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实用13篇

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
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篇1

改革开放30年来,呼和浩特市充分发挥首府优势,抢抓机遇,优化环境,强化措施,全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为促进就业、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全市经济活力,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在户数、固定投资、税收、增加就业等方面成为首府呼和浩特现代化建设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掀起了民营经济发展的热潮,使得民营经济在社会发展中坐正席、唱了主角,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重大跨越。

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2012年6月,呼和浩特私营企业已达到2.7万家,个体工商户达到9.7万户,注册资本达到了700多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0%以上,贡献的税收也占到70%,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呼和浩特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非公有制企业成为新注册企业主体

从2010年呼和浩特市工商局统计数据来看,呼和浩特市新注册各类企业29 992户,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29户,私营企业4 264户,个体工商25 578户,外资企业21户,新注册非公有制企业占全市各类新注册企业总量的99%以上,成为全市各类企业户数增量的主体,发展势头迅猛。

(二)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随着资本投入的不断加大,非公有制企业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形成了以私营企业集团为核心的骨干企业群体。2010年,呼和浩特市新注册的非公有制企业注册资本金达到136.7亿元;全市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246.6亿元,比上年215.4亿元增长14.4%。其中,呼和浩特市私营企业中注册资本在500万―1 000万元的有1 206户以上,在1 000万―1亿元的有1 348户,超亿元的企业有64家。私营企业规模逐步扩大,经济实力、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私营企业逐步由过去的粗放型、低层次向科技型、外向型发展,由因陋就简、小打小闹向规模效益型等高层次拓展,由分散型经营向区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目前,全市已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企业集团,如内蒙古金河集团、奈伦集团、巨华集团等呼和浩特市重点支持的民营企业。

(三)经营领域不断拓宽

非公有制经济经营领域涉及到高科技行业、现代服务业、教育、医疗卫生,以及典当和金融信托与管理、金融租赁等新兴金融行业。呼和浩特市非公有制企业中已有科学研究、技术服务、金融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计算机和软件业等各种类别和各个行业,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占相当比重。呼和浩特市已成为众多投资者关注的热点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最聚集的地区之一。

(四)非公有制骨干企业生产经营状态良好

以阜丰集团、金河集团、巨华集团等本土工业企业为代表,全市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发展稳定、顺利。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民营经济界人士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在1998年抗洪救灾、2008年抗震救灾中,踊跃捐款捐物2亿多元,表现出了极强的社会责任感。

(五)科技型非公有制企业加快发展

具有科技领先、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抗御金融危机的能力,使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认识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纷纷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或发挥船小好掉头的体制机制优势,积极调整产业产品机构,向高新科技方向发展。呼和浩特市认定84家非公有制高新技术企业,年度销售收入达到109.9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60%―80%的39家,81%―90%的7家,91%以上的38家。这些企业科技研发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普遍在10%―15%之间,最高的达到56%左右。

(六)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

作为城市现代化重要标志的服务业在呼和浩特市比重已超过60%,呼和浩特市已成为内蒙古乃至西部省会城市中服务业比重最高的城市;近两年一大批股份制金融机构相继进入呼和浩特市;以非公有制资本占主导的金融、房地产、餐饮业非常活跃,2010年全市商业零售额达745亿元,同比增长18%,全市各项存款突破2800亿元。呼和浩特市连续数年在全国27个省会(首府)城市中各项存款增速第一。

(七)房地产业发展强劲

全年房地产业投递300亿元左右,成为呼和浩特市经济的重要支点。以巨华集团为代表的本土地产业企业继续领跑呼和浩特市房地产业。2010年,企业房屋销售额25亿元。金宇集团在土地挂牌中举拍72次,以高于标的数倍的价格摘得呼和浩特市烟厂地块,并联合周边地块约400余亩,打造呼和浩特市南区商业中心。知名非公有制企业奈伦集团联手另3家非公有制企业,在中国最好的海滩――三亚市海棠湾(号称国家湾,世界第二家七星级酒店旁边)征地200余亩,兴建国际标准酒店、公寓群,该项目轰动了海南省。筹备多时的三亚内蒙古商会成立。

(八)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

区外一大批商贸流通、商业地产界大的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呼和浩特市发展:海亮广场、万达广场已建成营业;沃尔玛等世界500强企业也将进驻。维多利集团辐射到内蒙古自治区包头、赤峰、乌海、锡林郭勒盟等周边盟市,并拟斥资20亿元进行本市维多利商厦北扩,形成区域性大型非公有制企业集团。

(九)安置社会就业的重要途径

与2009年底的71.3万从业人员相比,2010年呼和浩特市增加了8.6万从业人员,非公有制经济吸纳社会从业人员的作用更加明显。随着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的实施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社会地位日益提高,一大批知识分子、复转军人、国有企业干部职工、大中专毕业生和海外归国人员在非公有制经济中找到了新的创业就业岗位,优化了从业人员结构。在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中,50%以上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具有大专以上学历,90%的技术人员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其中不乏硕士、博士等高级专业人才。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吸纳社会各界人员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实现税收大幅增长

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纳税额较前5年平均增长水平大幅攀升,由2006年缴纳的55.46亿元提高到160亿元,增长近3倍。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旗县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实际上,县域经济就是靠非公有制经济做支撑的,为地方财政收入做主要贡献的,县域经济实则就是“民营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实际上就是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十一)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明显提高

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比2009年的1 019.2亿元增加180.8亿元,增长17.7%,占全市经济总量70%,同比提高了8个百分点。在非公有制经济中,随着集体企业改制为私营企业的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逐年下降,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国经济总量比重大幅提高主要是来自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既是2010年呼和浩特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友好又快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当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的突出特点。为进一步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呼市各有关部门和各旗县区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全面加大工作力度,在放开领域、放宽条件、放手发展等各个方面,积极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探索与实践。

(一)市场准入条件进一步放宽

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要求,市工商局进一步放宽了企业名称核准、企业住所权属证明和注册资本金缴付方式等条件。在发展旗县区非公有制经济方面,进一步放宽了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等经济组织的条件。工商部门和市政府服务中心等部门共同制定了联合审批办法,设立联合审批综合服务窗口,实行全程“一站式”服务。各有关部门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缩短前置审批时限,企业注册登记更加快捷高效。

(二)进一步清理整顿行政审批收费

呼和浩特市政府取消或停收了部分收费项目,降低了一些项目的收费标准,减轻了企业负担。全市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由过去的708项减少到如今的217项,涉及地税、公安、环保、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工商等多个部门。过去在呼和浩特市办理建设项目审批,从立项到开工涉及近20个部门、48项审批服务事项、238项审批要件,办理时间需494天。目前,通过并联审批,在审批要件齐备的情况下,从本地摘牌后到拿到施工许可证,只需60天。呼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实行了严格的收费管理,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全面推行“票款分离”和“罚缴分离”制度,杜绝了不合理收费。

(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呼市财政局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市金融办和各相关单位,制定中小企业成长计划,由政府引导组建,通过市场运作方式,组织其他投资机构以联投的形式投资于拟上市和成长期的中小企业,为其提供资金支持。

(四)确定并支持重点非公有制企业

工商局等有关部门分别对全市320个重点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定期走访、重点服务,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为促进企业由产品竞争上升为品牌竞争,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市财政局对获得驰名商标企业给予奖励。市工商联建立了驰名、著名商标企业后备库,确定了重点培育企业。按照“优选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的梯次,市金融办和相关部门选择了规模大、效益好、具有较好发展前景和上市需求企业,组织有关部门和中介机构,提供多层次培训和配套服务。

(五)鼓励支持各类社会人员创业带动就业

呼和浩特市政府围绕经济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实行部门联动,延伸拓展政策,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吸纳就业的能力,扩大就业岗位,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实行普惠性政策,将免费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公共就业服务政策由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扩展到城乡全体求职者;实行扶持性政策,将自谋职业鼓励政策由正在享受失业保险的人员扩大到所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行援政策,将工资性补贴政策由公益性岗位扩大到吸纳就业困难群体的各类用人单位。非公有制企业技术工人可以采取高自考与技能培训课程相互承认的办法,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城乡所有劳动者均可享受免费创业培训,对创业成功人员,根据其带动就业的成效,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

(六)外引内联工作加大力度

呼和浩特市工商联积极对外开展联络,两年来积极协调全国工商联女企业家商会为呼和浩特市基本建设融资30亿元;带队赴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为“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招商招展工作,“民交会”期间所到的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共派出10个代表团来呼和浩特市参会参展,为“民交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宣传了呼和浩特市,提高了呼和浩特市及自治区的知名度。到目前,呼和浩特市已同10余个城市结为友好商会,异地商会、同业商会异常活跃,在呼异地商会、同业商会已达40多家,成为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中一大特点。

(七)旗县区加大对公有制经济的扶持和服务力度

呼和浩特市各旗县区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了各自的发展方向,县域特色经济在呼和浩特市已基本形成。各旗县区政府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纳入旗县区经济整体规划之中,定期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层层落实了领导责任制,明确分工与工作重点,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按照任务目标进行考核。旗县区各相关部门深入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对企业开发建设的重大项目,从加快审批、资金筹措等方面给予支持,促使项目早开工、早见效;对企业市场开拓难、融资难、成本高等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搭建招商引资、信息传递、科技服务、人才保证等服务平台,有力地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

三、制约呼和浩特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虽然呼和浩特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势较好,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发展的要求和潜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民营经济占地方总经济量的比重均超过80%。可见呼和浩特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一是发展还不够充分。二是实力不够强。呼和浩特市非公经济多集中在建筑、商贸流通、餐饮服务、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科技含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大部分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和专利,三是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尚未彻底破除,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落实还不到位。具体如下:

(一)鼓励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实不够到位

主要是对国务院、自治区下发的有关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以及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有关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贯彻落实不够全面到位。个别部门、个别干部缺乏大局观念、服务意识,工作中存在推诿、扯皮现象。

(二)非公有制企业受融资困难资金不足的困扰

目前,非公有制企业反映较为集中的是融资难问题,许多企业想扩大生产、开展企业产品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往往受到资金短缺的困扰。由于融资渠道少、信托门槛高,加上手续烦琐,非公有制企业除了资产作抵押可贷到少量资金外,很难从其他渠道贷到款,一些企业找到项目,常常遭遇资金制约的尴尬,放弃项目或退出经营。

