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

篇1

要讨论“为什么”的问题,首先必须搞清 “是什么”,回归概念,从源头找线索。

1.1 劳动及劳动的特征

广义的劳动指从生物学的角度对劳动所做出的最广泛的抽象或概括,是指人们在各种活动中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耗。

狭义的劳动是指人类在自身智能分配下,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创造社会财富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等方面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由以上概念,可以得出劳动即特定“人”的活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并且劳动在真正意义上的人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

劳动的特征:第一,劳动的本质: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劳动的价值在于满足价值主体“获取并消耗价值客体”的需要。(换个角度,也可以这样表述: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劳动的价值在于帮助价值客体实现自己的价值)劳动的价值,也只在于获取和消耗。这是劳动存在的根本价值。除此以外,劳动不存在另外的价值;第二,劳动不创造任何价值。它只能在帮助价值客体实现价值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价值;第三,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劳动只对价值主体有价值,而对价值客体没有价值。这种情况的劳动价值,我们称之为“劳动的单向价值”;第四,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同一个劳动所涉及到的两端的事物,互为价值的主体和客体。这样的价值周期,我们称之为“双向的价值周期”。而这种价值周期中的劳动,它同时充当了分别为两端的事物获取并实现对方价值的角色,它所具有的价值,我们称之为“劳动的双向价值”。双向的价值周期向我们展示出她的许多温柔和美好的特点:公正、平等、双赢和可持续的建设性;第五,单向的价值周期中的价值主体向价值客体施加的劳动即为剥削。

1.2 贡献的含义

根据字典解释贡献有三种含义:第一,进奉或赠予他人,一般指下级向上级的贡献,多为无偿的;第二,进奉或赠与,如:方今匈奴、鄯善、哀牢贡献牛马——《论衡》;第三,有助于某事的行为,或做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事,如:我们深信: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必然能对人类当前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较大的贡献——《人类的出现》。笔者在本文中所提到的贡献即第三种含义。

1.3 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即人生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属性。认识和评价人生价值所持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即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是人生价值观的内核,人生价值观是人生价值的准绳。人生价值的实现依赖于人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人生价值观的本源即不同的世界观产生不同的对人生的方法论,具体可分为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包括对人生目的及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有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和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并随之不断变化着的。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境遇、文化素养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以及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由此笔者认为:价值观是由人生观决定的关于价值的基本观念,人生观指导价值观,价值观影响并贯穿人生观实现的整个过程。人生价值观的核心是关于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的基本观点。所谓人生价值,是指在人生过程中,主体与客体需要与被需要、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从主客体上说,主要体现客体(人、物)对于满足主体(人自身、组织、社会、他人)需要具有的意义。它是人生观的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的统一。

2.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

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人的绝对价值和人的相对价值的实现。劳动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桥梁。

2.1 劳动是实现人生绝对价值的途径

劳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绝对价值实现的过程。存在主义认为以人为本的存在是整个世界的着眼点,强调人有主观能动性、意向性,能够超越自身和创造文化,能够自我实现价值和生成意义。那么我们出发点、着眼点以及深层的依据就是人的自我生成和自我实现。人不会自动成长,尤其是精神成长更不要提自我实现。劳动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转化器的角色。劳动在生产过程中使人产生快乐感和满足感,动过程就是人个体、人类整体精神不断成长的过程,人的绝对价值在此过程实现升华。

2.2 贡献是实现人生相对价值的手段

人生相对价值主要表现为本位人对他人的需求的满足。人是社会的主体人,须臾离不开社会,人一旦离开社会将一事无成。马克思曾说过,人的“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这句话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进行的。处于这种社会关系中必然会与他人他物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有供有求,实现可持续循环。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是实现自我需求的前提。人采取有助于某事的行为,或做有利于社会国家的事正是相对价值的内在要求,两者体现内涵的深层契合。另外,满足社会、国家的需求更是较高层次的人相对价值的要求。两者是彼此的内在的统一。

3.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标准

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根据不同,标准也没有定式。将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标准是由其客观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三方面具体体现的。

3.1 将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标准的客观必然性

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不过在社会实践中,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客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

单个人,一方面是价值主体,他把他人和社会作为自己的价值客体,他是需要的主体,有其自身的需要,他要依靠他人和社会的活动及其成果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向社会的索取,或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这种满足使个人得以存在和发展,从个人角度来说,这就是他的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他又成为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客体,以其活动及成果,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这就是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在价值关系中是主客体的统一,人生的价值也是人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劳动和贡献是实现这两种价值的有效手段,人的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得到满足,社会价值也得到补给。

3.2 将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标准的可能性

人生价值评价标准不是抽象的、不可捉模的,而是具体的、可以计量的,它能够量度出人们不同的人生价值。通过劳动对他人、社会做出贡献是评价人生价值实现的具体标准。我们以人生的历程来做一个具体分析:人一生下来并不立即具有劳动和贡献的能力,他首先需要索取和消费,同时通过社会的培养和自己的学习,逐步获得适应社会和劳动创造的能力,也就是说,在人生的初期有一个逐步社会化和逐步具备社会预应力的过程;在人生的中期,人能够也应该为社会积极做出贡献和创造的时期,但同时也必然伴随着一定的索取和消费,这是很明显的道理;在人生的后期,当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他仍然需要索取和消费以安度晚年,这也是社会应予以保证的。这就是说,不索取和不消费的人是不存在的。此时劳动和贡献就自觉的充当实现人生价值的标准,社会予以实现不断积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

3.3 将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标准的现实性

既然劳动价值分单向劳动价值和双向劳动价值,在特定社会制度下劳动也被赋予特殊意义。现实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的理论基础上建立的。第一次赋予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崇高地位,劳动光荣的人生价值观念,在人民群众中普遍得到认同。个人与国家利益是内在一致的,双向劳动价值在社会中占主导。正因为这样,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与阶级社会不同本质的变化,转化为真正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客观、公正、进步的人生价值评价即劳动和奉献。劳动和奉献强调把对社会的贡献摆在第一位同时强调以社会为本位来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内在统一。社会得以进步,人朝全面发展方向迈进,最终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这一度量人生价值评价标准的根本尺度。

参考文献:

[1]杨胜修.对哲学与人生的思考[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3):38-41.

