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栽培技术实用13篇

高效栽培技术
高效栽培技术篇1

引言:现阶段,为了促进我国农业领域发展,众多农作物种植人员都在自己承包的责任田内进行多种农作物的种植。复种指数得到了较大程度提升,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高产的典型代表,使得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较大进步,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降低了农村城市的贫富差距。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分析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以往农业栽培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栽种技术过于落后

农业栽种技术过于落后是我国北方农业种植领域存在的重要问题,该问题也是限制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北方区域农业种植主要是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不仅种植的农业经济作物种类较多,而且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农业种植并没有呈现出集中化、规模化的特点。我国建筑行业与制造行业目前发展非常迅速,促使农村很多青年劳动力向城市区域转移,寻求更为良好的发展机会,在这种不良情况影响下,导致农村年轻劳动力数量较少,农村农业种植队伍呈现出老龄化的特点。这些农业种植人员文化素质不高,他们习惯于应用传统的农业栽种方式,不能及时吸收外界先进的栽种技术和高产栽种理念,对新型栽种技术应用也存在较为严重的排斥心理,从而导致农村栽种技术一直停滞不前。农作物栽种人员不能因地制宜的进行农作物的耕种,更多时候是根据农业市场经济变化选择种植物种。例如:今年大豆市场价格加高,很多农业种植人员就会在自身承包的责任田上更多的进行该物种播种,并没有考虑到土地土壤现状是否符合大豆物种的播种,从而导致农作物耕种产量较低,降低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农业耕种机械化程度较低

虽然我国为了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落实了很多扶持政策,其中包括大型农用机械购买补贴等等。这些政策落实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农民对农用机械购买承担的巨大压力,但是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我国农业耕种机械化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虽然一些农业种植人员可以承担大型机械设备采购的资金压力,但是因为这些人员文化素质较差,只懂得农用机械设备的维修,对农用机械设备养护知识缺失严重。一旦农用机械设备在实际应用中发生了故障问题,农业种植人员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对机械设备进行维修,从而降低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对高校栽种技术应用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通过上文叙述可以了解到,我国农业栽培种还存在着很多不良问题,高产高效农业栽培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这些不良问题的影响,提升农业栽培工作效率,降低农业栽培工作人员承担的劳作压力,促进农业种植产量提升。

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介绍

水稻是我国东北区域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所以本文以该农作物物种为例,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分析。

(一)科学整地

整地工作开展是非常重要的,这一工作成效与水稻产量提升有着非常紧密联系。水稻种植人员要打破传统栽培技术的限制,根据水稻种植区域实际情况科学的选择整地方式。整地过程中,栽培工作人员可以机械设备辅助整地工作开展。土地翻耕是整地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应用机械设备可以更为良好的控制土地翻耕深度,保证整地工作开展达到最优化。农业机械化建设进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发挥出重要作用,除了需要注重扶持政策落实,还需要注重相关机构建设,从而帮助农业栽培人员掌握农用机械应用、维修知识,为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应用奠定良好基础。

(二)合理选种

种子选择也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应用的关键环节。对于种子选择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这一环节中政府部门需要发挥出引导作用,帮助水稻栽培人员选择优质的水稻品种。五常是东北优质大米的重要产地,该区域大米产量、质量都非常出色,使得区域生产的大米市场供不应求,其收购价格也要比其它种类大米高出很多。政府部门为了避免农民选择劣质的米种,对区域水稻种植质量造成影响。要求农民可以从政府规定机构采购水稻种子,从根源上避免水稻种植人员应用劣质米种。

(三)改栽种密度为少本稀植

季晚稻养分发展期较长,高产种植重要走小群体壮个别、足穗年夜穗门路。稀植是掌握早栽后群体过年夜的主要配套办法。是以,单季晚稻高产种植一要改恰当密植为少本稀植。杂交水稻以单本移植为主,行株距由以往的7~8寸×4~5寸改成8寸×5~7寸;通例粳稻每丛本数由2~3本改成2本阁下,行株距由以往的7~8寸×4寸,改成7~8寸×5寸;二要下降基本群体,即淘汰终点苗数。

(四)施肥要领

一是重视增施无机肥。高产田请求每亩施无机肥至多10担以上,以改良地盘壤构造,稳固肥效,并对进步稻米品德非常有益。二是凭据目的产量、种类特征和泥土供肥才能肯定公道的用肥量。杂交水稻根系蓬勃,吸肥才能强,施肥量可比通例种类淘汰。亩产550千克以上产量目标施肥量通例粳稻每亩总氮肥折纯氮16~19kg,杂交稻13~18kg。三是肥料运筹淘汰基肥和分蘖肥的施用比例,进步穗粒肥的比例,有益于减缓群体生长速率,下降岑岭苗数,淘汰有效分蘖,进步成穗率。无机肥于翻耕前施入。

结语:对我国农业栽培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到,其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对我国农业经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高产高效农业栽培技术应用,可以弥补我国传统农业栽培种存在的不足之处,为我国农业栽种向集中化、规模化、品牌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高效栽培技术篇2

2 培育壮秧 

目前,应用旱育秧是培育适龄壮秧的最有效的技术,旱育秧从“壮秧先壮根”的观念出发,从而抓住了壮秧最为根本和最为关键的指标。这里介绍两种先进实用的育秧方式。 

2.1 水稻肥床旱育秧技术 

肥床旱育秧是在肥沃、深厚、疏松,呈“海绵”状的旱地苗床上,杜绝水层灌溉,采用适量浇水的方法,培育水稻秧苗的育秧方式。其技术关键是:1.肥床。苗床要进行严格培肥,达到肥、松、细、软、厚的标准,是实现旱育秧的基础和前提(实际生产中已越来越简化,要求降低);2.旱育。播后要严格控制水分,不缺水不浇,浇则浇透,是形成壮秧的途径和手段。 

2.2 塑盘旱育秧技术 

水稻塑盘旱育抛秧技术,由于其高产、稳产、省工、节本,尤其是对条纹叶枯病具有一定的抗御能力。其高产、稳产、省工、节本的具体表现(1)高产、稳产:在淮安区产量水平一般在1100斤—1300斤之间,与手插秧基本持平,甚至略超。(2)节本:一是省插秧,一亩大田只需秧池15平方米,也就是说1分秧池可栽4亩大田,和常规水秧1分地只能栽5—6分大田及肥床旱育秧的1分地栽⒈5亩,相比省秧池显而易见。二是省种子,一般每大田可省种1-⒈5斤.(3)省工:一是秧田期省工,据资料显示,秧田期每亩大田可省0.81个工。二是移栽时省工,育出的秧苗可抛可摆,如果抛,据生产实际看一个中等熟练人一天可抛4-5亩,而一个很熟练人一天也很难栽到一亩地。三是劳动强度减轻,有人把抛秧苗比喻成“轻松愉快的劳动”,彻底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形式。即使插、摆,运秧劳动强度也明显下降,效率也明显提高。 

3 扩行、减苗 

扩大行距可改善稻田中后期群体的通风透光条件,从而增加光合效率,有利于防止和减轻纹枯病发生,使基部拔长节间增粗变短,防止倒伏,同时,有利于抽穗后增加光合产物积累而提高产量。现在,大面积生产上行距普遍较小,纹枯病等病虫害较重,所以要大幅度扩大行距,缩小株距。扩大行距要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施肥、产量水平以及栽培管理水平来确定。根据近几年实践:粳稻亩产550公斤,扩行到7.5寸,株距3.5寸,每亩2.3万穴,亩栽基本茎蘖苗9-10万苗;亩产600公斤,扩行到8-8.5寸,株距4-3.5寸,每亩1.9-2.1万穴,亩栽基本茎蘖苗8-9万苗;65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扩行到9寸,株距4-3.5寸,每亩1.7-1.9万穴,亩栽基本茎蘖苗7.5-8万。 

4 肥料运筹 

一般亩产600公斤水稻,大田施纯氮量在18-20公斤,磷肥(P205)5公斤,钾肥(K20)15公斤。具体施用技术为: 

4.1 基肥 亩施家杂肥30担,碳铵45-50公斤或尿素15-20公斤,过磷酸钙30公斤,氯化钾15公斤,缺锌田基肥施硫酸锌1-1.5公斤。基施碳铵要犁后深施或旋耕入土,以防止挥发流失,提高利用率。不宜用大量碳铵作面肥,以免挥发流失和烧苗。 

4.2 分蘖肥 在移栽活棵后(栽后5-7天)亩施碳铵15公斤左右,作促蘖肥,以后再看苗亩施尿素5公斤捉黄塘促平衡,特别是迟熟中粳。目前楚州区水稻分蘖肥使用量普遍偏多,应改变这一做法。粘土地可将一部分分蘖肥放到基肥中使用,尤其是碳铵更应深施作基肥,比面施可提高化肥利用率一半以上。 

4.3 穗肥 增施穗粒肥,争取大穗粒多,是中后期田管夺取高产增产的关键一着。能否施用穗肥,施多少穗肥,应根据前期用肥情况和中期搁田后的苗情确定。 

从苗类上看,一是群体稳长型(一类苗田),表现为适期够苗,搁田后群体叶色自然褪淡,预计剑叶出生期开始封行,这类多为麦茬早发稳发田块,穗肥施用要促保兼顾,每次亩施尿素5-6公斤(大致分别在7月25日和8月10日)。二是群体不足型(三类苗田),表现为苗迟、预计迟封行或不封行,群体叶色较黄,这类多为麦茬迟栽晚发田或发生过僵苗的田块,穗肥施用要以促为主,兼顾保花,用肥量要足,7月25日前后施尿素7.5公斤促花,8月10日施5公斤左右保花。三是群体旺长型,表现为过早够苗,封行偏早,群体叶色深,高峰苗数往往超过预期亩穗数的1.5倍,原因是前期肥多或搁田不及时,一般不宜施穗肥,可补施尿素3-4公斤/亩作粒肥。 

从叶色上看,一般掌握叶色不褪淡不急于施穗肥。具体标准:一是倒4叶深于倒3叶,暂不施、推迟施;二是倒4叶接近倒3叶,将要落黄,可以施,适量施;三是倒4叶淡于倒3叶,已褪淡黄,要及时重施。 

5 水浆管理 

5.1 前期浇灌 做到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返青后浅水勤灌促蘖,间隙脱水,露田增氧,促使发根,促使土壤秸杆等有机物分解。但不能脱水搁板。 

