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总结实用13篇

大学计算机总结
大学计算机总结篇1

不知不觉间,在大学的第一次实习即将要结束了,为期13天的实习让我受益匪浅,好比老师说的在实习这期间,所学到的东西肯定比平常所学的要多得多。也的确,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实践;我在这期间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让我明白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和发现问题的最好方法。所以在此做个人小小的总结。

大三,是大学的一个过渡阶段;因为大三一过就要到大四,也就意味着即将要走向社会,找工作各奔自己的前程。然而,在大三即将结束时给我们安排了一次实习机会,可以让我们提前感受社会环境。这次实习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习到了课堂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让我们以后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矗。

在今年的6月末,在学校的推荐和安排下,来到了有限公司分公司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是以团队小组形式制作一款手机在线支付的安卓系统。从20年6月28日到7月10日,为期13天。在实习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到了学校所学的知识和公司为我们提供的技术平台,和队友一起努力下开发了一款全新的手机在线支付系统,我们把它取名为明日在线支付系统。

在刚刚开始实习的时候,我们所知道的是在校内实习,并且在实习之前开了实习大会,实习指导老师也提到了没基础没关系,在实习阶段都可以学。那时候的我非常高兴,对于我们这基础不很的同学来说不是一次重新学习的机会,也以为这次学习会很简单的。然而,现实并非所想的如此,在正真到实习阶段了,才知道自己所学的东西是多么的肤浅,有很多在课堂上讲过的东西等到在这一实现就完全变样了。就比如在我们在做一个简单的登录页面,所用到的工具有绘图、eclipse开发工具、wps工具等,其中画时序图时就要先在eclipse建一个过程,之后才在过程中画图,并且一步一步怎么实现的流程都要写清楚,所以所做的工作多的多,而我们所学到的东西就是画个时序图、并且注明内容流程就行,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在现实实践中就要花很久的时间去完成,所以说理想中所学到的理论与现实中的实践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在这次实习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团队的力量是无限大的,但是要建立在一个团队的和谐的基础上,我很幸运,我们团队是一个很和谐的团队,每个人都积极、主动、热情,并没有老师所说的酱油,我们都很认真的在工作。我们分工也很明确,我们把真个系统分为了几个小的模块,每个人负责做一个小模块,所以每个人都有事情可做。在这做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每天的教学,也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比如说eclipse软件的运用,Aandroid的开发,各个模块的链接以及各界面的设计等等。对于我来说,本身的专业知识基础还是比较差的,在此之前全部都没做过这样的过程,全部都是第一次接触,可以说是零基矗老师每天的教学有时候都跟不上,每天都要晚上加班去练习老师所讲的内容;在那时候,我曾经想过要放弃,想过打打酱油,能拿到学分就行。可到后来理智战胜了心里的阴影,在大学,这次实习无疑是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错过了这次再要等下次可能就没有这样的机会。在大学前2年都没怎么努力,这次如果在不努力可能就没机会了,所以最后还是咬紧牙关,每天加班学习到了1、2点,坚持了下来,诚然,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我在这过程中学习到了平时都没有学到的东西。终究还是一句话,有志者事竟成。

总之,这次实习,自己确实学到了很多也成长了许多。在实习期间,每日重复单调繁琐的工作,时间久了容易厌倦。但是工作简单也不能马虎,你一个小小的错误可能会给团队开啊带来巨大的麻烦或损失,还是得认真完成。这段时间,我看到了自己本身存在着许多问题,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前的时代日趋复杂,不学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是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应付自如的。因此反映出学习的还不够,缺点疏漏。需再加以刻苦钻研及学习,不断开拓视野,增强自己的实践操作技能,为以后的工作存储更多的能力。

计算机实训总结(二)

短短三天的计算机实训结束了,通过这三天的实训,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我深深体会到计算机办公的神奇和奥妙;也掌握了许多的计算机办公技能。

虽然我是计算机系的学生,但我们的专业课程也只是学习了C语言的程序编辑,所以在实训之前,计算机办公对我们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但通过这次实训,我们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离我们不再遥远!据我了解,大多数同学都以前接触过电脑,也有玩过一些游戏,却不懂操作一些对我们以后工作有用的办公软件。对于我们所学的计算机知识渗透较少,之前都是老师操作为主。

此次实训就不同了,同学们都作了充分准备,在活动中同学们都提前来到教室上课,每位同学都认真的操作、练习;听着“嗒嗒”的打字声,心里真的不亦乐乎!指导我们实训的是__老师,__老师在实训中给我们做了充分的指导,并且做详细的讲解,这次实训活动十分成功,除了各位同学的充分准备,还要感谢__老师的授业解惑和系里领导的大力支持。

开始我以为实训只是应付了事,走马观花之作。然而,在我参加培训的第一天,我就发现自己错了,此次的电脑培训与以前参加过的培训大相径庭。以前的培训都是应付考试的,实用性不强,而且那时学的东西,在工作中用的不多,时间长了不用也就忘记了。而这次培训的内容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和工具性很强,都是平时工作中经常用到的。

参加培训的第一课时,我就专心致志地听讲,把学习内容与以前操作不规范或不熟练的地方进行对比,感觉学习效果很好,受益匪浅。特别是__的学习,因为平时用得比较少,掌握的也不多,不想去进一步的学习,所以对__的操作不熟悉。这一次正好帮我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次培训,使我的__的操作有了新的认识,也掌握了几种方法。还有幻灯片的制作,原来从没有制作过,通过这次学习发现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简单的制作我已经基本上掌握。现在想起来这种培训是必要的,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只有沉下身来,静下心来认真学习,踏实做事,多用心,多动脑,才能让工作有好的起色。为我系的发展奉献我微薄的一份力量社会的竞争是激烈的,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把握住大学学习的时间,充实、完善自我,全面发展,攻破电脑,争取做一名出色的现代人!

计算机实训总结(三)

五天的计算机实习结束了。期间,我们通过计算机上机的实践,熟悉了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加强了计算机编程潜力,培养了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技能和交流合作的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计算机作为信息交流的载体与平台,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E_cel是进行各种数据的处理、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操作重要办公软件,本次实习任务中,我们着重练习了公式与函数在E_cel中的运用,表格制作和修改技术,其中我认为如何将数据与表格联系起来是任务的难点,通过多次向同学老师求教及自我对操作的摸索,最后成功绘制出“长春工程学院的成绩报告表”。在软件的应用中,我还学到了不少关于E_cel的操作小技巧和任务完善的细节操作,这也使我深刻地感受到注重细节的重要性并培养了做事严谨认真的态度。

PowerPoint是制作和演示幻灯片的软件,能够制作出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以及视频剪辑等多媒体元素于一体的演示文稿,把自我所要表达的信息组织在一组图文并茂的画面中,广泛用于介绍、教学及展示自我的学术成果等方面。通过对__专题的一组幻灯片的制作,我更深刻、全面地了解了多媒体技术,掌握并巩固了幻灯片制作修改方法,个性是在幻灯片的模板应用、修改,设置超链接及幻灯片动画制作方面,我的潜力都有所提高。在搜集资料方面,网络的应用使制作的效率大为提高,这也使我体会到:作为当代大学生,熟练掌握网络搜集资料方法是我们进行学习、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的技能。对与一名工科大学生,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计算机总结篇2

__网络实训中心以提高大学生网络类职业的就业率和实现人才职业化转变为目标,按照“工程化、层次化、模块化”的设计思想,为实训学员配备了多媒体案例分析室、企业综合布线实训室、企业园区网实训室、企业互联网实训室、企业网管实训室、信息安全实训室、企业应用(数据)中心实训室和系统集成实训室等职业化环境,并在其中配备了“主流的局域、广域数据线路”和主流品牌的典型“硬件防火墙、信息安全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网络应用服务器、多层交换机、多功能硬件路由器及多用途网络测试仪”等网络设施和高档网络设备。

