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知识梳理实用13篇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1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

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

②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高高中化学选修5于65℃时,能与水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③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应吸收挥发出的乙酸,溶解吸收挥发出的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④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会析出(即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操作)。但在稀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反而增大。

⑤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

⑥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溶于多羟基化合物的溶液中,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形成绛蓝色溶液。

高中化学知识点2一、汽车的常用燃料——汽油

1.汽油的组成:分子中含有5—11个碳原子的烃的混合物

主要是己烷、庚烷、辛烷和壬烷

2.汽油的燃烧

思考:①汽油的主要成分是戊烷,试写出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②汽车产生积碳得原因是什么?

(1)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

(2)不完全燃烧——有CO和碳单质生成

3.汽油的作用原理

汽油进入汽缸后,经电火花点燃迅速燃烧,产生的热气体做功推动活塞往复运动产生动力,使汽车前进。

4.汽油的来源:(1)石油的分馏(2)石油的催化裂化

思考:①汽油的抗爆震的程度以什么的大小来衡量?

②我们常说的汽油标号是什么?

③汽油中所含分子支链多的链烃、芳香烃、环烷烃的比例越高,它的抗爆震性就越好吗?

④常用抗爆震剂是什么?

5.汽油的标号与抗震性

①汽油的抗爆震的程度以辛烷值的大小来衡量。

②辛烷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汽油标号。

③汽油中所含分子支链多的链烃、芳香烃、环烷烃的比例越高,它的抗爆震性越好.

④常用抗爆震剂

四乙基铅[Pb(C2H5)4]

甲基叔丁基醚(MTBE).

6、汽车尾气及处理措施

思考:进入汽缸的气体含有什么物质?进入的空气的多少可能会有哪些危害?

①若空气不足,则会产生CO有害气体;

②若空气过量则产生氮氧化合物NOx,如

N2+O2=2NO,2NO+O2=2NO2

其中CO、NOx,都是空气污染物。

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有哪些?CO、氮氧化合物、SO2等

如何进行尾气处理?

在汽车的排气管上安装填充催化剂的催化装置,使有害气体CO、NOx转化为CO2和N2,

例如:2CO+2NO=2CO2+N2

措施缺陷:

①无法消除硫的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还加速了SO2向SO3的转化,使排出的废气酸度升高。

②只能减少,无法根本杜绝有害气体产生。

二、汽车燃料的清洁化

同学先进行讨论:①汽车燃料为什么要进行清洁化?②如何进行清洁化?

1.汽车燃料清洁化的原因

使用尾气催化装置只能减小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有害气体的产生,而要有效地杜绝有害气体的产生,汽车燃料就必须清洁化。

2.清洁燃料车:

压缩天然气和石油液化气为燃料的机动车

清洁燃料车的优点?

①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排放的CO、NOx等比汽油汽车下降90%以上);

②发动机汽缸几乎不产生积炭现象;

③可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3.汽车最理想的清洁燃料——氢气

讨论为什么说H2是汽车最理想的清洁燃料?

(1)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释放能量最多

(2)氢气燃烧后生成水,不会污染环境。

氢作燃料需要解决的哪些问题?

1、大量廉价氢的制取

2、安全贮氢

介绍两种方便的制氢方法:

①光电池电解水制氢

②人工模仿光合作用制氢

高中化学知识点3一、乙醇

1、结构

结构简式:CH3CH2OH官能团-OH

医疗消毒酒精是75%

2、氧化性

①可燃性

CH3CH2OH+3O22 CO2+3H2O

②催化氧化

2CH3CH2OH+O22CH3CHO+2H2O断1、3键

2CH3CHO+O22CH3COOH

3、与钠反应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用途:燃料、溶剂、原料,75%(体积分数)的酒精是消毒剂

二、乙酸

1、结构

分子式:C2H4O2,结构式:结构简式CH3COOH

2、酸性;CH3COOHCH3COO-+H+酸性:CH3COOH>H2CO3

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

3、脂化反应

醇和酸起作用生成脂和水的反应叫脂化反应

CH3CH2OH+CH3COOHCH3COOCH2CH3+H2O

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反应实质:酸脱羟基醇脱氢

浓硫酸:催化剂和吸水剂

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1)中和挥发出来的乙酸(便于闻乙酸乙脂的气味)

(2)吸收挥发出来的乙醇(3)降低乙酸乙脂的溶解度

总结:

三、酯油脂

结构:RCOOR′水果、花卉芳香气味乙酸乙脂脂

油:植物油(液态)

油脂

脂:动物脂肪(固态)

油脂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水解反应皂化反应: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反应

甘油

应用:(1)食用(2)制肥皂、甘油、人造奶油、脂肪酸等

高中化学知识点41、亲电取代反应

芳香烃图册主要包含五个方面:卤代:与卤素及铁粉或相应的三卤化铁存在的条件下,可以发生苯环上的H被取代的反应。卤素的反应活性为:F>Cl>Br>I不同的苯的衍生物发生的活性是:烷基苯>苯>苯环上有吸电子基的衍生物。

烷基苯发生卤代的时候,如果是上述催化剂,可发生苯环上H取代的反应;如在光照条件下,可发生侧链上的H被取代的反应。

应用:鉴别。(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如:鉴别:苯、己烷、苯乙烯。(答案:step1:溴水;step2:溴水、Fe粉)。

硝化:与浓硫酸及浓硝酸(混酸)存在的条件下,在水浴温度为55摄氏度至60摄氏度范围内,可向苯环上引入硝基,生成硝基苯。不同化合物发生硝化的速度同上。

磺化:与浓硫酸发生的反应,可向苯环引入磺酸基。该反应是个可逆的反应。在酸性水溶液中,磺酸基可脱离,故可用于基团的保护。烷基苯的磺化产物随温度变化:高温时主要得到对位的产物,低温时主要得到邻位的产物。

F-C烷基化:条件是无水AlX3等Lewis酸存在的情况下,苯及衍生物可与RX、烯烃、醇发生烷基化反应,向苯环中引入烷基。这是个可逆反应,常生成多元取代物,并且在反应的过程中会发生C正离子的重排,常常得不到需要的产物。该反应当苯环上连接有吸电子基团时不能进行。如:由苯合成甲苯、乙苯、异丙苯。

