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实验的特点实用13篇

探究性实验的特点
探究性实验的特点篇1

例1:(全国卷)植物叶片表皮上分布有大量的气孔。当组成气孔的细胞(保卫细胞)吸水后,会膨胀变形,气孔开启;反之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请以放置一小段时间的菠菜为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气孔具有开启和关闭的功能。要求写出实验材料与主要用具、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做出解释。

试题分析:

题干信息:①植物叶片表皮上分布有大量的气孔。

②组成气孔的细胞(保卫细胞)吸水时,膨胀变形,气孔开启;反之,细胞收缩,气孔关闭。

问题:以放置一小段时间的菠菜为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气孔具有开启和关闭的功能。

要求:①写出实验材料与主要用具②实验步骤③预测实验结果并做出解释。

重点考查学生:①审题能力:对题干所给的信息正确理解和分析的能力。②获取信息,构建正确的思维模式。从题干及示意图,应该反映出的思维:a.用显微镜去观察气孔的细胞的开闭;b.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可通过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验证性)证明;c.实验原理: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或失水,可通过设计实验人为造成细胞液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差―――如何去体现浓度差是实验的关键。③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显微镜如何使用,装片如何制备等。④如何预测并解释结果。

二.问题―假设型

解答此类问题时,要根据题目提出的问题、已知材料信息,结合自己已有的生物学知识提出合理的假设。

三.分析―结论型

此类试题在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需引起考生的足够重视。 该题型的特点是试题给出实验的目的、方法和过程,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观察与理解、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和分析以及对实验结论的归纳与总结能力。此类实验不一定是学生已做过的实验,但其实验原理是学生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解题时一定要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和实验分析的基本现象,结合题中给出的情景,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和判断。这类现象、原因的解释和过程的分析通常是一些结论性的语句,切忌就事论事,答案中要体现出实验现象的本质。

例2:(2005年全国卷I)将小麦种子分别置于20℃和30℃培养箱中培养4 d,依次取等量的萌发种子分别制成提取液I和提取液Ⅱ。取3支试管甲、乙、丙,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然后按图1加入等量的提取液和蒸馏水,45℃水浴保温5 min,立即在3支试管中加人等量斐林试剂并煮沸2 min,摇匀观察试管中的颜色。结果是 ( )

A.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

B.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C.甲、乙皆呈蓝色,丙呈砖红色

D.甲呈浅砖红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本题要求根据实验的操作,对实验的结果进行预期,综合地考查了考生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相关基础知识。对实验结果预期的基本思路是:温度种子萌发过程中成分变化对淀粉分解的影响显色反应。需要作出的判断是:30℃更有助于种子的萌发;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等储备的能源物质将被水解后用于

呼吸作用,淀粉的水解需要淀粉酶;淀粉分解后的麦芽糖是一种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反应会生成砖红色的沉淀。

四.学习―创新型

这类题的特点是试题先进行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考生通过对试题的理解获得能力的提升,考查考生尝试、模仿已有实验的操作,作进一步创新设计,这类题型增强了实验技能性目标的考查,体现了终生学习的理念。

例3.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制地长大而要进行分裂呢?科学家认为:细胞要通过它的表面不断地和周围环境或邻近的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这样,它就必须有足够的表面积。当细胞的体积由于生长而逐步增大时,细胞表面积和体积的比例就会变得越来越小,导致表面积不够,这就会引起细胞的分裂,以恢复其原来的表面积与体积的适宜比例。有人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上述理论的正确性(提供的仪器、材料有变形虫若干、锋利的刀片、显微镜等)。

步骤:

Ⅰ.取大小相等、活性相当的同种变形虫9只,分成A、B、C三组,每组三只。

Ⅱ.处理方法与实验现象

处理方法 现象

A组 人工培养,不作任何处理 变形虫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分裂增殖

B组 人工培养,当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一次性切取一部分细胞质 切取细胞质后,三只均不分裂,但增长到一定体积后,三只均又分裂

C组

探究性实验的特点篇2

探究性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教科书上的知识当做不变的真理,把实验仅当做验证科学概论和原理的方法去教学生,容易使学生形成绝对化的科学知识观、错误的科学方法论和片面的科学发展观。探究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学习活动、一种学习过程,它注重自然科学知识获取的同时,更注重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探究过程是学生不断构建自身知识的过程。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过程的设计,特别是探究实验的设计,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不但为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说提供了科学方法,也是学生探究学习的重要途径,还让学生感受探究的乐趣,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

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即使在由经验化学向理论化学发展的今天,化学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

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化学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

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当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化学实验为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说提供了科学方法。探究性学习具有问题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设特征、验证特征和评价反馈特征,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回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大胆假设或猜想,并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假设或猜想进行证实或证伪。所以,化学实验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时验证假设或猜想的主要方法。

二、探究性教学中有关实验的选题策略

编排探究活动时,不仅要考虑活动的可操作性,更要考虑活动中蕴含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并加以显性说明,使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方法有所了解,在探究实验的呈现方式上可通过一些提示语如提出问题、预测与假设、实验方案、实验记录、实验结论、归纳整理等引导学生经历、体验科学探究的不同要素和过程,并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

1. 探究实验设计的情境化原则

通常情况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很难独立地从生活、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因此,教师要营造积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直面新、奇、趣事,感受矛盾,发现疑问,提出问题,并经过适当的推理和思考,将其表述为科学性问题。

如:1981年6月9日,巴拿马散装货轮“塞尼克斯号”满载着炼钢用的半成品――多孔铁粒,驶进印度东海岸的维沙卡帕特南港口。人们打开船舱准备卸货,突然,一股灼人的热浪从舱内冲出,仔细一看,发现部分铁粒正在燃烧。

疑问:多孔铁粒怎么会自己燃烧呢?

问题:多孔铁粒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在设计问题情景时,教师应注意:

(1)情境新颖,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可以注意到问题的存在。

(2)多从学生的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经历中寻找问题,探究学生生活经历中所熟悉的问题,能够使学生认识到探究的价值,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3)探究的问题难度适当。否则,学生无须探究就能回答或者感到望尘莫及,失去探究的信心。要使探究的问题处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区,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

2. 探究实验设计的生活化原则

化学知识和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比皆是,在探究实验设计中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活中化学资源,也是对教师基本的要求。教师要有开拓精神,解放思想,“思想旧,资源瘦;思想新,资源精”。 生活中化学实例还可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与探究的习惯。

如:在新授课“铁的化合物”教学中可设计如下探究活动:

投影展示一种补铁剂照片――红色“外套”,里面是淡蓝绿色的真身。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种药丸的成分。

猜想――根据颜色进行合理猜想

红色外套――Fe2O3

淡蓝绿色真身――FeSO4

[方案设计、验证]

(1)Fe2O3的检验

①仅用红色能否确证是Fe2O3?药片内服后,谁帮助它脱去红色外套?

②Fe3+的检验方法。

(2)FeSO4的检验

①如何获取FeSO4?――小心剥去外套,用小刀刮取里面淡蓝绿色的固体,加适量水溶解。

②如何检验FeSO4?