[2]石峰.价值实现规律是人生的核心规律[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2006,6(4):67-71.

篇2

针对部分学生表现出的自私与狭隘,人生目标不明确,理想信念不强。甚至有个别学生认为学习无用的现状,故借助鲜活的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探讨分析,从而使学生真实地感悟到人生价值的真谛与实现的条件与途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案例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记住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使学生认识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劳动和奉献来实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树立起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成功起点的观念。

[教学重点]

人生价值的实现。

[教学难点]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小辩论会。辩题:读书无用

学生活动:双方各自选派代表陈述自己观点。

教师点评:弘扬优点,指出不足,阐明理性与局限性。并顺势导入主题。

新课: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创设情境:多媒体录像短片(感动中国人物――袁隆平)

探究活动一

提出探究问题:

1.问题:“感动是一笔精神财富,它可以让人感到温暖、让人心灵向善。”袁隆平的行为在人的价值方面对我们有什么哲学启示?

生再现已有知识加以探究说明。

2.拓展问题:幸福是每个人都想追求的,袁隆平幸福吗?这对我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有何启示?(生,略)

教师点拨评价。

二、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板书: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创设情境:多媒体:现实社会对袁隆平的评价,同时结合教材漫画

探究活动二

提出探究问题:

1.袁隆平为什么赢得群众的爱戴?

2.一个人家庭拥有的幸福和金钱越多,是否意味着就拥有幸福和快乐呢?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点拨略)

(板书: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

问题拓展:我们应坚持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

生各抒己见,探讨回答。

教师点拨评价。

多媒体显示:

名言赏析: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雷锋

过渡:从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不仅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更应该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来实现价值。

三、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多媒体:再现袁隆平的感言

探究活动三

提出探究问题:袁隆平为什说“这不是个人的荣誉,是国家的荣誉,甚至是中国人的荣誉?”

生:讨论。

教师总结点评。

(板书: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实现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过渡:人生价值的实现除了具备必要的客观条件以外。还需要主观条件。

四、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多媒体展示刘翔成功的事迹。

探究活动四

探究问题:刘翔的事迹给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有哪些启示?

生讨论回答。

(板书: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多媒体:某教育专家说道:青年学生要全面发展,智育不合格是次品,体育不合格是废品,德育不合格是危险品。

篇3

答:人们在实践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从来都不是随心所欲的,任何人都只能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正确把握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至关重要。

篇4

其次, ***员必须端正人生价值观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员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阶级即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的目标和宗旨要求***员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要求每一个***员要把实现****伟大理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推动人类社会历史不断进步,作为自己人生最崇高的追求和最大的价值。一个***员,只有真正具有了这样的人生价值观,才能变得精神高尚,眼界开阔,胸怀坦荡;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地观察事物、判断形势、分析问题,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不躁,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也只有如此,才会彻底冲破一己私利的精神牢笼,在亿万人民创造历史的广阔天地里找准自己的位置,为国家为社会为集体的利益奋不顾身地工作,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无数革命先烈和众多先进模范人物的人生轨迹,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员要无愧于***员的光荣称号,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定要在端正人生价值观这个关键问题上多下功夫。

再次,作为一名积极分子,我们要明确新时期***员应有的人生价值观系统。 第一,以为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员必须以作为自己人生价值观的理论基础。这就要求***员以理论而不是以别的什么理论为基础去观察、分析和处理人生价值问题。 第二,以实现****为最高价值目标。****是人类最进步、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人把****理想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目标。***员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以实现****为最高价值目标,才能在社会实践中产生正确的价值追求,在人生道路上保持明确的方向和不竭的动力 第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价值取向。***员是具有****觉悟的工人阶级先锋战士,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员都必须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以为社会做出最大贡献为崇高价值追求,把人生价值定位在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上。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对真理和正义,越是有所追求,越是目标远大,就越是会变得坚强、自信、豁达、大度,不易被外界的诱惑所侵蚀和眼前的困境所挫败。这样,实现的人生价值就越大。 最后,以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为价值实现途径。***员要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高度统一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认清自我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找到自我的归宿,置身于阶级、民族、国家和人类的进步事业之中,成为一个“大我”。这样,就如涓涓细流汇入大海,能获得不竭的生命源泉、无穷的力量,从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

篇5

青春需要实现人生价值,而创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途径;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青春需要创业。创业难,难创业;作为我们青年应该如何去创业呢?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是一个人评价人生目的和人的社会行为所持有的基本价值标准和尺度,是对于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才有意义的一种根本看法。一个正确、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对于人生的征途具有指导意义,是战胜一切困难羁绊的精神动力;相反,错误、扭曲的人生价值观则是人走向堕落,走向灭亡的诱因。作为21世纪的青年要以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树立正确的符合时展潮流的人生价值观。而作为电力行业,就应该牢牢记住“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

其次,要培养勤奋的学习态度。历史的车轮已经把人类带入了新千年,而随之扑面而来的就是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竞争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挑战和机遇并存,作为21世纪的青年应该如何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呢?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决不是一句空话,一个口号或是一种装饰,学习应该是明确前进的方向,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从传统意义上生产规模的竞争而转向企业学习速度的竞争,即从“大鱼吃小鱼”转向“快鱼吃慢鱼”。××市供电局也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并正朝着建设“学习型企业”的方向奋进。

篇6

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了解苦与乐、生与死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认识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苦与乐、生与死,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生死观,提高人生价值。

3.运用:使学生认识到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而奋斗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理解并学会在诚实劳动中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

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难点】

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生死观。

【教学方法】

情景展示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朗读等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完成任务的能力,组成4个学习小组,按照任务需要准备材料,完成任务。

第一组:制作PPT,演示本次课的重要概念和原理。

第二组:收集资料,制作PPT或多媒体,有选择地介绍近几年来感动中国人物的感人事迹。

第三组:收集资料,制作PPT,介绍我市我校杰出校友在就业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典型事例。

第四组:收集近年来现实社会中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并结合自身体会谈谈对苦与乐、生与死的理解与看法。

2.导入新课

在讲新课前,我们先来回答一个问题:同学们,你觉得人活着为了什么?

