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探究小学语文高效课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笔者当前抓住主要现象,做了一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工作――目标更明确、更一些;让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得更好一些;让学生活动的面更大一些;让课堂的时间浪费尽量少一些。
探究小学语文高效课

探究小学语文高效课:小学语文课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一、切实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实质内涵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其实质内涵就是要求教师彻底转变教学观念,转换角色,变过去的以教师的教为主为现在的以学生的学为主。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展示成果,使教学目标要求应掌握的知识和应形成的能力在学生自主探究中自然形成,让学生更加灵活地掌握知识,这样学习知识更具有主动性,便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拓展和应用。目前大多数教师教学理念还没有得到彻底转变,教学中虽有所创新,但是传统的教学思想仍然占主导地位,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不敢把学习的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担心这样会影响教学进程、教学效果、教学纪律。这样做并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的形成。我们要还给学生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在自由的空间得到充分展示,这才是实质意义上的高效课堂教学,这样做才能使教学效果得到大幅度提高。如在教学《老北京的春节》一课时,教师可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把教学目标要求的知识技能转化成几个具体的问题,一上课就组织学生分组研讨,然后分别在组内和全班交流成果,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能力。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学习的课堂,更是一种高效的课堂。

二、重视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课前应要求学生认真做好预习,鼓励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然后完成课后作业,通过以上活动达到预习的效果。另外,教师应注重课前备课行动策略,进行结构化备课,完成教学设计方案。通过师生课前积极有效准备,达到对知识的提前理解和对部分知识的消化,为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有许多误区,一是有些教师怕学生课前预习,更怕学生课前预习得太好,认为学生预习好了会影响课堂教学,学生学会了,教师好像失去了讲解的意义,另外一个就是不知让没学懂的学生怎样学习;二是预习时只让学生看看书,不要求学生做作业,怕学生提前弄懂,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三是教师课前教案备写只注重备知识,认为只要把知识备了老师上课就会得心应手。这种片面性的认识忽略了学生在预习阶段的潜力,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有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要深钻教材,把握知识及技能目标,根据目标进行结构化教学设计,提炼知识形成预习问题,问题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航标,所以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科学合理,不能肤浅简单、模棱两可,问题要有代表性,要能提携文本的主要内容。教师课前还应该认真设计课堂研讨问题和训练问题,这些问题必须是经过认真研究,涵盖教学目标的问题,也就是要把我们过去交给学生的知识以问题形式呈现,让学生去研究、去掌握。

三、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这个名词并不陌生,大部分老师在教学中也采用过小组合作学习,然而我们大部分老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操作方法及深刻意义认识不足,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说说,显得课堂热闹就行了。因此,教师事先并不做认真的研究,课堂上随即分组,让学生合作学习,学生没有思想准备,也不知道自己在小组的角色和位置,这样盲目合作学习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冲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建构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基础,要使学生达到优势互补。首先要健全组内机构,如设立小组长、学科长等,确定小组组名、组牌、组训等,使学生有组织地经行交流、讨论、展示,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其次,要建立小组评价机制,确立小组合作公约,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还要采取问题生成策略和问题训练策略。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在对本班学生了如指掌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特长和学习情况进行科学分组,在组内明确小组长、学科长、学科助理等,使小组内人人都“当官”,人人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对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要明确规定,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合作的实效性,另外要注意指导学生对合作探究成果的展示方法,使他们既知道怎样研究问题,又知道怎样汇报交流成果,以达到在交流展示中发展思维的目的。

总之,只有切实转变观念,关注学生的发展,给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构建真正的高效课堂,以较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作者单位 陕西省岐山县实验小学

探究小学语文高效课:探究小学语文常态课高效教学策略

摘 要:小学语文常态课教学,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语文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情感的熏陶,要依靠日常语文课的潜移默化,精雕细琢。常态课上的教学策略能否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显性改变,显得尤为重要。“全员参与、积极主动、当堂训练”的策略,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很高的学习热情融入教学环节,并且能够在当堂训练中增长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关键词:常态课;策略;全员参与;积极主动;当堂训练

于永正老师认为,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界定有三点:“知识是否增长;能力有无锻炼;学生是否学得主动积极、是否有兴趣。”学科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情感的熏陶,习惯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依赖“公开课”“示范课”的“阳光、雨露”,应该从常态课中汲取营养。

近期,笔者致力于探索小学语文高年段高效教学的具体策略。一年来,我针对观察到的课堂低效、无效现象,结合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多次的课堂教改实践,在常态课高效教学方面获得些许收益,期与同行探讨。

