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美国农业论文实用13篇

美国农业论文
美国农业论文篇1

2推广农业知识从青少年抓起

美国农业推广一条重要经验是从娃娃抓起,向他们传授有关农业知识,培养对农业的兴趣,其中一项很成功的措施是长期实施4H(head、heart、hand、health)青年教育项目。该项目起源于1902年俄亥俄州的克拉克县,当时的乡村学校举办了一次有30名孩子参加的课外活动,玉米收获、庭院种植、土壤测试、识别野生生物等很受学生们的欢迎,陆续成立了许多俱乐部,俄亥俄州立大学决定利用该大学试验站和农学院,协助开展俱乐部工作。在州立大学的推动下,到1905年全州建立了更多的俱乐部,有16个县2000多名年轻人参加了农业俱乐部项目,活动的创始人格雷厄姆因此获得了州推广负责人的职位,他的任职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推广机构介入青年人农业知识的教育和4H项目的发扬光大。随着4H项目影响不断扩大,相继扩展到全美国50个州,4H项目不仅仅是面向农业社区的项目,而且延伸到了城市,成员资格面向所有5~19岁的年轻人,不论其文化、经济和社会背景如何。4H项目主要培养年轻人农业及其他方面的相关知识,提升年轻人的素质和技能,有助于青年人今后选择适当的生活和职业,其对青年的积极影响是终身的。目前,4H项目已经发展成美国最大的青年人服务项目,成为农业推广的重要途径,其经验扩展到80多个国家;4H成员成为农业推广服务的重要对象,在农村社区成员达到700万人,城市、城郊和校园成员超过6000万人。美国4H委员会自豪地宣称,该项目在应用研究和未来领导者培养方面的影响已经超越任何一个其他青年发展项目。我国农技推广主要对象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对农民的培养明显不够,对年轻人普及农业知识更不够,既不利于吸引年轻人从事农业产业,也不利于社会公众对农业的了解和支持。2014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为我国现代职业农民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除了发挥农技推广队伍的作用,加大现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民的培训以外,还可依托有关教育机构,加强对农村青年的农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培训,积极介入对未来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对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实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3注重搭建技术交流和传播的平台

美国农业推广机构非常注重搭建交流平台,传播和推广农业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设备,最典型的例子是俄亥俄州立大学推广部门举办的“农场科学展览”(FSR)。该展览每年一次,已举办52届,成为美国农业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活动,参加的有政府部门(如美国农业部、州农业厅)、推广机构、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农机生产企业、农药肥料种子生产企业、农业保险企业、农业加工企业、相关协会(大豆协会、谷物协会等)、农场主、农业爱好者等,每年超过13万人,涉及领域非常广泛。正如展览海报上所说,“无论你生活在哪,无论你对什么感兴趣,农场科学展总有你需要的东西”。每次展览持续3天,举办地点固定在伦敦县农业中心,年年有主题,2014年的主题是“不一样的体验”。展览会为涉农各方提供了学习交流和贸易的机会,除了企业产品的展示外,一个重要功能是介绍和推广新的农业技术知识和新的农业装备。2014年农场科学展的现场展示的内容包括州立大学推广专家在示范区现场讲授玉米、大豆生产以及改善土壤质量的有关知识,通过现场展示和录像介绍农业实时管理技术和精准农业的信息、太阳能在农业上的应用等。展会还举办许多讲座和论坛,内容包括无人飞机在农业上的应用、玉米栽培管理措施、肥料施用技术、大豆病虫害防治、土壤质量改良、有机农业认证、农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盆栽草莓技术、植物病虫诊断、土壤质量评估、水塘管理、外来入侵生物、野生生物管理、资源保护等。农场科学展能够长期举办,并广受各方欢迎和好评,其他州的企业和农场主都慕名前来,充分说明州立大学推广机构搭建的平台满足了各方的需要。展览会不需要政府出钱,而是实行门票制以会养会,门票提前购买7美元一张,可在俄亥俄州各县的推广办公室购买,也可从网站上购买,现场购买10美元一张。我国农技推广机构在实践中也有类似的活动,如植保、种子和肥料的“双交会”,为推广机构、农药肥料生产企业、种子企业、经销商、农民搭建了交流展示的平台,在农技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美国的“农场科学展”相比,我国展会的内容、方式和方法上还需要创新。比如,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在展会中的比重、举办综合展览、丰富展示的内容、吸引更多的农业企业主和农民参加等等,让“双交会”更有影响力和生命力,更好地服务农技推广,更好地服务农资经销企业,更好地服务农民。

4垂直的农业推广队伍管理体制

美国农业推广体系分为联邦、州、县三级,其中县级是州推广办公室的派出机构,人员和资金都由州推广办公室管理。美国共有农业推广人员11946人(2010年数据),平均每人服务176个农场,面积46万亩;俄亥俄州有680名推广人员,平均每人服务110个农场,面积9.6万亩。美国农业推广的联邦资金、州政府资金、县政府资金都拨付到州农业推广办公室统一管理使用,推广人员的工资、办公设施购置维修、差旅费报销都由州农业推广办公室专门的财务部门办理,这种机构设置为联邦、州、县三级政府合作资助推广奠定了基础。联邦推广资金由农业部国家食品与农业研究所负责管理和分配,包括竞争性资金、惯例资金、国会指定资金三种类型。竞争性资金用于支持研究、教育和推广,经过专家评审团严格评审后才能拨给申请人,竞争非常激烈;惯例资金是依据法律规定基于全州人口数量、农村人口数量和农场数量等规则直接拨到州推广办公室;国会指定资金是国会每年通过特殊拨款账号,交由国家食品与农业研究所管理的专项用途资金。州政府配套资金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在大多数情况下,对联邦拨给州推广办的惯例资金要求州政府资金配套,州政府同时根据农业推广需要增加财政支持。根据合作推广规则,县政府要配套推广资金,主要用于人员工资。美国农业推广机构的垂直设置体制,有利于推广资金的统筹和区域间的平衡,有利于推广队伍的稳定,有利于发挥推广人员的作用。县级政府无权解雇县推广机构的推广人员,当某个县的推广人员不足时,州推广办公室可以指派邻县的推广人员补充。佛罗里达大学2014年曾做了一个专题研究,随机调查了140名在县级从事推广工作的人员对工作的满意情况,其中满意的达到80%,不怎么满意的仅占15%,无所谓的占5%,充分说明美国对基层推广人员队伍的管理是基本符合推广人员愿望的。我国国情与美国不同,推广机构设置也不一样,不能完全照搬其模式。我国的推广机构是按行业设置,力量比较分散,总体实力并不比美国差多少,但是基层的与美国差距较大。主要是美国的农民数量少、素质高,许多是本科以上的学历,主动获取农业技术知识的能力强;而我国推广面对的是数量众多、文化素质相对不高的农民,因此基层推广机构的作用至关重要,可以说直接影响我国推广机构作用的发挥。美国的垂直管理模式对我国县乡一级推广机构和人员的管理还是有借鉴意义的,全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人财物“三权”在乡镇政府,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作用很难体现和发挥,不利于农技推广工作的统筹安排。特别是大部分农业乡镇的财政状况不佳,不能保障推广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基本经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承担了许多农技推广以外的工作。因此,解决好我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体制问题十分重要,应当明确乡镇推广机构和人员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统筹各乡镇的农技推广经费和人员力量,稳定推广队伍,充分发挥农技推广机构服务现代农业的作用。

5农业推广如何应对新的挑战

美国农业论文篇2

内容 摘要:本文从欧美国家农业 旅游 发展 的总体现状入手, 总结 了其旅游景点、旅游者需求、旅游产品类型,以及旅游市场结构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对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欧美国家 农业旅游 特征 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发展大都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则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就相对进入了成熟发展时期。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其农业旅游仍呈现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如美国2003年有1800万人去农场度假, 法国年农业旅游收入达100亿法郎,占其全国年旅游收入的四分之一。农业旅游已成为欧美国家后 工业 时代 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 欧美国家农业旅游从起步到现在已有近50年的发展 历史 ,并且历经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从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到相对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总结其农业旅游发展上所呈现出的一些基本特征,对于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旅游景点经营的特征 私营化。欧美国家的农业旅游大多是在私营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场主同时成为了旅游业经营者。这种发展历史导致了农业旅游经营方式的主体为家庭私营经营。这与我国当前农业旅游产品的经营者以国家集体为主体的经营方式区别是极大的。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国家所有制结构体制所决定的,欧美国家的农业私有化由来已久,而我国农业至今还未彻底地推行经营的持续私营化,这主要表现在对土地不具有永久的独立可支配性使用权,这导致我国农业很少形成私营形式的农场,更谈不上独立开展农业旅游活动。另外我国农业旅游 目前 处于起步阶段,此时期农业旅游主要以观光为主,大规模、 现代 化的农业旅游项目更易成为首选的农业旅游目的地,而这些大规模、现代化的农业旅游项目大多只有国家或集体才能拥有并经营。 小型化。以英国开展农业旅游的农场为例,从面积上看,各农场面积有大有小,差别很大,但其中游客真正活动的空间不大;从雇佣人员上看,平均雇佣全日制职工大多在10名左右,而农场为开展旅游的投资平均也大多只有5万英磅左右,可见其经营规模之小。开展农业旅游的基本经营单位大多为一个农场或一个家庭,这种小型化的经营既体现了农业旅游是在家庭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历史,同时也恰好符合了市场需求的特点。现代的欧美农业旅游者大多为城市居民,他们到 农村 去放松紧张的心理压力,寻觅一种 自然 、休闲、恬静的感受,而这些只有在小型化的“农家”才能找得到。而一旦追求规模建起大型旅馆、饭店、停车场、吸引来大量的人流,那么其所追求的目标就必然随之破灭,农业旅游休闲、绿色、自然的优点也就消耗殆尽,丧失了应有的个性特征。 兼营化。一方面农业旅游业大都是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另一方面开展农业旅游也要依托农业生产,农业旅游和农业生产是不可分的,即便农业旅游的收入远远大于农业生产本身的收入,从 经济 活动上来说已成为主业,农业生产需要一丝不苟、真真实实地进行,切忌将农业生产全部表演化,那样的结果可能严重损害消费者旅游效果进而损害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旅游者来说更想了解体验的是原原本本的农业,因此农业旅游中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不能丢。 分散化。庞大的需求市场与小型化的经营规模必然导致分散化、多点式的发展格局。近年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分散布局表现十分明显,法国推出的“农庄旅游”,全国有1.6万户农家建设了家庭旅馆开展旅游业;意大利开展“绿色农业旅游”的农庄已有6500家,日本供大城市休闲的农园有4590个,巴西有5000家农场旅馆;美国纽约有1500家开展农业旅游的农场,而夏威夷州更多达5500个农场。众多的农业旅游景点分散吸引了庞大的农业旅游群体,满足了市场需求,同时又保证了农场的旅游产品质量不会因游人的过度集中而遭到破坏,这种小型化多点分散布局也是市场需求的产物。 内容 摘要:本文从欧美国家农业 旅游 发展 的总体现状入手, 总结 了其旅游景点、旅游者需求、旅游产品类型,以及旅游市场结构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对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欧美国家 农业旅游 特征 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发展大都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则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就相对进

