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思维的培养实用13篇

临床思维的培养
临床思维的培养篇1

随着“药学服务于临床”理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临床药师参与到临床一线的治疗和实践中,但是在参与的过程中,还是局限于以药物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临床药师应该树立一种“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思维方式,提高认识,加强训练。笔者在器官移植病房近一年的临床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临床思维的重要性,本文就临床药师如何进行临床思维的培养与实践进行一些探讨。

1 临床思维的概念

当前对临床思维有两种误区:一是认为临床思维就是临床诊断思维,就是认识疾病和判断疾病过程中的推理和思维方法;第二种是理解为临床诊断思维和治疗思维;但以上都只是考虑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局限于诊断与治疗。正确的概念应是:以病人为中心,通过与其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得到病史等第一手资料,结合病人的家庭与人文背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形成诊断、治疗、康复与预防的个性化方案,并予以执行和修正[1]。

2 临床思维的培养

临床思维就要求临床药师摒弃以前单纯以药品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建立全方位的思考模式,临床药师有其自己的定位,不应与临床医师等同。在参与临床活动时,应以药物治疗为主线,建立以药物治疗为重点的临床思维方式。

2.1 药物治疗临床思维的基础

临床药师在参与药物治疗时,应对患者的病情有充分的了解,包括病因和诱发因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及诊断的分型、分期、分度和并发症等,同时还应了解患者的其他病史,如过敏史、伴发症和伴随用药情况等。除此以外还应对药物有充分的了解,包括药动学、药效学、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这也是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实践的基石。

2.2 药物治疗临床思维的关键点

2.2.1 药物品种的选择首先应根据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并发症用药和疾病的分期、分度选择药物选择性高、不良反应轻的药物。如:对于肾移植术后由大肠埃希菌感染所致的病人,应选择对大肠埃希菌敏感、毒性较低又从肾排泄的氨苄西林/舒巴坦,尽量避免使用虽对大肠埃希菌敏感但肾毒性较强的氨基糖苷类。选择性低的药物虽然针对性不强,但作用范围广,也有其应用价值。如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病人,为及时控制病情,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应早期使用足量、广谱抗生素,尽可能涵盖所有可能病原体。同时,在选择药物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患者性别、年龄、生理特征、既往用药史和过敏史等因素。

2.2.2 药物剂型的选择根据病情及治疗需要选择恰当的剂型往往可以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针对门诊轻症患者可首选口服剂型,便于使用与携带。住院重症患者可以选用注射剂,因静脉给药能迅速达到血药浓度,起效快。对于血药浓度要求较平稳的患者,可选用缓释或控释剂型,作用时间长,使用安全、方便。

2.2.3 给药途径的选择给药途径的选择主要根据药物作用的部位、速度、需要发挥效力的时间和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途径对药物效果有重要影响,应予以充分重视。如对于新生儿患者几乎所有的药物都静脉给药,一则因为其胃肠道功能不成熟,药物吸收差;二则新生儿肌肉组织非常少,不能采用肌肉注射[2]。

2.2.4 给药间隔的选择给药间隔与药代动力学参数、药物剂型和药理作用等有关,也受机体吸收和排泄功能的影响。通过常用等剂量间隔大致相等的时间给药或恒速给药,以维持稳态血药浓度在有效范围内[3]。有些药物有后效应,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血药浓度虽然低于有效血浓度以下,药效仍然可维持一段时间,对于这类药物可以1次给较大剂量,并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2.2.5 剂量的调整剂量调整应根据患者年龄、身高、体重、病情轻重、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等做适当调整,希望以最低的剂量和最小的不良反应达到治疗目的。

2.2.6 疗程的制定药物的疗程应根据病情、治疗反应和治疗目标等因素来确定。如感冒的病程只有数天,疗程可确定为3~5 d。许多慢性病则要长期治疗,如糖尿病。

2.2.7 联合用药临床经常联合用药来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在联合用药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药理学、药剂学、药动学和药效学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将不良反应降到最低限度。如抗生素的联用问题,繁殖期杀菌药(如β-内酰胺类)和静止期杀菌药(氨基糖苷类)联用可以起到增效的作用,而繁殖期杀菌药与速效抑菌药(如大环内酯类)合用则可能出现疗效拮抗作用,还使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2.2.8 不良反应的考察临床药师在实践中还应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在药物治疗前应充分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据此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相关生化指标。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判断与药物治疗的关系,并及时采取相关对症措施。

3 临床思维的实践

临床实践是临床药师巩固学习医学、药学知识,培养、提高临床技能不可替代的唯一途径。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培养临床思维。在器官移植科学习实践的一年中,体会就是要抓住两个重点:药物和临床。临床药师应在充分掌握药物药理、药效学、药动学的基础上,预见在临床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积极参与临床实践并加以运用,不断巩固、丰富药物知识;同时通过临床实践不断地加深对药物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两者的互动,临床药师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和知识积累。

实例1:环孢素的有关药动学信息:① 亲脂性强,与脂肪性食物同服,可使生物利用度由21%提高至79%;② 环孢素半衰期为14 h,用药须4~5个半衰期以上才具有临床意义。

通过对环孢素药动学知识的掌握,提示我们临床药师在临床实践中应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避免与脂肪类食物同服而导致血药浓度急剧波动。环孢素一般须3~5 d才达到稳态血药浓度,过早测定血药浓度不具有太大临床意义,只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这个例子说明临床药师可以通过对药物知识的掌握,有目的性地参与临床实践,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临床医师的认可。

实例2:患者,女,31岁,肾移植术后两个半月,术后给予骁悉、环孢素、强的松三联免疫治疗。因咳嗽10 d,发热1 d入院。T:38.9℃,咳嗽有黄痰,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不适。血Rt:WBC 8.0×108/L,N:0.82;肝肾功能示白蛋白32.2 g/L,乙肝大三阳,血肌酐178 μmol/L。肺部CT平扫,示双肺异常密度影。临床诊断为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

通过以上病史,我们应该掌握相关诊断和药物治疗的知识。

(1)诊断:应掌握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诊断原则,了解导致感染的病原体(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或衣原体、卡氏肺囊虫)。

(2).药物治疗:①抗生素的使用:应给予足量、广谱抗生素和联合用药,尽可能涵盖所有可能病原体(大包围,降阶梯治疗);②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患者免疫过度抑制,停用所有免疫抑制剂;③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给予甲强龙,改善肺间质渗出,预防排斥反应的发生;④支持治疗:给予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补充电解质;⑤丙种球蛋白的使用:提升患者免疫力,大幅降低病死率;⑥护肝治疗:患者乙肝大三阳且大剂量用药,为预防可能导致的肝损害,给予还原型谷胱苷肽进行治疗;⑦给予制酸剂:预防甲强龙导致的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通过这一案例,使临床药师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能全方位的考虑病情,预见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提高了实践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药物的理解。

4 讨论

临床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临床药师应在参与临床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临床思维,并不断地加以总结,同时应充实自己的基础理论知识,不仅是药学知识,还应拓展到相关的医学知识。只有将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才能提升自己的临床思维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曾勇,王国民. “临床思维”的理解与培养[J].复旦教育论坛,2005,3(1):90.

临床思维的培养篇2

结论:临床的早期培养需要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并且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进步。在培养过程中,尤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在外科实验中的临床思维能力。

关键词:外科实验 早期培养 临床思维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213-02

临床思维指的是临床上医生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检查,然后经过头脑的分析、归纳、推理、总结,通过理论知识,作出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直接影响患者的诊治质量,同时也是反映医生医疗水平的标准。曾有医学调查表明,有33%的医疗事故都是由于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不当引起的。所以,外科实验中临床思维的早期培养非常重要。本文对外科实验中临床思维的早期培养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有以下方法来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1 方法

1.1 从灌输和培养临床意识开始。临床意识是指在临床中,医生对患者的客观现象做出的主观反应[1],然后通过头脑一系列的逻辑分析做出感性的认识,最后给患者做出临床诊断和治疗。所以,外科实验中临床思维的早期培养的第一步就是临床意识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对患者和病情的各种能力:感觉、直觉、观察能力等。

1.1.1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感知力的意识。学生首先要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医学生,必须要有很强的观察力和感知力。学生在外科实验中的观察能力训练主要有:参观手术室;参观急诊手术;观看外科学相关的录像;认识和辨别外科实验常用的器械,并清楚其用途;辨别外科实验中的各仪器仪表显示的信息及反映出的意义;在临床中进行见习。教师在带领学生参观外科实验时,需告诫学生:外科实验必须要谨慎和细致,必须做到灵活和敏锐,对周围事物的洞察力也要很强,切勿呆滞而不会变通,切勿忽略实验时的各种反应和变化。作为外科医生,以上特殊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只有用很强的意识来充实医生的头脑,才能提高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感知力。

