我

积极自我主要涉及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两个方面。自我评价通过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体现。一般而言,高自尊和强自我效能感使人们对自己更有信心,会倾向于寻找有一定难度的机会挑战自我,从而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进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幸福。自我调节则是通过应对策略和防御机制来体现。积极的应对策略或防御机制使人们在应对压力或恶劣情境时,更加倾向于利用周围环境帮助自己,丰富人们的生活。

(四)积极改变

积极改变是人们在生活中面临各种挫折和困难时所不可避免的。在适当的时候作出调整,有利于理智地作出选择,处理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在此过程中,可以用积极的动机维持各种生活目标,用不断的积极自我评价来确定自己的能力,从而体验各种积极情绪。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专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转变工作理念,明确目标

对于所有的师范生而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认识自己和社会,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充分挖掘自身潜能,从而获得成功,体验到快乐和幸福。也就是说,在对师范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师范生,挖掘他们身上所存在的积极品质和成长潜力,并为他们的成功提供恰当的指引。

(二)确定工作核心,丰富内容

首先,应该注重师范生阳光心态的培养,增强师范生的主观幸福感。具体实施过程包括五个步骤:及时步,给自己的幸福打分。每位师范生拿到一张画有十颗星星的卡片,可以用给星星涂颜色的方式表示自己所拥有的幸福;第二步,让师范生分组讨论、交流,互相解释自己所涂的每颗星星所代表的含义,以及没有涂上颜色的星星代表哪些方面感到不幸福;第三步,通过幻灯片展示一些贫困山区的学生或生活很艰辛的人们的图文资料;第四步,让师范生感受幸福,也可以用幻灯片展示自己所拥有的幸福,让其用心去感受、体验;第五步,重新评价自己的幸福,还是原来那张卡片,重新涂颜色,这时会发现很多师范生的幸福指数提升了。其次,帮助师范生形成积极的认知体系。具体包括三步:及时步,针对所准备的照片,描述照片上面反映的内容,并且进行分析,看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臆想;第二步,阅读故事《智子疑邻》,并回答故事中的事实是什么、臆想是什么,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后果分别是什么;第三步,分辨练习,分析现实生活事件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臆想。通过此活动让师范生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可能都是通过臆想做选择、决定,而这些臆想往往是消极的,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帮助师范生更加理性或积极地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再次,让师范生不断地获得成功体验。成功体验是每个个体一直向往的。具体包括五步:及时步,介绍名字,能够来到这个世界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已经是成功者,感到欣慰的父母会给每个人一个代号———名字,让同学之间分享自己名字的来历;第二步,介绍自我的成就,说说迄今为止自己身上发生的最引以为豪的事情;第三步,找“缺点”,列出自身存在的一些缺点;第四步,积极赋义,给自己的缺点赋予积极的意义;第五步,分析讨论,谈谈以前对自己的看法,通过以上这些活动以后,自己的看法又有何改变。

(三)拓展工作途径,完善方法

1.建设积极的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强调师范生能够找到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平台或环境,即积极的组织系统。该系统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组成,其中任何一部分都应给师范生提供一种愉快、希望、乐观、幸福的氛围,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但是,学校应该起主导作用,家庭和社会辅助。因此,学校不论在校园环境方面还是教师方面都应该体现出积极性。校园环境主要是要给师范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文化氛围,而教师方面则要求教师在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或出现职业倦怠时,能够掌握一些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并积极地进行调整,给师范生做好榜样。

2.开设积极的教育课程

在师范院校开设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更加实用、有特色,既要给师范生介绍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加强他们对于积极心理健康观的理解,更要通过案例解析、讨论甚至现场演示等方式,使他们将积极理念内化。这就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根据师范生的真正需要,联系实际,给他们呈现一种真实的情境,营造一种积极的课堂氛围,并在此过程中注重对于幸福感的追求,引导师范生体验以幸福感为首的各种积极情绪,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3.开展积极的教育活动

师范院校还应该开展一系列积极的教育活动。首先,通过学校广播站、宣传橱窗、黑板报、学校网站等大力宣传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和相关知识,使师范生通过更多的渠道了解广泛的积极心理学知识,并对之产生兴趣。其次,在此基础上,通过定期组织各类社团活动,让师范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如真诚、坦诚、忠诚、率真、正直、仗义、自信心、自制力、情绪调控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再次,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定期做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讲座和团体辅导,加深师范生的理解,增强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

