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企业实用13篇

集体经济企业
集体经济企业篇1

2004年石景山区八角农工商公司和刘娘府农工商公司作为改革试点单位率先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到2015年年底,12家农工商公司相继完成产权制度改革,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通过多年的改制改革,石景山区集体经济企业不仅明晰了产权、理顺了机制、规范了管理、壮大了实力、加快了发展、维护了稳定、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在集体经济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地分析、论证、总结。通过探索新的经济发展途径,明确集体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全面提升集体经济水平。

二、石景山区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一)企业关停、固定刚性支出逐年攀升

石景山区作为疏解非首都功能先行区,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区,集体经济企业相继关停,造成企业经济负担重。一是企业关停造成员工待业,同时企业每年还要支付这部分人员的社会保险费和工资,而且随着上年社平工资的增加每年的保险基数也在增加,保险费用每年都有10%左右的增幅。二是产权制度改革后,企业还要担负股东的生活补助。以上的固定刚性支出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严重阻碍了集体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经济收入来源少,增收后劲严重不足

集体土地被征占后,企业经营收入几乎为零,物业返还面积无限期,造成无产业支撑且刚性支出压力过大,导致部分集体企业靠土地补偿款填补日常支出,这种现象制约着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经营模式单一、科技含量低

目前石景山区集体经济企业大部分是依靠以不动产租赁来获得经营性收入,这种科技含量低经营模式单一使集体经济逐渐出现收支失衡,增长乏力,效益下滑等问题,因此企业寻求多元化经营模式迫在眉睫。

三、阻碍集体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高端资源要素匮乏,集体经济提升源动力不足

缺乏高端人才,智力资源整合与开发的能力相对较弱,创新尚未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动力,文化要素和创意功能未得到深入开发是目前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集体经济企业主要从事简单的劳动,技能单一,其本身的就业技能难以满足新兴产业对劳动力要素要求,集体经济发展差异化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

(二)政策要素制约经济发展空间拓展困难

“治乱疏解建高端”将集体经济企业发展融合到区域高端绿色发展之中,给集体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企业要从增量高端,存量提升,依法治乱这三件事上开创新基业,这三件事契合集体经济工作的实际,只有相关政策支撑,集体经济才能稳步发展,“治乱”在政策上要有资金保障,“提升”在政策上要有支撑,“建高端”在政策上要有鼓励。

(三)缺少稳健的投资项目

目前集体经济企业缺少稳健的投资项目,这是集体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土地征占后,土地资源愈发稀缺,企业可以投资的土地越来越少带来了诸多矛盾。集体经济发展中一部分企业把这些闲置资金放在银行通过收取利息来赚取微薄的收益。

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有效途径探索

(一)科技园区带动型

借助区域发展优势,依托石景山区高科技园区的产业载体。一是要整理有效资源,使发展空间更加明确,充分利用集体资产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引导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参股等形式,逐步优化集体经济组织结构,推动优势互补,形成科技创新驱动强,经营管理水平高,规模经济效益好的旗舰企业。二是创新合作开发模式,为园区完善企业产业链提供有效的空间,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综合性配套服务,充分利用增量楼宇空间资源,选择环境友好,交通敏感度低的高端产业,以此来促进集体经济蓬勃发展,为集体经济企业的发展带来全新活力。

(二)资产经营型

以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前面深度转型、高端绿色发展”的战略要求,充分利用资产集体所有,通过长线持有,加强资产管理,通过盘活闲置固定资产及流动资金,找准市场需求点,开展资产运作,增加集体收入。对集体存量资金较多但本地可利用资源较少的企业,可采取“走出去”战略,通过异地购买资产、开发资源增加集体投资收入。

(三)服务创收型

通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环境、资产、资源优势,针对自身的经营特点,借势发力,将高端物业服务管理融入到第三产业,打造为民服务的有效平台。这样有利于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形成稳固的收入来源,有利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新形势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优先选项。

(四)政府扶持型

针对当前宏观调控下,集体经济在发展中遇到的用地难,引进项目要求高等实际问题,提出以下措施。一是完善政策配套设施,大力实施支持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优惠政策。二是进一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尤其是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深刻认识集体经济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了解集体经济企业实际发展现状和遇到的政策瓶颈问题,切实抓紧、抓实。并通过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来支撑集体经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和突出矛盾。

(五)强管理促发展

发展和管理是促进集体经济企业发展壮大途径的关键,通过完善相应的制度和严格的规范化管理来提高集体经济企业的资金使用率和资产收益率,从而确保集体经济资产的保值增值。首先对于集体经济企业的资产出租进行规范化管理,出租资产时必须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来实施。集体经济中项目的实施初始要从立项开始抓起,通过对项目综合效益的准确评估来实现集体经济科学性、合理性、综合效能的全面提高。另外对于集体经济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全面推行财务规范化建设和集体经济审计;这样一方面保证集体经济的财务监管能够做到合理化、规范化,并对集体经济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综合、及时的评估,同时合理利用相关财务监督管理措施将财务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在审计方面也要进一步的加强和规范,集体经济审计的加强能够帮助企业准确、及时的发现财务监督管理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并可以有效的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确保企业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五、小结

集体经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并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任务,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坚持和探索中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本文以石景山区集体经济企业发展为例,通过分析探索了五点可供集体经济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并从中得出发展集体经济企业要结合内外部环境寻找创新和发展机会;另外在发展集体经济时要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刻的认识、理解和系统的研究,并不断总结改革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当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逐渐成熟和稳定后,必然能够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左臣明.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路径探索[J].中国财政,2016(11).

[2]袁昌菊.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建议[J].农家致富顾问,2016(20).

[3]伏传英.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方法和途径[J].农民致富之友,2015(03).

集体经济企业篇2

1、有利于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加强自身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制度保证,能够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具体规章制度来确定庞大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组织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归属,能够通过各项程序的健全和完善保证企业内部各种工作的有序开展,能够在企业内部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环境氛围,同时通过配套的监督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偏差和漏洞,最终起到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良好推动作用。

2、有利于确保企业资产的完整性与安全性

集团企业由于其规模庞大、人员众多,企业所辖资产也不计其数,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一直是困扰企业管理者与决策者的重要问题。建立完全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对工作人员的资产定期账务核对、人员权限的合理授权以及对企业资产中实物部分的盘点工作进行更加严格的约束与监督。能够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切实执行,能够通过严格管理有效避免企业资产的无形浪费或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资产遗失、损坏,能够有效避免集团内部人员因为一己私利而出现的贪污、受贿等恶劣行为发生。同时也能够通过加强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偷盗现象的出现。综上所述,建立集团内部控制体系能够最大限度避免各种原因的企业资产损失及其他风险的产生,是确保企业资产完整性与完全性的一个重要渠道。

3、有利于促进企业财务工作顺利开展

集团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纷繁复杂,涉及的部门众多、人员数量庞大,牵扯到的资金也是不计其数。因此只要涉及到财务管理及相关工作,集团公司内部最容易发生的也就是贪污腐败问题。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集团公司内部没有建立完善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所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能够有效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力度,能够对财务管理工作更好地实现及时监督及时评价,能够保护国家财产及公司财产不受非法侵害,能够有效避免如偷逃税款、挪用公款等一系列经济犯罪的发生。

4、有利于集团内部沟通协调

现代化集团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建立在企业信息化网络系统的基础之上的快速高效的管理体系。正是有了完善的网络管理体系,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加强集团企业内部各部门及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够有助于部门及人员更加明确自己的本职工作、责任和义务,能够更加清楚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的执行要点及工作重点。所以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能够在员工、管理、市场之间形成一个三方沟通交流的信息平台,确保信息传递的顺畅准确。

二、我国集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集团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现实生产运营及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我们忽视。

1、缺乏执行力

内部控制制度想要得到切实执行就离不开内部各部门及工作人员强有力的执行,但是目前而言,许多集团企业虽然建立了自己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体系,但是在执行力上面却相当疲软。在执行力问题上集团公司有其特殊的地方,因为大型的集团公司在权力结构上基本施行的都是集权与分权并存的管理模式,总公司进行集权管理,各个分公司又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权利,在这种情况下集团公司要推行内部控制制度也就会按照集权与分权的模式推行,但是这就造成了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相统一的问题,企业员工也对于集团企业的内部控制具体规范产生模糊的概念,在具体操作中也容易抓不住重点,因此大大削弱了集团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的执行效力。

2、观念陈旧落后

集团企业的最高领导者与决策者一般都是极具市场经验与企业管理经验的资深管理者,我们很少甚至几乎看不到大型集团企业的管理职务由年轻人担任的,年长的管理者虽然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与实践经验,但同时这一部分人也会受到自己固有经验的影响,而对现代化的企业财务管理认识不足或根本不愿意学习和了解。但是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而言,管理者的财务管理意识和观念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与科学性,直接影响到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在财务管理工作上的影响力及影响程度。而老一辈的管理者对于财务管理认识不足或根本比较轻视,从而也就造成了内部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缺乏先进的指导观念,难以发挥积极作用。

三、加强集团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思考

1、加大执行力度

集团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建设在执行力度方面经常会因为内部经营结构复杂、经济业务繁多而影响其制度的执行力度。所以想要切实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就必须在提升执行力上面狠下工夫。具体而言,首先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加强对集团企业的收支管理工作力度,要切实执行账目核对,做到账实相符,要安排专门工作人员进行账目核对的监督工作,账无巨细地认真核查,扫清一切盲点。其次是加强配套制度的建设工作,全方位立体化地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力。

2、提升思想认识

集团企业结构复杂、人员众多,想要加强集团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执行效力,还是离不开在企业员工、管理人员思想认识方面的切实提升。具体而言,首先,企业要从根本上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切忌简单轻浮的

教育宣传,一定要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将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的表现出来。在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过程中,重视企业普通员工的意见建议,重视制度具体执行过程中以员工为本的改善提升等。在内部控制管理及监督评价制度中加强有针对性的人员及岗位控制。其次,要在企业内部营造出重视内部控制及人员自律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已经不能依靠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了,同时简单的会计账簿、财务报表也不能全方位地反映出集团企业的内部控制成效,所以要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内部控制制度,让内部控制覆盖到企业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乃至每一个具体的员工。这就需要一个极具企业特色的、极具企业文化氛围的内部控制环境,只有通过环境的潜移默化,才能将内部控制意识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里,才能让每一个员工都自觉主动地执行内部控制相关制度。