高效栽培技术篇3

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加,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水稻生产受气候条件影响,经常遇到干旱年份,岀现季节性或局部性干旱,在部分区域缺水的矛盾日益明显。推广水稻节水高效栽培,既能节约用水,有效地缓解旱情,又能提高产量和水资源利用率。近几年来,该项技术在盐城地区示范推广,实践表明:该技术平均增产15%左右、平均节水40%左右,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现将其主要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1 统一品种布局

在同一匡口必须种植同一水稻品种,确保水稻生育时期和生育进程基本一致,有利于统一田间管理和节水栽培技术的顺利实施。在生产上,选用分蘖性强、根系发达、抗逆性强的早熟品种,可确保安全齐穗。

2 培育旱育壮秧

实施水稻节水高效栽培,首先要培育好旱育壮秧,采用旱床育秧和塑料抛秧盘育秧技术,改变过去湿润育秧方式,从水稻秧苗期就开始节水,为夺取高产奠定基础[1]。

2.1 旱床育秧

2.1.1 备好秧床。因地制宜,选择便于管理的田头或什边地作秧床,在冬前进行培肥熟化,主要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料,到翌年春季播种前7 d,适当少施速效无机肥,使秧床土壤中基肥的含量能满足秧苗生长需要。

2.1.2 精细播种。先精做坂面,达到面平土碎,坂面宽度1.5 m左右,并在四周开好排水沟。釆用日浸液露法,将稻种浸至破胸露白进行播种。播种前浇足底水,使5 cm表土层的水分达饱和状态[2]。掌握适宜的播种量:杂交稻为225 kg/hm2左右、常规稻为600 kg/hm2左右,苗床与大田比一般为1∶(20~25)。播种盖土后,用好旱田除草剂封杀秧田杂草,同时防治好地下害虫。

2.1.3 覆膜保湿。播种结束后要及时覆盖薄膜,保湿增温促齐苗。为防止高温烧苗,在薄膜上再铺1层薄稻草遮荫。

2.1.4 揭膜炼苗。播后7 d即齐苗后,要及时揭膜炼苗,防止秧苗徒长,秧苗三叶期以后要严格控制浇水,如中午秧苗岀现卷叶时,在傍晚适当补水,如遇大雨田间有积水时,要及时排除。

2.1.5 适时移栽。旱育秧苗的适宜移栽秧龄为3~6叶,要坚持适时早栽促早发,通过旱育的秧苗,矮壮老健、抗逆性强,移栽到大田后无缓苗期,活棵快,根系暴发力强,前期分蘖旺盛。

2.2 塑盘抛秧

2.2.1 化控育苗。釆用塑料抛秧盘进行育秧,通过化控矮化处理,可提高水稻秧苗的质量。在播种前,将催芽破胸露白的种子,按1 kg干种子用1 g多效唑,对适量水拌匀稍干后即可播种;当秧苗长至一叶一心期,用多效唑15 g/hm2对水225 kg进行喷雾。

2.2.2 及时抛栽。抛栽秧龄要短,秧龄在3~4叶,带土抛秧,将大田干耕干整水耥平建立浅水层,选择晴天下午或阴天进行抛秧。抛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秧苗素质、施肥水平、抛栽期及产量水平等因素综合确定。

2.2.3 栽后管理。抛栽后选用抛秧宁等低药害的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活棵后及时追施促蘖肥。

3 合理灌溉

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关键在于确定合理的灌溉制度,严格控制灌水次数和灌水总量,要求在水稻本田期田面不留水层(病虫防治适期必须保持水层除外),要根据水稻不同的生育时期,结合气候变化情况,适时适量进行灌水。

3.1 移栽期

秧苗移栽后,为尽量缩短缓苗期,要因苗制宜,建立薄水层。如遇高温天气,要适当增加灌水量,防止高温伤苗;如遇阴雨天气,可以减少灌水量;如遇大雨,要立即排除多余积水,确保及时活棵,保早发快长。

3.2 分蘖期

在分蘖前期,灌水标准掌握在保持土壤含水量达饱和状态,田面不留水层,以促进低节位多分蘖;到分蘖中后期,以保持土壤湿润为主,如遇高温干旱上跑马水,田面仍然不留水层,如遇大雨田间积水,要及时排除,促进有效分蘖;当田间总茎蘖数达到高产要求时,必须停止灌水,进行适度搁田,使土壤有裂缝为度,控制无效分蘖。

3.3 拔节孕穗期

进入拔节孕穗期,保持土壤湿润状态,在幼穗分化需水临界期,一定要保持土壤含水量达饱和状态,如达不到标准要及时灌水,确保幼穗分化关键时期不缺水,以培育大穗[3]。

3.4 抽穗开花期

保持土壤含水量达饱和状态,经常观察田间土壤的湿度,发现缺水要及时灌溉,确保水稻抽穗开花期对水分的需求。

3.5 灌浆结实期

田间土壤以湿润为主,干湿交替,田面不留水层,以保

持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根系下扎,提高根系的活力,保证养分正常吸收,从而达到养根增粒重的目的[4]。

4 适当增施肥料

通过旱育的秧苗实施节水栽培,具有耐肥抗倒伏等特点,可适当增加肥料的用量,提高单产。在生产上,节水栽培比常规栽培可增施:尿素75~105 kg/hm2、磷肥45~60 kg/hm2、钾肥30~45 kg/hm2。在肥料运筹上,氮肥中基肥与追肥比例为7∶3,磷肥用作基肥,钾肥以60%作基肥、40%作穗粒肥。

5 病虫害防治

在苗期注意防治恶苗病、条纹叶枯病、矮缩病、稻飞虱、稻蓟马等;中后期主要防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要根据当地植保部门的预测预报,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适时进行防治[5]。

6 参考文献

[1] 彭春瑞,杨飏.水稻节水增效栽培技术在江西的应用[J].江西农业学报,2003,15(4):12-16.

[2] 曾红英.水稻免耕抛秧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5):115.

高效栽培技术篇4

草莓又名洋莓,品种繁多,有2 000多个品种,常见的有红颜、春香、蜜宝、章姬、新明星、法兰地等。其营养丰富,果实柔软,甘酸爽口,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深受人们喜爱,因此种植草莓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现将草莓高效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品种选择

在草莓品种选择上,宜选择早熟、休眠短、植株抗逆性强、易栽培、高产、耐贮运的优质品种,如明星类品种、哈尼等。

2 培育壮苗

苗床一般可施有机肥45~75 t/hm2,做成1.5 m宽,要求土质细而疏松,床面平整,无杂草,做到湿而不涝、干而不旱,栽时将母株单行定植苗床中间,株与株之间以50~80 cm为宜,每株栽植的深度为苗心茎部与床面平齐。定植后要浇水定根,后期根据苗床土的湿度适量浇水,促使母株早抽葡匐茎,在母株成活后为促其生长可喷施1次浓度为50 mg/L赤霉素。母株抽生葡匐茎时,要及时引压葡匐茎,将葡匐茎在母株四周均匀摆布,当出现幼叶时,前端可用细土压住,促进发根,当子苗长满床面时,要及时去掉多余的葡匐茎,每个母株最好保留5~6个葡匐茎苗;育苗期主要病害为炭疽病,可选用25%使百克乳油1000倍液,或25%咪鲜胺1 000倍液,每隔7 d喷1次,连续用药2次;9月中下旬即可培育出壮苗[2-3]。

3 适时移栽

9月移栽前可施基肥,并进行深耕整地,达到地平土细的标准;起垄,要求垄上宽为50~60 cm,垄下宽为70~80 cm,垄高为20~25 cm,垄距为20~30 cm,栽前用50%丁草胺3 kg/hm2对水900 kg喷施。移栽时要浇透水,最好选择阴天或小雨天,尽量避开晴热天气,以防晒苗。在含山地区,每垄栽2行,行距为35~45 cm,穴距为25~30 cm,每穴栽2株,平均栽6.3万穴/hm2左右。

4 肥水管理

首先要施足基肥,施腐熟栏肥60 t/hm2左右、氮磷钾三元复合肥750 kg/hm2;其次是看苗追肥,共分4个阶段:顶花序现蕾期,顶花序果开始膨大期,顶花序果采收前期,顶花序果采收后期;每次可用三元复合肥225~300 kg/hm2或尿素150 kg/hm2进行条施或穴施。水分管理上,应注意不可大水漫灌,可根据土壤含水量采用小水沟湿灌,最好采用膜下滴灌[4]。

5 田间管理

在10月上旬,垄面土壤板结,为增强土壤透气透水性,应进行松土除草和培土,以促进根系生长;同时进行1次清沟,防止雨天积水。当日平均气温下降8 ℃左右时应尽快搭建大棚(气温高时棚顶最好加盖1层防晒网),再覆盖厚度为0.08 cm聚氯乙烯地膜。在草莓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温度应控制在白天24 ℃左右,晚上8~10 ℃,相对湿度在50%~60%;晴天可采取中午掀腰膜,15:00—16:00覆膜,阴雨天掀开两头,以起到降温、降湿、通风等作用[5]。草莓是以自花授粉结果,为了提高草莓产量和品质首先应及早疏除花序上高级次的无效花和无效果,每个花序保留20个左右;其次是人工授粉,可采取室内放蜂和人工毛笔点授。

6 病虫害防治

草莓病害主要包括白粉病、灰霉病,虫害主要包括蚜虫、白粉虱、螨类。在病虫害防治上,选用抗病虫性强的品种和使用脱毒种苗是经济、有效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在草莓生长过程中清除病株、叶、果,并及时进行烧毁或深埋处理。收获后深耕,利用自然条件,如低温、太阳紫外线照射等,杀死土壤里部分虫卵和病菌,减少翌年的病虫害[6-7]。白粉病应做到早发现早控制,一旦发现有1~2片病叶时及时喷施2%农抗120或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预防,如果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可用百菌清或速克灵烟剂进行熏蒸,同样能达到防治效果。灰霉病的防治应从花序露出开始,可选50%代森锌5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800倍液喷雾;蚜虫或白粉虱虫量达2~3头/株时,防治蚜虫可用50%辟蚜雾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喷1~2次即可,防治白粉虱可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或2.5%氯氟氰菊酯乳油3 000~4 000倍液喷雾;防治螨类,可用20%双甲脒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2 000~3 000倍液喷雾,一般10 d左右喷1次,喷雾时务必把植株叶背叶面喷匀喷透(以上病虫害防治在草莓采收前10 d禁止用药)。

7 适时采收与装箱储存

一般在12月上旬开始采摘,采摘标准为草莓表面着色75%以上,每隔1~2 d采摘1次,晴天采摘,采摘的适宜时间为9:00—11:00,不要在露水未干或在雨中采摘,否则所采的草莓容易烂果[8-9]。采摘时动作要轻,手捏果柄,带柄采下,不要损伤花萼,一旦损伤花萼就造成减产,使草莓容易腐烂,同时破坏了外观,影响销售。采收时用的容器一般选择塑料箱,但不宜太深,内垫海绵或其他软的衬垫物,采收的工具一定要清洁、卫生、无污染。采摘时将草莓轻轻放入箱内,以免弄坏草莓,摆放时应按同方向排齐,使上层的果柄处于下层果的果间,正常条件下可存放2~3 d时间,最好适时采摘、及时上市。采摘量大不能及时销售的可采取保鲜冷藏措施。

8 参考文献

[1] 王静,张立东.日光温室草莓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2):126,133.

