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人际交往心理论文

摘要:大多数大学生都有一个弊病,那就是很不愿意主动与别人交流。同样,人际交往也是阻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做好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是极为重要的,对于实现自身价值和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际交往心理论文

人际交往心理论文:试论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

摘要:改善大学生与人交往的心理状况,促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要接受的教育。大学生作为社会后备力量,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学生成长与在社会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作以浅析。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辅导

目前,大多数大学生都有一个弊病,那就是很不愿意主动与别人交流。同样,人际交往也是阻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做好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是极为重要的,对于实现自身价值和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1.团体心理辅导内涵。团体活动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团体辅导是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从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并学会面对其在学习、职业和个人发展等方面的课题。同时,“学校心理辅导是本世纪教育改革运动中出现的新观念,是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精神医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心理学研究表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心理辅导的实践也证明,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大学生心理团体辅导旨在帮助具有心理问题的与人计较能力差的同学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到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使其逐渐适应帮助他人,学会如何与人交流的过程。一般而言,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是由1―2名指导者主持,如果有需要,可以增设一名助理,帮助使用道具等工作。根据团体成员问题的相似性,组成治疗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有的发展课题或心理障碍。在团体情境下进行心理辅导,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于情感交流,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重新建立理性的人际交往准则,培养自我认知能力,发掘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

2.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团体心理辅导就是指帮助学生在团体领导的带领下,共同围绕同一个相互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交际,彼此诱导,形成共同的共识与目标,进而促成目标成员之间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团体辅导主要的内容就是帮助学生解决浅层次的认知、情感、行为障碍,利用课余时间或者是选修课的时间,老师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改善当前大学生的交往状况。有效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自我认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形成坚毅不拔的自信品质。团体心理辅导较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帮助具有不同背景、不同知识层次、不同性格的人进行一个较为理想的相互交流,减少与人交流时的羞怯感。另外,可以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一个锻炼自身能力的场所,为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主体给予一个良好的自我多角度的分析场景,在活动中,可以观察别人的语言行为以及肢体行为,进而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可以使得参与者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身上的缺点与不足,帮助自我建立一个全新的自我,刷新自己待人接物的处事态度与为人习惯。这些特点都相当符合大学生的成长个性,适合大学生在团体中找到自我,然后进行自我领悟、自我成长,在团体活动中重建一个理性的认知,团体心理辅导课帮助大学生乐观向上,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的成长,纠正心理上的一些顽疾,提高大学生与人交际的技巧与改善心理状况。

3.改善大学生的情感体验。进入大学之后,没有了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的紧迫感,管理上也相对自由,导致一些自知力较差的学生整日游戏,无所事事。长此以往下去,造成大学生非常怕面对这个真实的世界,一味地沉溺在游戏中,无法自拔。所以急需要参加一些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具有人际交往弊病的大学生改善其情感体验,解决诸如焦虑、恐惧、孤独、情绪自控能力差、不善表达感情等问题。团体辅导主要教育的是一些具有共同特征能力与需求相同的人,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找到共同的生活特点与一些行为习惯上的相似点,进而感受到被别人认同的体验,使其感受到希望与改善自我交往能力的力量。在实际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大学生更加能感受到团体的凝聚力,促进成员之间共同协作完成某一件事,减少对别人的抵触感与心理防卫。通过彼此的互相帮助与理解,使得每一个成员之间感受到踏实与温暖,让其得到一种归属感。具有心理问的大学生一般都有的心理行为就是对于这种团体心理辅导都是抱着一种改善自己交往能力的态度加入活动,加上可以被他人轻易地接受、关心,进一步加强了自身的信心,在团里活动中获得前进的力量,收获情感支持力。

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O计需要遵守的原则

1.理论构建是先决条件。一个成功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设计少不了各个环节的构成,但是首要的是理论的构件,其次就是要准备好此次团体辅导的方案,当然方案是针对所要达到的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比如新同学新同事及时次见面,就要选择适合大家互相熟悉减少大家陌生感的破冰类活动。如果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则需要有助理协助完成此次辅导。团体辅导中需要用的道具必须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之前准备好,在团辅完成后要清点和整理好,方便以后需要时使用。另外,团体心理辅导的指导者需要有较高的指导技巧与理论建构知识,理论的构建就是要为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手段以及活动内容。活动内容与方案的确立要从参与者的一些心理问题入手,将其转化为可进行的干预活动,不管是以何种方式进行的心理辅导,领导者始终要认识到对于大学生交往能力的辅导实质上是对个人人格的辅导。有关科学研究表明,一些在行为特征表现出热情、出色、经常能够观察别人习惯、欣赏他人的人,非常懂得如何与别人进行合作与分析,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是非常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生存技能。这些人往往能够为他人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并采取合理的方式让他人虚心接受。所以,塑造良好的个性和品行,加强对自身情绪的控制,不但是提高交往能力所必需的,同样也是良好交往的结果。

2.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要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一般情况下大学生都不能做到同质,总是有差异的,只不过有的大学生之间异质性明显,并且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或者影响了团体的整体发展,再或者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正常生活与学习,这个时候可以咨询教师或者专业人士是否需要做团体咨询,相关人员会对大学生团体进行评估,_定其问题类型。但是对于一般的团体都可以做心理辅导,因为好的心理辅导本身是具有成长性的,每个大学生都可以得到更好的成长。因此,在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设计时就需要考虑到团体心理辅导的科学性与可实现性,将艺术与科学结合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要知道的是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心理辅导,而且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在进行活动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辅导的原则性问题,按照应用的规律去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符合人际交往的心理规律,不能为了单一的心理问题而违背心理规律去强硬的采取措施,这样只会得不偿失,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更加突出。作为一门艺术来讲,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安排上要做到艺术性,注重情感的交流,活动内容不能过于程式化,提高活动的形象性与创造性等特点。要始终如一地将吸引力贯彻到活动中去,将心理品质转化为学生能够接受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活动组织上与活动形式安排上要注意身体活动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原则。团体、小组、个人之间都能够由一条明确的“引线”相串联,做到张驰结合,充分体现活动的艺术性。从活动的开始到成员之间彼此的相识活动,到的个人心理感受总结以及后期的交往情境演练都要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让每一个同学能够在团体面前锻炼自身的交际能力,体验情感交流时的真挚,进而突出辅导的情感性特点,将科学性与艺术性落实到心理辅导中去。

三、总结

造成人际交往的问题有很多,如何在心理辅导活动中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相关的心理辅导活动的策划者与组织者需要深入了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针对性地做出相关的活动方案,在实现活动的过程中,要始终如一地采取理论探讨与活动体会相结合的方式,多才去讨论,然后进行理论分析,以便成功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心理形成与自我认知。

人际交往心理论文:当代青年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及对策

摘 要:青年良好的人际交往不仅是他们自身成才的重要保障,而且也有益于社会的繁荣与稳定。青年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健康的心理密切相关。但青年的心理还不成熟、不稳定,必然会出现人际交往心理问题。本文从问题、原因及对策的角度探讨当代青年的人际交往心理问题,以帮助青年轻松应对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当代青年;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对策

人类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人际交往。同样,青年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人际交往。但是由于青年处于“疾风暴雨”期,各方面还不成熟、不稳定。在人际交往中必然会出现心理问题,这严重影响到青年的心理健康、个人发展和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因此,使当代青年拥有健康的交往心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代青年人际交往突出心理问题

当代青年大多数渴望人际交往、乐于交往、交往动机简单,人际交往状况整体处于良好的状态。但不能忽视青年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如自卑心理、孤傲心理、猜疑心理、嫉妒心理、孤独心理、社交恐惧心理等。

(一)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感受,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也很低。性格上的缺陷、外貌特征、以前交往过程中受过别人的讥讽、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都很容易使青年产生自卑心理。

(二) 孤傲心理

孤傲心理是一种自恃清高,注重自己的个人感受,忽略他人感受的心理。孤傲心理在青年人际交往中主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别人的感受、一意孤行,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很难真正的做到尊重别人。长期的具有孤傲心理,会使得青年不能正确客观看待和评价自己与他人,照此发展,不利于青年的人际交往。

(三) 猜疑心理

猜疑心理是一种不相信别人的消极心理。有猜疑心理的人对别人总是持怀疑的态度,不肯相信别人,自己也不用真面目去对待别人。长此下去会导致朋友之间产生隔阂,互相的猜疑,有可能使得友谊发生裂痕,不利于青年的人际交往。

(四) 嫉妒心理

当代青年有主见、有梦想、有活力、渴望成功,难免有一颗争强好胜的心。当看到别人比自己更、更成功而自己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候难免会有嫉妒心理。刚开始的时候,这种心理还能掩饰在自己的内心活动中。慢慢地l展就会通过言语或者其他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嫉妒者就有可能对被嫉妒者做出不理智的事情。由此可见,嫉妒心理会给青年的人际交往带来不利的影响。

(五) 孤僻心理

孤僻心理已经成为当代青年人际交往中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孤僻心理的青年喜欢独处,享受一个人独处的美好时光、不愿与人交谈、凡事喜欢自己解决、更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如此恶性循环会导致青年不愿交往、不善交往和害怕交往。但人的本质是其社会性,人是社会的人,孤僻心理对个人的发展、人际交往是无益的。

(六) 社交恐惧心理

有社交恐惧心理的青年,他们既想又害怕与他人交往,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阻碍青年身心健康的发展,给他们的人际交往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当代青年人际交往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代青年人际交往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认知因素、性格因素、能力因素和生理缺陷因素,与此同时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及其他客观环境因素也会导致当代青年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产生。

(一) 主观因素

1、 认知偏差。当代青年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对他人和对双方交往过程都存在认知偏差。及时,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第二,不能正确的认识别人,很容易出现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定时效应、社会刻板效应和投射效应等。第三,双方交往的过程中,部分青年认为交往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忽视他人的利益和需求。

2、个性缺陷。部分青年存在人际交往中不良的个性品质,如斤斤计较、不尊重他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孤傲等,这些往往是造成青年人际交往障碍的来源。

3、社交能力缺陷。据一些研究和采访,当代青年确实存在社交能力缺陷,如部分青年与他人交往和交流时比较害羞,部分青年在与别人沟通交流时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还有的青年不懂得遵循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缺乏技巧,这些都不利于青年的人际交往。

4、生理缺陷。部分有身体缺陷的青年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产生自卑和孤独心理。部分有心理缺陷的青年害怕他人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自己而不愿与人交往,这样下去,会愈来愈不自信和封闭自己。假如有身体缺陷的青年一直处于孤独、自卑、封闭自己的状况下,会导致抑郁的,严重的会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情。