3、加强配套制度建设

集体经济企业篇3

现行国际仁以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为主的企业集成运作系统在新经济时代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视技术集成和信息集成,忽视管理集成

企业的集成运作系统是一个集技术、经营管理和人为一体的复杂系统,系统的运行要以计算机集成技术为支持,系统运行过程中各类信息的集成是实现功能协调的前提〔但是,技术集成和信息集成仅是系统运作的基础环节,系统的实质性集成还是管理集成,只有通过管理集成和技术集成、信息集成的协调互动才能实现系统的高效率运作。现行的集成运作系统重视技术集成和信自、集成而忽视管理集成,尽管企业运作的诸多方面都实现了“自动化”、“信息化”,但企业仍然存在着生产效率低、产品开发周期长、对市场变化的响应能力差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它们的管理方式并未作重大改变,只是将原有的管理方式进行了自动化和信息化而已。

(二)强调系统内部集成,忽视系统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整合

新经济时代的竞争战略已超越了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的竞争,而上升为一条供应链与另一条供应链的竞争。但是现行的集成运作系统强调面向系统内部集成而忽视系统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系统发展的广度。以CIMS为例,CIMS以MRPII作为系统的计划与控制核心。即借助物料需求计划(MRP)将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转换为制造过程对加工工作和原材料的需求,然后利用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把企业的全部资源进行全面规划和优化控制,使得企业的产、供、销、存等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资金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运作方式是企业内部各功能系统的高度集成,对于传统经济市场需求稳定、竞争不太激烈的情况下还可适应,在新经济时代的竞争战略下却显得无所适从。

(三)系统运行的灵活性和高效性矛盾日益突出

新经济时代企业的运作系统要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从系统的最终产出到各种资源的投人与占用的灵活调整,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甚至是个性化的生产,灵活性是新经济时代企业运作系统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但是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运作系统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所以系统的运行仍然要以高效率为主,要实现批量经济,实施低成本战略,这需要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手段的支持,但现行的集成运作系统却不能很好的实现,而且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新经济时代企业集成运作系统的创新

(一)以计划为核心的管理集成系统总体框架创新针对现行企业的集成运作系统在新经济时代存在的问题,结合系统自身的发展规律,本文提出“以计划为核心的管理集成系统”(Plan-CenteredManagementIntegratedSystem,简称PCMIS)。其总体框架模型如下:

PCIMS是开放式的、以计划为核心的、面向管理集成的企业运作系统,它实现了如下的创新:

I.建立了以Internet/Intranet为核心的信息集成平台,实现了系统的开放运作

PCIMS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集成优势的基础上,如OOTO(Object-OrientedTechnology),CASE(ComputerAidedSo(tweweEngineering),C/S(Client/Server)和分布式数据处理系统等,建立了以Internet/Intranet为核心的信息集成平台支持远程通讯、电子商务((E-com-mrrc日、某于EB技术的电r-数据交换EDI、多数据库集成等,从而保证了供应链上各环节的信息集成与共享,使集成运作系统建立在更加开放的操作平台上,实现了系统的开放与高速运作。

2建立了以计划为核心的管理集成框架,实现了系统的管理集成

以计划为核心的管理集成框架是PCIMS的核心,它是对系统集成形式、结构化的描述,是建立在信息集成与共享基础上的更高层次上管理集成模式。该框架以ERP(企业资源计划)为核心、以过程集成、组织集成和企业集成为支持、以产品开发、制造、质量保证、财务、营销等为具体的运作环节,实现了对开放系统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的集成以及开发、生产、财务,昔销等业务职能的集成。

3建立了信息集成与管理集成的互动机制,实现了系统的高速协调运作

开放式的信.急集成平台为管理集成框架各功能结构提供了高效的链接手段、反过来,以计划为核心的管理集成框架又促进了信自、集成的协调统一,二者相互联系,互为推动,实现了整个系统的高效协调运作。

(二)以计划为核心的管理集成框架(以下简称集成框架)结构创新

1集成框架以ERP为核心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是在MRPI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个面向供应链管理的管理信息集成系统,ERP将企业的业务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联系的供应链(包括供应商、制造分厂、分销网络和顾客等),实施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战略,把顾客的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实现完全按照顾客需求制造的结构模式。以ERP作为集成框架的核心,从集成的广度来讲,可对供应链上所有环节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在生产运行和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要素的最佳组合;从运行的角度来讲,ERP与其它分系统有密切的信息联系,通过信息接口将系统运行过程中具体的业务职能(如开发、生产、财务、营销等)有机的集成起来,可以有效计划

和控制系统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制造资源和生产经营活动。

2.集成枢架以过程集成、组织集成和企业集成为支持

过程集成指的是抛开传统劳动分工的思想和理念,强调按照自然的工作过程去组织生产和管理,将原来因任务分工而被分割的过程重新整合为面向顾客的完整过程,其核心是并行工程(ConcurrentEngineering)o组织集成就是要彻底改变传统的、由于等级链式的管理结构而带来的机构臃肿、部门分割、员工缺乏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合作精神的弊端,采用多变的动态组织结构,组织集成的核心是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企业集成以敏捷制造(AgileManu(acturin助为代表,它的组织形式是针对某一特定产品的形成而组织或建立起的企业之间的动态联盟,即所谓的虚拟企业仪irtualEnterprise)oVE针对特定的市场机会在全球范围寻找合作伙伴,联合开发产品,共同占领市场,共享收益、共担风险,而当市场环境变化后,又重新组合。

过程集成、组织集成和企业集成是企业集成化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它们强调的是技术、人与组织之间的综合集成。集成框架以这三者的集成为支持,可以提高整个制造过程〔从设计、工艺,制造到服务)的质量,降低产品生命周期费用,缩短产品研究开发周期;可以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组织内部和不同组织之间价值观、利益的集成;可以使企业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提高企业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可以更好的支持供应链管理,使企业获得长期的经济效益。

3.集成框架的具体运作面向管理集成

企业的具体运作包含许多环节,如产品开发、制造、质量保证、财务、营销等,集成框架支持这些环节,使它们的运作建立在开放系统上,以顾客为中心,面向管理集成。限于篇幅。这里仅就两个典型环节—产品开发和制造作以说明,其它环节论述见相关文献。

(1)产品的开发环节采用以下三种模式:

①以CE为核心,面向X设计的开发模式

该模式将产品形成过程的各个环节,即设计过程、制造过程和装配过程并行的集成起来,设计的同时模拟产品的制造、装配和使用等环节,从而实现设计是面向制造的设计、设计是面向装配的设计,制造出的产品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②产品开发团队((ProductDevelopmentTeam)模式

该模式将与产品形成过程有关的,来自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学科领域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组织起来,组成一个产品开发团队,团队成员之间协同工作,保证产品开发过程的顺利进行。开发任务结束,工作团队即告解散。

③以动态联盟为核心的现代网络开发模式

该模式以全球范围内“基于双赢原则组成的动态联盟”来实现新产品的开发任务。其涵义是:联盟各方基于Internet联合,以它们拥有的硬件、软件和人力等优势开发资源加以联盟,形成一个产品开发的网络环境—虚拟的异地合作开发集合体,利用全球资源快速开发出高质量、低成本、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

(2)制造环节采用大规模定制(MassCustomization)模式

所谓大规模定制就是将定制产品的生产问题通过产品结构和制造过程的重组。全部或部分的转化为批量生产。采用这种模式,对于顾客而言,可以得到定制的、个性化的产品,对于企业而言,则可以通过批量生产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因此MC可以很好的解决系统运行的灵活性和高效性之间的矛盾。MC的实现需要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手段的支持,概括起来就是:设计的标准化,模块化;制造的专业化;组织与管理的扁平化、网络化;技术的自动化、信息化。在集成框架模型中,开发、组织与管理以及技术的支持可以通过其它环节得到有效保证,而制造过程可以借助成组技术(GroupTechnology)来进行。

三、PCIMS在我国的推广建议

PCIMS在我国推广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集体经济企业篇4

一、增加集体收入,带动农民致富

2015年,某市礼花总厂创造工业产值1200万元,实现集体收入210万元,提高人均收入810元。显然,村办企业的发展,直接提高了村集体收入,通过某市礼花总厂的产业链接和企业的不断完善,直接提高了丰仪村人均收入,拉动了村民的致富水平。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080元,丰仪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和蓬勃式的发展。因此,丰仪村在2012年3月先后被咸阳市委、市政府授予“小康示范村”,2012年6月相继被兴平市委、市政府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科技示范村”、“生态文明村建设示范村”,如今丰仪村已经成为兴平社会主义新农村一颗闪亮的明星[2]。

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就业

目前在某市礼花总厂长期从事生产的职工多达300余人,农闲时节参与生产的农民达100余人,直接解决就业400余人。显然,村办企业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促进农民就业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此外,在某市礼花总厂上班的农民还不耽误农田的生产。这样不但上班有收入,还有家里的庄稼收入。所以,在某市礼花总厂上班的农民既能照顾好自己的家庭生活和自己子女的生活,又解决了老百姓不出家门就能上班的问题。此外,在某市礼花总厂从事经营生产的职工,在农村的农忙时节时,厂里就会实行农忙假日,让村民毫无后顾之忧的收割家里的庄稼,等到农忙时节过了之后,厂里再组织经营生产活动。因此在厂里从事从生产经营的职工,在农忙时节不耽误自己家里的庄稼收成,在农忙时节之外又可以在自己所在村的村办企业从事生产活动,对村民来说何乐而不为呢。

