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红色文化论文实用13篇

红色文化论文
红色文化论文篇1

“文化人类学比较研究世界各民族国家与地区文化的异同之处,考察探究整个人类文化发展与变迁的过程,并由此发现人类文化的特殊性与普同性,从而建立符合社会实际的文化理论。”④“文化整体论”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基本准则之一,文化人类学者的视野直接指涉全世界的人类及其文化。人类学重视个体及其琐事,但更强调在“整体观”指导下拼合出文化全貌。无论从时间跨度还是地域空间上看,“文化整体论”的研究视野都要比其他人文学科更为广阔。正如人类学家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中所说:我们在村庄中研究,但不研究村庄。格尔茨主张对文化作深度全面的诠释。中国学者周大鸣则主张从主位的角度去观察,客位的角度和全球的视角去研究,最终将主位与客位有机统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红色文化处于从传统文化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变迁之中。中国红色文化是以革命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是中国革命时代的文化精神与文化创造的当代呈现。近年来,中国红色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通过各种不同媒介得以传播发展,形成了当下中国蔚然壮观的文化图景。

(一)“文化民族主义”:中国红色文化的身份认同建构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经济全球化”和“文化民族主义”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重要表征,文化固守与全球变革已经成为国家或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有张力。英国学者道金斯1976年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杜撰了“文化基因(Meme)”一词,用以说明文化传承中的基本单元。道金斯认为“文化基因”是社会文化中类似基因的复杂单元,是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文化信息模式。人类的进化是“文化基因”与生物基因并存共进的过程,“文化基因”的传承总是在纵横两个方向上传播延续,以实现文化特色的继承发展。“文化基因”的复制传播,使不同文化模式得以保存传承。“文化基因”具有维系民族身份认同和规范社会行为以及制约社会发展方向等功能。“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根基,中国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层积传承的结果。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使中国红色文化具有了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在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和中华民族救亡求变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解放中华民族的思想武器。其原因就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土壤。正是这些优秀的思想文化基因,使近现代先进的中国人在感情与道义上更加亲近和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推动着近现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文化是社会整合的基础,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国家都十分重视自己的文化建设,目的就在于能够促进社会整合与民族文化认同。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民族是以文化同质性为基础的“观念共同体”,社会成员是在共同文化缔造的结构化社会关系中被组织起来的。“认同”是文化固有的特定功能,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使社会成员对民族文化产生身份认同。“文化认同”主要是指社会特定的群体或个人把某一文化系统内化于自己心理和人格结构之中,自觉遵循这一文化系统并用以评价事物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曾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文明史,未来必须以文明为基础来构建世界新秩序,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⑤“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存在的根基,是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源动力。“文化认同”构成了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和意义系统,从而促进“国家认同”。文化通过民族这一载体存在和发展,民族又因为依托了文化这一根基而日益牢固紧密。而“文化民族主义”是指表现在文化领域内的一种强调本民族共同文化认同、维护本民族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民族主义倾向,也就是寻求维护和弘扬共同体民族文化的“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或民族国家的象征。从中华文明传承演变的历史进程考察,中国红色文化是在封建文化没落、资产阶级文化先天弱势的背景下,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输入而成长起来的文化新形态。中国红色文化融汇包含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文化。“中国红色文化具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用马克思主义创新文化传统的基本功能,是中国特定时代的一种文化创造,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转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红色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文化体系,涵盖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来中国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果。中国红色文化内在于20世纪以来中国主流文化的变迁之中,顺应了中国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⑥中国红色文化不只是一种文化形态,更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思想,应该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基础。在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国红色文化能够发挥其思想教化和行为规范以及政治导引作用。

(二)“生态整体论”:中国当代红色文化生态的整体性建构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E.P.Odun)认为:生态系统是在一定区域内共同栖居着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不仅是一个生态区,还是一个具有一定自然或人为边界的功能系统单位。“整体论”是人类学的重要标志,它是人类学整体探讨与综合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人及其文化是一个有层次结构的整体和相互作用的系统,具有整体的特有性质。要把握整体的性质就要用系统的方法,把研究对象放在与若干不同系统的关系中来进行考察。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动态的有机体,人类创造的各种文化之间交互影响和分流整合,从而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文化群落。形态各异的文化群落都是人类文化整体的组成部分,都在为维护人类文化的完整性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⑦“文化生态系统”就是这个动态的文化整体。“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文化元素通过交往互动而出现融汇整合的过程。文化遗传是人们接受社会习惯和共享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观念始终处于不断被传递和强化之中。而人类文化交往活动中的文化传播是文化遗传的一种方式。遗传性和变异性是文化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遗传与变异的张力普遍存在于文化发展的历程之中。因此,在推动“文化生态系统”变革和探求“文化生态系统”发展所需新的文化思想的同时,还要保持“文化生态系统”的遗传特性。也就是说,超越于所处的文化背景,而又不背离文化背景。中国红色文化是一个规模巨大并且结构较为复杂的文化生态系统。分析研究这个系统的结构,可以具有多重视角和多种方法。中国红色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和开放常新的文化体系,从文化生态的视角来审视和研究中国红色文化,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红色文化的发展演变规律,最终达到对中国红色文化进行生态整体性的建构。红色文化是内涵丰富的特定文化概念。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来看,中国红色文化的生成发展具有遗传变异性和整体开放性的生态意味。中国红色文化生态体系是由物化生态、理论生态和精神生态等构成,红色精神则是贯穿于整个文化生态体系的灵魂。中国红色文化的物化生态主要包括旧址遗址和纪念馆等,是纪念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的场所。红色文化的物化生态最为直观地再现了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史见证。物化生态是理论生态和精神生态的显性载体。中国红色文化的理论生态则以红色文献为载体,红色文献主要指所出版发行的各种文献资料,其中包括各级党组织各类文件及根据地出版的各种书籍和报刊等。中国红色文化的精神生态是以红色精神为载体,红色精神是中国红色文化的灵魂,是民族精神在革命历史条件下的再现与创新。中国当代红色文化生态的整体性建构,就是要注重中国红色文化的物化生态层、理论生态层和精神生态层的整体协调发展。在文化创新和时展中,要始终坚持红色精神是中国红色文化生态体系的内核。中国红色文化在发展演变的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变异维新的方式与内容也各不相同,中国红色文化的内涵在不同时期也具有不同的体现。中国红色文化引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社会思潮,形塑着革命先进分子及其普通大众的理想信念。在当代文化生态语境下,中国红色文化所呈现出的文化品格与文化功能具有整合当下其他文化形态的价值与担当。

三、“全球场域”:中国当代红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全球化”意味着人类从彼此分隔的状态走向全球社会的整体性变迁过程。在人类学研究中,文化被看做是一个群体共享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行为。全球场域下社会关系和交往方式所发生的诸多变化,赋予全球社会一种崭新的全球意识。“全球化”使全球范围的文化资源扩散流动加快,文化发展处于高度融合与分化的张力之中。容量巨大的文化信息相互碰撞交汇,重构着各种文化复杂的内在结构。全球范围内的文化相互渗透整合,引发了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矛盾,其中也蕴含着“全球本土化”的整体发展趋势。传播是社会间文化特质的散布,传播与文化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传播以符号化和意义化的方式呈现着文化,文化则规定着传播的方向效果和内容方式。⑧人类学学者霍尔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中指出:文化即交流,文化是媒介。这句话反映了文化与传播的互动实质,传播功能是文化的基本功能。“传媒世界化”和“世界传媒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在“全球本土化”浪潮之下,文化传播的范围内容以及速度将不断改变着全球文化的地理版图,“文化杂交”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跨文化传播”是在特定的异质文化间进行的能够跨越文化差异实现意义共享的传播活动。在全球文化一体化进程中,经济与政治力量使“跨文化传播”在不断融合与冲突中呈螺旋式上升,引发全球文化冲突以及寻求文化身份认同的潮流。“作为全球一体化的文化运动,‘跨文化传播’包含着全球化与本土化以及同质化与异质化两种文化力量的对峙与互动。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兼容并蓄地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并结合本土文化的优势,才能在发展中找到合适的生存空间。‘全球化’创造了不同文化发展与并存的‘增量空间’,不同文化的影响力和生存空间得到了空前扩张,跨文化交往也激发了各种文化内部的独创性表达”。