(三)非公有制经济总体势力仍须加强

尽管呼和浩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已达70%,但仍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80%以上的水平有较大差距。呼和浩特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总量、主体数量、企业规模、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

(四)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呼和浩特市非公有制企业多数集中在投资少、风险小、技术简单、劳动密集的领域,科技投入普遍不足,产业关联度不高,配套能力差,产品档次偏低,缺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能叫响的“优质产品”、“名牌产品”不多。而许多私营企业为家族式管理,现代经营理念、法律意识及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有待提高。

(五)个别税费收缴偏高

非公有制企业普遍反映,现行的土地使用税、房产税收取收缴比例较高,企业赋税较重,要求减轻负担。

(六)非公有制企业人才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一是非公有制企业自身培养人才能力不强,加上受待遇偏低影响很难引进和留住人才;二是受家族式经营观念影响,外来人才很难得到重用;三是政府对人才培训工作以及鼓励和引导人才缺乏力度。

总体上看,呼和浩特市非公有制经济仍然属于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非公有制企业在自主创新、产业结构、企业治理结构等方面与发达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急需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四、加快呼和浩特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各级各部门要不断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关方面的工作,让社会了解政府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提高社会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作用的认识,破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观念。要通过召开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肯定非公有制经济成效以及对社会的贡献,总结交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经验,表彰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先进典范,大力弘扬自主创业精神,让非公有制企业家在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更加坚定创业的信心。

(二)加大扶持力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政府要在鼓励全民创业的同时,坚持把工作重心放在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构筑公平竞争平台,让非公有制企业享受各种优惠政策,真正落实非公有制企业的“国民待遇”。二是要进一步放宽投资领域和经营范围,坚持非公有制经济“非禁即入”的原则,拓宽发展路子,鼓励引导非公有制资本参与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开发利用,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三是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支撑:政府牵头建立科技信用体系,发展担保信贷业;加快组建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投资公司及引进外资银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上市融资;引导各种专业科学技术机构、银行金融、信用担保及社会各界,帮助解决非公有制企业中存在的融资难等问题。四是从资金上扶持非公有制企业,重点扶持发展前景较好、主业突出、行业优势明显、拥有自主产权和知名名牌的非公有制企业做强做大。政府要逐年安排资金,认真落实经济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知道管理,当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参谋,协调解决非公有制经济的各项事务。同时,要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设立非公有制企业党总支。

(三)抓好政策落实,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优化外部环境

一是组织专门力量对有关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进行一次检查,抓好政策的落实,用好政策,发挥政策效应作用。同时,要不定期对全市贯彻落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和开展工作的情况进行调研督查,畅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高速公路”,确保政策落到实处。二是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改正各种越位、错位行为,纠正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规定和做法,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三是组织一次税费收取检查,通过检查取消不合理收费。并对土地使用税和土地闲置费收取情况进行一次调研,结合呼和浩特市实际,制定适应呼和浩特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收取标准。

(四)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自觉性

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篇2

第三、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国经济的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经济发展就是充分调动和利用其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经济活力,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积极性,其作用表现为:一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供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二是非公有制经济具有相对分散、规模小、易吸纳劳动力的特点,有利于增加社会就业。三是非公有制经济有助于调动多种积极性。由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特点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形式,所以能够充分调动所有者、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四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了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经营、管理人才。五是非公有制经济的运行机制最接近于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在中体现得最充分,因而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有经济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据统计,2012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60%,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已超过60%,提供的税收占全部税收的73.1%,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大量创新型科技企业都是民营中小企业,涌现出华为、海尔等一批技术创新走在行业前列的民营企业,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成为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在各种所有制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的税收增长是最快的,税收贡献超过50%。

二、应准确认识把握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在联系

第一、在我国当前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无论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只要是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多方面需要的都应该提倡鼓励。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只发展某一种所有制经济,排斥另一种所有制经济。既不能搞单一公有制,也不能否定公有制为主体,搞私有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第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就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生、出现从根本上讲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要求,与生产力的充分发展高度适应。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建立公有制、用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趋势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它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点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我们既然已经是社会主义,那就必须坚持公有制,决不能搞私有化。因为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在这方面必须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如果取消或动摇公有制主体地位、实行私有化,那就没有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没有了公有制这个根基,社会主义当然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十五大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1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为我们坚持、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和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指明了方向。尤其要指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探索和改革,都是以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以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条件的。任何否定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因此,在坚持公有制和公有制主体问题上我们必须做到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第三、必须充分估计和正确看待非公有制经济的历史地位。应该指出的是,从本质讲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经济,在现阶段我们之所以还需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是因为我国生产力落后,还需要有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还需要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等方面的积极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们最终是要彻底消灭私有制的。我们今天利用私有制,发展生产力,是为最终消灭私有制创造物质条件。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三、当前应如何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第一、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两重性,做到支持和引导相统一。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和引导问题上,现在有一种倾向,对非公有制经济只讲鼓励、支持,而不讲引导,这是不全面的。这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鼓励和支持它们发展;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的基础是私有制,存在雇佣和剥削关系,这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有矛盾的,因而必须加以引导,以便使它的发展能够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如果只讲鼓励、支持,忽视引导,会使得非公有制经济同社会主义的矛盾激化,从而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篇3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努力开创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

当前,*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黄金期,我们必须坚持“固农、强工、兴商”的方针,紧紧扭住围绕项目抓环境建设“一条主线”,努力实现财政收入和干部群众收入“两个增长”,切实抓住重点项目建设、职能部门服务和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三个关键”,认真做好选人才、创环境、定战略、引项目“四项工作”,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狠抓落实,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㈠进一步营造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先造势才能乘势而上。一是要强化“首位”意识,形成“大事大抓,特事特抓”的新局面。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性,真正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招商引资摆在经济工作的“龙头”位置,抓在手上,放在心上,集中财力、集中精力、集中时间,突出力量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招商引资,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二是强化“参与”意识,形成“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民大招商”的新局面。招商引资,人人有责。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开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努力把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吸引到*。三是强化“协作”意识,形成“同频共振”的新局面。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和一个项目的成功引进,往往涉及到许多部门,需要通力合作,同频共振。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步调一致,令行禁止,齐心协力,唱好“招商”戏。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招商引资只许设路标,不准设路卡,大开“绿色通道”,共同打造*最佳投资环境。发展经济是全区工作的中心,部门的利益再大,也大不过*经济发展的大局;部门的道理再硬,也硬不过*发展这个硬道理。各级各部门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特区党委、政府制定的政策和作出的决定,确保政令畅通。四是强化“争先”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新局面。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招商引资要有大突破,关键是要树立“争先”意识,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招商引资的赛场上一展身手,比差距、比压力、赛干劲、赛水平,要形成“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牢固树立亲商、重商、扶商、安商的理念,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为主、社会支持”的良好氛围。

㈡进一步抓好重点项目、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的非公有制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一是抓重点项目。特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局要积极整合资源,紧紧抓住省乡企局开展的乡镇企业大项目推进行动,督促、帮助六盘水古夜郎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等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创造条件,早日完成项目申报、申贷工作。要争取省乡企局投资担保公司担保,省局贴息,落实资金,尽快在我区建成投资上亿元的绿色无公害粮食加工建设项目。二是抓重点领域。要引进一批有实力、有资质的大企业参与城镇开发建设,确保年内九龙、平寨商住小区开发建设有实质性进展,加快推动中心城区旧城改造进程。三是抓重点产业。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拓展招商引资领域,重点要抓好煤炭、建材、生物制药、水电、旅游等行业的利用区外资金和资金到位工作。四是抓重点外商引进。要把重点招商与普遍招商结合起来,突出引进重点外商。要在做好战略研究和规划工作的基础12345第1页第2页第3页第4页第5页

上,把握好产业方向和工作着力点,改进招商引资方式,提高招商成功率。特区招商引资局要根据前期工作情况,对有投资意向并已来*洽谈的重点外商,要及时组织项目工作小组,有针对性进行重点走访和对接。五是抓重点项目库建设。要加强乡镇企业项目库和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和招商引资项目的研究开发和包装推介。要根据我区产业发展规划和市场投资导向,从中筛选出一批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能够延伸产业链、对整体经济有带动作用的项目列入全区招商引资项目库。

㈢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深入开展。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企业面广大、区域性强的优势,依托骨干企业,上大项目,大上项目,发展具有链条式的企业群体,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制造业基地。一是要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要把科技进步贯穿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之中,培育和扶持农村经济合作专业协会,把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相结合,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要有重点地发展一批种养业基地、特色食品加工企业及仓储、保鲜、运输企业和销售网络,力争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二是围绕矿产资源优势,在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指导下,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对传统产业进行改进提升。采用先进技术,加大技改力度,实现多层次加工增值,培育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的洗精煤、焦炭、煤化工等支柱产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三是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加强与发达地区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经济、技术、贸易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四是要结合各乡镇实际,积极鼓励一批小、专、精、新、特的民营企业创建有特色的“块状经济”和“带状经济”,把专业化生产与规模经济有机结合,形成“小产品、大市场”和“小企业、大集群”的格局。

三、进一步转变作风,切实保障非公有制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多年来,由于*没有大项目支撑,项目少、小、乱,对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就业等贡献小,导致*的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低,欠开发、欠发达的程度深。因此,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杠杆作用,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在非公有制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的关键时刻,当务之急是如何进一步转变作风,为企业搞好服务,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经常深入企业搞好服务,扎实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一是明确责任。特区下达的非公有制经济发12345第1页第2页第3页第4页第5页

细化分解,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奖惩到人,形成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的工作机制。要增强考核的实效性,杜绝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现象。二是加强学习。各乡镇、各部门要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组织本系统人员加强学习与培训,提高做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三是牢记服务宗旨。要坚持“两个一视同仁”(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对外资企业和本地企业一视同仁),“三个不准”(不准到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不准到企业“吃、拿、卡、要、报”,不准给企业打招呼、安排子女亲戚在企业工作),“四个及时”(企业要求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到厂答复,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要及时帮助,要求地方协调的问题要及时配合,企业生产、经营、销售中的稳定问题要及时配合协调),切实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提供优质的服务。

