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业发展现状实用13篇

农牧业发展现状
农牧业发展现状篇1

现缅甸政府计划加强经济和技术领域的开放,广西是“中国—东盟”合作永久举办地,双方在畜牧业研究方面的合作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2011年初缅甸联邦驻南宁总领事馆副领事古杰先生,参观广西畜牧所,据缅甸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力促广西畜牧所与缅甸在畜牧业领域开展合作,缅甸畜牧水产部特邀广西畜牧研究所专家赴缅甸考察。广西畜牧研究所专家4 人应邀于2011年赴缅甸进行了技术交流和合作洽谈,途经仰光、内比都等地,先后拜会了缅甸畜牧水产部部长助理MYINT THAN 博士、畜牧兽医局L.Tu Ming Gawng 局长、缅甸养牛企业、缅甸兽医大学Tin Tin Myaing 校长和缅甸华商商会赖松生会长等部门及人员,还到仰光家禽交易市场、昂山市场和一些超市进行了考察。

缅甸农业部希望广西能在乳品加工方面给予投资合作,缅甸政府可以提供土地资源及其他优惠政策。在缅甸兽医大学进行技术交流和双方能合作的领域交谈,并参观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基地。在缅甸华商商会,了解了商会的历史和近况,商会表示愿意为广西到缅甸投资或其他商务活动提供方便,且有1. 2 万公顷土地正在招商引资,并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合作意愿。通过对养殖企业和市场的考察,使我们对缅甸畜牧业现状有了初步了解,可为将来的合作投资提供帮助。

缅甸的基本情况

地理人文 缅甸位于东经92°10′-101°1′,北纬09°32′-28°31′之间,东北部与中国和云南接界,中缅国境线长约2185公里。东部与老挝和泰国毗邻,西部与印度、孟加拉国相连,南临安达曼海,西南濒孟加拉湾,南部海岸线长2655公里。其国土总面积约为6800万公顷。缅甸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高山区,西部有那加丘陵和若开山脉,东部为掸邦高原。西部山地和东部高原间为伊洛瓦底江冲积平原,地势低平。伊洛瓦底江全长2150公里,流贯南北。东北部的萨尔温江境内长1660公里。大部分地区都在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27℃。1 月为全年气温最低月份,4 月是最热月,平均气温30℃左右。降雨量因地而异,内陆干燥区500 毫米-1000 毫米,山地和沿海多雨区3000毫米-5000毫米。森林覆盖率约为50%,拥有林地3 412万公顷。盛产柚木、铁力木、藤、竹等,是世界柚木产量第一大国。粮食作物以生产大米为主,还盛产小麦、玉米、棉花、甘蔗、花生等。

截至2008 年,缅甸人口5700多万。缅甸共有135 个民族,主要有缅族、克伦族、掸族、克钦族、钦族、克耶族、孟族和若开族等,缅族约占总人口的65%。全国80%以上人口信奉佛教,约8%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缅甸语为官方语言。缅甸民间节日也十分丰富。有泼水节、浴榕节、点灯节、敬老节、献袈裟节—光明节、作家节等。缅甸工业落后,特别是重工业,主要的机械及设备依赖进口。

主要城市 内比都( Nay Pyi Taw) 2006 年3 月,缅甸政府将缅甸联邦新的首都命名为“内比都”,人口约90 万人。农业和林业为支柱产业,主要作物有稻米、黄麻、柚木、蔬菜、水果等。

仰光( Yangon) 是原首都,为缅甸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852 年建成的仰光港,是缅甸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主要的稻米输出港之一。缅甸迁都后,拥有500 多万人口的仰光作为直辖市,继续发挥商业之都的经济中心作用。

曼德勒( Mandalay) 曼德勒是曼德勒省的省会,著名的故都、旅缅华侨称它为“瓦城”,为缅甸的第二大城市,位于缅甸中部偏北的内陆,人口约80 多万,是曼德勒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缅甸农业现状

缅甸农村人口占70%,农业从业人口占全部劳力的64%,农业占出口创汇的41%,农业对GDP的贡献率是42%。在全部6800万公顷的土地中,1800多万公顷是可耕地。但目前只有900万公顷进行作物耕作,另有一半等待开发。

缅甸外汇收入多半来自农产品的出口。芒果种植面积达7. 6万公顷,既供国内消费,也用于出口。缅甸芒果出口量最大的国家是中国,其中最受中国市场欢迎的主要是神德龙、瑞亨达、迎桂等三个品种,神德龙每吨的价格约为880 美元。2009年全年,缅甸共出口芒果4. 4万吨,创汇1194. 5万美元。缅甸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各种豆类,前几年豆类出口平均每年在100万吨左右,主要出口到印度。其中2002年缅甸豆类总产量为260 万吨,2005年为350万吨,2006年达到了400多万吨,呈逐年上升趋势。

缅甸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是世界大米主要输出国之一。缅甸政府近期适度放宽了国内大米行业的管制,许可私营出口商出口大米,并允许非国有的大米行业协会和组织向包括农民和面粉厂主在内的从业人员提供融资,供其购买种子、农具和肥料等生产资料。

中国杂交水稻中心( 湖南) 的稻种在缅甸也有推广,因为要年年购种,所以当地人不太喜欢杂交种,以种本地种为主,本地种可以自己留种连年种植,比较受欢迎。

缅甸畜牧业现状

缅甸是个农业国,近年来,随着缅甸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不断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畜牧业受到重视并得以迅速发展,水产养殖业(主要是鱼类) 、肉鸡(如AA 鸡等快大鸡) 一条龙产业(如泰国正大公司,提供鸡苗、鸡料、治病、回收鸡等) 、肉猪(台湾企业投资合作养猪场年存栏10万头规模)集约化养殖等已具规模。缅甸畜牧业相对落后,正计划大力发展出口前景看好的养羊业,计划羊只的年出口量达100万只,每年可创汇5000万美元。已部署在缅甸的曼德勒省、实阶省和马圭省各选择1000养殖业主开始实施。目前缅甸产冷冻牛羊肉已向马来西亚和中东一些国家出口。1990年至2004年14年间,缅甸畜牧业的增长情况分别为:黄牛1. 8%、水牛1.5%、绵羊山羊1.7%、猪6.1%、鸡8.5%和鸭7%。缅甸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中,私营企业占到了99%,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责已转为充分调动私营企业的积极性,政府部门为此提供必要的协调和帮助。畜牧水产部下属的政府和合作社企业仅占1%的份额。

水产养殖业已经成为缅甸的第四大经济支柱产业,也是第四大出口创汇行业。缅甸拥有2800多公里的海岸线,同时还拥有沼泽面积50万公顷,缅甸官方预测缅甸水产品持续年均产量在100万吨以上。2006年-2007年财政年度,缅甸水产品出口比上一年度增14%,中国是缅甸水产品最大的进口国。缅甸2006-2007年度水产品出口创汇2.34亿美元。中国进口缅甸水产品101676吨,价值1.02亿多美元,中国已连续8 年成为进口缅甸水产品最多的国家。其次是泰国,进口量为62041吨,价值5245万美元。2009年-2010年度财政计划水产品出口创汇7亿美元,从2009年4月至2010年2月共出口4. 35491亿美元,完成计划的62.21%。

缅甸销量最多的肉类是鸡肉约占50%,其次为猪肉约占30%,最后为牛肉约占20%。奶牛养殖场以养荷斯坦奶牛为主,奶产量较低,日均每头奶牛产奶量为约13千克,缺乏乳品加工技术和加工厂,鲜奶消毒( 巴氏消毒) 后销往超市,每千克售价约13.8元人民币,但销量不大,极大影响奶农的积极性,这与当地的饮食习惯有关,多为食用炼奶( 加咖啡、茶) ,年需进口牛奶和奶制品40亿美元-50亿美元,主要是从新西兰、中国、泰国等国进口。缅甸奶牛企业员工包吃住后工资每月约为300元人民币,缅甸很希望有外资投资乳品加工及建立销售网络( 主要是出口) ,以带动当地的奶牛养殖业。1976年澳大利亚在缅甸投资乳品加工厂,每天可接收64吨牛奶用于加工,1988年动乱被破坏,就没有了。肉牛资源很丰富,也很希望有外资投资肉牛加工与销售,当地饮食文化很少吃牛肉,但可销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

缅甸近年受猪蓝耳病影响比较严重,但猪肉价上涨并不大,因猪肉不是第一消费肉类,第一消费肉类为鸡肉,而且大量养殖快大鸡(45天出栏) 。快大鸡市场售价每千克约24元人民币,本地土鸡市场售价每千克约47元人民币。缅甸当地饮食文化很少吃牛肉决定了肉牛的养殖方式,比较落后,规模不大,主要分散于农户饲养,主要品种为本地肉牛、波罗门、杂种肉牛( 波罗门与本地牛杂交) 及水牛等。越南已有人到缅甸发展养牛。

缅甸光照时间长、雨量充沛、热量充足,适合植物生长,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缅甸政府给外来合作投资企业30年的土地免费使用契约。缅甸华商商会位于缅甸仰光大金塔路1-5号,已有100年历史,商会储地有1. 3万多公顷,现有华商会员600多人,是中国商人与缅甸交往的民间桥梁。

缅甸畜牧业研究现状

伴随畜牧业的滞后发展,缅甸畜牧业的研究机构少、科学研究成果少,仅能走访缅甸兽医大学,参观了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并进行了学术座谈交流。缅甸全国共有本科毕业的兽医专业医生373人、兽医学博士12人、兽医学硕士88人、在国外留学的兽医学博士12人和兽医学硕士9人。

缅甸兽医大学位于缅甸的内比都,是所畜牧兽医农业大学,设7专业,在校学生1100多人,已毕业学生4000多人。设有动物解剖、生理、营养、饲料、反刍和非反刍动物养殖等实验室,及鸡、猪、牛、羊等试验场。主要研究范围:开发利用当地的饲料资源和农副产品、研究动物营养标准、稻草氨化技术研究、饲料牧草开发研究、银合欢应用技术研究、银合欢脱毒技术等。

缅甸拥有丰富的地方动植物品种,这为缅甸畜牧业研究存贮了多样性的遗传资源。在缅甸,绝大部分研究以应用生产研究为主,研究目的明确,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重视牧草饲料开发研究和本地饲料资源,农副产品的开发利用也是缅甸畜牧业研究的优势。

缺乏资金投入,实验仪器设备少、陈旧,研究技术水平不高。基础性研究较少,在饲料和动物营养方面研究进展不大。由于食文化和佛文化的影响,缅甸不重视特种经济动物的养殖研究,如:巨蟒、鳄鱼、龟、兔子、蛇等均为野生状态,而且国际合作研究项目非常少。

建议

农牧业发展现状篇2

内蒙古农牧业增加值“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6.6%,比其“九五”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加快了0.2个百分点。内蒙古2006年农牧业增加值641.7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6%;2007年农牧业增加值784.0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5.8%2008年农牧业增加值906.9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7.5%;2009年一季度农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约4%,2009年上半年农牧业增加值146.8亿元、同比增长3.5%。可以看出,内蒙古农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比较适中。

但与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相比,农牧业(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较小,特别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2007年,内蒙古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上一年增长5.8%,而第二产业增长25.3%、第三增长15.6%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而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3%、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6%,第一产业无论增长速度还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比第二、三产业低得多。2008年,内蒙古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上一年增长7.5%,而第二产业增长20.5%、第三产业增长15.5%,第一产业增长速度比第二、三产业小得多: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而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4%、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6%,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低。2009年第一季度,内蒙古农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约4%,而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797亿元、同比增长19.2%:2009年上半年,内蒙古农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而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046.1亿元、同比增长18.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319.9亿元、同比增长14.2%。

(二)农牧业结构趋向合理,农畜产品的质量有所提高

“十五”期间,在内蒙古农业部门结构中,种植业的比重由56.8%下降到48.3%,畜牧业的比重由37.8%上升到45.4%,林业和渔业的比重也有一定幅度的增加。种植业内部粮、经、草结构协调,集约化、优质化水平逐渐提高;草原畜牧业特色化、绿色化的优势明显,农区畜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有所拓展:林业特别是生态林草业加速发展,生态环境局部得到改善:渔业的养殖规模扩大、捕养技术提高、产品品质优化。

2008年,内蒙古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的比重达到61%,比上年增加5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推广地膜覆盖面积1531万亩,比上年增加143万亩;坐水点种971万亩,比上年增加346万亩:间套复种面积1155万亩,比上年增加110万亩:推广配方施肥面积4251万亩,比上年增加1064万亩。2008年,畜牧业占第一产业的比重为45.9%,农区牲畜存栏占全区牲畜总存栏的70%牲畜良种及改良种比率达到93.3%,畜种、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大牲畜总量增加,肉牛、乳牛均保持增长势头,羊存栏总量小幅下降,优势畜产品保持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

2009年,内蒙古继续优化农牧业布局,加快东部玉米、中部马铃薯、西部农区肉羊和东部草原肉羊、肉牛以及城郊奶牛产业带建设:科学合理布局粮食生产,集中建设东部嫩江流域、西辽河流域和西部黄河流域两大粮食核心产区;在全区54个旗县(场)落实100万亩粮油高产作物示范田,同时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全区设施马铃薯面积新增40万亩、达到100万亩。设施蔬菜面积新增26万亩、达到100万亩,大力实施百万肉牛、百万奶牛和千万只肉羊高产创建工程。畜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牲畜的良种化、改良化水准提高,截至2009年6月内蒙古家畜改良比重达到95%,目前全区家畜改良配种总规模达3000万头只,其中牛改良配种270万头、冷配220万头,绵羊改良配种2000万头只、人工授精1035万只,山羊改良配种720万只、人工授精2213万只,马、驴、驼改良配种10万匹(峰)。推广良种猪660万口,推广良种家禽3800万只。

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新的提升。目前,全区无公害农畜产品达到851个,产品生产总量达到1787.74万吨,产值达到80.89亿元;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达到571个,产品实物总量达到488.3万吨,产值达到76.7亿元,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900多万亩:有机农畜产品达到226个,产品实物总量达到20.1万吨,年销售额3.68亿元。全区动物防疫监测预警和应急快速反应能力进一步提高,重大动物疫病始终处于稳定控制状态。