红色文化论文篇2

2.1兵团文献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分析和拓展兵团文献服务于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是开发利用兵团文献资源,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的前提条件。兵团文献可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兵团建设,前提和基础是对兵团文献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利用。兵团文献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途经是构建一个兵团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相应地,兵团各高校图书馆、各师市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及博物馆、纪念馆、专题陈列馆等相关部门要构建兵团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在有关部门的统一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全面、系统有针对性的兵团文献收集、整理工作,形成并拓展有特色的兵团文献信息服务领域。这些部门的兵团文献收集、整理工作各有重点和特色,优化组合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能够满足情报需求以支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文献保障体系。兵团文献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次要途经是构建一个兵团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相应地,兵团高校图书馆、各师市公共图书馆要加强对兵团文献的标准化和科学化管理,加强对兵团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加强馆际互借和交流合作,联合举办特色馆藏文献展览,协商建设成体系的特色专题数据库,在有关部门的统一指导下,整合资源,统一规范,最终搭建一个涵盖面广的兵团文献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提供更便捷、更全面的服务。兵团文献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间接途径是加强兵团文献服务人员的队伍建设和有关兵团文献研究的社团建设,加大兵团文献的开发力度,推动兵团文献的学术进展,通过整理研究、汇编出版一系列兵团口述史料,就兵团文献的社会教育价值举办专题研讨,将兵团文献应用于博物馆的布展和组织专家就兵团文献数字化进行攻关等多种方式促进兵团文献的增值转换,从而为兵团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指引。

2.2兵团文献资源如何转换为红色旅游资源

探索将兵团文献资源有效转换为红色旅游资源并实现转换增值的道路,是开发利用兵团文献资源,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的必由之路。兵团人的屯垦戍边事业对红色文化的灵魂即革命精神有着传承和创新,也就是说,第一代兵团人本身就有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而这个革命精神就是红色文化的灵魂,即兵团精神。那些具有兵团精神的文献资源,例如记录兵团的前身解放新疆史实的那一部分文献本来就属于红色文化资源,可以直接开发利用,为红色文化旅游提品或服务。所以,将兵团文献资源有效地转换为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并实现转换增值,就是要把那些具有隐性红色因子的兵团文献资源中的红色因子凸显出来,要把兵团人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将满腔的革命热情化为生产建设动力的过程,也就是红色因子由显到隐的转换过程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呈现、展示出来,用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并纳入革命传统教育的范围,进而成为一种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例如,在加强对兵团老军垦的口述史料以及兵团老档案的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宣传兵团人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铸剑为犁,退盐碱,辟绿洲,将戈壁变成良田,从战斗英雄变为生产模范,用血汗和忠诚创造兵团精神的感人事迹。其方式可以是进行相关的文艺创作,将他们的感人事迹拍摄成纪录片,或制作成电影或微电影,或创作为小说或戏剧,从而有效地应用于红色旅游。另一条道路是如某个校企合作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那样,搭建一个兵团文献资源数字化集成服务应用平台,将整合了各专题文献数据库以及数字博物馆的兵团文献资源数字化平台与虚拟红色旅游互动平台协同起来,向游客开展虚拟旅游服务并进行文化传播,让游客在网络上通过虚拟的“亲历”感受来体验兵团红色文化的同时也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自然而言,兵团文献资源就被有效地转换为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并实现了转换增值。

3开发利用兵团文献资源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需要注意的问题

作为一种特殊的地方文献,兵团文献资源与红色文化资源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兵团文献资源不仅有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且实现了文献资源到红色文化流放资源的转换增值。尽管如此,在开发利用兵团文献资源以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的过程中,还是应注意红色文化的内涵扩展问题,注意主体品牌意识和整体品牌策略。

3.1扩展红色内涵,建设兵团文献红色专题库

首先,在坚持红色文化内涵不变的前提下,考虑兵团红色文化在时间范围上和地域范围上的特殊性,从而决定兵团红色文献的收集范围。比如,时间范围方面,不能将兵团红色文化的时间范围局限在1919年到1949年,兵团红色文化的时间下限至少要到1953年底新疆基本完成之时,这样,兵团屯垦戍边文化在时间上基本上可以接档兵团红色文化;地域范围方面,因为王震率兵进军新疆时还肩负着出兵解放藏北的任务,所以兵团红色文化还应该包括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进藏先遣英雄连挺进和驻守藏北一年,所以,兵团红色文化在地域上还应该涉及阿里地区。其次,红色旅游的内涵不应仅仅局限于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而应该包括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孕育的以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红色革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红色旅游要回答的问题不应仅仅局限于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战争,还应该回答近现代中国人民如何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一百多年来中国如何从贫弱落后走向繁荣富强,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甚至还应该回答中国近现代史上“四个选择”即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年代跨度要贯穿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

3.2树立主体品牌意识和整体品牌策略

开发和利用兵团文献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时还应注意主体品牌意识和整体品牌策略的问题,应视兵团文献整体就是一个有特色的红色旅游品牌。所以,在开发利用兵团文献资源的过程中既要注意系统性,也要注意渐进性;既要加强对已有的各类兵团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也要加强对潜在的兵团文献的开发与整理、刊印与出版,特别是对濒临消失的兵团屯垦口述史料、实物文献进行抢救性征集、整理并重点加强这方面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此外还应加强对兵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与数字化,因为非物质文化为红色旅游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背景。

红色文化论文篇3

2.红色文化是最具科学性的先进文化。

红色文化的发展过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红色文化的发展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红色文化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红色文化又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决定了红色文化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已经被实践所证明,它坚持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利益等基本原理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过时,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显得更加充满活力和生机。邓小平同志说:“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正是由于红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才使得红色文化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和时代特征,才使得红色文化更具科学性。

3.红色文化是最具大众性的先进文化。

红色文化与人民大众有着天然的联系,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红色文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红色文化主张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这充分体现了人民大众的心声。二是红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共同创造。人民群众是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正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克服不同的困难,红色文化才得以不断更新,这其中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亿万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的宗旨,我们党才能永远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红色文化也才能获得发展的不竭动力。

4.红色文化是最具时代性的先进文化。

红色文化总是与时代的脉博同跳动,它是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任何一种文化模式或文化形态、文化内容,都存在于具体的时代之中,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要求和文化特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文化反映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时代特征,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色文化反映了建设新中国,摆脱贫穷、追求幸福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时代,赋予了红色文化不同的时代内涵。红色文化与时代特征的紧密联系,使红色文化具有时代魅力,反映时代要求,引领时代进步,成为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二、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1.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我们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可以说,我们党所走的道路就是一条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道路。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还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都是如此。无论现在、过去、将来,坚持马克思主义都是不能动摇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道理,要被人民大众所接受,还需要通过合适的途径,红色文化的具体性、通俗性、生动性、丰富性,正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最好教材和有效载体。红色文化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入人心。弘扬红色文化及其精神,使我们更加感受党的领导的伟大,感受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更加坚定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2.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红色文化倡导的是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这些精神品质可以极大地鼓舞人民群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实现这一伟大理想,还需要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价值取向愈来愈呈现多样化的倾向,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可以把社会成员的思想引向正确的方向,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供精神动力。

3.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人们确立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我们处在改革创新的时代,需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沃土,是时代精神得以生发的源泉。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民族精神,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还是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无不体现改革创新的品质,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重要精神动力。继承红色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时代精神,使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为时代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品质,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的鲜活教材,它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价值取向上是完全一致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不断内化的过程,红色文化既为我们提供了诸多的感性认知,又引发我们深刻的理性思考。从感性认知来说,红色文化中积极的道德成分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从理性思考来说,红色文化融进我们的血脉,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使人们能够自觉地知荣弃耻、扬荣抑耻、践荣遏耻。

红色文化论文篇4

一、红色景观文化

1.1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发扬革命光荣传统的载体。红色文化能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形成道德风尚,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因此,应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2红色景观及其文化内涵。红色景观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形式,主要是以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它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内涵,组织接待并开展缅怀学习为主体的景观形式。因此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尤其重要。

二、红色景观文化的特性

2.1稳定性。稳定性是指景观文化载体在空间上连成一体,在时间上保持一定的连贯性,形成特有的文化域。不管是地域景观文化还是民族景观文化,其所反映的景观文化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大的改变。

