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红色教育感想实用13篇

红色教育感想
红色教育感想篇1

一、新常态下校园红色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新常态是进步,新常态是“富态”,是中国经济进入更高层次发展阶段后才出现的状态。在新常态下,校园红色教育对于现代学生来说稍显陌生,尤其是在一些非节日期间,校园丰富多彩的生活已经代替了貌似枯燥无味的红色教育。但是,这并不代表校园红色教育没有意义,相反,进行校园红色教育的意义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已经有了新的意义。加强校园红色教育重在立德树人,进一步加强当代中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奠基。

在当今社会中加强校园红色教育,有着其历史和现实的必要性。首先,从了解历史角度来说,校园红色教育为学生感受历史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已经在学生思想中逐渐消失的历史情境,通过校园红色教育活动得以再现,通过形式各异的校园红色教育为学生红色精神的形成和红色情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通过校园红色教育能够体现历史的沿袭。其次,从认识现代社会角度来说,由于校园生活相对安逸平和,学生对于社会的理解过于狭隘,对于社会的认识不够深刻,那么,通过校园红色教育能在当今社会中为学生展现出历史的残酷性,并促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使学生在面对社会竞争和社会压力的时候能够坦然。

二、新常态下校园要以“红色精神”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校园红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校园红色教育,促进红色精神的传播。如果学生是船,那么教师就是帆;如果学生是干涸的大地,教师必然是润物的雨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形象时刻都在影响着学生。为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常态,我们的教师必须要有新状态,必须着眼于未来,采取科学的方法应对随时出现的新问题,努力使自己适应新时代的教育。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师的教育方法必须做出有力的调整,与时俱进,适应新常态。教师要具有“立德树人”的科学理念,以德育人,以人为本。社会对教师之所以有高要求,是因为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神圣的使命。我们教书,不是教书本,而是教学生;我们育人,不是育知识,而是育人格。我们不单单只是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培养出为大众服务的人才,我们更是要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教育出有德之人。德才兼备才是社会所望。在新常态下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当代中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素质教育,拓展德育渠道,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氛围,充分展示学生的青春风采和精神风貌,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展示,自我发展搭建平台,积极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构建和谐校园。

为此,新常态下学校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要在教师中营造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风气,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培育教师忠诚奉献、勤劳吃苦、团结友善、光明磊落的精神,挖掘、传承和弘扬红色校园精神,让教师志存高远,神采奕奕,敢与强的比、敢跟高的攀,既能教书,更会育人,让教师认清自身责任,提高自觉意识,增强动力,主动作为、多做贡献,为学校的发展争当“两学一做”排头兵。

三、新常态下校园要以红色资源为核心,突出理想信念教育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重视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古今中外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共识,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优良教育传统,也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的根本保证。邓小平同志曾指出:“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而红色文化作为近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华民族的爱国文化之根。因此,在新常态下,革命传统的教育对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应当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为此,新常态下,学校要以红色资源为核心,突出理想信念教育。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永恒的主题

爱国主义教育要从未成年人抓起,爱国主义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永恒的主}。爱国主义教育,包括革命传统教育,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把红色教育分解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好主渠道作用

新课改所倡导的就是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整合,抓住课堂主渠道,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红色教育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增长过程,也是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过程。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课堂教学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因素,渗透着德育教育,它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学生心灵、人格成长的地方。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积极深挖学科教材与德育内容的结合点,使“红色精神”通过课堂,逐渐进入学生的心田,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之中,以此不断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情趣,用红色文化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新常态下的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中,任课教师要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分解渗透到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根据有关的内容,发挥好主渠道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灌输爱国的道理,爱国的思想,激发爱国情感,在思想上和情感上产生共鸣,以增强德育实效。

(三)发挥红色教育资源作用,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红色资源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过程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又注入了具有时代感召力的新思想、新内容、新载体。在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还将为它续写新的篇章。红色资源所蕴涵和体现出来的科学思想观念、正确政治观点、高尚思想道德、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审美情趣,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即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心理素质等总的要求是完全契合的。在新常态下,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红色教育资源能为教育者开发利用,转化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发挥思想导引、政治驾驭、道德示范、心理优化、审美熏陶等育人功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文化孕育一种精神。祖国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人的事迹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思想情感的生动教材,这一切需要我们去挖掘、去弘扬。借以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历史的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

红色资源的利用要做到从本地实际出发,用身边好人、好事来教育青少年学生。如:施甸县的“滇西抗战精神”、“杨善洲精神”、“杨学精神”、省级“见义勇为英雄”蒋明荣精神以及“善洲林场”等等,“善洲林场”不仅仅是红色教育基地,也是一个自然景观丰富的旅游胜地,它以“绿色、生态、人文”发展为特色,同时,更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尤其是人们爱国热情寄托的教育基地。这些可以让我们的学生从身边的实际出发,看得到、触摸得到,更具有说服力和教育力,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使学生对革命的尊敬、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向往溶于一体,在共鸣中得到熏陶,得到进步,进而养成坚定的信仰。因此,新常态下,学校教育要以红色资源为核心,注重突出理想信念教育,使青少年学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四、新常态下校园红色精神的传播要注重“五个结合”

学校的发展,教师是关键。立德树人,适应新常态是社会发展对教师的必然要求。学校的发展要立足红色精神的传播,要注重“五个结合”,把红色文化引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心灵,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使之形成校园红色文化。“五个结合”指:一是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创建“文明单位”、“平安校园”和“绿色学校”结合起来,狠抓校风建设;二是把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与推进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加强学校建设与管理;三是把爱国主义教育与教育改革结合起来,要适应、探途径,出经验,出成果;四是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加强师德修养结合起来,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养,树立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适应新常态的教师形象,增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增强使命感;五是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创新德育活动载体结合起来,不断激发学生活力,用理想点亮人生,努力使爱国主义教育逐步形成制度化、系列化、规范化。

(一)精神文化:我们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特色建设。学校要确立校训,确立三风,即校风、教风、学风。并把具有学校特色的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张贴在学校的显眼之处,以此不断激励广大师生积极向上,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

(二)校园文化:学校要积极营造有关红色教育的校园环境,绿化校园,美化校园。通过走近红色故事,感悟人生真谛;通过走近红色英雄,领略为人风范;通过观看红色教育视频,感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通过拥抱红色经典,感受崇高情操。在学校的围墙、走廊、教室等处张贴或悬挂与红色教育相关的图片、故事,围绕红色教育创建楼道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等,使校园文化传播更加具体化,全面化。

(三)制度文化:学校要制定红色经典活动制度,并常抓不懈。一是在新学期开学之初,加强师生的理想信念和纪律教育。如:秋季开学,积极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活动月。春季开学之初,开展三月文明礼貌月,向雷锋同志学习,践行雷锋精神。二是利用各种节假日开展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等为主题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三是抓实校园安全工作,建“平安校园”。四是积极开展团组织活动,每年定期组织全体团员重温一次入团誓词,发挥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五是借助统考、中考和高考,开展宣誓活动,激发学生斗志等等。

(四)课程文化:以红色资源为核心,开发具有特色的红色校本教材。校本教材要包括: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红色诗歌、红色歌曲、红色影视推荐等等。校本教材的内容要围绕红色教育来设计的,让学生时刻享受红色教育,沐浴在红色经典故事的教育中。

(五)班级文化:我们在教室张贴革命前辈的名人名言、名言警句以及老师、父母寄语,对学生进行警示、激励,并以班名为单位自主设计班规、班旗、班歌、班风、学风等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同时,建立善行义举榜,通过榜样的力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积极传递正能量,进而增强德育实效。

(六)行为文化:围绕红色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宣传栏、板报墙报、校园广播、电子屏、师生家长会等方式加强宣传,扩大社会影响,营造舆论氛围,让全体师生了解、参与;让学生制作手抄报和利用校园广播上放学时间播放红色歌曲和红色故事,并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育人,不断加深学生对红色教育活动的认识和感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活力。

五、新常态下开展校园红色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通过红色教育,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新常态下,学校通过开展红色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学生道德品质教育,以此强化学校管理,规范安全管理,规范学生管理,确实有效地贯彻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使学生逐步达到行为规范的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品行习惯。

(二)通过红色教育,打造励志书香校园。新常态下,学校通过开展红色教育,要进一步打造励志书香校园,形成“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书香校园氛围。通过读书,让学生多了解红色故事,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感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通过读书,让学生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通过读书,让学生读书自励,追寻梦想,做儒雅书生。通过读书,让学生在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更懂得如何去锻炼和提高自己。同时,发挥“读名著、赏名画、听名曲”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和人生质量,使之成为一种时尚,丰富人生营养。让学生在“读名著、赏名画、听名曲”活动中辨别美丑善恶,感受搏击命运的精神力量。