这次实习目的:本次实习主要任务是学会局域网的设计与应用,网络互连技术。进一步加深理论知识。在组网之前我们必须了解下面几个名词术语及其作用:

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e Protocol):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它是设计用于简化管理地址配置的TCP/IP标准。它使用服务器集中管理 IP地址以及在您的网络上使用的其他相关配置(比如网关、DNS服务器等)的详细信息。在常见的小型网络中(例如家庭网络和学生宿舍网),网络管理员都是采用手工分配IP地址的方法,而到了中、大型网络,这种方法就不太适用了。在中、大型网络,特别是大型网络中,往往有超过100台的客户机,手动分配IP地址的方法就不太合适了。因此,我们必须引入一种高效的IP地址分配方法,幸好,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可以说DHCP服务器是主要作用是为某一区域内的机子分配IP地址的。

我在这次实习中的任务:1.组网和互联模式:用HUB组建两个星型局域网,星型是所有计算机都接到一个集线器(或是交换机、路由器等),通过集线器在各计算机之间传递信号。每个局域网设一主机服务器,在此主机上安装双网卡,通过另一个集线器或交换机连接到实现对外连接到另个局域网和互联网。2.局域网应用:在每个局域网要拥有自己的DNS服务器、DHCP服务器、Web服务器、ftp服务器和一个Linux服务器。

这次实习我总结了几个方面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网线的制作了;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安装;域控制器的安装与配置;DNS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DHCP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Web站点的设置与;同时还包括与之相关的一些常用的控制台命令,网络命令的使用,以及网络故障的分析和排除,安全日志。系统日志和应用程序日志的查看和分析。

这次实习内容中,我最深刻的就是网线的制作:1、在制作网线之前先了解一下网线的排线顺序及用法

568A:从左至右线序是:白绿,绿,白橙,蓝,白蓝,橙,白棕,棕

568B:从左至右线序是: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

左 右 水晶扣在下面。直通线:568A-568A或568B-568B 交叉线:568A -568B其中HUB代表集线器,SWITCH代表交换机,ROUTER代表路由器:PC-PC: 直通线PC-HUB: 直通线HUB-HUB普通口: 交叉线HUB-HUB级连口-级连口:交叉线HUB-HUB普通口-级连口:直通线HUB-SWITCH: 交叉线

HUB(级联口)-SWITCH: 直通线SWITCH-SWITCH: 直通线SWITCH-ROUTER: 直通线

ROUTER-ROUTER: 交叉线100BaseT连接双绞线,以100Mb/S的EIA/TIA 568B作为标准规格。

其次我还重点了解了DHCP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安装 DHCP 服务器的步骤如下:步骤1 启动 "添加/删除程序"对话框。步骤2 单击"添加/删除 Windows 组件"出现 "windows 组件向导单击下一步"出现 "Windows 组件"对话框从列表中选择"网络服务"。步骤3 单击"详细内容",从列表中选取"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如图单击"确定"。步骤4 单击"下一步" 输入到 Windows2000 Server 的安装源文件的路径,单击"确定"开始安装装 DHCP 服务。步骤5 单击"完成",当回到"添加/删除程序"对话框后,单击"关闭"按钮。安装完毕后在管理工具中多了一个 "DHCP" 管理器。添加 DHCP 服务器:在安装 DHCP 服务后,用用户必须首先添加一个授权的 DHCP 服务器,并在服务器中添加作用域设置相应的 IP 地址范围及选项类型,以便 DHCP 客户机在登录到网络时,能够获得 IP 地址租约和相关选项的设置参数。在 DHCP 控制台中作用域下多了四项:地址池:用于查看、管理现在的有效地址范围和排除范围;地址租约:用于查看、管理当前的地址租用情况;保留:用于添加、删除特定保留的 IP 地址;作用域选项:用于查看、管理当前作用域提供的选项类型及其设置值。

在做完这些工作后我总结了以下深刻的体会:

实习,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必须经历的阶段,因为这能让我们将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将我们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很好的发挥。参加实习,所见到的、学到的、接触到的,都不会局限于书本知识,这些都会让我们兴奋,让我们充满激情。我们在实习中成长,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我们开始扮演不同的角色,尝试不同的工作,接触不同层次的人,体味不同岗位的欣喜,逐步完成职业角色的转变。我们在努力的工作,感受着生活的另一种意义,我们也享受着过程,等待着得到成果的喜悦。

来到__实训后,我感觉到了工作的神圣,一种身在岗位的责任。我们每天上班下班都刷卡,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讲,上机的时候认真操作,严格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来要求自己,虽有一种新鲜感,可更体会到公司纪律的严肃性,在工作岗位上,就必须令行禁止。是这样的,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已经是员工了,就该有一种无形的责任,严格要求自己,就不能再懒散,要让生活更充实更有色彩。在一个公司工作,就要注意公司的形象,这是一个团队,我们要时刻以团队的利益为重。一份工作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要完成一个项目更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所以团队的合作是多么的重要。这次实习,我们就是每个小组完成一个项目,从开发项目到最后的,都由我们亲自操作,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细节,我们都需要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去完成。我们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其实就是在编辑我们的梦。每一个过程,每一次分工,每一次合作,每一个错误,每一次经验,每一个成果,都是给我们的奖励,也是在为我们奠定良好的事业基础。

大学计算机总结篇3

关键词 :计算机软件;大学物理实验;利弊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003-02

计算机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代表产物,标志着人类从此进入到了信息时代。自从计算机诞生以来,其方便、准确和快捷的特点使其本身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当中。在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当中,教育工作者们逐渐发现,计算机软件的引入一方面使得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方便准确和交流方便,为教学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而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软件的引入,老师们开始变得懒惰,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思路开始模糊,并且学生们用于思考的时间在不断缩短,使得教学开始走向了一个令人生畏的方向。以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为例,我们在在下面的文章中,对计算机软件引入的利与弊开始进行剖析。

1 计算机软件为大学物理实验总结带来的益处

计算机软件在越来越多的场合得到应用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必然,并且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成功进入了各学科的教学一线。从个学科教学目前已经发展到了实验课程。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用计算机软件技术来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果的讨论以及实验范围的扩大,都成为计算机软件在这一领域的强项。

1.1 实验数据的处理

大学物理实验往往有很多的数据需要处理,在传统的教学和实验过程中,通过铅笔在白纸上进行计算的模式下,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并且人工计算太多的数据容易产生错误,并且碰到开方或者计算对数时使人们陷入到无奈当中,有时候即使运用科学计算器也于事无补。例如,大学物理中有一个关于液体粘度的测定用是落球法,需要用到一个直径在一毫米以下的金属小球放入到乘有某种液体的柱状玻璃容器当中,用秒表测出已定刻度线之间小球运动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球运动的速度,然后根据小球受到的阻力来计算出液体的粘度。这个实验通常要做4—5组的实验来求取一个平均值,那么在取平均值时就有了几个不同的数值平均,第一是在放大镜下测量小球的直径,然后取一个平均值,第二是下落时间的平均值,第三个是直接每一个小球在液体中运行的速度平均值,第四个是分别用四个小球测出速度并且计算出粘度再求取粘度的平均值。至于各种方法的合理性,我们通过人工的计算往往是很难得出来结论的,但是,如果引入计算机软件以后,可以通过简单地每一组数据输入进去,然后选择所需要的结果,关于每一组方法所得到的误差就能够被估计出来,选择误差最小的计算方法,能够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再者,如果我们要分析小球下落速度与直径的关系,在传统的分析体系中,往往是通过用图表或者折线的方法进行,这些对于三四个结果还好分析,如果涉及到十几二十个结果,分析起来就十分费劲了,这对一个人的劳动量是惊人的。但是,如果我们借助于计算机软件,只需要将测量得到的最原始的数据按顺序输入进去,在分析框中,选出自己所要的结果类型,计算机就会自动生成一系列的表格和图像,甚至对于曲线还能够拟合出来相应的曲线方程。对于不同的结果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记,能够使结果一目了然更加清晰。

