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的问题实用13篇

团队建设的问题
团队建设的问题篇1

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和进行科研项目两大主要工作。人才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单个人的事情,它需要一个学科团队的长时期的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对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而且,高校科研项目涉及的学科越来越多,完成的难度逐日加大,已很难只凭借单个人的知识、经验去完成一个独立的科研项目,它需要借助某一团队的集体智慧去完成攻关任务。高校的团队建设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的要求,它已成为学校追求百年必须迈出的刻不容缓的步伐。

一、高校团队建设容易产生的误区

一个完善的团队,需要一定的组成条件:共同的目标、适合的领导者、合理的梯队结构、稳定的人员构成、足够的人才储备,高校团队建设经常产生的误区如下:

(一)团队核心领导人重学术不重管理经验的选择误区

团队的领导人负责整个团队的全面建设及整体运作,是一个团队最核心的社会影响力所在。目前高校在团队领导人的选择方面非常注重被选择人的学术水平及社会影响力,希望借助被选择的领导人的学术地位及学术影响力快速提高组建团队、学校整体在该领域内的知名度、影响力。

然而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一个团队的运作和建设不仅需要一个有影响力的人身在其中,它需要的是一个具有管理理念的领导者,这个领导者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专业领域前沿理论相对的领先地位,还要有推动团队建设的责任心、事业心。如果他只是具有前者的话,那么他所带领的团队经过几年的发展前进的步伐会很小,甚至停滞不前,严重影响、耽误了学校的发展壮大。学者型人士潜心研究学术,很多人不愿意在管理、建设团队上分散经历,选择这样的学者型人士担任一个团队的领导者往往达不到当初建立该团队的初始目标。

(二)新建高校团队建设中期的人才引进机制误区

团队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又不是非常完善的时期,仍然采用新建团队从外部直接引进高层次的人才的方式往往会出现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与摩擦。

引进外部人才虽然可以迅速吸纳新知识、打开工作凝滞的局面,可也会对内部积极表现的、有晋级希望的人才造成很大的打击。而考虑由团队内部人员直接晋级,又往往会造成知识结构僵化、工作进展缓慢的现象。

新建大学的团队经过初期的一段建设过程已经有了一些基础,内部基本形成了一定的梯队结构,但它在领域内的影响力要相对弱一些。新建院校引进知名学者的可选择余地很小,如果这时引进的人才不足以令团队内部的中层次人才敬服,往往会严重挫伤内部人员的积极性,导致这部分已有相当学识的人员产生变动心态,严重影响团队的稳定性和向心力。

(三)新建大学团队成员的不稳定性

知识、经验、资历的累积是需要一个长期的沉淀过程的,稳定性是一个团队持续发展、壮大的基础。没有一个团队成员稳定性的保障,很难谈到去建设一个团队,只能是简单意义上的使用。为了保有稳定的成员,新建大学也做了很多的努力,提倡人文关怀、提高福利待遇、增强进修、培训力度,努力营造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平台。但因为高校的非营利性特点,没有资金上的竞争优势,很难创造一个和外部环境相比非常有竞争力的内部环境,一些现实因素的影响使很大一部分学校自主培养的有相当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流动到外部环境之中,使学校的人才梯队培养面临断档的危机。

二、高校团队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重视团队领导人的选择

选择有责任心、富有人格魅力、注重团队发展,善于协调、处理人际关系的人来领导团队。要克服急于求成的心态,不要只重学术水平而忽略管理能力,要从长远角度考虑,选择一个有相对管理能力的人来担任团队的领导者,帮助团队成员尽快成长,形成合理的团队梯队结构。

(二)掌握团队建设的发展阶段,分阶段设计人才引进、培养政策

团队发展初期,人才引进是必然的途径,但要注意选择好团队的领导人和要培养的种子成员。随着团队的逐步建立,要加大力度对种子成员进行培养,同时从时间、资金上鼓励他们进行学术研究,加速他们的成长。当团队初具模型,逐步有中间力量产生的时候,要扶持他们到更高一个层次上来,让他们以助手的身份逐步接触团队领导人的工作,并尽力培养新成员成为中间力量。此阶段,外部引进的一定要是高水平的人才,避免引进与团队成员水平相当的人。当中间力量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影响力之后,可以进一步提升成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由外部引进的老专家作为咨询顾问来辅助他们成长为真正的领导人。

(三)建立有效的团队激励机制

为保持团队旺盛的活力及核心员工相对的稳定性,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物质激励要求量化、可操作,在研究项目的申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做到按劳分配,核心成员的所得不低于外部环境。精神激励上加强目标激励和情感激励,着力营造团队建设的良好氛围。

团队建设的问题篇2

收稿日期:2012-01-12

基金项目: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1JGA050);桂林理工大学教改项目(2010B06)

作者简介:罗鲲(1966-),男,沈阳人,教授,博士,从事材料学研究;张兴旺(1982-),男,湖北黄梅人,馆员,硕士研究生,从事数据库应用与技术研究;吕竹筠(1965-),女,沈阳人,助理馆员,从事科技文献检索研究。 一、引言 博弈论[1]从诞生至今不过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但是却已经在经济学、数学、管理学、运筹学、工程学及军事国防等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1994年至今,已经有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了从事博弈论及其应用研究的学者[2]。目前,关于博弈论的定义尚无一个统一的说法,其所研究的主要是博弈主体之间发生行为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简而言之,博弈论研究的是在不同的竞争与合作环境中,应如何进行决策,以便让博弈主体获得最有利的建设方法和实施方案[3] ~ [5]。

尽管博弈论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如何将博弈论应用于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中,目前在理论研究方面尚比较缺乏。本文从博弈论这一全新的视角,对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中存在的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高等学校、高校教师三方的博弈关系进行研究,探讨了高等学校在协调三方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二、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博弈理论的视角来看,形成博弈关系的前提是:一方面各方都有相对独立的利益和目标,拥有独立做出决策的自[6];另一方面,各方的利益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一方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另一方的行为以及目标的实现[7]。在高等教育现行的运行机制下,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主要涉及了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高等学校及教师三方的利益,三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在客观上形成了多方博弈的关系。

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关注的是如何提升高校在促进社会科技与文化建设以及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贡献能力,其目的是实现教育投资效益的最大化。为此,应不断强化教育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多种奖励制度与评价机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科研重点,从而促进高校在教育与科研上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关注的是应如何在与同类高校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因此,高校不断地推出各种举措,积极招聘所需人才并为他们搭建各类科研平台,努力形成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不断提升本校的科研水平与影响力,通过开展各类精品课程的建设,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步伐,提高教学的质量,在各种评价中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从而争取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校教师所关注的则是自己感兴趣的学术问题以及与个人的发展有关的问题,他们有自觉申请科研项目、发表研究论文和申报专利以及改进教学质量的主观愿望,并力争在高校的评价中获得好评,以便获取更好的发展空间。可见,各方的利益与关注点既有差异,也有交集,只有协调好上述关系,才能实现多赢的局面。这里仅以高校科研团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博弈关系为例进行分析。

1.一些教师中出现急功近利、学术造假现象

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关键,科研团队建设不仅为各研究型高校(如“211”和“985”重点大学等)所重视,而且也成为一些地方高校谋取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科研团队建设往往伴随着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的重点投入、高校自身的政策扶持以及高校教师的个人投入与利益取舍等问题。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希望其对科研团队的投入能够显著提升高校的科研和教学的水平,形成系列科研成果,包括发表更多的高水平论文及获得更多部级或省部级项目、科技奖项或发明专利等。因此,作为主管部门其会依据一系列的指标对科研团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验收,并与同类高校进行横向对比,以决定下一期是否继续重点投入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以及发展的需要,会更加重视科研产出,并通过制定内部激励政策,促进高水平成果的形成,同时也会相应地提高对研究团队中教师的考核标准。也就是说,高校教师加入科研团队就意味着在获得一定科研资源的同时,必须每年都有较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产出,这对于一些前期工作做得较为充分的教师来说是能够完成的,但对于年轻教师、刚刚留学回国或改变研究方向的教师来说,这种考核所带来的压力就显得格外难以承受,因为在研究的起步阶段就要求出成果,显然违背了客观规律。为了适应考核的需要,一些研究者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并形成了浮躁的学术风气,甚至出现了学术造假事件。