2.2地域性。地域文化是在人们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共同生活形成的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又形成了景观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审美需求形成景观文化在艺术层面上地理特性,因此在利用不同地域的特有景观元素进行造景时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地理特征。地域性特点在红色景观文化中表现尤为明显。

2.3融合性。景观文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它处于各类文化并存的大环境之中,需要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同其他艺术文化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形成自身完整的发展系统。红色文化内涵的丰富必须注重和当地特有的文化、地方风情等资源相结合。**县红色资源相当丰富;城市入口背靠七里冲生态公园;场地仅靠澴水河,所以,该设计形成“以红色文化为主题、以绿色生态为原则、以蓝色滨水为大背景”设计理念,其目标是把红色文化主题逐步渗透并与整个区域大背景相融合,极大的丰富红色文化内涵。

2.4继承性。景观文化的形成都是由某些社会群体通过世代积累、创造、继承和发扬使景观文化源远流长的过程。所以无论哪种景观文化,我们都能从中找出某些贯穿其中的特性和理念,而景观文化的其它个性都是在这基础上形成的。红色景观文化是当地历史人文与自然风貌的综合体现,其不可复制性正是源于明显的继承性从而使得红色景观文化具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三、红色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3.1场地现状分析

3.1.1规划场地与周边环境。明确该场地与周边空间是如何通过交通、视线、使用等相联系的,从而使规划场地中的红色景观成为当地景观文化连续体中的一个顺畅的环节。该规划场地位于**县南部,是重要的城市入口景观节点,四周被交通道路包围,北面有县道通过,西临澴水河,东临京珠高速公路,沿河地段有300多米,规划面积2公顷。总体而言,场地在整个周边环境中处于交通岛位置,同时也是城市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红色景观作为革命老区**县的特色文化景观,有利于提升城镇文化形象。

3.1.2规划场地内部要素对规划场地内原有的景观元素、景观功能、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了解原有景观在视觉、心理和环境中的特性,使新建景观与原来景观在时间、空间上存在延承性。场地大部分为一般农田,地形较为平整;水域面积丰富,水质较好;场地内基本没有可因借的自然景观;植被覆盖多为井田状,植被景观元素的组织上有难度;此外入城主干道和场地内水域将整个场地分成四块;对于场地的功能结构和交通组织划分有很大影响。

3.2场地规划设计分析

3.2.1交通道路分析。设计场地以四周的道路为边界,东面紧邻京珠高速公路,由此形成快速的交通视线,此设计中强调“线性”,东面广场放射式道路的组织,行道树的线性排列,产生强烈的形式感,适宜于快速交通过程中对景观形成深刻印象。场地内连接东西区有两个路口,主园路将整个分散场地联系起来,西区靠近澴水河为滨水景观大道,其余场地由次园路可以任意到达。

3.2.2空间功能分析。结合场地现状和设计理念,划分了八个功能区,东区紧靠京珠高速为生态风景林,起防护隔离作用;此外场地北部和南部也分布有生态风景林,以保证场地绿化率;东区其余为纪念性广场和高速服务区。西区靠近澴水河边为滨水景观带,考虑到为以后为周边居民服务,设有老年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区,休闲广场和休闲健身步道。

3.3红色景观文化在景观小品中的运用。艺术性是景观文化中最重要的特性,景观小品普遍反映出的缺乏感染力问题也就在于其艺术成分太低。景观小品传达文化内涵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色彩、形态结构或者布局等表现出来。因此,设计时需要根据文化内涵传达的不同方式达到相应的视觉审美要求。

3.3.1景观小品造型上的运用。本设计通过对景观小品的不同造型来体现革命战争及红色文化,如残破的瓦砾、熊熊燃烧的战火、折断的枪、四重门、战后的云梯等小品元素,这些景观元素的运用使人能很直观的感受到战争氛围,回想起当年艰辛的革命历程。

3.3.2景观小品色彩上的运用。场地中的五组小品均采用红色,一方面是红色象征战火,忆当年峥嵘岁月,另一方面体现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红色文化。使得在以绿色植被和蓝色滨水空间的大背景基调下,凸显红色小品的主题效果。

3.3.3景观小品寓意上的运用。首先战争中的“瓦砾碎片”用来寓意昔日的家园被战火无情的摧残,房屋被毁、流离失散;“熊熊燃烧的战火”寓意战争的激烈状况,战火硝烟仍在继续;“折断的枪”寓意战争转折,黎明破晓前,光明指日可待;“四重门”寓意战争结束,中国从一个旧社会进入一个新社会;“云梯”寓意新社会下人们的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在节节发展,步步高升。

3.3.4景观小品在空间布局和游览路线上的运用。有时景观所表达的文化理念需要人与景观在互动参与过程中才能体会到。人在景观中行走,感受其空间、形式、色彩等变化,这时景观设计中需要有道路让人们能够接近,场地内部要有适宜的空间让人们在其中行走和停留。场地主园路沿路布置景观小品,按照小品寓意和其在空间上的设置,从东区到西区是重走革命历程,从西区到东区是回顾革命历程,使得横向空间上和纵向时间上形成革命战争的历程再现,使人在观赏行进过程中,加深对景观的印象。

3.4红色景观文化在景观植物配置中的运用

3.4.1景观植物寓意上的运用。凸显红色景观文化的同时,也要体现设计的生态原则。对于“红色文化”题材植物配置也要牢牢把握环境主体与人的关系,围绕设计场地营造场所精神。配植常绿树种松柏等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植物,营造纪念氛围,如柏树因其苍老刚劲和不怕严寒、四季常绿,比拟人的坚贞不屈和万古长青的意志精神。本设计场地内的松柏类植物有雪松、龙柏、圆柏、池杉等。所谓岁寒三友,是指松、竹、梅配植形式,因它们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同样象征了革命先辈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此外桂花香气四溢,喻示革命精神永放光芒;种植含笑表达对先烈们含笑九泉的欣慰;杜鹃象征革命烈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这些寓意植物的使红色文化的主题得以体现。:

3.4.2景观植物色彩、形态上的运用植物四季变化的绚丽色彩为各种景观的营造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视觉感受。针对体现红色景观文化,较为适宜的是白色系象征纯洁,如白玉兰、广玉兰、含笑、樱花等;红色系象征革命,如枫香、石榴、合欢、夹竹桃、凤凰木等;黄色系象征高贵,如腊梅、金桂、云南黄馨、金丝桃、黄花菖蒲等;紫色系象征庄严,如紫花泡桐、紫丁香、紫藤、三色堇等。除了选择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树种外,要特别注意植被种类的多样性,以免造成过于烈士陵园似的肃穆氛围。此外还要注意乔灌木的比例搭配,常绿、落叶树种和色叶树种的比例搭配。场地内植被的选择以本地树种为主,适当引进外来树种。城市主干道绿地率大于30%,行道树为常绿树种香樟搭配乡土树种乌桕,使得四季景观色彩丰富。东区的放射式广场道路种植雪松、圆柏,搭配女贞、黄杨等绿篱以及地被植物,形成错落的景观层次。西区滨水地带,种植水杉、黄花菖蒲等水生植物,利用驳岸退台的方式,增加绿色垂岸植物如垂柳、垂枝樱花、云南黄馨,结合木栈台等,减弱堤岸生硬感,增强亲水的方便度和安全度。此外适当配植乌桕、鹅掌楸、银杏等色叶树种以丰富景观色彩,孤植、片植亦可。

四、总结

运用情感表达的设计手法,红色景观文化表达当地居民的场所情感、景观意象,强化了他们的场所认同感的同时提升了城市知名度,也为革命老区来难得的发展良机。

【参考文献】

[1]李少云.城市设计的本土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肖群章.参观红色景观应有正确态度[J].中国民兵,2005,(8).