另外,对于每一个实验,专业的软件往往考虑的更加全面,例如,在测定随机误差的实验过程中,对于平均值,软件可以快速计算出算数平均值,几何平均值和算数平均值。振动周期和震动幅度等的分析在专业软件中直接可以对震动的区间和震动长度的误差进行分析,还可以直接得出震动在整个系列实验中的随时间或者别的因素变动的各类参数等,具有很好的统计效果。在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运用计算机软件可以做到随时对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进行数据处理,或许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而这一点,在传统的用纸笔是无法轻易实现的。

1.2 实验结果的讨论

如果我们将一个班级的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物理的实验,当这些小组得出的实验结果不同时,如果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需要将各自的结果进行比较,其任务量是可想而知的,也就是说对学生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运用现代化的软件处理学生们获得的实验结果,再结合多媒体的力量,将学生的得到的结果进行统计和处理,可以得到一个分布,然后与学生们进行结果的讨论和分析,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运用计算机软件,能够对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进行直观的模拟,并且对很多物理量进行分析和对比。

在软件中,对结果的呈现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优势,这是运用表格等传统结果分析讨论模式所不具备的。例如,对不同组的数据,可以采用柱状图或者饼状图的方式进行呈现,更加直观的可以发现。加入一个年级的学生在做某一个物理实验中,例如对长度的测量,我们可以将误差在一个较小范围的组记为优秀,将误差范围大的记为差,中间的记为一般。那么根据统计软件的出来的结果,显示饼状图显示,可以很直观知道在整个年级中自己的实验结果处于怎样一个位置。如果加上多媒体的优势,我们可以将某一个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大屏幕的展示,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教学的推进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也算是对实验结果的讨论。

1.3 实验范围的扩大

大学物理实验中,很多的书本知识在实验现实条件下是无法进行的。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引入使很多看似不可能的实验变成了现实,使很多在实验室不能做的实验在虚拟的环境中展示。例如一个简单的宇宙速度的推算,在实验室中是无法完成的。这个想法其实是来源于一个简单的想法。假如从山顶上平抛一块石头,平抛的速度越大,那么石头会飞的越远,那么当速度达到多大的时候,石头的落地距离能够超过地球的周长呢?也就是说,当速度达到多大时,抛出去的石头能够永远不掉下来呢?单纯地用语言来描述难免有些干瘪,那么,如果我们用计算机软件去模拟这样一系列的实验,我们可以逐渐增大平抛的速度,在模拟的状况下,我们可以直观看出石子的飞出距离,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会深刻很多。

在某种情况之下,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必须在软件的环境下进行。例如,对磁场的认识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实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难通过自己的描述是学生在脑海中对电磁线圈周围的磁场强度和磁感线的排列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运用现代计算机软件的模拟效果,将一个特定线圈和特定电流作用下产生的磁场进行三维的彩色模拟,可以使学生从全方位对线圈周围看不见的磁感线方向和密度进行直观的认知,对于电磁场和电磁波的存在和传播都能够有很好的认识,对于这部分实验内容与课本知识的结合也有很好的益处。另外,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对电磁场的认知,在计算机中输入几个相关的参数如线圈的直径、匝数或者电流的大小,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电磁场模型,让两组参数建立的模型进行对比,或者对异形的电磁线圈进行考虑,得到线圈周围的磁感线分布。事实上,有心的学生会发现,例如电场、磁场、热场等场在模拟时有很多的共通之处,这也就是现代物理“场论”的一个重要体现,对学生从整体物理学的尺度上进行掌握和理解,对物理科学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和思想能够有很好的认识。

2 计算机软件为大学物理实验总结带来的弊端

计算机软件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纵然带来了很多益处,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纵然有很多的优势,但并不代表计算机软件就是万能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计算机软件在大学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同时为我们带来了一些弊端。

2.1 老师们开始变得懒惰

计算机软件的引入使老师们摆脱了用小黑板和粉笔来为学生一步步推导实验原理和讲解实验过程的教学模式。在理论课上,直接用一张幻灯片就解决了全部的问题。实验的原理通过图片和旁边的文字解说为学生呈现出来,老师们通过一劳永逸的方法一举将自己从繁杂的劳动中解脱。更有甚者,有很多实验课的老师是通过下载别人的教学课件进行讲解的,本来自己可能就一知半解,除去了一步步的推导过程,将实验的原理和步骤直接暴漏给学生,学生的思维没有根据要求一步步的形成,对于学生实验思维和创造力的形成都很不利。运用软件,省去很多的中间步骤,老师就会越来越懒惰,长期对着自己的课件进行实验的讲解,难免造成思维的僵化,对自身业务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因素。

2.2 教学思路开始模糊

大学物理实验的设置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框架内对学生思维的锻炼和对知识的运用是一个很大也很重要的目的。一旦使用能够大大简化流程的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有很多老师开始对实验或者教学的目的开始模糊,教学的思路也不像用粉笔和黑板时那么的清晰。形式的简化虽然带来了方便,同时也意味着思维和思路的简化。当实验仅仅变成了实验本身,如果操作不当,实验课程所应起到的作用就不会那么明显了。

2.3 学生思考时间缩短

如果我们在软件中简单输入几个参数,处理的结果就会给出来,那么我们还会关注数字本身的计算过程么?在物理实验中,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正是起到这样一种作用。通常一个需要间接测量方法才能够得到的物理量,中间需要的是公式和方程式的推导,比如对电阻率进行测量时,我们需要公式的转换,但是如果运用软件,仅仅是在输入端输入一组数据,被测物的电阻率曲线(电阻率与温度的曲线)就会呈现出来,久而久之,可能对中间的转换就不会那么重视。另外,老师们依据软件的计算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讲解,相比于一个学生一个点一个点的在方格纸上描画所得到的体会是少了许多的,实验过程中的个人体验是十分重要的,在计算机软件引入后,强烈的个人体验开始减弱,学生对实验的思考时间大幅度减少,为他们在实验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埋下了隐患

总结:计算机软件对大学物理实验而言,既有很多的优势,同时也存在很多的弊端,并且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同样的明显。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更多的发挥优势,尽量的规避这些弊端,必然成为一个值得广大教师思考的话题。

参考文献:

大学计算机总结篇4

然而,在我参加培训的第一晚上,我就发现自己错了,此次的电脑培训与以前参加过的培训大相径庭。以前的培训都是应付考试的,实用性不强,而且那时学的东西,在工作中用的不多,时间长了不用也就忘记了。而这次培训的内容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和工具性很强,都是平时工作中经常用到的。参加培训的第一课时,我就专心致志地听讲,把学习内容与以前操作不规范或不熟练的地方进行对比,感觉学习效果很好,受益匪浅。特别是EXCEL的学习,因为平时用得比较少,掌握的也不多,不想去进一步的学习,所以对EXCEL的操作不熟悉。这一次正好帮我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次培训,使我的EXCIL的操作有了新的认识,也掌握了几种方法。还有幻灯片的制作,原来从没有制作过,通过这次学习发现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简单的制作我已经基本上掌握。现在想起来这种培训是必要的,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大学计算机总结篇5

