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策略实用13篇

探究性学习策略
探究性学习策略篇1

1、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探究性学习巧设铺垫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指导学生自发地去探索、发现问题,孕育探求动机,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乐于去探究。例如, 例如:教学《确定位置》时,先让学生观察班长坐在什么位置上,你怎样表示班长的位置?然后,通过红色直条表示行、蓝色直条表示列,既直观又形象,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行、列的概念;再学习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既轻松又愉快,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动机,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学习兴趣。

2、拓展探究空间,激发学生参与研究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数学源于生活,源于实践,但数学课堂教学由于空间限制,或者生活中有些实际数学问题、实际数学情景不能带进课堂。教学中,我想方设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拓展探究空间。例如,“长方形面积与长、宽的关系”一直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让学生4人一组,从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中任意选取出几个,拼成长方形,记下它的长、宽和面积的数据。要求每组至少拼成5个大小或形状不同的长方形,然后观察这几组数据,发现其规律:每个长方形所含的面积单位是长与宽的乘积。经历了这样的数学“再创造”,抽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已经植根于学生的经验之中,无需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也无需学生死记硬背公式。整节课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课堂其乐融融,充满活力。

3、运用灵活变通的方式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孩子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及思路都不同,在探究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性也不同,最终掌握新知识的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策略的运用,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在提倡发散思维的同时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使学生逐步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构建整体的数学知识框架体系。同时,受教学时间及其他硬件的影响,教师也要随时随地调整策略,保证研究任务圆满完成。例如,对于班级人数较少的班级,教师可以适当把传统“秧田式”座位排列转变成“马蹄式”,以便于学生讨论或是发表个人见解。教学策略需要教师综合以上各种因素,并加以灵活运用,取策略之所长,应研究之所需达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4、课后延伸,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数学教学,我们应当让学生自己体验和经历过程。因为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学习空间。有这么一句话: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能学会。所以要让我们的学生多动手做数学。教师应多想办法、出点子,用数学的魅力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想学,自觉地去探究。如在讲授《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节课时,由于学生生活经验贫乏,甚至有个别孩子从未接触过人民币,给授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把学生编成课外小组,指定学,进行课外调查、学习、研究。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交流、发言的机会,学生思维活跃,争相交流,不断地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从生活中学数学的道理,也感受到了数学的奥妙。

5、关注成功体验,喜欢探究学习

成功体验是建立自信心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情感,满足学生自我实现需要,体验探究中成功的快乐,让学生感受因探究而快乐,因快乐变成“我想学”,我喜欢探究,我喜欢求知,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如,在 “推导梯形面积公式”一课中,教师在教学中应突破教材的局限,给学生多种图形学具: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让学生自由探索来剪一剪,拼一拼。一提起动手,学生特别来劲,活动开始后,每个人都积极动手、想办法,紧张地忙碌着。反馈、交流时各个小组的代表争先恐后地汇报他们的成果。动手中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此时我发现学生神情中充满了无限的自豪与快乐,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是多好的情绪体验啊!它会促使学生不断地探究、学习下去,思维得到开发。他们眼、耳、手、脑、口多种感官并用,自己提出方案、实践探究、操作验证、合作交流……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参与状态中。

总之,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以“研究学习”的主体全员参加,更重要的是要给全体学生创造一片蓝天,一个动力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空,细心呵护学生创新的萌芽,让其茁壮成长,使数学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曹秀銮.高中音乐课有效教学及其实施策略分析[J].新课程,2010,(5).

[2]高飞.小议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0,(4).

[3]许红萍.“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小学数学教师》,(2008,7-8).

探究性学习策略篇2

2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发的形成强大的求知欲望。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理论性极强,对于小学生而言更是枯燥难懂,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还可以降低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兴趣和积极性,引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自觉探索学习数学知识。

3拓展教材内容,开发知识的探究空间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严密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较简单,并不具备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在数学学习方面有一定的难度,教材上的原理定律并不适宜直接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将数学教材知识讲解给小学生,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理解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应当首先充分理解数学教材内容,将死板的教材知识转变生动的生活常识,根据小学生的思维方式特点,拓展教材知识,努力将数学理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将数学原理问题转变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探究性问题,给予学生广阔的探索学习机会和空间,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学习数学规律。通过这种方式,教师把教材中结论性的内容拓展为有利于学生质疑探索、自主学习的知识,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学习空间,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其探究、质疑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引导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合作探究学习是群体智慧的结晶,是异中求同的结果,对知识的探求、方法的探讨、规律的揭示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内驱力。通过小组合作,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明了化,深邃的问题浅表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学习探索数学知识。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使不同能力水平得学生共同提高进步,还可以给学生交换思路、开发新想法的机会,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发现探索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5鼓励猜想,激发学生探究性思维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大胆的猜想正是创新的源泉,是探究的开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学会验证猜想,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逐渐学会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培养了研究性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设问学生“可能情况会是什么”,而不是告诉学生“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做”,让学生自主思考,提出猜想,得到的结果理解最深刻,学习最有效。

