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标准化工作规划实用13篇

标准化工作规划
标准化工作规划篇1

一、“十一五”棉纺织标准化工作回顾

1.主要工作进展

“十一五”期间的棉纺织标准化工作整体上按照计划实施,较好地完成了主要工作任务,基本满足了棉纺织行业产品发展的需要。主要工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完成了现行纱布标准的清理、分析和评价

以提高现行产品标准的时效性、适用性与协调性为目的,着眼于科技进步和生产需要,组织行业专家,对现行的多项产品标准进行清理、分析和适应性评价,提出了整体性评价意见,为今后的标准化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产品标准向国际标准看齐

随着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新纤维的不断涌现,棉纺织纱、布新产品不断增加,棉纺织制定新产品标准数量不断增多。“十一五”期间已有本色纱布标准 74 项(表 1)、色织布标准 16 项、牛仔布标准 5 项,其中国家标准 14 项,行业标准 81 项,全部为推荐性标准。其中产品标准 66 项,方法标准、基础标准 29 项。相应配套的方法标准和基础标准大多是等同、等效、参照ISO标准,基本适应各大类常规品种的需要。

(3)建立了标准化工作新机制与标准系列化制修订模式

为适应标准化工作新形势要求,提高标准质量和适用性,按照新的标准化工作思路,基本建立了由生产、科研、管理等多方面专家参与,专职与兼职标准化专家协同的标准化工作新机制。基本形成了相关标准系列化同步制修订模式,促进了标准之间的协调统一。

(4)跟踪国内棉纺织新技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十一五”期间,我国棉纺织行业的发展已完成了由传统技术向数字化控制技术的转化,而且正在向信息化技术体系过渡。纺织标准化紧跟新技术发展的步伐,积极跟踪国内外新技术的发展,密切关注国外科技发展和相关技术标准信息;加强与ISO及其他国际标准组织的联系,积极参与了国际标准化活动;组织翻译、出版了国际标准汇编和国外标准化动态信息;对已成熟且符合我国国情的国际标准,予以转化或直接采纳为我国国家标准,逐步缩小了与国际标准化水平的差距。

(5)加强了标准宣传和信息服务

建立了“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网站”,及时宣传标准制定、、实施等信息,咨询、解释标准技术问题,网上征集标准反馈意见,畅通了标准信息渠道,提供了标准化信息服务。为今后棉纺织产品信息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6)组织有关标准的培训工作

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发展部、纺织人才交流培训中心联合举办全国棉纺织(色织)行业标准学习班,分析国内外标准的差异,传授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基本方法。

(7)组织起草节能降耗水平标准

中国棉纺行业虽然长期以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属于能源消耗和原料消耗的大户之一。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化的发展,我国纺织工业的生存发展又一次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原材料不断涨价,水、电成本急剧攀升,棉纺企业发展形势更加严峻。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十一五”期间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号召企业“向科学管理要能源,向技术进步要能源”,坚定不移地竖立科学发展观,加强能源基础管理,狠抓设备改造和节能技术措施的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节能、降本、增效的成果。在标准制修订上也结合企业意见,重新制定纯棉纱布单耗标准水平。让企业能够找到目前企业在节能方面,在行业内所处的地位。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国棉纺织标准化工作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信息更新和应用服务标准建设的力度相对薄弱

棉纺织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标准化的需求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在不断增加,而新技术标准相对滞后的问题依然存在。“十一五”期间基于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但在标准的建设上仍然滞后于生产。

(2)标准化工作的经费投入依然不足

标准化工作是公益性工作,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十一五”期间虽然加大了标准化经费投入,但当前标准制修订成本高,标准化需求范围明显增大,标准化经费仍显不足,影响了标准制修订的进度和宣传贯彻的质量。

(3)标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不够充分

“十一五”期间对现行标准进行了认真的评价和清理,特别是采用同类标准系列化同步制订的方式,增强了相关标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但是,由于标准制修订方式的改革需要一个过程,标准体系还不完善,系统化和相互间的协调性还不够。

(4)标准还缺乏系统管理机制

目前棉纺织行业从产品管理项目中包括本色纱、本色布、染纱线、色织布、牛仔布等产品,在协会管理章程中,色织布技术委员会、牛仔布技术委员会是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的分支机构,但上述产品标准归口单位却不是一个单位,很难形成统一管理体系。尤其近年来色织布、牛仔布归口单位启用修订标准的起草单位,在行业内为不知名中小企业,标准也没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套工作,修订后标准很难代表广大企业产品质量要求。

二、“十二五”标准化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继续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棉纺织企业的发展,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保持棉纺织业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建立和完善标准化体系,加快关键技术、产品标准的制修订,不断提高标准的科学性、时效性、实用性和协调性。

2.基本原则

(1)需求为牵引,应用为导向

以棉纺织行业科学发展应用的需求为牵引,以提高纱布标准在行业发展中的适用性为导向,大力推动棉纺织标准化工作。

(2)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发展部标准处统一规划和协调下,整体构建棉纺织标准体系框架,完善相应的标准系列;采用同类标准系列化同步制修订方式,按照基础先行,急用先上,分步实施的方针,加快标准制修订步伐。

(3)采用最新科技成果,提高标准水平

充分吸纳国内外棉纺织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实践成果,加快制定新技术、新产品标准,提高标准的时效性、适应性和技术水平。

(4)标准制定为主,兼顾急需技术规定

为加快标准制定效率,提高标准的适用性,对某些尚未完全成熟的技术在先期技术试验和生产验证的基础上,及时制定、暂行技术规定或指导性技术文件,再转化为正式的技术标准。

三、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与具体措施

1.总体目标

建立并不断完善动态、科学的棉纺织标准体系;面向国家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制修订一批急需、适用的基础性和专业性标准,初步解决标准数量不足、严重滞后于生产的矛盾;加大标准的宣传、培训力度,促进标准的贯彻执行,提高我国棉纺织标准化水平。

2.重点任务

(1)建立和完善棉纺织标准体系,加快关键基础性标准制修订

根据棉纺织技术发展和成果应用与服务的特点,在深入分析和研究各类标准的定位、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棉纺织标准体系的结构和内容,基本建立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可扩展性、协调性以及结构化的棉纺织标准体系,并不断完善和更新。同时要加快基础性标准的先行研究和制修订,重点开展国家基本技术规定、名词基本术语等方面标准的制定和修订。

(2)理顺棉纺织产品标准管理机构

本色纱布标准在现有管理基础上,根据国家标准委员会要求,成立棉纺织标准分技术委员会。协会要协调好与牛仔布、色织布归口单位关系,色织布和牛仔布技术委员会要参与到标准管理当中去。

(3)促进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继续跟踪国际科技发展和标准化工作动态,保持与ISO及其他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联系,积极参加、承担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同时,对于成熟且符合我国国情的国际标准,加快向我国国家标准的转化,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3.具体措施

(1)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调整棉纺织标准结构,缩短制修订标准周期,增强标准的时效性,保证标准的覆盖面。重点制定市场急需的标准,逐步拓宽新标准制定的领域,使标准在规范市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加快采用国际标准步伐,到2015年,80% 产品标准要基本与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接轨。

(3)逐步拓宽棉纺织标准范围,全方位开展棉纺织标准化工作,到2015年,棉纺织标准要基本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标准管理体系及灵活、高效,统一协调的机制。

(4)到2015年,棉纺织标准的总体水平要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标准化人员素质,标准化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我国棉纺织行业的发展服务。

四、保障措施

1.加强标准前期研究

适应棉纺织科学与技术迅速发展的现状,加强棉纺织标准化前期基础研究,掌握技术发展趋势,做好前期技术准备,每年召开棉纺织的标准年会,为提高标准的制修订效率和适用性打下良好基础。

2.积极推进标准化管理体制的创新

加强对棉纺织标准化工作的统一管理与协调,完善标准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生产单位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开放型的标准制修订工作机制和技术协调机制;密切标准制修订与基础项目的联系,加快有关项目成果向标准转化;建立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之间合理的衔接与互补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

3.加强高素质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

适应我国加入WTO以及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需要,在稳定原有标准化人才队伍的同时,大力培养具有很好的外语表达能力、较高的专业技术素质和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具备国际标准化知识的标准化专门人才。工作方式在主要依靠标准化专业队伍的基础上,发挥协会专家技术委员会和生产技术骨干的作用。

4.进一步争取国家财政的支持

标准化工作规划篇2

为了提高配网标准化建设的效率,加强配网工程项目前期管控力度,解决原有运检、规划、设计、施工等部门“重项目落地、轻前期技术审查”问题。全面运用配电网标准化建设成果,充分考虑地区配电网实际情况,一是发挥配网规划引领作用,通过滚动规划持续完善网架结构,提升配网各项关键成效指标;二是通过《标准化技术方案书》编制工作,管控项目立项规范性和有效性,使配网投资效益最大化;三是加强项目评审,根据地区电网特点编制项目评审标准,开展项目方案技术管控,优化设备序列,简化设备型式,确保《中低压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全面实施落地;四是强化设计管控,编制《标准化图审卡》持续开展设计质量审查,确保配网工程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应用典型设计、统一施工工艺、规范工程造价,确保配电网典型设计和标准化物料应用率均达到100%,提高工作效率和企业效益[1]。

