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的会计要素实用13篇

财务会计的会计要素
财务会计的会计要素篇1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总则第十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从这个规定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公认的会计要素是指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即会计对象的具体化。这种对于会计要素的界定与认识的视角停留在实际操作和执行层面,是会计程序中的重要一步,即簿记过程的第一步——识别(确认)经济事项及分类。很显然,它不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下会计要素的含义。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下会计要素的设置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主要内容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一系列说明财务会计并能够为财务会计所应用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理论体系,它可用来评估现有的会计准则、指导并发展未来的会计准则和解决现有的会计准则未曾涉及到的新会计问题。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会计要素);执行指南(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处于会计概念框架体系的第二层次,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宏观的理论构建层面,而不是微观的实践操作层面。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下会计要素的含义

在财务会计目标的指导下要做到:一要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质量要求,即财务会计报告要达到目标应具备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二要规定会计要素,即通过会计要素的设置来呈现会计信息。因此,会计要素是会计概念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套描述基本会计术语的定义。

(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下会计要素的设置标准

从上述会计要素的含义可以看出,会计要素是一套描述基本会计术语的定义,那么,这一套基本的会计术语应该设置哪些、如何去定义它们是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重要内容。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需要选择一个标准能合理、准确的确定会计要素。这个标准是什么呢?答案就是财务报告目标。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涉及如下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投资及信贷决策;有助于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确定经济资源、对这些资源的索取权以及这些资源及索取权的变化。通过这些信息的提供,有助于投资、信贷决策以及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换句话说,要实现该目标就要先确定描述经济资源、对这些资源的索取权以及这些资源及索取权变化的基本会计术语,因此,按照这个逻辑可以确定基本会计术语(会计要素),它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资产描述的是经济资源,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描述的是对经济资源的索取权,收入和费用描述的是经济资源及索取权的变化。在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要素中还包括利润要素,那么,为什么在会计概念框架视角下不包含利润要素呢?因为利润是对执行层面而言的,是会计核算的中间结果,是收入与费用核算相抵后的结果,因此,在理论架构层面不应包含利润要素。

(四)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下会计要素的主要内容

通过设置标准确定了会计要素后,还需要进一步确定这些会计要素的定义及主要内容。

1.资产资产是企业拥有的资源。这种资源能给企业提供未来的服务或带来未来的收益。国际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定义是:资产是指由于过去事项而由主体控制的、预期会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流入主体的资源。

2.负债负债是债权人对资产的要求权,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债权人可以依法对不能清偿债务的企业进行强制清算。国际会计准则对负债的定义是:负债是指主体由于过去事项而承担的现实义务,该义务的履行预期会导致含有经济利益的资源流出主体。

3.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净资产的要求权,它等于总资产减去总负债后的差额。因此,它通常称为剩余权益,即债权人的要求权得到满足后的剩余权益。

4.收入收入是通过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而导致的股东权益的增加额。通常,收入来源于商品的销售、劳务的支出、财产租赁等。收入通常导致资产增加。在我国,收入会计要素是狭义的收入,不包含利得收益;而概念框架层面的收入要素是广义的收入,包含企业所有的收益,如利得。

财务会计的会计要素篇2

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侧重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一、资产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符合以上规定的资产定义的资源,在同时满足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且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时,确认为资产。如果一项资源,过去已经被确认为资产,但未来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则不可以继续确认为资产。

企业所得税法对资产的税务处理,主要包括资产的分类、确认、计价、扣除方法和处置几个方面的内容:资产在税务处理方面可分为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投资资产、存货等几个主要类别。

资产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可确认为税务处理项目:一是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能够带来应税收入;二是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允许进行税务处理;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允许进行税务处理。《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与经营活动无关的资产,不得计算折旧、摊销费用,不允许扣除。

资产税务处理的扣除方法,包括固定资产和生物资产的折旧、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存货成本的结转、投资资产成本的扣除等。

资产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所产生的所得,应征收企业所得税。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十条第七款规定,企业各项资产按照会计准则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允许在税前扣除,应作纳税调整。

二、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符合上述规定的负债定义的义务,在同时满足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且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时,确认为负债。在现实生活中,企业所承担的现时义务有的是来源于法律、法规,或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或法定要求,比如。企业应缴纳的税金、应偿还的货款、应支付职工的薪酬:也有的是来源于企业正常的业务活动、习惯以及为了保持良好的客户关系,比如,产品在销售出去以后预期将会发生的保修费用等,需要企业在经济事项发生时,确认为负债加以核算。

企业所得税法对负债的处理,区分负债的法定义务和推定义务。

法定义务是指企业具有约束力的合同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所形成的负债,在税务处理上,一般不允许负债本身直接在税前扣除,但由于负债而产生的费用,符合税法规定的允许在税前扣除。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的有关规定,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而产生的合理的借款费用,一般允许在税前扣除;但高于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的借款费用,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推定义务是指根据企业的经营习惯、对客户的承诺或者公开宣布的政策而导致企业将承担的义务所形成的负债,在税务处理上,一般不允许这些负债在税前扣除。例如,企业多年来制定有一项销售政策,对于售出商品提供一定期限内的售后保修服务,预期将为售出商品提供的保修服务就属于推定义务,应当将其确认为一项负债,但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的规定,此费用尚未发生时,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三、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会计实务中,会有一些交易或事项所产生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比较典型的是: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不一致,其差额会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原因在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不是企业持有的、准备近期出售的金融资产,它所形成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不会给企业带来当期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

在企业所得税上,不同来源的所有者权益的处理是不同的。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包括构成企业注册资本或者股本的金额、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者股本部分的金额(即计入资本公积的资本溢价或者股本溢价),不计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留存收益是企业历年实现的净利润留存于企业的部分,主要包括累计计提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属于企业的税后利润,不应再重复征税。

参考文献:

财务会计的会计要素篇3

企业财务的基本要素主要是指:资产、负债、企业主的权益、企业经营所发生的费用、以及收入五部分内容。企业财务基本要素结构是指用来描述企业资、负债、收入、费用等基本要素相互之间的联系。

财务会计基本要素是维持企业正常经营最基本保障,同时也是企业经济活动与资金运动的基本条件,是整个财务会计体系的“框架”。而反应财务基本五要素之间关系,就是财务最基本素的结构体系(有书上也叫结构模式)。

1.资产:中国于一九九二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该定义的阐述了资产的特征。还有人把资产定义为:“资产是特定企业所实际控制的,具有获得未来经济利益能力的资源”。

2.负债:IASC解释,负债:“由于以往事项而发生的企业的现有义务,这种义务的结算将会引起含有经济利益的企业资源的外流”。 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将负债解释为“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

3.所有者权益: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将所有者权益解释为:“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是指投资者合法地将资金投入到企业,对企业的相应捅有资产合法所有权。

4.收入:IASC,认为收入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增加,其形式表现为资产流入、资产增值或负债减少而引起的产权增加(但不包括与产权所有者出资有关的类似事项)”。而我国在颁布的“收入”会计准则中,认为收入“是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以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而导致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5.费用:IASC对“费用”的解释为:“会计期间经济利益的减少,其形式表现为资产流出、资产递耗或发生负债而引起的业主产权减少”。「1

二、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分析

1.国内外关于财务基本要素结构的不同理解分析

中国大学会计教材中将“资产=负债+所有权益”和“收入-费用=利润”作为“会计方程式”,而西方发达国家以美英等国为代表的大学会计教学中,却以“资产=权益”或“资产=负债+业益”被称作“会计方程式”。 美英等国家以“资产=负债+业益”作为会计基本要素结构体系的基础,来表述财务会计结构体系中各种方法建立与运用,却没有把“企业的收益”即(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等作为会计方程式。有专者分析其原因是两方面:⑴以“以资产=负债+业益”作为会计基本要素结构体的基础来阐述复式记帐的方法理论基础,解释完全合理,如果增加其它的“会计方程式”反而是画蛇添足。⑵以“企业全面收益”作为财务会计结构体系只能说明收益、收入以及费用等之间的量化关系,不能说明其在经济内容上的联系,这点很重要。

我国以“资产=负债+所有权益”和“收入—费用=利润”作为“会计方程式”。还有专家考虑到:“收入是利润的基础,是利润增加的主要要因素,而费用(也叫成本)是利润减少的主要因素”从上面分析又得出下面综合会计方程式:资产+费用=负债+权益+收入。

虽然我国的财务会计结构体系,在很多方面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但在完整反应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体系的内在规律方面,我国的会计学的研究者们就明显地超过西方的学者。这主要是与我国研究者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不过我国的会计学研究者们也存在遗憾。我国会计学者不能揭示两个“会计方程式”之间的关系,也无法提供“综合会方程式”成立的充分理由。

2.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体系的确立分析

⑴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体系的确认存在的问题。

①因为对“收益”等要素存在不同的理解,人们只看重“资产=所有者权益“的结构体系的运用,而没注重到“收入”和“费用”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②对于资产、负债、业益等要素收入和费用之间的内在关系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对于资金运动中静态表现内容要素之间的关系看法,几乎差不多,但对于静态与动态内容要素这间关系的理解就是大相径庭了。

⑵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体系的确认。

财务会计基本结构体系的作用在于反应企业经济活动,以及资金的运动的基本规律,是作为账户、复式记账等会计特有方法的理论基础。确立基本要素结构体系,是从企业资金运动与相关的经济业务规律入手。有关的经济业务,主要抱括资本(金)的投入与退出以及内部经营使用。资本(金)投入与退出企业,就会使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发生变。资金在企业内部的运营,实质上就是一个不停地投入资金(即费用或叫开支)和不停地收回新资金(即收入)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反应在企业财务会计基本要素费用和收入的变化。「2