要求全体学生不记名写在纸上,老师马上收上来,与学生一起分享答案。

生1:为了讨个好老婆,过上好日子。

生2:为了爹妈生活得更幸福。

生3:吃喝玩乐,享受生活。

生4:住别墅、开宝马、有美女陪伴。

生5:为社会做点事。

……

设计意图:使学生内心产生共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活思维。

讲授新课:

教师:人活着为了什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生观问题,在我国当代青年中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其实关于人生价值问题的讨论已发生过多次,例如:1979―1980年围绕潘晓提出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论题为中心的讨论,张华救老农值不值得等问题的讨论,都涉及什么是人生价值及衡量标准是什么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人生价值?

引出课题“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板书)

一、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板书)

刚才同学们畅想了一下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在此我们先要搞清本次课要牵涉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根据分工

活动一:请第一组代表展示并讲解本次课的重要概念和原理。

重要概念:社会价值、自我价值、苦与乐、生与死的含义。

重要原理:人生价值、苦与乐的含义及辩证关系。

设计意图: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

同学们弄清楚了以上重要概念和原理后,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那么,怎样才能既实现自己的生活理想,又体现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呢?接下来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

二、人如何才能活得有价值呢?(板书)

活动二:请第二组代表展示制作的PPT或多媒体视频,有选择地介绍近几年来感动中国人物的感人事迹。

1.介绍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中千手观音主演邰丽华的感人事迹。(视频展示)

2.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丛飞的事迹。

3.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三栖尖兵何祥美感人事迹。

(视频时间长短,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剪辑)

教师围绕观看的视频内容组织学生讨论问题:(1)大家思考一下,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用什么来衡量呢?(2)他们的事迹为什么会感动中国?他们的人生价值和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发言交流(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懂得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是看他从社会、他人那里得到了什么,而是看他为社会、为他人尽到了什么责任,作出了什么贡献;也就是说,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以上人物都在本职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是我们青年人学习的楷模。同时让学生从这些普通人不平凡的事迹中获得情感的认同。

活动三:小组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教材P147调查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应聘提出三大必备条件:个人基本素质、基本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有75%的企业负责人特别强调:“目前不少大学生在应聘时,各种证书可以拿出一大堆,而职业技能和素养却体现不出,专业知识基础也相对薄弱。”在个人基本素质方面,89%的企业希望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素质;79%的企业认为,应届毕业生初到工作岗位时都欠缺一定的社会协作能力,必须接受一定培训;还有76%的企业认为大学生应当提高自我认识、准确定位。在基本职业技能方面,企业认为学生应具备的技能为:写作能力、钻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在职业素养方面,有89%的用人单位希望大学生具备诚信的职业道德素质。

请同学们讨论谈谈这个调查结果对职校学生就业有什么启发?(学生讨论,每组派代表课堂交流)

教师总结:人的先天条件无法改变,因此后天的努力和奋斗就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意识到想多赚钱,过上好日子、活得有价值与人的素质、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辩证思维能力。

三、我们职校学生怎样做才能活得有意义呢?(板书)

活动四:请第三组代表展示收集的资料或制作的PPT,介绍我市我校杰出校友在就业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典型事例。

创业典型:孙晓东(杰出校友、苏州天堂居集团公司董事长,全国民营企业五百强)、张权方(杰出校友、常州市家装行业精英)。

就业典型:邓建军(常州人、百度搜索称为共和国的脊梁、蓝领精英)、储永坚(杰出校友、常州市首届十佳金蓝领)。

课本P148小王的做法给你什么启示?结合实际谈谈我们应如何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人生价值?

学生讨论并谈体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今后就业方向畅谈自己对人生的规划,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方法、途径等。

设计意图:用学生兄长的成才典型例子告诉在校的同学们,只有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在劳动中奉献社会,既实现了自己的自我价值,又更好地体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而“奋斗”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学生收集杰出校友的资料,也是一次很好的自我教育过程。

教师总结:人生价值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轻松完成的,也不都是靠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更多的人要在平凡的生活中,从一点一滴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小事做起,立足本职岗位成才,在就业创业中一步一步地逐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还要有恒心、有毅力,有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执著追求。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过程中,让自己过上美好的生活。

四、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生死观(板书)

活动五:请第四组代表展示收集的近年来现实社会中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并结合自身体会谈谈对苦与乐、生与死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1.大学生徐本禹的事迹(去贵州贫困山区支教,当选为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2.死得光荣――武文斌事迹(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我们一定要多救人,才能对得起身上的这身军装”。这是一个普通的战士对老百姓的承诺,更是对共和国的承诺。

3.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原第一书记沈浩事迹。

4.原河北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省国税局局长李真受贿、贪污案被判死刑的警示。

5.江西省原副省长贪污受贿被判死刑的警示。

(以上典型案例可有选择地利用)

学生讨论并谈感受:学生们对苦乐观和生死观有自己的看法(略)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通过分析现实社会中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给学生以强烈的对比,从而在内心产生强力的碰撞,引导学生只有遵纪守法、诚实劳动、为国奉献,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事例对比中学会思考,并在思考中体验、感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师总结引导:苦与乐是客观存在的,要在劳动中创造快乐,并保持乐观的态度,正确对待人生中的“苦”,在困难面前乐观进取,积极向上。

怎样才能做到生得有价值,死得有意义?