2.博弈三方及团队成员地位及条件不对等

分析发现,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高校和高校教师在科研团队建设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主要的博弈关系。第一种是非零和博弈关系[8],体现在三方的目标和最终利益的一致性上。在加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过程中,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能够有效地实现教育投入的最大化,高校能够迅速形成学术特色,并具备了高水平的研究能力,而科研团队成员则可以获得科研经费上的支持,实现自身的学术追求。可以说,抓好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是一件多赢的事,其体现出来的是一种非零和博弈关系。第二种关系是主从博弈关系[9],体现在三方及科研团队内部成员在博弈过程中地位与条件的不对等性上。在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下,高校科研团队需要同时向经费资助方(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和行政管理方(高校)负责,完成所需要的科研产出,及时向上述部门汇报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接受相应的管理与评价考核;同时,高校科研团队一般只配备少数固定的研究或实验人员,其骨干主要是由高校教师构成的,因此除科研工作外,团队成员还要承担相当多的教学任务,在行政关系上要接受学校、学院(或系)和团队的三重管理。因而,科研团队中的教师不同于中国科学院或其他专业研究单位的专职研究人员,其所承担的任务具有多样性,其所处的行政管理关系极具复杂性,在“多对一”的主从博弈关系中处于从属地位。

3.人才外流,管理目标难以实现

此外,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高校及高校教师在科研团队建设问题上的博弈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其会因实际情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中高校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高校一方面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主体,是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所制定的科研与教学目标的具体执行者;同时,作为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者,它又掌控着科研团队的组建、投入与考核等。如果高校在政策制定与管理上出现偏差,不仅会使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制定的科研目标无法实现,而且也会激化其与团队成员之间的矛盾。最为常见的问题是考核指标与考核模式不合理,如要求SCI、EI或ISTP三大索引论文及发明专利的数量过多、科研获奖指标不现实、对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量方面的要求过高等。此外,在引进人才方面,很多高校近年来着力引进那些获得过各类荣誉称号或资助的人员(如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员、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奖获得者等),为其提供优厚的待遇,并以其为中心打造科研团队,这种做法通常可以快速提升科研团队的研究水平与影响力。但是,在待遇上过大的差异性同样会导致科研团队内部人员心理的不平衡,特别是这种做法常常会导致过分地注重“主角”而忽视了“配角”,人为地造成了过大的地位差异,影响了部分有潜力的团队成员的正常发展。可以说,高校政策的制定与管理的失当可能导致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高校及高校教师三方利益的严重冲突,使博弈关系走向非合作的零和关系,大量年轻有为的人才外流,科研、教学与行政管理目标难以实现。因此,抓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问题,本质上就是要解决高校自身的政策制定与评价机制的问题。

三、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对策 从博弈论视角来研究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方便地解析出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高校、高校教师三方的利益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基于前面对博弈关系的分析,我们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高校。因此,我们对加强高校科研团队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加快高校体制改革,完善科研团队的管理机制

自19世纪初洪堡在德国柏林大学倡导“通过科研进行教学”和“教学与研究统一”的思想开始[10],以教学为核心,科研为教学的扩展和延伸的高等教育理念获得了广泛的认同。高校科研团队作为科研和教学的骨干力量,其建设问题对提升高校的科研和教学的水平以及声誉意义重大。高校目前在行政上采取传统的“学校―学院(系)―教师”的纵向管理模式,科研团队尚未作为相对独立的行政单位被纳入到管理体制当中,团队常常作为一个虚拟的机构,对其成员通常是没有管理权和制约能力的;另一方面,科研团队既要对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负责,又要对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由此团队的科研带头人通常只有学校或学院(系)的领导才能胜任。如何将科研团队纳入行政管理体制中,同时防止出现新的条块分割,是高校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以任务流(或称工作流)的方式来组建科研团队,在获得教育与科技主管部门资助期间,可将其作为临时的行政管理单位,对其进行独立考核,使科研团队拥有相对独立的管理权和决策权,任务结束后该科研团队自动解散,人员回归学院(系)。这种办法可能在强化科研团队建设的同时,弱化了科研活动过程中外在事务的影响力,进而提高了科研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影响力[11]。

2.尊重科研的客观规律,为团队成员创建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的科研环境

科学研究本身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对未知或未确定的事物进行探索的认识过程。科技成果对提升人类的生产能力与生活质量的巨大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要获得科技成果,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投入,还需要科研人员在精力、时间上的大量投入和充分的学术交流。因此,科学研究不同于企业生产,不能指望投入即产出,更不能仅以工作时间(工时)的长短来衡量科研成果水平的高低。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都表明,科研产出的过程就像农业生产一样,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需要合适的环境、适当的投入与维护和一定的时间。良好的科研环境应具有如下特征:1)平等基础上充分的学术交流与协作,这是开展团队合作的前提;2)建立有针对性的、适宜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刚刚从事研究工作的团队成员来说,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应给他们留出适当的工作积累时间,使之能够沉下心来把工作做扎实,出真正的高水平成果;3)团队的带头人和骨干需要在团队内部树立正面的、令人信服的榜样,不以势压人,要能主动与团队成员进行沟通与联系,协调团队工作,形成和谐顺畅的工作环境。总之,建立良好的科研环境、获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都是需要时间的,但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还是在于人,因而团队带头人和骨干的人品是非常重要的。

团队建设的问题篇3

一支强效而有力财务队伍企业经济得以发展、效益得以提升的重要保障。然而,在企业经营以及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很多企业针对于财务管理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企业的财务团队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行、且部分财务人员的道德素质存在一定的问题,且部分财务人员对于财务工作的重要性缺乏一定的意识,进而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很多的纰漏。由此可见,探讨财务管理团队建设问题以及对策的重要意义。

二、参悟管理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提升,各行各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且逐渐呈现白热化的状态,但是企业的财务人员大都是你来自于各个学校毕业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虽然具有丰厚的理论基础,但是实践能力却比较差,进而使得企业的财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二)财务人员道德素质不高

尽管很多财务人员都知道道德素质对于一个财务人员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由于竞争压力以及外界各项因素的诱惑,仍然会有部分财会人员出现假公济私、监守自盗、甚至是开小金库等现象,进而给企业的财务以及企业内部的发展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企业内部的部分财务人员的道德素质存在一定的问题。倘若让这些道德素质不高的人加入到财务人员团队的建设中,将给企业的生存以及发展带来巨大的威胁。

(三)财务人员对于财务工作的认识不足

财务队伍是整个企业经营以及发展的核心,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低,企业的经营以及发展必然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然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却发现有很多财务人员并意识不到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常常呈现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象,针对日常工作没有激情,且工作的过程中常常因为疏忽而产生数据错误或者信息错误等问题,给企业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倘若继续以这样的工作状态工作下去,不仅会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更有可能导致企业走向灭亡。由此可见,目前企业针对于财务管理团队的建设确实存在很多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

三、加强财务管理团队建设的方法以及措施

(一)提升财务人员专业素质

若想提升企业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可采用如下几种手段:一,拓宽招聘渠道。除了采取校园招聘的方式以外还可以采用社会招聘的方式,毕竟除了校园的应届毕业生以外,还有很多的有经验的失业人员待业在家中,因此,可以采用社会招聘的方式招聘这些既有丰厚的知识基础,又有多年的工作经验的优秀财务人员。二,加强对于员工的培训。无论是企业的老财务人员还是新招聘的财务人员,都应该定期对其进行培训,而这培训既包括理论知识的培训,也包括实践经验的一些讲授,同时也包括一些错误的案例的讲解,进而在保证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的同时,让财务人员也意识到财务工作的重要性,进而为以后的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实现最高质量化的财务团队的建设。

(二)实现对于财务人员的德育教育

除了要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还应该对财务人员进行德育教育,进而保证他们的德育素质的提升。例如,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意识到道德素质的重要性。相关的管理人员可以寻找早几年的一些道德败坏的案例以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展现给财务人员看,一方面是为了提升他们的道德教育,另一方面,也是想借这样的一种方式,让他们意识到这些行为会对企业以及自身带来怎样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可以采用这样的一种方式让他们意识到哪些行为是不对的、是触犯法律的,进而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保证他们的道德素质的提升。

(三)加强对于财务工作的监督

若想实现良好的财务团队的建设,除了要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道德素质以外,相关的管理人员还应该加强对于财务工作的监督。第一,单位主管可以经常与财务人员谈心,了解财务人员近期的思想动态,同时还应该尽力建设“以人为本”的财务监督环境,进而保证财务人员是在极其舒适、轻松以及愉悦的环境下工作的;第二,要加强账务的透明度,并且要定期展开查账工作,进而保证财务部的报账一定是真实准确的;第三,实施互相监督的制度。管理人员应该想办法将企业的财务监督工作规划为日常工作之一,让大家适应这样的工作的存在,同时,员工与员工之间还应该存在互相监督的作用,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财务工作的高效性以及准确性,还可以增强团队凝聚力,实现高素质的财务团队的建设。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由于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对于财务工作重要性认识不清等问题的存在,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很多的问题,但相信在与之对应的解决对策的帮助下,这些问题一定能够迎刃而解,进而实现高素质、高效率的财务团队的建设。

参考文献:

团队建设的问题篇4

对于团队有很多不同的定义。本文将团队界定为:团队就是指为了个人所无法完成的工作任务或目标而形成的一个正式群体,通过互相之间的紧密合作和共担责任来实现工作绩效。所谓团队精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团队协作、优势互补;尽职尽责,充分奉献;团队成员的忠诚;积极向上的品质;和谐的人际关系。