(三)粮食总产量增加,但小麦、稻谷的产量减少

2008年,内蒙古农作物播种面积686.0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9.93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25.4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5.27万公顷。2008年,内蒙古粮食总产量首次达到2130.23万吨(420多亿斤),比上年增产319.16万吨,增长17.6%,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连续5年增产;其中,玉米、大豆和薯类产量分别增长21.5%、23.8%和26.4%。全年油料产量117.54万吨,甜菜产量170.04万吨:蔬菜产量1360.84万吨,增长6.5%;水果产量238.16万吨,增长15.4%。需要特别关注的是,2008年内蒙古小麦的产量为154万吨、比上年下降了12.5%,稻谷的产量为70.5万吨、比上年下降了13.4%,小麦和稻谷产量下降的幅度都很大:说明在一定程度上粮食总产量的增长主要是“粗粮”增多了,而“细粮”反而减少了;为了满足消费的需求,我区小麦和大米的购入量要相应地增加。

内蒙古的粮食内部结构不合理,在2007年1750万吨的粮食总产量中,“粗粮”占85.8%、特别是玉米占64.1%,小麦、水稻仅占14.2%;这就使玉米、粗杂粮等严重过剩,小麦、水稻等的缺口增大。粮食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加剧。

2009年第一季度,内蒙古春耕所需要的农用生产资料即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种子等货源充足,价格回落幅度较大,从而降低了种植业生产成本,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区粮食播种面积增加较多。2009年上半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8137万亩,比上年增加255万亩。内蒙古玉米播种面积比上年

增加了4%左右,连续9年稳步增加。

(四)大部分畜产品的产量增幅较大,但牛奶等的产量下降

2008年,内蒙古牲畜存栏10677.2万头(只),比上年下降1.6%;其中,大牲畜存栏达到1063.8万头,比上年增长3.0%,而羊的存栏为8442.9万只,比上年下降了3.8%。全区肉类总产量219.37万吨,比上年增长6.3%:牛肉产量43.1万吨,增长6.1%;羊肉产量84.8万吨,增长4.9%;山羊绒产量6890吨,增长3%:牛奶产量912.2万吨。2008年内蒙古部分畜产品产量增速回落的幅度较大,如牛奶等;特别是小畜羊下降的幅度较大,需要引起注意。

2009年上半年,全区牲畜总头数达10852.6万头只,比上年增加174.8万头只,连续7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牛羊生产持续增长,出栏肉牛93.7万头,肉羊1614.3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3.9%和2.2%;牛肉、羊肉产量分别达到17.1万吨、25.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7.5%、1.6%;全区奶牛存栏313.8万头,同比减少1.3%;牛奶产量324.5万吨。同比下降14%。可以看出,牛奶等畜产品的产量及奶牛存栏数出现了大幅度下降;说明“三聚氰胺”事件,对我区奶牛养殖业、乳制品产业的影响是很大的。

(五)农田、草场基本建设加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等增长

2007年,内蒙古农牧业机械总动力2209.2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6%;机耕地面积518.61万公顷,增长6.6%:机电井数量38.51万眼,增长0.3%:年内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7.73万公顷,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2.47万公顷:全年农村牧区用电量34.10亿千瓦时,增长6.7%;化肥施用量(折纯)140.29万吨。增长10.5%。2007年,内蒙古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为60.1%,进入全国中级机械化水平省区行列:内蒙古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43.16%。

2008年,内蒙古农牧业机械总动力2779.4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5.8%:机耕地面积523.33万公顷,增长0.9%:机电井数量39.31万眼。增长2.1%:年内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64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1.54万公顷:全年农村牧区用电量36.50亿千瓦时,增长7%;化肥施用量(折纯)154.10万吨,增长10.1%。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5%,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41%。

内蒙古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开始于1989年,到2008年,全区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入资金124.52亿元。20年来,开发范围不断扩大,项目和投资逐年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范围已由最初东四盟市的12个旗县,发展到12个盟市的81个旗县、6个国有农牧场管理局。累计改造中低产田2028.35万亩,开发利用盐碱及沙荒地154万亩,营造防护林293.31万亩,草场建设1407.42万亩,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7亿公斤。

内蒙古河套灌区由于水利设施老化,有灌无排或排水不畅,灌区内土壤盐碱化严重,现有787万亩引黄灌溉农田中,中低产田面积占65%。1992年,内蒙古河套灌区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15年来,共投资13亿元,累计完成土地治理项目263.9万亩,占全市现有耕地面积的28%。2008年1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再次立项,从2008年起至2017年止,改造中低产田500万亩,每年安排实施50万亩。

(六)集约化、技术化水平有待提高,现代农牧业的发展速度需要加快

尽管内蒙古农牧业机械化、水利化等的水准有所提高,但是农牧业的科技贡献率较低,集约化、技术化水平不高,农牧业水利、电力、防护及机械等的设施、设备的建设、更新、维护滞后,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

在内蒙古的农牧业机械设备中,20马力以下的拖拉机占拖拉机总数的76%,且40%多的拖拉机超期服役,玉米的机收面积只有5%左右:全区74%的农田没有灌溉条件,灌溉饲草料地面积仅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0.4%,设施农业面积占种植业面积的不到1%;一些作物品种已经推广使用了20多年,变杂退化现象非常严重,没有有效地提纯复壮和更新。

内蒙古农牧业的科技贡献率缓慢爬升,由“八五”期末的34%逐渐增加到“九五”期末的39%,又增加到“十五”期末41%左右,2007年为43.16%,2008年达到45.41%;然而,我国“十五”期末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8%以上,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升到了60%―80%的水平,相比之下,内蒙古农业的科技进步水平还比较落后。农业科技研发机制、服务机制、推广机制及创新机制等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要重视农牧民、农牧业与农牧业技术、农牧业科技人员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内蒙古农牧民文化素质低,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的人才严重短缺,阻碍了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据内蒙古第二次农牧业普查资料。到2006年底,内蒙古农牧民家庭劳动力中文盲的比例高达7.4%,小学文化程度者占33%,初中文化程度者占49%,高中文化程度者占10%,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不足1%,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比重明显高于发达省区。

(七)农牧业生产资料价格回落,粮食价格变幅不大,畜产品价格下跌

2009年上半年,内蒙古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8%;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同比下降0.9%,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同比下降0.7%。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消费价格的降幅要比城市居民消费价格的降幅低0.2个百分点。 2009年第一季度。内蒙古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呈全面下降的态势。如。呼和浩特市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总体下降了12.57%,其中复合肥下降26.1%,尿素下降8.51%,农用薄膜下降14.19%,农药下降13.96%。种子下降13.39%。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回落,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成本,加之各项惠农政策的有效实施,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使2009年全自治区的粮食播种面积又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2009年上半年,内蒙古农牧民出售粮食的综合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2.2%,其中稻谷平均每公斤1.71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玉米每公斤1.17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5%。2009年第二季度,内蒙古粮食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0%。第一季度略降,第二季度微涨。主要粮食的价格变幅不大、比较平稳。

2009年上半年,内蒙古畜产品价格同比下降了6.1%;其中,活猪的价格

为每公斤11.81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4.1%,去骨猪肉每公斤17.21元、比上年同期价格下降6.8%:牛肉每公斤21.81元、比上年同期上涨10.5%,羊肉每公斤23.67元、比上年同期上涨了0.3%:山羊绒的价格为每公斤186.15元、比上年同期价格下降15.0%,绵羊毛每公斤6.34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2%。内蒙古畜产品价格下降的幅度较大,特别是山羊绒、活猪的价格下降超过两位数,绵羊毛价格的下跌也接近10个百分点,这会使草原畜牧业及农区养猪业的收益锐减、甚至出现亏损,农牧民特别是牧民的收入增长更加艰难。

(八)农牧民生活改善,但城乡差距继续扩大,牧民收入低于农民收入

1.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逐渐增长,恩格尔系数大幅度下降,说明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990年为647元、1995年为1300元、2000年为2038元、2006年是3342元、2007年是3953元、2008年是4656元。2008年比2007年实际增长11%: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06年为2772元、比上年增长13.3%,2007年为3256元、比上年增长17.5%。2008年为3618元、比上年增长11.1%:改革开放30年来即从1978―2008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31元增加到4656元、后者是前者的35倍多,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38元增加到3618元、后者是前者的26倍多。农民恩格尔系数,1995年为59.7%、2005年为45.1%、2006年为41.0%,2006比1995年下降18.7个百分点:牧民恩格尔系数,1995年为48.1%、2005年为34.3%、2006年为30.8%,2006比1995年下降17.3个百分点:农牧民恩格尔系数,2007年为39.3%、2008年为41%。

2009年第一季度,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672.4元,同比增加242.8元,增长17%,增幅比2008年第一季度提高6.5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现金支出1461.3元,同比增加237元,同比增长19.4%,增幅比2008年第一季度提高10.7个百分点。2009年上半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达3362元、同比增长12.9%,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达2476元、同比增长8.1%;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617元,同比增长12.3%。

2.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均呈扩大的趋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出现了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人均收入的现象。内蒙古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牧民纯收入的比,1990年为2.2:1,2000年为2.52:1,2005年为3.06:1,2008年3.1:1: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享受的一些福利待遇等,实际上城镇居民的收入是农牧民收入的5倍甚至5倍以上。

1985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为325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595元,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比为1.83:1;2006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为2771.97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666.61元,前者比后者少4894.64元;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9281.5元,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256元,前者是后者的2.85倍: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0827.04元,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618元,前者是后者的2.99倍。2008年,内蒙古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8%,农牧民恩格尔系数为41.0%,前者比后者低8.2百分点。说明农牧民消费水平、生活水平与城镇居民的差距还较大。

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1990年,全区为647元、全国为686元,全区比全国低39元;2000年,全区为2038元、全国为2253元,全区比全国低215元;2005年,全区为2989元、全国为3255元,全区比全国低266元:2006年。全区为3342元、全国为3587元,全区比全国低245元2007年,全区为3953元、全国为4140元,全区比全国低187元2008年,全区为4656元、全国为4761元,全区比全国还低105元。

据内蒙古农牧业经营管理站的统计数据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内蒙古牧民的人均收入一般要低于农民的人均收入。2001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人均收入61.6元,2002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人均收入199.3元,2003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人均收入197.2元,2004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人均收入125.7元,2006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人均收入98.4元,2007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人均收入124.6元。原因主要是:草原严重退化。产草量减少、载畜量下降,牧户牲畜牧养量的增加受到了限制;围封、舍饲,禁牧、休牧等实施后,草原畜牧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了,而近年来畜产品的销售价格稳中有降,特别是山羊绒等的价格下跌的幅度较大,这样草原畜牧业的经济效益不良,牧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减少:由于受专业技能、语言交流等方面的影响,牧民输出劳务的困难更大一些,这样牧民的工资性收入也不会多;农民种粮已享受到了一系列相关的补贴,牧民养畜几乎没有补贴,当前牧民享受的政府补贴仅相当于农民的大约1/66;牧民为有效保护、永续利用草原资源,为恢复、维持、扩大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效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草原生态补偿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牧民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

(九)不合理开矿、办厂,已造成一定程度的农牧业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

不适当地开矿、建厂、修路以及城镇建设等对农村牧区特别是草原及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污染。截至2007年,内蒙古全区矿山开发占用破坏土地75801.27公顷,其中占用破坏草地占44%,林地占3%,耕地占9%。其它地类44%:内蒙古东胜矿区面积3481平方公里,其中沙漠化面积占57%,且沙漠化土地还以每年0.5%的速度扩展。内蒙古的霍林河煤田、神府煤田、准格尔煤田等开发过程中,造成了较大面积的绿色植被的破坏,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沙漠化:如,准格尔煤田建设区的沙化面积以每年大约4%的速度增长。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部分旗近年来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开矿、建厂愈来愈多,但所引起的草原破坏、生态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如。二连油田开发区。开发前草地生产力为21105公斤/公顷,开发后变为1095公斤/公顷左右,盖度由原来

的45%―55%降为28%――38%。

二、发展展望

由于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牧民生产积极性的空前高涨,对农牧业与农村牧区投入的大幅度增长,如2009年上半年内蒙古自治区涉及农、林、水的财政支出资金达54亿元、同比增长75.2%。高出地方财政支出速度32.4个百分点,所以,虽然受旱灾、病虫害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2009年内蒙古的农牧业经济总体上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09年内蒙古农牧业(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预计为5%左右,增加值达到950亿元左右。2009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比2008年增长6%左右,达到4900元左右。2009年全区牲畜总头数达10852.6万头只,比上年增长约1.6%。尽管2009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42.4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7万公顷,其中玉米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4%左右:但是由于全区局部遇到了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特别是全区大部遭受了比较严重的旱灾,截至2009年8月10日全区农作物受旱面积达4727万亩,其中重旱2050万亩,因旱造成189万人以及427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自8月17日10时起全区启动了抗旱Ⅲ级应急响应:所以,2009年内蒙古的粮食总产量要比2008年有所下降,预计保持在360亿斤左右。

如果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2010年内蒙古的农牧业经济形势估计要好于2009年,农牧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发展的质量也要有所提高。2010年,内蒙古农牧业(第一产业)的增加值预计比上年增长6%左右,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比上年增长7%左右:全区牲畜总头数预计比上年增长1%左右,达到1.09亿头只左右:全区粮食总产量预计比上年增长5%左右,达到380亿斤左右。

三、对策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村牧区实际的农牧业补贴制度和保护制度

当前正在实行的对生产销售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农民的直接补贴,还增加了购买农机补贴、购买良种补贴等,这是很好的办法。其实,既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农牧业的保护价制度,也应该制定实行对农民与牧民的直接补贴制度;除了粮食的直接补贴等,还可以尝试根据农户与牧户承包经营的耕地、草场的面积,按亩制定标准定额,由政府给予农民家庭与牧民家庭直接的现金补贴。

要建立牧民养畜的直接补贴制度。比照农民种粮的直接补贴制度,根据牧户承包经营的草场面积和饲养牲畜的情况,由政府财政每年给予直接的补贴,从而建立牧民养畜的直接补贴制度。