[2] 许杰.草莓脱毒快繁技术研究[J].种业导刊,2007(4):34-35.

[3] 王壮伟,赵密珍,钱亚明.草莓试管苗移栽技术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1):67-69,79.

[4] 张世英.大果草莓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1997(3):23-24.

[5] 苗晓雨,刘海亮,王德亮.日光温室草莓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6):129.

[6] 唐雪峰,刘凤山.草莓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化农业,2012(7):32-33.

高效栽培技术篇5

一、安徽阜南县水稻栽培现状

由于安徽省阜南县地区的阳光充足且水量丰富,因此水稻的种植范围比很广,种植面积大,水稻种植技术全国知名,我县的水稻规模也将逐年扩大。在产量上也是相当可观的。据统计水稻种植产量占全国产量的很大的一个比重,安徽省水稻种植的总产值占全省总产值的17%,由此可见,水稻种植将会成为安徽省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从目前安徽省水稻种植情况来看,由于其栽培技术存在一定的难题,所以寻求水稻高效栽培的技术成为当务之急。

二、限制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

1.秧苗质量差

水稻的幼苗要进行脱毒培养,才能培育出健康耐生存的品种。但是由于阜南县地区保留旧的栽培模式,没有专业的人员对种植水稻的农民进行指导。以致选取了不健康不抗毒的幼苗,种植后容易死亡。再加上当地的农民为了实现高产,不顾播种的合理性,于是加大对秧苗的播种密度。这种较为激进的栽培方式,使得在播种时许多秧苗受到较大程度上的伤害,导致水稻秧苗的死亡。秧苗质量没有保证,产量自然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农民的效益也会大打折扣。

2.水稻移栽密度较小

目前水稻栽植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手动插秧,但是由于劳动强度过大,并且愿意从事手动插秧的劳动力又相当紧缺。于是在高强度下的手动插秧,其栽培密度达不到应该有的标准。秧苗的密度不够,为了提高水稻的穗数,水稻种植户只能通过加大施肥从而保证穗数。二是机器代替手工插秧,但是操作机器的农民为了加快速度,将机器插秧的行距调节的过大,这样插出来的秧苗密度也会过小。水稻移栽密度不够一直是我县水稻种植的一个常见问题,想要提高水稻的产量,首先就是要解决好水稻栽培密度过小的问题。

3.氮肥使用量过大

对水稻的施肥工作也是田间管理的一部分,水稻种植户为了获得高产量的水稻,就出现了施肥不科学的现象。尤其是氮肥的使用率过大,其主要是受到产量目标定的过高的影响。我县地区所用的施肥量是按照丰产田的标准制定的,但是实际水稻田的产量并不能够达到丰产田的标准。所以这就导致了水稻氮肥使用比例过大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做好氮肥的使用显得至关重要。

4.大水漫灌或断水过早

由于水稻生长期对水的需求是很大的,所以很多种植户在种植水稻时,为了减少灌溉的次数,采取了大水漫灌的方式,将水稻田里灌满了水。而这种漫灌水稻的方式,不仅没能够帮助水稻吸收到足够的水分,还极有可能对水稻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同时大水漫灌将土壤里的许多养分和肥料,随着大水的冲刷而减少,这也是十分不利于水稻的生长的。在水稻的生育后期,大多种植户就对水稻田断水处理,断水过早会导致水稻的产量降低。

三、实现水稻高效栽培的技术

1.培育壮秧

为了解决水稻秧苗质量较差的问题,我县采取了培育壮秧的手段,大大改善了水稻秧苗的质量,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要想培育出产量较高的水稻秧苗,首先就要加大对水稻种子的处理,主要处理方法:为用稀释了一百倍的多菌灵进行浸种,时间为一到两天。之后要进行催芽工作,在将浸种后的水稻种子进行处理,将其放入清水中10个小时左右并且将种子洗干净,避免残留在水稻种上的多菌灵对催芽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水稻种子催芽一般是在温度为27~38摄氏度下进行的。以这种方式培育出来的秧苗,其抗性和耐性都会比一般的秧苗要强。

2.合理使用肥料

前面提到水稻在氮肥的使用上缺乏节制,导致水稻的产量不高,并且造成了氮肥的浪费。可见,合理的使用氮肥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水稻种类,其在氮肥的使用上和配比上都是有所不同的,所以按照科学的配比进行氮肥的施用。一般来说是采用人或牲畜的粪便、饼肥、草塘泥混合后作为底肥。辅以有机肥,应该注意的是有机肥要在充分腐熟之后再施用。同时要采用尿素、硫酸铵或是人粪尿作为面肥。这种肥料相结合方法给水稻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3.轻干湿交替灌溉

在灌溉问题上,水稻在7月25号之前都要生活在水中,对于水温的要求,一般来说18摄氏度左右最佳。过早或过晚的灌溉都会对水稻的产量有影响,所以在灌溉上要慎重。目前我县在水稻灌溉的方式中采取的是轻干湿交替灌溉,通过这种灌溉方式可以增加测量土壤水分含量的精确性,而且受到土壤类型的影响较小。通过张力计监测土壤水势,在水稻的各个生育期内按照水势的指标和要求来进行灌溉。

4.在适当的时期进行收获

水稻的收获时期需要按照水稻的种类和当地的种植经验来判定,但一般来说,水稻的收获为每年的9月下旬和10月下旬,这段期间收获最佳。种植户应加大对水稻收获的重视,水稻的收割时间决定了水稻的精米率和产量。在水稻出穗后50天进行水稻的收割工作,因为这个时期段可以提高水稻是整米率。在下枯霜之前就要完成对水稻的收割,避免对水稻的产量产生危害。

四、总结

通过对阜南县种植水稻的情况作了一番了解和介绍后,我们从中了解到水稻种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何提高当地水稻的质量和产量一直是种植户思考的问题,文章针对水稻种植过程中常常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剖析,并给出了解决措施。通过这些措施,我县水稻种植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完善和改进。若要实现水稻高效栽培,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努力,其他水稻种植地区也要不断改进传统的水稻栽培技术,因地适宜地采用科学的种植方法,努力实现水稻的高产。

高效栽培技术篇6

1 环境条件

1.1 温度

辣椒不同生长阶段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种子发芽期以25~30 ℃为最好;幼苗期适宜的昼温为23~25 ℃,夜温为15~20 ℃;开花结果期昼温以23~27 ℃为好,夜温以18~23 ℃最好,气温低于15 ℃受精不良,易落花,低于10 ℃植株生长停止,低于5 ℃植株受不同程度的冻害,导致植株死亡,但高于35 ℃则不能受精而落花落果。

1.2 光照

辣椒对光照要求不严格,一般来说辣椒要求充足的光照,但它比其他果菜类蔬菜更耐弱光。辣椒对光照的要求也因不同阶段而有别,种子在黑暗条件下容易发芽,而幼苗期需要良好的光照,开花结果期需要充足的光照。辣椒对日照长短反应不敏感,只要温度适宜、营养条件好,光照长或短均能开花、结果,通常以10~12 h的日照为宜。

1.3 水分

辣椒较耐旱,怕涝不耐渍。辣椒不同生育期需水量不同,种子发芽需要一定水分,以利于发芽;幼苗期需水量较少,适当控水,以利于发根,防止徒长;结果期需要充足水分,以利于果实迅速膨大,提高产量。空气湿度也对辣椒生长有影响,一般空气相对湿度60%~80%有利于茎叶生长及开花坐果。若空气湿度过高,易引发多种病害;空气湿度过低则不利于授粉受精,造成落花落果。

1.4 土壤

辣椒对土壤要求不太严格,砂壤土和壤土均可栽培,但以土层深厚、通透性好、有机质丰富、排灌方便的壤土或砂壤土为好。要求土壤酸碱度为微酸性或中性,若在盐碱地上种植,则辣椒根系发育不良,叶片不肥大,易感染病毒病。

2 品种选择

一般选择抗病虫、丰产、耐贮运、商品性佳的优良品种,还要考虑各地消费习惯、市场需要、栽培条件及供应季节,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当地种植和销售的品种。目前主推品种有汇丰5号、GL-5朝天椒等。

3 栽培季节

华南地区适播期为7月至翌年2月。适期早播,可实现早产丰产。

4 育苗技术

4.1 种子处理

4.1.1 温汤浸种

先将种子用常温水浸泡片刻,然后放入50~55 ℃的温水中烫种,烫种时要不断搅拌并添加热水保持水温,15 min后将种子放入常温水中浸泡2~4 h,然后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

4.1.2 药剂消毒

目的是防止辣椒病毒病,可先将种子用常温水浸泡片刻,再浸入1%的高锰酸钾溶液中,10 min后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再放在常温水中浸泡2~4 h。

4.2 种子催芽

种子处理好后,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包裹好,放在30 ℃左右的地方催芽2~3 d。每天早晨必须用清水冲洗种子1次,以除去种子表面的黏液,防止种子发霉腐烂,促进种子早发芽。

4.3 播种方式

4.3.1 穴盘育苗

将穴盘放在整好的苗床上,往穴盘内填满营养土(用泥炭土、菇渣、谷壳、菜田土等按一定比例混合配制),用木尺刮平,然后用竹签扎1个,每个放入1~2粒种子。播后用营养土覆盖穴盘表面即可,并淋水至湿润。