F-C酰基化:条件同上。苯及衍生物可与RCOX、酸酐等发生反应,将RCO-基团引入苯环上。此反应不会重排,但苯环上连接有吸电子基团时也不能发生。如:苯合成正丙苯、苯乙酮。

亲电取代反应活性小结:连接给电子基的苯取代物反应速度大于苯,且连接的给电子基越多,活性越大;相反,连接吸电子基的苯取代物反应速度小于苯,且连接的吸电子基越多,活性越小。

2、加成反应

与H2:在催化剂Pt、Pd、Ni等存在条件下,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最终生成环己烷。与Cl2:在光照条件下,可发生自由基加成反应,最终生成六六六。

3、氧化反应

苯本身难于氧化。但是和苯环相邻碳上有氢原子的烃的同系物,无论R-的碳链长短,则可在高锰酸钾酸性条件下氧化,一般都生成苯甲酸。而没有α-H的苯衍生物则难以氧化。该反应用于合成羧酸,或者鉴别。现象:高锰酸钾溶液的紫红色褪去。

4、定位效应

两类定位基邻、对位定位基,又称为第一类定位基,包含:所有的给电子基和卤素。它们使新引入的基团进入到它们的邻位和对位。给电子基使苯环活化,而X2则使苯环钝化。

间位定位基,又称为第二类定位基,包含:除了卤素以外的所有吸电子基。它们使新引入的基团进入到它们的间位。它们都使苯环钝化。

二取代苯的定位规则:原有两取代基定位作用一致,进入共同定位的位置。如间氯甲苯等。原有两取代基定位作用不一致,有两种情况:两取代基属于同类,则由定位效应强的决定;若两取代基属于不同类时,则由第一类定位基决定。

高中化学知识点5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

①钠浮在水面上;

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

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质的量n(mol)=N/N(A)

2.物质的量n(mol)=m/M

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V/V(m)

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

②聚沉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2

学生想要形成系统的化学学科知识,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是很难的,因为对于化学知识的框架构建化W课堂教学并没足够地重视,学生也很难全面地理解学科的整体知识,并且也不清楚具体知识的内在联系,这些问题都会大大影响我们对于化学的学习效率,对于学生化学学习的开展也很不利。

一、要善于归类总结

在化学的总复习中,我们必须根据老师的引导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类,另外还要善于联想,知识在我们的联想中可以更好地展开,在展开中对知识进行比较,将知识在比较中进行归纳,在归纳中对知识进行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对个性知识的共性因素要更加重视,不能仅仅注重个性知识,对于同类知识进行融合,从而形成有效的知识群体和知识块,认真地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得这些知识能够串联成知识面。这样就可以让我们头脑中储存的知识形成一个有条理的知识系统,不再是一些单个的孤立的知识点,能够让学生通过触及某个知识点而迅速联系到其他同类的一些知识,从而更加快速地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如,在对有机物燃烧反应进行复习的时候能够联想总结出有机物完全燃烧耗氧量的规律;在对两性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知识进行复习时能够总结出既能与强碱又能与强酸反应的物质等等知识块。这些实践就可以证明,学生通过归纳整理知识块就可以更加容易地掌握化学知识,并且也能够灵活方便地进行运用,大大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

二、对新知识的渗透要加以重视

多种多样的学科知识都在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进行快速的更新和发展,化学知识也在进行日新月异的更新,同学们在学习化学知识的时候对这些不断产生的新化学知识要给予更大的重视,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化学学习的新需要,使自己不会在化学知识的新旧更替中慢慢落伍。并且,当前有很多问题都是我们人类需要认识了解并且进行解决的,比如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等,这其中又有很多问题都和化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高中化学知识框架的构建中对新知识的学习要更加重视,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我们化学学习的实践能力,并在学习中也能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对于我们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也能起到有效的提高作用,让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更好地促进化学的学习。

三、把握《考试说明》

针对高考的复习,具有权威性的一个文件就是《考试说明》,在高三复习的时候一个首要任务就是深入地研读《考试说明》,把握其中对各章节的考查要求,并且根据这些要求进行复习。

比如,对卤族元素可以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来理解它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对卤族元素的化学和物理性质,以氯为例进行了解;对几种比较重要的金属卤元素的性质和作用进行了解;以氯化氢为例,对卤化氢的性质和作用进行了解;掌握漂白粉的性质、组成和用途并且了解次氯酸的性质和用途、对Cl2、HCl的实验室制法包括仪器、原料、收集方法等等进行掌握。这些都是在《考试说明》中对于典型非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的考点。

在高三复习中,不单单要对《考试说明》中各章节的考查要求进行把握,还应该对各个考点都进行逐个的落实,对于各个知识点都应该学清楚、学透彻、学深入和掌握熟练,对于各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也要努力地进行挖掘,还要注意内涵不能偏离重难点。在进行外延时不能超出书本和大纲,从而对各个考点知识都能够牢固地掌握,灵活地运用。比如,在对Cl2、HCl气体实验室制法这项知识点进行复习的时候,以下几个方面就要求我们进行牢固掌握:(1)选取原料以及代用品;(2)针对两种气体制备的反应方程式和原理;(3)分析Cl2实验室制备中的氧化还原反应;(4)如何进行检验、干燥和除杂;(5)尾气处理装置、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相同和不同点;(6)在实验室中制备Cl2和HCl还有哪些方法;(7)对HCl气体制备条件的不同有什么影响;(8)HCl和其他卤化氢实验制备的对比和分析等等。

总之,对于我们高中化学学科的学习来说,高中化学知识的构建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为高中化学知识的框架构建对于我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起到了很大的激发作用,并且可以使我们具备更好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在知识的构建当中更好地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对化学知识的构建可以让我们学会知识的构建方式,也学会了质疑,让我们所学的知识能够形成体系,让我们在质疑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进一步对我们学习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知识的构建也能起到很有利的作用,以此为基础让我们对化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3

一、态度要重视

既然新教材中设置了“梳理探究”这个部分,那就自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且不说高考考不考,考的比例有多少,就是五个模块中安排的15个专题,其内容精彩纷呈,意趣盎然,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本身也值得学生去了解去探究,这也是对学生课外知识的一种拓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培养。且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认为,切不可对“梳理探究”置之不理,首先应该从态度上高度重视它,把它提到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同等的地位。在这个思想认识的前提下,“梳理探究”才不至于被束之高阁,才不至于流于形式。