6设置开放性练习,在自主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开放性题目的练习也是一种引导学生学习自主探究的好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设置开放性题目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大胆的猜想,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探索新方法、新思路,学会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形成创新性思路和创新精神。

7总结

新课程改革为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教师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不断采取措施努力引导学会自主探究学习,实现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何蔚.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浅谈

[2] 张继林,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

[3] 邵爱珠.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探究性学习策略篇3

一、创意与创新为主的核心评价

高中生物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旨在鼓励学生利用教材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能提出问题,用科学思维和创意设计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借助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最终创新地解决问题。因此,评价的首要标准就是创新探究,即以创意和创新为主线的核心评价策略。在实施该策略的动态评价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由问题引出研究的小课题,在探究课题活动中实现课堂评价的创新化。只要诱导学生具有了探究事物的创造想象,就能在确立题目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课堂、图书室、实验室以及自然社会等学习资源,查阅资料、搜集资料,分析课题背景,拟出课题研究的目标和解决的方案,进而实施创新探究,对结果进行创新的分析、梳理和总结,并撰写研究报告,最后交流、展示和评价。这样才能使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以创意—创新为主线不断合理化、人文化和科学化。如:我们引导学生自主选题开展的“手机屏蔽仪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唾液淀粉酶活性是否受性别影响的探究”等富有创意的研究性课题,在指导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对自主探究、互动探究、创新理解、快乐交流展示等环节进行动态的创新主评价,学生评价的主体作用得到了积极发挥,探究兴趣多次再激发,使学生多方位体验了知识交汇和情感交流,有效地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多向发展,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偶联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同于传统考试的定量评价,它贯穿于研究性学习发生的全过程中。既要及时收集过程信息,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又要集中分析并整理总结得出结论,作为评价的科学证据。即结题性的总结评价要与过程评价并重,方能体现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如:我校高二(2)、(3)班学生近期开展“孟坝镇乡村养老及保健实况的调查分析活动”课题,对孟坝镇城区60岁以上老人养老及其保健实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在该项调查过程中,就组织过小组内的中期评价,既肯定了已做的有效行动,又提出个人与小组需完善的方向和内容;结束的总结评价,由小组到全班进行多次的分析、讨论交流才完成。在评价中先引导学生应用几种数学方法,使多项信息通过数据划归统一,再相互对照评价,从而使生物学研究性学习报告摆脱长篇文字叙述的单调程式,呈现图文并茂的优化态势。较好的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断探究地学习品质和评价意识,这也是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共同体现的实践见证。

三、学情与实践相融的跟踪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无论是从目标、内容、方式、过程、结果、体会,还是知识、技能、思维和情感上,都要从学情出发,与实践相符合,评价的效果才能真实地体现出来,激励作用和创新精神才能得到发挥。如:学习了“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我利用学校正在开展的篮球运动会之机,安排了探究专题:“探究运动员在剧烈运动后出现暂时性蛋白尿”活动。并全程跟踪评价,尤其重视学生在实践操作和情感体验中的亮点评价。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主动性,结果学生很好的完成了该研究活动,并在评价作用的激励性下,自主提出了“探究玉米嫩茎中还原性糖的存在和探究花荵种子中脂肪的存在实验”等理想的创新课题十多个。使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了学生勇于实践的自觉性。

四、师生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评价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呈现多元化。高中生物学研究性学习课的评价也应该遵循这种评价方式。即:评价者可以是学生个人或学习小组;也可以是教师或教师团队,也可以是邀请来的校外辅导人员,或者是家长,或者是社区工作人员或有关部门的代表等。如果研究成果参与评奖,专家和社会人员也扮演评价的角色。由于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因此,评价成为以学生为主,教师、管理者、家长等多方共同参与且积极交流的互动过程和体验过程。如:我们指导的“乡村杏林带扩展的调查与分析”研究课题,学生收集了近五年来的杏林面积的变化与对应的农民杏产品收入等数据记录,还有调查时选拍的杏林“鸟语花香”照片及录制的片段视频等,使活动资料较丰富。抓住这个关键点,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将数据用数学方法绘成曲线图,将照片及视频制成课件播放。在总结评价时,学生、指导教师、果农代表和邀请来的“新一代”杏产品厂技术员一起参与小组的展示与评价过程。在小组展示交流中自评、互评、他评,使研究成果的汇总、展示、评价与分享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不仅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而且也是成功愉悦的情感教育得以升华,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