1.1.2 培养“眼”和“脑”密切配合的意识。在参观外科实验时,教师一定要不断的强调和告诫学生:“眼”和“脑”密切配合。所谓“眼”指的是观察,所谓“脑”指的是思维,也就是说学生要观察和思维密切配合,即看到什么,头脑就要迅速做出相应的知识反映[2]。

1.1.3 两种行为的相互转化。所谓的两种行为指的是“有意识行为”和“习惯行为”[3]。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当中都有许多“习惯行为”,当其出现不利反应时,人们就会有意识的改掉,这样“习惯行为”就变成“有意识行为”。这样可以提高人们的学习效果;提高人们的工作能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通过上千次改变不利习惯行为而形成的有意识行为,就会形成新的有益的习惯行为。所以,养成良好习惯的首要条件就是意识。尤其对于外科医生来说,必须具有良好的临床意识和临床思维意识,才能培养成良好的临床习惯。

1.2 必须加强动手能力。在外科实验中,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临床思维培养非常重要的一项。而动手能力训练有:外科的病例分析;外科的病例讨论;外科的病例书写。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醒学生,通过病例分析获得病种的知识外,还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主要通过训练学生以下几项临床思维来提高其临床思维能力。

1.2.1 哲学思维。通过在哲学上的思维观点,在临床上得到具体的应用。具体来说就是学生要将各科知识的前后内容进行有效的贯通,并且在临床中应用起来。

1.2.2 矛盾思维。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必须强调,在诊治的任何步骤都会存在矛盾,必须通过思维意识来衡量利弊,作出有效的治疗。

1.2.3 逻辑思维。正确的学习逻辑思维中的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在临床思维中存在的片面思维、单一思维、直觉思维等都要及时进行纠正。书写病历的思维应注意:避免主观思维;质与量的掌握在临床资料的采集中非常重要;正确的评价各项资料,避免片面思维。

2 讨论

外科实验虽然内容不是很多,但是极具重要性,它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包括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外科实验中临床思维的早期培养很重要,早期的灌输和训练不但加深了外科实验的意义,还加强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外科医生成长及成功的关键就是要养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和临床思维习惯。外科实验中早期的临床思维的培养就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日后合格的外科医生,能够进行有效的独立的外科工作。而临床思维培养的重、难点就在于,临床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外科学包括五大学科: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其他。外科的治疗主要是手术治疗。外科实验的临床思维培养是从灌输和培养临床意识开始,主要有: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感知力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与思维密切配合的意识;正确掌握习惯行为与意识行为的相互转化。然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矛盾思维、逻辑思维。

综上所述,在外科实验早期的临床思维培养中,教师的责任感和学生的配合度都非常重要,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学习治疗为目标,学生以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为目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必须进行互动,进行不断的探索、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总结、反复的实践来提高临床思维。学生必须养成学习主动性,积极的摸索和学习,能够自我发现问题,通过教师来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医学的质量,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医学人才,同时可以使医学更进步。

参考文献

临床思维的培养篇3

临床医学的实践表明,临床医学是一门十分复杂的科学,疾病的实际表现多种多样,尤其是随着社会和环境的变迁,这种复杂性愈来愈明显,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就需要通过疾病的表象看本质,不仅要具备一般的符合科学的临床思维,还要具备所谓的创造性临床思维。顾名思义,创造性临床思维就是在常规临床思维的基础上更高一层的思维,它要求临床医生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察一般临床现象,而是要洞察到临床疾病的本质。

创造性临床思维是临床医学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然而,据我们观察,目前很多医院实习医生对临床思维没有明确的概念,更谈不上创造性临床思维的培养,例如:有些实习医生只是机械性跟着老师管理病人,开医嘱,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对临床相关基础理论和专科知识掌握不全,不能很好的发现问题,对病人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等等。出现上述现象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①临床思维的懒惰性。由于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在家里娇生惯养,什么事情都由家人来安排,养成了思维上的惰性,对于观察到的现象,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些甚至把实习阶段当成了消遣的好时光,把学本领长技能想当然地认为是上班以后的事,这些都是大错特错。此外,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得临床诊疗对于高技术医疗设备的依赖性日益增强,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医学生思维的懒惰性;②临床思维的被动性。由于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常常是使学生处于一种填鸭式的被动接受状态[3],绝大多数学生在临床教学中仅仅是被动执行老师的医嘱而很少问为什么,对于病人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不加任何考虑就去问老师,这种被动的临床思维不利于创造性临床思维的培养;③临床思维的混乱性。临床疾病的诊治是一个严谨的过程,正确的诊治需要一个严谨的临床思维。然而,在临床实习中很多学生的思维都是杂乱无章的,面对问题的时候缺乏层次性和逻辑性,遇到诊断稍微困难些的疾病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只好以某某待查作为初步诊断。

2培养创造性临床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创造性临床思维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很多时候,一个正确的创造性临床思维不尽可以减轻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还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性临床思维无疑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当代合格医生除了应具备与时展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外,其创造性临床思维的能力同样要跟上时展的步伐。此外,由于社会发展和生存环境的变化,新的医学科学问题层出不穷,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多样性与不可测性,只有加强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才能使他们勇于面对疾病的挑战,深入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使临床科学不断发展。

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对医学生创新性临床思维培养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虽然医学教育改革已取得较大的成绩,但仍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入。当前形势下,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对以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由于医学教育的逐步普及,医学生大量增加,导致医学生就业压力显著增加,这就要求我们在医学生的培养中,必须重视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不仅有利于医学生未来自身的发展,有利于我们国家医学教育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创建。

3创造性临床思维的培养方法

3.1拓宽知识面

广博的知识面是创新性临床思维的基本要求。①这是临床思维的自身特点决定的。临床思维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的人类疾病。由于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整体,因此人类疾病也具有复杂的多样性,临床表现也是千变万化,这就决定了疾病的认识过程也是极其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决策者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②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要求。创造性临床思维来源于发现疾病的新情况,不能发现新情况就谈不上对新情况的创新性思考,更谈不上疾病的圆满的解决。新情况的发现需要对疾病本身的相关知识有着熟练的掌握,它需要扎实的知识储备作基础。但现实情况是,现在的医学生往往过分追求医学科学的新进展而常常忽略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导致根基不牢,无法发现疾病的新情况。③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疾病的概念已超出了简单躯体概念,它还包括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4]。因此,作为一名医生,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要主动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活知识和社会经验等。这些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临床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3.2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临床思维的锻炼

创造性临床思维是相对于常规临床思维而言的,正确的常规临床思维是创造性临床思维产生的前提,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临床思维的锻炼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临床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们的经验,主要有以下途径:①做好临床教学查房。我们坚持每周主任查房制度,查房时针对具体的患者,系统辩证地对疾病进行分析,讲解疾病的特点,讲清楚其诊治依据,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②重视典型病例的讨论。典型的病例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融入到实际病例中去思考。每次讨论前,要要求学生对于病例的相关资料作好充分的书面准备,学生担当讨论的主角,老师参与其中,在这种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认清疾病的特点和本质,逐步养成正确的临床思维。③引入循证医学概念[5]。循证医学是一种理性医学,它强调了客观数据的重要性,早期引入循证医学的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理性临床思维,养成正确的临床思维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3.3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性思维的环境氛围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氛围,创造性临床思维的培养也是如此,良好的环境氛围是培养医学生创造性临床思维的必要条件。作为教学医院和科室,我们要积极创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临床思维的条件,具体有两方面:①在临床病人管理方面要给与学生更大的自。从查房到开医嘱均由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所起的作用仅仅是在最后的把关,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体现,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临床积极性,激发创造性临床思维;②在教学查房方面,要加强教学互动。教学查房是临床带教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要重视创造教学互动的学术氛围,老师可以告诉学生自己关于某病的看法,学生也可以通过积极的思考告诉老师自己的想法,在这种师生互动的学术探讨过程中,容易突破传统思维,产生创造性想法,久而久之,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综上所述,创造性临床思维的培养对于现代医学生而言既有其重要性,也有其必要性,我们一定要重视临床带教过程中创造性临床思维的培养。培养创造性临床思维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但最根本的就是要处处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临床带教理念不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临床工作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临床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医生,才能使得我们国家的医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仕琼、刘学年.医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及制约性因素探讨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17(4):56-57.