[3]王娟.红色景区的景观文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4]王以第.红色文化的价值及其实现[D].山东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5]夏晓韵.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红色文化论文篇5

一、通过美术与书法艺术,传承红色文化

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利用与开发红色资源,进行红色文化艺术创作,是对地方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良好政治素质的有效方式。其中,美术是文化艺术创作中比较直观且富有感染力的表现形式。高校可以利用一些重大节日,依托学院特色,结合专业特点,以红色题材为主题,组织形式多样的绘画、剪纸、创意设计比赛活动及展览等,让师生根据自己对红色元素的理解与提炼,用绘画等方式表现自己眼中的红色历史。对于那些令人震撼与惊喜的优秀绘画与设计艺术作品,可展览于文化走廊,或者专门展示的场所,唱响红色教育号角,带动全院师生提高历史使命感与民族荣誉感,坚定信念,热爱祖国,传承红色文化。如根据国庆节、建党节等节日,组织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创意生活、变废为宝、旧物改造等系列美术创意设计手工艺品成果展示活动:装饰壁画、书画作品等;饰品、布艺、剪纸等创意设计比赛手工艺品,如牛仔裤图案、帆布鞋、手绘T恤等手绘生活创作,将红色文化与现代生活巧妙结合起来,唤起院校师生员工的爱党情怀。另外,书法艺术也是红色文化艺术创作与展示的有效方式,是宣传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可以将红色文化融入到书法艺术之中,既传承红色文化,弘扬书法艺术,提高大学生书法水平,也给大学生创造自我展示、修身养性的平台,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与汉字的热爱,也使高校校园文化生活更为丰富。如2010年12月12日,井冈山大学医学院在红色文化艺术节活动中举办了“翰墨飘香,爱国情深”规范汉字硬笔书法决赛,以《沁园春•雪》与《沁园春•长沙》为书写内容,参赛选手精心设计格局,创作出个性化的书法作品,获奖作品则放在校园展示橱窗里,供全校师生观赏,营造了浓厚的红色文化艺术范围。

二、借助摄影与动漫艺术,强化宣传力度

在红色文化艺术创作与展示中,摄影与动漫技术是充满时代气息的传播手段与有效渠道,是情境式教育方式,借助媒体动画技术灵动呈现革命历史材料,通过图文并茂、形意融合的表现方式,给受众多感官刺激,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与文化熏陶,教育效果远远优于说教式教育。如南昌大学科技学院制作了江西第一部大型原创“红色动漫”作品《安源小子》。这部红色题材的动画片以江西传奇英雄王耀南为原型,生动塑造了一个勇敢聪明的“南伢子”卡通形象。他带领着一群有正义感与同情心的少年英雄,和邪恶势力进行了几番惊心动魄的斗争。借助绚丽的画面,引人入胜的情节,寓教于乐,效果很好。同时,南昌大学科技学院动漫基地也朝着“产学研”一体化运作模式,以红色题材为主,打造为全国知名、全省最强的动漫创意生产基地,构建江西省独特红色文化品牌。再如:2011年10月21日,以“红色———印象”为主题的第十届江西省高校摄影艺术作品展暨艺术作品大赛颁奖典礼在江西警察学院举行,展览作品包括人物风情、自然风光与创意摄影等题材,既给江西省高校师生创造了美育机会,也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另外,高校还可引导广大师生结合学校实际与当地文化资源,组织红色网站设计大赛,包括图文并茂的红色资源简介、经典人物与革命故事、红色论坛或博客、红色影视、电子书库等栏目。或者广大师生通过校园网络中的飞信群、QQ群等聊天工具,上传红色旅游景点的拍摄相片、分享旅游感受以及对红色文化精神的体会等,多途径、多方式地展示红色文化艺术。或者结合学院特色,组织网络征文比赛,如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组织了“吟忆峥嵘,颂响红色”的网络征文比赛。

作者:赵君 单位: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红色文化论文篇6

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形成的“政治波普艺术”来说,这里面也运用了很多“红色文化”元素,此时红色代表着存在争议的“”特点,具有讽刺、奚落的寓意,其作品包括王广义《大批判》、余有涵《“”时代》等。这个艺术创作和70年代形成的苏联“艺术(SotSArt)”有共同之处。“艺术”创作中,主要是运用列宁等苏维埃有名的领导的图像从而得到嘲讽与玩弄的效果,这种艺术风格也是发展艺术界讽刺语言的先驱,它对现代平面设计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力。由于此风格艺术自身的视觉语言与平面设计的语言相一致,强烈敏锐的风格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之后却变得更前卫、更质感,其商业价值呈现出来。香港服装设计师谭燕玉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设计了一个作品,它是以的头像为题材来进行创作的,这种设计风格则是“政治波普”的写照,这个作品在那个年代引起了很大的震动[3]。此外,2002年,丹麦服装品牌“Only”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把王广义的作品引入其中,从而设计出了约3000件女装T恤。2008年,我国服装设计师陈娟红在创立自主品牌的时候,采用红五星、雷锋帽等标志,借助“红色文化”的魅力进行创作引起了时尚界的关注。对于环境艺术界来说,北京最有名气的798艺术区,它也具有一定的“红色文化”特征。其墙面是由红砖瓦堆砌的,墙面上的宣传标语、人物雕像等都凸显了红色文化,它真正地把历史和现实、革命和时尚糅合在一起。可以说,“798”艺术区里的大部分“红色文化”保留了以前老厂的风貌,也能够代表现代艺术家的独特设计,对此,在广州某饭店的装修风格也把“红色文化”与商业设计融合在一起。这家饭店的门外有一副对联,“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其横批是“广阔天地炼红心”;在餐厅的中心也挂着一副的画像,其两旁是孙中山、邓小平的肖像画;在天花板的上面也雕刻着一个很大的五角星,墙壁上绘制了一些宣传标语,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背景较为相似:“劳动光荣”、“祝革命同志们万寿无疆”等;其中门口也设计了一个类似于“灶台”的置物台,上面有一副文字,“人是铁,饭是钢”;饭店的柜台上也有很多红卫兵的雕像、斗笠等物品;饭店的服务员也是统一服装,穿着革命时代的绿色军装……此类设计与北京的一个饭店也较为相似,它们的饭店大门是由五角星设计的,走进去之后可以看到很多工农兵的雕像,然后还可以看到“”时期的很多文化标语,天花板上也有“”时期的党报刊物,在墙壁上也绘制了当时那个年代的东风牌大卡车,给人一种即将破墙而出的感觉。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设计风格与商业品牌创作,这些餐厅在消费者眼中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从而在市场中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润[4]。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红色文化”元素也慢慢在非政治文化设计中开始运用,或带着一股怀念的思绪,或反射出一种特殊的历史情感,这都是一些颇受争议的设计题材。在进行视觉艺术创作的时候,“红色文化”元素并非是随意的复制,也需要在意念或者手法上进行重置、错位等调整,所以都有一种敏锐或隐晦的味道[5]。它们大部分都属于先锋艺术作品,在创作初期备受冷落。不过,我们也要认同这类设计重塑了“红色文化”,它的外在表达方式变得更加新颖、灵活、有创意,这些都能够促进商业化平面设计的发展,为此提供更多的艺术风格、设计语境和创作寓意。

红色文化论文篇7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创造、整合形成起来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类型。它蛰伏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红色文化在形式与内容上有着特定的物质载体与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物质文化一般包括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实物;精神文化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政治制度(如革命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政治信仰、政治作风、政治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物质文化是红色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红色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汲取人类先进文化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支撑。

    红色文化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化形态和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追求。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红色文化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的文化;红色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民族精神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一提到红色文化,人们就会联想到革命、战争、流血、牺牲、解放等概念,认为红色文化就是与这些概念相联系的文化,它首先是一种革命文化,革命是红色文化的主题与主要内容,这是红色文化带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与初步认知,也是人们对红色文化最直观的理解。其实,红色文化以“红色”为主题、为核心,在内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区分。在狭义上,红色文化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形成,在中国革命的红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也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反映党领导人民群众艰苦创业、建设国家、创造美好生活、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文化思想与价值体系,它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可以说,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的主流、源泉。而在更广义的范畴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丰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有些特定的内容如关于理想、信仰、道德追求、奋斗目标、奉献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等都属于红色文化的范畴。

    (一)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及表现

    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是指红色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即必须要有一定的载体,它是革命理论、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精神遗产的物质载体。红色文化在形式上是具有一定物质形态(或载体)的文化,这种形态具有一定的外在表现,如表现革命内容、革命思想、革命过程的文化作品,包括小说、文章、诗歌、戏剧、标语、歌曲、出版物和革命文献;也包括革命遗迹、纪念地、标志性物件等,如战场纪念地,革命会议遗址、领袖的故居、旧居等纪念馆,革命前辈用过的物品或穿过的遗物等(也包括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重要遗址、纪念地、物品等)。这些物质载体承载着红色文化的丰富的思想内涵,人们一接触到这些东西就会联想到红色的、革命的主题、历史、事件及革命思想、意识与观念。

