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流的重要性实用13篇

人际交流的重要性
人际交流的重要性篇1

(三)以自我为中心,存在交流障碍当前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属于90后独生子女,因此他们也有着90后的鲜明个性——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从小在父辈的呵护中成长,有的甚至是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总是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为出发点。他们总是认为别人应该按自己的意愿来行事,喜欢把他们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不懂得换位思考,不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由于这种自我心理的存在,很大一部分工商管理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喜欢被动地等待别人来与自己交流,甚至在交流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别人的不尊重。这些都构成了他们人际交往的重要障碍,非常不利于人际技能的提高和人际技能素养的养成。

(四)交流经验不足,缺乏锻炼平台人际交往技能同样需要在实践中去获得,并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不仅在课程安排上没有给予学生足够多的人际交往指导,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而且也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互动式的人际交往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与人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学生一旦没有正确的引导和合适的平台,他们的人际交往会成为零散的和不合理的活动,甚至有些学生会由于性格的原因放弃本可以交流的机会。总之,由于没有足够多的锻炼机会,导致学生交流经验的缺乏,使学生无法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以及养成良好的人际技能素养,所以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当的行为而影响人际关系,或是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表达不妥或是词不达意而让人误解,给人际交往造成不好的影响。

二、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技能素养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大学生的人际技能素养的高低。生活在相对富裕家庭的孩子,由于长辈们的溺爱,性格高傲,自认为高人一等,在人际交往中根本不屑于与其他人交流。而处于相对贫困家庭中的孩子,由于自身条件的影响,在人际交往时则会表现出自卑心理,独来独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因此,不同的家庭氛围造就不同的人际交往的性格与偏好。

(二)学校环境学校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技能素养养成的重要因素。学校能否为学生创造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交流平台、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交流的无障碍性与和谐度、学校对学生人际交往的控制力度等等,都会影响学生参与人际交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一个良好的校园人际环境下,学生不仅乐意与人交流,获得交往的满足感,而且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交流技巧,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

(三)性格类型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性格类型包括外倾型、内倾型和介于两者中间的混合型。外倾型的学生开朗积极,喜欢各种社交活动,善于与人打交道,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内倾型的人害怕与人交流,不善言谈,不愿参加各种活动。混合型的学生,在熟悉的人面前开朗活泼,但在陌生人或与自己交流不多的人面前则表现得比较沉闷。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同,性格的差异性也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呈现出缤纷的色彩。调查发现,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属于外向型性格,这也是专业的需要。

(四)沟通方式沟通方式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沟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沟通方式都有优缺点,比如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传达及时的信息,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缺点是无法表达更加详细和完整的信息,以及容易让人产生畏惧感和不自然感;而网络交流方式虽然可以避免畏惧心理,但是容易拉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是因为沟通方式的差异性与局限性,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期,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要想与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需要我们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工商管理人才将来从事的是在不同场合与不同类型人打交道的工作,所以,只有能够灵活地选择沟通方式,才会获得他人的尊重,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三、工商管理应用人才人际交往素养的强化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趋向物质性和实用性。很多学生在与人交往时,都抱着功利性的目的,重利轻义,真实的情感和友谊不被重视。这种唯利是图、一切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直接影响了其人际交往观,造成了一切以利益为纽带、缺乏真正温暖的人际关系的局面。所以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人际交往中不仅是利益的交换,更是情感的交换,我们要教导学生尊重人性、关注他人、平等互助、真诚交友,享受人际交往中的快乐,让别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二)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积极乐观的性格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豁达的生活态度会产生无限的魅力,吸引别人与自己交友。积极乐观的性格和态度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后天培养。学校要经常督促学生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消除自卑感,增强信心,敞开心扉,开心地去与别人交流。要引导他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和朋友,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在人际交往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人际技能。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消除其心理障碍,改善他们的羞怯和交流恐惧心理,提高他们的交友信心、乐观心态和开放程度。

(三)培育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人际交往技能是一种包含言语交流、非言语性表达、倾听、识别团体特征、情绪协调等多种技能的规则复杂、特征显著的社会技能。与人交往是一门很有艺术性的学问。学校可开设一些有关人际交往的课程,给学生系统地传授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有针对性地定期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的培训,开展一些素质拓展活动和知识讲座。另外,督促学生去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

(四)加强实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掌握人际交往的各种技巧,并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增强在人际交往中的信心和勇气。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知识、技能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运用所学,促进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在活动中,对于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进行一些有效的指导。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外的实践活动,接触社会,和不同社会地位、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掌握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更适合自己的交往方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五)完善学校和家庭教育从小学到高中,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都是应试教育,这也造成了很多学生智商高、分数高,但情商和人际技能却较低。人际技能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即从幼儿园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评价一个学生不仅要看其成绩,更要看其综合素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高校可以开展人际交往的系列活动,在期末的学生测评中加以适量的人际交往知识,把学生的综合人际交往能力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关于家庭教育的完善,首先要让父母选择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地让子女读死书刷高分数,要注重子女的素质教育。父母还要加强和子女的沟通,要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探讨,增进彼此的了解。只有通过相互沟通了解,才能形成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让子女享受到和谐人际关系的乐趣和必要性,促进其加强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流的重要性篇2

1981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为了做好中国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周培源、季羡林等一批全国著名教授、学者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同志,倡议参照国际上许多国家的经验和作法,成立一个专门机构,从事教育民间交流和友好往来的工作。于是,教育部、外交部联合报告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在当时形势下,就是要让它全面负起非政府教育国际交流的职责,指导协调全国范围内的非政府教育国际交流活动的开展,使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相互补充、相互配合。

此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的各地方协会纷纷建立起来。到1991年,北京大学等60所高等学校及一些全国性的教育组织也纷纷加入到非政府教育国际交流这个网络中来,开展各项教育交流活动。

记者:您对25年来交流协会对中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事业做出的贡献作何评价?

江波:交流协会成立25年以来,在教育部领导下,始终坚持为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及为国家外交全局和民间外交服务,按照“官民并举”、“官民互动”的要求,充分发挥“非政府”的优势,为推动我国民间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交流协会也逐渐成为在国内国外有重要影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性的非政府教育交流机构。

总体来看,交流协会的主要工作和成绩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初步建成了我国开展非政府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最重要的平台。交流协会在国内有145个会员单位,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1个市的地方协会、一批有代表性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的学校等单位:与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个教育组织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这个网络联系着数千个国内外教育组织。

二是交流协会具备了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参与和开展双边、多边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事务的工作基础和经验。交流协会有联合国认可的“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是中国教育界唯一获此地位的组织。交流协会在积极发展与各国各地区教育组织的合作关系,特别是与非政府教育组织建立高层次合作关系和机制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交流协会不仅是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同时也是国家民政部注册登记的国家一级社团。交流协会还是中国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和授权负责开展境外培训工作的全国性组织之一,此外还是“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会员。

三是根据“三个服务”的要求,在积极承担并认真完成一系列政府委托或支持的重要任务的同时,主动开展和举办了大量大型教育合作与交流项目和跨境交流活动,不少项目和活动在境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活动如在香港、澳门回归前后,由内地、香港、澳门中小学教师参加的“华夏园丁大联欢”、“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95北京非政府组织妇女与教育论坛”、“联合国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非政府组织圆桌会议”;自2000年起连续7届的“中国国际教育论坛”、“中国国际教育展”和五届“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展”:“汉语快速识字国际研讨会”、“中俄大学生艺术节”、“境内外中小学夏令营、冬令营活动”以及“外语(英、日)演讲大赛”等。重点项目如:“美中友好志愿者项目”、“中美艾森豪威尔基金会高级学者交流项目”、“教育领导者和管理人才能力建设项目”、“中外师生教育文化交流项目”、“中外优秀青年交流计划”、“中外联合培养人才计划”、“中外英语教师培训项目”、“中国西部和欠发达地区外语人才培训计划”。

四是开展的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已经遍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等领域,而且形式多种多样。近10多年来,仅交流协会秘书处,就先后派出各类工作、考察培训团组500多个,8500余人;接待国外来华团组850多个,13000余人;组织召开各类国际研讨会227个,参加人员37990人;在境内外举办教育展11届,观众26万余人;帮助中外师生进行教育文化交流,13700余人;在国内举办短训班445个,84500多人次;还编辑出版了一系列有交流价值的出版物和宣传资料,如《中国教育国际论坛》等。同时,交流协会各地方协会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等团体会员单位开展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更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人数众多。

五是在注意做好为国内高层次、高水平教育机构服务工作的同时,注重各级各类教育的国际教育合作和交流协调发展,并且主动服务于国家需要、特别是对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采取有针对性的倾斜政策和重点措施,从境内外的非政府渠道募集了大量资金。在增进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的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方面,交流协会也开展了许多有成效的工作。

记者:据了解,交流协会在出国留学方面作了不少工作,希望您介绍一些这方面的情况。

江波:交流协会不是留学生工作的专门机构,但是近10多年来,配合政府和有关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工作。例如:通过与国外一些组织、基金会的交流,派出少量的短期进修学者或开展学生和教师交流;作为国家外专局唯一批准的有对外教育培训资格的机构,派人出国短期就某一专题进行培训;开展中学教师的文化教育交流活动,在同类项目中质量最高。交流协会开展这些项目,充分体现出专项性、国际性、民间性的特点。交流协会开展的教育领导者和管理人才能力建设项目,选派中国的校级领导到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学校去,在岗进行能力建设,由对方安排多种多样的考察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从2000年起,交流协会每年10月举办中国国际教育展,目的是促进中外教育交流,引导留学人员理性选择出国留学,理性选择专业,参观展览和咨询的观众达数十万。交流协会举办的教育展和论坛,规模越来越大,内容

越来越丰富,做法更加切合国内需要,国外也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参加进来,可以说给中外教育交流搭建了一个大平台。2000年起,交流协会主管的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在自费留学中介服务方面也开展了大量工作。

另外,海外很多专家学者包括留学人员希望通过交流协会这个平台加强与国内的联系,促进中外教育合作与交流,对此我们十分欢迎。我自己也曾在国外留学,又做过留学生管理工作,对留学人员和留学工作怀有深深的感情。希望我们青年学子出去能学有所成;希望海外学者和我们合作,共同建设好交流协会这个中外教育交流的最重要的平台。

记者:作为中国教育领域最大的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的非官方机构,总结25年的发展经验,面对新的形势,交流协会对未来的发展是如何思考和定位的?