(三)通过红色教育,加强团员思想道德建设。新常态下,学校要经常性开展红色团组织活动,以此增强每一位团员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弘扬革命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如:组织开展“弘扬红色文化,缅怀革命先烈”活动,让全体团员重温入团誓词,牢记责任,坚定理想信念,以革命先烈为榜样起好模范带头作用,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四)通过红色教育,弘扬善行义举,组织开展评先选优活动。学校每学年要定期在中开展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先进班集体、美德少年”等等活动,以此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五)通过红色教育,创新活动载体。新常态下,中国梦,中华颂,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开展“弘扬雷锋精神,争做当代文明学生”活动;开展“十八岁成人宣誓”活动,让成人学生铭记责任,勇于担当;开展“致敬先烈,献礼青春”活动,让青春无悔;开展“向国旗敬礼”活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开展“勿忘国耻,圆梦中华”活动,让学生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开展以“唱响红色旋律”为内容的校园歌曲比赛,学习革命歌曲,传唱爱国歌曲,发扬革命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开展“观看红色岁月电影”活动,进行相关影评;开展“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活动,牢记革命历史使命;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斗志;开展唱响“改革开放好、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的时代主旋律演v比赛、征文比赛、书画展以及文体活动等。通过创新德育活动载体,不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提升。

(六)通过红色教育,开展学生军训活动。在新常态下,学校要通过学生军训,组织开展“读红色书籍、唱强军战歌、做红色传人”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回顾我党我军走过的辉煌历程,接受红色精神、红色文化的熏陶,从中汲取营养。通过军训,体验红色文化,考验自我品格,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国防意识,让学生产生心灵共鸣,情感共振。

(七)通过红色教育,创建学校德育品牌。在新常态下,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开展一系列红色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弘扬红色精神,增强广大党员干部、青少年的时代使命感与责任感。同时,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当地的现有资源,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用身边好人、好事来教育青少年学生,把红色教育融入学生德育教育全过程,创建德育品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推动“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深入开展。

在新常态下,校园红色教育工必须与党性教育相结合,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深化 “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活动,通过照照镜子、洗洗澡、治治病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铭记责任,知行合一,与时俱进,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当“两学一做”的排头兵。学校通过红色教育,围绕“人文、绿色、生态、发展”,围绕“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读书自励,追寻梦想,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

[2]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程东旺,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03).

[4]刘浩林.论红色文化创新的路径选择[J].法制与社会,2008,(01).[5]王国梁.红色文化也是一种重要资源[J].学习月刊,2006,(09).

红色教育感想篇2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理想、信念、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艰苦的斗争岁月和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概括起来可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革命精神和当代优秀精神的延伸,包括战争年代传承下来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以及当代涌现出的雷锋精神、奥运精神、航天精神等等;二是精神赋予的物质载体,包括革命战争遗址、历史纪念馆、烈士陵园以及红色影视作品、红色歌谣等文学作品。河北历史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其中西柏坡纪念馆、冉庄地道战遗址、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等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河北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来源和物质载体。

二、红色文化的价值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文化的主要价值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摆脱迷茫的精神信仰。河北红色文化之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引领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红色文化精神蕴含革命理想主义内涵,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接收到越来越多的信息和文化,然而一些低俗文化也趁虚而入。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领导军队和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取得胜利,正是依靠着坚定的理想信仰。红色文化经过艰苦的革命年代的磨砺,新时期又逐渐涌现出艰苦奋斗、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红色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凝结了共产党人优秀的精神品质,这也正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方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引导大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通过河北红色革命遗址的参观,进一步让学生深入感受共产党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顽强的斗争精神,让大学生自觉坚定政治立场和信念。2.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红色文化蕴含的英雄主义事迹和高尚的人格典范,鲜活的诠释了人生价值所在,可以教导大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艰苦奋斗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完成长征——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最终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当前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普遍不强,学业、爱情遇到些许打击,就抑郁寡欢、颓废消极,甚至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这样的人生态度将严重影响青年学生未来的成长成才。长征以生动的人物、事迹不仅能够引导大学生体会“苦中作乐”的精神,也能够使大学生感知大局精神。河北红色文化中的突出代表——西柏坡精神,它的基本内涵就包括“两个敢于”,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两个善于”,即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创新精神;“两个务必”,即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西柏坡精神不仅在革命年挥着重要作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下更加焕发出勃勃生机。大学生就应当学习西柏坡精神,敢想敢干,开拓创新。将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不仅能够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更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3.完善高校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这些课程作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理论授课方式僵化、教学实践方式单一等问题。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程中,一方面,将传统的经典教材与现代的国家公祭日活动、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结合起来,可以增添思政课程的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感;另一方面,红色影视歌曲等红色文化内涵丰富、生动直观,在理论讲授中适时穿插红色素材,可以减少思政理论课空洞的说教,增加课程吸引力,也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最后,红色文化中生动的人物事迹和革命遗迹具有独特的红色魅力,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遗址、走访仍然健在的老兵等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战争年代的残酷和老兵身上的革命精神,这不仅可以延伸和补充思政课程内容,也开拓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爱国爱家情感,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然而,河北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承与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将严重影响红色文化功能的发挥,我们必须找准问题、精准解决,才能真正运用好河北红色文化这座宝库。

三、河北红色文化在高校应用中的制约因素

1.重就业轻素质的教育模式弊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河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应用主要涉及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一方面,大学生作为主要的被教育者,由于就业压力大,更多的精力都放在考研、考证、兼职上,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多与薪资有关,造成高校学生很难静下心来思考理想和信念。加之当前处于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互联网为大学生打开了广阔视野的同时,低俗拜金文化也一同涌入,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西柏坡精神传扬的艰苦奋斗、谦虚谨慎则被束之高阁、少人问津。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作为主要的教育者,为提高专业就业率,更多的教学时间偏向专业课和专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投入的时间有限。除此以外,出于安全方便的考虑,教授思政课程的教师,更倾向于理论教学,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意识淡薄,很难运用河北红色文化中的等英雄人物案例或者《长征》红色影视剧等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受资金成本制约,也较少组织学生去西柏坡纪念馆、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等地开展爱国情感教育。因此现行的教育模式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趋于边缘化,河北红色文化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中较少得到认可。2.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单一目前,河北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发利用不足,还主要是通过参观革命遗址和讲解革命史等形式开展,方式单一,内容老套,学生在情感上很难引起共鸣,教育效果不佳。比如,为了完成思政课程教学实践,组织学生参观西柏坡纪念馆,虽然具有一定的红色教育意义,但是学生仅仅参观一次革命遗址、遗物,印象并不深刻,对于西柏坡真正的精神内涵很难理解到位。如果创新方式方法,比如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平山县山村走访老战士、老支书,这样他们感知到的历史就更为鲜活;走访中帮助老乡干干农活,让大多数生活在城市的大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的艰苦,教育效果则更为理想。3.缺乏红色校园文化氛围作为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然而一些高校还缺乏红色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平台建设不到位。在红色校园文化管理上也缺乏系统性、整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思政授课教师、学校团委、辅导员、校史馆共同配合,然而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各自为政、互不联系,尤其是缺乏对校情校史的深入挖掘。比如石家庄地区的大学,可以结合西柏坡精神和革命史料设计类似于《西柏坡革命史》这样的校本课程,从而深化对河北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另一方面,校园红色网站作为互联网时代红色文化宣传的主阵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河北许多高校红色网站还未建立起来,已有的红色网站也存在建设水平不高、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以上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减弱了红色文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功能的发挥,下一步需要高校集中力量、多管齐下解决问题,真正将河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

四、河北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1.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保障。一方面,高校可以有意识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分,对于积极参加红色社团、红色文化活动的学生予以奖励,并作为评优入党的重要参考标准,从而外在刺激学生主动学习接受红色文化。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授课教师、辅导员的培养,特别是定期进行河北红色文化相关知识的专项培训,促进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运用红色文化资源。高校也可以结合思政学科具体特点,完善红色文化教育教学监督评价机制,可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对于创新利用红色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给予一定奖励,激发教师深入研究河北红色文化的价值功能,在实际教学中适时融入红色文化资源。2.创新河北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多维度多视角展示河北红色文化魅力,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重视红色文化进课堂,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适当加入PPT、红,并组织学生开展课上小组讨论或者诸如“平山拥军传统”这样的主题调研,收集、整理并撰写有关红色传记;在讲解三大战役、百团大战时,也可以讨论总结西柏坡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太行地区游击战的特点等;新时期的红色文化可以多从爱岗敬业、友爱互助等方面体现出平凡人身上的可贵品质,也可以结合“两弹一星”课程内容,融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突出敢于超越、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其次,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针对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缺乏兴趣,我们可以通过红色微博、红色微信、红色QQ等新的“95”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推送一些优秀的红色歌曲、红色访谈纪实视频,用生动的历史资料展示战争中的人和事,将课本中那段光荣岁月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渗透进大学生的思想中,真正取得“触动灵魂”的效果。最后,注重红色文化的体验,可以通过参观红色革命遗址,将课堂搬到纪念馆,提升教学内涵;也可以在红色纪念日通过话剧表演、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吸引大学生参与到红色文化教育中。3.积极营造红色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红色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搭建河北红色文化资源与校园文化之间的纽带,可以更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第一,在校园建立红色人文景观,比如校园景观区放置红色人物塑像、教学区悬挂红色诗词、建立红色班级制度等,并通过校园广播、教学生活区电子屏幕、校园宣传栏等形式,让校园各处可见红色文化。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社团、党团活动,高校可以引导大学生成立红色学习研究性社团,比如石家庄学院的西柏坡精神宣讲团、河北师范大学的西柏坡•新生代社团等,通过高校团委组织领导、学生自主活动、老师专门指导,开展相关的学习实践活动;高校可以在红色纪念日开展相应的党日、团日活动,有利于学生更深入意识到自己作为党员、共青团员的社会责任感。第三,将红色文化注入校园学术研究中,高校可以邀请国内红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做相关的学术讲座,比如石家庄学院邀请长治日报社高级编辑狄赫丹主讲“长征路上的记录与感动”等,这些学者的亲身经历和思维涵养都可以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学校还可以组织红色文化课题研究,比如石家庄学院的西柏坡专项课题研究项目,师生共同参与到河北红色文化的研究中,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热情。第四,建立健全校园红色网站,可以在高校校园网上建立类似“红色摇篮”等类似的特色专题,开设红色文化主题专栏,比如“红色伟人”“红色故土”“红色影视”等,红色网站设计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可以将河北的红色风光、民生人情放到网上,将全国尤其是河北的热点、焦点问题放在网上进行互动讨论,同时配备具有较高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敏感度的管理人员对于敏感、偏差的言论及时加以引导,真正营造健康、正能量的校园网络文化。河北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也从河北高校实际出发,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法和实现途径,期望能真正运用好河北红色文化的魅力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向国华,周甜:《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以怀化学院为例》,《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年第9期。

