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预算管理探究

摘要:如何将项目资金绩效管理过程纳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平台,利用平台的大数据技术, 实现改进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控制节约成本、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的目的。
预算管理探究

预算管理探究1

一、引言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作为全国预算绩效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对全国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进行了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意见明确要求力争用3~5年时间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所谓全方位是指囊括全部评价对象;全覆盖是指覆盖所有政府部门;全过程是指贯穿预算活动始终,从预算资金运动环节来看,预算绩效全过程管理要求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跟踪、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之间应当建立起有机联系,从项目生命周期视角来看,应做好前期、中期和后评价等全周期的绩效管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关键举措。2021年3月,国务院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确立了“坚持目标引领”的基本原则,按照建立现代财税体制的要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完善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技术,破除管理瓶颈,推进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以信息化推进预算管理现代化,加强预算管理各项制度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提高预算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水平和预算透明度。如何将中央、国务院的文件落到实处,多方已经有不同的实践。包括中央层面建立的扶贫开发系统,《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办法》已将该系统的有关信息作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有效提高了扶贫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地方层面,海南省率先建设全省统一的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浙江省成立数据财政管理中心,《江苏省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四年行动计划》的出台及江苏省预算绩效指标体系框架的等等在预算绩效管理、数字财政上都作出了积极的探索。本文着重探讨在财政部制定的《预算管理一体化规范》和《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技术标准》框架下,项目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如何纳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平台,通过平台流程及要素的设计达到“预算管理围绕绩效目标进行,预算管理的每项工作都以绩效为核心导向”的要求。

二、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平台与绩效管理流程

2021年是全国大部分省市建设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平台(以下简称一体化平台)的起始年,随着一体化平台在全国范围的推行,作为省级平台,它必将完成海量数据的搜集,这些数据中包括了资金收支信息流数据、资金收支过程数据、资金使用结果数据等,如能妥善处理并科学应用这些数据,必将使财政资金管理工作实现智能化与自动化,发生大数据式飞跃。所谓大数据是指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需要指出的是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根据支出性质和用途将项目区分为人员类项目、运转类项目和特定目标类项目,前两者主要对应基本支出,目标主要为三保支出中的保开门、保运转。本文下述所指项目均为特定目标类项目,特定目标类项目是指部门和单位为完成其特定的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所发生的支出项目,该类项目属性最明显、占比最大,是项目核算的重点,也是绩效管理的难点。特定目标类项目的绩效管理具备体量巨大、类型繁多、价值巨大、实时处理的典型大数据特征,将一体化平台打造成具有大数据功能的平台以应对绩效管理要求可谓正逢其时。下面详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的绩效管理闭环,如何在一体化平台的流程及要素中实现。

(一)预算编制环节与绩效目标根据财政部预算管理一体化要素,包括绩效目标、绩效指标、产出指标、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时效指标、成本指标、效益指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影响、满意度指标、服务对象满意度等指标。在预算编制期,进入项目库的项目必须提供绩效指标。历来绩效指标没有统一标准是绩效管理的难点之一,这里的标准既包括预算项目支出的价格定额标准体系,因为市场价格波动、预算项目信息复杂且封闭、项目经办人员可能利用权力寻租等等原因,同样的货物与服务,使用预算资金的价格经常高于市场价格,导致财政资金出现浪费或者流失;也包括绩效目标水平的标准体系,因为不同层级、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需要达到的绩效目标水平有所不同,如何根据不同的绩效水平制订出符合项目内部要求的标准,对预算项目编制人员而言难度很大,在没有大数据支持的情况下,财政部门的审核也存在较大困难。通过将现有指标体系嵌入一体化平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以江苏省为例,该省已建立包含20个依据具体事务分类的共性指标及20类依据预算支出功能分类的个性指标体系,该体系涵盖了大量决策、过程、产出、效益等一级指标及二级三级指标。