[2] 张福奎.临床思维.中国医刊,2007,42(1):76.

临床思维的培养篇4

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医生以逻辑思维为基础,运用已有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对疾病现象进行调查、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必须具备的要素。临床思维又称诊断思维,是医师面对错综复杂的临床症状所进行的诊断思考过程,也就是以病人为中心,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初步临床资料,根据病人的症状等多方面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鉴别的过程。临床实习是从医学生到临床医师的过渡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逻辑思维和临床实际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阶段,是实现由医学生向医生角色转变的必需过程。较前一阶段的理论学习,实习阶段的内容和学习性质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体现于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临床医疗活动中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工作能力[1]。如何让学员更快地进入角色,更好地完成从学员到医生的转变,是实习阶段教学的关键所在。对于刚刚进入临床的实习医师, 加强临床思维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

骨科学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临床学科。随着医学的进步以及现代科技与生产力的迅猛发展,骨科临床医疗对医师的理论和实践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真正全面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培养合格医学人才,就要求教员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外,还需注重临床思维培养和临床技能的训练。在既往骨科实习带教过程中,我们对如何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进行了探讨,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1 制定系统、详细的实习教学计划并予落实

(1)定期进行教学查房。教学查房是提高实习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查房,教员结合临床上的典型病例或某个问题、某种疾病、某种现象组织学生讨论并就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讲解,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查房,使学生掌握某一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要点,培养临床思维,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2)坚持临床小讲课与专题讲座。定期举行临床小讲座,讲解一些常见病的基本知识和诊断操作技能。让实习生参与到小讲课中来。设置一些临床常见而简单的题目,由实习生查阅资料进行讲解,教员组织讨论并进行点评,充分调动学习的能动性与积极性。利用本专业“ 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医学发展的新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科研意识。

(3)加强医疗文件书写训练。写好医疗文书是提高实习质量的基础之一 , 也是临床教学的重点要求。带教教员应指导实习生进行问诊体格检查、书写病历, 并认真修改病历。在病历书写中体现临床思维,训练实习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进一步规范出科考核 .出科考核是整个实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检查实习效果、保证实习质量的重要措施。应根据其课程标准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考试内容,涵盖理论和技能考核。督促和激励学生认真实习。但考试的难度与临床系相比应该是中等偏易,最大限度减少死记硬背考题的比例,充分考查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2 改进教学模式,积极探讨教学新方法

当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从临床教学来看,临床思维的培养与提高也必须是从临床问题开始,不断思考,总结经验。基于问题的学习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已被引入到医学教学的各个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4]。以问题为主导的思维方法,可通过临床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重视实践,并结合理论知识,开动思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培养起临床思维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在进入实习阶段之前,临床医学生已经完成了基础课 、诊断基础学和相关临床理论课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对一些特定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症状与体征 、诊断、治疗及预后有所了解。但对于疾病的认识缺乏横向联系,是片面的、零散的,在采集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时常常遗漏重要信息,在进行病情分析和治疗决策时不能综观全局,缺乏综合考虑。医疗工作中,诊断和治疗是临床问题的两大方面,解答这两方面的问题也是临床思维的具体体现。可以这两个方面展为基点展开系列提问,让学生充分回顾理论学习阶段的相关知识点,结合病人病历资料,融会贯通,加深对疾病的理解。同时在实习带教中,应鼓励学生主动、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利用自己的知识去分析问题,明确问题的实质,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对学生觉得困难的问题给予讲解和支持。不要轻易放过实践中发现的任何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比较、综合、逻辑推理等,是培养临床思维重要手段。

刚刚进入骨科开始临床实习的医学生,对与患者接触、直接参与临床实践活动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教学中应以临床问题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避免盲目性。在骨科实习教学中操作技能的培训占相当大比重,也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内容,力图使实习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掌握骨科基本操作。同时,每次实践操作之前,针对操作项目由教员提出若干问题,学员自行查阅资料, 组织讨论、 分析, 教员给予归纳总结,然后再带学员进行操作实践。操作期间尽量少讲解,尽可能让学员动手体会。在前期充分准备和教员带教的前提下,实习生一般情况下都能完成诸如骨牵引、 打石膏等骨科基本操作,即使偶有错误,经教员稍加提醒即可及时更正。这种采用以问题为主导的方式,有利于引导学员主动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进行高效学习,与传统的填鸭式带教相比,学员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助于临床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参考文献

[1] 李柏林,高洁.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教学改革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5, (2):214-216.

[2] Neill PAO.The role of basic science in a problem-based learning clinic curriculum[J].Med EducMion,2000,34(8):608-613.

[3] 刘朝东,付劲草,王洪志,等.以临床问题为主导对临床思维培养的重要作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8,7(3):317-318,328

临床思维的培养篇5

1.1调动学生对儿科学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设法让学生认真听课,所以都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制作优秀的课件进行教学,现在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做到图文并茂,在进行理论教学过程中适当插入图片或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授课内容生动起来。比如在讲述胎儿期时,插入胎儿成长的动画;讲述足月儿和早产儿外貌特点时插人相关图片;讲述佝偻病时插入“0”形腿或“X”形腿的图片等,这样可以使学生认真听讲,而且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讲授的过程由平淡刻板的讲课变为精彩生动的演讲,这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儿科学的兴趣。并及时指导学生作好课堂笔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1.2突出重点内容使学生易于掌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儿科教学的质量和深度的问题,目前如果要求学生掌握全面系统的儿科学理论知识,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所以对教学内容的取舍要有重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把常见病、多发病作为重点。如新生儿疾病,可以把重点放在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条小儿疾病,可以把重点放在小儿肺炎、小儿腹泻、小儿贫血等。对于重点的教学内容还要善于总结,帮助学生记忆,掌握理论知识。如学习新生儿败血症后,可用“三少一低下”来总结;学习小儿腹泻引起的脱水时,可用“二干二凹一多一少”去概括。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容易掌握所学的重点内容。这样才能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临床思维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

1.3以课堂练习为手段,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儿科理论教学中,随堂进行练习,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多进行各种病例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加强教学互动,提高学生求知欲,通过分析简单的病例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是笔者常用的方法。一般每种常见疾病教学完成后都出一些课堂练习加深印象,或选1—2个病例分析,指导和锻炼学生分析病例的逻辑思维,并巩固和进一步理解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如小儿腹污,病例中一般会提供这些资料:腹泻的次数、量、性状,小便的情况,皮肤弹性,血钠浓度等等,在分析过程中,要根据资料找出哪些是最主要的症状、体征,以及异常的检查结果,分折出脱水的程度、脱水的性质,最后得出诊断;然后,再依据治疗原则给出正确的治疗方案。这样就能更好更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一种疾病诊疗的临床思维过程及相关知识的实际应用。

2重视临床见习的带教,培养临床思维

临床见习的特点是基本理论和临床诊疗实践的紧密结合,所以儿科临床见习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培养学生在儿科学方面的临床思维的关键。见习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训练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2.1加强理论联系实践,充分发挥见习的作用  临床见习是学生接触临床的第一步,是儿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见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儿科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见习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九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进一步巩固和体会儿科医学理论的实质问题。强化带教教师的教学意识,带教教师在临床带教中要多讲解、多示范、多纠正、勤考核,积极创造临床实践机会。让学生多接触患者,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阳性体征和辅助检查的阳性结果,加强感性认识。实际带教时,首先应结合相应病例复习相关理论,并示范正确的检査手法,然后让学生向患儿家属详细询问病史,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尽量让学生多动手,相互间体会正确的检査方法。再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简单书写病历及诊疗原则,然后对照病历,了解病人的实际诊疗经过,使学生从中知道自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临床实践的应用能力。

临床思维的培养篇6

强调孕产妇明显的动态性,不仅适用于产科分娩过程,也适用于产科危、急、重症患者。

孕妇孕前、孕期可能并发各种内、外科疾病,妊娠及分娩过程中病情随时可能加重,有的孕妇可能发生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这对产科医生提出挑战。作为一名合格的产科医生,除了要有为患者服务的热情,还要具备全科医生的基本素质,对有合并症的患者,孕前要为之做好孕前宣教和积极指导治疗,如已经妊娠,尽量保证母胎安全的情况下及时治疗并做好孕期管理,使其尽可能安全度过孕期及分娩期。分娩过程中随时准备参加孕妇及新生儿的抢救。产科处理一定要兼顾产妇及胎儿两个方面。同样道理,对孕期用药,应持慎重态度,强调产科合理用药,必须考虑孕产妇和胎儿及新生儿两方面因素,认真权衡利弊,作到合理用药,确保母婴安全。

