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实用13篇

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
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篇1

一、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观察是一切认识活动的起点。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合理设计,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图表、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等进行详细地观察,并逐步学会如何规范地记录观察结果。高中化学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为了增强实验教学的实效性,教学中每次实验时教师都要尽可能使实验内容条理化、问题化,以便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从培养学生化学素养入手,以化学事实或现象认真地进行观察、分析,选择适合化学学科特点的思维方法,如:比较、归纳、推理,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方式,学习就是从“已知”到达“未知”的过程。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学生获得的体验和思维方法的积淀就会演变为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1.设计情境式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通过在化学教学活动中结合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情境式问题,提出疑问、巧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设计发散性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有意识地对一些学生在思维上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合理设计发散性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思维角度和方向,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题途径,在讨论和学习体验中增强发散性思维与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习惯性和灵活性。

3.设计探究式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能及时获得信息、处理信息、高度应变的创新能力是当代人才的各种创新能力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能力,而创造性思维能力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层次。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探究问题的组织与引导,在探究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三、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自学能力是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主要有:

1.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学生没有好的阅读能力,就往往不能正确理解书中的一些字、词、句、段的含义,也就抓不住教学内容的中心思想,不会合理使用教科书或教辅资料帮助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失去阅读书籍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经常有意识、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2.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科学训练

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良好自学习惯的形成,使学生受益终生。

学法指导中应突出如下几个方面:①专心听课;②及时复习;③按时完成作业;④课外阅读。也可以在适当时机提出一个专项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外学习,然后教师把学生搜集的材料加以整理、归纳和拓展,并在必要时上一节专题课,以巩固学生自学的成果,提高学生自学的兴趣。

除此之外,通过巧问、善诱、引导学生设计多种简单的实验方案去完成某项实验任务等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有意识地设置和训练一些简答题、鉴别题、推断题、制取题、实验评价题等,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能力培养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但只要教师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坚持不懈地参照上述办法去多启发、多培养、多实践、多训练,切实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各种能力定会得到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庆年.浅议化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4).

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篇2

一、创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环境对于一个人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也应重视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1)要鼓励学生提问。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比较严肃,学生不敢提问,教师也不愿意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还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帮助学生将想象变成现实,从而让学生体会创新的乐趣;(3)采用科学趣味实验教学的方法。通过趣味实验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种环境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通过独立思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1)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方式。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学生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拓宽自己的思路,这一过程可以实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2)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采用逆向思考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灵感。

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篇3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主要环节,理想的实践环节是设计更多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达到技能要求的机会。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职业院校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寻求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探讨如何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我国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培养更多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二、创新型人才的定义

创新型人才是以其博专兼具的、超强的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和自由发展的个性为社会和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极少数人才。或者说创新型人才是指掌握创新方法,具备创新能力,能完成创造性活动,具备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综合人才。国际上对创新型人才的定义有四个要素,即智力、强烈的好奇心、反思能力和激情。总之,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学校,特别是职业院校和大学的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中国高校传统教育模式在培养人才上存在的问题包括:学校对一个专业的所有学生制定统一的培养方案、课程计划,实行统一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这种培养模式较注重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而忽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国高校传统教育模式,属于知识灌输,而不是能力培养;是“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这种培养模式注重的还是考试制度,学生成绩的好坏,主要看一两次书面答卷的结果。记忆力好、能死记硬背的学生容易获得高分,结果就有机会评奖学金、三好学生。这些表现体现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认识不充分、落实不到位、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以守成性教育为主、学生评价体系难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等问题。很显然这些问题有必要通过探索适应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形势的途径加以解决。

(一)实施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

培养创新型人才最根本的一步是要营造好良好的气氛,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最主要的场所,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氛围,利用学生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把握好“教”与“授”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说起来都有体会,往往教师在课堂40分钟滔滔不绝地讲得很精彩,学生也许听得入神,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再提问学生时,学生似乎忘记曾经学习过这些内容,这是学生没有开动脑思考问题、被动学习的结果。因此教师应该在上课前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好教学过程,比如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利用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的学习,其中再加入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等方法,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培养的学生才是有用之才,才有创新能力。

(二)教材改革和考核方式改革

培养创新人才,须从教学改革开始,包括改革作教材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应以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序和以学科知识体系建构为核心来规划,同时不断优化教材和课程结构,编写以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个性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自主学习型系列教材。