红色教育感想篇3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6-0035-02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及国家富强的斗争中所积淀的一种特殊文化类型,包括物质的红色文化和非物质的红色文化。物质的红色文化指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事迹、纪念物、纪念碑、标志物等;非物质的红色文化指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精神、价值、信念等。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作风、乐观积极的态度、为了国家牺牲小我的精神等在当今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思想引领价值。本文提出,利用好红安当地有利的红色文化资源,让红色教育成为红安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而加强和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品味。

一、红安县开展红色教育的现实意义

积极继承和发扬红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传统美德,彰显时代特色的同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广大青少年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利用红安红色文化资源加强红安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 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

红安是一片为共和国的缔造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红色土地。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等223位将军,红安因此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第一将军县”。长征三大主力红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就诞生在全国红色名镇七里坪,在长征时是兵力最多、猛将如云的一支劲旅。

另一方面,红安民众为中国革命、为新中国的建立作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据史料记载,红安一地为革命牺牲的英烈达14万人之多,在红安烈士纪念馆内有名有姓的烈士达22552人。从遗物、遗言、遗嘱、遗书中可以看到他们对信仰的坚贞和对革命的忠诚。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红安精神逐渐积淀为“万众一心,为党为民,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精神特质。红安精神是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培育的一种精神,它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一样,从本质上讲,都是中国共产党培育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一代红安人将老一代的红安精神继承并发扬光大,具有历久弥新的品质。

2. 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

红色教育的方式有很多,如参观革命纪念馆、纪念地,阅读红色文学书籍,听讲革命故事,观看红色影片,欣赏革命歌曲,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为健在的老红军表演节目等。这些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不是一味地说教,而是用体验、娱乐的形式,用符合儿童模仿、直观、具体和无意识等心理特征的方式增强他们受教育的效果。这种区别于说教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更加贴近中小学生的心灵,能够加强他们接受红色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红安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重要阶段,尤其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基础阶段,因此广泛运用多种资源、多种方式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红安红色文化资源是新时期进行德育的独特载体,为青少年德育提供了鲜活材料。

1. 编写红色教育校本教材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因此要结合红安本地红色资源情况开发红色教育校本教材,把它作为德育课程资源,使红色教育真正进入课堂。编写红色教育校本教材首先需要明确教育目标,中小学生的红色教育目标要具体、实际可行,初步培养中小学生对祖国、对党、对人民的情感,培养勤劳、勇敢、认真等优秀品质,树立初步的理想信念和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等。校本教材通过整合红安地区的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文学、红色胜地,编辑图文并茂、内容丰富、适合中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教育内容,使他们在了解自己家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了解应该继承先辈们哪些精神以及这些精神在今天的意义。

2. 开展寓教于乐的红色旅游

红色教育感想篇4

第二,通过红色文化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一直以来的实践中形成了红色文化,其中涵盖丰富资源,尤其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将红色文化作为优质资源,向广大学生介绍革命时期的英勇事迹、中华民族奋斗历程,可以使大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2]。例如,教师可以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大学生思想,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这对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也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方法。

二、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的思路

在全球思想文化不断融合的当下,各个国家文化思想、价值理念相互碰撞,对当代大学生带来直接影响。尽管大学生思想积极向上,但是仍然有个别学生面对未来比较迷茫,甚至还存在责任感不强、合作观念缺失等问题。为此,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端正大学生思想的有效方法。

将红色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点基本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深入落实立德树人这一项任务。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红色文化的有效渗透,要为教育理念赋予时代感,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在红色文化中选择有深度内涵的元素作为拓展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管齐下[3]。除此之外,在大数据时代下开展大学生教育,也应该采用多元化教育载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使红色文化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也能够带领大学生群体更加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践红色文化精神,对红色文化内涵有更为深入的认知。

三、红色文化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建议

(一)课堂教学中拓展红色文化资源

学生作为被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上拓展红色文化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最为基础的渠道。将红色文化当作载体,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断实践。教师要保证自身的文化专业理论以及教学经验,参与红色研修基地学习活动,提高理论教学水平,在大学生教育中实现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合,并且在现有课程体系中探索红色文化育人教学模式,选择最具当地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教学素材,开展理论教学期间,必须要创新思维定式,引入红色文化相关案例,利用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感,播放相关影视片段,采用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形式渗透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期间便可以深切感受红色文化在现代化社会中带来的影响,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不仅可以营造红色文化教学环境,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红色文化内涵、端正价值观。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红色文化

高校创建校园文化不仅可以改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而言也是一项有效的手段。通过红色文化校园建设,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能够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在校园文化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促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红色文化,充分发挥出红色文化的推动作用,学习红色文化内涵与精神。例如某高校专门组织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并且设计了西柏坡精神主题活动,所有学生参与活动,自由选择革命故事演讲或者红色论坛讨论会,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此之外,高校为了实现红色文化的深入渗透,也可以将红色文化资源体现在校园网站当中,向学生推送革命英雄的光辉事迹,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能够传播优良革命传统,提高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素养。

(三)社会实践融入红色文化精神

高校教育除了基础理论以外,还应该要积极组织教学实践活动,特别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优势,分别在教材、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得到渗透,促使大学生可以从多个领域与视角感受红色文化。鉴于此,高校立足于大学生的生活,明确学生教育主体地位,使教材内容红色文化资源与实践活动充分融合。组织多元化实践活动作为红色文化诠释的不同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大学生到当地的博物馆参观,也可以到革命家故居切身感受红色文化,利用大数据技术模拟再现红色文化场景,加强红色精神感染力,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辨识能力给予正确指导。除此之外,高校为大学生布置社会实践任务,学生可以自己参与,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深入革命老区切身感悟革命家艰苦奋斗的历程。如此一来,凭借直观且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使教育实践得到升华。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主题的实践活动,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也可以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红色教育感想篇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021-04

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造的,并可以为我们今天所开发利用,且必须经过转化才能够彰显出其当代价值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的总和。高校政治忠诚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党员对组织的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和党的事业的忠诚度。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资源作为一种优良的教育资源,与高校政治忠诚教育是契合的。因此,要将红色资源运用于高校政治忠诚教育中,寻找两者最佳结合点,共同发力,促进大学生党员参与政治忠诚教育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一、红色资源运用于高校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必要性

红色资源作为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运用于高校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过程中,是出于客观要求、现实要求和必然要求三者的统一。

(一)适应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逐渐动摇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导致他们政治立场不坚定,对党的事业发展造成极大危害。当前,我国正在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需要凝聚包括大学生党员在内的广大青年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迅速,队伍日益壮大,在全面从严治党政治常态下,对他们开展政治忠诚教育尤为重要。红色资源运用于高校政治忠诚教育中,适应了客观大环境发展的需要。通过红色资源,将它所蕴含的科学理想、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激活,有机地融入政治忠诚教育中,引导大学生党员坚定政治立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和政治担当,提升应对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和素质。

(二)创新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现实要求

魍痴治忠诚教育主要通过说教和单向理论灌输的方式进行,“忽视了当代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特点、认知能力、心理状况和欣赏水平,使忠诚教育停留在讲传统、走形式、说教化的老办法上,抑制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红色资源与政治忠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实现政治忠诚教育创新的有效方式。政治忠诚教育要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和实现方式,就要依托红色资源开展系列活动,促进高校政治忠诚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红色资源为高校政治忠诚教育提供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既丰富了政治忠诚教育的素材和形式,又为政治忠诚教育提供了多样的实践场所。通过文献资料、图片实物、影像资料的宣传和学习,采用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方式不断推陈出新,调动大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政治忠诚教育的实效性。