参考文献:

财务会计的会计要素篇4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协调共同成立的财务报表列报项目组,计划于2011年1月1日,在全球上市公司执行改进后的财务报表列报模式(见下表)。改进财务报表在国际上的应用也将引发中国财务报表的改革,但中国现行会计要素理论与报表改进模式存在着明显的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中国会计要素改进的必要性

现行会计要素在理论上和实务中均存在缺陷。

1.理论上的缺陷是忽略了影响会计要素确立的决定因素。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进行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会计要素的确立主要取决于实体的经济活动特征和投资者等对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要求,即应该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

随着企业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报表使用者需要从不同角度反映企业从事不同功能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从产权角度来看,投资人希望全面了解其在企业的产权的具体构成以及产权变动的原因、结果。现有的会计六大要素不能严谨地反映企业综合收益(即除企业和业主往来的产权变动情况,既包括已实现的收益也包括未实现的收益),虽有利润要素也反映了产权变动,但没有包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这部分的利得和损失属于未实现的收益也造成产权的变动。中国现行新会计准则则是将综合收益列入“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净利润+直接计入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改进后的财务报表中将综合收益表取代利润表,反映综合业绩信息。

2.实务中的缺陷是现有会计要素无法为会计方法提供理论说明(如各种财务报表的理论依据) 且会计要素缺乏应有的内在逻辑关系。

会计对象要素及其关系是各种会计方法(包括会计科目设置、复式记账、财务报表等)建立和应用的理论基础。

中国会计科目准则设置了资产、负债、共同、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等六大类,这与会计要素的分类显然不一致。比如资产类会计科目应该反映全部资产,但现行资产类会计科目不包括在产品,其价值在成本类会计科目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中反映,虽然这种分类在制造业企业中能突出强调产品成本的核算,但容易导致人们对会计科目的歧义理解。

财务报表表内及报表之间的数量关系也以会计要素为理论依据。未来财务报表结构变革的主要目的是将三张主要报表能够从不同角度(如财务状况、综合业绩、现金流量)相互联系地将企业不同功能的经济活动(营业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所得税、终止经营、权益等)绘制出一幅完整的财务图画,从而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作为财务报表建立和运用的理论基础,现有的会计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例如,收入要素指的是营业收入,费用是按照配比原则来确认的,而利润既包括收入减费用后的净额,还包括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即收入、费用、利润要素不存在“利润=收入-费用”的逻辑关系和数量关系。

二、中外会计核算对象要素的比较

1.FASB对会计要素的规范

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6号规定了十个与计量企业业绩和财务状况直接相关、互相关联的要素,即资产、负债、权益或净资产、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全面收益。

其中,“业主投资”与“派给业主款”是企业与其作为业主的所有人之间的交易。业主投资表现为企业收到业主投入的各种资产(投入的也可以是劳务,或抵偿、转换了的企业负债),其结果是“增加其在企业中的业主利益或权益”,但新业主受让旧业主的交易,不属于“业主投资”的内容;派给业主款则是指企业向业主转交资产或承担负债而“减少企业业主利益或权益”的交易。显然,就经济实质而言,业主投资要素和派给业主款要素是对权益要素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而且,区别收入、费用与利得、损失的关系。FASB使用了狭义收入和费用要素。收入仅指正常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收入,依据的是“流转过程收入理论”强调收入实现的完整过程。费用则仅指正常经营费用或支出,强调费用产生的因果关系和费用责任的合理归属。对于非正常经营收入,FASB单独设立了利得要素加以反映,因为利得实质上是一种“偶发性”、“边缘性”的“净收益”。设立损失要素反映非正常经常活动的支出,因为损失实质上是一种“偶发性”、“边缘性”的“净亏损”。利得与损失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不需按配比性原则加以确认。

另外,综合收益不同于利润。SFAC No.3 提出的全面收益是指“一个主体在某个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所引起的业益(净资产)变动”,与传统会计的净收益或盈利不同。在SFAC No.5中,区分了收益、盈余和全面收益的概念。其关系如下:

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盈余

盈余-会计调整累计影响+其他非业主的权益变化=全面收益

全面收益能够更好地反映一定期间内净资产的全部变动。

2.IASB对会计要素的规范

IASC在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会计要素确定为资产、负债、产权、收入和费用等五个要素。IASC依据收入确认的“流入量理论”,选择了广义的”收入”要素概念。IASC认为,利得与收入一样,都代表“经济利益之增加”,它们在性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因而不将收入和利得作为不同的会计要素。与广义收入要素相对应的是广义的“费用”要素。按IASC的理解,费用既包括在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费用,也包括了损失,并且由于损失是指“经济利益之减少”、“和其他费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因而也不把损失视作独立的会计要素。

IASC进一步认为,从会计确认与计量方面看,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也就是利润的确认和计量,因此不必单独设立类似“利润”的会计要素。

3.中国的会计要素

中国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项。收入要素为狭义概念,仅仅包括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费用只包括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生产经营费用,而不包括“营业外支出”等非生产经营费用。中国单独设立了利润要素,并规定其包括营业利润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等内容。

4.比较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FASB、IASC和中国所确立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或称权益、产权)要素在内涵和逻辑关系等方面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FASB十分重视业主(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因而,针对企业与业主之间交易所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减少,还单独设立了“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要素加以反映。

区别较大的是关于收入、费用、利润等要素的设立:(1)收入的确认。FASB和中国的会计准则以“流转过程收入理论”为依据,选择了狭义的收入要素概念,强调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的因果关系。IASC是依据“流人量理论”确立包括营业收入和利得的“收入”要素,选择了广义的收入要素概念。其原因是,IASC认为收入与利得性质相同,都是“经济利益的增加”,故不必分开设立单独的会计要素。(2)费用的确认。FASB和中国采用了狭义的“费用”要素概念。IASC则采用了广义的费用要素概念。(3)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对因发生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无直接关系的交易而产生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即中国通常所言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基于其边缘性或偶发性、收支间无因果关系等特征,FASB单独设立了利得和损失要素,而中国将其直接纳人单独的利润要素,视为企业利润的直接组成部分。然而,IASC却将它们分别作为收入要素和费用要素的内容。(4)对于企业在特定期间所取得的经营业绩,FASB单独设立了全面收益要素,并将其内容规定为(收入-费用)+利得-损失,中国设立了利润要素加以反映,其内容不包括未实现的利得,其结果不完全等同全面收益。IASC虽然未设立单独的利润要素,但其将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等同于全面收益的确认与计量,因此,IASC所认定的经营业绩的内容实质上相同于全面收益。

三、中国会计要素体系改进意见

会计要素的构成只要其体系严谨、逻辑一致,能满足会计确认与计量的要求,就是一个合理的会计要素体系。

1.在收益的确认上应采用全面收益观。传统收益报告只反映已实现的收益,不能反映未实现的收益。全面收益的特点是除净收益之外,还包括已确认的其他利得或损失,后者由于已产生,尽管在当期未实现,但它很可能在下期或近期即可实现,从而就成为投资人预测企业未来现金净流量的一个可靠的基础。如在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中,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而公允价值变动的确认会产生相当的未实现收益。因此,在会计要素的设置上应体现全面收益。有两种设置方案:一是对于综合业绩的反映设三要素:收入、费用和全面收益。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以流量理论为依据,让它们涵盖利得和损失的内容,即收入和费用的广义定义,该方案下全面收益=收入-费用;二是对于综合业绩的反映设五要素: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和全面收益。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以流转过程理论为依据,只确认正常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产生的影响,非正常经营活动产生的影响通过增设利得和损失反映,该方案下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

2.增设反映企业与投资人交易的要素,全面揭示产权变动的原因。采用FASB的做法,设置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两要素。这样,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全面收益、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能全面揭示产权变动的原因、结果及其具体构成,其体系更完整,逻辑更严谨。该体系各要素相应的关系。

投资人关注的资本保值和增值表现为一定时期的期初和期末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加入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两要素如下:

一定期间的产权变动=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

=(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资产-期初负债) (产权变动的表现)

= 企业和业主往来的影响+综合业绩的影响

(产权变动原因)

=企业和业主往来的影响+经常事项的影响+偶发事项的影响(产权变动原因)

=(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全面收益 (会计要素)

=(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收入-费用)+(利得-损失) (会计要素)

3.以会计要素为基础的会计科目和账户设置也应做相应的调整。如取消成本类会计科目,直接并入资产类会计科目,同时设置反映利得、损失和全面收益的会计科目。

参考文献:

[1]陈敏.一种新的财务报表分析工具――财务状况调整表[J].会计之友,2009,(9).

[2]刘德道.中国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重构探讨[J].财会通讯,2008,(12).