现有的学生评价制度、考试制度、评价内容不科学,评价模式单一,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不客观。通过改革,可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与评价模式。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考核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并综合测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工作态度等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改革考核评价模式,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达到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效果,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实践教学的成效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校内实验实训和校外实训)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校内实验实训课程不能单纯按照实验指导书在教师指导下轻松完成了事,要进行改革,重视实践教学成效。如进行电子技术实训教学时,根据实训项目,教师事先设计好导向性的问题,利用有限的电子元器件,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搭接、自行测试等。这样做的结果不仅能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不同的学生能得到不同的设计方案,学生也有成就感。这种大脑风暴法的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具有迅速适应社会新环境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普及创新思维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普及创新思维是引发学生思考、启迪智慧、激发灵感的另一渠道,是创新性教育活动又一重要途径。很多学校都设有创造发明组、科技制作组、机器人组、科技模型组等,指导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正确引导学生开展不同学科的科技创新活动,给予指导、定好计划和内容、保证一定的经费投入,确保科技创新活动行之有效。学生应学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面临一次次失败也不气馁,而是寻找失败的原因,重新整理思维,再次投入项目活动,直到成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不怕挫折、不惧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将来无论在什么岗位,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够坚持探索,将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中的佼佼者。

(五)参与科研课题的开发建设,培养创新思想

我们常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因材施教”。对于部分思想活动、专业知识坚实的学生来说,如果能带入教师课题开发建设中,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这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设计能力,学生毕业后就可直接进入企业胜任设计或施工工作。实践证明,参与科研课题的开发建设,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是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途径之一。

四、结语

提高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研教改系统工程。目的是造就一批善于创新、勇于实践、开拓进取、独立思考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通过实践探索发现更多培养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好方法,培养出既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又能进行项目工程设计、施工的工程创新型人才。

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篇4

1.注重学生数学气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前苏联研究中小学生数学能力个别差异的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指出:“数学气质是一种复杂的个人的心理形成物。”它通常表现为“力求把周围的现象数学化,总是处处注意现象的数学的侧面,注意空间的数量的关系、联结及各种函数的依存关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力求现象数学化,应是这种所谓数学气质的实质所在。它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如:有这样一道辨析题,三十六口缸,九只船来装,只能装单,不能装双,问如何装。一个有数学气质的人(当然包括有一定数学经验),可立即领悟到这是把一个偶数表示成奇数个奇数之和的数学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注意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会逐步形成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浓厚的好奇心,对问题的敏锐感,强烈的探究愿望和坚持性,敢于质疑问难、挑战未来的勇气。这正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的典型的个性心理特征。

2.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

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在数学教学中,都是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3.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

数学教学既是一种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数学活动。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前人的经验,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成为接受前人所发现的数学知识的容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为此,应该鼓励学生摆脱那种习惯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4.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中学生而言,数学能力就是学习数学(再造性)的能力。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迅速而成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三大方面。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向“创造性”数学能力转化,就必须注重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学生的数学中形成和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力争参与社会实践,解决具有社会意义内容的实际问题,促使其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1.具有创造性地教和学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

创新的教学离不开教学的创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要使这条主渠道顺利畅通,必须改变旧的传统思想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摈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科学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和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如尝试自学——探究型、引导——探索型等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进行创造性地教和学。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3.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思维和想象。

三、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教育体系之中

1.数学是构成学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增长率体系之中,才能构成创新教育的巨大合力,达到提高学生方面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2.数学教学要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结合。

学科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完成数学教学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要根据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品德,即在创新过程中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谐的团队协作精神。

3.数学教学要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

学科教学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学习,使得多学科知识融汇贯通,多种能力、方法和手段的得以综合,可为创新策略的建立和丰富打下良好的基础。

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篇5

2、中学生所具有的科学素养的现状

中学生的科学素养结构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科学品质;科学意识,五大要素。中学生所具有的科学素养现状包括以下几方面:

2.1中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中学生掌握了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地理、医学、环境等学科的基本知识,但对于经济、医学、前沿学科方面的知识知道的较少。中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

2.2中学生的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偏低。中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重视程度不高,过分重视科学过程得出的结果,并不重视其探究过程和方法。

2.3中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较欠缺。中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较欠缺表现在中学生对问题、现象好奇不足,对自然现象不愿意追根究底。因而对自然现象不能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2.4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较大的问题。学生上课时能够提问,但多数学生在学习中提不出或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多数学生不会自学,不知道在书中做注释,在学习上缺乏主体参与和再加工。主要是被动接受任务,系统归纳总结少。

