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人生价值的实现实用13篇

人生价值的实现
人生价值的实现篇1

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人生价值的实现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融会贯通】

原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就业观;企业要坚持依法纳税,诚信经营公民要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要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等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社会主义的本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遵循价值规律、纸币发行规律以及社会发展规律;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行使权利的三项原则;政府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以及我国的外交政策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生价值的实现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企业经营者的社会责任公民的基本义务和有序的政治参与;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做优秀文化的创造者和享用者;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坚持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统一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上【热点链接】

材料一下图为对摔倒老人搀扶态度统计图。

材料二2012年是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举办10周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评选标准是:为推动社会进步、时展作出杰出贡献、获得重大声誉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人物;在各行各业有杰出表现、在国家重大项目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迹的人物;以个人的力量,为社会公平正义、人类生存环境作出贡献的人物;个人的经历或行为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价值取向及时代精神,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人,体现中国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的人物。

(1)请结合材料一,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国家如何有效解决材料反映的问题。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知识谈谈对这个标准的认识。

(3)央视《感动中国》节目走过的十年间,感动了国人,也感动了世界。试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感动中国》节目体现的央视的价值取向及此举的目的。

参考答案:

(1)我国政府要依法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全国人大及常委会要加强立法工作,从立法层面保护助人为乐者。

(2)这个标准说明了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劳动和奉献;我们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央视连续十年不间断地举办《感动中国》节目,这反映了央视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既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又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和人生选择具有导向作用。央视此举的根本目的是唤醒国人,激励国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创新试题】

2012年6月,广州先后出现了“托举哥”周冲、“夺刀侠”黄兆景见义勇为的先进事迹。广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及有关负责人对“平民英雄”都给予了慰问并颁发了见义勇为证书及奖金。回答1~2题。

1.对上述材料中见义勇为的先进事迹认识正确的是

A.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

B.人生价值包括贡献和索取两个方面

C.以暴制暴让社会更美好

D.人生的价值就是贡献和劳动

2.对见义勇为英雄们获得的奖金,你对他们的建议是

①拒绝接受,施恩不图报是我国的传统美德②拒绝接受,有回报的道德行为没有意义③可以接受,人生价值包括贡献和索取两个方面④可以接受,但必须捐给慈善机构

A.①③B.①④

C.③D.②④

“作为一名工人,我只是完成了本职工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只是履行了在党旗下的誓言。是雷锋这一光荣而伟大的名字,赋予我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是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的“幸福观”。回答3~4题。

3.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的“幸福观”的哲学真谛就是

A.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B.树立我为人人的理念

C.坚持人生的价值只有贡献

D.学习雷锋是快乐的源泉

4.有人认为,人们生命历程中的“成功”是一阵子,“生活”是一辈子。我们都需要更好地去把握“一阵子”和“一辈子”的平衡。这要求我们

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②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③正确处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④放弃自己的一切利益

A.①③B.①④

C.①②③D.②④

5.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下列观点对材料表述正确的有

①发展具有普遍性②联系具有多样性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②③B.①④

C.①②③④D.②④

一个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刻一块尚未成型的大理石,渐渐地脑袋、肩膀露出来了,雕出了一个美丽的天使。一个小女孩看到后问:“你怎么知道天使藏在石头里?”雕刻家说:“石头里本没有天使,但我是用心在雕刻。”回答6~7题。

6.美丽的天使雕像的诞生表明了

A.人可以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

B.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C.物质世界完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

D.人类具备创造新的物质的能力

7.“石头里本没有天使,但我是用心在雕刻。”这说明

①先有意识,后有物质②物质性活动离不开意识的参与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而价值选择以价值判断为前提④意识具有独立性

A.①②③B.①④

C.②③D.①②④

张平宜曾经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资深记者。2000年,她因为采访来到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麻风病康复村大营盘村。此后她辞去百万元年薪的工作,致力于大营盘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11年来,张平宜将一个供麻风村子女上学的教学点一点点地建成为完善正规的学校,至今已培养百余名毕业生。张平宜的爱心和奉献精神感动了中国人,她被评为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回答8~9题。

8.下列选项能够准确反映上述材料的是

①人的素质越高,人生价值越大②人是价值的创造者和享受者③人生价值只表现为对社会的贡献④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统一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9.张平宜的行为充分说明

A.只要从事教育工作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B.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C.价值观促进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D.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10.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这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

①要确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理想②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③要立足于理想,展望目标④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引作用

A.①②③B.①④

C.②③D.①②④

11.《环球时报》报道: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农民工总数2011年已达到2.4亿人,而新生代农民工占到了全部外出农民工总数的近60%,已成为农民工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整体较高、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匮乏,以至于一些人难以排解失落情绪和怨愤心理。新生代农民工应享受更多文化生活。

(1)试分别从经济和文化的角度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享受更多文化生活的意义。

(2)请从价值观导向作用的角度分析让新生代农民工享受文化生活的哲学依据。

(3)有人认为,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越高就越能够实现其人生价值。请运用所学的知识简要评析。

参考答案:

1.A2.C3.A4.C5.C6.A7.C8.D9.B10.D

11.(1)经济意义: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相协调,提高自身的素质,实现就业和创业;有利于调动其生产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人生价值的实现篇2

西方哲学谈到“人生价值的实现”,强调人生价值实现是一个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过程以及价值观的引领尤为重要,因此要发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因人而异,应坚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保证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正确性。而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有三个: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知识逻辑是典型的西方哲学套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研究得出的结论都是“普适性”的一般性结论。

在《论语》一书中,谈及人生价值的非常多,但无论是研究逻辑还是研究方法都迥异于西方哲学。《论语》的逻辑就是生活的逻辑,《论语》的思维是“中庸”式的温和派。以“人生价值实现三重境界”为例,可以管中窥豹。