(二) 客观因素

1、 家庭环境的影响。青年的人际交往受家庭环境影响。首先,父母教育方式的影响,部分家长忽视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更有甚者,在孩子的交友观念上持错误的观点。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或过分严厉也会使得孩子形成消极的交往心理。其次,家庭氛围的影响,孩子整天生活在一个不民主的家庭氛围中会导致自卑、软弱、以自我为中心心理的产生。父母的自私、不尊重他人、斤斤计较等一些不良的个性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再次,家庭结构的影响,一方面,单亲家庭的青年易形成自卑心理和孤独心理。另一方面,当代的家庭结构出现了“4+2+1”家庭结构模式,这种模式易导致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更易出现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总的来,家庭经济状况好的青年比家庭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青年在交友能力方面要强。家庭状况好的青年易产生孤傲心理,家庭状况较差的青年易产生自卑和孤独心理。

2、学校环境的影响。校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会影响着青年的人际交往。首先,大部分高校忽视青年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学校没有把人际交往或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程当做重点课程去设置,老师上课注重理论知识,青年很少去做更透彻的理解和更深层次的研究。其次,高校心理健康咨询机构设置不完善。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存在着未专门设置或有名无实、指导老师经验不足和专业能力不强等问题,无法满足青年的需要。,高校辅导员的管理松懈。高校辅导员本应是专门负责青年的生活和思想工作,但常因工作的繁琐和青年的众多而使其忽视了对青年思想上和心理上的辅导。

3、社会环境的影响。首先,市场经济中的一些负面思想如缺乏诚信意识、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已经对青年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次,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中国的青年喜欢强调西方所追求的自由、解放、独立的思想,对青年在人际交往方面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如不愿与人交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封闭自己。长此下去,会产生孤独心理,不利于人际交往。,新媒体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大众传媒时不时会流露出庸俗化的思想,使得青年在人际交往中滋生物质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思想,这种错误的价值观不利于青年形成正确的交友观。

三、针对当代青年人际交往心理问题而提出的对策

当代青年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形成既有自身主观的原因,也有外部客观的原因。要解决当代青年人际交往心理问题就必须把优化当代青年和谐人际交往的内部环境和创造当代青年和谐人际交往的外部环境结合起来。

(一) 优化当代青年和谐人际交往的内部环境

1、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认知并提高水平。首先,通过向父母、老师、学习和沟通或者参加一些团体心理训练对自己、对他人、对双方交往过程形成正确的认知。其次,青年要重视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要认知到对人际交往起支配作用的是人的心理,努力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

2、塑造良好个性。首先,我们要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可以丰富青年的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养,优化个性。其次,我们要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始终保持乐观精神。我们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法、运动法、自我暗示法、向他人倾诉等合理的宣泄自己的情绪,减少负面情绪。,针对自己的个性缺陷,选择积极向上的、的人做榜样,优化自己的个性。

3、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多看书、多了解不同类型的知识、尝试新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等来提高自己的语言理解能力。通过平日多积累词汇,掌握语言的技巧、多参加活动来锻炼自己的口才等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合作能力。在团队中,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合作时,要积极向他人学习,互相尊重和包容。积极地参加集体活动,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团队意识,培养自己的合作能力。,培养移情能力。我们可以通过角色转换的方式,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真真实实的感受他人的感受。也可以通过与他人心与心的交流,明白对方的想法,分析对方的心思。

(二) 创造当代青年和谐人际关系的外部环境

1、创造良好的家庭交往环境。首先,父母应给孩子营造出温馨的家庭氛围。为此,父母应做到夫妻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孝敬父母、友善待邻,以诚待人,让孩子生活在和睦温馨的家庭中。父母还应保持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事情,让孩子感受到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其次,父母要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一方面,父母要注重孩子品德、个性、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要用民主的、平等的态度与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父母作为孩子的榜样、人生导师应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2、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交往环境。首先,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应努力做到把自己的校训落到实处,加强学风道德建设。老师要把教授专业知识和提升青年的人际交往能力结合起来,使青年成为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其次,将《青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纳入重点课程,注重培养青年的人际交往技能。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让每一位青年都确确实实的掌握人际交往技能。,建立和完善高校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不仅要使得硬件设施达到标准,而且要培养一批专业的指导老师使得软件设施也达到标准。还可以开设网络心理咨询室,更方便、更的解决青年的问题,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

3、创造和谐的社会交往环境。 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弘扬主旋律,正能量。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家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优良的社会风气。提升公民的文化道德修养,提高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抵制不良风气,使得社会更加的和谐稳定。另一方面,建立市场经济新秩序。近年来,市场经济中的不诚信意识、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正确的思想已经给当代青年Ю戳瞬焕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优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建立市场经济新秩序,为青年的人际交往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促使青年拥有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培养青年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有利于青年个人的发展和成才,而且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繁荣。本文找到了人际交往心理的问题,通过分析找到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青年形成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除了青年优化自身的内部环境还需创造和谐的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人际交往心理论文: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调试

摘 要: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不可能没有交集和联系的。当代的大学生,面临较大的一个问题不是学习和就业,而是人际交往。有的大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的技巧,从容的面对各种人际交往关系。而又有许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常会因为一些主观或客观的因素而走向心理误区。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误区;调试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波折,如不知道如何与别人更好地相处、缺乏与他人主动沟通的勇气等等。虽然大多数大学生在生理上都已基本发育成熟,但心里发育还未成熟,而这就很容易е滤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困惑,甚至发展成为交往障碍。那么,如何正确识别人际交往障碍,并能够进行相应的自我调试,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猜疑心理重,缺少知心朋友

许多大学生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有时猜疑心理过重,认为对方在戴着面具说假话。其实所谓的猜疑,是一种在缺乏充分认识的情况下,一方对另一方的不信任和怀疑的心态。有些猜疑心重的同学往往整天疑心重重,或是无中生有,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瞧不起自己或者算计自己。这种猜疑心理一旦持续或蔓延,身边的知心朋友就会减少,甚至没有知心朋友。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大学生猜疑心理过重,会对以后的大学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自我中心,不能深入交往

许多大学生往往会建立自我的小中心,有一个只有自己才能懂的世界,别人与他深入交往是非常困难的。不愿意主动与别人交流,只满足于自我的感觉良好。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的生活都是以寝室来划分的,有的同学之间的交往也就变成了以寝室为中心。他们大多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而在寝室里又生活在自我的小世界里,这样长期的生活下去,会对个人的身心健康都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自卑心理,交往困难

在心理学中,自卑属于性格的一种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当一个人的自尊得不到满足与尊重时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尤其是一些刚入校门的大学生,在新同学新老师面前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不愿意开口说话,这种自卑的心理是现在许多大学生共同面临的问题。当看见有些同学在大家面前表演自己的特长或其他技能时,觉的自己什么也不会,这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四)恐惧心理,社交恐惧症

还有一些大学生由于家庭原因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从小就不敢与人交流。小学乃至到了初中,高中都生活在一个小范围的圈子内,而到了大学会遇见许多人许多事,自己的心理又开始变的恐惧。恐惧心理造成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不敢与人说话,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社交恐惧。

(五)孤僻心理,不想交往

大学生们在进去一个新的环境后,如果调节不好自己的心理,那就很容易变得孤僻不合群。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大学生经常自己独自一个人进行生活。班级的集体活动不参与,同学之间的聚会不参加,甚至都不愿意正常的与身边的朋友交流。这种心理问题在大学生中不是很常见,却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二、所对应的调试对策

(一) 尊重他人,倾听并恰当地给予反馈

当与同学出现矛盾或者问题时,首先要学会理智思考,不可感情用事。不要让猜疑的心理在自己的心中持续蔓延,而是要督促自己去寻找证据。认真倾听他人的话语,给予他人适度的尊重与理解。在猜疑别人是否议论你时,应先回忆一下自己最近是否引起过什么事端。在参加谈话的人中是否与人发生过争执等。如果疑点很多,证据实在、确凿,你应以诚恳的态度,鼓足勇气找对方坦率交换意见。尊重他人是大学生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及时步,只有给予他人充分的尊重与理解,才能与他人建立友好的关系。当别人与你谈论时,记住倾听和反馈比猜疑要重要的多。

(二)不吝啬自己肯定和赞扬的话语,学会真诚地赞美别人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建立在真诚的谈话基础上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学不能做到正确的与人交往,这种自我中心的心理让其他的同学不敢与其深入交往。正确的做法是不吝啬自己对他人肯定或赞美的话语,这样的表达能够适度的拉进与同学之间的距离。在社会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消除孤独感和紧张感,让你获得更多的安全感。打开自己内心的大门,做到真诚的与同学交流相处。

(三)学会宽容和谅解,适当地替他人着想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善于管控自己的心理,要想克服自卑,就要正视自卑。自卑是一种自我怜悯的心理反应。有些大学生往往把问题看到的过于严重,终日沉溺于比如他人的自我比较中,长期如此,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使自卑感加重。学会宽容待人,用一颗宽容的心去与人相处,你会发现有些事情可以不必那么较真。大学生们更应该如此,同学之间的相处要做到真诚交流。当你做事不再只是以个人为中心时,你就迈开了及时步,其次就要适当的倾听他人的话语。当与其他同学出现矛盾时,要检讨自己的行为是否重伤了对方,要学会现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四)关心和帮助他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心态体现着一个人的素养。大学生在大学生涯里要学会主动的关心与帮助他人,与人建立起友好合作的关系。适当的心理暗示,可以缓解自己的恐惧心理。多多参加大学班级和学校的活动,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大学生活。

(五)遵守所在群体的基本规则,同时保持独立自主和谦虚的品质

在现代社会中,没有一个人是独立存在的,每个人都是社会化的产物,当群体中的个人出现孤僻现象时,应懂得及时自我调解。不想与人交往的大学生,会让自己置身于孤独的境地里。当踏出校门时,就不会懂得团队之间的协作该如何完成。所以一定要遵守所在群体的基本规则,按照规则去处理人际关系,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自主。要清楚的知道,特立独行或者不合群等行为不属于独立自主,这里的独立自主是指要有自己个人的思想意识,不会因为别人的想法而左右自己。另外一方面,拥有谦逊的品格与品质也是大学生应该具有的,这些积极地、正确的处事方法与做人的态度都会让你的大学生活更加健康、快乐。

三、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了解了当代大学生在大学生生活中会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所谓的心理障碍实质上是自己心理上的一种不确定性,导致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发生的原因有很多,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不同的方式与方法积极地去预防。

人际交往心理论文: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摘 要】在知识信息化逐渐发达的时代背景下,人际交往增添了一种全新的形态――网络人际关系,在互联网逐渐渗透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过程中,网络人际关系成为了一种不可忽视的新型人际关系,它对于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同样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在网络环境之中,大学生是网络人际关系中活跃的群体,他们在网络中的人际交往与其心理健康关系究竟如何,值得我们进入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网络;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心理健康

众所周知,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在新的互联网时代背景和环境之中,新型的网络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显现出新的形态特征,它也显示出与人们在网络中的心理健康关系。大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以网络为结点,融入到网络环境之中,并生成了各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由此,我们关注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探讨互联网h境中的网络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影响。