3、物理教学与科学素养的关系

物理教学与科学素养的关系是,物理教学是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中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提高物理教学来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3.1物理教学是传播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物理教学是传播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中学物理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物理科学素养。

3.2物理教学在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性质中明确指出的。在物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掌握物理科学素养,可以使中学生面对物理学现象、事件和问题时,能够运用物理学相关的原理和科学方法做出判断或决策。

3.3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科学素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物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科学实验能使学生接触实际的物理,并能仔细地研究物理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对实验结果做出分析和解释的能力。

4、物理教学中应怎样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篇6

[?] 途径1 展现逆向思维的魅力,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与热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力发展的动力. 学生对某学科的热爱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师充分挖掘本学科的趣味因素,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故事、现实生活实例,展现逆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知道逆向思维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用逆向思维解决生活问题的益处,激发运用逆向思维思考问题的兴趣与热情.

[案例1] 某时装店的经理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洞,其身价一落千丈.如果用织补法补救,也只是蒙混过关,欺骗顾客. 这位经理突发奇想,干脆在小洞的周围又挖了许多小洞,并精于修饰,将其命名为“凤尾裙”. 一下子,“凤尾裙”销路顿开,该时装商店也出了名.逆向思维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无跟袜的诞生与“凤尾裙”异曲同工. 因为袜跟容易破,一破就毁了一双袜子,商家运用逆向思维,试制成功无跟袜,创造了非常良好的商机,活力再现.

[案例2] 鲁国有一个人,非常擅长编织麻鞋,他的妻子也是织绸缎的能手,他们准备一起到越国做生意. 有人劝告他说:“你不要去,会失败的. 你善编鞋,而越人习惯于赤足走路;你妻子善织绸缎,那是用来做帽子的,可越人习惯于披头散发,从不戴帽子. 你们擅长的技术,在越国却派不上用场,能不失败吗?”可鲁人并没有改变初衷,几年后,他不但没有失败,反而成了有名的大富翁.一般来说,做鞋帽生意,当然是应该去有鞋帽需求的地区,但鲁人则打破了这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认为就是因为越人不穿鞋不戴帽,那里才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销售潜力,只要改变了越人的粗陋习惯,越国就会变成一个巨大的鞋帽市场. 鲁人成功的秘密就在这里,逆向思维帮了他的大忙.

[?] 途径2 在概念、公式、定理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融入、渗透逆向思维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获得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最终达到能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实际问题.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学习和掌握的许多概念、公式、定理、法则,大多是正向思维的结果,是概念、公式的正向应用,同时,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融入逆向思维的教学,注意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 否则,学生只习惯于正面思考问题,而忽略了概念公式的逆向应用,因而缺少了应变能力.

1. 在概念教学中,融入、渗透逆向思维

高中数学的概念、定义总是双向的,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除了教导学生从正面理解概念及熟知常规应用外,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启发其从反面思考,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拓展. 例如,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的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它的反面是:若两条直线不是异面直线,则这两条直线一定在同一平面内,也可以说在空间两条直线若不相交也不平行,则一定是异面直线. 由于在高中立体几何的教材中,判定是否是异面直线,除定义外无其他知识可用. 因此,在判定是否是异面直线的有关题中,最好的方法是反证法,即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 在公式教学中,融入、渗透逆向思维

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篇7

计算思维是克服“狭义工具论”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其他信息科学技术难题的基础。目前,它仍主要停留在宏观的概念上,而如何将其落实到人才培养具体实践中才是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焦点问题,这也需要学术界和教育界从不同角度探寻有效的方法。新西兰canterbury大学的教授和两位中小学教师,依据自己的实务教学经验设计了不需要计算机实体就能展示计算机深奥原理的活动用于开发中小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但这种教学不能适应高级人才应具备解决复杂问题所需的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因此,探寻针对大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仍有待持续的研究和努力。西安交通大学冯博琴教授针对我国高校在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上遇到的困难,提出了如何让计算思维“落地”的思考;著名计算机教育家谭浩强教授提出在面向应用基础上培育计算思维能力的思路;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高校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指明了方向。笔者则从教学研究层面探讨了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寻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