4.3.2 营养块育苗

用普通地膜覆盖床面,按1~2 cm的间距摆放营养块,用喷壶从营养块上面洒水,让营养块表面全部浸润,待水分完全吸收后,用牙签或铁丝等尖细材料扎刺营养块,看是否有硬芯,如果仍有硬芯,要继续补水,直到吸水完全。吸水充足后,排掉地膜上的积水,将露白的种子平放到营养块穴中,每个营养块放1~2粒种子,播后用专用育苗基质覆盖营养块表面即可。

4.4 苗期管理

当幼苗长出1~2片真叶时要进行间苗,每穴或每个营养块留1苗,以保证幼苗生长健壮,并用50%多菌灵800倍液喷施1次。幼苗长出2~3片真叶时,可用0.1%尿素水追肥1次,追肥后用清水冲洗1遍,防止烧叶。苗期淋水不宜过多,保持表土发白,底土湿润即可。每天早上揭膜通风,晚上盖膜保温。

4.5 壮苗标准

枝叶完整,叶大而厚,叶色深绿,叶柄粗短,茎粗节短,无损伤,无病虫,根系发达。

5 整地定植

5.1 整地

以1年以上未种过茄科作物的地块为宜,选好地后每667 m2撒施石灰40~50 kg并深翻,然后每667 m2施入商品有机肥300 kg、复合肥25 kg和过磷酸钙30 kg作基肥。土壤翻耕耙碎后起畦,一般畦宽(包沟)1.3 m,畦高约30 cm。

5.2 盖膜打洞

畦整好后要覆盖银黑地膜,以减少杂草产生。具体操作为:用锄头在畦面两侧分别开小沟,把宽80 cm的地膜铺在畦面上,将地膜两边埋入小沟内,然后用泥土压实。用直径8 cm的铁筒在畦面打洞,每畦按双行“品”字型打洞,洞深6 cm左右。

5.3 定植

当幼苗长出4~5片真叶时即可移栽定植,春季要抢冷尾暖头天气定植,夏秋选晴天下午定植。定植密度要根据栽培季节做适当调整,春季种植株距为30 cm,每667 m2栽植3 500株左右;秋延后种植可适当密植,株距为25 cm,每667 m2栽植4 400株左右。定植后淋足定根水,以提高成活率。

6 田间管理

6.1 水分管理

定植后定根水一定要淋足,定植后3 d左右一般不再淋水,否则容易引起椒苗落叶。定植后5 d左右,结合查苗补苗轻淋1次缓苗水。缓苗后(定植后7~10 d)适当控制水分,以促进根群垂直下扎土层,使苗矮壮。幼苗长出1~2片新叶后要保持充足水分,以促进植株长茎、长叶。以后应根据天气情况和辣椒需水情况合理浇水。雨后要及时排水,以免引起各种病害。

6.2 追肥

追肥应遵循“轻施苗肥、稳施花肥、重施果肥”的原则。定植后6~9 d,每667 m2用0.2%的尿素水淋1次,以促进植株生长健壮。定植后10~30 d为植株茁壮成长阶段,同时开始开花、坐果,每次每667 m2施复合肥15 kg,结合施肥进行中耕培土、除草。结果初期田间管理的重心是施足水肥,每667 m2施复合肥20~25 kg、氯化钾5 kg;采收盛期每5~7 d采收1次,每采收两次就追肥1次。另外,结合病虫害防治进行叶面追肥。

6.3 整枝

对分枝较多的品种应将第1分枝以下的侧枝摘除,以减少养分消耗,提高果实商品性,并及时摘除下部的枯、黄、老叶,以利于通风透光;对上部枝叶茂盛的,可将两行植株间向内生长且长势较弱的分枝剪掉。

7 病虫害防治

7.1 猝倒病

一般苗期发病,幼苗露出土表的茎基部呈水渍状病斑,然后病部变成黄褐色,干缩成为线状,发病迅速,在子叶尚未凋萎前幼苗突然倒下,即猝倒。湿度大时,病株及附近床面上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可用75%敌克松1 000倍液灌根,或用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喷雾或灌根。

7.2 疫病

叶片产生暗绿色病斑,潮湿时部分叶片腐烂,茎、枝处病部呈暗褐色斑块或条纹,病斑以上枝叶很快枯萎死亡、脱落。茎基部常发生褐色腐烂,病部长出白色菌丝体。可用68.75%银发利1 200倍液或5%凯润2 000倍液喷雾,每隔7~10 d喷1次,连喷2~3次。

7.3 青枯病

一般在坐果初期发病,病株顶部叶片萎蔫下垂,随后下部叶片凋萎,而中部叶片萎蔫最迟。病株中午萎蔫,早晚恢复正常。严重时横切病株茎木质部,用手挤压有乳白色黏液溢出,这是青枯病的重要特征。可用72%农用链霉素4 000倍液喷雾或灌根,或用77%可杀得500倍液灌根等,每5 d灌1次,连续灌2~3次。

7.4 蚜虫

嫩叶及生长点被害后,多形成皱褶、畸形、卷曲皱缩。受害轻时叶片发黄,影响正常生长;受害重时,植株生长迟缓,甚至停滞。蚜虫还能传播病毒病,造成病毒病大流行,应及时打药防治。可用10%吡虫啉1 500倍液或25%阿克泰2 500倍液喷雾防治,交替用药,连喷2~3次。

7.5 棉铃虫

高效栽培技术篇7

食葵营养丰富,还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如VE、酚酸)及硒、铁、锌、铜等微量元素,其中,葵仁中酚酸含量达1 000 mg/kg。葵花籽富含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即亚油酸,含量占油酸的53%~68%,在人体中起到“清道夫”的作用,能消除体内的“垃圾”;经常食用,健脑益智;有助于降低胆固醇、血压、血脂和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葵花籽不含芥酸、胆固醇、黄曲霉素,对人体十分有利。食葵的营养物质含量属各类作物之首,市场畅销。现将食葵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总Y如下。

1 土壤条件

要求土壤有机质>12 g/kg、碱解氮>60 mg/kg、速效磷>6 mg/kg、速效钾>160 mg/kg,且土地平整,质地为壤土或砂壤土。

2 主要技术指标

目标产量:3 750 kg/hm2以上。

群体结构:收获株数7.80万~8.25万株/hm2,平均每盘粒数为900~1 000粒,结实率85%以上,盘粒重50~60 g,千粒重50~60 g。

施肥指标:施优质有机肥22.5~30.0 t/hm2,化肥总量450.0~547.5 kg/hm2,其中尿素150~225 kg/hm2、磷酸二铵225 kg/hm2、硫酸钾75 kg/hm2、硫酸锌15.0~22.5 kg/hm2。

3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选择适应本地种植的丰产性、适应性、商品性均较好的高产、稳产、抗病性强的品种,如KWS303、NWS667、S606。播前晒种3~4 d,以杀死病菌、提高种子发芽率。晒种后,精选种子,去除杂质、烂粒、碎粒、秕粒。

4 地块选择与整理

食葵切忌重茬,前茬以玉米、小麦等禾谷类作物为最好,轮作周期应在4年以上,按土壤肥力要求,选择排灌条件良好、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力均匀一致的地块[1]。地块可采用秋翻冬灌和春翻春灌,灌水力求均匀,低处不淹,高处不漏,灌水量为1 050~1 200 m3/hm2。犁地前,合理施肥,按二铵150.0 kg/hm2、钾肥75.0 kg/hm2、锌肥22.5 kg/hm2用量施入,然后深翻入土。播种的前一天用轻型圆盘耙或钉齿耙整地,耙地深度8~10 cm。

5 适时播种

播种期一般以4月5―15日或5月25―30日为宜。雨水多的年份在适宜播期范围内,应适当偏晚些,尽量在开花期躲过高温和降水不利天气,提高授粉率和抗病能力[2]。采取气吸式播种机播种,播种量4.5~6.0 kg/hm2。要求播深一致,一般为4~5 cm,晚播宜深(4~5 cm),早播宜浅(3~4 cm),覆土严密,无浮籽现象,播后将种子和土壤压紧,播行要直,无断行。在株行距配置上,采用小畦种植,畦距90 cm,每畦2行,行距45~48 cm,株距22~24 cm。

6 查苗补种及间定苗

播种时,发现断行及时补种;出苗后发现缺苗、断行,立即催芽补种。一般在1对真叶时人工间苗、定苗,2对真叶时定苗结束,要求留苗均匀,留壮苗,不留双苗[3]。

7 土肥水管理

幼苗现行后及早中耕,中耕深度16~18 cm。定苗后进行第2次中耕,结合定苗人工拔除株间杂草[4]。根据土壤墒情,分别于食葵现蕾初期、开花初期和灌浆期灌水3~4次。当株高达55~65 cm(即现蕾初期),结合中耕开沟培土,追施尿素120 kg/hm2,随即灌头水,在第2次灌水前,结合中耕追施尿素105 kg/hm2,灌水必须灌透灌匀,在籽粒形成至成熟期,再灌水2~3次。

8 辅助授粉

在花期可采取蜜蜂授粉,平均每0.67 hm2放置1箱蜜蜂。在无蜂蜜区,可采用人工辅助授粉[5]。

9 病虫草害防治

在菌核病防治上,做好种子药剂拌种工作,用种子量0.5%~0.6%的甲基托布津进行拌种;在发病初期,拔除并烧毁田间病株,同时用生石灰对病穴进行消毒;在现蕾初期,用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喷施,每隔7~10 d喷1次,连喷2~3次。在食葵霜霉病防治上,做好药剂拌种,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或25%烯酰吗啉,以种子重量0.2%~0.3%的药量拌种。发病初期可用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杀毒矾或甲霜灵锰锌加有机硅助剂喷雾防治。在食葵锈病防治上,发病初期,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25%丙环唑2 000倍液全株喷雾,注意叶片背面着药,每隔7 d喷1次,连喷3次[6]。在食葵黑斑病防治上,发病初期,及时喷洒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隔7~10 d喷1次,喷施2~3次。

在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发生初期,用毒死蜱进行喷施,可防止地老虎的危害。用50%辛硫磷拌麸皮傍晚施在幼苗旁,用量为60~75 kg/hm2,可用于防治地老虎、金针虫、蝼蛄等[7-8]。在向日葵螟虫防治上,在幼虫尚未蛀入籽粒里的关键时期进行药剂防治,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800倍液喷雾,隔5 d再喷1次效果较好。在成虫盛发期,于20:00―21:00用40%毒死蜱乳油800倍液喷雾。

耙地前,用氟乐灵1.2~1.5 kg/hm2兑水450 kg/hm2进行土壤处理,用机力喷雾器均匀喷雾,耙耱深度4~5 cm。

10 收获

食葵花盘背面呈现黄色、茎杆变黄、中上部叶片褪绿变黄,即达到生理成熟,此时可进行人工收获[9]。机械收获的田块,在生理成熟后8~10 d花盘变成黄褐色时收获最佳。

11 参考文献

[1] 刘文蕴.食葵型杂交葵花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4(3):45.