江波:首先,对于交流协会来讲,当前的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今天的中国和世界,为非官方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机会。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促使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中双边、多边外交更趋频繁与活跃,许多国际非政府组织随之迅速崛起,并更有力地介入本国、地区和国际双边、多边事务中。以与交流协会有合作关系的组织为例,许多非政府教育国际机构对本国乃至国际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力,正在从教育文化领域向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扩展。进一步加强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工作,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是我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中国非政府组织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加快走向世界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机遇背后的挑战。近年来,大批境外非政府组织进入中国,其中有的组织的活动,给我国经济社会政治稳定乃至国家安全带来一系列冲击与挑战。因此,既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又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这对我国非政府组织的整体水平是一个检验和锻炼。对交流协会来说,要应对挑战,就要努力为发展壮大我国高质量的非政府教育组织队伍,建立中国教育领域非政府组织的国际权威性做出积极贡献。我们要加强调研工作,在国际舞台上传达好中国声音,维护好国家利益,发挥好咨询、服务等作用,担负好促进中国非官方教育国际交流健康发展的使命。

人际交流的重要性篇3

世界各地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相互之间交流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不同于普通交际的一点就体现在不同背景的“跨”。交际双方因为跨文化交流,因为文化背景、习惯与思维不同以及风俗礼仪的差异性,在交际活动中会引发误会,更严重者甚至可能还会引起冲突。跨文化交际与礼仪,是联系双方的桥梁,是实现交流互动的重要条件。

二、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文化方面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在文化方面有其重要性。文化在人们的日常行动之中具有指导行为的作用,由此,文化也成为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一个核心内容。例如,民族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及社会制度等,这些都是影响到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发展的文化因素。文化模式、文化交往规则不同,这些是各国文化中存在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将有助于认识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提高交际者对跨文化现象的敏感度,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的行为语言。

2.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涉外秘书工作中的重要性。在涉外秘书工作中,一般会与世界不同国家的人员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是机遇,也将是一个艰巨的挑战。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等背景,产生的跨文化交际障碍越来越多。在工作中要解决和处理好跨文化交际活动,避免和降低跨文化交际障碍问题,促使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与进行。这就需要涉外秘书了解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文化信仰、礼仪、语言与非语言交际等问题,尊重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和信仰,注重与尊重世界各个国家的习俗、禁忌、交往礼仪等,在交际中注意理解语言与非语言行为,以此提高处理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能力,确保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

3.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送礼习俗中的重要性。中国自古素来以礼仪之邦自称,在国人眼中似乎并没有不能送礼的日子或者与送礼相关的禁忌。但是与中国送礼风俗习惯截然不同,在世界其他一些国家,送礼就有着诸多习惯与禁忌。例如,西方国家中不适合送礼的日子包括:订婚仪式、毕业典礼以及阿拉伯人初次见面,这些场合都不适合送礼。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想要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有着不用文化背景的人顺利交流,并不能单纯的依靠语言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掌握相关的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知识。

在世界各个国家之间,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这些差异性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了交际的正常进行。在世界各国之间,文化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社会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

通过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知识的学习,我们将更加清楚地了解世界各国送礼的风俗习惯,避免在交际活动中因文化差异造成误会和尴尬,确保交流的顺利进行。

4.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商务交谈中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科技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世界各地之间的往来越来越频繁。中国人将有更多的机会与世界各地人们的交流互动,彼此往来越来越密切。这就需要人们必须具备扎实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礼仪知识。

在国际商务交际中,跨文化交际与礼仪是交接双方外在信息形象的体现,从见面、问候到沟通,整个过程中涵盖了很多礼仪。衣着打扮、说话方式都透露出相关信息,这些都将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只有掌握必要的商务文化与外交礼仪,才能在交际中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从而灵活的掌握谈判节奏,在跨文化交际中占据主导地位,获得谈判的成功。

5.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联络情感中的重要性。人与人在交际中感情的联络与维系中,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具有重要作用,其从侧面融入了感情。在交际活动中,人们往往凭借他人对自己的友好态度,确认别人对自己的情感。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联络情感方面主要表现为,促使交际双发产生相同的情感,彼此认可与尊重,建立和谐共处的人际关系,促使合作交往的继续。如果跨文化交际与礼仪无法联络和维系情感,那么在交际中很容易导致双方关系破裂。因此,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交际活动中对人与人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对行为进行约束,对形象进行修饰,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外交人际关系。

三、结论

跨文化交际与礼仪作为时展的需求和国家交流的桥梁纽带,不仅反应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以及交际能力,同时,也折射出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程度、社会道德风尚以及生活风俗习惯等。本篇论文主要从文化方面、涉外秘书、送礼习俗、商务交谈以及联络情感等方面论述了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指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开展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必要性。

参考文案:

人际交流的重要性篇4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网络作为一个大型的交流平台,给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了方便,各种交流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大学生自然成了各大交流平台的主力军,QQ、人人、微博、微信等,都成了大学生交流和释放感情的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在促进大学生相互交流的同时,也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荒废学业,渐渐疏离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交际,是本文的主旨所在,也是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

一、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特点

大学生作为一个年轻的群体,有着他们自身的特点,有朝气、爱玩、喜欢新鲜事物。他们正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交界处。因此,他们的人际交往也因身处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其自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都比较单纯,他们的交往没有太多的功利掺杂其中,注重的是感情的交流,重视真诚的交往,交流的对象也往往是年纪差不多的人群,他们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起友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明显的迫切性。因为大学生处于青春期,他们急切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尊重,希望自己在别人的眼里有很强的存在感。所以,精力旺盛的大学生们对人际交往的渴求极其强烈。

最后,大学生人际交往范围比较狭窄。大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是安静的校园,与社会接触不多,交际圈较小,学生之间交往也比较单纯,很少使用技巧。因此,大学生普遍缺少真正的交际技巧,交际能力较弱,在网上与陌生人交流上当受骗的可能性也较大。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往往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当前我们正处在信息充斥的网络世界,大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网络,网络文化便潜移默化影响并改变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虚拟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而无法自由自在地活动,也无法成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角色,而网络世界则可以帮人们实现这个愿望。在网络文化的大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心里理想的角色自由地与别人交流,这个形象常常和现实中的角色形象有所不同,甚至完全颠覆。因此,这种脱离现实的角色扮演与人际交往,使得网络文化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具有虚拟性。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开放性

和传统文化相比,网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同地域的人都可以相互交流,使人际交往变得更加方便简单。大学生可以尽情地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与别人交流,而且交际对象的范围也很广,各个地方、各种职位、各种类型的人均可以成为交流对象,这无疑开阔了大学生的交际圈,使其不再局限于校园之内。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平等性

网络中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一个中心,在网络世界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存在现实生活中地位高低的现象。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同时也可以与所有人平等交流。网络不仅是一个交流平台,同时也是一个表达自我感情的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不必考虑现实中的种种因素。一方面通过情感的宣泄能够减轻压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平等意识,使其不要太过自我。

三、网络交际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随着网络交际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交际也已经摆脱传统交际的地域时间的限制,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网络交际以其开放性和互动性的显著优势,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流最主要的平台。伴随着网络交际而生的各种网络交流工具,如QQ、人人等聊天软件,还有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等,大学生作为这些平台的主要用户,其人际交往也受到了网络的巨大影响。

网络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放性的网络使大学生的交往变得更加灵活,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和过去的好友联系,还可以实时关注老友的动态,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使友情不会因为地域而中断。同时,大学生还可以在网上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有着相同的爱好,相同的理想。大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参加一些网上的兴趣小组或者交流群,与不同的人相互交流心得体会,通过网上交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也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相互理解和合作,同时也能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网络的互动性也使人们相互间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大学生可以在网上无障碍地与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人沟通交流,可以使大学生的自我表现力增强。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的人,他们在现实交往过程中不敢与别人做面对面的交流,但是在网络交际的环境下,他们则不必考虑那些因素,可以在网上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必感到害羞或尴尬,这对改善内向学生的交流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人们在利用手机等交流工具的时候,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考虑用词或者回复,避免了传统人际交往中的许多不便。大学生通过网络交际,极大地丰富了交际圈,扩展了视野,有利于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