1 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及存在的问题

计算思维与数学思维、实验思维一样,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将其内化于学习者的思维中,这需要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方法来实现,落实这些方法的途径主要有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等。课堂教学讲授基本原理,实验教学对基本原理进行验证,社会实践拓展基本原理的实际应用,三者相辅相成。计算机科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三者的有效结合尤为重要。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让学习者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自觉地运用计算机科学思想去观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计算思维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因此,当前关于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仍处在不断探索的阶段,针对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大多还是借用其他思维能力培养的方式,缺乏自身有效的能力培养体系。在借用其他思维能力培养方式时,一般是对这些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做局部调整或修改,往往忽略了计算思维的特点,缺乏对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全局和系统的把握,这是计算思维能力培养途径存在的主要问题。这就造成在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过程存在一些片面的理解,形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比如,强调算法在锻炼计算思维中的作用时,忽略掉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这种失衡的计算思维培养方法未必能很好地将计算机科学的一般方法传授给学生,并促进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来自交叉学科的问题;同样,过度强调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训练会致使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认识淡化,无助于计算机技术中最重要的核心思想与方法的掌握,学生很难自主地将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融合。

2 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时数均相当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有限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就必须做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平台间的相互配合。实践教学平台作为开放的、自主的学习平台,能在相当程度上克服课程内容和上课时间的限制,并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目前,由于多种因素我国一些高校过度突出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弱化了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建立起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三者真正统一的实践教学平台。一些人对实践教学平台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提到实践教学平台马上想到建没实验室、购置或开发教学软件等具体技术实现,却忽略了有针对性的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的理念、目标和定位,忽略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也忽略了人(理论课程教师、实验教师、学生)的因素,更忽略了实践教学平台的高效运行管理。因此,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是一个综合的工程,需首先确立明确的教学理念、目标,并以此指导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其次,科学规划和整合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使三者有效配合;再次,根据本校的师资情况及学生特点,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和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

2.1 实践教学理念的树立

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的首要任务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该平台自主地学习、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促进“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理念的形成。“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理念不是单纯地将计算机作为工具仅传授给学生操作的方法,而是要通过应用计算机帮助学生建立起计算思维的方式。这种教学理念纠正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学生能“照葫芦画瓢”就算学会计算机的教学目标误区,并扭转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会玩计算机”等同于“会用计算机”的认识误区。这种教学理念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以求“知其所以然”,后者才是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焦点;这是因为计算机中有些操作比较容易实现和完成,学生很容易获得满足感,进而失去继续探索的动力,甚至根本就没有形成进一步探索简单操作背后计算机科学本质的思想意识。比如,计算机中“保存”的操作(ctrl+s)很简单,很多学生运用很熟练甚至将其作为习惯性动作,但很少去关注这一操作的实质:将信息由内存备份到外存;如果理解这一操作的实质,在学习算法语言时就能更好地理解变量实质,促使知识融会贯通。凶此,“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就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操作技术上,更应致力于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机科学内在的本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懂得计算机操作和相应技术原理本质的学生要比只会计算机操作的学生思路宽、手段多,这也是具有计算思维能力与不具备计算思维能力的学生的区别。

2.2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规划

在实践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考虑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规划问题,即我们要建什么样的实践平台。好的实践平台是构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体系的重要前提。我们应充分分析计算思维的特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遵循教育学基本规律,制定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力求建设符合思维发展规律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体系。

1)全面分析实践教学平台的基本要素。

从系统学角度讲,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应是一个完备的系统,包含支撑实践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所有要素,如实验教学的师资、保障机制、软硬件等。当前,多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研究主要是针对如何建设实验教学软硬件而展开的,这属于实践教学平台的基础性建设,是不可缺少的,但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这就是我们要建设的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和相应的保障机制是建设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的关键,把握了这个关键点,所建设的实践教学平台才能正常的发挥其功能;否则,就算配置了再先进的实验设备,由于缺乏高素质的实验教学师资和相应的保障机制,这些由实验设备“堆砌”成的实践教学平台也很难为实践教学服务,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了。

2)确立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基本原则。

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需本着“开放性、互动性和可拓展性”的基本原则去建设。开放性包括时间、空间、内容和角色上的开放性,时间和空间开放性是让学生随时随地能够使用实践教学平台,内容的开放性是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根据自身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角色的开放性是让学生能够以设计者的角色参与实践活动并主导自己的学习;目前大多数的实践教学平台在时间、空间和内容的开放性方面做得比较好,但在角色的开放性方面还有一定的缺失,这是由多种主观因素(教师的责任心等)和客观因素(产品的知识产权等)造成的。角色的开放性在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深切体会实践活动中蕴含的科学精髓。互动性原则是指实践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双向交流,师生畅通的互动交流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可拓展性是指实践教学平台的整体框架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动态的、有针对性的扩展与实践教学内容的再开发,以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需求。