二、结构要了解

“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个必修模块各安排3个专题,分别是:必修1: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必修2: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必修3: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必修4:逻辑与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必修5: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

这15个专题中,前7个专题侧重于梳理,侧重于对语言现象和语文知识进行梳理;后8个专题侧重于探究,侧重于对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进行探究。从纵向的模块来看,各模块间的3个专题内容有一定的关联性,且呈逐步提高、循序渐进的形式,编排的意图十分明显;从横向的内容来看,有的侧重于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以便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了解了“梳理探究”的内容结构形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教法要灵活

“梳理探究”毕竟不同于“阅读鉴赏”等,态度上固然要同等重视,但时间上却又无法与之平分秋色。所以在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时间安排和活动形式等方面都要作灵活处理。

1.教材处理要有弹性

每个必修均设有3个“梳理探究”专题,按照教学计划,每学期要完成两个必修模块,也就是每学期有6个“梳理探究”专题,如果要求学生全部完成,显然是不现实的,其结果很可能是有量无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某一个专题,在一个专题内部也可以再进行分工,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就某一专题本身的各个活动环节而言,也要作灵活处理,剪裁取舍,把握弹性。例如,在必修5“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先安排课外时间自行阅读这一专题内容,然后交给他们梳理探究的具体任务:在 5个必修模块中,我们已经接触到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如《滕王阁序》中“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弱冠”,《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山东”,《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壬戌”“既望”,《张衡传》中“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的“公车”“郎中”等等,分别涉及年龄、地理、纪时、官职等古代文化常识,请4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从“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中选取一个角度,以小组为单位,对5个必修模块中涉及的相关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梳理。最后安排一节课进行成果展示。结果表明,学生梳理得很具体,这等于是对文言文的一次复习。考虑到学生的梳理只展示现象,而缺乏理论,我结合本人开发的校本课程《语文趣味知识集锦》中的一个单元――古代文化常识说略,分别梳理了“古人称谓简说”“古代年龄称谓小集”“古代地理常识知多少”“文言文中职官的辨识” “‘左’‘右’孰尊”等方面内容,提供给学生参考。这些内容,既有理论说明,又有例子佐证,而且都跟文言文有一定的关系,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学生探究的欲望就更强烈一些。

2.教学设计要有科学性

“梳理探究”教学设计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性,要注重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的安排,要突显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一次观摩课中,我开设了必修2中“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这一专题。教材中这一专题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成语的来源和结构,成语的运用,成语与文化。其中第一和第三部分侧重于文化的角度,知识性比较强;第二部分侧重于运用,趣味性比较浓。要想在这短短的一节课内完成这样丰厚的教学内容,显然是有很大难度的,我的教学思路是:本着知识性与趣味性兼顾的原则,采取删繁就简的方式,整个专题分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侧重于运用方面,先在课堂上引进游戏活动和分组竞答的做法,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第二部分再侧重于文化方面,分派课下的梳理探究任务。这样由感性到理性,由趣味性到知识性,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和过程。

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是:(1)激情诱趣,导入本课;(2)追本溯源,成语常识;(3)集思广益,成语游戏:①用十二属相填写成语;②成语猜谜;③成语对联;④成语接龙;(4)咬文嚼字,辨析误区;(5)牛刀小试,课堂训练;(6)学以致用,课外延伸:①梳理:误用频率较高的“不”字成语10条;②探究:成语中的谦敬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3.时间安排要有合理性

“梳理探究”的活动主要靠课外进行,而不是靠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课堂只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交流学习心得的舞台。而且也不能集中安排,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宽度。为此,每个必修模块教学开始之初,我就根据实际教学进度排出“梳理探究”的学习时间表,让学生选定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认真准备,并明确限定完成任务和展示成果的具体时间。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4

在初次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但是可能掌握得还不够扎实,对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不太清楚。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和其他理科类知识一样,需要理解,也需要记忆。只有掌握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记忆。要想掌握好高中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要梳理好基础知识。对于理科类学科,各种知识之间都存在着较强的逻辑关系。高中生物学习的是有机物、无机物、细胞等相关知识。梳理好这些知识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梳理好这些知识,特别是在初次学习之后就梳理,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梳理,通过具体的学习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其间的逻辑联系,从而站在一定的高度驾驭基础知识,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梳理知识,可以在每节课学习完之后梳理,在章节学习完之后再进一步梳理,在本教材学习完之后进行宏观的梳理。

比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时,就可以这样梳理。必修一的教材内容是细胞。在每节课、每个章节学习完之后可以进行小范围梳理。例如,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学习完之后,就可以梳理每一小节之间的联系,以及整章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通过习题复习,扎实掌握知识

对于高中理科类知识的复习,习题的练习与讲解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因此,对于高中生物课程的复习也同样如此。高中的生物教材,每一个章节,都具有各自的重点、难点。复习重难点知识,通过习题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在平时考试以及高考中,对于高中生物考核的主要方式也是通过习题。所以,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在复习过程中习题的练习、讲解、分析都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习题进行复习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仅要把每道题所涉及的知识以及做题方法讲明白,还有具体对一些重要的和有难度的题目进行剖析,联系和这类题相似的体型,让学生从更深层面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从举一反三中扎实掌握知识,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对错题进行总结,通过对错题分析弄懂相关知识。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一些重要的、有难度的以及反复出现的题目,从而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复习。

高中生物必修二讲解的是与遗传基因相关的知识。这本教材中的一些知识,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只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初次学习,不能完全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所以,对于相关知识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相关知识的复习,通过习题的练习、分析、讲解就可以成为一个有效方式。

三、结合社会现实进行复习,提升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

高中阶段的学生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高的学习层次。在一定程度上说理论性和抽象性比较强。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只能停留在书本的层面。学习这些知识需要和社会现实情况进行结合,才能进一步强化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使学生明白知识的实用性,从而进一步掌握知识的运用能力。所以,对于高中生物课程的复习,可以融进社会现实的相关内容,这样学生既有兴趣,又能够产生深刻影响,从而促进良好复习效果的产生。

高中生不能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要对社会热点、时事新闻进行一定的关注。在一些热点、新闻中就有与生物学科相关的内容,或者是能与生物学科知识相联系的内容。近几年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胚胎干细胞技术等是新闻热点话题之一。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的时候可以以这些热点为切入点,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复习。