依托企业上项目是特区党委、政府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地企共建”的基本内涵,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商引商的基础。从特区的角度讲,就是要硬手整治软环境、着力抓好硬环境建设,提高行政效能,切实为企业搞好服务;从企业的角度讲,就是要进一步调整思路,加强与部门的沟通协调,努力实现企业受益、地方受益,最终实现群众受益。因此,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公有制经济企业,都要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把握机遇,树立市场配置资源的理念,规范管理,变自身人力、资源优势为经济、产业和竞争优势,努力把企业做大、做精、做强。一是企业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切实克服麻痹大意、麻痹侥幸和麻木不仁的“三麻”思想,加强管理,确保安全,向安全要效益,向质量要效益。二是要正确处理好企业、职工、地方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地方利益、内外资利益、干部职工利益的有机统一。要把职工利益放在首位,把职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落到实处,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三是企业要按市场规律规范自身行为,依法合理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办理有关的许可证,实行正规作业,严禁破坏资源。要依法纳税,依法办理税务登记,按期交纳税款。要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在生产经营中遵守环境评价、“三同时”等基本规则,造成环境污染的要依法承担治理责任。

同志们,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招商引资是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排难而进,扎实工作,迅速掀起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的新高潮,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特区党委、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20*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表彰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更重要的是巩固“招商引资年”和“惠民行动年”的成果,进一步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坚定信心,排难而进,围绕“项目推动年”,对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进行再部署、再升温、再落实,迅速掀起新一轮热潮,努力开创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借此机会,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不辞辛劳奋斗在非公有制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第一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问候,向支持和关心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的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对特区物价局和农业局未完成20*年招商引资任务进行批评,希望你们正视问题,举一反三,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变后进为先进。

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篇4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经济统战工作;创新

经济统战是党统一战线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重点是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把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新常态下,如何创新经济统战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力量支持,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本文就此进行探索。

一、新常态下经济统战工作的基本要求

“新常态”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提出的,意在解释后金融危机时期,西方发达经济体通缩长期化的趋势。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是一种对新的客观发展状态的表述。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进入了“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对此,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分别在2014年5月河南考察和7月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两提“新常态”,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告别了传统的高投资、高污染、高能耗、高增长为特征的“旧常态”,开始步入了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中高速增长为特征的“新常态”。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调整期,其特征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速换挡回落至中高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经济发展潜在风险不断升级等四大方面。时至2015年,我国经济调整尚未结束、远未到位,经济下行压力仍大于上升动力,GDP增长率下降至6.9%,创下25年来的新低,正面临着经济下行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对此,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我们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做出的重大判断。”[1]由于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其他任务都必须服从这一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因此,确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锐意改革,大胆创新,是当前开展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经济统战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统战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它之所以“新”,不仅体现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若干新的特征,而且还体现于我国经济统战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具体如下:

(一)面临着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受到影响的挑战

首先,在经历30多年年均10%左右的快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质的飞跃。仅从经济基数上看,2010年中国经济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已近40万亿,人均GDP已迈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列。2014年我国GDP达63.65万亿,增长7.3%,一年净增的GDP就达4.46万亿,接近1994年一年的GDP,甚至超过了全球第十七大经济体土耳其全年的经济总量。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增速必然放缓,这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我国也不例外。由于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容易让人产生中国经济本就应该高速发展的习惯性心理。因此,有不少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依然用过去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用过去的思维思考中国经济,不能接受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减速的事实,认为7%左右的增长是一个很差的速度,以致影响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其次,随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西方社会“中国经济崩溃论”又开始沉渣泛起。纵观西方“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有这么一个规律:当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往往有部分西方学者会称中国经济“虚假繁荣”、“即将崩溃”;当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换挡时,“中国经济崩溃论”就甚嚣尘上再次回潮。例如2015年3月,美国学者沈大伟在《华尔街日报》刊发名为“中国即将崩溃”的文章唱衰中国经济。又如,2016年1月,国际基金经理人索罗斯悍然断言:中国经济硬着陆是不可避免。其实,西方有关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言论不绝于耳原因有二:一是,华尔街有一些人专门选择做空与中国有关的股票和债券,这些人向媒体散布“中国经济崩溃论”,一方面是为了解释其投资策略,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制造相关谬论,使中国经济受到打压,以便从中牟利。二是,意识形态的因素,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引起西方的嫉妒,而嫉妒的心理又容易导致“崩溃论”的形成。尽管这些不负责任的陈词滥调屡屡不攻自破。但却混淆视听,以致部分不明真相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可能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因此,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加强经济发展规律的宣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已成为新常态下经济统战工作的新任务。

(二)面临着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企业发展信心受到影响的挑战

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我国工业生产领域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2015年7月,国家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黄利斌在介绍2015年上半年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时表示:产能过剩问题是当前经济运行中一个突出问题。所谓产能过剩就是社会总生产严重超过社会总需求,导致供求关系失衡。目前我国产能过剩的行业有钢铁、煤炭、平板玻璃、水泥、电解铝、船舶、光伏、石化产业和纺织服装等。从产量情况看,这些行业的生产都处于下滑状态,像粗钢、水泥、玻璃,2015年上半年产量分别下降了1.3%、5.3%、4.2%。从效益情况看,这些行业的利润也在不断下降。以纺织服装为例,我国现有纺锭已超7000万锭,比上世纪末压锭时的4500万锭净增了2500万锭,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业中,只有10%左右的生产能力是自主品牌生产,出口加工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3%,企业生存困难。仅以泉州鞋服业为例,2012年下半年以来,就不断出现由于产能过剩而导致企业倒闭、老板跑路等问题。对此,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成为“十三五”期间的重要任务。这意味着“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对过剩产业在政策主导下加速淘汰,新兴产业在市场机制下扶持发展。由于非公有制企业主要集中于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由此影响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因此,为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转型升级,做好引导、协调和牵线搭桥服务,已成为新常态下经济统战工作的一项新任务。

(三)面临着非公有制经济从业者、新增大学毕业生及海归人员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受到影响的挑战

经济增长与就业具有高度的关联性,据测算,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能拉动150万人就业。2015年我国GDP增长6.9%,已连续四年低于8%的水平,经济下行压力短期内难以改变,极大影响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目前我国就业岗位总量不足,压力巨大。在经济新常态下,一部分非公有制企业退出市场,劳动者必将重新就业,这客观上对就业总体规模产生了挤压效应。再由于上世纪末大学扩招,在连续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递增的情况下,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70万以上,加上约30万出国留学归来人员,以及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预计将有1000万以上大学生参加就业竞争,压力达到空前。就业乃民生之本,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可能会影响非公有制经济从业者、新增大学毕业生及海归人员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非公有制经济体历来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将促进一大批非公有制经济体的诞生。例如,2014年仅泉州一地就新增各类市场主体99364家,同比增长51.3%。这些新增市场主体的创业活动对就业规模产生重大的影响,以致目前非公有制经济体吸纳了泉州九成以上的就业人数。因此,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已成为新常态下经济统战工作又一重要任务。

三、新常态下做好经济统战工作的对策思考

同志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2]经济统战工作必须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新常态下出现的新挑战创新工作,发挥统一战线的政治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和组织协调服务优势,团结、服务、引导、教育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一)扣紧新常态下经济统战工作的核心,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要求,要“团结、服务、引导、教育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开展思想政治工作。”[3]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第一次把“企业家”放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首要位置。因此,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新常态下经济统战工作的核心。当前必须重点抓好以下两点: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人精神世界的核心。十提出,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4]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既是党执政的重要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又是各级统战部门的重要服务对象。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把他们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十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我们必须探索建立教育长效机制,始终聚焦于增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对社会的信誉。根据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状况,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开创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又有实际效果的教育方式。2.加强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信心的教育。面对经济下行的事实和“中国经济崩溃论”杂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各种资源的优势,建立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交友制度,开展国情报告、要情通报,民主协商等活动,帮助他们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形势,正确认识我国改革红利和市场潜力,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基本面良好的事实,做到“三个明确”,增强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一是,明确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工业化进程新阶段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工业化进程已开始从中期步入后期。国际经验表明,这一阶段必然伴随着经济增长高速转向中高速的变化趋势。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这些工业品的需求高峰已过,必然会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经济增速必然需要进行调整。二是,明确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宏观调控目标转变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我国宏观调控目标必然发生变化,从而推动经济从粗放的高速增长转向集约的中高速增长。三是,明确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制造能力大幅提升的必然结果。判断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趋势,不能仅仅以短期工业经济增速变化为依据,而应以制造能力变化为标准。目前,一大批中国企业开始步入世界高技术产业领先行列,据亚洲开发银行“2015年亚洲经济一体化报告”显示,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高科技产品出口国。

(二)把握新常态下经济统战工作的关键,破解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障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因子之一。因此,为非公有制企业服务,破解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障碍是新常态下经济统战工作的关键。当前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点工作:

1.加大有关政策文件的整合力度,推动改革举措落地工作。首先,必须依据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对涉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进行集中整合,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垄断性领域。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创新发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产权和合法利益,提高企业投资信心,改善企业市场预期。其次,必须推进、完善落实机制,把握好改革试点工作,坚持统筹协调,调动地方积极性,发挥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使改革不断见到实效,企业不断得到红利。

2.构建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体系。目前,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虽然各地各部门出台了各种税费政策,力促中小企业发展,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何引导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已成为经济统战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从五个方面入手,建立健全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多层次融资体系。首先,鼓励金融机构完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举措,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一方面。必须建立健全根据不同中小企业特殊情况的风险定价机制;建立健全对中小企业贷款实行独立核算与专项考核机制;建立健全适应中小企业“短、小、频、急”资金需求特点的高效审批机制;建立健全业绩考核与奖惩制约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防范风险的违约信息通报机制等,为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另一方面,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探索专利权和股权质押、动产质押、订单质押、异地质押、企业主个人财产担保、联保贷款、循环贷款、应收账款融资等新型信贷产品,提高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其次,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推动担保机构业务创新。在严格规范担保机构经营,加强市场准入、风险处置和市场退出等方面监管的前提下,一方面,做大做强担保行业,发展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以解决中小企业自由抵押担保能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低成本、可复制、易推广的服务模式,以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再次,积极发展小型金融机构,构建多层次金融组织体系。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民间资本存量庞大。探索打通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通道,加快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加快推进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建设,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第四,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拓宽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在健全和完善金融市场配套体系的基础上,一方面,在鼓励条件较好的企业通过中小板、创业板上市融资的同时,支持商业银行发行中小企业专项金融债券,推动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扩大规模。另一方面,积极支持新型产业,尤其是符合经济结构转型要求的成长性企业发债融资;积极推动浮动利率债券、期权债券等品种,满足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与此同时,进一步发挥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的补充作用,鼓励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尝试多元化融资渠道。第五,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实现金融服务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引导中小企业强化信用意识,改善信用形象,提高信用等级。另一方面,建立金融机构与工商、税务、社保、法院、质监、公安、统计等相关部门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制度,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支持。3.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的引导力度。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传统的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转型升级已成为中小非公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消除障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新常态下经济统战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具体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加强制度创新,为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有效服务。一是必须建立统一服务平台,畅通非公有制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互通和意见反馈渠道,为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的支持。二是必须通过出台相应的激励和优惠政策,加强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执行效率,为企业转型升级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三是必须建立产业联盟或重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促进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提升企业转型升级能力。其次,加强培训引导,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家素质。利用统一战线人力资源的优势,拓宽对非公有制企业家培训渠道,引导他们提高认识、提升理念,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增强科学决策和市场应变能力。把广大企业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再次,加强重点引导,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依据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重点产业中非公有制企业产业升级给予具体指导。引导加大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引进力度,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转化应用,努力掌握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培养更多自主品牌,抢占经济技术发展制高点,以提升竞争实力。