2. 探究实验设计的实用化原则

将生活中实用化的化学实例应用于课堂教学,可将知识的学习从课堂内延伸到生活中,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科学探究的态度,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研究方法,体验探索的艰辛和发现自我价值实现后的欢乐,使学生成为“主动发展的人”。

如:讲授“相似相溶原理”时,可介绍:真假干洗的判断。

(1)课上实验提趣

首先介绍“干洗”、“水洗”的区别。所谓“干洗”,就是用干洗油的物理特性将衣物的油垢或污渍萃取出来,由于干洗油几乎不含水分,所以称之为“干洗”。干洗的主要特点就是避免水洗对衣物面料造成伤害,不缩水、不变形、色泽保护性好,不易造成衣物褪色、手感柔软,便于熨烫,并能彻底清洗衣物上的油污或污渍。洗后衣物还有消毒、灭菌的特殊功效,不易虫蛀便于保存。而“水洗”时能使衣物的纤维膨胀,洗涤剂将渗入到纤维中,很难清洗干净,残留的洗涤剂就会侵蚀纤维,从面使纤维变脆,导致衣物寿命的降低。当前市场上的干洗油一般分四氯乙烯和石油洗剂两种,每公斤的价格在16元左右,远高于以吨计算的水价,因此一些不法干洗店常以水洗冒充干洗。

其次实验演示。①将一片纸巾分别置于盛水和盛四氯乙烯干洗剂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动一会,再捞出挤干,置于水中的纸巾柔成团,打开时有褶皱、破损。置于干洗剂中的纸巾能展开,无破损。②将一些泡沫粒分别置于盛水和盛四氯乙烯干洗剂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可见泡沫粒溶于干洗剂中,不溶于水中。

然后总结判断方法。

①纸巾法。事先将纸巾放入待洗衣物的口袋内,如是水洗,则纸巾柔成团,有褶皱、破损。如是干洗,纸巾无破损,能展开。

②粒法。事先将少量泡沫(聚苯乙烯)小颗粒置于待洗衣物的口袋内,如是水洗,则泡沫粒不溶解,如是干洗,则泡沫粒因溶解而消失。

③纸巾+泡沫粒法。综合了两者现象,交代其原理――利用“相似相溶原理”: 泡沫和干洗剂都是有机物,结构相似,相互溶解;水能使纸巾纤维膨胀,搓揉时造成破损。

(2)组成合作小组

要求学生自愿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寻找不同的干洗店进行试验,一周内完成。

(3)汇报实验成果

根据学生实验结果,组织汇报交流。最后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应做化学有心人。

4. 探究实验设计的冲突化原则

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常常从经验入手,容易出现思维定势,形成误区。如果教师注意研究认知冲突,平时多收集一些貌似冲突性的东西,适时地介绍给学生,激发其积极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症结,再借助迁移将其运用到探究学习中。如水和二氧化碳的点火实验。

[教师]水能灭火,你知道水也能点火吗?

[教师] 用棉花包裹一些过氧化钠粉末,请两位学生上讲台,一位学生用酒精灯直接点燃一团棉花,另一位学生用滴管在粉末上滴几滴水。

[学生]水滴在过氧化钠粉末上,有气泡产生,两团棉花都很快着火,但滴水的棉花却燃烧更旺。

[教师]用一根长导管向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棉花中缓缓吹气,结果棉花也燃烧。

问题:请同学们从燃烧的条件角度思考,为何滴水和吹气都能点着棉花?为何滴水的棉花燃烧更旺?滴水时对加水量有无要求?

互动引入的结果,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中“燃烧与灭火”的经验知识,并对新知识过氧化钠与水及二氧化碳的反应有了深刻的认识,完善了学生“燃烧与灭火”的知识体系,还能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过氧化钠等强氧化剂不能带上汽车、火车、飞机?”此外,学生还能进一步理解热点火(包含缓慢氧化造成的自燃)、静电火花点火等一系列问题,固化为全面的经验知识。

三、探究性教学中有关实验的实施策略

1. 加强指导

教学中应强化教师的引领和组织作用,教师可进行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的指导,可进行实验操作和科学研究的程序性指导等。

2. 全面合作

探究课堂中不应是学生个体独立的探究活动,而应是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学生之间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探究目标的最佳途径,做到让学生教育学生,既可以是正确的示范,也可以是错误的教训。

3. 善于发现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时要不断巡视,善于发现奇怪或有趣的实验现象,进而促进和引导学生提出科学性问题。

4. 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

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教学条件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帮助学生确定探究的组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跟踪指导并适当地进行示范讲解。

5. 组织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进行观察和记录

实验探究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操作获得解决问题的事实和数据。由于探究实验的信息多而复杂,所以,教师必须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记录,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点,注意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及时,有效、真实的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6. 重视探究活动的发展性评价

首先是学生自我评价,评价探究方法是否科学,评价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多少及探究能力提高的程度,评价探究活动的发展性。其次还要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学生能否积极地、多途径地收集证据,能否与同学积极配合,能否在探究过程中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或行为,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还要评价学生的探究结果。

探究性实验的特点篇3

1.从本质上讲探究研究对象的未知性是探究性实验的涵义,该方法着重探讨它具有的组成、属性以及变化特征,与其他相关联对象的一种实验。跟验证性实验相比,其特征是在课程设计时,一般在实验阶段教师依据学生的课程内容实际设计实验课题,明确实验目的并提出具体要求,用人为的因素去干扰或扰动研究对象,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动手操作完成,从中发现现象和结果,总结出其规律性认识的实验。

2.实施探究性实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究能力,使学生受到较系统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在实施探索性实验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教师把握正确的设计指导理念,思维判断方法更加开阔;其次,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良好的专业素养,才能充分发动学生的创造潜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确实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苦衷和愉悦,从而达到学生自觉开展创新、创造活动的目的。

3.在探究性实验实施过程中,首先,探究性实验内容设计要 “新颖”,以“新颖”的设计理念刺激学生的探求欲望,才会激发学生对探究的兴趣,才使得它与主体原有的“定势”相矛盾,才能产生认识上的不协调和冲突。其次,创设引发学生认知结构上不平衡,内心造成悬念的问题情境,从而唤起学生求知愿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性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通过开展探究性实验,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实践教学平台对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探究性实验过程中,应该明确主体学生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通过操作平台引导主题学生直接进入实验探究性活动的情景中去,直观地参与、了解、体验探究活动全过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增长主题的探究创造才能。因此,探究性实验通过突显其实验过程不断深化实验的探究功能,培养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适应现代知识快速更新的要求。

(二)通过开展探究性实验,能够树立严谨的学习态度

探究性化学实验能有效地带动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学好分析化学奠定好的基础。例如:酸碱滴定操作部分的难点是形成半滴,也即悬挂在酸(碱)式滴定管出口管嘴上的溶液轻轻转动旋塞,用锥形瓶内壁将其沾落,再用洗瓶吹洗,为了提高滴定终点的准确度,必须具备很高的操作技巧,才能在滴入后使溶液颜色达到转变点,确定滴定的终点。假如再次向溶液中加入半滴,那么溶液颜色就会加深,这就表明滴定终点退后,引入滴定误差。通过以准确度高和灵敏度高的实验为例,加以训练,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分析化学实验对“量”的严格要求,正确地树立量的概念,减少系统误差。结合多媒体教学演示,从直观角度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 ,增强学生学好该课程的信心。