1.团队建设中的危险信号。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个人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结束,团队合作提到了管理的前台。团队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形态,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重视,许多企业已经从理念、方法等管理层面进行团队建设。以下几种情况的出现在团队建设中发出了隐密的危险信号,容易蒙蔽团队管理者的眼睛,如果不引起管理层的重视,团队建设将会前功尽弃。(1)精神离职。这是在企业团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特征为:工作不在状态,对本质工作不够深入,团队内部不愿意协作,个人能力在工作中发挥不到30%,行动较为迟缓,工作期间无所事事,基本上在无工作状态下结束一天的工作。但是也有积极的一面,上、下班非常准时,几乎没有迟到、事假、病假,团队领导指派任务通常是迅速而有效地完成。精神离职产生的原因大多是个人目标与团队愿景不一致产生的,也有工作压力、情绪等方面原因,国内几大保险公司普遍运用的是团队精神激励来降低团队精神离职率。(2)超级业务员。团队需要的是整体的行动力、销售力、目标完成率等。逐个的分解就是要求团队的个体之间技能必须具有互补性,个体能力较大。正是因为个体差异导致了超级业务员的出现,其表现特征为:个人能力强大,能独当一面,在团队中常常以绝对的销售业绩遥遥领先于团队其它成员,组织纪律散漫,好大喜功,目空一切,自身又经常定位于团队功臣之例。超级业务员的销售能力是任何团队所需要的。因此面对这种矛盾时,常常令组织的领导者无所适从,经常采用的办法是:听之任之,采用有别于团队其他成员的特殊政策,超级业务员对团队的破坏力是巨大的,长期采用放纵策略其结果会破坏团队的凝聚力,引导团队的组织愿景向非团队发展,迅速地瓦解团队组织。(3)非正式组织。团队是全体成员认可的正式组织,而非正式组织产生有两种原因:一是团队的领导故意行为;二是团队成员在价值观、性格、经历、互补性产生某种一致时产生非正式的组织。前者是管理者强化自身管理职能的需要,培养亲信,增强管理效力,客观上形成的非正式组织,虽然表面上能够很好进行日常动作,能够提高团队精神,实施假想的人性化管理,在团队发展过程中,基本上向有利于团队的方向发展,但长期而言,会降低管理的有效性,团队的精神、工作效率会低下,优秀团队成员流失。以上三种情况是团队建设与发展中的绊脚石,出现其中任何一种苗头,团队的领导者都应引起重视,做到防范在先,疏导在后,重拳出击在次。

2.团队建设中的模糊认识。(1)团队建设缺乏真正的信任。不少企业在团队建设过程中,过于追求团队的亲和力和人情味,认为严明的团队纪律是有碍团结的。这就直接导致了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团队成员之间缺乏信任,源于成员大都害怕成为别人攻击的对象,无法承认自己的缺点,就无法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久而久之,很容易产生有人发现同事的行为有损团队利益也不会予以指出的现象,最终导致企业利益受到损害。(2)团队内部只有合作没有竞争。讲团队精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团队内部不能有竞争,否则就是“内斗”。而实际上在团队内部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团队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只有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奖优罚劣,打破这种看似平等实为压制的利益格局,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创造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团队才能长期保持活力。(3)对团队如何授权的问题认识不清。团队管理过程需要一定程度的授权。所以领导者必须经常性地在权力下放与权力控制、指令式风格与协商式风格之间做出分析、判断、比较、抉择。信任下属,放手让下属去干,允许下属犯错误,善于纳谏的授权态度,会提高工作绩效。握着权柄不放的权力主义者,只会导致业绩平平,士气低沉,最终丧失权力。(4)团队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处理不当。在团队里过分强调和推崇“团队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可能会导致两方面的弊端:一是极易滋生小团体主义。过分强调集体利益,会打破企业内部固有的利益均衡,侵害其他团体乃至企业整体的利益。二是过分强调团队利益容易导致个体的应得利益被忽视、被践踏。作为团队的组成部分,如果个体的应得利益长期被漠视甚至被侵害,那么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遭到重创,从而影响到整个团队的竞争力和战斗力的发挥,团队的总体利益也会因此受损。

团队建设的问题篇5

1 教学团队的含义和特点

1.1 教学团队的产生及含义

团队这一概念首先产生于企业,并被广泛应用,大约20世纪70年代,在国外的高等院校中也开始应用,中国的高校1990年以后有一些教学团队开始组建。

教学团队是指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远景目标,某个具体的教学目标或工作方法而分工合作,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1.2 教学团队的特点

1.2.1 团队成员目标清晰且具有一致性

团队成员要有非常明确的远景目标和业绩目标,团队成员对自己的团队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并且相互之间能够倾心协作。

1.2.2 团队成员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具有互补性

每个教学团队成员不仅要拥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成员之间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互补,能够良好合作,以及不同形式的合作,例如校企之间的合作等。

1.2.3 团队成员要有良好的沟通和信任

团队成员之间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面对工作中的问题大家畅所欲言,推心置腹,有误会要及时消除,达成一致。

1.2.4 教学团队要有恰当有效的领导

团队中有责任心强、工作能力水平高的领导,才能承担起指明团队发展和目标,协调团队成员行动,引导团队成员自觉为实现团队工作目标而努力工作。

2 建设教学团队的意义

2.1 教学团队的建设有利于“传”、“帮”、“带”

现代高职教育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进一步多元化,教学内容不断增多加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人的学习和探索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新需求,只有通过团队学习实现教师的知识交流与共享,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仅青年教师需要老教师的传帮带,老教师也需要与青年教师的知识共享中更新观念;企业兼职教师需要了解高职教学理念,学校专职教师需要掌握实践技能。教师的发展需求,在教学团队中取长补短的交流中得以实践。

2.2 教学团队的建设能够促进复杂教学问题的处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高职院校的飞速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已经跟不上学生规模的扩张,生师比高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普遍问题,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团队成员在工作上的配合与写作,在有限的师资资源下提升了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外聘教师并未真正融入专业建设

高职院校教学团队成员一般对来自企业的外聘教师十分重视,例如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共同制定修订,核心课程也要共同开发,实训课程共同设计,但实际上这些项目主要是校内专业教师闭门造车来完成,最后邀请企业专家走走过场,敷衍一下,企业专家没有从根本上融入到教学团队中。

3.2 双师型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水分大

专业教师获得了工程师,经济师等资格证书,表面上是双师型人才,实际上缺少实际工作经历,从大学或者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动手能力不强,而从企业聘请的企业专家教师没有长期与学校合作的打算,因此在教学上不投入,不懂教学司空见惯。

3.3 教学团队自我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由于教学团队受到来自各类考核内容的限制,团队主要围绕着考核开展各项工作,教学团队缺少长期建设规划,同时由于领导不力,还存在着团队激励形式单一,缺乏情感精神方面激励,缺少团队合作精神和绩效考核,只重视结果轻视过程等问题。

3.4 缺乏高水平的团队带头人

高职院校起点偏低,人际关系复杂,高职院校对教学团队建设重视不够,专业带头人选拔不严肃,培养投入不足,致使教学团队建设普遍滞后,不能发挥集体力量。

4 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对策思考

4.1 明晰教学团队定位,提高服务意识

由于教学团队成员来源、组成结构、主要功能与职责不同,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分为师资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对组建的教学团队要有明晰的定位,作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提高教学团队的服务意识。

4.2 加强团队内涵建设,提升团队层次

4.2.1 增强教学团队双师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团队的侧重点不同,高职教育的教学团队强调双师素质的教师 ,建设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已经成为教学团队建设的迫切需要。

4.2.2 选拔和培养教学团队带头人

第一,选拔专业理论扎实,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科研,教研能力的骨干教师到国内外有现金经验的院校企业进行培训学习,提升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第二,为教学团队带头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为教学团队提供良好的校内外环境。

第三,实施专业教学团队责任制,加强专业带头人的责任意识。

4.2.3 聘请企业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改善教师结构

学校可面向企业招聘一部分高级工,技师,来承担技能实训教师,同时还要聘请一些行业专家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来充实专业教学团队,使教学团队更加适应教学的需要。

4.3 加强教学团队运作管理,提高教学团队绩效

加强对团队资源的整合,包括资源和人员配置,对团队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责任,同时建立教学团队考核绩效考核机制,激励教学团队发挥作用。重视研讨活动,通过学习共享和创新提高团队整体素质和水平,

4.4 加强教学团队合作与自我管理能力

教学团队作用发挥得好坏取决于教学团队整体力量,团队成员必须发挥各自的特长,必须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作为教学团队成员,必须处理好自我发展与团队发展之间的关系,避免个人主义影响整体工作成效,应该依托团队力量,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和技能,同时发展自我能力,以此进一步增强团队的持续发展能力。 从学校层面也要为教学团队运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参考文献】