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种活动,包括保龄球、乒乓球、羽毛球比赛,并代表**参加**篮球比赛。参加**的各项文艺活动等等。

参加学习了“**培训”,学习了“**”建设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在实践中掌握了**建设软件“**”的使用方法。并代表**给**领导介绍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对自己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和提高。

经过过去一年的实践和实习,我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在未来的日子,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 继续学习,不断提升理论素养。

在信息时代,学习是不断地汲取新信息,获得事业进步的动力。作为一名年轻同志更应该把学习作为保持工作积 极性的重要途径。走上工作岗位后,我积极响应单位号召,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学习理论、业务知识和社会知识,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用精良的业务知识提升能力,以广博的社会知识拓展视野。

二、 努力实践,自觉进行角色转化。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实现理论自身的价值,也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使理论得以检验。同样,一个人的价值也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人的品质,彰现人的意志。

从学校走向社会,首要面临的问题便是角色转换的问题。从一个学生转化为一个单位人,在思想的层面上,必须认识到二者的社会角色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时代只是单纯的学习知识,而社会实践则意味着继续学习,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学生时代可以自己选择交往的对象,而社会人则更多地被他人所选择。诸此种种的差异。不胜枚举。但仅仅在思想的层面上认识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而是必须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潜心体会,并自觉的进行这种角色的转换。

大学计算机总结篇6

1.1重基本理论学习,轻上机操纵。一直以来,计算机基础教学较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的学习而忽视操纵技能(对动作方式的一种概括,是按一定的方式反复联系或模仿而形成的熟练的动作)的训练,主要有这些原因:首先是计算机硬件投入的不足,使不少学校的机器台数有限,且档次低,已远远不可以适应学生上机的要求。教学中只好多讲课少上机,客观上促成了重基本理论轻上机的情形;其次是基本理论课和上机操纵课安顿不合理,如有部分学校不停遵照一般基本理论课教学规律依照课程总学时划定基本理论课和上机课的比例,全期一律安顿每个星期上机多少学时,而不是根据教学主要内容灵活做出安顿;再次是计算机基础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计算机发展太快,老师在基本理论课教学中介绍引入的计算机应用新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技术,上机操纵实践时常常落后一步,在组织学生进行操纵技能(对动作方式的一种概括,是按一定的方式反复联系或模仿而形成的熟练的动作)训练时也不易处理好种种难题,如机器出现故障、没有示范投影设备、难以兼顾全体学生等。 

1.2侧重上机操纵,轻基本理论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停发展,促使学校对学生计算机应用本领的培养继续增强,出现出重视上机操纵技能(对动作方式的一种概括,是按一定的方式反复联系或模仿而形成的熟练的动作)的趋势,但反过来也存在放松基本理论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学习的情况:首先是计算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以其特有的神奇感,吸引了无数学生,特别是进行上机操纵;其次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出现,Internet应用技术的兴起,继续扩大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当中许多人希望学习多媒体软件制作、上网操纵技术,并常常达到入迷的程度,连正常教学主要内容规定的基本理论及上机操纵练习,也应付了事;再次是由于在以计算机为基础和核心的信息时代,对部分新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的认知已不可以用老眼光看待,如大量的Windows应用软件,基本理论的学习很多都要体现了操纵上,所以有部分人认为,学计算机便是要上机操纵学习,从而轻视基本理论教学。四是计算机实用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流行软硬件的不停推出上市,让部分学生感到为有经过上机操纵学好计算机实用新技术,今后才气进入社会站住脚,而基础基本理论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的学习已显得不重要,错误地将计算机应用本领理解为上机操纵技能(对动作方式的一种概括,是按一定的方式反复联系或模仿而形成的熟练的动作)。 

2.探索教学好方法

计算机基础教学要面向未来,在有限的学校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打好基本理论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基础,增强操纵技能(对动作方式的一种概括,是按一定的方式反复联系或模仿而形成的熟练的动作)训练,具有刚开始的计算机应用本领,一定稳妥完善合理地处理好基本理论学习和操纵技能(对动作方式的一种概括,是按一定的方式反复联系或模仿而形成的熟练的动作)训练的关系。 

2.1增强思想认识,强化基本理论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对上机操纵的基础指导作用。特别要教育学生不要只凭兴趣操纵计算机,轻视基本理论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学习。咱们很难想象一个连二进制基本原理都不肯掌握的学生,会成为计算机方面的优秀人才;也不难理解不了解程序设计方法就不大概编制高效优质的程序。 

2.2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征和规律,对不一样的课程和章节,合理安顿,协调好基本理论课、上机课的时间和上机操纵内容。冲破一般教学中基本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办理模式,如根据这些年以来新生计算机水平差别大的实际,设法分别不一样对待,以包管机房用机高峰时间和教学上机操纵的质量。 

2.3重视学生实践本领的培养。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在高中阶段,学生不会接触到有关计算机的部分基本理论方面的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或是有关编程方面的内容,大多是有关计算机的部分基本操纵的学习。为有真正上机实践了,才可以真正地知道该怎么样操纵。站在岸上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为有亲身实践了,才明白此中的真意。计算机教学也一样,学生必要在老师讲解了之后,真正的上机操纵,才气明白老师到底讲的是些什么,才气知道部分操纵之后计算机会给出什么样的反映。在高中生普遍缺乏动手本领的情况下,计算机是一门很好的熬炼学生实践本领的科目,老师要充实应用,以此来引起学生对实践的兴趣,从此不但重视计算机实践,更会重视其他科目的实践。 

大学计算机总结篇7

一、计算机思维的定义

什么是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它选择合适的方式去陈述一个问题,对一个问题的相关方面建模并用最有效的办法实现问题求解。计算思维能力,不仅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而且是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最基础、最普遍、最适用的基本技能,就像阅读、写字、算数一样。基于“计算思维”为核心教学任务的大学计算基础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对问题进行求解、系统设计和行为理解的能力,并能自觉地应用于日常的学习、研究与将来的工作中。

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课程设置、重点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要围绕六大重点核心教学要求(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硬件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采用“1+X的课程设置方案”分成两个教学层面,“1”属第一层面,即在第一学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开置通识课程;“X”属第二层面,是与专业需求相结合的几门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可根据各专业需求构造成不同的课程组,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来开设。以上这些都为新一轮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基于计算机思维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规划

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利用计算机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初步能力、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意识和能力,掌握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基于网络的协同能力和信息社会终身学习能力。根据培养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可分为以下11章:计算机概述、计算机硬件基础、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运算与编码基础、数据库基础、操作系统、常用软件、Internet应用及计算机网络基础、多媒体知识和应用基础、信息安全基础、信息检索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和人类行为理解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各章节知识蕴含很多拓展学生计算机思维训练的知识内容,这部分的内容,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知识的教学方法,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有机融入思考点,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掌握计算机思维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三、基于计算机思维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分为三种:基本理论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计算思维能力训练。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要灵活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着力实践动手能力、计算思维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的原则,以训练为主线,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采用“四步骤”的教学方法。

1.引入案例,提出问题

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讲解演示,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了解案例的应用背景。在教学的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教师设计若干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提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Excel电子表格中要求学生掌握数据筛选、分类汇总、数据统计分析等,单讲理论,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需要围绕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案例。在教学中可以某单位工资发放的电子表格为案例,运用案例进行教学。

2.案例分析,透析问题

对教学案例进行演示分析,在演示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如,讲解Excel数据管理知识模块时,以分析某单位工资发放情况.xls为案例(如下图),围绕着计算实发工资、计算工资的合计和平均值、按工资高低排序、对部门工资进行分类汇总等进行演示,该案例涵盖了公式、函数、排序、分类汇总等知识点。成功的案例教学,关键在于案例的选取与设计,案例的内容应涵盖主要知识点,突出重点难点,案例讲解过程,即是讲授各知识点的过程。

3.案例重现,解决问题

案例演示结束之后,要引导学生对各知识点和操作要领进行归纳、总结。对刚才案例的实际应用意义、重点难点、易错的知识点等及时进行总结、引申和提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求解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

4.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为了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课后应及时布置相关的难度不一的课后作业,供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如,讲授工资发放的案例之后,围绕着电子表格公式和函数使用、排序、分类汇总等知识点,布置学生课外完成期末成绩.xls的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总成绩、平均分、排名、按课程分类汇总等的操作。

总之,在当前的形势下,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更重要的是培养面向典型计算环境的问题求解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以人为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大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九校联盟.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J].北京:中国大学教学,2010(9):4,9.