美国农业论文篇3

2015年11月国务院颁布《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文件提出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壮大现代化农业主体已经成为迫切的任务。然而,安徽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融资匮乏一直是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笔者通过描述中外学者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理论的研究,采用比较分析法,结合典型国家和地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成功的经验总结,为安徽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1 中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理论研究动态

1.1 国外研究犹

从世界范围看,大部分的国外学者主要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概念定义成3个组织:产业化生产为主的农场经营模式、现代化农户与合作社的联营形式。美国和日本的农业理论和融资渠道的研究,居于世界前列。

(1)美国农业主体的融资动态。1992年,以北美的面食食品加工厂为开端并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模式――北美新一代合作社[1]。根据美国地区性农业经营的特征,农业经济主要的融资渠道是以权益融资为主,以负债筹资为辅。农业企业成立之初,美国政府会给予各种政策、资金的支持。并且,政府机关督促大多数银行给予农业企业利率扶持,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融资的利息成本。

(2)日本农协的融资动态。众所周知,日本农协的快速发展和有效运作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日本农协在技术支持和销售渠道两个方面对农业企业起到促进作用,一方面加速了农业资金的回笼;另一方面也缓解了融资不足的问题。并且,农协在向社会成员吸收闲散资金的同时,以较低的贷款利率向协会成员提供“政策金融”,大力推动日本农业经济的发展。

鉴于国外学者的研究理论,特别是美日两国在农业经营融资方面的成果经验,对改善中国新型农业组织成立之初资金不足的局面,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外的研究理论已经不足以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并且,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融资所面临的困难不同,所以必须提出针对中国国情特征的农业发展融资战略。

1.2 国内研究动态

中国大部分学者在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过程中,侧重点往往在于理论研究,缺乏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践研究,特别是关于融资领域的拓展。

李晓渝博士后(2006)在《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融资问题研究》中,结合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通过调查研究,试图从国家政府、农民本身、金融体系这3个方面提出辅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缓解融资困境的方法[2-3]。

而对于新型农业组织的资金匮乏问题,国内学者将它归纳为四大因素。包括农业组织融资问题的研究,农业企业融资模式研究,金融支持与产业化领域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融资模式及产生问题的研究。

(1)关于各地农业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杨厚智、何萍(2007)通过实地调研法,对南充市的农业政策进行研究,发现在农业组织融资过程中,政府存在严重的政策缺失[4]。广东省农科院科技情报研究所成员黄修杰、杨景锋(2009)通过对全省中小型农业企业的调查研究,找出其融资困难的原因,试图提出改善这一局面的方法[5]。

(2)关于农业企业融资模式的研究。陈娟芬(2005)从宏微观两大视角,论述BOT在农业经营中的利用。结合各地区农业融资的规模和特点,做出改善融资困境的可行性方案[6]。

(3)关于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及农业产业化的研究。姚增福(2008)从金融体系方面找出了农业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概述为中国的金融体系是以国家银行为领导的、政策性、金融性金融,在市场经济中不能充分有效地运转,三者之间难以兼容,迫使中国农业经济一直没有改变融资难的局面。归纳为以中央银行为导向,商业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为手段的农业产业化金融资源不能有效运转,各类金融之间缺乏兼容机制,不能发挥支农助农的积极作用[7]。余章炎(2001)也从侧面论证了金融扶持对农业经济的重要作用[8]。

(4)关于融资结构及问题研究。何苗(2007)在2005年通过对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经营数据进行研究,找到了影响上市农业公司各种可能因素,得出农业企业的外源融资偏好[9]。

综上所述,我国的农业经营主体还处于萌芽状态,学者对中国农业的不同研究,对安徽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壮大起到了重要作用[1]。也为该文进一步研究国内外农业主体融资渠道方面提供了更加可靠的理论依据。

2 典型国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经验借鉴

该文对美国、日本的农业组织融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适合安徽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缓解融资难的方法。

2.1 美国农业经济组织融资的实践与经验

美国农业论文篇4

一、以立法的形式确保农业科技经费的投入

1.美国以立法确保农行科研经费的落实。经济发达国家通常采取法律、政策等权威的方式,来硬化农业科技服务的财政支出。美国联邦政府规定,用于农业科研、推广经费的财政支出必须随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增加,同时也要求各州县政府必须通过财政预算来保证农业科研、推广经费的落实。

2.日本以立法形式普及农业科技经费的投入。日本政府早在1956年以法令形式《农业改良资金援助法的有关规定》,并且沿用至今。该法规定都道府县向农户发放技术引进资金,稳定农业经营、提高农业生产力,农业普及事业所需经费,也是由国家和地方共同承担的。国家提供“协同农业普及事业交付金”,主要用于:配备农业普及人员,农村青少年培养,普及员培训,开展活动所需仪器设备等。这些定额支付补助金,受《补助金等预算执行适当化法律》的约束,只能用于普及农业,不得挪作他用。

二、政府是农业科技的主要投资主体

1.美国强调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主体的合理配合。美国农业科技经费来源有三个途径,即联邦政府预算拨款、州政府预算拨款和私人企业自筹。联邦政府、州政府及私人企业的投资方向与重点不同,农业部系统科研经费由国家拨款为主,国家科学基金及其他机构也提供2.6%支持尖端技术研究,还从企业及销售产品、技术服务等获得0.4%的资金。美国州政府负责对州农业实验站进行预算拨款,主要用于支持关系本州农业生产的科教活动与项目;而美国农业科教的私人投资主要集中在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具有市场潜力和高额利润的开发性研究。

2.日本政府是农业投资的最大主体。日本政府建立有效的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即除各级政府直接补贴外,国家及农协系统金融机构提供足够资金。通过财政金融手段,增加对农业的扶持,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20世纪以来,日本的农业补贴一直维持在高额水平,通过农业的财政补贴,提高本国农业的发展,至21世纪初,对农业的投资已超过农业GDP的40%。政府农业推广经费由两大部分组成:一为固定金额的协同农业普及事业交付金,即专项经费,中央和地方政府各按一定比例分摊;二为中央根据地方的特殊业务活动而提供补助经费,称为农业改良普及对策费补助金。

三、政府重视农业教育

1.美国注重农业教育的普及。发展科技服务机制需要提高农民素质,人才的培养是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美国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提供正规农业教育,并普遍开展成人教育、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等非正规教育。美国政府除赠地兴办农学院之外,还提供资金在贫困地区兴办中小学,在农村中学开办农业课程,在农学院开展成人教育。各州的研究中心、试验站也单独或联合举办以农业生产者为对象,期限不同、内容不一的各种培训班,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应用农业科研成果,并免费为农民提供各种技术咨询服务。(2)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既有农学院的短期培训班,也有农技推广和研究人员深入基层,现场服务。美国政府规定,农学院的教授必须同时负责教学、研究和推广三项工作。

2.日本重视全面提升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日本在发展全民普通教育,提高全体国民文化素质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业教育,培养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人员,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20世纪50年代以后,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已全部达到初中水平,70年代末达到了高中水平。同时,本科和专科毕业生的比重也不断提高。目前,正规的农业教育有三个层次:大学本科(含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农业大学校、农业高等学校。此外,日本还注意对农民进行持续教育,帮助他们掌握新的技能,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

四、农业科技强调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

1.美国强调农业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并重的方针。美国始终坚持农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方针,并形成了合理的分工。联邦政府在对公共研究系统研究经费的投入中,以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为重点;地区研究中心以基础研究为主,农业试验站以与本州农业生产有关的应用研究为主。联邦和州两级政府科研机构分工比较明确,既有交叉合作,又不重复,研究人员精干、素质高,经费投入大。私人企业尤其是大型私人企业,均有庞大的研究机构,优越的工作条件、先进的设备和高额的研究经费投入,吸引了大批高素质人才。美国农业部研究中心(ARS)和各州赠地大学都承担着教育和科研任务,但ARS 只研究全国性的、跨地区的基础性农业科研项目,而各州赠地大学承担的任务主要是为各州自身服务的。两者之间也有十分密切的合作关系,有的ARS 的实验室设在赠地大学,两者的科学家可以相互交流与合作,共同承担一些课题的研究工作,大学的研究生可以到ARS 做实验、论文,一些ARS 的实验站设在州的领土上,土地仍归州政府所有,但可以进行联邦政府的研究工作。美国的农业科研机构设置使美国在农业科技服务的研究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可能性。

2.日本重视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追求经济效益。日本的国立科研机构是日本的部级农业科学研究机构,主要从事基础、重大或应急的科学研究,其科研成果要求有学术、应用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地方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应用性、普及性和技术操作性研究,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农业技术试验场和农业技术普及所之间保持紧密的工作关系,科研人员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专门技术员和中初级普及员之间常年保持紧密联系,普及员要经常下基层,将农民需要的技术和存在的问题传给专门技术员,专门技术员将问题带到试验场与科研人员一同研究对策,并把研究成果经普及员以简明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农民。农民协会的技术员和普及所的推广人员也紧密合作,经常协助普及所开展有效的技术推广和职业教育。

五、结论

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当务之急就是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学习其他国家在农业科技管理发展方面的经验,明确农村科技人才是农业发展的本源,农业科技推广是农业发展的核心,推广能力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在农业重大领域、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上注重科学研究,适时采用科技创新政策,加大对科技投入与管理,为我国农业提供有利科技支撑,以此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赖作莲.美国农业科教体系特征及其启示[J].农业科技管理,2010(04).

[2]张兆义,郑适,韩雪.美国农业保险模式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研究,2008(05).

