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美国政治论文实用13篇

美国政治论文
美国政治论文篇1

内容论文摘要:贸易政策是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政治因素在美国的贸易政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种利益集团利用游说、集体行动、政治捐款、社会问题等影响政治决策过程,实现收入再分配。同时,各政党在制定贸易政策时,会考虑中点选民的利益,将贸易政策作为竞选拉票的手段。 论文关键词:美国,贸易政策,利益集团,政治取向 持续30年的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和服装配额于2005年初被终止。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分享全球化带来的利益的大好时机。然而,就在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仅几个月,美欧等发达国家就开始向中国纺织品发起攻击,大肆渲染中国纺织品出口对他们造成的影响,将该行业近年来流失的大量失业机会归因于来自中国的低成本产品的竞争,归咎于中国的人民币汇率。中国政府也采取了积极措施来调控纺织品服装出口量,如2005年初对148种纺织产品征收出口关税,并降低了出口退税,纺织品、服装的退税率分别从14%、17%调低到11%和13%。为了缓解国外压力,中国政府还宣布,从2005年5月20日起提高74中纺织品的出口关税,对部分服装出口征收400%的关税。中国政府还调整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但是,美国不顾WTO的承诺和中国政府的诚意和合作态度,还是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实施限制,从而引发了中美纺织品贸易纠纷。 在这种贸易争端的背后,隐含着复杂的政治利益。因为在贸易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国内的利益冲突有时比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更具影响力。最为重要的是,政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比其对社会效率的影响要重要得多。贸易政策的制定并不都是以国家利益为尺度,国内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通常会成为政府贸易决策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政治因素在美国的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美国贸易政策的政治取向,以期对如何正确看待当前的中美纺织品贸易之争或许有些裨益。 美国贸易政策理论综述 (一)集团利益 在竞争理论中政治学被定义为特殊利益集团之间竞争有限资源的一种关系,是“冲突的社会化”。而冲突归根结底是为了资源。“在追求和实施政治权力的过程中分配政治献金和其他政府收益”。最早研究利益集团问题是在政治学领域Bentley1908年在《政府过程》一书最早提出了集团的政治理论,认为社会的政治形态就是集团间的力量均衡,政府行为是利益集团作用的结果。利益集团作为政治产出的需求方,它们相互竞争,通过捐款、游说、向政府施压等行动来影响选举、立法等政治产出(Political outcome),争取对本集团有利的再分配政策,提高成员的福利。贸易政策的政治决策过程是一个博弈过程,最终采取的贸易政策是政治过程均衡的结果。首先,相互竞争的政党通过许诺贸易政策获得利益集团的捐献资源。其次,贸易政策被用来作为寻求政治支持的资本。各利益集团运用各种资源进行游说,进口产业集团为进口关税而游说,出口产业为自由贸易而游说。 (二)国际贸易与国内收入分配 Samuelson 和Stolper 证明了在国内要素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一个国家充裕要素的所有者从贸易中获益,而稀缺要素的所有者因贸易受损。而在国内要素不能充分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各个行业有该行业的特定要素,贸易将使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所有者受益,与进口产品竞争的部门的特定要素所有者受损,工人的损益情况视工人的消费结构和各行业使用劳动力的密集程度而定。在贸易中受益的阶层将支持自由贸易,受损的阶层将支持保护主义。Rogowski 根据Samuelson-Stolper的理论分析了贸易扩张和收缩对一国国内各阶层政治力量的影响以及由此造成的政治联盟的变动,他认为由于同一种要素的所有者具有同样的利益,国内政治联盟将根据要素所有权划分阵营。Alt 和Gilligan 则根据特种要素理论,讨论了贸易变动对不同部门利益的影响,认为,贸易会引起不同行业间的利益冲突。根据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另一个隐含假设,即多元决策假设,一国政府在决策时将会考虑到公民的偏好。尤其是,那些能够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并形成利益集团的公民的利益将会在政府的目标函数中得到更多的反映,一方面是由于政府需要利益集团在财政和政治上的支持,另一方面是由于利益集团能够更好地向政府提供有关的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 (三)贸易政策的形成 20 世纪70 、80 年代,对贸易政策形成的政治经济分析理论诞生。Mayer从公民直接投票的角度分析了贸易政策的形成。Hillman (1989)指出贸易保护政策是失去了竞争优势的衰退行业向政府游说的结果。Findlay和Wellisz(1982) 认为不同的利益集团会围绕贸易政策进行竞争。Magee, Brock和Young (1989)试图将政党纳入对贸易政策形成的分析,认为政党、利益集团和公众之间将在关税政策的博弈中形成两阶段子博弈精炼Nash均衡。Grossman和Helpman(1994) 讨论了利益集团和政府之间的非合作博弈,指出政府的目标函数中既包括对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的考虑,又有对消费者大众福利的权衡。保护率取决于不同行业的进口弹性、进口渗透率以及他们是否能够有效地组织利益集团。值得一提的是,Grossman和Helpman (1995)还将他们的模型进一步推广到关于贸易谈判和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讨论,认为两国国内利益集团力量的不平衡会导致两国关税水平偏离自由贸易条件。当一国政府面临参加还是不参加区域自由贸易协议的选择时,将考虑自由贸易协议能够给本国带来的总福利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内支持或反对自由贸易协议的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当两个国家相同产业的利益集团都同样强大的情况下,他们的政治影响将不起多大作用。 美国贸易政策的政治学分析 (一)利益集团与集体行动 在美国,占劳动力总量2%的农业人口,一直得到政府相当高的保护。联合国计划署的数据表明,美国和欧盟对农产品补贴已经增长至每年大约3500亿美元。OECD的有关资料显示,美国欧盟对农产品生产者的直接援助高达2790亿美元。由于政府的补贴,不管市场价格如何,一个美国农民家庭每年的收益就高达US$160,000;英国援助组织的一份报告显示,享受补贴的美国低价棉花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导致了中国棉花价格下降,当地棉农被挤出市场,令棉农损失17.2万元人民币和72万个就业岗位。美国保护服装纺织业的理由是:首先,服装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次,该产业技术简单,能轻易被任何穷国模仿。 美国农民通常是一个组织良好且具有强大政治影响力的群体,即利益集团,他们团结起来向政府和国会施压,保护自己的利益,这种行为经济学家称之为集体行动(Collective Action)。他们只代表整个社会一小部分成员的利益,采取集体行动的目标是为了影响政府的决策,而不是为了增加总产出,他们都是分利集团。这些利益集团参与政治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政治结构,而是为了影响现有的政策后果。他们通常运用“显性”的影响方式—“游说”和“隐性”的影响方式,即“献金”来影响政治家或政治决策。哪个利益集团呼声高,它的利益就可能得到政府的保护,这就是美国厂商通常采取的“抱怨战术”。Tosini 和Tower研究发现,在支持1985年保护主义者纺织品法案选民和从纺织服装产业公司和联盟中得到的捐献规模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美国国内的利益集团错综复杂。政府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不仅是为了讨好北卡罗来纳州的纺织服装商,还有美国国会两院某些亲拉美力量。在是否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的问题,美国不同政治力量之间存在很大的分歧,以波音、IBM 等瞄准中国巨大市场的出口商、进口廉价中国产品的销售商为支持方,人权组织、“西藏”、“中国民运分子”组织组成反对方。在美国,工会往往是一个不可轻视的向政府施压的一个组织。如1995年拥有三大汽车生产商的北密歇根的美国汽车联合工会(United Auto workers)抗议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认为墨西哥抢走了美国人的工作。法国人托克维尔在《美国的民主》中形象地描述了美国利益集团参与国内政治的特点。指出,“在法国,看到的新的事业中居于首位的是政府,在英国看到的是人的等级,而在美国,你却将一定会发现协会”。“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比美国更加成功地把协会的原则适用于实现众多的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劳联-产联(AFL-CIO)为代表的劳工联盟四处游说,要求美国国会通过《中国货币法案》,并对中国采取制裁措施。美国制造业联盟认为,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了40%,美国政府应对中国施加压力。2005年上半年,来自汽车生产州密西根州的众议员以及“健全美元联盟”的制造商团体都向政府建议,要求向中国施压,促其货 币升值。 近年来,美国的集团政治迅速发展。老的集团变得更加积极,在游说政府方面更加职业化。据贝里80年代中期的统计,63%的公司公共事业部门使其办公室升级,增加了办事人员。大约有400家公司在华盛顿设置了办事处,在华盛顿为游说服务的律师也明显增加;新的集团迅速增多,杰克.沃克80年代调查了564个院外活动组织,其中1/3是1960年到1980年期间建立的。根据官方统计,1983年美国有17644个正式的非赢利性全国社团,比1970年增加了近7000个,即几乎增长了近70%,其中的很大部分为政治利益集团。一项全国调查表明,60%以上的成年人至少参加一个社团。在美国的利益集团中,劳联-产联,农产主利益集团等都是主力军,他们作为美国重要的利益集团,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拥有重要的地位。美国Corney大学的劳动经济学教授凯特(Kate Bronfenbrenner)作了一项调查,发现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促进了美国制造业领域工会的活动,她发现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后该领域的工会抗议活动增加了60%,而此前只有29%工会组织此类活动。 (二)选举竞争 长期以来,贸易在美国的对外经济战略中更多的是被当作一种追求政治利益的手段。 政府制定政策时所考虑的也许不首先是其对经济的贡献,即成本效益问题,而是对选票的贡献(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 中点选民(Median Voter):政治家常用选民的偏好来分析政党之间的竞争。假定贸易政策能用关税率水平加以表述,选民对政策的不同偏好表现为不同的关税水平。中点选民就是政策偏好较折衷的那部分选民。假设按对关税率高低偏好不同将选民分为三组,第一组选民倾向于关税率tA,第二组(即中点选民)偏好于关税tM,第三组选民喜欢较高一点关税tB。假如一个党派提出高关税率tA来赢得第一组选民,另一个党派就可能提出较低的关税率tB而获得了第三组选民的选票。政治竞争迫使两个党派都提出接近于tM的关税率,即接近中点选民所赞成的的关税率tM。中点选民就位于我们下面曲线的中间地带的选民(见图1)。2002年3月,布什政府对钢铁进口征收进口附加税,就是要照顾俄亥俄州等四个钢铁产地的选民,并且为来年的大选做准备。 拍卖会:一些经济学家将贸易政策模型想象成一场拍卖会:利益集团根据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来提供政治捐款来“购买”政策。为了获取竞选资金,各政党往往会根据企业的政治捐款作出承诺。如果大选获胜后,会采取一些有利于某些行业或企业的经济政策,以“回报”它们竞选时的“投资”。1995年美国就欧洲限制香蕉进口的配额制度提交世贸组织,宣称欧洲的香蕉贸易体制不仅损害了中美洲国家的利益,其实是为了保护奇奎塔(Chiquita)香蕉公司的利益。因为这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对某民主党、共和党都曾经慷慨解囊。 (三)贸易政治过程的新取向——社会问题和党派之争 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Destler认为,贸易政治过程中之所以存在寻求保护的利益集团,因为国际竞争中无法取胜的生产者都会寻求通过阻止或限制进口来解决问题。20世纪80年代的纺织、钢铁、汽车、鞋、机床、半导体产业都曾寻求过保护。但是,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出现了新的动向,生产者一方面会依赖进口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一旦进口增加,与之竞争的相关生产者的抵抗就会高涨起来,寻求保护。拿纺织行业来说,战后经常要求并得到特别保护的美国纺织业协会,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改变了保护战略,一方面追求服装业的国际化,但随着多边纺织品协定的废除,便确定了所谓“原产地原则”,如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中,美国规定了只有在北美生产的布匹及纺织品原料生产的服装才能享受免税及无限额进口的优惠政策。 贸易保护主义也会利用社会问题要求政府限制进口。所谓社会问题,其本质就是认为贸易削弱了或者威胁了现存的国内水准。由于国际竞争的加剧,企业很难遵守劳动标准及环境限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污染、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护等等。贸易保护主义正是利用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对外贸政策施加影响。WTO西雅图会议上的反全球化运动就体现了这一点。同时,贸易政策也成为各党派竞争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当权政府在获取政治捐献上比它的竞争对手有明显的优势,它可以许诺连任后采取的贸易政策。如1988年美国的议会选举中当权政府拿走了运动捐献的3/4。 贸易政策的国际影响 在国内,各种利益集团试图对政策形成过程施加影响,以便使最终出台的政策对自己最有利,执政者则审时度势,连横合纵,通过与不同的利益集团结盟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国际层面,各国执政者派出的谈判代表或许就代表执政者本人的意愿,在谈判中尽量满足本国某些利益集团的要求。一个国家其实就是一个利益集团,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使本国多得,外国少得。在国际政治和国际谈判中,不同国家国力的强弱和不同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扮演角色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谈判的结果。对于小国来说,利益集团游说下的贸易政策,其影响仅仅在国内。但对一个大国来说,其贸易政策如果只考虑国内利益集团而忽视了国际上的利益集团,或利益相关者,采取非合作的贸易政策,容易引发贸易纠纷或贸易战。在经济全球化下,中美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大大增强,作为利益相关者,贸易战对双方都没有好处。进一步说,如果双方将贸易关系激化,反过来会伤害国内另外一部分利益集团的利益,那就是广大消费者。贸易政策的政治过程就是干预经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贸易政策的目标不是效率,而主要考虑分配因素,即贸易政策被作为对社会不同利益集团收入分配的工具。 任何政策都是多方博弈的结果,政治也因此可以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来避免或者减少国家之间贸易摩擦,这就是中美之间正在进行的各方面战略对话的意义所在。战略对话不仅仅是为了增进两国的互相理解,更重要的是为了找到和确立全球化状态下解决两国贸易纠纷的新机制。比如,就中美纺织品争端来说,谈判或对话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一种选择,因为:首先,在美国,目前有大约60-70万人从事纺织行业,但主要从事的是与服装无关的其他工作,美国的纺织业大部分已经消失。也就是说,美国市场上的大部分纺织品都是进口的,并不是中国人夺去了美国人的就业;其次,贸易本身是一个相互的需求的过程。简单的讲,没有美国的进口商,中国也就不会出口。再次,即使不从中国进口,美国的进口商也会从越南、墨西哥、印度甚至菲律宾或印度尼西亚进口。因此,从政治、经济两方面与美国政府进行有效协调,是解决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的有效途径。