要建立生态草业发展制度。牧区应发展一批生态草业户。以维护、培养所承包的草场为主业,政府或基金会根据维护草场的面积、草的生长情况等给予草原生态效益补偿费,从而使保护草原、恢复植被成为牧民的自觉行动。

要建立草原生态补偿制度。草原畜牧业开创了可持续发展的先河,绿色大草原是在广大牧民世世代代的维护下才保留到了今天。要根据牧民为有效保护、永续利用草原资源,为恢复、维持、放大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效能做出的贡献,进行长期的生态补偿;可按照户(牧户)、人(牧民)、承包草原的面积与等级等。每年进行一定金额的补偿。

要建立牧区大宗畜产品的政府储备制度。牧区的羊肉、牛肉、山羊绒、绵羊毛等大宗畜产品,要建立国家或省级政府的储备制度:通过政府的购入或发售,调节这些畜产品的市场价格,使其维持在比较合理的水平,从而保障草原畜牧业的收益水准,保护牧民的利益。

进一步完善退牧还草制度。既要按照牧户禁牧草场的面积,分年度连续性给予足够的粮食与现金补偿,根据牧户休牧的时间与规模给予充足的饲草料补偿:也要对于禁牧、休牧的模范户给予奖励:还要适当延长对禁牧、休牧的补偿时间,下一步可考虑延长3-5年。

(二)拓展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增加对农牧业及农村牧区的投入

各级政府要继续增加对农牧业基本建设、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财政投资,且随着GDP的增长、财政收入的增加,用于农牧业与农村牧区的财政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要以一个科学合理的速度不断增大,而不是减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的建设。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牧区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牧区的公共服务,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牧区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牧区电网,逐步解决人畜的饮水困难问题。

加速推进农村牧区信用社的改革完善,增强其生机活力,特别是对“三农”、“三牧”的信贷支持能力。规范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为_农牧业与农村牧区服务的职能,开拓农村牧区、农牧业、农牧民的保险业务,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牧区商业性与政策性相结合的金融体系,从而大幅度增加农牧业与农村牧区金融资金、信贷资金的投入,使农牧业与农村牧区资金短缺、投入不足的不良局面有所改观。吸引社会各界对农村牧区进行资金、技术、人才的投人,鼓励其到农村牧区发展第二、三产业,发展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第一产业。引导、激励农牧户自身增加生产性的投入,提高其发家致富的积极性。

(三)发展绿色、安全的农牧业,继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等

绿色农牧业的核心是在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的前提下,以标准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品牌建设为突破口,提高农牧业综合经济效益。要充分发挥内蒙古绿色环境优势和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实施绿色品牌战略,加强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和认证。当前最受消费者青睐、最有市场竞争力的农畜产品主要是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非转基因食品等。内蒙古农牧业资源环境受污染的程度不大,符合生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基本条件的地域很多,只要生产过程与加工、运输、包装、储藏等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完全可以生产出符合国际标准的高质量产品。

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要注意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小麦、水稻等精细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随着粮食播种面积的扩大,小麦与水稻播种面积也应该相应地拓展,从而使全区的粮食结构趋于合理,减轻购入细粮的压力和出售粗粮的难度等。

(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选择新型工业化和科学城市化的发展路径

农牧业发展现状篇3

1 新疆兵团农牧团场农业产业化模式现状

新疆兵团(简称“兵团”)农牧团场为适应市场需求,发展现代农业,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产业化模式。现将主要的产业化模式及其发展现状介绍如下。

1.1 龙头企业+团场+职工模式

在实际生产中,团场对于西红柿、甜菜等对后续加工要求较高的大宗农产品缺乏加工场地和技术,只能采取与龙头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行生产。采取该模式进行生产,要求在种植前就与企业签订收购合同。按照企业的生产、加工、销售能力确定种植的面积,通过团场将种植任务落实到职工。在生产过程中,企业提供技术指导,确保农产品质量符合企业收购要求。在该模式中团场主要发挥组织生产、协调关系的作用。团场协助企业组织生产,进行管理,企业会给予团场一定的报酬。

1.2 团场+职工的模式

对于棉花、啤酒花、红枣等农产品,为了运输、贮藏方便,增加产品附加值,由团产收购后进行初级加工。这类农产品采用团场+职工的模式[1-2]。采用这种生产模式,团场和职工签订生产销售合同,团场的效益来自于对农产品初级加工后增加的价值。职工的收入由出售农产品而获得。

1.3 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职工或市场+专业合作组织+职工的模式

专业合作社是近年来农业生产中逐渐兴起的组织。农民自愿成立专业合作社能够在生产中统一进行规划布局,采用先进技术,积极拓展市场,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职工模式中合作社负责和龙头企业联系,市场+专业合作组织+职工的模式中合作社以团体的方式了解市场需求信息,合作社发挥了连接市场和职工的作用。

1.4 产品收购商+职工的模式

市场需求量大、当地龙头加工生产企业缺乏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完全采用产品收购商+职工的模式。职工自己选择种植的品种,企业和兵团不进行技术及资金的支持。产品收获后完全进入市场自由交易。

快速发展给农牧团场的经济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带来了生机。随着兵团整体的发展,团级单位党委也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整体规划,现已开始建立产业化链条,健全中介组织,已初步产生成效。但作为团级单位的农牧团场在产业化发展中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完善和改进,在农业产业化道路上进一步探索。

2 兵团农牧团场农业产业化模式的特点

2.1 主要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已成规模

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兵团充分发挥其规划布局、组织生产、统防统治的优势,结合地区自然环境和人力资源特点,形成了种植业、畜牧业、果树园艺业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打造了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生产基地。

2.2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国领先

兵团的农业生产能力不断发展壮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机械使用和普及率较高,机械化作业程度高。二是棉花产量居全国领先地位,占世界棉花产量的4.5%以上。三是兵团优质粮、棉、奶、肉、酱用番茄等主要农产品总产、单产水平及商品率不断提高。

2.3 农业科技含量高,普及推广范围广

由于兵团土地耕作面积大,劳动力紧缺,资金投入多,使农业科技的推广面积较大。近年来,在兵团推广了节水灌溉技术、适合作物生长特点的配套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研究表明,农业科技在提高产量和品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贡献率超过50%。

2.4 组织化程度高,集团化特性显著

兵团是一个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具有组织化程度化高、集团化优势突出、劳动者素质相对较高的优势,组织结构严密,其组织内部经济调控能力强,有利于组织社会化生产,易于形成产业化经济的层次和多样化。集团化优势、开拓市场力量的集成性和一致性都对产业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兵团的规模化经营是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又一大优势,符合市场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在某个行业或几个行业形成跨行业、联系相对比较紧密的产业经营组织,有利于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以农业为基础,跨行业的农业产业集团,有利于优势资源规模、高效利用和集中转化。这些特性都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组织优势[3-7]。

3 兵团农牧团场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兵团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给予农牧团场农业产业化发展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兵团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带动农牧团场的经济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与此同时,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牧团场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阻碍因素。

3.1 团场以连队或以户为主的小生产方式与大市场运营方式难以对接

团场、连队职工进行分散经营。受自身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单个生产的农户很难把握市场的供求关系,造成农产品销售不畅的现象[8-10]。分散生产也不利于职工抵御自然灾害。

3.2 科技专业化生产与社会化服务滞后的矛盾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农牧团场所需的信息、技术、资金、销售等社会化服务明显滞后,所有产业组织和机构为职工服务的能力不强。同时没有建立相关的农业保障政策,降低职工参与市场竞争及组织营销的能力,而市场中介组织尚不完善。

3.3 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

农牧团场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生产非常少,一些团场甚至没有加工企业。农产品作为初级产品进入市场,农业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较差。

3.4 职工市场观念淡薄,小农意识较强

职工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不强,习惯于统购的单一模式,很少考虑农产品的转化增值,缺乏足够的参与市场竞争意识,懂生产但不会经营,市场信息不灵。这些因素将制约团场产业化的发展。

3.5 企业与职工风险共担的利益协调机制尚未完善

农牧团场职工生产产品大多属于市场经济类型,尤其鲜食和待加工农产品受市场波动较大。农牧团场的企业大多自给自足,规模较小,由于市场波动大,加上企业灵活性差,虽然企业与职工签订合同,但遇到产品过剩和灾年,往往合同履行较难,导致职工丰产不丰收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与职工风险共担的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

4 兵团农牧团场农业产业化对策

农业产业化对农牧团场经济发展作用显著,农牧团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具有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针对积极推进农场农业的现代化及产业化,在对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对策。

4.1 确立农业现代化及产业化指导思想,推进团部城镇化

农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和核心内容要与加快团场企业发展及建设团部城镇化结合起来,确立农业现代化及产业化指导思想。

团场工业的蓬勃发展是职工致富的必由之路。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团办工业是连接农业生产和最终市场需求的中间环节。团场小城镇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建设好团场小城镇有利于信息,集中团办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外商企业,培育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农场党委按照产业化的要求抓市场、抓信息、抓调控、抓协调、抓基础设施建设,找准经济发展定位点、找市场发展经营、靠法律保障职工权益,推动团场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增强广大职工群众的市场观念、效益观念、法制观念、科技观念。使职工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逐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合作的市场经营主体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力军。

4.2 建立一体化经营机制,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合同制模式

党委及机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引导和指导。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涉及许多部门,要跨越不同的行业。要完善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从下到上要改革农业管理体制,由多部门分割管理改为一体化管理。通过合作制股份的形式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龙头企业和职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坚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基本原则。建立产业化各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体,从目前来看,合同制在国内外都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模式。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兵团的合同制模式[10-15]。

4.3 鼓励和发展合作社模式

合作社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合作社组织对农业初级产品加工率达到80%以上。合作社不但能够获得加工初级产品的利润,还能够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在兵团农业产业化中,要先在投资规模小的畜禽屠宰、加工、销售等产品和服务行业中成立合作社组织。通过示范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大型加工型合作社[16-20]。

4.4 农工商综合体模式和联营体模式是农业产化发展的方向

农工商综合体模式和联营体模式是农业产业化中较高层次的组织形式,这2种模式都要求有较高的资本集中度和产业成熟度。农工商综合体模式尽管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如降低成本,加快产品投入市场的速度。但由于受国家的产业政策限制,目前不可能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流模式。联营体模式是指在某个或某些行业已经形成较大范围的垄断企业或集团,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就目前看,兵团不完全具备发展联营体模式的条件,但兵团的一些上市公司在一些产业已具有相当的优势。由于这2种模式是真正意义上的产加销一体化,是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在将来条件成熟时,一定是兵团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发展模式。

4.5 确定主导产业,集中力量扶持、培育龙头企业

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其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扶持。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加工企业的发展,大力扶植龙头企业,培植地方龙头企业,打造农产品品牌。选择当地的主导产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首要问题。因地制宜,立足于当地的资源优势、生产条件、工作经验和优势,而且要充分考察产品的开发潜力和市场前景,突出当地的特色。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质量,打出名牌,牢固占领市场并积极扩大份额。

4.6 强化加工环节,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

要获取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仅仅依靠出售农产品是不够的。在组织生产好农产品的基础上,要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农产品的产业链越长,附加值就越大,经济效益越好。要在逐步发展农产品初级加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把初级农产品变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21-24]。

4.7 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兵团农牧团场的优势,在产业化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加强生产基地建设。按照优质化、专用化、区域化、规模化的要求抓好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保证企业按质量标准、产品规格、时间要求得到充足的农产品。

4.8 加大科研开发和推广力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的发展才能促进农业生产,在生产中,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对科技的需要,与高校进行合作,注重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同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更好地带动单位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建设。

5 参考文献

[1] 聂卫国.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加速推进兵团农业产业化进程[J].新疆农垦经济,2006(2):1-9.

[2] 李雪艳,乔永新.兵团农牧团场小城镇发展现状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01(5):19-50.

[3] 范公广.新疆兵团农业产业化企业品牌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373-20375.

[4] JUSTIN Y F .Rural reforms and agricultural growth in china[J].The American Economic,1992(82):34-51.

[5] DESAI K K.KELLER K L.The effects of ingredient branding strategies on host brand extendibility[J].Journal of Marketing,2004(66):73-93.

[6] 谢松柏.科技斜新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助推器[J].世纪行,2011(9):18.

[7] LEWIS P,MARTIN W,SAVAGE C.Capital investment in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J].Quarterly Review of the Rural Economy,1988,10(1):48-53.

[8] 邵丽珠.兵团农业产业化: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新思路[J].新疆农垦经济,2009(7):46-52.

[9] 胡兆璋.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向现代化转变[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448.

[10] 王东.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以湖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1,27(10):92-94.

[12] 孙法臣,胡洁.新疆兵团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07(12):31-36.

[13] 李发戈.专业生产合作社在推动农业产业化中的重要作用-以四川省邛崃市依丰水稻专业合作社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31):37-38.

[14] 孙法臣,胡洁.新疆兵团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07(12):31-36.

[15] RUTTAN V W.The Impact of urban-Industrial development on agriculture in the tennessee valley and the southeast[J].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1955,37(1):38-56.

[16] KOO W W,LOU J Q.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sectors in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J].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7(368):1-22.

[17] 李季鹏.新疆兵团农业产业化模式探析[J].区域经济,2007(508):311-313.

[18] 陈玉霞.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97-98.

[19] 田燕秋.探索具有兵团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J].兵团党校学报,2011(5):26-30.

[20] MILLAN M J,WHALLEY J,ZHU L.The Impacts of China''s Reform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9(97):781-808.

[21] 兵团党委、兵团关于促进农牧职工持续增收的意见[EB/OL].(2010-06-02)[2012-06-21]..

[22] STEPHEN R,LEWIS J.Discussion:interrelations between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J].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1967,49(5):1154-1157.

[23] 兵团农业产业化工作办公室.兵团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问题及政策措施[J].新疆农垦经济,2008(1):35-44.