四、网络交际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首先,网络成瘾症已成为当前大学生一个值得关注的严重问题。高中近乎封闭式的管理,繁重的学习压力和紧张的学习氛围,压的每个学生喘不过气,而到了大学,自主的学习模式和轻松自由的生活环境都容易使大学生有一种“脱离苦海”的感觉,相对的对自己的要求也降低了,而网络也成为大学生放松身心最好的工具。很多学生过度沉迷虚拟的网络世界,严重的甚至几乎与外界脱轨,因为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可以尽情宣泄情感,直抒己见,再加上网络游戏等给人一种虚幻的荣誉感,就更容易使大学生沉迷网络,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以及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容易导致大学生性格扭曲,孤僻不合群。

其次,网络的虚拟性也是吸引大学生网络交际的一个主要方面。一些大学生的网络角色常常与现实生活差别很大,甚至完全不同,与现实生活的过度悬殊往往会使大学生形成多重人格,如偏执型、自恋型、边缘型等多重或双重人格。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上聊天,因为网络不会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他们通过不断地变换身份、背景,使自己成为理想中的形象,给自己营造一种虚幻的满足感,这更容易使他们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和自己应尽的职责,同时耗费大量的时间用于网络聊天,会使他们缺乏与身边朋友的交流而过度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不利于大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交际心态,容易使其患上社交恐惧症或多重人格,无法使身心健康发展。

再次,网络自身的监控性很弱,使其成为犯罪多发地带。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为犯罪欺诈提供了便捷有利的条件,加之大学生防范意识不强,容易上当受骗。还有一些大学生不愿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失意或者挫折,从而选择在网络世界里宣泄情感,逃避现实中的责任。久而久之,就会使他们养成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选择逃避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网络的虚拟性也使得他们不必遵循现实交际中的道德原则,不守信用、欺骗等行为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最后,网络的虚拟聊天使网恋变得越来越随意,很多大学生只是为了一时的兴趣而随意进行网恋。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并不是真的想和对方谈恋爱,有的只是因为一时的寂寞或者兴趣而开始一段所谓的恋情,因为双方都可以在任何时候选择结束恋情而不需要负任何的责任,这种网恋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还会使他们养成不负责任的坏习惯。使他们在情感上较为随意,无法使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恋爱观,对大学生的恋爱道德观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五、发挥网络文化积极作用的意见和措施

网络文化对人们的人际交往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网络的快捷性为人们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网络的高效性和互动性也成为大学生选择网络交际的重要原因之一,网络交际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使其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最大化。

(一)学校应加强网络监管

网络文化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所以我们必须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对社会有利的一面。无论是在现实交际中,还是在虚拟的网络交际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交际影响都很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但网络文化鱼龙混杂,有好有坏,所以对网络环境的监管一刻也不能放松。虽然目前网络监管的技术正在不断进步,但是仍然存在漏洞。因此,还需要法律手段来进行监管,规范网络交际,创造一个文明的网络环境。

(二)强化学生自律能力

虽然当前网络监管不断强化,但是因为网络交际特有的隐匿性,使得监管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所以,除了网络监管,我们还应该加强自身的自律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文明网络的道德讲座、贴发宣传海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以免上当受骗。同时倡导大学生文明上网,合理分配时间,不能过度沉迷网络而延误学习。学校应该大力宣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教导学生抵制不良的网络文化,为创造文明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营造文明的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包罗万象,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宣传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日常交际。

【参考文献】

人际交流的重要性篇5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合作与竞争日益激烈,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文化的窗口,不能再仅仅凭借自身资源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立足本土构建高校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关注国际信息发展新趋势将成为必然选择。另外,读者对信息需求的多样性,也为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空间。总的来看,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扩大信息交流,加强与国外文化的链接,将成为中国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意义

1.引进外文文献充实图书馆馆藏

国内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存在信息更新滞后、经费投入不足的现象。原版外文文献的成本比较高,导致高图书馆外文文献馆藏缺乏,一方面不能满足用户的阅读需要,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加强图书馆的国际交流合作,既可以促进高校图书馆与国外图书馆之间的信息交流,又可以引进外文文献,为用户获得外文信息提供支持。开展中国图书馆合作交流是一项互惠互利的措施。中外高校图书馆的信息交流分享,可促进双方图书馆共同发展。

2.借鉴国外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运用,我国高校图书馆实现了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转变,管理服务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但是现行的管理服务水平仍然无法满足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与国际先进的图书馆管理服务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积极有效地与国际先进图书馆交流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对中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服务理念、服务手段都是大有益处的。

3.扩大读者的阅读视野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文化的窗口,代表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积淀。通过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可以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有机融合,扩大读者的阅读视野,使读者感受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同时帮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欣赏多元文化的美感,感受多国文化的内涵,陶冶读者的情操,升华读者的情感,激发读者对人类文明的兴趣,进而实现整个人类文化的和谐发展。

4.加快高校图书馆国际化建设步伐

人类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使全球高校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密切,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也不例外,国际化、数字化高校图书馆建设将成为图书馆发展的新目标。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快速实现国际化是加快图书馆与世界文化接轨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而加强高校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是加快图书馆国际化建设的必要手段。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内容分析

1.文献资料的及时分享

分享交换图书资料是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主要形式,这种方式可操作性强,既简单又方便,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图书资料的分享弥补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料短缺的情况,丰富了高校图书馆图书文献的馆藏数量。

2.图书馆人才的交流合作

高校图书馆实现国际交流合作的一种形式就是进行人才的交流合作,使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学习国外图书馆的先进经验,重新塑造自身形象,增强管理意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在更规范的环境中,提升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3.国外专家的学术交流

国外许多高校的图书馆管理水平都是一流的。我国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国际交流合作的机会,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邀请在图书馆行业有丰富从业实践的专家来校举办讲座,通过学习、沟通和交流促进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升。

四、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策略

1.建立合理高效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

我国多数高校图书馆还未认识到构建国际交流合作机制的重要性,沿用的基本还是先前的管理模式,实行的是校办校管的管理方案,没有建立统一管理程序。建立专门的图书馆管理部门,建立有效的国际交流合作制度,是构建高校图书馆国际交流机制的重要措施。科学的国际交流合作制度对实现高校图书馆的标准化管理,协调各个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图书馆之间信息文献资源的共享有着重要意义。总之,科学的国际合作交流机制能够保障文献材料和信息资源共享的时效性,激发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2.加强网上电子文献资源联合共享

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了高校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步伐,与传统文本资源相比,电子信息资源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能够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满足用户的文献检索需求,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我国高校的图书馆可与国外高校图书馆达成网络资源共享协议,使国内高校图书馆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地检索下载外文文献,补充国内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还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制订科学的共享制度,才能真实意义上实现资源的共享。

3.提升高校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需要寻求各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在人力资源、信息技术、服务能力等方面实现互补。第一,高校图书馆应实行统一的管理制度,争取在多方面实现交流合作,国内高校图书馆还应借鉴国外图书馆的先进发展经验,以本馆的特色馆藏为基础,与教学科研的方向、特点和信息种类相结合,构建本馆特色信息资源库。第二,借鉴国外图书馆的先进管理经验,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培训,引进培养高水平的图书馆馆员,为高校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人才支撑。第三,加快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高校图书馆应注重信息资源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构建数字资源库,实现数据库的国际化标准化。第四,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的法律保护意识,特别是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4.共同构建图书馆研究项目合作

国内高校图书馆应创造条件,加强与国外图书馆的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图书馆项目研究。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图书馆项目研究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在合作的基础上完善自己,从根本上实现国内图书馆与国外图书馆的国际合作交流。

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是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建立高校图书馆国际合作交流长效机制,一方面可为信息共享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又为国家的社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应立足实际,更新服务观念、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服务质量,主动推进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为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和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开拓空间。

人际交流的重要性篇6

一、小学口语交际的教学现状

由于我国小学教学观念的束缚,在语文教学中的教学方式还未彻底转变过来,日常口语交际教学与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有一定的差异,教学效果堪忧。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认识上具有片面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地位的认识不够清楚,甚至与听说读训练混为一谈,在实践中并未专门设计教学内容或者安排专门的课时,教案准备也不充分。突出表现在:(1)重书面教学,轻口语交际教学。教师缺少备课,使得口语交际教学无目标,或者片面重视书写能力,要求学生“以写代说”,也没有专门的口语交际考核考查,口语交际课程形同虚设;(2)重“说”,轻“交流”。口语交际课程注重的是双方的交流,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既能听明白,又能表达明白,具有一定的待人处事能力,可是在语文课堂中,部分教师通常“指名”表达,实际上只是单方面的说与听,并非贴近生活、轻松活泼的交流;(3)重陈述,轻情景实践。小学口语交际课大多由教师叙说,学生来回答,学生在课堂上并没有有效地进行交际或是真正融入课堂情境。

