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行业思考3篇

摘要:数据的交换,数据的共享,并进行数据成果和数据价值的共享,才能带来中国农牧业从技术到商业模式的迅速升级,实现增效降本。才能迅速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大数据最终将带给我们这个行业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农牧行业思考3篇

农牧行业思考1

奥云牧作为此次大会的技术服务商之一,参与了前期的会务信息采集、会务报道系统的技术支持。并将在会后继续进行大会相关信息的数据整理工作。作为第一天的大会压轴发言代表,卫旭东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

1奥云牧的团队介绍

北京奥云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是农牧行业的新军,是“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跨界+融合的典型代表,也是农牧业精英和大数据团队的一场“一见钟情的婚姻”。奥云牧公司核心团队中的大数据人才均具有10年以上的市场咨询和行业研究的经验,并在其他行业于2012年率先进行了“由咨询公司向大数据转型”的战略部署。储备了大数据的核心技术和人才。而奥云牧公司的畜牧业专业团队则集结了农牧行业(包括饲料和养殖)的专家及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博士、硕士团队。公司团队50%以上员工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奥云牧提出的1+1>2的“大数据+农牧业”人才储备、培养模式将打造未来10年国内领先的专业团队。奥云牧存在的意义:①从产业的角度——利国。民以食为天。但是有着几千年吃货传统的农业大国,其实在农业竞争力方面不堪一击。发展中国的农业,只能依靠中国人自己。发展农业大数据能有效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农业大数据正是促进农业升级转型的有效工具和手段。②从社会的角度——利民。提升农业产业系统运行效率,增进行业的企业福祉,帮助百姓提升鉴别力,确保农业健康。③从经济的角度——利己。9万亿农业产业、数以百万计企业孕育着无限商机,其中农业数据价值将以百亿计。

2奥云牧的定位

奥云牧将业务定位在“农牧垂直领域的大数据技术和应用服务提供商”。作为一个大数据公司,奥云牧在此时进军农牧业,①响应国家的战略,包括粮食与食品安全、大数据战略、精准扶贫。②自身定位,专注垂直领域农牧行业的数据采集、清洗、挖掘、应用服务。③助力产业升级。以大数据技术,低成本地解决产业痛点。卫旭东介绍到,大数据业务有很多种商业模式,很多大数据公司也在纷纷进军农业。奥云牧正是看好这一片蓝海。但是目前国内农牧业领域,包括大农业领域真正应用落地的却很少。奥云牧将自己的战略定位在农牧垂直领域,就是要在这一点上深挖,做出农牧业真正的大数据公司的典范,做中国农牧业大数据的领导品牌。

3奥云牧的商业模式

奥云牧的商业模式是轻资产中的“重模式”。在大数据领域,有专注采集的,有专注数据模型算法技术的,也有专注应用领域的。而奥云牧的模式是农牧垂直领域的大数据全链条技术和应用服务。目前,中国的农业、畜牧业在国际竞争中,包括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最弱的环节之一就是缺乏数据,或者说缺乏准确的数据,没有数据来源就谈不上后期的挖掘和应用。所以,奥云牧首先要搭建基础的数据采集体系。并利用公司的“1+1”模式的人才团队,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应用的最终落地实施,为政、企、商提供大数据服务。并且在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清洗挖掘、应用等各个环节建立合理的“数据价值”的增值模式。并最终将“数据可交易化”。

4奥云牧的核心产品

奥云牧将建立国内第一个农牧业大数据公共平台。让产业链内所有的企业来分享大数据所带来的价值。公司将“聚焦养殖,注重关联,终端入手”。从大数据的角度,颠覆原来以“串联”方式看畜牧业产业链的传统视角。从生猪养殖动态数据采集入手,发挥零售终端(商超、农贸市场、餐饮、集团消费等)数据采集的传统优势,打造自身的核心大数据产品。并利用大数据技术为行业内企业提供低成本的数据分析、BI决策系统的建设。卫旭东还介绍了奥云牧的中国生猪养殖数据地图的计划。将用地图作为可视化手段,呈现从农作物-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动态数据-屠宰加工-终端零售全产业链数据(信息)和数据报告。