作者:栗文敏 单位:太原大学教育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幼儿游戏环节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游戏环节的设置有助于幼儿消除消极的情绪,助其快乐成长

在分析幼儿心理是否健康的一条重要因素就是情感健康。孩子们情感健康,就会表现出快乐的情绪,愿意和身边的小朋友或者母接触、交流。反之,儿童的情感不健康,可能会造成幼儿的性格孤僻、做事不积极等现象。为了帮助幼儿养成一个健康的心理,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结合游戏进行,在游戏中能够解放孩子们爱玩的天性。幼儿在游戏中既能感受到游戏的快乐,又能在游戏中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游戏中孩子也易放松心情,一切烦恼都消失了,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只有通过一些简单的事物来认识世界,这时候教师或者父母就是孩子好的老师,可以为孩子选择一些带有角色扮演式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初步去感觉每个角色的职责,不同的角色也能让孩子乐在其中,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情感。再如:幼儿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培养他们礼貌待人、主动交往以及谦让、合作的品质,不断地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培养孩子们的语言交往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识。通过游戏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社会交往的能力。游戏中处处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资源,因此,开展游戏时,教师可以把心理健康的目标融入到游戏当中,这样可以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和培养。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在孩子们的每日活动当中

日常活动要以幼儿心理健康的目标与内容为导向,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每日的活动当中。在日常活动中,蕴含着很多心理教育方面的因素,比如,孩子收拾玩具时,就是一个责任心的培养过程。因此,在每次的日常活动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有些儿童会把玩过的东西整齐地放回原处,有些孩子则没有收拾。针对这类问题,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仔细地去观察每一位幼儿的表现,并且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对那些整齐收好玩具的孩子要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那些不收拾玩具的孩子,要教育他们做事有始有终,要有责任心。再如,在户外活动时,教师也可以开展“学做解放军”或者“走独木桥”等游戏,培养胆小幼儿大胆、勇敢且不怕困难的精神。此外,很多孩子积极的自我意识通常来源于教师对他们肯定的评价。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每一个孩子,多鼓励他们,让孩子们在鼓励中健康的成长,帮助孩子克服自卑的心理,让他们建立良好的个性与群体的关系,在群体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孩子时刻都能感觉到其他小朋友对自己的尊重,逐渐地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心理。

三、开展音乐活动,促进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不同的音乐能让孩子们的情绪时而愉悦、时而悲伤。因此,教师也可以抓住“音乐”这一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音乐教育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用音乐来帮助幼儿构建健康的人格,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结合音乐教育,让孩子对生活充满热爱,充满向往,让孩子们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乐趣。比如,教师可以用类似于舞蹈《甜甜祖国大家园》或者《和快乐在一起》和《劳动最光荣》等一些音乐,激发孩子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当中,让儿童在愉悦的旋律中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幼儿在享受音乐带给他们快乐的同时去感受生活中一些美好的事物。再如,音乐能够稳定孩子们的情绪。不管面对怎样的逆境,遭受怎样的打击,孩子们始终都能保持愉快的心境和奋发向上的朝气。教师可以结合《毛毛虫的新衣裳》这个主题音乐,来教育孩子们,让孩子们学习毛毛虫招到别人的嘲笑时,没有气馁,它最终克服了心理障碍蜕变成美丽的蝴蝶,而且还参加了选美,最终夺冠的历程。组织孩子们在唱歌和表演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去体会毛毛虫的心情从低谷飞到云端的全过程,跟毛毛虫学会如何去战胜心理的脆弱。教师也要及时地告诉孩子们帮助别人的时候,能够让自己更加快乐的道理。幼儿的心理健康作为“人的发展”的基础环节,也普遍地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只要教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做起,时刻关注幼儿细微的心理变化,及时地疏导幼儿的不良心理,教育孩子们要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学会宽容、帮助他们、尊重他人,为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形成铺就一条绿色通道,让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健康、乐观、向上。关注每一位儿童的心理健康,结合多种有效的形式培养孩子们的健康心理,为孩子们以后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在此,让我们一起携手,为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开拓出一片蔚蓝的天空。