财务会计的会计要素篇5

IASB在《关于编制和提供则务报表的框架》(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中称之为财务报表的要素,并指出“财务报表描绘交易和其他事项的财务影响,是根据交易和其他事项的经济特性,把他们分成大类,这些要素在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中的列示,是一个进一步分类的过程”。 ASB在《财务报告原则公告》(Statement of 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reporting)中称为财务报表的要素,并指出财务报表的要素是财务报表构成的基础,即是对财务报表组成项目的分类。FASB在1978年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中指出财务报表要素是财务报表构成的基石,是财务报表项目的分类,在财务报表项目中用数字和语言代表确定的企业资源以及对资源的要求和交易、事项和其他境况的影响导致的那些资源及对资源要求的变化。

我国会计学者提出了财务报告要素的概念,认为会计要素就是财务报告要素,“是会计工作的具体对象,是会计用以反映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因素。会计要素分为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和反映经营成果的要素” 。我国会计理论界还有一种提法叫做财务会计对象要素,认为“财务会计对象要素是作为财务会计对象的资金运动的必要构成内容,它是依据资金运动规律和财务会计目标要求,社对资金运动具体内容进行科学分类的结果” 。“实际上,财务会计的要素不过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我国的会计理论所提出的会计要素,也就是财务报表要素,给出了财务报表要素的所有可能的范围,无论是“过程论”、“资金运动论”、还是“经济活动论”,其实财务报表要素并没有这么广的范围,所有时期的财务报表要素都是有约束性条件的,这些约束性条件就是货币计量和一定时期的财务报告目标。中西方在财务报表要素理论方面的差异与各自理论的来源和基础不同有很大关系,西方的会计理论特别是近代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关系非常紧密,所以看起来多了实际而少了抽象。我国的会计理论由于一直是国家主导,所以理论研究缺乏深厚的实践土壤,抽象的东西多,所以会有会计对象这样的概念。

总而言之,西方会计理论对财务报表要素的认识还是“统计”式的,是通过财务报表来认识财务报表要素的,虽然语言表述各有差异,但总体上认为财务报表要素是财务报表的组成部分,是财务报表为了提供交易和事项对企业的影响而形成的按经济特性进行的分类。我国的会计理论中对财务报表要素的认识是通过财务会计对象来进行的。而财务会计对象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何使这个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在财务会计报表中以货币计量的各个要素之间建立起一个合乎逻辑的联系,我国会计理论认为财务报表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无论大家对会计对象有哪些不同的认识,比如“过程论”、“资金运动论”、“经济活动论”等,但在财务报表要素的界定上基本上认识是统一的,那就是财务报表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其实无论大家对会计对象在概念上有多少不同的看法,但因为它是一个客观存在,而且是一个连接抽象与具体的中介,所以并不会对整个财务报表要素理论产生太大的本质的影响)。笔者认为财务报表要素是依据会计目标的要求对影响企业价值的交易和事项所做的分类。

二、财务报表要素与会计环境的逻辑关系

财务报表要素是分级别的,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要素”是指“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这里面就有两层意思,一是事物的构成有可能是多元化或者多层级的,使得理论上存在对事物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会不同;二是不同事物的要素应该不同。

财务报表要素中越是高级的部分,越是容易在世界范围内统一,而越是低级的部分,越是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不同级别的财务报表要素受环境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越是高级的要素越不容易受具体环境的影响。所以财务 报告要素的确定也是分级别的,高级的部分是由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借贷记账法理论决定的,而低级的部分是由各地区的具体环境决定的(不仅仅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会包括科技、文化、教育、政治、法律以及该地区会计理论的历史等)。

财务报表要素理论是复式簿籍理论的一部分,所以只要采用复式记账法那么在最高层次的财务报表要素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财务报表要素的最高级层次的分类按照人类对财务报表要素的认识发展过程,第一层是资产,第二层是所有者权益和负债,收入和费用,第三层是第二层的具体化。其间的关系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期初与期末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而这一过程与人类对财富(或者说是影响财富增长的因素)的认识紧密相连:人类最初对财富的认识就是财产,用会计语言讲就是资产,财产(资产)的多少代表了财富的多少,并且在经济最初的发展阶段,也没有负债的概念,即财富=权益=资产。这种认识下人们关注财产的规模,财务报表要素的主要内容就是资产。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一些经济形式要求有大规模的资金的时候,人类对财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及财富=权益=资产-负债=收入-费用。这种认识使得人们除了关注资产要素,也开始关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并且空前地开始关注收入和费用要素。那么随着近代股份公司这种经济形式的出现,特别是证券市场的发展和上市公司的出现,人们对财富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变化。及财富=股票的市场价格。股票的市场价格又与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认识有关,如果说投资者的这一认识形成有一部分来自财务报告,很显然财务报表要素就显得很重要了。什么样的财务报表要素可以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可以更好的揭示企业的价值。传统的财务报表要素已经显得有些不适应了,特别是随着金融创新业务的增多,交易的复杂化和不确定性呈正向发展趋势,人们对企业价值的认识也趋于其未来的价值走向。而我们以往的财务报表要素是一组面向过去的分类。为了适应这一需要,最需要改进的就是我们的收益表要素,传统的收益表要素是以收入费用观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及把一定时期的收入和费用进行配比确认为本期的收益,并严格遵循历史成本、权责发生制、实现、配比、稳健等原则,这种做法使得一部分不符合上述原则的事项和交易,虽然这些事项和交易对企业未来价值是有影响的,却无法在当期的收益表中反映出来,比如企业的持产利得、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我们用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比如英国的巴林银行,其1994年报告的资产净值还为4.5亿至5亿美元之间,但到了1995年2月末就倒闭了,这也说明我们现在的财务报告存在很大的缺陷。在投资者更加关注企业未来的价值走向时,他们更需要财务报表要素可以反映这一信息。于是出现了全面收益这个财务报表要素,它包含了报告期扣除所有者向企业投资和向所有者分配股利以外的所有者权益方面的全部变化,弥补了传统收益表要素的不足。这也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的要求,及收益是一定时期企业净资产的变动额,同时也是实物资本保全观念的体现。

综上所述,财务报表要素与环境的关系,以历史的观点看,最直接的仍然是某个时期对企业财富的影响因素在财务报表中的分类列示。而与影响财富的因素最直接相关的是经济因素,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组织形式。

三、财务报表要素与会计目标的逻辑关系

如果说会计目标对财务报表要素有影响,那是因为不同的会计目标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有不同的倾向,从而对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会提出不同的要求,然后才对财务报表要素产生间接的影响。在股份公司筹集资金不是主要来源于证券市场以前,企业的财务报告主要面向所有者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真实可靠是所有者对会计信息的主要要求,所以要求的会计确认理论是交易观,计量理论是历史成本观。但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投资者成了财务报告的主要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主要是要求其对决策有用,而投资者关注的是企业未来的价值,这时传统财务报告明显无法满足这一新的需求。随着会计目标的变化,对会计的确认和计量理论也产生了新的要求,即要求会计的确认从交易观向事项观转化,计量理论从历史成本观向公允价值计量观转化。这种变化首先影响了财务报表要素的含义,如果我们选择了会计确认的交易观和会计计量的历史成本观,那么只能对真正发生的交易进行会计确认,资产就会会界定为在“在过去的交易中取得的经济资源”,收益会定位在“已经实现的收入”。如果我们选择了会计确认的事项观和会计计量的公允价值观,会计将会对尚未发生的交易带来的收益进行确认,因而,资产可能会定位在“未来取得的经济利益”,收益可能会定位在“已经实现和尚未实现的全面收益”。其次这种变化要求有新的财务报表要素来反映由于会计确认的事项观和会计计量的公允价值观所产生的新的“收益”,于是出现了像“全面收益”这样的财务报表要素。同时这种变化对会计确认和计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比如如果要反映未来的价值,财务报表要素的范围就有可能扩展至不一定是可确认或者可计量的,而只要它能对预测未来的价值有用。当然这对会计理论本身也是一个挑战,比如对我们会计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像会计假设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财务报表要素发展的过程来看,并不是人类一开始就有财务报表要素的概念,他们只是把那些他们认为对自己财富重要的事项记录下来。虽然财务报表要素发展到今天有了自己全新的体系和内容,但仍然是在反映所有者(在现代社会因为社会经济关系的日趋复杂,已经是利益相关人了)认为对他们财富或者其他利益(随着人类的发展,人们不仅仅重视物质财富的多少,还有了其他的需求)重要的事项。但是利益相关人对财务会计(要以财务报告为形式,财务报表要素为基础)提出的主观性目标,无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对财务报表要素的影响是倾向性的,而不是决定性的。比如无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的提出,都不能在根本上解决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问题。也不能决定财务报表要素的基本分类和内容,只是在反映信息的倾向性上有变化。从而影响对财务报表要素含义的界定和产生新的财务报表要素以适应新的信息质量要求,比如“全面收益”这个要素的出现。

总之人们对财务报表要素的需求主要随人们对财富的认识而相应变化,环境给予了财务报表要素在高级框架范围内的最广泛和最丰富的可能内容,会计目标则修正这一可能,使财务报表要素成为一个可以实现和有用的、与其他方方面面都相互协调的那种分类组合结果。但要反映到财务报告中,则除了受会计目标的制约外,还要受到会计确认和计量理论本身的制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国际会计准则》[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

[2]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年

[3]刘永泽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4]文硕:西方会计史(上)[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年

[5][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娄尔行译:《论财务会计概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

财务会计的会计要素篇6

会计要素是指企业中的各种会计核算对象。从会计理论角度来看,会计要素主要分为: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包括非经营和经营费用)、利润、所有者权益这六大方面。能够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三个大要素是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而收入、利润和费用则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成果。所有者权益包括企业资产在扣除负债后所有者拥有的剩余权益,通常指的是股东权益。这些权益包括实际应收资本、资本公积金、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金。暂时抛开所有者权益不讲,在煤炭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方面,会计要素的呈现主要就是资产和负债。