5合作、共赢

在报告中卫旭东多次提到了合作、共赢。这既是互联网时代的特征,也是大数据的核心理念之一。数据的交换,数据的共享,并进行数据成果和数据价值的共享,才能带来中国农牧业从技术到商业模式的迅速升级,实现增效降本。才能迅速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大数据最终将带给我们这个行业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作者:卫旭东 单位:北京奥云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农牧行业思考2

“工匠精神”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是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人员缺乏的一种精神,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工匠精神的融入可以体现在教学内容、方法、思想等多个方面,能够让学生深刻领会到精神中蕴含的主要价值,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也将带来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

“工匠精神”汲取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作风,是一种对工作执着、吃苦耐劳、敢为人先、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工匠精神”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过程。对于工匠个体而言,要具有专注、专业、坚守、突破创新等优良品质;对于产品和服务,要精心打造、精益求精、质量上乘、至善至美。“工匠精神”体现在企业的生产、流通、服务的全过程,追源溯本却始于职业教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已成为实现国家伟大复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高职院校在注重“工匠精神”培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培育学生自身的“工匠精神”。对学生开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吃苦耐劳、专注专业、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和个性化培养,培养学生具备大国工匠的基本素质。

二、高等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现状

职业教育常被人们视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德国的职业教育所具有的一个基本职业精神就是:一丝不苟、按规程办事,德国的职业教育正是秉承上述精神来培养学生的认真、严谨、负责的态度,从而为德国制造的产品在全球积累了良好的口碑。中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就要提升中国制造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水平,“工匠精神”需要贯穿始终,融入“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应该发挥决定性作用。国外发达国家成功的职业教育办学实践表明,只有注重职业精神的培养,不断加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创新,才能形成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从而提升办学质量。高职教育必须在理念上不断创新,才能真正成为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成为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力保障。当前高职院校在培育“工匠精神”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薄弱,大多数高职院校往往重技术、轻思政,更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学生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二是与企业融合度不高,企业在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评估等环节的参与度不够,最终使得学生的培养方向与企业需求不是很一致。三是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足,相对固化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四是“工匠精神”培养没有落到实处,大多数高职院校往往把“工匠精神”培养停留在书面上、口头上,而没有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三、农牧类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研究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通过校企无缝对接,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实施过程中与企业、市场的需求深度融合,让学生在企业实践中接受企业文化、职业精神的熏陶。在实践训练中建立严格的职业标准,对学生开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吃苦耐劳、专注专业、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和个性化培养,培养学生具备大国工匠的基本素质。“财积千万,不如一技在身”。一技之长并非普通意义上的技术技能,只有“专”与“精”兼备才能称得上“长”。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一技之长,这也是高职生求学的核心目的。在具体教学改革实践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同时更要不断强化学生的“一技之长”,提升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农牧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农牧行业“工匠精神”培育的制度保障农牧类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培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加强制度机制建设,才能推动农牧“工匠精神”培育常态化。农牧类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实际,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实施。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工作长远规划;其次要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使“工匠精神”培育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再次要构建“工匠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确保“工匠精神”培育可持续性发展。

(二)坚持立德树人,将农牧行业“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农牧行业的“工匠精神”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崇高的职业理想。

(三)校企无缝对接,专业课程教学渗透农牧行业“工匠精神”把农牧行业“工匠精神”融入于教学目标、教学体系、课程实施、教学实践和顶岗实习等各个环节中,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现代学徒制传递“工匠精神”。依托产教联动、校企合作,使学生及早适应企业、社会工作;同时结合行业企业和工作岗位的特点,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对学生实施动态考核机制。

(四)探索和创新农牧行业实践认知工程把生产实践作为推动学生职业认知的有力抓手,建立起学生的社会生产实践和专业理论、勤工俭学、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紧密结合的工作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生源、不同年级、和不同兴趣特长的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途径,进行分类指导实施。“工匠精神”融入农牧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从职业操守、思想态度、素养品德、文化氛围等多个层面出发,进行全面整合和实施,健全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提升高职教育教学水平,推动高职专业建设和内涵发展,从而提高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郝子悦 刘忠慧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农牧行业思考3