美国政治论文篇2

一、中美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1、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比较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本位。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近代资产阶级学说基础之上的,其理论基础主要有政治社会化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实用主义哲学等。比较重视实验探索和实证分析,注重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认为“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

2、中美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目标的比较

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本质的不同。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比较开放,呈现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美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在1949年提出的“教育要面向民主、面向国际、面向解决社会问题”作为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立意高,目标远大,肩负培养社会主义祖国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对人的政治要求高。

3、中美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内容的比较

(1)两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从相同点来看:

首先,道德教育都是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道的重要内容。公民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对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有直接的影响,高校大学生应当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良好道德修养。

其次,中美高校都高度重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阶级性,使国民对自己的国家具有高度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对大学生进行民族意识和国家价值观的灌输。

(2)两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也有许多不同

首先,宗教教育在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更加注重伦理道德的教育。其次,美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抽象、纯理论的概念比较少,重视社会需要与学生个体的需要的紧密联系。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注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体系的建构。

4、中美高校思政政治教育方法途径的比较

中美两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和途径上的不同点。

(1)从美国高校来看。首先,美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联系实际,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模糊认识和他们所关心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时事方面的敏感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其次,美国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自主化和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在学生的生活、学习、择业和交友等各个方面的过程中,突显了美国高校渗透式教育的特色。

(2)从中国的高校来看。首先,我国高校主要集中在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这两个方面,而且指导理论和方法仍处于探索阶段。我国高校比较注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和理论内容的系统性。其次,教育主管部门给高校设置了统一规范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而且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各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二、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美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应当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

从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中可以看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贯穿实用主义哲学思想非常彻底, 而且其教育理论研究也卓有成效。我国高校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所以效益不高,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存在着脱离实际、缺少实验依据、理论过于抽象以及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缺少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运用。

2、坚持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人的价值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常常过度地强调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而忽视了人的价值。借鉴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人本主义理论的合理成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从关注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了解人、理解人,正确地对待教育客体,尊重其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切实把工作做到人的心坎上。

3、注重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也应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这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重视教育目标的高远性和全局性,又要从扎实的基本实践入手,切实把责任感教育纳入日程,使公民勇于承担宪法确定的权力和义务,勇于担起责任。

4、以法制教育内容为重点,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法律教育内容相对薄弱。因此,应当注重公民的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的教育,切实提高公民知法、懂法、遵法、守法的自觉性,能够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利益。

参考文献:

美国政治论文篇3

一、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美国是一个以欧洲移民为主建立的国家,其许多理论都源于欧洲,这些外来理论与美国本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以此为基础继而形成了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大理论流派。

(一)政治社会化理论流派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占统治的阶级通过传播政治文化,对公民进行教育的过程亦即思想政治教育。该理论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社会个体成员如何接受政治文化,并形成特有政治观念;二是政治共同体如何进行政治文化传播。这两个方面构成了政治社会化的本质要求,即塑造与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相适应“政治人”。“从个人角度来看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就是个人通过学习政治文化,发展政治自我的过程”。从社会角度研究政治社会化,就是研究社会如何改变、维护及创造政治文化。

(二)人本主义理论流派

人本主义理论把侧重点放在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人个性的关注,强调教育对象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和兴趣性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概括地说,就是“以人性为本位”。人本主义提倡的教育就是将人的发展完全彻底地置于人性的充分养成之上;置于个体内在潜能在后天的充分发挥之上。因此,这种教育是以完整的人的发展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人本主义以此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要求给受教育者更多的关爱和重视,这对于重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使命有启发价值。

二、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美国道德教育有注重现实、兼容并蓄的特色。所以美国的德育除了传授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外,还把各个时代和社会的共同价值观作为其内容。美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

第一,公民教育。美国中小学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公民学”课程进行,目的是培养学生参与和了解公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必备的道德品质,使学生确立“我们是美国公民”的思想,教育学生懂得如何才能做一个好公民。

第二,历史教育。美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美国人认为,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任何政党或政府都是变换的、暂存的,所以公共场所大多悬挂着国旗。

第三,经济教育。经济利益是吸引和调动普通劳动者的根源,是社会最好的黏合剂,进行经济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对于经济问题时能够做出合理的理解、判断和决策。

第四,法制教育。美国是一个标榜自由的国家,但同时又是一个有诸多制约且非常有序的社会,处处都得遵守法律和规矩。对公民进行法制教育,是为了培养遵守和忠于美国制度的公民。

第五,宗教教育。美国的宗教是维系社会、人心的重要精神形式,美国人用上帝的震慑力量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规范自己的道德操守。而美国的教堂则是实现这种精神形式和人们互相交往的重要场所。

三、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方法

(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法

第一,课程设置方法。美国政府对学校政治科目的设置作了许多硬性规定并有十分明确的教育目标。美国学校政治课程的教育内容是建立在不同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上的,教育内容体现出较强的层次性和连续性。美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非常重视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

第二,课堂教学方法。在学校课堂上,教育者更加注重采用无形的或全方位间接渗透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方法多采用问题讨论式和启发式,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鼓励他们敢想、敢提问题。

第三,隐蔽课程的教育方法。区别于与正式课程,隐蔽课程指的是学校的生活环境。美国教育界特别强调学校生活环境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认为学校和课堂气氛、教师形象、学校规章制度、校内舆论导向等对学生的政治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的作用绝不亚于正式课程。

第四,实践的教育方法。在学校里,有着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各种社团活动,也有着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及一些庆典活动。这些活动渗透着德育意识和政治内容,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 全面化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美国的政府、学校、家庭和各种社会机构已日益普遍结成了一个互相协调、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第一,各级政府不惜巨资,在各地建有众多的服务优良的教育场所,如各种各样的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名人故居等。第二,学校重视和家长的联系,通过各种方式交流学生的情况和教育计划。第三,充分发挥宗教教育对国民思想的影响。第四,利用政党本身的政治活动和形象对国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五,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教育作用。

由此可见,美国拥有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美国国民性的塑造起了重大的作用。虽然有别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实质都是对道德、思想、政治的塑造,所以其中必然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不过,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其自身的不足和负面效应,这就要求我们仔细研究、加以甄别,吸收正确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去完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郑永廷.美国学校的政治观及价值观教育[M].思想教育研究,1990.

[3]王锐.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分析及其借鉴[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6).

美国政治论文篇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湖北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z035)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110-03

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国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教育功能和政治文化的传承功能,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国虽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其公民教育就是实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国公民教育成功地将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影响下的公民,凝聚成具有高度国家认同感的群体,其突出特点和做法是社会化。在大众传媒快速发展和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被渗透、被排挤、被弱化的危险。探讨美国公民教育社会化的理论和实践,将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转型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美国公民教育社会化的理论

美国长期的公民教育社会化实践及教育科学化的发展,催生了一批社会化的理论,主要有伊斯顿的政治社会化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纽曼的社会行动模式理论、拉斯的价值澄清理论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等,他们分别从政治文化、教育环境、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等角度系统阐明了公民教育社会化的重要性。

伊斯顿的政治社会化理论认为,政治社会化与政治系统的稳定和变迁密切相关。政治社会化是一个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习得关于政治以及个人与政治关系的价值、规范、概念和态度;另一方面是社会使自己的政治文化持久的途径。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政治文化,它与国家机器的运转方式和人们的政治行为及政治活动密切相关。美国通过政治社会化,将其自由民主的政治文化传承,以维护美国民主政治系统的稳定。政治社会化是美国民主制度有效运转和民主政治文化存续的重要因素,是美国公民教育的核心。

杜威将其实用主义哲学运用于道德教育,提出了“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著名观点,为美国公民教育环境的社会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杜威主张把美国公民的社会生活全面引入学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社会生活有亲身体验,并在参与社会生活中进行学习,在社会化的环境影响中逐渐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和行动能力。在这里,杜威还提出了行动能力的重要性。纽曼的社会行动理论进一步指出,如果不将道德付诸实践,那么学生所学的道德就没有实际意义,实际上强调了社会行动能力培养在公民教育中的重要性,即实现公民教育目的社会化。

拉斯的价值澄清理论是关于公民教育社会化方式的理论,强调公民教育中对受教育者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决策力的培养。拉斯指出:“德育不是给学生灌输某种既定的规范,每个人都以各自的价值去选择,教育只能引导他们怎么去选择,而不是选择什么。”①也就是说,道德教育是教给学生选择的方式,而不是选择的内容,选择方式本身就是道德能力和道德水平的标准。柯尔伯格则根据人的道德判断与推理能力划分了道德发展的阶段,认为既然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道德判断和道德品质的发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就要根据不同学生所达到道德发展阶段的不同,引导学生在道德冲突的情境中进行道德判断练习,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品质的发展。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进一步充实了公民教育方式社会化的理论。

二、美国公民教育社会化的实践

美国公民教育社会化理论的发展促进了公民教育社会化实践的创新,形成了一套公民教育社会化实践的执行系统,从教育的主体、内容、方式等方面,全面实现了社会化。

(一)公民教育主体的社会化

在美国,学校只是公民教育的主体之一,充分调动和运用社会各个方面的合力参与公民教育,是美国公民教育的突出特点。政府、学校、社区、家庭和大众传媒之间已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公民教育的合力,它们共同构成了美国社会公民教育社会化的主体。在美国,宪法虽然不允许政府干预教育,但各州政府通过各种项目资助的方式引导美国的公民教育。学校作为公民教育的主体,不只是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还充分发挥校园管理、校园文化等方面在公民教育中的作用,甚至将课堂延伸到社区。社区主体通过给学生提供服务对象配合学校的公民教育,如组织社区里的成功人士和品德高尚的人给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和人生指导;社区也是供学生参观访问、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的便利场所。家庭是美国人最早和最重要的公民教育社会化主体,家庭成员在日常的行为中提供潜移默化的公民教育。大众传媒主体配合学校公民教育制作节目和刊物,宣传报道优秀人物和典型事迹。