(三)通过实施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分析化学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适应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探究性试验能够调动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积极性,由教师被动引入变为学生主动参与,跟随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各自分工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完成所有实验科目,从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从实验的基本操作抓起,根据学生特点分类指导和强化基本操作训练,达到提高实验技能等各项素质的目标。例如:配制一定量的标准溶液这一基础性实验,有助于学生练习使用电子天平称量、容量瓶定容、移液管转移等的基本操作;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动手操作或在黑板上画图讲解是不够的,还需要每个学生亲身参与训练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最近这几年,随着基础实验条件的改善,注重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通过实施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分析化学实验教材往往片面强调操作上的共性,而忽略了其特殊规律性。学生为了应付考核会过于死记硬背问题,缺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假定思维方法上体现突出发散性、探究性,可以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设计性实验 “混合碱滴定”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利用(理论)公式计算,初步测定等手段制定(设计)实验方案。在选用双指示剂法滴定时,第一计量点的产物为NaHCO3,故第一计量点pH值由NaHCO3决定,选用酚酞作为指示剂终点颜色如何判断?在第二计量点的产物为CO2的饱和水溶液,故第二计量点pH值由H2CO3决定,选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终点是否提前?变色是否明显?对于上述问题应如何解决?造成一定的认知悬念后学生操作完成。对于第一计量点颜色的问题,学生通过公式计算NaHCO3水溶液的pH值 (理论计算 pH=8.32),现场加入了2滴酚酞,此时溶液显无色,说明第一终点的颜色为无色。随着时间的推移(约2小时以后),细心的学生发现NaHCO3水溶液中酚酞的颜色已经变成了浅粉色。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产生好奇,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然后通过验证实验得出的结果是:NaHCO3水溶液的pH值会随放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原因是NaHCO3的聚合,因而导致酚酞的颜色会加深。对于第二计量点终点提前且颜色不明显的问题,通过分析查明原因得出CO2易形成过饱和溶液导致酸度增高,终点略为过早,加之指示剂变色不明显;为此,临近终点时,剧烈震动溶液加速H2CO3的分解,提高指示剂敏锐度,达到提高准确度的目的。

通过该实验的探究,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混合碱滴定”的基本原理,激发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好奇性),在提高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勇敢地对已知事物提出疑问,克服了以往对老师的依赖性,用查阅资料等手段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通过实施探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对比、分析、推理的能力

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方法并不是单一的,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采用对比、总结、归纳、推理等方法来进行接受知识能力的训练。此方法对开发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做到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和灵活运用。例如,在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教学中,沿用上述方法,对比高锰酸钾法和重铬酸钾法各自的特点和应用范围,归纳、总结出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应用条件,对学生掌握该内容知识点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方法不仅优化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六)通过探究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破坏。煤、天然气、石油等含碳化燃料所排放出的有害气体、城市汽车拥有量大增造成的尾气等污染了空气;空气污染会引起酸雨,将影响人类、动植物及建筑物;含氟化合物的排放破坏了地球表面的臭氧层;电池和塑料的使用破坏了土壤的结构;化肥的任意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污染了水源。针对以上各种污染现象,通过探究其原因,设计创新性实验,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处理方法减少环境污染,从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特点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尝试性地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起到良好的效果。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学习的对象有兴趣,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而设计有趣的化学实验就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众所周知,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兴趣在整个认知兴趣中占有较重的比例;只有当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其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时所形成的兴趣,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实践证明,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既可促使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彻底打破了课堂上教师满堂灌,实验操作只看不动手的格局,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与小组内同学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实验,对得出的实验结果、数据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各自的见解,只有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实验)教学活动的主体,才会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满堂讲,学生被动听。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没有充分利用探究性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致使学生偏向死记硬背,理解能力下降,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 “创造性思维”。众所周知,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只有探求者(学生)主动亲临其境,发现问题并积极地去思考、探索,才有可能会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也就能够培养出具有较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学生。“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确实能给学生提供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各自在愉悦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才有可能启迪创新思维。

四、总结

化学学科的总体特点是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开设更多的实验课程来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分析化学本身的实践部分内容的比重很大,通过开设探索性实验,用最直观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利用设计内容新颖、综合性强、贴近实际的实验课程,启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新能力。这样探索性实验就真正做到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拓展个性发展空间,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华中师范大学等主编.分析化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实验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探究性实验的特点篇4