(三)发挥红色资源自身价值的必然要求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创造并遗留下来的珍贵历史财富,承载着特定时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红色资源本身蕴含着爱国为民情怀、崇高理想信念、坚定政治信仰、政治忠诚等精神内涵。红色资源的利用应随着时代的发展摆放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要发挥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就应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内容和形式来彰显自身的时代价值。红色资源运用于高校政治忠诚教育,有利于实现红色资源整合方式的转变。作为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红色资源在政治忠诚教育中发挥着价值引领、道德教化、榜样激励作用,对于提升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观意义重大。同时,随着红色资源与政治忠诚教育两者契合度越来越高,红色资源蕴含的价值和潜在价值将会进发出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二、红色资源运用于高校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困境

红色资源是维系和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崭新手段,对于提升高校政治忠诚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立足于具体的实际,要实现红色资源在高校政治忠诚教育过程中价值最大化,仍存在一定的困境。

(一)红色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

红色资源是宝贵历史财富,凝结和继承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反映时代先进的思想理论和观念,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精神内涵。我国红色资源总量多,分布广,遍及全国各地,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精神形态的红色资源,在社会中都发挥着自身的价值。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旅游价值,在利用过程中注重经济效益,忽略了红色资源巨大的教育价值。红色资源的分散性使得其转换为教育资源来开展政治忠诚教育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红色资源自身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具有潜隐性,深入挖掘、整合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当前,政治忠诚教育在高校中发展滞缓,对红色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红色资源开发度低,高校大学生党员对红色资源的认知度不足,使得红色资源在政治忠诚教育中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红色资源的应用方式不足

红色资源本身具备多样的存在形态,作为高校政治忠诚教育的载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也应该是多元化的。红色资源在高校政治忠诚教育中应用方式较为传统和单一,局限于灌输式的教学和走过过场式的参观实践中。大学生党员在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党组织生活过程中对红色资源的认知停留在表面上。红色故事、红色影视、红色歌曲、红色实践等往往只是以简单的方式引入高校政治忠诚教育中。大学生党员红色实践主要是参观红色遗址、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但是大部分高校的红色实践限于形式,存在走过场、轻教育内容的倾向,导致大学生党员学到的知识比较零散,未能领会红色资源的内在精神实质。在新媒体时代,红色资源在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平台上应用和推广较少,相应平台搭建和后续利用和维护投入不足,使得红色资源在高校政治忠诚教育中应用缺乏内生动力。

三、红色资源运用于高校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主要内容

要实现红色资源在高校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必须以红色资源为依托,对大学生党员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责任使命教育、宗旨意识教育、党史国史教育,着力以红色资源来培养大学生党员的政治忠诚观。

(一)以红色资源为依托,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高校政治忠诚教育的灵魂就是理想信念教育。红色资源是政治忠诚教育的载体,凝结着丰富的精神内涵,须借助红色资源的力量推进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挖掘并提炼反映革命先辈为实现中国共产党崇高理想和目标而不懈奋斗、不畏困难、不怕牺牲的素材,教育大学生党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头脑,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实现四者的统一;引导大学生党员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多元文化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和立场,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同时,要不断强化大学生党员对红色资源的信仰和认同,并将理想信念升华为真正意义上的行动,在实践中展现自身忠诚品格。

(二)以红色资源为依托,开展责任使命教育

高校开展政治忠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党员对组织的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党员对党组织和党的事业的忠诚度。红色资源既是革命奋斗历程的见证者和优良结晶,又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就要以其为依托,开展责任使命教育,共同构筑政治忠诚教育的基石。首先,要通过红色资源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思想上的洗礼,激发和引导大学生党员要时刻牢记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第一身份,做到不忘初心,主动担当作为。其次,充分利用典型的红色故事,讲好红色故事,传播好红色故事。通过讲解先进典型的红色故事,鼓励大学生党员在先进事迹的感染下,以他们为榜样,从而思想上和行动上进一步升华。认真领悟红色资源的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行动擦亮党员身份,发挥大学生党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最后,通过红色实践来孕育大学生党员的担当精神,强化大学生党员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政治定力,强化责任意识,真正做到忠诚、担当;引领大学生在实践中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美好愿景而奋斗。

(三)以红色资源为依托,开展党史国史教育

“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红色资源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传承下来的,蕴含着一段段历史,是党史国史的浓缩和精华。高校政治忠诚教育要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国史教育,培育大学生党员的革命情操和爱国、爱党意识。首先,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红色资源承载着多样的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红色故事,为大学生党员主题实践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要做到因地制宜,结合特定的节日、特定的场合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调动大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对党史国史内容的了解和认同。其次,高校要将红色资源融入渗透到党课教育过程中,注重对大学生党员党史国史知R的灌输和革命情感的培育。同时,邀请革命先辈为大学生党员讲党课或进行专题讲座,通过革命先辈的现身说法增强党史国史教育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再者,举办红色资源系列展览,将党史国史通过红色资源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多方面、全方位扩大党史国史教育的影响力,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大学生党员树立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的思想。

四、红色资源运用于高校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的途径

红色资源是实现高校政治忠诚教育的重要手段。要立足于红色资源的现状,深入开发整合,通过理论武装、文化传承、平台构建和红色实践来凝聚力量,不断提升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度,促进红色资源更好地融入高校政治忠诚教育中。

(一)学习红色理论,做红色信仰的引领者

大学生党员具备过硬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政治素养是实现高校政治忠诚教育的基础。一要引导大学生党员学习红色知识,用红色理论武装头脑。红色资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历史、人文等知识,通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红色资源有机地贯穿到相应知识点中,既达到育人的效果,又能增添思想政治课堂的趣味性。二要开展专题党课,有针对性地传授红色知识。红色资源不仅是开展党课的有效手段和方式,更是党课知识素材的来源。大学生党员在党课的洗礼下,在认知上对红色资源有更深层的了解,在精神上对红色资源多一份崇拜和敬畏之意。三是坚定红色信仰,为最高理想而奋斗。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学生党员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更要从红色资源中领悟革命前辈们对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的不懈追求,从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二)培育红色文化,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政治忠诚教育的有效手段是通过红色文化内化人心,孕育党员的政治忠诚,一是要积极培育红色文化。以红色资源为依托,结合高校的具体实际来打造红色文化品牌。通过编撰红色文化书籍,收集红色文物资料,聘请红色专家教授,开发一批具有特色的教育课程等来提升红色资源自身的影响力;二是将红色文化的开发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和内在动力。树立正确的红色文化观,借鉴传统文化发展的经验,促进红色文化的形成。三是推进红色文化“三进”。高校应加强对红色资源的开发、整合,将红色文化渗透到大学生党员政治忠诚教育过程中,实现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多层次、多方面增强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使大学生党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自觉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三)搭建红色平台,做红色阵地的构筑者

红色教育感想篇6

一、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实践过程”。[2]二者在思想底蕴、价值导向上高度契合。

(一)思想底蕴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就是红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着马克思主义信仰。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红色文化,“其蕴含的核心要素都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工作内容等都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主题展开的,主要目的是要使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中占据主导地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可见,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底蕴上是契合的。

(二)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共识,为我们在国家、社会、公民个人层面确定了所要遵循的价值目标、取向和准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红色文化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和精神品格,这正与社会主义核104心价值观的精髓一致,“是确保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引领真善美的社会风尚、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精神基石。”[4]因此,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导向上是契合的。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分析

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底蕴、价值导向上的契合,决定了其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对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具有重大作用。近年来,高校在推行红色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1.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和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下,应如何将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精神内涵。2.红色文化教育价值的显现,其蕴含精神内涵的传承和弘扬,离不开科学有效地传播。目前我国部分红色文化网站存在内容过于强调理论性,语言表述方式比较严肃,不够生动通俗。个别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讲解人员、红色景区导游应进一步加强培训。

(二)高校因素

1.相关机制有待健全。个别高校保障红色文化教育科学推进的运行、评价等长效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对于红色文化课程体系安排上也没有整体统筹规划,依赖于思政课教师、日常思政教育工作者,以及组织的主题实践活动来完成形式上的宣传。这种状况的存在使红色文化的育人实效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热情和主动性有待激发。2.红色育人队伍能力有待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中向学生传授红色文化的主力之一。一些思政课教师将红色文化教育简单定位为历史知识的讲解,应重视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求知欲望和情感认同。

(三)学生因素

“只有当受教育者理解和感悟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在他们内心中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体验,才能够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5]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受到多方面的关爱,物质生活比较能够得到满足,没有老一辈人苦难坎坷的体验和感受。认为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生活稳定、幸福安康,艰苦年代已经过去,进而忽视了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大学生刚刚成年,社会经验不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处在形成阶段。在如今多元的社会文化和复杂的网络环境冲击下,如果不能迅速认清不同文化的实质,会导致自身价值观出现偏差。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红色文化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实质对于高校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有用人才”具有重大作用。[6]必须从社会、高校、学生等各维度发力,探索有效路径消解目前红色文化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一)强化社会支撑

