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实用13篇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篇1

9日下午我们参观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纪念馆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垛庄镇,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经过浴血奋战于孟良崮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及援军一部,共32000余人。扭转了华东乃至全国的战局。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由纪念馆、烈士陵园、战役遗址区、雕塑园四部分组成。1954年国家政务院拨专款修建了孟良崮烈士陵园,成为全国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现在的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是2007年改造建设的,总建筑面积3682平方米,纪念馆高19.47米,外形为两个红色的三角形战旗。

纪念馆可是被命名为全国十大红色革命旅游区呢,也是被国防大学等很多个单位选为全国教育和国防宣传教育基地。因为它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绝不屈服的抗战精神,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不朽篇章,所以自然而然的也就吸引到了来很多来自我国五湖四海的旅游者前来参观,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

孟良崮战役,虽然只是我国解放战争时期中的一个代表型战役,但它却传承下来多少红色精神!站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面前,仿佛那一声声“头可断,血可流,阵地不能丢”的口号就回响在耳边。曾有多少人为了人民的解放洒热血,而今天中国鲜艳的旗帜又是多少烈士的热血共同染成。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该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发扬独属于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艰苦奋斗,百折不挠,中国会因有这些精神更加强大,中国人也会因有这些精神更加自豪!或许你可以感受到现在的岁月静好,但是这些都是基于那些伟人烈士们的负重。

7月10日,沿农家院落的青石小道而上,来到沂蒙红嫂革命纪念馆。馆内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展现了乳汁救伤员的明德英、舍子拥军的方兰亭、永远的新娘李凤兰、跳进冰河甘当人桥的沂蒙姐妹等沂蒙红嫂无私无畏的光辉形象。播放的《沂蒙母亲和她的儿女们》事迹,通过后人的如实讲述,感人的事例直抵人心,深受触动。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篇2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6-0035-02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及国家富强的斗争中所积淀的一种特殊文化类型,包括物质的红色文化和非物质的红色文化。物质的红色文化指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事迹、纪念物、纪念碑、标志物等;非物质的红色文化指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精神、价值、信念等。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作风、乐观积极的态度、为了国家牺牲小我的精神等在当今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思想引领价值。本文提出,利用好红安当地有利的红色文化资源,让红色教育成为红安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而加强和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品味。

一、红安县开展红色教育的现实意义

积极继承和发扬红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传统美德,彰显时代特色的同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广大青少年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利用红安红色文化资源加强红安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 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

红安是一片为共和国的缔造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红色土地。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等223位将军,红安因此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第一将军县”。长征三大主力红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就诞生在全国红色名镇七里坪,在长征时是兵力最多、猛将如云的一支劲旅。

另一方面,红安民众为中国革命、为新中国的建立作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据史料记载,红安一地为革命牺牲的英烈达14万人之多,在红安烈士纪念馆内有名有姓的烈士达22552人。从遗物、遗言、遗嘱、遗书中可以看到他们对信仰的坚贞和对革命的忠诚。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红安精神逐渐积淀为“万众一心,为党为民,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精神特质。红安精神是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培育的一种精神,它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一样,从本质上讲,都是中国共产党培育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一代红安人将老一代的红安精神继承并发扬光大,具有历久弥新的品质。

2. 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

红色教育的方式有很多,如参观革命纪念馆、纪念地,阅读红色文学书籍,听讲革命故事,观看红色影片,欣赏革命歌曲,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为健在的老红军表演节目等。这些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不是一味地说教,而是用体验、娱乐的形式,用符合儿童模仿、直观、具体和无意识等心理特征的方式增强他们受教育的效果。这种区别于说教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更加贴近中小学生的心灵,能够加强他们接受红色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红安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重要阶段,尤其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基础阶段,因此广泛运用多种资源、多种方式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红安红色文化资源是新时期进行德育的独特载体,为青少年德育提供了鲜活材料。

1. 编写红色教育校本教材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因此要结合红安本地红色资源情况开发红色教育校本教材,把它作为德育课程资源,使红色教育真正进入课堂。编写红色教育校本教材首先需要明确教育目标,中小学生的红色教育目标要具体、实际可行,初步培养中小学生对祖国、对党、对人民的情感,培养勤劳、勇敢、认真等优秀品质,树立初步的理想信念和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等。校本教材通过整合红安地区的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文学、红色胜地,编辑图文并茂、内容丰富、适合中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教育内容,使他们在了解自己家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了解应该继承先辈们哪些精神以及这些精神在今天的意义。

2. 开展寓教于乐的红色旅游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篇3

1.将红色资源引入课堂

目前,各个高校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探索都卓有成效,典型的教学方式不断出现,这不但是对教育教学改革政策的响应,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探索的新途径。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融入红色资源对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完善非常必要。利用红色资源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红色资源所蕴含的知识精髓,同时还可以将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完全地发挥出来。将红色资源相关的知识融入思想政治的必修课程之中,就可以将其穿插在基本的课堂教学中。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一门课程的学习之中,就可以为学生讲解红色革命文化,确保学生可以全面认识和理解红色精神的科学内涵,这样他们才可以对我国的国情、国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对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进行分析。因此,在课堂教学之中适当融入红色资源,不但有利于学生对中国历史的了解,而且可以使其体会到中国发展奋斗的整个历程,进而不断总结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高校可以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关于红色资源的选修课程,确保学习目标和任务更具针对性。如在延安革命根据地,就可以开设关于延安十三年历史的相关课程;在江西,就可以考虑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展史课程的开发;同时,也可以从校外邀请专家来开展讲座活动,确保学生对红色文化有更为透彻的了解[1]。

2.建立高校红色教育基地

作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使红色资源适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再配合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基本原则,真正考虑到学生的想法。中国红色资源分布较为广泛,高校可以利用好这一条件,与当地的红色资源部门联系起来,创建红色实践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这样就可以让大学生融入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实践基地的建立,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定期进行参观,并且让大学生成为志愿者,参与到红色教育基地的建设之中去。如利用课余的时间前往红色教育基地,担任红色教育的解说员,为其他学生或者游客解说相关的展示,并且做好相关信息的普及。这样就可以实现角色之间的相互结合,这样,大学生不但可以成为受教育者,同时还可以成为教育者,将育人和育己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主体与客体的相互统一,在无形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积极开展“红色旅游”活动

目前,我国对红色旅游资源的管理和开发非常积极,并且还建立了各个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布了上百个红色旅游经典地区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基于红色资源的旅游,可以呈现出寓教于乐和寓教于行的教育模式。高校可以利用红色旅游本身参与性强、生动直观等特点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邀请学生积极参与到红色旅游活动当中去。如在红色遗址的参观学习中,可以体会到革命前辈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受其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并且深刻铭记其爱国主义精神,强调深思和反思教育,认识到红色旅游并非简单的游山玩水,而是需要以教育为主题。另外,在参观完红色旅游景点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些自己的真实感受,如在这一次旅游之后,使自己感受最为深刻的人物和事件,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将自己所学习到的红色资源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起来,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将红色旅游升级为红色教育,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同时,还可以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这样就可以满足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大化的需求[2]。

总而言之,红色资源作为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对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红色资源在丰富教育内容的同时,还可以不断拓展教育的方法,实现教育艺术性的全面提升。因此,在今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该积极融入红色资源,这样才可以让大学生对红色资源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篇4

民族预科教育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也是高等教育中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教育形式。

预科生的入学教育是整个预科阶段的奠基性工程,是加强和改进预科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她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与成才。从某种意义上讲,入学教育对于预科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入学教育的内容和效果如何,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因此,我们在入学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红色资源优势,提高入学教育的实效性。

一、红色资源的内涵及江西红色资源优势

“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1]她包含了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内容。它体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不移地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信念,凝聚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蕴含着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道德品质。从实质上说,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高度一致,是凝聚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

江西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全省共有19个革命纪念馆、275座纪念碑、1258处革命旧址(旧居)和战斗遗址。14个部级教育示范基地全部是“红色基地”,79个省级教育基地中有41个是“红色基地”。[2]其中11个部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分别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于都县革命纪念馆及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永新三湾改编旧址、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秋收起义纪念地、兴国革命历史纪念地和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

二、红色资源对于民族预科生入学教育的积极作用

红色资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变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对人民群众广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资源,红色文化也已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发挥红色文化的优势,对民族预科生入学教育时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坚定民族预科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格体系的主题,是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精神上团结一致,凝聚智慧和力量,克服任何困难、创造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纽带和动力。民族预科生同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信心,加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红色资源体现的正是革命先辈对马列主义的忠诚信仰和追求民族解放、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对民族预科生共同理想教育,是通过直观、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注入理性思考,做到融观赏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统一,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内化为内心的坚定信仰和执著追求。