美国农业论文篇5

从两个方面可验证美元的核心地位,首先美国是一个强大的经济体,是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这是形成核心货币的基础。根据McKinsey(2008)的研究,美国GDP占世界总GDP比重为21%;美国资本市场金融资产价值为56万亿美元,接近全球金融资产总值的30%。②其次,美元在世界经济中起到交换媒介、记账单位和价值储藏的重要功能。目前世界4/5以上的外汇交易、60%以的国际贸易用美元结算,虽然欧元占世界外汇储备的比重从1999年成立时的17.9%增加到2008年的26.5%,同时美元的比重从2002年开始就逐步下降,但相对于欧元的26.5%、英镑的4.1%和日元的3.3%来讲,2008年美元仍占有64%的比重。③综上所述,美元有着其它货币不能取代的地位,美元绝对是当前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货币。

三、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人民币作为货币的数据验证

根据上文分析,当前的货币国家有着以下特点:出口是这些国家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为了降低在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和刺激出口,这些国家采取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并且大幅度低估本币价值。由于长期稳定的汇率和贸易顺差,这些国家也形成了较高的外汇储备。

中国具有和大多数货币国家相同的特点,首先,对美国大量的贸易顺差。2000—2010年的10年中,除2001年、2009年和2010年受外部影响导致贸易顺差减少以外,10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43.5%,2008年贸易顺差为436107百万美元。其次,与美元长期稳定的汇率。虽然人民币处于升值趋势中,但是从2000—2010年的升值幅度不大,从2000年的1美元对8.28元人民币到2010年的6.67元人民币。最后,巨额的美元外汇储备。从2000—2010年中国外汇储备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0.8%,2010年达到28473亿美元。以上的数据可以证明中国是货币国家。

四、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中国面临的问题

1.丧失铸币收益。所谓铸币收益是铸币行业除去铸造成本后的正常所得。④铸币收益自古就有,在古代人们将黄金送到铸币处,铸币匠将黄金扣除一部分留给自己,形成铸币收益。虽然铸造成的金币含金量下降,但是不影响黄金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如果把这套规则应用到纸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当前,则可发现铸币行业具有超额垄断收益。铸币匠不再需要别人送来黄金,就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创造纸币,每一张纸币直接形成铸币收益。现实中的铸造匠就是各国的中央银行,同时收益归国家所有。在世界贸易中,美元是结算货币,美国作为核心货币国家会享受铸币收益,货币国家中国对美国形成的巨额贸易顺差也为其获得铸币收益创造条件,但是这种关系并不公平,中国在为是世界经济作出贡献的同时没有分享到相应的铸币收益。

2.通货膨胀风险。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可以向中国输出通货膨胀,原因在于人民币要保持与美元的汇率稳定,其运行机制如下:假设世界上只有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假如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通过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导致市场利率降低,市场利率下降进一步造成美元资产的回报率下降,人民币资产回报率相对上升,投资者就会增加对人民币资产的需求,在外汇市场上抛美元、要人民币,导致人民币面临着升值压力,为了保持汇率稳定,中国政府会在外汇市场上抛人民币、收美元,其结果就是人民币的供给增加,中国出现了通胀压力,美国通过刺激政策向中国输出了通货膨胀。宏观经济调控有四大目标:控制失业、稳定通货膨胀、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和促进经济增长,显然美国给中国带来的通货膨胀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中国会在这个货币体系中受到损害。

值得注意的是:与布雷东森林体系不同,当前中国维持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稳定是自愿行为,而这种自愿行为会面临美国输出通货膨胀的更大风险,因为在布雷顿森理体系下,美国还会顾忌自己的承诺,维持1盎司黄金对35美元。但是当美国对世界没有这种承诺时,可以更加自由的实行自己的货币政策,导致大多数像中国这样的货币国家只能被动接受美国输出的通货膨胀。

3.外汇储备风险。上文提到货币国家会储备大量核心货币,当前中国就有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而中国管理外汇储备的最常见方法是将外汇储备投资美国资产,但这会存在很大风险。

本文从美国经济的发展模式角度探讨这个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导致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高科技和金融产业成为美国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些产业需要大量的流动性来支持,而美国则利用美元实现这个目标,一方面长期国际收支逆差,美元外流;一方面又通过其发达的资本市场吸引顺差国家将美元投资于美国,形成资本项目顺差,像中国这样的货币国家,无论是由于美国资本市场的吸引还是出于对美元储备风险管理的需要,都会不断地将储备的美元回流到美国,这样国家就成为了美国的“准银行”。然而美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严重脱离,导致这之间存在很大风险。2007年从美国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例证,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美国的资产价格就会受到影响,本文不同意阴谋论的说法,因为中国的美元资产与美国整体的资产相比很小,资产价格的波动对美国本身的影响最严重,因此,从根本上说,中国外汇储备面临的风险来源于美国经济不平衡的发展模式。而中国之所以陷入两难困境就是因为现行的储备体系。

(二)数据说明

为了能够客观地揭示我国农业信贷对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增长的效应,我们以1980—2009年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1981—2010年)、《中国金融年鉴》(1981—2010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2010年)、《中国财政年鉴》(2007年)及《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具体为:

1.人均农业贷款。《中国统计年鉴》中对农村的信贷包括农业贷款和对乡镇企业的贷款,其中农业贷款包括对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的贷款。本文重点考察信支持贷对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的影响,数据采用农业贷款。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低,为了增强模型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本文采用农业贷款与农村从事第一产业人口之比即人均农业贷款。

2.人均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即每年农业增加值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每年增加值。影响农业产值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农产品价格,随着耕地和从事第一产业人口的减少,农产品价格上升明显,例如2009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①比2000年上涨了64%。为了消除农产品价格变化的因素,数据以2000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作为不变价,对其他年份农业产值进行相应调整。同时,人均农业总产值取每年农业总产值与农村从事第一产业人口之比。

3.人均财政支农资金。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国家财政支农主要用于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粮食、农资、良种、农机具四项补贴及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出。本文人均财政支农资金指农村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人口平均支农资金,即为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总额与农村从事第一产业人口之比。

四、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一)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本研究利用Eviews6.0软件,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变量的平稳性。这里,首先对人均农业贷款、人均农业产值和人均财政支农资金取对数,分别用1nL、1nP和1nF表示。由图1可以看出,自然对数均存在一定时间趋势和截距,因此ADF单位根检验回归方程中应该包含截距项和趋势项。通过检验发现,1nL、1nP和均为非平稳变量。本研究对于非平稳变量的处理主要采用差分法,结果见表3。其中,1nL、1nP、和1nF分别表示对相关变量取一阶差分值。从表1中可以看出,经过处理后所有数据序列都是平稳的,同时也都是一阶单整的。

(二)协整检验

由于上述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因此,可以利用Johansen检验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并进一步确定相关变量之间的符号关系。Jonhansen协整检验是一种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检验方法,用于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检验之前,要首先确定VAR模型的结构。根据AIC和SC准则可以确定变量的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数为2。同时,本文利用Q统计量检验、怀特检验和JB检验进一步检验滞后期数为2的该VAR模型,发现其拟合优度很好,残差序列具有平稳性,是最优模型。表2为协整检验的具体结果。

由表2可知,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在1980—2009年的样本区间内,LnP、LnL和LnF三个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或长期均衡关系。根据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得到均衡向量如下:

β=(1.000000,-1.600844,0.558871)

则这四个变量之间的协整方程为:

LnP=1.600844*LnL-0.558871*lnF(1)

(1.53810)(0.62721)

(1)式表明,在1980—2009年,上述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由于各变量都是对数形式,这些系数反映了长期的弹性(括号内的数据表示各系数的标准差)。由理论模型可知,如果农业贷款和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是有效率的,那么,这两个变量的系数将显著地为正。然而,从(1)式中可以看出,1980—2009年,中国人均农业总产值与人均财政支农资金之间存在负的弹性关系,而中国农业人均总产值与人均农业贷款之间存在正的弹性关系。这说明,1980—2009年间,农业贷款在促进中国农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财政支农资金配置并不是有效率的。

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1980—2009年,中国人均农业总产值与人均农业贷款和人均财政支农资金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短期因果关系,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验证。本文再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对农业总产值与农业贷款、财政支农资金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以判断它们之间的短期关系。

农业产值与农业贷款、财政支农资金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上表3。可以看出,在最优滞后期时,LnP不是LnL和LnF的格兰杰原因,LnF也不是LnP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1980—2009年,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与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虽然LnP不是LnL的格兰杰原因,但LnL不是LnP格兰杰原因的概率却非常小仅为0.71%,这说明,1980—2009年,农业贷款增长是农业增加值增长的原因。

(三)方差分解

Johansen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仅能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但不能说明这种关系的强度。因此,本研究利用VAR模型进行方差分解分析。方差分解的主要思想是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共m个)的波动(k步预测均方误差)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信息(随机误差项)相关联的m个组成部分,从而了解各方程信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②。人均农业总产值方差分解结果见表4。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业产值的影响较小,农业产值的预测误差主要来自于其自身和农业贷款的影响。由表中可知,农业贷款对农业产值的贡献率从滞后5期开始迅速增加,分别保持在2%~5%和7%~10%。这说明,农业贷款虽然是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由于投入数量不足,其贡献也是有限的。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农业产值的增加取决于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多少,以及技术的进步。农业贷款和财政支农资金都可以扩大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金供给,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在1980—2009年间,农业支农资金的增长不仅不能促进农业产值的增加,反而对农业发展起到了抑制作用;农业贷款的增加也没有具备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中应有的贡献度。这一结果显然与政策制定者的初衷背道而驰。但是,这一结论并不能否定农业贷款、财政支农支持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有效性。其揭示了由于中国缺乏稳定的农业资本形成机制而导致了资金的配置效率低下这一事实。本文分析原因有:一方面,对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贷款的运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被非法挪用和占用了很大比例,实际到位的资金减少,降低了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同时,地方政府对政绩的追求要求进行的投资要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农业的投入和产值的增加需要较长时间的促进,这可能会导致农业贷款和财政支农资金流入到其他投资领域,分流了农业发展的资金供给,造成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的短缺。另一方面,支农资金结构配置不合理,忽视了农业发展的长期优势,必然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不能大幅提高。现在农业贷款和财政支农资金多用于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和化肥、农药、农机具等的支持,对农业科技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比例偏低,忽视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发展的长期促进作用。

针对以上结论可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1.实行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贷款对农业分层次资金支持的结构安排。鉴于财政支农资金易于整合、量大可以进行大规模投资的特点,应侧重于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压缩农业事业费支出,可使财政支农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在满足农民小额资金需求方面,应充分发挥市场化的作用,逐步转变依靠财政资金直接补贴的方式,大力发展农业贷款等市场化资金供给方式,鼓励各商业银行增加对三农的贷款,支持小额贷款公司等民间金融机构开展小额贷款业务。

2.加强农村金融市场建设。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增加资金投入是必要和迫切的,但是资金的投入并不一定转化为发展农村经济的资本要素。只一味强调增加资金投入,而忽视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实际政策的运行结果就会大打折扣,往往会出现一边是连续不断地资金投入,另一边却是大量资金流向了非农渠道,还有许多资金停留在了低效率项目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所有这一切只有通过市场和制度的建设才可以解决。加强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制度和农业经营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以提高农业和农村的资金利用效率;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结构,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改变政府的绩效考核方式,真正形成对财政支农资金的有效监控机制。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农业和农村资金的高效配置,从而进一步缓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注释:

①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2000年以前为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产品生产者出售农产品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及幅度的相对数,该指数可以客观反映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水平和结构变动情况。

②特伦斯.C.米尔斯(2002),第258页。

参考文献:

1.Hugh T Patrick.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6,14(2).