(二)公民教育内容的社会化

美国公民教育的内容是按照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设定的,旨在传承美国自由民主的政治文化,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的稳定。美国公民教育内容社会化的具体体现,首先,在对公民道德教育的基础上渗透美国的价值观。美国的道德教育中,注重道德判断和选择方式的教育而不是道德内容的教育,与美国的多元社会相一致,实际包含着对美国自由民主价值观的尊重和传承。其次,在对公民知识教育中渗透政治教育。如美国的公民教育综合课程“社会科”,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美国的政治、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同时,认同美国的政治制度,接受美国的政治观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美国学校讲授每一门课程时,都要进行相关的美国政治认同教育,如在讲授政府学课程中,宣传美国政治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目的在于使美国学生对美国政治制度在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理性的认同,培养美国人对美国政府制度的忠诚。最后,在对公民责任教育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美国的公民教育特别注重通过如参观考察和志愿者服务之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美国的教育行政部门也有明确的相关要求。社会责任感教育比空洞的爱国主义教育更能体现其实际需要,因为社会责任与社会行动直接相连,在实践中为美国利益服务的社会责任,实质就是爱国主义的要求和具体体现。

(三)公民教育方式的社会化

在美国,公民教育方式多种多样,其重要倾向是社会化。第一,课堂教学层面的社会化方式主要有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和模拟法庭等,以锻炼学生综合分析、批判思维和价值选择的能力。第二,课外层面的公民教育社会化方式主要有服务学习和社会学习等。如服务学习,把课程学习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运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首先进行知识方面的系统学习和准备;其次,运用所准备的知识为社会提供相关的实际服务;最后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进行反思。在社会学习方式中,突出了社会环境在公民教育中的作用,强调观察学习在公民教育中的榜样效果。第三,还有参观考察、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化的公民教育方式。美国政府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公民教育,如组织参观各类标志性建筑物,宣传为国家做出过杰出贡献的领袖人物、民族英雄,纪念对美国有特殊意义的历史事件等。通过这些社会化的公民教育方式,增强了美国公民的社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履行社会责任所需要的民主参与技能。

三、美国公民教育社会化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美国公民教育社会化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公民教育社会化的发展。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借鉴美国公民教育的社会化,在教育过程中全面进行社会化转型,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的困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体(即环境)等要素构成”②,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中,将教育客体视为可以自我教育的主体。实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可以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环境、教育主体、教育方式、教育内容、评估体系等方面着手。

(一)创建社会化的教育环境

美国公民教育社会化极其重视环境的社会化。美国的大学校园没有围墙,与社区融为一体,学校没有专门的学生宿舍和学工部门,学生的生活与社会直接相连;美国的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相互兼顾,在自由的学分制下,美国学生倾向于选择边工作边学习;学校的课程设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并配套有各种校内外的实践基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的约束和规范、感染熏陶和相互激励作用。”③我国高校应积极创建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其一,创建有助于大学生主动参与高校教学和管理的制度环境,发挥制度的价值引导功能;其二,创建有助于鼓励先进分子入党的党建环境,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教育功能;其三,加强师德建设,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其四,创建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其五,创建诚信、健康的生活环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其六,创建服务性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环境,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二)打造社会化的教育主体

美国公民教育形成了一个包括政府、学校、社区、家庭、大众传媒、科研部门、企业单位和宗教组织等在内的多主体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强大合力。我国高校虽然认识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各主体合力的重要性,但是,实际教育活动中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的能动性发挥得都不够,尤其没有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的能动性。着力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教育主体,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教育者要提高自己的社会化能力,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管理和生活之中;其次,受教育者在众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增强信息敏感度和社会的适应能力;最后,在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相互作用下,增强两者之间的互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社会化。

(三)创新社会化的教育方式

美国公民教育基本上是一种社会化的渗透性教育,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的是显性的灌输教育。大众传媒的发展,当前的大学生更适应在娱乐中接受某种价值观潜移默化的熏陶,对空洞的说教和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能地怀有逆反情绪。结合既有平台,创新各种生动活泼的社会化的教育方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我国高校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采用以下社会化的教育方式:其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尽可能采取开设讨论课、情景模拟课,以及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课堂的互动,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二,校内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先进典型的宣传、专题研讨等方式,创建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环境;其三,校外可通过组织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能力。总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教育活动融入各种活动中进行,让学生在“做中学”。现实的体验和多方的互动比单向的灌输和空洞说教的方式,更能让大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原则和价值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准则。

(四)凝练社会化的教育内容

美国公民教育的内容是按照美国社会的需要设定的,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美国的社会制度。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着社会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相对滞后的教育内容设置的矛盾,使得部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因此,高校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教育方针目标,凝练社会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其一,加强公民教育,培养有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公民;其二,加强对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理性评价教育;其三,加强历史教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教育;其四,加强国际形势和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的教育;其五,加强生态意识教育等,使得大学生在这些教育中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

(五)设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评估体系

教育评估体系是教育行为的有力导向,美国公民教育目的的社会化启示我们,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改变目前主要由国家教育机构单方面行政化的考核方式,设置社会化的评估体系,改变偏重知识性学习的考核导向,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侧重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评估指标和社会效益评估指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评估指标中,特别要侧重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效益的评估指标中,不仅要设置直接社会效益的评估指标,还要设置间接社会效益的评估指标。通过评估体系的社会化,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发展和完善。此外,还需要改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使用的侧重知识内容的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加强过程考核。

[注释]

①李萍,曾华生.美国德育的特征及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1994(4):61.

②唐鸣.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访张耀灿教授[J].社会主义研究,1998(2):53.

③李海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21.

[参考文献]

[1]陈正桂.美国公民教育的特征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何芳,马和民.政治社会化的政治理论――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社会化理论述评[J].国外中小学教育,2008(12).

美国政治论文篇5

    从广阔的历史维度来看,美国仍然是一个十分幸运的民族,虽然它在立国之际经历了一次严峻的生死抉择,但当时一批伟大的联邦党人发起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宪法政治,从而一举奠定了美国作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立国之本。我们看到,美国建国时代的法治主义是有别于英国的,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摆在美国人民,特别是政治精英的面前,正像美国联邦党人所指出的:"人类社会是否真正能够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还是他们永远注定要靠机遇和强力来决定他们的政治组织。" [4]由此看来,政治国家问题是美国宪法的头等重要问题,美国的宪法政治开辟了人类历史的一个新的路径,而且它的成就已经为数百年的人类历史实践所证实。      

    相比之下,18、19世纪的大陆国家,特别是法国和德国,其民族国家的建立却没有英美国家那样顺利,国家政治问题总是犹如一把克利达摩斯之剑悬于它们的头顶。从经济上看,法德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远没有英国、荷兰等国家发达,重农主义的经济政策一直主导着法国的国民经济,而德国更是落后,历史学派的国民经济学反映了德国的经济现状,也就是说,自由经济以及相关的经济规则和法治主义在法德国家一直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在政治上,两个国家的统治者出于统治能力和国际竞争的需要,长期强化国家权威以及对于国民经济的支配作用,无论是法国历史上屡屡创制的各种宪法,还是德国历史上从"治安国"、"警察国"到"法治国"的各种演变,都充分说明了政治国家在上述两个大陆-罗马法系国家中的核心作用。

    历史地看,500年来,以法德为主的大陆国家在国家建设方面所走的是与英美宪政主义不同的道路,尽管时至今日也可以说是殊路同归,但历史进程中的偶然机遇往往是不可预期的,而且即便是今天,两类国家的国家性格仍然具有着很大差别,特别它们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草创时期,其立宪政治的制度模式存在着本质性的不同,宪法政治在它们那里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固然,在政治上,审慎的选择是一个民族政治成熟的标志,但任何选择都有一个理论与现实的依据,不能说英美的道路行不通,但它们更多的是有待于机遇和时机,而法德国家增生过程中的教训与经验却是血与火那样地激荡在我们面前。

    我认为中国现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并没有获得像英国那样从市民社会的经济秩序中自发地生长出一个宪政国家的幸运,我们的时代更像德国的魏玛时期,当然也不排除像美国联邦党人所面对的那种非常时期,但这一切又都需要我国人民特别是政治精英的政治成熟,即一个宪法政治所需要的智慧、勇气与审慎。显然,任何政治实践都需要理论作指导,中国的立宪改革同样需要一种本于中国现时代政治社会状况的宪法理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政法理论家们却很少有人从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政治命运的角度审视我们的宪法政治,很少有人从理论上研究中国现时代所处的与德国19、20世纪之交"德国问题"相类似的"中国问题",并把它转换为百年中国社会变革的"宪法政治"问题。特别是在今天,我国法学界关于"法治"的言说不绝如缕,有关法治的理论渊源、法学定义、构成要素、具体内容、道德价值、制度设置、司法审查、个案分析等方面研究、讨论、写作,铺天盖地,声势浩大,不能不说是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在我看来,上述中国的法治主义理论言说大多囿于一个形式法学的视角,局限于英美法治理论的低水平复制,与中国现时代政治社会的内在本质多有隔膜。     

    其实,即便是美国的法治国家也并非单纯的形式主义法学一统天下,如果说在常规政治(normal politics)时期法律人的法律之治占据主导,但在诸如立宪时代、重建时代和新政时代的非常时期,宪法政治无疑成为当时国家建设的核心问题,它们展示的乃是不同于法律人之法律的政治家的法治主义视角,开启的是非常时期的宪法政治维度。当然,关注宪法政治更是大陆国家法治主义的一个中心问题,早在马基雅维里那里,国家理由就是他考察君主国家的出发点,至于主权理论的倡导者博丹在其《国家六书》中,更是从理论上确立了一个国家最高统治权的政治基础。18、19世纪以来,法德国家的制度建设总是沿袭着大陆法系的公法传统,把政治法(孟德斯鸠)、国家法(黑格尔)视为国家宪政体系的关键机制,而到了20世纪,特别是德国的魏玛时期,施米特政治法学与凯尔森形式法学的论争,把宪法的政治意义放在了一个突出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英美的宪法理论也并非与政治国家问题相疏离,阿克曼有关常规政治与宪法政治的两种法学观的划分,为我们理解英美宪法的政治意义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当今的美国宪法学家阿克曼在其皇皇三卷巨着《我们人民》中曾经提出了一个富有创意的划分常规政治与宪法政治的二元政治观。所谓"宪法政治"概念的提出具有深远的理论渊源,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更有大陆政治法学的蕴涵,或者说它超越了英美宪法理论的一般论调,挖掘出深埋在英美宪法背后的深层含义。虽然阿克曼在书中对于法德政治思想未加置喙,理论上沿袭的基本仍是美国宪法理论的实用主义传统,但透过外表的话语修辞,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一种自由的国家主义政治法学的实质支撑着他的二元政治观。由此,我们不禁有这样的感觉:所谓英美政治路线与法德政治路线的差别,其实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分野,而在政治国家的本性方面,它们并没有决然的对立,宪法政治作为一种非常政治,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创立、重建与转折关头,都有别于日常的常规政治,它考量出一个民族特别是其政治精英的特殊的政治智慧与技艺。