(三)选准新常态下经济统战工作着力点:加大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和新社会阶层人士选拔培养力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5]因此,加大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经济统战工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当然,加大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并非就党建抓党建,而是必须把党建工作与服务企业发展结合起来,说到底,就是通过党建促进企业发展得更加蓬勃。因此,企业党组织必须紧紧围绕企业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开展工作;围绕为企业引进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开展工作;围绕企业技术创新、解决资金难题、破解发展瓶颈开展工作;围绕企业管理创新、健全体制机制开展工作;围绕建立优秀企业文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开展工作。总之,就是要通过服务企业发展、服务企业职工来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主体的新社会阶层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是新时期党执政的重要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加大对他们的选拔培养已成为新时期经济统战工作的又一重要着力点。我们必须依据中央《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培养、选拔一批综合素质高、思想品质优、社会贡献大、公众形象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党外干部,充分调动新社会阶层人士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光明日报,2015-12-22(01).

[2]: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01).

[3]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N].光明日报,2015-9-23(07).

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篇5

近年来,随着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的不断壮大和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成长环境的不断改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的群体构成、思想状况、自身素质等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活动的独立性、人生价值取向的选择性、终极目标追求的多变性、处理问题方式方法的差异性更加明显。如果不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和与时俱进地加强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不随时随地敏锐捕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暴露出的各种新问题、新现象,放松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健康成长,那么就会使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社会管理工作处于被动地位,甚至潜伏下严重问题。

一、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在社会管理中的总体情况

多年来,重庆市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坚持“广泛物色、充分培养、重点推荐、稳步吸纳”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了一支人数相对稳定、事业相对较强、思想相对活跃、听党的话、社会责任感较强、社会影响广泛、在同行业中有较高地位的非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同时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积极作用,比如将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选配充实到工商联领导班子中,推荐思想品质优、社会贡献大、公众形象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人民陪审员、特约监察员、特约检查员、行风评议员,参与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司法部门的特约监督工作,引导他们有序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反映本阶层利益诉求,履行参政议政职能。

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和非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自身的变化,要求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既要保持相对稳定,又要适度动态调整。因此,重庆市始终坚持广泛性和代表性相结合,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非公有制经济结构的变化,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进行动态调整,努力培养和吸收在时代潮流中不断涌现出来的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新秀;同时,大力加强基层商会、行业协会建设,为选拔培养和安排使用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后备人选提供平台和机会,基本做到了静态有组织、动态有发展、变化有依据、选人有标准。据初步统计,在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中,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共644人,担任各级政协委员共1364人;加入各级工商联共37760人,其中担任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1人、市工商联主席1人、副主席35人、常委157人、执委281人;担任各级政府参事9人、政府决策专家委员会委员6人、政府(部门及派出机构)顾问11人;受聘为廉政监督员52人、行业监督员160人、行风评议员238人、特约检察员21人、人民陪审员28人、特邀质监员18人、物价监督员12人;受到全国表彰的“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8人,重庆市表彰的294人。

目前,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突出特点,有以下8个方面。

(一)社会贡献不断增大。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而思源、富而思进”,不断增强履行社会责任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对社会贡献越来越大,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物质基础、组织基础、社会心理基础。面对2008年以来的世界经济危机,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积极采取措施转变发展方式,开展技术创新,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大力增加就业岗位,带头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不断扩大进出口,广泛开展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响应“走出去”战略。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所办企业产生的上述指标额度,均占据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上述指标总额度的比例绝对优势,成为企稳回升、促进经济恢复性增长的积极因素和引领力量。同时,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在抗灾救灾、捐资助学、光彩事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做出了较大的、不可替代的贡献。截止2011年6月,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捐款3.6亿元,在全市建设光彩推进村200个,实施光彩事业项目400个,到位资金23亿元,培训4万人次,为24万人提供了就业,帮助12万人实现脱贫,捐资公益和救助项目资金累计近24亿元。在“绿化长江行动”中捐资金额达8亿元。在红岩感恩行动中,帮扶老党员、老革命、老模范等近34300人,捐款捐物近8300万元,招工扶贫近2.8万人,技能培训1.7万人次;投资民生项目208个,总投资204亿多元。同时,全市共有近500名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担任农村“村官”,直接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

(二)自身素质不断优化。随着国家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创业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吸引了大批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带动了大批自主创业者。随着改革开放后第一代创业成功人士年龄逐渐老化和新生代人员年龄的日趋成熟和管理经验的不断丰富,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正在由第一代成功人士向第二代接班人平稳过渡,一个素质较高的新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群体正在成长起来。在新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中,还在继续掌舵企业发展的上一辈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也得到了新的更多锻炼,推进了知识和经验的更新换代,开阔了眼界,扩大了视野,加强了交流,增强了合作,有的企业还结成了战略联盟,为做大做强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下了基础。他们的敬业精神与现代知识的完美结合,不但实现了个人对昨天的告别,而且实现企业发展的跨越,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和有序参与社会政治事务的能力都有较大提高。新的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作为一个高文化群体进入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选拔培养范围,为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血液,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的年龄结构更加合理、文化素质进一步提升,一支政治立场更为坚定、社会影响更为普遍、代表性更为广泛的队伍日益发展壮大。

(三)合理政治诉求高涨。在经济活动领域成功展示个人能力、实现个人价值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随着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和管理企业的进一步驾轻就熟,知识和经验的储备更加丰富,在社会舞台上扮演更多光彩角色,合理的政治诉求热情逐步高涨起来。他们一方面希望通过参与社会政治事务来反映、表达、维护和争取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想通过各种政治安排,更加充分地展示个人综合能力,广泛地体现自身价值,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合理的政治诉求热情高涨,对能够实现合理政治诉求的事项、平台、载体表现出积极进取、热心争取的态度。

(四)社会影响不断扩大。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对区域经济的拉动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在个别社会领域或经济业态中甚至成为社会管理的主要依靠力量,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各有关组织和团体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他们提供不同平台,给予政治安排,开展评比表彰,宣传企业贡献和个人魅力等,进一步从正面扩大他们的社会影响力。重庆市按照相关程序,运用统一战线工作方法,在人大、政协、工商联、妇联、团委等组织,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进行政治安排的人数和比例均有明显增加。在市级“突出贡献奖”、“创新奖”等一些重大的评选表彰活动中,特别政府层面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评选表彰。越来越多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在各类社团组织、行业协会以及农村村级组织等非政府组织中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经济顾问、技术顾问,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五)思想多元化更加明显。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总体上能够理性地认识自己,认为他们既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大胆实践者,更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他们的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离不开企业员工的辛勤付出,他们对党和国家、对人民充满深厚的感恩之情和回报之心。他们政治态度鲜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流健康向上,有不断追求进步的愿望和要求。他们中有的人希望作为一个创业成功者,能够通过参与政治事务来有序、直接、多渠道反映、表达、维护和争取自身的利益。但思想多元化现象也非常明显,其中有的人“自我为中心”思想严重,认为自己创业的过程太过艰难,企业已经成长起来,财富已经积累起来,不再有其他更高的追求,贪图享乐、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有的人甚至始终以个人利益为核心来衡量各种问题,对他们有用就由衷地拥护,对他们不利就反感抵触,甚至抱怨没有给予他们公正待遇。有的人不是把担任社会职务作为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的平台,而是作为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取物质财富和非物质财富的台阶,有利可图的活动和会议就参加,无利可图的活动和会议就不参加。

(六)缩差共富贡献较大。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结合本企业、本地区实际,采取投资项目、捐资公益事业、救助弱势群体等,努力为缩小区域、城乡、贫富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做贡献。永川区20名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积极关注留儿童问题,捐资为20所边远农村小学修建爱心食堂,解决所在学校孩子们冬天吃冷饭、夏天吃馊饭的问题,目前已经建设5所。这种新的探索和创新受到了中共重庆市委、市政府领导和永川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肯定和赞扬,指示“要进一步总结和继续推进”。在助推“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中,160多名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投资176个项目,计划投资金额达204亿元,目前已到位资金38000万元,建成项目53个。

(七)成为“走出去”发展重要力量。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进一步加强对外联络,拓展海外市场“走出去”发展,发挥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配件制造等传统产业的技术竞争优势,努力“走出去”在海外布点,设立生产加工基地等。目前,以力帆集团、宗申集团、博赛矿业集团等企业为代表,分别在泰国、格鲁吉亚、菲律宾、香港、台湾、圭亚那、加纳、越南、墨西哥、荷兰、美国等43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境外投资。其中力帆集团在全球布点18个摩托车办事处、9个汽车商务处及4个直销店、24个经营厂,成为全市境外投资的先锋。博赛矿业集团在圭亚那、加纳投资开采铝土矿,获得该行业在全球市场上的发言权和定价权。重庆南方集团、万力联兴实业等一批民营企业积极在格鲁吉亚、印尼、蒙古、菲律宾等国,寻找收购境外矿产资源机会。