[2] 范丽娟.龙食葵系列向日葵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64-65.

[3] 黄爱军,柳延涛,陈寅初,等.塔城地区滴灌食葵高产制种栽培技术[J].新疆农垦科技,2012(6):6-7.

[4] 叶尔兰・斯拉木哈孜.食葵高产栽培技术[J].农村科技,2012(3):15-16.

[5] 刘继霞,山军建,曾宝安,等.向日葵新品种LD5009特征特性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262-22264.

[6] 赵世贤,魏伟.阿勒泰地区大食葵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07(5):33.

高效栽培技术篇8

平菇品种不同,其子实体正常发育所需的温度范围也不同,生产上常按温型分类,如高温型、广温型、低温型等;除夏季首选高温型外,一般生产季节栽培均选用广温型品种。

2菌种制作

菌种制作分母种、原种和栽培种。母种和原种一般从有资质、信誉度高的生产单位购买。栽培种制作容器最好用低压聚乙烯塑料袋,生产上选用17 cm×33 cm×40 mm的袋子。

2.1培养基及配方

培养基有木屑培养基、棉籽壳培养基和玉米芯(谷物)培养基等,配方如下:①木屑培养基。木屑100 kg、麸皮25 kg、米糠10 kg、石膏2 kg、磷肥2 kg、白糖0.5 kg、50%的多菌灵0.2 kg。②棉籽壳培养基。棉籽壳100 kg、麸皮10 kg、石膏1 kg、磷肥2 kg、50%多菌灵0.2 kg。③玉米芯培养基。玉米芯100 kg、麸皮10 kg、玉米面8 kg、磷肥1.0 kg、白糖0.5 kg、50%多菌灵0.2 kg。玉米芯要粉碎成大豆大小的颗粒,再用1%的石灰水浸泡堆闷24 h后,拌入辅料。粮食类一般不用来作培养基。

2.2配料与接种

制作菌种,除掌握以上配方外,还要使拌料水分恰到好处,含水量偏低,菌丝生长缓慢、纤弱;水分偏高,料温随之上升,易酸败,菌丝生长受阻。常用感观测定,即手握培养料,指缝间有水溢出但不下滴,伸开手指,料在掌中能成团,掷地四分五裂,落地即散,其含水量较为适中。配好的培养料可用机器装袋,也可用人工装袋;人工装袋,要边装边压实,用力均匀,做到料袋四周紧实而无空隙,装好后,两头(或一头)直接用线扎成活结。常压灭菌时,锅内温度达到100 ℃时,保持10~12 h,待温度降至60 ℃时,打开蒸锅[1-2]。待料温降至25 ℃左右时即可接种。接种箱消毒一般用气雾消毒剂(2g/m3)熏蒸,先将原种用长镊子搅碎,在无菌条件下,打开栽培袋口,均匀倒入原种块,用塑料扎绳扎好。注意扎线不要扎得过紧,以防止菌种不透气、难发菌,也不要扎得过松,以防袋口落入发杂菌孢子,引起杂菌污染;松紧掌握在肉眼看不到缝隙,但能吹得进气流为佳。接入的菌种块要正好处在扎口中心位置,有利于种块尽早封面。

2.3培养

在培养过程中,要防止塑料袋被硬物刺破,应经常检查杂菌污染和鼠害,以防杂菌滋生,影响制种成品率。低温下注意保温,堆码层数可达6层以上,菌棒上用草帘等覆盖;高温季节注意降温,堆码层数不超过3层,层与层之间保持20 cm的距离。发现污染的菌棒要及时清除,一般采用焚烧或放到粪池内浸泡,不能随便乱扔。合格菌种的标准:菌丝体纯白健壮,粗细均匀,菌落延伸整齐一致,尖端部位分枝清晰,不杂乱,没有毛霉、木霉等菌落;成熟的菌种,菌丝浓密、具有光泽,有“回菌”或生出菌皮现象,有时还有水珠分泌,但基质清楚可辨,不收缩、不干涸。栽培种菌龄,木质培养基以菌丝发到底后8~10 d内使用最好,棉籽壳、玉米芯培养基以菌丝发到底后2~8 d内原基形成之前使用最好,这时挖出的菌种成块,菌丝量最大,有弹性,有香味,移植后菌丝萌发快,定植早。一般低温下培养菌种,只要不出菇,时间延长对菌种质量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在高温情况下,即使不出菇,也不能随意延长时间,因为在高温下,菌丝体生理代谢活动旺盛,它不但要消耗培养料中的养分,同时还会加速自身的衰老速度。凡菌皮过厚、老化干缩、菌丝生长稀疏或培养料结合松散,菇体长出袋外的菌种,以及带有虫卵、杂菌的所谓“生料菌种”,都不能当作菌种栽培。

3栽培场地准备

菌种接入料袋后,从菌丝萌发至现蕾,可在室内,也可在室外菇棚进行;现在采用菌棒从灭菌锅出来后直接进入出菇棚,进行接种、发菌、出菇的方法。根据不同季节的生产要求选择不同的场地,高温季节的平菇生产应选阴凉湿润的场所,冬季平菇生产应选向阳的场所,所选场地均应有清洁无污染的水源,环境卫生良好,不易受交叉污染;且地势平坦、交通方便等。菇棚最好用钢筋支架或者用竹片加钢筋混合支架,大棚长50~70 m、宽6 m;棚顶用0.07 mm厚的农膜覆盖,外盖草帘或无纺布,棚内顶部悬挂滴管,滴管一头封死,一头可连接在潜水泵的出水口,喷水只能用天然的河水,不能用自来水。菇棚搭建好后,在菇棒未入棚之前,应进行1次彻底的消毒杀虫。可在床面和四周撒上石灰,再用3%石灰水和高氯氰菊酯2 000倍液重喷1遍四壁及地面重[3]。

4菌棒制作

平菇栽培基本上采用熟料袋栽,培养料配制后先经高温灭菌处理,然后进行播种和发菌的栽培方法。夏季、早秋及晚秋投料生产以选用熟料方式最为理想。

4.1栽培原料

用于平菇栽培的主要原料有棉籽壳、玉米芯,其他原料如稻草、麦秸、花生壳也能生长,但产量不高。生产时在棉籽壳中加入10%~20%粉碎的稻草,能提高平菇的产量和菌丝的发菌速度,降低污染率。原料配方为:①棉籽壳100 kg,麦皮5~8 kg,磷肥2 kg,石膏粉1 kg,石灰1 kg,含水量65%。②棉籽壳80 kg,粉碎稻草16 kg,磷肥2 kg,石膏粉1 kg,石灰1 kg,含水量65%。③玉米芯100 kg,麦皮15 kg,磷肥2 kg,石灰2 kg,石膏粉1 kg,含水量65%。原料必须新鲜无霉变,使用前最好曝晒2~3 d;此外,为使玉米芯易吸水软化达到高产,要把玉米芯用粉碎机加工成黄豆粒大小颗粒为佳。

4.2装袋与灭菌

早春、夏季选用20 cm×45 cm、厚20 μm的袋子为宜;中秋及晚秋应选择(22~25) cm×45 cm、厚20 μm的袋子。筒袋一头留7~9 cm,并用脚踩牢,向袋内装入培养料,边装边压实、四周均匀不留空隙、中间略微疏松,利于发菌,当料装入距袋口7~9 cm时,将料面压平,把袋口收拢,扎上活结,套上事先做好的塑料环,并将袋口多出的薄膜翻卷入塑料环内,环口用方块棉布盖住,再用车胎皮圈固定封牢。调转料袋方向,按上述方法,将料袋装好,并用套环将袋口封扎,装料松紧要达到手按料袋有弹性、手抓料袋有硬度,可直接进行常压灭菌。为防止培养料变酸和变质,装好的料袋要马上进行灭菌,常压锅灭菌时,最好在4~5 h内温度达到100 ℃,保持10~12 h,然后停止加热,利用余热闷闭7~8 h出锅。当料温降到30~40 ℃,应及时地进行接种。

4.3接种

接种前从外表观察菌种是否有杂菌污染,剔除污染的菌种后,用0.1%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1~3 min,所有用具等也要消毒。做好周边的环境卫生,接种室先用气雾消毒剂熏蒸1次,用消毒剂2 g/m3,消毒30 min后通风,待药味全部散尽后,即进行开放式接种。接种时用镊子除去菌种袋内较干燥的培养料,然后将菌种填满袋口,再用2层报纸封口,扎上皮圈,照此方法,再接另一头。此法接种操作简单、快速,接种成活率高,因套环内透气性好,种块3~4 d即可萌发封面,杂菌污染机会少,但要注意环境卫生和用具等的消毒[4]。

4.4菌棒排放

合理排放菌棒,适时进行倒袋翻堆和通气增氧,控制好发菌温度和环境温度等,熟料袋栽的温差变化小,菌袋温度的变化主要受环境温度影响。为了合理控制发菌温度,菌棒的排放形式一定要与环境变化密切结合,当温度在20~26 ℃时,菌袋可采用墙式排放堆码,按井字型将菌棒堆叠成垛,堆高5~8层菌袋;当气温上升到28 ℃以上时,菌棒一律为单行排列,排间距不小于50 cm,堆高要降到2~4层,同时要加强培养环境的通风换气,且日夜通风。盛夏季节,当气温超过30 ℃时,菌袋必须贴地单层平铺散放,发菌场地要加强遮荫,加大通风散热的力度,必要时可泼洒凉水促使降温,将料袋内部温度严格控制在33 ℃以下。

4.5发菌期管理

正常情况下,采取集中式发菌的菌袋,每7~10 d倒袋翻堆1次,若袋堆内温度上升过快,则应及时提早倒袋翻堆,翻袋时上下内外菌袋对调位置,以调节袋内温度和袋料湿度,改善袋内水分分布状况和袋间受压透气状况,促进菌丝均衡生长;同时可根据气温和料温的变化趋势,调整菌袋的排放密度和堆码高度。熟料菌袋随着菌丝的不断生长,菌温会随之上升,因而要加强对袋堆内层温度的检查,但要注意,只要菌袋尚未培养成功进入出菇管理都要防止烧菌现象发生。发菌期间,每隔5~7 d对菌袋周围环境喷施高效氯氰菊酯200倍液,可明显防虫、驱虫、杀虫。