三、新农村建设投入的主要支撑

某市礼花总厂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和村容建设注入了活力,先后投资90万元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从而实现了“抽水深管化,灌溉暗化井,用电地缆化”。某市礼花总厂在对丰仪村的村容村貌建设有重要贡献,先后投资60万元用于绿化村间道路,实现了“村间道路水泥化,门前绿化统一化,街道路灯统管化”;投资20多万元,建设丰仪村村民的家庭沼气池项目,为有条件的村民建设沼气池,使用清洁能源,完成了丰仪村150户沼气池再建设项目;投资20多万元,修建了丰仪村中心广场;投资70多万元修建了丰仪村中心排水工程;投资20多万元修建村水泥路面2公里,投资10多万元整修改建了丰仪村文明生态示范村一条街,为了建设一个干净卫生文明的丰仪村,某市礼花总厂联合丰仪村成立了村环卫队;投资3万多元,建成了灯光篮球场一个,方便村民的体育锻炼;投资40多万元,全面改造升级丰仪村的道路,新打水泥路面3公里,实现了村组间的道路硬化、亮化、绿化、净化。从2008年以来,结合某市礼花总厂的资金,新打灌溉渠34眼,铺设输水暗管15000米。目前,全村所有灌溉井均已更新完毕,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从1998年起,先后投资80多万元,对村办小学进行修建和改造,2009年又结合某市礼花总厂的资金,建设高标准全日制、寄宿制的丰仪镇丰仪村中心小学,目前已经投入使用。这说明村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村庄规划与建设和社会治安等都离不开村办企业,也就是说离不开村集体经济的有力支撑。在实地的调查中也可以发现,在村办企业的经济实力比较强的行政村,该行政村的村集体经济就相当强,该村的村容村貌就比较有活力,新农村建设总体推进的步伐就相对而言比较快。

四、实现农村土地的高效流转

某市礼花总厂厂房面积达15000多平方米,使一般的农村土地流转成为工业用地,提高了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值,实现了200多亩地的成功流转,不仅实现了农村土地由低产值土地向高产值土地的转变,而且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实现了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的双赢。可见,村办企业在农村土地高效流转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现了农村土地的高效流转[3]。土地的升值给当地的村民带来了收益的同时,又充分利用了农村土地的价值,真可谓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五、农村福利保障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补充

丰仪村的保障福利机制明显比其它没有村办企业的行政村的完善,丰仪村全村人民的新农村合作医疗所需群众自己上缴的部分均有某市礼花总厂全部缴纳,并且在丰仪村的五保户以及家庭困难户的照顾补贴也由某市礼花总厂全部负责。除此之外,对丰仪村的全部老党员的慰问也由某市礼花总厂全部承担。在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的情况下,村办企业为农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帮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有力的填补了国家公共财政在农村保障事业中的空缺[4]。农村福利保障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村办企业的大力支持,村办企业是农村福利保障事业发展坚强有力的后盾。

参考文献:

[1] 吕信明.村办企业在村级经济中的作用[N]乡镇企业研究,1998-04-15

集体经济企业篇5

随着全球化演进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部分企业快速成长,形成了一些以名牌优质产品为龙头,一个或若干个大中型骨干企业为主体,若干个有内在经济技术联系的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企业集团的规模达到世界500强的数量逐年增加。许多企业集团的规模超过了一般区域(省、市、城镇)的经济总量,有的甚至超过一个国家经济量,企业集团形成了区别于政府的另一种全球存在的经济政治组织。企业集团在经济上不再是单纯表现为微观性,很多大的企业集团呈现明显的宏观经济的特点,规模大,内部层次多,员工人数多,社会影响大,一个企业集团的状况有时足以代表一个国民经济产业特征,企业集团的管理更加复杂化。

但是由于竞争的存在,企业集团承受的市场风险不会因为企业规模增长而显著降低。据有关数据显示,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为40-50年。为了企业集团的长期生存,就要求企业集团管理不仅是传统上微观层面的经济管理,同时也包含着宏观层面的经济管理。由于企业集团的政治经济影响巨大,如美国个别金融企业的次级债问题,导致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企业集团自身层面和政府监管部门都有加强企业集团的经济运行状况的必要。传统的绩效管理更多注重组织内部的部门员工完成组织目标情况,财务分析往往滞后于企业实际状况,不能全面衡量企业集团的全面状况。因此需要重新建立一套关注企业集团全面的经济运行质量指标体系。

一、经济运行质量指标与绩效指标的区别与联系

企业集团的全面经济运行质量指标与绩效指标的应用理念基本相同,均源于PDCA流程方式,但两类指标的出发点不同。

绩效指标设计,是将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进行分解和细化,通过设置关键绩效指标及相应的考核办法,建立绩效管理体系,促进绩效目标的实现。绩效指标是一套设计用来衡量企业一定时期内工作结果是否达到起点目标的对照标准,是企业可以描述、衡量和控制的,其结果是企业在各层面经营效果的体现。

图1:经济运行质量评价流程图

经济运行质量指标,其设计的出发点是关注企业的经济运行体制与机制的适应性,不侧重指标是否纳入组织的绩效考核。通过设定年度具体测量目标,季度或月度对测量数据实际值与期望值的比照偏差,对偏差原因进行分析,发现缺陷问题或有效管理方法,制定整改措施或推广计划,跟踪整改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整个经济运行水平(图1)。从企业集团整体宏观层面分析评价运行状况,找出优秀的经验加以推广,分析不足之处加以改进。经济运行指标反映的状况,一般不是单个部门内部决定的事项,而是多部门或多系统之间协调的结果,因此不能将经济运行分析指标直接视同绩效考核指标,进行制定考核。根据经济运行质量指标分析后制定的具体工作计划,可以作为绩效指标考核事项执行计划考核。

二、经济运行质量指标设计的原则

(一)重要性。选择指标用于分析评价企业集团的整体经济运行质量,首先所选指标必须具备整体重要性,因此需要关注最能体现企业价值的事项。

(二)战略相关性。未来的价值才具有战略意义。指标分析评价的目的是关注企业长期价值,因此不能仅仅着眼于当前,更需侧重对未来的影响事项指标数据。

(三)问题严重性。事物的发展总是当前情况的延续,企业和人同样面临活着当下局面,当前存在的各种矛盾要都需关注,但解决问题时,需针对问题的严重性,优先排序,选择重点关注的对象,通过分析改进,才能针对性解决重点问题。

(四)可测量性。经济运行指标是用来进行分析经济运行质量,通过对指标分析查找异常或者规律,并一步一步揭示数据背后的实体经营缺陷或优势,追踪缺陷或优势成因,提出改进措施,落实改进措施或推广先进经验,逐步提高企业集团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因此各项指标必须具备可观测和可分析,可观测性要求指标事项可以定性测量或定量测量。

(五)可改进性。企业集团运行管理中涉及的经济运行指标非常多,每个角度都可以找到或设计出相关的指标,但有些指标可以测量,但不具有企业自主的改进性,则不适合作为经济运行监控指标;因此必须选择企业集团可以通过管理改进的事项作为指标设计的选择依据。如单个企业的所得税税负水平,由于政府的各项政策规定,一般情况下是特定,但一个企业集团,可以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利润,使得整体的税负水平降低。因此指标设计时因选择集团整体税负水平作为测量指标。

(六)全面性。企业集团的运作涉及的管理事项众多,可分析测量的指标繁杂,而选择尽可能少的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并且能从多个角度反映企业的面貌的指标,必须考虑指标的全面性。基于当代企业管理研究的普遍认识-平衡计分卡是企业管理识别整体目标的有效工具,能有效的将企业战略及绩效,过程管理密切配合。因此可以以平衡记分卡为基础工具,分析事项建立一套全面的企业集团的经济运行质量指标体系。

三、基于S企业集团经济运行指标体系设计案例

S企业集团是一家以军工电子研制生产为核心的研究所及其投资的若干民品公司共同组成的大型企业集团。2011年其集团资产规模达到120亿元,从业人数1万人,销售额80亿元。

(一)经济运行质量指标选择要素。根据上述六个方面的指标选择原则,集合S企业集团的具体情况,梳理的S企业集团的经济运行质量指标选择要素如下:

1.从平衡记分卡工具出发,经济运行质量指标从企业集团的财务、客户、内部业务、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进行发散梳理。

2.从时空角度出发,经济运行质量指标能反映企业运营的状态(当前)及成果(过去),及应对未来的能力(未来)。因此建立指标体系中包括:

状态主要是资产的质量和安全,反映企业承受的风险和生存的能力;成果主要是当前取得综合财务效益,社会效益等;应对未来的能力主要反映企业的效率,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项应变能力等。

从S企业集团战略目标――成为创新型国际一流电子信息企业集团的目标出发,重点关注创新事项,经济运行质量指标中包含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创新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反映。同时关注影响企业集团整体创新质量的知识共享水平及信息化水平等。

从S企业集团当前面临的战略转型任务出发,从过去的“军品为主、民品为辅”向“军品为核心、民品为主”产业结构转型,当前民品缺乏强而大的产业,因此经济运行质量指标中需要包括民品产业做强做大的经济指标,如民品经济规模增长情况、民品的竞争优势、民品资本的商业扩张等指标事项。

从S企业集团经济运行当前面临的存货居高不下、流动资金紧张、成本压力大等困难出发,当前经济运行质量指标需要包括存货周转率、成本费用率等指标事项。

经过梳理筛选,综合各方面要求,从15个角度衡量一个军工企业集团的经济运行质量相对全面合适:(1)资产安全,债务风险;(2)盈利能力;(3)资产质量;(4)经营增长状况;(5)市场的发展能力及趋势;(6)产品结构;(7)市场结构;(8)产业结构;(9)客户的质量;(10)内部效率;(11)产品质量;(12)管理柔性,能力可扩展性;(13)人力资源稳定及潜力;(14)知识共享;(15)创新能力。根据每个角度的典型分析指标,选择34项分析评价指标作为一级指标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角度的详细分析的需要,确定各角度二级指标,作为一级指标的细化修正和补充。(详见表1)

(二)测量周期的确定。考虑工作量及分析效果等因素,经济运行质量指标在评价周期方面应该根据指标特性确定分析周期,一般以季度为主,月度及年度为辅。财务维度及内部业务维度的指标事项,指标数据的收集比较方便,季度测量比较合适。客户维度及学习成长维度方面,因数据变化相对较慢,建议年度测量评价为主。

(三)评价标准的确定。为有效开展经济运行质量指标监测,选择经济运行质量指标的同时,需要确定指标的评价标准。由于指标的涉及面广,评价标准的确定需要根据不同的指标属性确定,其评价标准需要根据各方面的情况综合平衡考虑。基于S企业集团是一家国有军工集团,其外部评价参考标准有国资委财务测评标准,军工企业质量标准,行业中优秀企业的绩效等;内部的参考标准有企业集团的自身战略目标,年度经济运行目标,自身前三年的实际经济运作指标值等。根据上述各类标准初步筛选出各类指标的初步评价标准,以集体讨论的形式最终确定当前的评价标准。

(四)执行中的调整和完善。在实践中,需要根据S企业集团的自身特点及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点,确定监测的事项,进而选择合适的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由S企业集团相应部门根据考核期按时反馈监测数据,并提供给决策层作为决策依据。在执行过程中S企业集团决策层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对经济运行质量评价指标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通过指标监测使企业集团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四、结论

企业集团的经济运行质量评价指标的设计及运用作为企业集团管理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服务于推进企业集团整体价值的提升。其出发点强调企业集团大局观,涉及企业集团的各方面,因此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通过经济运行质量评价指标的执行和监控,把握企业的宏观经济方向,指导企业集团持续改进,最求卓越,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每个企业集团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建设和完善其全面经济运行质量指标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建业,庄玮.创建CEI综合指数评价集团经济运行质量[J].中国民,2010,1:12-15.