简介:本文是笔者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特别是在新课改之后就如何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解决物理问题和培养学生学习现代科技正确方法和兴趣的一些体会与看法。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之浅见摘要:本文是笔者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特别是在新课改之后就如何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解决物理问题和培养学生学习现代科技正确方法和兴趣的一些体会与看法。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心理特征、好奇心、学生主体。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探究式教学应该是: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探究自然规律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是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自主思考并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1、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几个基本特征对几年教学过程的总结,我认为探究式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1.1、问题情境特征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的雪山,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成水;展示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又为何会变成水滴”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1.2、思维开放特征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结果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具有思维开放特征,所有问题应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例如,教学“研究怎样利用磁场获得电流”时,我们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感应电流的有无与磁场强弱有关,与磁场方向有关,与电路是否闭合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有关,与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等等。在判断猜想正确与否的途径上,学生提出了做实验、读课本、查资料、问老师等多种方法。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开放性。1.3、实践探索特征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训练、提高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探索活动,一是要组织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实验前我们不是先公开结论,而是指导学生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三是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调查访问等方法。1.4、学生主体特征探究式学习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因此,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主体特征,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独立思考,自主实践,主动学习。例如,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中,我们选择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猜想影响因素,再设计检验方式和途径,然后进行实践(实验)检验,最后写出研究报告。学生提出了温度、空气湿度、气候、液体表面积、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的质量、体积都能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等许多猜想,做了“比较一杯开水和一杯冷水蒸发”“比较用电吹风吹和不吹的两杯水的蒸发”“比较一杯水和一桶水的蒸发”等大量实验,查阅了管道输水、动物散热等大量资料,写出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的探讨”“‘蒸发’研究实验报告”等大量研究报告和小论文。教学活动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特征。1.5、方法教育特征探究式学习,是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索真理的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应体现物理学研究方法教育的特征,对学生适时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初中物理教材中,潜存着许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中的控制变量法;“研究电压”中的类比法;“研究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中的推理法;“研究力的概念”中的归纳法。另外,实验、观察、假说、比较、尝试、模型、理想化、抓主要因素等,也都是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上述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1.6、能力培养特征探究式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例如,在设计研究某个问题的方案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能力;在完成某个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实践探索能力;在研究某个物理知识与科技、生产、生活的联系的问题中,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2、物理课堂教学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有特定的心理特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的中学生,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即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他们的情绪特点是充沛热情容易动感情,情感反应较强烈,易受感染。因此他们的心理有共同的特点:好奇、好问、好动、好玩、好胜。2.1、好奇。好奇作为学生思维的先导,是中学生思维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培养好奇心,能使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成功的起点,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引发和激励。2.2、好问。好问是中学生心理的又一特点,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这知识具有过渡性的特点,他们的认识也随之由经验型向思维型发展。学生好问的积极性应得到鼓励和尊重,教师也要善于设问以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2.3、好动。中学生获得新知识常要借助具体的实际经验作为支柱,好动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设计探索性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动心理,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素养。2.4、好胜。好胜是中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特点,有利于他们形成平等竞争的品格,课堂上可以把教材中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难题、不易做好的实验等,有意识让他们争论,以求在争论中明理求知。2.5、好玩。玩是中学生的天性,玩也有出息。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对知识的预见和选择,注重知识结构层次的调整,让学生在玩中求知,在玩中创新。总之,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好玩"的心理特点,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因与动因,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3、把握学生心理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如果在教学中能结合物理这门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地组织教学,那么,探究式课堂教学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1、探究式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奇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而很好地主动地去学习。因此探究式课堂教学要试图最大限度地激发不同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认识到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特点后,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就能从感性材料出发,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要。在教学中分析发现初中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特点大体有三种:一种是有的学生对物理学习只是直觉兴趣,他们只满足于被新奇的物理现象所吸引,希望看到鲜明、生动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安排一些鲜明、生动的物理实验。还有的学生对物理有操作兴趣,他们要求通过自己的活动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施加影响。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安排适当的由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并在课后安排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小制作。另外还有少数学生对物理具有因果认识的兴趣,他们的兴趣由现象发展到进一步探求现象变化的原因,他们平时总爱追问为什么。而且具有概括认识的兴趣,表现形式是总要求通过个别事物的因果联系来找到和掌握更多事物乃至整个物理世界的一般规律。物理规律的普遍性对他们具有很大吸引力。我介绍他们阅读有关物理的一些科普类的书籍,并且在课后安排他们进行实践活动等以刺激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3.2、科学探究引发学生的好问心根据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好问是初中学生的一大特点,初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具有过渡性的特色.如果只学习而不能提出问题,不进行思考,这样对知识的认识是肤浅的.只有通过认真思考,开展讨论,集思广益,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思维认识的飞跃。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上,有不少学生常常与周围同学交头接耳,但举手发问的同学很少.教师如果能善于鼓励,适时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自己辨别正误,并引导他们注重对物理现象的深入分析,培养思维习惯,从而提高他们分析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好问的积极性要得到鼓励和尊重,教师还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善于设问。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课内课外好问的人数在逐渐地减少,分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当今的学生在群体活动中非常注意自己的个人形象,特别是中学生,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考虑别人(特别是异性)对自己的评价.他们不大愿意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对问题的认识。自尊意识逐渐增强.二是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上存在着差异,有些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心,不具有批判精神.三是教学民主气氛差,师生处于不平等的状态.要想使学生勤于思考,教师在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应创造良好的民主氛围,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3.3、科学探究满足学生的好动、好玩心好动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初中生中绝大多数对物理实验有操作兴趣,探究式教学中,若能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设计实验并亲手验证,会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动眼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学生在探究时,可以将他们分好了合作小组,设计实验时就可以同本小组成员交流,也可以向老师寻求适当的帮助使他们可以初步设计出自己心里所想的实验,尽管实验步骤也许是不完善的或不太合理的甚至与问题是背道而驰的,这都没有关系。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在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以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收获,都能得到满足和进步。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每一步中,熟悉对现象、过程的观察方法,并不断地自问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实验结果是什么?内在联系是什么?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什么?这样,学生在好动、好玩的心理刺激下会积极参与,投入实验的全过程中.3.4、科学探究刺激学生的好胜心好胜是初中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特点.他们在同龄人中,一点小事也不甘示弱,总喜欢争论.他们有上进心、自信心,对荣誉有强烈的追求.根据这—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抓住学生的竞争心理,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学习知识,与他人相比较,知道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中得到提高.例如:科学探究有个环节是“交流讨论”,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刺激学生的好胜心理.我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学一开始便可以分好组),视课堂时间的长短安排每个小组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适当的时间,其他小组成员可在本小组交流结束后提出他们在边听边思考中发现的问题。实践表明,只要在教学中合理地引进竞争机制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成功的体验会增强学习的信心。教师要创设更多条件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信心.促使学生为进一步上进而奋发努力.总之,在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中,以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找到心理科学和物理教学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合理地利用初中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就会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全面提高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才能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参考文献:1、《物理报》山西师范大学主办,2006年2、刘炳升主编.《初中物理新教材教法》高教出版社2005年3、许国梁主编,《中学物理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4、查有梁主编,《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摘要:本文是笔者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特别是在新课改之后就如何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解决物理问题和培养学生学习现代科技正确方法和兴趣的一些体会与看法。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心理特征、好奇心、学生主体。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探究式教学应该是: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探究自然规律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是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自主思考并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1、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几个基本特征对几年教学过程的总结,我认为探究式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1.1、问题情境特征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的雪山,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成水;展示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又为何会变成水滴”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1.2、思维开放特征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结果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具有思维开放特征,所有问题应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例如,教学“研究怎样利用磁场获得电流”时,我们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感应电流的有无与磁场强弱有关,与磁场方向有关,与电路是否闭合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有关,与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等等。在判断猜想正确与否的途径上,学生提出了做实验、读课本、查资料、问老师等多种方法。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开放性。1.3、实践探索特征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训练、提高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探索活动,一是要组织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实验前我们不是先公开结论,而是指导学生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三是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调查访问等方法。1.4、学生主体特征探究式学习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因此,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主体特征,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独立思考,自主实践,主动学习。例如,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中,我们选择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猜想影响因素,再设计检验方式和途径,然后进行实践(实验)检验,最后写出研究报告。学生提出了温度、空气湿度、气候、液体表面积、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的质量、体积都能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等许多猜想,做了“比较一杯开水和一杯冷水蒸发”“比较用电吹风吹和不吹的两杯水的蒸发”“比较一杯水和一桶水的蒸发”等大量实验,查阅了管道输水、动物散热等大量资料,写出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的探讨”“‘蒸发’研究实验报告”等大量研究报告和小论文。教学活动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特征。1.5、方法教育特征探究式学习,是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索真理的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应体现物理学研究方法教育的特征,对学生适时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初中物理教材中,潜存着许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中的控制变量法;“研究电压”中的类比法;“研究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中的推理法;“研究力的概念”中的归纳法。另外,实验、观察、假说、比较、尝试、模型、理想化、抓主要因素等,也都是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上述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1.6、能力培养特征探究式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例如,在设计研究某个问题的方案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能力;在完成某个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实践探索能力;在研究某个物理知识与科技、生产、生活的联系的问题中,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2、物理课堂教学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有特定的心理特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的中学生,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即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他们的情绪特点是充沛热情容易动感情,情感反应较强烈,易受感染。因此他们的心理有共同的特点:好奇、好问、好动、好玩、好胜。2.1、好奇。好奇作为学生思维的先导,是中学生思维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培养好奇心,能使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成功的起点,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引发和激励。2.2、好问。好问是中学生心理的又一特点,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这知识具有过渡性的特点,他们的认识也随之由经验型向思维型发展。学生好问的积极性应得到鼓励和尊重,教师也要善于设问以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2.3、好动。中学生获得新知识常要借助具体的实际经验作为支柱,好动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设计探索性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动心理,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素养。2.4、好胜。好胜是中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特点,有利于他们形成平等竞争的品格,课堂上可以把教材中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难题、不易做好的实验等,有意识让他们争论,以求在争论中明理求知。2.5、好玩。玩是中学生的天性,玩也有出息。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对知识的预见和选择,注重知识结构层次的调整,让学生在玩中求知,在玩中创新。总之,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好玩"的心理特点,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因与动因,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3、把握学生心理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如果在教学中能结合物理这门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地组织教学,那么,探究式课堂教学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1、探究式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奇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而很好地主动地去学习。因此探究式课堂教学要试图最大限度地激发不同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认识到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特点后,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就能从感性材料出发,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要。在教学中分析发现初中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特点大体有三种:一种是有的学生对物理学习只是直觉兴趣,他们只满足于被新奇的物理现象所吸引,希望看到鲜明、生动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安排一些鲜明、生动的物理实验。还有的学生对物理有操作兴趣,他们要求通过自己的活动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施加影响。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安排适当的由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并在课后安排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小制作。另外还有少数学生对物理具有因果认识的兴趣,他们的兴趣由现象发展到进一步探求现象变化的原因,他们平时总爱追问为什么。而且具有概括认识的兴趣,表现形式是总要求通过个别事物的因果联系来找到和掌握更多事物乃至整个物理世界的一般规律。物理规律的普遍性对他们具有很大吸引力。我介绍他们阅读有关物理的一些科普类的书籍,并且在课后安排他们进行实践活动等以刺激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3.2、科学探究引发学生的好问心根据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好问是初中学生的一大特点,初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具有过渡性的特色.如果只学习而不能提出问题,不进行思考,这样对知识的认识是肤浅的.只有通过认真思考,开展讨论,集思广益,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思维认识的飞跃。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上,有不少学生常常与周围同学交头接耳,但举手发问的同学很少.教师如果能善于鼓励,适时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自己辨别正误,并引导他们注重对物理现象的深入分析,培养思维习惯,从而提高他们分析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好问的积极性要得到鼓励和尊重,教师还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善于设问。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课内课外好问的人数在逐渐地减少,分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当今的学生在群体活动中非常注意自己的个人形象,特别是中学生,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考虑别人(特别是异性)对自己的评价.他们不大愿意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对问题的认识。自尊意识逐渐增强.二是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上存在着差异,有些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心,不具有批判精神.三是教学民主气氛差,师生处于不平等的状态.要想使学生勤于思考,教师在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应创造良好的民主氛围,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3.3、科学探究满足学生的好动、好玩心好动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初中生中绝大多数对物理实验有操作兴趣,探究式教学中,若能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设计实验并亲手验证,会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动眼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学生在探究时,可以将他们分好了合作小组,设计实验时就可以同本小组成员交流,也可以向老师寻求适当的帮助使他们可以初步设计出自己心里所想的实验,尽管实验步骤也许是不完善的或不太合理的甚至与问题是背道而驰的,这都没有关系。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在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以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收获,都能得到满足和进步。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每一步中,熟悉对现象、过程的观察方法,并不断地自问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实验结果是什么?内在联系是什么?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什么?这样,学生在好动、好玩的心理刺激下会积极参与,投入实验的全过程中.3.4、科学探究刺激学生的好胜心好胜是初中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特点.他们在同龄人中,一点小事也不甘示弱,总喜欢争论.他们有上进心、自信心,对荣誉有强烈的追求.根据这—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抓住学生的竞争心理,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学习知识,与他人相比较,知道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中得到提高.例如:科学探究有个环节是“交流讨论”,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刺激学生的好胜心理.我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学一开始便可以分好组),视课堂时间的长短安排每个小组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适当的时间,其他小组成员可在本小组交流结束后提出他们在边听边思考中发现的问题。实践表明,只要在教学中合理地引进竞争机制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成功的体验会增强学习的信心。教师要创设更多条件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信心.促使学生为进一步上进而奋发努力.总之,在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中,以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找到心理科学和物理教学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合理地利用初中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就会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全面提高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才能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参考文献:1、《物理报》山西师范大学主办,2006年2、刘炳升主编.《初中物理新教材教法》高教出版社2005年3、许国梁主编,《中学物理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4、查有梁主编,《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探究性实验的特点篇5