一、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综述

在互联网迅猛冲击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学习的过程中,衍生出一种新型的网络人际交往形式,它是以互联网为依托、以计算机为载体的人际交往形态的拓展和延伸,具体展示出其如下内涵:

1、网络人际交往展现出人的社会性属性。个体在社会中的存在属性也即人的社会性本质,而在网络环境中的人际交往也同样具有人的社会性这种本质属性,它只是利用的媒介,发生不同的空间下的人际关系,并无法改变人的社会性的属性。

2、网络人际交往必须以互联网为依托而实现。在互联网环境之下,网络将处于不同空间的人相联系,以网络为中介和基础,实现间接性的交往,从而达到人际交往的目的。

3、网络人际交往归属于一种精神层面的交往。在网络环境中生成的人际交往主要是思想、意识、观念、情绪方面的内容,而这些都是精神生产的产品,注重人们之间的精神产品的传递和交换。

在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人际交往对象的宽泛化特征。网络人际交往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遍性交往,是一种交往对象极其宽泛的交往形式。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的人际交往大多局限于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下的人际交往,而只有互联网才实现了最为宽泛的人际交往。

2、网络人际交往过程的隐匿性特征。在互联网环境之中,人们可以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交往,也即运用虚拟名或符号实现“身体不在场”式的人际交往,这种隐匿性的人际交往过程显示出与现实交往极大的差异性。

3、网络人际交往角色的虚拟性。在网络环境之中,交往的主体都是虚拟的角色,大家处于一种相对平等、没有直接利益关系冲突的交往场景之中,有助于网络人际关系的建立。

4、网络人际交往心态的平等性。这主要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征,取消了人们的现实身体、地位、文化背景、职业、权力等信息,而都被纯粹的数字所替代,因而不存在现实交往中的沟壑,网络人际交往中的心态都是平等的地位,互动关系无须受到任何现实关系的制约,形成了人际交往中的真正平等和自由。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的主要概念是指在社会环境之下,个人所具有的良好的心理效能与表现出来的行为状态,并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可以进行个体内心心理的调整,从而达到自我人格的逐步完善。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个人情绪积极而稳定。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拥有积极、乐观、自信而稳定的情绪状态,能够在适当的场合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随着环境和对象的改变而产生相对应的情绪改变,更好地使自己融于环境之中。

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用宽容的、理解的心态,与他人进行交往,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3、良好的感知能力。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可以较为地评估自己,也可以对现实环境较好地解释,既不会过高评价自己所拥有的能力,也不会无谓贬低自己而逃避现实。

4、适度的紧张感。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适度的紧张感,他们对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较好的筹划能力,可以较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适度紧张而又不过分焦虑,在遭遇困境时,能够镇静、理智地思考,寻求解决对策,而不会惶惶不安。

5、心理适应性较强。心理人健康的大学生可以拥有自主、独立的生活和学习能力,情感上和意志上独立性强,并可以寻求到自己精神上的充实点和兴趣点,不会轻易感觉到空虚、敌对、消极等不良情绪,他们可以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环境,心理适应性较强。

三、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经过调查和分析,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水平明显高于现实人际关系水平。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大学生与异性之间的交往受限于人际交往环境和人际关系性别特性的不同,普遍存在人际交往困扰。而在网络人际交往之中,其匿名性、平等性的特征,可以使大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释放自己的本能和个性,并且可以恣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大学生在网络上可以实现精神地位的平等。而在现实人际交往之中,却由于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而必须在一定程度上遮掩自己真实的想法,这就难以使大学生在现实人际交往中袒露心胸,尤其是在与异性的交往之上,显现出较大的现实人际关系困扰,在同性面前可以暴露的缺点或弱项,却不愿意在异性面前显露,以保全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的形象。

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中,他们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比全国青年群体较差,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面临更多的价值文化的冲击,在面临人际关系、恋爱关系、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较大,致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较大程度的阻碍。网络人际交往与人的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紧密相联,并且与一些心理抑郁感和心理孤独感有相关关系,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间接的效应,并成为了网络交往动机和心理健康的中介。可以这样认为,运用网络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越多,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在网络人际交往空间逐渐增多的过程中,可以极大地拓展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空间,对其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渗透,并促使其健全人格的生成,向更为个性化、独立化、开放性的方向发展。

然而,对于少数病理型互联网使用主体来说,在他们的网络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效应之中,具体的影响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有:网络人际交往消极结果;网络人际交往自我暴露和情感体验;网络人际交往认识因素等。经测试得知,网络人际交往的消极结果越严重,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网络人际交往中自我暴露越多、情感体验越积极,则显露出越低的心理健康水平。网络人际交往越积极,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四、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提升路径分析

1、强化大学生的自律教育,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

互联网络的扩张和发展之下的网络人际交往,要较大化地减少其网络人际交往的负面作用,要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能力,督促大学生形成内在的、自觉的道德任意识,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增强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以更好地增强大学生的辨析能力,并且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引领学生,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正确地认识自己、感知网络,建构良好的网络人际交往关系,生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2、促进大学生与现实的联系,提升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能力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大学生不能过于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之中,而应当多多融入到现实社会之中,接触和感知社会中发生的具体事件和内容,防范迷失在网络之中,形成封闭的网络人格。为此,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适宜的组织集体活动,通过现实交往活动,使大学生掌握现实人际交往的规则和方式,产生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的心理健康素质,在与他人的现实交往中纾缓自己的情绪,并使自身的心理需求获得满足,在与他人现实交往和接触的过程中,形成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增强了与他人现实交际的能力,并进一步促进良好的、健康的网络人际关系。

3、更好地借助于网络实现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在网络环境之中,我们看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的优势特征,进行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要转变原有的性、强制性、灌输式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利用网络开放性的特征,使大学生呈现出更为完整、更为真实的自己,从而使教师更为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更好地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如:师生QQ群、微信群、师生论坛等,从而更好地施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

4、净化网络人际交往空间,健全网络制度体系

网络环境不应当是污浊的虚拟环境,还应当保持网络的清洁性,因而,为了保持网络环境的净化和健康,需要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保障网络的净化空间,要对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加以过滤和剔除,并注重加强网络立法制度和体系,使其规范化、有序化,更好地培育和健全大学生的网络法制观念,在遵循网络法制的条件下,更好地进行网络人际交往。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渗透和扩张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领域的过程中,大学生是互联网中的活跃主体,他们在网络中的人际交往动机和人际交往关系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具有显著的预测效应。我们认为,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为复杂,不可片面地加以分析,要正视网络的双向性功能,网络可以拓宽学生的人际交往面,正确地运用网络人际交往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然而如果一味沉溺于网络,则不利于良好健康的网络人际关系的生成,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科学而理智地运用网络人际交往,需要加以积极的引导和教育,才能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生成。

人际交往心理论文:团体心理咨询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应用

摘要:团体心理咨询是与个体心理咨询相并列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面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许多困扰,我们应如何更好的运用团体心理咨询形式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呢?本文通过分析团体心理咨询的特点,针对团体心理咨询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活动设计与实施问题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团体心理咨询;大学生;人际交往;活动

1团体心理咨询的特点

团体心理咨询是指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相互诱导,以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行为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其具体内涵是:积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倡导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积极关注大学生的自我形象,倡导自我教育理念,营造和谐的大学生心理发展状态;积极关注大学生的共性心理问题,倡导同辈互动教育理念,帮助有需要的学生健全自身人格。常用的团体心理咨询方法有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行为训练。

高校开展团体心理咨询能够增强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改善和调节大学生孤独、抑郁、焦虑等一系列情绪,使大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从而掌握应对各种情绪问题的有效方式。团体心理辅导为大学生提供安全的情景,促进其自我开放与自我探索,拥有客观的自我评价和统一的自我意识;促进自我接纳,协调自我意识;团体心理辅导中形成的团体,充满接纳和支持的氛围,促进心理需要的满足和现实关系的建立;利用团体的“互动性”,提升成员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增强解决问题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促进思考和间接学习;团体成员的观点和情感往往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冲击力,波及其他成员的内心,引起共鸣,激发思考,学习新的行为模式,促进自我成长;团体心理辅导提供一个类似于真实社会的人际环境,通过一定的活动进行心理训练和技巧练习,培养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心理技能,并通过团体的反馈而不断调整,进而扩展到现实生活中,促进心理活动的暴露,提升健康水平和适应能力。

2团体心理咨询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设计与实施

2.1 及时单元的活动设计活动设计与实施目标:①提高团员的合作能力,提高凝聚力;②体会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与相关要索。

活动及时步,外星人入侵。热身游戏,能活动身体,唤起学生饱满的精神状态。活动第二步,盲人一家亲。规则是:分为四组,每个人将会有一个数字,看好数字后戴上眼罩,小组成员将会被拆散到活动室的各个角落,在不能说话,彼此看不到的情况下,小组成员能重新找到,并按照手中数字的大小由小到大按次序排好。活动后请同学思考:在整个过程中有哪些感受;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解决困难的?假如再来一次的话,在沟通方面需要注意什么会更好一些?通过这些讨论,让同学们感受到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以及沟通方法与沟通技能的改善与提高。活动第三步、登陆诺曼底。老师事先用积木搭好一个模型,给每个小组同样数量的积木。小组成员分成三个小分队:通讯兵队,侦察兵队,工程兵队。侦察兵的任务是把看到的模型描述给通讯兵,通讯兵负责把从侦察兵那里接受的信息传递给工程兵,工程兵负责搭建模型。游戏后请同学分享:不同角色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困难在哪里?怎么做可以让沟通变得顺畅?这个活动和你的实际生活有类似吗?通过一层一层的讨论,同学们会意识到沟通过程中,不仅关注自己的表达,还要关注对方,用彼此都能够理解的表达语言与表达方式,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等等,并将活动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请同学谈谈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大家一起帮忙解决。活动第四步、每人一句。每个团员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表达今天的感受或心得。

2.2 第二单元的活动设计活动设计与实施目标:①帮助同学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②认识自身的沟通类型。

活动及时步,房子意象。播放安静、舒缓而放松的音乐,引导同学放松身体,通过引导词让同学看到自己的“心房”,这是朱建军教授创建的心理咨询技术――“意象对话”中的一个技术,可以帮助同学看到内心的自己,能够意识到平时没有关注的那部分自己,会接触到内心潜意识的部分,增加自我认识。活动第二步,我的自画像。每位同学在一张A4张上,用彩笔画任何觉得可以代表自己的图案,可以是动物、植物、人物等等。自画像是心里测量“投射测验”的一种,通过自画像,可以分析个人的精神状态,性格特点,以及智力水平等,自画像完成后,同学之间彼此交流,探索与思考每个人的不同,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活动第三步、讲解萨提亚五种沟通类型。维琴尼亚.萨提亚是美国具影响力的心理治疗大师,她提出的人们沟通中常见的五种类型,分别是: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 、一致型。教师引导同学从语言、肢体、内心来理解五种不同的沟通类型,并请同学五人一组,就一个话题,分别扮演五种沟通类型,从而认识到自身常用的沟通类型,以及感受不同沟通沟通方式所带来的不一样的沟通效果,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用最适当的沟通姿态与他人交往。活动第四步、一起予拉手唱团歌结束本单元的课程。