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勇于进取,迎接挑战。

崇尚真理,在国家民族危难时视死如归。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要生的精彩,死的有意义,要以正确的苦乐观和生死观为指导,更好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才能提高人生价值。

活动六:配乐诗朗诵

最后全班同学齐声朗诵配乐诗“有的人”作为本课结束

(课件显示)臧克家的诗――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设计意图:前后呼应,使学生的正面情感体验达到,有多重收获。

本课小结:本课我们学习了两个问题:一是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人生价值,二是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生死观,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提高人生价值。

作业:

树立正确人生价值活动设计方案:(400―500字)

由于种种原因,你正在面临死亡,终期将至,时间只允许你再做最后5件事,你会做哪5件事,并排出先后次序,然后写下你的遗嘱(只写50字以内)。每个成员认真思考后写下决定和遗嘱,谈谈你在写的时候有什么感受,这些感受对你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次课体验、感悟到:人生在世,有很多事值得我们去做,要使自己活得有价值,一定要珍惜现在,活好自己的每一天,使自己的人生过得充实精彩而有意义。

教学反思:

篇7

关于人生价值的讨论,应从几个不同的层次来进行。大致包括三方面:第一,作为人类群体中的一员,人在宇宙中有无价值?第二,作为个体中的人,又有无价值(即是否具备人格价值)?第三,衡量一个人价值所在的标准,即人如何存在才是有价值的?当然,对所有问题的研究和探讨,都不能偏离一个中心:以人本身为出发点。否则,这些讨论都是没有意义的。

人类价值的问题,概括地讲,就是人在天地宇宙间居于什么位置的问题。所谓天地宇宙,涵盖的范围甚广,将一切事物都囊括于其中了,古人称之为“万物”。人类价值的体现就在于,人在宇宙万物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主流的儒、道两家派别,均对这个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

古代儒家认为,人是万物中最可贵的。“贵”在儒学各种典籍中屡见不鲜,实与今日“价值”是意义相通的一个词。天地万物之间,人才是最有价值的。这也应是儒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易传》讲天、地、人为“三才”,将人列入了“三才”之一。可见其在肯定天地伟大的同时,亦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是除此之外,最有灵气的存在者。荀子讲人之可贵,说的最为明确:“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这是在讲,人的可贵之处,就是在于有“义”,即在于有道德意识,这是从德性的角度而言的。这也是儒学在认识人的存在价值这一问题上最有意义的一部分。人何以在天地之间占据优越的地位,成为“三才”之一,最重要的特征在于,人具备了区别于动物兽性的“人性”或者说“德性”。孔子说过:“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可见道德意识成为了人在天地间占据最高地位的重要依据。并且这一观点一直延续到了汉宋诸儒。宋代周敦颐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可见人吸取了天地间的灵秀精华,在万物中居于顶端的位置。邵雍亦说:“人也者,物之至者也”,“唯人兼乎万物,而为万物之灵”。此处,主要从肯定人的智能居于万物之首这一角度来肯定人在宇宙间的地位和价值。

道家崇尚“自然”,但也承认人在天地间的重要位置。所说的“自然”,更加倾向于一种人生态度。人能够认识到并努力于做到这一点,在道学家们看来,是十分可贵的。老子认为人是四大之一,他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从而肯定了人在宇宙万物中的重要位置。其观点并不像儒学家那样,将人比之于万物的优越性做了较为彻底地肯定。这与道家基本的思想宗旨密切相关。道家尚“自然”,在重视人的同时,亦格外关注宇宙万物本身,而不像儒家学说那样,擅以万物衬托人的杰灵。但从其中仍不难看出,其对于人所具有的道德意识和智慧的肯定。道家思想建立基础应当是以求“本真”,即求“道”作为最高目的的。自然关注的中心对象仍不能脱离“人”本身。庄子作为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在关于人生价值问题的讨论上,走入了另一个极端,他提出了“物无贵贱”的齐物论。他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庄子认为,人类自以为贵,不过是人的主观偏见。在他看来,人的存在价值和万物是“同一”的。由此可见,庄子是站在一个绝对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人的价值问题。但也正是因为此种“主观偏见”,讨论人的问题才有其特定意义。所有哲学研究的要义,最终都要回归到对人类思维有所启发,或对人类发展有所影响这样的出发点上。尽管这种影响是精神性的,但从长远来看,亦有延伸到物质领域的可能性。庄子比较彻底地否定了儒学关于人生价值的基本规定,陷入了极端的虚无主义,在这一点上,并不被大多数学派所认同。

既然人能够认识并肯定自己在宇宙间的地位及价值所在,那么人关注自己本身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个人的存在是否有价值,也就是说是否具备适当的人格价值。“人格”一词,在古代来讲,应当与“人品”一词意义相通。人人都具备各自不同的特点,或高或低。而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归根到底还在于探讨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儒道两家根据各自的价值观,都分别构建了其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而理想人格的实现,本身也是个体价值目标的实现。

孔子肯定了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意志,并且认为,人人都有实现“仁德”的能力。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义。”亦即每个人都有实现高尚品德的潜能。孟子更进一步,提出了“良贵”说。他认为人天生具有至善的、崇高的人格或品格。他说:“人人有贵于己者”就是这个意思。除此之外,儒学似乎还有一个基本观点,人格价值远远高于物质富贵的价值。荀子说:“意志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但儒学对于人格的最高追求还是“成圣”。孔子将圣人看作是最值得众人效仿的典范,孟子也认为人人都可以成尧舜。到宋明时代,周敦颐明确地说:“诚者,圣人之本。”由此可见,圣人不仅是仁德的化身,也是普通百姓效仿的楷模。作为普通人,也可以通过不断地自我提升和修炼而通向圣人之境。

道家也特别重视人自身内在的品格精神,十分关注人自身最高价值的实现。在这一点上,可以说,道家似乎比儒家走得更远、更深入。他们的人格价值观往往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就其本质而言,道家亦没有脱离以人为本这样的思想宗旨。如何避免使人走向歧途,事实上也是道家立论的根本宗旨。在对理想人格的描述上,道家认为贵在求“真”,即求“道”。而老子认为的“圣人”,实际上就是“得道之人”。他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庄子把得道后的“知”叫做“真知”,而把得道之人叫做“真人”。其实也就是“圣人”。可见,道家塑造的理想人格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得道之人必与“道”合而为一。如此,人从肉体到精神都可以做到自如而不受外物及自身的束缚。第二,圣人不受世俗观念的制约。与“道”合而为一,就标明是以追求超脱世俗的一切为最高目标的。

相比较而言,儒道两家关于人格价值的基本观点仍然是十分相左的。但也并非没有相通之处。比如,两家在人对自身人格的修炼、提升的问题上,都同样非常注重内省,而较为轻外物。自我反省,求助己身,反而成为两家追求成圣境界不谋而合的一条途径。在这点上,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在修身方面的基本面貌。基于一种较为消极的“隐世”的主导思想的影响,道家关于人生价值的实现,或许仅限于自我的内在修炼,而最终达到的效果似乎也是越隐越好。