作者:孙曙娟 单位: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北社区井下二幼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在西方国家开始得较早,从调查和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这一部分学生群体对关注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近期的研究结果中,EileenM的研究表明:在国际上美国的高校在校生抑郁,学习障碍,适应障碍等问题的发生率一直在持续增长,而适应障碍问题特别突出.我国的情况也并不乐观.2012年,浙江某应用型本科高校曾展开过一个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随机调查工作,调查结果表明: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我们针对我校大学生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调查,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67份,统计结果表明,42.1%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忧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由此可见,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容忽视.所以,应用型高校有必要结合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去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

2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应用型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也随之不断在改革和进步,但是由于起步较晚,起点较低,研究和深入发展比较缓慢,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2.1应用型本科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觉得学生只要不要出大事,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对心理健康问题还是停留在认识期.有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也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制定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和工作流程,但是在具体落实执行的时候却欠缺力度,很多只是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在人员配备,经费支持上也不够到位,导致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虽然有心理辅导室,但是却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因为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没有得到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现实问题较多.为了进一步研究,笔者对本市高等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高校中,72%的高校都有心理教育场所,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上都有,而应用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场所设置不完善,很多都是临时场所或教师办公室,没有固定场所;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75%的高校都配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用型院校在这方面相对薄弱.

2.2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士较为缺乏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专业人士是指心理学,精神医学上的专业人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处理学生的心理疾病和人格障碍等问题,而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却是很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广州医药大学的赖丽曾在08年做过一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13所高校之中,有61.5%的高校配有专业人士,其中重点本科院校配备专业人员的比例占到了83.4%,而在被调查到的应用型高校里面,基本上都没有配备相关的专业人士.这组数据也说明应用型高校专业人士的缺乏,也是他们正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大难题.目前虽然教育部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所投入的经费,人员编制,待遇等问题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和相应的保障.但在应用型本科高校里面,心理健康老师普遍都是行政编制,很难在岗位上有很大的发展和突破,且待遇偏低,使应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处在一个较恶劣的环境下,这些问题也导致应用型本科高校很难招聘到的专业人士.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并没有进行专业的培训,培训内容和标准不完善,这些也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再者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所欠缺,有的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实际经验,而有的经验丰富却缺乏很好的理论知识,而这些都是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和深入的重要原因.

2.3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过于传统

当下,我国应用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以单独辅导为主,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并没有很好的普及下去.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也是适应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个性和共性的需要.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团体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在和谐的大环境下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其次,开展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因为其不仅能让大学生学习到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建立起良好的心态,而且还能使学生正确的去面对困难、挫折并能积极的调整心态.目前已有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了心理学的教育课程,但是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说教形式,只是将相关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并没有针对性的去展开实践,因此所起的作用不大,不能在真正意义上让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在学生中普及.

3应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

从以上分析可见,目前国内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为了控制和减少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针对新时代新情况,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迫在眉睫,学校和相关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在开展好心理学课程学习和实践的同时,要针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去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方式,开展相关活动,使应用型高校的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3.1引进心理教育专业人士

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培养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在教育体系方面,学校可以将心理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还要掌握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将他们的心理向积极的方向去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态,提高心理素质.这样就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在一起,达到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条件的高等师范类院校也可以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专业,为高校培养输送高素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

3.2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再认识

应用型高校的管理者,应该站在时展的前沿,研究当今90后大学生的成长特点,高度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新问题要客观分析,正确认识,从而做出相应的教育指导.同时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具体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心理科学,其主要是为了预防心理障碍和增进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学习心理指导,健康的情感教育,人际关系的指导等等,所以要清楚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并使其与德育教育结合.

3.3进一步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应用型高校要贯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确保安全稳定,就必须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在高校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常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在大学中营造出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氛围,同时也可以借助现代高科技发达的网络力量去宣传,创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站,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新形势下实现健康稳定发展.

4结束语

总之,应用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持久战,需要不断创新和推动具体工作,我们需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并不断的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去改进,这样才能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持续的发展,使我国的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身心更加健康.