二、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阶段培养目标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以基础能力培养为主,根据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根据教学年级主要分为3个阶段,即1~2年级以学讲普通话,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为主,学生能够复述故事、具有表达的兴趣和信心;3~4年级能以普通话进行正常交流,能够用语言生动地表述和打动别人;5~6年级能够在倾听中抓住重点,尊重和理解对方,并能够根据交流场合与对象有条理、语气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注重语言的文明和优美。这几点要求几乎涵盖了小学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所有目标,我们在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培养目标,才能把握好教学的尺度。当然,在小学阶段的口语交际教学仅仅只是作为基础性的教学,是为了让小学生顺利地完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为其将来融入社会做好准备。总的来说,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技能,养成与人交际的良好习惯。

(二)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措施

1.重新定位口语交际教学的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小学语文教师要认清口语交际课程的性质,正确区分听说训练与交际教学的内容,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放开对学生的“束缚”,使课堂成为学生口语交流的真正场所。在课堂上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转变身份,以引导学生交际方向、创设讨论问题的主题为主要任务,给予学生正确的课堂教学引导。

人际交流的重要性篇7

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是广西与东盟各国之间开展警察教育训练的理念、内容、方法、管理、人才培养、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活动。它既是中国与东盟国家战略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警察院校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被广泛采纳并用来解释和说明许多研究领域问题的综合性概念和研究方法,以信任、规范、参与网络、文化认同为基础的社会资本是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社会资本在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中的作用

“社会资本”的概念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于1980年正式提出后,经詹姆斯・科尔曼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D・帕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作为一种不同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资本形式,社会资本是以信任、合作、规范及认同为核心,以参与网络为载体,使参与者更有效地共同行动,促进个体内部与相互间协调、互惠和合作,实现共同目标的社会结构性资源。社会资本理论与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联,强大的社会资本存量对推进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起到积极作用。

(一)信任是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心理基础

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是广西和东盟警察教育训练机构以共同利益和信任为前提,以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宽广视野和战略思维、熟悉国际规则和现代管理知识、善于把握国内外大局的国际警务执法合作人才为目标,搭建高层次国际警察教育交流合作与政策对话平台,积极开展双边、多边和区域性的,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的教育训练的交流合作活动。为了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给参与博弈的各方带来损失,这种交流合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者对共同参与的行动后果共同承担风险的行为,这意味着博弈的双方或各方要求建立一种对称性的信任关系。信任是对他国未来行动的一种预测,判断他国是否值得信赖的重要依据就是对他国声誉的评估,对促进中国-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发挥着作用。首先,信任具有重要简化功能。信任以内心保证的安全感代替信息的匮乏,促使政策制定者在考虑本国利益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其他国家的相关利益以及国家之间的分歧,简化交流合作程序与实践,减少国际冲突,增进国家之间的了解和信任,维护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其次,作为全球合作的重要纽带,信任有助于增大国家间透明度,减少国家间交易成本。正如伯纳德・巴伯所言:“信任是一种社会关系或一种社会体制中为所有成员增进利益的创造者。”再次,在现代社会,互惠、道德义务以及社会责任与信任具有维护交流合作秩序的功能,并为不断相互作用的交流合作者和体制提供了道德认识和道德期望,促进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正常运转。

(二)规范是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运行准则

规范是指人们为了节约交易费用,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交流与合作目标,通过长期博弈而形成的、对人们相互作用的行为进行约束的规则。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作为一种社会规定,它包括规则、标准、法律、习惯和习俗等,影响并规定着国际政治中行为体的具体利益、行为、交流合作以及国家安全目标的工具。它贯穿于广西一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过程中,从交流合作意向的形成、交流合作的具体施行以及交流合作的监督等都离不开规范的约束和调节作用。“社会资本所包含的信赖与互惠规范有助于促成自发性的合作与协调,可以用来改善社会行动”。有效的规范可以为中国-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提供一套框架与秩序,使交流合作具有可预见性和可依赖性,减少交流合作的不确定性,增加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信任,创造互惠的社会关系网络,有效地促成合作,促进交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为交流合作提供良好的氛围。有效的规范还可以“促进互利主义道德观念在群体中的普及和发展,并有效抑制自我主义和利己主义道德观念”,可以提供可靠的信息,增强透明度,减少合作者对合作伙伴的担心,促使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建立一种正式和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减少机会主义的威胁,降低交流合作的交易成本,减少管理与监督成本,把阻碍交流合作得以进行的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保证交流合作的稳定与有序,为巩固和发展交流合作关系扫清障碍。正如科尔曼所言:“有效规范是一种作用很大的社会资本,规范对个人行为起着重要的约束作用。”因此,它能够有效规约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行为,促其达到相互沟通、理解、认同和协同,并在复杂的利益博弈过程中形成规则意识和集体行动,形成交流合作的整体性秩序,从而提升中国-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推进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网络是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渠道与载体

社会资本是一种从中可以提取一定资源的、持续性的、体制化和较为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存在于人与人特定的亲属关系、工作关系、群体关系和组织关系等各种现实网络之中,“体现为约束网络社会和团体成员并使合作成为可能的彼此信任、相互理解、共同价值和行为取向等”,并通过某种制度化的关系和行为来得到保障和加强。中国和东盟之间经过长期的交往,反复筛选,选择那些遵守国际交流合作规则、信誉较好的警察院校作为合作对象,互利互惠,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交流合作人员在中国和东盟各国警察院校之间频繁流动,结成广泛的同事网络,又会与同学网络、朋友网络、血缘网络相互重叠,从而形成一个范围广、领域多、链接多的交流合作渠道与载体。这些关系网络可以促进广西和东盟的警察院校、警察机关内部与外部间有效联动与相互配合,创造出良好的交流合作环境,使得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等资源更容易快速流动,警察机关、警察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非政府组织等行为主体在相互作用中实现资源互补、知识共享、人才支持、技术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资源合理配置,强化信守诺言、遵守行为规范的美德和声誉,培育强大的互惠规范,促进广西与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信息沟通,提高交流合作的互信程度,提高交流合作效率,使交流合作变得更容易。

二、社会资本缺失是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重要制约因素

社会资本的内在特性决定了其是推进中国-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重要资源,但在当前复杂国际大背景下,中国-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社会资本总体发育还不是很成熟,这构成了对中国-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重要制约。

(一)信任有待深化

信任是建立在对他人的意向或行为的积极预期基础上而敢于托付(愿意承受风险)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另一方倾向于相互合作而不是盘剥自己的合作的一种信念(beHef)”。中国-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涉及许多因素,信任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相互信任是交流合作的必要前提。交流合作关系实际上是对未来行为的一种承诺,只有彼此相互认可,各方信守诺言,才能使这种承诺成为可靠的计划并最终得以实施。中国-东盟关系走过了从消除疑虑、开展对话、增进互信到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不平凡历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通过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2011-2015年)》,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从政府层面到民间交流合作层面的全方位展开,中国-东盟各国的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双方安全关系、政治关系和战略关系的互信不断增强,形成了“相互依存、共同命运、同质性和自我约束”,正处于历史最好发展时期,为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互信既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基础也是挑战。由于中国与东盟由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双方在冷战结束之初形成的是一种负向认同即对双方交流合作产生了消极影响,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还存在许多阻力因素。例如对中国有疑虑和担心的“中国”、矛盾错综复杂的“南海问题”和悬而未决的“”以及美国介入东亚事务都影响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关系的正常发展,使交流合作各方很难在互信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从而影响广西一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积极性和正常交流合作事务的开展,不但提高了交流合作的交易成本,更增加了交流合作的困难。

(二)规范有待加强

作为社会资本的主要内容,规范是指在特定的交流合作共同体中相互认可、信任并具有约束力能够自我维系的一种社会规则。在国际关系中,它是对国际行为体制度化了的“以权利和义务定义的行为标准”,能为人们的社会行为确立起一个合法性的边界,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或者不应该做什么,帮助达成各国意愿的契合,建构和实现国家的身份与利益,减少国家间互动的不确定性,降低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等。推进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仅靠信任、认同和声誉还是不够的,必须形成一套相应的约束性和调节性规范,有效保障交流合作的顺利进行。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服务贸易协议》等一系列文件,组建了多种多边合作协商机制,为开展非传统安全合作和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是我国改革开放、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国际警务执法合作的产物,是建立在相关法律授权基础上的一项涉外警察教育服务贸易活动。随着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中外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深入发展,交流合作中的教育、利益回报、适用法律、中国与东盟法律渊源和法系的差异、教学语言使用、优惠政策法律界定等问题日渐凸显,加上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缺乏规范性、全面性、权威性的条约和协议,双方仍然只是停留在探讨、研究和意见交流的阶段,真正的合作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使交流合作只限于签订协议、参观访问、开研讨会等,还没有长期、中期、短期专项培训,交流合作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进入实质性的合作阶段,与政府积极提倡形成较大反差。