二、造成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的几个重要因素

由于多个不确定因素的作用使企业无法实现预期中的财务收益,并产生经济损失。对每个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来说,财务风险是必然存在的一个客观事实,主要分为投资、筹资、现金流、资金的回收和运营、收益分配等几个方面的风险。鉴于煤炭企业投入巨大,经营模式较单一,且属于资源开发型产业,财务风险指数相应来说较高。

1、煤炭企业的高负债是造成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

我国煤炭企业目前的资本结构仍然是不合理的。通常企业资本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有资本,另外就是负债资本。高负债是煤炭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高负债也是造成企业财务高风险的重要原因,甚至是最根本原因。随着煤炭企业负债和融资额度的提高,企业习惯以高负债形式经营,一旦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企业的财务运营管理方面就会引发问题甚至陷入瘫痪,严重则会破产。从负债存量角度分析,煤炭企业无法偿还债务的原因是由于负债融资的比例过高,而到时又没有足够的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本金和利息。从负债流量角度分析,无法偿还债务的原因是由于现金流在转移过程中遇到阻滞,引发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偿还到期债务。无论是哪一种原因,企业的高负债就是引发财务瘫痪或者崩溃的根本原因。财务制度建立的不完善,导致煤炭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从而使企业负债筹资的比重不断增加,借款过多不仅使得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还会产生过多财务费用,减弱企业的资金实力,加大企业筹资成本。

2、企业财务风险意识薄弱,资金管理不严谨

通常一些煤炭企业为了能够扩大销售和增加市场占有率,习惯采用赊销的方式进行煤炭产品促销,但在销售的过程中又缺乏对客户的经营背景、资金实力、信用等级等信息的了解,很容易造成应收帐款收回不及时,一方面减少了存货,另一方面造成大量应收帐本,反而增加企业成本。

3、投资缺乏科学性

投资失误和经营失败是煤炭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内在原因。煤炭企业正处在转型期,所经营的业务不仅是煤炭产业,同时还包括非煤产业。这种多元化的经营策略在中国大企业和暴力行业中非常常见,然而,也有众多企业无法做到八面玲珑的多元化经营。虽然通过多元化经营投资可以分散经营风险,但同时管理范围和管理幅度也相应增大,容易造成管理层决策信息不对称。此外涉足多个产业时,由于投资经验不足或者经营策略不当,投资失误发生率会大大提高,从而导致经营失败。

三、建立煤炭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煤炭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越来越高的市场风险,因此,务必抓好会计要素中衡量财务风险的三方面,加强财务管理的同时建立财务风险的控制体系,用于提高风险控制水平。

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应首先遵循风险收益的对等原则,其次是企业成本效益原则,财务的分级和分权管理原则,因地制宜的原则和财务信息原则(以保证财务风险控制进行有效衡量)。只有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才能建立起一个正确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框架。这个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是在组织结构体系的基础上,以真实、完整、详细的财务信息为基础运作平台,以财务的控制方法为核心运作体系,以财务控制制度为运作保证,同时结合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财务风险分析与处理机制的末端配合来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控制。

组织结构体系中应遵循风险控制目标一致、财务分级与分权管理、协调利益关系的原则来建立,通过对资本、技术、组织和人事等分支,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整个企业利益一体化。

财务风险控制方法体系的建立则要注意资金控制方法,其中包括预算的控制方法、资金集中结算方法,人员控制方法的体系建立。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注意遵循两个方面:其一是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原则,其二是指标体系的构成和标准,这两大方面是煤炭企业财务评价的最基本最主要部分,务必注意对企业财务状况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效率和发展潜力的评价。

财务风险处理体系的建立应考虑到风险分析和组织、风险预测、风险预防和回避、风险处理、风险免疫和风险责任这六大方面。

财务会计的会计要素篇7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从上世纪中期从会计中分出来的两个分支,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责是以一定的会计准则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来进行监督和核算,财务会计是一种报账性质的会计;而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中的一种,他们通过提供各种非强制性财务报告以外的财务或者是非财务信息,来满足其企业的管理中所需要的信息,它可以按照企业的管理需求,使用多种会计处理方法或者是程序,来规划企业的未来和控制一切经济活动,这是属于企业经营型的一种会计。文章中详细阐述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一、基本理论

要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首先得做到对这个事物的理解,然后在这些理解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事物之间存在的关系。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具体概念是很多人模糊的,这也就导致了人们不能认清它们具体的职能,所以这些基本理论是非常重要的。

1.财务会计基本理论。财务会计[1]作为会计的一部分,相比较与管理会计而言,更多的使用了传统的会计模式,所以又称之为传统会计。财务会计的工作侧重点在于为企业外部相关方面提供需求,所以又称之为对外报告会计。财务会计的工作对象主要是企业以往的交易或者是信息。通过一定的程序,然后对这些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然后整理成财务报告的形式,来给企业的内部利益基团提供有利的经济信息。在这种交易过程中反映了企业在以往的资金运作。

2.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管理会计[2]的核心是决策研究,因为决策是一个企业的管理核心和最主要职能,建立一个更严密的概念也成为了研究管理会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目的。管理会计是采用一些方案将财务会计所提供的经济信息进行整理和计算,最后将得到的结果分析提供给企业内部利益集团,协助企业领导做出一定的决策,以达到规范和控制企业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行为。管理会计是为企业内部服务的,其工作的目的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同时协助管理者对某一经济问题进行预测,判断经济形势,找到更好的投资和经营方法,规划企业内部责任问题,提高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最终为企业带来最大利益。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是管理,所以为了满足其工作的需求,管理会计通常都会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来作为其决策或者是预测的手段,通过预算的形式把管理会计的决策表达出来,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以责任会计制度为预算的控制体系。管理会计按照职能还可以细分为控制会计和计划会计两类,此外管理会计的职能还包括业绩的考查。由于管理会计只服务于本企业内部,能满足本企业在管理上的需求就可以了,所以没有很多的限制条件。

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相同点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尽管有着很多的不同,但是二者提供服务的目的是统一的,那就是企业会计管理的总体要求,它们为实现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目标以及利益相关者服务。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组成会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会计系统是企业管理系统中占据最核心的位置。在现如今的经济情景下,科技进步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新科技都已经在会计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两种会计制度共同组成的会计系统,已经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更好的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1.属性相同。会计是为了给人类提供服务而诞生的。所以从本质上来讲,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有着相同的属性。它们都是管理活动会计,都是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都是通过对收集的信息处理、加工,然后利用有价值的经济信息,来掌控经济活动。在整个过程中财务会计的侧重点在于企业的实际运作过程的记录以及总结;而管理会计是通过根据已有的经济数据,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相应的决定,其侧重点在于过程的控制以及决策。两者作为现代企业会计的分支,其目的都是为了企业管理服务而存在的。

2.目标相同。由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基本属性都是会计,所以它们都有着会计的基本职能,那就是对企业运营的监督和反映。管理会计通过一定的手段或者是技术,来对企业运营中的活动或者人的行为进行一定的控制和管理;财务会计的核算是为了通过所得到的信息,来对人们的行为或者决策产生影响。所以两者都是为了服务现代企业会计的总体要求,他们都为了满足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以及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财务会计的会计要素篇8

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可以通过会计中通常所称的“会计等式”或“会计方程式”来体现。但会计等式或会计方程式,仅仅只是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的表现形式,其与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实质上意味着财务会计要素的依存关系及其体系的“结构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形式”,“而且,内容的发展决定着形式或迟或早总要发生变化”。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的表现形式也会发生变化。因此,通过会计等式或会计方程式进而去把握财务会计要素关系的实质,才是重要的和必要的。

一、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的影响因素

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的存在以财务会计要素为前提,其通过展示财务会计要素变化的内在联系,来揭示财务会计所反映客观对象的变化规律。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的形成与演变,同样与社会经济环境和财务会计目标的变化密切相关。

在我国计划产品经济时期,企业“国有国营”。由于社会资源的配置是通过政府的“指令性”计划来完成,而不是由市场来引导和调节,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并不存在。作为政府行政管理的“附属物”,企业并不具有市场主体地位,其主要目标只是为了完成政府下达的各项计划任务。在资金管理方面,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均需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几乎没有选择余地。这样,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是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企业执行和完成国家计划情况的资料。其会计报告则重在揭示企业是否按既定要求使用各项资金,而因为企业资金来源渠道与投资主体单一,“产权关系”的揭示就成为次要的问题。在重要的财务状况表中,企业依据“资金占用=资金来源”的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建立起“三段式”的“资金平衡表”,以确定企业在资金使用上是否做到了“对号入座”。

以财产私有制为特征的西方国家,人们在其意识中均十分强调财物的产权归属问题。作为市场真正主体的企业更是如此。面对多姿多彩的资本市场,企业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在成本与效益原则范围内,选择投资者和确定融资规模与方式。正由于企业面临众多出资人,因而明晰地揭示其产权关系,至关重要。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企业总是从产权关系出发来描述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比如,“所有权理论(proprietary theory)”站在产权所有者角度,将资产理解为所有者拥有的权利,而负债是所有者承担的义务,权利减去负债后的净额即为所有者权益。因而,在这种理论下,是以“资产—负债=业主权益”结构模式为基础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而“企业主体理论(entity theory)”则把企业视为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主体,要求明确区分企业自身的经济业务与产权所有者的经济业务,企业是所有者利益的实现者,其承担着相应的“会计责任(accountability)”。因此,这种理论以拥有法人财产权的企业为主体,以“资产=负债+业主权益”结构模式为基础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无论所有权理论还是企业主体理论,它们都强调明确揭示企业产权关系情况的重要性。