2.3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内容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建设、软硬件平台建设等3个方面。

(1)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内容的关键部分,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能够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但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建设面临诸多困难,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实验教师队伍建设首要任务是组建一支稳定的专任实验教师队伍,目前一些高校的专任实验教师比较少,很多实践教学活动是由理论课教师兼任指导,造成实践教学的深度不够,因此建设稳定的实验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其次,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的计算思维能力,以适应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给学生提供一个高起点的学习台阶。

(2)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建设是实践教学平台的软环境建设,主要涉及各种保障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包括实验师资建设制度、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实验教学评价制度与实验教学经费管理制度等。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这些制度保障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但有些制度可能在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卜的针对性不强,需要做一些科学的修正或补允,比如学生实验考核和评价制度等;根据实际需要还需创新建设一些保障实验教学的制度,比如稳定实验教师队伍的制度(当前高校实验课程和实验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得到重视,造成优秀教师不愿从事实验教学而流向理论课堂)。总之,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规范实践教学基本过程,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3)软硬件平台建设是实践教学平台的基础性建设,主要包括实验室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教学运行管理系统和教学软件的开发或购置。在建设软硬件平台时,应充分地分析和考察当前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习惯,采取贴近其生活方式的方法建没实验教学平台,这样的平台会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比如,采用云管理方案建设实验平台,学生和教师可以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方便地访问教学资源,也方便了学生和教师问的交流互动;再如,开发教学软件时,多给学牛提供一些计算机科学经典案例的“半成品”,激发学生在理解技术原理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将“半成品”开发成功能完善的“成品”等。这些都是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和探索的举措,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果都有积极的作用。

3 实践教学平台运行管理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目的是能够为实验教学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它科学、高效地运行是实现这一功能的重要前提。特别是对于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学时相当有限,教师欲锻炼其计算思维能力,就更加迫切地需要实践教学平台,因此,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的运行管理更显得重要。基于计一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的运行管理不仅体现在技术维护上,更体现在高效利用上。只有科学、合理的利用实践教学平台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才能利用其去挖掘学生的计算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对于实践教学平台的管理要摒弃“重建设、轻使用”的现象,不能将教学内容或案例等教学资源仅挂在网上即可。

4 结语

当前,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停留在致力于计算机技能培养的层面,尚未重视和全面开展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深入探讨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科学地规划,系统地建设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11.

[2]冯博琴.对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落地”问题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2(9):6-9.

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篇8

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小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要途径。

以前,我们在计算教学时、重结果、轻思维、现在,我们应该重视思维过程,数学教师要设法把过去的方法模仿转移到解题时的思维模仿上来,搞好思维训练。

在进行小学生数学运算思维训练时,我认为要把着重点放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启发学生考虑计算方法的时候,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来的知识圈,在解决问题中提出多方面的设想或多种解决方法的一种思维方法,如:在教学一年级“2 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让学生很快算出“9+4=?”的结果,经过思考学生各自提出自已的算法,有的说用摆小棒的方法,有的说1 0加4等于1 4, 9比1 0少1,所以9加4等于1 3,有的说先从4里拿出1给9凑1 0,再用1 0加3等于1 3,得出结果,显然学生提出多种设想,突破了原知识圈,通过启发学生对提出的几种方法作分析、比较、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即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又体现了新课标准中提倡的新理念。

二、计算时,培养学生科学的程序性思考途径

科学的程序性思考途径是什么?看到题目先审题,然后根据已掌握的数学概念,法则有序地提问题,想算法,并作多头思考,其目的是通过比较分析,把思维的发散过渡到集中,正确的思维方法可以使计算省时间,算得准,科学的程序性思考途径的形成依赖数学的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程度,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也是程序性思考问题的直接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学时师生要充分显示思维过程,教师就要重视揭示在计算时的思考途径和思维过程,要让学生多讲自己的思维过程。

学生口述计算时的思考途径,实际上就是把自己的思维模仿的全过程公布于众,让大家来评议是否合理,其优点是:一人讲、大家听、互相启发、互相学习,进而达到大家都能学会正确的思维模仿,学会良好的计算思维方法。

应注意的是:进行口述思考过程的训练时要慎重考虑几个方面的情况:⒈要有针对性。⒉要面向全体学生。⒊可组织多种形式的口述练习活动,如同桌互述,分小组练等多种形式。

三、组织重点练习和“变式”练习

在重点题熟练的基础上,要组织“变式”练习,这类题目的思考性强,且富有创造性,通过练习,一方面巩固新学的计算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篇9