2.3 第三单元的活动设计活动及时步、数字操。提起兴趣以及集中成员的注意力。活动第二步、到达彼岸。规则是每个小组围成一圈,相邻的脚边碰脚边,圈中问有两个不同的物体,摆在不同的部位,要求对准一个物体的两个人的脚,从一个物体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过程中,任何人的脚边与脚边不能分开。活动后,请同学们分享感受,同学们会感受到共同努力合作解决问题带来的快乐。活动第三步、共渡亚马逊河。规则是成员需要借助木板才能渡过一条很长很长的河,如果有一个成员不小心碰触到河水,所有成员都要回到对岸,重新再来,木板的总数是有限的。首先请同学们说出成功渡过这条河需要哪些因素,每说出一个因素即可得到一块木板。同学们会提出:信任、沟通、目标、服从、方法、分工、支持、领导等等,这些是团队具备良好的合作能力的要素,请同学们带着这些思考去完成任务。活动结束后,请同学分享感受,并思考他们自己是否履行了自己提出的合作的要素,思考团队完成任务的成功之处在哪里,不足之处在哪里?通过这个活动,能够很好的让同学认识到合作的要素以及需要不断的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合作意识。第四步、每人一句。每个团员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表达今天的感受或心得。

3结束语

实践证明,团体心理咨询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干预有着积极的效果。但有一些问题仍值得进一步探讨,如住团体咨询结束后如何进行追踪调查,了解团体辅导的远期效果,以及对了解到的情况应采取什么措施进行处理等。

人际交往心理论文:心理旅游模式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研究

摘要: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因素,在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大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生活。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越来越突出。本研究将心理旅游模式应用于高校,希望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心理旅游;模式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表现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是指大学生因处于不良的人际环境当中或不能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导致其人际关系严重失调,人际交往时常受阻的心理状况。常见的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害羞、恐惧、嫉妒、猜疑、躲避等。人际交往障碍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严重时则会形成极端心理,容易导致校园暴力冲突、自杀自残事件。因此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消除缓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帮助他们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人际交往关系。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形成的的原因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形成的原因是多种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可分为两种: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1、客观因素。首先是家庭的影响,由于有些家长受自身知识、素质的限制和教育子女不恰当的方法,对孩子过分关心和溺爱,导致了孩子容易形成一些不良的性格特征,如自私、不合群、集体荣誉感不强等。这些孩子进入大学后就容易会出现独立生活能力差、为人处事不恰当、与人沟通存在障碍等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卑孤僻心理。还有的学生早年生活在缺少爱的家庭中,这些家庭有的事父母不和,有的是父母离异,有的是父母忙于工作疏于照顾关心孩子。

其次是学校的影响,与中小学的学习生活相比,大学的管理更为宽松,生活更为自主,学习更为自由。这对于习惯了中学时代万事有老师家长安排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冲击。这就需要对学生在思想观念、文化素养、生活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周围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生活习惯,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去适应新的生活。但由于部分学生还没具备相应的交际能力,所以容易导致交往失败,失败的体验又会使部分学生觉得与同学交往是一种负担,从而缩小交际圈,把注意力转移到了网络或其他地方,渐渐地把自己封闭起来,较少或避免与老师同学们的交往。

2、主观因素。大学的学习生活主要以学生个体为主,受老师和家长的影响较小。该做什么以及该怎么做大多取决于学生自己,在缺少了老师和家长的效监督的情况下,学生如果在某些方面处理不当就容易导致人际交往障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及时是认知偏差,没能对自己形成稳定的认知,容易过分肯定自己或否认自己。自我肯定过高我容易导致目空一切,不屑于与人交往;自我评价过低则容易造成自卑心理,害怕与老师同学交往。这两种认知偏差都会渐渐使学生自我封闭,从而脱离周围的老师同学。

第二是归因不当,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由多方面造成的,如果归因不当就容易产出消极的影响,从而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大学期间,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总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如果总是把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长期与此就容易形成自我否定的认知,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他们就会逃避,远离群体。

第三过分自尊和嫉妒,部分性格内向而自尊心强的学生十分重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些学生敏感而多疑,当他们在某些方面不足或遭受挫折后,为避免他人自身形象受损,他们往往不会参加竞技类活动,也不愿与人交谈。轻微的嫉妒会产生动力,但过分的嫉妒则容易导致敌视和攻击言论,容易嫉妒的人经会导致人际关系疏远,紧张乃至冲突。

三、心理旅游

心理旅游是以旅游活动为实施形式,以心理咨询和治疗为实施手段,以促进参与者的心理健康为目的的新型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心理旅游通过创设回归自然,降低压力的情境,在心情放松的前提下接受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从而达到放松心情和解决心理问题的效果。

四、心理旅游模式的应用

心理旅游并不适合直接应用在大学生上,一方面是因为许多学生负担不起旅游所需要的花费,在时间上来说也不能满足条件;另一方面对于许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只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人际交往障碍问题,并没有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并不需要通过心理旅游这种针对性极强的方式来解决。

心理旅游虽然不适合直接用在大学生上,但却有极强的借鉴作用。心理旅游可以通过亲近大自然放松心灵的情景下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那么高校也可以通过这个模式组织一些活动来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

这种心理旅游模式不需要到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展开,因为只需要一个可以亲近大自然的宽阔的场地既可,所以可以在校园内的大草地进行,也可以到学校周边的公园、树林等地进行,既方便又经济安全。活动的安排则是心理旅游模式的重中之重,因为是多人活动,所以可以参照团队心理咨询治疗的一些游戏或其他心理游戏,如捆绑游戏、地雷阵、爬山比赛、四人木鞋、数字--人体拷贝等,也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才艺表演。依据不同的需要不同的环境展开不同的活动。

场地的选择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亲近大自然放松心灵,暂时放下所有的压力,而安排的相关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有机会相互沟通交流,消除彼此间的隔阂,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接纳别人与被别人接纳的过程中分享快乐与高兴,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归属感。同学之间接触多了,相互之间的交流也会变得多了,彼此之间也会渐渐地由陌生到熟悉再到亲近,走出自己的世界进入别人的世界,认知到自己的优缺点并学习别人的长处。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每隔一段时间组织一次这样的活动,如每星期一次或每月一次,长此以往则有助于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心理论文:幼儿人际交往中不良心理及其疏导对策分析

【摘 要】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更是生命世界的基本生存方式。交往不足或交往不当将成为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化的主要障碍。本文试着将我自己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所发现的一些幼儿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以及所做出的相应“疏导”方式进行初步的整理归纳。

【关键词】幼儿交往;自我;孤僻;心理疏导

幼儿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对其个人的发展以及今后一生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是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发现,我们的孩子们仍存在着许多人际交往中的困惑与交往心理障碍。

一、幼儿不良交往心理的主要类型

(一)“我就是皇帝”――狭隘渺小的自我中心主义

由于家长的这种过度娇宠和溺爱,养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孩子们交往中,以满足自己为目的,过分地关注和维护自我,从不为别人考虑。“自高自大”,觉得自己是最棒的,总用自己的想法去指挥同伴;“人人为我”,幼儿在园生活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孩子总爱霸占玩具,不肯和同伴分享,有人不顺他的意就大哭大闹。

(二)“谁与我同行”――离群索居的孤僻、不合群

大人给孩子越多的保护,孩子对大人依赖就越强。我们班这学期刚转入的丁香,她在班上就是个不合群的女孩子。从早上哭着进幼儿园开始,接下去一整天就一直不在“状况”中。据了解,孩子的妈妈平时对孩子关注较少,在家大部分时间是由爸爸照顾,而爸爸对孩子又过分溺爱,甚至之前孩子只上过一星期中班,还因为爸爸不放心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而退学回家。像丁香这样,在大人过度保护下的孩子,一旦离开大人的保护,他们在同伴中就没有了交往能力,随之对交往活动就产生烦恼、郁闷、焦虑不安等一些不良的情绪。

(三)“为什么是他”――扭曲丑陋的嫉妒忿恨行为

几乎每个人都有嫉妒他人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也不例外,记得上学期,班上陈柯小朋友的衣服上被铭瑜偷偷用彩色笔划了好几笔,询问后才知道是因为我表扬了柯柯这次画的比她好,结果铭瑜“吃醋”就用这样的方式给自己出气。

(四)“我也可以吗”――拘束封闭的羞怯、不自信

羞怯与嫉妒一样,是每个人都会体验到的,在幼儿园的孩子中是一种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这些孩子往往性格内向,喜欢一个人玩,害怕在与同伴交往,和陌生人和老师讲话时,眼睛躲闪,不敢正视,看到生人或到了陌生的地方,便习惯性地羞怯躲避;有些甚至自卑,自己不相信自己,对自己过于挑剔,缺乏自信心。

二、幼儿心理疏导策略分析

(一)突破“自我”天地宽――自我心理疏导

1.换位思考:学会接受批评。接受批评并不要求孩子服从,是让他们改变固执己见,我就是“小皇帝”的心理。我们要在保护孩子自尊的角度出发,让孩子接受批评。2.用“希望”代替批评。在指导过程中,我往往采用“希望”“建议”这两个词来代替批评,让孩子觉得我是对他能力的信任,也是对他能主动改正缺点的信任,从而保护了他的自尊。3.利用独处机会进行批评。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因此对孩子进行批评,我会选择独处时,让孩子首先感受到的是教师对他的尊重,相信这样会事半功倍的。4.批评后注意观察。帮助孩子正确地对待批评,随时关注孩子在被批评后的反应,并对孩子为此所做的任何努力或进步进行及时的表扬与鼓励。5.改变交往方式:学会分享。多充分利用集体活动,让孩子学会分享与谦让,以心换心,让孩子放下“小皇帝”的身份,做到爱自己爱别人,相信自己相信别人,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力量,从而大胆地参与集体中。