农牧业发展现状篇4

通过调查统计,我市农林牧废弃物资源丰富、数量较大,其中农业类废弃物资源理论量为159.34万吨,林业类废弃物为88.7万吨,畜禽排泄物为531.16万吨。

(一)农业及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

1、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数量。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产量取决于农作物的种类与产量,当地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采用的农业技术,差异非常大。我们根据农作物产量和各种农作物的草谷比来估算出各种秸秆的产量,即秸秆理论资源量=农作物产量×草谷比。据调查统计,2012年全市农业废弃物理论资源量为159.34万吨。详见表1。

2、农业及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的分布。从区域分布上看,平原地区无论是播种数量、种类要远多于山区、半山区,其中萧山和余杭的农业废弃物资源最为丰富,理论资源量分别约为39.6万吨和28万吨,占总量的24.9%和17.6%;其次为富阳、淳安、建德和桐庐,分别约为25.5万吨、19.1万吨、17.6万吨和17.1万吨,占总量的16%、12%、11%和10%;临安的农业废弃物理论资源量较低,约为13.4万吨,占总量的8.4%。详见(图1)我市分地区主要农作物废弃物资源数量与分布情况。

从品种上看,以谷物(稻谷、大小麦、玉米等)、豆类、薯类为主的粮食类作物产生的废弃物占主导地位,数量为95.7万吨,占总资源量59%;其次是蔬菜和果用瓜类的废弃物,分别为30.1万吨,15.9万吨,分别18.9%和10%,其余种类比例较低。

(二)林业及林产品废弃物资源。

1、林业及林产品废弃物资源数量。据统计,杭州市现有林地面积约1754万亩,植物种类有1200余种,分属于155科。其中乔木林1278万亩,竹林236万亩,灌木林157万亩,疏林地4万亩,未成林地32万亩,无立木林地33万亩,宜林地12万亩,其它林地2万亩。林业废弃物主要产生于竹木采伐、森林抚育、木竹加工、珍贵树种定向培育及经济作物、园林绿化管理修剪枝条等几方面。经调查统计,我市现有林业及林产品加工产生的废弃物理论资源量为88.7万吨。详见图2

2、林业及林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的分布。从区域分布上看,余杭、淳安林业废弃物资源最为丰富,理论资源量分别约为24.72万吨和22.35万吨,占总量的27.8%和25.2%;其次为临安、建德,分别约为14.74万吨、13.32万吨,占总量的16.6%、15%;桐庐、富阳分别约为6.52万吨和5.72万吨,占总量的7.4%、6.4%;萧山废弃物理论资源量较低,约为1.32万吨,占总量的1.5%。

从产品种类分布上看,废弃物和地理位置、当地林业产业密切相关。其中,余杭、临安、淳安、建德在竹林抚育、森林抚育、木竹林采伐和木竹加工方面废弃物较多,淳安、临安在经济林修剪、林产品加工方面废弃物数量较大。具体见(图3)杭州市林业及林产品加工主要废弃物数量与分布表。

(三)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

1、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数量。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 我市畜禽养殖业在不断进行优化升级,逐渐出现了由散养型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由单一养殖向现代养殖产业链发展的趋势和现象。根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市年存栏生猪200万头、牛15800头、羊14.08万只、鸡鸭等家禽2018.44万只、兔24.81万只。根据国家环保部畜禽养殖排污系数表计算,全市每年畜禽粪便排泄物为531万吨。详见表2。

2、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的分布。从区域分布上看,萧山畜禽养殖排泄物数量遥遥领先,为215.27万吨,占全市的40.5%,原因是其生猪的养殖数量为95.99万头,占到全市饲养量48%;建德畜禽排泄物达85.19万吨,占全市的16%,其中家禽养殖量是特色产业,达874.88万只,占全市家禽饲养量43.3%;富阳、临安、余杭畜禽排泄物也相对较多,分别为56.6万吨、52.08万吨、47.15万吨,占全市的10.7%、9.8%、8.9%;淳安、桐庐相对较少,分别为39.91万吨和34.98万吨,占全市的7.5%、6.6%。详见表3杭州市分地区畜禽养殖种类与排泄物汇总表。

从畜禽养殖种类上看,生猪排泄物最多,为400万吨,占总排泄物的75.3%,其次为家禽,排泄物94.89万吨,占总量的17.9%;牛和羊分别为17.3万吨和15.5万吨,占总量的3.3%和2.9%,最少的是兔的排泄物,为3.47万吨,占总量的0.7%。

二、杭州市农林牧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利用现状

近年来,我市围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美丽乡村建设等中心工作,以《浙江省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促进办法》等政策为指导,遵循“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在农林牧废弃物资源肥料化、能源化和循环化利用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林牧产业的转型升级,显现出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应,同时多元化处理和利用格局使得废弃物“变废为宝”利用产业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潜力,但也存在着产业规划、扶持政策、技术管理欠缺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主要途径与成效。

1、废弃物资源肥料化、能源化利用广泛推广。一是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快速腐熟还田、堆沤还田、覆盖栽培还田等秸秆还田利用技术和栽培食用菌利用技术,平均每亩还田300千克左右,全市秸秆利用率达91%,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理化状况。同时,在重点畜牧产区利用废弃物建设商品有机肥生产企业18家,年生产能力达30万吨,可消化吸纳畜禽排泄物80万吨和大量木屑等林业废弃物。二是全市已在畜禽养殖场中推广户用沼气池用户1.3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994处,建设各类沼气工程设施约14万m3,年处理养殖污水约255万吨,年产沼气1400万m3,折合新增年开发可再生能源1万吨标煤,为农村的能源供应做出明显的贡献,并改善了环境卫生状况。

2、构建以废弃物为纽带的多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根据各地资源和农业产业特点,以农林牧废弃物循环利用为核心,通过畜禽粪便等废弃物沼气发酵技术,创建了一大批具有杭州特色的“猪-沼-果”、“猪-有机肥-菜(稻)”、“畜禽-蚯蚓-鱼”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涌现了淳安的“猪-沼-桑-菌”、桐庐的“猪-沼-果”和萧山的“猪-有机肥-菜”等生态循环农业区域,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为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废弃物资源利用产业链雏形渐成。在废弃物产生的重点地区,大力开展了利用废弃物生产商品有机肥、固体成型燃料、碳化产品和食用菌基质等废弃物利用的产业建设,产业直接投入规模近亿元,经济效益逐渐显现,已形成多元化良性发展的格局。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废弃物利用分散、缺乏规模、利用简单以及高投入低产出的落后局面,使废弃物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和持续的利用,并在利用中修复了生态链、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二)废弃物主要利用技术与示范案例。

1、以地养地、以养殖肥地的废弃物肥料化利用技术。一是废弃物还田利用技术。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利用稻谷、小麦和玉米秸秆等谷物类和蔬菜类废弃物能量密度低、热值不高,但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推进农业废弃物还田技术应用。如:萧山舒兰农业有限公司废弃物利用工程。公司拥有800亩蔬菜基地,建设了太阳能发酵房堆沤发酵设施和厌氧罐。主要是将种植业产生的作物秸秆、瓜蔬藤蔓等废弃物和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等废弃物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后发酵处理,日处理残菜2吨,秸秆1吨,猪粪3吨。年产沼气8.49万m3,沼液4106吨,有机质471吨。有机肥替代化肥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有效提升农作物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用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保证食品安全。二是利用废弃物生产有机肥技术。畜禽排泄物数量巨大,以较经济的方法处理排放畜禽排泄物是个国际性的难题,我们更多的是从资源的角度对其进行利用,把畜禽排泄物进行堆肥发酵处理和厌氧处理,杀灭废弃物中所含有的病原菌、寄生虫卵、杂草种子等对农作物有害的物质,并生成腐熟的有机肥或生产商品有机肥,既有效控制了环境污染,又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如:富阳新登富隆有机肥有限公司专业生产颗粒状有机肥,产品以畜禽粪便为原料,搭配木屑、谷糠、草木灰等其它农业废弃物为辅料生产有机肥。目前有机肥产品经省农业厅土壤肥料检测中心检验认定,被列为杭州市政府补贴有机肥采购供应企业,每月生产1800多吨,相当于每月消纳猪粪1500多吨,生产的有机肥招投标价645元/吨,年产值可达1千多万元。

2、废弃物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技术。能源化利用主要是利用废弃物中所含热量和可燃性,在解决农村能源短缺和农村环境污染方面有重要的价值。一是沼气发电技术。我们结合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积极推广沼气发电的途径和成功经验。如:萧山康盛养殖公司的沼气发电并网工程,公司存栏生猪2.5万头,建设了8500m3厌氧池为主的沼气发电工程,购置了120KW、200KW各一台的纯沼气发电机组。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处理养殖场污废,产生的沼气用来发电,电全部并入电网,每年可向国家电网提供100万千瓦时的绿色电力。二是生物质废弃物致密成型利用技术。生物质致密成型技术是将农林废弃物,经过粉碎、挤压等工艺,制成棒状、粒状、块状等各种成型燃料,其体积发热量与中质煤相当,并且不污染环境,可广泛用于民用炊事炉、取暖炉、生物质气化炉、高效燃烧炉和小型锅炉,是提高废弃物利用效益和易于商品化生产的可再生能源。我们在建德、淳安、富阳林业废弃物资源丰富的地方进行了产业化示范应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富阳瑞丰新能源有限公司,以周边农户、木竹加工厂的秸秆、树枝、竹屑、桑枝等废弃物生产生物质颗粒燃料,年处理农林废弃物1.8万吨,年产量达0.9万吨,同时废弃物也给当地农民增收了500多万元。建德宏运生物质颗粒燃料项目,年颗粒燃料产量可达1.5万吨。淳安衍昌村机制炭厂利用山核桃外壳、菌棒、竹木屑等废弃物加工商品碳,平均每5斤竹木屑加工制成1斤机制炭,年产量1400吨,直接收益达252万元。

3、以废弃物为纽带的循环利用技术。农林牧生产投入要素中有40%~50%转化为废弃物,以废弃物利用为纽带的多级循环利用模式,使废弃物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一是以沼气为纽带的现代农业生态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以沼气建设为纽带,以废弃物为原料,结合现代农业与特色农业发展特点,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和生态循环农业,起到了废物多级循环利用的目的。涌现出一大批以沼气为纽带的现代农业生态循环发展的典型。如:萧山吉天现代园区生态循环农业工程。园区是一家集蔬菜种植,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配送、直销于一体的省级农业现代园区,拥有1000余亩蔬菜基地以及2000余亩水产养殖基地。园区内利用废弃残菜叶与猪粪、牛粪作为厌氧发酵原料,生产绿色沼肥供农业生产,发酵产生的沼气用来发电,供周围虾塘曝气使用及烧制锅炉为厌氧发酵罐增温。年利用残菜叶、鲜畜粪1460吨,产沼气7.7万m3,沼液、沼渣有机肥料共7300吨。二是废弃物作为食用菌基质化循环利用技术。随着现代食用菌生产和社会需求量的大幅增加,为林业废弃物资源在食用菌基质化利用上提供了更加有效益的途径。由于林业废弃物具有有机质含量高的特性,经过粉碎灭菌后作为食用菌生产基料,生产食用菌菌棒,废弃物粉碎后可占食用菌栽培料的75~85%,采用袋料栽培食用菌,是生产平菇、香菇、金针菇、鸡腿菇、黑木耳等食用菌的常用方法,一袋食用菌需废弃物粉末0.9~1.2kg公斤,能大量利用各类秸秆类废弃物,生产食用菌后的废弃菌棒,一部分废弃菌棒可直接压块制作成燃料使用,剩余的废弃菌棒作为堆肥的原料进行有机肥生产,生产的有机肥再返还林地或园地,提高地力,形成良性循环。该技术成本低、经济效益好,深受农民欢迎,已在育苗基料、花木基料、草坪基料等推广使用。目前,全市利用桑枝条等秸秆生产食用菌产业,产值已近3亿元,规模达3400万袋,栽种食用菌利用废弃桑枝条达3.4万吨。如:淳安利用桑枝条栽培黑木耳的稻菇轮种利用模式。蚕茧是淳安的农业主导产业,利用桑树枝条长,枝条多又需秋冬季修的特点,把废弃桑枝条为原料在稻田栽培黑木耳,黑木耳生产结束后,清园后再种植水稻。黑木耳生产结束后的菌渣作有机肥还田,以培肥地力。从而对桑枝条等废弃物实现了深度开发、循环利用、变废为宝。仅枫树岭镇近3年就利用桑枝条生产黑木耳等食用菌800余万袋,增效240余万元。延长蚕桑生产链条,提高蚕桑生产附加值,与传统以树木为原料相比,每袋菌棒节省成本0.3元以上,带动了农民增收,也提高了冬闲田的利用率,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

(三)废弃物利用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市在农林牧废弃物资源利用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发展空间上来看,目前,农林牧废弃物资源利用离杭州市“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5年农业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7%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水达标排放率达90%等要求还存在着不少差距;从利用方式和发展环境上看,还存在着废弃物资源收集储运加工困难、利用方式粗放、利用技术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化发展环境有待完善等问题;从产业发展政策上看,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的距离,有些扶持政策还有待完善和落实。目前,主要存在着以下困难和问题:

1、收集储运生产成本高,缺乏有效利益激励机制。由于废弃物量大、分散、收获季节不一、密度小、附加值偏低,难以收集,现在农村劳动力普遍在周边工厂或工地打工赚钱,到了农忙也很少停工,收集废弃物还不如做一天工来的划算。一些利用企业收购废弃物的途径较窄,存在信息缺乏、储运不足等突出问题,虽然国家、省、市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农林牧废弃物综合利用政策和配套办法,但支持、鼓励政策多于实际扶持政策,农民、企业直接受益的不多,有待进一步完善落实废弃物利用产业利益驱动机制和政策导向机制。

如:木质类废弃物是生产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的主要原料,由于其产生地域分散、季节性强、品种各异、物理性状(体积、均匀性、粉碎程度、水份、热值等)千变万化,使得在收集、贮存、利用或处置过程中成本偏高,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政策扶持。

2、缺乏合理规划布局,产业链建设投入不足。缺乏对废弃物利用产业分布、产品技术标准、投入渠道等规划布局,也是随意丢弃和非正规处理废弃物现象产生的因素之一,而废弃物资源利用产业因一次性投入大, 收集利用成本偏高,季节性强,收回周期长,缺乏税费方面的优惠与支撑,虽然目前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但企业作为产业化发展投资主体仍参与不足,社会资本投资废弃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积极性不高,致使废弃物资源利用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型、骨干型企业带动,区域间产业发展也不平衡,投入产出效率较低,经济效益差不稳定,导致农林牧废弃物资源利用产业发展缓慢。