[3]何钦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0(9):5-9.

大学计算机总结篇8

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课程涵盖两个方面:计算机组成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机体系结构量化设计的基本方法。计算机组成原理是通用计算机系统结构的一般性逻辑实现方法;计算机体系结构揭示计算机系统的属性,包括概念性结构和功能特性,确定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的界面。二者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因此,适合于整合为一门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但是,由于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全国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课,因此,我们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侧重于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中关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实施方案[3],我们确立了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的教学目标是围绕单CPU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系统讲述计算机硬件系统及功能部件的内部结构、功能特征、工作原理、交互方式和基本设计方法,使学生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为计算机工程领域培养具有硬件设计和实施能力的工程性人才;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结构的分析、应用、设计和开发能力,系统地理解计算机系统各部件的工作原理和运行机制。

1 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计算机组成原理被认为是一门既难教又难学的课程。而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则包括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体系结构,这使得教学内容更多、学习难度更大。因此,很多同行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4-7]。结合我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具体情况,我们分析发现造成这一问题的因素有三个。

第一,本课程需要有数字电路、数字逻辑知识为基础。但是,由于大一大二两学年我院采用工科通识教育的缺陷,使得计算机和网络工程两个专业的本科生在学习本课程前没有学习过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也不了解数字逻辑设计的方法。因此,学生基础差,难以跟上教学进度。

第二,本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概念多,而且计算机内部芯片高度集成化,学生缺乏对计算机各部件的感性认识。因此,理解其物理结构和工作原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而且,由于该课程讲授的计算机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的直接应用目标也不可能很明确,学生难以理解该课程的直接应用价值,对该课程的重视度不够。

第三,在计算机软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编程技术可以获得可见的结果。而对比计算机硬件课程的学习,学生难以把学到的硬件知识马上应用起来,不容易获得类似软件编程的直观感受,学生普遍的认识有偏差。这导致学生误认为本课程学习内容的实用性不强或者误认为软硬件之间的联系不大,以后自己只从事软件编程工作,不需要掌握计算机硬件设计方面的知识。

基于以上对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课程的定位,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现状,下面,我们将从教学内容设置、理论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规划、课程考核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和综合教学平台建设六个方面具体提出本课程的建设方案。

2 核心课程创新建设的综合方案

2.1 教学内容设置

教学内容设置方面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补充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包括数字电路中的TTL门、MOS管技术等和数字逻辑课程中的逻辑代数基础及组合电路逻辑设计方法;第二是补充《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教材中缺失的内容,比如增加计算机体系结构中关于指令级并行软硬件设计方法、Cache失效性分析、多处理机同步与通信机制等。在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内容上,尽量补充计算机体系结构量化分析的方法和设计原理;第三是补充多核处理器技术的最新设计方法和工作机制,这部分内容主要提供给对计算机体系结构感兴趣的、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之用。

为保证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时间的充裕性,我们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单独开课,实验课的进度和理论课的进度相匹配,其中理论教学安排64学时,实验教学16学时,使得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学时比为4:1。此外,对学有余力和参加竞赛的同学另行再组织和指导创新实验,使得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环环相扣,逐步深化,并使得培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设计和实践能力。理论教学计划如表1所示。

这种教学计划使得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既避免了本课程只讲授计算机组成原理或者只讲授计算机体系结构知识的弊端,又能保证学生将来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时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的全面掌握。

2.2 理论教学方法

在讲授基本原理的过程中,我们注意融入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的新技术并作为学生课后自学的内容,注重基础理论与最新技术的融合。由于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知识比较抽象,理论学习比较枯燥,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与学生交流互动,向学生提出启发式和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讲课中注意触类旁通,采用举例、类比的方法,将深奥、难以理解的问题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和语言表达。理论课程全部采用课堂教学方式,以多媒体课件为主,适当使用一些板书。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采用动画技术或Flash技术,充分展现基础性方法和原理的动态执行过程。比如:SRAM读写周期的过程、Cache的访问和替换策略、指令流水线的过程等。

然而,多媒体教学方法对运算方法和运算过程的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经分析,我们发现问题主要是定点数、浮点数进行加减、乘除的计算过程没有采用传统板书教学并按步骤书写,而是采用多媒体教学且放映速度较快,学生来不及仔细体会其中的设计技巧和验证计算结果。

因此,后期涉及到计算相关的教学,我们都尽量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而对于简单的控制流程、运行机制、状态更新等内容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这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生动、信息量大的特点,又体现了传统板书教学的细致和严谨。

此外,理论教学过程中建议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而不能采用填鸭式灌输教学。讲授第二章运算方法和运算器前,先要介绍计算的基本功能就是进行算术逻辑运算,既然是算术逻辑运算,那就有二进制数参与运算,那么就会介绍各种数的机器表示形式;然后介绍数值数据的加减法和乘除法,包括原码、补码和移码的计算,然后介绍计算过程的硬件逻辑实现过程;最后介绍浮点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过程和硬件设计框图。

2.3 实践教学规划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从实验内容和实验方式开展教学革新。在实验内容上,分别针对基础性原理、综合性知识和创新实验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践教学。针对基础性原理设计了验证性实验,比如采用多功能运算部件74LS181设计16位运算器的实验电路,验证运算器的功能等;对于综合知识,我们组织设计性实验,比如给每组学生分配一张指令表,指令表中包含十余条不同的机器指令(主要包括设计HALT, MOV, ADD, SUB, MUL, DIV, LOAD, STORE, JUMP),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计算机整机逻辑图来设计指令系统中每条指令的执行流程,设计微操作控制信号和微指令格式,确定初始微地址和后继微地址的形成,然后根据指令流程和微指令格式编写出每条机器指令所对应的微程序,同时还要针对每条机器指令编写相应的测试程序,以测试微程序的正确性。最终,我们要求学生设计出一个支持简单指令级的16位计算机系统;鼓励和挖掘有潜力的学生组织开展创新型实验,以组织兴趣小组或竞赛小组的形式,开展实际的工程应用开发或创新型实验的设计工作,比如通过EDA软件设计计算机系统的存储部件、控制逻辑电路等,通过软件仿真测试并烧录到FPGA器件上,检验实验的正确性;或者采用单片机、ARM处理器或RISC处理器设计一个嵌入式实验系统。由于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学时有限,创新型实验主要安排在学期末最后一个月的短学期内实施。

对于实验方式,我们的教改措施主要有:1)要求理论教学的老师亲自带教实验课程,避免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老师分开、责任不明确,导致实验课马虎过关的现象;2)具体实验前,由老师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授权学生将实验设备或器材带回宿舍进行充分的设计和实验,与此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实验老师的即时通讯工具或教学平台提供的学生论坛相互交流实验经验和提出问题;3)实验的教学检查采用分组答辩的形式,由学生团队自由组织并分工,撰写实验报告、答辩PPT及回答答辩提问。