2015年,“互联网+”已经燃烧到了个人消费端的各个领域,包括衣食住行,一大批现象级的互联网企业诞生,从而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小米、滴滴、58同城赶集等互联网企业用短短几年的时间就使企业估值达到了几百亿甚至更高,这在传统企业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然后到了2016年,从资本市场创业公司的融资情况来看,互联网在C级市场(个人消费领域)的虚火已经显现,众多O2O创业公司倒闭,而另一方面,B级市场(企业服务领域)开始持续升温,因此2016年被公认为是企业级“互联网+”的爆发元年。之所以各界有此判断,是基于以下几点:①智能手机的普及及个人端互联网产品的推广,大大培育了个人的生活与工作习惯,用户的诉求倒逼企业期望获得更好的服务和更好的软件。②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开始由企业级向社会级迈进,我国的企业信息化进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本世纪初的以财务软件为代表的部门级信息化应用;第二个阶段是2008~2013年的以ERP为代表的企业级信息化应用;第三个阶段则是起步于2014年,爆发于眼下的,以云服务、大数据、移动端为代表的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因为这种模式的投入更低、带来的新商业模式的想象空间更大。③整体经济上行压力巨大,传统企业的竞争日益加剧,而互联网可改变企业传统的服务、销售、供应链等众多中间环节,产生新的价值空间。④互联网对传统行业商业模式的改造已经在美国得到验证,salesforce、workday等企业获得巨大成功,而中国尚无一家这个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因此,在中国这个几十万亿的企业级互联网市场,加上因为整体经济的低迷倒逼企业主动求变,B级市场受到重视也就不那么奇怪了。回头看我们所处的农牧行业。以饲料企业为例,现有的9,000家大大小小的饲料企业5年之内将缩减为3,000~4,000家,这已经形成业界共识,也就是目前将近2/3的饲料企业即将消失,大的上市公司担心失去领先者的地位,小型饲料企业担心自己被彻底挤下牌桌,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毋庸置疑,一场由互联网引爆的新的行业洗牌大幕已经拉开。那么谁会被淘汰出局呢?在产品质量越来越同质化的大背景下,饲料企业的竞争无外乎渠道、原料成本、服务水平的竞争。我们今天暂且不讨论饲料企业如何在这些环节保持领先水平,而是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探讨一下有没有通过互联网战略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性,以及在超车道上的有哪些等着你的陷阱。

我相信,对于每一个想有所发展的农牧企业家而言,这两年都在思考如何通过互联网改造传统商业模式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如何重新定义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如何通过产业互联网获取新的商业价值等问题,然后大多数企业家在面对互联网的时候,更多的是迷茫、不知道何去何从。这种情况下,他们的选择有3个:①自建互联网运营团队,比如大北农出资2亿元成立了北京农信集团,意在打造农牧业务之外的、面向全社会的独立互联网公司,建立三网一通的互联网生态闭环系统;②通过与垂直化的行业互联网公司深度合作,比如新希望六和与新三板上市公司北京和创成立了新的互联网公司——新云和创,推出福达计划,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自身在传统行业的多年经验积累以及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基因,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和价值空间;③主动融入第三方搭建好的互联网平台,比如加入京东与天猫的农资频道或者北京银合的养猪圈(猪场管理与服务云平台)。总之大多数行业龙头已经先知先觉,开始了一场激烈的在互联网领域的赛道卡位战。那么,“互联网+农牧业”的入口到底在哪里?两者如何融合?新的价值又在哪里呢?互联网思维讲究入口与流量,腾讯以QQ和微信为入口,奇虎360以免费杀毒软件为入口,大北农以猪联网为入口。谁有了足够的用户,谁就占住了最佳赛道,为接下来的变现盈利奠定了基础。有了足够的用户,下一个问题便是用户转化的问题。农牧行业的互联网用户转化一般有以下两个大的方向。