如:在畜禽养殖场大都建有沼气工程设施,除部分畜禽排泄物生产商品化有机肥外,大部分排泄物进入厌氧池进行消化处理,同时产生大量的沼肥,沼肥合理、充分的利用是全国性的重点和难点,理论上养殖业产生的沼肥是种植业需要的有机肥,但实际应用上困难很多,投入较大,利用成本较高,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在沼肥利用上进行合理布局和对种养殖业之间进行联系协调,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的鼓励政策和资金的投入。

3、缺乏健全利用的全过程管理,部门协调机制有待完善。目前废弃物处理和利用对策、资金及技术等都主要侧重在产出环节,缺乏全过程和末端利用管理政策,例如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链涉及废弃物收购储运、生产加工、质量检测、使用设备等各环节缺乏有效的服务管理和政策。在三沼综合利用中,对沼气的使用途径、使用设备,沼肥利用去处等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协调机制。在废弃物利用产业方面,涉及行业部门很多,但缺乏分工协作、资源共享机制,致使废弃物利用缺少连续性监管和指导,也缺乏完善的技术支撑平台,使得目前废弃物的利用层次、利用效益都不是很高。

三、我市农林牧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利用产业的发展建议

当前,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为农林牧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围绕农林牧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思路,根据废弃物资源禀赋,从农林牧生产过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系统地探索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问题,从加强政府引导、产业政策扶持、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加大技术研发与推广力度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开创我市农林牧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新局面。

(一)完善落实废弃物利用扶持政策,建立激励补偿机制。

农林牧废弃物资源利用产业是一个涉及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也是一个新兴的朝阳行业,其中《国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规定“发展目标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达到1300万千瓦。固体生物质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吨。建成一批生物质能综合利用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但由于我市废弃物产业化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投资规模、投资主体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大差距,建议完善落实扶持政策,建立激励补偿机制。

例如对生产、使用废弃物固体成型燃料的企业按照废弃物利用量或销售量进行补贴;实施废弃物利用加工用电价格补贴优惠政策,用电按照农业用电收费;对相关企业给予信贷支持,采取退(免)税等优惠措施。通过政策的引导,切实调动和保护农民、企业收集、利用废弃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起政府、企业、个人、等相结合的废弃物利用产业社会化、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使农民和企业的利益实现双赢,从而形成有利于废弃物利用产业化发展的政策环境,推进产业化发展进程。

(二)加强废弃物利用产业规划指导,强化部门管理职责。

由于农林牧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政府应结合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依据不同地区资源优势、产业发展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合理确定适宜的废弃物利用产业发展方式(饲料、肥料、能源、食用菌基料和工业原料等)和产业链布局,以促进废弃物资源利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废弃物利用产业的健康发展,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具有关键作用,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切实把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发展作为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工作内容,纳入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

(三)重视以废弃物为纽带的循环农业产业发展,实现资源多元利用。

农牧业发展现状篇5

一、农牧区广播电视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

概况来讲,广播电视是关系到农牧区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不仅有助于生产经营信息的快速、流畅的传递,满足农牧民实际需要,增加经济收入,还能够提升农牧民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生活水平。具体来讲,广播电视对农牧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作用:

第一,广播电视能够大幅度提高农牧区信息化水平,改善农牧区通信发展滞后的状况,结合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发挥广播电视的传媒作用,为农牧区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服务。

第二,广播电视能够营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环境,通过广播电视宣传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支持措施,让农牧民切实的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从而有效的保障了农牧区的和谐稳定。

第三,广播电视能够为农牧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持。通过广播电视宣传典型示范地区和创业致富带头人,使农牧民群众满怀激情的投入到经济发展中去,并且通过广播电视弘扬正气,可以有效的提升农牧民的综合素质,使农牧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符合社会主义新农牧区建设要求的新型农牧民。

二、新疆农牧区广播电视服务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新疆农牧区也实现了经济上的跨越式发展,农牧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农牧民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开展广播电视成为农牧民群众重要的娱乐工具,成为农牧民了解社会发展的途径和致富的桥梁,改变了农牧区信息滞后的状况,填平了农牧区的信息鸿沟。

由于长期的信息落后,农牧民群众的观念、知识、技术等各个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沿海等发达地区,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的缓慢又制约了广播电视的发展。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广播电视给新疆农牧区的经济建设提供了许多机遇,农牧民能够从广播电视了解全球信息和地区经济状况等丰富而有价值的信息,然而农牧民群众对农牧区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对经济信息的渴求程度大大增强,对广播电视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走访调查,新疆农牧区的广大农牧民群众,迫切渴望通过广播电视了解到科学种植、市场供需等经济信息,然而由于新疆农牧区的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落后局面,农牧民群众整体的知识基础和经济意识不强,导致广播电视与地区经济发展脱轨,广播电视仅仅是项事业而没能形成产业,仅仅发挥了作为传播工具的基础作用而没能发挥服务经济的能动作用。

三、农牧区广播电视服务经济发展的建议

针对新疆农牧区广播电视服务经济发展的现状,需要我们创新理念,开拓新思路,将广播电视与市场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紧跟时展步伐,为农牧民和整个农牧区提供经济发展服务,丰富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1.结合市场经济建设,加大经济信息传播力度

广播电视不仅要发挥丰富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还要充分发挥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需要在丰富娱乐节目、新闻节目、电视剧等节目的同时,加大科技节目建设投入,多宣传经济知识,号召、引导农牧民群众积极参与市场经济,使他们摒弃依赖国家政策的思想观念,积极、主动的进行创业致富。

广播电视工作者应注重自身市场经济知识水平的提高,以高质量的经济服务帮助农牧民实现科技致富的梦想。在广播电视的日常宣传中,需要重视市场行情、致富信息、科学技术的宣传,努力提高经济服务的针对性,并尽量避免只宣传而不参与市场的不合理现象。

2.针对农牧区实际,加强广播电视人员队伍建设

新疆农牧区的许多农牧民群众文化水平较低,不少人汉语水平偏低,而广播电视节目比较重复且陈旧。因此,需要引进高水平的广播电视制作人员和维吾尔语翻译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广播电视人员队伍,以解决语言不通等问题,全面提高广播电视质量,加快节目更新速度,使广播电视真正追赶上时展步伐,满足农牧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3.依托于市场经济,完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机制

为发挥广播电视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必须加大建设经费的投入,保障广播电视的宣传指导地位,在重视服务的同时提高广播电视的盈利能力,集中群众智慧使广播电视与社会经济实现有效融合,将广播电视从娱乐工具发展成多功能的产业实体,以满足市场消费的需求。与此同时,在广播电视内部,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建立内部竞争机制和合作机制,以多劳多得为基本原则,实行岗位责任制和干部聘任制,定期进行业务、文化等培训与考核。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在服务农牧区经济发展中具有必要性。针对新疆农牧区广播电视服务经济发展的现状,需要进一步联系市场,结合农牧区发展实际,加强人员队伍建设,才能使广播电视成为促进农牧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产业。

参考文献

[1] 李松. 新疆广播电视“走出去”工程现状的科学研究[J]. 中国科技纵横, 2011, (15): 139.

[2] 张新玲. 浅析无线数字电视的应用对农村牧区产生的影响[J]. 有线电视技术, 2011, (8): 121-123.

农牧业发展现状篇6

所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在现实条件下农业作为人类“母亲产业”,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养活并发展了人类,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对于我国来说在广大的农村农业并不是单纯的种植业在很多情况下农牧混杂的状况长期存在,而且农民的主要的稳定收入长期来源于农牧业,所以提高农牧业的发展水平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尤其在F在很多农村农牧业生产还停留自靠天吃饭的状况下,而且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水利工程建设落后,进而有必要对现在水利在农牧业生产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促进相关建设的发展。

一、水利建设关系农牧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

水利工程本质是对周围自然环境的改造,对于农牧业来说其作用最大的就是减少了原本相对不利的自然环境影响,比如在新疆地区修建水库与坎儿井就是降低新疆地区水资源不能满足农牧业生产的需要。在现在商品化农业发展方向下,自然环境限制对于农牧业发展造成条件的先天不足,造成商品化后继乏力影响农牧业整体整体发展,而通过水利建设对于农牧业来说改变了周围局部小气候,使它们更与李玉农牧业的发展,为农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提升农牧业发展潜力,为本地区农牧业规划做出更好的交代。

二、水利建设关系农牧业生产数量

农牧业产品数量收到多方面的影响而概括起来无外乎自然和人为条件,而自然条件中不论是土质还是水源都与水利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些又都是影响农牧业产量的关键,2015年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482.9公斤/公顷(365.5公斤/亩),比2014年增加97.8公斤/公顷(6.5公斤/亩),提高1.8%。其中谷物单位面积产量5982.9公斤/公顷(398.9公斤/亩),比2014年增加90.8公斤/公顷(6.1公斤/亩),增长1.5%。这些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在2015年水利部加快实施东北节水增粮等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大力发展有效灌溉面积,加快灌区续建配套、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和现代化灌区建设,继续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善末级渠系和田间配套工程,解决好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问题。2015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势头良好,各项建设全面加快,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以上,为全国粮食生产“十二连增”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由此可见水利建设农牧业生产数量是一种正相关,在此过程中合理水利建设有利于农牧业增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水利建设关系农牧业生产质量

水利建设还影响着农牧业生产的质量,典型就是陕北地区的水浇地与非水浇地的区别,以及内蒙古地区相关有水利支持的农牧场与靠天吃饭的牧民上产量质量的区别,在陕北地区有基本水利工程建设的地区即水浇地的存在,其亩产粮食的质量明显要高于非水浇地的质量,以玉米为例水浇地的颗粒明显要比非水浇地的颗粒饱满,而其美感也要高于非水浇地;在内蒙古草场有水利工程的地区的肥硕程度牛羊明显高于无水利工程的草场,而且有水利工程的草场牲畜的死亡率要明显低于非无水利工程的地区。

四、水利建设关系农牧业未来的发展

在现在商品化是农牧业生产的发展方向,而水利建设关系着一个地区农牧业发展的未来。农牧业商品化的自然要求主要是在因地制宜的状况下在地广人稀的地区,使用大型机械化作业,生产效率高,产量大,剩余量大,储存条件好,交通条件发达,便于输出农产品,但是现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已经基本被开发完毕而要进行相应的开发必须改造自然条件,水利工程建设就是改造自然条件的重要手段,通过水利建设使原来不适应农牧业生产的地区变得适宜农牧业生产,大规模水利建设影响区域自然极大,在基础上对于当地农牧业的影响自然是带有。

五、水利建设农牧业生产中现实状况关键作用

水利建设对于农牧业现实状况来说是选择该地区农牧业生产方式重要关键性条件,在水利建设充分的地区人们农牧业生产方式多样化,并且在此过程中农牧业生产对于人力的单纯需要低于水利设施不完善的地区,这对于现实农业生产状况的影响无疑是关键的,故而我们可以说水利建设对现实农牧业生产有关键性作用。

六、水利建设在未来农牧业生产过程中作用效率提升

水利建设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相关人们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可以提升农牧业生产效率。其主要手段包括进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升水资源的应用效率,提高生产用水质量,并平衡由于季节和地形造成的水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状况,以此提升水资源在农牧业生产过程中生产效率。

七、小结

本文通过对水利工程在农牧业生产作用的具体论述认为,水利建设在农牧业生产中主要的作用是减轻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提升牲畜与农作物的质量与数量并提升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彭春林.节约型农田水利建设探析[J].吉林农业,2011,(3).

[2]蒋显福.创立新机制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J].政策,2000,(1).

农牧业发展现状篇7

该县区位条件优越。泽当镇至拉萨市的柏油公路横贯境内,距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98公里,距山南地区、、文化中心——挥当97公里,西藏自治区最大的航空港——拉萨贡嘎机场位于该县。该县也是农业生产大县,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冬小麦、春小麦、油菜等,畜牧主要有牦牛、犏牛、黄牛、山羊、藏猪等。

二、

(一)取样及分析方法

本次调研共随机抽查了82个农牧户,取得有效样本72个,富裕户、中等户和贫困户的比例为3:4:3。根据人户调查资料,整理出农牧户收入、支出的详细情况,并录入机。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使用频数分布分析对数据按组进行归类整理,形成观测量在不同水平上的分布情况,以便对数据的数量特征和观测量分布状况有一个概括的认识。使用统计软件SPS10.0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调查

1、农牧户收入状况(包括现金收人和实物收入)。农牧户实物收入中自食自用部分按自治区统一价格核算,出售和交换部分按出售价格和交换价格核算。主要调查收人来源及数量。因统计不便或数量较小,农家肥、薪材等项目在以往农牧户调查中往往被忽略不计。为准确、全面、客观地反映该地区农牧户收入现状,本次入户调查将农家肥、新材等列人统计目录,并按估计价格将其换算成收入。

2、农牧户支出状况。

主要调查本年度支出项目及数量,包括生产性支出和生活性支出。

3、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拥有的生活及生产资料状况,家庭成员受程度,劳动力等。

(三)研究目的

详尽 掌握该地区2003年农牧户收入和支出状况,分析该年度农牧户收入与支出的现状、结构及特点,找出阻碍农牧户收入增长的原因,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将本年度资料与相关的数据进行对比,可为本地区制定农牧业发展规划、农牧民增收策略等提供基础资料。此外,可为本地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等专题研究提供基本资料

三、数据分析

(一)收入状况

1、农牧户收入来源。收入来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农牧业生产收入,另一类是家庭其他收入。农牧业生产收入主要来自以下方面:(1)种植业收入,主要播种青稞、小麦、土豆、少量的油菜等;(2)养殖业收入,主要有藏鸡(肉、蛋)、藏猪等;(3)畜牧产品及其粗加工收入,主要包括鲜奶、羊毛、牛肉、羊肉、酥油、奶渣、牛羊皮、出售活牲畜等。鲜奶在畜牧业生产中一般被加工成酥油和奶渣,直接食用或出售的数量都很少;(4)其它农牧产品,主要有农家肥、薪材等。家庭其他收入主要包括:(1)个体运输收入;(2)外出打工收入;(3)工薪收入(合退休金);(4)人情收入等。