(二)开放“自我”不困难――孤僻心理疏导

1.引导孩子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分清真善美和假恶丑,才能分清强弱高低,先进落后。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在认识自己的时候,一般是拿自己跟别人比较,像照镜子似的仔细观察别人,这样自己身上发生的那些东西先在别人身上发现,从而了解自己行为的动机目的,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学会评价自己。2.优化性格是矫正幼儿孤僻心理的关键。孤僻者幼儿大多性格比较内向固执,因此,培养他们乐观开朗,乐于交往,善于听取意见的性格是关键。3.释放“自我”心舒畅――嫉妒心理疏导。嫉妒因竞争而起,合理组织各种集体竞争活动,营造支持合作性交往的心理氛围,对减少嫉妒的产生有不少的帮助。就如上述铭瑜小朋友的“吃醋”行为,我在处理时及时结合《指南》中的建议: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因此,在今后组织活动过程中,我会尽量避免孩子个人之间的竞争,给孩子们创造机会,让孩子学会合作。4.展示“自我”信心足――羞怯心理疏导。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要为他们创造一些锻炼的机会,使他们在交往中能够大方得体。

(1)想象法。引导孩子通过想象来克服害羞、胆怯心理。可以让他们想象自己在集体面前大胆的表演,充满自信与无畏。(2)角色扮演法。在区域活动或集体活动时,多给孩子提供一些与羞怯者有关的特定人物角色,营造一些不同的情绪和语言环境的氛围,引导他们大胆投入,扮演越真实,给孩子学习的机会越多,改变其羞怯的可能性就越大。

综上所述,人际交往是心灵对话、人性贯通的过程。幼儿人际交往的根本任务是引导幼儿在特定的情景中,在与他人的心灵对话、人格碰撞中体验美好的人性,塑造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帮助孩子体现真实的自我,主动参与交往,养成尊重、理解、诚恳的待人态度和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做人品行。

人际交往心理论文:校园心理剧在中职生人际交往教育中的应用

【摘 要】校园心理剧是一种新型的心理健康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更为直观的学习理论知识,并从中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及获得处理问题的灵感。本文在分析中职生人际交往状况的基础上,探讨运用心理剧方法改善中职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关键词】校园心理剧;中职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

心理剧是由精神病理学家莫雷诺在20世纪30年代创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基本的团体治疗方法。校园心理剧则是结合心理剧方法,在心理教育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新型的本土化的行动表达演出技术。它是以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主题,且通过表演的形式来表现当事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与冲突,在心理辅导老师和参与者及观众的帮助下,使学生认识到其中的主要问题,学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理心理问题,从而让全体学生受到教育启发。

在“人际交往”主题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将一些中职生常见的人际交往心理个案改编成校园心理剧,再由小组成员共同参与表演出来。实践发现,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学习基础差、抗“说教”能力强的中职生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而且有效地提高他们解决人际问题,运用交往技巧的能力。鉴于此,本文旨在探讨校园心理剧在中职生人际交往教育中的应用。

一、中职生人际交往问题分析

进入高中阶段的中职生,年龄范围在15~18岁,处于最敏感且叛逆的青春期阶段。对于中职生来讲,父母、同伴和教师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人际关系对自己的影响愈来愈大。但是,在心理咨询中和问卷调查中均反映了一个现象,即绝大多数的中职生都处在人际交往的困扰中。据分析,问题主要出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信不足影响中职生人际交往

在对2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只有不到20%的学生表示对自己有信心,大部分学生都自信不足,甚至非常自卑。中职生的构成主要是中考成绩差未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存在着学习成绩跟不上,自制力较差,不被老师重视等现象,甚至部分学生是让家长、老师头疼的问题少年。这些学生在读书以来可能都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致使他们对自己的认同感逐渐降低,也影响了和老师同学的沟通交流,越少交流,越没自信,便越不会主动去跟别人交流了。进入职中后,许多学生表示很担心别人会瞧不起自己,因而不愿意与过去熟悉的人打交道,不愿意暴露自己中职生的身份,有意回避正常的社会性交往,如此,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都会受到了不良的连锁影响,他们的心理就更缺乏信心了。

2、缺乏技巧影响中职生人际交往

在“沟通技巧”的调查中,能答出相应技巧的学生不到一半,可见中职生在人际交往中掌握的技巧很少。目前的中职生大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是在父母和长辈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从小到大一切都依赖父母的给予,想要获得的东西几乎很少需要通过自己去与别人打交道才能得到。而在平时或假期中,大多数学生习惯了选择网络的方式来打发时间,也极少主动去进行社会上的交往。因此缺乏锻炼自己与人交往的机会,难以掌握必需的交往技巧。当他们进入职中,面临着更有挑战性的新环境时,人际交往技巧的缺乏往往让他们遇到问题时不知所措。

3、成长环境影响中职生人际交往

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中职生总喜欢指责和抱怨。从心理角度分析,这是一种心理防御现象。在给人际交往不良的来访者做咨询的过程中发现,喜欢指责和抱怨的学生,他们的成长环境中就存在许多指责他们的声音,来自于父母、老师等。父母虽然伴随孩子一起长大,但是很多父母没有学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调整自己与孩子交流的方式,使双方交流只停留在一种上对下的状态中,家长习惯用去命令和指责孩子,影响了青春期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在学校,当成绩出现拖后腿或某些行为导致班级扣分时,老师也会当众给予批评和否定。这些现象对中职生的性格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出于心理防御,他们对一点点不满的事物就抱怨以示反抗,通过指责别人来获得心理平衡。但是,指责和抱怨恰恰使得人际关系更加冷漠,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

二、运用校园心理剧改善中职生的人际关系

校园心理剧在“人际交往”课堂中的创新运用,既避免了说教式的理论教学,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在我校中职生的人际交往教育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改善效果,受到了师生们的认可。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及时环节:准备阶段

教师编制人际关系调查问卷,选取本校学生样本进行调查,了解目前学生关注的人际交往问题,收集如宿舍关系、恋爱情感问题、家庭沟通问题、贫困生自卑心理等素材案例。然后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进行剧本编写。剧本编写要根据3~5种典型的人际关系问题类型来进行,可以师生共同创作,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设计不同情景不同角色。将剧本分派给每个小组。

2、第二环节:暖身阶段

这是让每个小组成员为体验做好准备的必要阶段,通过小组的团队建设和团队游戏,运用音乐、冥想、肢体活动等方式营造一种温暖的气氛,让小组成员有进一步的了解和互动,培养小组自发性的气氛。通过暖身的活动,小组成员相互发现大家有着同样的体验,从而建立较高的安全感和较低的心理防御。然后小组商量讨论,确定剧本角色的分配和任务如何开展,教师在旁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

3、第三环节:演出阶段

演出阶段是心理剧的主要部分,要求各个小组按照剧本的要求,通过肢体感受与行动表现的方式,将主角的焦点问题表演出来。在表演过程中,主配角尽情表现,同学观众充分参与。根据课程大纲的要求,“换位思考”是人际关系主题的重难点,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该阶段利用的“角色转换”技术正好实现了大纲的要求。在这个参演过程中,参与者会从不同的人物角度看待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以产生认知的冲突,引起反思,从而达到改变不合理的人际认知,了解和掌握交往的技巧。

第四阶段:分享阶段

这是校园心理剧非常关键的阶段,是全班学生共同参与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论是主角、配角或观众,都被鼓励分享他们类似的经验和感受。需要注意和把握的是,学生分享的是自己的经历或刚才扮演某个角色的感觉,而不是去诠释、 分析主角的问题、行为和感受。而作为观众的学生积极表达他们此时的心理体验,不必对某个角色的表演效果做评论。分享能够使同学之间更加团结,相互支持,获得心灵的正能量。参与者将会把这种心理体验带到未来人际关系的真实世界,逐渐改善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校园心理剧在中职生人际交往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采用体验式的心理剧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参与课堂的激情被大大地激发,创造性和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对人际交往知识及技巧的掌握效果令人满意。课后我们上课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92.7%的学生喜欢这种授课方式,84.1%的学生认为收获更多。校园心理剧在中职生人际交往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总结为三个层面。

1、它为中职生提供一个轻松的暴露内心的平台。

职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多种多样的,同时有特殊性,由于自信不足,缺乏安全感,即使面对心理老师也难以敞开心扉。校园心理剧恰恰贴近中职生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来表现出共有的心理困惑。参与者不必担心被嘲笑“心理有问题”,也不必掩饰自我,他们会在剧中人物身上表现出自己的意愿、 观念、 行为方式。这实际上相当于一次投射测验,心理老师能够清晰地看出每个人的特点和问题所在。通过内心的暴露和情感的宣泄,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中职生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2、它有助于中职生在班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校园心理剧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每个小组从团队建设到对剧本的理解、修改甚至否定等,到合作演出完成,一方面训练了同学之间交流沟通的能力,一方面训练了任务合作的能力。群策群力的活动可以增进同学们之间的情感和友谊,有助于他们在班级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形成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成功体验,自信心得以提升。

3、它促进了中职生的心理成长。

经过相互交流和分享,大家会发现,原来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类似的困惑,了解到别人也有着和自己一样的经历,从而减轻内心的不安和焦虑,获得自身的成长。在主动参与和积极反思后,学生更乐于聆听和思考老师的点评和反馈,这也提高了他们的人际交往技巧,如关注别人的需要、聆听他人的讲话、表达内心的想法等。

人际交往心理论文:人际交往能力对飞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摘 要】大学生由于自身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和所处环境的独特性,心理健康的状态和影响因素呈现出一定的特点。飞行大学生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由于民航行业的性质特点和飞行员的职业要求对飞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要求更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日常心理状态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有效的社会支持有利于飞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训练弥补自身的心理不足,以更好的提高飞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飞行大学生

人是社会群居性动物,人类生活在社会中,必然会与其他社会人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也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即人际交往。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交往模式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丰富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人的心理健康。大学生由于自身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和所处环境的独特性,他们渴望自立,但是脱离父母、独立生活需要他们与人交往。现实中大多数学生主观上愿意与人交往,但实践中不是缺乏勇气就是缺乏技巧,以至于交往中受到挫折,不但体验不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反而直接打击个体的自信心,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飞行大学生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由于飞行行业属于特殊及高危行业,其行业的性质特点和职业要求,要求飞行大学生拥有比普通专业大学生更健康更良好的心理素质,而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从事飞行职业的基础之一。基于对行业要求的考虑,每位飞行学员入学前都会进行相应的心理测验,筛选出心理健康达标的同学入学。有资料显示,我国飞行学员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良好,高于同龄其他大学生群体[1],但是飞行学员在学习期间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同时面临着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同时肩负着沉重的飞机安全压力等。如果心理冲突和矛盾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有效的人际交往会帮助学生舒缓和释放不良情绪,调整心理状态,稳定心理健康水平。

飞行员的飞行操作与人际交往是共同存在的,飞行员需要在飞行的过程中不断了解飞机状态的同时,还要跟地面的空管人员实时沟通飞机及机舱内外的状况,让地面管理人员实时了解飞机的状态,以便飞机能够精准的起飞和降落,的在指定的空域里安全的飞行。这些都需要飞行大学生在学习飞行技术的同时培养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与人的协商能力等人际交往的能力。