    (二)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及内涵

    红色文化的内容即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指的是红色文化的内在构成要素,包括理想、信仰、思想、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体系和科学文化知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红色文化的精神在早期等同于革命精神,其后内涵在不断丰富拓展。红色精神大致分三个历史时期:在1949年之前是名副其实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精神、西柏坡精神等;1949年之后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红色文化精神的内涵已超越了革命主题,出现了“建设精神”或“创业精神”,如“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1978年之后进入改革开放,又出现了改革创新精神、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红色文化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思想观念和道德追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形势下加强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人民群众理想信念教育的优秀资源。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中,“红色文化”愈发凸显其作为主流价值的突出地位,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强大的持续精神动力和软实力,并承担着引领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责任与使命。也有人将“红色文化”概括为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其中的“人”是在革命时期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物”是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也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魂”则体现为革命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红色精神的内涵愈益丰富,如体现红色文化内涵的“红歌”在今天已不仅仅局限于革命历史题材的歌曲,只要是积极向上的、弘扬真善美的、体现我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歌曲都是“红歌”,这表明人们对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已有了新的诠释。

    二、红色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

    红色文化是革命的文化,是反帝反封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艰苦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体系,是在汲取中华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的新文化体系,因此,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民族精神是红色文化的天然成分、养料和重要构成。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文化,民族性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科学性即它是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坚持了唯物史观与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守客观真理的科学品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正确地揭示和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内在本质及其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红色文化又是一种科学的文化。红色文化坚持为最广大人民服务,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红色文化不是为少数人垄断的精神产品,而是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由人民中的先进分子创造的思想文化,是一种大众性的文化。它着眼培育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道德追求的时代新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红色文化既是主流文化,也是大众文化。红色文化始终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意志和愿望,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要求,服务于人民大众,满足着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发挥着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的作用与功能。

    (二)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

    “红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先进思想文化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指引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民大众提供了新的世界观、新的理想、新的道德和新的精神。红色文化极大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精神,为全社会提供着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红色文化与一定的政治、经济相适应,就是因为它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红色文化始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而这个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则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主旨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源泉和优秀资源,为后者输送土壤、空气与精神养分,决定并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三)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

红色文化论文篇8

井冈山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统一

井冈山精神是由井冈山革命道路孕育而出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培育出来的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是中国革命的精神之源。2001年视察井冈山时曾精辟地把它概括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①井冈山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既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历史财富,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资源。正如在视察井冈山时所说的:“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需要井冈山精神。”②井冈山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内在统一的,这主要体现在:

井冈山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涵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四方面内容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位于最高层次,主导和贯穿整个价值体系。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胸怀理想,坚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领导各族人民先后取得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因此,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认同的角度来说,井冈山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契合的。

井冈山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相传承的。在井冈山斗争时期,革命先辈们对崇高理想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真正做到了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党的第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③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旗帜,也是道路,更是指引中国人民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它与井冈山精神是相传承的。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理想信念。坚持这一共同理想就是要摒弃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坚定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创新理论的信仰;坚定对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坚定对党的正确领导的信赖;正确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之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井冈山精神是相传承的,井冈山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契合的。

井冈山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相一致的。20世纪70年代末,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的“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后来,对外开放也逐渐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80年代中期,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改革开始启动,改革开放也由此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此后,第三代、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要把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未来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要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逐步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他们认为,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教育等伟大事业。因而,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来看,井冈山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契合的。

井冈山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相吻合的。在《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中指出,艰苦奋斗精神不是某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那种认为现在物质条件改善了、不再需要艰苦奋斗的想法,是完全不对的。”④我们党的历史既是一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史,也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国依然要大力倡导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正如第三代、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保持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艰苦奋斗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化,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微观层次上的内容。因此,就社会主义荣辱观所涉及的个人行为准则而言,井冈山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契合的。

尽管井冈山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的时代背景并不一样,但两者却是一脉相承、内在契合的。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都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遵循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规律,体现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精髓。

井冈山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

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而井冈山精神是井冈山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核,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内涵与价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传统。

井冈山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形成的关于革命精神、革命理论和革命经验的总和,是江特的政治性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资源角度看,井冈山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物态红色资源,主要包括井冈山革命旧址、文物、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和烈士陵园等;二是革命人物、事件和精神资源,主要是以红军上井冈山、在井冈山、下井冈山的时间线索,收集领袖、指战员、战士、百姓的事件以及体现井冈山精神的民间传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也应该利用井冈山的红色文化资源。当然,如何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井冈山精神,把井冈山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实施体验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解决的一项课题。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井冈山红色文化进行创新。

首先,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井冈山红色文化创新的主体是政府,这是因为井冈山红色文化是政治性文化。但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让企业和个人参与到井冈山革命旧址、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与烈士陵园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和基地的建设中,为人们提供更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

其次,要创新井冈山红色文化的内容。比如,可以围绕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开发一套网络游戏,让人们不用到井冈山实地旅游,也能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井冈山的斗争”。再如,可以对革命烈士的红色传说开发一套动漫系列作品,在中小学生心目中树立起“革命偶像”,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革命先烈为理想而斗争的历史教育。事实上,内容创新本身也是对人们进行井冈山精神教育的过程。

再次,加快发展井冈山红色文化产业,努力形成创意、研发、生产和销售产业链。近年来,美国电影产业在世界电影市场占有率达到近70%⑤,而日本的动漫和韩国的知名剧集也是风靡全球,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发展井冈山红色文化不仅要开发红色旅游资源,还要拓展和延伸文化创意、出版发行、移动多媒体等相关产业链。

最后,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模式。政府和企业要加快现代科技应用步伐,提高井冈山红色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借助国际文化交流平台,通过新媒体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井冈山红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和井冈山大学校级课题“井冈山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10KS19、JR10003)

注释

①《江西日报》,2001年6月4日。

②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需要井冈山精神”,《求是》,2009年第15期。

红色文化论文篇9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刚刚闭幕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由此可以看出,红色文化在当今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仅以北京革命纪念建筑物为例,分析论述如何利用和发挥红色文化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创新社区文化内容

社区文化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区成员在社区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社区文化绝非单纯指一些娱乐性的群众活动,而是一种整体性的社区氛围,其含义包括传统和现代,包含精神和物质,包含本社区的特色文化,又不排斥外来文化,如同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一样,对这个群体里的所有人均起着渲染和影响作用。但现实情况是人们对社区文化的理解往往仅局限于广场文化,歌舞晚会,以此类推,红色文化进社区就是在社区搞一场红歌会、故事会等等。诚然,红歌会等活动确实丰富了社区文化内容,促进了社区文化的繁荣,但不能不看到,由于人们理解的偏差,在具体操作中表现出的某种倾向:“一是被有意作为一种政治秀来使用,一是被作为一种消费符号来使用。前者常常不被认同,流于形式;后者热热闹闹,不过是把红色历史与故事,当做当代城市人幻想浪漫和传奇的一种文化体验类商品来推销使用。”[2] 要避免上述现象,必须在“创新”上下工夫。只有把红色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功能扩展、特别是与改善市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红色文化才能充满生机活力,“文物”才能真正成为“文化”,文化遗产才能真正走进市民的内心,真正成为市民观念意义上的文化,成为现实的、活生生的文化。