2.Yaron,Jocoh.Successful.Rural Finance Instiutions[M].Word Bank Discussion paper150,WashIngton,1992.

3.Stiglitz J E Marilou Uy.Financial Markets,Public Policy,and the East Asian Miracle[J].The wOrd Bank Research Observer,1996,11(2).

4.Stiglitz J E.Some Lessons from the East Asian Miracle[J].The Word Bank Observer,1996.

5.高铁梅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67-295.

6.罗伯特.J.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39-96

7.钱彦敏.农业投入中资本形成的困境[J].经济科学,1991(2)

8.何广文等.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研究专题报告[J].农业部“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课题组,2002

9.林毅夫.金融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2003

10.温涛,王煜宇.政府主导的农业信贷、财政支农模式的经济效应[J].中国农村经济,2005(10)

11.谢平,徐忠.公共财政、金融支农与农村金融改革[J].经济研究,2006(4)

12.许崇正,高希武.农村金融对增加农民收入支持状况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5(5)

13.孙蕾,詹树.农村信贷投入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10)

美国农业论文篇6

美丽乡村是深化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建设美丽乡村要求在推动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好蓝图。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建设美丽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不断地深化和升级。针对新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需要亟待解决理论和实践上的新情况、新问题。

为了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全面理解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了《美丽乡村建设系列丛书》(以下简称《丛书》)。该《丛书》以论文论著、专家讲坛、实地考察、建设活动等形式,从政策篇、理论篇、实践篇、方法与技术篇、境外篇等方面对美丽乡村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述。这套丛书在乡村建设工作者以及其他读者群中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与认可。本文基于美丽乡村的建设现状,结合《丛书》中几本代表性著作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

一、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在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引起社会各届的高度关注。尤其近几年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的新农村建设,打造出了一批诸如浙江的高家堂村、广西的红岩村、安徽的宏村、河南的郝堂村等为代表的建设试点,在探索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美丽乡村这一建设任务,最早是在浙江省的安吉县提出并实施的。早在2008年,该县根据中央、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经过认真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十年时间开展以“美丽乡村”为总抓手的新农村建设工程。通过三年的努力,全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勾勒出了“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雏形,被誉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者”。2010年10月,浙江省委将安吉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上升到一项省级发展战略,专门研究并制订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近几年,浙江省的美丽乡村建设硕果累累,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领头羊”。目前,贵州、广西、安徽、福建、海南等地根据自身的地域优势,也在探索本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2013年2月,农业部在全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这是农业部贯彻党的十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同年7月,财政部启动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的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程。该工程各级财政投入资金约30亿元,在130个县、1 146个行政村实施首批推进工程。2015年,在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中,中央及各级地方财政共投入资金110亿元,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形成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

美丽乡村在取得实效的同时,对于其建设工作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有些部门思想不统一、部门协调难度大、重建设轻规划、市场机制发挥不够、农民参与度不高等。这需要我们在研究和实践中,积极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路径,使美丽乡村建设永续发展。

二、《美丽乡村建设系列丛书》的出版

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要求,结合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中国环境出版社与农业部科教司合作策划出版了《美丽乡村建设系列丛书》。《丛书》由农业部科教司唐珂任总主编,成立了编委会。该套丛书包括《美丽乡村――亿万农民的中国梦》《美丽乡村建设方法和技术》《美丽乡村国际经验及其启示》《美丽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等图书,分类系统地阐述了美丽乡村创建的要求、原则、方法、目标和建设模式,对国内外美丽乡村创建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客观、科学的总结,是新农村建设领域的权威性著作,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丛书》的出版对扩大“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社会影响力,调动人民大众参与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乡村建设的启示、引领与示范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美丽乡村建设系列丛书》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传播建设理念,增强当地农民参与的意识。美丽乡村建设是在政府的引导下,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旨在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计划,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不同类型和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特别是党的十以来,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更是深入人心。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互联网、电视、广播等传媒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美丽中国乡村行》《美丽乡村快乐行》等电视节目的开办,全面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和文化资源,带动了乡村文化建设,促进了农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丛书》作为传统媒介,它的出版能够更加系统、规范、持续地传播建设发展理念,共享建设的方法和技术。

2.借鉴他山之石,探索发展之路。在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中,认真分析并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发展经验,对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丛书》之《美丽乡村――亿万农民的中国梦》的“实践篇”中,来自于不同省份的专家学者探讨了本地区的做法与经验,体现出了我国在新农村建设中探索出来的成功案例。如浙江省从先发性优势到内涵升级建设,广西省的“清洁乡村”适用技术引领生态乡村建设,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助推美丽乡村建设,贵州省的农业示范园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等等。这些案例对我国其他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有着积极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在《丛书》之《美丽乡村国际经验及其启示》中,介绍了北美、西欧、东亚、澳洲与南美等国外的乡村建设案例。在最后一章,该书从国外美丽乡村的建设模式、乡村经济类型、小城镇建设实践、农业科技推广、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培养“会思考的农民”“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农民职业化”培训模式等方面阐述了国外乡村建设的成果,旨在从丰富多样的乡村建设模式中,提出具有共通性的建设思路和经验,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3.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图书是知识和思想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丛书》的出版,丰富了城乡规划、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包含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方针、战略构想、理论基础、创新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它对实现美丽乡村建设计划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不同的专家学者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某些问题有着不同的观点,主要是基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不同而已。在《丛书》之《美丽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中提到“古代人眼中的美丽乡村”“现代人眼中的美丽乡村”“外国人眼中的美丽乡村”,不同的区域、时代背景和国情,对于美丽乡村的界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建设的愿景终究是一致的。为了全面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绿色梦”“致富梦”“乡土梦”,包括本套《丛书》在内的新农村建设类图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丛书》及其内容实现了远距离的传播,促进了学术交流,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4.营造社会氛围,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近几年来,“美丽乡村”一词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美丽乡村建设也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实现“外在美”,而且要创造“内在美”,需要“内外兼修”,内核是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实在在地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它承载着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创建的新使命。网络、报纸、杂志等信息的传播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要求,《丛书》的出版能为人们提供新农村建设最为权威的信息、方法和技术,宣传科学的建设理念,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营造比学赶帮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快美乡村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董夫才.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的“乱象”[J].出版广角,2015,(2):94-95.

[2] 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5.

[3] 唐珂.美丽乡村――亿万农民的中国梦[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

[4] 唐珂.美丽乡村建设方法和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

[5] 唐珂.美丽乡村国际经验及其启示[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

美国农业论文篇7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填鸭式教育根深蒂固,严重制约着创新教育的实施。其主要表现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被动学习,“唯书”、“唯分”;忽视个体的差异性,没有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和宽松的学习环境,教育的结果是: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许多企事业单位找不到合适的高素质人才。同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需要培养创新型、具有实践能力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最新成果和先进经验基础上,提出并实践了农机化专业“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美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分析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值得认真学习和借鉴。

(1)以学生为中心

当代美国大学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的教育,即“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都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体现了大学应以人才培养为本的理念。

美国大学采用给学生以充分学习自由的学分制,开设的课程面广量多,学生选择余地很大。美国一些名牌大学的校历,课堂教学的总时数大约只相当于我国一些名牌大学的60%,学生有更多的课外学习时间。大学的教师充分地尊重每一个学生,既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有关教学内容的讨论,又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地学习、锻炼和提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美国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经验,必将对整个世界21世纪的高等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2)课内与课外结合

关于美国大学的课内与课外结合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开设的“小班研讨课”,该课程给予了学生很多课外研究的机会,强调举一反三和知识的融会贯通,强调使学生接受特定学科研究方法的训练,从而了解真正的研究方法,产生强烈的研究兴趣,创造新的知识。美国大学既重视课堂教学,更重视课外实践,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是美国大学教育的一大特色。

(3)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麻省理工学院1969年创立“本科生研究计划”,率先使本科生的研究制度化。学生可以参与教师正在进行的一项研究,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个项目,并请老师指导。据最新调查,目前美国几乎所有的研究型大学都设立了本科生研究计划,一些大学还设有多种本科生研究计划,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一环。本科生有机会参与大学的研究、站在新知识的前沿,是美国一流大学在本科教育方面最明显的竞争优势。

(4)科学与人文相结合

无论在课堂内外,美国的大学既重视科学教育,也重视人文教育,更重视二者的统一。比中,哈佛本科生要求都应能像学习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那样,接受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自然科学的教育,能读懂像《科学》和《自然》这类专业科学期刊上的新闻和说明文。无论是哈佛还是斯坦福,或是美国其他大学,他们的跨学科课程,往往更多地要求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起来。

3. 农机化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借鉴国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多年来教学改革成果,构建了农机化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突出通才教育、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

①“学”是教与学的过程。从二方面进行了改革:在教学方法上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和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和实训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文理融合课程,为学生提供广博而深厚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去探讨问题和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研”是指科学研究,增加了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论文)、专业综合创新设计等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学生可利用校内科研条件及创新实训基地完成创新性作品和创新成果,使学生较早的进行创新实践活动;

③“产”是生产实践,增加了机械制造工艺实习和农业机械化生产实习等生产实践环节,安排学生到工厂或校外实训基地参加生产一线的机械制造工艺实习及农机化生产全过程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

3. 农机化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及实施效果

农机化专业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改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农机化专业的指导教师从入学教育之时就开始向学生渗透“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学生大一、大二进行引导,同时引导他们参与大三、大四科研训练(机械设计大赛和科研课题),以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理解农机化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基础理论知识才能设计出机械产品的重要性,促使他们更努力地学好理论知识,同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到了三、四年级,指导同学建立创新小组,亲自动手设计创新作品,完成创新设计作品并参加机械设计大赛。近四年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参加了多种专业技能竞赛,包括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数学建模、创新计划和赛扶中国公益项目等,获16项省级以上奖励。在创新机械设计大赛中,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创新设计作品多次获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的一、二、三等奖。

参考文献

[1] 李文哲,釜 欣,刘建禹. 农业工程综合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的研究与探索[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4(04):56-58.

[2] 赵美香,郑德聪,崔清亮,贺俊林. 农业工程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 6 (4):430-432.