还应该强调的是,产科医生不仅要重视有合并症的患者孕前宣教、孕期管理,更应该重视产后的近远期随访。

目前国内、国际上对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孕妇合并症的研究发现,两种妊娠期疾病分别为患者产后发生2型糖尿病及慢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甲状腺功能减退孕妇孕期如未得到适当的治疗,会导致后代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育龄期女性中出现了更多的营养过剩现象,营养摄入过度是GDM的危险因素之一[1],最近有研究显示GDM母亲的后代,同样会存在远期的健康问题,可能表现为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可以出现的肥胖和糖耐量减低。在一项研究中对母亲患糖尿病发病前和发病后所生的孩子的分析研究发现,只有母亲发病后所生的孩子患糖尿病的危险增加(OR值3.7);而且在没有患糖尿病的子代中,母亲患病后所生的孩子的BMI增加( P =0.003)[2],然而如果是父亲患2型糖尿病则对子代的影响无差异。所以宫内暴露于高血糖环境,更增加了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因此,GDM的影响,如同一种恶性循环,对子代的影响深远,而且不仅限于新生儿期。患有糖尿病的母亲所生的女儿,可能在生育年龄发生糖尿病,进而影响到下一代,因而会使这一循环延续[3]。GDM患者的女儿孕期可能发生GDM,进而影响下一代。陈晓霞等[4]研究发现GDM可造成子代脑成熟障碍。

杨慧霞教授非常重视GDM患者的孕期及产后管理[5],因为尽管大多数GDM产妇产后血糖恢复正常,但2002年Kim等对全球1965年至2001年发表的关于GDM的产后随访文献的荟萃分析发现:产后6周~28年,约有2.6%~70%GDM发展为2型糖尿病。对GDM患者加强孕期及产后的管理及治疗,可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这对改善我国女性健康状况具有深远意义。

妊娠期孕妇营养缺乏会导致胎儿生长受限,Barker等的系列研究提示胎儿低出生体质量会导致一系列成年疾病的发生。包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心性肥胖和子代谢异常,这些统称为脂代谢异常综合征。而孕期营养过剩导致孕妇体质量增加,会导致更多高出生体质量儿,同样会增加不良妊娠结局[6]。

Wilson等[7]对妊娠期高血压病与日后发生高血压及脑卒中危险的关系的对列研究结果表明,妊娠期高血压病与日后发生高血压相关疾病有关。加强患者孕期及产后的治疗,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减少由于这种疾病所导致的致残和死亡的比例。

产科医生也要重视甲状腺功能减退孕妇的治疗。胎儿甲状腺形成以前,胎儿甲状腺激素完全依赖母体供应,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孕妇如妊娠期未得到恰当的治疗,将会导致分娩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患儿,如重视甲状腺功能减退孕妇的孕期药物治疗,及时增加左旋甲状腺素用量,对改善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的妊娠结局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8]。甲状腺功能减退孕妇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很高。Anna等[9]报道分别为子痫、子痫前期及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病率分别为22%、15%和7.6%。我们总结了10年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发现该组患者中糖代谢异常发病率高达16.1%,明显超过近10年孕妇糖代谢异常发生率7.3%[8],这也提醒产科临床医生要高度重视糖代谢异常孕妇甲状腺功能的筛查,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糖代谢异常孕妇甲状腺功能方面的研究,由于甲状腺功能减退合并妊娠对母儿危害极大,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应加强糖代谢异常孕妇甲状腺功能方面的检查,以期发现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并给予有效治疗,以减少其发病率及母儿并发症。

文献报道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孕妇子痫前期的发病率高达12.6%[10],慢性高血压与糖代谢异常共存,明显增加子痫前期的发病率。控制孕期血糖水平对减少子痫前期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产科理论学习,不但可以开拓视野,更能充分了解国内、外产科领域的研究进展,在临床实践中,重视临床思维的培养,有益于产科医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用自然辩证法武装头脑,更能提高医生对产科动态变化的临床特点的掌握。加强社交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产科医生与孕妇及家属间的沟通能力,对产科诊疗中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的处理,不仅需要医疗技术能力,组织抢救、沟通与协调能力也非常重要。对于产科医生,不仅仅要考虑孕妇孕期的管理,更要重视产妇产后的管理,尤其对有内科合并症患者,一定要与内科医生密切合作,坚持治疗,以减少近远期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要重视孕妇孕期营养的指导,为其分娩健康的下一代打下良好基础,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产科医生富有更重要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劳子僖.妊娠期糖尿病-中国人的危险因素和远期影响.中国围产医学杂志,2005,8:321-323.

[2] Dabelea D,Hanson RL,Wilson PWF.Parental transmission of type 2 diabetes.The Framingham Offspring Studay.Diabetes,2000,49:2201-2207.

[3] Dabelea D,Knowler WC,Pettitt DJ.Effect of diabetes in pregnancy on offspring:follow-up research in the pima Indians.J Matern Fetal Med,2000,9:83-88.

[4] 陈晓霞,周丛乐,杨慧霞,等.糖尿病母亲婴儿脑发育状况的研究.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5,8:300-303.

[5] 杨慧霞.进一步提高对妊娠合并糖尿病的研究水平.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5,8:289-291.

[6] 范子田,杨慧霞.妊娠期营养不良对后代懂得远期影响.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5,8:278-281.

[7] Wilson BJ,Watson MS,Prescott GJ,et al.Hypertensive diseases of pregnancy and risk of hypertension and stroke in later life:results from cohort study.BMJ,2003,326:845-849.

临床思维的培养篇7

中医基础理论的授课对象是刚刚迈入大学校园的一年级新生,对于这些新生来说,中医学是一门晦涩难懂的学科。而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带领学生迈入培养学生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的基础学科,是其他中医学科的基础[1]。因为中医学是一门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的学科,其与各学科之间都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对于是否能学好全部中医课程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临床思维是医生在医疗过程中运用思维工具对患者和病证进行分析判断并最终形成判断决策,以探求疾病的本质与治疗规律的思维活动过程[2]。目前的毕业生普遍存在中医辨证能力较差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在课程的学习当中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没有跟上,要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应该从中医基础理论这门基础课程开始[3]。

1临床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现在的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标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即使达到了这个目标,学生也无法很好的为后几年的学习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因为中医学临床思维的方法这个必须要重视的环节被忽视了。这门课是面对刚入学的新生的,而这些新生还习惯于逻辑性思维,感性认识事物,通过记忆和背诵来积累知识。中医学的思维是思辨性思维,理性认知事物,通过思考来积累知识[4]。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会让新生无所适从,造成学习时困惑较多,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2中医学临床思维

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中医临床思维是中医思维体系的一部分,核心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5]。整体观念就是看待世界时用一种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思维方式,不仅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还把每一个事物,每一个人都看作一个整体,而且人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不仅自身是一个整体,而且与周围世界密切相关[6]。这跟西方医学,把人体视为各个不同系统的组合来看待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辨证思维就是在面对病人时,不光着眼于病人的“病”和“症”,更重要的是分析清楚当时病人的“证”。在中医的理论指导之下,把病人各种症状有机联系在一起并进行分类,根据中医辨证模式,对疾病现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做出综合性的概括,并给出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法[7]。

3临床思维的培养方式

31强化基础知识的教育要想在浩瀚的中医知识海洋中前进,扎实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这首先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要熟练的掌握,只有教师自身业务熟练,知识丰富,才能更好的给学生进行讲授[8]。在教学时,除要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外,更要运用原有知识迁移,形象生动的比喻,还要寻找到其和临床思维的契合点并加以强调。这样就能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同时培养起临床思维的能力。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中医临床思维最好的培养方式就是临证学习,边观察,边思考。

32多采用案例和讨论医案是最能直接反映医生临床思维的实录。通过学习案例能够贴近实际情况,有效模拟直观场景,能够克服课堂教学中从概念到概念的理论学习比较抽象的弊端,通过对案例的学习、思考和讨论能把学生代入到临床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于中医学的兴趣[9]。在对案例学习的同时,让学生结合已学的中医理论知识,通过查阅资料,自己分析案例,辨清病因、病位、病性并得出中医初步诊断、给出治法、方药、针刺、推拿,再进行课堂讨论。教师负责对学生点评与总结。通过实践能够证明,虽然其中很多内容学生并没有学习到,但通过学生查阅资料、主动学习及教师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可以对整个辨证论治过程进行学习和理解,这种学习方式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中医、深入思考中医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