二、主要做法

1.试行配网一体化规划,统一规划理念。⑴问题分析。公司系统10kV及以下配电网专项规划、滚动规划编制工作存在聘请外部咨询公司进行编制,本单位人员只起到提供相应数据,提出大致要求的作用,编制的规划报告内容较空泛,对后期立项缺少实际指导意义,导致工程项目立项实施与规划存在“两张皮”现象。⑵解决方案与做法。公司于2014年初改变做法,由配改办规划设计评审组牵头,试行配网一体化规划,抽调发展部、经研所、设计所、运检部基层单位、班组等相关配网规划技术人员成立本单位2014年配电网滚动规划工作办公室,组建配网规划团队并集中办公,独立开展地区配电网规划工作。2.试行配网标准化立项,统一技术规范。⑴问题分析。原配网工程项目立项未使用统一的《工程项目技术方案书》,基层单位项目申报《工程项目技术方案书》编制随意性大,工程建设背景、现有设备运行现状、工程建设必要性、建设规模等描述不规范,不仅造成技术方案书评审效率低,单个项目方案往复修改次数多,而且容易造成评审误判,导致部分现场实际亟需解决的工程项目未通过技术评审,造成项目无法立项建设。⑵解决方案与做法。为进一步有效管控项目立项规范性和有效性,公司组织相关技术人员编制《配网工程项目标准化技术方案书》模板,统一配网立项技术方案书编制规范,提高配网建设项目立项方案编制水平,确保方案的合理性和必要性。3.试行配网精益化评审,统一评审标准。⑴问题分析。原配网工程项目评审工作归口运检部统一管理,由于运检部门既是项目需求申报部门,又是项目技术方案评审部门,评审工作开展深度不够,评审标准不统一,项目技术方案评审工作存在较大空缺。⑵解决方案与做法。整合公司经研所、运检部配网技术评审人员,由配改办归口配电网项目评审,规范统一配电网项目评审管理。通过设置专职配网技术评审人员,明确专业管理部门,突出了统筹平衡,改变了以往多头管理的问题,实现了对配电网项目技术方案的统一评审。4.试行配网规范化设计,统一设计方案。⑴问题分析。原配网设计图纸由于审核管控不足,造成部分工程设计深度不足,图纸资料不完整,设计说明简单不充分,未严格按照典型设计等问题。⑶解决方案与做法。深化应用配电网标准化建设工作前阶段典型设计成果,严把配电网工程初步设计方案审批关,编制《配网工程设计标准化图册内容》及《配电工程标准化图审卡》,未执行典型设计和选用非标物料应提出说明原因,有效规范配电网工程设计方案选择。按照标准化图册内容和标准化图审卡,开展省控项目工程及核准工程图纸审查,提升设计深度。

三、特色亮点

1.根据配网项目标准化前期管理需要,重新梳理流程,完善规划、立项、评审、设计“四级管控”工作机制,全面加强配网工程项目前期管控力度,解决原有运检、规划、设计、施工等部门“重项目落地、轻前期技术审查”问题,不断提升配网建设成效。2.建立配网项目标准化前期工作绩效考核与质量控制指标体系,该体系涵盖规划设计评审的全过程评价,对各相关部门配网项目标准化前期工作中规划质量、立项评审、设计质量和立项成效评价等4个方面进行量化评价。规划质量评价涉及的内容为:计划与规划的一致率;立项评审评价涉及的内容为:评审结果的准确率;设计质量评价涉及的内容为:协同设计平台应用率、通用造价应用率、通用设计应用率、通用物料应用率;项目立项成效评价涉及的内容为:配电线路“N-1”提升率、配电线路联络提升率、过重载配变与线路改造率、线路绝缘化率、低电压台下将比率。3.通过编制《配网工程项目标准化技术方案书》模板,统一配网立项技术方案书编制规范,提高配网建设项目立项方案编制水平;4.通过编制《中低压配电网项目审查标准》,统一评审标准;开展技术方案现场抽查评审工作,试行配网精益化评审,全面提升配网项目评审质量。5.通过编制《配网工程设计标准化图册内容》及《配电工程标准化图审卡》,进一步规范提升配网工程设计质量及深度,提高配电网标准化建设水平。

四、实践效果

开展“四级管控”的配网项目前期工作两年来,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1、配网项目标准化前期工作体系更为清晰。通过开展配网项目标准化前期工作,重新梳理了配网规划、立项、评审、设计等相关专业的管理流程、技术标准。2、配电网规划与落地实施衔接更为紧密。配改办规划设计评审组集约各专业部门直接组织参与配网年度滚动规划工作,统一了地区配网规划的理念,便于运检部门、建设改造部门了解地区电网发展趋势的规划思路,使配网规划与工程项目落地实施衔接更为紧密。3、配电网设计更为规范。按照国网公司深化细化配电网典型设计方案的工作要求,全面应用典设成果,并结合公司实际,整理并形成地区差异化设计方案库,实现配电网通用设计应用率达100%。

五、工作总结

标准化工作规划篇3

构建风景园林标准体系是风景园林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行业各项标准得以发挥功能的保证。风景园林行业横向和纵向范围不断拓展、分工趋于细化,对风景园林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构建标准体系,理顺各标准之间的层级关系,进而对行业今后各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指明方向,实现整个行业系统的高度协调统一,使管理实现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提高我国风景园林标准化水平,促进我国风景园林行业更加规范有序的发展。

1现代风景园林行业实践范畴

风景园林行业的实践范畴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呈现多样化和细分化的发展趋势。在服务对象方面,从为少数人服务拓展到为人类及其栖息的生态系统服务;在价值观方面,从较为单一的游憩审美价值取向拓展为生态和文化综合价值取向;在实践尺度方面,从中微观尺度拓展为大至全球小至庭院景观的全尺度。MichaelLaurie(1986)认为风景园林(LandscapeArchitecture)应当包括景观评估和规划、场地规划、景观细部设计和城市设计四种实践类型。目前,我国对于风景园林行业的实践范畴没有明确的界定,丁绍刚(2009)将风景园林行业实践分为规划、场地设计、要素设计、工程和管理五个部分,较为详实完整的概括了国内风景园林行业的实践范畴。从景观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园林工程、养护与管理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因此,本文依据不同类型和尺度的实践对象将国内风景园林的实践范围划分为区域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场地规划设计、景观要素设计、工程与管理四个方面。

区域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主要是在区域范围内进行的景观规划,包括城乡与自然地。具体可划分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乡村景观环境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旅游度假区规划等。

场地规划设计是结合场地特征,针对该项目方案的用途需求做出的综合性创作过程[1]。主要是对城市中的开放空间、附属绿地、道路进行的景观规划设计。具体包括城市设计、废弃地景观改造、城市公园规划设计、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滨水区景观设计、古典园林及历史遗迹保护设计、宗教及纪念性景观设计、道路及附属绿地景观设计、康体游憩专类场地设计等。

景观要素设计是在各类场地规划设计的基础上,针对景观要素进行的更为详尽的设计。包括专项设计和具体设施的设计。具体可分为种植设计、环境设计、建筑与小品设计、游憩设施设计、服务设施设计等。

园林工程与管理主要负责园林的实际工程建设、建成后的管理与服务以及后期的维护与更新。具体表现为园林材料、园林工程技术、施工建设与管理、养护与管理、管理与服务等方面。

上述四个风景园林的实践方向同时也是从大区域的规划到具体的设计再到实施的景观规划设计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这四个方向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组成完整的风景园林实践范畴。

2国内风景园林标准现状特征与问题

2.1研究现状

我国风景园林标准的研究起于20世纪80年代。卓国祥[2](1986)将城市规划视角下对环境噪声标准的研究延伸至风景区,结合杭州西湖实际案例,探讨风景旅游区环境噪声的允许标准,为我国风景园林行业各项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内容和方法上的参考。从近30年的研究来看,风寒园林的标准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研究趋势。从研究的实际范畴来看,上世纪末对于风景园林标准的研究以对各项制定实施的标准进行说明为主。潘家莹[3](1994)和刘载芳等[4](1992)分别对《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中公共绿地和城市绿地总量的数据来源和《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91进行说明,以确保方法和数据的科学性。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近几年,国内风景园林标准的研究已经逐步向规划设计方面拓展,包含评价、规划、设计、设施、工程图纸等多方面的研究内容。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从起初笼统的绿地绿化标准研究发展到现在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公路绿化、城市公园、园林标志等不同对象的标准制定与实施研究。袁振国[5](2001)结合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实际情况,阐述《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标准对风景名胜区保护、开发细化的具体措施。殷云龙、王双生[6](2004)结合江苏实际,提出以交通量为主要依据,结合土地资源和政策等制约因素,综合制定公路绿化建设标准的方法。王菊萍等[7](2010)从深圳公园建设与发展战略出发,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制定深圳综合公园建设标准的相关建议,为今后综合公园的建设提供借鉴。爱新觉罗毓宇[8](2012)通过分析风景园林标志系统设计中的解读,阐述了风景园林标志标准的应用对策。从研究的层级来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制定各类风景园林地方性标准的必要性与建议[9]。在标准体系研究方面,周向频、任婷婷[10](2012)尝试从风景园林行业、工程制图标准2个领域着手,构建出风景园林制图标准体系。张凯旋[11](2007)对国际标准体系以及美、日、德等发达国家风景园林的标准体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初步构建了我国风景园林标准体系框架,该框架突出园林行业的纵向层次,对风景园林所涉及的众多领域(横向层次)关注不够,实际上不同领域由于其关注问题与内涵不同,相应标准要求也不相同。风景园林标准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我国目前风景园林行业标准化工作的进展情况,由此可见,我国下一阶段的风景园林标准化工作的重点是构建完善的标准体系框架,依照这个框架逐步制定出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的相关标准。

2.2标准制定起步晚发展快

我国风景园林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我国第一本风景园林专业的技术标准是1986年颁布实施的。早期标准主要有《动物园动物管理技术规程》(CJ12—1986)、《城市园林苗圃育苗技术规程》(CJ14—1986)、《城市容貌标准》(CJ16—1986)等。