[3] 赵文波,应义斌.综合性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农业工程学报, 2003,19(01):11-15

美国农业论文篇8

一、农村金融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在农村金融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农业信贷补贴论到农村金融市场论,再到不完全竞争市场论的演进。不完全

竞争市场论主要内容是?押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尤其是贷款一方对借款人的情况根本无法充分掌握,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就可能无法培育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金融市场。为了补救市场的失效部分,有必要采用诸如政府适当介入金融市场以及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以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里茨为首的对不完全竞争市场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成果,构成了农村金融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基础。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为政府介入农村金融市场提供了理论基础。

对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分析可知,非市场要素介入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市场时,主要有两点要做?押首先要做的是排除阻碍农村金融市场有效运行的障碍,即改革和加强农村金融机构,而不是发放信贷补贴。其次,该理论还强调借款人的组织化对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小组成员间的相互监督可以解决道德风险问题,从而消除信息不对称和高交易成本问题,为新型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和借款人组织化这两方面,美国和孟加拉两国分别有着各自的成功之处,下文将分别针对两国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差别进行探讨。

二、改革和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美国经验借鉴与中国现状分析

(一)政策行的引导作用与非政策行的政策性业务剥离

美国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是由美国联邦政府主导创建的,专门针对本国农业发展和农村发展提供融资的政策性机构。其主要功能是为农业生产和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活动提供信贷资金和服务并且通过信贷活动旧的在于调节农业生产规模和发展方向,协助实施农村金融政策。可见,美国的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运作模式是通过信贷来引导农业发展方向,引导作用才是其本意。

相比较中国的农村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业主要业务为粮棉油收购封闭运行资金管理一项,业务比较单一,这样就不能通过资金的投放侧重点的不同而起到引导农业发展方向和规模的作用。扩大业务范围,真正发挥出政策性引导作用,应是农业发展银行的重点发展方向。对于农业银行,应按其商业银行的性质,剥离农业银行政策性业务,将农业银行承担的扶贫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粮棉油附营业务贷款等政策性贷款剥离出来,避免商业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的混营,以消除农业银行的道德风险。中国目前农业发展银行与农业银行两者的业务混淆,分工不明导致了内部运行的无效率。让农业发展银行发挥引导作用,让农业银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这样才能各司其职,确保各自有效运行并更好的为农村金融服务。

(二)农村合作金融体系资金问题解决――合并农村信用社与邮政储蓄

美国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是由美国政府主导设立农贷专业银行及其基层机构从而组成信贷系统。最初的农村金融合作组织都是在政府领导并出资支持建立起来的,随着国家资金的逐步退出,现在的农村合作金融已成为由农场主所拥有的合作金融机构。可见其最初解决资金的办法是先由政府出资,最终到股权私有多元化。这样,一方面保证了资金来源的持续性,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机制。

对应的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问题是?押我国农村信用社自身由于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历史包袱重、资产质量差、服务手段落后等因素制约,对农村的金融服务缺乏动力,发挥不出应有作用。而农村金融的另外一支力量邮政储蓄,在农村虽有很在存款上的竞争力,但它没有贷款功能,吸收农村资金并没有用于农业方面,而是走了别的上存渠道,只存不贷,更加剧了农村资金的外流。两者一个资本来源不足,一个缺乏有效的发放渠道,把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互补效应,一方面,可以将邮政储蓄从农村吸收的资金留在农村,切断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外流的渠道?鸦另一方面,又缓解了信用社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信用社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将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克服其以往由于资产原因而难以有效服务农村金融的问题。

(三)农业保险的准公共品属性

早期美国农业保险是由私营保险公司提供的,但由于农业保险的风险巨大,其经营的农作物保险均以失败而告终。为了帮助农民对付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美国政府积极参与了农作物保险计划。现行的美国农业保险完全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和,当然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时,会受到政府提供的经营管理费和保险费补贴等有力支持。可见对于农业保险的准公共品属性来讲,政府的参与与主导是必不可少的。

由于我国农业“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和长期以来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抑制,导致农村缺乏应有的风险保障体制,保险公司不敢涉足农业市场。但是农业保险不可能完全按照纯商业化模式运作,农业保险服务具有准公共品属性。我国应把政府主导下的、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混合经营”的模式作为我国农业保险的主导形式,建立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在政府引导下引进保险公司对农业市场的参与。

三、贷款组织化的孟加拉国经验借鉴与中国现状分析

由于农村多数贷款是小额贷款,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高的问题。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认为借款人的组织化对解决此项问题有重要作用,孟加拉在这方面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因经营小额扶贫贷款而成功获得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自孟加拉国乡村银行于1974年创立以来,小额信贷受到了当地穷人的热烈欢迎,近60%的借款人和他们的家庭己经脱离了贫穷线。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模式是一种非政府组织从事小额信贷的模式。孟加拉国乡村银行以小组为基础的农户组织,要求同一社区内社会经济地位相近的贫困人口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贷款小组,相互帮助选择项目,相互监督项目实施,相互承担还贷责任。银行根据借款人的需求发放无抵押的、短期的小额信贷,但要求农户每星期分期还款。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在放贷的同时要求客户开设储蓄账户,存款金额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须购买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股份,从而成为银行的股东。这个模式确保了小额贷款的高还款率,被迅速推广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扶贫方式。对于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与孟加拉存在以下不同之处。

(一)经营小额扶贫贷款业务的专门机构

中国没有像孟加拉国乡村银行那样的金融机构专门经营小额扶贫贷款业务,而现有的金融机构不愿经营这种业务。因为农村小额扶贫贷款风险大、规模小、质量差、成本高、收益低,银行成本与收益不匹配。孟加拉经营小额贷款的机构都是在政府扶持下发展起来的,在经营中都给予一定的补贴。中国缺乏这样的机构,导致贷款人的缺位。要想实现借款人组织化,先得建立类似的机构,同时,起初政府对其应该给予必要的支持,再经营中逐步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发展。最终,让借款人参与进来成为其股东,形成一系列的约束激励机制。

(二)贷款对象

孟加拉国乡村银行要求农民以小组为基础,形成同一社区内社会经济地位相近的贫困人口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贷款小组,从而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机制。中国没有以农村社区为单位把贫困农民组织起来形成贷款小组。这样就无法解决因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监督信息费用太高的问题。我们可借鉴孟加拉国的经验,对于我国以乡村为单位的行政划分进行有效组织,构成类似的贷款小组。由于同一乡村内部彼此更加了解,并能很好的互相监督,这样就减少了信息的不对称及道德风险问题。

(三)选择项目

孟加拉国的农民贷款小组相互帮助选择项目,相互监督项目实施,相互承担还贷责任。贷款小组的成员如果想获得贷款,必须先选好项目?鸦如果没有项目,则申请不到贷款。中国的小额扶贫贷款一般都不要求农民先有项目。在这种情况下,贫困农民在得到贷款后很可能会用于非生产方面,如看病、为小孩交学费或家庭其他支出等,这样还贷就没有保障,难以保障专款专用。可见,贷款的目的并不只是简单选择对象发放款项就行,而应该在贷款之前,就该考虑贷款质量的问题。让贷款成为获取利润的资本,而不是救济款只能解一时之急。

(四)贷款抵押

中国的小额扶贫贷款一般都要求农民有抵押品,但贫困农民连维持生计都比较困难,没有财产给银行抵押,他们自然难以获得小额扶贫贷款。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根据借款人的需求发放无抵押的、短期的小额信贷,但要求农户每星期分期还款。在放贷的同时要求客户开设储蓄账户,存款金额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须购买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股份,从而成为银行的股东。确保贷款人与借款人利益一致,促进还款积极性。所以,应该把重点放到还款上而不是贷款上,确保贷款的良性循环是关键,单一的抵押只能压缩贷款,帮助不了切实需要贷款的农民。

综上所述,一方面,我国应把重点放在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上来,通过金融机构这个中介来支持农村的发展。国家直接参与并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只是一时的扶助。只有机构自身能够保持良好运行之后,才能和农村发展形成互动作用,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应尝试贷款组织化,支持协助建立相关机构,并把重点放到引导贷款应用于好的项目,变为能够盈利的资本,这样才有助于贷款的健康运转与归还,也确保了贷款组织化的持续性经营。

参考文献:

[1]朱文,王芳.《农村金融理论的政策主张评述及对我国的指导作用》[J].《乡镇经济》,2005,(10)。

美国农业论文篇9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资源贫乏、人口众多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入世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的高效、农业生产者素质的提高等优势使我国在农业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为避免入世后世界经济发展对中国农业造成不利影响,要求我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发展可持续农业,促进农业的整体进步。

1 中国农业发展及农产品贸易现状

1.1农业发展现状

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农业发生了深刻变化, 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主要农产品市场供求稳定。农产品总量成倍的增加,从197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3321亿公斤到200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0616亿斤农产品贸易现状,我国粮食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其中粮、棉、油、肉、水产品、水果等已跃居世界首位, 肉、蛋、水产品已超过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农业产业在不断的发展壮大(见图1)。

图1 2002-200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及增长速度

但是农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人口、资源等原因,我国的农业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1)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中国论文网。中国农民一年收人均在6000-7000元,在种植上除去种子、化肥、灌溉等方面,在养殖上,除去幼苗、饲料以及家禽的医药费等,农民一年净收入也能有4000-5000元。而诸如美国等发达国家农民一年人均收入为12000美元左右,因此中国虽然农民占全国总数的70%,但人均收入水平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2)资源快速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农业资源方面,由于水资源的过渡开采和被污染,导致农业用水严重失调,由于城市建设以及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人口与土地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生态环境方面,全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草原退化面积达0.87亿公顷农产品贸易现状,并仍以每年133万多公顷的退化速率在及扩展;森林覆盖率仅为20.36%左右,人均林地面积不足0.12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6%;(3)政策对农业倾斜的扶持不够,国家在农业上的投入相对不足;(4)生产方式不适宜生产力的提高。目前的小农生产方式,已经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和发展,也阻碍了农业生产力提高以后对社会化分工的要求,难以走上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5)随着农村外出务农人数的增多,农村劳动力大部分转移到城市中对农业经济运行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1.2农产品贸易现状

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8年来,广大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入世”带来的机遇,积极应对“入世”带来的挑战,农产品出口与入世前相比发生了“质”的改变,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可喜局面,出口的增长在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产品进口更是呈现高速增长的局面。现阶段农产品贸易呈现以下主要特点是:(1)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即饲料、粮食、棉花,丝类等初级产品多,而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制成品较少;传统产品多农产品贸易现状,创新产品少;(2)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不合理,我国农产品大部分主要向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出口,而南美、拉美、非洲等发展国家及欠发展国家地区出口量较少,但从贸易保护上来看美国等发达国家却更容易采取贸易保护主义。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WTO的第143个正式成员。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每年的农产品贸易总额逐年增加,但2009年由于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总额较2008年有所下降(见下表1)。