由上可见,儒道两家作为理论宗旨迥异的哲学派别,之所以会形成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其中必定有着不同的价值衡量标准。以人本身为出发点,如何看待人生价值的标准问题,即人如何存在才更有价值,也就成为儒道两家深入探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了。

儒学者本着积极入世的态度,强调每个人须尽自己毕生的努力立功、立德、立言。即使不能三者齐备,居其一亦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途径,必然是由“内圣而开出外王”。可以说这一观点上至孔孟一直延续至今。孔子对于入世的态度是迫切而坚定的。比如,子贡问曰:“有美玉于斯,韫匮而藏诸?求善贾者而渚者?”孔子回答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沽者也!”他以“待沽者”自居,期望得到重用,从中流露出强烈的入世担当意识。而在极端的条件下,真正的儒学者则能够做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可见,“仁”是儒者为之终身奋斗的目标,也是他们将之视为高于自己生命的不朽信念。抛开其时代的局限性不谈,此种可贵的人生态度,在今天日渐浮躁的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道家亦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如老子说:“名与身孰轻?身与货孰多?得与亡殊病?”。但其中所藏意蕴与儒学是有差异的。道学家们不像儒学家们必须入世担当那么迫切,反而是消极无为的,极力主张“出世”的精神追求。道家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为。老子认为,人的生命源于道,那么人在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的问题上自然也不能背道而驰。人只要做到了“自然”、“质朴”,也就最大程度地体现了自己的价值。而这其中贯穿的一个重要法则,就是“宁静淡泊”、“致虚守静”。道家思想坚决否定儒家的各种道德礼仪规范,认为那些都违背了人的本性,而视之为洪水猛兽。老子曾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因此,道家学说关于人生价值的界定,似乎并不显得特别有意义。它过分地强调立功、立德、立言的相对性,因此并不足为训。但并不是说道家学说这种观点就毫无可取之处。道家倡导的“出世”态度,古往今来,迎合了很多人“趋利避害”以摆脱人生之苦的心态。不论生活在什么年代,人一生中多少都会有失意之时,在感到前途渺茫时,都多少有些消极厌世的情绪。而道家学说在保全人的生命这一环节上功不可没。

综上,随着人类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自身的各种问题不断凸显出来。人如何主宰自己,使身心获得正确的发展,是我们每个现代人都应努力思考、积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如何实现人生、人格价值的问题上,我们应当对两家学说取长补短,而不应彻底倾向于任何一方。作为生活在社会当中的人,我们要顾及他人、社会,对于个人而言,我们还要顾全自身。我们尽毕生所能追求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但同样的,我们不应该放弃“全生贵己”的理想。

参考文献:

[1]于立庚.儒道结合[J].吉林大学学报.2008(4).

[2]宋志明.儒道价值观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4(1).

[3]余卫国.儒道人学思想辨析[J].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4]陈朝辉.儒道生死观相略[J].齐鲁学刊.1994(3).

[5]方兴华.略论儒道的对立和互补[J].孔子研究.1990(3).

[6]安继民.论儒道互补[J].学习论坛.2007(3).

[7]杨国荣.儒学在近代的历史使命[J].孔子研究.1994(3).

篇8

2.金钱至上。有的大学生崇尚拜金主义,把“挣钱多”“升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认为读书无用,“书读万卷不如腰缠万贯”。他们把大好的学习时间用在赚钱上,在大学校园里掀起一股不可忽视的“厌学风”。有些大学生唯利是图,忘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在金钱的诱惑下,不择手段,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和信仰走上犯罪的道路。把金钱看成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唯一标准。“找工作”看“前途”,“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成为他们的口头禅,梦寐以求地一大学文凭为跳板来谋取金钱和地位。

3.享乐至上。有的大学生认为“人生在世,吃喝二字”表现为不思进取,忽视学业,满足于“60分万岁”。他们懒散怠慢,不把大量时间用在学习而是用于网上打游戏、聊天上,吃喝玩乐成为他们生活的大部分。他们甚至不考虑自身经济承受能力,花钱大手大脚,视父母辛苦劳动如粪土,用名牌,摆阔气,相互攀比,追求高档次消费只求超前享受,不安心学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如上海高中学校就出现了日本等西方国家才有的女。

4.功利至上。大学生做事带有极强的实用色彩主义,个别同学为人处世以是否能给个人带来好处为出发点,忽视人的社会价值。比如青年入党是一件政治上要求进步的好事,但他们把入党作为追求个人发展,打造择业和就业竞争的资本的功能性手段。这是市场经济下实用主义功利性促发的投机性政治热情,是入党动机的不纯的一种体现。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但觉不会参加第二次相同的公益活动,因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阅历。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作为尚未走上社会的大学生,目前根本任务是努力提高自我价值,提高自己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现在大学生中很多独生子女居多,加之有些家长的盲目溺爱,使他们很少面临困难、挫折;基础教育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忽视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加上生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引导”,当他们面对大学无拘无束的生活时,便开始倡导不正常的自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滋生出倾斜的价值取向。面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种种误区,如何纠正当代大学生错误的人生价值观是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战。而要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靠外部教育和培养,包括学校教育、社会影响等;二要靠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和锻炼,提高内在素质。

1.人生观的教育纳入德育课。要贯彻德育教育为首的方针,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教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育人的根本环节,学生成长过长中所需要的“精神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德育课堂伴随学生在校阶段的始终,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人生的价值观基本内容,明确人生观才是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人民服务才是正确的人生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目标的有效途径;人生价值的大小不是你索取的多少,而是看你对社会的贡献。

2.作为教育主导教师在重视传道解惑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人生价值观的教育不仅仅是德育教师的事情,更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课堂教学是各个学科教师来进行的,学校要抓师德教育,让教师首先成为持有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人,增强教师育人观念,使教师结合自己教学工作将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到各项教学环境中,把正确的人生观渗透到学生的心中。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出表率,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人格魅力感染每个学生。