2、收入现状。人均收入3442.19元,单个农牧户收入状况:(1)小麦、青稞收入在1000~16000元不等,波动幅度很大,主要与各农户的耕地占有量相关。该项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在60%以上的农户约占总户数的36.1%,比重超过80%的农户约占总户数的7%。这部分农户的增收难度大,如及时进行生产结构调整,增收空间也是很大的;(2)酥油、奶渣收入在 400~1100元不等,占总收入的比重较为稳定,在5%~10%问波动;(3)打工收入和个体运输收入在1000~30000元不等,农户间的差异最大,主要与户主的文化程度、劳动力、思想开放程度等有关。该项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大于60%的农牧户占总户数的11.1%,有12.5%的农户本外出打工,该项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农牧户占总户数的10%;(4)农家肥和薪材等收入最为稳定,在200~600无间,占总收入比重约为3%~6%。

该地区总体情况:(1)小麦、青稞收入约占总收入的43.46%;(2)酥油、奶渣收入约占总收入的4.7%;(3)打工收入和个体运输收入约占总收入的31.8%,与该地区优越的区位条件相比,这个比例略低,将区位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今后增收工作的关键;(4)农家肥和薪材收入的比重约为2.7%,近期随着农户生活、生产水平的提高,其比重将会逐步缩小;(5)其它各项零散收入约占总收入的17.34%。

3、收入性质结构。(1)第一产业收入:总收入均来源于第一产业的农牧户约占总户数的10%,该项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在70%以上的农牧户占总户数的52.78%;(2)第二产业:该项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在4O%以上的农牧户占总户数的20.8%,比重在10%以下的有20.8%的农牧户;(3)极少数农牧户有第二产业收入,集中在小规模的粮、油、面粉加工上。

该地区总体情况。第一产业收入和第三产业收入并重,二者合计占总收入的93.15%,第二产业收入约占总收入的6.85%。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约占总收入的31.81%。

4、纯收入及现金收入状况。人均纯收入2098.87元,人均现金收入1258.39元。现金收入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部分:运输收入、打工、出售牲畜收入、人情收入等,极少数农牧民有工薪(含退休金)。11.1%的农牧户无现金收入,其生活和生产支出中需要的现金主要靠实物或劳务交换,也有部分农户依赖于贷款或借款。5.7%的农牧户家庭人均现金收入超过8000元,富裕户劳动力较多且文化程度较高,现金收入主要来源于个体运输、商贸业及工薪。中等及贫困户劳动力少且素质不高,现金收入来源于传统的农牧业,而运输、服务、商贸业方面的收入几乎为零。现金收人比例是农牧户获取的现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是衡量农牧户获取现金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样本统计出该地区农牧户现金收入比例为39.39%,其余均为实物收入。11.1%的农牧户收入均为实物收入,过半的农牧户实物收入比重超过70%,这种状况严重限制了该地区的购买和消费。

(二)支出状况

1、农牧户支出项目。支出项目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性支出,主要花费在食品、衣着、文教、医疗保健、、电费、其他(包括人情意外支出、洗涤用品、通讯、房子装修、家庭设备、煤气等)等;另一类是生产性支出,主要花费在肥料、种子、能源、雇工、饲料及机械投入等。

2、支出现状。单个农牧户状况:生活性支出占总支出比重在70~90%间波动,比重超过80%的农牧户占总户数的80%。生产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在5%~20%间。恩格尔系数在50%~70%间波动。对于贫富程度,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的标准是:恩格尔系数>59%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40%为富裕。根据此标准:已达小康户比重为6.94%,富裕户比重为5.56%。

从整体情况来看:人均支出1996元,生产性支出占总支出的16.7%,生活性支出占总支出的83.3%,恩格尔系数为52.67%。

四、农牧户收入、支出构成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要特点

1、生产性支出比重较为稳定,文教、卫生等支出比重上升。农牧民对农业生产的投资虽逐年加大,但远落后于生活性支出的增长,生产性支出比重与往年持平。随着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衣着、文教、医疗保健等生活性支出比重也在上升。

2、收入结构基本能反映该地区的区位条件。该地区优越的区位条件决定了非农产业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据重要地位。收入性质结构将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即收入由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方向发展。非农产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这与其区位优势是相符的。来朗脓产业的现金收入约占现金总收入的86.4%,有51%的农牧户的现金收入均为非农产业收入。部分农牧民从非农产业中受益很大,渐渐转变观念,更主动地投入到劳务输出和个体运输等业务中。部分富裕户的示范作用,也使得其他农户积极跟进。常年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比例达33%,这个比例也在逐年增长。该地区的购买力和现金消费在很大程度上由非农产业收入推动的,非农产业的兴旺发展增加了该地区商品经济的活力。非农产业收入主要集中在劳务输出和个体运输方面,这也是今后农牧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

(二)存在的问题

在本年度抽样调查中发现以下问题:

1、“家中有粮,心里不慌”的传统思想仍柬缚着该地区小部分农户。这些户主文化程度较低,思想保守,守着家中几亩地,仅能实现温饱。如不及时转变观念,仅靠传统农牧业来达到小康,难度很大。

2、生产性投资不足,农用机械品种少,缺乏大型农机设备。71%的农户拥有拖拉机,主要用于农牧产品的拖运和一些农业机械的动力。农作物的播种和收割部分仍靠人力,缺乏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大型农机。有25%的农牧户完全依赖人力从事农业生产,仅在农忙季节雇用机械。

3、农牧民对先进农业和新作物品种的接受过程受阻。大田作物品种以青稞和冬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和土豆为主,蔬菜种植比例很小。牲畜大多是自然繁殖,品质较差,大部分奶牛的年产奶期约为90天左右,产奶量约为每天每头4斤。传统单一的种养方式,使得农牧业生产很难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更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该地区农牧业科技和良种推广服务体系尚未渗透到各个农户,使得牲畜良种和优良作物品种的引进速度较慢。农业科技人员缺乏,无法完成科技辅导和良种推广工作。

4、生活性支出项目较少,饮食结构属温饱型。农牧民的原粮消费量较大,动物性食品和蔬菜消费量小,基本无豆制品消费。鲜奶消费量小,绝大部分被制成酥油和奶渣。人均消费水平:肉类占食品总支出的19.08%;蔬菜占食品总支出的2.86%;奶制品占食品总支出的13.14%。

5、农牧产品的市场销售率较低。90%的农户家中余粮较多,仅50%的农户销售余粮。近91%的农户饲养藏鸡(高寒地区优良品种),仅30%的农户进入市场。将农牧户家中的剩余农产品换化为现金收入,对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至关重要。 五、前期农牧户增收工作及今后建议

(一)当地政府根据该地区、、状况,重点规划了有市场潜力或市场条件较好的优势产业。政府已重视从产业化角度设计项目,重视产业的带动作用。根据当地资源特色和区位优势,确定了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以带动农牧户增收:以中介业、运输业和劳务输出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以茄子、辣椒、白菜、萝卜等为主要品种的大棚蔬菜种植,以藏鸡(猪、羊)、牛为主的家庭养殖业等。因地制宜在部分示范村开始实施,引导该地区农牧村的发展,并取得初步成效。 (二)今后应具体各农牧户收入动态,对每一农户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建立农牧户收入、支出档案,及时发现各农牧户增收存在的,并适时提出解决方案。立足于本地资源与区位条件,使每一农牧户都能有机会参与一到二项产业项目,如计划发展的黄牛改良、优质油菜、反季节蔬菜基地、养殖业(藏鸡、藏猪)等项目,以及其它开始实施的农业发展项目。

(三)长期以来,本地及附近地区的农副品市场(特另是蔬菜市场)处于供不应求、价格偏高的状况,并且产品本地供应率较低。政府可帮助农牧民树立市场观念,向周围市场特别是为拉萨市、贡嘎县城、泽当镇等地提供农副产品,并围绕近年来西藏自治区规模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农牧民开展劳务输出。

(四)鼓励农牧户加大生产性投资,引导农牧民生活消费多元化。

对农牧民进行培训,帮助其掌握先进的农牧业生产技术,以加大生产性投资。不定期开办商品交流会,引导农牧户购买各类家电来提高生活质量。该地区现有的社会、经济发展项目较多,也存在重复建设现象,应对其进行整合,集中部分资金建设农牧村的软环境。软环境建设已在小康示范村中开始实施,如定期开办文化补习班,巩固“扫盲”成果,扫除青壮年劳动力文盲,修建小型图书室、电视室、村民活动室、农业宣教室。

六、讨论

在内地农村,诸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牧户进入市场难等等一些问题,在西藏自治区贡嘎县也比较突出。由于青藏高原独特的高寒、干旱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得该地区农牧业发展首先须考虑这些自然条件的。此外与内地相比,经济发展的滞后,长期形成的独特的劳作习俗,也深刻地影响着农牧业生产。而内地成功的农牧业发展经验或案例对该地区的农牧业发展仅能起作用,倘若照搬内地的作法,可能对该地区的农牧业带来负面影响,或者增加生产成本。对于农牧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也须考虑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发育程度。因此,在详细调查农牧户收入、支出及家庭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有待深人本地区独特的农牧民增收途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思路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向,以及这些专题研究的内部联系。

参考:

[1]院、建设部山地城镇与区域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区贡嘎县沃拉小康示范村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2003-2010)[R].2003:10.

[2]钟祥浩.山地学概论与中国山地研究[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何晓蓉、李辉霞.西藏半农半牧地区农牧民收入结构分析[A].农业经济问题[M].2003(5):65-68.

[4]欧阳锋.略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A].江西社会科学[J].2000(3).82~83.

农牧业发展现状篇8

所谓畜牧业,就是指利用畜禽等被人类驯化的动物,或者利用鹿、麝、狐、貂、水獭、鹌鹑等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繁殖,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环节。畜牧经济,就是指在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利用畜牧业生产的产品进行交换,从而产生的经济效益的经济形式。

二、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去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一些欠发达区域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依然非常落后,依然采取过去的粗放型放牧的方式,坚持靠天吃饭的传统。农牧民在生产过程中,生产产品的数量少,质量低,因此依靠传统畜牧的方式获得的经济收入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在欠发达地区加大财政与科技投入力度,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现代畜牧业,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首要措施。

三、我国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畜牧业的产业化程度低与科技含量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畜牧业的科技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水平依然很低,其中的科技投入与产值的比例是不成正比的,新型的生产技术没有得到及时地转化。同时,畜牧业的产业化水平比较低,畜牧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是不配套的,不利于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二)畜牧业发展所需的饲料资源短缺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畜牧业发展所需的饲料主要是粮食,虽然粮食总产量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增长,但增幅不大。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粮食可以应用在畜牧业上的粮食总数开始减少,再加上畜牧业养殖用地的减少,使得畜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粮食产量的制约。当前我国畜牧业饲料用粮的数量占据粮食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很明显存在人畜争粮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牧民的养殖技术落后很多地方的农牧民还在延续以往的养殖模式,以散养为主,畜牧业发展处于农业发展的附属地位,他们的生产设备与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再加上农牧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很少接受现代畜牧业发展所需专业知识的培训,养殖技术比较落后,无法跟上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步伐。

四、大力发展畜牧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

(一)加强畜牧业专业知识的宣传与培训,提升农牧民的养殖技术水平要大力发展畜牧经济,促进农民增收,首先,在发展畜牧业的过程中,加大对畜牧业专业知识的宣传与培训,定期对农牧民进行畜牧养殖新技术的培训,提高农牧民的养殖技术与水平;其次要转变农牧民发展畜牧业的传统观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克服传统的、保守、封闭的生产观念,帮助农牧民树立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畜牧的观念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而实现畜牧业的良性发展。

(二)加快畜牧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要加快畜牧产品的深加工产业的发展,首先提升人们对畜牧产品深加工的认识,各省市的农牧部门要从产业化的高度来认识畜牧产品深加工对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意义;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本区域特殊的地理与自然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现状,调整畜牧业发展的方向,建设具有区域特征的畜牧深加工商业基地,积极促进畜牧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增加农牧民的收入,提升他们的日常生活水平。

农牧业发展现状篇9

Keywords: animal husbandry; Production statu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DF41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近几年,我国畜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畜牧生产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畜牧生产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采取有效对策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我国畜牧业的重大课题,这对于促进我国畜牧生产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畜牧生产现状分析

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畜牧生产中出现了畜种结构单一、老龄牲畜比重过大及商品畜缺乏、特色水禽产量较少等现状。通过对这些现状的调查及分析,发现之所以出现这种现状是由于在我国畜牧生产中还存在着一些较严重的问题。主要问题有:一是我国畜牧生产发展不快,畜牧产业发展不全。当前,我国畜牧生产只是单纯意义上的畜牧养殖,畜牧业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饲料加工、肉类加工、乳品加工等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慢,同时畜牧业中介组织、市场体系等建设也不够完善。二是我国畜牧生产集约化程度较低,以致带来诸如防疫工作难以落实、生产水平难以提高、抗市场风险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产品影响力小,缺乏市场竞争力。三是我国畜牧生产安全隐患大,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近几年,一些影响我国畜牧生产发展的重大动物疫病在畜牧生产中虽然得到较好的控制,但是重大动物疫病仍然存在,并未能彻底消灭,可以说给我国畜牧生产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畜牧生产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也不够完善,畜牧生产未能得到严格的控制,使得各种安全问题屡禁不止。另外,畜牧生产需要方方面面提供完善的服务,可当前我国畜牧生产配套服务没有跟上;各级财政用于发展畜牧生产的投入也很少,以致影响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上述,现阶段我国畜牧生产现状还不容乐观,畜牧生产中的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畜牧业发展。为此,认真、深入地分析这些问题,寻找出加快我国畜牧生产发展的具体对策,十分重要。

二、 我国畜牧业生产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就是要以推进优势农产品规划布局和大力发展畜牧业为重点。畜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主要有四点:第一,发展畜牧业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够解决农村剩余劳力和剩余农产品,特别是能够促进粮食转化,解决粮食的出路。第二,畜牧业既能促进种植业的发展,有利于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种植业的效益,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保证。第三,畜牧业既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又是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第四,畜牧业既是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轻工和医药原料的重要来源。加快畜牧业发展可以促进种植业,带动加工业,促进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和产业间的良性循环。据测算,目前畜牧业带动的相关产业的产值达4000亿元以上。可见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潜力