表1 2002-2009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亿美元)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农产品贸易总额

306

403.6

514.2

562.9

634.8

美国农业论文篇10

1.2分类检索多用于目录搜索系统。无需愉人任何字词,只需根据目录搜索系统提供的主题分类目录层层点击进人,便会查找到所需的网络免费农业文献信息。

1.3关键词检索这是检索系统提供的最基本功能,无法确定所需要检索的网络资源的撰捌时,可以使用关键词检索。只需在检索系统的提问框中输人合适的关键词,便会显示与之相匹配的结果。

1.4词组或短语检索是将一个词组或者短语用双引号括起来作为一个独立运算单元进行严格匹配,以提高检索准确度的一种方法。

1.5字段检索该检索方法可有效地限制检索的范围,进一步提高检索的准确率,但需注意各种检索系统所支持的可检字段的种类不尽相同。

1.6布尔逻辑检索是利用布尔运算符号阴d、or、not、衍山等进行2个或多个检索词的匹配检索,可获得比单词检索更高的查准率。注意检索时体现主题概念的检索式、层次问题,以防部分相关文献漏掉。

1.7基本检索对反映所检主题内容的提问式的要求较低,比较直观,检索过程相对简单,适合于网络检索经验较少的检索者使用。需注意此检索方法费时,查准率和查全率较低。

1.8高级检索要求检索者按检索系统的检索规则和检索语法去构造完整的检索提问式进行相对比较复杂的检索方法。另外,注意在弄清所检项目主题概念的基础上,还需熟悉其专业知识。

2获取网上农业文献信息的途径

2.1利用网上农业数据库检索

(1)以BI国际生物和农业中心数据库(httIJ,八酬,.以山1.鸣)。以BI数据库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文献数据库,收录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出版的14仪刀万余种期刊、图书,涉及70多个语种,库中约有记录420万条,年增文摘约巧万条。内容涉及农业、生物科学、林业和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

(2)AGRIS(httP刃~lao.。习吨血)国际农业科学和技术信息系统。AGRIS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根据各国农业科研和生产发展需要编制的世界农业领域的文献目录,它覆盖了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文献内容。库中文献量约320万条,每月增加14仪犯项、收录范围几乎搜盖全部农业领域。

(3)AGICOLA(httP:111四淤汕吐usd‘govl卿8)。Aclc0LA数据库是由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编辑的书目数据库,目前被视为世界上报道农业文献最多的目录型数据库,内容主要以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馆藏文献为基础。现有文献记录约340万余条,年增记录约12万条,内容包含了农业及相关学科的各个方面。

(4)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httP刃)(简称CASDD)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研制开发的中文文摘-目录型数据库。是国内信息量最大、文摘率最高、文献时间跨度最长的综合性中文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它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丰富的馆藏资源为依托,涵盖了我国近1以幻种中文科技期刊、论文集、资料等文献上有关农学、园艺、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畜牧、兽医、农业工程、农产品加工、农业经济等领域的文献信息,是农业科技信息机构、科研院所、教学单位、科技推广部门进行文献信息查询中最全面、最可靠、最专业的信息资源。

(5)农业经济数据库(httP站丹W.血讯朋.c川山浏g28.asP)。这是“中国自然资源数据库”的一个子库,提供全国历年分省区农业基本情况、农业生产条件、农业总产值、畜牧业情况、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主要农产品产量等相关数据。

2.2利用一些农业信息网站进行检索

(1)中国农业信息网(bttP办曰卿哪乒招,,.cn)。是国内最有影响的农业网站之一。提供农业管理信息和全国农业形势分析方面的信息等。

(2)中国农学会信息网(httP刃喻WW.~.)。该网站提供中国农学会的会员信息、会议活动、交流合作、教育培训与新闻动态等相关信息。

(3)中国农业在线(httPJ产WWw.chi翅咖。如)。开设今日要闻、科教新闻、科技、教育、专家论坛、经济、专题、人才、法律、企业等信息频道。

(4)中国农网(http刃~.眯eb.c‘cn)。是在中国农业信息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型农业综合门户网站。

(5)欧洲农业网(httP刃料w.e山魅雌户.net)。主要为农业从业人员和农业综合企业提供虚拟论坛园地。并可链接到政府机构商务公司和有关协会的网站。

(6)美国农业部(httP办旧卿.usda.gov)。该网站提供美国农业部及相关行业方面的信息,有农业部介绍、最新新闻、各分支机构信息、出版物、信息检索服务等。

(7)美国农业研究所(httPJ际脚.o.usda.gov)。该网站提供农业科学、农业经济、自然资源和环境、农产品等方面的信息。

(8)国际农业研究咨询组(CGIARO址tP刃~c参盯.鸣)。这是国际农业研究咨询组的机构网站,该网址覆盖16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的资源信息,其主题涉及热带农业、林业、早地农业、水产资源、农林系统、畜牧等。

2.3利用农业类信息检索工具

(1)农业冲浪(http:llWWW刀幼吕川王~)。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相关网站的搜索引擎,提供了大约2加00多个农业相关网站。提供95个国家与地区的有效链接。

(2)农业网站链接(httP:Ilw,W娜州如k.co.uk)。A脚ink是英国最大、更新最快的农业网站链接服务网,提供各种与农村的农业有关的组织网站链接,现在该网站包括超过800条的网站链接。

(3)全球农学网站链接(httPJ尹~.a目丁.p耐ue.ed川场止s)。这是由美国普度大学农学系创办的一个农学网站的链接集合。从本网站可以直接通过大量链接访问全球农学网站。

(4)农业界(httP刃架州cultUre油记eWOdds.cotn)。该网站由毛忽北w。祝公司创办,是面向农业的垂直门户网站。

(5)农业网站搜索引擎。这是“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提供的农业网站导航服务,提供国内外大量有关农业科学技术的相关网站。

2.4利用电子期刊网址检索

(1)凡朋朽e沼cienc全文电子期刊皿哭朽er出版公司出版的期刊约占全世界印刷型期刊的4%,是世界上公认的高品味学术期刊。近年来该公司将其出版的n00多种期刊全部数字化,建立了scienceD诫t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提供服务。现该数据库的全文期刊已达1700多种,收录期刊全文已达300多万篇。

美国农业论文篇11

1.美国农业和贸易政策研究所在总结《农业协议》生效的十年间美国对世界农产品贸易与农业补贴情况的基础上,在2005年香港会议上提交了《世贸组织农业规则:倾销的十年》。该报告选取了WTO中SITC分类中的五类重要农产品。本文借用其1990年~200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很多数据已经调整,否则很难达成统一的比例尺。在分析过程中,文章主要在按产品分类的基础上,描述各种补贴相关因素与美国出口到中国和世界的各项贸易变化的统计表征。作为一般统计描述,说明选取的变量和美国农产品出口之间有比较强的相关性。美国生长的五种重要农产品,分别是小麦、玉米、大豆、大米和棉花,这一时间序列数据来自美国农业部和经合组织。被用来比较生产成本和出口价格,生产成本包括政府支持的生产者投入成本,最新的可利用的一组时间序列表明来自美国的全球性食品和农产品贸易公司的一个普遍的农产品倾销的持续发展趋势。2003年的数据虽然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是并非因为多边贸易谈判和发达国家内部农业政策的调整,而仅仅是因为自然条件,天气和虫害的影响导致减产。但是从粮农组织统计的有关美国对世界及中国出口的五类农产品数据中却没有看到减少的迹象,相反出口数量还是在持续增加。

2.同时,查阅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网站,收集了这五类农产品美国对世界、美国对中国的出口的数量与价值。这些数据包括了政府支持成本、运输成本、出口价格补贴等几项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农业补贴项目。

(二)协整检验

1.美国对世界出口模型:

从方程式可以得出,在世界范围内,政府支持成本、运输交易成本和出口倾销率三个变量对美国农产品的出口数量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政府支持成本和倾销率对出口量产生同向的影响,而运输交易成本则对出口量产生负的影响。

(1)大豆

从计算的方程式可以得出,方程的系数都是显著的,在世界范围内,政府支持成本、滞后2期的政府支持成本、运输交易成本、出口倾销率和滞后1期的出口倾销率这些变量对美国大豆农产品的出口数量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政府支持成本、运输交易成本和倾销率对出口量产生同向的影响,而滞后2期的政府支持成本和滞后1期的出口倾销率则对大豆出口量产生负的影响。总的来说,美国政府支持成本和出口倾销率的上升降增加美国的大豆出口量,而运输交易成本的增加也将会增加美国的大豆出口量。

(2)小麦

从计算的方程式可以看出,方程各系数显著,在世界范围内,政府支持成本、滞后2期的政府支持成本、运输交易成本、出口倾销率和滞后1期的出口倾销率这些变量对美国小麦农产品的出口数量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政府支持成本和倾销率对出口量产生同向的影响,而滞后2期的政府支持成本、运输交易成本和滞后1期的出口倾销率则对小麦出口量产生负的影响。但是总的来说,政府支持成本的增加将会增加小麦量的出口,出口倾销率对小麦出口量的影响也是正的。

(3)棉花

从计算的方程式可以看出,方程各系数显著,在世界范围内,滞后1期的政府支持成本、运输交易成本、出口倾销率这些变量对美国棉花农产品的出口数量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滞后1期的政府支持成本和出口倾销率对棉花出口量产生同向的影响,而运输交易成本则对棉花出口量产生负的影响。

(4)玉米

在世界范围内,政府支持成本、运输交易成本、出口倾销率三个变量对美国玉米农产品的出口数量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政府支持成本和出口倾销率对玉米出口量产生同向的影响,而运输交易成本则对玉米出口量产生负的影响。

(5)大米

从计算的方程式可以看出,各个回归系数是显著的,在世界范围内,政府支持成本、滞后1期的政府支持成本、运输交易成本、出口倾销率和滞后2期的出口倾销率这些变量对美国大米农产品的出口数量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政府支持成本、运输交易成本和倾销率对大米出口量产生同向的影响,而滞后1期的政府支持成本和滞后2期的出口倾销率则对大米出口量产生负的影响。但是总的来说,政府支持成本和出口倾销率都对出口产生正的影响。

2.美国对中国出口模型

从方程式可以得出,对于中国而言,政府支持成本、运输交易成本和出口倾销率三个变量对美国农产品的出口数量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政府支持成本和倾销率对出口量产生同向的影响,而运输交易成本则对出口量产生负的影响。

(1)大豆

从方程式可以看出,方程各系数显著,对中国而言,政府支持成本、滞后2期的政府支持成本、运输交易成本、出口倾销率和滞后1期的出口倾销率这些变量对美国出口中国的大豆产量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政府支持成本和倾销率对出口到中国大豆产量产生同向的影响,而滞后2期的政府支持成本、运输交易成本和滞后1期的出口倾销率则对大豆出口量产生负的影响。总的来说,美国政府支持成本和出口倾销率的上升降增加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大豆量,而运输交易成本的增加将会减少美国出口中国的大豆量。