高等院校拥有极其丰富的人才资源,大学生不仅是知识传承的载体,而且是崇尚和实现创新的活跃群体,是国家未来高素质劳动者的主力军,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教育的主题,时代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创新的教育。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在已有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在高等院校,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所谓实践教学是指直接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课程以及相关活动等,是教学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在实际动手和操作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仅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的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走出常规思维的模式,提出新思路,探索新观点,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研究型”大学特别致力于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本文旨在探索高等农业院校加强实践教学的措施和方法,以便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高等院校,创新教育理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只有以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才能实现预期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创新一般是指通过独特而新颖的思维,从而发现和产生前所未有的结果。对于大学生而言,通过独立思维而产生的思想、见解以及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只要对于本人是全新的,就应该是创新思维的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或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提出新问题、新想法,推陈出新,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做。对于教师而言,创新教育理念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展现学生个性的价值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活动,激发学生主动的求知欲;第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创新精神,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建有利于发挥学生创新能力的轻松的学习氛围。

高等院校的本科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获取通过实践教学进行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和方法的过程,课堂理论教学是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场所。在教学内容上,一方面讲授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学科前沿的信息、动态、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等,介绍本领域研究的重大意义和科学价值,借以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挖掘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要营造一个宽松、愉快、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与辩驳,激励学生产生新思维;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采用启发式、诱导式的教学,开发学生的智力。在授课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问题如何提出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有哪些,最终如何解决,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提出具体课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教学手段上,教师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特别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大力提倡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增强实践教学效果,使学生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各种机会,想方设法地鼓励学生自己摸索、推敲和推导,互相交流,相互学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强制性”教学活动变为“主动参与型”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强化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强烈愿望和对科研创新的兴趣,树立创新志向,发展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独立实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实践教学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的有效途径。高等院校应该以现有实验为基础,逐步形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多种方式共存的实践教学体系。特别要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层次,注重实验教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减少传统验证型实验的比例,增加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将科研成果、新技术、新方法及时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使实验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先进性,形成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从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实施以及实验结果与分析等完整流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推向实验的主置,由学生自主选定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备,制定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教师只提供实验材料,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设计性实验从根本上属于小的科研训练,在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强化实际动手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及科研实验的兴趣,最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践环节,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学习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既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一是增设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二是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增进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三是将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引入实践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通过设计性实验等充分展示创造才能,调动创新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将理论教学的基本原理付诸实施于生产实际,是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也是理论教学在新的层次上的延伸,有助于扩展学生的认知领域,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必须重视日常课程的实验操作、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课堂与课后的技术操作训练等,因为这些实践环节是对所学的基本理论、原理、知识和技能等进行验证性教育和训练,而这些由浅入深的教育和训练则是学生实践能力由低到高的培养过程;其次,必须重视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因为这些实践环节是以社会生产实践为依托,对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原理、知识和技能等进行综合性教育和训练。平常的实验课程、课堂讨论、技术训练是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基础,而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则是综合运用的过程,是对平常单个训练的进一步提升,在此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动地位,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发掘,能够充分发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其创新能力。

四、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与课外科技活动,提升创新能力的训练

大学生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是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大学生崇尚科学、勤奋学习、迎接挑战的主动性。因此,在高等院校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平台,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对深入开展创新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高等院校应该积极倡导大学生科研活动,建立和规范大学生科研立项制度,将科学理念尽早植入学生心田,让学生在科研活动中拓展视野。在学生实施科技创新项目过程中,指导教师将自己丰富的科研经验传授给学生,并划出部分科研内容由学生自行探索,自行设计试验方案,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创新思维进行提炼和升华,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对创新人才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必须营建浓厚的校园科技文化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应该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并行,鼓励百花齐放。因此,实践教学要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院内与院外相结合、培训与竞赛相结合等不同途径,寻找多种实践教学载体,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知识竞赛、技能比赛、科技制作、项目研究、社会服务等活动,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多举办一些学术报告会,让学生参与到学术交流中来,将新鲜的学科前沿知识与学术探讨的方法及早教给学生,激发其创新欲望。学校要定期举行一些科技论文大赛、科技制作竞赛、学科知识竞赛等活动,为一批创新意识强、专业技能强的学生施展才能提供机会,使具有创造天赋、创造才能的学生脱颖而出。