2.有利于强化民族预科生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主要包括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的自豪感;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等。我们的民族预科生来自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且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生、成长的一代,物质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对先辈的奋斗历程已渐渐淡忘。红色资源包含着无数革命先辈对自己祖国浓烈的挚爱之情,他们把满腔的热血和辛勤的汗水铺洒在民族独立和国家崛起的坎坷道路上,铸起民族独立、发展历程中的一座座丰碑。这份爱国情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因此,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形成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耻的良好风尚,同时弥补用传统说教的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足,强化和坚定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3.有利于激发民族预科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当代学生最需要强化的素质。当代学生是在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存在着社会经验不足、吃苦精神不够、抗挫折能力低下等缺陷。通过利用红色资源的实践教育让学生深刻认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性,弘扬和培育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培养其愈挫愈勇、坚忍不拔的意志。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冲锋陷阵,英勇奋斗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红色资源所体现的红色精神,如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不怕艰难险恶的“长征精神”等,无一不体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这些精神创造了强盛的物质文明和灿烂的精神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信心的一种象征。借助红色资源,使学生明白在新的历史时期,树立勤奋劳动的意识,培养艰苦奋斗、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品质,才能战胜前进中的各种困难,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三、利用红色资源,提升民族预科生入学教育实效性的途径探索

入学教育不仅仅是帮助新生认识学校,尽快融入大学校园生活的途径,在过程中充分利用好红色资源,更能培育学生高尚的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实现将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红色资源和精神的融入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方法;

1.通过参观等社会实践方式增强学生直观感性认识。新生入学教育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在依托红色资源开展民族预科生入学教育时,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发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的思想内涵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使学生自觉参与其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南昌工学院就将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民族预科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与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小平小道、南昌旧居,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组织参观、学习,同时开展“实践归来话感受”等总结活动,分享感悟,交流经验,效果良好。

2.通过红歌比赛等亲身实践活动,深化感受。“红歌”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红色革命歌曲”。红歌之所以经久不衰,恒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主要原因在于,唱起红歌能领悟出红色的精神,感受到红色思想的熏陶,同时歌词大多琅琅上口,通俗易懂,承载着丰富的真、善、美内涵,具有历久弥新、百听不厌的魅力,其感染力胜过千言万语。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丧失对崇高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很多学生开口唱出的却是一些连词义都难以明白的情歌。通过红歌比赛,可以带给学生感情上的审美享受,可以唱出一种豪情,催生一股精神,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同时可以弥补我们时代面对多元文化冲突的彷徨和迷失,让我们更加积极向上地坚定我们的理想,追求美好的生活。

3.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巩固教育成果。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有效载体。可以利用红色资源所承载的红色文化来充实学校的文化建设,营造校园红色文化传播与教育的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时时身处红色文化的氛围,从而真正内化且巩固教育的成果。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依托红色资源,一方面可以打造红色校园环境,例如:可以以“井冈山”、“瑞金”、“南昌”等为校园道路命名,以“思源楼”、“红星楼”等为学校的教学楼或宿舍楼命名,彰显学校的红色内涵和红色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可以以红色资源为主线,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艺术、娱乐活动。可以针对新生开展“红色江西宣传”活动,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弘扬“井冈山”为核心的主题创建活动,利用学校的展板、宣传橱窗、校报、广播加强对红色资源教育的广泛宣传,可以利用校园网开设“井冈之星”或“红色江西”等红色网站,构建红色资源教育的网络阵地,同时可以举办红色文化讲坛、红色演讲等活动,营造红色校园文化氛围,使红色文化在校园中处处可见、可感、可学,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教育。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篇5

榜样教育作为德育方法之一,是一种历久弥新的教育方法。好的榜样是某种思想品德的具体体现,具有生动、鲜明的形象,使人们对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易于理解,易于效仿,能使人们受到感染和激励,因而具有强烈、深刻的教育作用。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作用,红色资源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不仅会使旅游者心灵深处受到震撼,精神上补充了营养,思想上也会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在领略丰富多彩的红色资源带来的唯美享受的同时,旅游者在潜移默化中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红色资源的含义界定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把握好红色资源的含义界定,对于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保证、内容的补充以及实效性的增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的红色资源是我们党在经历过革命岁月的浴血奋战以及建设时期的艰苦卓绝之后所形成的历史性遗存,它是我们国家宝贵的财富,它是我党革命传统优势的具体表现,更是一种高效、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体而言,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由此可见,红色资源包括两种层面:一是物质性的红色资源;二是精神性的红色资源。物质的红色资源指的是载体,比如革命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公墓、旅游路线、文学作品等;精神的红色资源着重指革命精神的传承,比如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些精神折射出的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的高尚品质同样值得当代人学习与传承;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98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这些宝贵的资源曾经带领中国人民历经革命战争年代的血雨腥风、和平建设年代的艰苦创业、改革开放年代的开拓进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民族精神、革命的传统精神,更是凝聚和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夺取革命胜利和建设成功的强大精神动力,成为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红色资源具有独特的教育性,这种教育性主要是以旅游为主要手段,以学习革命传统为目的,为人们营造一种自我启发的教育氛围;红色资源所渗透的厚重的历史感,能使人们体会到民族自豪感,通过实践性的观摩、瞻仰与研习等一系列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让人们在充满丰厚文化积淀的革命环境中体验革命生活,以期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目的。

二、红色资源的榜样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乃至更多的人群的教育作用,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资源作为当代一种先进、优质的文化形式,其榜样教育能够挖掘人的内在潜力,从而发挥人的创造激情和巨大才能,有利于个人的精神提升与品格完善,也有利于个人理想的顺利实现,红色资源的榜样教育作用日益凸显。

1、红色资源的导向作用。这里的导向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和发散的教育内容的作用与意义,包括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范例,榜样从来都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由于榜样使理想具体化,赋予理想的东西以现实的特征使它成为看得见的东西,因此可以帮助人们在具体生活中正确明辨方向与判断是非。通过参观红色资源旅游胜地,学习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可以对受教育者施加价值观念的影响,进而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价值导向亦会激发人们的行为动机,人们会对有感召力的先进的人物产生钦佩的心理,视其为楷模、榜样,在精神、人格以及行为等方面加以仿效。因此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有极大的感召力和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导向,通常以革命领袖、革命先烈等英雄模范人物作为榜样来进行行为导向,常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红色资源的保证作用。保证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为基本的作用。在残酷的革命战争年代,不论革命形势怎样风云变幻,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意志顽强、敢于斗争、不怕牺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立场坚定、不畏艰险,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对革命理想的无比忠诚,对共产主义事业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心,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今天予以继承和发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理想、信念是照明灯,是我们人生前进的动力,也是拼搏进取的精神支撑,通过榜样教育,帮助受教育者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指导,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责任感和公民的主人翁精神。

3、红色资源的育人作用。这里的育人作用主要表现在确立人才成长的正确政治方向、培育人才的新思想观念等。而所谓的政治方向,是指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品质等的综合表现。人的政治方向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社会实践过程不断确立的。红色资源所体现出来的红色精神得到广泛传播、传承也是红色资源存在的重要价值,并且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拓展了育人空间。全国各地的红色旅游资源基地、图片、资料、实物、健在老红军战士的亲身经历等,使得红色资源具有直观、贴近的优势,这也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广阔的实践体验阵地和鲜活的教材,有效地解决了榜样教育的方法论问题。

总而言之,积极开发并且科学利用红色资源,寓榜样教育于参观游览之中,将革命历史、革命文化、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传输给广大人民群众,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给人们以知识的汲取、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从而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去。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2]刘虹,陈世润.红色资源: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J].教育评论,2008.3.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篇6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及国家富强的斗争中所积淀的一种特殊文化类型,包括物质的红色文化和非物质的红色文化。物质的红色文化指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事迹、纪念物、纪念碑、标志物等;非物质的红色文化指共产党在革命中所形成的精神、价值、信念等。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作风、乐观积极的态度、为了国家牺牲小我的精神等这些内容在当今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思想引领价值。尤其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形成基础阶段的小学生而言,红色文化对加强其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长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可行性:

1.长治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长治是一块拥有悠久历史又孕育着红色文化的热土,中国共产党领导长治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不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为这里留下了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八年抗战,长治抗日军民在这里对日军开展了关家垴之战、黄崖洞保卫战、百团大战、沁源围困战等诸多著名的战斗和战役,创造出了地雷战、窑洞战、急袭战、伏击战、围困战、破袭战。这些战役、战斗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威风,打掉了侵略者的锐气,撑起了上党的一片蓝天。如今闪着红色光辉的旧址和纪念地遍布全市,有武乡县的八路军总部纪念馆、砖壁、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总司令亲手种下的五星杨、太行太岳烈士陵园,还有武乡关家垴、潞城神头岭等抗日战场遗址、沁源围困战遗址和黎城黄崖洞八路军兵工厂旧址等。除此之外,凝结革命历史、反映革命精神的各种文物、歌曲、戏曲等也是极富价值的红色资源。这些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长治小学生的红色教育奠定了基础。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