在《论语》第十三篇第20章孔子重点讨论了作为知识分子群体“士”的人生价值实现问题,非常的精辟。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为之士颐?”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nn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中国人的人生观是按照个人、家庭、国家的序列层层推进式的,方法论的指导则是进退有度务实型的。谈及“士”的人生价值实现,孔子的论述并没有像西方哲学那样大谈人生价值判断选择的标准和实现途径,也没有得出规律性的一般知识,只是在对答中有如述家常一般娓娓道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如沐春风,让问者有所得也有所悟。

孔子认为,“士”的人生价值实现第一重境界在于个人修为,重点在言行。“言必行,行必果”是一个“士”实现人生价值的第一个台阶。对于人生价值实现,孔子强调“行”,这与西方哲学强调“要在劳动中创造价值”有相通之处。一个学识博雅的人,如果“言不能行”,不能将知识应用在实践中,充其量就是一个“书橱”;如果“行不能果”,不能通过实践达到预期的目标,充其量就是“走过场”。我们时常笑话中国古人论述问题不够系统,但此处孔子提出“说了就要去做,做了还应该达到预期目标”,比起西方哲学只强调“劳动”更为缜密严谨。强调“行”是孔子的一贯主张,如“敏于行,讷于言”“先知,劳之”“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等等。

孔子认为,“士”的人生价值第二重境界在于家庭宗族范围内的孝与悌。中国人自古以来有“家国一体”的思维,家庭乡党是中国人人生价值实现的第二层平台。西方哲学惯于从个人直接上升到社会,而孔子始终抓住家庭乡党这一社会的基本单元,研究“家庭乡党”的“人”,最根本的抓住“入则孝,出则悌”。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家庭宗族,如能实现“宗族称孝,乡党称悌”则已经将一个“人”字放大了几倍。不是每一个“士”都可以成为国家栋梁,也不是每一个“士”都可以指点江山。西方哲学惯于研究人的共性,而孔子则给上不了大平台的人提供一个人生价值实现的参考标准;同时西方哲学将人生价值的实现落点放在“奉献”,孔子的落点则在“仁德”,而“仁”的根本就在孝悌。从造字的角度说,“孝”是“教”的一部分,中国人有“无孝则无教”的说法,“孝”文化在中国特别发达,在家庭宗族里,孝是“无违”,孝是“色难”,孝是“敬”,孝是“父母唯其疾之忧”,总之“百善孝为先”。一个“士”能在家庭实现孝,就是对父母负责,对自己人生负责。在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古代,乡党是大部分“士”的人生活动范围。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里仁为美”,一个人在乡党社区的价值实现首先要“立德”“立仁”。在乡党,人际关系相比较家庭而言更加复杂,孔子抓住一个“悌”,学会尊敬。孔子对“士”的第二重人生价值实现与西方哲学强调主观努力,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提高个人素质有想通之处。但也有明显的区别:西方哲学对人的落点是“成功”,中国人对人的落点是“和谐”。

孔子认为,“士”的人生价值实现第三重境界在于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担当。中国人追求“学而优则仕”并非都出于个人功成名就的功利之心,有识之士要“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也就是说要有羞耻之心,总能感觉到自己有做得不够的地方,要出使国外不辜负国家的使命。“士”人生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是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将个人的使命和历史的责任联系在一起,将自己锻造成国家栋梁、民族脊梁。西方哲学强调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强调二者有机统一,对个人价值是尊重的,对社会价值是倡导的。而孔子强调随着个人平台的逐步增大,个人变得越来越小,对国家价值加倍放大,结果个性容易被抹杀,历史使命感很强,但往往有压抑个性的成分。因此,中国思维指导下的“士”,往往喜欢抹去自己的棱棱角角,让自己变得圆滑一点,给人的感觉是“活得不轻松”。而西方哲学对个人的尊重则激发了张扬的个性,释放了更多的创造力,给人的感觉是“活得挺自在”。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中西方不同的世界观决定了中西方不同的方法论,中西方不同的方法论指导出不同的生活。

西方哲学会将“人生价值”的哲学问题肢解成“价值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评判”“人生价值实现途径”等问题,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最后又用“价值”这一根红线有将其贯穿起来形成一个体系。孔子的思维是“中医式”的,反对西医式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独处时加强个人修为、在家族乡党时出悌入孝、在朝堂时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将所有的概念融入生活的场景,开出阶段性的场景式的多个处方,给出了方向却仍需要人去感悟。

中西方哲学在“人生价值实现”问题上有三个相同点:都强调要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都强调要在个人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都强调个人主观努力对人生价值实现的作用。但也存在三点不同:西方哲学更加尊重个性的张扬,而中国哲学会放大集体、国家的利益,无形之中抹杀个体个性;中国哲学在个人代表的“微观领域”和国家天下为代表的“宏观领域”之间,将家族作为“中观领域”加以研究;中国哲学在主观努力方面突出道德修为,追求和谐,而西方则更多的突出奋斗和创造,追求成功。中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有同有异,可以比较但不能混同,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感悟。

【参考文献】

人生价值的实现篇3

Key words: human;people realization;realistic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6-0328-01

1人与人的实现

“人”到底是什么?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在不断地认识着自我、发展着自我与超越着自我。关于“人”的概念,各方在认识上总有其存在的片面性。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提示了人的本质内涵:“人的本质不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将人的本质如此界定是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然而生活于社会各个领域当中的人们归根结底都是在生命的历程中实践着与实现着,所以要在强调相对静态的同时,还要从动态的角度来讲,人的本质还在于人是思维的行动者,人要按着自身的主观愿望去努力实践以达成一种实现。客观地说,动物也有其实现,但更多的是一种本能的实现,而没有人主体意识下的觉解。