五、加强产学研结合,深化实践教学成果,强化创新能力训练

科学研究是生产实践的先导,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衡量专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高等学校的责任,同时也是广大企业的需要。为此,高等院校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地组织学生参加部级、省级、校级等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和科研课题的研究。在此过程中,既要吸收高年级同学参加,也要组织低年级同学加入,使部分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论文阶段,形成由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组成的教学科研梯队,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同时,高等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必须符合社会需求,与企业对人才的实用性相结合,充分利用有效的社会资源,吸引更多企业资助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构建新型的校企协作关系,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高校优先为协作关系的企业培养人才。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而且让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项目研究,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六、改革考试方法,实施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教育评价体系方面,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的重心倾斜于创新能力,彻底改变过去单纯以分数高低论英雄的评价标准。特别要注重考查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借此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继承现行考试方法优点的基础上,应采取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等方法,注重对能力的考核。对于课程考试,让学生收集资料、整合观点,以综合性大作业的方式或专题论文的方式考查学生对相关课程的掌握情况,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与延伸能力;对于考试内容,尽量减少机械记忆考试的内容,增加探索性问题与综合分析题,培养学生深入思考与独创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评价时,增设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功能越多越实用的实验将获得更高的分数,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而想法动脑动手,使每堂课涌现出各式各样前所未有的创新实验功能,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长此以往,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必将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将进一步加强。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新时代,这个时代呼唤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对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振兴民族科技和发展民族经济起着重大作用,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担负建设社会重任的必然要求。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高等院校的教师与学生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建新.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0):141-143.

[2]王景翰,姚丽娟.当代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8,(9):197.

[3]王章豹,刘光复,吴玉程.强化工科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7-11.

[4]水恒福,姚文锐,吕民.化工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0-22.

[5]孟春,郭养浩.加强科研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化工高等教育,2006,(1):96-97.

[6]王德军.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2004,(3):83-84.

[7]景丽洁,李英华,王建刚,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J].化工高等教育,2006,(5):26-28.

[8]闻亮.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51-53.

Exploration of Effective Ways of Enhanci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HU Jian-hong, CHEN Yu-lin, LIU Xiao-lin

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篇10

一、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个方面

1. 注重学生数学气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指出:“数学气质是一种复杂的个人的心理形成物。”它通常表现为“力求把周围的现象数学化,总是处处注意现象的数学的侧面,注意空间的数量的关系、联结及各种函数的依存关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力求现象数学化,应是这种所谓数学气质的实质所在。它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如:有这样一道辨析题,三十六口缸,九只船来装,只能装单,不能装双,问如何装。一个有数学气质的人(当然包括有一定数学经验),可立即领悟到这是把一个偶数表示成奇数个奇数之和的数学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注意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会逐步形成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浓厚的好奇心,对问题的敏锐感,强烈的探究愿望和坚持性,敢于质疑问难、挑战未来的勇气。

2. 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在数学教学中,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3. 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数学教学既是一种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数学活动。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前人的经验,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成为接受前人所发现的数学知识的容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

4. 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中学生而言,数学能力就是学习数学(再造性)的能力。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迅速而成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三大方面。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向“创造性”数学能力转化,就必须注重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学生在数学中形成和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力争参与社会实践,解决具有社会意义内容的实际问题,促使其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1. 具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创新的教学离不开教学的创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要使这条主渠道顺利畅通,必须改变旧的传统思想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摈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科学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和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如尝试自学――探究型、引导――探索型等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进行创造性地教和学。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思维和想象。

三、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教育体系之中

1. 数学是构成学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增长率体系之中,才能构成创新教育的巨大合力,达到提高学生方面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篇11

做法。

一、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提升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形成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1.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创新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使受教育者能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注意化学现象到认真观察实验开始,从有意义地思考到热烈地讨论,学生能自觉进行知识的形成。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只有“动”,才能观察到生动有趣的化学变化。此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现象,不随意放弃任何小细节。对于观察到的小细节、小现象要给予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就观察到的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在陈述观点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最终通过动手、动脑、动眼,培养创造兴趣。

2.把化学实验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把实验还给学生,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让学生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自己的方式方法来分析现象及处理结果,这样学生可以独立地积极思维,

也可小组合作探究共同完成。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抓住关键点进行点拨,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发,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受束缚,创新思维才能产生。

二、合理设计三维目标,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实施科学素养培养的因素,把其纳入教学目标之中,备课中合理设计三维目标,把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找出最佳渗透点和结合点进行教育。

三、设计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1.自主实验课程

学校化学实验室可以全部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校本课程安排的时间到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在进行实验前,教师向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仪器、基本方法和基本概念,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基础之后,可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使有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设计能力。自主实验满足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好奇心,增强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2.实践课程