红色教育的方式有很多,参观革命纪念馆、纪念地;阅读红色文学书籍;听讲革命故事;观看红色影片,欣赏革命歌曲;开展红色游戏等。这些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真实生动,不再是一味地说教,而是用体验、娱乐的形式,用符合儿童模仿、直观、具体和无意识等心理特征的方式大大增强他们受教育的效果。这种区别于说教的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教育方法更加贴近小学生的心灵,更能够加强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长治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儿童时期的孩子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基础阶段,因此广泛运用多种资源、多种方式加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长治拥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新时期进行德育的独特载体,为青少年德育提供了鲜活材料。

1.编写红色教育校本教材

课堂文化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因此要结合长治本地红色资源情况制订红色教育校本教材,把它作为德育课程资源,使红色教育真正进入课堂。编写红色教育校本教材首先需要明确小学阶段的红色教育目标,小学生的红色教育目标要具体、实际可行,初步培养儿童对祖国、对党、对人民的情感,培养勤劳、勇敢、认真等优秀品质,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具有集体主义意识,树立初步的理想信念和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等。校本教材通过整合长治地区的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文学、红色胜地,编辑图文并茂、内容丰富、适应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教育内容,使儿童在了解自己家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并且结合当今社会或儿童周围的一些人物和事物使他们知道红色精神是一种可贵的有助于社会和谐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学习内容,了解应该继承先辈们哪些精神以及这些精神在今天的意义。

2.寓教于乐的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主要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纪念地和标志物为载体,它承载着革命历史、革命精神,具有深刻的感染力,使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更加生动,更加符合其身心特点。学校可以开展“红色春游”之旅,让儿童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接受一次红色教育。但旅游并不是毫无准备、盲目地使学生去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教师在红色组织旅游计划之前要开展主题班会,使学生对将要游览的革命纪念地的革命历史和所发生的革命事迹有基本的认识;向学生提出一些明确、简单的要求使其有目的地参观,通过身临其境的观察和体味,通过珍贵的照片和实物资料使儿童真实地感受历史,激发其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深刻体会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热情和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革命精神。如长治武乡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是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馆名的一座全面反映八路军八年抗战史实的革命纪念馆,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八路军将领组雕、八路丰碑、八路碑林、窑洞、半景画馆等一个个革命纪念物无不述说着一幕幕革命的历史,彰显着革命精神的光辉,八路军文化主题公园里游客还可以亲自参与“打一场游击战”的角色扮演活动。教师可通过这样的红色旅游给儿童提供更多的直观刺激,运用情感的迁移和形象化的语言使儿童加深对革命纪念地和革命精神的理解,提高其思想道德教育的自觉性。

3.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治是革命老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因此要利用这一资源优势,把革命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教育有机渗透,努力营造红色教育氛围,构建红色校园文化。一方面可以把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校园网建设、墙面文化、宣传橱窗等方面,用生动形象的绘画或简短有趣的故事引人入胜,使儿童在生活中感受到红色精神的引导和存在;另一方面可以开展红色故事讲诵、革命题材电影观赏和革命歌曲演唱等活动。张兰玲的《浅谈大中小学红色教育的差异性与有效衔接》对河南省大中小学红色教育调查中显示小学生喜欢的红色教育途径有“参观革命旧址或纪念馆、组织红色旅游、观看革命题材电影、举办革命歌曲演唱比赛”等。影视作品具有视听享受的功能,较之阅读静态的红色书籍而言,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因为影视艺术作品中往往触及生动鲜活的历史场面和英雄事迹,这些更易于让儿童了解红色精神的内涵,感染力更强。而红色歌曲往往节奏明快、旋律简单、朗朗上口、歌词生动形象、感情爱憎分明,这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直入人的心底,使人在情感体验过程中产生共鸣。如产生于长治黎城县的歌曲《空室清野》,反映了1940年日军对黎城县西井镇人民的烧杀掠抢,表达了作者对日军烧杀掠抢的憎恨以及希望大家团结起来与日军抗争的心情。歌词简单易懂,儿童从中能够了解历史,深刻感受到人民团结一心迎难而上的革命斗志,增强民族情感,受到红色教育的熏陶。

红色教育作为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在长治地区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因此,长治应该利用好当地有利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发挥红色教育的比较优势,让红色教育成为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而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薄存旭.我们需要怎样的红色文化教育[J].教学与管理,20109(10).

[3]万生更,万生新,谭照彦.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J].党史文苑,2010(09).

[4]刘虹,陈世润.红色资源: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J].教育评论,2008(03).

[5]王妓艳,李振东.浅论革命老区高校的红色教育[J].中共郑州党委党校学报,2007(05).

[6]徐艳萍.利用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8(05).

[7]毛冰漪,赖浩明.论红色资源与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03).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篇7

遍布全国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都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都折射出革命先辈们科学的人生观。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的外在特征,可以对大学生形成视觉、听觉等触动。因此,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和外在特点,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一种类型,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红色文化所蕴涵的德育功能和教育价值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利用,本研究调查主要是基于这种情况进行的。2010年9月,本调查组在南昌市两个理工院校开展了“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资源了解状况调查”,调查中实际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6份,有效问卷460份,有效回收率为92%。本次调查采取一次性设计,获取全部样本的严格随机抽样形式,所获得的数据、专业、性别等主要指标均与理工院校大学生总体状况接近,显示本次样本获取具有较高的信度。在问卷设计中,我们主要把红色文化具体化为:红色影视、红色歌曲、红色旅游(纪念馆)、红色经典文化知识(书籍)四种形式。每一种形式的调查都包含有获得的途径,受访者如何看待等问题。所有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均由SPSS19.0简体中文版软件辅助完成。

2理工类院校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总体状况

(1)多数大学生通过影视或参观等方式接触红色文化。从数据结果来分析,唱过红歌的学生285人,占总数的62%;看过红色影视的学生有392人,占总数的85.2%;至少去过一处纪念馆的学生有412人,占总数的89.6%;而看过红色经典名着的人最少,只有61人,占总数的13.3%。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接触红色文化的方式不一样,其中学生接受红色教育最多的方式是参观纪念馆,其次分别是影视传播、红歌演唱,最后是经典红色名着的阅读。而在问到“您是通过什么方式去纪念馆”的,学生回答“自己组织去的”147人,占35.1%;而回答“您从哪种途径看过红色影视”的,366个学生回答“通过电影院或电视”,占总数的79.6%;在“通过什么途径唱红歌?”的回答中,自己想唱的学生202人,占总数的43.9%,老师要求唱的81人,占17.6%;而在阅读红色文化经典名着的学生中,21.3%的学生是按照老师或家长的要求去阅读的,主要通过课堂了解红色文化知识。可见,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途径主要以参观“纪念馆或革命遗址”和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了解为主,而通过“课堂学习”的最少。

(2)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是“精神需求”大于“娱乐需求”。当询问到“是什么吸引您唱红歌的?”较多的学生回答“歌曲的曲调优美,令人振奋”。问到“您认为所体验的红色旅游项目里,红色旅游应注重什么?”时,重视“旅游点的纪念意义或者红色旅游的教育意义”的人数达到390人,占总数的84.8%,而回答“红色旅游点的观光价值”仅6人,占1.3%。当问到“了解红色文化知识,您有什么收获?”回答“心灵受到了震撼,精神得到升华”和“增加了对党的感情和对先烈的崇敬”的一共有248人,占总数的53.9%。这表明,他们普遍认为,红色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传承革命教育非常重要”。

(3)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教育方式仍不太满意。在问到“您认为传统红色经典文艺作品(书籍)不能吸引您的原因是什么?”时,79人认为,“内容呆板无新意”,占总数的17.2%,回答“形式单一”有95人,占总人数的20.7%,回答“与日常生活关 联不大,缺乏亲身体验感受”的180人,占总数的39.1%。在效果上,“您觉得现在的人们对革命精神态度怎么样?”“不很看重”的321人,占总人数的69.8%,“完全不看重”的54人,占总人数的11.7%。但是,他们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回答“您觉得红色革命精神对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相关吗?”回答“有比较大的关系”的262人,占总人数的57%。

(4)大学生普遍反对红色文化过分商业化包装。大学生普遍对红色文化旅游活动表示欢迎,在选择“红色之旅”的动机时,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历史事件的吸引”和“对历史人物的崇拜”。但是,当问到“当前,有一些人对红色经典进行商业化包装,您觉得商业化对红色经典的传承会带来哪些影响?”时,266人回答“红色经典在传承中脱离了现实”,占总数的57.8%;回答“您认为红色经典应该以何种方式传承下去?”时,有125人认为还是“传统地忠于原着传承”为好,占总数的27.2%,76人主张“娱乐性质的改编”,占总数的16.5%,但175人则主张自己“亲身体验感受”,占总数的38%。