五、知、能、情、思、行联动的复合评价

探究性学习策略篇4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小学数学中探究性学习实施的前提条件,探究性学习中问题情境的主要作用在于主动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同化、顺应的基本心理过程,实现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联接. 探究性学习的问题情境可分为两大类,分别为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学生创设的问题情境,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教师通过生活、故事及游戏情境的导入,引导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与发现的动机. 如在学习“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实物展示的方式,让每一名学生准备一份日历,通过日历的查看来获知有关年、月、日的基本内容,这时教师可以利用“从日历中发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思考与回答. 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需要从学生的认识与体验出发,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要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不同方面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如在学“商不变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质疑“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用”等等,这些质疑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入相关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二、探索研究的过程策略

探究性学习的探究研究阶段主要分为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两个方面. 自主探究阶段需要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让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与探究来学习新的知识,从而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如在学习“异分母加减法计算法则”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如何解决异分母加减法的计算问题,学生可能会想出画图、先通分后计算两种方法,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方法哪种更好一些,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计算、实践两种方法,并获得两种方法的比较结果,从而为后续异分母加减法计算的验算与规律总结奠定坚实的基础. 合作探究阶段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积极合作与协调,共同参与探究研究的过程,一方面促进学生知识理解的提高,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探索精神. 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公式”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按照就近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与记录清单,合理开展相关内容的实验,探究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圆柱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并依据实验的进展过程来填写相应的实验记录,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寻求不同柱体之间计算规律.

三、对话沟通的方法策略

对话沟通是探究性学习中的重要方面,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知”的学习,也要关注学生“情”的培养,通过知与情的相互融合与渗透来达到探究性学习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对话沟通的教学方法来促进探究性学习的开展,通过描述式、操作式与图表式三种方式来实现对话沟通的过程. 如在学习“分数意义”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描述式的方法来开展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分数是如何得到的,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探究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如通过一张纸的对折,将纸分成四份,每份占整张纸的1/4,这样可以通过描述式的对话沟通方法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引用能力.

探究性学习策略篇5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研究问题,只要学生有兴趣,同地理学科有关、有助于学生发展又可以研究就可以。要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学习地理对自己的发展有实际意义,目的是既使课程标准得到落实,又使学生得到发展。

2.地理教师的素质提高需要研究性学习。

长期以来,受评价机制及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中学地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停滞不前,没有很好的发展机会。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参加者,在这样的角色环境下,要求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和改进上,用于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上。这对教师的发展必定会大有帮助。

3.地理学科的特点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

地理学科是一门多学科、跨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课程内容适合学生进行研究,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而且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关心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学生关注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可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和策略

1.在学科教学中适时穿插专题研究单元。

在不破坏学科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地理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的一种形式。具体选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虑。

(1)在研究教材过程中酌定研究课题。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结论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内容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研究课题。这种课题选择时必须考虑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搞研究,而且还要考虑每个学生都能参加。

(2)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并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在学科教学中穿插专题研究单元的这种形式,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

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是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具体可采取如下策略:

探究性学习策略篇6

一、小学数学究性学习的现状

1、对探究学习兴趣一般。经过调查发现,非常喜欢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活动的学生和不喜欢的学生占了一部分,而多数学生认为无所谓。另外,在教科书或参考书中遇到一些探究性问题时,而会主动去收集信息,查阅资料,通过各种方法将问题解决的学生极少,会去试试,但遇到困难即放弃的学生却占了多数,还有部分的学生根本不愿去解决问题。

2、探究学习过程中障碍较多。探究性学习作为较先进和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意志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确实也遇到较多的困难。首先,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较弱。收集和处理信息作为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探究学习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有重要作用。其次,缺乏必要的指导,因为在考试中涉及类似探究性学习内容的试题不多,致使教师也不重视探究性教学。

二、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及意义

1、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征。研究性学习具有全面性。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要求有一定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提下要具备相对全面的基础知识作为基础,学生的知识面要广,数学的基础知识要扎实,才能更好的调动思维活跃;学生对要研究的数理也要有一定的敏感度。

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实践,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学习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强调学生的亲身经验,自己动手和动脑的过程。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这一系列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数学奇妙的世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学习不是优等生的利,它的提出是面向全体的学生,意在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其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2、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数学教育的核心是问题的解决。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说:"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数学研究也需要自己的问题,正是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研究者锻炼其钢铁意志,发现新方法和新观点,达到更为广阔和自由的境界。"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正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他所未知的问题,通过数学手段来解决问题,且能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上。小学数学习题的研究性学习,既要注意生活实际中显示的数学问题,更要注意一些有一定研究价值的体现数学方法的习题。