在一体化平台建设初期,可根据市场标准、历史标准、行业标准、财政标准设置参考指标值。预算单位在确定绩效目标后,可通过模糊搜索、精准推荐确定项目的各级指标。随着预算执行与绩效评价的反馈,一体化平台数据积累量越来越大,大数据的价值将得以凸显,将提供新的参考指标值。在原有标准体系的基础上,为实现预算绩效管理的自动化和智慧化等更高目标,还可以动态测算同类评价项目的合理指标和评价标准,比如通过收集同类项目多年的预算绩效指标及其评价数据,结合数据包络法、层次分析法等分析方法综合测算选取该项目的新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通过每年修正指标参考体系及参考值,来提高预算绩效指标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在以后年度的预算编制环节,同行业及同类型项目就可以对照指标数据对项目是否有必要立项、资金使用是否高效、绩效目标是否合理、项目方案是否可行、筹资行为是否恰当等作出基本判断。对于新政策、新需求、新产业导致的新项目,因为没有任何参考数据,预算单位和财政部门应重点关注,共同设置新指标进行事前绩效评价。

(二)预算执行环节与绩效监控预算执行与绩效目标融合,实现绩效目标引领预算执行、绩效目标约束预算执行是项目实施的最佳状态,目前仍有较多问题需要解决。据较早运行一体化平台的海南省财政厅的专题报告,该省已经在项目库中嵌入绩效目标、项目支出标准和资金测算模块,预算项目编制的科学性、精准性不断提高。

对于如何在一体化系统中构建绩效管理体系,实现预算分配与绩效目标分解,如何健全预算执行进度和绩效目标程度双监控,创新预算管理方式,如何在一体化系统中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从而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据该省报告称这些仍在探索之中。所谓双监控要对绩效目标与预算执行进行同步监控,实现多少绩效目标,就动用多少预算资金,未达绩效目标预算资金的使用就要打问号。实现同步双监控的难度主要为:绩效目标的设定遵循从效果-产出-成本的路径,在效果目标的指导下,明确该目标需要达到的产出。而预算执行过程则是从产出到效果的反向过程,所以效果目标往往具有滞后与难以评估的特征,例如某些环保项目的效果可能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时间才能得到检验,再如政策研究类项目的常用效果指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或提升程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或提升程度”等指标量化难度非常大。

因此笔者认为,为实现预算执行进度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双监控的目标,一体化平台应为每个项目设置一个核心绩效指标作为项目预算执行及绩效管理的抓手,在预算资金使用以及账务处理的同时必须录入该核心绩效指标。关于核心绩效指标的理念详述如下:在以绩效目标为导向的预算管理过程中,为达到特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影响和服务对象满意度效果,必须明确为达到这些效果所需要的产出指标,效果目标的实现依托于产出目标的实现。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项目为例,该项目通过发放补助补贴要达到的效果是改善城市低收入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要达到这一效果应先设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随后排查统计出低于该标准的人群及每个人达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所需的补差金额,最后根据受益人数及所需补助金额确定预算项目资金。

再比如物资采购类项目,应当根据不同效果指标对应不同的数量与单价标准,既要达到效果,又要避免浪费。笔者认为核心绩效指标应当从产出指标中的数量指标中选择,根据产出数量指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呈现的不同形态以及效果与产出指标的相关程度,可以将项目分为三类。第一类项目产出数量指标的特点是与财务支出凭证中的数量基本一致,预算的执行率与项目效果关联度较高,包括物资采购类项目的商品数量与单价、社会保障类项目的受益人数与每个人的补助金额、农林业补贴类项目的自然禀赋数量与单位自然禀赋补贴金额等等。此类项目性质单纯,并且涉及大量民生保障补助资金及工农业生产补贴资金,一体化平台使用商品数量、受益人数等作为核心绩效指标,在预算资金使用及账务处理的同时录入该指标,基本可以初步实现预算执行与绩效目标的双监控。