3影响利用红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单一,缺乏“情”和“意”的开发。红色资源蕴涵着大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资料,如果教学工具缺乏,没有多媒体,无法把形象生动的视频和图片展示出来,则影响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单一,主要是知识的传授,没有情的感染和意的训练。没有情感,道德内化就难以实现,只有通过情感教育,才能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内心自觉的行为,而根据青年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的特征,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应该主张从“知”方面教育学生、从“情”方面打动学生,从“意”方面锻炼学生[1]。红色资源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体验阵地和鲜活的教材,为实践体验式的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使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有效地把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达到道德境界的升华。但这需要一定的资金,需要教育者的精心组织才能完成。

(2)偏重理论课程设置,忽视实践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高校由于经费投入困难等原因,存在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践性课程的现象。实践课程比重较小,以某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课的情况来看,通识教育实践课程只占1周时间,而且缺乏稳定可靠的实践基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

(3)从思想动机方面看,教育者、被教育者和红色文化开发者三方都有强烈的当下取向。从接受教育的学生来看,由于就业压力带来的学业忙碌,很多高校学生没有时间去回眸历史、思考意义,人们更多地生活于当下或眼前,很少关注理想和信念,在为了明天的生活做准备的同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动选择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娱乐变为了大学生共同的消费品,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因为一定意义上,娱乐的意义就是在于注重当下的感觉,凸显当前的价值。从传授教育的教师来看,传授知识,特别是传授理论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既方便,又安全。这不仅便于教学管理,也容易评价学生。如果组织学生去参加实践,面临资金方面的问题,也带来组织管理等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采取课堂教学是教育者和高校领导者共同的心愿。从红色教育资源的开发者来看,他们在开发过程中过于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红色文化对下一代的教育意义。重视经济利益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但是,作为特殊的红色文化资源,并不能单纯用商业眼光来进行开发,还应重视其教育下一代的价值。

4总结和建议

(1)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投入,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考虑到资金和安全问题,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好附近的红色资源,例如,南昌的高校可以利用“小平小道”、“烈士墓”、“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等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等教育。还可以进行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篇8

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红色文化与学校德育有机结合,既是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的统一,也是拓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本文

就利用红色文化,有机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有机渗透学校团队工作,有机开发校本课程,有机打造校园文化建设等四方面谈自己一

些粗浅的见解。

关键词:红色文化;德育;团队工作;校本课程;校园文化

1921 年,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

一艘画舫上胜利闭幕,一个伟大的政党诞生了。从此,南湖红船

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更是我们每一个嘉兴人特有的骄傲和荣

耀。红船精神、红船文化、红色信仰,让我们每一个嘉兴人多了

一份红色情怀。红色在中国不仅象征着权威、喜庆、祥和,还象

征着革命,更是一种文化。嘉兴是一个红色文化发源的地方,更

应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

近几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和社会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 理想、

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1]的精神,充分发挥革命老区

的优势,不断探索新形势下依托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发展具有各

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新时期的嘉兴人在红船光芒照射的同

时,也必须多一份责任,担负起红船圣地的那一份荣耀与给予。

为了更好地让青少年学生从小就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

价值观,嘉兴各中小学的德育工作理应可以与红色文化紧密、有

机的结合起来。将嘉兴人拥有的独特的精神财富,在我们新一代

的学生中不断传承、弘扬。

一、利用红色文化,有机引导价值取向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鲜活地告诉青少年,老一辈革命家的丰

功伟绩建立在他们对祖国深厚的爱之上。红色资源正是彰显革命

历史的新平台、新课堂,其感召力是学校和书本不可比拟的。邓

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坚定的信念

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

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 [2]随着改革开

放的深入与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精

神风貌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年轻的一代崇尚个性和

自由,部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化,甚至存在着严重的个人主义

倾向,他们往往只顾眼前的利益和自身需要而置组织纪律、集体

利益于不顾。如何教育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与价值观已成为基础教育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嘉兴是全国的一个红色基地,开发红色文化就要充分发挥红

色基地的作用,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各种丰富内涵。学校可以开

展“追寻烈士的足迹,了解烈士的故事”为主题的活动,让青少

年了解革命仁人志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残

酷斗争,历尽千辛万苦甚至生命垂危的关头,也毫不动摇自己的

理想信念等,对让学生通过这些感性的材料来感悟可歌可泣的壮

烈史实, 使学生们在学习英雄的活动中受到革命理想、 顽强意志、

拼搏精神、奉献意识等多方面的教育,同时也使革命先烈精神深

深地根植于学生们的心田,并在实践中不断光大。

二、运用红色文化,有机渗透团队工作

红色文化蕴含中华民族精神,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红色

文化进校园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弘扬文化主旋律,

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青少年处在成长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可塑

性,用红色资源进行教育,不仅可以促进他们当前的健康成长,

还能影响他们一辈子,塑造他们的未来。红色文化是革命理想信

念教育的直接载体,学校可以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各种团队活

动。

(一)开展系列活动,感受红色文化

嘉兴是革命的圣地,红船精神也是我们的红色文化之源泉。

为了充分运用红色资源,用红船精神教育好嘉兴的后代,开展一

系列的红色文化进校园的活动。比如各校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

生,利用团队活动开展“六个一”活动:“办一起红色手抄报”、

“读一本红色书籍”、“讲一个红色故事”、“看一部红色电影”、

“唱一首红色歌曲”、“诵一段红色诗文”,内容丰富、形式多

样,让红色文化进校园取得实效。

(二)上好红色党课,接受红色教育

学生党课要体现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实效性。

以情景互动式党课为主,辅以网络党课、微型党课、谈心谈话式

党课等有效形式。每次党课要有主讲人,有鲜明主题,有规范化

的教学内容,有新颖的教学设计,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符合各

类学生心智特点,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小学以寓教于乐为主要形

式,主要通过红色中队活动,在听红色故事、红色讲座中明理。

中学以情理交融为主要形式,在初中阶段上好基础党课、在高中

阶段上好标准化党课,系统化、分层次、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党

的知识教育。学校党支部与小学少先队大队部和共青团支部联合

开展活动,专门聘请曾经参加过解放战争的革命前辈,为全校师

生上好生动的党课,让广大师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三)走进红色基地,弘扬红色精神

嘉兴南湖作为党的诞生地,每一个嘉兴人都为之自豪。南湖

红船、南湖革命纪念馆、爱国主义沈钧儒先生纪念馆,还有位于

秀洲区新塍镇的嘉兴地方党史陈列馆等红色革命基地都可以作

为红色文化与学校德育工作教育实践基地。

学校应积极争取各县区地方政府部门的帮助,利用各种法定

节日,传统节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

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建党纪念日、红军长征、辛亥革命等重大历

史事件纪念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

组织开展开展祭扫烈士陵园、参观革命遗迹等教育活动。另外中

小学生的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

也可以选择在嘉兴南湖、烈士陵园或地方党史陈列馆进行,在特

殊的红色基地,接受特殊的心灵洗礼,留给学生不仅是深刻的记

忆,还是红色革命文化的熏陶。通过走进红色基地的活动,使学生们通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亲身感受辉煌的革命历史,

让他们为革命前辈的光辉业绩感到无限崇敬,从而产生接受和弘

扬革命传统的内在动力。

三、挖掘红色文化,有机开发校本课程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置成了一个新

亮点。对早期自上而下的国家课程开发策略的否定,使人们转而

寻求一种扎根于基层的课程开发模式——校本课程开发。《中共

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中

小学都要有自己特色的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基地和乡土教

材。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实际,立足于嘉兴地区乡土文化资源

和红色文化资源,各学校可以开展挖掘红色文化,富有校本特色

的课程开发。比如嘉兴一中实验学校通过对“红船文化”和马家

浜文化的研究开发校本课程,对推动嘉兴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

历史意义。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对红船文化的研究,使学生了解

了嘉兴的地理位置,了解了在长三角的重要地位,了解了嘉兴的

经济、文化与外交,了解了嘉兴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前景。作为坐

落在南湖之滨的一中实验学校,如此近距离接近红船,更有义不

容辞的责任,更加牢固树立“为红船增光彩”的意识,宣传红船

文化,做自豪的嘉兴人。

通过引导学生对家乡的认识,通过对这些革命历史的学习,

学生都感受到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培养了青少

年以爱家乡,爱祖国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对树立正确的理想

信念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依托红色文化,有机打造校园文化

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为主的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的思想