人的实现就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不断达成的对人们的内心信念、主观愿望与理想目标的满足。人的实现是人的本质所在,正是因为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对于一个具体的人而言,首先人不能创造自我,也不能生产自我,更不能培养自我。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生来就是一个关系的存在,尤其是人能够意识到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从社会关系中来,不可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因而人理应回到社会中关系之中,与社会共舞、遵循社会的主旋律、谱写符合社会的正义之歌,达成一种整体和谐,实现真善美的人生理想境地。

人本质上就是一种实现,但是人的实现何以可能?人作为有着丰富情感意识与知觉的动物,会因其预期的实现而感到欣喜甚至是兴奋,也会因其预期没有得到实现而感到失落、悲伤甚至是绝望。但尽管如此,人的特有欲望还会使人想方设法努力争取去实现,就像当初社会为了创造他、生产他与实现他一样。为了实现,人们可以斗志昂扬、不畏惧任何艰难困苦;为了实现,人们也可以超越自己、发挥其最大的潜能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有了实现,人们可以找到人生的意义,感到生存的价值,体会到一种回报感、一种成就感,激发积极的、幸福的人生观;而没有实现,人们时常会很痛苦,感受不到生活的意义、存在的价值,找不到继续存在的理由,甚至产生消极的、厌世的人生观。可以说,整个人生过程就是人的实现过程。

如果说人生是一条有始有终的线段,那么人的实现就是一环扣一环的曲线,而人的实现的价值就是一条永无止境的射线。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总是站在其现实的基点设法去实现与达成其下一个人生理想与目标。古今中外,人皆如此。

2人的实现的特征与分类

2.1 从价值论的角度将人的实现分为物质价值的实现与精神价值的实现。所谓物质价值的实现,指的是人的所作所为,目的是实现一种金钱可以衡量的、物质层面的享受与满足;所谓精神价值的实现,就是指人的所作所为不是单纯为了实现某种物质上的享受,而更多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一种的思想上的追求与精神上的寄托。在这种视域下,人的实现就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2.2 从人性论的角度将人的实现分为善的实现(实现善)和恶的实现(实现恶)。所谓善的实现,即是指个人的实现活动不但满足了个人的某种需求、愿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或者是对他人有益。这是与人的本源息息相关的一种真正的觉解,人本不是自我的产物,而是他人乃至社会的产物,“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为社会而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这就是一种善的实现,而主观为他人,客观为自己,也可以称作一种善的实现;所谓恶的实现,是指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实现,即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私利与贪欲,而无视他人的利益甚至视他人生命与健康于不顾,损人利己、甚至是损人不利己的行为都堪称是恶的实现。从人性论角度出发的人的实现最终也是趋于平衡的。善的实现将会给予善的行为者以暂时性的个人利益的“损失”,但是会收获长远的心灵、精神乃至物质上更大的回报。恶的实现将会给予恶的行为者以近期的、短暂的私利与欲望的满足,但是终究会给予恶的行为者以精神、心灵、物质乃至肉体上极大的摧残。因此从人性论角度出发的人的实现本质不免出现以下两种结局:具备善良本性的人会引导人不断追求各种善良的实现;具有邪恶本性的人会驱使它频繁涉足邪恶的实现。

人的实现因人的知、情、意的程度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层次与境界。在孟子那里,人生实现的最高境界就是正心、存心、养心,是个人的一种对自我本心的实现,孟子云:“学问之道无他,但求放其心而已。” 意思是说,求学问的道路没有别的办法,就是把失去的仁德之心找回来就可以了。而在孔子那里,人分为三种,小人、君子与圣人,小人见利忘义、君子见利思义,即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而圣人则无利唯义、大公无私。

3人的实现的现实意义

人生价值的实现篇4

答:人们在实践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从来都不是随心所欲的,任何人都只能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正确把握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至关重要。

人生价值的实现篇5

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的归宿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人生价值(valueoflife)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人生价值是人生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在一定意义上,人生的价值是人生的意义,而人生“价值量”大小可以理解成人生意义的大小。

(来源:文章屋网 )

人生价值的实现篇6

我们的时代涌现出许许多多具有爱岗敬业精神的先进人物。有“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新时期干部郑培民;有心系百姓、秉公执法的共产党员典范王书田等等。他们就是无私奉献的典范,他们就是爱岗敬业的榜样。在我们财政系统,爱岗敬业精神也无处不在。正是他们身上的这种爱岗敬业精神,更加增强了我的责任感和进取心,惟有加倍的努力工作,以一流的工作业绩来回报。

人生价值的实现篇7

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也叹言:“让读书成为我的一双慧眼,真正地读书,内化成为我们内在的东西。”可见,读书是每位语文教师生活和工作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自觉是读书的基本前提,是内在的潜动力,读书才会常读常新,常读常活,犹如一股源头活水,不断冒出鲜活的泉水。语文教师通过自觉读书,不仅获取信息、增长知识,还提升了个人的人文底蕴。知识面广了,底蕴深了,教学起来驾轻就熟,事半功倍。

二、在反思中成长 丰富专业内涵

人生价值的实现篇8

要讨论“为什么”的问题,首先必须搞清 “是什么”,回归概念,从源头找线索。

1.1 劳动及劳动的特征

广义的劳动指从生物学的角度对劳动所做出的最广泛的抽象或概括,是指人们在各种活动中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耗。

狭义的劳动是指人类在自身智能分配下,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创造社会财富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等方面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由以上概念,可以得出劳动即特定“人”的活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并且劳动在真正意义上的人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