生物课程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在进行生物课程复习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从而明白生物知识的现实价值,提升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高中生物课程的复习是至关重要的。在复习过程中,要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从而使课程的复习变得丰富且更具有现实价值,使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复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各类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分析、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5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第二个理念就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材中“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册安排三个专题。这些专题有的侧重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

2.“梳理探究”的内容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梳理探究”部分具体包含的内容是:第一册包括“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第二册包括“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第三册包括“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第四册包括“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进文学大师”“影视文化”;第五册包括“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其中,“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交际中的语言文字应用”“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这七个专题侧重于梳理,其他八个专题更倾向于文化探究。这十五个专题都很注重知识的传递性,因为几乎没有一个专题对高中生来说是很陌生的新知识、新概念。

3.“梳理探究”的设计

其源于《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课程目标中的几项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如:第一,积累。整合是“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过程中,注重梳理。”例如教材中“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修辞无处不在”“古代文化常识”等侧重于积累、梳理、整合,同时在整合中能够训练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第二,应用。拓展是“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例如“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等都有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第三,发现。创新就是“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4.“梳理探究”分析

刚开始分析“梳理探究”中的专题,可能会进入一个误区:“梳理探究”就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写照,比如“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等,以为大体上就是汉字、对联、词语(成语)、修辞等生活中常用的语言文字与必备常识。仔细研究一下,其实,人文性的“语文味”是很浓厚的。“梳理探究”不完全是人们想象中的“综合实践”或是“课外活动”课程,它是和“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名著导读”相并列的。“梳理探究”中的专题牵涉到语文学科的几大方面如语言学、文学、文艺学等。就以小专题“奇妙的对联”来说,分别从对联的常识、对联欣赏、对联作法三个方面去分析。在对联常识和对联作法上介绍了上下联的平仄、字数要求,同时还列举了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实例;在对联欣赏中还运用了写意、锤炼等一些文艺学方面的知识来说明。

5.“梳理探究”考题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高考语文要求考察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都有难易不同的考查。考试范围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必修一至必修五这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无论是必考题还是选考题,都涉及到“梳理探究”这个大专题的内容。例如必考题“现代文阅读”中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和分析概括内容要点等类型的题目都与“逻辑和语文学习”这个小专题有关;古代诗文阅读中的理解、翻译、文言句式等题目都与“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专题有关联。而必考题中的大类型“语言文字运用”与选修课本中的一本书的书名相似,其实是与“梳理探究”中的知识一脉相承的。

从课程标准开始分析,到教材、高考考纲、试卷的大致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梳理探究”这个专题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它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突出了语文的实践应用。所以,如何开展、组织“梳理探究”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在人教版必修五册“梳理探究”中,每册都包括三个小专题。第一册中的三个小专题主要是语言文化常识,第二册是语言积累应用,第三册是语文学习方法,第四册是语文学习空间拓展,第五册是文言文能力提升。特别是三、四册说明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是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所以,语文学习要注重趣味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总而言之,在“梳理探究”中,如果教师让学生亲身体验有趣的学习过程,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将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正吻合了新课标的精神,语文老师可以大胆尝试,勇于实践。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6

事实上,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的积累、增长的过程。这中间又经历了狭义上的积累,从积累到梳理。梳理的过程又是积累,而且是为下面的积累又抬高了一个台阶,知识能力各方面又高了一层,为下面的积累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到了一定的程度,再来梳理,台阶又高了一层。“积学以储宝,厚积以薄发。”这个大的积累慢慢越积越多,越积越厚,整个语文学习就进入一个良性状态。

那么,什么是积累?要积累什么?怎样进行积累呢?

所谓积累?我认为就两个字――“输入”,包括书本输入和生活输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正确,熟练和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应该不断的“输入”,即“充电”。

输入什么呢?语文积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显形积累,是事实性的、知识性的。它包括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知识、素材、典型的语言运用案例,包括用得精彩的巧妙的实例,有代表性的错误用例和语言修改范例,通过运用、积累成为自己的“语言库”。二是隐性积累,包括思想的积累,方法的积累,情感的体验,生活的经验,方法的积累等。

怎样进行积累呢?我在教学中是这样指导学生做的:

方法一:诵读中积累。记诵是有效的积累方法。典范的语言材料,包括古今诗文名篇,名言警句等,必须记诵。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美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口语交际时便能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方法二:阅读中积累。阅读鉴赏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积累,首先是言语知识层面的积累。其次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积累。再次阅读鉴赏方法层面的积累。还有就是历史文化层面的积累。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方法三:生活中积累。叶老曾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实践对语言积累的深刻影响。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语文成长记录袋中。学会了品味生活,才会使生活的语言富有灵性。

方法四:活动中积累。语文老师要积极组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如采取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自编小报刊、课外阅读成果展、社会调查、专题辩论等中学生喜爱的形式,同时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节日活动、社会实践等内容,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意观察,强化体验,从中积累真情实感,体验活动中各种人际交往的真伪虚实、优劣美丑,观察活动过程中各种人物的言行举止、神态变化。活动中所积累的材料往往由于富有情趣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再现容易,而且写作中使用起来容易抒感,达到文情并茂。此时,学生的生活经验就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得到永久储存。

此外,也可以通过记卡片、剪报纸,测试等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专项整合积累,在头脑中形成构件完整的知识体系。

积累是不断地丰富,不断地扩大,不断地加深,不断地提高水平。然而,在这个不断地扩大和提高的过程中,需要靠梳理来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归类、分析、整理,使它条理化,系统化,形成一种认识,形成一种智慧。只有对所积累的知识进行适当的梳理,最终才能为我们很好的运用。因此,我们在积累知识的同时还应重视知识的梳理。具体的梳理可以这样做:

(1)建议学生分类处理知识,即把知识分门别类加以梳理,就像图书馆把不同类型的图书放在不同的书架上,使读者一目了然,查找起来十分方便。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可以让学生在需要应用的时候能够快速地找到所需的知识。例如,字音字形,古典诗词,精美语句等。更细致的是可以把自己已经掌握的,还没牢固掌握的也分开来。

(2)建构知识树,因为“语文知识树”着眼于知识点的梳理,把不同的知识点来梳理有关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7