品德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 具有情境性、 渗透性、

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悦性等特点。校园文化正是以它形象直观的

表达形式,把思想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的情境之中。校园文化

的教育功能正是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

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感染、熏陶而实现的。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文化,将它们请进校园,甚至请

进课堂,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能丰富校园文

化建设,更能促进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在开展校

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学校还可以利用围墙、教室、楼道、柱子、

长廊、橱窗来布置宣传红色标语、红色革命基地简介、革命英雄

人物介绍、 举办 “红色” 图片展。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120 周

年,由省委党史研究室、省委文献研究室等单位联合编辑发行的

《毛泽东在浙江图片集》。像这样的图片资料学校可以与市区党

史部门取得联系,将这些珍贵的图片在学校橱窗展示,让学生进

一步了解了毛泽东同志关心浙江的建设与发展的历程,亲眼目睹

一代伟人的革命风采。

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学校可以邀请展览馆、博物馆、历

史遗迹单位来学校举办专题活动,如在庆七一时,嘉兴南湖革命

纪念馆举办“复兴之路”和“辉煌征程”中国革命精神图片联展,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展览, 让学生通过文字说明、 人物照片、

实物及场景照片等了解共和国的光辉历程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

命家的丰功伟绩和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由理想变为现实的过程。以

及了解嘉兴、井冈山、遵义、延安、石家庄五地革命精神涵盖的

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们对中国革命精神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

识。

另外,还可利用校园广播或校园电视台,开辟形式多样的革

命传统教育专栏,举行“听红色故事”、“学红色歌曲”“分享

红色感言”“推荐红色书籍”等,将红色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

不仅可以展示“红色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继承革命先

烈遗志、弘扬先烈的革命精神,树立学生建设家乡、报效国家为

己任的远大理想。

德育教育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通过理论的理解与实

践的体验结合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得到提高。不可否认,现在

很多学校都是采取集体理论灌输的方式开展德育教育,很少与社

会实践相结合,这样的德育教育留于形式,学生厌倦。而对于从

小生于南湖之畔,沐浴着红船光芒成长中的学生,对身边的红色

资源更有独特的情感,用好红色资源,开发红色文化,是学校德

育教育成功的有效途径。一方面红色资源内容丰富、价值永恒,

便于利用,反映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影视、音乐、美

术作品很多,可以直接利用。这些都丰富了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

形式,增强了吸引力和说服力,有利于实现教育效益的优化。另

一方面,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方式是实践体验,如南湖红船、革

命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地方党史陈列馆等都可以作为学

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能够使受教

育者产生共鸣,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红色资源即为德育教育提

供了广阔的实践体验阵地和鲜活的教材。

将红色文化有机地引进到学校的德育教育上来,整合了教育

资源,拓展了教育渠道,解决了以往对于学生思想教育的形式主

义、口头说教、空洞无物等缺点。实现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

乡土性,现实性,实用性特点,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直观化,加

强了学生的亲身体验,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为学校

的思想道德教育开辟了新领域。

参考文献:

[1] 发文单位: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

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号:中发[1999]9号.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篇9

通过多年实践,上海高校在红色资源的运用中创新了很多学校德育方法,在综合现有经验基础上,结合高校实际和上海红色资源的特点,就上海红色资源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进行探索,积累了很多经验,为进一步开展红色资源开发打下了基础。对于以高校德育创新为目标导向对上海的红色资源进行开发、挖掘、整合,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加强研究如何科学运用红色资源,努力构建高校道德教育新模式,树立正确的导向,来帮助大学生们了解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信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科学运用上海红色资源,努力探索体验式的德育方法

德育“入心”,体验先行。道德的实践性本质决定了任何一种知识性的或理论性的道德教育方式要想发挥作用,最终达到影响个体德性的目的,都务必化为主体的活动或实践,通过活动或实践才能产生教育的效果。在将红色资源运用到德育的过程中,应以红色资源为媒介,注重理性和感性、内容和形式并重,通过组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坚定同学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追求,激发保持其爱国热情和树立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增强他们明荣知耻的道德意识,在实践中让大学生们接受教育。红色资源开发要与德育规律相契合,遵循德育的活动规律。以德育对象的特征与需求为导向,将“红色资源”融入到学校德育中,可以把学校德育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满足兴趣爱好,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教育。红色资源大多有生动的背景故事,通过这些故事,结合重大的革命纪念日,组织一些纪念活动,如参观革命圣地、听革命传统报告等等各种形式,对红色精神继承和弘扬,同时又与时代相结合,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新的时代精神。比如,可以通过营造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去感受和体味,发展智慧、开拓思维、产生顿悟,使他们心灵得到净化,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建立红色资源基地,加强红色基地建设

德育基地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是上海市的特色和亮点。高校也要把红色基地作为德育的重要阵地和宝贵资源,充分发挥其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与基地的合作与联系。从红色基地的角度来说,基地可以在历史照片、珍贵实物、艺术品、模拟场景等传统展示方式的基础上,增加结合高科技等青年学生喜欢并容易接受的展示方式,还可以与其他甚至沪外红色资源基地资源整合综合展出,实现足不出沪亦可一览老区革命文化。从学校的角度来看,一定要及时主动与基地联系,掌握了解基地动态,针对基地的不同特点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增强基地利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与学校社团活动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社团着重开展相对应的活动。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学生会对参观的内容加深理解,从而产生好的效果等等。如文学社团,可以组织爱好文学的学生参观“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以及鲁迅等文化名人的故居和纪念馆等。

结合当前流行的文化作品等,开展相应的活动。结合有影响力、质量高、学生欢迎的红电视,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历史遗迹或者历史陈列馆等。如电视剧《黎明之前》热播之际,学生肯定会对上海党组织的工作产生很大的兴趣,有想了解的意愿和需要,因此,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了解中共地下工作的开展情况,体验艰苦斗争环境。

结合重大政治活动开展基地参观活动。如党代会召开之际,组织学生参观,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二大”、中共“四大”会址、中共“四大”史料展等。

努力构建全方位、网络化的道德教育模式

将红色资源作为德育的内容之一,采用的方式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覆盖面广、立体的。红色资源“德育产品”开发思路和呈现形式创新,是开发多种红色资源宣传模式的基础。在“德育产品”中,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是方式之一。组织学生到红色基地进行参观,通过实践体验,达到道德境界的升华。除此之外,还可运用其他渠道。比如,与宣传教育结合,利用宣传教育的社会普及功能,把红色文化的感召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同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对图书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对散见于全市区县的红色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整合,还包括一些老革命家的亲身经历、革命故事的发掘和整理,口述历史等,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知识化,整合成一个系统的红色资源库,让大学生们走进历史、了解红色文化精神、提高认识。

第二,通过宣传媒介,如电视、电台、报刊、杂志的宣传,制作一些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特别是红色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了解上海革命事迹,让大学生们从思想上产生共鸣。结合课题型教学方式,利用学生社团和学生自己创办的学术性刊物等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可发动学生通过挖掘、收集、整理文史资料,走访“老革命”、“产党员”,扩大红色资源教育的覆盖面。

第三,在大学校园网上开辟红色资源专栏,开设相关“红色资源”网站,网站内容应切合时代特点,贴近现实,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开发相关软件,打造“红色资源”的网络世界。

第四,红色资源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文化,在校园中营造红色氛围,采用各种宣传方式宣传红色资源,展示红色资源,根据学校实际特色区分布置,可以是临时的,也可以是永久的红色景观等。让同学们在生活中随时感受红色资源所蕴含的精神。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学生社团举行的活动、学校组织专题演讲等形式,让同学们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红色资源”的宣传中,让同学们在现实中认识到“红色资源”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来提高同学们的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指出的是,宣传红色资源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运用各种方式。

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德育课程

高校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要将丰富的红色资源融入学校德育课程、引入课堂教学,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篇10

小学教育中,学生重视的一般都是思想品德教育,主要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红色文化资源的生动传播;中学教育中,学校与教师一般都会将红色文化资源合理融入政治、历史课堂教学,进行英雄人物榜样的树立,以此来激发、增强红色文化精神意识;但在大学阶段,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实地参观、重走红军路等实践,让大学生实地接触红色文化资源,深切感悟红色文化,实地受其熏陶,从而自然地接受红色文化教育。高校授课中有效融入红色文化资源,例如:观看红色电影、朗诵红色诗词、传唱红色歌曲等,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来实现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深刻认识与全面掌握。这也充分体现出,科学引用红色文化资源来对甘肃省高校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其实就是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甘肃的红色文化资源很丰富,分布在全省的720余处遗址遗迹,都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便利资源,记录并见证了甘肃革命时期发生的很多大型活动和事件。甘肃有当年打开红军通往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胜利之门的迭部天险腊子口战役遗址;有决定红军长征最终去向和目的地的宕昌哈达铺会议遗址;有抗日战争期间为营救被俘的红军西路军将士、为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巨大貢献的兰州八路军办事处;有陕甘宁边区最早的红色革命政权华池南梁苏维埃政权遗址,还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岷县三十里铺“岷州会议”遗址、迭部“俄界会议”遗址、通渭县“榜罗会议”遗址、静宁“界石铺会议”遗址、泾川县红25军四坡战役遗址、环县山城堡战役遗址以及洒满红军西路军热血的景泰索桥渡口遗址、靖远虎豹口渡口战役遗址、古浪县横梁山战役遗址、武威市永丰战役遗址、临泽县倪家营战斗遗址、高台战役遗址、肃南“红窝山会议”遗址等。[1]