我国大力发展畜牧业有其自身的优势:

第一,畜牧业对资源条件的适应性较强,适应家庭经营。畜牧业受耕地、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制约较小、既可以转化粮食,又可以利用作物秸秆、糟渣、饼粕等农副产品。还可以利用广阔的草地。

第二,我国发展畜牧业的基础较好。我国畜产品市场和价格放开较早,畜牧业生产引入市场机制也较早,农民在组织生产,开拓市场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畜牧业的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体系建设均有一定基础,具备了大发展的条件。

第三,我国畜牧业发展潜力很大。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历程来看,畜牧业的贡献应该越来越大。一般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50%以上,高的可以达到8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第四,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环境比较宽松。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畜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和具体措施,大部分省、区将畜牧业列为农业结构调整中的重点产业。

四、我国畜牧生产的发展对策

针对当前现状,笔者认为:要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促进我国畜牧生产的健康发展,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政府对我国畜牧生产的政策引导

可以说,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对转变畜牧生产增长方式、适应市场变化、提高综合生产能力都有重要作用。所以,各级政府部门在畜牧生产过程中,一是要加大领导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并制定相应的资金、税收、贷款、价格等扶持政策,通过政策调节以保证畜牧业生产质量;二是要改革现有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抓生产的方法,组织有关部门做好服务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养殖中出现的问题。

2、大力发展我国畜产品加工业

一个地区畜禽产品加工发达程度及加工水平的高低,可以说对促进畜产品转化增值,促进畜牧业经济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为此,在畜牧生产过程中,各地要以发展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为突破口,积极培育扶持饲料加工、肉类加工、乳品加工等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以此带动我国畜牧业工业化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畜牧业的工业化水平。

3、调整优化我国畜牧品种结构

根据当前我国畜牧生产的现状,再加上目前我国生猪、家禽、禽蛋市场供应已基本趋于饱和,所以,今后我国畜牧生产的重点应转向草食家禽和优质水禽生产的发展上来。在稳定猪、禽等生产的基础上,以发展草食家禽为重点,并充分利用草地、秸秆等资源,重点发展牛、羊等食草节粮型畜禽生产。总之,各地可根据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发展优质水禽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

4、完善我国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我国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需要专业化、网络化、配套齐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撑。因此,政府应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社会化服务,将社会化服务纳入产业化体系,使之形成产业化利益共同体的主体之一。在信息、技术、良种繁育、疫病防治等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加强与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紧密联系,以形成多渠道、多功能的综合网络,全面提高我国畜牧业服务品质。另外,我国畜牧生产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良种繁育、疫病预防等环节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更需要加强畜牧生产安全管理和监控,以此保证我国畜牧生产高投入、高质量,最终获得高效益。

结束语

总的来讲,我国畜牧生产是一项投入大、风险大、收益周期相对较长的产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需要我们在弄清楚畜牧生产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对策加以解决,以实现标准化生产,促使我国畜牧生产水平更上一层楼,最终确保我国畜牧业生产得到较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风英、张瑞芳、:《略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现代畜牧生产》,《现代农业科技》,2007,(21)。

农牧业发展现状篇10

1文献综述

关于财务风险的研究,国内外学者有不少相关的见解。在财务风险定义方面,较早提出见解的是Ross(1995),他认为债务筹资会增加股东风险,企业所有者在外筹资时会带来额外风险,这种风险便是财务风险[1]。而在分析与评价方面,McNeil(2015)认为,企业外部环境是变化莫测的,外部环境、投资决策、筹资规模和盈利能力都是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不合理的投资会对企业的财务风险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2]。国内学者在财务风险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方面的研究。黄晓波,张亚茹,谢畅(2016)研究了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并认为多元化经营可能会降低企业的资产周转率,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增大企业的财务风险,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3]。何波(2016)主要介绍了畜牧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并提出为了更好促进畜牧业稳健发展,畜牧企业要重视自身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这样做可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4]。芦笛,王冠华(2019)基于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预警进行了研究,打破了传统的财务风险模型的建立方法,结果表明,中国农业上市公司大部分处于被警示状态,农业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堪忧[5]。张明(2019)介绍了我国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财务风险的防范应对措施,认为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信息系统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工具,并且对于财务风险的防范要做到“从头开始”[6]。基于农牧类企业的特殊性,容易受到季节等因素的影响,风险水平较之其他行业相对较高,况且雏鹰农牧集团在最近几年经营状况不容乐观,甚至出现亏损情况,产生了较大的财务风险。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分析其财务风险的原因及具体表现,并针对具体原因提出相应地防范和控制措施。

2雏鹰农牧集团的财务风险概况

2.1企业基本财务状况。雏鹰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于1988年,创办人为董事长侯建芳先生,该集团创立时成为国内第一家生猪养殖与销售为主业的中小板上市公司,并于2010年9月15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被誉为“中国养猪第一股”。雏鹰农牧集团的目标是为了让人们吃上安全肉,并大力发展以生猪养殖全产业链为主导的战略布局,企业主要包括生猪养殖、粮食贸易、互联网三大板块的核心战略,拥有粮食贸易、饲料生产、生猪养殖、线上业务等完整产业链体系。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董事长侯建芳先生探索出了独特的“雏鹰模式”,进而使企业得到了快速成长。雏鹰农牧2016年到2018年的财务报表数据表明,企业近几年的财务状况并不乐观,见表1。从资产负债的相关数据来看,货币资金大幅度下降,可见企业的资金流近几年来存在较大问题。雏鹰农牧的负债情况一直居高不下,尤其流动负债比例较大,可见企业的偿债压力一直较大。从利润的相关数据来看,雏鹰农牧的营业收入一直在下降,营业利润大幅下降,并在2018年出现亏损状况,说明企业近几年的经营情况不容乐观。从现金流量的相关数据来看,雏鹰农牧近几年的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直处于负值状态,即该企业近几年的投资并未给企业带来任何收益,甚至还造成了亏损。综上所述,雏鹰农牧近几年的经营状况一直处于下坡状态,已经产生了财务风险。2.2企业财务能力分析。2.2.1盈利能力分析。根据盈利能力的指标分析,如表2所示,雏鹰农牧集团的盈利能力存在严重问题,从2016年到2018年,净利润出现大幅下降,并于2018年处于亏损状态。从雏鹰农牧近几年的毛利率来看,该企业的毛利率并不是很高,在2018年出现负值,虽然农牧业的毛利率相比其他行业较低,但雏鹰农牧出现负值毛利率则表明企业已经处于亏损状态,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的下降也表明企业处于资不抵债状态,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并不乐观,尤其是2017年以来的发展更是日渐衰退。2.2.2营运能力分析。从雏鹰农牧集团近几年的营运能力可以看出,该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率并不高,且资金周转也存在较大问题。企业从2016年到2018年的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一直处于下降状态,说明企业资金的回收速度不断下降,资金的回收存在较大问题,如表3所示。2.2.3偿债能力分析。从雏鹰农牧集团近几年的偿债能力可以看出,企业一直存在偿债压力,资产负债率不断增加,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持续下降,说明偿债能力不佳。一般来讲,利息保障倍数为1以下的企业会存在偿债风险,而雏鹰农牧2018年的利息保障倍数甚至出现了负值,说明企业面临着较大的偿债风险,如表4所示。

3雏鹰农牧财务风险原因分析

3.1财务风险防范意识薄弱。雏鹰农牧的主要经营方向是养殖加售卖猪肉,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花费重金建造“猪舍”,并因为要向合作社和银行吸纳资金而向合作社及银行提供巨额担保,导致公司陷入资金困境。此外,雏鹰农牧选择了生态猪和野生猪等一系列高端产品投入市场中,导致其经营业绩并不乐观,进而盈利能力大大降低。这些措施表明企业缺乏财务风险防范意识。3.2投资机制错乱复杂且收益不高。雏鹰农牧集团在投资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2016年,雏鹰农牧以认购额为上海竞远投资集团100倍还多的金额与其共同成立电竞行业投资基金,并在同一年,其花费1.35亿元与沙县小吃进行合作。2017年,雏鹰农牧花费约17.8亿元投资6只产业基金。但上述投资并未给企业带来多大的效益,且企业很长时间都处于“烧钱”模式,可见由于企业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而造成企业的营运风险,进而财务风险增加。3.3筹资机制不合理。雏鹰农牧的筹资机制存在问题,资本结构不合理,债务筹资占比很大,而缺乏权益类资本的筹资。雏鹰农牧筹资的方式主要是借款筹资,存在巨额的商业信贷,且在筹资过程中对银行和信用社提供大量担保,由此可知该企业的筹资机制存在不合理现象,并且该集团的资本结构使得企业的偿债能力大大降低。3.4盲目扩张产生资金流困难。雏鹰农牧自开始以猪肉养殖和生产为主要业务以来,其不断扩大规模,主要表现在大范围建造猪舍,投建大量固定资产等活动。雏鹰农牧集团在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上的资产金额占总资产的一半以上,盲目的扩张给企业带来了资金流困难。

4雏鹰农牧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建议

4.1提高企业财务风险意识,做好财务风险防范工作。雏鹰农牧的领导首先应以身作则,增强自身的财务风险意识,加强对财务风险的识别与防范,并可时常召开财务风险管理会议,强调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带动员工及时了解财务风险的法律法规,进而带动整个企业提高财务风险意识,做好财务风险防范工作。4.2合理安排投资机制,建立科学的投资评价体系。雏鹰农牧集团应对投资方面的机制进行重新安排,减少与主营业务无关的资金投集,构建以养猪为主的专业化投资机制。此外,企业以后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做出科学的投资评估,判断投资所带来的收益是否利大于弊。4.3合理调整债务结构,拓宽筹资渠道。雏鹰农牧在以后的经营过程中应合理安排企业的债务结构,使股权筹资和债务筹资的金额相对平衡,找到适合企业自身的资本结构进行筹资。此外,企业可寻求多样化的融资风险,拓宽筹资渠道,除了可向银行进行贷款外,可选择吸收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吸收内部投资等方式进行融资。4.4提高盈利能力,避免盲目扩张。雏鹰农牧应改变目前的经营模式,减少对猪圈等固定资产的大规模投入,然后可用省下的资金购买多品种的猪,找到适合企业自身的养猪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应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产品研发、品牌建设等与经营相关的核心环节,进而保持长久旺盛的盈利能力。

5结语

本文以雏鹰农牧集团为研究对象,经过具体分析,可得出雏鹰农牧的经营存在一定的风险,进而得出一定的启示:第一,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应时刻保持自身的财务风险意识;第二,企业应适时调整自身的债务结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动,找到适合企业自身的资本结构;第三,企业应明确主营业务,进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上长久立足。

参考文献

[1]Ross,Westerfield,Jordan.FundamentalsofCorporateFinance[M].McGraw-Hill,Lrwin,1995:5-6.

[2]McNeilAJ,FreyR,EmbrechtsP.Quantitativeriskmanagement:Concepts,techniquesandtools[M].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15:30-81.

[3]黄晓波,张亚茹,谢畅.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对财务风险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2016(05):104-105.

[4]何波.畜牧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剖析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6(04):187.

农牧业发展现状篇11

关键词 :农牧民;产业结构;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026-01

近年来,内蒙古整体经济增长速度居于全国前列,但与经济总量高速增长不同步的是农牧民收入总体上滞后于经济增长。在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8337”发展战略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增加农牧民收入,成为实现率先在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迫切需要。

一、内蒙古农牧民收入现状

1.内蒙古农牧民收入稳步增长

2012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611.3元,比2007年的3953.1元增加了3658.2元,年均增长14%,比同期全国平均增幅9.9%高出4.1个百分点,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稳居第一。

2.农牧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

内蒙古自治区生产总值从2007年的6423.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6万亿元,年均增长15.1%;地方财政总收入由835.5亿元增加到2497.3亿元,增长了2倍,年均增长24.5%。同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3953元提高到7611.3元,年均增长14%,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

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

2012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7611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917元,内蒙古比全国低306元,与沿海发达地区比较,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则更大,并且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4.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内蒙古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明显,体现在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之比上。内蒙古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之比2005年为2.85:1,2009年3.12:1,2010年3.14:1,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差距逐步拉大。

二、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

制约内蒙古农牧民增收的因素既有宏观方面,也有微观方面的。宏观方面的因素包括国家和地方支农政策、农业自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状况等;微观方面的因素包括农牧民自身生产资料、文化素质、劳动技能,思想观念等。

1.产业结构不合理,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难度大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受制于农牧业基础薄弱,增收乏力。农村牧区的非农经济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农牧民直接从事二、三产业获得的经营性收人较少。

2.工业和城市经济对农牧民增收带动作用较弱

一是农畜产品加工增值带动农牧民收入增长的效果有限,农畜产品深加工增值带动农牧民增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工业重型化发展对农牧民收入增长带动性不强,以简单体力劳动为主的农牧民难以进入工业生产领域。三是农牧民在农村牧区资源开发中受益较少。

3.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形势严峻、任务繁重

第一产业低水平生产,广种薄收、超载过牧,加剧了生态环境脆弱程度。粗放式工业化进程,导致生态破坏,对当前和长远的农牧业生产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进一步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对策和建议

要从建设和谐社会、维护国家边疆稳定的高度出发,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增收与减负并举的原则,不断深化农村牧区改革,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挖掘农牧业增收潜力,确保农牧民增产增收和生活水平提高。

1.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进一步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面深化集体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农畜产品流通体系,积极推进鲜活农畜产品连锁配送物流中心建设。

2.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牧业生产发展方式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牧业,建设一批优势农畜产品基地和产业带,推进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3.提高自治区城镇化水平,带动农牧民增收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序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吸纳更多农牧民就地转移。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保证农牧区可持续发展

调整农牧业种养结构,退耕退牧、还林还草,促进草原休养生息。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严格执行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轮牧制度,扎实推进风沙源治理、生态移民等工程建设。

5.提高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加大农村牧区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优先发展民族教育,大力推广农牧业先进生产技术,全面提升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广大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四、结语