基础归类本。这虽是老生常谈的方法,但真正能做好,能坚持下来的人却寥寥无几。这些文学大家留下的方法,今天仍然可行。从语文学习的第一节课,就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有一定厚度的、耐磨的笔记本,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分类归纳、梳理字词或成语之类的基础知识。一段时间下来,笔记本上成语的积累,可以梳理为褒义、贬义和中性,还有同义词、多音字等的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学生把知识系统化地记忆下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的边沿还可以贴上口取纸,以便于翻查整理,从此开始高中三年的梳理。这样,时时积累,时时梳理,铁杵终会成针。

文言文梳理本。文言知识是语文学习的大头儿,而且本身有一定系统性。构建知识树,对学过的文言知识进行专项整合,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来龙去脉和相互联系。例如,对学过的一个文言文单元的知识点整合构建,可以由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把学生领上正轨后可让学生自己操作。具体操作可以在横格本上,以三行为一单位,第一行抄原文,下一行用红笔标注重点词语和句式,再下一行是字字落实的翻译。单元学习结束时,结合本子中每课的实词、虚词、句式专题再进行梳理。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文言知识形成体系,何愁学不好文言文?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8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教材的课程结构包括必修与选修两大部分,必修课程在编排上与旧教材有一定的不同,新增了“表达交流”“名著导读”“梳理探究”三大模块。前两个模块教师在教学时处理得都较好,但“梳理探究”这一模块却成了高中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一模块的内容,优化教学效果,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都必须正视的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其中“梳理探究”模块的设置体现的就是“积累·整合”“发现·创新”两大方面。”在这两个目标的要求下,“梳理探究”这一模块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在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一、知识与能力方面

“梳理探究”的每个专题都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小课题,涉及某一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学生从学习语文开始就已经接触到了,但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而这一模块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对已经接触过的知识做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某一方面的知识有更加深入、全面、系统的掌握。

如在《优美的汉字》这一专题的学习中,之前学生大多只知道一个字怎么写,有什么意义,但对于一个字在音节、结构、意蕴方面的特点不甚了解,因此在读古文时,遇到的障碍就较多。而且学生对于汉字在语言运用中、文化发展中、对外交流中等方面的知识和作用的了解更少,在阅读理解中有些现象就会吃不透。通过认真地学习《优美的汉字》这一专题,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认识就会提高。《古代文化常识》这一专题可以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增强学生理解古文的能力。《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专题探究了新词新语产生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它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语言的发展变化,并可以从中感悟到语言深层次的文化蕴涵。

二、方法与过程方面

“梳理探究”共设计了《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汉语成语》等15个专题,5册必修教材,每册3个专题,每个专题涉及的内容含量都很大。而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与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必修“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两个模块的教学中,因而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讲授“梳理探究”。因此,在这一模块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代劳梳理探究的过程,将结果机械地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而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则可以灵活多变。比如,教师可以将一个专题切分为若干个小专题。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一个小组负责一个小专题进行合作探究。然后,每一个小组将梳理探究的结果汇总整理出来,在课堂中进行交流汇报。最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探究结果汇总起来,汇编成册。这一过程既达到了积累创新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勤于动手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如在《汉语成语》专题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划分为两个课题,并将学生分为两组,每个组负责一个课题,每个课题组可以进行进一步分工,然后分别对先秦诸子作品中的成语和与生活各方面有关的成语进行搜集整理,编成《先秦诸子成语手册》和《生活常用成语手册》。最后,学生对自己课题组的探究成果进行总结,形成课题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分工合作,不仅增强了相互之间的感情,而且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同时,在《奇妙的对联》《新词语与流行文化》等专题中,我们同样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从而切实优化本专题的教学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9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通过自己对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再学习、再归纳和再整理,从而达到恢复和巩固已学过的数学知识,深化掌握数学技能的一种知识消化的课型。它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应该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对本阶段学习过的知识内容,进行深层的再学习,是一个对所学知识达到深入理解、学以致用,提高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和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数学知识的取得、数学逻辑的形成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是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一、为学生布置梳理知识点的作业

开学的第一个双休日,我为给学生布置数学作业发愁。休息两天,要让学生收收心,一定得给学生布置点作业。五年级刚教完《图形的变换》,练习题已跟着做完,布置点什么作业呢?我突然灵光一现,让学生自己梳理知识点吧。

星期一,学生的作业交了上来,我赶紧批改起来。由于才上了三天课,学生就梳理出三五条知识点,都完成的比较好。

第二个双休日,我们又学习了《约数和倍数》,我还是没有合适的作业布置。因为我只教了最简单的内容,而学生的《同步练习册》里这章知识全是综合性很强的题,我们下星期才学综合题,最基础的题几乎没有,如果让学生做《同步练习册》,势必做不好,有可能部分家长还辅导不了,布置什么作业呢?还是让学生梳理知识吧。

星期一,学生又交来了作业,我批改了起来。就是这次的作业批改,让我对每个学生有了新的了解。部分学生不仅梳理了开学以来学了的概念,还写了自己学会的题以及哪些知识怎样说是正确的,怎样说是不对的,让我感受到了这些学生的认真;大部分学生知识梳理的不够细、太笼统;当然,也有学生不够认真,学的知识没有梳理完整,甚至梳理的知识是错误的,我一一把错误圈了出来。当天,我就本次作业进行了讲评,在作业写得好的作业本上贴了个“笑脸”,并读给大家听他是如何写的,还激励学生如果下次你写得好,我也给你贴“笑脸”。

通过这次作业的点评,我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越来越多的学生梳理知识时更认真了,数学书被翻的次数也多了,原来梳理错的知识,通过老师的批改,下次就梳理对了。

二、给学生布置整理与复习的任务和要求,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作用

确定好任务和要求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必须明确课堂教学的任务和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作用,才能更好地提高整理与复习效率。

1、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对学习的数学知识内容进行搜集、整理、归纳,通过开展讨论交流、分析比较等学习形式,感受到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异同,体会数学知识在不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在实践、思考等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技能的课堂教学效果。

2、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拓展所学数学知识的空间,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能。

3、抓住学生知识和技能上的缺陷,着重引导学生在整理与复习过程中发现自己在知识和技能上的缺陷,通过深入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及时弥补自己在这部分知识和技能上的缺陷,从而全面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达到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