[2]杨兴月.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商业会计,2011,11Z:45-46.

[3]吴永林,郭华.高技术企业经济运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09,3:16-19.

[4]刘正华.浅议企业集团的经济运行管理[J].中国总会计师,2011,11:34-135.

[5]吴琨,赵顺龙.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基于ANP方法[J].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2011,12:3-8.

集体经济企业篇6

集体经济的实质是合作经济,包括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然而,在集体经济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只承认集体经济是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弱化甚至否认了集体经济还具有劳动者资本联合的特征。否认了劳动者个人产权,是传统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的最大区别。所以,集体经济要还原其合作经济的本来特征,就必须对集体经济产权制度进行改革。

一、我国集体所有制经济改革发展状况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对集体企业进行了改革,如,改主管部门统收统支、统负盈亏为企业独立运算、自负盈亏,改生产型为生产经营型,改单一的固定工资为按劳分配的多种工资分配形式,并恢复劳动分红制度,率先推行和完善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与企业内部配套改革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这些改革没有解决企业产权这个关键问题,随着宏观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入,一部分集体企业开始进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企业制度创新,尤其是90年代以来,以职工持股为特征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职工持股公司大量出现,形成国有、集体、个人产权相结合的混合合作制经济。集体经济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传统单一组织形式向多种实现形式转变;由传统封闭的经营方式向社会化经营方式转变;由传统生产经营体制向资本运营体制转变;企业积累方式向资本积累方式转变;由传统企业制度逐渐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由传统企业产业制度逐步向现代产权制度转变。改革的步伐加快收到了明显效果。以传统集体企业为例,改革以来,企业减少48%,多元投资主体企业迅速发展,1998年与1996年相比,平均年增长70%,据2000年统计,100多个县以上集体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的占企业总数的78%,还有的组建企业集团实施联合、兼并、租赁、承包、中外合资、出售、合伙、私营、公有化民营等。

改革改制促进了集体经济的新发展。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0年与1998年相比,规模以上集体大幅度减少,而平均多户企业的资产由1867万元增加到2682万元,增长了43.7%;企业发展速度加快,2002年全国规模以上集体、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3644亿元,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为12.4%,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但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集体企业由于历史包袱沉重,加之旧观念和产权制度的影响,难以冲出传统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中陷入困境。这主要表现在:传统集体经济处于萎缩状态,集体企业和从业人员大幅度减少,利润下降,企业负债率居高不下,集体资产流失严重,离岗、下岗职工生活困难等。事实证明,传统的集体企业不深化改革是没有出路的。

二、当前集体经济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1年年底,全国集体企业户数从1991年的338万户降至220万户,年均降速超过10万户;从业人员从1991年的3628万人降至1241万人,年均递减200余万人;集体企业职工的生活十分窘迫,2001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453元,集体企业职工仅为6667元,低于平均水平40%,全国城镇离岗职工年平均生活费为2020元,集体企业职工为789元,低于平均水平60%。由于改革滞后,集体经济改革中凸显几大问题:

一是法规滞后。当前,集体企业沿用的仍然是1991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和1990年6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随着改革的深入,这些法规早已不能解决集体企业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甚至还阻碍了集体企业改革的步伐。

二是管理体制缺位。经过几轮机构改革,政府与集体企业之间的关系仍未理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务院机构中没有专门管理集体企业改革的部门。

三是改革不配套。无论是税收、融资、兼并、破产,还是解除劳动关系,国家没有出台任何旨在支持集体企业改革的政策,虽然同属于公有制企业,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在政策环境上有着巨大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四方面:(1)从融资政策上看,银行历来贷款是“先国有,后集体”。(2)从兼并破产改革看,国有企业破产时资产变现首先用于安置职工,而集体企业破产资产变现首先用于归还债务,国有企业破产职工安置费由财政部门兜底。(3)从解除劳动关系政策看,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国家给予基本生活费,财政、社保、企业三家抬,而集体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则不能享受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国有企业职工解除、改变劳动关系,国家允许给予经济补偿,集体企业职工则无此政策。(4)从税收政策上看,过去在执行税前还贷政策时,国有企业的各种支持贷款可以税前还贷,而集体企业只有60%的贷款可以税前归还,其余40%则须用税后利润归还。

在困扰集体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各种矛盾中,产权是个核心,集体企业的产权关系十分复杂,主要问题是产权主体不清、归属不明和界定困难。从名义上看,集体企业的产权为劳动群众共同占有,但实际上,无论是经营者的选择、重大项目的决策,还是资产的收益和处置,都不由集体企业职工决定,这种“名为集体所有,实为职工空有”的产权状态,使得集体企业改革缺乏动力主体、素质主体以及风险主体,最终陷入集体企业的主管者和经营者因没有产权而缺乏改革动力,职工空有名义产权而没有决策权,无力推动改革的尴尬。

三、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对策思考

针对集体所有制经济在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立足于长远,着眼于当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用改革发展的办法认真加以解决。因此,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改革,发展多种形式集体经济已成为必然的要求。只有对集体企业进行彻底改制,集体企业才能获得新生。

集体企业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明晰集体企业权益的归属,实现产权主体人格化,给予集体职工经济补偿,实现身份置换,确定“模糊产权”、“无主产权”的法律地位和利益主体,彻底消除“名为集体所有,实为职工空有”的虚拟产权主体和模糊产权关系,将集体企业改制为公司制企业、合作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合伙企业或私营企业。

集体企业改制时,应重点解决以下六个问题:

一是尽快出台新的全国性的集体经济改革、改制的法律法规,明确集体资产的归属和明晰集体企业的产权主体。新的法律法规必须突破集体资产只能共有的限制,把现代集体经济定性为合作经济。

二是依照“谁投资,谁所有”与“谁积累,谁所有”相结合的原则,按照一定区域内劳动者所有、联合经济范围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与集体企业职工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不同边界,来明晰集体资产的产权主体。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集体资产中虽然有投资人出资积累的成分,但更大量的是集体企业职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通过自身的劳动并承担相应风险的情况下创造积累而成的。所以,集体企业中没有明确投资主体或投资主体权益之外的资产,都应属于劳动群众积累的资产。

三是改制的集体企业要同时解除职工劳动关系,并根据职工工龄、创业贡献、技术创新、岗位责任的因素不同,给予经济补偿。集体企业职工的劳动关系及身份是历史形成的,当时国家倡导全民就业,但又无法将就业人口用全民职工的办法全部包下来,只好采取全民和集体职工两种不同的用工方式,显然,集体职工是计划经济用工制度的产物。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集体企业中的用工制度已经演变成为事实上的终身制,职工成了“企业人”,因而在集体企业改制时,应同时解除集体企业与原来企业的劳动关系,让集体企业职工从“企业人”转化为“社会人”,集体企业在解除职工劳动关系时,可比照国有企业的有关政策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补偿资金的来源同样可以是企业的净资产,也可以是现金或债权。

四是适当考虑集体企业退休职工的利益。集体企业的资产是集体企业职工共同拥有的,理应包括已退休的老职工,所以,集体企业在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时,应同时解决两个问题:明晰集体企业在职职工对企业拥有的产权,留出一块资产用于补充退休职工社会保障的不足和解决生活困难。

五是联社组织应转为合作经济行业管理协调机构。长期以来,手工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等联社组织通过成员单位上缴利润和管理费形成合作事业基金,然后又将部分基金或投或借给所辖集体企业,联社既是行政主管部门,又是投资人,成为“婆婆加老板”。但是就其根源来说,联社资产实际是从所辖集体企业资产转化而来的,所以联社的净资产并不归联社机关人员所有,联社改革时应将其资产归还给联社范围内的劳动群众。

六是要明确负责集体经济改革、改制政策的政府部门。目前集体经济改革、改制中的诸多重大问题没有一个政府部门负总责研究,这是集体经济改革、改制长期滞后的体制原因。政府部门既要负责制定集体经济改革、改制政策,也要负责指导各地执行政策。组织机构不落实,一切都是空话。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产权的复杂性,集体企业改制也应在政策指导下分类推进,循序渐进,切忌“一刀切”、齐步走,力求规范和平稳。

参考文献:

〔1〕魏文昌.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4,(12).