飞行员在成为机长之后,在必要的情况下要以机长的身份对乘客舱内发生的纠纷进行必要的调解,这需要飞行大学生在兼顾飞行的同时培养仲裁与排解纷争能力、善于察言观色、解读他人的情绪、分析能力等。总的来说,这些能力都是人际交往能力。

从心理上讲,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个人都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因此,在社会交往中,就更重视自己的自我表现,注意吸引别人的注意,希望别人能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据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对于真心接纳我们,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更愿意同他交往并建立和维持关系。

飞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越强,越容易让人接受他并接受他的意见,做出的判断和决策更有说服力、影响力,即使自己的判断有一定的偏差,大多也会积极听取他人的意见或建议来改善自己的言语和行为,让事态向好的方向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强会帮助飞行员在飞行过程中与各方面人沟通的过程中更顺利的完成需要达到的目标,树立良好的形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

青年期的大学生尤其希望被人接受、理解的心情尤为迫切。如若一个飞行大学生交际能力较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总是无法得到他人的支持和重视,交往过程受挫,直接影响学生的交往信心。尤其在飞行学习过程中交往受挫,很大可能飞行技术也得不到肯定,无法通过人际交往与自己的教员沟通自己的问题所在,解决实际的问题,飞行技术无法达到飞行标准,自信心不断下降,更加不愿意与人交际,孤立自己。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起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人际交往,人际交往的剥夺或缺失,必然出现种种异常的心理,心理健康水平会逐渐降低,可能出现心理障碍,最终可能导致停飞。如果在学习飞行技术毕业后进入公司,也可能由于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无法处理飞行过程中飞机机舱内乘务员以及乘客等出现的应急问题,可能激化乘客对航空公司的矛盾,从而导致航空公司或者乘客的经济损失或者精神损失,后果都是不可估量的。

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根据飞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充分发挥学院心理咨询作用,对有心理健康障碍的学生实施团体咨询,通过实施团体咨询的方式进行人际交往训练。团体咨询是在一个轻松、自在、活跃的气氛中完成的,主要通过各种心理游戏进行实施。在团体的情境下,由咨询员根据飞行学生问题的相似性,通过帮助团员在游戏中了解自己行为的不足,发现对方的有点,去学习新的行为,改变不适当的行为,减轻心理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团体训练提供支持、关心、感情渲泄等方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改善成员的人格结构, 以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想要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就要学会交际的技巧,大学生只要注意加强交往的实际锻炼,学会技巧,良好的交往能力就一定会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赖于相互的了解,有赖于彼此思想上的沟通;还要注意与人交谈,交换看法,讨论感兴趣的事情;沟通时,语言表达要清楚、、简练、生动;要学会有效聆听,做到耐心、虚心、会心,把握交谈的技巧,吸引和抓住对方。人际交往团体训练通过对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提高,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克服焦虑、自卑等不良的心理问题, 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未来的飞行职业生涯中,飞行员会遇到来自社会各方的压力,只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帮助飞行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更好的适应环境带来压力和动力。我们希望通过提高飞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一定的交往技巧,让他人能够成为让别人接纳、支持、喜欢的对象。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人际交往解决或缓解自己在学习或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更好的帮助飞行大学生在学习以及今后的职场中成长和成才,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说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对飞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积极的影响。

作者简介:

韩雪茹,女,汉族,河北保定人,研究方向:思想教育和行政管理。

人际交往心理论文:浅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内容摘要:大学生努力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完成大学阶段社会化的成长历程。但大学生正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并迅速向成人过渡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过渡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常常会使其产生种种内心矛盾和不良情绪体验。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生活的需要,也是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所以,本研究从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并找出相应对策,以此来促进大学生人的际交往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心理健康 对策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期间,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努力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完成大学阶段社会化的成长历程。但大学生正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并迅速向成人过渡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过渡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常常会使其产生种种内心矛盾和不良情绪体验。另一方面他们阅历还浅,涉世不深,在许多方面还不成熟,生活、学习上还有较大的依赖性。同时,随着科技的告高速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也增加了他们的压力,加剧了他们内心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生活的需要,也是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所以,本研究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这个角度找出存在的问题对其心理健康进行研究,以此来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否影响其心理健康,也可引导大学生妥善地解决各种矛盾,对促进他们的心身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

1.自傲、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但是有的大学生在交往中自傲心理严重,过高地估计自己,总觉得自己优于别人。还有些大学生在为人处事中总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考虑别人的兴趣和需要,喜欢自吹自擂、固执己见,总是维护自己强烈的自尊心,固守自己的态度,坚持自己的意见,寸步不让他人,甚至在明知别人正确时,也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这种自傲,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交往心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极为严重的不良影响。

2.自卑心理

自卑是由于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产生的一种自我体验,表现为过低评价自己的能力和品质,总觉得自己不足的地方太多,优势太少,担心失却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有关材料表明,某高校大学生中具有明显自卑感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8%左右,有的自卑感还十分严重,甚至自暴自弃。自卑的学生常常缺乏自信,在社交场合表现拘谨,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

3.嫉妒心理

嫉妒是人际交往中,因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感情。嫉妒一旦出现便成了纷扰的源泉,不仅妨碍了他人的生活,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心理不适。这是一种非常又害的心理现象,会严重的影响到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也会对嫉妒者的人格及今后的人生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1.自傲、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矫治

自傲和以自我为中心是不良交往心理的特征之一,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要克服这种心理,就必须按以下三方面要求去做:

A.要平等相处,尊重他人

应当平等待人,善待他人,不过分苛求他人,使交往双方都有机会满足自己的需求。

B.要虚心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

人际交往中不要唯我独尊,固执己见,要容许有不同意见,要能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和批评。

C.换个立场看问题,学会换位思考

可借助心理咨询的“空椅子法”和“角色扮演法”来尝试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D.学会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如倾听,以自我中心的人往往在倾听之前就已经关闭了耳朵,只听得见自己得声音。真正会倾听的人不仅用耳朵在听,更是用眼睛、用心灵在听;不仅能听懂语言所包含的意思,也能听懂弦外之音。

2.自卑心理的矫治

自卑是心理咨询中的常见问题,其实质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一个自卑的人往往过低评价自己的形象、能力和品质,总是拿自己的弱点和别人的有点比较,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从而丧失自信,悲观失望。严重的自卑心理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给学习和生活带来了精神负担,所以,大学生应积极改善自卑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A.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建立自信的基础。

B.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

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要学会正确同别人比较,正确看待别人;提高自己的自尊心,提高自我期望。

C.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平时和参加一些活动之前,不能消极地暗示自己,而要多分析自己得有利方面,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D.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一个人在成长和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曲折和困难。因此,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挫折和失败,要正确对待,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振作精神,要及时从挫折和失败的阴影中解脱出来,不要让这些成为自己精神上的负担,而要成为前进中的动力。

E.树立自信行为

因自卑而妨碍交往的大学生,在交往中应树立自信行为。如:锻炼自己能径直向对方走去;讲话时敢于盯住对方的眼睛等。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要条件。所以,大学生要从各方面锻炼自己,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改善人际关系,使自己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

3.嫉妒心理的自我调适

A.纠正认知偏差

嫉妒者往往会认为他人的成功和成就是对自己的利益侵占和威胁。实际上,别人的成功是通过自身努力来取得的,嫉妒者不应该把成功者的成就视为自身的失败,反而应该学会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并非以己之短比人之长,关键在于换个角度看待问题。

B.注意的转移

可以通过参加有益意的活动,勤奋工作,努力学习提高自己,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没有时间去嫉妒他人。同时,可以通过转移关注点,从自身寻找自己的优点,已达到自身的心理平衡,来缓解和消除嫉妒心理。

(作者单位:甘肃医学院)

人际交往心理论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摘 要: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工作生活的节奏加快。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其人际交往能力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近几年,关于大学生自杀和投毒案件屡见不鲜,这种案例的逐年增加,使国家教育部门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提高了关注度。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成为了各高校在培养适应社会的高学历人才的关键。本文笔者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和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了增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健康心理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处理的好坏是建立健康的心理的关键。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能够给人带来欢快和幸福的心情。然而,紧张和不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给人带来痛苦和烦恼。社会是人与人交织的形态,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是实现社会价值,社会价值的实现,需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个人能力发展的基础。大学生在大学这个小型的社会团体里,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影响其在大学发展的关键因素。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指出: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依靠自己储备的知识量仅使用15%,而剩余的85%则取决于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由此,本文笔者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讨论,作出如下论述:

一、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心理健康程度关系的概述

首先要明确何为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即指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本文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讨论是指大学生在其大学环境中的各个领域与人建立各种关系的纽带。大学生在大学环境聚集的首要特点是来自于五湖四海,每个人的地域文化背景不同,交往能力不同。其次,大学校园近几年社会化程度加深,学生的竞争压力增大。各区域的文化生活水平差异也很大,这就造成部分城乡学生对待事物发展的看法不一。在70后、80后的大学生校园,其学习氛围浓厚,生活色彩并不丰富,每个人的追求的目标大体一致。而近几年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促使大学校园的整体环境的影响,学生怠学的情绪严重,互相攀比心增强。,由于生活的家庭背景各不相同,学生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其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童年和青少年。近几年,离婚率的增高,学生大多单亲较多,促使学生有严重的极端自私心理①。

二、完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心理健康建设

(一)学校组织定期学生心理咨询活动

近几年,多所高校发生学生自杀和谋杀现象,教育部要求各高校针对学生心理变化设立心理咨询室,可是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学校并未重视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生本人羞于找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甚至部分心理健康情况不理想的同学,是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问题的。学校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活动,让心理咨询师根据聊天内容来判定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如发现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学校应及时采取措施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健康的疏导。学校定期组织心理咨询活动,使心理咨询不再神秘,也使学生了解部分心理建设知识,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树立。心理咨询活动不可单一,要进行多形式学生交流活动,从而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②。

(二)学校组织办理各种竞技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大学校园的学生年龄大多在20岁左右,是精力旺盛的年龄。人在饱满的情绪的时候,需要有方式进行宣泄,有助于健康心理的发展和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学生的情绪得不到合理科学的疏导,很容易将情绪宣泄于他人身上,造成人际关系受损,从而影响健康心理的发展。由此,学校应组织各种竞技活动,例如篮球专业、非专业比赛,足球专业、非专业比赛等。进行专业和非专业比赛,是扩大学生的参赛范围,好能做到全员参加。这样大学校园的活动增多,能使学生的情绪得到很好的舒展。竞技活动也是人际交往的过程之一,能够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健康心理的发展③。

三、结语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心理健康是不可割舍的关系,良好的心理环境能够促进大学生和谐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反之,较差的人际交往能力也会影响健康心理的发展。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人际交往心理论文:中职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辅导

摘要:中职学生(以下简称“中职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他们最主要的交往对象是同学、老师、家长和朋友。如何把握交往的技巧,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最根本的是提高个人的修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教师对中职生进行人际交往的辅导显得必要且重要。