33多临床见习中医学是实践性非常强,单纯理论学习并不能让学生对学科有一个全面充分的理解。应该让学生早一点临床见习机会,多一些临床经验。在见习之前,教师应对病例有所选择,虽然多接触不同病例有利于学生开阔见识,增加知识面,但是选择病情简单但又能突出体现某一中医理论的病例更加能够符合大一学生的知识特点,并能够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0]。让学生实地感受医院的诊疗氛围,自己动手收集病人的四诊信息,亲身参与辨证施治过程的讨论与决策能够让其对中医诊疗全过程留下深刻印象,建立并巩固中医临床思维。

新生入学后,就要培养,不断建立中医思维的方式,掌握辨证思维、整体思维等中医独特思维方式。当然,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在平日的授课和实际训练当中经常加以引导。另外,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和传统文化的了解掌握密切相关,要想学好中医,需要广博的人文哲学知识,这是建立中医临床思维的基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提高中医感悟能力大有裨益。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对建立中医临床思维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聂娅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临床思维的培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04(72):134

[2]周立美,刘艳娇中医临床思维研究之现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1(11):1291-1294

[3]刘玉良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中医思维、兴趣和信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9(03):19-20

[4]韩善夯,朱蓓蓓加强实习生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南方医学教育,2008,12(04):25-26

[5]朱玲玲中医内科学实习带教中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南方医学教育,2006,09(03):33-34

[6]魏凤琴重视《中医基础理论》思维方法教学的体会[J]中医药导报,2007,04(04):112-113

[7]段安中医外科教学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02(02):132-133

临床思维的培养篇8

内科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护生由理论学习向临床实践过渡的桥梁,学好内科护理学对护生来说至关重要。尽管许多医学学生在校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对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专业课的理论知识基本上都掌握了。但到临床后,面对具体的患者就不知所措,犹豫不决,处理比较困难。而我们的带教教师也常常感到学生学的知识比较死板,临床的实际应用能力也比较差,缺乏临床的判断思维能力。为何学生欠缺临床思维能力,怎样才能使学生学的医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临床,本校内护教研室通过近几年在教学中的研究与尝试,得出以下几点。

1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欠缺的原因

1.1 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缺陷,缺乏护理实际经验和技术

内科护理专职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多数来自医学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往往从医学院校毕业之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虽然医学基本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但因所学专业知识是临床知识理论,且多数教师没有临床实际工作经验,尤其缺乏护理实际经验和技术,另又不能及时的把临床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新进展融合到教学内容当中,故在引导和激发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上存在一定欠缺。

1.2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高职院校的内科护理教学的教学模式仍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死板。理论教学方式主要是班级授课,以教师为中心,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形式,教学目标很难完成。实践教学方法:带教人员演示,学生模拟,忽视了教学与临床的一致性,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综合性医学护理知识、人文知识等得不到实际应用而荒废[1]。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死板使学生养成依赖心理,无法独立思考,研究气氛不够,学习中缺乏主观能动性,不注重临床课的模拟训练,或者是没有机会到临床实践中去,缺乏联系、想像和综合分析能力。最终阻碍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观只强调教师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对学生如何学、学什么、怎样学很少去研究。所以,如果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教研室通过研究与实践,认为在改变教学观的同时,要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教学手段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视野,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及钻研能力的培养。而另一方面在临床课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把临床课的理论与临床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应用创造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如病例分析、临床模拟及讨论等方法,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加强与临床的联系。

2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应对措施

2.1加强教师的培养,发展双师素质

首先,教师自己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质。平时要注意收集和整理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及临床的新进展等,增加知识的积累和扩大知识领域;学校对专业教师进行职业培训,安排专业教师经常到临床进行专业实践。目前这项举措正在我校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其次,加强与医院的联系,实施产学合作,积极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医疗技术护理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他们可以和专业教师互补长短,共同提高。

通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把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当中。

2.2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使内科护理教学更贴近临床

2.2.1强化理论教学的同时,案例分析穿插其中

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给学生精讲理论知识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临床思维能力。选取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理论内容讲授完以后发放给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先让学生有一个熟悉和讨论的过程,然后,在下次理论课前教师可采取提问、启发、引导等方法,分析总结病例。既达到了知识巩固的目的,同时,对学生来讲似有一次临床实践的体验。另外,病例的选择最好是以每一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为主,也可选择一些重症、急危症的病例,这样既能考察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临床处理能力,学生自己似有一种亲自实践的感觉[2]。

2.2.2模拟临床情景教学,强化临床思维

教师以典型病案为模版,创设生动、形象、并与临床工作基本一致或相似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模拟护士、患者的角色进行演练。在模拟演练前必须让学生熟悉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相关护理要点,这样才能模拟成功。在模拟过程中学生第一次尝试这种自主的学习方式,兴趣很浓,而且对模拟问诊、护理中感到不熟练、记忆模糊的一些知识,课后会查阅有关资料,并进行积极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了学生的临床思维意识,同时也加深了其对相关临床课理论知识的记忆。

另外可设置一些临床常见的护患沟通问题,让学生自己处理,把职业教育和护患沟通技巧又融入到了教学,使教学更贴近临床。最后教师可根据讨论中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归类等精讲评价,并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及时引导、启发、点拨、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临床思维训练。

2.3临床见习辅以社会实践,身临其境感受临床氛围

临床见习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也是临床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有健康评估及内科护理学知识的基础上,跟随临床带教教师走近患者。另节假日期间开设兴趣小组,学生自愿参加,在敬老院和社区进行社会劳动实践。带队老师带领小组成员到敬老院和社区的老年慢性病人医疗服务,同时也承担老年人的生活护理工作。通过交流和沟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使学生巩固和加强了基础理论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3.讨论

内科护理教学通过提高教师个人素质,案例分析、模拟临床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使学生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锻炼了临床沟通和交流能力及人文关怀,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学生顺利进入医院实习奠定了基础。

临床思维的培养篇9

当代美国德裔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视觉思维这一概念,他认为“所谓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视觉思维具有思维的一切本领。这种本领不是指人们在观看外物时高级的理性作用参与到了低级的感觉之中,而是说视知觉本身并非低级,它本身已经具备了思维功能,具备了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

后来,美国心理学家麦金对这个概念作了进一步发展,将其表述为观看、想象和构绘三者的相互作用,并据此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有效训练。首先,由于视觉思维的运作单元和思维工具是视觉意象,主体在头脑中完全可以对视觉意象进行“自由地再生和组合”。其次,由于视觉思维是在主体与客体间直接的交流中进行的,主体完全有可能在对客体的直接感受和体验过程中,利用头脑里积累的知识经验获得更多思考和顿悟的机会。所以,视觉思维从一开始就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直接相关,视觉思维对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视觉思维是一种不同于言语思维或逻辑思维的富于创造性的思维。其创造性或创新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它具有源于直接感知的探索性;二是它具有运用视觉意象操作而利于发挥想象作用的灵活性;三是它具有便于产生顿悟或诱导直觉,也即唤醒主体的“无意识心理”的现实性。

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培养视觉思维能力将有助于医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本文就临床医学教育培养视觉思维能力的策略与方法作进一步讨论。

1 建立医学意象库

1.1临床医学学习中视觉意象的分类

临床医学视觉意象是进行临床医学思维的基本元素。只有当我们的头脑中有了丰富的临床医学视觉意象时,我们在学习新的临床医学概念和规律、解决临床医学问题时,头脑中才会产生连续的、清晰的临床医学情境。因此,引导、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临床医学视觉意象库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知道,临床医学知识本身就是非常丰富的,而且已经按照不同的领域有了明晰的分类,比如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我们建立临床医学视觉意象库的时候,将从另一个角度来进行分类,把f临床医学视觉意象分为临床医学时空意象、临床医学情景意象、临床医学模型意象和临床医学图形意象。

1.1.1临床医学时空意象。生理现象、病理现象、生理过程、病理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发生,也就是说总要涉及人体结构中各个生理器官在某时刻的空间位置并随着时间变化,这种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有关临床医学问题的时空形象就叫做时空医学意象。

1.1.2临床医学情景意象。生理器官、病理现象、病理状态,都是客观、具体、生动的,这样每一个临床医学情景都可以形成一个意象,我们把这种具有生动具体性的临床医学情景称为临床医学情景意象。

1.1.3临床医学模型意象。在临床医学中,为了得出明确的临床医学概念或规律,常在临床医学问题的研究中,抓住问题的主要特征,忽略次要因素,建立有关问题的一个清晰简洁的理想化模型,即临床医学模型。我们头脑中对这种临床医学问题的新形象就叫做临床模型意象。