根据风景园林行业的实践范畴,笔者对我国现行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以及部分地方标准进行筛选和归纳。上述两图分别显示的是自1986年我国第一部风景园林专业的标准颁布至今我国风景园林专业相关标准逐年制定的情况。进入2000年后,我国风景园林行业每年出台的标准数量较之前相比有显著增加。其中,图2显示的是部级(包括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和地方级标准制定的情况1)。可以看出,部级标准的出台数在2000年到2005年达到峰值,其后略有下降的趋势。而相较之下的地方级标准却发展迅猛,尤其是近五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地方标准的出台数量已明显高于部级标准。从各类标准的制定情况(图3)来看,工程管理类的标准出台的时间早、数量大,其次是细部设计类。而景观规划类和场地设计类的标准虽然起步略晚、数量较少,每年出台的数量相对稳定。

2.3标准制定快更新慢

一般情况下,标准出台实施后每隔3-5年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审核以判断是否需要对该标准进行修订或重新制定。我国风景园林行业目前的标准更新较为缓慢(图4),现行的217项标准中,更新过1次的标准有16项,更新过2次的标准有5项。

2.4园林工程与管理类标准多,规划设计类标准少

由于风景园林综合交叉的特点,涉及众多行业和部门,某些标准难以界定,因此风景园林标准的数量难以准确统计。截至2014年1月1日,我国共颁布涉及资源环境、规划设计、设施设备、工程技术、园林机械、植物、管理等风景园林相关标准159项,其中国家标准93项,行业标准66项2)。此外,现行的可查询到的地方标准有57项。

按风景园林行业的实践类型划分来看,园林工程与管理类的标准较多,而规划设计类的标准较少。

总体而言,目前国内风景园林标准相对滞后,标准数量少,内容宽泛,远没有形成系列,加之更新缓慢,难以覆盖行业整体、指导具体操作。

2.5标准体系不健全

建设部标准定额司2003年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城市规划、城镇建设、房屋建设部分》中在城镇建设部分对风景园林标准体系结构进行了归纳(图8)。该标准体系含有技术标准26项,分为城镇园林、风景名胜区、风景园林综合三个部分。该标准体系明确了风景园林涵盖领域,协调城市建设中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标准与城市规划专业、信息技术应用专业中相关标准的关系。但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标准归入城市规划标准体系,风景园林信息化建设标准归入信息技术应用专业,园林工程主体标准归入风景园林技术标准体系,不适用于构建完整系统的风景园林标准体系,加之近10年来风景园林专业实践领域不断拓展、专业分类更加细致化,使得该体系结构显得过于粗放。新的标准体系框架应当基于当前以及未来风景园林的实践范畴对其进行重新分类。

(1)标准所涵盖的范围不足

从统计数据来看,目前我国风景园林现行标准所涉及的领域仅有21类(详见表3),而对2013年发表在《中国园林》和《风景园林》上的文章所涉及的实践范畴进行分类统计发现,《中国园林》(2013年1-12期)共涉及45类,《风景园林》(双月刊2013年1-5期)共涉及31类,现有的标准无法满足整个风景园林实践的需要4)。因此,今后风景园林标准的编制工作的重点之一应当是尽快建立各专业方向的标准。

(2)标准的种类过于单一

从现有的标准种类来看,规划设计类的标准类型过于单一。以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相关标准为例,国内现行的标准仅有《公园设计规范(CJJ48—1992)》一项标准,其内容难以顾及整个规划设计内容。而国外发达国家涉及的有关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标准种类丰富、关系明确、各有特色。以美国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相关标准为例,其包含的标准种类从规划到设计再到建设管理、从整体到专项、从国家到地方、从游憩到设施和安全等,使得标准内容更加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我国风景园林未来的标准编制工作的另一重点是尽快健全各系统下的各类标准。

2.6风景园林标准多头管理

我国标准化工作实行统一管理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标准化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了我国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和各自的职责范围。以政府各级有关主管部门为管理机构,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检验机构和企业为依托机构,以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组织形式,实行自上而下的计划性管理模式,是我国标准化管理体制的特征。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由企业、地方归口单位批准设立的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特定领域或范围的标准化归口工作,包括跟踪对应世界主要标准化机构的标准化动向和我国的有关标准进程,受委托起草相应标准,解释、宣贯重要的技术标准,开展相应级别有关专业技术标准化的课题研究等。2009年5月20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关于成立全国建筑幕墙门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48)等10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复函》(国标委综合函[2009]30号)文件,正式批准成立全国城镇风景园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9年10月16日,风景园林标委会在北京成立。主要负责城镇风景园林设施的分类、评定、保护、监测和管理(不含旅游服务)国家标准的编制修订工作。

目前,城镇风景园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至今还没有出台或归口任何一部关于国内风景园林行业的标准。现有各类风景园林行业标准的归口单位主要有:国家交通运输部(交通部科技教育司)、国家林业局(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住建部(建设部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建设部城镇建设技术标准、建设部给排水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建设部地产标准技术委员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国家水利部,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4),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98)、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

3基于风景园林实践范畴的标准体系架构

3.1基于标准制定的风景园林分类系统

风景园林是一门结合了多学科理论与技术的综合性科学,涉及的领域广泛、操作方法多样,其实践范畴的分类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从标准的体系方面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技术与管理标准体系的实质是构建每项标准使用范围之间的关系。随着标准的使用范围的缩小,其内容也应当更加详实、更加具有针对性。风景园林按照实践范畴分为4个方向:区域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场地规划设计、景观要素设计、园林工程与管理。4个方向可再细分出24个类型,每个类型又可根据以下4种情况再进行细分:

(1)根据上一级对象不同构成元素划分

这种分类方法主要适用于子系统之间差异较大的类型,如村镇景观与环境规划、宗教及纪念性景观设计等。

(2)根据不同资源属性划分

资源属性在风景园林的实践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场地中资源类型的不同、资源重要程度的差异通常也是操作者选择不同操作方法与流程的依据。如不同资源类型的风景名胜区、度假区和森林公园,不同资源的废弃地等。

(3)根据不同地域或气候特征划分

园林中的植被对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的要求较高。风景园林中的建筑和人工环境也受到自然条件与地域文化的共同影响。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较大,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因此,不同地理位置的气候差异、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也是分类的标准之一。

(4)根据特例或专项划分

这种划分方法适用于通用的管理或技术类别,需要在某些领域进行加强或特别说明时采取的划分方法。

3.2工程建设类标准体系结构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城市规划、城镇建设、房屋建设部分》中将标准之间的关系抽象为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专用标准三层关系,将标准的性质以及适用范围进行了层级上的划分,上层标准的内容包括了其以下各层标准的某个或某些方面的共性技术要求,并指导其下各层标准,共同成为综合标准的技术支撑。

这种划分的方法适用于所有工程建设类的标准体系结构。因此,根据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层级划分方法和风景园林专业的实践范畴可以构建出风景园林标准体系的三维坐标系。

基础标准是指在某一专业范围内作为其它标准的基础并普遍使用,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术语、符号、计量单位、图形、模数、基本分类、基本原则等的标准。如城市规划术语标准、建筑结构术语和符号标准等。

通用标准是指针对某一类标准化对象制订的覆盖面较大的共性标准。它可作为制订专用标准的依据。如通用的安全、卫生与环保要求,通用的质量要求,通用的设计、施工要求与试验方法,以及通用的管理技术等。

专用标准是指针对某一具体标准化对象或作为通用标准的补充、延伸制订的专项标准。它的覆盖面一般不大。如某种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及质量验收的要求和方法,某个范围的安全、卫生、环保要求等。

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都是相对而言的。在某一层级的专业标准同时也是其下一层级的通用标准。

3.3部级标准与地方级标准的结构关系

部级的标准包括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两大类。地方标准是在部级别标准的基础之上,针对具体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的更加详实的标准。整体而言,地方标准是部级标准的专用标准,但同时,各地的地方级标准也应当自成系统(图11)。工程建设的标准体系的三层结构中,基础标准所包含的术语、制图和分类等方面的内容是制定后续各项通用和专用标准的基础,为了国家的统一管理以及为了便于风景园林行业的统一规范操作,笔者建议各地方不需要在部级基础标准的基础之上再制定一套术语、制图或分类标准,地方标准编制的重点应当在于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通用和专用标准。

3.4风景园林各类型下标准的种类

一套完整的风景园林标准系统从范围上应当包含整个实践领域,从类型上来说应当囊括该范围下的各类操作,从内容上应当包括整个实践操作的流程。为了构建出完整的风景园林标准体系框架,势必要探讨各标准结构所需包含的标准种类。

基础标准主要是对使用范围内的基本术语、类型、图纸等做出规定,因而基础标准一般分为术语标准、图形标准和分类标准三种类型。专用标准是针对通用标准而制定出的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更为具体的标准规范,因而较之通用标准,专用标准所应当包含的种类也较为灵活。在实践环节中,不同的对象与类型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不尽相同,因此,不同的风景园林类型所对应的通用标准所包含的种类各异。

(1)区域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

在规划层面上通常的实践操作是对对象进行总体或详细规划。由于这一层级的研究对象尺度较大,资源种类丰富且对生态与环境考量较多,应当制定出有关的环境与资源的评估、评价标准。此外,对于这类规模较大的场地,某些要素的系统规划对于其风貌、管理与服务上的统一协调也是必要的,如游径规划、游憩规划、设施规划等标准。因此,区域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范畴下的标准应当包含:环境或资源评价标准、总体规划标准、控制性详细规划标准、修建性详细规划标准、游径规划标准、游憩规划标准、各类设施规划标准等。

(2)场地规划设计

这一层级的操作内容较上一类型更为具体,并且与人类活动更加密切相关,因此,除了制定出各自规划设计的标准外,游憩规划设计、各类设施规划设计以及景观风貌、安全和无障碍等方面的规划设计也是标准编制的方向。此外,对于某些特殊对象如废弃地、古迹等,对其场地本身环境和资源的评估和分类标准以及后期的管理维护方面也应当制定相应的规范标准。

(3)景观要素设计

细部设计的对象通常较为明确,因此一般情况下编制出各自的设计规范即可。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经济、低碳、乡土、智能、安全的设计是此类型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于景观要素设计尤其是硬件设施类,标准化、产品化是其发展的方向。