(2)小麦

从方程式可以看出,方程所有系数都是显著的。对中国而言,政府支持成本、滞后1期的政府支持成本、滞后2期的政府支持成本、运输交易成本、出口倾销率和滞后1期的出口倾销率这些变量对美国出口中国的小麦产量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政府支持成本和出口倾销率运输交易成本对出口中国大豆产量量产生同向的影响,而滞后1期、滞后2期的政府支持成本、运输交易成本和滞后1期的出口倾销率则对小麦出口量产生负的影响。但是,总的来说,美国政府支持成本和出口倾销率的上升降增加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小麦量,而运输交易成本的增加将会减少美国出口中国的小麦量。

(3)棉花

从方程式可以看出,各个系数都是显著的。对中国而言,政府支持成本、滞后1期的政府支持成本、滞后2期的政府支持成本、运输交易成本、出口倾销率和滞后1期的出口倾销率这些变量对美国出口中国的棉花产量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政府支持成本、滞后1期的政府支持成本、倾销率和滞后1期的倾销率对出口中国棉花产量产生同向的影响,而运输交易成本和滞后2期的政府支持成本则对棉花出口量产生负的影响。但是,总的来说,美国政府支持成本和出口倾销率的上升降增加美国出口到中国的棉花量,而运输交易成本的增加将会减少美国出口中国的棉花量。

(4)玉米

从方程式可以看出,方程所有系数显著。对中国而言,政府支持成本、滞后1期的政府支持成本、滞后2期的政府支持成本、运输交易成本、出口倾销率和滞后1期的出口倾销率这些变量对美国出口中国的玉米产量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政府支持成本、滞后2期的政府支持成本和出口倾销率对出口中国大豆产量产生同向的影响,而滞后1期的政府支持成本、运输交易成本和滞后1期的出口倾销率则对玉米出口量产生负的影响。总的来说,美国政府支持成本和出口倾销率的上升降增加美国出口到中国的玉米量,而运输交易成本的增加将会减少美国出口中国的玉米量。

(5)大米

从方程式可以看出,对中国而言,政府支持成本、滞后2期的政府支持成本、出口倾销率和滞后1期的出口倾销率这些变量对美国出口中国的大米产量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政府支持成本、滞后2期的政府支持成本、倾销率以及滞后1期的出口倾销率对出口中国大米产量都产生同向的影响,而运输交易成本对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大米数量不产生显著影响。

(三)结论

从以上的经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基本经验观测结论:

1.总体而言,美国政府支持和出口倾销率对美国农产品出口产生较大的正向影响;而运输交易成本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大体为负向,但是在某模型当中也有正向的关系存在。这说明美国的农业政策对美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较强的制度影响,同时运输交易费用对农产品出口的制度影响小于农业政策。所以,政策制度相对于市场的非正式制度更能影响美国农产品出口的基本表现。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美国政府为什么在农业政策多边谈判中据理力争、毫不退让。

2.从具体变量来看,政府支持相对于出口倾销率以及运输交易成本对美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更大。这个基本经验结论说明,政府支持是最直接影响美国农产品出口表现的基本变量,政府支持对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表现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在现实中,美国政府更多形式采取的是政府的直接补贴,因为这种补贴形式对出口贸易具有直接有效的影响。

3.就产品类别来看,作为美国出口量最大的农产品玉米,其受到补贴政策的影响最为显著和明显,而补贴制度因素对其他出口农产品的影响相对较弱。这个经验结论可以证明两个方面的现实:首先,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具有较轻的倾向性,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应;其次,这从另一程度上说明了美国农业补贴使得国际农产品市场产生了比较大的扭曲,影响了市场机制的运行。

4.就出口对象而言,美国农业补贴对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数量的影响大于出口到发达国家的数量。这个结论在模型中比较难直接得出,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政府补贴对于美国出口到中国农产品数量的影响远远大于出口到世界的农产品数量。在中国是美国农产品主要出口国和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均质分布的情况下,我们考虑到美国农产品出口的国别差异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主体地位,可以得到大致结论,即美国农业补贴更多伤害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基本贸易利益。这个结论可以支持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在美国农业补贴高居不减的情况下,极力反对农业全球化的现实情况。

所以,本文的经验研究可以证实WTO框架下,为什么多哈回合谈判的停滞很大程度上归结于美国农业补贴对世界市场的重大影响程度;同时,多哈回合谈判的启动及其成功,一定层面上取决于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削减及其对市场农产品市场影响的削弱。另外,贸易自由化的普及和实现不是直观地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的降低,更重要的是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政策的修订。由计量分析,我们看到就农产品而言,南北贸易和南南贸易一样存在大量的贸易保护冲突,甚至更加严重。因此,除了解决美国和欧盟的农产品贸易冲突之外,解决南北农产品贸易冲突是启动多哈谈判的另外一个关键,一个多边的谈判体系才能真正击跨农产品的贸易壁垒,实现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和平等化。

二、WTO框架下农业补贴政策谈判的经济影响

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多哈回合谈判取得成功,全球到2015年将会获得近6000亿美元的收入,其中大部分将流向发展中国家,并使约1.4亿人脱贫。但是,使这一预期收益变为现实的重要前提是发达国家进行农业政策的改革,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能够与其公平竞争。发展中国家70%的贫困人群生活在农村,他们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发达国家的巨额农业补贴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造成了巨大伤害。据WTO统计,90%的农业补贴集中在23个发达国家。上文已述及,美国2002年对棉花种植补贴总额高达37亿美元,使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棉花出口国,并将世界棉花价格压低了40%,导致非洲和南亚贫困国家棉农收入大幅下降。据世界银行估计,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利益中,削减农业补贴的贡献率将占到60%左右,这进一步说明争取发达国家在农业问题上的让步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如果发达国家在农业补贴问题上做出较大的让步,对其经济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和生产率水平都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的巨额补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国内政治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农业利益集团压力所造成的。因此农业补贴在国内政治上的意义很可能要大大超过其在经济上的影响。同时,减少农业补贴对发达国家财政负担的减轻和财政收支平衡的实现具有积极的效果,这对宏观经济实现均衡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发达国家还可通过国内扶持政策的调整,将黄箱补贴和蓝箱补贴转换为绿箱补贴来支持本国农业,进一步降低多哈回合框架协议可能对国内经济和政治产生的冲击。

(一)发达国集团农业补贴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影响

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和粮农组织联合开发了一个农业贸易政策模拟模型ATPSM模型。ATPSM模型作出如下基本假设:第一,出口变动的比例等于生产变动的比例;第二,所有产品都是可以贸易的;第三,假设所有产品在不同国家之间都是同质的、完全替代的;第四,在国内支持政策中只考虑AMS的扭曲性影响;第五,模型假设配额组按照贸易流进行分配;第六,模型假设配额分配完,配额外关税或者实施关税是国内价格的决定因素,而配额内关税对国内价格没有影响;第七,模型假设其他非农业部门的改革对农业部门的改革没有影响。刘合光等人利用ATPSM模型,以OECD 主要成员国欧美日加四国为例,分析农业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影响,那么在模拟时将控制其他国家政策,不进行削减。考虑农业补贴方面,模型主要从国内支持、出口补贴两方面进行分析。国内支持用分层方法进行削减,较高的扭曲贸易的国内支持要更多的削减,模型以PSE比率为衡量扭曲性国内支持水平高低的指标,按照PSE比率的高低,对一国扭曲性国内支持进行相应幅度的削减。日本PSE比率高于50%,国内支持削减40%;欧盟PSE比率高于30%,削减30%;美国和加拿大的PSE比率低于30%,削减20%。取消出口补贴,就是在模拟中削减100%;在基期数据库的出口补贴数据中没有包含出口信贷、粮食援助和国营贸易中的补贴成分,这里进行模拟时不考虑这些成分的削减,这有可能低估四国农业改革的效应。得出如下的结论:第一,发达国集团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均对部分农产品给予了较高水平的保护,其农业改革将对全球贸易有重大影响。第二,四国农业改革,促进世界农产品价格提高,主要是这些国家保护水平较高的农产品的价格将上涨,温带产品价格上涨幅度高于热带产品,加工产品价格上涨幅度高于初级产品,受影响最大的农产品主要是乳品、小麦、食糖、牛羊肉、巧克力和玉米。第三,四国改革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包括最不发达国家)的出口收入,减少了进口支出,从而增加了他们的贸易收入。从贸易收入的角度来看,四国改革利于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第四,发达国集团农业改革提高了世界福利水平,世界总福利增加了132.22亿美元,发达国家福利增加,其政府支出大幅度减少,消费者剩余增加。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总福利减少了,主要是消费者剩余的减少数额超过生产者剩余的增加额。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更关注的是发展问题,对生产者福利的关注高于对消费者福利的关注,因此,从提高生产能力角度看,四国改革对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是有利的。

(二)引发的后果

在世界范围内,以农业劳动生产率程度不一所划分的国家利益集团,在农业补贴问题上的互不妥协对世界农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球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由于美国对农业进行补贴,并限制别国的农产品进口,使得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本身没有优势的农产品的则要承担大量的机会成本和资源浪费,全球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第二,加剧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美国是世界上实行反补贴审查案件最多的国家,由于对反补贴措施的滥用,导致许多与其贸易的国家经济利益受损,同时也导致这些国家拿起同样的武器与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尤其是 1999 年以来,全球的反补贴案件每都有上百起,发展中国家成了最大的受害者。第三,农业补贴是发达国家增加多边谈判要价的筹码。美国新农业法案的出台使美国在新一轮的农业谈判中处于主动的地位,或许我们也可以把美国新农业法案的出台理解为美国在新一轮谈判里采取的主动的进攻。从 WTO前几轮的谈判进程可以看到,每个协议都是在各方相互妥协相互让步的情况下达成的。但是,美国向本国农产品大幅度增发补贴将使外国进口产品在价格上更难与美国农产品竞争,这是典型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美国近年来一直要求其他国家取消非关税贸易壁垒,自己却对本国农产品补了又补。这与 WTO 倡导的推动农业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干预、加快贸易自由化步伐的宗旨背道而驰,并可能引发欧盟等成员国的补贴战,从而延长新一轮农业谈判的持续时间。第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更加不公平。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雄厚,国民素质较高,对农业进行出口补贴和生产补贴,采取国家竞争优势发展农业生产,这样的竞争结果只会使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更加落后,农业贸易条件更加恶劣,国民收入会进一步减少,从而更没有力量扶持农业,农业生产与经营条件更加恶化,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