通过实地走进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了解它,感受其中的文化、精神,达到以感性与理性结合的教育方式来激发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并通过红色宣传、红色记忆来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从不同的层面来陶冶大学生的情感,也能够积极鼓励其精神,让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怀产生深刻的体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2]

二、恰当引用红色文化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文化根基

就目前来看,中国优秀文化能够使革命斗争时期的文化与当今时代精神实现有机统一。甘肃红色文化是对共产党人精神思想、革命的实践,能够将革命志士忠诚于党、勇于牺牲、坚持不懈等伟大精神充分呈现出来。这种先进的革命文化,既可以载入光辉的革命史册当中,在革命逐渐走向胜利的过程中逐渐积淀,也能够获得当代人的广泛认同。其在精神价值、历史地位以及内在本质层面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上,能够实现协调统一。因此,从客观层面与本质上来讲,可以为甘肃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优秀且坚实的文化根基。[3]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可以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方面去影响熏陶大学生。红色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的方面,主要是指精神内涵,包含许多可贵的精神财富和革命传统,例如:“长征精神”“铁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南梁精神”“会师精神”等。它传播的精神虽然是无形的,但却能够为学生的思想、灵魂提供有力指导,主要涉及方向的指引、动力与保障的全面激发和给予。艰苦奋斗、锲而不舍、不怕艰难险阻、自力更生等主要强调的是意识层面的内容。这些精神所蕴含的时代力量,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而红色文化资源物质文化方面,则主要包含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文艺作品等,主要是通过感受体验革命过程来完成理想、信仰等的教育,完善各阶段的目标,能够为意识形态的落实提供落脚点。例如,可以引入以中共甘肃特别支部为核心的早期中共党组织、党员活动红色文化资源。1925年冬,中共甘肃特别支部在兰州正式成立,特别支部成立后,积极开始领导甘肃人民的革命斗争,宣传、组织群众,发展党在各地的组织,其中的甘肃活动留下了大量的文献、遗物和遗迹以及当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寻访前辈革命人士的足迹,缅怀他们的战斗历程,这些都有着较强的教育意义和价值。要想实现对“形”“神”方面的有机整合,并形成协调统一的规律特点,就要实现对无形精神、灵魂与有形实物的准确把握与科学利用。在此过程中,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若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导向、动力和保障等一系列服务时,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便得到了进一步凸显。[4]

三、灵活引用红色文化资源,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与实效性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某一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是一种不可忽视且发挥重要作用的高品质教育教学资源,更是在突破时间、空间束缚后,人们加强红色历史感知的一种客观载体。甘肃大地上的革命精神、先辈与事件以及革命遗址等各个方面都能够将共产党人那种坚持斗争、英勇无畏的光辉历史呈现出来,基于这种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能够将甘肃共产党人对祖国的那种热爱与无私奉献,以及依靠群众的思想政治道德境界表现出来。大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充分感受到人民军队、革命先烈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能够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不论是对人生观、价值观,还是道德与利益等诸多层面的教育,甘肃红色文化资源都能够为各项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提供真实且说服力较强的教育素材。为此,不论是高校还是教师,都应重视并加强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基于对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优秀成果的科学、恰当引用,来构建更生动、更丰富、更高效的思想政治课堂。在此背景下,可以让红色文化以各种全新的形式来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例如,革命故事演讲会、红色文化征文比赛、红土地支教等。让大学生结合红色革命历史事实来不断提升自身思想内涵,真正受到其文化资源带来的积极影响,加强感知和体验,以此来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吸引力的不断增强。[5]

思想政治教育着重强调的是对人们思想层面的各类问题的有效解决,其实就是精神世界的问题。某学者曾说过:理论在经过群众透彻理解与掌握之后,也会发挥出一定的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能够说服人,就能够实现对群众的掌控;而要想真正说服人,相关理论就必须做到彻底。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恰当融入,最终目的都是希望帮助大学生有效解决各类思想问题,以此来为人与社会的和谐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与实效性的不断增强。

不论是精神、物质的统一发展,还是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都离不开人们一系列创造活动的有力支持,也主要受到创造活动中实际需要的影响。简单来讲,人类在进行世界改造过程中获得的一些物质成果,也就是红色文化资源;同时,进行客观世界改造的过程,其实也在不同层面改造着主观世界,且能够取得相应的精神成果,具体来讲就是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精神文化。在整个客观世界改造过程中,往往都离不开理论、思想的有力指导,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基于此,我们可以了解到,精神、物质的协调统一与合理转化,其实就是通过对人类主客观世界的合理改造来实现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改造路径。因此,对于甘肃红色文化这一较为独特、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资源的科学运用,各院校及其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感染力的不断提升。[6]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篇11

文化是民族的命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加强海南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发挥红色文化的实践育人作用,对于丰富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旅游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红色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教材,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但当前海南红色文化是实践育人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为此,加强海南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功能实效性研究很有必要。

一、海南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功能实效性现状概述

海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无论是母瑞山革命根据地,还是五指山琼崖纵队司令部,或是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还是红色娘子军纪念园,都展示了在最艰苦的革命时期,海南革命先烈们为保住琼崖革命火种,抛头颅、洒鲜血,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将海南红色文化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海南红色文化已纳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海南红色文化教育已实现从小学到大学各年级的全覆盖。通过参观海南红色文化遗址、走访海南红色文化景点、聆听海南革命年代英勇故事等方式,对于了解海南革命历史文化、领悟海南红色文化精神、提高思想道德觉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从目前情况看,海南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效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尚未发挥出应有的育人效果。这主要表现在有些人对红色文化有抵触心理,不愿意接受红色文化的教育;有些教师在传授红色文化知识时方式单一化、内容不全面、理解不到位,导致学生在接受红色文化洗礼过程中不能准确理解海南红色文化精神实质;还有些海南红色文化资源因表现形式单一、内涵提炼不够等导致其吸引力不足、影响力不大。

二、海南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功能实效性不佳的原因分析

海南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功能实效性不高与海南红色旅游景区分散、规模偏小,景点文化和内涵提炼、整理不够,硬件设施不全等造成的红色文化资源利用不够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总的来说,海南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不够是导致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一)受多元文化的冲击,红色文化影响力不大

多元化的今天,各个民族不同种类文化发展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多姿多彩的新文化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受此影响,红色文化影响力不如其他文化,红色文化要发挥作用,受到的阻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从国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新打开国门,外国不同文化涌入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随着西方国家文化渗透,西方价值观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世界各国文化源源不断地涌入,我国传统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国内来看,随着经济基础的不断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也跟着变化,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有了飞速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各种适应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流行文化应运而生,流行文化因其适合人们心理、迎合大众喜好、时髦等特征,能够在大众中很快传播开来,这对表现形式较为单一的红色文化带了很大的冲击。

(二)海南红色文化本身吸引力不够

红色遗址虽多,但海南省红色资源的利用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导致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实效性不高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红色文化吸引力不够,不能吸引广大同学。而导致红色文化吸引力不够的原因主要有:

1.基础设施不健全,配套措施跟不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基础设施不健全,配套措施滞后是导致游客很少前往红色文化景区感受红色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基础设施不健全,有些点连最基本的公共设施厕所都没有。去往爱国主义教育基本的交通不方便,车辆容纳能力有限。红色文化景点周围很少有酒店、停车场、餐馆等配套设施,景点接纳能力有限,严重束缚了学生以及游客前往参观学习,导致学生及游客不想去、不方便去、不愿意去的现状。

2.红色文化表现形式单一,地域特色突出不明显。从国内红色旅游搞得有声有色的省份来看,他们的红色文化表现形式多样,很好地突出地域特色,为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前提。如江西根据红色革命历史,红色旅游推出“吃红米饭、喝南瓜汤、唱红军歌”系列活动,亲身体验当年红军的艰辛与不易,在实践中感悟红色文化精神。而海南的红色文化表现形式单一,很少红色文化产品,地域特色突出也不明显,导致海南红色旅游不景气,海南红色文化知名度不高。