劳动的特征:第一,劳动的本质: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劳动的价值在于满足价值主体“获取并消耗价值客体”的需要。(换个角度,也可以这样表述: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劳动的价值在于帮助价值客体实现自己的价值)劳动的价值,也只在于获取和消耗。这是劳动存在的根本价值。除此以外,劳动不存在另外的价值;第二,劳动不创造任何价值。它只能在帮助价值客体实现价值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价值;第三,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劳动只对价值主体有价值,而对价值客体没有价值。这种情况的劳动价值,我们称之为“劳动的单向价值”;第四,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同一个劳动所涉及到的两端的事物,互为价值的主体和客体。这样的价值周期,我们称之为“双向的价值周期”。而这种价值周期中的劳动,它同时充当了分别为两端的事物获取并实现对方价值的角色,它所具有的价值,我们称之为“劳动的双向价值”。双向的价值周期向我们展示出她的许多温柔和美好的特点:公正、平等、双赢和可持续的建设性;第五,单向的价值周期中的价值主体向价值客体施加的劳动即为剥削。

1.2 贡献的含义

根据字典解释贡献有三种含义:第一,进奉或赠予他人,一般指下级向上级的贡献,多为无偿的;第二,进奉或赠与,如:方今匈奴、鄯善、哀牢贡献牛马——《论衡》;第三,有助于某事的行为,或做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事,如:我们深信: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必然能对人类当前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较大的贡献——《人类的出现》。笔者在本文中所提到的贡献即第三种含义。

1.3 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即人生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属性。认识和评价人生价值所持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即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是人生价值观的内核,人生价值观是人生价值的准绳。人生价值的实现依赖于人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人生价值观的本源即不同的世界观产生不同的对人生的方法论,具体可分为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包括对人生目的及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有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和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并随之不断变化着的。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境遇、文化素养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以及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由此笔者认为:价值观是由人生观决定的关于价值的基本观念,人生观指导价值观,价值观影响并贯穿人生观实现的整个过程。人生价值观的核心是关于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的基本观点。所谓人生价值,是指在人生过程中,主体与客体需要与被需要、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从主客体上说,主要体现客体(人、物)对于满足主体(人自身、组织、社会、他人)需要具有的意义。它是人生观的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的统一。

2.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

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人的绝对价值和人的相对价值的实现。劳动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桥梁。

2.1 劳动是实现人生绝对价值的途径

劳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绝对价值实现的过程。存在主义认为以人为本的存在是整个世界的着眼点,强调人有主观能动性、意向性,能够超越自身和创造文化,能够自我实现价值和生成意义。那么我们出发点、着眼点以及深层的依据就是人的自我生成和自我实现。人不会自动成长,尤其是精神成长更不要提自我实现。劳动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转化器的角色。劳动在生产过程中使人产生快乐感和满足感,动过程就是人个体、人类整体精神不断成长的过程,人的绝对价值在此过程实现升华。

2.2 贡献是实现人生相对价值的手段

人生相对价值主要表现为本位人对他人的需求的满足。人是社会的主体人,须臾离不开社会,人一旦离开社会将一事无成。马克思曾说过,人的“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这句话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进行的。处于这种社会关系中必然会与他人他物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有供有求,实现可持续循环。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是实现自我需求的前提。人采取有助于某事的行为,或做有利于社会国家的事正是相对价值的内在要求,两者体现内涵的深层契合。另外,满足社会、国家的需求更是较高层次的人相对价值的要求。两者是彼此的内在的统一。

3.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标准

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根据不同,标准也没有定式。将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标准是由其客观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三方面具体体现的。

3.1 将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标准的客观必然性

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不过在社会实践中,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客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

单个人,一方面是价值主体,他把他人和社会作为自己的价值客体,他是需要的主体,有其自身的需要,他要依靠他人和社会的活动及其成果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向社会的索取,或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这种满足使个人得以存在和发展,从个人角度来说,这就是他的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他又成为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客体,以其活动及成果,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这就是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在价值关系中是主客体的统一,人生的价值也是人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劳动和贡献是实现这两种价值的有效手段,人的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得到满足,社会价值也得到补给。

3.2 将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标准的可能性

人生价值评价标准不是抽象的、不可捉模的,而是具体的、可以计量的,它能够量度出人们不同的人生价值。通过劳动对他人、社会做出贡献是评价人生价值实现的具体标准。我们以人生的历程来做一个具体分析:人一生下来并不立即具有劳动和贡献的能力,他首先需要索取和消费,同时通过社会的培养和自己的学习,逐步获得适应社会和劳动创造的能力,也就是说,在人生的初期有一个逐步社会化和逐步具备社会预应力的过程;在人生的中期,人能够也应该为社会积极做出贡献和创造的时期,但同时也必然伴随着一定的索取和消费,这是很明显的道理;在人生的后期,当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他仍然需要索取和消费以安度晚年,这也是社会应予以保证的。这就是说,不索取和不消费的人是不存在的。此时劳动和贡献就自觉的充当实现人生价值的标准,社会予以实现不断积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

3.3 将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标准的现实性

既然劳动价值分单向劳动价值和双向劳动价值,在特定社会制度下劳动也被赋予特殊意义。现实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建立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赋予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崇高地位,劳动光荣的人生价值观念,在人民群众中普遍得到认同。个人与国家利益是内在一致的,双向劳动价值在社会中占主导。正因为这样,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与阶级社会不同本质的变化,转化为真正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客观、公正、进步的人生价值评价即劳动和奉献。劳动和奉献强调把对社会的贡献摆在第一位同时强调以社会为本位来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内在统一。社会得以进步,人朝全面发展方向迈进,最终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这一度量人生价值评价标准的根本尺度。

参考文献:

[1]杨胜修.对哲学与人生的思考[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3):38-41.