三、提高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1、在数学规律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数学中许多法则、性质、公式等规律性知识的学习,都能借助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得到。这些结论的得到过程,原本是复杂而漫长的,但表现在我们的教科书上就被简略了。要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那些精辟的数学规律,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经历一下思维的原过程,创设一种模拟性、简约性的探索场景,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和问题,让学生充分观察、分析、联想,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为了避免学生过多地遭遇失败,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度地提出一些重要特征或联系,诱导学生集中定向思维,最后让学生发现规律和结论,并逐渐清晰化也是不可缺少的。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先让学生猜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推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方法,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在这节课中把知识获取与形成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转化"思想的培养,使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关联,并在知识的转化中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

探究性学习策略篇7

一、营造探究性学习的氛围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的创新成分更多。学生要想就一个话题质疑,他首先要对这一话题有一定的认识,在有了自我建构的基础上,才能有感而发,有疑而问。学生的质疑价值往往体现了他对这一话题的理解程度和思考深度。语文教学就应当从学生的质疑出发,通过营造师生合作、生生交流、共同探究的氛围,才能真正实现“有生命、有活力”的课堂。想象一下,当我们的课堂充满了这种探究性学习的氛围,学生的思维里充满了有价值的、体现生命思考和质量的、丰富多彩的问号时,我们的课堂该多么的有意义!

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能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是完成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关键。而且问题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通过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不仅敢问,而且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创造。

二、创造探究性学习的情境

创造探究性学习的情境能使语文教学贴近社会生活实际、体现时代精神、有一定思考价值,让学生能感悟、体验蕴藏于教材知识的具体场景或氛围。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升华品德,陶冶情操,提高智能,实现研究性教学目标,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高中语文课程是人文内涵和语言文字内涵的有机结合,因此,高中语文课程的探究内容非常丰富,而且探究的过程是讲究情感的投入和发展的。所以,只有科学合理的创造探究性学习情境,才能更好地确保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借助虚拟情境的手段和方式,让学生在理解、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人为地再现文章意境,利用语言文字,声情并茂地虚拟情境,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另外,教师还可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呈现文本内容上的优势,创设生动直观的现实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更好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三、明确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包括以探究为本的教学和以探究为本的学习。以探究为本的教学是针对教师来说的,对产生于学生的经验的真实问题的探究是科学教学的核心,探究可以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但是,以探究为本的教学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掌握科学内容、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以探究为本的学习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学习方法。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也指学习过程。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探究性学习常常表现为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是与接受式学习本质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的核心要素是问题,一是学习者自己提出一个问题;二是学习者从所提供的问题中选择, 据此提出新的问题;三是学习者探究的问题来自教师、学习材料或其他途径,但问题不那么直接, 需要有所改变或自己体会其含义;四是学习者探究直接来自教师、学习材料或其他途径的问题。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方法是行动的指南,方法科学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探究性学习同样如此。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起着引导的作用,因此,教师还应该给学生点播探究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习语文的科学方法和技巧,从而不断提高其语文素养。阅读作为学习语文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方法,学生只有与文本发生深层次的信息交流的阅读才是最好的语文探究性学习方法,而个性化阅读探究方法和比较阅读探究方法就是实现以上学习效果的最好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 语文探究性教学策略顺应人性中那与生俱来的探究本能,不断激励学生保持旺盛的探究意识、求新求变的渴望和刨根问底的热情,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最根本的策略,也是切实发展学生语言探究能力的最佳途径。具体说来,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他们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在探索、经历语文发现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把新知识、新方法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促进和建构探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探究性学习策略篇8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是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提出的学习方法;是培养现代公民和创新人才的需要;是数学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本文通过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与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一、数学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学习教法的基本方式是“探索与研究”,因为试验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展开的,课程强调的是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而不是结果或结论,在课堂教学中,相关和知识通过学生的丰富多彩的主体参与来进行研究学习,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本人在数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种“主体参与,探究中学”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其基本流程是: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展示评价应用拓展反思创新预习指南