(三)合作网络有待健全

“行动的成功与社会资本正相关”。社会关系网络既是社会资本的来源,同时也是社会资本本身。交流合作的社会关系网络越广,与他人联系越密切越频繁,意味着其社会资本存量越大。社会资本存量的大小不仅仅取决于与他人联系的数量与规模,还取决于与他人所建立起来的关系质量。因此,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依赖于中国和东盟各国“特定行动者占有的社会资本的数量,依赖于行动者可以有效加以运用的联系网络的规模大小,依赖于和他有联系的每个人以自己的权力所占有的资本数量的多少”,依赖于其摄取的社会网络资源的能力。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改变过去孤立于国际社会的状态,积极融入国际社会,与东盟形成了从双边到多边、从政府到民间的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关系网络。中国与东盟的关系网络急剧扩大意味着中国的国际社会资本增大,但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网络仍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现有的交流合作大多是政府层面的合作或者是政府主导下的或行政力量推动的,还缺乏政府、市场、社会多层次的组织互相交叉、互相组合而成的立体网状的组织机构。同时,当前我国警察教育训练主要侧重于偏向封闭、内向型,与发达国家相比缺乏开放度和国际视野,国际化程度比较低。有关公安部门和警察院校还未真正树立国际化的教育观念,缺乏把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的强烈意识,没有真正成立相关管理机构或部门,也尚未制定相关的具体政策、体制、机制,以支撑、规范、推动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发展。

三、培育社会资本,促进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

(一)树立警察教育训练的国际化观念

国际化是警察教育训练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借鉴国际经验,拓展国际空间,与相关国际组织、大学和机构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是新形势下我国警察教育训练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理念和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搭建高层次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与政策对话平台,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和全球性、区域性教育合作”。公安部《关于加强公安院校和训练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意见》也强调,要“推动公安院校、训练基地与国内外著名院校、科研单位和国(境)外警察教育训练机构的交流合作”,“组织开展干部国际化培训,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宽广视野和战略思维、熟悉国际规则和现代管理知识、善于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优秀中青年领导及后备干部”。为了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警务执法合作人才,公安部把广西相关警察院校列入全国首批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政法院校之一。因此,在全球化、国际化、区域化背景下,要牢牢抓住机遇,把握当今警察教育训练改革与发展的潮流,依据我国教育国际化的具体部署,更新警察教育训练的认知,树立国际化观念,不断地增强国际合作意识,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应对教育国际化的挑战,主动开展国际警察教育训练的交流与合作,“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国际上警察教育训练的先进理念和办学经验,加大国际优质教育训练资源引进力度,推进教育训练国际化工程建设,积极构建警察“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将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提高国际化、应用型警务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广西和东盟国家发展、CAFTA建设、国际警务执法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增加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信任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的重要特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而促使信任产生的关键因素不在于社会网络关系中成员间物质利益的等价交换,而在于其他,即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共享规范价值’,还在于通常存在的‘义务与期望’关系”。互信是国家间交往的基本前提,是促成国家集体行为的一般逻辑。因此,中国要世界推广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价值理念,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全方位地参与地区合作,努力推动东盟地区主义向前发展,在尊重东盟在地区合作中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发挥一个地区大国应有的影响,维护中国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向世界展示自己和平的、合作的、负责任的、以追求世界共同利益为目标的大国形象,增加国际社会的期望和信任。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2011-2015年)》,妥善处理双方存在的问题,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加强和拓展政治、经济、安全、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对话、交流和合作,增强CAFTA的文化认同感和群体凝聚力,实现互利共赢,促进东亚地区整体发展与繁荣,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以睦邻、互信、对话、合作为核心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不断地得到巩固与发展,为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三)提升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规范社会资本

建立和完善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过程同时也是进一步加深各国相互依赖的过程,并有利于提高国家的自我约束性,即稳定的国际合作必须通过有效的机制加以保障。在国际关系领域,国际规则、国际制度和机制是国家间信任的重要制度保证,并与国际合作呈现相关关系。中国和东盟各国要充分考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成员各国复杂的法律关系,在WTO的法律框架下。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涉及政治、军事、宗教、种族事务的原则,限于警察教育训练的原则,自愿合作的原则等,完善调整组织机构法律地位、组织内外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等关系和内部争议解决的规范。要认真解决中外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法律冲突,要以战略眼光,科学地预测警察教育训练的未来发展,对我国现有的中外警察教育训练交流法律法规与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进行相关的对比和价值评价,对于那些不相适宜的、有冲突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并制定出一些有利于中外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良性发展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中外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规范社会资本建设。要参照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融入区域性警察教育训练的特点,建立健全中外警察教育训练管理制度,构建广西一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联络机制、定期会谈机制、对话协商机制、质量保障机制、争端解决机制和教育训练准入机制,积极探索并创造独具警察特色的育人模式和发展体系,建立和完善适合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现代大学组织、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

(四)构建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网络社会资本

人际交流的重要性篇8

一、口语交际的内涵

现代语言学认为,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交际对象)为了特定的目的(交际目的),运用口头语言和适当的表达方式(交际手段),进行信息传递和思想感情交流的一种言语活动”。由此可见,“听话、说话”只是一种单向、自我式的静态语言实践,而“口语交际”则是一种双向、互动式的动态语言实践,包括听觉、视觉、情感体验、记忆、思维、评价、认识、创造等活动。口语交际是一个信息交流系统,它负载着巨大的信息容量,有输出、输入和调整、反馈的功能。其生成过程包括构思阶段、转换阶段、执行阶段、输入和反馈阶段,具有直接性和显现性、互动性和双向性、即兴性和随机性。因此,“口语交际”比“听话、说话”的内涵要丰富得多,它涵盖的远不只是“听话、说话能力”,它是学生基础知识的一种综合体现,是运用口头语言,凭借听、说,进行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递信息的双向互动的言语活动,是听、说、读、写的能力的总体表现。口语交际教学应本着情境化理念、互动性理念、生活化理念和个性化理念,教学内容应包括口语交际的静态知识和动态能力,以及口语交际的技巧艺术和情感态度。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意义

在人际交往日益频繁的现代社会,口语交际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电话代替书信,成为思想沟通、情感交流的信息工具;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利用面试谈话代替书面考察,作为评价个人能力、检测实际水平的重要渠道。我国也以文件的形式,把口语交际能力当作一项教学任务。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口语交际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展口语交际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口语交际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类的口语是语言中最为充实、最为生动、最鲜明、最感人且最具魅力的语言,蕴含着丰富的美感。作为交际最重要手段之一的口语交际,在促进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方面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表明,口语交际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影响。譬如:人们在进行交流时,帮助、同情、支持的语言,可使对方产生信任、接受的反应;指导、劝告、教育的语言,可使对方产生尊敬服从的反应;而攻击、惩罚的语言,可使对方产生敌对、反抗的反应。因此,健康、文明的口语交际,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们始终保持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

2.口语交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是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口语交际不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且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不进行教育培养,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首先,口语交际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随着社会活动方式越来越多样,口语交际被广泛地应用到了教学课堂、政治演说、商务谈判、司法审判、科普宣传等领域。而且随着电话和网络的出现,口语交际不再受声波传播的范围限制,应用空间也大大延伸。尤其是伴随现代通讯传声技术的发展,人机对话的时代已经到来。这就要求人们说话必须准确、简洁、规范,有条理,否则,交流无法进行下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其次,口语交际正成为一门新型的专业学科引起各国的重视。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都在自己的名牌大学设立了社会交际课。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过去大纲中的“听说”教学改为“口语交际”,这决不仅仅是一个名称变换的问题,而是课程理念的突破性进步,体现了对口语交际的重视。

3.口语交际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开展口语交际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积极意义。

首先,口语交际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口头表达是人们将自己的思维(内部言语)借助于词语,按一定的句式快速转换为有声语言(外部言语)的过程。因此,思维、词语、句式的选择与组织、语言运用的技巧,是口头表达的中心环节。良好的说话能力是思想的敏捷性、灵活性和严密性的重要标志,进行说话能力的训练,必然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次,口语交际有助于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说与写是相辅相成的,把话说好,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从训练孩子们的口语能力入手,先说后写,说写结合,有效地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三、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学生的生活面比较窄,加之一些学校教学方式未能创新,部分教师教育思想还没转变等原因,导致小学口语交际训练存在着与新课程标准要求不相协调、与学生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口语交际教学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许多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地位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认为口语交际教学应附属于识字、阅读、写作教学,因此在实践中他们认为无需设计专门的系列,安排专门的课时来进行训练。具体表现在:①重书面,轻口语。以写代说,将口语课上成了“写话课”。②重说话,轻交流。往往把口语交际课上成了过去的听话说话课,指导学生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怎么说。没有在特定情境下的交际礼仪训练及必要的身体、情态辅助语言的运用,更没有倾听者的应答训练,使原本贴近生活、轻松活泼的口语交际课变成了课堂气氛浓重、紧张严肃的说话课。③重陈述,轻情境。课上只是个别活跃的学生滔滔不绝,部分学生好像自己是局外人,和自己无关,课堂缺少交流和互动,没有和学生共同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

2.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令人堪忧

在很多课堂上学生不敢大胆与他人交流,有紧张心理。部分学生当众说话神情紧张,说话时羞涩,不敢正视对方,声音颤抖,手足不自然,心里有话说不出来。交流时表达不是很清楚,口语不够规范、流畅。学生口语交际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①学生不愿交际,不敢交际;②学生的语言贫乏,不规范;③学生不善于倾听。