社会大背景的强力支持,是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基础。1.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合理规划,使其充分发挥出对红色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支撑催化作用。首先,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为有效利用和发展红色文化资源提供立法保护。其次,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管理、保护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加入。再次,建立各地区联合开发模式,构建区域化红色文化基地。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红色文化的机会,也为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提供更多的活动场所。2.国家教育部门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对红色文化教育体系进一步优化设计,以确保红色文化教育方针的顺利贯彻执行。首先,深入调查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设计符合大学生成长阶段的红色文化教育机制。其次,设置专门的红色文化课程,并编制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计划以及规定相关考核、评价标准等。再次,定期组织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工作者进行业务培训。从而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支撑,使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有章可循。3.“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7]因此,国家和各级主管部门要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红色文化的风尚,造就红色文化共识。首先,以互联网为依托,挖掘多种媒介作为传播红色文化的载体,并加强舆情监测,及时进行引导。其次,鼓励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部门,积极打造优秀红色文化书刊、影视、文艺作品等。再次,利用公益性社会组织、社区张贴红色文化宣传标语,开展各种相关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而使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亲身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的“红色意识”,也为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提供更多的素材。

(二)加强高校引导

高校领导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引领,是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一环。1.高校领导层面要制定相关机制方案,对红色文化教育的开展进行管理和监督。首先,健全学校党委领导下,学工、宣传、组织、团委、教务、后勤等职能部门协同运行的红色教育工作机制。其次,制定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红色文化教育实施方案,并落实到位。再次,积极为红色文化教育所需设备、场地等硬件设施建设及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使广大师生认识到学校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视,为红色文化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2.高校要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红色育人师资队伍。首先,高校要为思政工作者参加相关培训,参观考察红色基地、革命老区等提供机会,使其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其次,鼓励教师开展相关学术研究,为红色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再次,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联合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搭建桥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8]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红色文化专业素养的提升,增强其传授、宣讲红色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3.思政课教师要将红色文化教育有效嵌入课堂教学,建设好课堂教学主阵地。首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红色文化内容,向学生讲清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精神实质及其当代价值。其次,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再现红色文化的鲜活事例。再次,鼓励学生走上讲台,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对红色文化的掌握与理解。从而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系统掌握红色文化知识,领悟其中的内涵和精华。4.高校要在宣传推广方面下功夫,使大学生在浓厚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熏陶。首先,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博物馆,或到革命圣地走访调研。其次,利用学生社团在重大节日、纪念日等举办红色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或红歌比赛。再次,利用红色校园文化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向学生宣传红色文化,使大学生全方位体验红色文化的魅力,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将红色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内化为自身的行动力。

(三)提高学生自觉性

大学生主动接受滋养,是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条件。1.增强红色文化认同感。“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9]红色文化集中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艰辛的奋斗历程、崇高的价值追求。大学生要理解、认可红色文化,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精神洗礼,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人格修养。首先,要以革命先辈、先进典型人物为榜样,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其次,学会透过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去追根溯源,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坚定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引领社会思潮的红色旗帜。2.提升学习自主性。“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0]大学生要主动学习、接触、解读、体味红色文化,自觉内化并践行红色文化。首先,课堂上要紧跟老师步伐,主动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发展历程,获取有益于自身成长的精神养料,净化自己的灵魂。其次,踊跃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及红色社团活动,将学到的红色理论知识与实践感悟相结合,使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再次,课外通过报刊、杂志、书籍、各种媒介手段等拓宽学习红色文化知识的途径,自觉充实自己的红色文化知识储备。

红色教育感想篇7

遍布全国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都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都折射出革命先辈们科学的人生观。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的外在特征,可以对大学生形成视觉、听觉等触动。因此,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和外在特点,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一种类型,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红色文化所蕴涵的德育功能和教育价值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利用,本研究调查主要是基于这种情况进行的。2010年9月,本调查组在南昌市两个理工院校开展了“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资源了解状况调查”,调查中实际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6份,有效问卷460份,有效回收率为92%。本次调查采取一次性设计,获取全部样本的严格随机抽样形式,所获得的数据、专业、性别等主要指标均与理工院校大学生总体状况接近,显示本次样本获取具有较高的信度。在问卷设计中,我们主要把红色文化具体化为:红色影视、红色歌曲、红色旅游(纪念馆)、红色经典文化知识(书籍)四种形式。每一种形式的调查都包含有获得的途径,受访者如何看待等问题。所有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均由SPSS19.0简体中文版软件辅助完成。

2理工类院校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总体状况

(1)多数大学生通过影视或参观等方式接触红色文化。从数据结果来分析,唱过红歌的学生285人,占总数的62%;看过红色影视的学生有392人,占总数的85.2%;至少去过一处纪念馆的学生有412人,占总数的89.6%;而看过红色经典名着的人最少,只有61人,占总数的13.3%。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接触红色文化的方式不一样,其中学生接受红色教育最多的方式是参观纪念馆,其次分别是影视传播、红歌演唱,最后是经典红色名着的阅读。而在问到“您是通过什么方式去纪念馆”的,学生回答“自己组织去的”147人,占35.1%;而回答“您从哪种途径看过红色影视”的,366个学生回答“通过电影院或电视”,占总数的79.6%;在“通过什么途径唱红歌?”的回答中,自己想唱的学生202人,占总数的43.9%,老师要求唱的81人,占17.6%;而在阅读红色文化经典名着的学生中,21.3%的学生是按照老师或家长的要求去阅读的,主要通过课堂了解红色文化知识。可见,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途径主要以参观“纪念馆或革命遗址”和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了解为主,而通过“课堂学习”的最少。

(2)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是“精神需求”大于“娱乐需求”。当询问到“是什么吸引您唱红歌的?”较多的学生回答“歌曲的曲调优美,令人振奋”。问到“您认为所体验的红色旅游项目里,红色旅游应注重什么?”时,重视“旅游点的纪念意义或者红色旅游的教育意义”的人数达到390人,占总数的84.8%,而回答“红色旅游点的观光价值”仅6人,占1.3%。当问到“了解红色文化知识,您有什么收获?”回答“心灵受到了震撼,精神得到升华”和“增加了对党的感情和对先烈的崇敬”的一共有248人,占总数的53.9%。这表明,他们普遍认为,红色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传承革命教育非常重要”。

(3)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教育方式仍不太满意。在问到“您认为传统红色经典文艺作品(书籍)不能吸引您的原因是什么?”时,79人认为,“内容呆板无新意”,占总数的17.2%,回答“形式单一”有95人,占总人数的20.7%,回答“与日常生活关 联不大,缺乏亲身体验感受”的180人,占总数的39.1%。在效果上,“您觉得现在的人们对革命精神态度怎么样?”“不很看重”的321人,占总人数的69.8%,“完全不看重”的54人,占总人数的11.7%。但是,他们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回答“您觉得红色革命精神对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相关吗?”回答“有比较大的关系”的262人,占总人数的57%。

(4)大学生普遍反对红色文化过分商业化包装。大学生普遍对红色文化旅游活动表示欢迎,在选择“红色之旅”的动机时,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历史事件的吸引”和“对历史人物的崇拜”。但是,当问到“当前,有一些人对红色经典进行商业化包装,您觉得商业化对红色经典的传承会带来哪些影响?”时,266人回答“红色经典在传承中脱离了现实”,占总数的57.8%;回答“您认为红色经典应该以何种方式传承下去?”时,有125人认为还是“传统地忠于原着传承”为好,占总数的27.2%,76人主张“娱乐性质的改编”,占总数的16.5%,但175人则主张自己“亲身体验感受”,占总数的38%。

3影响利用红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单一,缺乏“情”和“意”的开发。红色资源蕴涵着大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资料,如果教学工具缺乏,没有多媒体,无法把形象生动的视频和图片展示出来,则影响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单一,主要是知识的传授,没有情的感染和意的训练。没有情感,道德内化就难以实现,只有通过情感教育,才能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内心自觉的行为,而根据青年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的特征,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应该主张从“知”方面教育学生、从“情”方面打动学生,从“意”方面锻炼学生[1]。红色资源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体验阵地和鲜活的教材,为实践体验式的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使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有效地把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达到道德境界的升华。但这需要一定的资金,需要教育者的精心组织才能完成。

(2)偏重理论课程设置,忽视实践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高校由于经费投入困难等原因,存在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践性课程的现象。实践课程比重较小,以某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课的情况来看,通识教育实践课程只占1周时间,而且缺乏稳定可靠的实践基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