1电商模式

两年前,很多农牧企业还在争论要不要涉足电商,然后从2015年开始,业界似乎一下子就达成了共识:正邦小牧人、禾丰逛大集、雨润汇通农牧、阳光畜牧商城、猪易通以及化肥农药及农产品领域的农商1号、云农场、一亩田等一大批电商开始浮出水面。按照互联网的思维模式,电商的价值在于通过建立运营平台,减少商品过于冗长的流通环节,直接让利于消费者,从而以量取胜。然而农业投入品与其他商品还有很大区别,还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以养猪行业为例。

1.1猪场大多在农村偏远地区,物流问题如何解决?目前,我国的物流快递大多数只到县城,而猪场大多在郊区、农村甚至山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成为农资电商最大的绊脚石。面对这种情况,阿里巴巴和淘宝纷纷表示,在未来几年将投入上百亿元建设县级服务站甚至村级服务22站,正邦等传统农资龙头企业也开始利用自身原有的经销商体系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从长远来看,农村电商的物流体系会越来越完善,但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

1.2赊销难题难以破解目前,饲料或兽药厂商对经销商或直销客户几乎已经不存在赊销的问题,但经销商在零售的过程中,赊销仍然相当普遍。如果发展电商模式,必将要求养殖户通过网上先行支付,这种习惯的改变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1.3线下服务体系的建立非常重要猪场采购饲料或兽药,某种程度上就像人去医院看病,不是买药回来自己吃就行了,而是需要有大量技术服务的内容在其中。因此,如果通过建立线下的服务体系,弥补甚至超越旧有的服务水平,将决定农资电商能否走远。

1.4做好商业模式的顶层设计饲料、兽药等属于比较固定的采购资料,如果猪场一次购买后绕过线上直接去厂家购买怎么办?这也是所有B2B行业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因此,电商企业、饲料兽药企业如何在最初就做好相关产品线的区别设计以及利益分配,就显得尤为重要。诚然,电商可以减少交易环节,让信息更加透明,并让利于终端消费者,但农资电商如果想走的更远,就一定要注重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发展。线上与线下,谁也取代不了谁,只有结合电商的先进模式与线下经销商的仓储、物流、服务、担保等职能,农牧行业的电商才能发展的更远、更健康。2互联网金融在传统的农村金融市场,当规模还不够大的养殖户想扩大生产规模时,资金来源通常以民间借贷甚至高利贷为主。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互联网金融的服务模式,能有效消除海量用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解决普惠金融所面临的困难。对核心企业而言,互联网金融可以说是企业服务的制高点,谁抢占了一个行业的金融用户,谁就拥有了这个领域互联网生态圈足够的话语权。

在这里重点介绍一下供应链金融,因为涉足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几乎是B2B模式的标配,农牧行业也不例外。供应链金融(SupplyChainFinance,SCF)是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简单地说,就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举个例子,一家大型饲料企业通过与猪场长期积累的饲料交易数据来评价这个猪场的信用好坏,并联合担保机构向银行或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款项用于继续购买该饲料企业的饲料。当然,实际的融资场景还要比这个复杂与多样化。另外,SCF也可根据授信主体的不同分为银行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第三方平台供应链金融,三者各有利弊。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确给农户贷款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也有利于大的农资企业通过融资服务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除了供应链金融,P2P金融模式、农村生活服务类金融等模式也开始大量出现。尽管事物的出现总伴随着不确定性与风险,比如征信难、部分农户缺乏诚信等,但新的融资模式的出现,还是为沉寂多年的农业金融领域带来了巨大的生机与希望。除了上述的电商与互联网金融,农牧互联网还有活畜交易、广告、流量导流等变现方式。互联网领域的广阔空间给了我们足够的想象力,互联网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开放,它需要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具备跨界思维,甚至是“自杀式创新与改革”的决心,在新的数字革命的大浪潮面前,企业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焦虑与机遇。焦虑,是因为谁都明白,在这个移动互联网跨界的时代,原有的商业逻辑或许不再有效,全新的商业规则正在形成。谨慎,是因为谁都不知道,在这个互相融合与渗透的时代,前面的道路究竟是机会还是陷阱,后方的阵地是否还足够安稳。此时此刻,对跨界核心趋势前线情报的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谁能早日拨开迷雾,谁能早走一步,少错一点,谁就能在未来的商业格局中占据优势。

作者:吕霄鹏 单位:北京银合科技有限公司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