四、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

1.激发兴趣,让学生想交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有口语交际的需要和期待,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教学案例,进行启发诱导。因此,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口语交际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交流。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使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增强信心,逐步培养交际 能力。

2.创设情景,让学生乐交际

据调查统计,一个学生在平时生活中一天的说话量相当于在课堂上一学期的说话量。由此可见,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机会和交流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课堂缺乏和谐民主的交际环境。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勤思善问、想说能说,调动学生内在的真实情感体验,激发强烈的表达欲望,创设与生活实际相似的富有感染力的交际情景,点燃学生口语交际的火花,使之乐于与别人交流,是我们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并努力付出行动的永远的话题。

3.授之以渔,让学生敢交际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素养的方法概括起来就是“听”和“说”。其中“听”包括听读、听写、听评、听测等;“说”包括朗读、问答、复述、讨论、辩论、讲解、口头作文、演讲、打电话等。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应使学生在应用中掌握听记的方法,“授之以渔”,使之养成边听、边思考、边记忆的良好习惯,主动、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体会到初期口语交际的成功,敢于交际。

4.加强训练,让学生会交际

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必须经常练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设计口语交际练习时,要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设计形式新颖、内容生动有趣的活动练习,以激发其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如在朗读课文时,如果总是一般性地指名朗读或者齐读,学生很容易感觉枯燥乏味,可以灵活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等。同时要树立以口语表达为突破口,用口语表达训练带动以说促思、以说促听、以说带读、以说助写能力的训练和提高的思想,并体现听和说的双向互动,使学生不但学会倾听,还要学会表达。

5.培养习惯,让学生善交际

由于口语交际总是在一定的场合下进行的,交际的时间、地点、对象和语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交际的内容、语气等也会不断随之改变,而这些变化又是无法预知的,因此,这需要学习者靠临场发挥及平时的习惯定势。学生口语交际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和不断培养。如在阅读训练中进行朗读、复述、讨论、评论等活动,在写作训练中进行口头作文、评议、修改等。通过教师的培育和引导,使学生形成积极专注倾听、边听边记、边听边观察边思考的良好习惯,在实际运用中做到得心应手。

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掌握这一交际工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交际活动伴随着人的一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能为他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它不同于一般的听话、写话,它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言语活动。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重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才履行语文教师应有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徐颖.口语交际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小学语文教学,2002(11).

人际交流的重要性篇9

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发展,深刻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言语交流模式。交际范围的扩大、交际方式多样化、交际时空虚拟化等对人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由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的影响,口语交际教学仍面临许多困境。首先,口语交际教学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其次,口语教学缺乏理论指导,教学方式单一、死板。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广泛实行,口语交际教学的价值被重新发现,许多学者、专家也纷纷探寻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新理念。对话,是当代教育的基本精神,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在此背景下,“对话”作为指导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理念就应运而生了。

一、“对话”理念的释义

最早提出“对话”概念是俄国的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他认为,“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蕾在其代表作《被压迫的教育学》阐述了对话式教育思想,他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此,对话作为人们交流沟通的基本方式,是以语言和非语言为中介而进行的话语、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双向交流、沟通与理解。它具有实际意义和隐喻意义两种形式。而隐喻意义的对话不是单纯以形式来判断,更关注重对话的精神与对话品质。具体到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对话,它可以是一种实际意义对话,还可以是一种隐喻意义的对话。在课堂中师生之间虽没有言语上的交流,但手势、眼神之间的交流也能构成一种对话。

二、“对话”理念与口语交际教学的融合

“对话”理念之所以能够与口语交际教学相融合,成为口语交际教学的指导理念,是因为对话理念所强调对话主体、对话目的、对话态度、对话过程等,与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有着许多契合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地位的平等性。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广泛推行和逐渐深入,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传统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整个课堂几乎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学生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是被动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口语交际的双方只有在地位平等的情况下才能够进行正常的对话,缺乏了这种平等性,交际的过程必然是难以顺利进行的。

2.对话主体间的真诚、信任。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传递已有的口语知识和技能,指导学生做这做那,而是在口语交际活动中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而对话的实现同样需要主体双方在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基础上进行理解与沟通。保罗弗雷来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说:“缺乏对世界、对人的挚爱,对话就不存在;没有谦虚的态度也不可能存在对话;对话还需要对人深信不疑,对他们的制造与再制造、创造与再创造深信不疑……”

3.过程交互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人际交流的素养。过程交互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它是始终充满互动变数的的过程。交际语言学家甘柏兹谈及会话合作时说到:会话人面临的问题不是仅仅理解一段话语,更重要的是从互动中进行交流。而“对话”理念之所以能够引入到口语教学中是因为对话的品质也是交流、互动。虽然“对话”不仅仅指实际意义上的对话,但是所有的对话都离不开交流。

三、“对话”视角下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困境

随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的普遍实行,许多学校也纷纷改变教学形式,语文课堂可谓是一片生机,然而由于缺乏对“对话”教学理念的深入认识,难以将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模式,并且成熟地运用于具体教学中,因而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以致口语交际教学流于形式。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1.偏离语文实质的假对话。现有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着把“口头练习”与“口语交际”相混淆的误区。以人教版新教材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口语交际”模块的设置中是与综合性学习融合在一块成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以某一话题为主线,包含了听说读写四个部分,教学也丰富多样。这样特殊的教学形式往往导致教师不好把握口语交际能力目标,本是课堂上应该完成的交际对话,一些教师却让学生进行口头练习或者“你问我答”式的交流,看似热闹无比,但实质上是答案早已经在教师的预设里面。学生没有机会与权利来选择他所感兴趣的话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因此这种互功只是单向的、表面形式上的互动,不符合“对话”的理念。

2.忽视了对话的多元性。对话理念反映在教学中是多元的,它包括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随着新课改的广泛进行,许多课堂改变了原先“灌输式”教育模式,开始走向了师生之间的对话。但由于一些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不足,而忽视了对话的多元性,如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的自我对话。口语交际具有全面性、反思性、思辨性的特点,口语交际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对其进行深入理解。而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则需要更多自我反思、自我对话,从而不断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3.忽视情感交流的对话。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基于内心对交流的渴求,因而对话理应是充满情感的。然而现有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中仍存在关注学生所表达的正确与否、是否达到教师理想的正确答案,忽视了他们之间在表达交流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方面的需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口语交际的训练是融合在了综合实践活动中,这样虽能提高学生口语的综合应用能力,但是由于缺乏相对独立性,容易把这种交流活动作为完成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工具。在教学活动中侧重的是活动任务完成与否,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如何,而忽略了关注学生口语表达过程中有哪些障碍,是否有交际兴趣,可以得到哪些提升等。

四、“对话”理念下的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1.教师观念的改变。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要进行观念的改变,要认识到学生和老师之间是平等的对话主体。应改变传统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走,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见解的观念。要建立深度的师生关系,即在真诚、友好、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口语学习任务。

2.丰富口语教学内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有课程资源意识,课程开发不能局限于教材,要有创新意识,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口语水平。同时,要意识到教师自身、学生特点、学科内外以及生活中各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口语交际水平的课程资源都要进行开发。课堂中多采用具有吸引力的话题,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对话教学,形成师生互动的交际情境。

3.创设对话氛围。口语交际教学中应注意对话氛围的创设,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探索多样化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适应这种口语交际教学的对话。“自主”即重视学生的自由表达,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学习架设了学生与伙伴对话的平台,营造了人人参与对话的教学氛围。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把自己的观点、看法、疑惑都说出来,自由地表达观点,尽情地提出见解,甚至进行针锋相对的争辩。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培养了自身的倾听、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其次,要重视情境教学。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新版初中阶段的综合性学习就是很好的方式,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通过这种参与式的学习活动,构建出了学生今后走出学校将面对各种的交际情境,在无形中锻炼了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

4.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首先,评价应多元化。新课标指出: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传统的纸笔测验和标准化测试在评价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上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评价方式单一。同时,作为主体地位的学生被置于评价过程之外,从而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口语交际要注重评价方式多样化以及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但要让学生采用自评、互评的方式参与评价,而且家长的评价也可以成为评价主体的一部分。

其次,评价应具有层次性。由于不同学段的学生或者同一学段的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都是不均衡的,因此评价应具层次性。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的评价,应按照不同学段的要求,综合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意态度和表达能力……第二、第三学段主要评价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更高、更细致的规定,口语交际方式也要求更加多样化,如即席讲话、主题演讲等。此外,不同的学生由于思维、知识范围、学业成绩方面的差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具有层次性。

最后,应重视鼓励性评价。口语交际评价不同于阅读和写作的评价,在具体交际情境中,教师应多以言语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定,因而,在评价过程中,多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话语,从正面进行引导,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与热情,让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放松的心态,大胆的进行交流。

总之,“对话”理念与口语交际教学的融合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实际,也是今后口语教学的基本趋势之一。口语交际教学已经成为当今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关键部分,而“对话”理念与口语交际教学的“联姻”也有其必然性与可能性,这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化,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如何更好地将该理念运用到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实践中,为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也是当今教育工作者和一线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喻宜友.论语文对话教学中的伪对话[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31).