现象1:课堂参与不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案例中这种“伪听讲”的现象在常态课中并不少见,往往是一部分人身心投入,还有一部分同学心思游离于课外,有的甚至还干扰别人。据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倾听效果是由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其倾听的目的来决定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学生本身的主观因素之外,与教师的教学策略也有一定的关联。

策略1――全员参与

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有利于提高课堂参与率的情境和平台,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我们强化全体意识,让更多的学生动起来,多一个就多实效,多一群就更多实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权。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只要勇于参与,都要给予表扬。即使学生说错了,教师也要感谢他积极发言。在教师的表扬声里,学生才会畅所欲言,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交流、协作,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欢愉,成长的快乐。我致力于让学生全员参与,不让一个学生成为“看客”和“听众”,成就他们课堂上的独特“角色”。

策略2――积极主动

如果说“全员参与”是刚性的要求,那么“积极主动”则是高效课堂的“软着陆”。

1.取消举手、点名制度

课堂上,学生举手,教师观望后点名,无疑占用了课堂上的黄金时间。鉴于此,我取消了这项规定,教师提出要求后,学生可以不用举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时机表现自己。如,语文教学中,齐读、齐背、分角色朗读是锻炼学生的很好的机会。学生可以一起参与,相互带动,齐头并进;教师应该尽较大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寻求到自信,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发言不拘方式

也许有些问题比较简单,学生会异口同声。齐刷刷地站,齐刷刷地坐,这没什么不好。既满足了他们的积极性,又避免他们和周围人身心游离于课外。这期间,是要倾听一家之言,还是注重参与,需要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加以调控。难度大的问题,不会出现这种群体效应,个别人发言之后,其他学生可以支持、补充或反驳。只有学生的学情显露出来,教师在教学中才可以“扭转乾坤”!

3.让位学习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习基础好的学生的作用,让他们当小老师,在小组内、在班级中,带领小伙伴学习。因为教师关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小小的教者兴致盎然,在带领别的学生学习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相信成功的喜悦会激励他们更主动地学习。与此同时,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又促使他们鼓足了学习的劲头,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争当教者。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现象2:动笔训练不足

作业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写的训练的主要手段。目前课堂教学重读轻写的现象比较普遍,多数课堂作业都留到课后,成了课外作业。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有效的练习,教师得不到信息的及时反馈,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检测与促进。

策略3――当堂训练

语文课堂上动口的多,动笔的少,这是营养不全的训练。洋思中学的教学质量之所以高,主要是因为他们抓住了课堂教学改革这个中心环节,在素质教育课堂化的基础上,做到了课堂教育的素质化。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自学,暴露问题后,着重解决疑难点,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进行严格训练,形成能力。

语文课上无作业,这是较普遍的现象。时间一长,造成部分学生“开口了然,动笔茫然”。语文课上,应该是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场所。课堂作业应该让学生当堂完成,教师从题目的错误中收集教学资源,从而改进教学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当前小学语文作业中死记硬背、照抄的机械性作业占有相当的比例。这类机械性作业虽不能说一无是处,但比重过大,肯定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作业的难易要适度,有利于实现由前一个发展水平(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向后一个发展水平(或称“最近发展区”)的转变,能让学生尝到“跳一跳,摘桃子”的情感愉悦。要充分发挥反馈在强化动机方面的作用,多设计一些反馈性作业。其次,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其生理、心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意识倾向、兴趣爱好等存在着个别差异。这就要求设计作业时心中有学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对作业的量度和难度作出适当的调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取得某一层次上的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笔者当前抓住主要现象,做了一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工作――目标更明确、更一些;让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得更好一些;让学生活动的面更大一些;让课堂的时间浪费尽量少一些。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实验小学)

探究小学语文高效课:巧借微课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摘 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打破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微课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水平。笔者认为:1.运用微课,课前自主预习,进行热身,激发学习兴趣;2.巧用微课,师生互动突破教材重难点;3.利用微课,做好举一反三,进行教学拓展延伸。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从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到微课等应运而生。微课的有效运用,为课堂教学添趣加效开辟了新路径。

一、解读微课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等教学支持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打破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更为客观真实的教学情境,通过课内微小视频的播放,帮助学生理解课堂中的重难点,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 小学语文教学与微课程的几点巧妙结合

1.运用微课,课前自主预习,进行热身,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会有这样的镜头:上课时学生中规中矩地在听,教师头头是道地在讲,可是到了下一节课时,情况会令你大失所望,有不少学生不能解决上节课已学过的知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虽然课上得很流畅,但多数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看,缺乏学习兴趣,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运用微课,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课前根据所需的知识点设计好微课,可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等情境导入微课,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锻炼其独立思考能力,为课堂做好准备。