(3)从思想动机方面看,教育者、被教育者和红色文化开发者三方都有强烈的当下取向。从接受教育的学生来看,由于就业压力带来的学业忙碌,很多高校学生没有时间去回眸历史、思考意义,人们更多地生活于当下或眼前,很少关注理想和信念,在为了明天的生活做准备的同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动选择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娱乐变为了大学生共同的消费品,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因为一定意义上,娱乐的意义就是在于注重当下的感觉,凸显当前的价值。从传授教育的教师来看,传授知识,特别是传授理论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既方便,又安全。这不仅便于教学管理,也容易评价学生。如果组织学生去参加实践,面临资金方面的问题,也带来组织管理等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采取课堂教学是教育者和高校领导者共同的心愿。从红色教育资源的开发者来看,他们在开发过程中过于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红色文化对下一代的教育意义。重视经济利益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但是,作为特殊的红色文化资源,并不能单纯用商业眼光来进行开发,还应重视其教育下一代的价值。

4总结和建议

(1)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投入,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考虑到资金和安全问题,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好附近的红色资源,例如,南昌的高校可以利用“小平小道”、“烈士墓”、“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等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等教育。还可以进行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

红色教育感想篇8

马克思主义原理认为,外因是某一事物变化发展的偶然环境和外部条件,内因则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决定性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如果说将红色影视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必然性是由于外因所致,那么其内因则是红色影视由于自身承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供了可能性维度。

(一)红色影视包含的丰富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契合红色影视是以特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实为故事题材,通过领袖人物或广大人民群众的经典事迹,发挥人物的引导和精神的启迪,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红色影视的形成和发展有实践和文化两个源头。从实践源头上讲起,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红色文化产生的实践基础;从文化源头追溯,红展示出来的不仅包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彰显了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所以,红色影视本身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而且必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为例,全片贯穿一生共分《烽火陕甘》、《纵横西北》、《国事春秋》、《主政南粤》、《勤政岁月》、《海纳百川》六个部分,通过聚焦其不同阶段的人生历程,展示了时代主题的变迁和主人公的真实成长和思想经历,跟随着主人公的足迹,可以洞见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享受历史教育和历史责任感的启发,主人公根据党和国家需要,忘我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等都给人以明确的政治引导。所以,红色影视除了给人以审美的体验,更能在世界观、历史观、政治观、道德观、传统文化观等多方面给人以明确引导,在无形中达到“无目的教育的教育”效果,在内容上的紧密联系,决定了红色影视可以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红色影视的载体形式与人们的接受偏好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连接各个要素的枢纽,载体的选择和运用对教育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内容重视政治性、道德性、思想性,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重理论、重灌输,形成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冷漠甚至厌烦情绪,以致提政治色变。电影是向受众输送社会文化、传达社会信息的传播活动,而红色影视由于本身具有很强的革命故事,蕴含着鲜明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内容,将教育信息和休闲生活融合于一身,实现了教育真正向人们生活的回归,真正发挥电影对于人的隐性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同时集动画、音效、明星角色于一体,且适应现代社会受众的生活节奏和喜好偏差,成为现代人休闲娱乐的选择,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巨大作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组曾对遍布全国各地的429名高中以上,年龄在18到30岁左右的年轻人进行了调查,发现抗击帝国主义侵略、革命传统与社会主义教育、人物传记这三类影片是当年他们观看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最喜欢的题材。”[3]由此可以看出,红色影视在当下仍然很有市场,尤其是在塑造学生群体的价值观方面仍有很大潜力,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群体,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个性,利用红色影视达到价值观引导、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作用。

(三)红色影视的传播效果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相一致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同时又是客体,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既是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根本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关注人的需要和个性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红是电影艺术和政治结合的产物,根据党在不同时期的需要呈现出不同的主题内容,之所以可以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由于人们在观看电影的同时,由于情境、情感的熏陶,无意中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例如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红《小兵张嘎》、《刘胡兰》,解放战争时期诸如《百团大战》等,都是通过电影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做人的工作。以《》为例,通过对一生不同阶段重大功绩的回顾,一方面对党的历史有了重大了解,通过电影画面和解说,反映出共产党从土地革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时期中国具体国情、国内基本矛盾的转化,以及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抗争、自强不息,建设新中国的巨大魄力,使我们从心底接受了一次历史的洗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从红色影视的传播效果来看,突破了课堂上就理论讲理论的狭隘界定,更能让受众从历史、情境中加深对党的思想、社会主义道路和价值取向的理解和坚定;同时在观看电影的同时,对主人公的角色理解加深了受众的审美和认同,对于其心理具有内化和疏导作用,对知、情、信、义、行各方面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教而教”。

三、现实维度:实现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路径探索

(一)挖掘红色影视作品的精髓,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红色影视作品包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方面红色影视的精髓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一致,在课堂教学中,插入红色影视或歌曲,通过动画、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展现课堂内容,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真正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得到感染和教育。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红色影视作品背后的历史知识,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信息。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观看红色影视,随着对主人公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角色的学习,犹如进行一次历史的洗礼。《》影片中从他十九岁发动两当兵变到改革开放后在广东省率先推动对外开放,整个历史背景从土地革命时期一直到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时期,随着国内国际历史背景的变化,始终以国家的发展为己任,他传给受众的是历史的责任意识,也树立了榜样。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四有”新人,远大理想的培养,离不开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的教育。尤其是当前大学生整体素质在提高,但对于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漠视,很容易导致,甚至造成对现代中国发展道路的质疑。因此必须重视历史教育,重视红色影视的历史使命感熏陶。

红色教育感想篇9

1.1 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

首先,理想信念向物质化发展。大学生对大学和自身缺乏科学认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定型。在网络媒体信息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受到了不良信息的影响,思想趋于现实,追求物质享受,囿于世俗攀比,奢侈消费观念严重,产生了很多不良的习惯,内心无从适应。另一方面表现在理想信念向虚拟化发展,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感到迷茫和困惑,找不到人生目标,职业生涯迷茫,导致学生失去了积极努力的内在动力,甚至造成个体理想和信仰的缺失。其次,社会上个别贪腐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的形象,影响了大学生对党的信任,导致部分学生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信仰不够坚定。

1.2 大学生价值观不够完善,人格容易发生偏离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的个人本位主义价值观强烈地冲击着我国传统的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使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趋向于世俗化、功利化,贪图享乐,动摇了为国为民的宏伟抱负。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注重个人的成功与奋斗,忽视了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忽视了人生目标和个体价值的实现。

1.3 大学生荣辱观不够强烈,缺乏集体意识

当前,部分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追求思想行为的多元化,对传统的荣辱观念、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传统美德以“不能太死板”来解读,只求最终结果,而不忽视事情的发展过程,甚至出现损害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行为。部分学生对校规校纪视而不见,学习风气差,厌学现象比较严重,出现考试作弊,上课迟到、早退等有悖于社会主义荣誉观养成,有损集体荣誉的行为。

2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红色资源作为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鲜活教材,有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

2.1 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

红色资源是革命时期留下的革命遗址、革命文物、革命精神等,它蕴涵了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及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高尚品德,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可以通过红色资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红色资源有了新的内容:例如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民族团结精神、争先创新精神等等,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

2.2 红色资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鲜活教材

红色资源的内容丰富,按照载体的不同可以将红色资源分为三大类:物质的红色资源、信息的红色资源和精神的红色资源。物质的红色资源,如遗迹、旧址、文物等;信息的红色资源,如文献、歌曲、标语、影像等;精神的红色资源,如百色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教育者如果仅仅采用单一的讲授方式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是枯燥乏味、生硬的,不符合现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红色资源是延绵不断的,体现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红色资源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物质的红色资源和信息的红色资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深入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3 红色资源有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

红色资源使教育者能够根据不同载体的特点,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选择不同的教育手段,将厚重的先进文化、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革命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以适应不同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第一,宣传教育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红色资源的基本载体是“红色”基地,“红色”基地以生动、具体、形象地将红色资源再现出来,有利于大学生深刻的理解红色资源的科学内涵,增加了对红色资源的感染力,进而对红色资源产生认同感,增强教育效果,推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进行。第二,课堂教学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般方式,教育者在课堂教授的同时,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教学方法将“看、听、思、悟、行”融为一体,引导学生亲身去感受、主动去思考,比如让大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关于红色资源的PPT教育课件,并结合生动的影片进行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大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感染,真正体验到对祖国的浓烈挚爱之情和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不断创新的宝贵精神。

3 整合利用红色资源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3.1 拓展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红色资源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红色资源纪念馆、图片、资料、博物馆等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教材。因此,教育者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种红色资源载体的功能、特点和适用条件,根据教育主体的特点和教育内容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创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其次,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择合适的载体,结合政治活动组织师生参观红色基地,亲身领会革命精神的内涵;最后,通过体验革命先烈的艰苦岁月和荆棘坎坷,重走红色革命道路,组织学生深入学习革命老前辈的英雄事迹,聆听革命前辈的教诲,加深学生对红色精神内涵的认识,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2 创新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

高校在学生党员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把红色资源纳入党课培训和党组织活动范畴,不断创新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形式,利用新媒体技术制作符合当代大学生教育特点的红色资源微视频,努力构建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和独具特色的红色资源教育体系。建立稳定的红色实践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到烈士陵园、革命旧址等地参观、考察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同时,高校要建立红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积极营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强和改进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开辟融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形式,不断拓展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空间。