2.4 课程考核制度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单独考核并采用量化考核措施。对于理论教学环节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率(10%)、作业完成情况(20%)、期末考试成绩(70%)。

1) 出勤率:按出勤次数计算,每次出勤计2分,总分10分。

2) 作业完成情况:每学期安排5次作业,每次总分计4分。按作业缴纳次数和作业评价结果记分, ,每次缴纳作业 =1,没有缴纳 =0; 表示每次作业的成绩,如表2所示。

3) 期末考试:成绩占理论课程学成绩的70%。

实验教学环节安排5次实验,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率(10%)、组织与团队协作能力(10%)、实验完成情况(30%)、实验报告(25%)和答辩情况(25%)。

1) 出勤率:按出勤次数计算,每次出勤计2分,总分10分。

2) 组织与团队协作能力:根据团队成员分工情况和安排的组织讨论情况记分,每次计2分,总分10分。

3) 实验完成情况:考核每个学生是否按规定完成制定的实验任务,每次实验总分计6分,分四个等级。按规定独立完成实验任务的记6分,在同学帮助下完成任务的记4分,在指导老师帮助下完成任务的记2分,缺席实验的记0分。如表3所示。

4) 实验报告:考核学生总结、归纳实验任务的能力,是否按规定填写和总结实验任务,是否具有详细的实验分工、实验任务、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分析五大要素。每个要素1分,每次实验总分记5分。

5) 答辩情况:每次实验配以答辩环节,每次答辩总分5分,共计25分。能正确回答答辩中提出的问题的记5分,与同学协商后正确回答问题的记3分,其他记2分。

2.5 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建设一流教师队伍的要求,结合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我们增强本课程讲授的师资力量,引进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青年教师,建立完善的教师梯队,同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访问学者计划或者计算机组成原理和体系结构的理论教学或实验教学培训计划。积极参加计算机学会体系结构委员会和计算机教育委员会组织的活动。

2.6 综合教学平台

建设本课程的教学网站,将每一节课讲授内容的电子课件向学生开放,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进一步完善本课程网站资源,开辟专门的教学论坛、教学QQ和群组供学生讨论问题。

聘请研究生担任助教,负责与实验课的老师一起完成实验项目、回答学生问题、批改习题作业。保证学生能够随时通过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工具联系到这些助教,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就能够及时地得到辅导和帮助。助教将收集到的反馈信息汇总,主讲教师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和需求。

综合教学平台的总体功能包括介绍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课件资源、在线答疑、论坛讨论、习题库、友情链接等,由专人负责管理和更新,真正实现教学平台作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作用。

3 结语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实验教学的质量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由以前害怕、拒绝学习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课程转变为对计算机组成和体系结构设计的热爱,并获得了更多直观的体会,进一步正确理解了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作用和意义,达到了我们建设核心课程的初期目标。

通过前期的规划和初步实践,我们计划将在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推进本课程的建设。

第一,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根据因材施教的思想,把实验内容分成不同的层次,面向不同的对象。保证必做实验的水平和质量,提高选做实验的数量和种类,满足多方面学生的需求。

第二,进一步与硬件设计、生产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的设计大赛。既让学生接触、应用到最新技术的芯片或者设备,又能提高本校在企业界和教育界的知名度。

第三,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习基础、课程教学计划,编制一套更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符合计算机组成和体系结构两个方面知识的理论教材和实验手册。

参考文献:

[1] Russel Shackelford,Andrew Mcgettrick,et al. Computing Curricula 2005: the overview report[C]. Proceedings of the 37th SIGCSE technic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2006.

[2] 白中英,戴志涛,杨春武,等. 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M]. 4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李山山,全成斌.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教学的调查与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0(11):127-129.

[5] 胡晓婷,王树梅,任世锦,等. 提高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效果的途径与方法[J]. 计算机教育,2010(11):97-100.

[6] 郑丽萍,秦杰,王献荣. 计算机组成原理与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教学内容衔接[J]. 计算机教育,2010(11):52-55.

[7] 何会民,潘雪增.“计算机组成与设计”课程教学创新改革[J]. 高等理科教育,2007(4):74-77.

Educational Innovations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Architecture

PEI Songwen, WU Chunxue

大学计算机总结篇9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进行年来,计算机技术无论在软件还是在硬件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计算机系统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为这些应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理论。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实际情况,那就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偏向于计算机硬件,其理论性强,抽象,学习难度大。而我校的教学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视软件相关知识的学习,而轻视硬件相关知识的学习的心理及现状。如何通过课程实验教学的合理组织与安排,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的目的,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课程理论教学的实践,从实验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的设置、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实验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介绍,并结合实验教学的效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教学提供思路和借鉴。

2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设置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育目标定位于使学生掌握单CPU计算机的组成原理与内部运行机制,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结构,计算机硬件的功能部件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为学习理解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如何被执行的过程和原理提供理论基础。具体教学要求如下:1)理解各大部件互连构成整机系统的技术以及计算机系统的概念性结构和功能特性。2)理解单CPU计算机的完整硬件组成、基本运行原理、内部运行机制。3)能够运用计算机组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有关计算机硬件系统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分析,并能对一些基本部件进行简单设计。4)在知识、能力两方面都得到提高。课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按照冯•诺依曼结构划分,包括:1)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和运算方法,包括:定点数的表示和运算、浮点数的表示和运算;2)计算机中的运算器部件,包括:算术逻辑单元、定点运算器结构、浮点运算器结构;3)存储系统,包括:存储系统的层次结构、主存储器、高速缓冲存储器、其他形式的高速存储器、虚拟存储器系统、辅助存储器;4)总线,包括:总线信息传输、总线的工作方式、总线仲裁、总线标准;5)指令系统,包括:指令格式、寻址方式、指令类型;6)控制器,包括:控制器的功能和基本结构、指令的执行过程、微程序控制器、硬布线控制器;7)输入/输出系统,包括:设备、输入/输出接口、输入/输出信息传送控制方式。

3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

实验教学内容按照理论教学进程安排,以单元实验为主,每一章节的理论教学内容都对应安排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并再最后安排一次贯穿课程全部内容的综合性实验内容。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构成比例为4:3:1。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合理地安排实验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基本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既帮助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原理和工作过程有了充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验教学方法

不同实验性质的实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1)验证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验证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包括:学生课前预习,实验课前检查实验内容及要求的讲解实验原理的讲解及实验芯片的介绍操作步骤讲解及示范学生动手实验,教师个别辅导答疑实验验收,评定验收成绩。2)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包括:学生课前预习,实验课前检查实验内容及要求的讲解课程理论教学相关原理的回顾实验方法的讲解学生进行实验过程的设计学生设计成果检查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实验总结实验验收,评定验收成绩。3)综合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综合性实验是将前面几个实验中的单元电路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台简单的模型计算机。使用的单元电路主要包括运算器、存储器,以及微程序控制器。实验模型机是用微程序控制器实现数据通路的控制,通过执行由机器指令组成的简单程序体现模型机的功能。其教学过程包括:学生课前预习,实验课前检查实验内容及要求的讲解课程理论教学相关原理的回顾模型机工作原理以及操作步骤的讲解操作示范学生动手实验,教师个别辅导答疑实验验收,评定验收成绩。最后,通过验收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综合给出课程实验成绩。

5结束语

近五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调动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主动上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具体又直观的展示,使理论教学内容得到了形象化和具体化,有利于理论内容的消化理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晓燕,袁春风,张泽生.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初探[J].计算机教育,2013(21):74-78.

[2]杨泽雪,闵莉,王建伟.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教学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5(4):107-110.