3.采取多种方式积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过去的教学中只注重抽象灌输,学校应转变教育理念,重新调整工作思路。在对学生教育的过程要贴近学生生活,结合学生自身实际,避免简单教与学,应当把他们作为行动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教学活动,采用开办讲座、举办辩论会、进行演讲等多方式,寓教于乐,深入浅出,注重知行统一,务求实效。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打造网上学习冲浪阵地,主动开展网上教育活动。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把“要他做”转变成“他要做”。鼓励学生把对人生价值观的认知放到实践中加以体验与践行。这样才能让一切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无所遁形。

4.学校要重视与社会的沟通,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环境。学校与社会的期望是一致的,都需要培养品学兼优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贡献的人才。社会要形成扬善惩恶的风气,多为学生树立正面的道德楷模,通过媒体大力宣扬各行业榜样,为学生社会实践创造良好条件。学校可以请一些杰出的人士来校与学生沟通交流,积极的为学生广开社会实践之门,积极引导,让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感受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客观认识社会现象,摆正自己位置,主动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调整到正规轨道上来。

5.学校要加强与家长沟通,促进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大学阶段,学校与家长沟通多处于真空状态,双方沟通很少。学校要在教育活动中要与家长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避免目的一致而手段不同,造成学生不知所措,最终没有收到效果。学校与家长要对学生加强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增强家长与人责任感,使学校与家长达成共识,促使家长积极的正面配合学校教育工作,同时通过自己言传身教引导孩子,鼓励家长主动与学校联系,共同承担起教育的重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艰苦创业教育、吃苦耐劳教育和竞争与合作教育引导学生科学的设计人生道路,明确对家庭、对集体、对国家、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争取早日成为社会有用之人,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6.在学习中加强自我修养。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一个人是否有价值,能否实现自我价值,源泉在于学习。有的学生学习好有的则吃力,主要原因是每个学习的目的、动力、态度和方法各不相同。所以学习的过程是自我修养的过程,包括学习方法的修养,学习目的的修养,学习意志和毅力的修养等等。在学习中不断明确目的,端正态度,试探性的摸索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学习是艰苦的,是漫长的,所以学习需要勤奋,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

篇9

理性精神是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具体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哲学课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的理性和深刻。哲学课以培养学生理性精神为目标,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用的基本观点全面辩证地认识世界并作出理性的判断和明智的选择,并最终投身于社会实践中。

教学目标的转变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内核和课堂品质。以理性精神为目标的哲学课为感悟哲学之美营造了氛围。改变以往对知识过多的讲、记和练的枯燥学习过程,而是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了对知识的运用上,让学生学会用知识解决问题,将知识转化为素养,培养学生具备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以《实现人生价值》一课为例,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即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的具体途径有哪些等问题上,而是要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实现人生价值的价值引导,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塑造学生的品格。基于此,本节课以规划职业生涯为活动主线,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职业来实现人生价值,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实?F人生价值。本节课设置了四个学习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了解自我”。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性格透视”来思考“我是什么样的人?”通过“兴趣能力伴成长”活动来思考“我的兴趣、能力是什么?”通过“价值拍卖会”活动来思考“我的价值观是什么?”;第二个学习环节是“了解环境”。通过职业现状调查活动来探究“外界环境允许我做什么?提供了哪些条件?”;第三个学习环节是“智慧选择,实现价值”,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描绘职业蓝图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我的选择是什么?我如何达成我的愿望?”;第四个学习环节是“职场体验”,这个环节通过学生采访行业导师,制作电视节目来体验主持人、记者、编导等职业。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不仅暗含了知识线,还给学生提供了理性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平凡的职业来实现人生价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思辨能力,让学生在思考人生价值的过程中领悟生命的意义,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规划人生。

二、以真实情境为载体,创设哲学之美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真实的情境,需要真实的意义。具有理性精神的哲学课堂应充满质疑、激辩和洞察。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通过真实情境创设哲学之美,引导学生通向理性思维的大道。

(一)学会洞察、理性判断

请同学们描述自己的性格并根据自己的性格匹配职业。请同学们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来思考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是什么?并思考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相符合吗?最后通过“我最看重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分组调查、职业问卷、整理资料和课堂展示来完成。)

通过这几个问题层层剖析,引导学生真实表达自我、理性分析自我。因为只有在理性且全面地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探索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和课堂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对自己做出理性且全面的反思和权衡,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规划力。

(二)学会鉴别、理性分析

请同学们在网站jobsoso上搜索相关职业,并对所选职业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并对相关行业现状进行讨论,全面深刻地剖析社会给我们提供的客观条件,了解真实的社会,并在这个过程中思考如何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

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选择职业不能仅仅考虑自身,还要考虑社会的要求,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现实中体验真正的职业现状,理解工作的艰辛,理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学会质疑、理性选择

请同学们“描绘梦想蓝图”并进行真实的“职场体验”。梦想和现实的距离有多远,先描绘再体验,让学生敢于质疑自己,并通过实践来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梦想蓝图。

学生了解了自我、分析了社会并做出了理性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选择都是不同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每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要学会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学会分析,学会辨别,学会质疑,学会选择与放弃,努力拼搏,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价值。

三、以对话来碰撞情感,感悟哲学之美

思维和情感通常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教学对话应传递真情感、表达正能量。以培养理性精神为目标的哲学可能包含质疑和批判,但这与真情实感并不排斥。有魅力的哲学课应将理性与情感融合,寓情于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对话碰撞情感,感悟哲学之美,启迪美好人生。

篇10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female college students;life values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004-02

0引言

人生价值观是人生的理论指南和行为动力,它决定着人们为人处世的态度,制约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大学阶段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研究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现状,透视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对于解决女大学生的人生困惑,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取制作调查问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整个调查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问卷的设计。人生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观念系统。在参考相关书籍文献的基础上,主要从人生价值目标、人生价值手段、人生态度等方面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在设计问卷时,对同一内容的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加以考察,以求调查结果能够比较真实准确。第二,问卷的发放与统计。本次问卷调查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答卷146份。问卷的问题分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两类。在统计过程中,百分率按照四舍五入的计算方法取小数点后第一位。