    一般说来,西方宪政存在着两个传统,从马基雅维里、孟德斯鸠到黑格尔、施米特是一个欧陆国家的法德传统,此外,从科克、洛克、休谟、斯密到美国联邦党人和罗斯福新政是英美国家的普通法宪政主义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英美宪政的传统是更本色的传统,而且其政治实践也取得了远比欧陆国家更辉煌的成果。所以,研究宪政问题,英美国家的法治主义往往占据主导的话语权。长期以来,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的理论界存在着一种把英美宪政理论及其实践普遍化为一般原理的倾向,它们把英美国家的法治视为建立一个宪政国家的基本制度模式,倡言法律秩序的自发生长,认为法治国家就是以普通法为基本规则的市民社会的法律秩序在政治领域的正常延续,国家并没有独立的本质和目的,国家完全以市民社会的法律规则为依据,法治就是一般的(私法)规则之治。在这个问题上,17世纪英国的柯克和现代的哈耶克的思想最具代表性。 [5]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英美国家的经验并非具有彻底的普遍性,它需要相当稳固的历史政治传统,需要公民的法治意识和良好的德性,特别是需要一个繁荣的自由经济秩序,等等,并不是任何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道路都是可以照搬英美经验的。而且即便是就法治来说,上述对于英美法治主义的论述也是有偏颇的,英美国家的法治秩序并不是单纯的私法之治,市民社会的规则就一个局部的社会范围内可以自我实施,而在一个较大的社会空间内,在一个政治共同体内,哈耶克所谓的内部规则是不可能自我施展的。市民社会的法律规则必须借助于外部规则来实施,即需要一个国家的政治秩序来实施内部的自由规则体系,也就是说,只有私法的公法之治,或普通法的法治国。对此,休谟早就有过明确的论述,他认为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法律规则,即私有产权、同意的财产转让和承诺的履行等,必须借助于国家的政治权力来加以实施,而哈耶克在晚年建构的宪法新模式也是休谟思想的进一步体系化,他强调的也是一个法律之治问题,在他们的理论中,都隐含着一个政治国家的主题。如此看来,在英美国家的社会秩序的塑造中,也存在着一个政治问题,或者说一个政治国家的问题。

    当然,英美的政治国家问题与法德的政治国家问题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阿克曼《我们人民》三卷巨着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通过对于美国历史的考察,明确论证了宪法政治在美国法治主义秩序中的核心作用及其有别于常规政治的非常意义,尤其是通过对于美国三个伟大转折时期--建国、重建和新政的宪法政治的考察,指出了非常政治的基本模式以及发展阶段,突出了"我们人民"与不同时代的政治精英们一起构建了非常时期的美利坚合众国,显示了美国民族的政治成熟。 [6]在阿克曼眼中,美国宪法是一个"活的宪法"(living constitution),美国人民在美国宪法面临危机的非常时期,总能与当时的政治精英们携起手来以非常的宪法政治程序进行变革,从而克服危在旦夕的国家分裂,重新塑造新的美国,并重回常规政治的轨道。这一常规政治与宪法政治的双重政治状态和"我们人民"与政治精英互动的二元民主,是200年来美国光荣与梦想的保证,是这个国家一步步走向自由、繁荣与强大的关键所在。

    由此可见,法律与政治、宪法创制与非常政治,它们是具有着内在的本质性关联的。我们不是不想从一般的私法规则中衍生出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制度,哈耶克所谓自发的宪政之路当然是很好的,但它们之与我们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中国百余年的宪政之路,其困顿颠沛、玉汝难成,根子仍在于政治。固然,建设一个自发的经济秩序,培育一个市民社会的规则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但作为世界体系中的后发国家,特别是在本土资源上缺乏法治传统和公民德行的情况下,如何缓慢而又纯正地生长出一个正义的自由宪政国家呢?这个德国问题的症结对于我们同样如此,同样难以逃避。所以,我认为中国现时代的法治主义应该关注政治法、国家法或宪法政治,瞄准社会治理的宪法政治维度。特别是在目前这样一个宪法政治的特殊时代,致力于一种有别于法律人的法治观的政治家的法治观研究,构建中国现时代的宪法政治理论,无疑是一项迫切的理论工作,也是时代精神的需要。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法治的政治之维,或强调宪法政治的非常意义,并不等于国家专制主义,更不等于20世纪以来的极权主义,基于宪法之上的自由的国家制度完全是可行的,理论上也是自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英国的混合政体、美国的复合联邦主义、戴高乐的法国政治、联邦德国的宪政架构等,都是自由的宪法政治的典范,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西哀士宪法、德国的威玛宪法等则是失败的宪法政治。上述各国(某一时期的)宪政之所以成败各异,关键在于自由、权威与民主的平衡,在其中需要一个民族特别是其政治精英的审慎的政治智慧,它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政治成熟。我们看到,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政治论争、围绕魏玛宪法的政治论争,乃至百年来中国多部宪法失败的关键,都在于这个平衡之能否达成。

    不可否认,中国现时代的社会变革又不期而然地处于这样一个非常的政治时期,从理论上摆在我们面前有三种道路:一种是自发的普通法宪政主义,一种是国家极权主义的伪宪政主义,一种是自由民主的国家宪政主义。在我看来,第一种当然是最理想的政治道路,但我们缺乏支撑它的市民社会的经济和私法基础,固然20多年的经济改革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催生政治变革的因子,但离由此自发生长出一种自由民主的国家宪法还相当遥远,而且国际经济与政治环境也不可能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公正、充裕的外部空间,要知道英美的宪政之路大致经历了200年的时间。第二种显然是灾难性的,法、德、俄,特别是前苏联的历史教训使我们刻骨铭心,这无疑是我们力图避免的,但我们仍不能排除这种道路的可能性,因为政治国家的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特别是在它们为穷凶极恶的利益集团所把持的情况下,极权主义的复辟不是不可能的。第三种是我们所应期盼的,它在现时代的中国存在着某种或然性,通过非常时期的宪法政治,是可以构建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制度的。我国20年的经济改革已经为这个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法律秩序,时代也呼唤着一个民族的政治成熟,如果我们能够不失时机地致力于真正的宪法政治,通过国家权威推动市民社会的建立与完善,真正地推行自由的市场经济秩序和司法独立制度,那么晚年黑格尔意义上的保护市民社会的法制国家和同样是晚年哈耶克思想中的"普通法的法治国", [7]也许并非是不可能的。当然,第三种又何尝不是一种理论家的理想呢?我也知道还有一种可能,即前三种的畸形变种政治形态,所谓的拉美化的宪政失败的道路。果真如此,可爱的祖国可就真的是错过了大好时机,今后的命运将不知伊于胡底了。究竟是天命所成还是天崩地裂,世人谁知?《论宪法政治》的写作意图便是翘首以盼第三种自由民主的宪法政治,从理论上梳理出一个宪法政治的脉络,为未来我国的宪法政治选择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参照。

    注释: 

    [1]所谓"德国问题"是指18世纪以来德国数代思想家们痛感英国政治社会的成熟并基于本国政治文化传统而提取出的一个普遍问题阈,尽管从早期的德国政治浪漫派、19世纪古典政治哲学到新旧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再到韦伯的社会学、施米特的宪法学,直至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乃至当今欧盟的德国火车头作用,尽管二百年来其中的思想路径以及观点各种各样,迥然有别,甚至相互对立,但有一条主线却是显然的,那就是融入以英美为主体的世界文明的德国自己的道路,它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政治成熟与否及其成熟的程度。当然这个问题极其复杂,有关粗浅的论述,参见拙着《休谟的政治哲学》第六章以及相关论述。至于"中国问题"则是一种比附"德国问题"的说法,指的是中国融入世界文明中的自己的道路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目前所谓"中国国情论"、"中国特殊论"甚至"中国例外论"都是基于相关的预设,但它们在处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问题上,过于强调后者,而忽视了宪政民主的普世价值,特殊是在融入世界潮流中的特殊,不是相隔绝,因此这个问题还需要为中国理论界所自觉并进一步提升为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的问题阈。 

    [2] 关于普通法宪政主义,参见Common Law and Liberal Theory: Coke, Hobbes, and the Origins of AmericanConsititutionlism. James R.Stoner, Jr.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92. 参见小詹姆斯oR.o斯托纳:《普通法与自由主义理论--柯克、霍布斯及美国宪政主义的诸源头》(未刊稿),秋风译。      

    [3] 宪法政治(constitutional politics)在本文中既有特殊的阿克曼意义上的含义,又有普遍的宪法哲学或政治法学的含义,关于上述问题的梳理与阐释,见拙文《论宪法政治》的相关内容,见《北大法律评论》第6卷第2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我在2004年下半年即完成了这篇很长的文章,当时作为会议论文提交给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主持召开的纪念54宪法颁布50周年的学术讨论会,其实,按照我原先的写作计划,是准备就"宪法政治"问题分上下两篇来探讨的,拿出去的只是上篇"宪法政治"的一般理论及其演变,至于下篇中国现时代的"宪法政治"问题,直到现在也还没有写完。我的《论宪法政治》一文所要处理的是政治与法律的关系问题,上篇属于法律思想史的考察,主要探讨从孟德斯鸠、黑格尔到施米特乃至凯尔森的政治法、国家法思想,以及阿克曼的宪法政治理论,梳理一下有别于英美宪法理论的大陆公法思想的路径,以及阿克曼的两种政治观;下篇则是针对中国现时代宪法理论的相关性分析。

    [4] 《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页。 

美国政治论文篇6

一、探索中的借鉴

纵观西方国际政治理论创立发展的历史,有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国际政治理论的探索需要宽松的学术环境

宽松的学术环境来自社会,而不是学校。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学术气氛浓厚,研究者思想活跃,这与社会的支持有关。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而政治则是整个社会的产物。1957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斯威赛与新罕布什尔(Sweezy v. New Hampshire)一案的判决可以说明这一点。保罗·斯威赛(Paul Sweezy)因在新罕布什尔大学宣讲马克思主义而被指控犯了法。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否决了新罕布什尔州的判决,判定斯威赛无罪。审判长沃(Warren)宣布:“美国大学学术自由的重要性几乎是不言而喻的。没有任何人可以低估教师在民主国家中培育青年人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给高等院校的学术带头人‘穿小鞋’将会危害国家的未来。没有任何教育领域已经达到了人类如此了解,以至于没有新发现的地步,社会科学更是如此。社会科学的原则,即使有,也没有什么是绝对公认的。在怀疑和不信任的气氛中,学术是不会活跃的。教师和学生必须有探索的自由、学习的自由、评价事物的自由、获得成熟的自由和增加理解的自由,否则,文明将停滞和消亡。”社会的文明和法律的尊严使美国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高度独立性体现出极大的支持和宽容,也正是“学术自由的根本目的就是捍卫大学的教育目标,捍卫在大学中耕耘人的相关利益”的环境才孕育了美国国际政治思想体系和众多的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学派。尽管一个学派的研究理论很难为多数学派所认同,但国际政治理论及其研究方法通过交流和比较,澄清政治理念,可为研究和建立国际政治理论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理论的探讨需要广泛的理论思想基础

美国十分重视对国际政治理论有重大影响的思想理论家。“当代政治思想”这门课在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已开设多年,专门研究对美国和世界政治有重大影响的理论思想。2004年春,哥伦比亚大学本科生课程研究的对象包括被约翰·罗克(John T.Rourke, 1991)称为现实主义者、以社会契约理论解释国家起源学说的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一生倡导宗教自由和政治自由的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Benedict de Spinoza);对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托马斯·杰弗逊产生很大影响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以其著作《法的精神》影响许多国家的宪法包括美国宪法,反对君主专制和神权思想,主张在法国建立英国式的君主立宪政体,提倡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Montesquieu);被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批判的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著有《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等著作的法国哲学家让·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以《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著作闻名的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德国古典哲学的著名代表乔治·黑格尔(G. W. F.Hegel);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昂利·圣西门(Comte de Saint-Simon);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威尔(Alexis de Tocqueville);被认为是“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研究并驾齐驱”的英国哲学家约翰·米勒(John Stuart Mill)等。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派,马克思和列宁的理论也在被研究之列。列宁的《帝国主义论》通常被美国一些大学列为国际关系专业课程的必读书目。对于国内的国际政治思想理论研究者,美国也很重视。芝加哥大学“国际关系导论”课程的内容是汉斯·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1943年所讲的。这门课程经久不衰,并不是因为汉斯·摩根索是1974年成立的美国国家外交委员会奠基人和美国国务院与国防部的顾问,更不是因为他曾从教于纽约大学,或他是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西北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客座教授,而是因为汉斯·摩根索独特的理论观点。约翰·罗克(John T. Rourke, 1991)认为汉斯·摩根索是“近代最有影响力的现实主义者”,他的国际政治理论对美国的价值观、国际政治思想理论体系的建立和美国外交政策制定有很大的影响。