作者:王薇 吴永 单位:安徽新华学院外国语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自我认知团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自我认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自我认知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客观积极的自我认识在个体形成良好的人格特质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健全的自我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各部分和谐一致的自我概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Pajares、Vispoel、Bandalos等研究都发现,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指标。青少年较高水平的自尊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减少面对困难、挫折时的躯体化倾向、神经症等反应。所以,自我认识失调的确是会严重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自我认知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作用

大学阶段,是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经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选拔考上大学,发现周围都是与自己能力水平差不多甚至高于自己的人,发现自己不如以前出类拔萃,以及远离熟悉环境开始独立生活等。如若不适时正确调整自身心态,就会有产生自卑、嫉妒甚至敌对等心理的可能,进而使一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参加活动,对他人漠不关心,认为自己对别人来说可有可无,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阻碍大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自我认知团体模拟实际环境为实际问题解决提供范例

在自我认知团体活动中可以生动模拟还原实际情况中出现的问题,并为案主提供了更为综合的模拟社会现实环境,易于将辅导中收获的效果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在辅导中使案主接受到多方面刺激,来思考、学习、面对自身的现实问题。团体中沟通交流与现实中的相似使得辅导效果更容易巩固与应用。团体辅导中指导与学习正确解决方式的过程也促进了案主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除此之外也为案主建构了适合其自身的社会支持体系。需要对自我认知进行团体辅导的成员大多因为社会支持薄弱对自身现状感到无助、无力与悲观。而在自我认知团体中因各个成员的相像性以及建立的平等和团体中的归属感、被认可的社会场境以及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的环境,事实上又建构成或改善了成员的社会支持体系。

(二)自我认知团体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成员在团体中找到了共同体归属感。在团体中因成员有着相同的经历或相同的愿望,所以成员间有着平等的感觉,有着强烈的被接纳感受,自己不再被边缘化,感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对团体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可以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成员通过诚实地回应其他成员的成长,表达的是对他人的接纳和肯定。这种接纳和肯定使成员彼此之间愿意和乐于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实现共同成长。

三、自我认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作用

依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中。烦恼增多,孤独感、压抑感增强。而随着生活环境变化与社会活动变化,自我在生活环境中找到的共鸣就越来越少,从而产生对自我的怀疑、否认等负面态度。较敏感的大学生因为以上心理性压力源而焦虑,对自身莫名自卑起来。一到人多的地方就感到不自在,封闭自己,超常地需要他人同情地尊重。希望同学们尊敬他,真情地爱护他,自己焦虑的对待考试,对于一切竞争的活动都不敢参加。自卑的焦虑,使其与人的关系上发生了各种障碍。会强颜欢笑地去向人表示友好的态度,因为做作与小心更容易使他人怀疑虚伪,又因为自己时时在做作与虚伪中,导致不敢相信他人对自己的夸奖。他人善意的批评会激怒他。不能听到和他不同的意见,认为这是看不起他的明显的表示;但又不放心别人会真心地采纳自己的意见。多疑、焦虑、敏感、封闭自我,心理防御机制过重。总觉得与他人缺少话题,难以交流。使人际关系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使机体处于不平衡状态。而恰恰又因为得不到满足有与人恰当沟通的强烈愿望。经调查发现因为自卑而造成沟通障碍问题的群体大都因为对自我意识存在偏颇的理解。理想我与现实我,主体我与客体我难以统一。如成就期望与现实失望间的冲突,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冲突,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冲突,自信心与自卑感的冲突,追求上进与消沉的冲突等。无法正常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言语沟通能力与情绪表达方式存在障碍,知、情、意、行、人格未协调,无法适应环境。为了减轻此群体的不安情绪,增强其适应能力,开发其潜在能力,建议此群体组成自助团体,在团体中深入了解、认识和探索自己,从而较大限度地启动和运用自己的内在资源及外在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促进个人正常健康的发展。针对自身自卑而产生的沟通障碍的共性问题,建议团体内部成员之间彼此提供建议、彼此之间加强沟通、协作、进行相互鼓励及情感支持。如对大多遭受过的共同经历,团体成员一起分享当时的情绪感受,并讨论出较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建立起能够相互理解共同进步的共同体关系,达到相互支持的目的。在可以安全的自我暴露的环境下进行自我认知与探索,从而克服自身的不足,达到接纳自我、正常沟通的目的。大学生群体是成长中的人,是变化的,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动态的。模式体系要讲究艺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也要注意周期性与变动性。大学生本身就处于渴望交流,希望被理解的心理发展阶段,自我认知团体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实际的意义,是大学生们心理健康发展、保持个性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大学生中的问题群体通过自我认知与自我探索改变了现有问题,提高自身能力,实现自我成长。通过正确的自我意识客观的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无条件的正视和接纳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并能够将这些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使自我不断趋向完善。摆脱了现存困境。重新愉悦的融入到具有青春朝气的大学生群体中。