第二类项目产出数量指标与财务支出原始凭证有直接对应关系,但预算的执行率与项目效果关联度一般,比如大型会议类项目要达到的效果通常为“促进某项事业的发展,落实某项政策的执行”,而其财务支出的会议费发票仅有参会人数、会议天数等数量指标,与效果的实现并无直接关联,此类项目可以用参会人数等作为核心绩效指标,但需结合其他绩效指标完善双监控流程。

第三类项目产出数量指标与财务支出原始凭证没有直接对应关系,预算的执行率与项目效果关联度较低。比如科研类项目的产出指标“研究报告数量”等,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支出的印刷费、差旅费等与该指标关系不大。这类项目在预算编制过程就会出现从效果到产出难以量化的问题,应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同类项目的综合分析,探索“研究进度”等绩效核心指标,再进一步通过定期采集绩效目标数据的方式尽量实现绩效目标与预算执行过程的匹配。在以核心绩效指标为抓手的前提下,所有项目都需要定期收集并填报绩效监控数据并上传一体化平台。根据以上三类项目的不同情况对绩效监控数据可以提出不同要求,但每年除了项目结束后的绩效评价,至少应组织一次中期绩效评价。参考《江苏省省级预算绩效监控管理办法》,中期绩效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工作:收集、整理、分析绩效监控信息并填写预算绩效监控情况表,按序时进度将项目实际执行的情况与绩效目标进行对比,在中期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对全年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预测等等。

对于涉及民生保障等重要项目资金,应当进行多次绩效评价,也可以结合核心评价指标简化流程。通过动态掌握预算资金的使用与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是否匹配,一体化平台对于发生偏离的项目应当发出预警提示,对于有异常的发出整改通知,为资金支付提供参考。对于因国内外环境变化、国家政策变化、突然事件等等引起的预算执行波动较大的项目,一体化平台应提供项目预算资金增加或减少的流程,并同步调整绩效目标。对于绩效监控中发现与目标严重偏离或者大概率将造成预算资金损失的项目,一体化平台应提供项目中止执行程序,防止财政资金进一步的损失。

(三)预算完成评价及成果运用预算执行结束后的评价包括单位自评、部门评价、财政评价等等方式,本文所指的是自预算执行完毕后应同步完成绩效目标数据采集,作出一体化平台系统自身的绩效评价。平台应嵌入以指标评价法为核心的各类绩效评价方法,运用下列常规分析方法对项目绩效进行评价:比如用因素分析法、比较法、最低成本法等模型分析项目的经济性;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项目的效率性;用成本效益法分析项目的效益性等等。运用上述评价方法并结合预算标准、历史标准等评价标准一体化平台自动计算分析出评价结果。结合专家评审、公众评判等主观评价方法,得出综合的预算绩效评价结果。项目绩效评价结果主要运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将绩效评价结果与以后年度预算资金安排及绩效管理强度结合。对于绩效评价结果优良的项目,资金方面应该优先予以保障;对绩效评价结果一般的项目应该增加绩效评价的次数,督促项目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于绩效评价差的项目可以根据情况相应调减预算或整改到位后再予以安排。

2.在原有预算公开的基础上加入项目绩效评价结果的公开,非涉密项目,尤其是涉及民生保障类的项目,资金使用应接受全社会监督。

3.建立专家智库,利用智库对数据进行更专业的分析,如多元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进一步提升数据使用效率。同时利用智库,加强财政大数据建设的理论基础研究,预算绩效评价需要和预算支出种类的各类数据,因此有必要重点研究和财政大数据建设有关预算相关性理论。

4.一体化平台可在保障隐私与数据使用正当性前提下,对各级人大代表开放查询功能,人大代表包含各行业的精英,对各行业有深刻的认识,他们的参与可进一步提升我国公共管理水平,为财政管理提供新的活力与思想。