4、引导学生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精心设计练习,提高整理与复习的效率

整理与复习离不开必要的练习,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练习。通过学生有效的练习,切实提高整理与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巩固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技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创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首先,整理与复习课的练习不能简单重复新课学习中的习题,要避免简单机械重复的无效劳动。其次,整理与复习课的练习既要重视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也要注意综合性的练习,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挑战性。再次,整理与复习课的练习在内容和要求上要具有有一定的开放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整理与复习课的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创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10

近几年,我一直在高三教学,高三数学复习课的套路一般如下:知识梳理―基础自测―典型例题―变式训练―课堂小结。有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那就是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知识梳理”这个环节?以前大多数老师在黑板上罗列知识点、知识结构图,现在有些教辅资料编写以填空的形式进行知识梳理,可以省去在黑板上板书的时间。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这样进行知识梳理学生需要吗?对学生解题有帮助吗?为此,我在学生中做了个简单的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需要进行知识梳理,但老师的梳理方式对他们来讲就像放了一场电影,没留下太深的印象,在解题中似乎没起到多少作用。由此可见“知识梳理”这环节非常重要,但如何提高它的有效性呢?我在实际教学做了尝试,现与同行分享。

1.以问题为中心,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高三数学一轮复习中,有不少核心概念复习课。教师如果对核心概念的教学理解不深,就很难对内容进行解析,学生如果未能真正理解概念、掌握公式,当他独自面对问题时,常常不知道何时用、如何用此概念,从而影响学习目标的实现。我对于核心概念课做了这样的尝试: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解答后让学生反思这个问题,在学生的反思中寻找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并在学生的反思中提炼思想方法。这样做能有效避免教师枯燥地复述概念,当然,最关键是如何设置一个既能复习知识点又能紧扣本节课中心的问题。

案例1:向量的数量积

问题1:已知向量■与向量■的夹角为θ,分别在下列条件下求■・■

(1)θ=135°?摇?摇(2)■∥■?摇?摇(3)■■

这是书上的一道例题,用它作为问题1有以下意图:

1.多角度认识公式,引导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2.从公式角度看,向量的数量积是实现由向量到数量的重要工具;

3.全面理解两向量夹角的范围。

问题2:已知向量■=(1,2),■=(2,-1)

(1)求|■+■|和|■-■|

(2)k为何值时,向量k■-■与向量■+■垂直?

(3)k为何值时,向量k■-■与向量■+■平行?

(4)k为何值时,向量k■-■与向量■+■夹角为60°?

(5)k为何值时,向量k■-■与向量■+■夹角为钝角?

这是由书上的一道习题改编的,主要用来让学生综合应用数量积的向量公式与坐标形式,进行向量的模的求解,垂直、平行位置关系的判断,夹角公式的应用。其中(4)(5)两问是难点,如何攻克,不是以老师灌的方式实现的,而是学生板演―发现漏洞―共同探讨―问题解决这样一个流程,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一轮复习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本的例题和习题对概念充分挖掘,使学生由“懂”到“会”,由“会”到“熟”,由“熟”到“活”。如果公式认识不到位,学生就用不到位。

2.在概念易混易错处有效变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对于有些难以理解、易混易出错的概念,不能就概念讲概念,要针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设计辨析型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与解决,达到明确概念本质、深化概念理解的目的。有一次,我复习完映射的概念,强调了“任一性”与“唯一性”,并让学生分析了映射与函数的异同点。我自以为讲得很深刻,后来我在书本课后习题中找了一道题目来练手,才发现学生对这个概念理解的根本不透彻。我思考了很久,决定设计两个问题,通过变式训练再一次强化映射的概念。

案例2:映射的概念

问题1:若A={a,b},B={1,2},

则(1)A到B的映射可能有多少种?

(2)A到B的一一映射可能有多少种?

由问题1引导归纳:对于映射,A中无闲元,B中允许有闲元;可以“一对一”“多对一”,但不可“一对多”。

问题2:若B={-1,3,5},试找出一个集合A,使得f:x2x-1是

(1)A到B的映射。(这就是我让学生做的书本上的一道课后习题,当时所有的学生答案都是一样的,即A={0,2,3},后来在师生的探讨下,得出本题有七个不同的答案。)

(2)B到A的映射。

变式1:已知f:AB,f:x2x-1,B={-1,3,5},按照该映射,写出一个以x为自变量,B为值域的函数是?摇?摇?摇?摇?摇。

变式2:已知f:AB,f:x2x-1,B={-1,3,5},按照该映射,写出一个以x为自变量的函数是?摇?摇?摇?摇?摇。

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要引导学生注意概念的关键点,辨析易混淆的知识点,老师要动脑围绕重点设计变式题,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

3.利用结构相似构造类比,加深对概念、性质、公式的理解

类比思想是指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从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可能相似或相同的思想。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是数列中的两种最常见的而又是最基本的重要数列,教学中若能根据它们的异同点,抓住基本特征运用类比思想去处理,则十分有益。

案例3: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易得到等差数列有如下性质:

(1)a■+a■=a■+a■=a■+a■=…

(2)a■=a■+(n-m)d

(3)若m+n=p+q,(p,q,m,n∈N■),则a■+a■=a■+a■

(4)若等差数列共有3n项,且前n项和为A,次n项和为B,末n项和为C,则A+C=2B,即A、B、C成等差数列。

在等比数列的性质复习中,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利用等比数列定义及等差数列的区别,运用类比思想不难得出等比数列相应的性质:

(1)a■a■=a■a■=a■a■…

(2)a■=a■q■

(3)若m+n=p+q,(p,q,m,n∈N■),则a■a■=a■a■

(4)若等比数列共有3n项,且前n项积为A,次n项积为B,末n项积为C,则AC=B■,即A、B、C成等比数列。

通过类比教学,学生在思维得到训练的同时,也品尝到了发现知识的乐趣,并且知识得到了牢固记忆和掌握。在高中数学中,可以应用这样的类比思想进行教学的知识点比较多,如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椭圆双与曲线等。

4.充分利用学案,盘点琐碎知识点

对于较琐碎的知识点,可以以填空题的形式给出,穿插小题练习。我们可以利用学案的形式,梳理知识要点,配上一些填空,量稍微多一些,内容简单一些,帮助学生进行课本复习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但是知识梳理不能长篇大论,要小巧精干,一节课有一节课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本节课没涉及的知识点不编入知识梳理,因为知识梳理太长的话学生会有厌烦心理,那么归纳得再详细也都成了一纸空文,没有任何意义。如复习平面向量的概念这部分时,向量的定义、表示、向量的模、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共线向量、相等向量等内容较碎,可逐一用小题巩固每个概念,让学生先激活这部分的记忆,再通过一些典型例题深化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达到强化巩固的目的。