1.需要大力推动红色文化融入人群和社会的工作。北京市域内分布着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革命纪念建筑物和建筑遗址遗存,要充分发挥这些红色建筑的功能和作用,实现居住在保护区内广大居民的发展,满足他们的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一是开放式经营,可以借鉴广州经验,如:黄花岗起义烈士陵园,地处广州中心区,现在被打造成了开放式的主题公园,成为集政治、经济、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场所。二是有关部门可以在有影响的革命地举办面向广大民众的展览等活动。如:北京故居在2006年腾退开放以后,举办了“光辉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回顾”、“与北京”、“文化名人与世界文化”、“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展”等巡回和临时展览;2007年与宋庆龄故居等八家名人故居举办“中华名人展”,赴澳、新展出;2008年4月清明节期间8家名人故居在宋庆龄故居共同举办“漫步名人故居”展览;2009年开展“领袖风范 廉洁楷模”、“光辉的历程 青春的足迹——纪念九十周年”、“落实科学发展观基本解读”展览及“弘扬爱国情 共谱和谐曲”主题活动等。三是那些位于老城区胡同或居民小区内的革命纪念建筑物和建筑遗址,如革命者故居等可以结合社区文化建设,将其建成针对不同层面读者的图书馆、阅览室等,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服务,也可供游人参观、休息、阅读,如位于西城区的原张自忠故居现在建成了张自忠小学,已经被辟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色文化论文篇10

一、政治、文化、经济意义

(一)政治意义

红色之旅,在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中,是一部重温光荣历史,重走胜利之路的革命史诗。她有助于人们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有助于人们理解在中国革命伟大征途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就是弘扬革命精神,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足迹深深地铭刻在华夏沃土上,深深地铭刻在民众心坎里,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在当前人们出游定位中,绝大多数游客把体验长征文化、革命圣地文化、老区文化作为首地筛选目标,这充分说明红色旅游文化深得民心。如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五龙潭”风景区革命史迹陈列室建成后,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进行党员先进性教育中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许多年轻党员和党员干部认为,原来总觉得政治教育都是一些虚的东西,现在看来,通过身边的红色旅游景点游览,确实让人感到既摸得着又身临其境,很有教育意义。实践证明,寓教于红色旅游,是人们自我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切实有效的举措,在当今创建和谐社会中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

(二)文化意义

红色之旅是中国革命史、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中国革命斗争遗留的各种纪念物,不但具有政治意义,也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红色旅游的过程,既是观光赏景的过程,也是学习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过程。笔者曾在几年前以文化学者的身份到达过贵州省,这里不仅是一个红军长征途中转战时间最长的省份,而且是一个具有中国革命转折意义的省份。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重大历史事件遗迹比比皆是。从考察中了解到,贵州省在1930年4月至1936年4月的六年间,红七军、红八军、红三军、红一方面军、红二六军团、红九军先后在这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足迹遍及67个县,建立了滇黔桂、黔东、黔北和黔西北革命根据地,有1万多各族群众参加了红军。这些历史,有的在课本上和有关资料中有所了解,但大多数是鲜为人知的历史。通过游览大量的革命文物和遗址,如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娄山关战斗遗址、乌江渡口、四渡赤水等,让人真正体会到了长征文化精神。这些革命文物和遗址、会址,构成了贵州不可多得的红军长征文化旅游资源,为贵州进一步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开展红色旅游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文化。红军的革命史迹,使贵州美丽的山河倍添光彩。

通过红色旅游文化,了解革命历史知识,挖掘革命精神内涵,赋以新的时代特色,培育新的时代精神,推动了广大公民思想道德的升华,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途径。

(三)经济意义

通过对红色旅游景点考察发现大多数革命遗址地位于尚欠发达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把政治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革命老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一项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红色旅游既是政治创新、文化创新,也是经济创新。红色旅游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结合,实现精神文化财富向经济财富的转化,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良性循环之路。比如革命圣地井冈山,原是一个不毛之地,通过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发,旅游收入占该市年经济总量60%以上,老百姓大部分收入也来源于旅游三产,生活水平大大改善。近年来不但摘除了贫困帽子,而且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高速公路、机场、居民住宅、新城区等全面建设,井冈山市将成为高山中的花园城市。又如地处四明山革命老区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的五龙潭风景区革命史迹陈列室建成后,不但游客量增加,旅游收入成倍增长,而且知名度也逐步提高,通过短短三年时间的建设,一跃成为国家4a级风景区。

红色旅游是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的一项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创造,她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成为发展老区经济、造福老区人民的重要产业。

二、纽带、动力、培育作用

(一)维系和谐社会纽带作用

红色旅游是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理想信念、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我国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必须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否则,就难以有效整合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意志,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和谐。在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贯穿呢?虽然方式多种多样,但红色旅游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不可或缺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红色旅游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社会和谐,在社会和谐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谐社会离不开实践体会,而红色旅游文化正是创建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红色旅游文化和谐的程度反映和影响着社会和谐的程度。特别是人们向往自然、对社会认知程度的不断发展,红色旅游文化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某种程度上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二)构建和谐社会精神动力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社会。社会活力首先表现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离不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实践告诉我们,越是深化改革,越是扩大开放,越需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样,才能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红色旅游文化是创造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鼓舞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旗帜。中华民族在辉煌灿烂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升华了这一民族精神。把弘扬民族精神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正是红色旅游文化所创建的目的。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利用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室)、遗址等教育基地发展“红色旅游”,是深入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奋斗历史,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引导和激励人们同心同德地创造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红色旅游文化是当代中国人民时代精神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推进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只有大力弘扬时代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考验。让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三)培育文明道德作用

红色旅游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无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还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都要求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开展红色旅游文化,既是培育文明社会风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合格主体,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实践的过程。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社会进步、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根据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规律,红色旅游文化正是抓好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革命遗迹、革命文物实地参观,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

红色旅游文化不仅是建设和谐城市、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和谐单位的重要载体,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际内涵,而且是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不断拓展领域、充实内容的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对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润滑”作用。渊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旅游文化,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红色旅游文化创导和谐社会良好文化,不可不说是当前一大举措。

继承与创新是红色旅游文化的精髓。从博大精深的中国革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从丰富多彩的革命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丰富精神文化产品的内容、风格、样式和品种,是红色旅游文化走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之路。

红色旅游文化是整合各种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她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在某种意义上说,把红色旅游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创造良好文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

红色文化论文篇11

红色文化既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又以大众文化的形式流行与传播,在此意义上,红色文化又具有大众文化的特性。目前我国大众文化中的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现象大行其道,模糊了大众应该秉持的价值诉求,使得大众文化缺失应有的道德责任和使命。面对大众文化的迷失与诸多乱象,作为先进文化重要组成的红色文化负有引领大众文化走向、推动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使命与责任。如何寻求红色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的契合点,使红色文化的核心精神传承、渗透进大众文化的内容与主题之中,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文化课题。笔者认为,以红色文化引领大众文化的走向,传承红色文化及其精神,其方式与路径选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与推动。

1 以多种形式开发生产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满足人们对红色文化这一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的需要

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表达。也许是因为一批弘扬“主旋律”的影视作品的热播(例如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产生的“轰动效应”)唤起了出版人的历史记忆,使他们推出了“红色经典”。而“红色经典”出版以后在舆论界引起的热烈反响又促成了一批根据“红色经典”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的热播如电视剧《铁道游击队》、《红旗谱》、《林海雪原》、《沙家浜》等都有相当不错的收视率。就这样,在影视人和出版人的互动下,“红色经典”再度走红,重返当代人的文化生活。而对于年轻一代来说,虽然那段红色年代早已成为过去,但长期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与熏染也使得年轻一代渴望了解红色文化背后那段峥嵘的岁月与先烈奋斗的历程,并以此构建自己心中的英雄传奇与社会理想。前辈人的怀旧情愫与后辈们的好奇心理,共同为红色经典再度创作、改编开辟了较大的空间。红色经典也因其长久不衰的经典气质被广大影视界所追捧。重拍红色经典是对红色原著的激活和重建,有利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红色原著所蕴含的红色精神的传播,并对今天的时代精神、大众精神追求和文化创新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在红色经典的改编热潮中,呼唤红色原创,创造新的红色经典,需要文化工作者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创作红色影视文化精品,以满足人们对红色文化这一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的需要。