集体经济企业篇7

集体经济的实质是合作经济,包括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然而,在集体经济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只承认集体经济是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弱化甚至否认了集体经济还具有劳动者资本联合的特征。否认了劳动者个人产权,是传统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的最大区别。所以,集体经济要还原其合作经济的本来特征,就必须对集体经济产权制度进行改革。

一、我国集体所有制经济改革发展状况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对集体企业进行了改革,如,改主管部门统收统支、统负盈亏为企业独立运算、自负盈亏,改生产型为生产经营型,改单一的固定工资为按劳分配的多种工资分配形式,并恢复劳动分红制度,率先推行和完善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与企业内部配套改革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这些改革没有解决企业产权这个关键问题,随着宏观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入,一部分集体企业开始进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企业制度创新,尤其是90年代以来,以职工持股为特征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职工持股公司大量出现,形成国有、集体、个人产权相结合的混合合作制经济。集体经济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传统单一组织形式向多种实现形式转变;由传统封闭的经营方式向社会化经营方式转变;由传统生产经营体制向资本运营体制转变;企业积累方式向资本积累方式转变;由传统企业制度逐渐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由传统企业产业制度逐步向现代产权制度转变。改革的步伐加快收到了明显效果。以传统集体企业为例,改革以来,企业减少48%,多元投资主体企业迅速发展,1998年与1996年相比,平均年增长70%,据2000年统计,100多个县以上集体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的占企业总数的78%,还有的组建企业集团实施联合、兼并、租赁、承包、中外合资、出售、合伙、私营、公有化民营等。

改革改制促进了集体经济的新发展。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0年与1998年相比,规模以上集体大幅度减少,而平均多户企业的资产由1867万元增加到2682万元,增长了43.7%;企业发展速度加快,2002年全国规模以上集体、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3644亿元,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为12.4%,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但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集体企业由于历史包袱沉重,加之旧观念和产权制度的影响,难以冲出传统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中陷入困境。这主要表现在:传统集体经济处于萎缩状态,集体企业和从业人员大幅度减少,利润下降,企业负债率居高不下,集体资产流失严重,离岗、下岗职工生活困难等。事实证明,传统的集体企业不深化改革是没有出路的。

二、当前集体经济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1年年底,全国集体企业户数从1991年的338万户降至220万户,年均降速超过10万户;从业人员从1991年的3628万人降至1241万人,年均递减200余万人;集体企业职工的生活十分窘迫,2001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453元,集体企业职工仅为6667元,低于平均水平40%,全国城镇离岗职工年平均生活费为2020元,集体企业职工为789元,低于平均水平60%。由于改革滞后,集体经济改革中凸显几大问题:

一是法规滞后。当前,集体企业沿用的仍然是1991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和1990年6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随着改革的深入,这些法规早已不能解决集体企业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甚至还阻碍了集体企业改革的步伐。

二是管理体制缺位。经过几轮机构改革,政府与集体企业之间的关系仍未理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务院机构中没有专门管理集体企业改革的部门。

三是改革不配套。无论是税收、融资、兼并、破产,还是解除劳动关系,国家没有出台任何旨在支持集体企业改革的政策,虽然同属于公有制企业,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在政策环境上有着巨大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四方面:(1)从融资政策上看,银行历来贷款是“先国有,后集体”。(2)从兼并破产改革看,国有企业破产时资产变现首先用于安置职工,而集体企业破产资产变现首先用于归还债务,国有企业破产职工安置费由财政部门兜底。(3)从解除劳动关系政策看,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国家给予基本生活费,财政、社保、企业三家抬,而集体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则不能享受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国有企业职工解除、改变劳动关系,国家允许给予经济补偿,集体企业职工则无此政策。(4)从税收政策上看,过去在执行税前还贷政策时,国有企业的各种支持贷款可以税前还贷,而集体企业只有60%的贷款可以税前归还,其余40%则须用税后利润归还。

在困扰集体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各种矛盾中,产权是个核心,集体企业的产权关系十分复杂,主要问题是产权主体不清、归属不明和界定困难。从名义上看,集体企业的产权为劳动群众共同占有,但实际上,无论是经营者的选择、重大项目的决策,还是资产的收益和处置,都不由集体企业职工决定,这种“名为集体所有,实为职工空有”的产权状态,使得集体企业改革缺乏动力主体、素质主体以及风险主体,最终陷入集体企业的主管者和经营者因没有产权而缺乏改革动力,职工空有名义产权而没有决策权,无力推动改革的尴尬。

三、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对策思考

针对集体所有制经济在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立足于长远,着眼于当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用改革发展的办法认真加以解决。因此,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改革,发展多种形式集体经济已成为必然的要求。只有对集体企业进行彻底改制,集体企业才能获得新生。

集体企业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明晰集体企业权益的归属,实现产权主体人格化,给予集体职工经济补偿,实现身份置换,确定“模糊产权”、“无主产权”的法律地位和利益主体,彻底消除“名为集体所有,实为职工空有”的虚拟产权主体和模糊产权关系,将集体企业改制为公司制企业、合作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合伙企业或私营企业。

集体企业改制时,应重点解决以下六个问题:

一是尽快出台新的全国性的集体经济改革、改制的法律法规,明确集体资产的归属和明晰集体企业的产权主体。新的法律法规必须突破集体资产只能共有的限制,把现代集体经济定性为合作经济。

二是依照“谁投资,谁所有”与“谁积累,谁所有”相结合的原则,按照一定区域内劳动者所有、联合经济范围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与集体企业职工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不同边界,来明晰集体资产的产权主体。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集体资产中虽然有投资人出资积累的成分,但更大量的是集体企业职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通过自身的劳动并承担相应风险的情况下创造积累而成的。所以,集体企业中没有明确投资主体或投资主体权益之外的资产,都应属于劳动群众积累的资产。

三是改制的集体企业要同时解除职工劳动关系,并根据职工工龄、创业贡献、技术创新、岗位责任的因素不同,给予经济补偿。集体企业职工的劳动关系及身份是历史形成的,当时国家倡导全民就业,但又无法将就业人口用全民职工的办法全部包下来,只好采取全民和集体职工两种不同的用工方式,显然,集体职工是计划经济用工制度的产物。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集体企业中的用工制度已经演变成为事实上的终身制,职工成了“企业人”,因而在集体企业改制时,应同时解除集体企业与原来企业的劳动关系,让集体企业职工从“企业人”转化为“社会人”,集体企业在解除职工劳动关系时,可比照国有企业的有关政策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补偿资金的来源同样可以是企业的净资产,也可以是现金或债权。

四是适当考虑集体企业退休职工的利益。集体企业的资产是集体企业职工共同拥有的,理应包括已退休的老职工,所以,集体企业在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时,应同时解决两个问题:明晰集体企业在职职工对企业拥有的产权,留出一块资产用于补充退休职工社会保障的不足和解决生活困难。

五是联社组织应转为合作经济行业管理协调机构。长期以来,手工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等联社组织通过成员单位上缴利润和管理费形成合作事业基金,然后又将部分基金或投或借给所辖集体企业,联社既是行政主管部门,又是投资人,成为“婆婆加老板”。但是就其根源来说,联社资产实际是从所辖集体企业资产转化而来的,所以联社的净资产并不归联社机关人员所有,联社改革时应将其资产归还给联社范围内的劳动群众。

六是要明确负责集体经济改革、改制政策的政府部门。目前集体经济改革、改制中的诸多重大问题没有一个政府部门负总责研究,这是集体经济改革、改制长期滞后的体制原因。政府部门既要负责制定集体经济改革、改制政策,也要负责指导各地执行政策。组织机构不落实,一切都是空话。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产权的复杂性,集体企业改制也应在政策指导下分类推进,循序渐进,切忌“一刀切”、齐步走,力求规范和平稳。

参考文献:

〔1〕魏文昌.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4,(12).

集体经济企业篇8

集体经济的实质是合作经济,包括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然而,在集体经济发展的 历史 上,人们只承认集体经济是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弱化甚至否认了集体经济还具有劳动者资本联合的特征。否认了劳动者个人产权,是传统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的最大区别。所以,集体经济要还原其合作经济的本来特征,就必须对集体经济产权制度进行改革。

1 当前集体经济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1 法规滞后。

当前,集体企业沿用的仍然是1991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和1990年6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随着改革的深入,这些法规早已不能解决集体企业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甚至还阻碍了集体企业改革的步伐。

1.2 理体制缺位。

经过几轮机构改革,政府与集体企业之间的关系仍未理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务院机构中没有专门管理集体企业改革的部门。

1.3 改革不配套。

在困扰集体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各种矛盾中,产权是个核心,集体企业的产权关系十分复杂,主要问题是产权主体不清、归属不明和界定困难。从名义上看,集体企业的产权为劳动群众共同占有,但实际上,无论是经营者的选择、重大项目的决策,还是资产的收益和处置,都不由集体企业职工决定,这种“名为集体所有,实为职工空有”的产权状态,使得集体企业改革缺乏动力主体、素质主体以及风险主体,最终陷入集体企业的主管者和经营者因没有产权而缺乏改革动力,职工空有名义产权而没有决策权,无力推动改革的尴尬。

2 集体 经济 改革发展的对策思考

针对集体所有制经济在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立足于长远,着眼于当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用改革发展的办法认真加以解决。因此,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改革,发展多种形式集体经济已成为必然的要求。只有对集体企业进行彻底改制,集体企业才能获得新生。

集体企业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明晰集体企业权益的归属,实现产权主体人格化,给予集体职工经济补偿,实现身份置换,确定“模糊产权”、“无主产权”的 法律 地位和利益主体,彻底消除“名为集体所有,实为职工空有”的虚拟产权主体和模糊产权关系,将集体企业改制为公司制企业、合作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合伙企业或私营企业。

集体企业改制时,应重点解决以下六个问题:

2.1 尽快出台新的全国性的集体经济改革、改制的法律法规,明确集体资产的归属和明晰集体企业的产权主体。新的法律法规必须突破集体资产只能共有的限制,把现代集体经济定性为合作经济。

2.2 依照“谁 投资 ,谁所有”与“谁积累,谁所有”相结合的原则,按照一定区域内劳动者所有、联合经济范围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与集体企业职工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不同边界,来明晰集体资产的产权主体。从 历史 和现实的角度来看,集体资产中虽然有投资人出资积累的成分,但更大量的是集体企业职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通过自身的劳动并承担相应风险的情况下创造积累而成的。所以,集体企业中没有明确投资主体或投资主体权益之外的资产,都应属于劳动群众积累的资产。

2.3 改制的集体企业要同时解除职工劳动关系,并根据职工工龄、创业贡献、技术创新、岗位责任的因素不同,给予经济补偿。集体企业职工的劳动关系及身份是历史形成的,当时国家倡导全民就业,但又无法将就业 人口 用全民职工的办法全部包下来,只好采取全民和集体职工两种不同的用工方式,显然,集体职工是计划经济用工制度的产物。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集体企业中的用工制度已经演变成为事实上的终身制,职工成了“企业人”,因而在集体企业改制时,应同时解除集体企业与原来企业的劳动关系,让集体企业职工从“企业人”转化为“ 社会 人”,集体企业在解除职工劳动关系时,可比照国有企业的有关政策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补偿资金的来源同样可以是企业的净资产,也可以是现金或债权。

2.4 适当考虑集体企业退休职工的利益。集体企业的资产是集体企业职工共同拥有的,理应包括已退休的老职工,所以,集体企业在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时,应同时解决两个问题:明晰集体企业在职职工对企业拥有的产权,留出一块资产用于补充退休职工社会保障的不足和解决生活困难。