(八)追求企业和谐更加自觉。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把和谐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建设,根据所办企业大、中、小的不同规模,结合本企业特点,分级次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大型非公有制经济企业针对企业规章制度比较健全和完善,和谐劳动关系基础坚实,则从员个人成才、成事、成功的较高层次上增添措施,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向更高层次上进一步发展、巩固和完善。中型非公有制经济企业针对本企业劳动关系方面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健全和规范和谐劳动关系制度,探索建立职工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建立涉及职工权益的重大事项公开制度。小型和微型非公有制经济企业针对本企业员工劳动关系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的情况,加强劳动法律法规宣传,组织员工学法、知法、守法,配合规范劳动用工形式,重视和加强劳动保护,逐步建立和谐劳动关系。部分非公有制企业还正在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激励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以及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公司制企业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重大事项公开制度等民主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民营企业民主化管理程度,努力成为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榜样。

二、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参与社会管理值得注意的方面

(一)对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认识不充分。目前,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总体有了较快提升,参与社会的热情、水平和能力有了明显增强,但仍然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正面加以引导和培养。但一些政府职能部门、金融部门只关注与非公有制企业相关的业务工作,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参与社会管理的情况漠不关心,认为这是统战部门和工商联的职能,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协调配合意识不够。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建设工作,涉及的地区多、部门多、行业多,需要多方的协调配合,单纯依靠工商联一个部门做工作显然职能单一、力量不足,有些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如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体系建设难以有效运转。

(二)代表人士队伍相对较小。截止2010年,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产业活动单位数已达87万户,而各级商会组织的会员总数仅有5万多户,还有相当一部分非公制经济人士游离于商会组织之外。在物色、选拔、培养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后备人选时,往往重视规模以上企业、纳税大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商会组织中缺少代言人。此外,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行业分布也不够广泛,第二产业中的代表人士数量占比较大,结构性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代表人士队伍稳定性有待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受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客观规律及国家经济政策宏观调控的影响,加上经营管理者的差异性,导致了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不稳定,有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难免失去代表性。针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群体流动性大和更替频繁的特点,需要对代表人士进行动态管理,但由于受经费、人事和职能的限制,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动态管理难度大。特别是在换届中,新老交替、滚动发展与薪火相传、保持延续之间发生矛盾,一些担任了相关职务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因任职年限、生理年限无另行规定,完全参照公职人员任职年限、生理年限规定执行,一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虽然足可连任,足可发挥更大作用,但因受任职年限、生理年限限制,只能退出相应的社会活动领域。

(四)部分代表人士责任意识不高。有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存在“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思想,在争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时,想尽办法,但当上代表人士后,不能正确处理好两种工作的关系,有的代表人士不但平时的考察、调研、视察活动不参加,甚至人大政协的有关会议及工商联会长、常委、执委会议也不能正常参加,对统战部、工商联组织的一些活动和短期培训缺乏足够的重视,不能积极主动参加,工作缺少热情和激情,不能很好地履行应尽职责,缺少应有的责任意识。

三、进一步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在社会管理中作用的途径

(一)提高认识,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工作考核机制,将这项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的综合目标考核。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工作协调机制,由统战部牵头、工商联承办、各相关部门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网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体系,特别是要使综合评价体系运行得起来、作用发挥得出来。进一步加大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人、财、物的投入力度,形成有力的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

(二)优化结构,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的代表性和稳定性。针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具有分布广泛、变动性强的特点,定期与不定期地调查收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信息,建立完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信息动态管理数据库,加强联络和交往,为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保障。有意识地选拔和培养一批思想素质好、懂经营会管理的年轻优秀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纳入代表人士队伍中来,增强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的活力,以合理的年龄梯次结构保持队伍的持续发展。在关注经济实力、社会贡献等指标的同时,注重从各个行业中去发现和培养有发展潜力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扩大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的覆盖面和代表性。

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篇6

在业务素质上,新时期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寻求企业发展,但缺乏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很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认真贯彻国家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大力培育企业骨干成员,力争将企业发展成为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努力成为经济增长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生力军,力争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但也有一些人只取得创业初期的成功就为富先奢,忽视提高自身素质,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知识,企业管理方式落后,缺乏竞争力,企业发展停滞不前;还有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不注重科技创新,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对开拓国际市场不热衷,没有企业长远的规划,仅限于目前规模水平的发展,对企业的高速发展形成阻碍。

在政治愿望上,新时期的非公有制人士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并且积极参政议政。非公有制人士参政的条件日益成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比一般群众更关心政治,他们希望自己的企业能得到更多的政治保护,希望国家能出台更多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第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素质和参政能力在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发展迅速的从事科技行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水平都相对较高。非公有制经济主体中,原来的知识分子、原行政干部以及海归人士都具有较高水平。许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参加人大、政协会议和各种组织充满兴趣。他们大多能够充分履行职责,积极参政议政,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但他们在参政议政中也存在很多不良现象。有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利用在人大、政协和群体团体中的合法地位,提出一些不合理的政治诉求。还有些人寻找各种机会运用各种手段,干预司法公正和政府具体行政行为。

强化新形势下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统战工作

第一,政府要积极制定、落实和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各地政府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允许国内非公有资本进入外资可以进入的行业和领域,并放宽股权比例限制等方面的条件。要支持非公有制资本依法进入一、二、三产业各个领域,鼓励支持非公有制资本投资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及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等各个行业,充分拓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要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做到“放宽、放开、放活”的原则,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制定和运用招商引资政策,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信贷支持力度,逐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第二,要注重发挥工商联的作用。工商联是党领导的以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主体的具有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的人民团体和商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是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工商联工作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和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政府部门要加对工商联的领导,指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其统战性。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要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工作,将政府一些不宜管理的职权下放给工商联,如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评先进、评劳模以及私营业主协会管理等事宜。工商联应充分履行其职责,不回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种难点,善于发现新事物加以研究、总结,及时反映,提出合理、实用的意见和建议,并维护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合法权益,扩大其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影响力。

第三,要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人物,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政府要及时表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的优秀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自2006年第二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表彰大会以来,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参加争当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建设者,充分展现了心系国家、情牵人民的爱国情怀,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优良品格,致富思源、服务社会的贡献意识。通过新闻媒体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的典型人物进行大力宣传,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并给予适当的政治安排,将会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第四,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思想的引导。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思想引导,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引导好、团结好,能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政治上,要给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充分的政治表达机会,这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同时要科学设置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的条件,建立自下而上规范的工作程序和体系,避免少数人选人、个别人选人,以保证代表人物的进步性、代表性,提高政治安排的公信力和示范性。

只有这样,才能使政治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和社会结构,才能把非公有制经济的政治力量融入社会主义建设,才能调动非公有制经济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积极性。在思想上,要强化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应该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普遍开展起来,加强理论指导,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非公有制经济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和党的政策,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国家、个人与群众、局部与整体的利益关系,服从党的领导,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篇7

从这一认识出发,*工商系统在开展非公经济党建工作中,力求正确理解、把握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内涵,提出非公制经济组织的党组织要发挥教育、协调、促进作用,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党的建设与经济共同发展。

一要准确把握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的定位,营造“五个亮点”。即:摒弃“就党建抓党建”的陈旧思维,明确“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思路,使党组织真正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群众组织的领导者、各方合法权益的协调者。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要把促进企业发展作为党的建设和非公经济发展的接合点;把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作为非公企业党的思想建设的切入点;把做好业主和员工的团结纽带工作作为非公企业党的建设的立足点;把坚持非公企业的开办与党建工作同步规划作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高起点。

二要准确把握非公经济组织实现地位、发挥作用的指导原则,做到“三个结合”。即:对党组织活动和职责坚持硬性规定与软性诱导相结合,以软性诱导为主;对企业的影响坚持直接手段和间接手段相结合,以间接手段为主;坚持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地位、作用发挥与党的整体利益至上相结合,以党的整体利益为主。

三要明晰思路强化作用,树立“服务、促进、引导”的观念。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和企业自身的发展是相伴相随,相互促进,息息相关的。党建工作应树立“服务、促进、引导”的观念,把切入点和着力点放到支持和促进企业经营和发展上来,寓党建工作于企业生产经营和文化建设之中。通过党员在生产、科研、销售等方面的表率作用和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凝聚人心,激发热情,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提高职工思想文化素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树立良好企业形象;通过领导并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作用,积极协调劳资关系,既保护业主正当的合法的权益,又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地位,实现企业发展、劳资双赢。

二、体现特征,健全制度,根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发展的内在需求来推进党建工作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方法。当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摆脱传统党建观念的束缚,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根据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

1、切合实际,体现特征。当前,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在数量上无上级主管的企业占多数;二是在运作机制上市场化特征鲜明;三是个私企业党员具有很强的流动性。针对以上特点,结合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实际,提出了“服务、促进、引导”的党组织功能理念,在开展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中注重正确处理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政治保证作用和尊重经济规律,营造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探索工作的抓手、载体,形成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有效机制,着重在提供服务上下功夫。如,在私营企业党员中开展“我是企业一员”活动,增强了私企党员的工作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激发了党员的创业热情,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形成了共赢局面,社会效果显著。

2、健全制度,明确职责。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美各项组织制度和活动制度,注重规范建设,是引导其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保障。如建瓯市工商局个协支部和建州支部党组织建立后,该局党总支着重从建立党组织制度入手,先后制定了党总支书记职责、党总支主要职责任务、党总支民主生活会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各支部也因地制宜制定了符合自身情况的工作制度。实践证明,个私经济党建工作制度的建立,保证了党组织的工作质量,使个体经济党的建设逐步向规范化轨道迈进,促进了个体经济党建水平的提高。

3、树立典型,营造氛围。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主要是通过党员个人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的。因此,要继续深入开展“五个好”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创建活动,及时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充分发挥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本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采取组织宣讲团、报告团、现场经验交流会等形式,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形成良好的抓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舆论氛围。工商系统在开展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工作为契机,结合中央和省、市委及市直机关党工委长效机制文件精神,要求工商系统的党员干部强化宗旨意识,主动热诚地帮助个私经营者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在广大个私经营者中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从而带动个私企业党员发挥表率作用。同时,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相结合,在个私企业党员中开展“党员放心店”活动、“党员示范摊点”活动,组织党员上街义务劳动,开展便民活动,通过党员带头表率作用,在全社会个私经营者中树立诚实守信的经营氛围。对个私企业党员先进典型,我们及时宣传,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延平区夏道镇一位党员个体户主动销毁店内假冒伪劣商品,带动全镇个体经营者纷纷向社会作出承诺不经销假冒伪劣商品。