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晏子三次与楚王斗智斗勇的故事,展现出晏子的智慧和勇气。在以前的教学中,有很多学生经常提出这样的疑问:晏子从入楚王的城池之初就受到侮辱,为何不掉头回国?这次出使楚国的用意为何?针对这样的疑问,今年我制作了一节微课《晏子使楚有何用意》。我把微课的观看设在了课前预习的环节中。在微课中,我利用评书的形式讲述了春秋末期诸侯割据,齐国在外交上紧张的政治局势,阐述出晏子出使楚国的必然性,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晏子爱国的品质。这节微课深受学生的喜爱,尤其是评书讲述形式,非常有气势和感染力。这节微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和探究精神,有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和感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巧用微课,师生互动突破教材重难点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对知识的理解力不强,所以课本中出现的重点、难点不好掌握。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进行教学,形象直观,减轻难度来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向目标方向思考,达到将知识消化的目的,真正地让课堂教学变得“活”起来。那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实现教学有效突破呢?可以巧用微课,分解教材重难点,步步实现学习目标。如在教学《观潮》这篇课文时,“潮来时”这部分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感受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于是我制作了微课《壮观的钱塘江潮》。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视频,及时次整体观潮,让学生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视频,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微课的运用,视听结合,声像并茂,使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轻松气氛中解决了重难点知识。

3.利用微课,做好举一反三,进行教学拓展延伸,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完一篇课文后,学生往往意犹未尽,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点拨,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拓展延伸,这样可以促使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的积极性。

微课不但可以让学生对课外拓展的内容一目了然,而且觉得兴趣盎然,使学习变得简单。如在教学《赵州桥》这篇课文时,我制作了微课《宝贵的历史遗产――赵州桥》,首先设置一系列关于赵州桥的图片,提出疑问“赵州桥为什么被称为宝贵的历史遗产?”,同学们会结合自己所学所看来交流,接下来让学生“介绍自己参观过哪些有名的历史遗产?”,布置作业让学生了解家乡某个古建筑的历史,并画下来。这是把学生引向生活实践的一个学习建议,课内外结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兴趣是好的老师,巧借微课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变抽象为形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眼球,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带着微笑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使语文课变得丰富多彩,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

探究小学语文高效课:“微”中见大:让微课成就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微课是时长较短的教学视频,能够在课上反复播放,加深学生学习印象且不浪费课堂时间,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观看,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打好坚实的基础。由此看来,微课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微”中见大,发挥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一、把握微课制作四“要”

微课制作要精美。微课选用图像、图片及视频片段要清晰,文字的字体、字号、颜色和背景搭配要合理、清新舒适、风格统一。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标、背景动画等都不要出现。动画和背景音乐的选配要恰到好处,要能够起到引导学生思考、渲染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例如,有趣的内容可以用轻盈欢快的音乐,感人的故事可以用节奏缓慢的音乐,引发思考的环节用清新淡雅的音乐。要构建合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语言要精当。教师的语言在微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提示作用,所以教师的语言组织要精当、通俗易懂、简明生动;要声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感强;要结合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注意关键词、句的凸显;要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教师的语言引导时机要合适,如果有教师的镜头,要注意面部表情和手势。制作微课之前要多次演练。

内容设计要精心。教学过程设计要科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富有艺术性,能够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要轻易跳过教学步骤。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提示性信息,可以通过用颜色标识、选用符号图形标注等方式来引导学生的思路,提醒学生重视。要充分发挥字幕的作用。字幕主要用来突出强调重要的概念、内容,要注意学生学习过程尤其是思考过程关键节点的设计和提示。应设计恰当的提问,在问题的内容设计、提问方式等方面要促进学生思考。每一个微课结束时要有一个简短的总结,概括要点,帮助学习者梳理思路,强调重点和难点。

细节设计要精细。要重视微课程制作的技术细节,因为细节会影响微课程的使用效果。具体如:鼠标不要在屏幕上乱晃;讲解课程时,鼠标在屏幕上的速度不要太快;录制视频的环境要安静、不要有噪音等。

二、创设教学情境

给学生创建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就相当于为枯燥的语文课抹上绚烂的色彩。语文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出适合教学的情境,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语文课堂变得活跃、有趣起来。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表现出迫切的求知欲,主动地去学习。小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对形象直观、色彩鲜明的事物有着非常强烈的了解愿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微课将课本的抽象知识变得形象,利于小学生理解。

例如,在学习《火红的枫叶》一课时,可以采用多媒体大屏幕的辅助,投影出火红枫叶的背景,让学生们站在屏幕下感受枫叶之红,想象自己走在这铺满枫叶的路上,随手捡起一片,心中该是怎样的舒适和愉悦。微课中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使课本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从而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享受乐趣的过程。学生身临其境,一下就被微n吸引了,学习过程入情入境,学生的灵性被激发,从而开启学习之门。