[2]石峰.价值实现规律是人生的核心规律[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2006,6(4):67-71.

人生价值的实现篇9

二、引领学生借鉴历史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

历史上的人物,应当说都是以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不可能是我们理想主义的。一些人对推动历史文化的进程可以说是建立了光彩照人的丰功伟绩,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们也不可能就是完人。正如一代伟人在《沁园春·雪》中所描述的那样“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历史上的事件也是这样,应当说也是以往,它们对人类的贡献也不可能是我们理想主义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各项改革一样,也完全不可能是臻善臻美的。作为我们高中学生学习历史,以历史形成自身的个人价值,既不能去全盘否定历史,也不能完全接受或者照搬历史。理想的做法是借鉴历史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我们平时所教学的课文一般来讲大都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实施教学的流程,应当说教学中的文本资源以及我们所能挖掘的资源也是比较广泛的。作为高中学生进入高一级学府深造后将走向社会,借鉴历史去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应当是十分必要的。

三、引领学生超越自我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创造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要想使得我们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实现个人价值的创造,学生必须努力超越自己,学生能够超越自己的先决条件应当是课程学习中的善于思考和探问、探求。以往的历史教学由于时间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学生们是没有探究可能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对学生高考质量未曾产生过大的影响,但对学生创造潜能的挖掘和发展其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极大影响了学生创造性地形成自身的个人价值。所以,历史教学中必须还教学的本来面目,把发现权、探究权、结论权去严格意义上地交给学生,甚至是交给每一个学生。这里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做好前置性学习的一些事,譬如学生在进行前置性学习时发现了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便于教师进行梳理。应当说学生所提的问题有的是不足以具有探究的价值,或是比较浅易无需探究,或是十分深奥根本就探求不出。教师梳理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实现探究问题优化的过程。如教学《抗日战争》时,学生对抗日战争的成果提出一定异议,并不是对其成果的否定,而是感到还不具有十分充足的理由。学生经过一定意义上的资料搜索便明显地发现:二战以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明显提升,我们的国家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出席了世界性的会议——布类顿森林会议;还成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的成员等。这里使我们学生形成的人生价值是在正义面前是不能懦弱的,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抗日战争是血雨腥风的战争,但打出我们民族的雄风,应当引起我们民族的自豪。我们也必须为真理而斗争,为和平和更为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生价值的实现篇10

其次, ***员必须端正人生价值观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员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阶级即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的目标和宗旨要求***员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要求每一个***员要把实现****伟大理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推动人类社会历史不断进步,作为自己人生最崇高的追求和最大的价值。一个***员,只有真正具有了这样的人生价值观,才能变得精神高尚,眼界开阔,胸怀坦荡;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地观察事物、判断形势、分析问题,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不躁,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也只有如此,才会彻底冲破一己私利的精神牢笼,在亿万人民创造历史的广阔天地里找准自己的位置,为国家为社会为集体的利益奋不顾身地工作,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无数革命先烈和众多先进模范人物的人生轨迹,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员要无愧于***员的光荣称号,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定要在端正人生价值观这个关键问题上多下功夫。

再次,作为一名积极分子,我们要明确新时期***员应有的人生价值观系统。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人生价值观的理论基础。这就要求***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不是以别的什么理论为基础去观察、分析和处理人生价值问题。 第二,以实现****为最高价值目标。****是人类最进步、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人把****理想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目标。***员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以实现****为最高价值目标,才能在社会实践中产生正确的价值追求,在人生道路上保持明确的方向和不竭的动力 第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价值取向。***员是具有****觉悟的工人阶级先锋战士,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员都必须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以为社会做出最大贡献为崇高价值追求,把人生价值定位在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上。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对真理和正义,越是有所追求,越是目标远大,就越是会变得坚强、自信、豁达、大度,不易被外界的诱惑所侵蚀和眼前的困境所挫败。这样,实现的人生价值就越大。 最后,以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为价值实现途径。***员要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高度统一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认清自我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找到自我的归宿,置身于阶级、民族、国家和人类的进步事业之中,成为一个“大我”。这样,就如涓涓细流汇入大海,能获得不竭的生命源泉、无穷的力量,从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

人生价值的实现篇11

(一)学生分析

高二的学生即将面临高考,因此,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和疑惑。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和观点,学生已经有了思考的需要和希望得到解惑的需要,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现在独生子女有良好的生活条件,但是他们大多都不太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索取多而奉献少。因此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有它特有的意义。

高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对于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问题有所思考。由于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突出,因此这节课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而对他们的成长起到关键作用。

(二)课程分析

哲学思想是人类思维的精华,学习哲学可以让人的思维更深刻。哲学并不是说教,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把学生看作是纯粹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互动的教学氛围。同时还要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潜能得到发挥。本课的教学设计通过设计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团体辅导活动带动教学内容。在团体活动中学生能够充分思维、积极合作、加强交流,学会通过感性体验获得深刻的理性认识。

二、研究的内容目标

(一)研究对象

学生:乌鲁木齐市第101中学高二两个文科班的学生。

课程: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的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研究具体内容

研究分析第十二课的内容,主要是讲人生价值观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观。根据以往的教学来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通过说教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2010年初有幸学习了樊富珉教授讲的社会心理学和团体心理辅导,亲自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团体辅导,从理论到实践学习团体辅导的相关知识。因此尝试着将团体活动的方式引入课堂,进行第十二课的教学,作为一种参与式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研究目标

根据对高二学生心理特点和能力理论水平的分析,结合高中哲学的学科特点,将心理学中的团体辅导活动应用到我们哲学的教学中。在这次的尝试中期望达到以下的研究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其主体作用,在自我的体验中领悟哲学道理。

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从学生到老师都可以从真正意义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三、具体操作设想和研究措施

如在《实现人生的价值》教学中,我采用了心理学中团体辅导的活动来进行本课的教学,具体实施举例如下。

第一课时:价值与价值观

团体辅导活动一:

过渡:在了解具体领域中价值与哲学价值之间的关系后,我们进一步探讨生活中我们是如何判断事物的价值的,这种观点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的?