二、关注学生探究中的生成过程及评论

一般来说,学生的思维从整体上说是有规律的,因此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它――这正是探究性学习教学的设计基础。但是学生的思维又是活跃的,千变万化的,是不能完全预见的。教师在备课时就已对相关问题形成了某种固定的思路,称之为“预设思路”,教师通常希望教学能沿着自己的“预设思路”顺利进行,一旦出现与此相左的“非预设思路”,教师就会本能地加以排斥。因为学生的“非预设思路”常常使教师的教学预设不能顺利进行,而且学生的“非预设思路”常常表现为奇思怪想,甚至带有一定程度的幼稚和荒诞,从而使教师难以判断。有时为了不打乱既定的教学计划,教师干脆采取回避、压制的方法,这样不仅使一些极有探索价值的问题从身边滑过,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自主思考的信心,削减动力源泉。

例如:刘文明《数学是创造思维的体操――数学的创造性学习》一文中,老师出了一道题:“若a为自然数,说出a以后的7个连续自然数。”一个喜欢英语的小女孩举手抢答:“b,c,d,e,f,g,h”;一个男孩起来补正:“a+1,a+2,a+3,a+4,a+5,a+6,a+7。”问题就此解决了吗?因为任何结果都有原因。小姑娘答成“b,c,d,e,f,g,h”这是她思维的结果。那么,她一定有个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其中深藏着错误的原因。“a以后”、“7个”、“连续”、“自然数”4大要素都好像合乎题目要求,错在哪里呢?这是“水平思维”的结果。而正是这种思维特点,是教师们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条件。很多老师在上课时,往往有学生对老师的提问答所非问,甚至“牛头不对马嘴”。若老师简单否定,或奚落一番,必将损害这位同学,甚至波及其它同学的思维热情。教师的策略是:鼓励他解说答案的依据,尝试导出结论的合理性一面。如果有“一点道理”,应发扬民主,导出更合理的答案,澄清原来似是而非的模糊意识。即便答案“荒唐”,“荒唐”却是“创造力”最好的朋友。“――恭贺你,你具有发明家的天才!”,“――也许有一天,你今天的结论被公认为正确的。”,老师的一句表扬认可了这位同学的思维热情,从而也调动了全体同学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无论是什么样的答案,学生都是经过了自己的“水平思维”得到的,理应得到重视和表扬,不能以老师的理解和意志强加到学生的意志上去。只有学生在经历了思维活动的“个人体验”之后,才能获得对问题本质的理解。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探究问题需要动力,这动力就是求知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

在学习《黄金分割》这一节知识时,发现学生对掌握这个知识很难,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探究兴致不高。于是教师就提出了下面的问题。“女孩子都爱美,你知道你穿多高的高跟鞋子,看起来最美呢?”学生的探究欲望就被激发了出来。就有了下面的探究过程:设某人下肢躯干部分长为x厘米,身高为l厘米,鞋跟高为d厘米,我们知道黄金分割0.618,当人下肢与身高比为0.618时,应该看起来最美,即: ,则 。有了此模型,可以计算出任何一个女孩子应该穿多高的鞋子了。于是就有:

生1:女孩子们爱穿高跟鞋是有科学根据的。

生2:观看芭蕾舞表演时有一种美感。

生2:看踩高跷时就没有这种感觉

所以让学生产生兴趣,是把学生带向主动探索的最好动力源泉。

四、多元答案与鼓励为主是探究性学习的动力

多元思想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渗透,并进一步要求学会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重视。例如:利用圆周角、弦切角与圆心的不同位置形成的三个位置角,证明其定理;点的轨迹等都是答案的多元性,或是求解过程的多维性。

但在教学中真正坚定“这里没有唯一答案”,却是非常困难的。必须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经历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现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尝试解释不同答案的合理性的活动。

探究性学习策略篇9

本文就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学论教学中如何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1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工作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研究性学习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未来的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他将同时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具体内容见表1.

综上所述,教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工作内容更宽泛、更开放、更富有挑战性和实践性.这些无疑对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急需补充的知识包括与研究性教学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网络信息技术,科学研究知识等.

与研究性教学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核心是创新实践的精神,这也是教师最应当积极倡导并努力贯彻于教学实践当中的.

网络信息技术则是搜集、整理资料的方式.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同学生一起在网上寻找所需的信息,在BBS上探讨问题、交流心得,用应用软件处理数据、成果.这正是研究性学习“创新”所要求的.

学生要想搞好研究,掌握一些基本的科研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查文献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等.教师要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指导学生的研究工作.

以上我们探讨了在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变化和从事研究性教学的基本要求.那么,如何在高师化学教学论教学中,创设研究性学习情景、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哪?

2 化学教学论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策略

2.1理论性内容——联系实际,分析推理

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今天,结合化学教学论的教学,引导这些未来的教师不仅关注化学教学的学科知识和内容,更要关注通过化学教学所要达成的全面的教学目标.因为在教育目标体系中,教学目标是最具体、最直接,并且是需要由教师来确定的目标.它的实现程度直接影响着所有上位目标的达成.结合化学教学论的教学帮助高师学生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是通过他们自己的“研究”首先要得出来的结论.