2.5 联社组织应转为合作经济行业 管理 协调机构。长期以来,手 工业 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等联社组织通过成员单位上缴利润和管理费形成合作事业基金,然后又将部分基金或投或借给所辖集体企业,联社既是 行政 主管部门,又是投资人,成为“婆婆加老板”。但是就其根源来说,联社资产实际是从所辖集体企业资产转化而来的,所以联社的净资产并不归联社机关人员所有,联社改革时应将其资产归还给联社范围内的劳动群众。

2.6 要明确负责集体经济改革、改制政策的政府部门。目前集体经济改革、改制中的诸多重大问题没有一个政府部门负总责研究,这是集体经济改革、改制长期滞后的体制原因。政府部门既要负责制定集体经济改革、改制政策,也要负责 指导 各地执行政策。组织机构不落实,一切都是空话。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产权的复杂性,集体企业改制也应在政策指导下分类推进,循序渐进,切忌“一刀切”、齐步走,力求规范和平稳。

参考文献

集体经济企业篇9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5年年底,全国集体企业户数从1991年的338万户降至220万户,年均降速超过10万户;从业人员从1991年的3628万人降至1241万人,年均递减200余万人;集体企业职工的生活十分窘迫,2005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453元,集体企业职工仅为6667元,低于平均水平40%,全国城镇离岗职工年平均生活费为2020元,集体企业职工为789元,低于平均水平60%。由于改革滞后,集体经济改革中凸显几大问题:  

1.1 法规滞后。  

当前,集体企业沿用的仍然是1991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和1990年6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随着改革的深入,这些法规早已不能解决集体企业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甚至还阻碍了集体企业改革的步伐。  

1.2 理体制缺位。  

经过几轮机构改革,政府与集体企业之间的关系仍未理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务院机构中没有专门管理集体企业改革的部门。  

1.3 改革不配套。  

无论是税收、融资、兼并、破产,还是解除劳动关系,国家没有出台任何旨在支持集体企业改革的政策,虽然同属于公有制企业,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在政策环境上有着巨大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四方面:(1)从融资政策上看,银行历来贷款是“先国有,后集体”。(2)从兼并破产改革看,国有企业破产时资产变现首先用于安置职工,而集体企业破产资产变现首先用于归还债务,国有企业破产职工安置费由财政部门兜底。(3)从解除劳动关系政策看,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国家给予基本生活费,财政、社保、企业三家抬,而集体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则不能享受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国有企业职工解除、改变劳动关系,国家允许给予经济补偿,集体企业职工则无此政策。(4)从税收政策上看,过去在执行税前还贷政策时,国有企业的各种支持贷款可以税前还贷,而集体企业只有60%的贷款可以税前归还,其余40%则须用税后利润归还。  

在困扰集体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各种矛盾中,产权是个核心,集体企业的产权关系十分复杂,主要问题是产权主体不清、归属不明和界定困难。从名义上看,集体企业的产权为劳动群众共同占有,但实际上,无论是经营者的选择、重大项目的决策,还是资产的收益和处置,都不由集体企业职工决定,这种“名为集体所有,实为职工空有”的产权状态,使得集体企业改革缺乏动力主体、素质主体以及风险主体,最终陷入集体企业的主管者和经营者因没有产权而缺乏改革动力,职工空有名义产权而没有决策权,无力推动改革的尴尬。 2 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对策思考  

  

针对集体所有制经济在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立足于长远,着眼于当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用改革发展的办法认真加以解决。 因此,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改革,发展多种形式集体经济已成为必然的要求。只有对集体企业进行彻底改制,集体企业才能获得新生。  

集体企业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明晰集体企业权益的归属,实现产权主体人格化,给予集体职工经济补偿,实现身份置换,确定“模糊产权”、“无主产权”的法律地位和利益主体,彻底消除“名为集体所有,实为职工空有”的虚拟产权主体和模糊产权关系,将集体企业改制为公司制企业、合作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合伙企业或私营企业。

集体企业改制时,应重点解决以下六个问题:

2.1 尽快出台新的全国性的集体经济改革、改制的法律法规,明确集体资产的归属和明晰集体企业的产权主体。新的法律法规必须突破集体资产只能共有的限制,把现代集体经济定性为合作经济。

2.2 依照“谁投资,谁所有”与“谁积累,谁所有”相结合的原则,按照一定区域内劳动者所有、联合经济范围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与集体企业职工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不同边界,来明晰集体资产的产权主体。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集体资产中虽然有投资人出资积累的成分,但更大量的是集体企业职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通过自身的劳动并承担相应风险的情况下创造积累而成的。所以,集体企业中没有明确投资主体或投资主体权益之外的资产,都应属于劳动群众积累的资产。

2.3 改制的集体企业要同时解除职工劳动关系,并根据职工工龄、创业贡献、技术创新、岗位责任的因素不同,给予经济补偿。集体企业职工的劳动关系及身份是历史形成的,当时国家倡导全民就业,但又无法将就业人口用全民职工的办法全部包下来,只好采取全民和集体职工两种不同的用工方式,显然,集体职工是计划经济用工制度的产物。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集体企业中的用工制度已经演变成为事实上的终身制,职工成了“企业人”,因而在集体企业改制时,应同时解除集体企业与原来企业的劳动关系,让集体企业职工从“企业人”转化为“社会人”,集体企业在解除职工劳动关系时,可比照国有企业的有关政策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补偿资金的来源同样可以是企业的净资产,也可以是现金或债权。

2.4 适当考虑集体企业退休职工的利益。集体企业的资产是集体企业职工共同拥有的,理应包括已退休的老职工,所以,集体企业在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时,应同时解决两个问题:明晰集体企业在职职工对企业拥有的产权,留出一块资产用于补充退休职工社会保障的不足和解决生活困难。

集体经济企业篇10

一、关于铁路集体经济的几个认识误区

(一)集体企业与铁路运输企业关系不大

目前铁路系统有些年轻的领导干部不太了解铁路集体经济产生、发展的历史,误以为铁路集体企业与铁路运输企业关系不大。实际上铁路集体企业均是由当时的铁路分局资助兴办,为铁路运输生产提供配套产品或劳务服务的经济组织,虽然是两种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但与铁路运输企业有着紧密的不可分割的业务关系、资产关系、经济关系和人员关系。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铁路集体经济已成为铁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企业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铁路的稳定和发展。

(二)铁路集体企业很快就会自然消亡

铁路系统内部有些同志认为,目前,铁路集体企业每年有大量的职工退休,正在快速萎缩,用不了几年就会自然消失,不值得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解决集体经济的有关问题。实际上目前铁路还有近3000家集体企业,约25万集体职工,其中,5家铁路局各有1万多名集体职工;全路约5000名集体职工的年龄在35岁以下。因此,虽然集体企业已经不招收新职工了,但到集体职工全部正常退休,还需要长达十几年的时间。实现铁路集体企业的平稳过渡,任务十分繁重、艰巨。

(三)铁路运输企业目前自身也很困难,顾不上集体企业

由于多种原因,目前铁路运输企业面临不少困难,2011年很多铁路局出现亏损,有些同志对集体企业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对集体企业的扶持力度有所削弱。实际上,集体企业与铁路运输企业难以分割,集体职工都认为自己是铁路职工,什么事都找铁路局解决。集体企业是铁路运输企业主办的,确保集体经济平稳、和谐发展,特别是保持职工队伍,是铁路运输企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讲政治、讲大局,与铁路集体企业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二、当前铁路集体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组织领导弱化

认识决定态度。由于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近几年,在铁路系统从上到下,对集体经济工作的重视和扶持力度都有所下降。十多年前,从铁道部到各铁路局都有专门的集体经济管理机构和足够的管理人员,但现在,铁道部已经没有明确的集体经济管理机构了,而且已经10多年没有发过有关集体经济工作的文件了。全路18个铁路局的情况也差不多,目前只有10个铁路局仍然保留独立的集体经济管理处,有6个铁路局将原来的集体经济管理部门并入多元经营管理机构,有2个铁路局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铁道部和铁路局两级管理机构的撤并,人员的精简,直接削弱了对铁路集体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力度。

(二)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近年来各铁路局对集体企业实行了“封死入口、敞开出口”的人员管理措施,集体企业人员得不到更新,集体职工日趋老化。目前,职工平均年龄男性约49岁,女性约46岁。46岁及以上的职工占到62%。同时,集体职工文化程度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6%,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及经营管理等方面人才严重缺乏,对集体企业的持续发展带来较大影响。

(三)业务流失严重

由于集体企业长期以来依赖运输主业,缺乏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随着铁路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准入门槛提高,集体企业原有产品不断淘汰。由于支持政策难落实,传统路用产品的生产供应业务也得不到保证,造成集体企业业务不断流失,经营困难加剧,尤其是直属企业在分局撤销后,缺乏经营资源和有力的政策支持,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全路集体企业中,10万元以下微利企业和亏损企业占70%。特别是车务系统的集体企业随着高铁开行、列车提速、停站减少,造成传统经营业务萎缩,效益持续下滑,部分企业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状况。

(四)收入差距拉大

由于集体企业经营困难,支付能力不足,造成集体职工的收入水平远低于运输站段和非运输企业的全民职工。近两年,铁路全民职工每年都在加工资,而很多集体企业没有能力给职工加工资,因此集体和全民职工的收入差距呈现拉大趋势。个别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仍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如上海铁路局砀山站劳动服务公司45名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最低400元,最高只有700元,低于徐州地区职工最低工资930元的标准,职工自己还要缴付社会保险费。

(五)稳定问题突出

近几年,随着物价不断上涨,铁路集体职工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收入太低,而且大部分铁路集体职工不能享受货币化住房补贴和“三不让”帮扶政策。集体职工对收入待遇的期望值不断提高,要求提高工资、改善待遇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在合理诉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一些职工往往采取越级上访、群体性上访等过激手段。据统计,铁路系统发生的群体性上访有三分之二是集体职工。2011年,仅上海局集体企业就有10批222人到路局上访,1批27人到铁道部上访。铁路运输企业面临的稳定压力越来越大。