关键词:中职生;人际交往;心理;辅导;训练

十六七岁的中职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处在成长发育期,此时他们需要朋友,需要与人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才会使他们有愉快、乐观的心情去学习,拥有朋友才能感到社会的温暖。现实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衡量中职生心理健康的标志,也是迈向社会的重要一步。交往是人际间借助于言语和非言语的媒介而实现的相互沟通、相互认知与相互作用。中职生人际交往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与成人的交往,即与父母的交往和与父母以外的其他成人的交往;另一方面是与同伴的交往。中职生主要时间是在学校(特别是班级)度过的,所以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校内人际交往的辅导。

一、利用集体的力量,对一般中职生进行人际交往心理的辅导

1.教师要树立个人魅力,运用好正式交往与非正式交往。教师应以正确的态度与学生交往,建立民主的交往模式。有个人魅力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性,这种无形的个人使正式交往得以顺利进行。非正式交往与正式交往相比较它有方便性和随意性,它一般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校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然而非正式交往也是在需要、情感、兴趣、爱好等方面较为接近或一致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是在轻松和自然的情境中进行的,所以非正式交往的作用在很多时候比正式交往的作用更大、更明显。在教育教学中既要重视师生间的正式交往,也要对师生间的非正式交往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恰当运用正式与非正式交往。

2.营造民主环境,塑造积极个性,培养交往能力,促进人际交往。教师的领导作风实际上决定着师生双方的交往模式。因此,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实行民主的领导方式,还需建立民主的交往模式。中职生积极的个性是在民主的氛围中塑造的,其对中职生的人际交往有着积极的深远的影响。中职生在民主交往模式中不但能激起其对所学科目的兴趣、热情,提高学习成绩,还能进一步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更有利于他们的交往。中职生的自我意识、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品质都是在这种交往模式中发展起来的。在对学生进行辅导时教师要从思想上真正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这是培养和增强学生自主性的关键。中职生良好个性品质的核心和灵魂是他们的创造性,在民主交往模式中能不断地得以提高与发展。在民主的交往模式中充分体现出班级气氛的民主、平等、和谐、活跃,学生得到教师的尊重、信任,他们畅所欲言,思维敏捷,敢于提出问题,其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

3.正确对待各种非正式群体,促进中职生人际交往的发展。中职生在学校进行的人际交往也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学生在校主要的任务是完成任务学业和学会做人,他们在完成教师规定的任务的同时而进行的互动、学生之间根据教师的倡议而进行的互帮互助和学习竞赛,这些都属于学生之间的正式交往。除此之外学生之间还较多地表现为非正式的交往,如课间、课外活动、宿舍生活区等进行的交往,这种交往的结果就是在班级中形成了各种性质和形式都不同的非正式群体。教师应该正确对待学生中的各种非正式群体及指导学生进行正确交往。重视班级里亲社会型的小群体,有利于班级的形成和发展。群体之间的交往是群体成员信息沟通的重要场所和情感的依托,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到这样的群体来,使他们形成开放、乐观、团结互助等积极个性品质。

4.加强班级管理,班风良好才能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加强班级管理是建立良好班风的关键,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班级非正式群体就是在班级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教师应通过加强班级建设来引导,充分利用这些非正式群体促进学生的积极交往。因为舆论对一个集体,尤其是班集体很重要,包括在班级非正式交往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舆论,如何选择交往的对象而形成正确的交往方式等。所以教师应建立班级的正确舆论环境,加强正面引导,建立各种合理规章制度,给出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让学生去遵守。同时对在交往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好人好事更要给予宣传和表扬。教师要维护正气,抵制歪风邪气,使班级风气积极向上,学生的非正式交往得以健康的发展。

二、对个别中职生人际交往障碍心理的辅导

在一个班级中,总会有个别中职生存在自己无法融入集体的感觉,他们渴望与人交往,却又害怕、不善于与人交往,他们自身具有交往困难。分析之,原因可归纳为受个体生理特点的影响与个体心理特点影响两方面。

1.有些生理缺陷,或学生本人认为的生理缺陷,严重影响着学生的人际交往,如缺牙、身材矮小、伤痕等,这些与其他人不同的生理特点,使他们感到自卑。对于这样的学生,应该让他正确看待自己的缺陷,一方面引导帮助他不要把缺陷夸大化,尽量通过修饰来掩饰自己的缺陷;一方面引导他发掘自己的优点,与此同时,要依靠班集体的力量,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使其在同学们热情的帮助、毫不嫌弃的交往中漠视自己的生理缺陷,将其看得淡然化。

2.对由个体心理特点影响而导致交往障碍的学生应针对不同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辅导:(1)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如以自我为中心、自卑、妒忌、猜疑、偏激、报复心强等特点,这些心理自然就会影响到个体与他人的交往。教师应根据不同心理设计出适合的教育辅导方案进行矫正。(2)个人能力方面的缺陷的心理。如言语表达能力差、缺乏交往的技巧、不善交往等,这些学生生性怯懦,很少与人打交道,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所以常采取回避行为。针对这些情况要进行如下辅导:①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找出原因,取得学生父母的支持和配合。②在学校里,教师应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注,创造更多机会进行练习,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③鼓励并帮助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发挥集体的作用,教师和同学们多称赞、多倾听,以鼓励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发挥长处,肯定自己。(3)曾经有过交往失败的经历,缺乏人际交往信任的心理。在交往中有的学生过于自信偏激,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不屑与人交往,因而使人敬而远之。对这样的学生,首先应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交往失败的原因,创设一些活动,让他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别人的长处,再教给他们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如交往中的诚信等。(4)嫉妒心理。由于学生的认知面比较窄,思想不够成熟,考虑问题不够长远,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这样的心理常常使他们不能融洽地与别人相处,常常在心里不自觉地将别人与自己比较,而影响了交往。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在辅导时态度要坦白和诚实,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敞开心怀引导和纠正。与此同时还要教导学生正确看待别人的优点与进步,引导他们用别人的长处来完善和弥补自己的不足,靠自己的努力和进步来换取别人的赞扬。(5)情绪化、逆反心理的辅导。中职阶段心理的不成熟很大反映在情绪化上,男生比较多见,如经常容易发怒,经常与同学、家长和教师发生对抗,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波动,又不愿承认错误。同学们都不愿与这样的人交往。

笔者建议用如下措施来辅导这样的学生:①要让有这种心理的学生认识到,经常性的发怒不仅伤害了别人,更加有害于自己的身心健康。②要帮助学生学会调节、控制自己不良情绪的方法,如数数法、内部积极暗示法、冷处理法等。③在学业之余适当学些艺术,用艺术来陶冶情操,丰富学习生活。④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强其对集体生活的归属感和荣誉感。⑤学校和家庭教育要保持一致性,要求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要过高,要适度,要循序渐进,要讲究方式方法。⑥身教胜于言教,要求教师与父母在学生面前要做好榜样,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处理好师生之间、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取得成效。

三、对中职生进行人际交往训练的几点建议

1.社交知识和规范训练。这需要学校、教师的重视,如开设讲授人际交往的知识、其本原则等的课,编制规范性的行为要求,组织孝心教育、礼仪教育等活动,引导学生看相关的书籍。

2.三分钟演讲训练。利用读报课或政教活动时间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上台演讲,先请交往能力强的同学做示范,以后则要注重让一些有交际障碍的同学一试身手。

3.角色扮演训练。通过变换角色、变换身份,在不同的环境中训练社交技巧和应变能力。比如,为了管理好班级,学生干部的力量是不可轻视的,于是叫同学演说假如你是班长、学习委员、团支书,你将如何搞好班级管理。这样既选拔了人才又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4.自我想象暗示训练。考试前为消除紧张心理,可以用冥想法放松自己,想象自己处在空旷的山谷中,让思维驰骋起来;同样在人际交往中可以想象自己处在难堪的人际交往情景中,通过积极的暗示:“我能行”、“这没什么可怕的”等,使自己克服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心理障碍。

人际交往心理论文: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自卑心理及自我调适

摘要: 人际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正确认识自卑心理给贫困大学生带来的危害,客观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有利于他们克服自卑,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自卑心理 人际交往 贫困大学生

自卑心理,一般是个体对自己生理、能力、家庭、地位等方面轻视而引起的消极和反常心理状态,是由于不恰当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拒绝。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不利于正常的人际交往,会妨碍顺利完成学习,影响健康的人格形成和完善。主要表现在心理上轻视自己,缺乏自信。在交往中过于敏感,处处退缩。在学习上消极被动,不敢说话。在生活上行为懒散,碌碌无为。在个性上脾气暴躁,咄咄逼人。在行为上谨小慎微,瞻前顾后。适当的自卑会激励进取,增强意志。但从长远来看,自卑不利于学习的进步,生活的顺利,会摧毁身心,击垮勇气,影响到人际交往和正常的生活。

一、自卑心理会影响人际交往中的情绪

自卑心理,会使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紧张、焦虑、低落等不良情绪。他们一般不喜欢与人交往,认为人际关系太复杂,经常把自己隔离起来,整天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别人进不去,他也不出来,离群索处,不敢主动交往或接受友谊。久而久之,就形成人际交往障碍。

二、自卑心理会影响人际交往中的个性

自卑心理,会使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缺乏自信、灰心丧气、意志消沉、畏手畏脚的个性。使他们交往减少,热情降低,封闭保守,偏执孤僻,胆小懦弱甚至精神崩溃,走向极端。自卑的人消极退缩,不愿和社会、他人联系,生活在自己的空间,内心封闭,不了解新事物、新观念,缺乏合作精神,丧失很多机会。从而影响到个性发展和健全。

三、自卑心理会影响人际交往中的能力

自卑心理,会使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自我否定、自我拒绝的心态,会影响自己才华的发挥,不利于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一些贫困大学生看到别人穿着昂贵的衣服、品牌的用品,就会自惭形秽。因此,就是具有出众的才华能难以施展。在班级活动中,不敢表现自己,该说的不敢说,该做的不敢做。自卑者总表现出无能力的态度,叹曰:“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如那些自认为性格怯懦、抑郁低沉、反应迟绘者,多不敢主动结交朋友,常常“天马行空,独来独往”。

四、自卑心理会影响人际交往中的思维

自卑心理,会使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疑心重重、过于敏感的思维方式。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无端地庸人自扰,爱用显微镜看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越看越多,越看越大。当自己偶尔做错一件事,便耿耿于怀,认为这下自己完了。不仅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别人也看不起自己。自我认识消极,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于是在交往中过于拘谨,放不开手脚,担心自己成为笑料或被人算计。

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及时,社会因素是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外部原因。当前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上很多人把获得金钱作为人生的目的而瞧不起穷人。这种认识反映到校园中,贫困大学生必然受到一些人的嘲笑、奚落和歧视。就是一些人处于善意资助贫困生,他们内心也会感到伤害。所以,很多贫困大学生不愿意接受个人的帮助。