三、破解难题,积极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工作的有效途径

首先,重视壮大党员队伍。通过党员数量的扩张,解决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党组织的要素“瓶颈”。在方式途径上,一是双向选择“输”。依托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培训和储备一批高素质的党员劳动者,通过市场化的办法双向选择,有组织、有计划地向非公有制企业输送一批合格的党员职工。尤其是没有党员或党员人数较少、规模又较大的企业,必须通过引导拿出一定数量的岗位来招收党员员工。二是提前介入“培”。企业所在地或主管部门党组织,通过选派党建工作联系员或其他方式提前介入,做好培养发展党员工作。以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生产经营技术骨干为重点,及时把企业职工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三是亮明身份“转”。结合《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发放和查验工作,在企业职工中广泛开展“亮身份、转关系”活动,为企业组建党组织创造条件。

其次,加大党建指导员选派工作力度。向非公有制企业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是提高党组织组建率、做好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要进一步加大选派数量、明确工作职责、加强指导管理,切实提高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工作的水平。要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选派的原则,采取专兼职结合的形式,通过内选、外聘、公开选拔、组织推荐等方式,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转业军人和退休干部党员中向非公有制企业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要建立党建工作指导员工作目标责任制,对选派的指导员要建立档案,加强教育培训,强化管理考核。

第三,注重强化企业主的思想引导。通过疏通思想障碍,解决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党组织的动力“阻塞”。一方面,理直气壮宣传执政条件下党的主张和政策,开展非公党建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内容方法,另一方面,建立地方党委领导联系和定期约谈教育制度,帮助业主思想转化提高。同时,进一步健全关怀服务机制,及时帮助业主排忧解难,真诚服务,以此引导和感化业主对党组织的认同和支持。

第四,分层次搞好非公企业员工教育。人们处在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所处的环境、承担的任务、面临的问题不同,其思想活动的特点和要求也会有所不同,这就必须扎实抓好非公企业员工教育,做好认真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做思想工作时,一定要区别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一是做好企业主的思想工作。要利用办培训班、开座谈会等方式,着力提高企业主的政策水平,使其认识到,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企业党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但可以加强对企业员工的管理,而且有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从而让其更好地支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要通过组织企业家联谊会、组织参观学习、表彰支持党建工作的企业家等方式,加强党组织与企业主、企业主自身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达到互相学习、互相启迪的目的。二是抓好骨干队伍的培养教育。要努力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非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适时组织他们学习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所必备的新知识、新理论,并在具体工作中为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和舞台。三是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非公企业的员工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思想素质差异较大,因此,必须要以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法治意识、诚信理念、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先进,带动后进,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员工自觉为企业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不断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整体水平

抓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落实目标任务,建立长效机制,关键在于强化组织领导,增强责任意识,狠抓工作落实。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宣传、统战、工会、共青团、妇联、经委、工商、税务、环保、质量技术监督、劳动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参加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定期通报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充分发挥工商联、私营企业家协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形成党政共抓、群团配合、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局面。要充实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力量,非公有制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具备条件的,可成立工作机构,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负责协调和指导本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

二要建立完善长期有效的运作和管理体制。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员具有一定的分散性、流动性和复杂性,如何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健全党的组织,加强党员管理,是摆在全体党的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非公有制经济发达地区的党建工作经验,积极探索建立“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新型组织管理体系的路子,努力做到消除空白点,扩大覆盖面,增强党组织管理的有效性。目前各系统开展的党建工作三级联创工作,正在弥补这方面的缺陷。

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篇8

这是总书记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处历史方位作出的科学判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仅私营企业就已达740多万家,占企业总数的70%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吸纳了城镇就业的70%、新增就业的90%,成为扩大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增加了税收,扩大了出口,丰富了产品和服务供给,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推动市场建设,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以强国富民为己任,坚持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自觉实践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致力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他们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事实证明,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了世界科技创新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国际科技经济制高点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大势;从国内看,我国正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现代产业体系。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也面临难得机遇,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有更大作为

一部世界近代经济史,就是一部经济发展方式更新史。从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看,多数企业都有一个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的阶段。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上发展方式仍然粗放,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低水平产能比较集中,加工贸易型、资源依赖型、能源消耗型企业所占比例明显偏大,处于产业链低端的数量明显偏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明显偏弱。综合判断,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已经进入一个必须依靠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来提升竞争力的阶段。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工商联要认真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着力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抓住国际产业重组的机遇,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自觉调结构、转方式、上水平,不断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推进自主创新,加强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转化应用,努力掌握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培育更多自主品牌,重点向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注重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抓紧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生产能力,广泛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技术,积极投身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做节能减排的自觉实践者。

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有更大作为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多年来,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国内重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面前,许多非公有制企业坚持顾大局、讲贡献,积极捐款捐物,自觉不裁员、不减薪,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充分展示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心系国家、情牵人民、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风采。但也要看到,我国正在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用两百多年才走完的市场经济历程,在快速发展中产生和积累了诸如安全事故增多、产品质量下降、交易诚信不足、能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加剧、劳资关系紧张、贫富差距扩大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实践证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已经进入一个必须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统一起来、把履行社会责任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的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只有既追求经济效益又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既积极发展企业又努力造福社会,才能为社会所接受,才能使企业的生命更长久。工商联要认真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努力开辟就业渠道,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纳更多劳动者就业,尤其要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群众给予特别关照,为保持国家就业形势稳定多作贡献;引导非公有制企业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员工工资随企业效益增长稳步增加的机制,及时足额缴纳各种社会保险,切实加强劳动安全保护,不断改善员工工作生活条件,自觉保障员工合法权益,为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多作贡献;引导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参与社会事业建设,加大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投资,努力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个性化需求多作贡献;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加大扶贫开发投入,深入推进光彩事业,积极投身于公益慈善事业,为促进共同富裕多作贡献;引导非公有制企业积极践行依法经营理念,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多作贡献。

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在提升自身素质上有更大作为

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篇9

西藏的非公有制经济由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及外资经济等成分构成。1978年以后,西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实力不断增强,其行业门类较齐全,能够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目前,西藏非公经济的发展表现出总量增加、速度加快、结构优化、贡献率提高等特点。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兄弟省市的支援及自治区各界的努力使得西藏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升的空间很大,前景广阔。预计到2020年,全区非公有制企业将达到22万户,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将超过920亿元。近年来,西藏非公有制企业改变以前投资项目单一的局面,投资项目趋向多样化,逐渐转向运输业、采矿业、房地产行业、藏医药业等行业发展。[1]

和内地省市相比,西藏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市场开发条件较差,社会发育程度相对较低。长期受经营、质量、品牌等因素的限制,西藏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民营企业与区内外、国内外同类市场相比,不具有竞争力。自治区政府相关部门应统一思想,严格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从战略全局出发,完善服务体系,优化竞争环境,解决发展难题,充分调动积极性,进而促进西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二、西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西藏非公有制经济是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西藏非公有制经济能解决就业难题

西藏非公有制企业较多,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够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员,解决西藏社会就业难题。其创造的就业岗位占自治区全社会就业岗位的3/4,为西藏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

(三)西藏非公有制经济促进消费市场发展

西藏非公有制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速度较快,占西藏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4以上,为农牧区居民的生活提供了较大的便利,丰富了农牧民生活,提高了农牧民生活的品质,促进了西藏全区消费市场的发展。

(四)西藏非公有制经济是招商引资的重要领域

随着西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及发展质量的提高,内地许多企业纷纷看中西藏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发展的潜力,不断加强同区内非公有制企业的合作。

(五)西藏非公有制企业对外贸易发展快

三、西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发展速度缓慢

西藏非公有制经济开始时间晚,企业经营组织小,发展缓慢。多数规模较小的非公有制企业主要从事物流、房地产等行业。大部分私营企业发展资金有限,公司规模小,产品质量低,生产精细化程度低,技术水平有限,参与第一和第二产业生产的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很少。

(二)政策落实不到位

国家及自治区为西藏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但是在执行中出现了偏差,很多政策落实不到位,各种违法乱纪行为没有得到有效制止,许多个体、私营业主没有得到实惠,逐渐退出了非公有制发展的市场。

(三)非公有制企业管理落后

在西藏非公有制经济中,许多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管理者,文化水平较低,管理体制落后,不符合现代化经营的要求,没有创新,企业竞争能力较差,缺乏法制意识等,超过80%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有的从业人员只有小学文凭或是文盲。

(四)企业融资渠道窄

西藏非公有制企业规模有限,整体发展水平低,难以符合银行放贷的标准,又很难通过发行债券及上市筹集到发展资金,易造成资金链断裂,企业融资困难。

四、促进西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西藏自治区相关部门应为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设置专项发展资金,着力扶持和培育有高原特色和优势的农牧产业、藏医药业、绿色产品精细化加工产业、民族特色手工业等,促进西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4]

(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监管部门应为西藏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立全方位的监督体系,规范监督行为,加大监管的力度,严格按照行为规范监督非公有制市场行为。

(三)拓宽融资渠道

积极鼓励和扶持符合要求的非公有制企业通过上市和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加快非公有制企业改制的步伐,重视培育优质的非公有制企业进行上市。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非公有制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融资平台等。

(四)重视从业人员培训

创新培训方法,形成政府、社会和企业三方通力合作的培训体系。通过高等院校、专业培训部门和企业等,采取委托培养、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重点进行现代管理方法、专业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服务。

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篇10

1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内涵

1.1 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理解的偏颇

(1)传统意义上的非公有制经济范围过窄。一般认为,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指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三种经济成份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不大,同时其影响力与公有制经济相比也还较小,非公有制经济并没有构成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传统认识上的偏差会在实践中产生重大影响,从而束缚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如果仅限于此,这不但会阻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谈不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而且也会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2)人们通常认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但并未将其看作也可能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是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其非公有制经济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其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我国将此借鉴为公有制经济的一种实现形式,并未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看作也可能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种有效形式。这就有可能造成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发展层次,妨碍其借助股份制这种有效的方式来实现高水平、规模化的发展及进行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高层次扩张,这不但会妨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上规模、上档次,而且最终也会影响我国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

1.2 正确认识和界定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内涵

(1)在理论认识上,应拓展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非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还应包括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私人所有部分。例如,股份制、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济等企业中的私人所有部分,具有明显的非公有制属性;在股份制中,确定其所有制性质的关键是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私人控股的,具有明显的非公有性,应属于非公有制经济范围;在合作制经济中,确定其所有制性质的关键是看谁是主要投资者,主要投资者是私人的应属非公有制经济。