三、实现铁路集体经济平稳过渡的建议措施

(一)明确发展方向,推进集体经济转型发展

由于多种原因,当前,铁路集体经济面临企业“小散弱”、 人员老化、业务萎缩、经营困难等诸多问题。为了实现集体经济的平稳过渡,必须通过因企制宜,分类推进集体经济的转型发展,改善集体企业的经营状况,提高集体职工的收入待遇。其中,业务严重萎缩、富余人员较多的集体企业可向劳务型转变,通过向主办单位及局内其他单位输出劳务,提高集体职工的上岗率;具有一定发展空间和生产经营能力的集体企业可向合作型转变,通过与局内非运输企业及局外相关企业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增强产品研发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有较大发展空间和较强独立生产经营能力的集体企业,可向自主经营型转变,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增强自主创业、自我发展和市场开拓能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明确管理责任,加强对集体经济工作的领导

铁路集体经济虽然是过渡性产物,但到它的自然消失还需要长达十几年的时间,实现铁路经济平稳过渡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建议铁道部要像国家重视“三农”问题那样,重视铁路“三集”问题(集体经济、集体企业、集体职工),加强对铁路集体企业的行业管理和政策研究,明确铁路集体经济工作的管理部门和相关职责,充实力量,积极履行指导、检查、监督、协调等行业管理职能,对集体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引导。同时,加强政策研究,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2011]18号的有关精神,结合铁路实际,研究制订铁路系统的贯彻落实意见,研究制订集体企业资产界定、资产处置、债权务债务处理、职工安置及自愿解除劳务关系等有关政策。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的有关扶持政策,积极推进集体企业重组、改革试点,实现铁路集体经济的平稳过渡。

(三)加大扶持力度,促进集体改善经营状况

为改善集体企业经营状况,实现平稳、和谐发展,铁路运输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大业务项目、经营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铁路系统各单位应在同等条件下首先选购集体企业生产供应的各类路用产品、劳动防护用品和各类印刷品。各单位大修、更改中的零小工程,以及运输业委外和外委生产加工任务,集体企业有能力承担的,要优先交给集体企业承担;各单位可开发利用的场地、房屋、设备及其他资产和资源,应优先满足集体企业开发新产品、新项目,或出租经营的需要,并以合同形式确定双方的利益关系。对集体企业使用的场地、房屋、设备等资产租赁费用,应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对确有困难的集体企业,经路局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后应适当减免收费。各单位应付集体企业的工程款、材料款、修理费、劳务费等各类应付款项,应当优先结算,原则上最长不超过6个月。高新技术集体企业、困难集体企业向铁路资金结算所申请资金调剂的,可给予优惠利率。

集体经济企业篇11

集体经济的实质是合作经济,包括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然而,在集体经济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只承认集体经济是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弱化甚至否认了集体经济还具有劳动者资本联合的特征。否认了劳动者个人产权,是传统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的最大区别。所以,集体经济要还原其合作经济的本来特征,就必须对集体经济产权制度进行改革。

1当前集体经济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5年年底,全国集体企业户数从1991年的338万户降至220万户,年均降速超过10万户;从业人员从1991年的3628万人降至1241万人,年均递减200余万人;集体企业职工的生活十分窘迫,2005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453元,集体企业职工仅为6667元,低于平均水平40%,全国城镇离岗职工年平均生活费为2020元,集体企业职工为789元,低于平均水平60%。由于改革滞后,集体经济改革中凸显几大问题:

1.1法规滞后。

当前,集体企业沿用的仍然是1991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和1990年6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随着改革的深入,这些法规早已不能解决集体企业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甚至还阻碍了集体企业改革的步伐。

1.2理体制缺位。

经过几轮机构改革,政府与集体企业之间的关系仍未理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务院机构中没有专门管理集体企业改革的部门。

1.3改革不配套。

无论是税收、融资、兼并、破产,还是解除劳动关系,国家没有出台任何旨在支持集体企业改革的政策,虽然同属于公有制企业,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在政策环境上有着巨大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四方面:(1)从融资政策上看,银行历来贷款是“先国有,后集体”。(2)从兼并破产改革看,国有企业破产时资产变现首先用于安置职工,而集体企业破产资产变现首先用于归还债务,国有企业破产职工安置费由财政部门兜底。(3)从解除劳动关系政策看,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国家给予基本生活费,财政、社保、企业三家抬,而集体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则不能享受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国有企业职工解除、改变劳动关系,国家允许给予经济补偿,集体企业职工则无此政策。(4)从税收政策上看,过去在执行税前还贷政策时,国有企业的各种支持贷款可以税前还贷,而集体企业只有60%的贷款可以税前归还,其余40%则须用税后利润归还。

在困扰集体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各种矛盾中,产权是个核心,集体企业的产权关系十分复杂,主要问题是产权主体不清、归属不明和界定困难。从名义上看,集体企业的产权为劳动群众共同占有,但实际上,无论是经营者的选择、重大项目的决策,还是资产的收益和处置,都不由集体企业职工决定,这种“名为集体所有,实为职工空有”的产权状态,使得集体企业改革缺乏动力主体、素质主体以及风险主体,最终陷入集体企业的主管者和经营者因没有产权而缺乏改革动力,职工空有名义产权而没有决策权,无力推动改革的尴尬。

2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对策思考

针对集体所有制经济在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立足于长远,着眼于当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用改革发展的办法认真加以解决。因此,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改革,发展多种形式集体经济已成为必然的要求。只有对集体企业进行彻底改制,集体企业才能获得新生。

集体企业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明晰集体企业权益的归属,实现产权主体人格化,给予集体职工经济补偿,实现身份置换,确定“模糊产权”、“无主产权”的法律地位和利益主体,彻底消除“名为集体所有,实为职工空有”的虚拟产权主体和模糊产权关系,将集体企业改制为公司制企业、合作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合伙企业或私营企业。

集体企业改制时,应重点解决以下六个问题:

2.1尽快出台新的全国性的集体经济改革、改制的法律法规,明确集体资产的归属和明晰集体企业的产权主体。新的法律法规必须突破集体资产只能共有的限制,把现代集体经济定性为合作经济。

2.2依照“谁投资,谁所有”与“谁积累,谁所有”相结合的原则,按照一定区域内劳动者所有、联合经济范围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与集体企业职工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不同边界,来明晰集体资产的产权主体。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集体资产中虽然有投资人出资积累的成分,但更大量的是集体企业职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通过自身的劳动并承担相应风险的情况下创造积累而成的。所以,集体企业中没有明确投资主体或投资主体权益之外的资产,都应属于劳动群众积累的资产。

2.3改制的集体企业要同时解除职工劳动关系,并根据职工工龄、创业贡献、技术创新、岗位责任的因素不同,给予经济补偿。集体企业职工的劳动关系及身份是历史形成的,当时国家倡导全民就业,但又无法将就业人口用全民职工的办法全部包下来,只好采取全民和集体职工两种不同的用工方式,显然,集体职工是计划经济用工制度的产物。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集体企业中的用工制度已经演变成为事实上的终身制,职工成了“企业人”,因而在集体企业改制时,应同时解除集体企业与原来企业的劳动关系,让集体企业职工从“企业人”转化为“社会人”,集体企业在解除职工劳动关系时,可比照国有企业的有关政策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补偿资金的来源同样可以是企业的净资产,也可以是现金或债权。

2.4适当考虑集体企业退休职工的利益。集体企业的资产是集体企业职工共同拥有的,理应包括已退休的老职工,所以,集体企业在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时,应同时解决两个问题:明晰集体企业在职职工对企业拥有的产权,留出一块资产用于补充退休职工社会保障的不足和解决生活困难。

2.5联社组织应转为合作经济行业管理协调机构。长期以来,手工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等联社组织通过成员单位上缴利润和管理费形成合作事业基金,然后又将部分基金或投或借给所辖集体企业,联社既是行政主管部门,又是投资人,成为“婆婆加老板”。但是就其根源来说,联社资产实际是从所辖集体企业资产转化而来的,所以联社的净资产并不归联社机关人员所有,联社改革时应将其资产归还给联社范围内的劳动群众。

2.6要明确负责集体经济改革、改制政策的政府部门。目前集体经济改革、改制中的诸多重大问题没有一个政府部门负总责研究,这是集体经济改革、改制长期滞后的体制原因。政府部门既要负责制定集体经济改革、改制政策,也要负责指导各地执行政策。组织机构不落实,一切都是空话。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产权的复杂性,集体企业改制也应在政策指导下分类推进,循序渐进,切忌“一刀切”、齐步走,力求规范和平稳。

参考文献

[1]昌.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4,(12).

集体经济企业篇12

近些年来,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为按照集体经济的性质和特点办好集体企业,恢复集体经济的本来面目,充分发挥集体企业在经济上的独立性,经营上的灵活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等特点和优势,集体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包括: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改革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通过改革,集体企业组织形式不断创新,涌现了一大批新型集体经济。据吉林省联社调查,2004年底,全省联社系统有680户企业,其中已改制为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企业的有430户,改制面达63%,这标志着新型集体经济在全省联社范围内已初步形成。此外,还有一些集体企业正在进行改制,即将摆脱传统集体经济模式以新型集体经济面目出现。新型集体经济是一种新生事物,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二、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意义重大

(一)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是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在公有制经济中,由于国有经济分布过广,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必须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随着国家对国有经济的调整,国有经济将集中力量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产业和骨干企业,对一些竞争性行业将逐步退出,它的阵地将会缩小,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才能保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巩固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没有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优势,公有制经济就失去了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坚持。因此,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是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

(二)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

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注入强劲的动力,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要力量,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有利于信息化、现代化过程中的配套、服务和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必将使劳动密集型产业独特的优势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使相对薄弱的地方和弱势群体能够参与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添砖加瓦。

(三)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途径

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是广大劳动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途径。一方面,集体企业大都是中小企业,投资少,见效快,易于群众就业创业,易于把民间经济力量调动起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多种经济成份、多种资本的融合形成混合所有制经济,能提高创造社会财富的效率,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新型集体经济实际上也是一种集体资本控股或劳动群众有控制权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新型集体经济具有把劳动群众的个人资本融合为公有资本的功能,可以把个人资本组织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使劳动群众在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中得到实惠,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在经济上全面协调发展;在分配上公平、公正;在政治上发扬民主,人人平等。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符合这些要求,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载体。新型集体经济在产业结构上呈现出了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的趋势,从而使我国的产业结构能够更加优化,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同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既反对平均主义,又反对分配不公、消除两极分化,以保障社会公平和稳定。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原则是:互助合作、民主管理、人人平等。这些原则的贯彻实行,可以做到劳动者之间互惠互利,和谐相处,休戚与共,风雨同舟,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型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及基本特征