5.通过数据接口实现不同地区同类项目绩效的综合对比分析,进而查找各地区财政项目管理的不足,持续改进项目管理水平;通过数据接口探索一体化平台与教育、环保、卫生等部门平台的互联互通,进行跨行业、跨部门的关联性分析,进而通过调整宏观财政政策,改善资源在各部门的配置。综上所述,绩效指标标准不统一、数据共享不足、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一直是推进绩效管理的主要障碍。这些障碍随着一体化平台的建设都将迎刃而解,应当探索一体化平台的绩效管理模块并扩展其大数据管理功能,逐步实现预算绩效管理与预算执行的一体化,实现改进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控制节约成本、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的目的。

作者:杨鹏鹏 单位:金湖县财政局

预算管理探究2

企业一成不变,无法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只有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实现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独特的优势,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可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为企业的经济管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企业管理者需要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势,并结合企业发展状况,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经济管理水平。1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实行创新的意义经济全球化实现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合理的生产要素配置。经济全球化对企业经济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经济中心逐渐转变为网络经济。随着各种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网络经济隶属于知识经济,深刻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相对传统经济而言,网络经济突破了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有利于充分提高各种生产要素与资源的利用率,推动了社会与企业的发展。第二,经济全球化的各种形式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分工与国际分工不断深化,使得世界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超出国家或地区范围而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一体化过程。第三,各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网络信息技术的形成。当前社会正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可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过程中,管理者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明确内外部因素对企业的影响,据此制定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战略。经济全球化虽然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机会,但同时也加剧了国际市场竞争程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企业自身实现经济管理创新,才能避免被市场淘汰。为了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新经济形势,企业管理者应将企业经济转变为经济的主要增长驱动方式,确保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2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路径

2.1强化创新理念,推动内部改革在当前新经济形势下,市场形势的风云变化使得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不仅需要巩固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还要提升开放水平与国际市场接轨,进而提高企业的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经调查显示,大型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年龄较大,仍然坚持传统固有的管理理念,部分管理者认为变革管理理念可能带来不良影响,害怕失败,对新思想、新理念产生抵触情绪。在企业经济管理创新过程中,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需要引起重视,管理者需要加强对内部环境的重视,明确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管理方式、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的根本动力,管理者需要以身作则,强化创新理念,在创新理念的影响下改变管理方式,适应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需求。企业管理者要将创新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当中,杜绝形式主义。管理观念是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指导思想,在强化创新理念的过程中,管理者基于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型国有企业并未完全实现市场化,企业的管理人员无法在短时间内接受新思想、新理念,当大型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出现问题时,管理人员无法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大型国有企业领导者应发挥自身作用,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让管理人员意识到强化创新理念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管理人员在了解并结合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情况的条件下,向同行业中的其他企业学习,借鉴创新经验,进而推动企业内部改革。

2.2建立企业经济管理网络平台企业在新形势下开展经济管理工作,必须与时展的要求相一致,按当前市场环境的变化及市场需求变动情况合理运用现代化技术,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为企业开展各项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全体工作人员的行为,良好的内部环境可以对员工起到激励、引导作用。负责企业经济管理的工作人员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融入先进的管理思想,加强对互联网思维的重视,在综合考虑企业内部经营状况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实现经济管理平台的创新,抛弃落后的管理方式,选择新的管理方式,让各部门明确自身职责,下放权力,避免部门管理人员出现有权无责或有责无权的状况阻碍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企业可在管理过程中建立人力资源数据库,帮助管理者充分认识企业目前的人员结构,在招聘员工过程中,明确职位需求,编制人力资源计划。建立企业经济管理平台,可以让各部门工作人员及时共享信息,实现信息数据的快速传输,便于企业工作人员了解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企业管理者不仅需要注意优化经济管理平台,还可以通过借鉴其他企业发展经验,改善管理方式,积极引导员工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企业管理者在优化经济管理平台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到各种先进信息技术的价值,采用先进系统为企业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服务,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质量。企业管理者还要预测开展经济管理工作伴随的风险,并制定方案,规避风险,避免企业遭受更多经济损失。