1.从生活实践中提炼生物问题导入。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只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就能发现。例如上第一节课时,我与学生交流:“人是生物吗?生物的特征是什么?人是怎么排出体内的废物的?植物是怎样生活的?动物呢?”这些问题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容易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当学生强烈地想知道答案的情况时就会产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2.抓住课堂动态生成创设情境导入。生物是一门有兴趣的学科。例如在探究“膝跳反射”这个实验时,如何让学生掌握“反射”概念,我向学生提问:“什么叫反射?请xxx同学回答”,当这个同学刚站起来,我就说:“这是反射。”教室顿时热闹起来,发出阵阵笑声,我紧接着说:“同学们的笑声也是反射。”学生的兴趣被教师的情境创设激发,接下来探究“反射”概念就水到渠成了。

二、找准探究性合作“突破口”,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

要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探究性合作必不可少,教师要抓住合作学习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让学生在探究性合作中获得能力的提升。

1.采用探究教学。探究教学是对传统教学一种彻底的改变,学生实现从被动的学习接受者到主动的学习探究者转变。要找准探究性合作学习的“突破口”,需要教师作更多的教学准备。如在新课探究前先将主题布置给学生去预习,让学生根据主题设计要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计划,完善计划,并尝试借助小组力量共同探究。例如,在学习《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一探究实验时,就是按照这一方案进行教学的,课前将实验主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探究,实验时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创新讨论交流方式。在生物学习时,学生遇到困难是正常的情况,但教师在课堂点拨时不能直接将答案抛给学生,而要通过关键点的预设引导学生去讨论交流。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当学生的理解较为狭隘和片面时,教师引导结合课本提示和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同学合作设计生态系统草图,并结合草图思考如何让自己设计的生态系统长时间维持下去。又如在学习《食物链和食物网》时,教师结合课题,先出示几种动物和植物,让学生对这些动植物食物链接的关系进行排列,然后教师抛出问题:老鼠经常破坏庄稼,是不是可以将它们全部消灭?请尝试从生物学角度去阐述你的观点。学生就能借助这个问题深入分析食物链与食物网,为了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既要查阅一些资料,又要进行论证,通过与教师、同学的讨论交流,最终获得相对完整的理解。

3.引导学生自学。自学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生物教师可以根据一些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成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比如《鸟的生殖和发育》一课中,在学习《鸡卵的结构》时,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我设计问题:请推测卵壳、壳膜、卵白和卵黄各有什么功能?卵的哪一部分将来可以发育成雏鸡?为了让学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准备一个鸡蛋,将鸡蛋的钝端轻轻敲出裂纹,用镊子将碎裂的卵壳连同外壳膜除去,看卵壳下面是否有一个小空腔,然后注意观察里面的结构。学生结合实验过程自主探究,教师只作为引导者和点拨者,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能得到极大提高。

三、找准实验操作“突破口”, 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

探究性实验的特点篇6

(2)“疑”是焦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一种手段。如: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我发现部分同学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后,再滴加指示剂。针对此,我向全班同学质疑:小萍同学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为了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小萍从烧杯中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滴入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后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她得出结论“两种物质已完全中和”的结论。⑴你认为她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理由是什么?⑵请你另设一个实验,探究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这时学生的情趣高涨,七嘴八舌,大胆猜想,拟订方案,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3)“动”是特点。动手是探究式学习的一大显著特点,只有亲口尝尝梅,才知梅的酸味。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是一条重要途径。应着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来获得知识,将势必会增加知识的可信性和深刻性。水的组成、质量守恒定律、燃料的燃烧、金属活动性顺序等都可采用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对实验装置的设计,对反应条件的控制,对反应机理的研究,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探究学习。