作者:潘乐 李雪 鲁顺珍 朱琳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法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神卫生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精神卫生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促进

1.1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法律依据

在《精神卫生法》正式颁布实施之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开展多年,但一直是靠政策性的文件进行驱动和指引,缺乏国家层面的正式立法支撑,该法的出台实质性地改善了这一困境。《精神卫生法》第16条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配备或者聘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并可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条款实质性地赋予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该工作相关从业人员相应的法律地位。同时,该条款将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提升到法律义务层面,督促各高校切实加强对相关工作的重视,积极配备相应的场所、设备和经费,招聘和培养专业师资以及开设相关的公共必修课程。

1.2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业队伍专业化建设

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进行学生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开展心理卫生知识宣传、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以及培养学生朋辈辅导队伍等,其中大部分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有极高的要求。20世纪末在各高校刚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初,由于心理学和精神医学学科背景师资的缺乏,曾广泛采取的方法是由思政课老师教授心理健康课程、由政治辅导员兼任心理咨询老师等,这种方式较大的弊端就是缺乏专业知识往往会使工作效果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心理学专业的普及,再加上相关从业资格准入制度的规范化,近年来这一现象出现明显的转变,但仍然有高校因为重视不够而不能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专业化建设与时俱进。《精神卫生法》中第67条第2款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进行岗前和在岗培训,应当有精神卫生的内容,并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第23条第1款明确规定“心理咨询人员应当提高业务素质,遵守执业规范,为社会公众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这两款条目在法律层面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业人员的准入和自身成长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将督促各高校聘请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专职老师,并为他们的专业技能成长提供相应的保障,如鼓励和资助考取专业资格进阶证书、参加各类心理咨询技术学习班等,这无疑会促进这支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1.3为高校心理干预情境中各方权责划分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框架

在高校心理干预情境中,经常需要和学生个案的家长(监护人)进行沟通,取得他们的配合与支持。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偏见等原因,精神和心理障碍个体及其家属在强烈病耻感的驱动下往往不愿意正视问题。具体到高校心理干预情境中,由于担心子女的精神/心理问题会给他们贴上“标签”,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就业、婚娶等人生发展轨迹,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对子女已经确诊的精神或心理障碍采取隐瞒的应对方式,对子女在校发生的疑似精神/心理障碍发作采取回避、否认甚至责难的应对方式,这样不但不利于个案(疑似个案)学生自身问题的及时妥善干预,也会给校园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之前面对这样的家长,校方往往只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量让家长理解支持。《精神卫生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此类工作的被动和尴尬。该法第16条第4款“学校和教师应当与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近亲属沟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表明了在发现学生出现精神/心理障碍(疑似障碍)时校方所需承担的告知义务,也赋予了校方就个案学生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的相关权力。而该法第28条第2款“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其近亲属、所在单位、当地公安机关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既强调了监护人对于个案学生需承担的送治义务,也赋予了校方在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时采取相关措施的权力。第49条“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应妥善看护未住院治疗的患者,按照医嘱督促其按时服药,接受随访或者治疗”则明确规定了已确诊个案学生的家长在其子女在校期间所需承担的看护义务,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个案学生在校期间因精神/心理障碍导致的各类意外发生后校方所需承担的损失风险。