团队建设的问题篇6

一、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一般采用了“学校―院系―教研室”的管理模式。但是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教师党支部建设重科研、轻思想工作现象突出,教师党支部的发展很受影响。

1、部分教师党员思想观念扭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发展,精神和物质的需求复杂多样,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已经渗透到高校教师党员的思想领域,少数党员思想观念扭曲,强调自我价值、自我发展,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滋长蔓延,甚至出现学术腐败、成绩物质化等不良现象。

2、基层党支部设置不够完善,职责不清,考核体系不完善

部分高校教师党支部组织设置不合理,笼统将教师党员放在一个支部,或是简单按专业划分,支部成员差异大,基层党组织活动时较难协调,不能更好地发挥支部作用。工作职责不明晰,虽然强调党组织要参与讨论决定本单位的重要事项,但提法过于笼统,“参与”到什么程度、如何参与表述模糊不清,较难落实,使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障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在工作效果上,教学工作有教学质量和标准来衡量,科研工作有科研成果来衡量,而基层党支部工作的考核标准难以量化评价,使其效果发挥如何难以考量。

3、基层党支部对教职工党员发展工作缓慢

高校基层党支部发展重学生、轻教师的现象比较普遍。党组织对学生培养教育非常重视,但对教职工中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力度明显不足。还有部分高校教师认为党组织强调组织性、纪律性,参加党组织就要受到许多约束,入党之后还要经常开会、学习、参加各种活动,占用了许多宝贵时间等,失去了较大的自由度。对于这样的偏颇认识,高校基层党支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加以引导。同时对有进步要求的教师引导不够,培养不足,也影响了教师党员队伍的发展。随着民主化建设的推进,派在各条战线作用凸显出来,某种程度上派吸收新成员程序相对简化,吸引了一些在党外徘徊的教职工转向加入派。

4、少数党支部负责人责任心不强

党支部负责人对教师党员的教育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由、粗放、松软等问题,抓得不紧,甚至不去管、不愿管、不会管、不敢管,不善于给教职工做思想工作。少数教师党支部委员整天忙于自身的教学和业务工作,而忽视了承担的党务工作。在高校大环境下,制定教师培养计划时,业务上的培养目标实实在在,而政治上的培养目标却不是硬性要求;教师评定职称时看重论文和课题,而忽视政治思想和教书育人的表现,导致部分教师党员轻政治、重业务,轻集体、重个人,轻奉献、重索取,在教学、科研中不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二、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教师团队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基础,通过团队合作机制,可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因此,根据高校教师集中、党员集中的特点,探索以教研室为依托,在教师团队中构建高校教师党支部,有利于将党的建设和教学科研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够促进教学工作顺利进行,而且也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1、加强教师团队党支部建设,有利于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培养

教学团队不是一个简单的群体,而是一个具有正确的奋斗方向、较强的凝聚力和学术延展力的高层次的学者群体,它具有良好的气氛、目标定位,可以帮助成员在学术上沿着一个高深的知识平台攀援而上。团队的行为直接影响每个团队成员,也利于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吸收更多的优秀分子入党,并通过党员的表率作用去影响和教育每一个团队成员,可形成良好的学科氛围,引导教学团队向高层次目标发展,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质量的提高。

2、加强教师团队党支部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依托教研室在教学团队中建立党支部,积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将党支部的工作计划、工作内容与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找准党支部建设与教学团队建设的最佳结合点,为进一步提高团队乃至整个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促进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

3、加强教师团队党支部建设,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

党支部和教研室及团队的各项工作需要每名党员教师的积极参与,而教师的工作性质与行政管理人员不同,如果团队活动、党支部活动、教研室活动分头进行,势必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困难,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也会流于形式。将党支部建设和党员教师的事业前途结合起来,将党员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和整个教学团队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党员的教育和服务更有针对性,管理也会更加科学、合理。

4、加强教师团队党支部建设,有利于完善目标管理和量化考核

建立和完善党支部工作目标管理制度,把培养人才中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融入支部的目标管理体系,坚持用完成本单位教学、科研、内容管理体制改革和业务工作的实际效果来检验基层党支部的工作,改变以往支部工作中存在干好干坏一个样,依赖性强,缺乏主动性的局面,在互相学习、寻找差距、拓展思路中达到促进党支部建设的目的。

三、加强教师团队党支部建设的措施

教师团队党支部建设是顺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潮流的基层组织建设新模式,也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党在高校的组织优势,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便于开展支部活动。

1、加强领导,切实重视教师党支部建设工作

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党委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教师团队党支部建设战略意义的认识,将教师团队党支部建设纳入经常性的议事日程,并作为一项中心工作长抓不懈。学校党委要及时帮助党支部书记解决好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增强党支部书记抓好党支部建设的信心,要定期开展支部书记轮训,加强支部书记之间的工作交流,宣传好的工作经验。

2、选好书记,加强教师团队党支部班子建设

党支部书记必须是“复合型”人才。要选拔党性强、作风正、政治素质好、专业业务精、工作能力强并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信的党员作为支部书记,同时应优先考虑担任一定行政职务的党员,这样既有利于党支部的工作与行政工作有机结合,又可以克服党政“两张皮”的现象。党支部委员之间要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把党的事业放在第一位,自觉维护集体领导和党支部的团结统一。

3、创新方法,提高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

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团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质量,必须找准位置,拓宽组织生活领域,丰富组织生活内容,使组织生活表现为创新性,内容体现为开放性,形式表现多样性,过程突出民主互动性。一要将支部组织生活与教师团队日常业务活动结合起来,围绕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开展组织生活,也可以扩展到院系改革发展方面、社会服务与创收问题、学生管理与教书育人等问题。二要更新组织生活方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组织生活增添新的内容。

4、准确定位,科学处理党建与业务工作的关系

教师团队党支部必须始终围绕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中心,服务于教学科研工作大局,而决不能游离于本单位业务工作之外。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将党支部工作与党内问题或政治学习挂钩的狭隘倾向,要通过党支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为本单位业务工作的提高和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其他良好条件。在实际工作中,既要防止党支部建设与教学行政工作脱节,又要防止以教学行政工作代替党支部建设。

5、主动工作,认真做好中青年教师和学术骨干的党员发展工作

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级人才的重要阵地,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教师党员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关系高校改革和各项事业的发展。首先,将等待要求入党的教师找上门来转变为主动做入党积极分子工作;其次,深入中青年教师中,采取政治上正确引导、业务上帮助指导、生活上热心关照的方式,激发中青年教师的政治热情,促使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6、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考核和激励机制

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教师团队党支部工作目标管理体系,把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融入支部的目标管理体系,以教学、科研和业务工作的实际效果来检验基层党支部的工作;二要完善考核评估体系,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评价体系对党支部建设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分析,达到党支部建设的目的;三要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激励保障机制,调动各方的工作积极性。

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新旧观念、新旧办学格局、新旧体制的矛盾冲突,各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必然会对高校发展带来深刻变化。因此,迫切需要高校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把高校教师团队党支部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建设系统工程来抓,只有这样高校教师团队党支部建设才能落到实处,党支部才能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和带领群众完成任务。

(注:基金项目:2012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D062)。)

【参考文献】

[1] 郑敏、蒋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模式创新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6(5).

[2] 孟莹、李心市:浅谈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3).

团队建设的问题篇7

一、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对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认识不足。

首先,主观上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高职主要的培养目标就是输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把目光集中到了教学、实训、就业率方面,忽视了加强科研工作、成立科研团队的重要性。某些院校领导行政重视不够,没有出台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的政策措施和管理规定;部分教师觉得科研工作只是晋升职称的手段,需要的时候去涉足一下,主观上并不愿意加入科研团队,缺乏深入科研的内在动力。

其次,客观上缺乏系统理论指导。针对高职院校特色的科研团队建设理论研究甚少,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检索发现,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仅有少数重点大学研究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但对高职院校不同于其他高校的特征没有研究。高职院校的科研团队建设相关文章不多,专著更是难见,远没有形成科学、成熟的理论指导体系。部分已成立科研团队的高职院校只能在实践中慢慢摸索,绩效较低。

2.团队人员组成结构不合理、不稳定。

首先,缺乏有管理经验团队负责人。高职院校虽然也有自己的学科带头人,但仅仅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没有具备成为一个合格的科研团队负责人的全部素质。其次,团队成员老龄化。有些高职院校在选拔科研团队成立时条件太过苛刻,如必须已主持过多少项厅级以上课题,在核心期刊发表了多少篇论文等,这样筛选出来的团队是清一色的中老年同志,青黄不接,不利于培养带动年轻人的科研积极性。最后,团队内部稳定性差。有的高职院校的科研团队成立的目标就是申报大项目。为此,临时把几个人的成果拼凑包装,拉起一支队伍。一旦项目结题,团队成员一哄而散,这样的科研团队“寿命”短,“功利”强,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科研效益。