我国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改革,要求明确企业的产权关系。因而,在会计上,以产权关系为基础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成为财务会计的直接目标。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的变化,影响到财务会计要素的划分结果和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的表达形式。比如,企业不再仅仅只关心其“资金占用”情况,而更注重财产物资创造“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即资产的未来获利能力。对于企业的“资金来源”,必须进一步明确资金的归属即产权所有者,清晰披露企业的产权关系情况。因此,“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结构模式,成为财务报表等会计方法的应用基础。

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的目的在于科学、合理地表述不同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财务会计对象的内在规律性,以便为更好地运用财务会计方法奠定理论基础。依据我们所建立的财务会计要素体系结构,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的存在也是多角度、多层面、多形式的。本文认为,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包括“基本要素”结构模式和不同级次要素结构模式两大部分。

二、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模式

(一)现行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模式的分析

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模式用来描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等“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由于财务会计的基本要素既是企业经济活动及其资金运动的“基本构件”,也是整个财务会计要素体系的“框架”,其目的在于通过它来描述、归纳企业经营活动及相关资金运动的基本规律,因此,揭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之间关系的模式是最基本的要素结构模式。

然而,国内、外有关论著或教材,对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模式的界定和理解尚存在不小差别,有的甚至是误解。例如,美、英国等国的大学会计教材中,均以“资产=权益”或“资产=负债+业主权益”作为“会计方程式(the accounting equation)”。而我国则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费用=利润”都作为“会计方程式”。有的学者进一步认为,“由于收入是取得利润的基础,是利润的增加因素;费用(成本)是利润的减少因素,利润又是企业资金来源增加的一种渠道。因此,资产=负债+权益会计方程式与收入—费用=利润会计方程式,可以综合为下列会计方程式:资产+费用=负债+权益+收入”。

美、英等国均以“资产=负债+业主权益”结构模式为基础,来阐述财务会计程序中各种方法的建立与运用,但却未将“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等作为“会计方程式”。经分析得出的主要原因可能是:①以“资产=负债+业主权益”为依据阐述复式记账等方法的理论基础,已经可以得出合理而完整的解释,加入其它“会计方程式”也许会“多此一举”。②“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结构模式只能说明收益(利润)与收入、费用等的量化关系,而并不能揭示其在经济内容上的内在联系。

在如何完整揭示财务会计对象所具有的内在规律方面,我国会计学者的研究成就明显地超过了西方学者。这不仅与我国学者的研究方法、研究角度有关,也与我国学者的价值观念相关。但遗憾的是,我国会计学者却未能全面揭示两个“会计方程式”之间的固有关系,也无法提供“综合会计方程式”成立的充分理由。不少学者将“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理解为“期末资产+费用=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收入”,实际上是一种误解。

(二)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模式的确立

归结起来,现行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模式的确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由于对“收益(利润)”要素的认识不同,人们往往只注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业主权益)”结构模式的理解与运用,而忽略了“收入”和“费用”要素及其关系。比如,国际会计准则不单独认可“利润”要素,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不仅单独设立了“全面收益”要素,而且细分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等要素。②无法解释资产、负债、业主权益等要素与收入和费用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资金运动静态表现内容要素之间的关系,人们的理解几乎是一致的,但对于动态与静态内容要素之间关系的看法却相去甚远(因而多数著作干脆避而不谈)。

上述问题之所以存在,其根源在于:①财务会计要素建立在企业经济活动及其资金运动基础上,从这个基础入手建立财务会计要素体系才能逻辑性地得出关于财务会计要素的若干正确观点。而现行做法,却是将会计实务中财务报表的具体内容加以归并而“确立”所需的“财务报表要素”。②财务会计要素是按照财务会计目标的要求,对财务会计对象内容进行的合理划分,财务会计要素及其变化规律体现着财务会计对象内在的规律性,体现着企业经济活动及其资金运动的固有特征。认识和把握财务会计要素,不能割裂企业经济活动及其资金运动本身所具有的必然联系。而现行的观点,却未能作到这点。③财务会计要素体系所具有的“系统”、“环境”、“等级秩序”、“结构”等特征,决定了不同财务会计要素之间相关关系的必然性及其“有序性”。而现行的观点,却忽略了这点。

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模式的目的在于揭示企业经济活动及其资金运动的基本规律,其直接作为账户、复式记账等会计特有方法的理论基础,因此,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结构模式。

确立基本要素结构模式,应该从企业资金运动及其经济业务本身的固有规律入手。企业的经济业务,主要包括资(本)金的进入(如吸收投资和借款等筹资)与退出(如分派和偿债等)和内部营运使用。资(本)金进入与退出企业,导致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业主权益)要素发生变化,资金在企业内部的营运使用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投入资金(发生费用)和不断收回新资金(取得收入)的过程,因而其在会计上表现为费用和收入的变化。费用发生与收入取得过程,同时也是消耗旧资产、产生新资产的过程,而且,费用的发生与收入的形成,始于资产又归于资产,因此,收入与费用对比的结果(损益)仅仅表明资产的增减量。

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模式对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的揭示与表达,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1)企业的经济活动始于会计期初已有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因此,会计期内收入与费用发生前(即会计期初)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静态结构模式

(2)期内经济业务的发生,就其对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的影响看,包括两类:涉及收入与费用的经济业务和不涉及收入与费用的经济业务。在内容上,涉及收入与费用的经济业务主要是:消耗资产(或产生债务)而形成费用,取得收入而增加资产(或偿付债务);而不涉及收入与费用的经济业务主要是:企业发生筹资、偿债及分派事项。会计期内基本要素的变化关系为: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动态结构模式

动态结构模式是对企业经济活动“动态过程”的完整描述。由于“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因此,动态结构模式是揭示财务会计基本要素关系的典型模式。换言之,其重要性要远远高于静态结构模式。在动态结构模式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要素,均以“变动”的身份出现。如,资产要素是指“资产的变动”,“负债要素”是指“负债的变动”等,而不是所谓的“期初数”。收入、费用要素本身属动态要素,意味着资金的“运动形式”。正因为各个要素以“动态”出现,因此,资产与负债、资产与所有者权益、资产与费用、资产与收入等要素之间在资金运动过程中的相互依存关系,一目了然。

有人将动态结构模式中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视为其“期初数”以及“利润未结转前的期末数”,是不符合企业经济活动及其业务的现实情况的。动态结构模式揭示和描述的是企业经济活动及其业务发生(基本要素变化)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实际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要素随着企业经济活动及其业务的发生,总是处于变动状态之中。不间断的“动”、“静”互变是这些要素存在的必然形式,也是其存在的基本形式。因此,在动态结构模式中,它们均以其“变动状态”出现(而不是静态情况)。依照这种思路,既可以还上述要素结构模式以“本来面目”,又可以避免依据动态结构模式而得出“收入=费用”的荒谬结论。

(3)企业特定期间的经济活动又止于会计期末已经形成的新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会计期末根据收入与费用相配比原则确定利润。由于该利润实质上是“报告期内除业主投入和业主派得外的一切权益上的变化”,因此,收入与费用配比后的“差额”表现为“所有者权益(业主权益)”的一部分。此部分数额,正好等于期内企业经营活动中因收入和费用变动而导致的资产净增(减)额。期末确认企业期内经济活动而导致的“所有者权益”变动之后,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的关系复归为以下形式(但数量已经发生变化):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静态结构模式

由于企业资金运动是其动态表现与静态表现的内在结合,因此,揭示资金运动规律的要素结构模式也必然地分为动态结构模式和静态结构模式。静态结构模式揭示企业资金运动在相对静止状态下的存在规律,而动态结构模式揭示企业资金运动在绝对运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由于资金运动存在的“动态”特征,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模式也表现为一种变动的“模式群”。在“时间观念”上,基本要素结构模式群涵盖了期初、期内、期末紧密衔接的全过程的资金运动;在“空间观念”上,基本要素结构模式群包容资金运动的静态和动态内容。在期初,静态结构模式表现资金运动的初始状态,其揭示的要素数量关系均是“期初数”,要素结构模式实际上就是“期初资产=期初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在期内,动态结构模式表现资金运动的变动状态,其揭示的要素数量关系均是“变动数”,要素结构模式实际上就是“资产变动+费用发生=负债变动+所有者权益变动+收入取得”。在期末,新的静态结构模式所表现的经济意义与期初的结构模式相同,但说明的是新的数量关系。

以会计期间假设为基础的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模式构成如图所示。

三、不同级次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

(一)不同级次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的建立

基于“财务会计要素体系结构”的观念,财务会计要素体系层次结构的多元化同时也导致了要素结构模式的多层次化。除上述基本要素所组成的基本要素结构模式以外,还存在“要素次级结构模式”问题,即不同级次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问题。

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模式从总体上揭示企业经济活动及其资金运动的基本规律,而由不同级次财务会计要素构成的结构模式,则用来表现企业经济活动及其资金运动局部内容的变化规律。

不同级次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的建立,依据财务会计要素体系结构中不同层次间要素的必然联系及其变化规律。比如,在现金的变动过程中,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是其基本变化形式,现金变动的结果形成现金净流量,而现金净流量又是作为现金存量的一部分,因此,现金的变化规律为: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现金(存量)。在财务会计要素体系中,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居于“支要素”层次,现金(存量)居于“分要素”层次,由此形成的要素结构模式即为不同级次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