2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 人生价值观从总体上看是积极的和进取的调查显示,无论是在人生价值目标、人生价值手段还是人生态度方面,多数女大学生都是健康向上的,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于“您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72.5%的女大学生选择做一个“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55.0%的学生选择做一个“有道德、讲良心的人”。而对于“从祖国、事业、自己、父母、配偶、子女、朋友、金钱这八个选项中,选出最重要的两项”这一问题,排名前三位的选项分别是父母、事业和朋友,其中有77.5%的选择了父母。从父母在两项选择中遥遥领先,朋友也位居第3位可以看出,当代女大学生仍然在继承和发扬着我国优秀的伦理和道义传统。对于“人生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说法,有70.8%的女大学生明确表示赞同。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在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她们有理想,希望自己将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她们有强烈的荣誉感,希望自己可以通过拼搏进取和诚实守信来实现人生目标;她们有良好的品德,尊敬父母、重视友情、肯定善行;她们积极向上,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总之,当代女大学生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这体现出她们人生价值观的基本成熟。

2.2 传统价值取向淡化,市场经济价值取向初步确立由当前的社会存在所决定,当代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传统人生价值观的淡化和市场经济人生价值观强化的趋势上。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在回答“为实现人生目标,您会怎样做”时, “拼搏进取”、“诚实守信”的选择率分别高达78.3%和73.3%,其它诸如“随机应变”、“勇于冒险”等符合市场经济的牟利、竞争原则的也分别有41.7%和36.7%的选择率,而“满足现状,得过且过”的认同率只有2.5%,体现出市场经济生活中竞争、优胜劣汰的意识对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有着较强的支撑作用。在传统人生价值观中,人们一向肯定重义轻利和只讲贡献、不图回报的行为,但是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在回答“您认为道义和金钱哪个更重要”这一问题时,认为“两者一样重要”的学生占56.7%,比 “道义比金钱重要”的选择率42.5%高出14.2%;而对于“您怎样看待贡献与回报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有高达65.8%的女大学生选择“既要讲贡献,也要讲回报”,还有10.8%的甚至选择了“以最小的贡献,获取最大的回报”,而选择“多贡献,少回报”和“只讲贡献,不讲回报”的一共只占21.6%。这一方面显示出当代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理想逐步抛弃了空想成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女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漠视社会价值和奉献精神减弱的倾向,带有消极的庸俗化色彩。

2.3 集体主义价值观依然较强烈,但价值倾向从集体本位向个体本位偏移如何认识和处理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回答“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您会怎么办”时,明确表示“以集体利益为重”的占35.8%,而回答“兼顾两者利益”和“视情况而定”共有60.9%。与此相似,对于“在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时,您会怎么做”这一问题,选择“利己但不损人”的占40.8%,位居四个选项的第一位。对于“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这一说法,更是有73.3%的女大学生表示“赞同”,10.8%的表示“说不清”,而选择“不赞同”的只有15.8%。由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到,一些女大学生仍然认可集体主义价值观,并且希望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取得利益的平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旦出现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利益矛盾时候,天平往往朝着有利于自己的一方倾斜了,这反映了当代女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主要还是实用的、功利的和自我的,也就是说,世俗性的价值目标正在取想主义的价值目标。

2.4 价值评价标准具有明显的矛盾性和双重性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复杂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成员的生活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和冲击,社会上各种价值观念的冲突直接影响着当代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导致一部分人出现矛盾的认知。这种在人生价值观上的矛盾性主要表现为回答理论认识问题和实践选择问题之间相脱节,例如,对于“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由什么来决定”这一问题,75.0%的女大学生认为取决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选择“社会声誉、名望的高低”,“地位的高低、权力的大小”和“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少”的分别只有12.5%、8.3%和3.3%。然而,针对“您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只有11.7%的女大学生想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选择率位居该题6个选项的最末位;同样,对于“您上大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一多项选择题,选择“获得更多的知识,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的也只有40.0%,远远低于“提高学历,增强竞争能力”的72.5%和“能更好地完善自我”的66.7%的选择率。这种理论认识和实践选择相脱节的情况,可以理解为是女大学生“在社会正统意识形态所形成的群体压力下所采取的一种从众行为”。[1]她们在人生价值标准上的矛盾和困惑,反映了她们在社会规范和自我需要之间徘徊、游移的价值选择,充分体现了她们在社会转型期的复杂心态。

3思考与建议

当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总体上是令人满意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积极引导。在教育引导过程中,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帮助女大学生增强自信心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个人的自信心。”在调查问卷中,对于“您对自己的才华和能力的自信程度如何”这一问题,有42.5%的女大学生选择了“不太自信”,还有3.3%的选择“很不自信”。而对于“面对将来的社会竞争,您……”这一问题,也有35%的女大学生选择 “有点担忧,怕适应不了”,更有5%的觉得“很害怕,无所适从”。因此,树立和增强她们的自信心应该成为人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要增强女大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要给予她们更多的关注,要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利于树立和增强自信心的活动;其次,要向学生传递性别平等的观念,肯定女大学生们的长处,对她们的才华和能力予以认可与鼓励;再次,树立典型,进行榜样示范教育,要号召女大学生向优秀的、成功的女性学习,更要注意发现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使之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3.2 与时俱进,加强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我国正处于以经济全球化为大背景的社会转型时期,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不断变化更新,同时,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育引导工作必须体现出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工作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不同的个性和成长背景出发,区分层次,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具体地动态地把握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趋势,不能凭自己的主观经验和一些表面现象来进行教育引导工作。此外,教育者要具有开放的视野和现代化的价值观,对人生价值观鲜明的时代性给予充分的肯定与宽容。要以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正视当前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与前辈的差异,肯定她们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惟有如此,才能真正走入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世界,从而真正做好她们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工作。

3.3 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人生价值观教育引导工作课堂教学是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但是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还需要经过长期的生活积累和文化熏陶。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2] 因此,要使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必须采取多种形式,从多渠道入手形成合力。

3.3.1 校园文化建设人生价值观属于文化范畴,校园文化建设对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大学的软环境,不论是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管理,还是服务保障工作,都会对女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时间和空间,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为重要内容,发挥女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她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要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的集体活动,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为人生价值观教育服务。