3.缺乏完善的制度机制。

在高职院校科研团队成立之后,缺乏完善的制度机制往往是制约其运行效益的内在根源。高职院校缺乏完善的科研团队制度机制,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团队选拔制度两极化。部分高职院校的科研团队选拔,条件苛刻,“门槛”过高,导致原本有意组建科研团队的老师们望而却步。与此相反,有的高职院校为了填补科研团队的“空白”,把成立要求设得过低,再加上大量优厚政策扶持,老师们踊跃参加,科研管理部门把关不严,申报一个就成立一个,一下子涌现出大批的“科研团队”。这样的组织其学术能力往往和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团队相去甚远。

(2)利益分配制度模糊化。利益的分配是激励团队成员的重要因素,这方面的制度不明确,就存在引起矛盾冲突的极大可能性。利益分配包含了经费分配、成果书名数序等,部分科研管理部门把此项内容完全交给团队负责人而不出台任何制度规范,负责人处理得当还好,处理不当就常常引发不利于合作研究和团队和谐的因素。

(3)评价考核制度简单量化。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包括部分本科院校,在考评整个科研团队或者个人时,均采取了单一的量化指标体系,虽便于操作,但存在着不够合理的地方。而且一律靠结果说话、靠数字说话容易导致科研的急功近利思想,破坏学术规范。

4.缺乏共同愿景,团队文化建设薄弱。

任何一个团队都应该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文化。高职院校科研团队的文化建设薄弱主要有以下具体表现:团队缺乏成员一致认可的共同愿景,成员对团队的共同目标认识模糊,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不完全一致;团队内部鼓励知识共享的氛围淡薄,成员学习创新的动力不足,在工作中倾注的干劲不强;部分成员不愿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蛋糕”,各自为政,缺乏互助合作精神;团队成员在集体讨论时,习惯性地自我防卫,意见向左的时候避重就轻,没有思想碰撞,导致深度会谈往往无法进行下去,阻碍了团队智慧的发挥。

二、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对策

1.改变传统看法,树立正确坚定的科研强校理念。

科研作为高校三大职能之一,同样也对高职院校适用。科研水平高能使高职院校在同类院校中脱颖而出,科研能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学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能提高办学水平,提升高职院校的综合竞争力。高职院校各级管理者务必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大力支持。

2.依靠组织理论,保持合理稳定的科研团队结构。

组建一个科研团队并不难,但要保持其合理、稳定地运行,高绩效地产出绝非易事。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看,要达到以上状态,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选择合适的科研团队领导者,是科研团队能否取得高绩效成果的决定性因素。方法上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请进来”可以是设立优厚的待遇实现人才直接引进,也可以请一些有着较丰富科研团队管理经验专家学者来院校指导、座谈。“走出去”指的是科研主管校领导带队,与科研处及相关研究机构的教师去那些有着比较成功经验的兄弟院校学习、取经。

第二,虽然科研团队的成员要有比较深厚的学术功底,但是高职教育近年发展迅速,大批年轻的研究生由于工作时间不长,科研成果暂时还不多,但其中也不乏有较强能力的青年才俊。所以在科研团队组建的时候不能单纯看已有成绩,应该结合教师个人的能力综合考量,吸收青年人才,培养后续力量。

第三,倡导团队成员将各人的学术生涯融合到团队中去,把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渴求,对攻破一个又一个学术难题的渴望,化成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在需要。课题结束后,团队成员继续同心协力、不断创新,向更高层次的学术巅峰攀登。

3.结合高职实际,完善科学合理的科研团队机制。

首先,要建立适合高职院校的科研团队选拔培养机制。高职院校的科研团队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门槛”不宜过高。应该大力扶持培育,走“先有后优”之路。不过也切不可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上的把关。

其次,高职院校要明确建立向优秀团队和杰出成员倾斜的“导向性”分配机制。分配的标准可以由科研管理部门和团队自评相结合,再充分考虑团队负责人的意见。初期的配套经费的分配应该严格根据各个成员的工作任务和能力,不能搞平均主义。最后的成果署名等利益分配应结合整个工作过程中团队成员实际贡献度,客观、民主决定,不搞论资排辈。

最后,要健全高职院校科研团队考核评价机制,其包含对团队的整体评价和对团队成员的个人评价。不论是哪一方面,都应尽量避免简单量化的考核体系,有的成果可能级别不高,但能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而这往往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应建立起科学、公正、客观评价人才的意识,汲取、借鉴兄弟院校有效的测评体系和技术手段,形成主管部门评定与专家评判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测评相结合的团队考核评价机制。

4.突出高职特色,构建和谐进取的科研团队文化。

高职院校科研团队要建立清晰的、团队成员认可的共同愿景,使团队个人的目标与团队目标保持一致。高职院校科研团队文化建设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倡资源共享,公平竞争。开放流动与合作攻关,鼓励和保护先进,崇尚科学的批判精神,形成民主、平等、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加强沟通理解,有效处理冲突,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使高层次人才不断汇聚,学科交叉渗透不断加深,标志性创新性成果不断涌现,科研团队真正成为团队成员充分展示自己的学识与才华的创新平台。

三、结语

科研团队是高校科研和教学的重要载体,其建设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高职院校科研团队还处于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尤其需要经过精心的孕育和培养。我们只有切实解决好相关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高职院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诸多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映珊,陈春花.科研组织团队作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张秀萍,刘培莉.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910-915.

[3]桂德怀.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8):34-35.

[4]张振亚.从集成创新视角探究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20-21.

团队建设的问题篇8

企业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坚持以人为本,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凝成一股绳,反映的是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进而保障组织利益的高效运转。良好的基层团队精神的建立使管理变得更顺畅,更求新。员工在得到参与工作的愉悦后,焕发了巨大的主动性,每个成员都会倾情倾智,为实现中心任务而发挥主观能动性。

通过笔者多年的观察和接触,团队精神与其他事物一样难免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容易使人忽略,或者认识不到的问题,现在与诸位探讨。

一、在强调团队人情味和亲和力时,容易使企业的纪律约束显得淡薄

在建设团队精神过程中,有些管理者由于过于追求个人的人格魅力,也就是团队的亲和力和人情味,而缺乏严格的纪律约束,直接导致了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虽有制度但执行不力,形同虚设。

严明的纪律是成功的保障,有令则行,令行禁止,纪律严明的团队才能无所不摧。严明的纪律不仅是维护团队整体利益的需要,在保护团队成员的根本利益方面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团队成员中,有人没有按正确的指令保质按量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或在工作中违反了某项规定,团队从维护团结的要求出发没有给予相应的处罚,或者避重就轻,轻描淡写地提出批评,表面上看这个团队非常有亲和力,有人情味,但从打造团队精神的角度分析,这种宽容或纵容会使团队成员产生一种错觉,工作可以随便马虎,日积月累,后患无穷。

团队的亲和力和人情味应该建立在严格的组织纪律的基础上。宽是害,严是爱,每时每刻都在直面竞争的团队对此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二、在过分强调内部团结时,容易使企业的竞争机制缺失或者成为摆设

有些基层管理者在工作中,注重的是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过分强调团队的内部团结,在团队内部缺少竞争机制。团队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竞争的需要而出现并不断强化的,特别是在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经济的影响下,竞争是培植团队精神的鲶鱼,包括内外部的各种竞争。

在团队内部应引入竞争机制,形成竞争的氛围。如果一个团队缺少竞争机制,一味强调内部团结,在开始的时候,团队成员也许会凭着一股激情努力工作,但时间一长,他发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一样,每个成员都享受同等的待遇,他的工作热情就会被这种“大锅饭”而销锐。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打破这种表面上一团和气实为压抑的利益格局,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创造性,保持团队昂扬奋进的活力。

在团队内部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优化团队结构,弘扬团队精神。团队在组建之初,对其成员的优势未必完全了解,分配任务时也就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实行团队结构的最优配置,激发团队的最大潜能,培养比学赶帮、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三、在强调团队利益高于一切时,容易使企业的整体利益遭到忽视

基层团队首先是一个集体,有些管理者从“企业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一普遍认可的价值取向,非常自然地使员工得出“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团队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个结论。这种现象强调团队利益高于一切,不利于团队精神的构建,不利建设企业文化。

强调团队利益高于一切,容易滋生小团体主义,团队利益对其成员而言是集体利益,而对整个企业而言则成了局部利益,团队利益和整个企业的利益的关系,是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过分强调团队利益,处处维护团队利益,就会忽视企业的整体利益和其他团队的利益,打破整个企业内部的利益均衡,造成团队与企业、团队与团队之间的价值目标错位。