(4)园林工程与管理

在园林工程方面,除了通用的施工建设、安全操作等方面的规范外,对于特殊地质、建筑、环境等对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另行编制规范。在后期的维护、管理和服务方面,除了制定出通用的管理维护措施标准、园林质量评定标准、服务质量标准等外,对于重点对象如保护地和古城古迹的管理者的操作规程,公园等的质量监管工作,风景区和度假区的服务管理等,可编制专门的管理标准。

3.5风景园林现行标准体系结构与差距

标准化工作规划篇4

二、标准化财政所及惠农服务大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全市标准化财政所及惠农服务大厅建设工作进展缓慢且不平衡。由于部分县区对标准化财政所及惠农服务大厅建设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对落实财政所办公用房、服务大厅选址和筹措资金等存在畏难情绪,持等待观望态度,导致建设工作严重滞后。同时,在建设过程中,各县区均未将标准化财政所与惠农服务大厅建设同步进行,导致标准化财政所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于惠农服务大厅建设。特别是三个县区存在不能按期完成标准化财政所及惠农服务大厅建设任务的问题。

二是部分县区乡镇财政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和没有认真落实市财政、人事、编制三部门《关于进一步调整完善乡镇财政职能强化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印发市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陇办发]3号)精神,尚未将乡镇财政所划归县级财政部门垂直管理,致使乡镇财政所人员配置和办公用房的落实以及工作协调等方面受到一定影响。

三是惠农服务大厅建设尚需进一步规范。从目前各县区已建成的惠农服务大厅的情况看,还存在着县与县、乡镇与乡镇之间大厅名称不统一、岗位和服务窗口设置不一致,管理模式不规范等问题。

四是标准化财政所及惠农服务大厅建设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各县区已建成的标准化财政所和惠农服务大厅都是选择基础条件相对较好、人员配备比较充足的乡镇。尚未开展建设的乡镇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滞后、办公用房不足、办公设备落后、人员结构失衡、人员配备不足及聘用人员身份尚未解决等突出问题。加之目前建设进度尚未达到规划任务要求,致使今明两年标准化财政所及惠农服务大厅建设任务更加艰巨。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标准化财政所及惠农服务大厅建设是完善乡镇财政职能,强化乡镇财政管理的客观要求,是建立与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层财政管理体制的必然选择,也是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服务乡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平台。各县区政府和市直财政等有关部门要从巩固基层政权、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切实提高对标准化财政所及惠农服务大厅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总结经验,寻找差距,再鼓干劲,再添措施,强力推进标准化乡镇财政所及惠农服务大厅建设,确保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标准化工作规划篇5

(一)建设目标。年全市共有33处中小学校需达到省《标准》,其中,镇级中小学校31处,市直学校2处。镇级中小学标准化创建工作由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以下简称各镇政府)负责,市直学校由市教体局负责。

(二)主要任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包括学校设置与规划、建设用地、校舍建设、装备条件、师资配备、公用经费等6大方面。其中,学校设置与规划、建设用地、校舍建设等3方面达标工作由各镇政府组织实施;学校的装备条件、师资配备、公用经费等3方面达标工作由教育部门牵头组织实施。

(三)建设标准

1.学校设置与规划标准化,要求学校设置位置合理、校园功能分区合理,环境绿化、美化、净化达到要求;

2.学校场地标准化建设,要求学校建筑用地、体育用地、绿化用地和科技活动用地等面积符合规定,能够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用地规模按《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执行;

3.校舍标准化建设,要求在保证校舍安全的前提下,保证教学用房、办公用房、生活用房的数量、种类及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符合省《标准》,校舍建筑及附属设施建设符合《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及《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要求;

4.装备条件标准化,要求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实验室规程》配备;

5.师资配备要按照国家和省编制标准、教师资格制度和职业(执业)资格制度规定及学校岗位设置方案,配备满足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的专任教师、实验人员、管理及工勤人员;

6.公用经费要按照各级规定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及时足额拨付到学校。

(四)建设时限。9月底前,33处学校要全部达到省《标准》,市相关部门将于10月份组织验收。

二、加快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

(一)对照《标准》,认真进行自查。各单位要在前期自查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达标学校对照《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和《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补充规定》,逐项排查办学条件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凡达不到省《标准》的,要逐一列出清单。根据清单细化建设指标,科学制定达标方案。方案的制定要按照“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避免资源浪费”的原则,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相结合、与农村工程相结合。规划过程中,配备标准只能提高,不能降低。7月15日前,各镇政府标准化学校建设方案和进度表要报市教体局备案。

(二)突出重点,加快建设进度。各单位要按照“突出重点、全面推进、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工作力度,倒排工期,加快进度,落实有效措施,充分利用暑假时间,全面推进各项建设工作,确保按时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各镇政府要把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与校舍安全工程、工程同步规划,统筹建设,突出做好校舍新建、危房拆建、旧房整修、操场改造、路面硬化、围墙修葺、校园绿化等工作。要根据学校所在区域的实际,合理规划配置,着力解决学校无操场或场地过小等问题;要以教学用房和学生生活用房建设为重点,着力解决专用教室不足和学生生活用房面积不足的问题,确保各类校舍用房设置齐全且使用面积达到标准。教育部门要加强学校的图书、计算机、校园网、综合实践器材、卫生器材、文科器材以及实验室更新工作,确保学校装备条件达到规定标准。教育、编制、财政等部门要密切配合,保证师资配备和公用经费拨付符合规定。

(三)强化管理,保证建设质量。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项目要坚持先规划、后设计、再施工,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质量标准,严把工程建设质量关,所有新建、改建、扩建校舍均要达到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标准。对项目的招投标、建设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等,要实施全过程监督,保证学校建设项目的规范运作。所有建设项目要责任到人,对违反程序、渎职和失职,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四)落实资金,确保工程建设投入。各镇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努力筹措经费,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资金及时到位,保证标准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要统筹资金安排,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坚决防止学校出现新的债务。同时,要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捐资捐物支持标准化建设。财政、城建等有关部门要按规定对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有关收费给予减免。

各级财政对顺利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的单位给予资金奖励。市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达到省《标准》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中小学(不包括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进行资金奖励:小学每校10万元、中学每校20万元;薄弱乡镇小学每校15万元、中学每校25万元。市财政将按市奖励标准配套奖励等额资金。

三、切实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标准化工作规划篇6

第三条国土资源标准是指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地质、海洋、测绘等领域的技术标准、规程和规范。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自然资源、地质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适用于本办法。海洋、测绘技术标准由国家海洋局与国家测绘局分别制定。

国土资源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国土资源部组织拟订国土资源国家标准;组织制定审批国土资源行业标准;对国土资源领域的地方标准实行备案管理。

第四条国土资源标准化工作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归口管理、分工负责、共同推进;

(二)支撑国土资源管理和依法行政;促进科技进步与成果转化;

(三)采用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并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

(四)规范、公开、透明,社会公众参与。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分工

第五条国土资源部科技主管司局归口管理国土资源标准化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根据国家标准化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起草具体实施办法;组织建立完善国土资源标准体系;

(二)组织制定、实施国土资源标准化工作发展规划与年度计划;对国土资源行业标准实行统一计划、统一审查、统一批准、统一编号和,负责行业标准的备案工作;

(三)统一组织协调国土资源标准的宣传、贯彻、培训和监督检查工作;

(四)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标准化工作。

第六条国土资源部各业务主管司局的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拟订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二)组织开展相关国土资源标准的宣传、贯彻、培训及监督检查工作。

第七条设立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技术委员会),专门从事国土资源标准化的技术工作,其成员由国土资源领域内从事生产、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专家组成。技术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对国土资源标准制、修订规划及年度计划工作提供咨询,开展国土资源标准的制、修订技术审查和技术复审等工作。

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在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负责承担技术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作为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主要承担重要标准的制、修订及标准草案的标准化审查,开展国土资源标准化基础研究,协助开展技术标准的宣传贯彻、培训和复审及信息咨询等工作。

第八条技术委员会按专业领域划分并设立若干专业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分技术委员会),分别承担本专业领域内的技术委员会工作。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在有关直属单位。有关直属单位作为专业技术归口单位为秘书处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专业技术归口单位的主要职责是:承担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日常工作;承担本专业标准的制、修订及标准草案的技术指导和审查工作;为技术委员会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三、标准范围和类别

第九条对国土资源领域下列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制定标准:

(一)国土资源术语、分类、代码、符号、图式、图例及制图方法;

(二)国土资源信息化技术要求;

(三)土地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监测、整治、保护与节约集约利用技术要求,土地权属管理和土地市场管理相关技术要求;

(四)区域地质调查与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包括主要目标、对象内容、技术工作程序、技术工艺、方法及装备、成果质量管理要求等;

(五)矿产资源的调查、勘查、评价、规划、开发与综合利用技术要求,其中包括标准化设计、技术工艺、方法、装备及技术指标要求;矿业权管理(其中包括矿山设计、开发利用方案、选矿厂设计、技术工艺、方法及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共伴生矿产资源回收率等技术指标要求)与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及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技术要求;

(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技术要求;

(七)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及监理等技术要求;地质环境的调查、评价、规划、监测、保护与合理利用技术要求;

(八)地质矿产勘查技术方法和地质矿产实验测试技术方法及标准物质;

(九)地质资料管理技术要求;

(十)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制定的其他技术要求。

第十条国土资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包括全文强制或部分条文强制。

下列国土资源领域的技术要求应制定强制性标准:

(一)国土资源法律法规要求的标准;

(二)为国土资源行政审批、监督执法作依据的技术标准;

(三)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标准;

(四)地质环境保护技术标准,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标准;

(五)地下水资源管护技术要求;

(六)土地整治工程环境、质量和安全方面的技术要求;

(七)国土资源调查涉及环境、质量和安全方面的技术要求;