2.3经济管理手段创新企业管理者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中采取传统经济管理手段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管理的工具,信息网络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转变生产力,为企业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提供有利条件。没有信息网络技术的支撑,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会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降低整体工作效率。在新形势下,信息网络技术不仅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更高的价值,还可以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被竞争对手替代。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企业管理者应加强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认识,并结合新的管理理念,从而实现经济管理手段创新。例如,工作人员在生产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目标顾客的需求,并根据顾客需求偏好对产品或服务作出相应调整。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工作人员收集目标顾客的信息,而且成本较低,工作人员在短时间内便可完成目标顾客调查工作,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在营销过程中,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可以拓宽营销渠道,进一步加强产品或服务对顾客的影响力。工作人员在完成销售之后,需要收集顾客意见,大数据技术可以使工作人员与顾客进行一对一交流,了解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评价,有利于提高企业在顾客心目中的形象。

2.4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帮助企业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起到激励引导员工的作用。企业管理者在建立内部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需要听取各方意见,不可凭借自身经验。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不仅包括以文字形式表述的规章制度、工作程序,还包括非文字形式表达的组织文化及行为准则。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规范全体员工的工作行为。在上下级方面,企业管理者需要遵循统一指挥与控制幅度原则,每位下属应该有且仅有一位上级,上下级之间需要形成一条清晰的指挥链,每位上级领导的下属数量应有一定的控制限度。企业管理者可通过建立职能型组织结构确保工作人员发挥自身作用,为企业发展服务。在职能型组织结构中,管理者与工作人员都要明确自身职责范围,在职权范围内履行责任,部门只需要负责某一方面的职能工作,管理权力高度集中,有利于管理者直接对下属进行控制。

2.5加强对人力资源的重视人力资源是企业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资源,企业管理者需要将更多精力放在人员招聘与管理中。在人员招聘过程中,企业管理者不仅需要充分了解应聘者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还要加强对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视。大部分企业管理者的权力过大,为了获得不正当经济利益常常采用不道德的管理行为,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企业的整体利益。在人员招聘工作开展之前,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职位分析,明确当前企业空缺的职位及职位要求,制定相应的标准。企业管理者需要在考虑组织员工结构的条件下,编制人力资源计划、招聘员工、选用员工。管理者可通过广告招聘、员工推荐、职业介绍机构推荐开展人员招聘工作。员工入职后,企业管理者需要安排相应的就职培训,让新入职的员工充分了解企业目前的结构,明确自身职责。企业管理者对在职员工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以强化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例如创造浓厚的环境氛围、培养和树立典型榜样。企业工作人员在遇到困难时,需要与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与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挥团队作用,积极为企业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服务。企业管理者还需要注意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指企业的制度、人际关系、工作条件,激励因素是指可以让工作人员提高满意度的因素。管理者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过程时,需要发挥激励因素的作用,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时注意保健因素,最大程度地避免工作人员产生不满情绪,进而影响整体工作效率。

2.6加强企业财务监督风险防范与成本预算管理财务部门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部门工作人员主要负责资金的筹措、运用与控制。资金是企业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资源,充足的资金可以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企业财务部门需要引起重视,企业管理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需要加强企业财务监督风险防范,避免给企业造成损失。企业管理者需要对财务活动进行分析,在充分了解具体财务状况的基础上预测潜在风险,提前制定风险防范方案,一旦风险发生,管理者就可在第一时间内实施风险防范方案,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企业管理者需要加强对财务部门的监督,审核财务报告,避免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出现造假行为,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在制定相关监督管理方案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不能为了减少工作内容,照搬其他企业的管理方案,需要在考虑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的基础上,制定契合企业需求的财务监督管理方案,规定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职责。成本预算隶属于财务管理范畴,作好成本预算工作可以有效避免不必要费用的支出,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节约企业经营管理成本。科学合理的成本预算管理体系可以控制成本,在设计方面,企业需要在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与销售部门、财务部门进行沟通,避免不必要费用的支出;在采购过程中,工作人员需合理确定订货量,选择经常来往的供应单位,企业可以建立统一采购平台,实现统一管理及资源共享;在人工方面,企业需要精减人员,最大程度地降低人力资源消耗。