(二)不同级次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的类型与特点

1.类型。由于财务会计分要素与支要素的划定需要在遵循企业经济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财务会计目标的要求,因此,分要素与支要素的确立具有较大的可变性。分要素与支要素的这种特点,也导致了不同级次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类型的复杂化。

依据不同级次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的存在目的和主要特征,可以将其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和型模式”和“差型模式”。

(1)和型模式。和型结构模式是指不同要素之间以求和的方式相联系而构成的不同级次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例如,“所有者权益(基本要素)=资本(分要素)+资本公积(分要素)+留存收益(分要素)”,“收入(基本要素)=营业收入(分要素)+投资收益(分要素)+利得(分要素)”,等等。

(2)差型模式。差型结构模式是指不同要素之间以求差的方式相联系而构成的不同级次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例如,由现金流入、现金流出支要素与现金分要素共同组成“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现金(存量)”要素结构模式,由收入、费用基本要素与利润支要素共同构成“收入—费用(损益性)=利润”要素结构模式,等等。

2.特点。以计量为目的是不同级次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的首要特征。基本要素结构模式重在揭示财务会计基本要素及其变化的内在联系,从而体现企业经济业务发生的固有规律。而由不同级次要素构成的结构模式则主要是在描述要素之间经济关系的同时,更注重于相关数量关系的计算与衡量。例如,“收入—费用=利润”的要素结构模式以计算确定期间的利润数量为主要目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现金(存量)”的要素结构模式以计算现金净流量为主要目的,等等。本文将不同级次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区分为“和型模式”和“差型模式”两种类型,正是基于此特点。

不同级次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具有较大的可变性是它的另一主要特征。基本要素结构模式是财务会计要素体系基本框架的体现,其更多的是说明企业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因而具有“稳定性”。而不同级次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则更多地体现了财务会计目标的要求,随着财务会计目标的深化或变化,其内容、构成、规模等都将发生相应改变。

参考文献

1.于秀林等。198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fasb,sfac,no.6.

3.roger h.hermanson.1992. james don edwards,michael w.maher. accounting principles(fifth edition)。richard d.irwin,inc.。

4.阎德玉。1996.会计学原理。第二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64.

5.刘璇、江群、江南。1994.对会计等式的再认识。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

6.罗飞、唐国平。2000.财务会计要素及其体系新论。会计研究,7.

财务会计的会计要素篇9

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的存在以财务会计要素为前提,其通过展示财务会计要素变化的内在联系,来揭示财务会计所反映客观对象的变化规律。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的形成与演变,同样与社会经济环境和财务会计目标的变化密切相关。

在我国计划产品经济时期,企业“国有国营”。由于社会资源的配置是通过政府的“指令性”计划来完成,而不是由市场来引导和调节,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并不存在。作为政府行政管理的“附属物”,企业并不具有市场主体地位,其主要目标只是为了完成政府下达的各项计划任务。在资金管理方面,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均需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几乎没有选择余地。这样,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是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企业执行和完成国家计划情况的资料。其会计报告则重在揭示企业是否按既定要求使用各项资金,而因为企业资金来源渠道与投资主体单一,“产权关系”的揭示就成为次要的问题。在重要的财务状况表中,企业依据“资金占用=资金来源”的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建立起“三段式”的“资金平衡表”,以确定企业在资金使用上是否做到了“对号入座”。

以财产私有制为特征的西方国家,人们在其意识中均十分强调财物的产权归属问题。作为市场真正主体的企业更是如此。面对多姿多彩的资本市场,企业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在成本与效益原则范围内,选择投资者和确定融资规模与方式。正由于企业面临众多出资人,因而明晰地揭示其产权关系,至关重要。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企业总是从产权关系出发来描述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比如,“所有权理论(Proprietary Theory)”站在产权所有者角度,将资产理解为所有者拥有的权利,而负债是所有者承担的义务,权利减去负债后的净额即为所有者权益。因而,在这种理论下,是以“资产—负债=业主权益”结构模式为基础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而“企业主体理论(Entity Theory)”则把企业视为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主体,要求明确区分企业自身的经济业务与产权所有者的经济业务,企业是所有者利益的实现者,其承担着相应的“会计责任(Accountability)”。因此,这种理论以拥有法人财产权的企业为主体,以“资产=负债+业主权益”结构模式为基础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无论所有权理论还是企业主体理论,它们都强调明确揭示企业产权关系情况的重要性。

我国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改革,要求明确企业的产权关系。因而,在会计上,以产权关系为基础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成为财务会计的直接目标。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的变化,影响到财务会计要素的划分结果和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的表达形式。比如,企业不再仅仅只关心其“资金占用”情况,而更注重财产物资创造“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即资产的未来获利能力。对于企业的“资金来源”,必须进一步明确资金的归属即产权所有者,清晰披露企业的产权关系情况。因此,“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结构模式,成为财务报表等会计方法的应用基础。

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的目的在于科学、合理地表述不同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财务会计对象的内在规律性,以便为更好地运用财务会计方法奠定理论基础。依据我们所建立的财务会计要素体系结构,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的存在也是多角度、多层面、多形式的。本文认为,财务会计要素结构模式包括“基本要素”结构模式和不同级次要素结构模式两大部分。

二、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模式

(一)现行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结构模式的分析

财务会计的会计要素篇10

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是涉及财务会计目标的重大问题。《基本准则》第四条“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样明确,很有必要。它兼具决策有用观和经管责任观的优点。该条接着规定:“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笔者认为此项规定不够全面。

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在会计界流行着决策有用观和经管责任观。经管责任观的提出者井尻雄士认为:1.决策有用观以决策者,即会计信息使用者为中心,而把会计信息提供者的意愿置之度外。经管责任观注重的是委托者和受托者,即会计信息使用者和提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会计人员服务于委托者的需要,但并非委托者的仆从,应注意协调两者间的利害关系。2.根据决策有用观,会计人员向决策者提供的信息是多多益善。根据经管责任观,会计人员必须把注意力集中于客观的信息上,既不损害委托者,也不损害受托者。3.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首要目标是提供对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经管责任观认为会计的首要目标是计量受托业绩。会计人员利用记录与报告两种工具来实现所追求的目标。报告是汇总的记录,记录是报告的基础。委托者有权获得报告,并在必要时对记录进行核查。记录使受托者对其行为负责,并实现了委托者的大部分利益。重要的是会计系统的整体有用性。井尻认为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与明确经管责任实质上是鸡与蛋的关系,但不能混为一谈。

笔者认为决策有用观和经管责任观只是侧重点不同,两者共同的而且是谁也不能否定的地方是:财务会计报告服务的对象,不仅是有关各方的经济管理,而且应有本企业的经济决策和管理。明确经管责任的主要内容是业绩评估,而业绩评估旨在为决策提供依据。两者是互相关联的会计目标,确定经管责任构成决策作用的一部分。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78年发表的《论财务会计概念》(SFAC)第一辑《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第24段指出:“许多人根据他们对企业的关系,根据他们所了解的企业情况作出经济决策,所以他们都是编制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潜在用户,其中有业主、贷款者、供应者、潜在的投资人和贷款者、职工、管理人员、董事、客户、财务分析和咨询人员、经纪人……”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A・C利特尔顿认为“会计的首要目的是向管理当局提供控制信息或报告受托责任的信息。”

1988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跨国公司委员会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提出《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与概念》,认为编送公司报告的首要目标,是披露有关经营、资源和义务等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以帮助使用者控制公司,作出有关该公司的经济和社会决策。这里,信息“使用者控制公司”,最直接的应当是报告主体的决策、管理层。这样说,并不否定“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问题在于不应当否定直接“控制公司”的报告主体的决策、管理层,他们是最初的使用者。

很明显,我国的新《基本准则》主要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89年正式公布的《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该《框架》第9段“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关和公众。”还必须注意该《框架》第11段“管理层关心财务报表中包括的信息,尽管它能够取得有助于执行计划、决策和控制职责的额外的管理和财务资料。……公开的财务报表所依据的是,管理层使用的关于主体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这里,充分说明《框架》明确提出管理层“关心”并“使用”财务报表中的信息。从我国的实际看,企业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有三分之二来自于会计,已是众人皆知的常识。管理层提供信息和利用信息的统一构成了会计的具体目标,怎能否定报告主体的决策管理层是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呢!