(三)理论的探讨需要加强比较研究

政治理论通过比较能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多年来,美国国际政治理论研究一直坚持多元化的学术理念。美国的政治学是系统研究政治生活的科学,通常包括六个研究领域:政治理论与哲学、比较政府、国际关系、美国政府与政治、公共管理、政治行为。在这六个领域中,美国高等院校的政治学系投入大量的人力专门研究不同社会制度下政治理论比较。通过比较,研究者分辨出政治的异同,得出研究结果。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的现有教学人员中,除从事美国政治研究的研究者以外,从事比较政治教学和研究的人最多,占总人数的26%。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和明尼苏达大学—双城校区政治学系从事比较政治教学和研究的人员也占总人数的25%。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政治学系从事比较政治教学和研究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0%,差不多是从事国际关系、政治理论、方法论教学与研究的人数的总和。比较政治研究的课程和比较理论与时俱进。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政治学系1929—1930学年秋季起就开设“比较政府”课,但比较对象只限于英国。经过20年的努力,到1950—1951学年春季,“比较政府”比较的国家已扩大到整个欧洲大陆。为了给研究生探讨国际政治提供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1960—1961学年秋季政治学系开设“比较政治专题研讨班”,10年之后的1970—1971学年秋季又开设了“比较政治导论”和“西方国家比较政治”,专门研究比较政治的比较可行性与比较理论的建立和流派。之后,给研究生开设的比较政治课程扩大到“比较政治经济”(1990—1991学年秋季),“比较司法机构”和“发展中国家比较政治”(2000—2001学年秋季)。

二、必须依靠科学发展观

中国最早的国际政治学系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国际政治学科和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已经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际政治理论需要不断创新,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

(一)西方的国际政治研究是为其国家利益服务的

应该看到,现代的国际政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论、理想主义论、科学研究论、经济研究论及其他理论几乎都来自西方特别是美国。诚然,美国一会儿奉行汉密尔顿主义,认为国家政府和大企业之间的联盟是国内稳定和国外有效行动的关键,并关注国家以有利的条件融入全球经济的需要,一会儿推行威尔逊主义,认为美国负有向全世界传播美国民主和社会价值观、创造接纳法治的和平国际社会的道德义务,一会儿推崇杰斐逊主义,倡导美国外交政策应当少关心向外传播民主,多关心国内的安全,一会儿主张杰克逊主义,疾呼美国的外交和国内政策最重要的目标应该集中在美国人民的物质安全和经济富足上。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基于美国价值观的修正,是美国为适应生存与竞争的产物。今日的美国正在以新的方式和手段对全球进行不同层次的“领导”。在政治上,美国牵头组成由其认定的民主国家世界,强调捍卫人权、保护环境,实行人道主义干预等;在经济上,美国牵头建立全球经济体系,强调对国际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有效控制与加快全球自由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在军事上,美国在确保其在欧洲和亚洲的霸主地位的同时,调整驻外军事部署,采取“拉、打”的手段分化其他国家。这就是当今具有重要时代特征的国际政治。

(二)研究国际政治理论需要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思想中,有关于国家体系理论、战争与和平理论、国家间关系理论的论述。马克思主义被西方学者视为国际关系理论的流派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所阐述的社会和经济观点已成为许多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础。约翰·罗克(John T. Rourke, 1991)将国际关系理论思想体系划分为四大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其中之一。他认为,马克思从对经济资源的控制和分配的角度上研究问题,其理论思想就属于“经济研究法”。那么马克思主义究竟有没有完整的国际政治理论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完全解释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和战争与和平问题呢?马克思主义能否解释当今一些资本主义大国对外扩张既非单纯的经济侵略,也非古代和近代帝国的军事政治统治的现象呢?这有待于进一步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和探讨。

(三)研究国际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理论体系需要有自己的观点,需要国际政治理论的支持

美国政治论文篇7

有这样的一句话:美国人是由一种思想产生的民族;是这种思想,而不是这个地方,创立了合众国政府。

美国当代史学家西.H怀特

我即将从这句话所的内涵分析美国建立的理念。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首先要了解美国人的具体含义。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是由13个来自欧洲各国的移民组成。他们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语言文字、不同生活习惯。但他们都认为自己是美国人,因为他们都信奉自由、平等、民主、自治等原则,。所以美国自视为建立在理念上的国家(idea-state ),美国人的国家认同不是靠种族、宗教、语言、出生地来确定的,而是靠他的理念(idea )来确定的。具有了美国理念的人就是美国人。如曾有一位国外的学者就认为“美国人是通过对一整套自由主义政治原则,特别是体现在《独立宣言》和宪法中的自由和平等原则来界定的”。

第二个要理解的概念就是美国政体合众国政府。美利坚合众国是一个由五十个州和一个联邦直辖特区组成的联邦共和制国家,是位于北美洲的一个带有民主、分权、制衡传统的联邦共和国。由于历史的原因,美国人就是靠着这样的一种理念凝聚在一起组成了美利坚合众国。

二、美国建立的理念与政治文化内涵

我们不难知道,美国的这种理念更多的体现在政治领域上,如个人主义,自由,民主公平,自治等。下面,我将从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对美国的政治文化进行一定的理解。

一是个人主义与美国政治文化。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美国精神的主体。美国《独立宣言》开始讲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个人主义能够在美国生根开花结果,有着深刻社会历史根源。无论最早移民新大陆的清教徒,还是后来开拓西部的美国人,都以其为精神支柱。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很快居上超越西欧,很大程度得益于个人主义政治文化。在个人主义指导下,个人的利益和权利得到保障,个人才智和创造力得以被充分发挥。它反过来又强化了个人主义,使之成为美国身份认同的主要特征之一和美国社会的最高理想。

美国独立的思想便来源于西方个人主义的政治和哲学理论,美国的政治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特征。最为美国人称道的是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之间的三权分立,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拥有司法权。这一模式是个人主义在美国政治中的直接体现。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三权分立学说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保护自身利益,谋求国家权力的斗争武器,其理论基础是天赋人权、个人中心的个人主义。美国人最爱谈的“人权”也是基于个人主义思想:个人权利是至高无上的,政府的目的在于保护个人权利、实现个人利益,政府的建立必须基于社会成员的同意,政治权威的合法性来自于公民的同意。

在美国政治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个人主义成为美国民主思想的出发点,归宿以及美国关于人的价值的核心。不了解个人主义,就无法理解美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

二是自由主义与美国的政治文化。关于自由,人们有不同理解,但一般有两方面内容。“一指政治方面的保障,一种指人内心生活的某种状态”。西方的自由主义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世纪萌芽和初步发展中出现的。可以概括为英式自由和法式自由两种基本模式。

英式自由,主要是由洛克倡导,以人性论和个人主义为基础,提倡的自由优先;法式自由,就是“高卢自由主义”,更多是对民主和平等的偏好。不强调个人主义自由,更多的强调社会自由或者契约。美国的自由,主要是来自洛克的英式自由。

在美国思想和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它受到了欧洲自由主义思想的深刻的影响。美国政治文化继承并发展了欧洲的自由主义思想。自由主义代表一种个人主义的政治语言,是美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核心。美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一直是洛克式的经典自由主义传统。美国的自由主义在19世纪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以中产阶级为基础、以个人责任感和机会为其价值标准的自由主义政党达到发展的巅峰。在30年代,罗斯福总统使用自由主义这一词来支持他的新政计划,自由主义指福利国家自由主义。因此,在20世纪,由主义的改革派将个人主义传统适应社会民主政治,将权利领域和政府责任扩展以使市民社会更加平等。从40年代到60年代,人们开始讨论自由主义的优势和缺陷,辩论现代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社会到底能否实现自由主义理论所主张的理想。

总之,自由主义构成了美国政治文化的基础。它强调私利,因此主张发展自由市场经济。它重视人的自然权利,是对欧洲的封建主义传统的一个彻底的否定。它使个人追求幸福成为一种社会的共识。而最重要的是自由主义的经典哲学构成了美国宪法中言论自由的基础,为社会提供一个思想自由争辩的环境。它使美国文化具有人性和理性的生命力。

三、中国得到的启示

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大致了解了美国的理念与美国的政治文化。引申到中国,中国也可以通过文化的塑造,去完善我们的体制,不断的推动体制改革。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改革的呼声也日益强烈。中国传统的一些政治思想等对我们当今的体制改革有很多的借鉴。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与传统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政治。中国传统政治文明中提倡“以德治国”以及很早涉及的依法治国,以及民本意识,这些好的方面都应该成为我们当今改革思想共识形成的立足点。从中国传统政治体制思想的成果以及中华政治文明的底蕴出发,也许可以成为我们国家步履维艰体制改革的另一个视角。

参考文献:

美国政治论文篇8

一、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及其特点

美国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纵观美国高校的课程设置,没有一门课程有“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等学科意义上的名称。但是,这并不代表美国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相反,它对美国人民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实,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历史教育等过程中的,其具备一切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如队伍、理论、职能、系统等。它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却能取得相应的甚至比其他专门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采取的方式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借鉴的。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中

美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两个部分。光从课程设置来看,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是通过分析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里边渗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中占了很高的比例。美国高校要求学生必修的人文、社会、管理、经济等课程中都渗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开始的公民教育和新生入学教育,其功能和作用都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似。在通识教育课程中,高校一般设置3~5门政治理论课,包括西方经济学、美国历史、公民与法、美国与世界、科学哲学和实用主义,还有大学生生活导论课、职业道德和社会研究等。这些课程实际就相当于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美国哈佛大学通识教育中的核心课程为例。哈佛大学2005~2006学年的核心课程包括7个领域的内容,分别是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科学、道德推理、社会分析、定量推理。通过这些课程,哈佛大学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文化因素重要性的理解、帮助学生获得历史知识并运用历史的眼光认识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探索道德和政治性的理性选择方法等,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至于专业课,美国高校本科阶段的专业课比重不是很大。在进行专业课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要了解专业课本身的历史和传统,以及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等。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对与专业有关的社会伦理问题进行思考,进而在探索中接受社会的价值观念。

(二)思想政治教育不局限于课堂教育,重视课外教育的作用

虽然没有专门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还是课堂教学。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高校可以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法律意识和道德规范的教育,同时加强青年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课堂教学能够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在日常的课程学习中提高权利意识和国家意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注重采用无形的渗透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积极调动学的参与积极性,启发学生在课堂上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更深入地思考。在美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课外教育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课堂教育必要的补充。在课堂之外,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宗教活动等,为学生创造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途径,从而将自身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美国高校内有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这些活动融入了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学生能够在娱乐、实践的过程中自然地接受相关的教育。学校支持学生走向校外,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例如,组织参观历史博物馆、展览馆、历史遗迹等,了解国家发展的历史,加深对国家的感情,培养爱国思想;组织学生参加校内的一些民主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进一步接触政治生活。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教育活动正好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并在活动中不断地巩固课堂教学的知识,共同进行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三)充分借助社会教育的力量,推动学校教育的开展

美国拥有丰富的社会环境资源,帮助高校对学生进行更为全面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国各地拥有大量的教育场所,如各种各样的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等,充分展现了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宣传着美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这些渗透着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的社会政治环境,在无形中向学生渗透着,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气息。此外,美国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方式,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了良好、有效的氛围。通过大众传媒,美国政府所宣扬的价值观、政治观和文化观更是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每一个角度,还起到了引导思想的作用。大众传媒潜移默化的特点,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力量中,宗教教育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美国的宗教是个人精神信仰和社会道德的源泉,对人的思想道德和政治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美国将宗教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用宗教来充实人们的内心世界,同时用宗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在这样有利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高校可以充分享受到这些资源,推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的。高校基本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政治观念、法律意识以及历史等方面的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高校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教育。但由于课程教育本身的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形成了一定的局限,使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