2 以“红段子”作为一种新型网络大众文化传播方式渗透人们的思想,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面对网络文化的兴起和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面临新的挑战。“红段子”以互联网、通信网为传播媒介,以短信、视频、彩信、彩铃、动漫等丰富的表现形式,联手政府、媒体、客户开展一场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的手机网络文化运动。“红段子”是指与黄段子、黑段子等相区别,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效果催人奋进,受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红红火火”的段子。“红段子”不仅仅包括红色革命段子,还包括祝福问候、寄托思念、励志奋发、表达情思、人生哲理等等类型,具有思想性、启迪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红段子”已经成为一个传递健康、传系情感、传播知识、传送理想、传承文明的网络文化品牌。温暖人心的“红段子” 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红段子”对网络黑色、黄色、灰色文化进行堵截的同时,也建立起一种疏导模式,用符合网络文化传播规律的方式引领新文化风貌的产生,从而达到使主流的、健康的文化占据人们的生活空间,占据主流文化的至高点,使不良信息和垃圾短信丧失生存空间的目的。“红段子”作为和谐文化的承载者、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创新思想的先行者以及作为网络文化的精神品牌发挥着塑造、弘扬民族精神的功能。“红段子”以其短小简单明了的特点成为传承红色精神的有效形式,成为了网络互联时代主流文化传播的最好、最快方式,也展现了互联时代红色文化、大众文化传播传承方式的新尝试与新探索。“红段子”以其倡导的积极、健康的精神内涵,通过成千上万的创作者和更多的传播者,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普通大众。

3 以形式多样的红歌会唱响时代主题,传播红色精神,弘扬先进文化,凝聚时代人心

近年来红色文化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红歌会就是一个代表。当岁月的长河流转到今天,红歌再次如春潮的涌动奔流之势在中国大地上被广为传唱。红色歌曲诞生于各自特定的年代,反映特定的情感,但是就革命歌曲的艺术美来看,它体现的是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一种激情和动力,也是我们这个社会时下每个个体最为需要的精神甘露。“一支歌可以催生一股精神”,物质生活富足的和平年代,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支撑民族气节与丰骨的红色精神似乎在一点点流失。红歌会所表达的对革命英雄的崇拜、对理想信仰的执着、对红色历史的缅怀、对幸福生活的赞美,正是代表了一种主流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观众形成了强烈共鸣,这也是红歌会为什么会受到各阶层、各年龄段观众广泛欢迎的根本原因。红歌会为人们燃烧理想、释放激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人们把内心那种阳光的、高尚的、健康的、主流的东西表达出来。有专家认为,“中国红歌会是对弘扬红色文化进行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她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红色精神,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先进文化。她以一种振奋向上的风格品质,引领着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体系建设,用一股‘红色旋风’缔造出和谐社会的文化氛围,正在成为中国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知名品牌。” [1]2008年6月起,重庆陆续启动“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激发出群众的参与热情,彰显出红色文化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力量。对于重庆的唱红歌现象,清华大学崔之元教授实地调研后给出了自己的判断:重庆的唱红,体现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面对各种矛盾和危机,执政党对塑造社会价值体系的一种寻找。红色文化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她以丰富的形式,寓教于乐地向年轻一代诠释了红色文化的精髓,传承了民族精神,呼唤了民族文化的回归。

4 努力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开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红色旅游能使人们在旅游中领略自然景观、满足精神享受、传承民族精神,启迪思想觉悟,充分发挥红色旅游娱乐身心,陶冶情操的功能。近几年来,我国红色旅游热蓬勃兴起,红色旅游路线备受青睐,印证红色文化的巨大魅力与强大的生命力。红色旅游让受教育者在领略自然景观、体验民俗风情中放松心情、娱乐休闲,在驻足人文景观,缅怀革命先烈,感悟历史文化中丰富人生阅历,满足精神享受,启迪思想觉悟。红色旅游本身不仅成为生命健康之旅,也成为心灵健康之旅,更成为革命精神实践之旅。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不仅成为红色文化传播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更是革命老区百姓脱贫致富的重要带动力量。同时,把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古迹文化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文化娱乐和观光游览中,既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又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国家旅游局局长、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常务副组长邵琪伟在回顾总结“十一五”全国红色旅游取得的成就时说,从2004年中央提出发展红色旅游这七年多来,我国开发出30多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20多个景区景点,累计接待游客14亿人次,给当地居民带来1000多亿元的收入。预计到2015年,红色旅游将带动直接就业50万人左右,带动间接就业超过200万人次。全国红色旅游年出行人数将突破8亿人次,综合收入突破2千亿元。[2]红色文化的产业化拥有巨大的商业潜力。

5 大力推动红色文化图书和电子出版物的创新发展

作为红色文化及其精神传承的传统途径,红色文化图书的出版在今天也大有可为。文化宣传部门应制定并实施红色文化图书精品工程,每年推出一批红色文化精品力作。鼓励文化机构和社会各方为少年儿童多出版展现红色革命历史风云和英雄人物的故事书、漫画等图书。随着网络时代电子与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传播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开辟红色资源专栏,开设“红色文化”网站,开发设计具有时代特点,贴近现实,又有感染力、吸引力的“红色文化”软件,构建红色文化网络阵地,开展网上德育新形式,用“红色文化”抵制、替代那些格调低下、颓废腐朽的“灰色文化”。鼓励文化机构和社会各方创作编辑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电子出版物,包括适用于儿童的反映红色历史和英雄人物的电子动漫。如《八路军》是山西省首部红色历史文献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它通过多媒体手段收录了上千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三个多小时的声像资料、200余万文字资料,并吸取了国内外大量文献史料和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让很多历史事件更加清晰和准确的呈现在观众面前,还原了很多无法看到的历史细节,清晰重现了珍贵的文献档案,从而使该作品具有了史诗的品格,极具文献价值,也为历史文献类出版物提供了新的出版方向和渠道。[3]德育与红色文化网络资源有机结合的新形式是今天传承红色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时俱进的一种时代创新。

注释:

红色文化论文篇12

赣南是一块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史和优良的革命传统的红土地,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苏区精神的发源地,其中留下的厚重的红色文化和孕育的光荣革命传统,奠定了赣南在中国红色文化中重要独特的历史地位。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的诞生地就在赣南的瑞金。瑞金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实际大本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赣南便成为地地道道的红色故都。因此,赣南保留有大量的红色文物和革命旧址,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颇具特色。据统计,仅散布在赣南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群)、纪念建筑物等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就有 267 处。因此大力开展传播弘扬红色文化旅游是振兴赣南苏区的特色形式。如何把红色文化基地充分利用起来,比如中央苏区红色博物馆、兴国将军馆、故居等,面对日益增多的中外游客,我们需要正确翻译这些旧址的标识牌,促进外国游客的理解,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二、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是由德国学者威密尔(Hans Vermeer)提出的,这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视角。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核心观点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决定了翻译的方法;在翻译中,译者要根据翻译的目的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翻译的标准是动态变化的,随着翻译目的而变化。译文只要能够充分地满足翻译的要求,能够在目的语的语境中充分发挥其交际功能就是符合标准的好的翻译。翻译目的论共有三条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目的原则(skopos rule)指翻译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指译文要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能够在目的语的交际环境中被理解和被接受;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要求译文与原文要保持语际连贯一致,最大限度地还原原文的语意。

三、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翻译

翻译的目的和原则。苏区旧址的标识牌景区含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内容,翻译目的要使观众通过英文翻译,克服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障碍,真正理解红色文化内容,充分欣赏红色文化的内涵,最终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根据翻译目的论的原则,苏区旧址的标识牌景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整个过程。为了有效地实现翻译的目的,最大限度地为观众传达红色文化的信息和思想,译者应该根据翻译的特殊性,灵活地选择翻译策略,根据目的语的语境和文化习惯,对红色文化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或保留、或调整、或删减,甚至改写。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要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正确看待并灵活运用翻译策略。

1.直译加注结合。根据翻译目的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方法。只要能有效地实现翻译的目的,具体采用哪种方法是可以灵活选择的。直译的优势在于能够直接传递原文文字信息,意译的妙处在于通顺委婉的表达原文的内容。

在红色文化的翻译过程中,一切以翻译的目的为指导,译者应在保持原文内容准确性的基础上,把直译和意译有效地结合起来,并把握好直译和意译的分寸,使译文实现最佳的交际功能。使用直译这一方法的时候,对于社会文化背景,如果不增加注释,很难让外国游客弄明白,因此,直译加注结合就非常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例如:赣州是长征发源地,同时也是共和国的摇篮及红军反围剿战役的主战场。

Ganzhou is not only the birthplace of the Long March,but also is the foundation cradl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main battlefield of the Red Army anti-encirclement campaig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CPC against KMT.