IASB的突破之处:一是目标的服务对象不只限于外部;二是明确指出企业管理当局使用财务报表信息,可惜未能将其明确列入使用者的范围。

从会计目标服务对象的重要性来看,把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列在前面,完全正确。但从会计工作的角度看,企业决策管理当局和会计部门首先要运用会计信息,加强经济管理。这正是当前和今后深化会计改革、建立管理型会计的迫切需要。将财务会计报告主体的决策管理层(包括财会部门)列入使用者,有利于指导他们更好地强化会计核算与管理,尽快实现核算型会计向核算管理型转化。

原《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一条“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前两者与新准则略同,主要差异在于财务会计报告是否应当“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或者说,提供财务会计报告主体的决策管理层应当属于使用者,是相当重要的、首先使用报告的使用者。

二、关于会计要素

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指什么?一般认为会计指会计工作,如会计准则、会计报告、会计期间、会计理论等,这里的会计都是会计工作的简称。但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显然不能构成会计工作的要素。

国外文献经常使用“财务报表要素”概念,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财务报表的要素”第47段指出,“财务报表揭示交易和其他事项的财务影响,是根据交易和其他事项的经济特性,把它们分成大类。这些大类称作财务报表的要素。与资产负债表内财务状况的计量直接联系的要素是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与收益表内经营业绩的计量直接联系的要素是收益和费用。”FASB认为“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是构筑财务报表的材料――财务报表所包含的各类项目。”IASB五要素和我国的六要素可以概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要素。英国的七要素和美国的十要素由于增设业主投资和业主派得,还可以概括业主(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但是,这些都不能直接概括现金流量表的要素,因而“财务报表要素”有其不够准确之处,也引起了是否设置现金流量表要素的争议。

我国前没有“会计要素”的概念。财政部草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准则(草案)提纲(讨论稿)》于1990年11月公开发表,首次正式采用会计要素概念。娄尔行教授较早提出“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所谓会计要素就是会计报表通常所含有的大类项目,是构建会计报表最根本的组件。会计要素就是会计报表的要素。”认为会计要素与会计报表要素是相同的。葛家澍、余绪缨教授也指出:“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我国对会计要素的研究源于建立会计准则框架,比国外“财务报表要素”概念在逻辑顺序上提升了一个理论层次,并“解决了‘财务报表要素’不能涵盖资金运动全部内容的问题。”

根据系统科学理论和会计理论,笔者认为,使用“会计对象要素”概念更为科学。会计对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按照经济内容对会计对象所作的基本分类,是财务会计报表的框架,是会计报表最基本的项目及其概括,会计报表的各个项目都是会计对象要素的具体化,会计报表项目具体化为会计科目或会计账户。四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三、关于日常活动

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条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把收入定义为“日常活动”,给人以内涵过宽之感。原收入准则《指南》基本要求(一):“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而从事的所有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其它活动。”其内涵之宽,溢于言表。对工商企业来说,投资活动、旧设备处置等等,都可以理解为日常活动,但都属于利得范畴,不属于收入要素。由于企业收入以营利为目的,核算企业经常的营业活动应将“日常活动”改为“营业活动”。这样,将更为准确和明确。营业收入、营业利润概念亦可作此佐证。查“日常活动”来目IASC《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的收益概念,收益包括收入和利得,我国的收入只是它的一部分,不应简单套用。而且1AS18收入准则新译文的第7段定义为:“收入,指主体在正常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已将“日常活动”改正。对收入来说,“营业活动”或“经营活动”都比“日常活动”贴切。

同理,第三十三条费用定义中的“日常活动”也应改为“营业活动”或“经营活动”。

四、关于经营成果

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七条:“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第四十六条“利润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报表。”需要商榷。

原《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修订本)》第5条:“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会计词典(增订本)》:经营成果“在一定时期内各个或全部经营过程中获致的成果。”所以经营成果是经营过程或经营活动获得的成果,营业利润或称经营利润准确地概括这一关系,即:收入-费用=营业利润(经营利润)。《基本准则》第三十七条准确规定:“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即:利润=经营利润+利得-损失。“利润”来自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还受非常活动的影响,而不能仅限于经营活动。

利润账户反映利润要素。在账户分类上,会计界一直把利润账户称作财务成果计算账户。《现代汉语词典》对财务的解释为:“机关、企业、团体等单位中,有关财产的管理或经营以及现金的出纳、保管等事务。”或曰:“经济组织中,有关资金的筹集、调拨、使用、分配、偿还等方面的经济业务。”财务成果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经营过程在财务上获致的成果。”这个定义的不确切处在于财务成果不仅由经营过程中获得,还可以在非经营过程中获得,即利得-损失。查《辞海》:“财务成果是企业工作成绩的重要指标。它包括销售(或营业)损益和销售外(或营业外)损益。”财务成果即“利润或亏损”。

财务活动能够包括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如果把“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后四字改为“财务成果”,显然要好得多。但仍然不完全准确。

财务会计的会计要素篇11

2.我国学者给出的定义

国内学者吴水澎教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概括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指“由一系列彼此相关的会计基本概念所构成的一个协调一致的体系,旨在为发展和完善会计准则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3. 两者定义的关系

两种定义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吴教授所归纳的概念内涵明确,外延更广阔,能涵盖了美国准则外的其他国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美国早期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成果。

笔者认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财务会计理论中若干最基本概念所组成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逻辑整体,它指导基本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促进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的更好发展。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会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承认。实践表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它能够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评估和修订会计准则时提供指南,以保证会计准则的一贯性和系统性。

(2) 在缺乏权威性文件的情况下,它能够为人们分析新的或正在出现的财务会计和报告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3) 在编制财务信息时,为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4) 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目的、内容、性质和局限性,使其能依据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做出恰当的分析判断和正确的经营决策。

(5) 由于概念框架能够促进会计准则的一贯性与会计实务的合理性,它可以提高财务报表的可比性,促进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理解并增强使用者的信心。

(6) 概念框架是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有机结合的一个典范。一方面,概念框架的许多内容来源于对实践的归纳、总结,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对会计理论来说,概念框架比较具体,更重实践,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成为理论与实践的连接点。

(7) 通过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既可充分肯定传统会计理论中仍适用的合理部分,又能及时展示社会经济环境变动情况下会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从而不断地推动会计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

二、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把握的几种关系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财务会计理论的关系

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财务会计理论的关系,会计界存在两种观点:一是等同论。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经过组织的财务会计理论,财务概念框架结构包括的理论范围与财务会计理论的范围是相同的。在此意义上而言,二者是等同的,只不过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对财务会计理论的系统化、条理化的组织。另外一种是构成论。此观点认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财务会计理论中的部分内容,是最基本、最原始的部分,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包括的财务会计理论范围要远远小于财务会计理论的范围。

笔者比较倾向于后者,认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由财务会计理论构成的。因为任何理论都应该有最本质、最精华的部分,其本质、精华部分虽来源于理论,但不应等同于理论。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的关系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的关系一直以来也是会计学界争论不止的问题。对于二者的关系,会计界存在3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被称为“同一论”,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应将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视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对其修改。第二种观点被称为“替代论”,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应取消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最后一种观点是“并存论”,此观点认为《企业会计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并存的,要在保留《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二者同时存在,共同发生作用。

笔者比较赞同第三种观点,认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企业会计准则》是并存的,此外,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还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起到指导作用。我国的会计准则分为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主要是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作的原则性规定,而具体会计准则是根据基本会计准则的要求,对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具体业务所作的规定。基本会计准则指导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而作为财务会计基本理论本质、精华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则是对基本会计准则的指导,同样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具体会计准则也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

(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实务的关系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同时反过来又指导实践的发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实务也遵循同样的道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本质、精华集合,本质上归属于理论的范畴,是从会计实务中抽象出来的,是具体会计实务的发展。同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又作为科学的理论指导会计实务的发展。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指导会计实务有如下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间接方式,对于大部分的已经存在的会计实务,会计准则中都明确规定应该如何处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通过指导会计准则继而指导会计实务这种方式来发挥作用。第二种方式是直接指导。随着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跨国经营方式的出现,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会计实务,而会计准则对这些新实务的感知和反映又具有滞后性,所以在会计准则中找不到处理该类会计实务的方法。此时会计工作者就要牢牢把握会计理论,根据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所贯彻的精神,仔细分析实践中出现的新实务,及时作出科学的应对及处理方法,这便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会计实务的第二种指导方式,这是一种直接式的指导,区别于前面所述的间接指导。

综上所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三、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几点建议总体上讲,我国应在吸收西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合理内容的基础上,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和未来会计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基本会计准则进行完善,以此为基础来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一)基本原则

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该遵循系统性、中立性、前瞻性,并兼顾国际化和国家化等原则,以确保会计准则的制定效率和依据会计准则产生的会计信息的质量。

系统性原则要求其概念明确、内容完整、结构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中立性原则要求在具体加工、生成会计信息的过程中,不应偏袒任何一方,使会计信息具有客观公正性。前瞻性原则要求其概念的外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避免其经常修改和变动。兼顾国际化和国家化原则要求其既要顺应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又要考虑会计准则作为利益博弈结果所固有的经济后果特征,采取国际化前提下的国家化立场。此外,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术语、行文格式等方面应尽量贴近国际惯例,以增强会计信息在国际的可比性,提高会计准则制定的质量与效率。

(二)几点建议

借鉴西方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可考虑下述几点建议:

1. 明确会计本质

会计本质是会计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概念,应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首先予以明确。

2. 顺应会计环境的变化,补充并完善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衍生于会计环境,是财务会计报告发挥作用的限定性条件。美国和英国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里不包括会计假设;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中规定了权责发生制和持续经营两项基本假设;我国基本会计准则规定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4个基本假设。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假设与国际惯例差别较大,一方面源自于我国会计环境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源于我国与西方对何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起点认识上有差异。基于我国国情和会计环境的变化,我国新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保留并充实会计假设的基本内容。

3. 会计对象列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西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只对会计要素进行详细论述,对会计对象不涉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会计对象一直是我国会计界争论的热点话题,将其列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原因在于: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财务报表设置哪些要素,设置多少个要素,这都必须限制在会计对象的范围内,受到会计对象的制约,如果只提会计要素不谈会计对象,即会计对象不明确,要素的设置就会失去客观的依据,则难以保证其合理性。