[2](巴西)保罗・弗莱雷著.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人际交流的重要性篇10

人际交往指的是作为个体的人与其身边的人之间的一种心理及行为的沟通过程,是最为基本的人际间交往活动。交际障碍是指人际交往中具有显著的不利影响和消极作用的梗阻性主观和客观因素。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不适应的现象是难免的,然而,人际交往障碍严重的人极有可能存在个性缺陷、认知错误等情况,影响到自身学习、工作、生活的健康发展。大学新生处于人生重要的转折期,如果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将十分不利于毕业后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因此,教师应帮助大学新生明确人际交往障碍的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找到解决人际交往障碍的对策,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

一、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表现

(一)自卑或清高

有些大学新生由于贫困等因素,自视低微,由此产生自卑心理,常常感觉自惭形秽,在人际交往时过于拘谨、扭捏;同时,也有的大学新生自视清高,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存在抵触情绪,影响了交流的正常进行。久而久之,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

(二)猜疑和戒备

部分大学新生交流中对别人不信任,戴着面具与人交往,喜欢主观猜疑,在交往中心存戒备,处处设防。

(三)妒忌和怨恨

部分大学新生发现自己不如别人时,就会在狭隘的心理作用下升起妒忌心理,致使同学关系恶化,不能正常交流。

(四)羞怯和回避

部分大学新生在交往中因为性格内向而回避与同学交流,使得交流语言生硬,正常的交流受到阻碍。

二、影响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

影响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有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三种因素:

(一)社会因素

1.家庭对大学新生的影响。家庭的和睦程度影响大学新生的交往,来自关系融洽家庭的大学新生很少有妒忌、自卑等不良心理,因而善于与他人交往,来自内部关系不融洽家庭的大学新生则恰恰相反。

2.社会环境对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社会风气影响着大学新生的交往观,给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3.高校教育普遍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大学新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和交往指导,不利于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

(二)文化因素

1.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社会的到来,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也有其负面的影响。如:大学新生对所遇到的问题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对人不够真诚,不善于沟通,妨碍了正常人际交往。

2.西方文化的渗透对大学新生交往的影响。西方社会文化的观念形态日益渗透到大学新生的日常生活中,对当今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起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在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较以往更注重竞争,而忽视人情。

(三)心理因素

影响大学新生交往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识具有强烈的影响,在交流中重视前面的信息而忽视后面的信息,必然影响大学新生的正常交流。

2.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被赋予了一个肯定或有价值的特征的一个人,在他身上很可能被赋予更多积极的特征,大学新生在和他人进行交往的时候在晕轮效应作用下会影响正常的交流。

3.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对人或者事物固定的看法。大学新生在刻板印象作用下,很容易在与别人的交流中先入为主,产生固定印象,阻碍正常交流。

4.定时效应。定时效应是指一定的心理活动形成的心理状态影响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向的现象。部分大学新生因心理素质差,在定时效应作用下不愿意和其他同学交流,最终导致自己越来越孤僻。

三、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对策

(一)主观因素

1.把握住大学新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平等、宽容、诚信、真诚、互助等最基本的原则。

2.大学新生要具备正确的和同学交往的观念,和同学和睦相处。在和同学交往之前,要明白和同学的正常交往是人的正常社会需要,在个人的学习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

3.大学新生要能够科学合理地看待别人,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有些高校新生产生自卑、自傲等心理倾向,往往都是因为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造成的。在大学新生的日常交往中,大学新生要在和他人的日常交往中不断发现并纠正自身的缺点,学会欣赏他人,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大学新生才会取得人际交往的良好效果。

4.大学新生要有乐观向上的交往情绪。大学新生在交往中要注意到情绪交往的重要性,保持积极健康的交往情绪,提高亲和力。

5.掌握人际交往过程中注重仪表和举止言谈、讲究语言的艺术性、保持适当的交往距离等必要的交往技巧。

(二)客观因素

1.加强对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在对大学新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在课堂中对大学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后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这样在与同学的交流中才会有正确的话题。

2.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陶冶大学新生的情操,健全大学新生完善的人格,是加强对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的管理的重要环节。

3.建立健全大学新生心理辅导机制。大学新生心理辅导机制是将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对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大学新生为进行心理辅导做好准备。帮助大学新生疏导心理压力,促进大学新生能够正常进行人际交流。

4.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高校教师应帮助高校新生树立起正确的人际交流观,时刻关注大学新生,与他们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与大学新生家长一起共同致力于大学新生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直接影响到大学新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所以,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障碍要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不仅家长、老师要做好工作,大学新生自己也要学会调节种种不良的心理倾向,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使得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卓殷如.浅谈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12).

[2]缪洁.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现状分析及对策[J].民营科技,2009(04).

[3]赵婵,贾鹏飞.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2).

[4]方煜东.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特点及其针对性教育[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S1).

[5]解如华,田德勇.大学新生人际关系现状分析及教育建议[J].教育与职业,2009(18).

[6]王国华,全桂艳.大学新生人际交往问题初探[J].当代青年研究,2007(12).

[7]裴培.大学新生人际交往关系能力调查分析和优化提高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05).

人际交流的重要性篇11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全球高等教育呈现出开放性、同一性和互动性的特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新时期的发展战略,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学生境外交流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曾指出,国际化对提高学校国内外知名度、发挥学校的竞争优势、增强学术领域间同行交流、促进学校内部人才资源流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增强科研团队实力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1]在欧盟,以境外交流促进人才培养已成为欧盟国家的共识。美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学生海外学习计划,先后设立了富布莱特学生项目、吉尔曼本科生奖学金计划和国家安全语言计划等项目支持学生赴海外学习。[2]

建设有较高国际知名度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长期发展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其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就是走出去,让学生们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同龄人交流,从而开阔眼界,彼此取长补短。中国大学通过与各国优秀大学合作、与国际组织合作、与各国政府合作、与跨国企业合作、与权威研究机构合作等多渠道的境外交流合作,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并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经验。我国现代大学虽然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国际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办学理念、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经费投入、师资队伍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我国高校学生境外交流现状及特点分析

中国大学的国际化可以从教育国际化、科学研究国际化、教师队伍国际化、大学管理国际化、为国际社会贡献这几个方面开展国际合作交流。[3]在高等教育系统国际化的跨国研究和比较方面,一般学者强调五方面的国际化内容和指标:学生流动性、教师流动性、课程设置国际化、国际合作与海外分支或远程教育。[4]10多年来,中国大学,尤其是39所985高校,在境外交流与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境外交流与合作的模式、内涵不断丰富,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实例。

我们对985高校的对外交流项目的类型、项目覆盖范围以及主管对外交流项目的单位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我国高校境外交流项目具有以下特点。

1.各高校项目分类不统一,没有一个完善的项目分类体系。各高校按时间长短分为短期项目和长期项目,短期项目主要是假期访学交流,长期项目则分为校际交换生交流项目、合作双学位项目。在这种情况下不利于高校对境外交流项目做出评价和改善。因为体系不同,没有对比的依据,不利于高校境外交流项目的良好、可持续发展。

2.各高校境外交流项目虽多,但实际参与到交流的学生比例并不高,覆盖面并不广泛。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学校虽然有主管部门负责宣传境外交流项目,但宣传力度不高,覆盖人群较少。其次,学生的国际意识相对浅薄,许多人安于现状,不愿意短时间到境外重新适应新环境、学习新知识。

3.各高校都设有专门部门负责学校的国际交流,少部分高校由院系直接与境外高校合作,开展境外交流项目。相对于非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国际项目往往呈现出更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因而在对其进行管理时,就需要一个可以起到综合协调作用的全校性的统一机构。这些部门主要负责开拓与境外高校的合作项目,在学生中宣传境外交流项目,发放项目通知,筛选并确定最终参加交流项目的学生,以及在后续出境环节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但在交流学生出境后课程选择、生活等方面则要依靠教务处方面沟通协调,这给学生带来了一些不便。

4.同时,我们分析了各高校境外交流项目合作伙伴所在国家,发现各高校主要的合作伙伴都来自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少部分高校与东南亚国家设有交流项目。此外,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在国际上排名越靠前的高校,其合作交流学校也更加优秀,项目形式也更加丰富,覆盖面也更为广泛。

二、鼓励学生境外交流的激励政策设计思路

近年来,国内高校为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推动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以学生“第二校园经历”、“海外学习经历”为特色的高校之间的校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探索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推动校际交流合作,各高校以资金资助、学分互换等方式激励学生参与到校际交流项目中,部分高校的境外交流还得到了教学支持、学校院系、学生社团的支持与配合,使得学生境外交流项目得以更好地开展。1.教学支持。复旦大学认为建设全英语课程,是推进国际化进程p增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求。复旦大学开展全英文课程的关键是对英语授课师资的培训和引进,面向国际学生和本土学生分别设计全英语课程,并通过控制管理英语课程岗位申请、中期检查、期末网评对全英语课程进行质量管理。2.院系支持。在实现高校国际化的过程中,院系的运作和院系中教职工的支持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调查发现,各高校的项目并非都是面向全校招收学生,不少项目是针对部分院系的学生开展的。3.学生社团支持。调查中我们发现,像清华大学学生对外交流协会、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AIESEC)等学生社团在学生境外交流项目的推广和实施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4.资金资助。高等院校经费投资不足加剧了国际化的经济风险,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成为高等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5.学分激励。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是实施交流的重要前提,一个统一的可操作的标准,对交流学生学习成绩的公平评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促进境外交流的建议与对策