团体辅导活动二:

习作:生命线(life line)

0预测死亡年龄

出生

预测死亡年龄的依据:本人的健康状况

家族的健康状况

生活地域的平均寿命

找出今天你的位置:写上今天的年龄

写上今天的日期

思考过去的我与未来的我:

列出过去影响你最大或令你最难忘的三件事

列出今后你最想做的三件事或最想实现的三个目标

过去的三件事 未来的三件事

①①

②②

③③

四、总结与反思

(一)成功之处

团体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哲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观察、学习、讲解、讨论、练习、活动、亲身体验等丰富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助互动,达到共同成长的效果。

团体活动:洞口余生。学生认真思考: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今后会为社会带来什么?我能做什么?活动开始,有些学生并没有认真思考,但看到很多人在思考,听了团体中成员的意见,自己也开始深入思考,并在活动后继续思考,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内容:人的价值与价值观。

团体活动:泰坦尼克号。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都进行着很艰难的抉择。大多数人在选择时,还是以人对社会的贡献角度来进行排序。他们也进一步感受到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并不需要老师再去讲解。

从教师的观察和学生的交谈中我们发现,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开展,每位学生都感觉比以前积极向上,心情更加愉快,比较喜欢上哲学课。哲学道理也不是那么难懂,从体验中已有所感悟。

(二)不足之处

团体活动中会带来较传统教学更大的噪音,这个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有时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斯莱文等人认为:合作学习的课堂看起来应像一个蜂巢,而不应像田径场。此时,教师则需要采取某些措施改变这种状况。教师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个方法是使所有的小组活动都停下来,使全班绝对安静,小声告诉或提醒学生要小声说话,教师还可以利用某些信号来提醒学生,如手势、眼神等。另一个不足是教学时间要比以前用的更多。

人类的生活方式离不开团体,人的心理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的适应。团体心理辅导提供了适当的情境,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大量的教学探索和实践发现,将团体辅导应用于哲学课堂教学可以很好地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提供认识自我、成长自我的心理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樊富珉编著.团体心理咨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樊富珉编著.团体咨询.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人生价值的实现篇12

一、引言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长期以来困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之一。从理论上来说,理想信念具有实践性、超越性、时代性、多元层次性等特征;从实践上来说,理想信念是包含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在内的综合活动。这表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时代性的话题,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理想信念教育的“课程论”和“方法论”。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修养》)课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实施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固然,导致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失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与教师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教学方式的把握也有非常重要的关系。笔者认为,要想在理想信念的课程教学方面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探究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研究方式。本文拟以《修养》课中理想信念与人生价值的内容为出发点,对《修养》课程教学中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做一必要的探究,从而为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方法,以求教于各位教育同仁。

二、人生价值的完整理解

人生价值与人生理想是《修养》课中两个密切相关的核心范畴。就目前高校《修养》课程的内容设置来看,人生价值和理想信念各分两章(第一章和第三章)来讲述。在对人的价值观的诸多理论中,马克思主义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是迄今为止最为合理、也最为全面的。因此,对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的准确把握,就成为我们确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的理论前提,同时也是探究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论依据。关于马克思主义对人生价值观的特征,我们可以做如下三个方面的理解。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是其生存价值、享受价值和创造价值的统一。人首先要存在,然后才有人的活动。所以“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1]这就是人的内在价值,它是人的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观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再次,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观坚持劳动贡献与主体素质统一的价值标准。人的社会价值既然是人满足社会需要的属性,那么人就必须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人类和社会做出贡献以确证和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主体素质包含诸多因素:知识文化教养、劳动生产技能、思维创造能力、政治觉悟、理想情操、道德品质、审美能力、个性等等。”[2]主体素质是在为社会劳动贡献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反过来又可以促使人们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的价值本质在于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把人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同造福于人类的贡献相统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的内在本质表明人应该自我价值肯定,但是这种肯定应该是自觉的而不是盲目的,只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存在物,把人生看作是一个价值过程,从而自觉地发挥和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能力,通过自己的拼搏奋斗去追求人生的最高价值,才是自觉的自我肯定。“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种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4]人的外在价值则说明一个人只有以他的贡献为人类谋利益,才是有价值的人,而且人的价值总是同这种贡献成正比例的。

“人们追求崇高的生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社会理想的过程,也就是为了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升华,而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作出实际努力

过程。”[5]所以,实现自身的价值,还必须要有在道德境界上的攀登和升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的关系做一大体界定:人生价值是指主体人的主观目的、需要和才能在与客体相互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性和积极意义。“人生理想是一种尚未实现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是实现了的人生理想。人生理想是人们选择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在动机,人生价值是把这种动机付诸于现实的结果。”[6]前文已经提及,本文拟从课程论和教学论的视角对《修养》课教学中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做一必要的提炼与总结,因此关注的焦点不在于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之间具体的逻辑关系(此问题将另文讨论)。

三、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的哲学宗旨是“转识成智”,即从知识之学到智慧之学,具体说来就是“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我这里所指的理论是指哲学理论。指智慧,就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某种见解,某种真理性的认识,它和人的自由发展是密切相关的。”[7]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功能就在为学生提供关于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等方面的一些重要理念,通过在学习、生活中对这些理念的自觉践行,从而达到塑造人、完善人的目标。