4.6催蕾

当菌丝长到料袋3/4时,即可进行催蕾出菇管理,菌袋排放仍按原来发菌阶段的方式,不要急于墙式码堆,催蕾方法是:白天和晚上全部敞开大棚两头及中央两旁薄膜,让冷空气直接吹击菌袋,中午用井水向顶棚薄膜内外、棚内空间、地面喷水1次,以降低袋温,拉大温差,促使菌蕾形成。当菌丝长满发透,手按菌袋硬挺结实、富有弹性,菌袋表面有淡黄色水珠分泌或出现团状的原基时,即表明菌袋发菌已达到生理成熟,等菌袋原基有80%出现时,即可就地墙式码堆出菇。如品种选择不对路或天气反常气温高等使菌袋形成了菌皮,管理上应立即散开料袋,降低袋温,并用刀片按“川”字形在袋两头菌皮上划3道刀痕,刀缝长8.0 cm、深1.0 cm左右,每天中午喷水1次,按照常规管理,等待现蕾。

5出菇期管理

5.1码堆

将生理成熟度一致的菌棒相对集中堆码,防止菌墙出菇参差不齐。在菇棚内先铺上地膜,揭掉两头的覆盖物,按单行排放菌袋,一层层堆码成菌墙,每层15~20个菌袋,层高5~7个,袋与袋之间不要紧靠在一起,相隔1.0 cm,以利透气、散热。为防止菌袋滑脱、菌墙倒塌,要充分利用墙体作依托,在底层靠走道的菌袋旁打桩立柱。

5.2原基期管理

出菇菌袋排放完毕,首先使菇棚具备适宜的出菇环境,此时菇场内不宜过暗,不能郁蔽,要给予一定的散射光照,保持空气新鲜,日常管理除了对菇场的地面、墙壁、棚顶和空间每天喷1次水提高湿度外,还应适当通风。凡袋口用套环加报纸封面的,应将封口纸划破、戳穿或完全除去;凡袋口采用扎绳、打洞透气发菌的菌袋,只将扎绳解掉,依品种情况分别对待:一是灰白浅色等品种,可保持原态,让其在透气孔内自然形成菇原基。不打开袋口,既保持料内水分,又因出菇集中、丛大、菇柄干净、商品性好、售价高。二是黑灰色品种,因好气性强、菇柄粗,在透气孔内菇蕾帽不出来,所以袋料菌丝一经发好,就应在袋两头中央部位用刀片划三道“川”形,刀缝长2.0 cm,缝与缝宽2.0 cm,当袋口形成大量原基后,仍以保湿为主,原基体小嫩弱,对水分和风吹比较敏感,切勿对原基喷水,不需要大量通风换气。一旦原基满足了要求,就进入开放式管理,以保证氧气的供应。

5.3珊瑚期管理

进入珊瑚期后,应及时揭开菇棚两边的薄膜,让空气对流,如果进入珊瑚期后仍不通风或空气不对流,菇体只长柄不长盖,形成金针菇类形。珊瑚期通风要缓慢;通风大小,主要靠敞开薄膜度来进行,珊瑚期平菇的需氧量不是太大,因而通风量也不宜太大,若风力太强,气流过快,会造成小菇干枯。每天喷1次水,如遇到干燥天气,菇体上也可以少喷水,以防止菇体干枯和促进菇盖、菇柄的形成。雨天空气湿度大,适当通风,但不要喷水。

5.4成形期管理

当幼菇菌盖达到1.0 cm以上时,菇棚内的喷水次数要相应地增加,并可直接向菇体上喷水,以菌盖上不积水为宜。白色或灰白色平菇对积水比较适应,无异常反应;但黑色平菇对积水较敏感,极易产生黄斑。喷水时间为10∶00和16∶00各1次。随着菇体的长大,对氧气和水分的要求也进一步增加,喷水量要由小到大,通风量也由小到大;外界风力较大,不能开对流风,只能开避风口,并加大喷水量。

6采收

平菇成熟标准是菌盖边缘由内卷转向平展,此时菇体单重达到最大值,生理成熟度也最高,菇盖外缘韧性较好,菌盖不易破损,肉厚、肥嫩,商品外观性较理想,售价高。平菇成熟后,要及时采收,采收过迟,菇体老熟,会散发大量孢子,不仅消耗料袋营养,而且孢子散发到其他小菇子上,也造成小菇未老先衰。采收时用手按住菇体基部,轻轻旋转就可。采后应将袋口残留菇体清理干净,接着进入转潮期管理。

7转潮期管理

第1潮平菇采完后,将菌袋停水吹晾4~5 d,再用重水循环喷湿菌袋进行补湿,以后每天喷轻水1~2次,并正常进行通风换气,使袋口料面保持半干半湿状态。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再经7~10 d管理,第2潮菇便会陆续发生。如遇天气反常、温度偏高的情况下,转潮速度将明显减慢。第2潮管理与第1潮管理基本相同。

8参考文献

[1] 黄红军.大棚平菇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0(2):28,37.

高效栽培技术篇9

1生态建园

选择在海拔450m以下、坡度不超过15°、土层厚度不少于60cm、水源充足、无冻害的地方建园,挖穴直径100cm、深80~100cm,用表土回填,施足基肥。在相对缺水的地方要配置75m3/hm2以上的蓄水池,用作抗旱和配药。在地势低洼处或水田建园,要注重排水系统的建设,确保80cm厚的表土层不积水,田间道路合理布局,以利果园的日常管理。

2育苗定植

选用无核鸡心黄皮和兴宁市水果技术推广中心选育成的本地生黄皮,这些品种具有果大味甜、果肉嫩滑、市场价值好、适于兴宁地区种植和发展的优点。苗木是黄皮树体的基础,培育植株健壮、根系发达、叶片浓绿、高15~20cm、有分枝、无病虫的优良壮苗。兴宁地区种植黄皮果时间为2月底至3月初,或9~10月。为达到依期栽植,必须完成备耕开穴埋肥、回土等工作,做到细致种植。定植要在土温高于15℃时进行,定植时做到种苗根系舒展,分层覆土压实,深浅适度,根颈部位与地表齐平,淋足定根水,保持土壤湿润,植后加盖稻草覆盖,确保移栽后成活率高。黄皮植株较矮小,适当密植既能充分利用光照条件,提高光合效能,又能增强树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善园内局部自然小气候,提早结果。种植密度平地株行距3m×4m,植1~2株/穴,约栽1 500株/hm2;山地开梯田种植,株行距2.5m×4.0m,植1 800株/hm2左右。密植园种植2周年开始投产,第3 年进入丰产期,比常规种植1 株/穴的果园提早1年进入丰产期。

3肥水管理

施肥以腐熟有机肥为主,最好是腐熟花生麸肥,其他单元素肥料主要是氮、磷、钾肥,按比例补充,如果出现微量元素缺乏症,应及时补施矫治。施肥量依树龄而定,树龄小应勤施薄施,树龄大应定时施,做到及时施肥,促进生长发育。黄皮树施肥应在根系活动期间进行,以利于根系吸收。广东兴宁地区冬季较冷,11月至翌年2月根系处于休眠状况,此时期不宜施肥,应深翻改土,增施腐熟有机肥为主,3~10月为根系最活跃时期,此期应适时追肥。幼树一般每月施肥1次,施氮肥尿素100g/株或复合肥250g/株,成年树可每年施肥3~4次,施尿素150g/株或复合肥500g/株、豆麸500g/株,挂果树需肥量大,应适当增加施肥量。有机肥以深施为主,其他肥料穴施或土表撒施,施后覆土。黄皮的吸收根主要分布在土壤0~30cm,一般化肥养分速效、易流失,可采取地面撒施,然后进行浅中耕与土壤混合,轻培土。如遇干旱天气,应及时淋水,促进肥料分解,有利养分吸收。

4整形修剪

果树具有自我调节生长的能力,让其地上部的树叶和地下部的根系自主平衡生长。枝、叶、根都是吸收和制造养分的重要器官,尽可能保护其不受损伤,才能最大限度地生长和结果,特别是幼树的枝叶数量有限,切忌随意剪除,否则会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及其产物,延缓树体的生长和迅速扩大,从而延迟结果和降低早期产量。幼苗定植成活后,距地面30~40cm处摘心,选留3~4条生长健壮、分布均匀的枝条培养为主枝,以后每次侧枝老熟后进行摘心、抽梢后选留2~3个分枝角度好的壮枝。结果树修剪主要在采果后进行,结果母枝采果时不带叶剪,只剪全部果穗部分,短截落花落果枝,剪除病虫枝、枯枝和影响光合作用的交叉枝,避免过度修剪,导致树体早衰和生产能力的丧失。

5花果管理

黄皮易成花、花量多,消耗树体大量营养,易造成大小年结果现象。因此,抽生花穗时,应先疏除主干上的无叶枝和衰弱花枝,以减少养分消耗;开花时,疏除花穗基部1~2个发育不良的侧穗,保留中间2~3个侧穗并短截,使花穗大小适中,着果均匀。疏果一般在果实黄豆大小时进行,每穗保留大小一致的果实15~20个,并喷1次药防治病虫害,然后套袋。用牛皮纸套袋的效果最好,其果实着色均匀,成熟期较一致,裂果少,商品果率比对照提高30%以上,并达到无公害鲜黄皮果实的食用安全标准要求。

6生草栽培

黄皮树的吸收根主要分布在地表层,采用行内化学清耕、行间生草的方法,保护吸收根不因机械除草而受到损伤,同时防止水土流失,创造良好的根际生长环境和降低劳力成本。行内化学清耕多采用对黄皮根系和动物无毒害、广谱性、分解快的草甘膦类除草剂,1年只需喷2次即可有效控制杂草,枯死的杂草还可以肥土,增加土壤有机质。

7病虫害防治

一般情况下,黄皮果病虫害较少,可以不用药防治,但对连片种植密植园较易发生病虫为害。提倡无病虫栽培,强调监测及局部防治,尽可能保护天敌以及采用生物农药,加强病虫情的的监测。一旦发生病虫害,尽可能先行点治,将其控制在经济允许范围内,一般不全园喷药,所用农药必须经过注册登记且允许用于果树,对黄皮低毒、低残留和安全。防治黄皮炭疽病可用1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或波尔多液300~500倍液;防治蚜虫可用2.5%鱼酮藤乳油750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防治潜叶蛾有特效。此外,还可适时修剪,通风透光,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条件。

8参考文献

[1] 周碧容,易干军,曾继吾,等.黄皮早结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广东农业科学,2009(5):182-183.