化学离不开生活,化学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参加不同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化学。如,学习了获取洁净的水之后,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参观县城的污水处理厂,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污水的处理过程和净化原理的认识,同时也学到了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学习了乙酸的酸性后,可以让学生回家用厨房的常用物质自己设计一个实验,并比较实验的效果和观察到的现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到化学,体味到化学,加深了对化学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学以致用。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了见识,提高了科学素养。

四、合理利用练习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化学习题的教学中,把习题作为载体进行思维方法方面的培养,对养成学生如何思维、敢于思维、善于思维的习惯具有深远意义,对学生终身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解题思路的讲解,对那些一题多解的问题,要鼓励从多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以使学生思路开阔,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根据性质判断某物质的题目,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严密合理的逻辑推理,

以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能力。有关社会、自然、科技的题目,要注意引导学生自觉地关心自然、社会、科技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使他们逐步形成对社会、对自然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篇12

解题教学及习题训练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解题训练,尤其是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练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发散性思维.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解题思路,使不同的知识得以综合运用,并能从多种解法的对比中优选最佳解法,总结解题规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应变性.习题通过条件变换、因果变换等,变为更多的有价值、有新意的新问题,使更多的知识得到应用,从而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效果.这样,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问题的不断变换、不断解决而得到不断提高,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性,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多题归一,培养思维的收敛性.任何一个创造过程,都是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的有机结合.因此,收敛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加强对学生收敛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必要的,而多题归一的训练,则是培养收敛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很多物理习题,虽然题型各异,研究对象不同,但问题实质相同,如能对这些“型异质同”或“型近质同”的问题,归类分析,抓住共同本质特征,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规律,就能弄通一题,旁通一批,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篇13

一、为什么地理学科要进行创新教育

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要创新就要依赖创新型人才去实现。正如同志所说:“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别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教育必须彻底变革,实施创新教育,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能力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这些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既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独立判断、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趣,又能为学生进行创造想象、提出创新观点积累素材。其次,地理学科讲述了人口、环境、资源、粮食等问题,这些着眼于未来的全球性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又可以激起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现状、展望未来、进行创新活动的强烈责任感。第三,地理学科着重培养学生地图能力、实践能力、综合有力、想象能力、求异思维能力等,这些都是未来创新活动所需要的重要能力。

二、地理创新教育的内涵

何谓创新?创新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维和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不同水平的学习,有不同水平的创新。对中学生而言,做一道习题,能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能独立求解探索新法,也是创新;制作一件小工艺品,搞出一个小发明,也是创新。地理创新是指学生在地理学习和实践中,提出新颖、独特的地理观念、建议和设想,采取了新的方法,寻找新的途径、涉猎不同的领域,以掌握完整的手段解决日益纷繁的地理环境问题。

创新教育就是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创新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学地理创新教育就是根据中学地理的学科特点,把地理学、创造学、教育学、心理学和人才学等有关学科的一般原理有机结合起来,运用于中学地理教育活动的一种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发展创新思维、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以新颖、独特的地理观点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以创新的方法、途径来处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因而,中学地理创新教育不是纯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在于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中学地理创新教育的途径

中学地理创新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单项教育,它需要在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诸方面的全方位培养。因此,中学地理创新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地理创新精神、树立学生地理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地理创新能力。

1.营造氛围、突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精神不仅是一种智力的特征,还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是一种综合素质。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于4个品质:冒险性、挑战性、好奇心、想象力等。创新精神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它在发动维持创新活动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地理学科是以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作为学习研究对象,它的知识系统是一个开放、发散的系统,既有许多已知的相对真理,更多的却是人类科技尚未能了解、尚无法知晓和解决的灾害、环境、宇宙等问题。这种地理知识本身的发散性、未知性,能帮助学生进入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激发起学生的创新精神、挑战精神、好奇心与想象力,特别有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中学地理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

2.转换角度,促进变通,活跃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持续性且能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表现为打破常规解决问题和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成果的过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想象思维的培养。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而想象力又源于对具体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引导学生地对地理事物的现象的观察中,形成丰富的地理表象信息,并在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中展开想象、发展创新思维。

(2)发散思维的培养。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是构成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成份,对地理创新思维来说,二者缺一不可。由因导果,通过对大量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分析综合,寻找出问题的症结和解决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叫集中思维,是一种经常而普遍运用思维形式。发散思维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并突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寻找更好更新的答案的思维方式。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在地理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地训练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