组织学生结合自身曾经接受的初高中教育以及所收集的典型资料,列举交流传统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学业成绩,轻情感态度”的现象,比较与促进学生发展的最终目标的偏差,联系当今时代的特点与未来公民素质的构成,从而得出结论:化学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途径之一.它的职责是:通过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注重过程方法、培养能力;良好情感、科学态度熏陶,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富有个性的发展.

总之,在化学教学论理论性内容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安排学生活动,用以通过联系实际(特别是自身实际)找问题,分析比较得结论的“研究”过程,在完成理论性知识传授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研究意识,确实收到了较好地效果.

2.2实验性内容一注重过程,体验研究

教师的研究性教学策略要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探索.为此,我们调整了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计划.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实际和高师生实际,增设了研究性实验课题,力图通过研究性实验的学习实践,使学生体验研究过程、明确研究目标、探索研究结果.进而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探索研究性教学策略.

如:在“碘盐中碘含量的测定”这一研究性实验过程中,我们安排了如下教学程序:资料的收集、整理(课下时间)资料交流、研讨、形成方案(全组学生参与、第一次课)一方案实施(全组学生参与、第二次课)一结果报告.

在该研究性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充分的发挥,他们针对食盐中加碘的原因、碘元素的定性分析、碘含量的表示方式、国家碘盐标准及定量测定方案等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并在小组内交流研究,然后组内分工,每个同学承担一个方面内容的汇报任务,在课上代表发言,再经过全体学生的充分交流研讨,指导教师以平等参与者的身份阐述自己的观点,并针对学生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方案作出评价.经过这样一系列的互动合作、交流研讨形成了理论意义上的较为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此方案还需在下一周的实施过程中加以检验和完善.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操作层面的问题.学生们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和过程性,也实际参与了研究性教学策略的探索过程,这对于基础教育阶段无研究性学习经历、高师教育阶段缺少研究性学习过程、未来工作又需要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能力的高师学生来说,无疑是必要的,而且是及时的.

此外,我们结合化学学科和大学校园的特点,又安排了诸如“废旧干电池的综合利用”等涉及环境保护、废旧化学品的回收利用等方面的设计性实验,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另一方面又可通过本实验的回收产品为实验室提供某些化学药品.这对于引导高师学生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学科知识与身边环境、学科知识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体会“化学在我身边”,探索“化学为人类造福”是很有意义的.

2.3挖掘教材内容——变封闭为开放,创设情景

探究性学习策略篇10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某个课题或领域内,选取特定问题作为突破口进行研究,通过质疑、讨论、实验等方式,得出相应结论,从而掌握知识,获得思维能力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学习提倡学生勤动手、多动脑,利用知识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培养创造型人才。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实践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契合当前物理教学要求。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探究性学习模式在物理课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较大进步空间。进一步发掘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仍然是当前物理教师研究的重点。

一、创造学习动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辅以题海战术,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升学成为学生仅有的学习动力。而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需要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缓慢积累,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同时,还需要学生拥有强大的学习内动力,能在长期学习过程中持之以恒,不断提高能力。传统的学习方式、学习状态已不适用于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创造学习动力、维持学习热情。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不再以升学为唯一学习目的,而是认识到思维能力提高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积极配合教师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其次,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最后,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在课堂上教师要创造平等、开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没有压力地进行学习,同时要多鼓励、表扬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催生强大学习内动力。

二、建立问题探究情境

问题是探究活动的开端,建立问题情境,能让学生思维处于特定环境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物理思维,提高探究学习质量。情境的建立不是盲目的,教师要依据一定原则,建立有效情境,最大化发挥情境作用。其一是目标性原则,教学情境至少能实现三个教学目标,分别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目标,有目的地开展教学步骤。其二是主体性原则,情境建设的目的是优化教学环境,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创设情境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需要。其三是多样性原则,学生若处于单一、程序化的教学情境之中,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学习情感体验不佳,思维不活跃,学习效率较低。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建立恰当的问题探究情境,实现教学效率最大化。

三、重视过程,小组合作

课堂时间有限,由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探究学习任务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高效、快速地完成探究过程,达到学习目标。教师要建立和完善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探究过程。例如,在学习“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一课时,教师先提出探究实验目标:得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在自主探究的前提下,小组合作设计实验电路,交由教师审核完成后开展实验,并分析得出结论。一方面,探究过程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探究能力、科学思维意识等多方面思维能力的平台,教师要重点关注探究过程,强调小组明确分工,自主完成探究过程;另一方面,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帮助学生解决某些疑难问题,优化探究方案,提高探究学习质量。