我国一直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开始设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1949年10月颁布的《华北专科以上学校一九四九年度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正式设置。1964年10月,增设《中共党史》、《党史》和《政治经济学》等课程,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成体系。1986年3月,中共中央明确要求把改革开放理论和政策纳入对大学生的教育中。1995年,国家教委提出通过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两课”课程体系。1996年,正式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进一步。2005年1月,同志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上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新要求,确立了在高等学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必修课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分为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两个部分。其中,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及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品德课包括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

我国高校设置了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通过这些课程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了解国家的历史、熟悉社会法律规范等。

(二)我国高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我国高校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课程设置本身及课程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

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不够,甚至边缘化

我国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并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文件对其进行保障。但是,由于受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及教育环境的影响,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得到与专业课相同的地位。部分高校甚至没有专门的领导机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管理,也没有严格的制度管理。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紧缺,很多高校采取“学、统一大纲、统一考试”的大班教学形式,使教师失去了教学的创新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也随之下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重视,导致了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的错误判断,再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其专业学习、就业等方面没有直接的联系,使学生抱着修学分的心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无法达到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效果。

2.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多采用灌输式教学,缺乏课外实践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大多是根据教育部规定的大纲要求进行课程的教学,即所谓的灌输式教学。在灌输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统一的大纲和教学,多以理论为主,对课程内容进行讲授,甚至照本宣科,没有很好地结合当前社会形势或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显得空洞、不合实际。这使学生失去了听课的兴趣,在课堂上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而不是听课。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浮于表面,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此外,大多数学校主要依赖于课程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课外实践的开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内容缺乏丰富性、生动性,没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殊不知,课外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课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取得明显的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过多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专业课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不强

大多数学校或教师把完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都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看成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这种想法导致的后果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更少了,仅局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加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负担,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意图,弱化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可和接受。与此同时,作为公共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占学生全部课程的比重本来就不是很大,过多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作用,而忽视了所占比重最大的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结果放弃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量时间和机会。仅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美国和中国虽然是两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但它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爱国主义意识、社会责任感等,为国家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结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发展状况总结出相应的经验借鉴,提高我国高校通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利环境

美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了包括学校在内的多种社会力量的支持,如家庭、宗教组织等。这就为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创造了丰富的资源,也为教育的开展营造了全社会重视和支持的有利环境。针对我国高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的问题,我们需要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在我国,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学校起着连接国家和学生的桥梁作用,如果这个桥梁作用没有发挥好,即使国家政策再科学、合理,都不可能真正引导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高校要及时传达并真正落实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政策,真正将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落到实处,而不是口头上响应国家的号召,而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真正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高校尤其是高校领导层需要从本质上认识到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制定出相应的制度保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要在教师群体中营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还要通过有形的案例或机制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对个人的“洗脑”,更不是一种空洞教条、无意义的东西。要使学校教育的每个系统都能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不断为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添薪加柴。

(二)进行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和创新

在教学内容上,美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是很直接、明确,都是针对不同领域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教学。政府和学校没有对相关课程进行内容的限定,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内容有所创新。在教学方式上,美国高校进行课堂教学时,注重采用渗透的方法进行教学,用启发式或讨论式的方式,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在思考过程中,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掌握科学的知识和方法。针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和方式单一的问题,需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大为增加,他们所能获得的信息量也与日俱增,超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能容纳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仍然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守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高校需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不能沿用以往较为陈旧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而需要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方式。在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已经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也更为宽泛和多样,同时受各种思想影响的几率也大为增加。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或出现的不良思想状况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真正受益于课堂,接受正确的观念。例如,在教学中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及不同的章节内容,采用课堂讨论、专题演讲、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等。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更为生动、具象的教学方式,能够利用网络平台的资源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还能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供了方便的途径,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三)加强课外实践,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

美国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重视课堂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还积极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使得美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生动性和实践性,所取得的效果也大大增强。针对我国高校过多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上,增加课外实践的环节,构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不仅理论知识的灌输,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巩固已有的知识,并在实践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希望学生在观念中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践行这些正确的观念,以这些观念引导自己的行为。而这些观念的践行,就离不开社会实践。构建第二课堂,能够为学生提供更直接、更具体的实践平台。因此,高校在进行课程规划的时候,要增加社会实践的内容,尤其要制定出目的明确的实践内容,保证学生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加深理解。这种实践可以是组织学生参观相应的主题展览以培养学生对历史、对社会的认识,也可以是让学生进行志愿服务等培养爱心和社会责任等。在社会实践后,让学生通过调查报告或活动报告的形式与教师、学生进行分享,能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加深对相关理论的认识和理解。社会实践还能更加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增加其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于其他课程教学中

美国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中,不仅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还能充分运用学校的各种教学资源,无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针对我国高校过多依赖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没有将专业课教学资源利用起来的问题,我们有必要扩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其他课程教学之中。要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他课程教学的渗透,首先要从教师层面先形成这样的意识,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对本专业的历史、社会价值等方面的介绍,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价值的认识,以此了解学科的发展以及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定好位,确立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此外,在全校性的课程设置方面,也要有意识地增加有利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分到更多的课程中,使学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增加,为预期的效果提供有力的保障。通过这种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校和教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开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四、结语

美国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培养了美国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等,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所采取的方式值得我们去借鉴,并在实践中不断吸收有利于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要素。同时,我们也要对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具备的优势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要看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有益经验。只有将中美双方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有益经验结合起来,共同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有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才是我们研究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王洁,张杰林.为国家培养负责任的公民——美国公民课程小览[J].文教资料,2008(30).

[3] 陈荟芳.浅谈美国公民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前沿,2007(4).

[4] 戴媛媛,颜素珍.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

[5] 刘子实,吴渝.英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9).

[6] 张晓红.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

[7] 王熠晔.中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分析[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

[8] 孙美花.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设计研究[J].教学研究,2010 (1):41.

美国政治论文篇9

通过政治社会化使社会成员普遍形成相同或相近的政治意识、政治信念、政治规范、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观,掌握参政议政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是维护国家政治和谐稳定的重要社会基础。政治社会化的本质是政治文化的教化,“是社会个体在社会政治互动中接受社会政治文化教化,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内化政治规范、形成政治态度、完善政治人格的辩证过程;是社会政治体系的自我延续机制和功能运行机制” [1 ]。学校教育是实施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教科书作为传递主流价值规范和官方知识的文化载体,“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精心选择的体现统治阶层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文本表达,所选择的文本都具有特定的意义和价值特征。国家或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就是通过教科书这个物质载体加以具体化,并通过对教科书中价值取向的控制来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 [2 ],是学校教育实施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基本媒介,因此,研究并发挥教科书的政治社会化正向功能是现代国家制度的一种必然要求。

一、西方对教科书政治社会化功能的理性研究

政治社会化理论产生于西方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主要针对西方国家出现的社会危机。如青年人群体出现的反殖民主义、反战、反种族歧视、反贫困等政治行为,以及吸毒、性解放等反主流文化行为,这些行为直接影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稳定。西方社会学者开始“着重研究人们怎样获取以社会政治文化为基本特征的政治信念、政治准则和政治价值,以及社会怎样实现其特有政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理论” [3 ],以及如何传播政治文化,以达到控制人们思想、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发展、维护政治制度的目的。

1. 儿童和青少年政治社会化机制研究

以西方政治学者戴维・伊斯顿和杰克・丹尼斯等学者为代表,对儿童和青少年政治社会化机制进行的研究认为,早期的学习对个体“政治自我”的形成与发展最为重要,“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形成的政治取向会永远留在一个人的心里,并在成年后表现在政治行为上” [4 ]。学校是儿童“政治自我”概念形成重要场所,这个时期形成的对祖国的忠诚、对权威的服从、政治立场、自我认知等,对今后政治社会化信息会起到过滤作用。伊斯顿等认为儿童和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过程需经历政治化、拟人化、理想化与制度化四个阶段。在政治化阶段,儿童通过对身边政府人物(如代表社会正义的警察)或通过教科书、新闻媒体对遥远政治权威的认知(如领袖人物)感知政治体系的存在;在拟人化阶段,儿童结合自身的体验通过对政府重要他人的认知和理解形成政治制度的价值认同,即其对政府或政治制度的理解等同于对权威个人的认同,如对警察叔叔、亲民政治领袖的热爱等,会迁移到儿童对政府、政党、政治制度的情感认同;在理想化阶段,儿童产生英雄崇拜或信任,对所有警察、所有政治权威会产生普遍的价值认同;在制度化阶段,则使儿童从对理想政治人物的认同转化对现实的各类政府机构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存在的理解与认同,达到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我们认为,在儿童和青少年早期政治社会化阶段,其亲身对社会环境中的政治性人物的体验起主体性作用,学校教育起一个强化提升的作用。如果儿童感受不到身边警察叔叔、政府公务员等等重要他人的正向影响,仅凭学校的说教灌输难以实现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建立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形成政治社会化的合力非常重要。

2. 政治社会化多学科协同研究机制

近年来,西方政治学家与社会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形成协同研究群体和机制,取得了许多教科书政治社会化功能实现机制的研究成果。他们非常注重把文学作品与故事传说作为对青少年进行政治社会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来讲授,向儿童和青少年渗透国家精神和民族意识的深意所在。美国前教育部长贝尔特曾强调说:“要使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他们的道德鉴别能力,完全没有必要再增加新的课程,因为德育的许多内容和素材就包含在历史和古典文学作品里。比如培养儿童的诚实,教师无须大喊大叫‘要诚实,要诚实’,他们只要把林肯是怎样步行三里路退还六分钱的故事和《伊索寓言》中‘狼来了’的故事讲述给青少年听就可以了;而《独立宣言》、马丁路德・金的《伯明翰狱中来信》,可以使青少年懂得如何面对逆境。” [5 ]我们通过文本分析发现,西方学者关于儿童和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理论研究成果,在美国教科书的编写中得到了充分应用,相比较而言,我国学者在政治教育与政治社会化理论多学科协同研究方面相对薄弱,对我们加强教科书政治社会化理论的多学科研究提出了挑战。

二、中美语文教科书政治社会化主题的选文结构分析

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群体近年来在课程社会学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进行教科书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我们以吴永军教授在其《课程社会学》一书中对政治类目划分的13个亚目为分析框架,结合研究实际进行了适当修订。选择人教版初中《语文》和马克・吐温等著、马浩岚编译的《美国语文》作为比较研究对象,对两版本语文教科书13个政治亚目的选文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1. 中美语文教科书选文注重政治社会化问题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中美语文教科书在选文上均注重政治社会化问题,但马浩岚编译版美国语文教科书相比人教版语文教科书更注重政治社会化问题,其政治社会化主题的选文比重为人教版的2.39倍。我们对其他版本的美国语文教科书与我国其他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进行比照发现,美国语文教科书对政治社会化问题的高关注度并非个别现象,而是一种教科书编写的普遍性价值趋向。

马浩岚编译的美国语文教科书选文比例较高的5个亚目依次为批判揭露(15.5%)、自由平等(13.1%)、社会秩序(12.1%)、信仰理想(10.3%)、歌颂赞美(10.3%),人教版语文教科书选文比例比较高的5个亚目依次为爱国(17.8%)、自由平等(6.5%)、批判揭露(5.6%)、革命精神(3.7%)、信仰理想(3.3%);马浩岚编译的美国语文教科书对爱国主题的选文比例为8.6%低于人教版的17.8%;马浩岚编译的美国语文教科书对政治讽刺、权利义务、民主法制、战争、和平等5个主题均有选文,而且战争主题的选文比例与爱国主题的选文比例均为8.6%,而人教版则无显性的以上5个主题的选文。

通过比较,我们认为,美国语文教科书注重通过对旧奴隶制、社会丑恶现象的批判揭露,追求并维护自由平等,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内在逻辑;美国语文教科书对实现爱国、自由平等目标,而不畏牺牲的“战争精神”的颂扬,值得我们关注;美国语文教科书的选文显现出“更讲政治”的特点,只是呈现的方式更侧重渗透式、隐蔽性。由于马浩岚编译的美国语文教科书中的选文是精选本,并非美国语文教科书的全部篇目,比较的结论肯定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我们从统计意义上看,美国语文教科书政治社会化选文的比例高于我国语文教科书是明显的。