“t军反围剿战役的主战场”这里的翻译加上了注释“under the leadership of CPC against KMT”,让外国游客一目了然就可以知道该社会文化背景,方便他们的理解。

又如:长征第一渡

长征第一渡位于赣州市于都的长征渡口,红军渡过了这个河就开始了长征,所以这一渡口被称为“长征第一渡”。有人把其翻译成“the Central Red Army First Ferry”,但笔者认为并没有完全传达出其文化背景。因此,笔者认为可加上注释,译成“the Central Red Army First Ferry-the starting location of Long March,这样对外国游客而言,能够清楚地了解该景点名字的具体内涵.因此直译加注的方法,能够进一步补充特定的历史文化与事件缘由。

2.意译。译者在翻译红色文化时,既要考虑中国观众的理解能力和思维习惯,又要考虑中国观众对外国文化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记以翻译目的论为基本翻译准则,尽可能用得体的译文再现的风采,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欣赏的文化需求,充分发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作为旅游文本,在介绍宣传景点时会使用一些描述性很强的形容词或动词,以渲染所介绍的景点之美,汉语中倾向使用大量的华丽辞藻和“意义重复的”四字成语,从而渲染行文的语气。英语总体上说避免语义重复,更注重简洁明快。因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通常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来达到对语句意思压缩和简化的目的。

例如:“昔日红都迹尚留,公房简朴范千秋;叶坪沙坝遥相望,谒者频来总乐游。瑞金恰是井岗俦,革命摇篮地势优;创议发于,至今影响及他州”,这首诗来自董必武同志1960年重访瑞金时写下的恢宏诗篇,如果照直翻译,很难翻译原诗的押韵,因此意译最好。“These revolutionary relics remain there,with its simple and plain style honoring for further generation,visitors take pleasure in paying respect to heritage in Ye Ping and Shazhou Ba,where was the birthplace of revolution during the civil war,like Jianggang Mountain. Mao Zedong,the advocator,still exerts its influence on China.”

四、结语

翻译的特点决定了翻译是特殊形式的翻译活动。翻译要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采取直译加注和意译的翻译策略,忠实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和文化,使中外游客准确地理解,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毛军社,周燕.利用英语媒介作用传承赣南红色文化[J].才智, 2014(04).

[2]马蓉.翻译目的论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以宁夏旅游英译为例[J].旅游经济,201l(11).

[3]吴娜.赣南原中央苏区红色文化播中的英译问题与对策[J].华章,201l(35).

红色文化论文篇13

[中图分类号] G1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9- 0112- 02

红色文化是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进步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与20世纪50-60年代相比,当前的红色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随着“红色文化热”的兴起,学术界也再次将视野转向对红色文化的研究。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机遇,面对网络时代纷繁复杂的文化态势,如何实现红色文化的与时俱进与可持续发展,这是当前我们必须要关注的问题。红色文化要发展,就必须进行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拓展红色文化的意义,使红色文化更时尚、更具有时代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尤其是能获得年轻人的喜爱。基于此,本文仅就网络时代红色文化意义拓展的本质与方法进行简要探讨。

1 红色文化的定义综述

何为红色文化?纵观学术界近年来对红色文化的研究,对于什么是红色文化并没有统一的定论,归纳各种资料对红色文化定义的界定,大概有如下6个方面:

(1) 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与自由的历史进程中和新中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整合、重组、吸收、优化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基础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而生成的革命文化。

(2) 红色文化应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程中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狭义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凝结而成的观念意识形式。

(3)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其中,物质资源表现为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非物质资源表现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

(4) 红色资源是以红色革命道路、红色革命文化和红色革命精神为主线的集物态、事件、人物和精神为一体的内容体系。

(5) 将“红色文化”概括为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其中的“人”是在革命时期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物”是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也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魂”则体现为革命精神即红色精神。

(6) 综合各种理解,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认识红色文化。从文化的边界范围来看,广义红色文化是指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整个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的人类进步文明的总和。狭义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形成发展的,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指向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兼收并蓄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而形成的文明总和。从文化的形态和形式来看,中国红色文化又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中国红色文化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各种文明形态。狭义的则是特指以文化形态表现出来的,体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向和目标的文明形态。红色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红色”,它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相统一、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本土化与创新性相统一、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相统一等特征。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红色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与和平建设时期的长期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

2 红色文化的意义拓展及其本质属性

何为红色文化的意义拓展?所谓“意义”,在《汉语大词典》里主要有以下3种理解:第一,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示的内容。如,事物所包含的思想、内涵和道理。第二,价值或作用,即事物存在的原因及其作用。如,积极的意义、人生的意义。第三,美名,声誉。如,意义就是一件事情对其他事物的影响,重大意义就是一件事情对其他事物的重大影响。通过本文第一部分对“红色文化”定义的分析,结合这里对“意义”的不同理解,笔者认为“红色文化的意义拓展”,就是指对红色文化的思想内涵、内容、价值、影响力进行扩展和提升。增加“红色文化”的内涵与内容,这是对红色文化内在属性的充实;提升“红色文化”的影响力,这是对红色文化外在属性的扩展。综合起来,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红色文化的意义拓展”,即通过增加“红色文化”的思想内涵与内容来充实“红色文化”的内在属性,通过提升“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来扩展“红色文化”的外在属性。从本质上讲,“红色文化的意义拓展”是一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活动。

既然“红色文化的意义拓展”是一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具有与时俱进的属性,这就要求红色文化的发展必须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而与时俱进,不断拓展红色文化的意义,丰富红色文化的内容,使之在保持民族化的基础上更具有时代特色和网络时代文化的特点,使之成为一种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使红色文化既在内在属性上充实其内涵与内容,又在外在属性上提升其积极的影响力。这不仅是实现红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提升国家红色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在网络时代要推动红色文化意义拓展,必须准确把握红色文化发展的新方向与新趋势,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共同开创红色文化意义拓展的新方法。

3 网络时代红色文化意义拓展的主要方法

(1) 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网络时代背景下拓展红色文化的意义,必须要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物质基础;否则,通过意义拓展后的红色文化将失去其归宿。红色文化的资源非常丰富,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文化宝库,有着巨大的开发空间。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既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可以丰富红色文化的内容,还可以为红色文化的意义拓展奠定物质基础。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散落在民间的红色文物、封存在档案馆的红色文字资料,保护好正在被毁坏的红色遗址等,这些都是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我们必须进一步扩充与完善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挖掘,做好保护,避免和杜绝红色文化资源的大量流失与损坏,为红色文化的意义拓展提供物质条件。

(2) 增加红色文化的时代精神内涵。网络时代背景下拓展红色文化的意义,就是要扩展红色文化的时代意义,增强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红色文化既是一种先进文化,也是一种开放的文化,红色文化的先进性正好体现为它的实践性与开放性;红色文化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结合不同的国情,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红色文化的内涵也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精神,不断吸收新的优秀文化内容。时代精神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社会各项事业建设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优良品格,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激励一个民族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构成同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展现同时代红色文化的重要特征。例如,20世纪60年代以“螺丝钉精神”为主要内容的雷锋精神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科技工作者以崇高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在当时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坚持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实现了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这体现了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勇攀科技高峰的大无畏精神。[1]这些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20世纪红色文化的主要内涵和意义。新时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得到了新的发展,被赋予新的时代特征。新时期的红色文化在精神内涵上更加强调普通人的价值,与革命战争年代红色文化特别突出领袖的作用不同,新时期红色文化的代表,如1998年的抗洪抢险精神、2003年的抗击非典精神、2008年的抗震救灾精神等,更加体现集体英雄主义特色,愈发突出职业精神、人文素养和平民间的相互协助、关爱精神,这些时代精神很好地体现了红色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趋势。[2]例如,21世纪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使中国牢牢掌握了尖端技术发展的主动权,这是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紧密结合与生动体现,是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以“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主要内容的抗震救灾精神和抗洪抢险精神,则再次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大无畏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的光辉典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以“改革创新、责任奉献、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时代精神,“作为时展的精神力量,她是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的实践注解,是中华民族锐意进取、革故鼎新、海纳百川、协和万邦的民族精神的时代升华,更是对红色文化的继承发展。”[1]因此以时代精神的建设为依托,拓展红色文化的时代意义,增加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这既是实现红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红色文化意义拓展的具体方法。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