四、定期组织交流

有组织的交流,是扩大探究成果、实现进一步提升的重要方式。一方面,通过有组织的发言,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探究学习过程,其余学生能够对比自身,吸收他人优秀的探究精要,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共同提升。另一方面,学生能够交流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且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都不尽相同,通过共同思考,学生往往能得到启发,既解决了问题,又获得了不一样的思维发展。例如,进行“测量物质的密度”实验中,有的学生虽然是按照步骤进行测量,但存在较大误差。反复测量同样如此,或是量筒壁上有水珠,又或是称量不准确等原因。学生自己很难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若是跟他人分享这个问题,集众人智慧,往往能够顺利地解决问题。还有,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能够发现教学方式上的缺陷及教学内容上存在的不足,便于教师查漏补缺,及时进行调整,为下次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指导。

五、结束语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能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良好学习情感体验,使学生更好、更全面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实现知识、思维能力的双重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学艺术,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探究内容及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探究性学习的作用,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推动物理教学发展。

探究性学习策略篇11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开展,充分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先进理念。探究式教学能够突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刻贯彻探究思想,通过创设相应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使其能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完成数学学习,真正实现自身数学能力的有效提升。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教师在课堂的突出地位取代了学生的主体角色,学生在言听计从中被动学习,因而,学生的思维长期停留于模仿和机械记忆,其发展空间也随之受到约束。可见,要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教师首先要让位,教师应给学生多一点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凡是学生能探究得出的决不取而代之;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绝不急于求成。给学生一个发展的平台,给学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给学生多一点自主探究的喜悦。

二、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的相关策略

课堂教学中怎么进行探究性学习,实际上就是教学过程怎么操作。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

1.通过教学情境的优化创设,充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通常而言,兴趣可谓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氛围,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将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之拥有敢于质疑的勇气,能够大胆表达自身看法,勇于表现,敢说敢做,善于创造创新,进而为探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在日常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使学生可对数学学习产生强烈兴趣,要求可积极完成某些情境的合理创设,将学生平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及所出现的问题转变为可思考的数学对象,把数学知识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其学生热情,对于数学学习充满浓厚兴趣。譬如,进行“年 月 日”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随意举出某个年份,同时快速判断出此年是平年还是闰年,随着学生举例的不断增多,教师依然可以保持快速判断的状态,学生兴趣不由得被调动起来,为什么老师可以这么快地得出答案,自己也有想要掌握方法的欲望,课堂气氛随之活跃,教师跟学生可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讨论氛围中。在此需要注意的是,不仅仅是要在导入新课程的时候需创设教学情境,更应该在整个教学进程中贯穿有情境创设,将学生兴趣诱发出来,使之保持良好的自主学习状态,能够积极参与到实际教学活动开展中。积极转变传统意义下的单纯教学方式,创设出跟学生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情境,强化数学跟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可充分感受数学所拥有的生活趣味性。

2.基于强化教学方法指导实现学生探究思维的深化培养

古者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基于探究式学习,使得学生探究学习能力获得优化培养。在此,教师必须清楚了解到由于小学生知识技能相对稚嫩,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甚弱,为此应强化探究方式的合理指导。首先要做的是,如何引导问题的生成,众所周知,数学的心脏就是问题,如果不存在问题,则探究性学习无立足之地。唯有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才可实现学生主动探究,带着问题去思考,有疑惑才会产生问题,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只要是其不明白的问题,都能够将所需探究的东西引导出来。在日常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各项教学内容的对应特点,带领学生经过一系列实践发现、质疑猜想、探究验证、总结归纳、联想类比等方式方法完成学习探究,实现学生探究思维习惯的养成,进而强化提高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3.通过构建讨论小组实现良好的教学互动

“三人行,必有我师”。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可针对学生特点组建学习小组,注重学生知识资源共享,利用各个学生能力、知识以及情感等方面的差异情况,促进彼此合作,使其能够在情感交流和思想火花碰撞中擦出学习火花。简而言之,就是学习小组积极的互动效应有效利用起来,为此,教师需重点考虑小组人员、规模、组长选取、凝聚力等方面问题。倾听和表达是小组成员可完成有效交流的基础性条件,使学生可理解他人言论,吸取他人见解,并认真修正自身想法,补充发言,或者是展开辩护,或者是勇于质疑别人看法并评价。基于此,教师应作出示范,引导学生积极交流,在评价的同时采取合理纠正措施,培养其交流意识,便于学生在日常数学学习中实现自身交流能力的显著提升。教学中,教师可口述阐明讨论主题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内涵并进行思考讨论,一旦学生偏离正确轨道,教师需及时调节疏导。

三、结语

综上可知,探究式学习既可作为学习模式,又可被看作是一种教学形态,能够积极地为小学生营造出发展创造空间。在日常小学数学教学进程中实施探究性教学,能够将学生的被动式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式探究学习,使学生提升了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志远.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2014,(12).