2.7引入信息化管理技术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过程中,传统的管理方式无法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在新形势下,信息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了愈发重要的作用。为此,企业管理者应在分析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的基础上,积极引入信息化管理技术,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进行全面信息化改革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管理者需要抓住机遇,实现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全覆盖,为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管理者需要推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加快信息收集速度,完成信息收集工作之后建立数据分析系统,不仅可以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还可以为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提供保障。

3结语

在新形势背景下,社会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企业管理者需要通过创新来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创新在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推动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可以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作者:张赫然 单位:中铁大桥局集团物资有限公司

预算管理探究3

预算是事业单位财务工作运行的基础,预算管理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效率和长期稳定发展,因此,预算管理至关重要。本文在新预算法的基础上,分析当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对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优化,从而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的整体财务管理效果。

一、新预算法的基本内容及设置目的

(一)基本内容通过对新预算法内容的分析,发现其主要规定了预算审查重点,要从收支平衡、赤字规模转向支出预算,将收入预算由约束性转变为预期性。此规定,为年度的预算控制方式的实施与深化改革提供了法律基础,进而迎来了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变革。在预算法应用过程中,要厘清预决算原则,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充实全口径预决算体系,建立预决算公开制度、完善预决算监督审查等制度。
(二)设置目的新时期,我国设置和完善了预算法,其主要目的是适当分散预算权力,通过健全权力均衡制约机制,不断规范预算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增强我国预算的可归责性。通过预算公开,人民群众参与结果监督等工作,对审计、审议监控机制及程序等进行优化。这种制度设置的目的,是以预算“最终目的论”替代“工具论”,完善现有的预算制度,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国家利益。

二、现行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1.预算编制的时间短,相关内容准备不充分,缺乏精细化管理部分业务部门夸大资金使用需求,导致预算虚报虚高;部分业务部门对资金实际需求不明确,导致预算漏报少报;财务部门不熟悉业务情况,对实施的项目与具体标准等内容不了解,这都会降低预算编制的精细程度。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工作稳定实施的基础,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要积极参与其中,广泛进行调研与论证。但是,当前的预算编制时间过短,如在7月初布置任务,7月底就要求上报,再加上财务部门人员少,在这种时间紧、工作量大的情况下,预算编制过分依赖业务部门提供的信息,缺乏调查取证,这会影响预算编制的有效性,降低其质量。

2.预算编制不够完整,未做到应编尽编大多数业务部门并没有积极参与到预算编制中,一些财务人员对本单位的相关业务活动,或者是发展目标等并不明确,在对预算进行编制时,预算编报的内容也不够准确,存在收入来源少报或漏报等问题。对于项目支出预算主要由单位自行编制,预算在编制的时候,部分单位依据上年的决算数据,增加一定的额度进行上报,此草率与粗糙的编制方式缺乏充分的依据,这会导致在实际执行中出现调整、追加预算等现象,影响预算编制的完整性与合理性。

3.预算编制缺乏全员整体参与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的领导、中层干部已经对全面预算逐渐重视起来,但是部分单位预算编制未与单位发展战略、经营管理、组织架构联系起来,更缺乏与基层员工实际工作的联系,基层员工对全面预算参与度仍然不够。某些单位在预算编报时,过于重视事业单位负责人预算的职能,忽视一些专业部门预算参与功能,这会降低业务部门参与预算编制和管理的积极性。部门预算管理是保证各项预算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但大部分事业单位在人员设置、职责分配等方面并不合理,并且各部门之间还缺乏信息交流,这会对预算编制等内容带来影响。