三、突破教材重难点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强,所以课本中的重点、难点不好掌握。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进行教学,来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向目标方向思考,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将知识消化的目的,真正地让课堂教学变得“活”起来。那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实现教有效突破呢?可以巧用微课分解教材重难点,步步实现学习目标。

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根据不同地形设计的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是这篇课文必须突破的难点。只有将难点解决了,学生才会认识到詹天佑“杰出的才能”,也才能从实质上理解本文的中心意思。教师可以从课文内容的实际出发,利用微课进行教学。将“人字形”线路用微课展示,先出现整个地形图像,伴随着一阵汽笛长鸣,一列火车下山时前拉后推,上山时后拉前推驶向远方。通过微课的展示,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了“人字形”线路,并体会到“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巧妙。

又如,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各学段的朗读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要想读正确、读标准,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有时还需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方面的知识。例如,四年级(下)《桂林山水》一文中就蕴藏了“啊”字的变调知识。课文第2、第3自然段中一共用了六个“啊”字。如何读好句尾的“啊”是教师在朗读指导时的重点和难点。此时,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以“啊”的变调知识为内容的微课。在短短的视频里,教师可讲解“啊”字与前面音节末尾音素的六种关系,使学生理解“啊”在不同字的末尾时,读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样的微课适合放在课前预习环节。课堂上,教师只需通过聆听学生的朗读,稍加点拨就可轻易纠正他们不正确的发音。这样的微课不仅有效突破了朗读指导上的难题,也省去了教师烦琐的课堂讲解,更为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提供了开放而自由的空间。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过程,如何在微课的辅助下让活动发挥出更好的效果?教师要发挥教的作用,设疑质问,进行引导和点拨;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去获取知识。课堂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教师要让学生的眼、口、手、脑协调联动,启发学生主动观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处在探索知识、积极寻求答案的学习状态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氛围愉悦,课堂的质量和学习效率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年级下册的《晏子使楚》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晏子三次与楚王斗智斗勇的故事,展现出晏子的智慧和勇气。在以前的教学中,有很多学生经常提出这样的疑问:晏子从入楚王的城池之初就受到侮辱,为何不掉头回国?这次出使楚国的用意为何?针对这样的疑问,我制作了一节微课――《晏子为何使楚》。我把微课的观看设在了课前预习环节中。在微课中,我利用评书的形式讲述了春秋末期诸侯割据,齐国在外交上紧张的政治局势,阐述晏子出使楚国的必然性,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晏子爱国的品质。这节微课深受学生的喜爱,尤其是评书讲述的形式,非常有气势和感染力。这节微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和探究精神,有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五、利用资源进行拓展延伸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完一篇课文后,学生往往意犹未尽,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点拨,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拓展延伸,调动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的积极性。

微课不但可以让学生对课外拓展的内容一目了然,而且让学生兴趣盎然,使学习变得简单。如在教学《赵州桥》这篇课文时,我制作了微课――《宝贵的历史遗产――赵州桥》。首先设置一系列关于赵州桥的图片,提出疑问:赵州桥为什么被称为宝贵的历史遗产?学生们会结合自己所学所看来交流。接下来让学生介绍自己参观过哪些有名的历史遗产,布置作业让学生了解家乡某个古建筑的历史,并画下来。这是把学生引向生活实践的一个学习建议,课内外结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传统课文。教学结束时,有学生质疑,文中写爬山虎脚的样子时有这样两句话:一句是“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一句是“图画上蛟龙的爪子”,为什么同样的脚却用了不同的比喻?围绕这个问题,我和学生展开了讨论。最终大家达成共识:当爬山虎的脚刚长出来时,颜色嫩红较软,作用是寻墙立足,与蜗牛的触角颜色、硬度、作用相似,所以叶老给此时爬山虎的脚设喻非常贴切;当脚巴住墙后,颜色变灰、粘性十足、脚力牢固,可与蛟龙的爪子媲美,因此后一个比喻也非常生动形象。为此,我制作一节深度研读文本的微课――《叶圣陶先生比喻句之妙》。这节微课是师生合作学习探究的结果,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名家写作时语言运用的与生动,也给学生的习作奠定了运用词语的根基。

当然,我们要认识到,微课归根结底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任何教学手段都有两面性,有一定优势,就有一定的弊端,所以既要应用,又不能过分依赖,适当地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过多地采用,则有可能让学生失去新鲜感。教要把握住这一分寸,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吸收积极向上的一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帮助学生提高能力,最终帮助学生成长为符合新时代标准的人才。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