探究性学习策略篇12

一、根据学习情况,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需要让学生产生兴趣,这样才会不断提升学习效果。所以,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学习情况,为其创设合理的探究情境,激发其探究兴趣。教师应该从内容和形式上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创设学习情境,让其产生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真实的生物圈,另外也可展示课前制作的虚拟生物圈,让学生大概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在为学生创设生物圈这一探究情境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探究生物之间存在哪些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又存在哪些关系,以及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每组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进行问题探究,并且各自将小组内探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最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展示各小组的探究成果[1]。相互合作、分工的探究性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也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自信。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情境中,分组开展探究性活动,充分表现出了对生物探究的热情。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发散思维进行探究性实验活动。

二、引导学生参与,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策略篇13

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材料作为探究学习的专题,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智慧和才能,促使他们自觉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如:学习了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我启发学生审视身边的环境,自主发现探究专题。学生很快就想到他们村子中央原本水清鱼乐的小池由于遭到人为的破坏,现今已变成臭气熏天、生命绝迹的死池。于是,在教师的进一步引领下,学生踏上了探究学习的行程:他们首先确立了“人与自然”的探究专题,继而开展了自主探究学习实践活动。

策略之二:指导从疑惑处找寻探究内容

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最后自主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方法。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和感受,自主获得了知识,使他们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切实的锻炼。如教学《新型玻璃》一课,课前,我引导学生收集有关“玻璃”的资料,并认真预习课文,提出自己认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课堂上,我采用“问答对对碰”的形式组织教学,即让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和文本内容自主提问、自主答疑。之后,我又引导学生用拟人化的手法和第一人称的口气,结合文本,以“我是玻璃”为题,要求分别从种类、功能等方面介绍各种新型玻璃。学生在这样的“自主问答”和“自由表达”过程中,经历了认真研读文本、深入思考问题、精心组织语言、圆满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其探究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与提高。

策略之三:指导在“开放”中学习探究方法

“开放”学语文的实施:

1、开放时空。开放语文课堂时空要求教师放宽视野,把语文课堂向室外、校外延伸,向课前、课后拓展,使语文课堂变得博大、丰富而生动。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我首先指导学生利用图书室、网络、广播、电视、书报等资源,最大限度地搜集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从多方面研究秦兵马俑;接着充分发掘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扩展性探究,指导学生开展调查、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把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的兴趣,广泛积累有关祖国名胜古迹方面的资料,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量;然后组织“模拟游览”,由学生当小导游,为学生提供语言习得的机会,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2、开放表达。记得有位教育专家说过:语文课堂表达要尽可能开放,给学生最大的自由,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究、去表达。如教学《去年的树》一文,我让学生在深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炼出一条主线:依依惜别——苦苦追寻——兑现承诺——生死永别;然后以这一主线为依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读,并明确研读的目标:想想这部分课文向我们描绘了一只怎样的鸟儿?你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依据是什么? 这样,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主动朗读、思考、交流,轻松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策略之四:指导在实践中发展探究能力

生活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大课堂,其中有大量能触发学生探究性思维的问题。基于这样的思考,我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相应的社会实践。如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商店名、广告标语牌,甚至电视屏幕上出现了许多不规范字(包括错别字),根据这一学习资源,我引导学生开展了“小小啄木鸟”专题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我首先带领学生走上社会,深入生活,作深入细致的观察实践,找寻问题。接着,师生一起讨论:为什么要指正这些不规范字?该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来纠正?怎样才能做到不让或少让不规范字在我们生活中重现?然后,我指导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进行相关调查和访问,并针对不同情况,设计具体可行的纠错办法。 在这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探究的主角,获得了丰富的学习体验,其探究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与提高。

策略之五:指导在“整合”中提升探究水平

语文探究性学习指导应以引领学生学习语文为出发点,运用各科资源,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实践,以此来凸现语文的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如组织学习《草船借箭》一文之后,我立足本文,设计了以“走进三国”为专题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具体内容如下:

【三国成语大盘点】引导学生收集、整理与三国有关的成语,如三顾茅庐、桃园结义、神机妙算等。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