(八)其他需要强制执行的技术要求。

国土资源领域其他技术要求应制定推荐性标准。

第十一条国土资源领域内,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国家标准;需要在国土资源相关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制定行业标准;尚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应依据相关法规制定地方标准。地方标准在相应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实施后,自行废止。

企业生产在没有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情况下,应当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企业标准由企业组织制定,并按有关规定备案。对已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鼓励企业制定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要求的企业标准,在企业内部适用。

四、标准预研究

第十二条实行标准预研究管理制度。国土资源部组织实施的专项、重大项目应设立相关重要技术标准预研究项目,在立项时向部科技主管司局备案。

第十三条预研究项目成果在验收后三个月内,应将项目成果和后续技术标准研究制定的方案报部科技主管司局备案,作为国土资源标准制修订年度计划编制的重要依据。

五、标准规划与计划

第十四条部科技主管司局组织开展国土资源标准化的战略研究,并编制国土资源标准化规划。国土资源标准化规划应有明确的目标、任务、总体部署和具体措施。

第十五条实行标准计划管理。制定和修订国土资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必须纳入国家标准和国土资源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

第十六条部有关业务司局、有关单位应结合国土资源工作的实际需要,向部科技主管司局提出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的项目建议。

第十七条技术委员会对项目建议进行汇总并组织部相关业务主管司局及有关专家共同研究,提出标准制、修订年度计划建议,部科技主管司局组织技术委员会审查。

第十八条属于国家标准的计划项目,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立项;属行业标准的计划项目,在国土资源部网站公示十个工作日并对反馈意见处理后,报国土资源部批准,行业标准制、修订年度计划。

第十九条经批准的国土资源标准制、修订年度计划项目一般不作调整。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的,经技术委员会审查后,国家标准计划项目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行业标准计划项目报国土资源部批准。

第二十条国土资源标准化工作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专项工作经费及其它渠道筹集的经费。

国土资源部安排基础性、公益性及行政管理类标准的制、修订经费。国土资源部组织实施的专项、重大项目按任务内容落实标准计划项目经费,经费的使用按有关规定执行。

六、标准制定与修订

第二十一条列入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项目一般应在两年内完成。若由于特殊情况无法按时完成的,起草单位可向部科技主管司局申请延期一年。延期一年仍未完成的项目,视为自动撤销。对不按时完成任务,又不及时提出延期申请的单位,两年内不再受理该单位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申报工作。

第二十二条部业务主管司局负责组织拟订相关领域技术标准。承担标准制、修订任务的单位应广泛听取和吸纳有关的生产、科研、教学、管理部门等单位和专家的意见,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报分技术委员会。

第二十三条分技术委员会组织专家对标准征求意见稿及有关文档进行审查后报部业务主管司局。部业务主管司局组织征求意见,提出标准送审稿及有关文档报技术委员会。如需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意见,由部科技主管司局组织。

第二十四条部科技主管司局组织技术委员会对标准送审稿进行会议审查或函审,提出《标准审查会议纪要》或《标准函审意见》。属强制性标准须经公示,公示期为10个工作日。

采用会议审查时,组织者应在会议前一个月将标准送审稿及有关附件提交给参加标准审查的部门、单位和人员。会议审查时,必须有不少于出席会议代表人数的3/4同意为通过;标准起草人不能作为审查人员参加表决,其所在单位的代表不能超过参加表决人数的1/4。

采用函审时,组织者应当在函审表决前两个月将函审通知及上述文件提交给参加函审的部门、单位和人员。采用函审时,必须有3/4的回函同意为通过。

会议代表出席率或函审回函率不足2/3时,应重新组织审查。

第二十五条承担标准制、修订的单位按照《标准审查会议纪要》或《标准函审意见》的要求,对标准送审稿认真修改,完成标准报批稿及其附件,报送部科技主管司局。

七、标准审批与

第二十六条标准报批时,文档必须齐全,应有“标准报批稿”、“标准编制说明”、“标准审查会议纪要”或“函审结论”及其“函审单”、“意见汇总处理表”和其他有关附件。对报批稿有重大修改时,应进行重新审查。

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时,应附有该标准的原文和译文。

第二十七条部科技主管司局对标准报批稿及其附件进行审查后,属国家标准的,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属行业标准的,由国土资源部批准、编号、,并在国土资源部网站上公告,对强制性标准的主要内容进行公示。

强制性土地管理行业标准代号为TD;

推荐性土地管理行业标准代号为TD/T;

强制性地质矿产行业标准代号为DZ;

推荐性地质矿产行业标准代号为DZ/T。

第二十八条国土资源地方标准的依照国务院标准化行政管理部门颁布的《地方标准管理办法》执行。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地方国土资源标准化管理规定,应经国土资源部批准。

国土资源地方标准后30日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向国土资源部备案。备案材料包括地方标准批文、地方标准文本、编制说明及相关材料各一份。

第二十九条部科技主管司局负责组织管理行业标准的出版发行工作,技术归口单位承办日常工作,出版经费纳入国土资源标准编制经费。

第三十条国土资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由国土资源部解释。国土资源标准的著作权由批准机构享有。制定标准过程中形成的有关资料,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归档。

八、标准实施与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标准后,部业务主管司局应及时组织开展标准宣传、贯彻、培训、指导工作。标准宣贯工作应列入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技术机构的工作计划。

第三十二条标准后,属于强制性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必须严格执行;行政法规要求强制执行的推荐性标准,自动变更为强制性标准;鼓励采用推荐性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第三十三条从事国土资源工作的组织和机构应积极贯彻、实施标准。实施标准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应当及时向部科技主管司局、有关业务主管司局或技术归口单位报告。

第三十四条部业务主管司局组织对有关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根据监督检查情况,编制监督检查报告及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报告,部科技主管司局定期。检查报告及评估报告作为标准复审的重要依据。

任何单位及个人均有权向国土资源部投诉、举报违反国土资源强制性标准的行为。

九、标准复审

第三十五条国土资源标准实施后,应当适时地进行复审,以确认现行标准继续有效或者予以修订、废止。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5年。

第三十六条部科技主管司局会同有关业务主管司局组织或委托技术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对标准进行复审。

第三十七条标准的复审可分别采取会议审查或函审的形式。需要有参加过该标准审查工作的单位或人员参加。

标准复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否符合国家现行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标准化工作的有关要求;

(二)标准的实施效果,以及标准内容和技术指标是否反映当前的技术水平;

(三)是否符合实际需要,是否对规范国土资源工作、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推动作用;

(四)是否与现行相关标准协调配套;

(五)是否符合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原则。

第三十八条复审结果按以下情况分别处理。

(一)继续有效的标准,不改顺序号和年号。当标准重版时,在标准封面的标准编号栏写明“××××年确认有效”字样。

(二)需作修改的标准,作为修订项目列入计划。标准修订程序与标准制定程序相同。修订后的标准顺序号不变,将年号改为重新时的年号。

标准化工作规划篇7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戴定一表示,《规划》要以进一步完善物流标准体系、拓展物流标准制修订领域、提高物流标准的实际效果为目的,确定了近期物流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将物流标准体系划分为物流基础标准、物流技术标准、物流信息标准、物流管理标准、物流服务标准五大部分,并依据《振兴规划》中确定的物流业发展重点(公共通用类和专业类),提出了物流技术、物流信息、物流服务、道路运输、铁路运输、国际货运、仓储等13个领域制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任务,共计137个计划项目。

推动物流业基础性、通用性标准和急需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已经迫在眉睫,《规划》的制定工作从2009年下半年正式启动,业内人士表示,《规划》首先体现了标准工作在物流领域的重要性,整个物流发展离不开标准化这样一个基础性工作。物流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系统,涉及到方方面面资源的整合、协作。实施物流标准化,有利于合作各方的责任落实,对于促进物流运作高效通畅、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优化物流作业流程、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具有重要作用。

据了解,水路、航空运输,钢铁、煤炭、铁矿石等重要矿产品、石油石化、建材、棉花等大宗物品物流,也是物流标准化工作的重点领域。鉴于有关标准项目仍需做进一步研究和论证,暂未提出具体项目,只在物流标准体系框架中列出,待今后有明确结果后再行补充。

强调长短期相结合

戴定一表示《规划》存在着一个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定位问题,从短期看,《振兴规划》对于《规划》发展所规定的期限为3年。通过3年的努力,建立和完善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科学适用、基本满足物流业发展需要的物流标准体系;在加快专业类物流标准制定、加强基础性研究、强化标准宣贯实施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从长期看,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期间,《规划》都做了一些描述及基础性准备工作。所以,《规划》并不只是包括3年的短期任务,也包括长期的工作导向和基础性工作,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十一五期间制定的《全国物流标准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把物流标准分为四大类,即服务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信息标准,基本做到了不重、不漏、不矛盾。到了十二五,有关部门在原来的基础上对物流标准做了一个新的分类,即公共通用类物流标准(包括仓储、运输、快递、货代、装卸、包装等)和专业类物流标准(包括粮食物流、冷链物流、医药物流、邮政物流、应急物流等)两大类。

公共通用类物流在我国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专业类物流这几年发展也越来越快、越来越细,但标准工作比较滞后、比较缺乏。因此我们提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要适应这样一个形势,就是要加大专业物流的标准化建设。这是此项标准规划特别强调的,所以在标准工作项目中会比较多地体现专业物流的优先发展或重点发展这样一个导向。

物流标准化有利于接轨国际

标准化工作规划篇8

标准化是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的依据,是缩短产品研制、生产周期和节约经费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协同设计、合作生产的纽带,是发展对外贸易和引进先进技术的前提条件,也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科学管理的基础。企业标准化是企业管理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综合性基础工作,是衡量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