高效栽培技术篇10

近年来,在华南农业大学及省、市、县农业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梅州丰华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五华县横陂镇叶湖村原国有异地开发新垦耕地进行有机稻生产。该基地面积33.3hm2,其土质、灌溉水、空气良好,周边环境无污染,2006年该基地获得香港有机认证中心检测认证。2007~2008年早、晚二造共计进行有机稻生产80 hm2,平均产稻谷5 280kg/hm2,产值52 275元/hm2,纯利34 275元/hm2,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有机稻高效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品种选择与处理

选择未经基因改造、食味品质优良、综合抗性强、丰产的品种,如五星丝苗、象牙香占、美香占、野红米等。早造于3月1~2日(晚造于7月上旬)开始浸种、催芽,用种子26.25~30.00kg/hm2。浸种催芽前用成都绿金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绿晶0.3%印楝素乳油400倍稀释液浸种2h,然后用清水浸种12h后起水用竹箩催芽。

2播种育秧

有机稻种植选择环境无污染、灌溉水源洁净的地块。秧盘育秧按1hm2大田用秧地120m2,用561穴的秧盘600个/hm2或用434穴的秧盘750个/hm2,整地时施用有机水稻生产肥(精制有机肥,有机质养分≥30%,有机N、P、K≥8%),秧盘上的营养土不施用任何肥料。大田育秧,按1hm2大田用秧地0.2hm2,整地时施用“有机水稻生产肥。秧厢做到平、烂、净。于谷种催芽至露白后开始播种。早造育秧播种后应覆盖薄膜防寒,经2~3d晒好秧田秧板后淋施经稀释的沼液肥,然后灌回浅水。秧田期根据实际情况,人工摘除秧苗叶片上的三化螟卵块,拔除田间杂草,并喷施苏云金杆菌(Bt)+纹霉清稀释液1次,以防治病虫害。

3合理密植

适时抛(插)秧,合理密植秧。秧盘秧于秧苗3.5片叶左右时抛秧,大田秧苗早造于3月底至4月上旬(晚造于7月底至8月初)插植。有机水稻因全过程施用有机肥,水稻分蘖能力相对较弱,应适当加大移栽密度;但密度不宜过大,以免引起纹枯病等病虫害的大发生。抛(插)秧规格采用20cm×23cm或23cm×23cm为宜,抛(插)秧18.00~21.75万株/hm2。

4肥水管理

由于有机稻生产基地是新垦耕地,土质较瘦瘠,应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2年来进行冬种紫云英绿肥,在插植前20~25d压紫云英鲜苗18.75t/hm2左右。在耙田时施用有机水稻生产肥1 200kg/hm2、腐熟禽畜粪3 000kg/hm2或灌施沼液30t/hm2。插(抛)秧后5~7d施用有机水稻生产肥600 kg/hm2,以后根据苗情进行施肥。大田抛(插)秧后保持泥皮水至浅水,做到泥皮水抛(插)秧,浅水分蘖。够苗后及时露晒田,幼穗分化期复水3cm,孕穗期至齐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至成熟期干干湿湿,实行间歇灌溉。

5病虫螺草害防治

在病虫害防治上,一是放赤眼蜂。分别在水稻分蘖盛期、破口期放赤眼蜂防治三化螟、稻纵卷叶螟,每次放30万头/hm2。二是鸭稻共作,放小型家鸭下田吃虫子,以减少或除去稻基部的害虫如稻飞虱、地下害虫等。抛(插)秧后第10天放第1批小型家鸭;插(抛)秧30d换放第2批小型家鸭,每次放150只/hm2。三是设置杀虫灯。实施杀虫灯诱杀害虫,插(抛)秧20d设置20W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诱杀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叶蝉等害虫成虫,降低田间虫口密度。四是喷施生物农药。分别在水稻分蘖盛期和破口期,用绿宝EM液剂2 250mL/hm2+苏云金杆菌(Bt)2.25/hm2+纹霉清15包/hm2对水900kg各喷施1次,防治稻瘟病、纹枯病、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五是种草保护天敌,以虫治虫。抛(插)秧前在稻田四周及田埂撒播种植胜红蓟(臭草),为害虫天敌提供生存环境,利用天敌控制稻田虫口密度。防治福寿螺,分别在大田耙田前和抛(插)秧后根据福寿螺危害情况进行人工捕捉;耙田后抛(插)秧前,撒施茶麸粉225 kg/hm2。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人工除草,以减少养分消耗。

6收获

水稻成熟后,采用收割机收割,在收割时注意保证收割机不漏油,以免污染干谷。

7参考文献

[1] 周袭虎.有机稻规范化栽培技术[J].广东农业科学,2009(2):92-93.

[2] 邹云霄,艾新民.有机稻高效栽培技术[J].北方水稻,2008(3):130-131.

[3] 赵晓斌,贾明清,杜永林,有机稻米生产的配套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04(5):20-22.

高效栽培技术篇11

1 选择地块与整地

选地:选择耕层深厚,肥力较高,保水保肥,排水良好的平整地块,有机质含量在2.0~3.5%,速效N 120~160mg/kg以上,速效P 10~15mg/kg以上,速效K 130~180mg/kg以上,土壤pH值在7左右。以平川地为最好,二洼地次之,最好不选择在岗坡地和低洼地。

收获后最好进行秋翻,最佳翻地深度为:20~25cm,打破犁底层,翻后及时拖平耙压,做到无漏耕、无立垅、无坷垃,土块疏松,细碎。没有大型机械条件的收获后及时灭茬,然后拖平镇压。

2 种子选择及其处理

2.1 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生态条件,选用经审定推广的优质、安全成熟、抗逆性强、高产的优良耐密玉米品种。如:先玉335、良玉99等。种子质量要达到: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9%,发芽率不低于95%,芽势不低于90%,含水量不高于14%。

2.2 种子处理

2.2.1 晒种

播前15d,将种子晾晒2d。

2.2.2 发芽试验

播前10d,进行1~2次发芽试验。

2.2.3 种子包衣

使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是防治苗期地下害虫、苗期病害及丝黑穗病的有效措施。

3 垄向与垄距的确定

3.1 垄向

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纬度计算出相应的垄向。将罗盘放平,转动罗盘让指针对准0°和180°,然后沿20°和200°画一条直线,这条就是我们要播种的垄向,即磁南偏西20°垄向。垄向计算结果:白城:20°01′。

3.2 垄距

依据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以及玉米株高,经计算,将传统的均匀垄距(65~70cm)改为由大小垄组成的组合垄,可最大限度地提高光能利用率。大垄距160cm,小垄距40cm,株距14~15cm,种植密度6.5~7.0万株/hm2。

将原来的3垄改种两垄,空1垄。在原垄的两侧播种,原空垄的株数和肥量分配到种植垄上,总施肥量和总密度不变(增加10%),改善通风透光条件。第2年在1.6m空垄间,距根茬35cm处播种,雨季来临前在1.6m空垄中间进行深松,深度30cm,如此隔年交替种植、深松。这样4a播种轮回到第1年播种的位置上。本技术适宜区域为地势平坦,自然降水充配地区,陡耕地和易旱区无灌溉条件地块不适宜采用本技术。

4 播种机调试

播种机第3、第6排种器拆除,剩下的6个排种器按0.4~1.6m调整。播种机肥料分配器由8孔改为6孔。

4.1 播期

当耕层5cm地温稳定通过6~8℃,含水量 20% 左右时,开始播种,本区一般在4月25日~5月5日进行播种。

4.2 播种

在平整好的土地上用播种机以定向、定距大小垄的种植方式进行播种。严格控制播种密度。播深以3~4cm为宜,深浅一致,精量播种,播后及时镇压。

5 施肥

5.1 施肥原则

以缓释长效复合肥为主,速效肥为辅,一般N 300~320kg、P2O5 120~150kg、K2O 120~150kg。每生产100kg籽粒需要的养分:玉米纯N(kg)3.0~3.2,P2O5(kg)1.0~1.2,K2O(kg)1.8~2.0。

作物需要养分的数量和比例,因作物的品种特性、产量水平、栽培方法、土壤和气候条件的不同而不同。作物对肥料的利用率一般为:氮肥30%~40%;磷肥10%~25%;钾肥40%~50%。因此,在确定施肥量时,需综合考虑。

5.2 施肥方法

播种同时施入种肥于种子的侧下方5~8cm处,种肥施用量为(N15%,P2O515%,K2O15%)的复合肥80kg/hm2;在播种的2行中间施入底肥,施肥量为(N15,P2O515,K2O15)复合肥720kg/hm2,深度10~12cm。定苗2周后进行追肥,应用拖拉机牵引施肥机械将肥料侧施于玉米苗的外侧8~10cm,施肥深度8~10cm,施肥量为尿素分别为380kg/hm2。

6 田间管理

玉米高光效栽培模式田间管理与普通种植方式一样。一叶一心查田补苗,三叶一心时定苗。病虫害防治:玉米大、小斑病用多菌灵或代森猛锌防治;粘虫用敌百虫或敌敌畏防治;玉米螟在玉米新叶期用锌硫磷颗粒剂,每株撒2g与叶从内4~5片叶上。

7 收获

7.1 收获时间

玉米苞叶变黄,玉米子粒形成黑层(将玉米子粒从果穗拔下,成熟子粒基部形成一黑层)时,是玉米成熟的标志,切勿过早收获,一般在10月上旬。

7.2 收获方式

对于人工收割的地块,秋季收割时,留根茬高度为30~35cm,带玉米果穗收获后,将总量一半的玉米秸杆依次均匀放置在0.4m小垄中间,秸杆根部朝向西南,堆放高度不能超过根茬的高度,以防被风吹走,其余的秸杆运出地块。也可以只留根茬30~35cm,秸杆运出地块。对于机械收割地块,留根茬高度30~35cm,秸杆粉碎还田,第2年使用免耕播种机播种。

参考文献

[1] 金瑞华,鲁素云.作物病虫害防治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1986.