3.红色文化景区分散,社会整体性效益不高。“多、散、小、乱”是海南红色文化资源分布的一大特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海南人民群众长期革命、建设过程中,创造出“23年红旗不倒”的奇迹,留下的红色资源非常丰富,但都散布在各地,且普遍规模偏小,没有形成规模,资源整合不够,导致海南红色文化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实践育人功能。

(三)宣传教育力度不到位,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海南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较单一,导致海南红色文化影响力不足。海南红色文化除了红色娘子军为国人所熟悉之外,海南其他的红色文化并没有多大的知名度。红色文化景点中的讲解员很多不是专业的讲解员,多数是兼职讲解员,对该红色文化讲解并不透彻,有些规模较小的红色文化景点都没有配备讲解员。在教师队伍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师本身有些本身对海南红色文化并不是很了解,只是从书上找到的一些资料,讲解不到位,没能准确、生动、形象地传达海南红色文化,没能吸引广大同学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同学产生一种对红色文化的逆反心理。

三、提高海南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功能实效性的措施建议

针对海南红色文化知名度较低、影响力不大、吸引力不足等原因导致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效果不佳,这就需要提升海南红色文化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增强吸引力,从而切实提高海南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实效性。

(一)提升红色文化知名度,增强红色文化吸引力

第一,加强红色文化专题教育,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海南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不朽战绩,为海南人民的现代化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加强海南红色文化专题教育,专门学习海南红色文化,提升红色文化在学生中的影响力。重温海南革命历史,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海南人民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有助于陶冶大学生的爱国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结合海南省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可为大学生教学实践提供鲜活的素材。通过加强红色文化专题探讨、考察交流、理论思考,引导大学生以史为鉴,继续奋斗,以革命前辈为榜样,继承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从而进一步发挥红色文化实践育人作用。

第二,开发红色文化产品,创新红色文化表现形式。要继续发掘海南各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潜力,开发海南红色文化产品市场,创新红色文化产品表现形式,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海南本地红色文化特色为立足点,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创造出更多反映人民群众精神风貌、贴近人民群众生活实际的接地气的作品。以海南红色革命历史、著名事件、海南革命领袖人物为主题进行创作,继承优良传统、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丰富人民生活。善于使用多种文化形式表现红色文化内容,展现红色文化魅力。充分利用红色娘子军等广为人知的红色景点作为市场切入口,以点带面,逐步向公众展示海南的红色文化。红色娘子军、冯白驹、王文明等海南革命领导人物,作为海南革命的象征,可将有关的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做成各种文化产品,提升海南红色文化的知名度,在实践中对人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在实践中感染人、教育人。

第三,发挥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结合优势,整合红色文化资源。要把红色文化教育与红色旅游相结合,发挥两者1+1>2的优势。为此,要更好地发挥两者的优势就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以红色文化为载体,形成吃、住、娱、购一体化的服务,克服传统单一的“你说我听”的说教方式,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在活动中、娱乐中感悟红色文化的魅力,领悟红色革命精神。将红色旅游融合在普通民众旅行路线中,将海南良好生态、民族风情、红色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扩大红色文化在红色旅游中的影响力,提升红色文化在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力。充分利用好、整合好海南红色资源与生态资源,海南红色旅游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将会有更好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学习红色文化内在动力,构建学生学习红色文化内在机制

第一,创造条件营造良好育人环境。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给人以影响,制约人的活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要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红色文化的氛围,传帮接代,在良好的氛围中启发人、陶冶人、感染人,通过外部环境的带动作用,激发学生内心动力,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引起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未来发展的关注,增强同学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传承和弘扬琼崖革命精神,肩负起实现“中国梦”、“海南梦”的使命和重担!第二,建立健全激发大学生内在动力机制。应充分尊重大学生内心真实想法和心理需求,教育引导大学生认真领悟红色文化精神实质,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认可红色文化,从而自觉践行红色革命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感悟红色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加大宣传力度,建设专业化队伍

海南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宣传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是导致海南红色文化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一方面要加大海南红色文化宣传力度,提高海南红色文化的知名度。让海南本地居民以及来海南旅游的游客知道海南红色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让本地居民以及游客在旅游中了解海南红色文化,感悟海南革命精神。另一方面,要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基础扎实的现代化教育队伍。重要旅游景点配备讲解员,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讲解员的专业化水平,同时,负责爱国主义教育的学校教师应多去海南红色文化景点参观走访,亲身感受海南红色文化魅力,在实践中感悟海南红色文化,这样红色文化的实践育人效果在教师方面就能较好得到体现,教师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并通过教师言传身教,学生真诚地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愿意从内心深处接纳、认可红色文化,从而切实提高红色文化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概而言之,海南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但因红色文化本身吸引力不足等原因其实践育人实效性不佳,这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红色文化知名度、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增强红色文化吸引力,从而切实提高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功能实效性,传承海南文化传统,弘扬海南红色精神,教育广大青年把中国梦、海南梦、个人梦有机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篇12

1.2.1 红色档案资源传承和代表优秀中华文化。红色档案是中国革命发展奋斗历史的真实写照,不仅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而且代表了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值得每一位中国人传承和弘扬的优秀中华文化。

1.2.2 红色档案资源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红色档案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传家宝,集中反映和体现出中国人民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提炼和升华,是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对全社会传递和凝聚着正能量。

1.2.3 红色档案资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红色档案是红色文化的有效载体,展现出革命先辈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优良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时刻鼓舞着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不断推进着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1.2.4 红色档案资源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红色档案信息资源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不断赋予新的内容。丰富发展红色档案内涵,就是要继承、弘扬革命传统文化,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2.5 红色档案资源是高校厚重的思想教育资源。红色档案资源集精神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历史资源于一体,构成一部完整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生动历史教材,具有政治育人的重要意义。

2 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及途径

2.1 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三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和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

2.2 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首先,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其开设的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丰富多彩的二课活动和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塑造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奖惩制度督促和激励大学生积极进取,实现自我教育。

其次,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发挥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我们既要尊重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又要甄别优选社会现实中的正向价值观,不断向大学生传递社会正能量。

最后,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父母的言谈举止,对世界、人生的态度及价值观念都直接影响大学生“三观”的形成与发展。父母应以严谨的言行和良好的素养向大学生传递做人品德,为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打好基础。

高校对大学生既有思想政治理论传授,又有日常的管理和行为的监督,但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相对单一,教育效果欠佳,只有拓宽思路,利用社会力量优化整合各种育人资源,多方并举,才能使大学生群体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红色档案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和生动教材。

3 红色档案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有效结合方式

3.1 档案管理部门应主动整合和开发红色档案资源。首先,要由各地档案管理部门牵头,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对现有的红色档案资源进行整合,丰富馆藏红色档案资源的物化成果,建立富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其次,要通过媒体、网络、报刊等广泛宣传,加大对各种红色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力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后,高校和档案管理部门要互通信息,相互配合,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开发利用红色档案的教育价值,拓宽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渠道。

3.1.1 举办红色档案进校园展览。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在地方档案馆举办各种红色档案展览,使档案展览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另一方面,可在高校这个高素质人群集中的环境中,举办红色档案史料展,充分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传播相关知识、开阔大学生视野的功能。

3.1.2 与宣传部门和媒体联合传递红色文化。红色档案管理部门要注重与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的合作,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围绕党和国家重大纪念活动及公众关心重点、热点问题挖掘红色档案信息资源,通过典型材料的搜集,编辑刊物、拍摄专题文献片等,以全新的视角向社会展示真实的历史往事,让红色档案成为主流宣传的亮点,实现红色文化的传递和发展。

3.1.3 建设红色档案的网络平台。利用互联网快速及时的优势建设红色档案网络平台,并与高校链接,将红色档案按专题分门别类地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革命传统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融入其中,以红色革命道路、红色革命文化、红色革命精神为主线,从时间、事件、人物等视角赋予新的内涵,使之成为全社会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堂。

3.2 高校应构建以红色文化统领的大学生日常管理、课堂传授、校园文化、实践感悟“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3.2.1 日常管理要体现红色引领。大学生的日常管理有其特殊的环境和个体需求。要 “以生为本”,变堵为疏,使大学生主动接纳教育并实现自我管理目标,必须用红色教育引领管理,通过“”、支部活动、理论社团、政治学习等载体,把红色档案文化贯穿其中,强化对党员、团员、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如何自觉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发挥传播红色文化“种子”的模范带动作用,实现红色文化引领管理的目标。

3.2.2 课堂教学应突出红色主线。一是避免简单说教。要将红色教育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二是要丰富教学手段。可以利用影视、图片、实物、红色书籍等教辅手段,帮助大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3.2.3 校园文化要营造红色氛围。大学校园文化因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润物无声的匡正作用。高校应将红色教育内容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构建立体的文化感染模式,通过文化的影响力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教育。