5.上好章节复习课,阐明知识系统,掌握内在联系

以前老师喜欢在一章节的起始课就把本章的知识结构告知学生,使学生对接下来要学习的东西做到心中有数。现在我在每个章节结束时,要求学生再看一遍课本,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梳理,构建知识网络,使之达到系统化、结构化、完整化,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分析哪些是本章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和重点,对涉及的公式、定理的来龙去脉,对知识要点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由学生互相探讨,并且交流为落实知识要点的精选例题,然后由老师加以点评补充。只有这样,学生对概念和定理的理解才是深刻的、全面的,记忆才是鲜明的、牢固的,应用起来才是灵活的、广泛的。

结语

如今的高三数学复习课,老师们非常重视解题教学,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刻,而对于知识梳理方式没有做过多的研究。通常对知识进行表象化,回忆性地解读几点,浅层次、再现式地归纳几条,让学生记住。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记忆力发挥到了极致,但很难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激情和热情。这几年我一直教学高三,通过对“知识梳理”这个环节的教学方式的尝试,认为教师对于知识梳理的方式要多样化,要针对知识点的特点寻求不同的梳理方式,再有教师要站在数学整体的高度引领学生对主干、核心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归纳总结、挖掘拓展,这样才能保持教学持久的新鲜感和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11

一是语言材料。我们的学生至少要掌握能满足生活、学习和工作需要的足够的词语,如果要求再高一点,则希望能掌握尽可能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包含现代汉语的普通词语和一些必要的专门词语和“熟语”,还有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要通过诵读积累一些精彩的篇章。另外,许多学生还喜欢积累一些名言警句,这样做是有道理的,不少名言警句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也常常有助于增强表达的力量。这些语言材料是供随时“提取”和组配运用的。要积累的语言材料应该是文化含金量高,具有语言典范性和强大的精神渗透力。对于日常学习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平时在阅读、背诵和与人交流中,可以随机获得许多语言材料,而这些积累起来的材料往往是散乱的。通过适当途径的梳理,这些材料有可能形成某种联系和条理,从而增强在“储存器”中的“活性”。

二是语文知识。这里的“语文知识”是指语文学科的知识,涉及到语音和文字、词语意义、词句篇章结构规律和根据情境组织语言恰当地表达的规律,言语作品的体裁格式,等等。

三是学习方法。平日的学习中,逐步掌握了一个个具体的学习方法,例如,批注的方法,做笔记的方法,制作卡片的方法,等等,天长日久积累了一批学习方法。经过分析归类的梳理,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可以有所提升,学习方法的运用水平可以有所提高,这样才可以实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四是相关知识和素材。这里所谓的“相关知识”,是和语文的学习与运用密切相关的背景知识、附带的知识。这一些不属于本学科专门的知识,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相关知识,即便十分精通语文本学科的专门知识,可还是不能顺利完成听说读写的任务。

相关素材的积累,包括生活经验和思想素材。作家、诗人,固然需要花大力气搜集和积累生活素材,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等需要从广泛的实际生活中获取和提炼思想素材。我们不会要求学生像专家那样去积累素材,但是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成为积累素材的有心人,养成习惯,随时捕捉能引起心灵震颤的人、事、物、景各种现象,一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得,可能稍纵即逝,把它们收藏在自己的语文积累中,有益于语文学习,也有益于自己整体素质的提高。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与他的生活经验、思想水平是会一起发展的。

二、积累与梳理的方法

首先说积累。

语文积累可以积累在头脑里,也可以积累在其他可供自己随时取用的地方。“记忆”(表示“记住、保持在脑子里”)是一种积累。然而,我们不可能把一切语言材料和相关的东西都保持在脑子里,事实上也没有必要不计成本地把所有这一切都用“记忆”的方式逐渐聚集起来。语文积累,有一些是必须保持在脑子里的,有一些可以暂时甚或长久地用别的方式加工存放,例如,用笔记本、卡片、电脑、剪报之类的方式存放。

读书是语文积累的重要环节。词语篇章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丰富起来的,良好的语感也是靠“读”书读出来的。无声的阅读会给我们带来语文的积累,出声的朗读、背诵(“抄写、默写”作为对朗读、背诵的补充和强化)更是语文积累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读”的过程中,不但积累了词句篇章,而且也积累了语文知识,增加了语言感受力、文学鉴赏力的蓄积。从前,人们写文章时往往要斟酌:有没有这样的说法?这样写通不通?写完了文章要从头至尾喃喃地念,念到不顺口的地方,就提笔修改,改了一遍再念,如果还有不顺口的,再改。从前的人写文章就这样边念边改,反复念反复改,直到完全“顺口”通畅为止。这样改出来的文章才可能读起来上口。而这里所谓“通不通”“顺口不顺口”,其实就是运用他们的语文知识来判别文章符合不符合语法规范的标准。

运用语言表达交流的实践也是语文积累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不仅有词语、表达方式的积累,还会有动态的、具有现场特征的语文知识的积累。这比起静态的单向接受的语文知识更有活力。

高中学生的语文积累工作,应该有不同于小学、初中阶段积累的特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学生应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这里对高中学生语文积累表达了两点要求:一是“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二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多数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还没有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他们的语文积累有课程和教材所规定的,也有自己学习过程中随机获得的。学生进入高中,一般都会产生大致明确的学习需求,因此一些相关知识和素材的积累就要围绕自己选择的方向来展开。

接下来说说梳理。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12

“复习课最难上。”这是许多数学教师经常发出的感叹。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最重要的是,到目前为止,复习课还不像新授课有一个基本公认的课堂教学结构( 模式)。因为有了这个课堂教学结构,就等于有了可供操作的教学程序。大家知道,结构的优劣决定功能的大 小,井然有序的课堂教学结构就像阶梯一样使教者能胸有成竹地带领学生拾阶而上,进而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 。因此,我结合自己在高三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反思和总结,认为在高三一轮复习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出示复习目标

1.目标要全面。所谓“全面”,就是指按照数学教学大纲上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 三方面提出复习要求,不能厚此薄彼,甚至只提出知识方面的复习要求,把能力与思想品德丢在一边。例如, 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复习,除了应当掌握的知识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也要得到发展,同时还要注意训 练学生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追求美观整洁的爱美情操和习惯等。