(一)通过直观教学法,透视生命的价值,这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起点。 “人类精神的任何活动领域,都是在现实中吸取理想,再把理想转化为现实。”[7]生命的意义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升华,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也就是生命的升华教育,即理想信念教育。 “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具有公民素质的人,就是要在我们的教育中培养自由、自尊、尊严、个性和有创造性的生命个体。”[8]  树立关爱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的理念,是激发学生的对生命、生活的热情,培养其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在《思修》人生价值观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生命教育的相关理念渗透在其中。从内容上来说,首先要让学生树立关爱生命的理念。关爱生命一方面要领悟生命的宝贵性。生命的宝贵性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生命是短暂的;其二,生命是不可重复的;其三,生命是脆弱的;其四,生命是不可替代的。关爱生命的另一方面就是敬畏生命。其次要树立欣赏生命的理念。生命的不同阶段,有着各种不同的美,不仅要求我们善待生命、珍惜生命和呵护生命,而且要求我们完善生命、展示生命和激扬生命。再次要树立尊重生命的理念。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重复性和唯一性,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区别于其他生命个体的天赋、兴趣和爱好。

(二)运用教育叙事研究,使学生正确理解理想信念教育中的诸多关系。从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学内容来说,需要正确处理诸如理想与现实、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理想与奋斗的关系等。人生的理想是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合题。正确协调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的关系,是《修养》课中理想信念教育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只有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才能科学回答人生价值的问题。 “人生理想正在于通过创造性活动为社会作出贡献,同时实现自我价值。这是从群己关系、自我与社会关系上讲。”[7]个人理想,就是个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包括道德需求方面的向往和追求。共同理想是一定社会的人们共同的向往和追求,它影响和制约着个人理想,为个人理想的形成和实现提供了条件。个人理想应当与其相处时代的共同理想相一致,把实现个人理想与实现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为了使这部分内容的讲解更具有理论的说服力,我们采用教育叙事研究的课程教学方式。叙事包含着个体层面、社会层面的基本结构性经验,是个体乃至人类的一种知识组织方式和基本的思想模式。通过描述个体生活以及对个体生活故事进行解构和重构,叙事研究获得了对个体行为与经验的解释性理解,发现了隐匿于个体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从外延来看,教育叙事研究是教育研究对叙事研究方法的一种整体性借用,那些运用叙事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研究都可以称之为教育叙事研究;从内涵来看,教育叙事研究的本质属性在于它聚焦于个体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分析现象之中个体的一系列教育生活故事所包含的基本结构性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经验建构进行解释性理解。因此,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通过描述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个体教育故事,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建构

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9]相对于传统的研究范式而言,教育叙事研究更强调与人们教育经验的联系,即以教师自身的真实教育生活为基础,并通过故事叙述来描述教师在真实情境下的教育经验、教育行为以及总体教育生活。“在教育叙事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描述研究参与者的个体生活,搜集和叙说作为个人的研究参与者的生活故事,撰写基于研究参与者个人生活经历的叙事故事。作为一种独特的质的研究形式,教育叙事研究的一个本质特点是:关注个人,通过搜集故事来建构田野文本数据,报告个人生活经历,并探讨这些经历之于此一特定个人的意义。”[10]教育叙事研究的主要形态有历史故事(历史文献研究、历史人物研究、历史事件研究)、民间故事和自传故事等。[11]

(三)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运用案例教学和事例研究教学,凝炼《思修》课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关怀精神等综合素质,这些都是理想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前文已提及,主体素质包含知识文化教养、劳动生产技能、思维创造能力、政治觉悟、理想情操、道德品质、审美能力、个性等诸多因素,这些素质都是人的生命展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修养》课程的一条主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要培养、提升学生的三方面的素质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大哲学家康德曾说过,“思维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我们也不妨说,“形式无内容则空,内容无形式则盲。”在此,我们以《思修》课中绪论部分和第二章中的相关内容为依托,阐述案例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作用。

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素质,也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修养》课中第二章是关于爱国主义的内容。《修养》课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的“四观教育”即“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任务。爱国主义是一种理性义务(道德要求)、政治责任(政治原则)和法律义务(法律规范),爱国主义也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这些是从爱国主义的调节对象即个人与祖国的依存关系来说的。因此,我们可以说,爱国主义是“四观教育”教育的升华,当然也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关于这方面的案例在历史和现实社会中俯拾即是,当然我们需要选择能充分说明问题的例子。比如在在对爱国主义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原则时,我们会给同学播放《东京审判》中梅汝璈博士为争取自己席位的视频片段。“如论个人之座位,我本不在意。但既然我们代表各自国家,我认为法庭座次应该按日本投降时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列才最合理。首先,今日系审判日本战犯,中国受日本侵害最烈,且抗战时间最久、付出牺牲最大,因此,有八年浴血抗战历史的中国理应排在第二,再者,没有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便没有今日的审判,按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座,实属顺理成章。” 他义正言辞地维护了当时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以上只是从《修养》课程中人生理想、人生价值内容的角度,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做了一些思考。笔者始终认为,《修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基本就是一个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只是各部分内容对学生素质关注的焦点不同而已。况且,《修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事例研究也是《修养》课程理想的教学模式。事例研究模式不同于课堂教学中的举例,教师的举例是为了说明问题或证明某种观点,是教师在讲授模式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而事例研究模式在一定意义上是与讲授模式相对立的,事例研究模式强调“事例中心,参与中学”。[12]事例研究模式是以事例为载体,以学生参与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 事例研究模式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成功运用。每学期开学,教师会要求学生成立一个6到8人组成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要民主推荐一名组长,而这个学习小组就是事例研究模式开展的主体。教师一般在每学期前两周会选择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讲解示范。之后,教师让学生准备下次课堂上讨论的社会热点问题,要求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做主题发言,再请其他同学讨论,最后教师做适当点评。我将这一事例教学命名为“每周道德与法律发现及其评论”。实践证明,这一模式很受学生欢迎,改变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范式,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以“每周道德与法律发现及其评论”为载体的事例研究模式的开展,拓展了学生的思