(4)“思”是热点。学生在进行探究式学习活动与研究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一些与预想结果相差甚远的现象,完成实验后,学生一定会去思索其原因,分析其原因。即使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学生也会将此结果扩大到对周围事物及现实问题产生“思索”。可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热情将对我们的教学产生莫大的帮助。

二、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给学生空间

问题空间。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探究的空间,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探究学习,问题设计是关键。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是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无论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探索性,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且要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

探究性实验的特点篇7

实现高中物理课堂功能的转变,就要改变课堂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学会学习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过程有哪些特征呢?结合课堂探究的实践,我们认为,有以下一些特征。

1 高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的问题情境创设特征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质疑是经过比较分析后所提出的问题。质疑是思维的开始,也是思维活动继续深入的动力因素。在具有创见性的质疑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具有独到的见解,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提出问题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前提条件,能否质疑则是检验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物理演示实验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经过精心设计后,在建立观念和导出规律的课堂教学中,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成为一种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诱发性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主动地观察情境,结合探究体验,获取大量的有用信息,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人教版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中教学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时有个演示实验,即在玻璃管中放红蜡块,在红蜡块向上匀速运动的同时,向右匀速移动玻璃管。在黑板的背景前我们看到红蜡块是向右上方运动的,其运动轨迹可近似看作是直线。很多同学反映对实验中红蜡块运动状态的讨论分析印象深刻。然而实验过后,不少同学提出很多问题:实验的研究对象是玻璃管还是红蜡块?红蜡块的“合运动”的轨迹为什么是直线?合运动是匀速的吗?如何确定红蜡块的速度?玻璃管的作用是什么?能用别东西代替玻璃管来创设运动情境吗?如果玻璃管倾斜,其它条件不变,如何确定红蜡块的运动轨迹?教科书中的操作,显然不符合科学探究的要求。如果改变教材中一举成功的做法,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在实验前列出要解决的问题,此时自然引出一个实验设计、实施、评价、反思等问题。其实,运动的合成分解和力的合成分解都是矢量的合成分解,遵循相同的规律,具有不确定性;坐标系的建立可以是任意的,教材中选水平和竖直方向建立坐标系的目的是为了使实验结果的得出更简便更清晰。顺着这个思路展开过程组织实验教学,由于实验是学生主动参与设计的,目的明确,实验后学生无论是对实验所揭示的结论还是实验的设计思想、操作过程均留下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可见,没有质疑,就没有新问题的产生,探究也就没有开始的根据。质疑是创新的心理动力,是思维自主性、独立性的体现,问题情境创设是高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的重要特征。

2 高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的开放性特征

从课堂探究的特点和探究程度我们可以发现,探究的不同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学生探究的开放程度。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实施高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合作交流,思维活跃。可见,开放性的教育环境是保证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前提,有了这种环境,才能造就勇于探索、富于创造的新人。

3 高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的能力培养特征

探究式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高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在设计研究方案时,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在研究某物理知识与技术、生产、生活的联系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发现问题的能力。学习知识是必要的,掌握各种必备的能力更是新世纪教育区别一切旧教育的分水岭,我们应把握这一特点,培养高素质人才。

现成的已设计完整的实验往往难能完全满足探究教学的需要,以巧妙的手段设计实验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物理模型和过程的想象。比如新课标的“做一做”栏目,其中的内容是扩展性的,不是基本教学内容,但它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平台之一。同学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选择学习和开发。学生利用此栏目设计实验,自主收集资料,建立、验证假设,评价、反思、交流,就会知道怎样获取和加工有用信息,通过他们自己的独立学习、思考,去解决问题、掌握知识,从而掌握探究策略并逐渐形成学习能力。具体可采用如下方法:(1)教师指明实验目的。从弄清实验原理、设计方案到器材选择、装备操作、信息数据的收集及处理、结论的得出等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适当指导。(2)组织学生讨论各人的各种设计方案,优选几种可行方案再共同决定最佳方案。(3)认真规范进行实验操作。(4)表格的设计、数据记录和处理。(5)实验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各方案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误差来源及减少误差的方法。(6)有条件的可改进后重新进行实验。(7)各种相关问题的讨论。

4 高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特征

实践是高中物理探究教学的灵魂。实施高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课内外实践中的合作交流等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查找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深入了解事物的内在规律。探索过程中,既提高了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实验探究中的异常现象是一种诱发性的刺激,引起学生兴奋和疑惑。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艺术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内驱力、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教学分析过程转化为学生自觉追寻和探求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过程。如果能营造融洽、宽松、平等的合作交流气氛,则有助于互相启发、互相激励、思维共振、智力放大,激发科学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智慧。所以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的锁定和分析处理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探究性实验的特点篇8

现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原标题为“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修改为“探究导体上的电流与两端电压、电阻的关系”。

二、修改的理由

1.从本节的教学内容、目的和任务看

本节的教学内容综合性较强,主要的教学内容为: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学习对数据的分析方法、图像法及多次实验得到普遍结论等实验方法。

本节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为: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在技能上,要求学生会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调节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在方法上,要求学生会用控制变量法、图像法等研究问题。

于是组织好学生并进行完整的探究活动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学生一看到此标题,就知道要进行两次探究,不光是“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还要“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对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也会有较完整的认识,而且后续欧姆定律的学习及习题处理也会轻松容易许多。因此它既是实验体验性目标的需要,也是得出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进而得出欧姆定律的基础,还是学生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提高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载体。可以更好的完成本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2.从中学生生理与心理的主要特征看

从生理上主要特点来说:初中生正处于脑生理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但此时脑发育尚未最后完成,显得还很脆弱,脑神经细胞还很容易疲劳。

从心理主要特点上说:初中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转折期,属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阶段。纯理论的东西学生很难接受!这个时期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状况大体上有四种:一是对物理学习只有直接兴趣,他们满足于被新奇的物理现象所吸引,希望看到鲜明、生动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二是对物理有操作兴趣,他们要求通过自己的活动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施加影响;三是对物理具有因果认识的兴趣;四是具有概括认识的兴趣。后两种兴趣水平只有极少数初中生才能达到。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主要是直接兴趣,从认识物理现象本身的兴趣开始,重视建立物理图景,展现物理现象和过程,又要不失时机地转向间接兴趣,即引起认识事物内部规律的兴趣,使学生不断得以深化。因而初中物理教学中重视观察思考和物理实验,不仅是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的需要,也是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培养学习兴趣的需要。

再经历“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会使学生容易接受“可以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保持导体两端电压不变”这一事实,也就满足了学生的要求,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本节的实验不可偷工减料!