3.3 丰富内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红色教育感想篇10

一、红色资源在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及重要意义

一是指明了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各地红色资源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在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中形成的,天然地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回顾革命和建设的历程,在腥风血雨的艰难岁月里,正是有了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才激励着革命者克服种种困难和挫折,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红色资源教育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符合军校学员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对革命前辈的光辉业绩无限崇敬,具有接受和弘扬革命传统的内在动力。红色资源教育可以引导学员树立崇高理想,坚定服务人民的信念,激发其战斗精神,在主动参与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确保了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二是丰富了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军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对军校学员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塑造其战斗作风,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的学习和训练中去。红色资源中蕴涵着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敬业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其丰富的内涵为军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三是拓展了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红色资源内涵丰富,可以为军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供丰厚的优质资源和成果支撑。以红色资源为载体,可开发提炼出包括强军目标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在内的整个思想教育的内容体系。红色资源在各地广泛存在,形式多样。要根据现地红色资源实际特点,结合学员专业特长及身心发展特点,深入挖掘,利用红色资源内涵的丰厚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创造出灵活多样的利用形式,丰富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积极开发和运用红色资源是创新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载体和有效途径。

二、用“四个融入”拓展红色资源功效的维度

一是融入思想教育励志铸魂。着眼军校科学发展和学员全面发展,把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全面了解我党我军特别是战区部队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作为对学员的基本要求,开展创新理论学习、部队主题教育、经常性思想教育和军区部队的“四史”教育,持续抓好红色资源进入政治教育主课堂的工作,通过历史启迪、传统熏陶、切身感悟,强化广大学员对优良传统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和实践认同。

二是融入军事训练激发热情。牢牢抓住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这个有效抓手,以演习演练、达标考核、野外驻训等为平台,同步搞好优良传统和英模事迹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喊战斗口号、唱革命歌曲、读励志书籍、讲红色故事、看战争影视、学战斗英模、挂荣誉奖章等活动,真正让红色资源进课堂、进训练、进生活,强化战斗精神,激发训练热情。

三是融入重大任务激励斗志。重视用好执行多样化任务的实践课堂,把代表历史荣誉的旗帜打起来,把体现部队战斗历程和优良传统的部队歌曲唱起来,把印有单位荣誉的胸标臂章戴起来,坚持学员行动到哪里,就把学员队的历史资源运用到哪里,把优良传统教育开展到哪里,激发学员续写辉煌历史新篇章的战斗热情。

四是融入日常生活启发自觉。把学习运用红色资源与军校的日常管理和随机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抓好经常性的灌输和普及性的宣传。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和重要党史军史事件、人物纪念日等时机,组织参观军史馆、荣誉室和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唱红歌、讲故事、读军史、传经典”活动,切实把红色基因渗透到学员血脉,把革命精神注入学员灵魂。

三、挖掘红色资源深度的方法措施

红色教育感想篇11

一、红色教育的含义

红色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红色教育是指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的理想信念、历史传统及以爱国主义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狭义的红色教育是指教育主体以我国红色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为党、国家和人民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先进人物、事迹、纪念物、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先进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对教育客体进行理想信念、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红色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红色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1.红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高校教育发展过程中,红色教育的内容是始终贯穿其中的,高校学生在红色教育的指引下,积极宣传红色精神、爱国精神,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爱国力量。在新中国建立和建设时期,高等院校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方针,积极倡导红色革命精神的传承,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红色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导向,红色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了解历史的平台。

2.红色教育丰富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和信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向前的不竭动力,也是红色教育的重要内容。红色教育就是以无数革命先烈坚守理想信念,投身伟大的实践,不屈不挠的奋斗和奉献精神感染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识,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开展红色教育帮助大学生抵御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和信念,将优良传统传承下去,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实践。

3.红色教育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红色教育以其形式多样,资源丰富的优势,弥补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灌输―接受”式教育。在政治课堂上,可以通过直观的文字影响资料,就特定历史时期的某一具体事件或人物进行讲授,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思想上也对革命先烈的精神进行渗透。在校外实践中,通过参观革命遗址、博物馆、走革命道路等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同学们亲身经历在当年革命先烈的艰苦环境中逐渐受到熏陶,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红色教育的开展途径

1.利用当地红色资源优势,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

红色资源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形象的特点,将红色资源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列入到必修课程里,通过图片、影像资料或者直接参观学习可以使大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所学内容,避免简单说教的授课方式,同时可以使大学生身心受到革命精神、优良传统的感染和熏陶。

另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必修课中适当地穿插红色文化的内容,并且结合《形势与政策》、《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代史纲要》等教学科目,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创新授课模式。例如,天津著名的五大道、周邓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等都可以列为《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的学习内容,让同学们通过实地参观考察,理解所学课本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也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效果。

2.立足重大节日和事件,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以重大节日和事件为契机,充分利用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学雷锋纪念日”、“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万里长征”、“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重要事件,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例如高校可以把三月作为雷锋月,倡导“学雷锋”发扬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传承雷锋精神。在清明节前后,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祭扫烈士陵园,继承先烈遗志,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革命英烈的崇高精神。利用寒暑假期,开展红色实践以及红色调研、考察活动,为了让大学生更加真实的体验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的精神,可以组织学生重走长征路,体验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翻山越岭,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革命胜利的艰难历程。

另外,可以组织大学生集体观看《东方战场》、《长征》、《焦裕禄》等剧目并进行交流讨论,知识竞赛、演讲赛等活动,将历史人物和事件形象化,开展相关红歌比赛、话剧情景剧,或者自主微视频的拍摄,同时在相应节日开展主题班会、专题报告、学术讲座等活动,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让大学生在实践中生动地体验、感知、领悟红色文化,充实精神生活。

3.从党团建设出发,开展红色教育

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通过党团建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价值导向是最重要的途径。尤其是十以来,党中央、团中央更是规范了高校学生党员、团员的学习计划和方向。因此,将红色教育在党员建设中开展,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首先,无论是初级还是高级党课团课培训中,将红色文化的内容纳入到课程中或者以思想汇报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作为考核标准。其次,营造红色教育氛围,将红色文化渗透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例如建立t色书架,摆放有关红色文化的书籍供同学们免费阅读;邀请参加过革命的前辈们定期为大学生授课等。最后,建立长期合作的红色基地,充分发挥红色基地的育人作用,把大学生入党、入团的宣誓仪式安排到红色基地,并且组织开展参观学习和实践活动。

4.占领网络新阵地,扩大红色教育范围

网络阵地现在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接触最直接、最多的媒体平台,网络的强大功能决定了它在开展大学生红色教育中能发挥巨大的作用。运用新媒体网络,引导大学生正确分辨信息的有效性,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博、博客、QQ群、app软件等方式推广红色精神。同时,向学生推荐相关官方媒体,例如人民日报、共产党员等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号,“红色文化网”、“红旗在线”等红色网站,定期组织学习交流。以大学生喜欢感兴趣的形式进行学习,具有趣味性同时也具有教育意义。

在现代社会复杂化,学生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开展红色教育,并且通过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能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同时能加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高校重视和推动红色教育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红色教育感想篇12

一、“红色资源"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红色资源”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1.“红色资源”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今天,情感已成为人类行动的动力机制和调控机制。诞生于中华民族危机与艰难环境中的“红色资源”,包含着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祖国浓烈的挚爱之情,他们把满腔的热血和辛勤的汗水铺洒在国家独立和崛起的坎坷道路上,铸起民族发展历程中的一座座丰碑。这份爱国情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今天的大学生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生、成长的一代,物质充裕,生活条件优越,对先辈的奋斗历程已渐渐淡忘。因此,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教育,可以使他们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升华、精神得到激励,更深切地体会和领悟爱国主义的情怀,弥补用传统说教的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足,体现“红色资源”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塑造爱国主义精神中的独特作用。

2.“红色资源”保证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向。“爱国主义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在残酷的革命战争年代,不论革命形势怎样风云变幻,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敢于斗争,不怕牺牲;在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立场坚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记录了一些他自己都无法相信的数字:在367天的长征中,红军进行了300多次战斗,几乎每天一次遭遇战;平均每天行军35公里以上,翻越了18座山脉,渡过了24条河流;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打败了数倍于己的国民党中央军的围追堵截,征服了雪山、草地等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什么让红军将士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最根本的就是理想信念。对革命理想的无比忠诚,对共产主义事业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当今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红色资源”提供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体验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有效地把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因此,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方式是身临其境式的实践体验方式。全国各地的红色基地、图片、资料、实物、健在老红军老战士的亲身经历等,使“红色资源”具有直观、贴近的优势。这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体验阵地和鲜活的教材,为实践体验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有效地解决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论问题。

二、运用“红色资源"进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对策

运用“红色资源”进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政府、学校和社会力量必须有机结合,要根据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生活阅历、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人文历史知识这些特点,努力寻求多种方式深刻挖掘这些“红色资源”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这样才具有时效性。