(二)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目前,虽然在新预算法下,大部分事业单位都认识到了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预算执行方面还存在随意性强、没有针对性等问题,这会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预算调整频繁,从而影响预算管理效率。同时,无预算及脱离预算方案等问题比较多,对预算资金分配管理不合理。部分事业单位在使用预算资金时,支出范围不明确,支出标准缺乏依据,一些项目支出不能结合具体的规定执行预算。还有部分单位在对项目支出进行预算编制时,整体缺乏科学性,内容也不够细。所以在项目执行时,会对监控和追踪问责的效果带来影响,导致执行与预算出现严重脱节的情况。同时,部分项目资金会挪用到其他的项目,导致部分建设项目超出预算的范围。此外,随意改变项目内容等问题比较严重,影响支出预算的准确性。当前,政府的一些项目投资金额比较大,已经超出了预算范围,这会导致项目内容繁杂,从而影响预算执行的整体效果。

(三)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推进缓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主要附着在预算管理的不同环节中,属于一项综合性强和耗时长的管理工作。在目前的预算绩效管理中,该项工作缺乏统筹协调,主体责任难以落实,这会对整体工作的推进带来影响。再加上,财务与业务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清晰,没有形成管理合力。目前,大部分的预算单位没有建立成熟的预算管理体系,专业人员不多,导致各项绩效管理工作开展不够深入。实际参与绩效管理的人员业务能力薄弱、综合素质低,不能及时发现预算绩效评价中的问题。且部分财务人员还身兼预算、决算、政府采购和审计等多种职责,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开展绩效评价,从而导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推进缓慢。

(四)预决算公开不彻底,流程不规范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对预决算的公开,还停留在及时性、报表完整性、公开方式和报表格式等基本内容上,并不重视数据的真实性与逻辑性,并且公开的流程也不是非常完善。一些单位因承担了派出地的特定任务,派驻地政府拨付了相应的经费,但是有的单位并没有将此部分资金纳入预决算的公开范围中,导致实际公开的内容与数据并不完整,也不够准确,更不能体现各单位的预决算收支的真实情况。在对预决算公开方案进行制定时,各主管部门之间所公开的文字模板与报表格式并不统一,公开内容与工作要求也存在差异性。由于各单位之间缺乏积极的沟通,在预决算公开内容与流程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预决算公开前并没有主动和部门对接,业务指导的力度不;完成公开后,缺少专业性的归纳总结。此外,由于不够重视日常管理工作,影响了预决算公开效果,一些单位没有严格按照法定时间与要求,完成相关的公开工作。