3.从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特征看

“物理思维除具有一般的智力活动的特点外,还有物理学科本身所需要的一些特征。

(1)概括性特征:概括就是根据大量的已知事实,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突出其主要矛盾,舍去事物的个别特点,抽出它们的共同特点,从而得出结论。

(2)间接性特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认识过程,是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或者根本不能感知的事物,并预见和推知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这种物理思维的间接性的重要表现就是物理想象。

(3)逻辑性特征:思维的逻辑性,就是指思维过程采用一定的程式,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中学物理的思维逻辑性的最基本特点表现为因果逻辑关系。

(4)精确性特征:指在对事物进行思维加工时,除定性分析外,还能做出定量的判断。物理思维的精确性主要表现在以数学为语言,以数学为推理论证工具,使数学渗透进物理思维的过程;使物理思维成为精确的定量思维。”

本节正是物理思维精确性特征的完美体现。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由定性认识,通过实验探究过渡到获得定量认识,最后上升到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概括。因而做好本次的探究实验——两次探究,即不光是“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还要“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4.从中学物理的实验教学看

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这是由实验本身的特点及其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来决定的。

(1)实验能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符合认识规律的环境。

(2)实验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实验是发展学生能力和使学生得到科学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

(4)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科学作风。

若能呈现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实验,学生将经历一个完整的实践探究活动,培养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创造能力;同时也就经历了完整的数据分析方法、图像法及多次实验得到普遍结论等实验方法。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更好的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总之,实验在完成物理教学任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必须坚持始终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方向。

三、修改前后的对比

1.修改前

根据原标题,学生只通过“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实验,然后通过电流与电压数据的分析得出“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虽然学生探究难度降低了,但未经历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对控制变量法认识不够,还很难接受“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更给欧姆定律的学习带来困难,于是抹杀了学生学习兴趣,不能完整体现物理中实验教学的优势,给学生学习增加负担。

2.修改后

学生一见到标题“探究导体上的电流与两端电压、电阻的关系”,很容易想到控制变量法,并用这种思路设计完整实验,进行完整探究。虽然探究难度增加了,但是学生是可以克服这个困难的,更大的好处在于学生经历了“探究电流与电压及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对控制变量法有全面的认识,有利于接受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更有利于后续欧姆定律的学习,降低了学习难度,极大地保护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初中物理第七章第一节标题由原标题“探究电阻上的电流与两端电压的关系”,改为“探究导体上的电流与两端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坚持两个实验——①探究“导体上的电流与两端电压关系”;②探究“导体上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都安排学生做;坚持数据分析上仍分两个层次——首先直接分析得结论,然后间接(深入)分析得到另一个结论。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参考文献:

探究性实验的特点篇9

我们学校积极开展了探究性实验课题,根据一年来教学实践,总结并提出了按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程度递增的六种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模式,分别是:基础实验课型、演示实验课型、支架式课型、拓展课型、研究型课型;实验-信息整合型模式探究教学法,同时进一步了解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熟悉化学课程中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类型和特点,学习开展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方法和策略。

一、基础实验研究课型――启发探究式教学

1.启发式教学

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2.模式的特点

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启发式)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发挥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3.适用范围

课内书本的基础实验为主。

二、演示实验课型――以引导学生边实验边探究的教学法为主

运用“边学边实验”的方法,为学生创造物理环境,扩大师生在课堂内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改革中,我们越来越发现这成为一种方式灵活、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课堂教学形式。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更适合新新课标下的教材教学。它可以起到以下作用:起到了演示与学生分组实验教学的纽带作用;充分体现了各学校因材施教的原则;加强了学生探究的意识,同时提高了学习兴趣;加强实验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知识面。

三、支架式课型――支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教坛上流行的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教师的作用就是给学生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克服种种困难,完成探究性实验。当然,探究技能的提高,教师的引导应随着学生解决实验问题能力的增强而逐步减少,即逐步撤离“脚手架”。

其中,教师可根据具体实验情况,搭建不同类型的“脚手架”,如范例支架、问题支架、建议支架等。搭建探究支架分为五个环节:创设探究情境、搭建探究支架、学生独立探究或小组合作探究、探究性实验的效果评价以及开展表达和交流活动,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每个同学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只能理解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对事物唯一的正确理解。教学要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见解,以利于学习的迁移。

本模式的适用范围:对探究性化学实验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我们要在实验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实施,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研究型课型――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研究性实验的程序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探究解释得出结论。探究性实验题虽然不可能考查实验具体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可以考查研究性学习或者说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如考查提出假设与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考查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综合的方法,考查运用正确的化学术语与文字等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做出合理解释的能力等等。

试题模拟化学探究性学习过程,将科学探究内容置于具体的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对探究过程的某些环节侧重考查,除了考查学科知识外,还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语言组织表达、探究能力等高层次的能力。

历年高考探究性实验题体现新课程理念上所做的努力与创新,也充分说明了这些题型在历年高考试题中的主流地位。在进行新一轮的不同模式的高考备考时,我们是否应该从这些试题的命题依据、命题方式,以及高考过后的信度与区分度等方面,去思索和探讨我们的教学呢?

五、实验――信息整合型模式探究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模式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进行整合,充分利用了各自的优点,信息技术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成果的呈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的处理也是在教学整合中的教学方法。

本模式的适用范围: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

六、拓展课型――自学辅导式探究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教材原有实验进行拓展

特点:是利用教材中原有的实验进行改进,既来源于课本,但又高于课本;既考查了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基本技能;很适合于这几年理综试题的要求,所以在这几年的高考题中这一类试题频繁出现。

2.教材原有化学性质进行拓展改编成可操作的实验

特点:有的的实验不是教材中要求的必作实验,而是某种物质的性质,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挖掘探究,进而在实验中进行验证。

3.教材中实验的再设计――新课标下的化学实验考查的又一新方向

教材是学习的根本,试题是以课本为模板的,只要深入理解教材中的知识,养成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科学的思维,在高考中就能灵活应对。

在新课标全面实施的今天,只有拓展实验课堂,改进实验方法,才能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实验操作技能,才能在科学领域里勇于探索,推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4.本模式的适用范围

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

本模式重点展现了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过程和主要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活动,及活动设计意图等。近年高考考试题具体表现新课标精神的又一个大胆的探索与创新,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基本方法的应用情况,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探究性实验的特点篇10

2.观察、探究的条理性。观察时要遵循合理顺序,有计划地观察和探究。按照某一先后顺序或位置的前后顺序进行观察、探究,这样才能不至于漏掉实质性的实验现象。

3.观察、探究的敏锐性。即对观察到的现象迅速做出整理,为探究作准备。化学实验现象千变万化,没有对化学现象观察敏锐的反应能力,就不能获得准确的观察信息,即使观察到极微小的异常,它也可能隐含着重大的发现。

4.观察、探究的理解性。在观察过程中,要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以理解观察对象,使探究更有理论基础。

二、实验观察探究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

1.认识观察、探究的重要性。观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对任何理论知识的掌握,都必须建立在通过观察而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学生的观察能力,并非简单地表现在是否注意到某个事物或实验现象的不甚明显的特点,而是更多地表现在能否就此进行探究性思索,以透过其表面把握其本质和规律。科学家断言:任何联系实际的自然科学都始于观察。通过事例教育学生,使他们认识到,一切有成就的人在科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都离不开对周围环境、周围事物及自然现象的观察。科学研究开始于观察,没有观察、探究就没有科学的新发现。我们要教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及日常生活中坚持对事物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探究,不放过任何微小的细节。