在一个企业内部,每一个团队都有相应的任务考核目标,在构建团队精神时,过分强调团队的利益,团队成员就有可能采取某些不正当的手段来完成自己的任务考核指标,如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相互拆台等。如果这些现象得不到及时纠正,其他团队也会因利益的驱动争相仿效,就会造成内部管理混乱,形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小团体主义往往在组织上还游离于企业之外,造成员工的思想波动,有悖于企业文化的精神。

四、在强调团队团结协作时,容易使企业的个性创造遭到忽视

团队建设的问题篇9

但随之而来的是独立学院办学各方面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师资力量也随之成为了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一环。师资力量达到一定水平有很多措施。如:引进教师资源,通过培训等方法提高已有教师的教学水平。但不能忽视的是已有师资力量的合理调配和利用,尤其是独立学院。要求教学课程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更强。而无论是引进教师还是已有教师一般都有着较为深厚的专业功底。理论专业性强,而实践能力和已有知识的广泛性上略显不足。这就要求教师之间,甚至是和外聘专家之间进行资源互补教学,从而达到课程要求。 就“口才学“这类课程教学来说,重要性毋庸置疑。课程的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都非常强。而这方面的专业教师不符合高校师资引进的条件。这就造成这类课程由相邻学科教师代课现象。如由文学专业、新闻学专业、语言学专业,甚至管理专业的教师出任教师的情况。综合性和实践性能力都有些欠缺。尤其是实践性。示范教学是这门课授课主要方式之一。教师首先要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领悟演讲的要领。教师有过相关实践才能有针对性的将精华和细节通过有声和无声语言传达给学生。否则只是大概了解本课程和泛泛讲述就有隔靴搔痒之嫌。教师很卖力,但学生体会不深,认识不到,教学效果自然不佳。还有一些教学规律,也需要教师一定时间的摸索。而教师的进修和实践需要一定的条件。尤其是时间条件。专业教师肩负许多专业课的教学任务,教学门数多、学生人数多,要求教学质量高,还有沉重的直接影响教师成长的科研任务,所以积极性不高或教学效果差就可能成为必然趋势,从而这类课程成为边缘课程,更加深了学校对于这类课程的不重视。即使有些独立学院重视,但一时间也改变不了现状。

要解决上述这些矛盾,本人有一些想法。部级教学团队建设中对高职院校教学团队有这样的基本要求:“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通过校企双方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保障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以及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经常化和有效性;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基础性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3]虽然独立院校不像高职院校和企业联系那么紧密,但其思路可以借鉴。即整合本校资源,挖掘教师潜力,共同完成口才课的教学任务。必要时可部分课程聘请校外专家。形成以一位教师为主讲,其他教师为辅讲的教学模式。在我校这种模式正在进行中。教师教学有充分的信心,学生反映良好,对教师这方面的专业认知度比较高。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没有一系列可供团队上课的教学管理机制。一是辅助教师的上课时间和口才课上课时间冲突,教师只能利用上课时间补课,影响了正常教学秩序。尤其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部分,教师有时只有讲课的时间,没有管理学生实践的时间。这样,教学就不能覆盖学生这段学习的全过程。二是辅讲教师业绩考查时虽然课酬可从口才学这门课里出,但无工作量计算,没有配套的一系列明确的奖惩措施,以至于教师在收集整理材料、设置教学计划、备课担任实践课任务时没有太大动力。三是无进一步的培训计划,教师水平提高不快。四是可替代的主讲教师不够。

教学团队建设中还有其他一些问题。如:带头人的责任心不强,教学研究的动力不够,团队成员不固定,建材编撰力量不足等。这些都可能困扰教学团队的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而其中教师队伍建设又是重中之重。没有优质的教学力量,其他一切就无从谈起。根据现有的办学条件,独立学院应走出自己的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子。这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尤其是教学管理上的创新。

参考文献:

[1]http:///doc/5396477. html#5396477-5633684-2.

团队建设的问题篇10

国家“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到2010年已完成了第一轮建设立项工作。在此期间,地方本科院校确立了一大批部级、省级及学校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目前,这些项目建设在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发挥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团队的示范功能以及推动下一轮建设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是在摸索中不断前进的。当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团队建设中暴露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认识上存在误区

教学团队是一个新事物。对此,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对它的内涵与功能在认识上还较为模糊。比如,有的学校视教学团队为一种行政机构,于是在建设中就注重其层级与权力的分配;有的学校将教学团队等同于传统上的教研室,认为教学团队不过是将传统上的教研室重新换了一个名称而已;还有的学校把教学团队看成是一般义上的教师群体,因而在团队建设上就缺少统一的目标与相应的管理措施;更有不少学校将教学团队等同于科研创新团队,所以就注重其科研能力的提升,而忽视其教学水平的提高。因为有上述不恰当的认识,所以就直接导致了教学团队建设未能达到当初的预期。

2.重申报,轻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需要通过申报和评选等程序才能获得立项。由于被批准为部级或省级教学团队建设的项目不仅可以使学校拥有声誉.而且学校还可以因此而获得一笔可观的建设经费(部级、省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分别可以获得30万元或10万元的建设经费),这就使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对申报部级或省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具有了很高的积极性,就使不少院校都想方设法地争取立项。但是,其中一些学校,当他们在申报并获得批准因而名利兼收之后,其建设的积极性就大打折扣。因此,几年下来,不少获得批准的教学团队就几乎没有开展任何实质性的建设工作,团队建设因此便陷入了争先恐后地申报而马马虎虎地建设的尴尬境地。

3.评选标准不够合理

教学团队建设的评选标准既是遴选团队的依据,同时也是未被选上的其他教学团队努力的目标。因此,其标准的制定必须要全面而科学。但是,现行的教学团队建设的评选标准在团队及其组成、团队的带头人、团队的教学工作、团队的教学研究和团队中的教材建设等方面虽然都有相应的标准,看起来似乎还较为全面,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暴露出了如下一些问题:一是团队人数没有限制,所以就使一些学校为了满足评选指标中的关于硬性成果的要求,就把有成果的教师都写进了申报表格,因而就出现了几十甚至是上百人的超大团队;二是教学团队的类型不明,因而就导致一些学校中的一门课程或一个专业本身均满足不了申报的要求,于是便出现了“拉郎配”的现象,即将几门课程或几个专业中的教师都拉了进来,从而组建成一种复合型的教学团队;三是评选指标中突出了学科的整体实力,因而导致学科整体实力较强的部属院校的教学团队容易被评上,而较有特色和较具发展潜力的地方院校中的教学团队则多数不得不靠边站;四是团队的合作性少有体现,致使团队的评选几乎成了团队中的个人(尤其是其带头人)之间的比较;五是评选时只重视已经取得的成果,因而被评上的似乎就是被赋予了一种荣誉声号;等等。毫无疑问,上述问题的存在,就使得一些被评选上的教学团队颇受争议。

4.优胜劣汰的竞争与激励机制缺乏

目前,对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立项后的建设成效进行的考核中缺乏竞争与激励的机制。虽然有关管理制度的规定中规定了“对不能按要求完成建设任务的教学团队将停止经费资助(有的甚至还要追回资助经费)并取消其建设资格”。规定了“省级及部级教学团队的申报推荐从校级优秀教学团队中产生,如获省级或部级教学团队称号,学校将给予经费配套,并对推荐单位给予奖励”之类的内容,但由于获得这种建设项目的机会很少,并且其中也涉及到高校自身的声誉,所以有关部门在对已被评选上的教学团队的建设成效进行考核时,评审人员一般均不会真正地“痛下杀手”,不会将那些不合格者淘汰出局,有的高校甚至还会包庇自己学校被考核的教学团队的弄虚做假行为。这样,建设的时间到了,经费被用完了,事情往往也就这样过去了。由于缺乏优胜劣汰的竞争与激励机制,所以就会使优秀的教学团队上不去,平庸的教学团队也下不来,就使教学团队建设的整体效果难以达成。

5.团队成员协作意识不强

“单兵作战”、“松散式管理”是对我国高校教师职业特征和管理方式的典型刻画。由于工作特点的原因,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大都是独自面对特定的教育与教学情境,同事之间因而也缺乏合作与交流的氛围。有些教师还会表现出知识分子常常会有的一种清高,即使教学中出现了问题或困难,也很少向同行请教。在这种情况下,团队要开展其成员大家都感兴趣的团队活动往往也比较难,于是不少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团队除了在每学期能组织一两次听课外,就很少开展有实际内容的活动。不仅如此,即便是听课,其中的多数教师对同行的教学的评价也往往是“高度赞赏”。这样,从表面上看来,不少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团队成员之间是团结的,但实际上却是貌合神离,甚至是一盘散沙似的关系。