2.目标要准确。即针对性要强。一是目标中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各方面的要求要准确,二是三者之间不 能混淆。如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复习,复习的目的是:将学过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强化和分化,防止相关或相似知 识的互串。学生易混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单位长度?(共性)为什么折线统计图中横标目的间隔要按实际年份 留空?(个性)学生最容易遗忘的是:制图后忘掉写数据,或把标题与图表分开等等。在复习课上制定复习目 标时,应注意和这些新授课后发现的问题结合起来,以利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3.目标要具体。不要提一些抽象或空泛的口号,诸如“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粗一听很具 体,细一想太空泛,到底培养学生的哪些习惯不得而知。其实一堂课只能按实际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某一方面 的素质,太多会适得其反。

教学目标不仅是向学生提出的,也是对教师提出的。复习课上教师应紧紧围绕着目标组织教学,就像写文 章不能“跑题”一样,复习课也不能“离标”,而应有的放矢。

二、回忆

回忆,就是要求学生将学过的旧知不断提取而再现的过程,这是学生独立联想的有利时机,应尽最大可能 让他们独立完成。如果是低年级,可让他们先看书本再回忆并说出来;中高年级也可让学生提前一天预习,这 样课上会节省一些时间。当然,回忆过程也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辅助。我们常采用如下策略: 1.独立地默写。 2..同桌相互说。3.、启发得结果。

如要求学生用“组词”或“造句”等方式回忆出学过哪些“数”?哪些“形”?哪些“式”?哪些“量” ?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联想”式回忆的办法。

回忆过程中一般只要求学生写出或讲出“是什么”,不追问“为什么”或“怎么样”,以便一气呵成地将 所有旧知“拉出来”,提高回忆的效率。因此,学生回忆时,教师不要过多地“插手”或“插嘴”,而是让学 生七嘴八舌地说,龙飞凤舞地写,这时只有一个目的:把有关旧知回忆出来。例如,让学生回忆:我们已经学 过了哪些“角”?只要学生讲出锐角、直角、平角……所有的角的名称,不必追问其意义和区别,也不用管这 些角的序列。

回忆既是提取旧知的过程,同时也是进一步强化记忆的过程,还是互相启发获得联想结果的过程。

如果学生的回忆不完整,这时可让其他学生或由教师补充,也可暂时放一放,之后在“梳理”中完善。

三、梳理

梳理,就是将旧知识点按一定标准分类。因此,梳理是复习中的重点。梳理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将知识 点联接起来(求同),二是把各知识点分化开来(求异)。这些工作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准备好,否则上课时 会造成混乱。梳理往往同板书联系起来,使视听融为一体,增强复习效果。根据复习内容的异同,通常采用: 1.边梳理边板书。即梳理与板书同步进行。 2.先梳理再板书。即师生先一起将旧知的异同点输出,然后出示板书。 3.先板书后梳理。这在低年级比较适用。运用时也可在挂出板书的同时,边看板书边梳理。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13

如何解读高效课堂?英语高效课堂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如何实现高效课堂完美构建,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学习平台是每个教师不懈追求。

一、解读英语高效课堂立体建构模式

以教材的高效整合,高效梳理,高效设计建构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的结构框架;以教学资源辐射的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建构高效课堂的知识技能脉络;以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创造性,生成性引领身动、心动、神动的体验探究式活动途径;以学生的肯学、乐学、会学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建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的实践目标,实现知识的意义、能力的意义,生长的意义。

二、英语高效课堂构建要素。

为实现课堂教学智慧的绽放,能力的提升与生命的狂欢,我认为英语高效课堂应包括以下要素:

Informative materials 有信息量的学习资源

Creative design 有创意的教学设计

Effective learning methods 有效的学习策略

Adaptive or flexible teachers 灵活的施教者

Attractive Activities 有吸引力的课堂活动

Cooperative learners 有合作意愿的学习者

Innovative students 有创新的学生活动

Communicative participants 有语用交际的合作学习

Expressive language and performances

有表现力的语言及表演

Impressive group presentation 有体悟的小组语用展示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s 有综合评价体系

三、高效英语课堂的建构策略

高效课堂不是教材原生态的呈现与展示,而是对教材从微观到宏观解读后基于能力培养目标进行微观建构,发现与拓展深化知识内涵,创新应用,提升能力的过程。

(一)依托高效解读的能力目标,践行“高效整合”策略

作为思维表达和交流工具的英语学科,要求体现其语境化、语用化和跨文化交际的趋势和努力。依据知识表层下的能力目标,明确学习目标,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富有信息量的地道的语用资源,如具时代性,观点性,逻辑性,趣味性,多元性,多维度的教学资源,生活资源,网络资源。高效整合学习资源,培养英语思维能力,为语用提供资源平台,发现与拓展深化知识内涵,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信息整合应用能力,写作能力,为整体能力发展助力。

(二)依托“系统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目标,践行“高效梳理”策略

系统建构知识体系,高效梳理为奠基。教师以智启智,以高效创新梳理引跑。基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变换性选取适合的方式精心梳理。如口诀梳理,游戏梳理,图表梳理,思维导图梳理等。如口诀梳理,强化识记。图表梳理,简约概括,帮助学生获得系统化知识,提高比较,分析,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在比较中加深理解,加深鉴别。例如学习非谓语动词时,我们可以进行图表梳理,优化学习模式。以图文并茂、声像并行、动静结合的影音梳理形式,缩短人的思维领域中对抽象事物理解的距离。例如我们在进行话题作文句式学习时,可以选取影音梳理方式,优化学习效率。

(三)依托自主建构的能力目标,践行“高效引领”策略

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每个人的主动加工活动是有效学习的内驱力。因此,要发挥自主学习,主动建构输出。预习环节以学生观设计学案,做到以能力目标导航,知识精简明晰,重难点突出,有探究有引导,以学案引领学法;教师讲授阶段,精准把握学情,捕捉灵动思维火花,创设高效设问,引领高效对话。课后阶段应用多元促学手段,以赛促学,以赛竞考。通过展示个人积累:我的优句库 ,我的美文集,我的英文宝典,我的错题库,激发自主积淀,自主梳理,体会学习策略,建构学科意识。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