1.1.4临床医学图形意象。在临床医学中,从医学概念、规律的学习,到临床医学实验结果的分析,到临床问题的解决,作草图或示意图、列表格、画曲线图是经常运用的方法。利用这些图形,学生可以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从而更好地理解临床医学概念、规律和解决临床医学问题。面对这些图形,学生经过观察、想象、构绘,最终内化为他们大脑中的临床医学图形意象。

1.2建立医学意象库的策略与方法

1.2.1积极创设观察的情境,丰富视觉意象贮备。视觉意象是视觉思维的“细胞”,视觉意象的积累是视觉思维的基础。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应尽可能多让学生感受到各种具体疾病发生发展的“真实”过程,丰富学生的视觉意象贮备。

1.2.2增强特色记忆,强化医学意象。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没有记忆谈不上学习。教学中须让学生明白每一个医学概念、规律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抽象出来的。同时要培养学生掌握如下记忆技巧:抓住特征重点记,相似视觉意象对比记,关联意象联系记。

1.2.3重视图像表述,强化视知觉的理。用图像对临床医学概念、规律进行表述是训练学生视觉理解力的一种基础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多层次视觉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应着重做好以下三点:(1)养成用图像表述的习惯;(2)读懂图像;(3)灵活运用图像法说明医学概念和诊疗过程。

1.2.4注重临床医学过程分析,培养视觉思维习惯。视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从培养学生视觉思维习惯着手,在讲解医学规律时,要重视静态图的描绘。

1.2.5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各种医学情境,各种感知觉并用,是建立临床医学意象库的最佳方式。

在临床医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有意通过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视觉意象库,还要定期“激活”这些意象,增强学生已有意象的活性,才有可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视觉思维能力。

2 构建临床医学视觉思维方式

2.1临床医学视觉思维方式分类

2.1.1网络型医学视觉思维方式。网络型医学视觉思维方式就是从整体出发,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去看待医研对象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系统性。它把每一个医研对象都看成是一个系统,而每一个系统就是一个网络,系统内部的各要素就如各网点。而系统与它所处的环境又构成更高一级的系统,即组成更大的网络。如人体本身是一个系统--网络,而它又与家庭、社会生物圈等组成更大的系统--网络。二是交错性。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即网点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纵横交错的复杂的网状结构。三是互动性。网点之间、网点与大网络之间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互相作用的。在医学诊治和研究中,运用网络型思维方式,就能够从整体出发,注意分析和正确协调处理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达到整体的最优化结果。

2.1.2前导型医学视觉思维方式。所谓前导型视觉医学思维方式,是指在观察、分析医研对象时,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注重医研对象的发展及其动态变化。这种视觉思维方式,把医研对象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未来的多种可能性有足够的分析和准备,注意在对象变化之前采取行动。

2.1.3创新性医学视觉思维方式。创新视觉思维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思维的发散性,即依据一定的思维原点,注意从正向、反向、逆向、平面、立体、纵向、横向等尽可能多的途径进行思考,从而探求尽可能多的

答案或解决方案。二是思维的新奇性。它是指在医学实践中,要注意发现和探求反常现象,繁中求简,简中求繁;合中求分,分中求合;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长中见短,短中见长;正中见反,反中见正。三是思维的辩证整合性。这是指超越事物原有的系统,突破原有的限制,把思维的触觉从本系统拓展到其他系统,从不同体系、不同领域、多维视觉寻找最佳结合点,从更高层次、更广阔的背景和关系中去认识医研对象,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由一到多、由多到一。

2.1.4循证医学视觉思维方式。循证医学是遵循现代最佳医学研究的证据(成果),将其应用于临床对患者进行科学诊治决策的一门学问。采用循证医学思维方式必须遵循下面几点:证据的来源强调临床的人体实验结果;证据的收集强调系统和全面;疗效的指导强调终点指标即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最终结局;治疗的依据强调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好临床依据;医疗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

2.2视觉思维方式的引导策略与方法

2.2.1眼、手、脑三位一体

临床医学视觉思维的培养和训练,需要实现眼、脑、手三位一体的协作与配合:眼的训练在于培养视觉的认识能力、辨别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接受信息的能力和对事物特征的把握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手的训练在于培养对技能尤其是信息技术支撑下技能的掌握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对视觉信息的传达能力,即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脑的训练在于培养对事物的分析、理解和富于理智的认识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视觉要素的角度来看,是培养对临床医学形态的准确描绘能力,对人体生理结构、病理结构的分析能力,以及对临床医学形态解构与重构的组织能力。

2.2.2观看、想象、构绘三位一体

美国心理学家麦金指出,“视觉思维借助三种视觉表象进行”:其一是“人们看到”的表象;其二是“我们用心灵之窗所想象的”;其三则是“我们的构绘,随意画成的东西或绘画作品”嘲。在临床医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积累医学表象,学习应用医学意象思维展开想象,能对所学医学知识在脑海里播放“心灵电影”,使所学医学知识历历在目,能利用各种表达工具将医学表象表达出来。

2.2.3视觉思维与言语思维的协调

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所擅长的语言思维移植到视觉思维当中,利用语言思维的成熟性为视觉思维服务。例如,手术操作的教学过程当中,通过一些词汇、一段文字对画面进行较为完整的描述后,再将其一一转换为相应的画面或者录像。随着外科视觉想象能力的加强,可以慢慢跳跃这一辅助手段。

其次,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较为清晰明确的视觉目标。外科手术的实施不是某几个元素的简单拼凑,它需要建立在理解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上,依靠想象力将他们彼此集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学生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视觉目标,他们会在一定程度上充分挖掘现有方案的潜力,努力使画面的效果朝着预定目标前进。这种尝试性的挖掘活动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有益的。

2.2.4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的结合

静态思维是以静为主的思维过程,是趋于定型化、稳定性的思维。它要求我们从固定的概念出发,-,循着固定的思维程序来进行。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特性及代谢变化都是以“静态”的物质为基础和前提的。在教学中,我们首先需要从静态思维开始,把定义、结构、分类等规范化、设计化。为增加直观性、可见性,还需要灵活应用模型、标本、投影、表格乃至多媒体等直观式、比较式教法,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目的是从静态开始启发学生的正确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态思维是以动为主的思维,是运动的、调整性的、不断优化的思维活动。它要求思维者根据不断变化的条件、环境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向、程序,从本质上认识、分析、掌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必然规律。人体是完整的有机体,人体内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更新的,并和年龄、性别、环境等密切相关,即人体是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并高度完善的自控系统。我们必须以变化的、运动的思维形式综合认识、全面分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抓住“动”的核心,去引导学生积极的正确思维。如体内物质的反应大都是动态的可逆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达到动态平衡。条件一旦改变,原来的平衡必将发生移动,在新的条件下又要实现新的平衡。所以,我们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某一个问题,否则就无法认识人体,更谈不上医治疾病。

静态思维和动态思维的结合是医学教学的关键。静态思维和动态思维是对立的统一,两者既对立又相成,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互补互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只有动静结合,才能使我们的思维更具体、更完善,这是搞好医学教学的关键。如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或各个分子,它们各自的结构不同、性质不一、功能各异,但物质之间又是不断转化、不断变化的,所以其性质、功能又是可以改变的。因此,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认识,综合分析,才能正确掌握身体内部各物质的内在反应规律。既要静态认识,又要动态分析,两者的完美结合才是正确、有效的科学思维方式。

2.2.5鼓励视觉化的表达

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视觉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教学信息的理解。视觉化的表达能够调动视觉、知觉,促进手眼协调和创造性的表达,使认知的直接性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实现。视觉化笔记和绘画是教学中常用的两种视觉化表达方式。

临床思维的培养篇10

职业教育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教会学生的工作能力。但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我们仍然按照课本章节教学,未能很好的与学生未来的工作相结合,导致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企业要找到合适的人才也难。为了避免大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的现象,结合临床调整了诊断学教学方法,以主诉为中心教学生如何完成一个疾病的诊断。

1.诊断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师资观念陈旧,缺乏临床经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学方式的变革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教师面对新的教育形势,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像,仍然以旧的观念,旧的思维驾驭自己的教学过程[1]。新时期的教学对广大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要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执业奠定基础。要提高质量,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因而变革教学方式也就成为教师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诊断学的教学是医学生的核心课程,是基础课与临床课的桥梁课程。如何提高诊断学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1.2 教材的编写不能适应临床。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基础资源。然而,在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高职教材建设的步伐却明显滞后,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造成相当数量专业的学生缺乏实用的教材的局面。现行高职教材却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明显滞后于临床对人才的需求,造成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错位[2]。