探究性实验的特点篇11

1.充分利用书中图表,激发探究动机

图表具有直观形象和鲜明生动的特点。插图是生物学的第二语言,表格是生物学知识的高度概括或比较。它们以直观、系统的特点体现出教学内容的方方面面,有着文字说明无法替代的优点。在图表教学中,巧妙处理图表,使图表与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相统一。针对学生识图能力差,对教材中插图不够重视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生物插图的兴趣,把教材中的文字内容与插图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动物与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学生找出共同结构和不同结构,从而认识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及动植物细胞的不同点)。各种细胞器的名称、形状、功能要认识,哪些是动植物细胞有,哪些是动植物细胞中共有(线粒体、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对高等植物细胞来说是“三有一无”(有细胞壁、有叶绿体、有大液泡、无中心体)。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比较,从细胞类型、染色体复制、细胞分裂次数、子细胞数目、同源染色体有无等方面进行列表比较。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从原料、产物、条件、场所、范围、物质转变、能量转变、实质等方面进行比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识图、列表比较的能力。

2.充分利用多种可迁移的情境,提高探究水平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思维。应向学生多提问,多质疑,多提出几个为什么?如在复习光对植物生长素分布的影响时,设计了有一幼苗的尖端被切除,在切口的左侧放置一带有生长素的琼脂切块,问幼苗向哪个方向生长?如果在左侧用光照射,幼苗又如何生长?(向右弯曲生长)。

除温特对比实验外,还有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感光性实验、照芽鞘尖端插入云母片的实验、根的向重力性、茎的背重力性实验等,都可以设计多种实验现象,提出更多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去探究。上述实验体现出了生命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生物学事实现象提出假设设计科学实验实施实验得出结论解释验证。探究生长素特性的常用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六类:单侧光照射类(分析单侧光照射的部位和方向)、切割移植类(分析植物形态学的上端与下端)、云母片插入类、锡纸遮盖类(锡纸遮盖不透光、分析遮盖的部位)、匀速旋转类与失重类等。

3.认真做好生物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探究性实验的特点篇12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分子与细胞(必修1)》(人教版)第五章第一节第二部分。它是在第1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的基础上结合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进一步理解酶的特性,特别是反应条件的温和性,为后面学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的教材编排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特性,如:新教材将“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探究性课题编排在教材正文内容之前,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并且在此探究性课题中也布置了不少讨论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此外,本章节的教材与日常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针对本节内容的特点,笔者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呈现酶的三个特性,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取得满意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够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及意义。

(2)进行有关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2.能力目标

(1)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实验活动,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2)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养成勇于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科学探究精神。

(2)形成关注社会科技发展和学以致用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酶的特性及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探究方法,酶的特性探究活动及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

五、教学准备

电脑,投影仪,POWERPOINT课件,有关实验药品,器材。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首先,播放视频——“奇强”的广告,接着课件展示生活中的酶相关图片(如图1),并进行简要的介绍。利用广告动画,联系生活实际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酶已悄悄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的应用如此广泛肯定跟其特性有密切联系。那么,它究竟有什么特性呢?让我们来一起研究吧。

2.回忆所学,归纳酶的第一个特性——高效性

多媒体图片再现“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如图2)。利用多媒体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论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1号试管和2号试管对比,1号试管和3号试管对比,2号试管和3号试管对比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其实酶都普遍比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高许多,一般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所以,酶具有高效性。

3.演示实验,探究酶的第二个特性——专一性

教师:无机催化剂催化的化学反应范围很广,如酸可以催化蛋白质的水解,也能催化脂肪水解,还能催化淀粉水解。酶也具有这个本领吗?

教师:要说明这个问题,需要几个酶,几个反应物?

教师:你探究的是什么问题?选择什么反应物和酶进行实验?用什么鉴别生成物?

多媒体展示出一些实验材料用具。由于给定图片材料有提示作用,因此,避免了盲目性。用视频演示实验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如图3),使学生对实验的操作有直观的认识,对后面的实验设计有提示作用。

4.设计实验探究酶的第三个特性——作用条件较温和

多媒体展示出一些实验材料、用具。

教师:从上面材料中的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根据所学的知识作出假设吗?

教师:如何探究温度或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投影图片激境,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给定材料能够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教师引导设计、进行实验并及时进行评价与激励。最后,归纳总结实验结果和结论。

建构数学模型:结合实验给出温度和PH影响酶活性曲线(如图4)。

七、知识梳理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进行小结(如图5)。

八、板书设计

酶的特性

一、酶具有高效性

二、酶具有专一性

九、教学反思

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可以使教学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探究性实验的特点篇13

一、物理教学中的探究特征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也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在初中物理学科中,探究的主要形态包括发问、研究、计划、实践、分析、总结等步骤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模式。

在物理的探究学习中,一是要强调对学生主动性的调动,二是强调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三是强调实践和实验。学生在探究式学习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多多地观察、反复地观察,多多地实验、反复的实验,自己探究的问题结果是否正确,正确的理由是什么,不正确的原因是什么,一定要在亲自的验证下再给出结论。这是与物理学科的科学严谨性相一致的。

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会并掌握知识,还能在探究的实验中熟悉物理探究的方法和途径,在充满趣味的物理探究中,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物理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与成就感。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精神、严谨的态度,在物理的探究学习过程中都得到了建立或进一步的强化

二、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流程

在组织学生开展对物理的探究式学习中,通常的流程或步骤是发问、研究、计划、实践、分析、总结等。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制要求学生必须遵循这些环节,根据探究的内容,完全可以放开学生的思路和手脚,让他们自由的发挥能量。

以“电路的串联与并联”的教学内容为例,开展探究式学习

研究。

1.发问

这是开展探究学习的起点,没有提出问题,探究就没有方向,也没有探究的动力。问题的提出既要适合初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还要考虑可操作性。在“电路串联与并联”的探究教学时,问题的设置我一般不鼓励“教室的照明灯拿下一个其他的灯还能亮是什么电路”这样的问题,因为对电压较高的交流电来说,学生的安全性是个问题,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难免有些学生会“自主”一下。所以,我的问题是:一组由电池供电的节日彩灯,怎样保证其中灯泡坏掉而其他灯泡不灭?

2.探究过程

这个探究的过程,教师可完全放开,在提供充足的实验器材情况下将学生分组,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完成。让学生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或经验,充分调动思维,学生协同研究方案的设计、实验的步骤和环节等等。在探究实践中,有的小组先串联,有的小组先并联,有的小组串联加并联,这都没关系,教师不需要过多干预。通常情况下,学生都能最终殊途同归找到正确的答案。

3.分析和总结

探究学习的目标,一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深入理解物理知识点,二是训练物理实验的操作能力,三是培养其探究思维。经过上面的步骤,学生已经亲身验证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下一组彩灯所出现的各种情况与结果,但这只是表象的认知,还没有在学生心中形成有条理的理论。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刚才的探究实验进行分析和总结,仍然是在小组合作的形式下找出自己实验的规律性特征。

这个案例中,学生大多能表达出问题的最终正确结论――串联电路不能解决问},并联电路可以达到教师所提出的要求,但对为什么会这样还不能精确地提炼出关键点。这时,正是教师引入教学的时机,也是教师深化物理教学的关键点。物理教师在刚刚学生探究实验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探究结论进行整理,将这两个电路的本质特征及电路的原理向学生进行讲解,并对学生的整个探究过程进行积极评价和回顾,让学生建立继续探究学习的意愿和兴趣。

通过以上组织学生开展的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对串联与并联电路的知识有了细致、深入的掌握,对这两个电路的普遍性原理有了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认知。这个探究学习的过程还训练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对探究的步骤、方法,学生都有了直观的体验,互助合作的学习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