我们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我们当下存在狭义地认为政治社会化就对政党、阶级、国家制度的价值认同,这是政治理论课的职责,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是各学科达到提高公民素养这一课程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由于对“”极左思潮、政治挂帅对教育毁灭性破坏的伤感和警惕,不希望学科教育更多地涉猎政治社会化问题;三是我们缺少科学的学科教科书政治社会化实施策略研究,要么容易走向极左方式,要么容易忽略它。石鸥等学者认为:“教科书作为国家意志、民族文化、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直接的载体。教科书是读者最多、最特殊,又最被读者信赖甚至依赖、最耗费读者精力和时间、对读者影响最深远的文本。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就是手捧着这小小的文本成长起来的,在一定意义上,有什么样的教科书,就有什么样的年轻人,也就有什么样的国家未来。” [6 ]关注和研究教科书政治社会化的实现机制,发挥教科书立德树人功能十分必要。

2. 美国语文教科书选文注重政治社会化功能的系统设计

马浩岚编译版美国语文教科书将美国建国以来二百余年的历史划分六个主题,分别是《文明的交会》(1750年)《国家的诞生》(1750-1800年)《国家的发展》(1800-1870年)《分裂、和解与扩展》(1850-1914年)《不满、觉醒与反抗》(1914-1946年)《繁荣与保护》(1946年至今),这六大主题按照文史结合的方式和历史年展的顺序编排,每个主题对应的课文均选自于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文章或文学经典之作,展示了一个不断奋斗、进步、富强、走向完美的美国国家发展历程,每个主题的选文价值取向聚集度高,都让学生在对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等典型事件体悟中内化美国的政治价值诉求。从篇目结构比较看,美国语文教科书的政治社会化主题更加集中、明确,总体围绕爱国、自由、平等、法制等核心价值进行选文。相对而言,人教版语文教科书政治社会化的目标更加隐晦,每个单元虽然有暗含的主题,但主题不甚明确,单元的选文价值趋向的聚焦度并不强,其六册教科书选文的量基本均衡,围绕识字、阅读、写作,语言、文字、文学结构展开,体现了语文学习循环上升、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并重的设计理念。

此外,美国语文教科书选文的本土性强,国际性、开放性弱,其教科书选文未见东方文化成果,欧洲国家的优秀文化作品也不多,我们对威廉・H.麦加菲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分析也印证了这一选文特点。人教版语文教科书选文则表现出明显的国际性、开放性,选用反映东西方先进文化成果的课文明显多于美国教科书,体现出我国教育文化的开放性意识、国际化视野、对世界优秀文化的主动吸收借鉴的理念,应该说是值得肯定的,也是我国整体改革开放的一种映射。

3. 中美语文教科书政治社会化主题选文的文化差异

中美语文教科书都倡导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以及对革命精神的颂扬。两国语文教科书都教育学生要与落后的思想观念、社会现象和社会制度作斗争。我国语文教科书更侧重于对旧的封建社会制度、社会现象的批判,美国语文教科书更注重对现行的社会制度、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去追求未来美好社会。对政治的批判方面,美国教科书的价值导向更加明确、表达更加直接。人教版语文教科书更加抽象,主要集中于对封建社会、封建文化的批评,而且这些批评现实意义不大,甚至有悖论。如人教版选文《智取生辰纲》,从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意义上来看,此选文存在价值导向不明确的问题;从现代社会生活价值导向来看,也存在问题,是否智取(抢劫)贪腐官员的财产就是值得称颂的呢?

美国语文教科书直面描述正义战争的价值,突出美国为维护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美国核心价值观,不惜通过战争、牺牲生命来追求,起到了对美国当今通过文化、经济、军事手段来维护来其世界霸权地位的全球政治战略进行合理化辩护的功能。

此外,中美语文教科书在选文价值取向上,体现出个体与集体、国家之间关系认知的差异性。我国语文教科书对核心价值的追求,倡导通过融入集体与国家、服从集体与国家、听从集体和国家领袖人物的指挥、借助集体和国家的力量才可以实现。美国语文教科书则宣扬每位个体都要秉承美国核心价值、为了美国的核心价值、维护美国的核心价值,为追求和保护民主、自由、平等和法制而奋斗、甚至牺牲生命。

三、中美语文教科书选文内容的政治社会化特点分析

如果说中美语文教科书选文的结构分析体现了教科书编写者对政治社会化的顶层设计思路、选文价值取向的异同,那么,进一步对中美语文教科书选文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则在于寻找中美课程文化的差异和政治社会化实现机制的不同。

香港“反国民教育”和台湾“反课纲”风波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教科书在政治社会化中的重要作用。教育者通过教科书使受教育者把主流政治文化所倡导的政治价值导向和政治行为规范内化为个体“政治人格”要素,并按照主流政治文化规范来约束、指导自己的政治社会行为,可以有效引导青年一代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教科书政治社会化功能在东西方教科书中普遍存在,进教科书,是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教科书这一课程实施的有效载体,让年青一代内化主流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政治理想,是学校实现政治社会化功能的有效途径。但是,不可否认,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学校教育政治社会化实现机制研究与实施方面还存在明显差异。目前,我们仍然延续着早期革命年代面对缺少文化基础的民众以说教和灌输方式为主的显性政治社会化形式,公式化、概念化、说教式、重灌输现象严重,实效性不好,与当今世界政治形势和政治文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求、与国家政治制度延续与发展的现实要求,都还有较大距离。西方发达国家把政治意识形态抽象的理论、价值观融化在日常具体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中,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政治社会化教育方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元书.政治社会化:涵义、特征、功能[J].政治学研究1998(2):19-24.

[2]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45.

[3]高 峰.当代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述评[J].教学与研究,1997(4):43-48.

[4]李元书.政治社会化理论的产生、发展和研究领域[J].文史哲,2004(2):142-145.

[5]刘世丽,杨连生.美国“政治社会化”教育方法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02(9):45-48.

[6]石 鸥,石 玉.论教科书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12(4):92-96.

[7]方经民.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指称及其语境制约:兼与日语第三人称代词比较[J].当代语言学,2004(3):236-239.

美国政治论文篇10

二、研究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统一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标志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也开始起步。这方面的专著主要论述了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理论。二是确定思想政治方法论体系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两者之间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到现在为止,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90年代初至中期的起步阶段,90年代中期至后期的发展阶段以及2000年以来的突破性发展阶段。由于条件的限制,文章对1990―2011年发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等,通过CNKI数据库用主题检索的办法并排除重复项后,显示90年代研究成果相对不多。而在之后的几年中研究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越来越多,成逐年递增的趋势。尤其是2005年以来,这方面学术论文大量增加。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说,中美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以及研究深度的逐步加深,是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关于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比较研究也是随着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在我的逐步推广而开始发展和深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比较研究的发展趋势是同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是一致。

关于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研究历程的代表性著作那就是冯增俊先生在93年出版的《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这是我国第一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方面的专著。冯增俊先生在该书的第五章,系统地、详细地介绍了美国学校德育的的一些概况,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系统地、全面的了解美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概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我们研究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随着苏崇德先生在1995年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问世,学术界认为那是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从起点阶段迈向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该著作从纵向、横向两方面对将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情况从纵向和横向都做了详细的分析,尤其是对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进行了系统和完整的介绍。

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陈立思教授在1997年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上发表的《关于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这样的观点,那就是美国社会一直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其思想政治教育搞得效果显著。陈教授认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在维护美国制度、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培养资本主义接班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观点现已被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这也成为进行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基石。

美国政治论文篇11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样的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文在这里主要是对中美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一、中美两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差异分析

1.教育主导方式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方式,是指国家对本国公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途径、侧重点及教育承担主体等的选择和引导方式。虽然中美两国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方式有许多共同点,例如,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趋向多渠道、多样化,都非常重视学校教育等,但更多的是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主导特点不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中都有相应的课程名称,而教授思想政治课的也大多是经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的教师担任的,所以其主导方式具有显性特点;而美国无论是政治社会化或公民教育,“圈子外的人”都无法找到与之匹配的课程,实际上其历史课、公民学与政府、社会学、计生教育、全球教育等均为公民教育课程,而在大学培养这些课程教师的则是一个名为“社会研究教育”的专业。这些专业 ,课程设置的名称确实让我们很难与公民教育、政治社会化等挂钩起来,但事实上却是无处不在,具有隐性特点。

②教育阶段不同。由于应试教育在根本上并未得到有效的扭转,我国中小学虽然也开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并于2004年2月26日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8年10月14日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了每个专业的必修课,而且大学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及学位的设置也比较完善,设置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而美国的公民教育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到了大学则规定众多的政治课选修一门即可,“每个学生得必修一门美国历史课……这些课程充满了资产阶级政治观、价值观。”美国对学校政治课做如此的处理,和其政治社会化理论所研究的儿童在青少年期就形成政治自我的过程是分不开的。

2.学校教育体制不同。就学校教育而言,中美两国在教育体制上存在很大差异,具体而言如下:

①“三观”教育的内容不同。中美两国学校都注意利用课堂教学向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美国学校向学生灌输的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我国倡导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以及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②课程设置不同。美国学校的政治课和专业课、人文课不严格区分,把思想政治教育课与专业课、德育课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统一起来进行教学,并且注重其实效性,尤其重视通过美国的历史和地理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将公民教育渗透在所有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中。

而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只有政治课程是传播政治思想的,习惯将政治课和专业课、德育课与人文素质教育课分开,表面上是强调政治课、德育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但实际上往往容易给学生造成误会,似乎政治课的科学性、学术性不如专业课,从而使得许多大学重智育而轻德育,而轻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二、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差异的原因

1.国情和社会政治制度不同。中美两国由于国情和社会政治制度不同导致国家核心价值观和培养目标不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即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而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它因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称呼,只有打着道德教育、公民教育、政治社会化之名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实的教育活动。

2.社会历史文化的差异。美国于1776年建国,至今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从建国起,美国统治阶级为了适应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直实行开放的民主式的统治方式;而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显著。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故中国文化以“孔孟儒家文化”为核心,在社会美德伦理观念上,既强化以和为贵、利他、奉献的人伦之爱,也强调为民族、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的整体主义思想。

3.教育理念不同。美国坚持的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美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青少年的个性自由发展,自我完善,并以个人为中心,以个人前途为动力,促进学生最终接受其价值观教育。

而中国倡导的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科学的世界观以及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中国的道德教育尤其以“集体主义”为核心,批判个人主义,指出个人主义必须服从集体,在为集体做贡献的基础上关注个人利益,而且当两者出现矛盾时,要毫不犹豫地选择放弃个人利益。所以,中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概念就是注重“统一”、“一致”、“集中”。

三、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坚持一元理论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依赖于理论的指导,唯有以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才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根据本国国情,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指导,假使一味脱离国情,借鉴美国多元化的理论指导,在表面上似乎会营造出一副灿烂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画面,但经不起时间的检验,最终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多民族国家将会在庞杂无章的理论轰炸下走向“混乱”。总之,鉴于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上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一元论的指导。

2.加强隐性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采用以直接灌输为主,注重系统的教育和理论的灌输,而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去体验、品味、独立思考的少,因此我们要借鉴美国的经验,创新教育方式,加强隐性教育,强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

3.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人的心理健康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界定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学校是青少年高度密集的地方,因而也是以青少年为主要关注对象、广泛进行心理干预的最佳场所。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可忽视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

总之,探究是为了鉴别,鉴别是为了吸收精华。中美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的差异不应成为学习、借鉴的羁绊。我们要在认清中国文化的特点与现实的基础上,挖掘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明确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改进教育方法,完善教育内容,进而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静云.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一)[J].中外企业文化,1995(5).

[2]高峰.美国政治社会化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9:214,42,77,93,255.

[3]王瑞荪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1:72-75,149,150.

[4](美)弗雷德・赫钦格.美国教育的演进[M].汤新楣,北京:美国祝华大使馆文化处,1984:24,31.