6.对建设经费的监管有缺失

如前所述,被批准为部级或省级教学团队的可以获得一笔建设经费。但是,对这些经费如何使用,目前却只有原则性的说法而缺少具体的规定,缺少对之进行监督的主体,因而就使有限的教学团队建设的经费面临监管缺失的问题。比如,对部级及省级教学团队建设中所拨付的经费,相关高校是否将它真正用在了教学团队的建设上,目前就难以核实,难以追究相关部门或相关人员的责任。这当然也难以调动项目建设单位或团队带头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一种情况:有的高校直接将经费划拨给该学校教学团队的带头人,如何使用则完全由团队带头人说了算。如此,客观上也为团队带头人将经费挪作他用提供了方便。

二、加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对策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团队建设中暴露出的问题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多方面人手。

1.营造有利于教学团队建设的制度环境

教学团队建设能否高效与有序地进行,制度是重要的前提。为此,第一,教育主管部门要完善教学团队建设评审

和监督的制度。从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的立项和评审来看,教育主管部门应在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基础上遴选出真正具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教学团队来进行团队的建设。如下几点值得注意:一是部级、省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的确定不能只看学校的等级,也不宜以指标分配的方式来求平衡;二是应聘请各个层面的学者和专家来参与评审;三是评审前应核实申报表中所填内容是否属实,最好能将申报表在各申报单位之间传阅,以利于互相监督;四是评价和考核的标准应尽可能地量化。在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应定期对之进行检查,检查的项目中应包括是否按照计划在进行建设、建设的目标完成后其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否有了提高、团队教学资源分配和利用的状况如何、团队成员间合作的状况如何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学团队项目的称号不能搞终身制,应规定一个有效期,并建立淘汰制度和滚动机制,用以激励立项教学团队设法巩固其优势,同时也给新的教学团队以机会。第二,高校应给自己的教学团队放权。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内部形成了一种以行政为主导的科层管理的模式,这种管理虽然有利于统一指挥,有利于提高效率,但不利于调动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客观上也会削弱教学团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因此,必须对这种模式进行改革,必须扩大教学团队的自。具体说,对于完成教学工作的方式、对于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进度的安排、对于对流动人员的管理、对于对团队内部成员的考核、对于对团队所拥有的设备和经费的使用、甚至对不合格人员的淘汰等,均应由教学团队自己来做出决定。与此同时,学校管理层则应由发号施令者变为为团队的服务者,致力于建立一种科学的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以为团队建设提供制度方面的保障,指导和支持教学团队搞好建设。

2.遴选德才兼备的团队带头人

教学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是团队建设的核心,在团队中起着学术引领和团队“脊梁”的作用。教学团队建设的任务相当繁重,如要探索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开发教学资源、要开展教学研究、要培养青年教师、要接受其他院校的教师前来进修、要开展社会服务等,这些工作均对团队带头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此,教学团队的带头人应德才兼备,应不仅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的学术思想,而且还要工作在教学第一线,要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较好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但是,目前有一些院校在遴选其教学团队带头人时却存在着偏差:一是仅将科研成果显著者确定为教学团队的带头人。事实上,科研成果的取得主要依靠的是个体的钻研与努力,科研成果显著者未必在教学上也一定优秀,更何况团队带头人还必须具有对团队的领导能力。二是仅将老教师或学校的高层领导确定为教学团队的带头人。老教师可能德高望重,但他们毕竟精力有限,承担团队复杂的建设工作可能力不从心;而学校的高层领导多为学者型的官员,他们要兼做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工作,也常常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因此,为发挥老教师或学校高层领导在团队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让他们担任团队的顾问,而让他们去当团队带头人则不一定适宜。

3.构建合理的团队结构

团队结构指团队成员的构成,其中包括团队成员的年龄、性别、专业、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的构成。合理的团队结构不仅应有利于人尽其才,而且还要使之能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能更好地实现团队的目标。为此,教学团队结构的构成应考虑各成员的特长、个性特征和个人偏好,应对之科学分工,使之能通过取长补短、互相沟通和密切合作来保证团队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年龄和职称结构上,应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共同组成。由于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同时期或在不同方面需要有不同特点的人员起重要作用,所以教学团队还应该根据任务和目标的需要及时地对参与人员作必要的调整。需要指出的还有,教学团队成员数量要适当,人数并非越多越好。如果团队成员过多,交流时会遇到障碍。一般来说,高校教学团队的规模应以15人左右为宜。考虑到一些老教授或学校领导有可能作为顾问参与到教学团队的活动之中来,故每一个团队还可以配备一个由2―3人的顾问组组成的顾问小组。

4.明确教学团队的目标与任务

团队目标体现了团队存在的理由、团队活动的界限、团队在组织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团队的地位和功能等。教学团队有了其共同追求的目标以后,“团队成员才会积极地寻找他们要解决的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在不断的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才会在相互的学习和支持中,实现团队成员的优势互补,由此提高整个团队的建设水平”。为此,团队管理者要注意了解团队成员的期望和要求,然后通过设立共同的目标以引导成员的集体意识。教学团队的目标应通过团队的具体任务体现出来的。概括来看,教学团队的主要任务有如下几项:1)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教学团队的首要任务,其中包括课程体系的建设、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课程的具体实施等。2)教材建设。教学团队要根据专业发展的阶段和特点,积极地承担起本学校校级精品教材、省级精品教材、部级规划教材建设的任务。应鼓励教师编写新教材,鼓励教师积极地引进外文原版教材,以使高质量的教材、新教材、自编特色教材和原版教材能不断地被充实到自己的教学之中来。3)教学研究。教学团队要积极地开展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关于教学制度、关于课程体系、关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借此巩固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4)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建设。教学团队要充分地运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手段,并不断地推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变革。5)实践教学建设。教学团队要研究并构建能体现培养目标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要设法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5.建立有效的团队内部的管理及团队工作运行机制

团队建设的问题篇11

然而,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存环境的实际情况看却参差不齐,总体上综合性院校最好,文科类学校为其次,理工类学校的大部分状态有待提高。

1.行政机构建制。教社科[2008]5号文件明确要求,各高等院校应当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该机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依托单位。为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部分高校已经按照文件要求,设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二级机构。但是,考虑到各种情况相当一部分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依然持观望态度,没有实质行动,依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门维持在教研室的级别,有的学校虽然也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但都是所谓“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为应付教育主管部门检查而已。当然,有的理工类院校也非常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南昌航空大学,由于其学校领导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校发展、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因此他们不仅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而且在建设经费方面也能够满足需要。可以说,只要行政建制一天不真正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就不可能得到维护和提高。为进一步落实教社科[2008]5号文件精神,各省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意见,并且要求没有按照教社科[2008]5号文件精神办事的高校,务必于2009年秋季开学前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独立二级机构。

2.学时保障。按照教育部2005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规定,高校必须按照各门课程的学分开设,不得随意变动,具体学时依据各高校的标准确定。大部分高校在学时保障方面还是能够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在学分和学时方面严重不足。有的学校表面上学时和学分都有保障,但却随意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和学时,导致理论教学学时变相减少,这明显违背了教社科[2008]5号文件规定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学分为2学分文件精神,这种学时安排使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明显感觉学时不足,只能够蜻蜓点水地抓住一些主要问题进行讲述,很难系统讲述。

3.同工同酬。按照教育部文件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待遇应该不低于其他教师,甚至可以向其倾斜。大部分学校是能够实现同工同酬,甚至也的确有部分高校进行了适当倾斜。但是,有些高校,包括理工类高校,在计算教学工作量时总是不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没有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教师的同工同酬,更不可能有所谓倾斜。

面对这种生存环境,要真正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引起高校党委和行政的进一步重视,在高校党委和行政的相关政策的扶持中,开创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好的生存及发展环境,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为高校的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教学团队的差异性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的建立必须经过正常的程序,按照学校的整体部署进行,与其他教学团队共同竞争,并经专门机构最终认定。按照教高[2007]1号文件的精神,对教学团队进行培育、遴选和建设,对于不符合建设要求的教学团队,必须终止建设。

1.遴选过程中的基础差异问题。理工类高校是以理科工科专业为重点、特色和代表的学校。一般来说,理工类高校中发展水平高、发展历史长、学科层次多和实力强的专业都是理科和工科专业,文科类专业则都呈现出学科点少、层次低、办学时间短和实力弱等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虽然时间也很长,但是,由于理工类高校一般没有本科专业做依托,其发展水平与其他综合性院校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如何在相对较低的基础上谋生存求发展,关系到教学团队目标的实现,更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教学团队遴选过程中,如果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与其他强势学科的教学团队在同样条件下竞争,将很难获得学校相关部门的扶持和资助。因次,高校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基础科学分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进行适当扶持非常重要。

2.运行中的扶持力度问题。教学团队通过遴选后,将在遴选部门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着手进行建设。部级和省级教学团队不仅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会进行资助,团队所在学校也需要进行配套资助,校级教学团队则由学校直接进行资助。在确定资助的过程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是否需要进行倾斜、如何倾斜,关系到教学团队的发展。