高效栽培技术篇12

1 植物形态

龙牙木为五加科木属多年生长落叶小乔木,高达5 m,树皮灰色,少分枝,密生坚刺,顶芽大,小枝灰褐色,密生镇刺,冬芽锥形,紫褐色,有多数鳞片;侧芽小,卵形,褐色至紫褐色、具有鳞片;叶大、互生,为2~3回奇数羽状复叶,长达80 cm,总叶柄长,基部抱茎,羽片有小叶9~13片,基部有小叶一对,小叶卵形成椭圆状卵形,长6~12 cm,宽2.5~8 cm,基部圆形至微心型,希楔形,先端渐尖,边缘有疏生锯齿,或为粗大牙齿,或成波状,表面暗绿色,无毛或沿脉有细刺毛,背面淡绿色,叶脉明显突出,花絮顶生,伞型花序,聚生为伞房状圆锥花序,长27~39 cm,主轴短,长2~5 cm,密生灰色短柔毛,伞形花序直径1~1.5 cm,总序柄长0.6~0.7 cm,均密生短柔毛,花苞披针形,膜质,花萼杯状,长约0.2 cm,光滑,上端5裂。花瓣5,黄白色,卵状三角形,开放后反卷,雄蕊5,比花瓣短,子房5空,花柱5,分离或基部合生,果实为浆果状核果,呈球形,5棱,熟时黑色,径0.4 cm,内有种子2~5粒,花柱宿存。

2 栽培技术

2.1种子处理

9月中旬将收获的果实放入水中浸泡2~3昼夜,捞出后搓掉果肉、果皮,用水选法选出好籽,将种子与3倍湿沙混匀,沙的湿度以用手握可成团撒手即散为好,于室外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段,进行层积越冬催芽。坑深在地下水位以上,种子放在冻层以下,贮藏坑内铺一层粗沙,再铺5 cm厚湿润沙,坑中央插一通气秫秸,将种子与湿润沙按1∶3的比例分层放入坑内,每层3 cm左右,间隔的湿沙层约3 cm种子堆放到冻土层为止,其上覆10~30 cm湿润沙再盖土堆成脊在坑周围设排水沟,也可在室内将种子与3倍湿沙拌匀,放到花盆与木箱中,经常喷水,保持湿润到来年春天,等待种子大部分露白时即可播种。

2.2整地

栽培龙牙木以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平坦向阳地为好,高岗地,低洼地不易种植,将种植地块进行秋翻或春翻,深度达到30 cm左右,结合整地施农家肥3000 kg左右,并将土壤进行消毒,将硫酸亚铁粉碎后,直接撒于土中,每亩用量约20 kg左右,为防止地下害虫可将硫磷颗粒剂与基肥混拌后施到土中,既可起毒土作用,又可杀死肥料中的虫卵和幼虫,每吨肥料中可混入0.25 kg药剂,然后在按1~1.2 m宽作床。

2.3播种

4~5月份当种子裂口露出小白点时播种,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按行距10 cm,划开3 cm深的小沟即可播种,每平方米播种量为5 g左右,播后覆土1.5~2 cm稍镇压,平整用草帘,树叶等覆盖床面。也可浇透水后,喷施土壤增温保湿剂。

2.4苗期管理

出苗达70 %左右即撒出覆盖物,用遮阴度50 %~70 %的遮阴网搭设简易棚遮荫,当苗长2~3片真叶后去掉遮荫物。同时疏去弱小苗,3~4片真叶时,按株距5 cm定苗。

苗田一般追肥化肥1~3次,第一次在遮荫后,每亩追肥10~15 kg过磷酸钙,最好用2 %~4 %的过磷酸钙溶液进行根外追肥,一个月左右再追一次肥。6~7月份追第三次化肥,每亩施20 kg过磷酸钙和15 kg硫酸铵,追后浇水一次,如果发生地下害虫可用辛硫磷或敌百虫500~800倍液浇灌 ,辅以人工捕捉,生长期做到除草、浇水相结合,促使苗木正常生长发育。

3 移植

3.1移栽方法

移栽前的整地和施肥方法与苗田相近,但山地最好进行水平带状整地,因地制宜的进行林下栽植。早春(3月下旬至4月末)或秋冬落叶后(10~11月)封冻前移栽,早春栽植成活率较高。选当年生长健壮的大苗移栽,按株距0.3 m,行距0.3 m;挖沟,沟深10 cm,3~4行为一垄,垄距为1 m。每株施入腐熟农家肥2 kg左右,并拌入适量毒土将龙牙木苗栽入坑内,填土至原苗埋土印迹上,做水盘,灌水后封土,每亩栽植2880~3600;也可根据地块进行株距0.5 m行,行距1 m定点栽植。

3.2田间管理

高效栽培技术篇13

1 桃树建园

地下水位不能高于1 m。桃树属浅根性,生长旺盛,需要通气性良好的土壤。地下水位过高时,要起垄做高畦。桃树耐盐性差,盐分含量以1 g/kg为宜,盐碱重的地段应先改良再建园,避免老桃园重建。这是因为在成年桃园里补栽桃树或在刚刚砍伐不久的桃园里再次栽植桃树,常表现为生长衰弱、产量低或出现流胶病、溃疡病等病害,发病严重的果园,生长几年后突然死亡。

2 树形选择

采用主干形。桃树主干形是简化管理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树适宜于高密度栽植,尤以4 995株/hm2为最佳。树形建成后,1株树上只留1个直立的中干枝为永久枝,在中干上所着生的分枝全都是临时性的结果枝,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主枝、侧枝、结果枝组等。

主干形树形的特点:一是见效快。第1年芽苗定植,第2年可产桃近5 kg/株,第3年产量甚至能够达到75 t/hm2。二是管理简便。树形建成后,树高不超过2.5 m,冠径在1 m范围内,每年都是一年生的新枝挂果,80%的枝控制在50 cm以内,甚至更短,管理操作很方便、简单。三是光能利用率高。由于树形的体积小,主要是横行展很小,整体上下不存在遮光现象,全树都能见到阳光,属于高光效树形的一种[1]。

3 修剪管理

桃树的萌芽力、成枝力极强,年生长量特别大,当年生枝当年就能形成花芽,喜光性特别强,在管理中稍有疏忽,枝间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出现后部光秃,结果部位外移。结合在实践中的体会,总结以下几种高效管理方法。

3.1 树形简化

开心形最终是平面结桃,而主干形始终都是立体结果。主干形适合于定植密度3 000株/hm2以上桃园。这种树形建成后,1株树只有1个直立中干为永久的骨干,在永久干上所着的分枝(即横向枝)全为临时性结果枝,再没有开心形上的主枝、侧枝、结果枝组等[2]。

3.2 修剪简化

修剪要注意2个重点,即疏与缓。也就是利用当年新枝易形成花芽的习性,对当年生长的新枝不动剪,兴缓放,利用结果;而对上一年同样利用此法,但结过果的枝称为老枝,对老枝要疏除,这就是疏和缓的应用。个别地方缺少当年新生枝条,来年没有产量时,才使用缩剪,简化修剪法一般不用短截。

3.3 整形简化

一株一干形简称主干形,定植当年要突出直立的中干。首先中干不能歪斜,否则就培养不成此树形。同时在生长季节始终要限制横向枝,采取拿枝、扭枝、转枝措施,软化当年生的枝条,将中干上的分枝变向限制营养生长,促进营养转化,迫使横向枝及早停长(幼树8月上旬停长,结果树7月停长),实现早积累。到落叶时,植株上的分枝必须有足量的花芽,反之来年产量会落空。由于桃树的年生长量特别大、生长期又长,停长又晚,故对树体消耗就大,树体的积累也就越少,因此在生长季节应有目的地限制枝条生长的时间来增加树体营养积累,现提出以下几点整形措施:树体在整形生长期间,每年只要进入8月,绝大多数新梢停止生长,个别高度没达到1 m除外。除人工扭梢、拉、拿枝软化、转枝变向外,还要配合化控喷施PBO 100~150倍液、多效唑150~200倍液,生长过旺的枝要连喷多次,间隔10 d;在整形1~3年内,应当考虑直立中干的增粗。增粗枝不能留太多,留多会影响树体的积累和花芽的形成与质量。加粗枝所着生的部位应在直立中干的上部分,因增粗枝所着生的地方以下直到地面,都能加粗,面以上部位不能加粗,所以应当将增粗枝安排在主干的中上部。凡主干的粗度未达到要求的可以利用增粗枝,相反,主干的粗度符合标准时就不再用增粗枝[3]。

4 冬季修剪的要点

修剪的目的是调节树体中营养平衡和营养分配,也就是通过压强扶弱的手法,给弱势部位多分配营养,使弱势部位不弱,对强势部位少给贮备营养,再多分配任务,如多结果等,使强势部位不再强旺,最终使全树各部分营养达到平衡。对各中干的上部疏去全部较粗枝和较大的枝,多留些较细和较短的枝条。因为这类枝只会结果,不会长大条,所以就不会给优势部位增加营养势力[4]。

利用剪锯口阻挡贮藏养分向优势部位的输送,在有强弱表现的枝上,在弱势部分的上方或前方疏去较大的枝,有意造成伤口或多造几个伤口,目的是通过这些剪锯口的伤口,使树体中根系贮藏养分向上输送时经过伤口时无法继续运输,而被阻挡在弱势部位,这就起到抑前促后或抑上促下的作用[5]。个别中干部特别衰弱,利用剪锯伤口的手法难以恢复时,缩短营养输送的距离,再配合造伤最好。具体来说先去增粗枝,去大留小,去老留新,去粗留细,去直留平。

5 夏季修剪的要点

不能只依赖冬季整形修剪必须要有夏季修剪的配合,尤其是主干形桃树的修剪,不与夏管结合起来很难成功。限制横向枝,对直立中干的横向枝,尽量利用人工改变其枝头朝下的状态,当新枝长到30~40 cm扭枝或转枝,强迫早封顶。注意配合化控措施,尤其是1~3年内的幼树,水利条件好的地块,在每年4月底至5月上旬,新梢到30 cm左右时用多效唑150~200倍液化控(间隔10 d)。

6 参考文献

[1] 常方计,王永琴.桃树快速高效栽培技术[J].山西农业,2004(4):8-9.

[2] 左覃元.不同熟期桃品种高效栽培技术[J].果树科学,1995(3):205-207.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