维空间,在具体的事例研究中,同学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对问题进行了深入具体的思考。事实上,这就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和“转识成智”的过程,也是主体素质不断丰富的过程,亦是学生理想人格生成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理想和人格的关系来说,人格是理想的承担者,理想是人格的主观体现。人的认识、意愿、感情、想象等因素综合地体现在理想之中。在把理想化为现实的过程中,人格也得到了培养。” [8]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 肖群忠.“人的价值”的含义与特征[j].西北师大学报,1988(4).

[3]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 夏国乘,易宪容.论人的价值和人生理想[j].社会科学,1986(11).

[6] 万俊人.论人生理想与人生价值[j].哲学动态,1988(4).

[7] 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8] 李朝东.现代教育观念的知识学反思[j].教育研究,2004(2).

[9] 傅敏,田慧生.教育叙事研究:本质、特征与方法[j].教育研究.2008(5).

人生价值的实现篇13

从2011年以来,我省高考历史试卷给我们带来新的命题信息,开始涉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范畴,这是实施新课程目标的一大体现。无论从人才培养还是从高考命题的导向,高中历史教学都应当思考教学引领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相关问题。应当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属于三维目标的范畴,三维目标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笔者在此所谈及的引领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仅是历史教学所着力思考的一个方面,定有不妥之处,期求行家教正。

一、引领学生认同历史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

以往的历史教学我们毕竟重视的大都是历史知识等方面的问题,应当说也不为过。时至今日我们应当觉醒再这样则不够符合人才培养之需求了。所以,必须努力思考高中学生学习历史价值观念实现问题,如何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树立理想的个人价值,首先必须促使学生形成对历史的认同感,应当说历史教材的内容都是值得我们当今学生认同的,但作为高中学生,他们的脑袋里也有着而且可以说是不少的我们所不能理解的深刻思想。学生对历史的认同则毫无疑问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我们不予以正确的引领,学生将会因不去理想地认同历史而产生一些心灵扭曲的现象。所以,我们不能对学生学习历史的个人价值视而不见,我们也不能对学生个人价值的引领抱持不闻不问的态度。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当代社会的现实,应当说实现学生对历史的认同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命题,但再复杂,解决的办法总会是有的。譬如教材中的许多历史事件,尤其是一些悲壮的历史事件,不少学生不会对此持有正确的认同感,有些学生甚至会认为那些人是傻子。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充满柔情美的环境中,根本就没有领略到悲壮现实所产生的原因,根本也不会去得以充分领悟充满柔情的美丽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也完全可以朝生夕灭的,而柔情的美丽有时也完全必须赖于悲壮的行为予以支撑。因此,平时的历史教学作为高中学生引领是关键,结合课程内容以及当今相关事实逐步建立学生对一系列历史事件的认同感,真正意义上使得我们的学生能够在当代一些人物欲钱欲观念极强,功利主义盛行的前提下去认同历史,在认同历史的前提下建立自己的个人价值,树立理想的人生坐标。

二、引领学生借鉴历史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

历史上的人物,应当说都是以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不可能是我们理想主义的。一些人对推动历史文化的进程可以说是建立了光彩照人的丰功伟绩,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们也不可能就是完人。正如一代伟人在《沁园春·雪》中所描述的那样“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历史上的事件也是这样,应当说也是以往,它们对人类的贡献也不可能是我们理想主义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各项改革一样,也完全不可能是臻善臻美的。作为我们高中学生学习历史,以历史形成自身的个人价值,既不能去全盘否定历史,也不能完全接受或者照搬历史。理想的做法是借鉴历史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我们平时所教学的课文一般来讲大都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实施教学的流程,应当说教学中的文本资源以及我们所能挖掘的资源也是比较广泛的。作为高中学生进入高一级学府深造后将走向社会,借鉴历史去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应当是十分必要的。

三、引领学生超越自我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创造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要想使得我们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实现个人价值的创造,学生必须努力超越自己,学生能够超越自己的先决条件应当是课程学习中的善于思考和探问、探求。以往的历史教学由于时间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学生们是没有探究可能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对学生高考质量未曾产生过大的影响,但对学生创造潜能的挖掘和发展其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极大影响了学生创造性地形成自身的个人价值。所以,历史教学中必须还教学的本来面目,把发现权、探究权、结论权去严格意义上地交给学生,甚至是交给每一个学生。这里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做好前置性学习的一些事,譬如学生在进行前置性学习时发现了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便于教师进行梳理。应当说学生所提的问题有的是不足以具有探究的价值,或是比较浅易无需探究,或是十分深奥根本就探求不出。教师梳理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实现探究问题优化的过程。如教学《抗日战争》时,学生对抗日战争的成果提出一定异议,并不是对其成果的否定,而是感到还不具有十分充足的理由。学生经过一定意义上的资料搜索便明显地发现:二战以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明显提升,我们的国家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出席了世界性的会议——布类顿森林会议;还成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的成员等。这里使我们学生形成的人生价值是在正义面前是不能懦弱的,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抗日战争是血雨腥风的战争,但打出我们民族的雄风,应当引起我们民族的自豪。我们也必须为真理而斗争,为和平和更为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