4. 重新划分并定义会计要素,细化其确认和计量标准

国际惯例将会计要素分为存量要素和增量要素,对于存量要素各国基本相同,差异较大的是增量要素,即利润表和权益大项下的具体项目。我国基本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表要素和利润表要素两大类,资产负债表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表要素分为收入、费用、利润。其特点是收入和费用要素仅指与营业活动有关的收支,利润作为一个单独的要素,由收入与费用配比的结果及利得和损失组成,其缺陷是利润要素的解释过于含混,投资收益无法归类。可考虑将利润表要素分解为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使各要素的内容更加明确。因此,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对会计要素进行重新划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可采用原有定义,对其他要素则需要重新定义,并对各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标准从理论上进行具体阐释。还可考虑增加现金流量表要素,增强现金流量表的理论性,使会计要素的内容更加完善。

5. 增加对财务报告目标的阐释,将其作为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起点

财务报告目标应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最高层次,决定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和结构。目前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稍显不足的是未明确提出财务报告的目标,只是将其简单表述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满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并且缺乏对财务报告目标的详细阐释。为此,笔者认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借鉴国际惯例,明确财务报告的目标,将其作为起点,并详细阐释应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的类型和功用。

6. 对规范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会计原则划分层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应遵循

财务会计的会计要素篇12

(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分类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设立目标是要建立并改善财务会计及其报告准则,并以此来引导和教育公众。FASB提出的美国财会会计概念框架所涉及到会计要素包括10个: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业主提款、业主投资、全面收益。同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还明确了编制财务报告的核心目标:“为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以便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和类似的决策。”这-目标下,美国资本市场的国际主导地位也决定了会计要素的设置较为复杂,也最为兒备。

(三)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分类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类。”我国会计要素的分类,与美国SFAC的分类(10个会计要素)相比,略为粗略,但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分类(5个会计要素)相当。不同的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会计要素分类中的“收益”包括收入和利得,“费用”包括费用和损失;而中国的会计要素中“收入”仅指营业收入,费用也不包括损失。

二、国际会计要素设置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会计要素设置的决定因素

会计要素的设置主要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会计对象、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目标。其中会计S标是世界各国财务会计会计要素设置差异的最主要原因。第一,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这一基本概念,决定了会计对象是会计要素设置的客观条件。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工作的客体。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会计要素就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所进行的基本分类。第二,会计基本假设对会计要素的设置也有重大影响。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各要素的定义对会计主体起了制约和界定的作用。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各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都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会计分期,即对会计核算对象所处的时间作出的合理设定。而货币计最的假设,决定了会计对象必须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第三,会计目标是理解会计要素设置的关键所在。目前国际上对于会计目标的设定主要有两种观点,即“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认为财务报告的目的是提供有助于广大财务报表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有关企业财务状况、业绩和现金流量的信息。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报表应当反映企业管理层对受托资源保管责任的成果。因此“谁来使用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需要给使用者提供怎样的信息”以及“哪些信息能够反映企业管理层对受托资源保管责任的成果”都是会计要素设置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IASB、FASB和中国会计要素设置差异的主要原因

会计要素的设置尽管受到会计对象、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目标等因素的影响,会计目标仍然是世界各国财务会计会计要素设置差异的最主要原因。IASB、FASB以及中国在会计目标方面的差异是他们三者会计要素设置差异的主要原因。FASB财务报表的目标是以决策有用观为导向,而IASB和中国的财务报表目标则是以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结合为导向。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资本市场的成熟度也大相径庭,所以会计信息的使用苕对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罱和要求都大不相同。这些因素都导致各国财务会计中,具体的会计目标存在着不少差界,因此会计要素的设置也存在差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旨在制订高质量、易于理解和具可行性的国际会计准则,准则要求向公众披露的财务报告应具明晰性和可比性。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这一宗旨使得IASB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各国间的共性和可比性,所以会计要素的设置相对笼统。美国的资本市场上是国际上最发达的,美国的财务会计目标更侧重于满足投资者决策方面的需求,它的会计要素的设置也是最为复杂和最为完善的。为了适应我国企业和资本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实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我国推行了新财务制度改革,并体现在财政部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上。由此看来,中国的会计要素设置和IASB的设置类似是在情理之中。

(三)对我国会计要素设置的思考

与美国相比,我国会计要素少了“业主提款”和“业主投资”,这两个要素可以不必增加。鉴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时代背景和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S前我国的会计要素设置是基本与会计目标相匹配的。尽管如此,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会计要素设置相比,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仅仅设置了反映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收入”和“费用”要素,而没有设置反映企业非日常经营活 动的“利得”和“损失”两个要素。虽然《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提到了“利得”和“损失”两个概念,但是并没有明确地将“利得”和“损失”作为会计要素列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收入”定义为“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人,包括主营业务收人与其他业务收入”,这里的“收人”即为“营业收入”。我国的“费用”定义为“企业在曰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我国的“利润”定义为“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四)严格推行公务卡报账制度。现在公务卡已在各所高校进行推行,大量的公用资金的使用,可以推行公务卡,为实行无现金报账奠定了条件。

(五)在学校实行校园一卡通,建立网上缴费平台和POS机刷卡缴费,杜绝现金在学校流通。

(六)应做好师生员工原始数据的录入,如身份证号,银行卡,手机短信的绑定等,要随时注意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对一些挂失的卡,应及时进行修改。

(七)加强对高校财务人员的培训,让财会人员学会操作软件,学懂制度,提高业务水平。

(八)从多方面确保无现金报账系统安全。为了保证无现金报账系统的有序、安全,在财务软件、无现金报账系统操作电脑及财务软件服务器、无现报账系统服务器、无现金报账系统与银行对接平台上,都应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防止数据导人、导出过程中病毒感染。为了保证财务数据安全,财务部门应要求每天进行财务数据备份,每周在移动硬盘上进行备份。

总之,无现金报账方式是今后高校财务报账的发展趋势,高校在条件成熟时,净资产包括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严格区分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在“事业支出”科目下单独对财政补助支出进行明细核算。与原准则和制度相比,这些规定符合“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不参与预算单位的结余分配、不转入事业基金”人原则。这些规定与“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的部门预算管理规定相适应,可以加强部门预决算管理与财政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更能促进事业单位的自主创新,保障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现行准则科学系统地改进了财务报表体系

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其中新增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引入“财务会计报告”的概念,对财务报表的结构进行了明确,统一规定了构成报表的基本列报格式。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与企业的会计报表格式和会计惯例存在许多的区别,这就会使事业单位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科学性。现有的财务报表体系的改进必定更能满足财务管理与预算管理的需求。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与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更能满足当前经济形势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它可以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情况等方面得到更为全面、真实、合理的反映,提同。我国在会计要素的设置上与国际是接轨的,基本符合我国的会计目标,但还需在现有要素基础上增设“利得”、“损失”两个要素。?

现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指出,会计表中体现为:“收人一费用=利润”。这里的“利润”既涵盖了营业的利润,还包括了非正常损益,而这部分“损益”并未包含在“收入”和“费用”定义的内涵范围内。因此,我国在有关收入和费用的会计要素设置上还存在着内在的矛盾,有必要在现有的“收入”和“费用”要素基础上,增设“利得”和“损失”两个要素。

财务会计的会计要素篇13

财务会计不确定性问题是企业在财务会计工作中必须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因为财务会计不确定性问题的产生对企业会计工作的质量以及企业的长远发展存在严重的不良影响。以下本文就财务会计不确定性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研究。

1财务会计中不确定性问题的影响

财务会计不确定性问题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存在严重的不良影响。第一,财务会计不确定性问题的产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决策。例如,财务会计工作中必须要了解企业一段时间的经济收入,才能够对企业未来的规划进行探讨和研究,但是由于财务会计不确定性问题的存在,企业很难准确进行未来的经营情况进行预测,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第二,会影响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可对比性。可对比性是财务会计信息的重要指标,如果财务会计缺乏可对比性,那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第三,财务会计不确定性问题的出现会影响企业经营过程中风险性的大小,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2产生财务会计中不确定性问题的原因

2.1缺乏完善的会计制度

企业在财务会计工作中没有制定完善的会计制度,导致采用的会计工作方式较为传统,因此降低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影响企业正确的经营和决策。目前我国不少企业使用的会计核算方式仍然以传统的方法为主,工作方式单一且科学性和合理性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2.2会计人员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就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而言,要避免财务会计工作出现更多的不确定性问题,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但是就目前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实际素质情况来看,职业道德素质也还有待提高,导致出现不少会计人员做假账、企业管理人员逃税漏税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2.3财务会计自身的原因

财务会计本身的工作性质也是产生不确定问题的重要原因。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还关系到国家的税收收入情况,影响到国家的财政收入。但是,由于不同群体对于财务会计信息的重视程度以及侧重点的不同,因此企业在财务会计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会出现不同的变化,从而加剧财务会计的不确定性。

3财务会计中不确定性问题的解决意见

3.1完善财务会计制度

要解决财务会计的不确定性问题首先要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财务会计制度,创新财务会计工作理念,并改良财务会计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减少财务会计不确定性问题的产生,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3.2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对财务会计不确定性问题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求各企业必须要加强对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专业培训,不仅要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知识和技能,还要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保证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和职业道德规范。

3.3重视会计审计工作

会计审计是做好财务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要前提,要解决企业的财务会计不确定性问题必须要加大审计力度,切实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而要做好企业会计审计工作必须要求企业能够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以保证审计监督工作的质量,同时还要求国家有关部门能够加强会计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约束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行为,以法律来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和会计信息的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会计是企业发展和经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各企业能够充分做好财务会计工作,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企业必须要分析出现不确定性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完善会计制度,提高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对会计工作的审计和监督,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更多不确定性问题,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朱战江,刘卡.合理处理财务会计中不确定性问题的几点建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5):229.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