三、新预算法下做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相关措施

(一)加强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内容新预算法下,事业单位应不断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机制。首先要安排好各种业务活动中的预算支出,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预算管理自身的作用价值,实现对预算管理内容的细化。同时,还要加强对各项支出的严格管理,科学安排预算资金,在保证人员经费和社会保障等支出稳定运转的情况下,加强对项目的管理,实现对项目支出中重点内容的有效管理。在此过程中,还要优先安排符合我国经济及相关政策的重点支出,重点,贯彻执行国家所规定的各项支出和标准,建立完善的支出管理制度,在强化自身项目资金统筹应用力度的同时,保证项目资金用途的合理合法合规。提高公用经费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严格规范公用经费的预算编制,严控支出,重点加强对“三公经费”和会议费使用,全面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制度,实现对资金的有效管理和科学配置,对支出范围的严格控制,不断完善和优化预算编制中的相关内容,强化预算细化。虽然新预算法高效地推行能够实现对预算全过程的监督,有效降低成本,但是,不管是应用哪种预算方式,都要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预算管理方式,从而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二)强化预算执行,建立预算执行责任制事业单位需要根据自身实际发展现状,结合新预算法中的相关要求,制定预算执行机制,促进预算管理与执行之间的有效结合,从多角度出发,构建科学和完善的预算执行和管理机制,对整体的结构体系进行优化,促进财务与业务部门之间的积极交流,为日后预算执行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建立预算执行管理责任制,需要强化预算执行主体的责任意识。事业单位是预算执行工作中的主体,要不断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承担主体责任,采取措施提高预算执行工作的质量。按照预算内容,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加强与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加强对重点项目和资金的监督,保证预算执行的有效性,掌握执行的进度,为预算执行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同时,结合单位的业务特点及预算管理中的实际要求,对当前事业单位中的预算执行机制进行改革,促进业务工作与预算执行的有效结合。严格执行各项财政制度,分析预算批复文件的内容,严禁擅自扩大支出的范围,结合相关的预算规定,对支出用途与资金应用情况等进行全面分析。还要结合现阶段的预算执行效果,采取措施切实提高整体的预算执行率,在预算批复后,就可以开始实施预算项目,从而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效果。此外,预算执行中,要健全责任管理制度,促进执行和绩效评价有效结合,实现对项目的全面评估,明确项目在实施中的责任,才可进行更加客观的绩效考核,保证绩效评价的有效和公正性。
(三)深化预算绩效,构建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根据财政部门的统一部署,紧跟当前的改革形势,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对此,需要对责任管理范围进行延伸,健全责任管理制度。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绩效评价工作,逐步建立健全绩效相互反应机制,让各项业务工作之间相互制衡,将决算作为改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而实现绩效完整闭环管理。快速构建预算绩效机制,提高部门支出责任与效率意识,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健全考核实施方案,主要结合规定权重计入被考核单位的年度考核总成绩等,与年度的实际考核评优挂钩。充分发挥预算绩效管理的效果,在实现全面预算的基础上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价值,确保激励约束的有效性,积极推动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措施。首先,要强化绩效管理的主体责任,将激励作为导向,在增强各预算绩效管理效果的同时,强化主体的责任感。其次,各预算单位要积极参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促进全面预算和绩效管理之间的有效融合,健全绩效管理内部体系。同时,完善内部预算管理机制,主要是为了解决预算绩效和业务管理等问题。最后,要不断提速预算绩效的管理效果,促进改革的进程。积极开展专项考核工作,采取措施营造“讲绩效、比绩效和用绩效”等良好的氛围,促进各部门在工作中,一定要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等基本的绩效管理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效果,实现全面预算。

(四)健全预决算公开机制,完善预决算公开工作增强主动公开意识,规范预决算公开的方式与途径,有效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与管理方式,建立现代化预决算公开渠道。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财务和预算部门等设立预决算公开专栏,规范预决算公开内容,例如,公开“三公”经费、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等,公开预算调整情况,并对重点预算项目进行说明金等。健全预决算公开机制,明确涉密事项,规范预决算公开的相关标准,方便公众获得更加准确的信息,保证预决算信息公开的准确性。完善预决算公开制度,在对预决算公开情况进行考核时,要做到有据可依。同时,要强化预决算公开的有效性,公开内容上做到“全面、易懂”,积极主动回应社会的关切,及时解答公众的问题,接受公众的监督。四、结语随着新预算法在我国的推行和实施,事业单位更加重视对预算管理工作。通过完善预算体系,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执行,深化预算绩效等方式,强化了事业单位整体管理的有效性。同时,还要分析当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的问题,不断优化预算流程,健全预算执行责任制,建立预算管理绩效机制,实现对资金的科学配置,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俊.新预算法下如何做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J].经济研究导刊,2015(18):158-159.

[2]荣娟.新预算法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提升对策[J].财会学习,2020(17):107-108.

[3]顾金荣.新预算法背景下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研究[J].经营者,2020,34(07):156-157.

[4]刘静.基于新预算法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分析[J].纳税,2019,13(13):277.

[5]陈健伟.新预算法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分析[J].财会学习,2019(08):72.

[6]王琴婕.新预算法影响下完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途径研究[J].知识经济,2019(24):52-53.

作者:史晓楠 单位: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