当前,某航空企业(以下称公司)正在围绕创业转型、跨越发展目标积极推进运营管控、质量提升、风险管理、流程优化、薪酬体系改革、生产管理模式转型和二代机平台向三代机平台转型升级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进公司从传统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按照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与国内同行业比较,公司的标准化总体水平较低,还有待不断完善和提高。因此,全面推进标准化工作,加速提升公司标准化能力和水平,是推动公司转型升级和能力提升的重要技术基础和有效手段。搞好企业标准化,对保证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高效运行,提高公司素质和促进企业发展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标准化的有关概念的认识与理解,通过对提升标准化能力和水平重要性的分析说明,着眼公司标准化实际情况,指出公司在标准化工作的现状,通过分析和阐述,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思考与建议。

2.标准化概念及其重要性分析

国家标准GB/T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通用词汇》对“标准化”给出了如下定义:“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活动内容主要包括标准的编制、和实施。

重要性为:提升标准化能力和水平,支撑公司战略发展;提升标准化能力和水平,推进管理创新、规范企业运作;缩短差距,急需要提升标准化能力和水平。

3.公司标准化现状

3.1 现有的优势

在公司发展历程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要求,以《标准化工作导则》、《企业标准体系》等国家标准为指导,公司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多年来,公司主持和参与了3000多项国家标准、国建军用标准、航空行业标准、汽车行业标准、纺织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编制,荣获过“全省标准化工作创新贡献单位”、17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和30多篇标准化论文等多项荣誉,积累了丰富的企业标准化经验,培养了一批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标准化专业人才,为公司科研、生产业务起到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作用。

公司从组建专门的标准化组织机构至今已有33年历史,为满足公司在飞机、导弹、摩托车、汽车、片梭织机等业务领域的发展需求,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标准在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曾先后组建了综合、工装、产品、民品、工艺材料、包装机械和信息专业组,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专业领域标准。按设计、工艺、机加、装配、理化、计量、质量等11个专业片区划分,拥有专兼职标准化人员近200人。

3.2 存在的不足

公司自建立标准化组织机构以来,通过开展产品生产、研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专业领域标准,积累了丰富技术沉淀和工作经验,但总体上仍然处于二代机向三代机过渡的标准化技术水平,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思想认识不统一、外部资源获取能力较弱、技术水平偏低、标准化组织机构不健全、制度体系不完善、资源保障不给力六个方面。

3.3 发展的机遇

3.3.1 外部环境有利于推动公司标准化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一是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基础“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标准化工作指明了方向;二是中航工业集团公司正在统筹规划AVIC集团标准,积极地参与将会为公司标准化能力和水平提升提供发展的机会;三是通过国际转包项目和国内合作项目业务,为标准的借鉴和转化创造了条件。

3.3.2 在行业内的差距迫使我们必须迎头赶上

与行业内各主机厂所的企业管理水平比较,公司在标准化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这迫使我们必须借助公司从二代机平台向三代机平台转型升级的契机,以型号研制为牵引,有规划、有步骤地高效提升公司的标准化能力和水平,快速扭转落后的局面。

3.3.3 内部需求有利于推进公司标准化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一是为支撑公司发展战略和科技发展规划,提升标准化能力和水平,是实现公司转型升级和能力提升的重要技术基础和有效手段;二是建立管理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是规范企业管理、推进管理创新,实现现代化企业目标的前提;三是当前公司科研生产高度交叉且型号众多,建立型号标准化工作系统,健全型号系统规范,建立技术状态管理体系,是保障科研生产任务完成的技术保证;四是按照中航工业“质量效益年”的工作要求和公司《三年质量能力提升计划》的措施,提升标准化能力和水平,是实现公司质量能力整体提升的需要;五是推进“制造技术振兴工程”,是实现和支撑制造技术能力提升目标的需要;六是开展信息化标准、信息编码等工作,支撑公司信息化的发展和推进中航工业“信息化登高计划”的需要。

4.提升公司标准化能力和水平的思考与建议

按照公司发展战略要求,以公司“十二五”标准化发展规划为指引,围绕标准化工作发展目标,以科研生产型号任务为牵引,从标准化发展规划、标准化组织机构、标准体系、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标准化工作机制和标准化条件保障六方面进行思考,并提出浅显建议,为公司标准化能力和水平提升提供参考。

4.1 完善公司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紧紧围绕支撑公司发展战略和提升标准化能力和水平的目标,在现有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基础上,从组织机构建设、顶层体制机制、标准体系编制、外部资源获取、推进标准信息化和保障措施等多个方面完善和补充规划内容,形成适应公司当前战略转型跨越发展形势的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4.2 建立标准化工作组织机构

为推进标准化能力和水平提升,首先应建立、健全标准化组织机构。标准化组织机构包括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即标准化委员会、标准化推进办公室和各专业小组。

4.2.1 标准化委员会

标准化委员会是标准化工作的决策机构,负责制定标准化发展战略,指导战略实施,统筹标准化发展资源,制定每年度工作计划,对准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审批和决策。

4.2.2 标准化推进办公室

标准化委员会下设立标准化推进办公室,标准化推进办公室是标准化工作的日常管理机构,要求在标准化委员会领导下,负责组织推进各专业小组贯彻公司标准化发展规划、执行标准化年度工作计划,协调、处理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负责对各专业小组工作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4.2.3 各专业小组

在公司标准化委员会领导下,依托公司现有基础准化工作网,结合公司六大核心业务领域,组建飞机设计、导弹设计、制造技术等各专业小组。各专业小组是标准化工作的执行机构,要求贯彻执行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化发展规划、计划,具体负责本专业领域的标准的建立和执行,并组织和参与相应标准编制等活动的开展。

4.3 建立十项工作机制

标准化工作对外沟通机制、标准化工作内部协同机制、标准实施监督检查考核机制、标准化工作激励机制、标准化“三化”推进机制、标准件管理机制、外部标准的借鉴转化机制、三大规范工作推进机制、专利标准化工作机制、标准建设维护机制。

4.4 建立公司三大标准体系

根据公司发展战略,按照标准化法律法规和各种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建立符合公司实际的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

4.5 推进标准信息化建设

结合科研、生产业务需求,逐步建立和完善标准库、标准件库、借用件库和标准构型库信息管理平台,不断推进标准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由实物式标准服务模式向数字式标准服务模式转变,同步促进公司“知识工程”向前发展。同时,在科研项目中推广运用Q-Check数模检测系统,提升科研项目设计水平和标准化审查能力。

4.6 标准化条件保障建设

增强外部资源获取能力,加强标准化宣传力度,加强标准化培训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经费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

5.结束语

标准化工作规划篇9

国家电网公司于2009年组织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成立专项研究工作组,正式启动了“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和“智能电网设备标准体系”规划研究工作。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6月29日,由国家电网公司编制的《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系统)研制规划》和《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规划》在北京正式。作为《国家电网智能化规划》的子规划,这两个规划的,是公司贯彻国家关于发展智能电网工作部署、推动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重大举措,同时也给智能电网设备制造商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动力和方向。

《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系统)研制规划》在中国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包括7个技术领域、28个技术专题和137项关键设备的研制规划。该规划分析了目前国内外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的研制状况,针对“已有设备”、“在研设备”和“待研设备”,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策略,制定每一类设备的研究内容、目标和计划。该规划是关键设备研制工作的行动纲领,可作为科研、制造企业的设备研制指南,同时也可作为制定相关产业化发展规划的指导依据。

《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规划》提出了由综合与规划、智能发电、智能输电、智能变电、智能配电、智能用电、智能调度、通信信息8个专业分支、26个技术领域、92个标准系列的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国家电网将分三个阶段制定智能电网技术标准。它是用于指导国网智能电网企业标准编制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和技术指南。国家电网将以此为指导,加快编制智能电网企业标准。该规划是用于指导公司智能电网企业标准编制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和技术指南。也是我国智能电网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编制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

《研制规划》是《国家电网智能化规划》的子规划之一,也是关键设备研制工作的行动纲领,可作为科研、制造企业的设备研制指南,同时也可作为制定相关产业化发展规划的指导依据。规划分析了目前国内外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的研制状况,针对已有设备、在研设备和待研设备,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策略,制定了每一类设备的研制内容、研制目标和研制计划,这在国内尚属首次。《标准体系规划》则阐述了智能电网技术标准制定的意义,系统分析了国内外智能电网技术标准现状,提出了智能电网的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和标准制定规划,并就规划的实施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据了解,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研制将分三个阶段开展。为确保关键设备研制规划的顺利实施,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具体保障措施。

第一阶段(2009-2010年)建立体系框架、保障试点工程。完成智能电网技术标准制定规划,初步形成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框架;重点制定、修订试点工程亟须的关键技术标准,保障试点工程建设如期完成。

第二阶段(2011-2015年)健全标准体系、支撑全面建设。滚动修订已有标准,补充制定所需标准,基本建成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重点推进优势领域智能电网标准国际化,支撑智能电网全面建设。

第三阶段(2016-2020年)完善标准体系、保证国际先进。优化完善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全面推进智能电网技术标准的国际化。

新规引爆万亿投资商机

标准化工作规划篇10

1.规划管理信息化概述

1.1规划管理信息化发展

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建设各项工作的龙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规划管理和监督监察等各项工作日益繁重,涉及的规划编制业务量和数据量涵盖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其信息面广量大,80%以上属于空间信息,加上公众对规划政务公开、规划服务水平提升的需求,以及《城乡规划法》、《行政许可法》的施行,对规划的业务信息化和科学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下,国家关于电子政务、数字城市及智慧城市建设等项目的提出,进一步推进规划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为适应新的形势,迫切需要深入引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规划、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城市规划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1.2规划管理信息化关键技术―GIS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信息数据,以提供管理、决策等所需信息的技术系统。GIS具有空间数据的获取、存储、显示、编辑、处理、分析、输出和应用等功能,并以其独特的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功能使城市规划所需基础信息数字化,城市规划设计立体化、决策准确化与科学化及城市规划各部门管理系统化,进而促使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发展[1]。