美国政治论文篇12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美育法教学的实践价值

(一)提升高校学生的美育修养

美育法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合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新的教学视角,能够作用于学生的审美情感,通过系统教学提升高校学生的美育修养。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

美育法更为柔和,内容也更贴近生活,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也能够扭转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过于枯燥的现状,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增强亲和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时代主题

科学运用美育法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更多的素材,立足新时期美育教学目标,贯彻美学思想,提炼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紧密联系新时期社会发展变化,强化教育时代主题,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实施美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美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力,美育具有思想教化功能,虽说与传统思政课教学形式有差别,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内容上具有相通性,教育方式上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因此,我们要灵活运用美育以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全面发展人才。在高校的思政课程中也可以进行美育教学,我们可以引入美育实现方向上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美育教学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党的教育方针范畴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为构建新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基本制度指明方向。美育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环,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切实改变高校美育的薄弱现状,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寓美于教、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班人”。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创新式地加入美育因素,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成效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普通,并且教学方法老旧、缺乏创新,大多以教师单向传输理论知识为主要教学形式。但是单向传输的教学形式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品质,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兴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成效,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美育教学方法。就像孔子在《论语》中写得那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育将运用其独特的功能及特点,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经由生动的、美的形象以及内容逐渐转向个体的审美意识以及观念。可以通过真诚的感情,用情感感动人,让情和理相互渗透。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让学生产生对理论课程的共鸣情感,更好地接收到理论教育中的内容。而现阶段我国的中小学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教学目标影响,很多学校对于教学规划都存在一定偏差,注重学习成绩而对美育缺少关注,致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普遍较弱。而在高校中,也只有文科专业的部分课程中才会被加入美育或者美学的教学课程,对于其他专业学科的学生只是选修关于美学或者美育的教学课程。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实施美育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学校美育教学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自身的审美境界,将在课堂中学习的真、善、美的思想应用到日常生活的心灵塑造中,实现自身思想品质的培养。

(三)有利于应对大众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变革,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大潮的兴起,大众文化目前在我国正在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现在文化中发展最迅猛、表现最激烈的文化势头。由于大学生的性格比较活跃,并且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其大众文化也正在以强劲的势头对准当今高校的大学生,强势进入他们的生活中。这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波很大的冲击。大众文化的主要影响虽说在一定程度上有积极的一方面,但是在其消极影响方面也不能小看。如果当今大学生被这些大众文化所影响,就会渐渐产生丢弃理性思考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只是停留在过于舒适的感性摇篮之中无法自拔。还有大众文化中的商业利益性质会时常充斥不健康信息和观念,这些垃圾内容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品质以及观念行为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阻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思想、心灵的纯净成长。为了应对大众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以及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冲击,必须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加入美育教学,使大学生的心灵净化、情感变得丰富,正确认识到真、善、美的思想品质,真正体会到精神世界的自由。

三、以中华美育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美育法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基本方向,在新时期,为满足多元化教育的需求,中华美育精神体系内涵丰富,具有时代指导价值,是我国中华文化繁荣的基础,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情怀与价值的集中体现,以中华美育为基础,创新教育途径,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发展趋势。

(一)渗透美学思想,挖掘美育元素

中华美育思想讲究美善统一,将美善作为一种文化品格,是自觉约束的行为代表,也是彰显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境界。古人歌颂美善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墨子·尚贤中》中有云:“是以美善在上,而所怨谤在下。”论语中也有“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的记载,这些都反映出中华美育思想中对于善美的极致追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美育法的实施原则之一就是要展现美的形象,吸引学生,强化学生的感受,以美感人。但是在传统的美育法教学中,关于美的形象表达却过于匮乏,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过于抽象,理论内容过多,晦涩难懂,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更容易产生厌倦心理,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故而在挖掘美学元素中,应当结合中华美育思想和内涵,强化学生的感受,给予学生心灵上的震撼。在中华美育思想引导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当多渠道挖掘美育元素,挖掘素材,包括诗句、视频、图片、书信、名言、名人逸事等,立体展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强化课程的吸引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吸收美学思想,实现精神上的丰足。

(二)强化情感导入,满足情感需求

美育法实际上就是通过情感来柔化教学措施,利用情感产生共鸣,进而引导学生思想的形成和行为的变化。中华美育的情感强烈,具有号召力,讲究的是家国同构的思想导向,赞誉个人的爱国情怀,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理念,也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高洁品格,君子应当有志存高远的爱国情怀。例如在学习毛泽东思想时,推动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诗句中富含的人生哲理都值得借鉴和学习。有诗云:“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达的就是毛泽东背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将个人的愿望与国家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有诗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人有革命魂,是敢于斗争、不怕牺牲、不怕艰难,视死如归的气魄与决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运用美育法时,可以强化情感导入,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对美学内容进行评价和内化,在不断熏陶中,由感受变为接收,真正体会出心灵的震撼与情感的共鸣。在通晓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能够“怡情养性”,领悟并激发学习的热情。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多方面收集与课程相关的内容,确定主题,从中华美育视角出发,让学生感受古今文人志士的爱国大义,让学生能够感到情感激荡,立足于实践,从自身出发,贯彻爱国主义精神,发奋学习,拥护祖国,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够以情感驱动行为。

(三)提升审美素养,培养全能人才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全能型人才,不仅是高校教育的使命,同时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之一。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够让学生心灵丰盈、精神饱满,才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高质量发展的建设工作中。曾在脱贫攻坚考察之路上提道:“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孔子亦曾有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综合培养人才的目标。故而应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现以美育启智、以美育立心、以美育促行,将品德教育、智力发展、劳动教育以及审美教育共同糅合,提升审美素养,健全品质,品更人格,提升文化修养,培养全能型人才。所以,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美育法的创新实践中,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实现:(1)坚守中华美育立场。教师应当促进文化自信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不断融入中华民族的审美情怀,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尊重历史,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与宽广的胸怀。(2)活化教育内容,积极推动各项文化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而中华美育的内涵十分丰富,遵循教育基本原则,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包含全面的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实践教学,以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为渠道,逐步发展成为特色学科。尽管学科的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但是在中华美育的引导下,无论是社会实践,还是艺术活动都能够通过思想政治话语体系不断挖掘新的内涵,这也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发展。

四、结语

和谐与共,求美向善、求真务实不仅是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题,同时还是中华美育的基本思想,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发展中,教师要科学运用美育法,结合中华美育的内涵,不断挖掘美学元素,渗透美学思想,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要加强美学引导,以情感作为驱动力,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并提升审美素养,培育综合型人才,以不断优化教育措施,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水平的提升,为推动高校学生全面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陈娟.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菏泽学院学报,2021,43(1):42-45.

[2]牟国玉.基于美育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研究:以南京高校为例[J].文教资料,2021(1):70-72.

[3]伍星星.美育在高校思政理论教育实践中的作用探索[J].就业与保障,2020(23):157-158.

[4]宋戈.“成于乐”的当代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美育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20,35(8):16-19.

[5]张廷,杨永杰.新时代高校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探析[J].大众文艺,2019(24):236-237.

[6]范俊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美育法教学的实践及创新[J].探索,2007(5):93-96.

美国政治论文篇13

一、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

1.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

社会主义中国非常重视高校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观点及其品德方面的作用,把高校看做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坏关系到学生能否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能否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教育学生,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中国高校通过系统的思想理论教育、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正确认识国内一系列重大问题,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培养共产主义道德,确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各级高校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及集体风气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活动都从培养造就人才出发,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各种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二)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

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没有一个“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等学科意义上的名称外,具备包括队伍、理论、职能、系统等一切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历史教育等名义下进行了大量的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美国高校普遍要求学生必修的人文、社会、管理、经济等课程中都大量渗透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同时,其高校普遍开设的公民教育、大学新生人学教育等课程与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类似。在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政治课程起着主要作用。从课程内容上看,基本上都是从唯心主义观点出发,为资本主义辩护,将“西方生活方式”理想化,向青年学生宣传资本主义的神奇。同时,竭尽全力歪曲社会主义的思想和实践。

美国高校通过具有适应兴趣、自愿主动、丰富生动、寓教于乐等特点的课外校外活动,向学生灌输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得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在美国社会牢牢扎根,造就了强烈的公民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但是,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维护其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因此,无论是美国人的公民意识、还是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毫无疑问地都反映了美国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培养出的个人主义者必然反映出理想淡漠、享乐主义等消极的一面,其爱国主义也必然渗透了霸权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的因素。

二、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

中美两国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相差甚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在理论基础和培养目标上尤其明显。

(一)理论基础的根本不同

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先进、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理论基础的。而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社会化”为理论基础的。

1.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理论由三部分构成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部分有机地构成了现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遵循这一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这三个部分完整、系统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成果。这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为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更为丰富、坚实的理论基础。

2.政治社会化理论对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

政治社会化理论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资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性内容,事实上充当了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统治阶级通过传播政治文化,进行公民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事实上,资产阶级学者对政治社会化过程的研究,就是为了给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各种依据,从而使资产阶级有效地实行社会控制,最终达到确保资本主义社会长治久安的目的。

美国十分重视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稳定发展,重视国策、政策等政治输出的条件和稳定性。并且把人的政治社会化工作从儿童教育做起,从父母的示范作用和家庭的良好教育做起,尤其强调高校的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突出地位。将这一理论运用到美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少年进行政治社会化的教育,传播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价值观是极为有效的。

(二)培养目标的根本不同

因社会政治制度和国情的不同,中美两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两国都要培养符合本国现存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要求的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中最积极、最富有创造精神的因素。青少年作为各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于国家的独立与完整、生存与发展尤为重要。

1.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

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归根到底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四有新人”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同志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在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培养具有和谐意义的优秀人才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培养目标

2.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

美国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称呼,只有打着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之名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时的教育活动,因此在培养目标上也表述各异,但其实质都一样,即培养道德上成熟且具有民主理念和民主行为的公民。这也是和美国社会的基本思想、基本价值观紧密相连的。

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培养的人不仅包括诚实、守信、勇敢、勤奋等一般的道德品质,而且特别强调美国社会的价值观。美国自认为是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自认为其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是世界上最优秀、最先进。为了维护这种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美国不仅把对它的了解当作基本的道德素质来培养,而且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培养民主公民。可以说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把道德目标与政治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把道德目标作为政治目标的基础。

美国把培养民主社会的合格公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成效与问题共存。一方面,它使个人主义价值观牢牢扎根、造就了强烈的公民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也出现了政治冷漠、信仰危机、阶级对立等社会问题。究其根本,这是由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决定的。不合理现象只有在不合理的制度消灭后才能消失。

(三)实施方式的根本不同

1.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式

在长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式上,中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施方式。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便明确方向,使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具有充分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更要联系实际,反对本本主义、主观主义,反对任何脱离实际的行为和倾向。

第二,教育与利益相结合的实施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把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把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结合起来,把思想问题、思想教育与具体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第三,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预见性。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另外,还要准确地把握受教育者的心理,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在前面,不做事后诸葛亮。

第四,身教重于言传。教育者必须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任何事情从自身做起。只要这样,才能引导受教育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解决好现实的思想问题。

2.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式

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向采用直接和间接相结合的方式。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历来主张传授和灌输,即认为思想、道德、政治等价值观的形成,需靠外部的力量,这又被称之为直接方法。直接方法包括口号、规则、信条等。它还鼓励受教育者学习和了解价值观念,即注重启发式教学,强调激发内在的主动性,这又被称之为间接方法。间接方法包括利用各方面的活动进行引导。

在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这两种方法交互使用,发挥出很大的作用。这些实施方式有很大的隐蔽性,造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从来不搞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与宣传的错觉。

三、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一)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西方发达国家曾因片面追求高科技而忽视青年人的人格教育,造成公民道德败坏、家庭崩溃等社会问题,现在美国已采用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汲取其教训,加强对社会成员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注重教育效益的研究。

(二)坚持“意识形态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

美国旗帜鲜明地宣扬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宣传资本主义如何优越,宣传自己的资产阶级民主建国理念。所以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义,绝不能忽视。中国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并且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含义,坚持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的理论基础和先进性的培养目标。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和平演变。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