[3]杨欣宇,李诚,宋广军,等.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3(18):45-47.

[4]蒋本珊.计算机组成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大学计算机总结篇10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on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f Principle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LI Ling-hua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Dalian 116600,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f principle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such as the strong theorization, the abstractness and the great difficulty to learn.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the 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e measures in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of the course are stated, and the implementation to closely combine th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course teaching is explored. The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experiment course are introduced from the aspect of the setting of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content, the setting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ntent, the design of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method of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it is summarized combined with the effect of experiment teaching in order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f principle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Key words: principle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practice

1 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进行年来,计算机技术无论在软件还是在硬件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计算机系统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为这些应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理论。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实际情况,那就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偏向于计算机硬件,其理论性强,抽象,学习难度大。而我校的教学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视软件相关知识的学习,而轻视硬件相关知识的学习的心理及现状。如何通过课程实验教学的合理组织与安排,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的目的,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课程理论教学的实践,从实验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的设置、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实验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介绍,并结合实验教学的效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教学提供思路和借鉴。

2 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设置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育目标定位于使学生掌握单CPU计算机的组成原理与内部运行机制,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结构,计算机硬件的功能部件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为学习理解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如何被执行的过程和原理提供理论基础。具体教学要求如下:

1)理解各大部件互连构成整机系统的技术以及计算机系统的概念性结构和功能特性。

2)理解单CPU计算机的完整硬件组成、基本运行原理、内部运行机制。

3)能够运用计算机组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有关计算机硬件系统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分析,并能对一些基本部件进行简单设计。

4)在知识、能力两方面都得到提高。

课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按照冯・诺依曼结构划分,包括:

1)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和运算方法,包括:定点数的表示和运算、浮点数的表示和运算;

2)计算机中的运算器部件,包括:算术逻辑单元、定点运算器结构、浮点运算器结构;

3)存储系统,包括:存储系统的层次结构、主存储器、高速缓冲存储器、其他形式的高速存储器、虚拟存储器系统、辅助存储器;

4)总线,包括:总线信息传输、总线的工作方式、总线仲裁、总线标准;

5)指令系统,包括:指令格式、寻址方式、指令类型;

6)控制器,包括:控制器的功能和基本结构、指令的执行过程、微程序控制器、硬布线控制器;

7)输入/输出系统,包括:设备、输入/输出接口、输入/输出信息传送控制方式。

3 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

实验教学内容按照理论教学进程安排,以单元实验为主,每一章节的理论教学内容都对应安排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并再最后安排一次贯穿课程全部内容的综合性实验内容。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实验项目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实验由三大类构成,即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构成比例为4:3:1。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合理地安排实验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基本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既帮助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原理和工作过程有了充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验教学方法

不同实验性质的实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

1)验证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验证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包括:学生课前预习,实验课前检查实验内容及要求的讲解实验原理的讲解及实验芯片的介绍操作步骤讲解及示范学生动手实验,教师个别辅导答疑实验验收,评定验收成绩。

2)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包括:学生课前预习,实验课前检查实验内容及要求的讲解课程理论教学相关原理的回顾实验方法的讲解学生进行实验过程的设计学生设计成果检查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实验总结实验验收,评定验收成绩。

3)综合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综合性实验是将前面几个实验中的单元电路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台简单的模型计算机。使用的单元电路主要包括运算器、存储器,以及微程序控制器。实验模型机是用微程序控制器实现数据通路的控制,通过执行由机器指令组成的简单程序体现模型机的功能。其教学过程包括:学生课前预习,实验课前检查实验内容及要求的讲解课程理论教学相关原理的回顾模型机工作原理以及操作步骤的讲解操作示范学生动手实验,教师个别辅导答疑实验验收,评定验收成绩。

最后,通过验收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综合给出课程实验成绩。

5 结束语

近五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调动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主动上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具体又直观的展示,使理论教学内容得到了形象化和具体化,有利于理论内容的消化理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蔡晓燕, 袁春风, 张泽生.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初探[J]. 计算机教育, 2013(21):74-78.

[2] 杨泽雪, 闵莉, 王建伟.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教学探讨[J]. 计算机教育, 2015(4):107-110.

[3] 杨欣宇, 李诚, 宋广军, 等.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 计算机教育, 2013(18):45-47.

大学计算机总结篇11

一、计算机实践课的计划和提纲

上机实践计划是实践课的总体安排。包括实践题目、时间地点、组织形式、课时分配、实践进度、实践次数等。以便任课教师和实验室(计算中心)能够很好的沟通配合,及早安排上机实践有关事宜。每一次上机实践要有实践提纲。实践提纲要指明实践目的和要求,布置实践内容和步骤,对于实践中易出现的问题、需要注意的事项及实践后的思考题也要给予提示或指导。实践提纲必须和实践计划一起编制,要和实践计划协调一致。实践提纲是实践计划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细则。学生必须在实践提纲的指导和安排下上机实践,完成各项实践课业。教师也要按实践提纲的要求和布置来检查、评定学生上机实践成效。学生还要根据实践提纲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并书写实践报告。

总之,教师要认真编写上机实践提纲。教师对每次上机实践课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周密的安排。

二、计算机实践课的准备

计算机实践课的准备工作相对于其它实践课来说显得更加繁杂、细致和重要。一般来说,在计算机实践课之前要做好以下几项准备工作:

1、硬件环境的准备

学生上机实践所用的各台计算机及相关设备要功能完好、运行正常;学生实践所用磁盘及其它附件要配备齐全、合理分配;有关实践的环境设备,如辅助教学设备(投影仪等)、调控设备(空调器等)及桌椅灯具也要满足上机实践课的需要。

2、软件环境的准备

结合教学和实践的需要,要选择好所需要的操作系统软件、应用系统软件、语言系统软件预先装备到实践所用各计算机内,并调试好,随时可用。辅助教学软件、各种检测软件及实践所用例题、习题程序根据需要选择装入。

3、安全环境的准备

计算机的安全操作要放在首位,学生的安全操作意识要加强,实验室内安全设备(稳压电源、不间断电源等)要齐全完好。计算机内外设备检测系统软件要常备,尤其是计算机病毒检测和清除要经常进行(或定期进行),同时要备有功能强、效率高、版本新的计算机病毒检测清除软件。

4、学生的组织和管理准备

计算机的使用要严格管理,要保持良好的实践秩序,实验室实践守则,要严令学生遵守。

学生上机实践要组织好,最好有学生干部协助教师进行组织。实践学生众多时最好分设实践小组,以便管理和辅导。尤其是计算机少学生多时则要考虑分组分批安排实践。

三、计算机实践课的实施

计算机实践课是计算机理论课教学的继续,也是理论教学成效的初步体现。与其它实践课一样,上好计算机实践课必须注意唱好“三步曲”,即入门指导、巡回指导和结束指导。在入门指导中,教师要重申本次实践课的目的要求,指明实践要点和注意事项,对实践中的疑难之处或易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必要的分析、提示或说明,对学生初次使用的软件或命令,教师要进行演示讲解。在巡回指导中,教师应把握整个实践进程,注意观察和检查各学生的实践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纠正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错误,对一些共性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在结束指导时,应对本次实践课进行归纳小结,布置实践作业,明确撰写实践报告的有关要求。

由于计算机实践课的特点,要上好计算机实践课,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课开始,辅导老师要重申本次实践课的目的和要求,指明实践要点和注意事项。对于实践中疑难之处或易出现的问题,要给予必要的提示或说明。实践过程中学生初次使用的应用软件或生疏命令,教师要亲自进行演示讲解。