一要营造物化的红色文化氛围。即重视对校园建筑、文化设施等硬件的美化工作。在校园中树立全国或本地革命历史人物的雕塑、展览历史遗物或传颂他们的诗词警句,让学生身临其境,接受红色教育。

二要开展红色主题文化活动。可利用国庆等重大节日举办“红色档案”资源展;邀请研究红色档案专家以“伟人成长之路”、“名人与教育”、“名人与成才”为主题举办专题报告和学术讲座;组织学生参与红色教育研讨,开展红色文化知识竞赛、演讲赛、阅读红色经典著作、传唱红歌等活动;利用校园广播、报纸、宣传栏开辟红色档案专栏,介绍历史上的今天或当地革命英雄人物等,让学生普遍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从而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与道德品质。

三要建立红色网站。高校宣传部门要紧跟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思想教育网站,利用红色微博、红色微信、红色博客、红色QQ群等新媒体传递教育内容,抢占网络阵地,突出红色文化,丰富网站内容、增强可读性、缩短更新周期,举办网上活动,发挥网络论坛的互动性,增强红色网站的趣味性、娱乐性,增强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使红色文化有效地渗透进大学生的头脑。

3.2.4 实践感悟侧重红色基地。发掘红色档案资源,构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践行红色精神是实践育人的基础。当代大学生生活阅历浅,高校要认真落实思想政治实践课,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性、情景式、体验式等新颖教育活动,制定实践教育的考核评价办法,使大学生体验和感悟红色教育的魅力。可利用假期精心组织大学生到纪念地现场授课、参观红色景点,把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作为研究课题或知识竞赛主题,深入老区和革命烈士纪念馆及党史办查找资料、调研考察,听老红军现身讲解革命故事等,让大学生在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实现接受爱国教育、提升思想境界、增强教育实效的目标。

3.3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形成协调联系机制,构建政府、高校、基地、教育四方互通的红色教育架构。

3.3.1 构建政府、高校、基地三方联动机制。开展红色教育只有依靠制度,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针对当前高校红色教育自发无序的状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指导办法;高校要主动与各级政府、红色基地和社会有关部门建立联系机制,争取各级政府对红色教育的政策导向、财政保障和社会动员等;红色教育基地要主动扩大红色教育覆盖面,对大学生参观调研给予价格优惠,提供免费信息查询,以支持高校开展红色教育,促进红色教育的良性发展。另外,高校也要与文化部门、社科研究部门、学术团体、新闻单位等建立畅通交流渠道,参与对红色资源开发研究,并将其成果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同推动大学生红色教育的发展提升。

3.3.2 构建全方位的红色教育架构。一是教育内容系统化。要根据红色档案资源的独特优势,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归纳、提炼,按照目标明确、主题鲜明、层次清晰、内容丰富、事件关联等原则,编辑系列红色教育读本,以系统的红色教育内容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篇13

    遍布全国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都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都折射出革命先辈们科学的人生观。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的外在特征,可以对大学生形成视觉、听觉等触动。因此,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和外在特点,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一种类型,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红色文化所蕴涵的德育功能和教育价值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利用,本研究调查主要是基于这种情况进行的。2010年9月,本调查组在南昌市两个理工院校开展了“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资源了解状况调查”,调查中实际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6份,有效问卷460份,有效回收率为92%。本次调查采取一次性设计,获取全部样本的严格随机抽样形式,所获得的数据、专业、性别等主要指标均与理工院校大学生总体状况接近,显示本次样本获取具有较高的信度。在问卷设计中,我们主要把红色文化具体化为:红色影视、红色歌曲、红色旅游(纪念馆)、红色经典文化知识(书籍)四种形式。每一种形式的调查都包含有获得的途径,受访者如何看待等问题。所有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均由SPSS19.0简体中文版软件辅助完成。

    2理工类院校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总体状况

    (1)多数大学生通过影视或参观等方式接触红色文化。从数据结果来分析,唱过红歌的学生285人,占总数的62%;看过红色影视的学生有392人,占总数的85.2%;至少去过一处纪念馆的学生有412人,占总数的89.6%;而看过红色经典名着的人最少,只有61人,占总数的13.3%。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接触红色文化的方式不一样,其中学生接受红色教育最多的方式是参观纪念馆,其次分别是影视传播、红歌演唱,最后是经典红色名着的阅读。而在问到“您是通过什么方式去纪念馆”的,学生回答“自己组织去的”147人,占35.1%;而回答“您从哪种途径看过红色影视”的,366个学生回答“通过电影院或电视”,占总数的79.6%;在“通过什么途径唱红歌?”的回答中,自己想唱的学生202人,占总数的43.9%,老师要求唱的81人,占17.6%;而在阅读红色文化经典名着的学生中,21.3%的学生是按照老师或家长的要求去阅读的,主要通过课堂了解红色文化知识。可见,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途径主要以参观“纪念馆或革命遗址”和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了解为主,而通过“课堂学习”的最少。

    (2)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是“精神需求”大于“娱乐需求”。当询问到“是什么吸引您唱红歌的?”较多的学生回答“歌曲的曲调优美,令人振奋”。问到“您认为所体验的红色旅游项目里,红色旅游应注重什么?”时,重视“旅游点的纪念意义或者红色旅游的教育意义”的人数达到390人,占总数的84.8%,而回答“红色旅游点的观光价值”仅6人,占1.3%。当问到“了解红色文化知识,您有什么收获?”回答“心灵受到了震撼,精神得到升华”和“增加了对党的感情和对先烈的崇敬”的一共有248人,占总数的53.9%。这表明,他们普遍认为,红色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传承革命教育非常重要”。

    (3)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教育方式仍不太满意。在问到“您认为传统红色经典文艺作品(书籍)不能吸引您的原因是什么?”时,79人认为,“内容呆板无新意”,占总数的17.2%,回答“形式单一”有95人,占总人数的20.7%,回答“与日常生活关联不大,缺乏亲身体验感受”的180人,占总数的39.1%。在效果上,“您觉得现在的人们对革命精神态度怎么样?”“不很看重”的321人,占总人数的69.8%,“完全不看重”的54人,占总人数的11.7%。但是,他们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回答“您觉得红色革命精神对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相关吗?”回答“有比较大的关系”的262人,占总人数的57%。

    (4)大学生普遍反对红色文化过分商业化包装。大学生普遍对红色文化旅游活动表示欢迎,在选择“红色之旅”的动机时,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历史事件的吸引”和“对历史人物的崇拜”。但是,当问到“当前,有一些人对红色经典进行商业化包装,您觉得商业化对红色经典的传承会带来哪些影响?”时,266人回答“红色经典在传承中脱离了现实”,占总数的57.8%;回答“您认为红色经典应该以何种方式传承下去?”时,有125人认为还是“传统地忠于原着传承”为好,占总数的27.2%,76人主张“娱乐性质的改编”,占总数的16.5%,但175人则主张自己“亲身体验感受”,占总数的38%。

    3影响利用红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单一,缺乏“情”和“意”的开发。红色资源蕴涵着大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资料,如果教学工具缺乏,没有多媒体,无法把形象生动的视频和图片展示出来,则影响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单一,主要是知识的传授,没有情的感染和意的训练。没有情感,道德内化就难以实现,只有通过情感教育,才能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内心自觉的行为,而根据青年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的特征,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应该主张从“知”方面教育学生、从“情”方面打动学生,从“意”方面锻炼学生[1]。红色资源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体验阵地和鲜活的教材,为实践体验式的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使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有效地把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达到道德境界的升华。但这需要一定的资金,需要教育者的精心组织才能完成。

    (2)偏重理论课程设置,忽视实践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高校由于经费投入困难等原因,存在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践性课程的现象。实践课程比重较小,以某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课的情况来看,通识教育实践课程只占1周时间,而且缺乏稳定可靠的实践基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

    (3)从思想动机方面看,教育者、被教育者和红色文化开发者三方都有强烈的当下取向。从接受教育的学生来看,由于就业压力带来的学业忙碌,很多高校学生没有时间去回眸历史、思考意义,人们更多地生活于当下或眼前,很少关注理想和信念,在为了明天的生活做准备的同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动选择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娱乐变为了大学生共同的消费品,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因为一定意义上,娱乐的意义就是在于注重当下的感觉,凸显当前的价值。从传授教育的教师来看,传授知识,特别是传授理论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既方便,又安全。这不仅便于教学管理,也容易评价学生。如果组织学生去参加实践,面临资金方面的问题,也带来组织管理等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采取课堂教学是教育者和高校领导者共同的心愿。从红色教育资源的开发者来看,他们在开发过程中过于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红色文化对下一代的教育意义。重视经济利益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但是,作为特殊的红色文化资源,并不能单纯用商业眼光来进行开发,还应重视其教育下一代的价值。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