三、结论

美国农业论文篇12

“美丽乡村”与农村经济“新形态”概述

 

“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内涵。“美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要求,在没有融入“美丽中国”执政理念之前,主要用来规范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社会问题,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明确提出了五项要求,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很显然,在“美丽乡村”建设初期重点突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平衡性,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两项是以实现农村经济收入水平提高为目的,促使农村人口从温饱迈入小康生活水平。 “乡风文明、管理民主”重点反映在农村社会风貌的改良上,这也是“十一五”期间我国针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通过普及科学、民主、法制,改良落后、愚昧、迷信的农村社会。

 

关于“村容整洁”的要求解读,笔者参考了十七大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意见,本质上说是从社会公共服务角度,缩小农村环境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差距。

 

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的社会建设理念,不仅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概括其中,还将其视为一个重点工作领域。“美丽中国”的理念并非是单纯的改革发展范围扩大,而是从更高的理论层面入手,提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改造的着力点;这其中,“生态文明”被置于突出地位,在“十三五”期间的工作中,需要不断地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毫无疑问,“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必须针对现有的农村社会环境进行重构,尤其是要积极引导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美丽乡村”的美不仅仅表现在外观上,还要美在可持续性发展层面,也可以说这种美不是人为生产制造出来的,而是在农村经济改革过程中农村人口的必然需求。

 

迈入“十三五”之后,“美丽乡村”的概念得到了升华,不应该再简单地理解为“美丽的村庄”,根据党的十八大对“美丽中国”的相关描述,强调在经济发展中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富起来的同时美起来;由此可见,美丽乡村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并驾齐驱、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简单地说,无论是经济收入增加而破坏环境,或生态环境优美但人民依旧贫困,都不能够称之为“美丽乡村”;只有实现生态环境、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层面的统一进步,才能称之为是中国“美丽乡村”。

 

很显然,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生态文明”,泛指人类在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所创造出的物质、精神价值的综合,而这一观点的提出,恰恰是针对长期以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而言的。

 

农村经济“新形态”的内涵。广义的“经济形态”指的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研究中将经济视为一个社会整体,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经济形态”研究为“商品经济形态社会”。那么基于我国农村经济范畴来说,其形态进化的过程与宏观经济存在密切联系。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千百年来孕育了深厚的农耕文化,特别是在农村经济领域存在较强的独立性和封闭性。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快速恢复国内经济秩序、提高国民经济收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向工业领域倾斜,造成长期缺乏对农业生产及农村市场的扶持。

 

事实上,在2006年取消农业税之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力量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城乡二元化”以及户籍制度的弊端逐渐凸显,从农民工进城到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为重心,农村经济从依附实现了独立,尤其在“十一五”期间针对农村市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产品市场价值的提升,农村经济逐渐活跃,并呈现出全新的形态。“十二五”至今,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丰富,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网络经济”瓦解了传统农村经济渠道,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镇人口总量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新的农村经济形态再次萌生。

 

根据文章的研究范畴分析,笔者按照农村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经济形态的划分(1949~2015年),大致存在三种类型:

 

第一,劳动力经济形态。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种全会期间,我国主要是劳动力经济形态。这一时期国家基础薄弱,农业人口多、产值低,主要以传统的农业生产形势创造经济利润,农业税是农村经济形态中的主要因素;以公粮为例,数据显示,1949~2000年间,中国农民缴纳的粮食作物超过7000 亿公斤,是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很显然,由于经济体制、市场条件和生产环境等限制,劳动力在这一经济形态中发挥的作用最大。

 

第二,产品经济形态。改革开放到“十一五”期间(2006年),需要区分的是,此处的“产品”是相对农村经济而言的,与《资本论》中关于产品经济形态(共产主义社会)不属于同一范畴。这一时期农村市场开始活跃,与市场经济的对接逐步深入,同时在现代化农业背景下,粮食作物产量提高,农业税压力减小,市场进一步开放,个体经营比例增加,劳动力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开始减小,并逐步开始向城市经济体系蔓延,如改革开放初期的“打工妹”、近年来的“农民工”等;人力资源的流动,直接导致了物流的加速,社会物资匮乏的现象开始逐步得到解决,因此这一时期农村经济中体现经济价值的主要是产品。

 

第三,资源经济形态。从2010年至今,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催生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形式呈现独立,即“互联网经济”,它泛指通过互联网产生的各种经济活动综合。互联网技术的强大渗透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各行业、各领域不可或缺的应用。2015年,我国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发展规划,“互联网+农业”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项目。事实上,在互联网经济影响下,农村市场“触网”的时间可以追溯到电子商务初期阶段,产品交易在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下不断扩大范围,传统市场的吸引力开始减退。基于更广阔的市场需求,原本被闲置的大量农村市场资源开始升值,如特色农业、土地资源等。

 

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农村经济“新形态”干预

 

农村经济“新形态”是一个相对性变量,“新”必然有“旧”预知对应。事实上,经济形态本身就是不断变化的,从我国宏观经济角度来说,某一个时期特定的环境、政策、局势等因素影响,必然形成经济形态的突出特征。这种特征会在一段时期内相对稳定,但必然会随着新的干预手段出现而彻底改变;“新”代替“旧”是一种进步,而现阶段的“新”必然也会变成“旧”。在限定“美丽乡村”这一背景下展开研究,农村经济新形态指一个较为稳定的特征出现时期,即资源经济形态。

 

从理论上分析,“美丽乡村”的系统性体现在生活、生产、生态三个方面,在建设活动中任何一个方面的缺陷,都不足以支撑“美丽乡村”的整体架构,并进一步使农村市场经济的形态发展方向偏离。例如,单纯地重视生态环境美化,集中资金和社会力量改造农村生活环境,但却忽略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长期维持较低状态。这样即便实现了“美丽乡村”的外部建设,也会由于经济水平的不适应性,而无法实现真正的“生态文明”效果,一段时期后,片面的建设成果就会消失。总体而言,“美丽乡村”建设中,必须把握好经济形态的适应性,尊重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并利用合理手段展开干预。

 

结合现状来说,广大农村市场直接向社会提供丰富资源,是市场经济主体的主要补充,通过对资源经济形态的有效干预,可以促使“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更加突出。

 

生活干预。构建美丽乡村需要政府各级部门、社会机构、农村经济主体等共同参与,农村人口是主要的动因,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者。前期的政府财政主要用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水电、交通、饮水工程、文化广场等,此外,还包括一些市场体系制度方面的引导,帮助农村市场构建完善的政策体制。在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生活干预对象主要为基础生存条件改善,如危房改造、基础医疗、扶危救困等,这些是农村经济“新常态”实现步伐一致性的具体工作。

 

在实践的过程中,农村经济新形态的生活干预暴露出一个很大的问题,即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一些经济条件较好、基础设施完善的乡村区域对 “美丽乡村”的公益性抱有不满,原因是政府提出的大量建设项目往往缺乏资金,经济个体投入收益较小,反而增加了自身的经济负担。而对于一些经济条件差、发展缓慢的地区,一方面希望通过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来改善投资环境、生产环境,另一方面则受到村级管理层的抵触,因债务问题引起纷争。

 

农村经济环境中的组织结构松散是一个典型问题,小农意识影响下人们习惯性的“自扫门前雪”,对公共事业的建设缺乏收益信心,这就导致现阶段农村经济“新形态”优势表现的个别性以及劣势表现的普遍性,与农村经济整体走势不符。

 

生产干预。资源经济形态的形成基础是农业生产的成熟性,包括农业现代化、管理现代化、加工现代化、营销网络化等,改变传统的农作物经营模式,提高其市场附加值,进而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但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资源被政府管理或接收,直接影响到了资源经济形态所具备的优势,如土地资源。“美丽乡村”建设中建设内容,如景观、广场、绿地、文化中心等,土地资源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在建设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短期利益的干扰,包括土地商品化、无偿强行占有等,农民无法享有到“美丽乡村”所带来的经济优势之前,自身的权益也无法保障,因此造成较大的矛盾。又例如,在农村道路交通方面的建设,农业生产中利用的现代化机械设备越来越多,道路损坏程度也不断扩大,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项目,同时也是经济新形态的构成因子,进一步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生态干预。构建“美丽乡村”的核心内容是生态文明,根据十八大的相关总结,生态文明是贯穿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建设的系统性内容;同时,“生态文明”这一概念本身就具有进步性,它把人类从工业文明以来造成的社会发展偏离进行了纠正,让人们认识到生态是影响人类社会文明的基石。

 

狭义的说,生态干预是经济发展中最明显的部分,也是经济形态最突出的表现。与过去的任何一个时期相比,当前的农村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环境基本实现了水电供应,人们独立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界限更明显。同时,从农业生产角度来说,也都在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生态干预,包括化肥、农药等大量应用,畜牧业养殖所形成的污水、粪便排放,农作物秸秆燃烧所产生的烟气等,这些行为都是当前农村经济“新形态”的具体表现。

 

以雾霾引发的罪魁祸首之一—秸秆焚烧为例,一方面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景观影响很大,高温浓烟对大气、土壤都会造成破坏,另一方面,反映了当前资源经济形态下的因素价值转变。在传统农业生产中,秸秆是重要的价值物资,可以用来作为农村牲畜饲料、肥料、取暖材料甚至建筑材料,而在农村经济形态进入当前时期,经济价值衡量的标准发生了变化,导致资源处理的方式产生差异,而这对生态干预的影响是很大的。

 

农村经济“新形态”研究对中国经济的作用

 

优化农村市场经济结构。“美丽乡村”的基础任务是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更好地将生态文明与经济效益联系在一起。

 

一方面,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农村经济长期存在的组织结构松散、竞争力不强的弊端,与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的联系。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性的对比不难看出,社会行动意识依赖于社会构建形态。通过“美丽乡村”的理念改变乡村自然环境,实现整体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寻求更多的利益增长点。

 

另一方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丰富经济收入渠道。充分了解农村经济“新形态”便于制定针对性更强的发展策略,对“美丽乡村”建设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有机采摘及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极大扩展了农村旅游市场的开拓,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也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维持国民经济增长动力。“工业反哺农业”的实施从侧面上反映出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造成国民经济发展整体上存在不合理的情况。

 

但不可否认通过工业经济的发展,我国迅速摆脱了贫困的事实。同时,另一个全新的问题也摆在全社会面前,即国民经济呈现的增长动力不足问题。 “十二五”期间的2012年、2013年年、2014年三年中,我国GDP增速维持在7.5%左右,而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GDP增速平均值为10%。根据世界银行的国民经济收入标准,2012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6100美元,这一标准已经排入了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队列,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很有可能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美国农业论文篇13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