1.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政府的倡导和支持。首先,注重“红色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陕西“全省具有影响的红色旅游资源共有486处,其中延安360处,榆林37处,西安30处,宝鸡5处,咸阳9处,渭南18处,铜川4处,汉中12处,安康7处,商洛4处”。“红色资源”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属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毁损,将无法挽回。因此,挖掘、整合“红色资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并不意味着一种盲目的、过滥的开发,而应开发和保护并重,树立保护第一的观念。陕西省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革命走向成功的新起点,这里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在开发“红色资源”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一旦开发和保护相冲突、相矛盾时,要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而不能以开发为借口,以牺牲“红色资源”为代价。也不能以城市建设、旧城改造、住宅新区建设、交通设施建设等为由,毁损“红色资源”。其次,政府对各类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革命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基地,要逐步对全社会开放,首先是对省内大学生实行免票,以后根据实际情况逐渐推向外省。因为陕西省高校数量在全国名列前位,吸引众多学子汇集在这里,若能实行对大学生的免票制,就可为大学生开辟一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绿色通道”,真正体现“红色资源”的价值。

2.通过“红色资源”进校园,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经济全球化,使国家疆界变得模糊,必然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使爱国主义情感淡化。”因此,要通过“红色资源”进校园,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首先“红色资源”进课堂。学校的公共课本身具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这是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势,应充分挖掘这种教育资源优势。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理论讲授、播放影像资料等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历史教育。因为这是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文化给养,“是获得历史知识、承继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感的主要渠道和来源”。同时,结合实际积极宣传陕西省的“红色资源”,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在陕西13年的艰难岁月,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其次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一是注重对校园硬件设施的美化工作,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学校要积极举办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集体活动。多举办专题报告、学术讲座,利用广播、橱窗等宣传媒体开辟爱国主义教育专栏,弘扬“红色资源”中的爱国精神,如“五四”精神、长征精神、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同时,通过征文、演讲、班会、党团组织活动及评选文明大学生、文明宿舍、文明班集体等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通过多种渠道的实践活动,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行动教育。爱国不仅是一种情感体现,更是一种现实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最终目的是落实到爱国主义行动上,这也是运用“红色资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所在。既要把“红色资源”教育引入课堂教学,又要精心组织各种方式的实践活动,包括参观、社会调查、各种纪念活动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高校可结合实际,经常地引导和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参观陕西省的革命历史纪念馆,激发大学生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烈士的缅怀之情,更加珍惜今日的生活,热爱我们的国家;同时可利用学校假期,动员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工农,调查访问,了解国情,使他们亲身感受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感受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激情,并以此为动力,勤奋努力,成为国家、社会的有用之才,使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三、运用“红色资源"进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红色资源”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新的途径和手段,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一种极其珍贵的教育资源。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和运用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总体而言尚处于摸索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红色教育感想篇13

小学教育中,学生重视的一般都是思想品德教育,主要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红色文化资源的生动传播;中学教育中,学校与教师一般都会将红色文化资源合理融入政治、历史课堂教学,进行英雄人物榜样的树立,以此来激发、增强红色文化精神意识;但在大学阶段,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实地参观、重走红军路等实践,让大学生实地接触红色文化资源,深切感悟红色文化,实地受其熏陶,从而自然地接受红色文化教育。高校授课中有效融入红色文化资源,例如:观看红色电影、朗诵红色诗词、传唱红色歌曲等,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来实现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深刻认识与全面掌握。这也充分体现出,科学引用红色文化资源来对甘肃省高校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其实就是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甘肃的红色文化资源很丰富,分布在全省的720余处遗址遗迹,都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便利资源,记录并见证了甘肃革命时期发生的很多大型活动和事件。甘肃有当年打开红军通往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胜利之门的迭部天险腊子口战役遗址;有决定红军长征最终去向和目的地的宕昌哈达铺会议遗址;有抗日战争期间为营救被俘的红军西路军将士、为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巨大貢献的兰州八路军办事处;有陕甘宁边区最早的红色革命政权华池南梁苏维埃政权遗址,还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岷县三十里铺“岷州会议”遗址、迭部“俄界会议”遗址、通渭县“榜罗会议”遗址、静宁“界石铺会议”遗址、泾川县红25军四坡战役遗址、环县山城堡战役遗址以及洒满红军西路军热血的景泰索桥渡口遗址、靖远虎豹口渡口战役遗址、古浪县横梁山战役遗址、武威市永丰战役遗址、临泽县倪家营战斗遗址、高台战役遗址、肃南“红窝山会议”遗址等。[1]

通过实地走进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了解它,感受其中的文化、精神,达到以感性与理性结合的教育方式来激发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并通过红色宣传、红色记忆来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从不同的层面来陶冶大学生的情感,也能够积极鼓励其精神,让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怀产生深刻的体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2]

二、恰当引用红色文化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文化根基

就目前来看,中国优秀文化能够使革命斗争时期的文化与当今时代精神实现有机统一。甘肃红色文化是对共产党人精神思想、革命的实践,能够将革命志士忠诚于党、勇于牺牲、坚持不懈等伟大精神充分呈现出来。这种先进的革命文化,既可以载入光辉的革命史册当中,在革命逐渐走向胜利的过程中逐渐积淀,也能够获得当代人的广泛认同。其在精神价值、历史地位以及内在本质层面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上,能够实现协调统一。因此,从客观层面与本质上来讲,可以为甘肃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优秀且坚实的文化根基。[3]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可以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方面去影响熏陶大学生。红色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的方面,主要是指精神内涵,包含许多可贵的精神财富和革命传统,例如:“长征精神”“铁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南梁精神”“会师精神”等。它传播的精神虽然是无形的,但却能够为学生的思想、灵魂提供有力指导,主要涉及方向的指引、动力与保障的全面激发和给予。艰苦奋斗、锲而不舍、不怕艰难险阻、自力更生等主要强调的是意识层面的内容。这些精神所蕴含的时代力量,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而红色文化资源物质文化方面,则主要包含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文艺作品等,主要是通过感受体验革命过程来完成理想、信仰等的教育,完善各阶段的目标,能够为意识形态的落实提供落脚点。例如,可以引入以中共甘肃特别支部为核心的早期中共党组织、党员活动红色文化资源。1925年冬,中共甘肃特别支部在兰州正式成立,特别支部成立后,积极开始领导甘肃人民的革命斗争,宣传、组织群众,发展党在各地的组织,其中的甘肃活动留下了大量的文献、遗物和遗迹以及当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寻访前辈革命人士的足迹,缅怀他们的战斗历程,这些都有着较强的教育意义和价值。要想实现对“形”“神”方面的有机整合,并形成协调统一的规律特点,就要实现对无形精神、灵魂与有形实物的准确把握与科学利用。在此过程中,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若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导向、动力和保障等一系列服务时,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便得到了进一步凸显。[4]

三、灵活引用红色文化资源,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与实效性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某一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是一种不可忽视且发挥重要作用的高品质教育教学资源,更是在突破时间、空间束缚后,人们加强红色历史感知的一种客观载体。甘肃大地上的革命精神、先辈与事件以及革命遗址等各个方面都能够将共产党人那种坚持斗争、英勇无畏的光辉历史呈现出来,基于这种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能够将甘肃共产党人对祖国的那种热爱与无私奉献,以及依靠群众的思想政治道德境界表现出来。大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充分感受到人民军队、革命先烈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能够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不论是对人生观、价值观,还是道德与利益等诸多层面的教育,甘肃红色文化资源都能够为各项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提供真实且说服力较强的教育素材。为此,不论是高校还是教师,都应重视并加强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基于对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优秀成果的科学、恰当引用,来构建更生动、更丰富、更高效的思想政治课堂。在此背景下,可以让红色文化以各种全新的形式来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例如,革命故事演讲会、红色文化征文比赛、红土地支教等。让大学生结合红色革命历史事实来不断提升自身思想内涵,真正受到其文化资源带来的积极影响,加强感知和体验,以此来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吸引力的不断增强。[5]

思想政治教育着重强调的是对人们思想层面的各类问题的有效解决,其实就是精神世界的问题。某学者曾说过:理论在经过群众透彻理解与掌握之后,也会发挥出一定的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能够说服人,就能够实现对群众的掌控;而要想真正说服人,相关理论就必须做到彻底。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恰当融入,最终目的都是希望帮助大学生有效解决各类思想问题,以此来为人与社会的和谐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与实效性的不断增强。

不论是精神、物质的统一发展,还是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都离不开人们一系列创造活动的有力支持,也主要受到创造活动中实际需要的影响。简单来讲,人类在进行世界改造过程中获得的一些物质成果,也就是红色文化资源;同时,进行客观世界改造的过程,其实也在不同层面改造着主观世界,且能够取得相应的精神成果,具体来讲就是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精神文化。在整个客观世界改造过程中,往往都离不开理论、思想的有力指导,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基于此,我们可以了解到,精神、物质的协调统一与合理转化,其实就是通过对人类主客观世界的合理改造来实现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改造路径。因此,对于甘肃红色文化这一较为独特、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资源的科学运用,各院校及其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感染力的不断提升。[6]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