本文针对本科生校际交流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推动、完善本科生校际交流管理的较为可行的对策建议。1.将国际化提升到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坚决贯彻国际化战略,加强推进学生境外交流项目的力度。高校要建立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加强完善对于分支院校的管理,从多方面不断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将国际化战略渗入到学校愿景中,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2.成立高校国际化联盟,建立统一健全的交流项目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推进高校境外交流项目的良好发展。高校应有目的、有选择地建立国际性战略伙伴,加入一些国际大学合作联盟,积聚学科优质资源,开展前沿领域的国际合作,以促进国际化的进程。同时,应建立统一健全的交流项目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这样才可以促进高校国际交流的快速、可持续发展。3.吸引政府、企业资本,为学生境外交流项目提供经济支持。经济因素是制约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重要因素。除了积极寻求政府资金投入外,高校也应积极吸引民间资本来增加教育经费,与企业建立友好联盟关系,建立国际交流基金,获得持续的民间资本的注入,以保证高校国际化的顺利可持续发展。4.加强学校、国际处和各院系之间的交流配合,提高开展学生境外交流项目的效率。学生出国交流不仅仅需要了解项目,更需要在课程选择、学分互认等学籍管理方面得到支持。然而,项目的组织协调和宣传一般由国际处直接负责,学生的学籍、学分管理又是由教务部门管理。所以,国际交流处和教务部门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对提高开展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效率至关重要。5.提升学生的国际意识,对学生进行国际化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学校应利用网络、报纸、广播等媒体对学生进行国际化意识的引导和培养,积极营造校园国际化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积极性。同时,学校还应积极组织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参加国际交流的兴趣。

[ 注 释 ]

人际交流的重要性篇12

二、重视口语交际的互动,使学生全员参与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是一个听方与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听方与说方的简单相加。有效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不仅要注意说方,更要兼顾听方,使双方始终处于互动的状态,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在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使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形式应打破常规,大胆采用分组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课桌可以分组摆设,学生可以根据交际的话题自由分组,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讨论,交流。如:我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作文教学前,安排了这样的活动:说说你喜欢吃的一种蔬菜。学生听到交际话题后,教室里立刻就沸腾了,有的说喜欢吃萝卜,有的说喜欢吃黄瓜,有的说喜欢吃茄子,有的说喜欢吃菠菜,还有的说喜欢吃土豆……众说纷纭之下,我顺势引导:“喜欢吃同一种蔬菜的同学坐到一块儿,说说你观察到的蔬菜的特点、功用,以及食用的注意事项等。”学生很快分好组,激烈地讨论着,交流着,有的还介绍了这种蔬菜的多种吃法,旁边的同学不时地提问,补充新鲜的知识,学生个个参与其中。等到全班交流时,组内就会派出最善于表达的同学,一口气摆出了蔬菜的外形特点、吃法、美容功效,甚至还有烹饪的注意事项,具体、生动、有趣。待到写作文时,学生的习作自然就不会枯燥无味了。口语交际的目标轻松完成,学生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交际活动的主人,口语交际的能力也在个体的实践中得到锻炼。

三、关注口语交际训练过程中的多元评价

在口语交际训练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交际能力、表达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评价的语言是一门特殊的艺术,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形容,更不能用“优良中差”来等级化。为了便于操作,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可采用模糊式的评价。如:在演《陶罐和铁罐》的课本剧中,一些孩子表演了之后,教师可以请所有的小观众充当评委,并教给他们评价的方法:“如果你觉得他们演出了故事的内容就举起左手,觉得还演出了故事中角色的对话就举起右手,如果他们不仅演出了对话,还有丰富的表情和动作,就举起双手为他们喝彩!”这种全员参与、身心结合的评价方式,既便于操作,又能调动听方的参与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去关注别人的活动,说方的自尊心也得到了保护,他们在同学们的评价中收获了自信,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在交际过程中的表现,适时地提出建议和期待、鼓励性的评价。如:你说话时语速再慢一点,我们就听得更清楚了;声音洪亮些,会更有气势;仪态再自然些,就更大方了……诸如此类灵活性、指导性、发展性的评价,不仅关注了学生交际过程中的资源生成,而且促进了学生交际能力的逐步提高。

四、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口语交际是一项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活动,除了安排大量的课堂练习外,还必须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利用平时经常遇到的交际活动,展开学习和锻炼。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组织有意义的活动,给学生创造交际实践的机会。如:采访爸爸、妈妈、老师、同学;在家与家长交谈,与售货员对话;当小主持人,组织小剧团演出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其主体交流作用。通过大量的口语交际实践,学生已逐步形成良好的交际习惯和交际态度,从而逐步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人际交流的重要性篇13

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口语交际能力已经成为人类社会行为的基本工具,口语交际已经成为人类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能力。新课标改革下,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便是让学生具备日常口语交际基础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交流。充分掌握社会交际能力,发挥合作精神。说话是一种单向的静态的语言表述方式,而口语交际是一种多元的动态的语言表述方式。新课标明确指出提高小学生文明、和谐的与人交流交际,作为教学重点。

一、小学口语交际的特点

(一) 听话说话是单方面的口语阐述能力,口语交际是双方面的互通交流

传统的听说训练比较单一听别人说,学生自我思考,思想、思维交流较少。而口语交际强调多元化语言表达信息交流,参加口语交际的学生不仅单纯的倾听,更主要的是在倾听过程中找到切入点适当的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采取互动双向交流与信息沟通。其次,口语交际更注重实践与实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图片听说来进行口语教学,内容具有局限性,而新课程改革下,口语交际课题来自学生中,训练方式采用面对面交谈,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知识可以真正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 口语交际注重所处的环境

口语交际实际应用往往在不特定的场景,话题不确定,人物不特定,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挥受到情景、话题、人物等方面影响。所以在口语交际时要分清环境所处的位置,这样口语交际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 口语交际具有复杂性

口语交际不仅仅是表达清楚自己的意图,更主要的是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同时表达一段意思,用不同的语言方式,所产生的交际效果不一样,同时语调、语气、语速都影响口语交际的实质效果。

二、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的现状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系统性、实效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制定往往是应付考试,传统的掌握知识为主,不注重应用,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目标过于笼统,这样的课题目标设置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学语文教学虽然有一定的新颖教学形式,但无法保证学生的思想交流

传统课堂模式一般沿用至今,目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传统的教说方式教学,学生很难产生自己的主观意识,学生思想难以融入课堂气氛,无法与教师进行思想上的碰撞,更无法表述出自己的见解。

(三)小学语文教学重视课堂知识掌握,忽略口语交际教学的实用性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时,往往更注重学生对课本知识以及考试要点的掌握,大多数老师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忽视口语交际实际能力应用。

(四)小学语文教学忽视系统化教学的重要性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单章知识重点掌握,没有注意教材之间的系统联系,导致口语交际教学无法循序渐进,往往是内容脱节,无法系统化地学习。

三、提高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效率措施

(一)建立与设计贴近生活的口语交际环境

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教材内容,深入研究挖掘,体会教材内涵,精心设计贴近现实生活的课题,创建多元化的课题内容,设置贴近生活的课堂情境教学。教师在日常口语教学中应该多引导学生自主发言,教导学生如何倾听,如何委婉的评价别人的发言,如何合理的阐述自己的见解,观察课件进行口语教学,抓住课件内容重点进行联想,让同学阐述课件表达含义,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空间。

同时,口语教学应与实践生活相结合,实行口语交际教学情境再现模式。例如让同学扮演生活中某个交流情境,教师设计交流话题,每个同学扮演不同角色,在同学进行交流表演同时,课堂下面同学认真倾听,表演结束后,教师提问课堂同学进行点评,最后教师给予肯定点评,指出不足之处,对学生进行鼓励。如:在学习《妈妈的账单》一文中,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行对话式表演,让学生在真实的对话中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根据文中内容加入与现实相联系的话题如:我为父母做了什么等等。

(二)重视非语言因素

教师应把握口语交际教学中的非语言因素,如手势、表情、肢体语言等。非语言因素在口语交际中也起到很重要的因素,往往能够对语言交际所表达的意思起到加强作用,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语言交际。同时,良好的肢体语言能够给人一种诚恳、礼貌的印象,这也是作为一个合格学生应有的素质。此外,教师应当积极建立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评价体系,通过测评可以提高日常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目的明确,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重点考察学生的学习参与态度,同时可以让学生参与评价,展开学生间互相评价,充分思想交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用性大,有利于学生日后的成长发展。小学是培养学生掌握此项能力的最佳时期,教师应认识到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设置良好的课程内容,积极摸索提高口语教学效率的途径,努力提高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效率。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