2.渭南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近几年,根据市信息化建设和“渭南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市规划局高度重视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在数据管理方面,启动了渭南市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项目,作为2014年我市信息化建设及渭南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推进项目,同时得到国家、省测绘地理信息局部分资金和技术支持,但是项目市级专项资金落实不到位,没得到实质性的进展,仅收集整理了现存的和省级共享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在规划业务审批方面,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比较欠缺,目前还处于传统的审批流程中,停留在纸质资料上报及部门间传递,图纸表现形式上缺乏空间信息的效果图和设计图,工作人员需借助计算器、直尺或CAD制图工具等进行主要经济指标的核算、评估分析规划方案,此审批方式存在数据规划性差、规划成果管理、共享困难、工作效率低等问题。同时局网站作为规划信息对外沟通平台,已对规划许可项目的时间、地点、建设单位及用地面积进行公示等,但在规划成果可视化表达等方面还需完善,以便公众理解参与规划。

3.渭南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针对我市规划管理工作基础资料多、工作效率低、规划任务重等问题,应用GIS技术建立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必然趋势[2]。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是以“一书两证”办理过程中的申报、跟踪督办、流转控制、周期控制、核发证书为核心,将OA、MIS和GIS相结合,实现覆盖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全过程的图文表一体化办公的自动化系统[3]。其系统工程很庞大,根据我市信息化建设及规划管理需求,应有计划分步骤建设,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3.1建立城市规划信息化标准体系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离不开标准规范的支撑。目前根据国家、行业相关规范和标准,结合渭南实际情况,重点建立以下三方面标准体系:针对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建立统一的基础空间信息数据标准和共享交换标准;针对规划“一张图”管理建立规划成果数据库标准,包括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规划成果要素编码规范、动态更新管理数据标准等;针对电子报建及三维规划辅助审批建立电子报批制图设计标准、数据库标准、项目报建规范等相关内容。

3.2搭建城市规划数据共享管理平台

规划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核心是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重点建设全市统一完整的地理空间数据库,逐步将GIS的电子政务应用集成到同一平台,实现空间数据的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基于以上地理空间数据平台,对规划成果数据进行归类管理,建立规划“一张图”成果库(规划编制成果数据、规划审批成果数据、规划控制线数据等),使城市规划编制、审批、管理、监管在“一张图”上进行,促使规划编制和管理高效衔接,实现规划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形成规划“一张图”管理系统[4],使各规划层级上的空间数据一致性管理,实现一张图成果数据分别基于地块、项目的调阅、查询统计、分析、输出及动态更新应用,保证数据的唯一性、现势性、完整性、规范性和实效性,满足不同的规划管理应用需求,也为“多规合一”的规划统筹协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3.3构建规划管理决策信息化支持系统

根据规划办公实际需求,重点建设电子报建和三维规划辅助审批系统,实现规划办公业务流程信息化及决策信息化,也为领导、专家、公众及规划相关管理部门论证规划建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供真实的辅助决策依据[5]。市规划局根据标准设计电子报建工具,提供给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向规划局提交经电子报建工具处理后的符合技术标准规范的项目电子文件,办公人员应用三维规划辅助审批系统,对送审方案电子图形进行整理,自动计算和统计方案的综合经济技术指标,实现审核自动化、审批成果信息动态入库即实时更新规划审批数据库。同时在三维虚拟环境下进行方案可视化模拟,为规划审批提供多视觉的定位分析,如在建筑、文化设施的合理性及各种周边综合环境的考虑等方面更能说明问题,比平面图更直观更科学。也可实现三维对象和属性的互相查询及其他地理空间分析功能,大大提高规划办公效率和服务水平。

3.4完善面向公众服务的规划信息化平台

在推动规划业务审批、规划基础数据建设等信息化的同时,还需加强对规划项目审批咨询公示、规划方案成果社会参与及规划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即通过局网站为规划管理部门、相关政府部门、建设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方便、简捷的规划信息服务。重点完善规划公示公告、成果三维可视化表达及地理信息服务等方面内容,大力支持规划政务公开和规划公众参与,构建阳光规划的服务型政府。

参考文献

[1]郝力.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付跃超.城市管理信息化初探[J].中国集体经济,2013,(7):23~26

[3]陈明辉,高益忠,欧阳南江,叶伟祥.东莞市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电子政务,2006,(9)

[4] 黎栋梁.城市规划图文一体化办公系统的建立[J].测绘科学,2004,(03)

[5] 郑睿,吴俐民,冯亚飞,莫忠荣. 昆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科学,2011,(06)

The persent situation and suggestion of city planning

标准化工作规划篇11

近年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我市各地以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加强资源保护与管理,促进了林业持续快速发展,生态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全市年均完成造林面积50万亩以上,林木覆盖率年均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达到34.51%。但是,我市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仍很脆弱,局部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宜林空间还很大,改善生态状况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省委、省政府在《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努力实现中原崛起的进程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

省委、省政府从全局的高度对林业定性定位的科学判断,充分体现了对我省省情、林业发展规律和战略机遇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标志着我省林业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新阶段已经开始。我市林业生态建设的空间、潜力很大,我们一定要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抢抓机遇,加快林业发展,全面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加快林业发展,建设林业生态市,科学编制规划是基础,搞好这次规划编制工作,不仅关系到林业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转变,而且关系到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否编制出一个高水平的林业生态建设规划,并通过规划的实施,促进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转变,是对我们服从和服务大局意识的检验和考验。这一点是我们在编制规划时必须首先明确的,而且要切实体现到规划实施的全过程和其他各个方面。今后五年,省政府将依据这次规划,增加对林业的投入,各级财政对林业的投入资金有望达到财政支出能力的2%。会前,广平市长专门听取了林业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汇报,并明确要求:我们编制林业生态市规划,规划的起点要高,建设的标准要高,**自然条件优越,建不成生态城市,没法向省政府交待。对此,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定要充分认识搞好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抓住当前林业发展的大好形势和难得机遇,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增强做好规划编制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这项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工作抓紧抓好。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高标准科学编制林业生态建设规划

高标准科学编制林业生态建设规划是加快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的重要生态保障,是建设山川秀美、生态宜居**的基础。在这次规划编制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规划目标。这次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从**8年到2012年,完善和提高多功能高效益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建成城乡宜居生态环境,构建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使全市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建成林业生态市。全市新造林380万亩,新增有林地322万亩,达到1706万亩;林木覆盖率增长9.5个百分点,达到44%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8%以上),其中: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丘陵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8%以上,一般平原农区林木覆盖率达到18%以上,林业年产值达到96亿元。到“十二五”末,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46%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林业年产值达到142亿元。所有的县(市、区)林业生态县建设得到巩固和提高。

(二)突出规划重点。总体要求是:在全市尚未利用的土地,凡是适宜种树的都要绿化,已经绿化的要不断提高绿化标准;重点建设工程,要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常绿与落叶树相结合,提高建设质量;要以营林增绿为基础,以提高林业生态建设质量和效益为目的,最大限度地利用我市有限的土地空间,充分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

总体布局是:规划建设伏牛山生态屏障,建成中原大地植物王国、旅游胜地;规划建设桐柏淮河源防护体系,建成千里淮河的一颗生态明珠;规划建设**人民的绿色家园,把平原区建成林茂粮丰新盆地。规划实施山区生态林建设工程、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城市林业生态工程、村镇绿化工程等五大林业生态工程,完成造林275万亩;规划实施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经济林、园林绿化苗木花卉、森林生态旅游等四大林业产业工程,完成造林108万亩,建成一批精品生态旅游景区。**市中心城区要围绕建设“一环一带四片六线”,重点规划建设独山森林公园、兰营生态公园、白河湿地生态林带等十大林业生态工程,完成造林5.84万亩,初步建成森林城市。

各地在规划编制中,要认真贯彻省、市规划精神,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准确定位,科学规划。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合理划分生态功能区,科学确定工程项目,明确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突出区域特色、重点部位、重点林种树种。要结合本地特点,把辖区内的省定重点工程规划好、规划细。在建和规划的重点工程,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高速公路通道工程、大型水利工程等,都要做到工程建设到哪里,高标准林业生态建设跟进到哪里。

(三)统一规划标准。这次规划分为三级,即省级总体规划、市级规划和县级规划,自下而上、上下结合,以县(市)为单位分级编制。省、市都已经下发了规划编制大纲,提出了总体要求,确定了工程标准,控制了一些关键性数据。各县市规划要做到与省、市规划大纲确定的建设布局和建设重点相衔接,与省、市规划大纲确定的技术标准相衔接,与当地林业、土地资源相衔接。要全面贯彻省、市级规划的基本原则,合理整合林业工程,认真核定本地规划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在空间、时间、数量上加以细化,落实到位。省政府已经明确,各级规划编制后要经政府审核、论证后印发执行。这次规划编制后,市政府也将组织专家认真审定,层层签订责任状,分年度实施。

(四)确保规划质量。规划编制要符合《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河南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坚持“统一标准、自下而上,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合理分析本地环境承载能力,综合确定规划依据和标准。要做到深度规划,符合设计技术规范,确保编制的规划质量高,权威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强。规划编制和审查阶段,各级都要聘请相关专家进行咨询和论证,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保证规划的高质量和社会认同度。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确保按期完成规划编制任务

这次规划编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涉及面广。按照省政府要求,9月10日前各县市要完成县级规划汇总上报工作,9月15日前完成市级规划编制工作。因此,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加快进度,确保按期完成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一把手”对规划编制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市政府决定成立由广平市长任组长,我任副组长,林业、发展改革、财政、建设、水利、规划、铁路、交通、国土、农业、环保、南水北调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林业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林业局。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精心组织,切实抓紧抓好。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部署,分管领导要积极协调,及时认真解决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各级林业部门要尽职尽责,周密部署,迅速展开工作。