(2)在实践上,应将股份制、合作制看作是能够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种实现形式,并提倡和鼓励其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向股份制、公司制和集团化方向发展,鼓励其发展生产型、外向型和科技型、效益型企业。这样既可以促进和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的自身发展,又可以有效地吸纳需要重组、改造的国有资产,从而保证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更高层次上更大程度地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只有把科学的理论认识和正确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理解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才能使其真正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生力军,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

2.1 判断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性质的基本原则

关于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理论界有着较为激烈的争议,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和界定。具体说来,目前理论界关于非公有制经济性质的理解存在着多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第二种观点认为,非公有制经济从总体上来说,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从具体来说,则具有二重性和可变性;第三种观点认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私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第四种观点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性的东西,哪一种所有制占统治地位,就依附于哪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所有制形式;第五种观点认为,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把它说成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上述种种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但又都欠科学。要实事求是地揭示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方法。只有具备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得出科学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在研究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时,必须从总体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并以此为指导原则来进行研究。具体来说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一定经济成份的性质这一根本判断标准。马克思曾指出:“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从马克思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要考察一种所有制的性质,离不开对生产资料所有者与使用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的考察。正是由于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结合方式的不同,才体现出一种所有制与另一种所有制的根本差别,才体现出二者不同的性质。由此可知,我们在考察和界定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时,离不开是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一定经济成份的性质这一根本的判断标准。只有坚持此标准才能透过表面现象客观地认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实质。

(2)结合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历史条件及具体国情。在研究某一具体的经济问题时,必须将其置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来考察。这不仅是一个方法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现实性政策性极强的问题。我们在考察和研究某一经济问题的本质属性时,必须以现存的事实为前提,以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为前提,不能仅靠理论推导和逻辑演绎,而是要将正确的理论与科学的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实而客观地反映事物的面貌和本质。

2.2 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性质的分析

(1)个体经济。个体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最简单、最基本的形态,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个体劳动者为基础、税后收入由劳动者自己所有的一种经济成份。这种经济形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一方面始终保持着独立的经济形式;另一方面它始终没有取得过统治地位,而是一种依附于一定社会一定时期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并且受主导经济的影响和制约。它可以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其本身并不具有社会性质的属性。就我国现阶段的个体经济而言,它在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中,不再是作为生产力的消极因素而存在,而是作为必不可少的有利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整体优化,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因素而存在,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个体经济本身不具有某种社会性质的属性,但是由于受我国公有制经济这种主导 经济形式的影响和制约,其已从属于我国的公有制经济,因而我国的个体经济已有了中国特色。

(2)私营经济。私营经济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和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一种私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私营经济这种经济关系中,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私营经济中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与生产资料的使用者相分离,是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归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所有,是劳动者成为雇佣劳动者。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从本质上讲无疑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但是它又不同于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这是因为:现阶段我国的私营经济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控制和管理的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其存在和发展要受到我国政权的控制,要受到我国法律、政策等规范的制约、引导和管理,要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方向发展,要受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这种“普照的光”的制约和影响,使其内在本质中不利于社会主义的消极因素受到了抑制,而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积极因素得到了发展。因此,现阶段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前提下的私营经济已不是那种纯粹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有了中国特色,打上了社会主义的烙印。

(3)外资经济。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达形态,是一种生产资料归外国资本家所有,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我国目前的外资经济主要有三种形式: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经济成份的性质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外资经济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外资经济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接受我国政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尽管现阶段我国外资经济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其必须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轨道内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外资经济已具有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这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讲的,在涉及到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时,就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须根据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作各方面的性质,投资的比重及各自的权限来确定其性质。如是股份制企业,就要看控股权管理权掌握在谁的手中,是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股份制企业,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反之,则具有明显的私有性,是非社会主义的经济成份。

另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私人所有部分,不能笼统地说其是私有,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在判断其性质时,关键是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在这种经济形式中,如是国家和集体控股,则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反之,则具有私有的性质,属于非社会主义经济。

参考文献

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篇11

第一,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保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我省经济能够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民间投资快速增长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2005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比全省经济增长速度快8.4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33%;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53.8亿元,占全社会的42%。

第二,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黑龙江省创新体制的内在要求。非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具有产权清晰、机制灵活、富有效率的内在优势。多年实践证明,凡是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大的地方,发展就比较快,综合经济实力也比较强。黑龙江省与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的差距。要想缩小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就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优化所有制结构,为经济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基础和体制优势。

第三,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2005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达605万人,提供了全省5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已经成为吸纳新增就业人员的主渠道。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深入,其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下降,而非公有制企业具有数量多、发展速度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就业主渠道作用将越来越明显。

第四,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全面实施对俄经贸战略升级的客观需要。随着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实施对俄经贸战略升级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2005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进出口总额已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65.2%;我省对外投资企业中90%以上是私营企业。

第五,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非公有制经济在新农村建设、农产品加工和搞活县域经济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省各地结合招商引资,注重企业集中布局,一批小区已现雏形,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带动辐射作用。在县域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市、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超过了60%,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也都超过了50%。

二、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必须不断创新发展思路

“十一五”是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到2010年增加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占全省GDP的比重由“十五”期末的33%上升到40%以上,力争达到50%。要实现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不断创新发展思路。

一是在推进创业富民和中小企业成长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启动实施全省中小企业创业富民示范工程。确定3~5个不同类型的市或县作为省级试点,以点带面,推动创业工作深入发展。二是扶持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按规模分级建立与骨干企业的沟通渠道,采取联席会议的方式协调解决企业难题;继续坚持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联系骨干企业制度,总结和宣传优秀企业家的先进事迹,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三是探索和建立最具成长性中小企业培育、评价工作体系。

二是在精心打造产业集群上实现新突破。依托现有园区发展产业集群,努力打造一批突出产业集群特色的园区;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发展产业集群,鼓励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重点在优势资源产业上做大做强;依托“块状经济”发展产业集群,加强引导、重点扶持、政策倾斜,逐步把小商品做成大产业,形成大市场。

三是在对外合作交流上实现新突破。把握国内经济梯度转移的机遇,发挥我省资源丰富、老工业基地改造、科技人才多和对俄经贸等比较优势,积极搭建和借助各种招商引资平台,将招商的重点放到引进种子企业、配套企业、品牌企业和核心技术上来,积极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提升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力争在对俄能源开发、农产品加工、森林采伐等领域有新进展。

四是在提升企业整体素质上实现新突破。一是推进技术创新,以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加速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省内和国内知名品牌。二是不断创新人才培训形式,把“实用、实战、实效”作为教育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年全省培训各类人才6万人次。三是积极推进体制和管理创新,鼓励和支持企业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强内部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四是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升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等。

五是在改善发展环境上实现新突破。一是抓好政策检查,督促各项政策的落实。二是积极开展立法活动,抓紧制定《黑龙江省实施条例》。三是组织开展非公有制企业评议政府部门活动,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宽松和谐的创业环境。四是深入开展宣传活动,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五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维权和减负工作。

三、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必须精心打造服务平台

一是稳步推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按照中国中小企业黑龙江网建设方案,在全省形成以省级网站为龙头、以市地网站为基础、以县(区)网站和重点企业网站为支撑的上下互动的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重点开展信息、网上招聘、产品展示、商务交流与合作等特色服务。

二是大力推进融资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机制,开展好银企对接活动,充分发挥现有商业担保机构和企业互担保机构的作用。积极推进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利用黑龙江中小企业信息网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贷款企业优质客户群,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并引导和鼓励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直接上市融资。

三是加快人才服务平台建设。结合“银河培训工程”,突出抓好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建立和完善非公有制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库和师资队伍信息库,采取网上招聘和其它对接方式,不断拓宽引进人才的渠道。

四是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国际组织等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在有条件的市(地)和行业,支持建立示范平台;逐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开发、中介机构为依托、以应用开发为重点的技术创新体系。

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篇12

目前学术界对我党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变的阶段性划分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且对每个阶段公有制经济政策形成的背景、所起的作用也有着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对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历史演变全景式的梳理,总结经验,思考未来,探索进一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方向,澄清思想认识上仍然存在的一些误区。只有认识正确了,才能在行动上进一步调整非公有制经济未来政策的着力点,促进它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一、如何历史地看待非公有制经济

由于无产阶级政党是在经济不发达、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国家取得革命胜利的,这些国家是从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甚至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过渡而来的,私有化程度相当高,因此,在取得革命胜利后,如何对待私有制的问题就成为了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共同面临的一个课题。从某种意义而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首先就转变为如何对待私有制的问题。尽管对私有制的政策如何进行正确定位,中国共产党人从建党之初就开始进行了探索,但主要工作还是在解放之后。在这个长期探索过程中,我们党既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和实践成果,但也有着严重的教训。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从1957年到1978年由于党内存在的严重的“左”的错误,导致在对待非公有制经济上的错误政策,非公有制经济被当成了资本主义的尾巴而受到了全盘否定。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随着在如何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取得的进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便逐渐成为了大家的共识,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非公有制经济不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大力发展的问题。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我们党制定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提供了坚强的指导。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已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非公有制经济目前还面临着一些前进中的问题,从政策层面上来看,包括行业进入问题、贷款问题、公平税收问题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党继续进行探索并加以认真研究解决。

目前对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变的研究存在两个缺点:一是缺乏理论上的深刻性。目前的研究还是把重点放在了史料的挖掘与整理上,而对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发展过程的研究比重太低。使得整个研究流于表面化、形式化,只是机械地总结历史发展阶段,描述历史发展进程,各个历史阶段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难以进行深刻的理论分析,由此也影响到对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或具体政策与思想的历史评价的客观性与说服力[1]。二是在政策演变的阶段划分上观点过散,没有形成比较集中统一的看法。尤其是在演变阶段划分的标准问题上显得十分模糊,以至于出现了各种不同的阶段论。因此,有必要对演变阶段的划分进行重新认识。

二、关于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阶段划分

非公有制经济是相对于公有制经济的一个范畴,它包括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现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私营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也经历了几次反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也就是说,从这个阶段的整个历史来考察,阶段性的特征十分明显。学术界对新中国成立后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变阶段划分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大约有五种划分法。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两点:一是历史上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经过了多次反复,起伏比较大,过程十分复杂,对转折点不好把握。二是在划分的标准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这里面有大小标准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笔者以为在演变阶段的定位上应着眼于重大的带有根本性的政策演变上。从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变的全过程来看,实际上是围绕着“非公有制经济是否可以存在”以及“非公有制经济如何发展”这两大主题,以这两大主题为标准进行阶段性划分,而把同一大主题之内的政策演变视为同一阶段。这种划分的意义在于:一是阶段性的特征更为明显,二是可以避免一些小阶段的影响,使主题更为集中。