新型集体经济有多种实现形式,可以概括为:一是以共有资产为主体的集体企业;二是以劳动者“两个联合”为主要特征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三是以职工个人资产为主体组建的合作制企业;四是由职工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五是由社区共有资产为主体组建的各种社区服务的合作组织;六是由集体资产控股或参股的股份制公司或企业集团;七是各种集体经济联合组织。

新型集体经济是传统集体经济涅 后的再生,具有自己的显著特征,可以概括为:一是自愿组合。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由劳动群众自愿组合而成,劳动群众为维护自己的劳动权利,为了实现共同利益,实行共同出资,共同劳动,具有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的特征;二是产权清晰。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了现代产权制度,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三是自主经营。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实行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彻底改变了政府行政部门附属物的地位;四是民主管理。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制定章程,共同规定企业的治理结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财产的保护措施和盈余分配等基本制度。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职工大会参与企业的管理,劳动者对企业有控制权,在各自岗位上参与企业管理;五是利益共享。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盈余分配实行劳动分红与生产要素分红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按劳动者的劳动差异、责任大小,通过劳动分红、岗位期股等形式共享企业盈余,形成了劳动与生产要素共享利益的激励机制;六是形式多种。新型集体经济融合了合作制、股份制与公司制的特征,有多种实现形式,形成一种以劳动者有控制权为基本特征的各类资本合作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七是人际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手拉手,一起干”的新型集体经济生产关系则是营造这种和谐氛围的有效载体,这种生产关系吸引着劳动者集合到一起,组成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生产组织;八是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传统集体经济推着走,干着看,忽视企业文化建设。新型集体经济做到了企业发展与文化建设同行,把文化建设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来抓。

四、要大力支持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再次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公平的发展理念,这将为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提供更加良好的机遇。因此,我们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政策上加强扶持,各方面搞好配合,大力支持和促进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

(一)加强联社机构建设

吉林省手工业合作联社及所属市、县联社组织,自20世纪50年代成立以来,对促进城镇集体经济改革与发展,以及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省委、省政府对联社机构建设十分重视。2004年省直部门机构改革时,在撤销工口专业主管部门的情况下,不但保留了省联社机构,还明确了联社的规格,配备了联社领导干部,为联社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新型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

(二)加强对集体资产的法律保护

为了维护集体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对集体资产如何管理,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企业组织形式不少是混合所有制,但集体资产的属性仍然存在。目前资产所有者基本是三家: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个体)经济。国有经济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维护其权益;私营(个体)经济除了要自己维护其权益外,工商管理部门也要维护其权益;而集体经济却没有一个部门帮助维护其权益,致使集体资产流失严重。

集体经济的资产,与国有资产完全不同,它的财产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国家不能代替集体所有者来行使所有者的职能,也不能代替集体资产的所有者来经营集体资产。集体资产要从财政系统中独立出来,有能代表集体的管理机构来管理,例如集体经济协会等。由集体经济组织参加,以集体成员选出的代表为主,吸收会计、审计等部门人员参加,按集体成员的意志办事,实行民主管理,由群众监督,对集体成员负责,真正代表集体企业的利益。2004年吉林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强城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建设完善监督和保护机制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对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严格界定集体企业产权;加强城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建设,完善监督和保护机制;规范集体资产转让行为,推动集体资产有序流转等问题都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可操作性较强。全省各市、县政府要结合贯彻这一意见,进一步加强对集体资产的监督管理;城镇集体企业综合指导部门和集体企业要自觉维护集体企业的合法权益,防止、纠正侵犯集体资产行为,保护集体资产的独立和完整。

(三)加强对改制集体企业的政策支持

要关注集体企业改制及职工安置工作,注重研究筹集企业改制成本资金。联社集体企业改制的成本应由各地政府、有能力的联社和企业共同承担。要统筹解决拖欠职工的工资、生活费、医疗费、集资款、企业欠缴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费用以及欠缴的职工住房公积金等问题。企业解决职工安置费用存在的缺口,不足部分应参照国有企业的政策,以企业有效资产或从土地转让收益中按一定程序纳入改制成本,若仍有不足,地方财政应予以支持,负责兜底解决集体企业职工安置费用。经营好的集体企业可以在集体资产中划出部分作为企业退休职工补充养老保障费用。改制中允许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集体企业,按照《破产法》规定依法实施破产,享受相关政策;对集体企业应一视同仁地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各项政策,以促进新型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集体经济企业篇13

1、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最近几年来,*市有关部门和集体经济联合组织加大了对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指导力度,将自发自为式的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转变到建立规范有序的现代产权制度轨道上来。经过持续不断的深化改革,改变了集体资产出资人不明晰、产权主体不到位、集体企业产权结构封闭、劳资双联缺失等弊端,推行职工持股制,确立职工个人所有权,实现了产权结构多元化。*新工联集团公司、新徐汇集团公司在此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以新工联集团公司为例,*年末,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产权结构是:市工业合作联社持3400万股,占34%;新工联职工持股会持3300万股,占33%;新工联退管会持1000万股,占10%;经营者群体持800万股,占8%;重庆市工业合作联社持1000万股,占10%;中普科贸有限责任公司持500万股,占5%。这种优化了的产权结构,激发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为公司的健康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公司2002年度被评为*市建设工业新高地争先创优优秀企业,*——*年度被评为*市文明单位。

2、探索多种实现形式。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些年来,*城镇集体经济不断涌现多种形式,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出现了多样化:一是国有、集体小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二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后兴办的集体经济组织,三是职工出资设立改制后归还国有资产的职工持股公司,四是科技人员“下海”创建民营科技股份合作企业,六是下岗职工创办的合作社,七是联合经济组织、社区及经营者创办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3、企业实力不断壮大。多数新型集体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净资产不断增加,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高桥石化总公司组建的集体资产投资管理中心初创时集体资产不足百万元,现已扩张到5亿元;1982年为安置职工子女,由9个人、3口缸、6根棒、*元起家的*华生化工厂,经过20余年艰苦创业,目前,企业的净资产已达10亿多元,现已改制为职工持股的有限公司;*协力卷簧制造有限公司改制3年来,销售收入增长10%左右,利润增长96%以上,用于“神州”五号、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太阳能电池帆板展开簧,就是该公司生产的。

4、坚持集体合作方向。在*,虽然绝大多数的传统集体企业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但改革后很多企业仍然坚持着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的方向,走“手拉手,一起干”互助合作、共同富裕的道路。在这些新型集体企业里,职工(员工)队伍稳定、收入稳定,劳动关系和谐。*新工联集团公司改制后员工股权分红收益年增幅超过10%。*市工业合作协会经过大胆创新,团结广大职工共同奋斗,走出了一条不拘一格、注重实效、发展合作经济的成功之路,整个系统以每年平均递增率15%左右的速度在增长。*年实现销售收入总额26.36亿元,上交税款5435万元,实现利润8386万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40%、32.4%、49.2%。对此,国际合作组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5、发挥联社帮手作用。联社是集体经济联合组织,在*这样的联合经济组织有4个,分别是*市供销合作总社、*市工业合作联社、*市生产服务合作联社、*市城镇工业合作联社。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扩大劳动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充分发挥了这些联社的“好帮手”作用,开创了联社工作的新局面,推进了集体经济改革与发展。

6、始终注重理论研究。*年,*市成立了集体经济研究会。这些年来,该研究会一直注重集体经济理论的传承和创新、集体企业深化改革多种形式的探索和总结、集体经济联合组织的巩固和发展的研究,为集体企业和集体企业联合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二、思考和启示

1、发展集体经济大有可为。*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有利于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实现劳动群众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无数事实证明,集体经济、合作经济不但不能消亡,而且还将大有可为。这种“大有可为”的集体经济就是涅槃后再生的新型集体经济。新型集体经济的企业端走了职工“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保护劳动者以劳动和资本分享企业收益的权利,体现了对劳动、劳动者和劳动者个人资本的尊重,激发了劳动者爱党爱国爱集体的热情,这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对此,我们应当有深刻的认识。

2、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是实现就业和再就业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新型工业集体企业成为了*安排劳动就业的新亮点。据*年*市统计数据显示:在都市型工业中集体企业占40.9%,23.3%的从业人员安排在集体企业中。目前,仅股份合作制企业全市就有11500户,从业人员28.8万人。引导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群体的劳动者组织合作企业、实现就业和再就业,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我省国企改革攻坚战虽已基本完成,但安排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工作任务还比较繁重。新型集体经济是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应在舆论和政策上大力支持和帮助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推动劳动者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就业和再就业,走上互助合作、共同富裕的道路。

3、对从事传统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集体企业的作用绝不能低估。由于历史的原因,集体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大都属于传统行业范畴,集体企业大都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无论从国情和省情来看,我们对从事传统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集体企业的作用都不能低估。在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不能搞一刀切。要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只要有利于发展地方经济,有利于扩大劳动力就业,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尽管生产力层次低了点,我们也要予以鼓励和扶持。

4、集体企业改革必须紧紧抓住产权制度改革这个重点。*市集体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集体企业改革必须把产权制度改革作为重点和核心。要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通过清理资产、界定产权来明晰产权主体,从而确立职工个人所有权,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5、集体经济联合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不能弱化。集体经济联合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集体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无论是从*的经验来看,还是从国际合作社联盟100多年合作社运动的发展历史来看,集体经济联合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不但不能弱化,而且还应得到加强。近些年来,*的集体经济联合组织在为政府排忧解难、遮风挡雨的同时,也为集体企业争取了话语权,维护了集体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三、几点建议

1、要充分认识发展集体经济的重大意义。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集体经济不但不会消亡,而且同其它经济成分一样应当得到更大的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国有资本大幅度退出的情况下,发展集体经济对于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大意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样化的,集体企业改制的出路也是多样的。无论是股份合作制,还是合作制,或是职工持股公司,都可以纳入新型集体经济范畴。无论采取哪种公有制实现形式,只要有利于集体职工的安置和就业,有利于集体资本的存续和发展,就要提倡,就要鼓励,就要扶持。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