2、要尽可能发挥计算机优势,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电化教育手段,协助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检测、评定和辅导。比如windows系统学习软件,中文输入和指法练习软件等都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学生易于操作,教学效果不错。教师也可根据实践要求和学生上机情况,自己编写辅助教学程序在实践课中使用。

3、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要高标准严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操作要规范标准,要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练好基本功。要注意培训学生在计算机使用中的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为学生今后独自操作使用计算机打好基础。

4、计算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同步进行,课时比例搭配要合理,这也是提高实践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部分学校由于条件所限,不可能将每堂课都安排在微机房,有些课程也无需每堂课都到微机房去上,一般情况下都是先在教室讲授或演示,然后安排一定的课时给学生进行实践。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对不同课程有不同的要求,应根据课程特点与微机房的接纳安排能力统筹安排,按照笔者的教学实践,对操作性较强的应用性课程,象windows、word、excel等,此比例定在1:1为宜,而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程序设计课,该比例可定在2:1。

四、计算机实践课的总结

通过上机实践,学生对教师讲授的计算机知识、技术和程序都有了真切的体会、深刻的认识,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教师要及时引导和督促学生总结上机实践中的收获,巩固所学的知识。为此,学生要写好实践报告就很重要。计算机实践报告,直接体现学生实践操作情况。学生写实践报告,就是对实践过程进行概括和总结。完成实践课业,写好实践报告都是计算机实践课的整体要求。实践报告中的“上机题目”、“上机目的”和“上机要求”各项,基本与相对应的实践提纲相同。报告中的“上机步骤”,是学生实践操作的真实体现会要求学生如实地写。即使是错误的操作或运行失败,也不应回避或遗漏。要详而不繁,简而不缺。要多用专业术语简明扼要地描述把实践中的重要体会、深刻认识都要写进去。这样才能真实地体现出学生的实践状况和水平,总结出宝贵经验和教训。学生的要求、希望和建议,都可写入“上机总结”内,以便与教师相沟通。

总之,计算机实践课,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只要我们把握住其特点和规律,努力抓好每一环节,计算机实践课就能够获得成功,搞好整个计算机课的教学,也就有了可靠保证。

大学计算机总结篇12

计算机基础教育从无到有、由点到面,从计算机专业和少数理工科专业率先实践发展到所有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都普遍开设相关课程,计算机基础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会操作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的一项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将是人们的生存能力之一。目前,在全国的各大中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已成为公共必修课。然而与数学、英语等其它基础课不同,计算机作为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其软硬件更新换代非常迅速;加上学生自身水平差异;因此,要使计算机基础教育跟上科学发展的形势,并使学生真正能够熟练应用到以后的工作中。需要我们下大力气,从多个方面努力完善和提高。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2007论坛”在新疆闭幕,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研究会会长谭浩强在会上作了重要报告,总结分析了过去20多年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了新的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并单独了《全国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体系2007》,对高职教育的规模,发展趋势,高职计算机教育的特点,指导原则都作了明确的说明。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指明了方向,读之使人眼前一亮。

目前,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指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即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种是指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90%,高等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三、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发展高职,培养大量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是促进社会就业的有效措施。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但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入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同时对于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也作为这些专业学生入学的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基础》是每一个在校生必学的课程之一。

高职高专教育和普通本专科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存在很大的不同。

1.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而普通本科教育以知识为本位。

2.高职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3.教学方式要以实践为中心。

4.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

应用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上,人才培养目标瞄准职业岗位,在实践教学中要告诉学生所学内容通常应用于哪一方面。努力做到让学生所学有一定的“应用”目标。其次,课程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校分为理论和上机实践两个环节,比如,学到word中表格处理时,让学生绘制和自己密切相关的课程表,鼓励学生力争做得快、准,而且美观。讲到Excel 电子表格时,让学生上机输入本班成绩表,并求出表中每位同学的总成绩、平均成绩,按总成绩升序排列,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及格和不及格筛选,并按一定的分数段进行分类汇总等。通过这一操作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所学内容的实用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健全教学考核手段

认识到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具体情况,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课程体系

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通过计算机基础教学,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掌握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配置,了解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安全,能够熟练操作Windows操作环境下常用应用软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等完成对文本、表格、数据的处理。了解因特网的初步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具备分析和处理知识及与其他人交流的能力。

在一些专业中,计算机教学将会更加贴近专业,如公路桥梁、建筑、汽车设计与工艺焊接设计等。所以,计算机课程应该根据专业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专业有不同教学侧重点,有些工程性强的专业涉及到的科学计算比较多,设计类专业可能会注重多媒体处理,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包括针对该专业特点的内容。

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就业的前景需求,如果计划内的计算机教学不能满足需要,应该有选修计算机课程;该课程又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如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网页设计等。总之,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教学方法

计算机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和示范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善课堂教学。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模式,做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课堂学习中实践。

3.教学考核手段

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同时应该改革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非常重要。对教师而言,重点在于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基础的考核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前者是前提,后者是目标。学生成绩的评定应包括这两部分,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的有机结合,笔试成绩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机成绩是操作技能的表现,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分配每种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这样在理论达到一定深度的同时,通过上机操作来激励学生创新,把理论和实践真正有机结合。

五、结束语

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家庭,而我国的计算机机普及更存在着地域、学校的差别。作为老师我们要做到“知己知彼”,因材施教。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发展。全面提高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同时关注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开创出我们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谭浩强.坚持正确方向,深入研究规律,大力推动面向应用的计算机基础教育[J].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2007,09.

[2]宋清龙.计算机应用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8.

[3]李富芸.高校计算机基础的思考与建议[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03.

大学计算机总结篇13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对计算机文化有一定程序性的认识;二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对常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能够熟练操作;三是让学生掌握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提取、分析和,让学生毕业时能够胜任信息化社会的基本工作要求。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章节的教学目标,以案例为主线,首先呈现教学案例,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再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来进一步剖析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实践,对教学内容深入了解;最后可以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心得或者小组讨论得出总结,和教师共同对案例进行总结,掌握教学内容。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主要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因此针对三种不同能力,在教学设计时有所区别。

(1)夯实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在教学设计时可采用案例呈现——案例讨论——案例分析——案例总结的方式。很多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都会疑惑: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有什么用?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通过呈现理论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案例,让学生明白基础理论知识的作用。如在学习“计算机基本组成”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进行案例呈现——“不同的软、硬件配置对于计算机使用的影响”。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如分析计算机分成哪些部分?主要的计算机硬件有哪些?主要性能指标有哪些?软件有哪些,各自的作用有何不同?最后通过案例总结,归纳出计算机基本组成的所有理论知识。

(2)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在教学设计时采用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讲解)——案例实践——实例总结的形式组织教学。在每个章节呈现案例时,展示利用相应软件制作的综合作品,教师对操作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分析完成作品中所使用的操作技术有哪些。学生进行案例实践过程中也可分组,由小组长(基础相对较好的同学担任)指导全组同学进行操作,教师对组长也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指导。在学生完成案例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管理,对普遍出现的问题可进行集中讲解和辅导。最后抽检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总结。

(3)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这部分内容有些是纯理论的,有些是理论加实践的,教师可根据实验情况进行教学。如“网络信息安全”这章节内容,在案例呈现中可播放目前由于网络应用中出现的网银信息被盗、电脑信息通过网络泄露或手机上网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视频,激发学生进一步提出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网络信息不安全问题,组织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分析讨论,如出现的原因、如何避免,最后归纳网络信息安全包括的领域以及相关理论和操作要求。案例教学法是目前教育界普遍使用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一定要注意对整个教学环节中的细节进行个性化设计,既要注重优秀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提升,也要注重全体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让所有大学生通过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都能成为信息化社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