按照这种逻辑思路,我党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56年,这一阶段从政策层面上解决了非公有制可以存在的问题;第二阶段是从1957年至1978年,非公有制经济政策从肯定演变到否定;第三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政策主题是如何发展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一)第一阶段:扶植和改造

这一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也就是过渡时期。党的主要工作就是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做好政治上、经济上的准备。由于党对非公有制经济执行的是扶植和改造的政策,因而非公有制经济在新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1952年与1949年相比,私营工业产值增长了54.2%,工业厂家增长了21.6%[2],这个速度是非常之高的。随着社会经济恢复任务的逐步完成,中共中央在1953年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非公有制实际上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要进行改造,使之与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相适应。因而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植并不是无条件、无原则的“扶植”,而是在限制条件下的“扶植”,即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的扶植,这种“扶植”的前途必然是走向社会主义[3]。不过,当时设想这个发展过程是比较漫长的,虽然没有具体指出多长时间,但至少也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由于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缺乏深入的认识,这一时期在政策上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限制:一是不利于国计民生的要进行剥夺和取缔,而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也通过制定税收政策、规定劳动条件等手段限制其活动范围和市场价格。二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规模受到限制,不能处于和国营经济同等的地位。

(二)第二阶段:1956年~1978年

这段时期由于“左”的错误思想在党内占据了主导地位,导致党的主要领导人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出现了误判,对非公有制经济基本上采取了完全否定和彻底排斥的政策取向,城乡非公有制经济基本上被消灭殆尽。这种不顾客观条件,一味压制和取消非公有经济正常发展的做法,使得国内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了严重损失。因此,这一时期也是党在对待非公有制经济问题上出现偏差最严重的时期。尽管从1957到“”开始前以及“”结束后的两年与“”时期在程度上有比较大的差别,但共同点都是在政策上排斥和消灭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只是期间由于“左”的错误思想发展到了极致,机械地照搬经典作家的理论,在思想意识形成了“一大二公”为本质属性的社会主义固有模式,视非公有制经济为对立物和异己力量,从而实行了一套排斥和消灭非公有制经济的错误政策。实践证明,这种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否定非公有经济历史作用的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特别严重的损失,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三)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同时也开始了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另一个发展时期,很多重大政策的调整都是在这一阶段发生的。每一次重要会议后,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都会很快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比如,上个世纪80年代初,政府鼓励劳动者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从政策调整的角度来看,最根本性的变化还是在“十五”大之后。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实现了对非公有制经济认识的全面突破,成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制度创新。之后,中央陆续出台了一些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大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政策有两个。一是2003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放宽市场准入,享受平等待遇等。二是2005年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经济36条”)正式出台,主要内容就是国家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城镇供水、公共交通等市政公用事业和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基础设施及能源领域的投资、建设与运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府文件,也是再一次以国家政策的形式,把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放在一个公平的发展平台上,被誉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三、政策演变的根源及内容创新

从上面的阐述中,可以发现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变具有反复性的特点,在历经多次调整后,逐步走向稳定、成熟和完善。因此,需要对这一变动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演变的真正根源。另外,在这种正向变动(从允许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变的角度)中具有内容不断创新的特点,也需要同时进行考察。

(一)政策演变的根源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变的根源一部分在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但主要是在于党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

1.国际形势的影响。过渡时期的国际环境使苏联经济发展模式(即“苏联模式”)得到了普遍的效仿,我国在借鉴其经验的同时,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上受到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国家长期侵略留下的伤害,以及它们对我国实行经济上的封锁,使我们在情感上对非公有制经济抱有强烈的排除心理。这两个因素的叠加形成了党对非公有制经济既扶持又限制的政策。

2.国内经济政治形势的影响。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变到第二阶段主要是受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国内经济形势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党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另一方面私营经济发展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比如,有些工厂开工不足,有的工厂停业半停业,甚至有不少工厂接连倒闭。表面上看,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和民族资本自身的问题,但实际上主要是由于当时缺乏一个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明确政策。很多企业主心存疑虑,仍处于观望状态。这些现象使得很多党员干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发展潜力产生怀疑。加上从1956年开始,由于对国内主要矛盾判断的失误,以及事实上存在的某种否定社会主义倾向的思潮,使得两条路线的斗争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因此,在政策上否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也就成为了必然。

3.改革开放形势的影响。从第二阶段演变到第三阶段主要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必然结果。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对中国的国情进行了重新认识,果断作出了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的重大决定,发展经济就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重中之重。因此,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重新被提上议事日程,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成为共识,随后有了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和调整。

(二)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创新与完善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在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第一阶段上在政策设计上的创新;二是第三阶段在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上的创新。

1.第一阶段上的发展与创新。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领域存在着五种主要经济成分,即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从严格意义上看,只有国营经济属于公有经济,其他四类经济形式均属于非公有制经济。合作社经济虽然带有集体经济的某些属性,但从本质上看仍属于非公有制经济,属于私有产权基础上的比较松散的联合经济体。由于国营经济大部分是从解放区发展而来,时间短,经济力量十分薄弱,因此,当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了很大比重的是非公有制经济,它起着主要作用。在这种国情下,如何正确处理好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发挥各种经济成分的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尽快摆脱战争留下的颓废衰败、贫穷落后的经济困境,开创经济发展的全新局面,就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基于对当时国情的认识,顺应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经过充分的酝酿,党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充分体现了党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理论创新性。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在走向国家政治舞台成为执政党后,能够容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这本身就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可以说,至1956底“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已成功地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它在理论上的贡献是既坚持了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点,又兼顾了当时中国的历史条件,兼容了一切能发展经济的积极因素,融入了一些新的元素,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学说的发展和创新。这次创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首次创新,为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创立创造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第三阶段上的改革与创新。与过去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最大的不同在于两点:一是承认并允许外资经济的发展。之前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是完全禁止外国公司来华投资的。因此,如何对待外来投资,成为了这一时期政策设计上的一个新课题。多年的实践证明,两种社会制度之间具有相互借鉴、交流与合作的一面。改革开放后,跨国公司开始进入我国,建立了各种不同形式的企业(主要是“三资企业”)。这一政策不仅比较好地解决了国内资金短缺问题,而且使国内企业有机会学习这些跨国公司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实践证明,跨国公司的进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外资经济已经成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我国已成为连续20年来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11年中国吸引外资达到1176.98亿美元,在全球范围内也稳居第二位。外资的进入也加速了地方经济发展。以天津开发区为例,至2011年末,全区累计批准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4999家,项目投资额698.96亿美元,合同外资金额525.83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05.17亿美元,项目平均投资规模1398.19万美元。跨国公司的进入推动了天津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整个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全区工业产值超过1亿元的企业有278家,超过10亿元的有79家,超过100亿元的有12家。这些成就都是得益于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释放的“红利”。二是把非公有制经济从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形式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极大地提高了非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从根本制度上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彻底扫清了思想障碍和政策干扰。这一制度层面的重大创新和突破,使得非公有经济也逐渐成为许多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比如,浙江非公有经济占其GDP的比例已超过60%,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75%左右。

四、未来展望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努力探索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种途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相继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非公有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很好地解决了“要不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两个根本性问题。但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级还将长期存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也就需要不断地深化,我们并没有解决它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比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规模问题和行业进入问题,尽管党的十五大报告已经作出了里程碑式的阐述,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的行业领域从理论上获得了重大的拓展,但是在一些垄断领域和公共服务领域,如何进一步打破垄断,从执行层面上为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打开方便之门,如何在融资上为非公有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又比如,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负能量,正在影响着社会的公平和廉洁。这些问题包括一些民营家的原罪问题、非法经营问题,一些外资企业商业贿赂、雇佣中国官员子女通过关系经营,损害公平竞争、牟取暴利等,这些新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仍需要我们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才能在政策制定上不断加以完善,才能有效规避非公有制经济产生的负能量,引导其释放正能量。

参考文献:

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篇13

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参与资源转化发展

我区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地区,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区经济发展方式的顺利转型。因此,需要我区发挥资源比较优势,改变以往粗放型资源开发模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这就要求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坚持推动转方式同延长资源型产业链相结合,把转方式有效融入资源转化增值之中。突出抓好以下重点任务:一是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效益,积极推进煤炭清洁生产,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和洗选率,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低热值煤就地转化,尤其是对富铝煤、富锗煤和焦煤、无烟煤等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实现煤炭资源开发综合效益水平大幅提升。二是鼓励非公有制资本参与资源型产业链延伸建设,围绕煤炭和电力资源比较优势,按照煤电用一体发展模式,发挥煤电成本优势,积极培育煤炭—电力—有色金属生产加工,煤炭—煤化工、氯碱化工、氟化工,煤炭—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煤炭—电力—云计算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技术、高能耗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三是立足于我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发挥非公有制企业经营机制比较灵活的优势,参与牧户游、农户游等特色旅游建设。

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既是目前我区非公有制企业需要补足的“瓶颈和短板”,也是未来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市场空间”所在。加快创新型非公有制企业建设既符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增强非公有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坚持推动转方式同创新驱动发展相结合,把转方式有效融入创新驱动发展之中。为此,需要突出抓好以下重点任务:一是加快非公有制企业产权管理创新,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非公有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规范组织和产权结构,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由家族内部控制、合伙经营向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转变,由单一的产权结构向开放型、多元化的股权结构转变。二是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运用效益。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产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在采购、入库、领用、销售及存货管理等环节,建立规范化的作业程序。如实编制财务报表和报送统计信息,健全和完善非公有制企业财务法律规范。三是强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广应用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生产、销售、管理水平,增强对市场机会的捕捉能力和把握能力。四是加快非公有制企业树立自主创新意识,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规范非公有制企业人才的选拔、考核、培训、管理机制,鼓励员工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形成良性人才引进、使用和成长机制。以项目为主线,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大非公企业研发投入和新产品开发力度,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创新联盟,支持非公企业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方式,进行技术改造,推动产品升级换代,实现非公有制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转型。

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参与绿色发展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