传统教材重视知识点,忽视能力培养,尤其是不能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相结合。所编写的教材不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只适用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无法实施。因此,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摆脱教材编写的格局和内容的限制,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能力培养为目的改革高职教育,培养适合临床需要的一线人才。

1.3 学生学习思维受到限制。激烈的升学竞争,使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存在应试教育,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并围绕考试来构建教学体系,安排教学内容。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只会解题,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推理的能力以及总结能力等。因而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很难适应大学的教育、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观念、方式方法如果不进行改革,将使当前教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未来的岗位。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为目标。否则,将会影响学生成为合格的医生。

2.诊断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围绕主诉编写教程。传统的教材按照症状、体格检查、 心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内容排列章节。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固有的顺序完成教学,传统的诊断学教学过程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诊断学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的思考。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以主诉为中心展开诊断学教学方式的改革,首先以症状学内容收集典型的主诉,然后按照临床就诊的程序进行问诊内容的讲解,教会学生掌握病人的临床表现、让学生懂得应与那些疾病进行鉴别。根据主诉、现病史再讲解相应部位的体格检查。发现异常体征再让学生思考通过什么检查来验证,在这个过程中传授了临床检查的方法和阳性结果。最后根据收集的诊断依据提出诊断,列出治疗方案和用药。经过实践使诊断学教学贴近临床,既为学生讲解了疾病又为学生传授了治疗用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诊断学的学习转变学生以往的知识点的记忆、背诵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使学生学会思考,改变了以往的传统的学习方式。

2.2 完善教师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提高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必须依靠教师。为确保学校教师队伍能适应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和专业建设的需要,首先要培养一大批“双师型”的教师。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常规教学的能力,而且还应该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和岗位实践能力,这是保障教学的首要前提。为更好地与医院接轨,培养“双师型”教师适应职业教育。学校要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根据学科教学安排1个学期承担教学任务,1个学期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医院进行顶岗工作或实践锻炼,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2.3 学生早接触临床巩固诊断学知识。早期接触临床实践活动既是专业教育的一部分,更是思想教育重要阵地,是学生牢固树立专业思想和一心为医卫事业奋斗终生志愿的重要途径之一。

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自行联系家乡所在地县、乡镇卫生院或医疗卫生单位,按照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观摩学习并参与一定的临床医疗活动。了解各临床科室常见多发病种、诊疗程序、常用检查及药物名称、医疗技术进展等;了解患者就医过程,熟悉医生诊疗程序,通过基层卫生实践,不仅极大地开阔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良好的群体健康意识,强化诊断学临床思维能力的锻炼。

3.启示

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要教会学生谋生、谋道的能力。改变现在大学生找不着工作,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现象。通过诊断学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贴近临床工作,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医学人才,为人类的健康做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临床思维的培养篇11

材料分析能力和提炼总结能力的重要性是公认的,笔者仅谈谈文献检索能力和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性:科研思维的培养,尤其是科研创新思维的培养,有赖于对已有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未达领域的敏锐发现,而做到这两点正需要其对权威医学期刊的持久关注和检索;另一方面,虽然英文医学教材或文献也有很好的中译本,但医学行业最新的科技、最前沿的发展、最完整的研究等全都是以英语为载体最先开始流传,坐等别人汉化意味着严重的滞后。

2 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工具运用能力

各种思维方式都是一定方法论的体现,关于科研方法的介绍和论述已经很多,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培养,也倚赖于对科研方法的正确选取和运用。然而,“科研方法的正确选取和运用”在实践过程中并非是完全自由选择而是受到制约的,这个约束就是研究生对于相应科研工具的掌握。

就临床医学科研而言,研究生或许有了研究课题和创新方向,也确定了大体的研究方法,但倘若他不知道最适合的科研工具,比如循证医学临床研究方法的特征就是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和Meta 分析(荟萃分析- 多项独立的定量研究进行再分析)作为科研工具;或者知道合适工具却缺乏使用技能,比如纳入对象不随机,基线不可比,随意设立对照组,样本估计不准确,数据描述不恰当——那么科研便无从开展、无从控制、无从验证。临床医学研究一项极为重要、也是最为基础的科研工具便是医学高等数学,这个理论工具难度巨大但是必须熟练把握;而文献检索工具、思路整理工具、翻译工具、制图工具等软件类工具,也推荐尽量掌握,借以提高科研准备和结果分析的效率。

3 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能力

临床医学研究生要培养科研思维能力,需要认识和学习各种思维方式(系统、发散、收敛、逆向、联想、想象、灵感等),需要了解和实践各种科研方法(观察、实验、模拟、数学、理想化、类比、假说等),但建立思维方式和科研方法的最优组合有不可或缺的前提,即良好的文献阅读能力和工具运用能力:根据获取的已知的、确定的知识,利用掌握的必要的、最新的工具,综合多种思维方式,选取恰当科研方法,向未知的、空白的临床医学研究领域进军。

文献阅读能力作为一个大项能力包含四个子项能力,而各子项能力的培养也会交叉工具运用这个大项能力下的子项能力,这两大项能力是相互作用的,将其有意识地结合起来培养会大有裨益。鉴于科研工具本身是一种技术实现手段而非能力培养目的,下文将其作为培养文献阅读能力的辅助角色来阐释。

3.1 文献检索能力

文件检索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献检索工具,而文献检索工具无论是实体图书资源还是网络文献资源都非常丰富,临床医学研究生相对可以承受获取相关医学科研信息资源的成本。医学教材是最为重要的实体图书资源,有条件和有能力的应研读译制教材和外文原版教材;校内图书馆是最为主要的实体图书来源,同时完全免费,应好好利用;网络文献资源中,国内的主流期刊数据库在校内可以免费访问和下载,国外的PubMed、GoPubMed、MedSci、GeneCards、NCBI 等都是可以利用的临床医学科研论文检索工具,国际医学权威期刊自己的官网也是绝佳的资源。该项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己的行业关注度和自主学习度。该子项会应用文献检索工具。

临床思维的培养篇12

材料分析能力和提炼总结能力的重要性是公认的,笔者仅谈谈文献检索能力和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性:科研思维的培养,尤其是科研创新思维的培养,有赖于对已有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未达领域的敏锐发现,而做到这两点正需要其对权威医学期刊的持久关注和检索;另一方面,虽然英文医学教材或文献也有很好的中译本,但医学行业最新的科技、最前沿的发展、最完整的研究等全都是以英语为载体最先开始流传,坐等别人汉化意味着严重的滞后。

2 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工具运用能力

各种思维方式都是一定方法论的体现,关于科研方法的介绍和论述已经很多,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培养,也倚赖于对科研方法的正确选取和运用。然而,科研方法的正确选取和运用在实践过程中并非是完全自由选择而是受到制约的,这个约束就是研究生对于相应科研工具的掌握。

就临床医学科研而言,研究生或许有了研究课题和创新方向,也确定了大体的研究方法,但倘若他不知道最适合的科研工具,比如循证医学临床研究方法的特征就是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和Meta 分析(荟萃分析- 多项独立的定量研究进行再分析)作为科研工具;或者知道合适工具却缺乏使用技能,比如纳入对象不随机,基线不可比,随意设立对照组,样本估计不准确,数据描述不恰当那么科研便无从开展、无从控制、无从验证。临床医学研究一项极为重要、也是最为基础的科研工具便是医学高等数学,这个理论工具难度巨大但是必须熟练把握;而文献检索工具、思路整理工具、翻译工具、制图工具等软件类工具,也推荐尽量掌握,借以提高科研准备和结果分析的效率。

3 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能力

临床医学研究生要培养科研思维能力,需要认识和学习各种思维方式(系统、发散、收敛、逆向、联想、想象、灵感等),需要了解和实践各种科研方法(观察、实验、模拟、数学、理想化、类比、假说等),但建立思维方式和科研方法的最优组合有不可或缺的前提,即良好的文献阅读能力和工具运用能力:根据获取的已知的、确定的知识,利用掌握的必要的、最新的工具,综合多种思维方式,选取恰当科研方法,向未知的、空白的临床医学研究领域进军。

文献阅读能力作为一个大项能力包含四个子项能力,而各子项能力的培养也会交叉工具运用这个大项能力下的子项能力,这两大项能力是相互作用的,将其有意识地结合起来培养会大有裨益。鉴于科研工具本身是一种技术实现手段而非能力培养目的,下文将其作为培养文献阅读能力的辅助角色来阐释。