第二,家庭因素是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贫困大学生之所以产生自卑心理,根源就在于家庭条件不好,生活贫困。在高中的时候,大家忙于学习,关注成绩,同学之间攀比较少。然而到了大学以后,受到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同学之间在衣服、手机、电脑等相互攀比,贫困大学生在物质条件不如别人,由此导致心理失衡。总认为自己经济不富裕,穿戴不时髦,低人一等,被人看不起,因而产生自卑感。

第三,个人因素是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内部原因。在高中,很多贫困学生成绩优异,受到学校、老师的关注和夸奖,但到了大学以后,成绩不是的标准。而一些贫困大学生在个人能力、组织管理、演讲口才等方面欠缺,与他人比较自愧不如。父母对贫困大学生的期望很高,压力很大,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自卑是人生成功之大敌。因此,贫困大学生要化自卑为自信,化消极为积极,化阻力为动力,努力提高自我调适能力。

首先,要正确认识。贫困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客观认识自己家庭条件、知识结构、生活经历等。贫困大学生要认识到贫困有两种:一种是物质上的,一种是精神上的。现在社会,真正的贫困是在于缺乏知识、缺乏自强不息的精神、缺乏进取和学习的能力。贫困大学生要懂得精神上的富足比物质上的贫困更重要。物质上的贫困是暂时的,是可以克服的。家庭贫困不应该成为自卑的理由。

其次,要自我暗示。自我暗示,就是通过语言、形象、想象等方式,对自身施加影响的心理过程。自我暗示分为消极的和积极的两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可以使个体被动消沉,自卑就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增加信心,促人进步。贫困大学生要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要知道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家庭条件不好使得物质水平不高,生活贫困;另一个方面,也锤炼了意志,增加了阅历。

再次,要适当比较。校园作为群体,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在一起学习、生活,相互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比较。贫困大学生要学会适当比较,和别人不要比吃比穿比用等物质方面,要比成绩比刻苦比勤奋。不要拿自己的劣势和别人优势相比,要拿自己优势和别人劣势比较,这样才能克服自卑。

,要合理归因。不合理的归因方式是贫困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往往把贫困看做包袱,不能正确认识贫困。因而在校园中,贫困大学生把物质条件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自卑心理是一把双刃剑。可能是努力拼搏的动力,也可能是封闭消极的推力。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影响了人际交往,阻碍了提高能力的道路。因此,要克服、消除和超越自卑。

人际交往心理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人际交往”教学案例研究

摘 要: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发育、健康成长的重要方面。本研究设计内容科学、学生参与度高,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交往 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人际交往定义、意义;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及主要障碍和问题;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误区。(2)学会有效的沟通,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实现良好通畅的人际交往。

教学内容:(1)人际关系交往的定义和意义。(2)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障碍及问题,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误区。(3)怎样实现有效沟通(这部分是重点):沟通特点、沟通困难因素、掌握干扰、沟通态度、沟通原则、沟通技巧、大学生人际交往“三部曲”、为你支招。(4)思考题。

教学形式:提问、讲授、案例、讨论、情景模拟、游戏、归纳总结。

二、提问导入主题(提问法、讲授法)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的心理软肋吗?提问:为什么我总感觉到孤独和无奈呢?为什么我就没有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呢?为什么我的父母、我的室友和我住得很近,可心理上的感觉却咫尺天涯呢?为什么我一和陌生人说话时就感觉到特别紧张、恐怖、心跳加快、面红耳赤,难以自制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三、人际交往的定义和意义(讲授法,案例法)

(一)人际交往的定义:指社会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联系。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及主要障碍:(1)主要类型:亲属;师生;同学;网络关系。(2)交友类型:人格;同好;同志;相邻;义气。(3)常见的交往障碍[1]:认知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障碍。(4)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2]:自我;自卑;恐惧;嫉妒;猜疑;自负;羞怯;封闭。(5)人际交往心理误区: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心理定势。

四、怎样实现有效沟通(游戏法、讨论法、案例法、讲授法)

(一)沟通的四个特点。课堂小游戏一:撕纸。及时步:给每位同学发一张A4废纸;老师发出单项指令:―大家闭上眼睛―全过程不许问问题―把纸对折―再对折―再对折―把右上角撕下来,转180度,把左上角也撕下来―睁开眼睛,把纸打开。第二步:这时老师可以请一位同学上来,重复上述的指令,不同的是这次同学们可以问问题。

讨论:及时步完成之后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结果?第二步完成之后又问学生,为什么还会有误差?

(二)造成沟通困难的因素:缺乏自信;记忆力有限;重点强调不足;不能积极倾听;按自己思路思考;无慎重就发言;没耐心而争执;时间不足;情绪不好;判断错误;语言不通。

(三)掌握干扰:望;闻;问;切。

(四)沟通态度:知己知彼、合情合理、不亢不卑。

(五)有效沟通的四个原则:明确沟通目标;重视细节;实现至少一个目标;适应环境变化。

(六)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与人沟通?老师总结。(1)主动;(2)换位;(3)赞美;(4)包容;(5)助人;(6)加深。

(七)大学生人际交往“三部曲”:及时步:把握成功的交往原则: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第二步: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语言艺术;非语言艺术;社交礼仪;人际魅力。第三步:正确处理交往中的竞争与合作。

课堂小游戏二:心灵之旅(1)分甲乙二组,甲组先由助手带出教室,戴上眼罩,扮演“盲人”。(2)乙组扮演“哑巴”,讲清楚规则和要求。(3)10分钟后,让“盲人”除掉眼罩,谈出自己的感受,并请“盲人”指出自己的引路人。(4)之后,角色互换,“盲人”一组扮演“哑巴”,任意选取一“盲人”。

讨论得出结论:第三步内容:正确处理交往中竞争与合作。树立竞争意识;培养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

(八)为你支招:(1)交友的一个窍门:善用特殊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投射效应;(2)交友三字经。讨论:学会交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引出交友三字经:诚、诤和厚;(3)交友六要素。

五、思考与练习

谈谈你在人际交往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心理学课程讲授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体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人际交往心理论文:人际交往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调适策略

我认为,人际交往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最主要因素。

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人生来就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人类心理的病态是在出生后与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具体说,主要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关系失调造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际交往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基于这个判断,我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在与课题组同仁探讨之后,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提出以下观点。

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源泉

良好的人际关系固然是教师心理健康的表现,更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源泉。

一个朋友盈门的人,你能说他心理不健康吗?诚然,人际关系无疑也是很复杂的。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好朋友可能由于某种原因而分道扬镳,反目成仇。这并不一定是你的错造成,因而也并不能说明你的心理不健康。倘若即使不是你的错,你也能主动化解仇怨,重归于好,那么,这无疑是一件幸事乐事。你的心里一定很高兴舒坦,很有成就感。也就是说,你从自己建立的良好人际关系中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源泉。

本课题组对8所中小学260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在254份有效问卷中,针对“你认为跟别人交往重要吗?”这个问题,认为重要的占48%,认为“非常重要”的占30%,14.6%的认为“一般”,3.1%的认为“不重要”。

可见,绝大多数教师承认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也可以认为大多数人迫切希望搞好人际关系,即有与人交往的心理需求。这毫不意外――谁不想在和谐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呢?谁不想在短暂的人生中拥有健康的心理呢?

具体地说,人际交往对教师心理健康至少有以下几个积极影响:

1.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保持愉悦的心境

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后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从而保持一种愉悦的心境。在我们的生活中,家庭和睦、邻里互助、同事友好、师生关系和谐,会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否则,家庭破裂、邻里争斗、同事猜忌、师生僵持。

2.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

当人们苦恼时,需要宣泄,朋友可以倾听,这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统,能提高自我调节水平,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由于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源泉。

二、积极主动建构和谐人际关系

既然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源泉,那么,我们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建构有利于自己的和谐人际关系。

有些人消极地等待别人的橄榄枝,结果收获寥寥;有些人是积极主动付出与争取,结果高朋满座。可见,态度决定了人际关系建构的效果。

满园硕果,岂会凭空得来。它需要辛勤付出,用心浇灌,小心呵护。人际交往亦应如此。我们应该主动付出,用真心换真情。与学生如此,与所有人都应如此。

有些老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居高临下,令学生望而生畏,哪有可能建立平等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呢?究其根本,恐怕是没有交往的真心,这真心就包括平等与包容。试问自己是否真的已放下身段,准备平等交流呢?是否已准备包容学生的幼稚乃至唐突呢?教师若想有成就感,就应满怀爱心,真心对待学生,关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如此,传道、授业、解惑,尽在笑谈之中,那是怎样令人神往的心理状态呢?

本着人格平等、民主包容的理念,著名教师李镇西因拖堂3分25秒而甘愿受罚,他爽朗的大笑营造出的是和谐的氛围。师生心情皆舒畅,试问教与学还有什么障碍吗?

领导的支持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条件。如果搞不好上下级关系,会造成许多心理困扰,因此,要尊重和相信领导,努力工作,主动汇报,积极建议,不要背后随便议论,发牢骚,甚至与领导公开对抗。

努力营造团结和睦的同事关系,能使我们保持愉快心情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另外,教师和社会其他人士交往也应本着“和为贵”的传统原则,跟学生家长要多进行平等善意的沟通。总之,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积极主动地争取才行。

三、自我调适人际关系培养健康育才心理

在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并建构了和谐人际关系之后,我们应该精心呵护,不断调整和适应这种人际关系,使之能带来每天健康阳光的心理,并借助这种心理来教书育人。

我认为,自我调适至少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方法:

1.要谦虚谨慎,摆正位置

关键在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过高或过低都会产生心理负担,即过于自负或过于自卑。

2.要平等相待,真诚相处

人际交往的基础是人格平等,以诚相待。热诚的赞许和诚恳的批评,都能使彼此间愿意了解、信任、交心。

3.要打开心扉,主动开放

只有真诚地开放了自己的内心,才能走进别人的心灵世界。善于与人交谈、娱乐、参加集体活动等,往往会取得思想上的沟通,感情上的融洽以及人际关系的稳固。

4.要换位思考与宽容

换位思考就会理解对方,减少误解,从而容易宽容,达至心胸宽广,相互谅解,心情愉快。

5.要合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调节的方法很多,如写日记、找人诉说,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时缓一步再做决定也是控制情绪,避免错误的有效方法。

6.换个角度看问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你懂的。当然,调适的原则方法肯定不止这些。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跟个人的改善意愿密切相关。一个破罐烂摔、自暴自弃、讳疾忌医的人,你能指望他把自己的病治好吗?

我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使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那么,愿意拥有健康心理的教师,不妨参照以上几点原则、方法,把人际关系处理好、调适好,更好地履行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孙宏安.教师的职业幸福.1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0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