(二)明确工作职责。林业生态建设规划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要履行职责,协同配合,共同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林业部门具体负责编制全市林业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国土部门要把未利用土地中适宜生态建设的,规划为宜林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区1981平方公里范围内(含卧龙区、宛城区、高新区)的规划编制工作,由市规划局牵头,城建、林业、水利、环保、宛城区、卧龙区、高新区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统一编制,纳入全市总体编制规划;各县(市)城市规划区内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由县(市)规划部门编制,纳入本县(市)整体规划。铁路、交通、水利、农业、南水北调等部门要把管辖范围内的绿化任务纳入全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水土保持、环保等方面的生态规划,原来有规划基础的,要实行资源共享,统一纳入林业生态建设规划。凡涉及生态建设的内容,都要纳入这次林业生态建设规划,按照各自职责组织实施。规划编制中,要加强信息沟通和协调合作,充分利用已编制完成和正在编制的相关规划成果。

(三)落实工作经费。这次规划编制工作,任务量很大,标准要求很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各县市政府要认真落实编制工作经费,及时拨付,用于外业调查、信息收集、专家评审论证、专题调研和技术培训等,确保规划编制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对规划编制的经费要专款专用,管好用好,绝不允许发生截留、挪用等现象,确保有限的经费发挥有效的作用。

标准化工作规划篇12

需求计划管理是降低库存规模、优化库存结构、规范库存管理的有效途径,对企业日常生产及项目建设物资供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需求计划管理特点、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实施建议进行了介绍。

一、需求计划管理的特点

需求计划是物资供应工作的龙头,也是抓好物资供应工作的“牛鼻子”。采购是一个企业生产的开端,是一切经营活动的起点。采购过程中计划的执行与管理又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仅有利于采购活动的成功实现,而且有利于维护企业自身的利益。

近年来,中国石化通过不断加强管理,在提升物资供应保障能力的同时,有效控制库存规模、优化库存结构、压缩库存积压、加快库存周转。储备管理水平提升的核心是抓好需求计划管理,需求计划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物资的实际储备效果,是储备管理的风险源。储备管理的“病”产生在计划需求阶段,如果需求计划没有毛病,储备管理的“病”不会存在,强化储备管理重在加大需求计划管理力度,防范储备风险,提高储备效率,落实责任主体。同时,通过储备来评价计划管理的效果,实现从需求提出到满足全过程相互支撑、环环相扣的精细管理,从而形成管理闭环,持续促进储备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需求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需求的质量直接影响采购质量,进而影响工程项目质量。在需求管理上,要遵循物资采购规律,坚守科学理性、依法合规,力求戒除指定需求、功能过剩需求、不利于充分竞争的需求,科学、及时、准确提报需求计划。

近几年,中国石化在需求计划管理方面下了大力气,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将需求计划管理达标率从需求计划准确率和及时率两个方面进行考核。需求计划准确率包括计划提报准确率、执行准确率,是否及时领用入库物资;需求计划及时率即是否按时间需求提报及满足合理采购周期。

围绕这几点,目前需求计划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需求计划不准确。需求单位提报计划、管理部门审核计划时不够严谨,随意提报的现象时有发生,最终导致大量积压库存;需求单位对装置运行状况和物资消耗规律把握不准,片面强调装置、设备运行安全,多报少领,只报不领现象依然存在。

二是需求计划不及时。需求单位缺少对物资合理制造周期、采购周期的研究以及信息整理,因此产生大量临时计划、紧急计划。为满足需求,物资供应部门只能实施紧急采购,不仅增加了采购成本,还可能会造成安全隐患。

三是需求计划不标准。由于装置设备的设计选型标准化程度低、改扩建变换标准等多种原因,造成备品备件通用性差,大大增加了储备规模和资金占用。

三、需求计划管理的实施建议

在资金成本压力日益加大的今天,储备管理已成为当前物资供应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需求计划管理作为储备管理核心,更需下大力气改进不足,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一是建立科学的物资供应考核体系。修订完善《需求计划管理考核办法》,从需求单位提报计划之前对物资的提报到物资领用等诸个环节都设置考核点,按月实施考核,实现对需求计划的硬约束。建立事前防控、事中预警、事后追究的积压物资防范追究机制,从需求计划“源头”入手,严格控制新增积压物资。对各采购业务部门进行层层分解,从新积压物资的产生、需求计划准确率和及时率、需求标准化等方面着手,对各计划提报与审核部门分解指标,明确责任人,严格奖惩兑现,进一步提高物资需求计划管理水平。

二是加强对需求计划监管。物资供应部门不是简单的“照单抓药”,要敢于对不合理需求计划提出整改建议。通过对需求计划实施全过程管理,详细记录需求计划提报、接收、执行直至核销的各个环节信息。

三是制定合理的物资采购周期。一方面中国石化已下发了各种物资的采购周期并定期修订;另一方面,各分公司要牵头组织研究重要设备、关键材料及常用物资的合理制造周期,指导需求单位适时提报计划。有关部门对于需求时间不合理、没有正常采购周期的计划,要从严考核,从源头上避免延期交货的发生。

四是规范需求计划形成过程。积极开展物资消耗规律研究,从采购周期、历史消耗、单机配量、设备运行状况等多方面采集数据,建立主要物料消耗数据模型,科学预测设备备件的需求规律和储备数量,以指导和规范物资需求计划提报,把握物资保供主动权。进一步明确管理范围,防止物资归属不清造成重复订购;明确技术要求,防止标准不清产生错误订购;明确需求依据,防止随意提报形成积压物资;平衡库存资源,防止超量订购。

五是推进需求标准化。采购工作起源于需求的产生,结束于需求的满足。全面推进设计选型标准化和技术规范标准化工作,减少非标设备和非标材料的选型。中国石化从两个层面抓好需求标准化,一方面,由中国石化组建成立标准化处,要协调总部职能部门,建立健全协同推进标准化采购的工作机制,从而进一步推动标准化工作。通过物资采购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优化和完善考核与评价机制,研究制定量化考核指标,加大对设计和选型标准化的考核。特别是新建项目,要加大对项目设计实施标准化的考核,为下一步物资标准化采购工作更好地开展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物资需求进行全面梳理,浓缩供应渠道,减少个性化需求,组织专业力量研究制定主要物资品种的标准化需求,统一质量标准、工艺参数和工况使用条件等技术标准,为标准化采购提供支持。

储备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石化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储备管理反映出来的是工程设计水平、工程管理水平,是生产运营管理水平、装置设备运行管理水平。作为核心的需求计划管理,下一步我们要持续改进和创新工作思路,强化管理,在保障日常生产所需物资供应的同时,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为公司生产经营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标准化工作规划篇13

养老服务设施是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对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六个老有”的工作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方面,各地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为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养老服务类型和方式不断出现,养老服务设施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急需提高。各地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民政、老龄办等主管部门应对此高度重视,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切实做好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

合理确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按照“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要求,结合老年人口规模、养老服务需求,明确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并将有关内容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加强区域养老服务设施统筹协调,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一体化。要按照一定规划期城镇老年人口构成、规模等因素,合理确定养老服务设施类型、布局和规模,实现养老服务设施的均衡配置。

在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时,要按照城市、镇总体规划要求落实养老服务设施布局、配套建设要求,因地制宜地确定养老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和规模;编制养老设施规划应与城市人口布局规划、建设用地规划、居住区或社区规划、医疗卫生规划等相关配套设施规划进行协调和衔接,积极推进相关设施的集中布局、功能互补和集约建设,充分发挥土地综合利用效益,并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和规模。

严格执行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

工程建设标准和土地使用标准是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活动的技术依据,严格执行上述标准是保障工程项目质量和安全、实现工程设施功能和性能、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前提条件。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宣贯培训,从2014年起,将有关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培训纳入执业注册师继续教育培训要求,使从业人员全面掌握、正确执行标准规定,提高从业人员技术能力。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咨询机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应严格执行有关标准;建设项目土地供应、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工程设计文件审查、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程项目竣工备案等职能部门和机构,应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的规定把好审查关、监督关。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民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当地实际和工作需要,开展有关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地方标准编制工作,进一步补充和细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提高标准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强化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审查和建设监管

在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审查过程中,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严格贯彻落实《意见》所提出的人均用地不低于0.1m2的标准,依据规划要求,确定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和建设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对于单体建设的养老服务设施,应当将其所使用的土地单独划宗、单独办理供地手续并设置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凡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小)区,必须按照《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标准要求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过程中,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设计、施工、验收、备案等环节的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安全,新建居住(小)区的养老服务设施应与住宅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对建设项目依法用地和履行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情况进行检查核验,并提出检查核验意见。

开展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监督检查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监督检查,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全面检查。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监督检查主要内容包括:新建城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新建居住(小)区养老服务设施实际配套情况、工程建设标准执行情况等。监督检查报告于当年11月底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城市、镇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中,应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评估,对养老服务设施规划滞后或总量不足的,应在城市、镇总体规划修编、修改时予以完善。

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土资源部、民政部、全国老龄办等部门,将对各地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适时进行专项督查。

建立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协作机制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土资源、民政和老龄办等部门,应按本通知要求做好沟通协调,建立协作机制,制定年度计划,明确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单位,共同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作,实现《意见》规定的发展目标,使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的乡镇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全国社会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5~40张。

各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按照住房开发与养老服务设施同步建设的要求,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依法及时办理供地和用地手续。

各地民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养老服务业务指导,对养老服务设施选址和布局提出建议。各地老龄办应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对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提供支持并给予指导。

做好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宣传工作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取得的成果,积极参与民政、老龄办等部门组织的涉老、为老、养老宣传活动,扩大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的影响,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监督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的良好氛围。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制度,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情况统计,工作进展情况于每年3月、6月、9月和12月的15日前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全年工作总结于每年12月15日前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

请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确定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负责处室及联系人,并填写《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联系表》(见附件),于2014年2月28日前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