2《精神卫生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战

2.1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工作权限界定模糊

《精神卫生法》第23条第2款规定“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第51条规定“心理治疗活动应当在医疗机构内开展”。这些条目明确限制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范围。一般而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中心配备的专职心理教师大多都具备国家(二级或三级)心理咨询师(员)从业资格认证,仅极少数具备心理治疗师从业资格认证。加上法律对心理治疗的场所有明确的规定(应当在医疗机构内开展),因此在学校情境下的心理干预只能为心理咨询,不能涉及心理治疗。而在大多数心理干预的实践中,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界限并不明晰,这将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在进行心理干预时需要更加谨慎地规避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不但不利于学校情境下的心理干预的开展,更会将原本可以在学校情境下进行的干预全部转介到医疗机构。这样既增加了社会不必要的医疗负担,也会使那些原本问题轻微的学生因为病耻感而不去医疗机构,反而错过了的干预时机。

2.2对学生个案问题的判断和处理受限制

《精神卫生法》第29条规定“精神障碍的诊断应当由精神科执业医师作出”;第三十条规定“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这两条法律条款主要是致力于减少“被精神病”这一社会不公现象的,体现的是对人最基本权利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但在某些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情境下,这两条法律会在一定程度下限制问题的处理,即在权衡如何保障问题个案正当权益和确保其人身安全以及校园环境安全时面临一定困惑。当有学生出现疑似精神障碍时,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不能对其作出诊断,只能运用相关心理和精神卫生知识做预判,然后建议学生自己或者家长陪同学生去医疗机构进行诊断。这时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学生因为病情的影响失去自知力(或部分自知力)从而不愿意就医,家长因为担心子女被贴上“标签”也不配合学校的建议,这往往导致学生个案的问题被拖延,不利于其及时得到妥善诊治并导致问题恶化,也给校园的安定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3《精神卫生法》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调整策略

《精神卫生法》的颁布实施,在社会层面迎合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构建法治社会的大背景,是符合时展进步规律的;对于社会个体而言,该法也充分体现了对于公民的人权尊重以及人文关怀。反映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务中,《精神卫生法》对相关的工作即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应当积极地调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着力方向,抓住机遇和规避风险,以求适应形势的发展。

3.1进一步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规章制度

当前高校情境下的心理健康服务基本是按照各高校自己所定的规章制度来开展的。《精神卫生法》使得各高校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的时候,不但要考虑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还要遵循国家法律的相关规定。这些规章制度的改进落实到实际中表现为:在心理普测、心理危机干预、个体咨询等环节上,需引入知情同意环节,并形成正式书面材料;在辅导个案材料的保存和呈报等环节上,需强化保密观念和措施;在涉及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处理中,要明确规定学校心理中心的功能只能是告知监护人并建议转介,而非直接干预/治疗。

3.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转移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主要是对心理障碍学生提供专业辅导。随着《精神卫生法》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从业人员的工作权限作出了明确的限定,以前那种关注问题解决的工作模式将发生改变。高校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转移至心理卫生教育、心理科普知识宣传、心理问题学生的前期预警等,而把对专业素质要求更高的严重心理障碍干预等工作移交至其他对应的社会机构,如医院等。此外,在大学生心理辅导这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工作业务范畴内,更多地推进针对普通大学生的成长辅导,如职业生涯辅导、人际交往辅导以及积极心理品质养成等,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这种工作重心的转移同时也迎合了当下心理学界从关注人们心理问题到关注人类积极品质的转变的大趋势。

3.3重新思考学生主体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定位

首先,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应当从保障人权的角度去应对处理,这既是法律的明确要求,也是高校人文关怀的体现;其次,对于朋辈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也需要重新定位。当前国内许多高校,尤其是开设有心理学专业的高校,都建立有学生朋辈辅导体系。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有着较高的助人热情,具备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辅导技巧,也较为了解当下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但这个群体基本都缺乏《精神卫生法》所规定的相关资质,所以不再适合进行直接的心理开导工作,可以转变成为高校心理卫生知识普及的宣传员和班级心理危机预警的信息员。

作者:郭少聃 付华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贫困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

1.1积极心理学

它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激发个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品质,提倡提升个体的幸福感。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视角的转变,也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1.2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2008年孟万金教授出版著作《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国内研究积极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头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力求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教育相融合,主张开发心理潜能、降低负性情绪提升主观幸福感,从而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发展。孟教授将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列为以下十四项: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