农牧民增收问题影响着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是自治区“三农三牧”问题的核心。这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还是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农牧业发展现状篇12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人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推动西藏农牧区经济发展措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放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不断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上,国家对西藏的巨大投人同实现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加大扶贫力度,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机会,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农牧民收人不断增加的新路子。 一、西藏农牧民收入的现状分析 随着农村改革和发展逐步深人,特别是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以来,西藏农牧民的经济收人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到2003年,全区农牧民的人均收人达到1690元,比改革开放的1979年提高了10.63倍,农牧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牧区社会的稳定,为全区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西藏农牧区经济社会仍处在比较落后的状态,农牧区仍处于区域性和整体性的相对贫困状况。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的间题仍然突出;农牧民群众生活水平较低,至今仍有107万人的生活水平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农牧业结构调整缓慢,农牧民增收渠道不宽,农牧民收人水平与全国相比差距很大,在西部12省区(市)里只排到第11位,而跟内地沿海地区相比差距更大。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明确提出:“推进农牧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人,尤其是农牧民现金收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牧区工作的中心任务”。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当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努力探索西藏农牧民增收的新途径,这是实现新时期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也是全区广大干部落实“三个代表”的具体表现。 二、影响农牧民增收的不利因素分析 (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 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睡,素有“世界屋脊”之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4500米以上,面积123.8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0万,耕地面积540万亩左右,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40万亩左右,全区牲畜存栏约2300多万头只(匹),全区有纯农业县36个,纯牧业县14个,半农半牧县24个。西藏农牧业是农牧民收人的主要来源,由于受高原气温低、空气稀薄、降雨量少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自然灾害频繁,如雪灾、早灾、霜灾、火灾和风灾等的影响给农牧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极大制约了全区农牧生产的健康稳步发展和农牧民收人的稳步提高。 (二)农软业基拙较差,内部结构不合理 西藏农业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内地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农牧业基础脆弱,抗相自然灾害的能力低,经常出现了大灾大损,小灾小损,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部分农作物和畜种结构的比例严重失调,造成农牧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缺乏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基础建设中对硬件和软科建设严重不足,“瓶颈”制约因素特别突出。 (三)农软民文化素质低,科技创新意识不强 农村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认识和改造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它包括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劳动技术技能、身体健康状况等。西藏农牧民由于受旧社会和旧体制的影响大多数劳动者属文盲和半文盲,因此,受自身文化知识水平的影响,对先进科学技术认识不够,应用率低,使农牧业生产才良准从传统的小农意识解脱出来,农牧业经营始终处于粗放型的经营管理水平上,导致农牧业比较效益低下,农牧民增收缓慢。 (四)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力黄薄弱,科技服务能力不强 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西藏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这些机构和科技队伍的建设对西藏农牧科技推广和普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农牧业已进人新的发展阶段,过去建立的农技推广体系远不能满足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西藏贫困山区的农技推广体系还没有完全健全,加上农牧业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在岗培训、在岗受教育)力度不够,跑出农门的事件经常发生,影响队伍的稳定。科技队伍的素质不高,科技服务能力不强,直接影响先进科技在生产中应用。 (五)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农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低 培育农村市场,提高农牧民驾驭市场的能力,是发展农畜产品市场化的关键。目前,全区农畜产品的交易市场还不够健全,主要市场以各地(市)的农贸市场为主,由于缺乏政策引导,农牧民市场意识不强,仍以分散的家庭生产为主,农畜产品主要以自给自足为主,对市场供求方面的信息不灵,哪些产品好卖、哪些产品不好卖,什么东西价格高,什 么东西价格低,对农牧民而言心中无数,导致农畜产品进人市场难,产品的商品转化率低,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牧民收人的增加。 (六)西藏特色的乡镇企业、民族手工业及旅游业发展滞后 西藏的乡镇企业和民族手工业虽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地发展起来,为西藏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目前西藏的乡镇企业和民族手工业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高水平的现代企业管理人才,乡镇企业和民族手工业规模较小,效益不佳,使具有西藏特色的乡镇企业和民族手工业发展缓慢,各种产品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同时,对旅游业的认识和重视不够,没有把它看作一个产业和一个经济增长点来抓,对旅游业的资金投人和人才培训工作不够,也就是说没有把西藏的旅游油分屏前森增加大竹昆此人的内容和项目来抓。 针对上述存在的不利因素,紧紧围绕农牧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切实做好农牧民增收的各项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重任。 三、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对策及措施 (一)、正确把握政策机遇是农软民增收的关健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西藏的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在西藏农牧区实行了“两个长期不变”的富民政策,使西藏广大农牧民群众享受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西藏农牧民脱贫致富和实现小康目标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在“九五”计划末,为解决全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党中央为了使西藏人民尽快富裕起来,在总结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基础上,召开了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明确了新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主要任务,并提出了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在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继续加大对西藏的支援力度,增加对西藏经济建设投人力度。所以,我们全区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咋抓住中央关心西藏,全国人民支援西藏的有利机遇,在农牧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一系列富民政策,积极投人到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大潮中,紧紧抓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个主线,振奋精神,团结协调,积极引导广大农牧民开拓市场,参与市场,占领市场,努力开发特色产品,充分发挥区域经济优势,不断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为农牧民增加收人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加强农枚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及生活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资了巨大资金,用于西藏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西藏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向管理规范化、实施科学化、效益规模化方向发展,根据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已建基础设施项目效益发挥情况,西藏还需要继续加大对农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在争取国家资金的同时,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农牧民的资金投人,多渠道宽领域争取资金,不断改善农牧区交通、能源、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大对农牧区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和防抗灾基地建设,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还要重视软件建设,逐步改善农牧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三)积极推进农软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农牧结合、协调发展”的方针,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尊重农牧民群众意志原则,典型示范原则和科技支撑原则,今后要突出抓好以下工作:一是以优良农作物和畜禽种的引进选育工作,以推广应用为重点,调整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和畜牧业生产结构,加大品种改良力度,突出抓好适销对路产品生产。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上,按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的要求,适当扩大优质和专用农作物的品种种植面积,逐步减少低品后的小麦种植面积.积极扩大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畜牧业结构调整上按照“稳定数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加快周转”的要求,提高基础母畜和适龄母畜比例,适当淘汰市场不畅销的公杂畜,以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牧民增收工作。二是以发展区域农牧业经济为龙头,调整优化农牧业生产布局。农业方面,城镇郊区突出发展以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和以服务城郊畜牧业发展的饲料作物,按照市场需求,合理布局粮、经、饲比例,以求效益最大化。在粮食产区充分发挥粮食基地的优势,提高粮食品质,加快粮食的转化增值,促进种植业结构优化升级。畜牧业方面,稳定发展草原畜牧业,积极保护和开发利用草原 资源,狠抓出栏,加快周转,提高草地畜牧业整体经营水平和防抗灾能力,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采取农牧结合,种养并举的措施,把农业资源优势尽快转化成肉蛋奶为主的畜产品优势,加快发展城郊畜牧业,大力兴办饲料工业,优先发展奶牛业、养猪业和养禽业。积极培育农牧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牧民增收点。三是以发展“三色”农牧业为手段,加快特色农牧业的发展步伐。根据全区区域特色及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以优质粮、蔬菜为主的绿色农业,发展以耗牛、生猪产业为主的黑色牧业,发展以绒山羊,藏鸡为主的白色牧业,做到粮食品质有大的提高,蔬菜产量有新的增加,品种要多样化,以发展“三色”农牧业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四是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途径,加快农牧业的现代化进程。农业产业化的诸多实践经验表明,农业产业化能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而且对整体国民经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起着积极推动作用。它是实现农村改革和发展“第二个飞跃”的重要途径。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农牧民增收有效途径,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大力扶持和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龙头企业带动型路子,在推行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企业(公司)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农牧民要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公司要保证农牧民的利益,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分享,使农牧民确实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 (四)按照科教兴农的战略原则,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牧业生产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坚持面向农牧业生产主战场,狠抓科教攻关,强化科技创新,实施农、科、教结合,实现农牧业增产技术与增收技术,生产技术与加工技术,减灾技术与增收技术,常规技术与先进技术相配套,全面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发挥科技的增产、增效和增收;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西藏区、地、县、乡四级农牧技术服务网络,实现服务目标由促进农畜产品数量增长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服务形式由单一技术服务向综合服务方向拓展,服务内容由产中服务为主向产前产后服务延伸,针对目前农民科技素质低的现状,重点做好基础教育和农村扫盲工作,全方位、多层次地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确保科技兴农兴藏战略的顺利实施。 (五)建立和完善农畜产品市场体系,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针对农牧区商品流通渠道狭窄且不畅、市场改良迟缓的“瓶颈”制约,要因地制宜地健全农牧区商品流通市场,坚持常年性农畜商品流通和季节性农畜商品流通相结合,固定市场和流动市场相结合,发展传统市场与培育新兴市场相结合,重点加强农牧区初级市场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农牧业生产要素市场。在农牧区市场中农牧民群众不断地认识市场,了解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努力拓宽经济收人渠道,政府部门要以“政府打台,企业唱戏,农牧民受益”的市场经济原则,加强农牧区市场体系建设,规范流通体系和市场秩序,逐步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畜产品市场体系,确保农畜产品保值增值,实现农牧民增收目标。 (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多种经营,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 全区要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发展农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人的突破口,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一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坚持积极发展一产业,重点发展二产业,加快发展三产业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农畜土特产品加工、矿产业、建筑建材业、藏药加工、民族旅游产品加工业和城乡各类服务业等。二是产品结构上,以民族特色产品的开发为重点,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形成批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企业组织结构上,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名优产品和资本为纽带,引导培育企业集团,形成规模形势,发挥规模效益;四是强化管理,提高效益,坚持从基础管理人手,大胆地引进吸收先进的企业管理手段和经验,建立健全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突出抓好市场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建立有效监督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使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真正成为农牧民增收的突破口。 (七)积极发展旅游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枚民收入 旅游业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面大的综合性劳动密集型产业,西藏的旅游业发展和全国一样,对西藏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旅游业已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全区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早在1997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的《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它在西藏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目前,西藏旅游业遇到了 历史性的有利发展机遇,广大农牧民群众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积极参与旅游业,不断提高农牧民自身的素质,增强竞争能力,千方百计地从旅游业中获取更多的收人

农牧业发展现状篇13

畜牧业生产是仙居县安岭乡部分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设施畜牧业和生态畜牧业,提高全乡畜牧业生产水平,为乡区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做出积极贡献,但仍存在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1 发展现状

安岭乡2010年养殖各类牲畜4.8万只,猪肉产量250 t,牛肉产量6.7 t,羊肉产量8.5 t;禽肉产量30.7 t,比2009年增长4%;禽蛋产量22 t,比2009年增长2%。安岭乡调整畜种结构,提高畜禽生产能力,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开展牛羊育肥、生猪养殖繁育、黄牛改良、禽类养殖等。目前,牛羊育肥户达到60户,育肥牛羊2万头(只),养殖业逐步成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 存在问题

2.1 缺乏技术指导和科学管理,优良品种推广步伐缓慢

畜牧良种繁育工作不能适应当前畜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1],绝大多数散养户和部分规模养殖户是从本乡购进品种,且不能保证品种质量。如何降低生产成本、科学防治疫情等一系列问题经常困扰养殖户,亟需技术指导和信息传递。

2.2 发展畜牧业的环境尚需改善

养殖户在自家的宅基内建畜舍进行畜牧生产,不仅污染周围环境,而且无法扩大养殖规模。专业户生产规模偏小、效益不高的问题明显,直接影响到养殖效益的提高。同时,养殖户若想在农用土地上修建畜舍扩大畜牧业生产,土地审批和建设审批难度大,阻力多,畜牧业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土地和建设问题需要及时协调解决。

2.3 技术人员紧缺

乡级畜牧兽医站力量薄弱,严重影响全乡动物防疫工作[2]。尤其是村级没有配备防疫员,畜禽技术指导及防疫无法满足畜牧业发展的要求。

3 对策

针对当前安岭乡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分析畜牧业发展形势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基础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安岭乡优势资源为依托,利用先进养殖技术,突出特色,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促进发展。

3.1 正确引导,应对市场变化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市场监测,开展调查研究,把握市场动态,科学判断形势,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主动应对市场变化,适时调整畜群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入。一是跟踪、掌握市场需求动态,做到及时准确地向养殖户传递供求信息,从而指导生产发展。二是调整畜群结构,饲养优良品种,做到不压栏,育肥牲畜适时出栏。三是保护良种母畜,加强品种改良,增加良种数量,提高生产力,禁止养殖户宰杀良种母畜。四是解决资金难题,政府应协调财政、金融、信贷等部门为养殖户提供贷款支持[3]。五是鼓励农户养殖,发挥安岭乡资源优势,保证农民增收,畜牧业持续发展。

3.2 创新养殖模式,提高养殖效益

结合安岭乡的生产实际,不断学习外地先进经验、总结本地成功经验,明确发展思路和方向,创新养殖模式,改进生产方式,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畜牧业。在发展方向上,坚持稳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发展草食畜牧业,提高草食畜牧业的比重。在发展模式上,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和优势,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在农业生产中,加强养殖业和种植业的联系,种植业是养殖业的饲料来源,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料,提高粮食产量、改善品质。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引导和支持农牧民改善饲养条件,改进生产方式,改良畜群品种,扩大养殖规模,发展生态养殖。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兴建养殖小区,促进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3.3 制定落实激励政策

为充分调动农牧民养殖的积极性,政府部门应制定、落实优惠政策,使其自觉地投资、投产,改善畜牧业生产环境。以养殖大户的建设为重点,以点带面,带动周边养殖业的发展,实现畜牧养殖大范围的快速发展。

3.4 加强畜牧兽医队伍建设

畜牧兽医人员在家畜疾病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逐步完善基层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建设,提高畜牧兽医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4],以对规模养殖进行规范。

3.5 加强疫病防控,增强保障能力

坚持预防为主,强化基础免疫,全面落实各项综合防治措施。扎实做好猪瘟、牲畜口蹄疫、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疫病防控,提高免疫质量。强化监督,加强疫情监测预报和免疫制度的执行力度,构建动物防疫长效机制。

4 参考文献

[1] 朱光道.安徽省含山县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9):134-135.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