3.1 文献检索能力

文件检索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献检索工具,而文献检索工具无论是实体图书资源还是网络文献资源都非常丰富,临床医学研究生相对可以承受获取相关医学科研信息资源的成本。医学教材是最为重要的实体图书资源,有条件和有能力的应研读译制教材和外文原版教材;校内图书馆是最为主要的实体图书来源,同时完全免费,应好好利用;网络文献资源中,国内的主流期刊数据库在校内可以免费访问和下载,国外的PubMed、GoPubMed、MedSci、GeneCards、NCBI 等都是可以利用的临床医学科研论文检索工具,国际医学权威期刊自己的官网也是绝佳的资源。该项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己的行业关注度和自主学习度。该子项会应用文献检索工具。

临床思维的培养篇13

1 加强医学实习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培养

儿科是整个临床医疗实践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其特殊性。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每个年龄阶段的小儿的生理、病理、免疫和心理特点都不相同,儿科临床工作主要与小孩打交道,儿科曾有“哑科”之说,再加上小儿的认知能力有限,年龄小的患儿多不会叙述其病情及感受,而年长儿有时因为怕打针、吃药常常有意隐瞒病情,且婴幼儿在体格检查时常常不合作。因此,儿科临床诊疗工作要求医生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在工作中要求做到细心、耐心和爱心。儿科实习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将不可避免地与患儿接触,患儿与其家属的配合是实习医生顺利完成实习工作的保证。实习医生应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才能掌握患儿的心理,取得患儿的信赖,让患儿主动配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要提高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首先需要设立相关课程加强与医师职业有关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人文科学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引导实习生如何做人,要由传统的以“病”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在儿科的医疗工作中应当尊重患儿的人格,保障患儿的根本利益,具有爱心和同情心,比如在儿科进行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时一定要充分体现医生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与患儿.和家属沟通时应态度和蔼可亲,语言通俗易懂,接触患儿先拿一小玩具或甚至听诊器充当玩具和小孩子逗乐,打消孩子的疑虑、防备心理,避免患儿哭闹,取得家长信任后再开始询问病史或体格检查, 耐心倾听家属的倾诉,从家长或监护人提供的信息中发现对病情诊断有用的线索,不要中途打断话题,给家属必要的尊重,舒缓他们的情绪,获得他们的信任和配合,尤其不能用暗示的言语或语气来诱导家长主观期望的回答,这样会给诊断造成困难。为增加患儿的安全感,检查时应尽量让孩子与亲人在一起,婴幼儿可坐或躺在家长的怀里检查,检查者顺应患儿的。检查的顺序不应象成人一样从头到脚,可根据患儿当时的情况灵活掌握。由于婴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因此在体格检查时应特别记住以下要点:安静时应先进行心、肺听诊检查,因为心率、呼吸次数、心脏杂音和肺部啰音等易受小儿哭闹影响,一般在患儿开始接受检查时进行;对患儿有刺激而患儿不易接受的部位最后查,如口腔、咽部等。检查时态度和蔼,动作轻柔,冬天时双手及所用听诊器要先温暖后再接触患儿。检查过程中既要全面仔细,又要注意保暖,不要过多暴露身体部位以免着凉。对年长儿还要照顾他(她)们的害羞心理和自尊心。对急症或危重抢救病例,应先重点检查生命体征或与疾病有关的部位,全面的体检最好在病情稍稳定后进行,也可边抢救边检查。小儿免疫功能差,为防止交叉感染,检查前后均应清洗双手,使用一次性或消毒后的压舌板;检查者的工作衣和听诊器要勤消毒。儿科实习生不仅要掌握患者的病情,还应将可能影响诊疗进程的情况及时与患者和家属沟通,杜绝医疗纠纷。医学实习生在进入临床时都满怀期望地想从病人身上将书本上所学的理性认识变成感性认识,但是这个过程如果没有病人的配合是永远办不到的,所以每一个医学实习生都应该学会感谢病人给自己提供了机会,在实习时应多换位思考,理解家属,与其产生共鸣,有利于医患沟通。

2 培养儿科医学实习生的临床思维和临床技术操作能力

2.1学会观察分析,培养儿科临床思维能力

儿科学范围涉及系统多、疾病广,专科特点明显。小儿并非成人简单的缩影,在疾病的种类(如婴幼儿患先天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较成人为多)、临床表现(小婴儿表现常不典型)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我们在指导实习生进行临床病例分析时应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典型病例的选择和问题的设置带教老师都应事先做好精心的安排,并使实习生面对真实病人,研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使实习生们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去研究、去探索。例如,针对小儿肺炎的病例讨论,首先让实习生复习课堂理论知识,多方面收集有关资料,明确小儿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再让实习生到临床查看典型肺炎患儿,由实习生独立完成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直观地掌握由于肺炎导致典型的临床表现,并根据临床表现提出初步诊断,制订出合理的治疗方案,使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临床病例有机结合。由于儿科专业临床教学的特点,带教老师往往扮演着病人与学生之间联系纽带的角色,病房一旦有典型病例,带教老师则尽可能在第一时间让实习生从病史询问、临床表现、体格检查等方面进行现场观摩,并与实习生一起分析辅助检查结果,提出初步诊断,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这种直接面对病人的临床带教模式会让学生对带教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老师课堂上所讲的有关理论知识。因此,在带教过程中不仅要给实习生传授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实习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经过反复的临床实践和不断的分析、归纳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临床思维能力。

2.2 加强训练,培养和提高临床技术操作的能力

儿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无论诊断还是治疗都有许多技术操作。对进入儿科实习的学生鼓励并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首先应规范病历书写,学会进行正常人体体格检查。病历书写是实习生进入临床后的第一课,也是临床基本功,更是对实习医生临床思维能力的考核,通过采集病史和归纳病例特点,可培养实习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它能够有效反映实习医生的临床思维活动[2]。因此,在临床实习带教中,教师应教导实习医生重视病历书写,病历既是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依据,又可为医学科研提供重要资料,在碰到医患纠纷时,病历便成为一种法律文书,即解决医患纠纷的重要法律依据。所以,实习医生必须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书写病历。收集病史和体格检查是从患者直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是医生进行临床思维的根据[3]。在实习生询问病史前带教老师首先应将儿科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一些特殊要求告诉实习生,实习生在进行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时,带教老师不能对学生的操作听之任之,而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实习进程,及时做出指导,老师主要是观察学生询问病史的系统性、体格检查方法的正确与否。带教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运用提示、暗示、纠正、引导等多种手段来帮助实习医学生学会正确的病史采集方法和体格检查。通过收集病史,实习医生对病情已有初步了解,进一步通过查体寻找阳性体征,可使诊断更加接近实际病情。临床带教教师应帮助实习医生掌握对患者的主要症状和阳性体征分析方法,然后就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得出初步诊断和治疗方案。病历完成后带教老师要及时批改并纠正病历书写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提高实习生病历书写的质量。

其次,对于一些儿科常见的操作如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骨髓穿刺术、安置胃管、灌肠、吸氧、吸痰等也要求实习生学习和掌握。在临床实践中,学生应做到勤观察、勤动手,不断提高临床技术操作的能力。实习生入科后如有临床操作,则尽可能第一时间让学生进行现场观摩,掌握各种操作的正确步骤和方法,并树立良好的无菌观念。实习生入科一段时间后如有上述临床操作应当鼓励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当然带教老师必须在旁边指导,如有问题及时指出,做到“放手不放眼”,只有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能让其真正掌握这些临床技能。

3 培养医学实习生自我调整能力

作为实习医生进入临床后,应尽快在心理上完成由学生到医生角色的转变,应处处以医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除严格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外,还应在查房时做到态度认真,语言温和,表情自然,服饰整洁大方,以赢得患儿和家属的信任和尊重。在儿科临床实习过程中,实习生每天面对的是14岁以下的不同年龄段的患儿,而这些患儿的家长通常具有不同文化程度和性格特征,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冲突和矛盾,如诊疗操作不顺利、与患者沟通失败或被误解时,要正确地面对,正确、客观地评价自我,要学会与各种年龄段的患儿和不同文化程度的患儿家长相处,应教育实习生培养自我调节能力,在工作中不断认识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儿科临床实习是从儿科理论到儿科临床实践的重要过渡时期,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师的重要阶段,在实习期间只有加强实习生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加强实习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实习生临床技术操作能力,才能提高医学生的岗位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