2高校贫困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2.1高校贫困生心理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高校招生人数和规模的扩大,大学生的教育费用在不断增加。同时在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失业人数不断上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在校大学生贫困比例越来越大。据调查,目前在我国一般高等院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约占15%~20%,特别困难的学生约为5%~10%。经济贫困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譬如社会交往问题、自卑心理问题、健康状况问题等等,这些由贫困引起的连锁反应严重影响了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尤其是当前高校学生经济水平两极分化非常严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部分贫困生产生自卑、焦虑心理,甚至有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的行为。

2.2积极心理特征

通过对国内学术期刊中的论文进行分析,对于高校贫困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特征、产生的根源以及帮扶策略。其中2008年之前对心理特征的研究大都是建立在消极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忽视了积极的一面。2008年之后随着孟万金教授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方向有了转变。由过于强调负性情绪的评估转向正性情绪的评估,由研究治疗对策转向塑造个体内部系统的各项能力、锻造积极人格品质方面去发展。只有强化积极心理,抑制消极心理,才能塑造高校贫困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研究表明,高校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六大维度从高到低依次是:超越维度(心灵触动、希望与信念、幽默风趣)、情感维度(感受爱、爱与友善、社交智慧)、人际维度(真诚、勇敢坚持、热情)、公正维度(团队精神、正直公平、领导能力)、认知维度(创造力、好奇心、热爱学习、思维力)。发展得好的五项积极心理品质为心灵触动、真诚、团队精神、爱与善良、希望信念。具体而言,即高校贫困生更加真诚、热爱学习、勤于思考、热情高涨、更加克己。这些积极心理特征促进他们人格完善,促使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崭露头角。

3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发现并鼓励贫困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增强贫困生正向的主观体验,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促进其发展。从工作形式上来说,以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团体辅导为主,个体心理咨询和其他方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为辅。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构:

3.1从主观层面来说,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培养贫困生积极的主观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具有乐观积极心态的人常常会在生活中或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有积极的评价,以提高快乐感水平。他们对环境的解读倾向于积极乐观的方向,也就是在环境出现积极变化时,他们会体验到更多的快乐感,而当环境发生消极的变化时,他们会主动消除沮丧感。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贫困生并不是遭遇到消极恶性的事件,而是体验到了消极恶性的情绪。他们并不缺少快乐开心的事件,而是缺少体验快乐情绪的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例如心理健康讲座、团辅活动、读书会活动等,帮助学生及时检验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进行心境调节。使学生能够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悦纳自我,从而产生积极的主观体验。

3.2从个人层面来说,宣传积极的心理品质,培育感染更多的贫困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指出:“人格乃是决定个人适应环境的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和生理特征”。人格完善是个体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它是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统一。贫困生的人格中积极特征难以主导,消极特性比较明显,要达到人格完善就需要个体对成长有确定的方向,并规划自己的人格组织。一方面高校要培养、教育贫困学生在自我选择、自我成长方面的自觉意识、探索意识。另一方面,高校要为贫困生展开更丰富的课外生活领域,加大力度深挖贫困生中的典型,树立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榜样。例如通过组织“励志之星”的评选活动,印制事迹宣传手册等等,通过交流让更多的贫困生能够增强自信,并且学习接纳更多的正能量,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贫困生用积极的心态看待贫困,面对大学生活。

3.3从群体层面来说,构架积极的组织系统,形成团体激励氛围,促进学生发展

研究表明,贫困生家庭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对孩子在心灵成长上的重视度不够,亲子沟通较少。导致贫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独立性更强,容易产生单打独斗的格局,缺乏互相的交流和心理上的扶持,大部分的心理问题是通过自身消化解决,社会支持系统偏弱。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在家庭经济压力下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施展不开,表现出更多的自我封闭,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担心在同学面前暴露出自己的缺点。对于一些花费很大的活动或者歌舞类娱乐性活动,他们都尽量避免,因为这些对他们来说是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的心理工作者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团体辅导,譬如征集贫困生组成互助小组等等,让他们在群体中自由地抒发情感,获得同伴的支持,并鼓励他们把团体中的互助合作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更好地完成大学生活,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葛莹莹 单位: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南京师范大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