3.3.2 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基本途径。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源于生活,也应在生活中得到升华和内化。因此,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时间,让女大学生有组织地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宣传、文化科技“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活动等,为社会服务,全面了解社会、感受社会,使自己的价值认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培养自强、自立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3.3.3 日常管理正确观念的树立,不能靠顺其自然,而是需要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女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大学中弘扬什么,制止什么,对她们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将是非常巨大的。因此,要以管理为载体,把人生价值观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融为一体,做到管理育人,帮助女大学生矫正偏离的价值行为,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篇11

人生责任是一种社会意思,对社会和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都有重要作用。一个尽职尽责的人是能为社会所接纳的人,是顺应社会需要的人,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人。同时社会责任的履行还能大大的提高人的精神生活。对于社会来说,人人尽职尽责就意味着全社会的稳定,有序和快速发展。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一定要增强人生责任感,也别是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在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强化自我责任认真学习刻苦求知,明智笃行,严以律己,发奋成长,自觉承担起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其次,在贡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的实现,就客观形态而言,是贡献与索取的有机统一,而其根本就则在于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贡献。因此,大学生要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贡献和索取的关系,把握人生的根本方向,在贡献社会中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要要求我们培养“贡献大于索取论”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知识能力,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另外,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当代大学生要艰苦创业,首先就应该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坚持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切实增强劳动创造的自觉性,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锻炼,长知识,长才干,培养自身吃苦耐劳的意识和品格。对于处在人生黄金时期的大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就需要用不怕困难、孜孜不倦的精神投入到无止境的学习中去,争取成为新时代有知识,有文化的一代劳动者,为自己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还有,要做有道德的好公民。

一、培养“五爱”精神

“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异常,做到“五爱”既是大学生应当履行的道德责任,也是大学生笔削自觉承担的法定义务。

二、加强“三德”修养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三个着力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个方面可以履盖每个公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领域,指导公民处理面临的各种关系,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内容。每个公民应当在公共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在职业活动中遵守职业道德,在家庭生活中遵守家庭美德。大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是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体现。

“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公民最基本道德规范的新概括,它继承了传统道德的精华,总结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反映了时展的要求。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在形式上采取了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基本的道德规范。

三、做诚实守信的大学生

诚信即诚实守信,它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一切道德规范都是在此基础上得以建立的,更高的道德规范是以诚信为基础的,也就是说,设有诚信就设有道德本身。在大学生今天的学习过程和未来的职业生活中,诚信将成为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

最后,开拓人生新境界。

一、积极进行文化素质修养。要选修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多掌握一些文、史、哲方面的知识;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

二、积极进行思想政治修养。大学生应当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较新的思想观念和境界。思想素质的中心内容,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人的本质,人的社会化,人生理想、价值、信念和态度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都应有较高的修养。

篇12

在课堂上教师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分析事例中人物的感人语言和动人的行为,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说明他的言行就是为社会或是为他人担负了责任、或是作出了贡献,受到了人们的好评和赞赏,从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篇13

一、角色定位准确是实现高校辅导员“两化”的基础。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虽然(中发【2004】16号)和教育部21令对辅导员工作做了明确的定位,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定位,学生、家长、社会、教职工对辅导员工作的定位在认识上还有较大差距。

1、辅导员自身角色定位要准确。

辅导员自身角色定位不准确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就辅导员自身而言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因素。笔者认为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两化”,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强化辅导员角色定位,一是增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潜心育人的人生价值取向,这是由高校辅导员工作性质决定的,他们的工作没有白天和夜晚之分,没有上班和下班之别,他们工作的时间及付出的劳动无法用金钱去衡量,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也达不到较高思想境界的,二是增强对国家、社会、家长、学生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意识,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他们必竟社会阅历浅显,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认识以及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客观上需正确引导。这是学校为国家、社会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政治原则问题。三是要具有探索高校辅导员工作规律的特殊能力,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不是没有规律可循,只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理顺各种关系,从细节入手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四是必须熟悉专业人才规格培养目标的能力,大学生入校渴望获得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就业形势和专业发展的前景,凡是具有专业背景能及时准确传递各种最新最快信息的辅导员,学生和学生家长的认可度是很高的。

2、学生、家长、社会对辅导员工作定位要正确。

高校辅导员是“保姆”吗?不是,是把辅导员观点强加给学生吗?也不是,辅导员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辨别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能力,为学生搭建成功成才的平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适应社会,追求发展,最终达到自主学习,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较高境界。

3、教职工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认识和定位要到位。

辅导员既不是分流富余人员,也不是滥竽充数,他们是高校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过程殊的教学形式,这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对人才培养,教学生活秩序的稳定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同样为学校创造了许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应该得到教职工的支持和理解。

二、建立考核培养激励机制是实现高校辅导员“两化”的关键。

目前高校辅导员学历考试、专业结构、工作能力、工作方法、工作效果参差不齐,这与高校辅导员的要求是有较大差距的,要实现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培养考核激励机制。

1、完善培训考核机制。

辅导员不是万能,面对的服务对象需要在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方向,人生价值观以及心理健康、就业创业等方面进行指导,只有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才能更好地完成辅导员肩负的各种任务,培训的内容、形式、方法应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如定期参加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专职辅导员短期培训班,通过系统培训,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班风学风建设的一般规律,以便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二是以会代训,主要针对对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找准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对策。三是以老代新,指定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强的辅导员对年轻辅导员进行工作理念、工作方法的指导。四是参观学习,主要是学习省内外同类高校辅导员的先进经验。五是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辅导员经验交流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2、落实奖惩激励机制。

辅导员工作面较广,弹性大,见效周期长,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能挖掘辅导员的潜能,调动他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建立定期考核的量化评分标准,考核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成效相结合,考核结果与本人绩效工资奖励部分相结合。二是对考核优秀者除给予评先评优晋升职称职务外,要利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使他们的艰辛劳动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可。三是对考核不合格者,经教育后工作仍无起色应给予转岗、待岗或解聘,以增强辅导员工作的紧迫感,危机感,忧患意识。

总之,学校辅导员的政治倾向,职业素养以及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认知水平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是当代高校教育的客观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杨铁军;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职能定位演变过程回顾及启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年11期。

[2]俞雪琴;专业化进程中高校辅导员素质及其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王柏 王羽;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探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06期。

[4]肖新宇;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