3.考核标准的差异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在建设过程中能够得到相关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也必须接受主管部门的定期考核。由于身处理工类高校,教学团队的发展基础和发展速度与其他高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如何依据这些差距确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考核的实践看,这个差异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标准的高低问题。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依托的课程发展基础及速度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差距,这是客观的现实,教学团队的考核部门必须正视这种现实,在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的考核标准时不能太高,而必须低一些,以确保经过努力建设的教学团队能够继续获得资助,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二是标准的内容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体现形式与其他课程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要求考核部门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确定考核指标时不仅标准要低,而且要不一样。考核部门必须实事求是,因课程而宜,体现课程本身的特殊性,不能与其他课程标准一样,搞“一刀切”。

三、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融合问题

兼职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以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原则,符合教社科2008[5]号文件的精神,是缓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师资队伍紧缺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兼职教师在任何一个高校都普遍存在,只是理工类高校表现得更加突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理工类高校文科专业少,相当一部分文科基础的行政人员由于在职称评聘中需要完成一定的教学工作,所以他们就以兼职教师身份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解决好专兼职教师的融合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团队建设的问题篇12

1.经管类院校实验室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团队职责不明确定位模糊

目前多数经管类院校实验室团队进行如下分类,实验教师、实验技术员和实验室管理员。其中实验教师主要工作是实验教学;实验技术员主要工作是教学、科研及提供技术支持,实验室管理人员以负责实验室常规管理为主。但是有些经管理院校则将实验室人员统称为实验教辅人员,这些教师需要实验教学,又需要辅助科研、同时还需承担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事实上,实验教师与理论课教师、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研究员和专门从事管理工作的行政人员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定位模糊,则会降低实验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影响正常教学的进行,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

1.2考核缺乏规范的标准影响积极性

由于没有明确定位,导致对实验教师的考核缺乏规范标准,影响教师的积极性。有些院校为了规避这种不公平的现象,采用平均分配原则,这种原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遏制了不公平,但是却极大的遏制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制约的作用。

1.3 缺乏稳定的实验室队伍导致实验教学质量的下降

普遍存在的待遇低、晋升机会少、发展空间有限等实际问题,与经管类院校对实验室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相关,最后导致实验人员的不断流失。人员不稳定,高学历、高职称流失,新引进的高学历年轻人缺乏归属感无心于实验室业务,而低学历的实验人员,由于工作繁杂不被重视,在工作中没有成就感,倾向于转向管理系列。由于存在以上人员的不稳定因素,导致实验教学质量的下降,进而影响到了人才的培养。

2.经管类实验室教师团队建设的几点建议

实验室教师团队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校政策上的支持,通过校领导与实验室教师的共同努力,提高实验室教师团队整体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

2.1明确权责关系,清晰定位

根据每位教师的不同特长分配岗位,定位清晰明确,将每件事责任到人,用责任约束大家的行为。领导团队建设不容忽视,一个好的领导能够引导并影响大家的行为,并建立优秀的团队文化,和谐的、团结的、上进的团队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与激励措施

这是增强实验教师团队的责任心,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保障。通过实验教学评估,规范量化考评,并将考核结果存入业绩档案,与职务评聘、职称评定、年终考核、津贴等挂钩,打破平均主义与吃大锅饭的状况,体现公平公正原则,营造和谐上进的文化,强化实验教师团队的忧患意识与敬业精神。

2.3 合理定编,稳定实验教师队伍

目前多数高校的实验室人员多数都是非正式职工,在某种程度上使实验教师形成低人一等的思想,在一种压抑的情绪下工作很难创造性的发挥自己的能力,高校应根据教学、科研、公共服务等不同任务和岗位的要求以及实验室规模,对技术队伍进行科学定编设岗,采用公开招聘、平等竞争等措施,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一支学历、知识、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对于掌握核心技术的高水平人在在引进的条件上可相对宽松些,不要局限于学历、年龄、英语水平和论文数量的要求。通过学校的领导政策上的重视加上实验教师自己的努力共同打造一支锐意进取、团结稳定、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师团队。

3.结语

实验教师队伍是一个多层面复杂的教学群体,作为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关键环节。而工科院校经管类实验室团队建设更是任重道远,目前形势下,实验教师团队建设对高校发展所起到重要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相信随着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政策上很快就会出台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新政策,实验教师团队的发展也将随实验教学的理念、实验教学体系的发展一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家栋.多措并举加强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实验技术队伍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

团队建设的问题篇13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推进了专业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极大地加速推动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进程。

1 解析团队和教学团队

团队概念最初诞生在企业管理中,团队管理理论也被企业广泛采用并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的基本保障。我们认为高校教学团队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目标,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群为建设平台,由为数不多的、相互之间技能互补的、具有共同信念和价值观、愿意为共同的目的和业绩目标而奋斗、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组成。

2 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的特点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实施,旨在通过建立教学团队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队伍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促进教学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1 明确的团队目标 团队的首要特征是其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优秀的教学团队建设应既体现团队未来发展的远大目标,又能够体现团队成员的共同愿望。高校教学团队最根本、最重要的共同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

2.2 清晰的团队角色 在构建一个优秀教学团队时必须认真考虑团队的人员配备及角色分配,团队配备的任意性往往会造成团队效率的低下,团队成员之间虽然工作目标相同,但成员层次不同、水平不同、角色不同、经历不同、经验不同,需要团队带头人担当设计师、教练员、服务员的角色,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水平来感染团队成员,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要求每一个成员认清自己在团队中所扮演角色,加强沟通协调、相互尊重信任,构建一个和谐的教学团队。尤其要注重师德建设的原则,作为团队角色的每一位教师应当具备高尚的师德风范,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2.3 有力的团队领导 选择那些专业基础扎实、教学水平高、动手能力强、具备一定条件的“双师型”教师担任骨干教师,选择具有较强表达能力的行业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聘为兼职教师,从而形成一个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实践证明,以教学名师为核心建设教学团队,团队建设和青年教师的成长十分迅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4 高度的团队信任 信任是合作的开始,也是团队管理的基础。一个优秀的团队必须以信任为前提,要构建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原则,满足团队成员渴望公平的心理需求,起到公平的激励作用。教学团队的成员之间没有等级划分,在教学团队内部领导权和决策权是共享的,在教学团队中,每一个成员既承担着一定的教学任务,又担任着一种团队角色,享有一份权利和义务。

2.5 充分的团队授权 信任是授权的基础,授权是信任的具体体现。团队授权包含如下方面,一是学校要给予教学团队充分的授权,如教学改革的自、经费与教师资源的使用权等,在教学改革目标与模式确定之后,教学改革的进程不受外界干预,学校只通过定期的教学评估检测其成效,从而为教学改革营造相对自主的氛围。二是扩大教学团队的管理自。教学团队负责人在改革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制定团队工作计划,决定团队成员的组成,调控内部经费,考核与评价成员,实施分配办法等方面均应有相当的自力。而学校管理层则从发号令者变换成团队的指导者、支持者和服务者,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体制与机制来为团队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在教学团队内部,要通过目标激励和竞争激励等方法,强化团队带头人的责任机制和团队成员的末位淘汰机制。四是建立内部授权机制,充分授权为教师发挥作用提供了舞台,使团队成员各施其职,精诚合作,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

2.6 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保持教学团队旺盛的活力,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调动教师组建教学团队的积极性。激励机制的评价体系是个人业绩与团队长期价值的绩效评价相结合。

3 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存在很多的问题:①教学团队的创新性、特色化不够;②教学团队建设缺少企业有效参与;③缺失有利于团队形成和发展的制度保障与团队文化;④团队缺少领军人物、创新能力不足;⑤团队结构不尽合理,兼职教师偏少;⑥“双师”特征不明显,难以适应课程改革需要;⑦成员间合作意识淡薄,缺乏协调沟通;⑧科研能力偏弱,服务企业能力不足。正是这些缺失,构建结构合理、运作有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4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对策

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团队内部激励,而且要学院的资源投入、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支持。基于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教学团队建设不只是形式上的组建,关键是要突破传统教学基层组织管理的体制性弊病,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

4.1 进一步完善高职教学团队建设机制 教学团队作为一种以开展教学工作为中心任务的新型教学组织,应该体现其在教学管理体系中相对独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高职院校要改革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教学团队内部管理及运行机制。要通过科学、公正、严明的绩效评估和淘汰制度,围绕团队的战略目标,适时调整人员结构,补充有生力量,始终保持团队的生机与活力,主动适应教学改革,使教学团队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4.2 加强教学团队的文化建设 对于一个优秀教学团队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鼓励学术争鸣。要有严谨治学、积极向上的学风,克服学术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适宜的教学环境。要把教学团队建设成和谐型团队。这种和谐关系既包括与学院各部门、其他团队之间的和谐,也包括团队内部团队领导与成员之间、不同团队成员之间的和谐。

4.3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具体任务之一。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整体素质较高、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其组成可由跨专业、跨院系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建,进一步加快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步伐,提升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从而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