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科学与技术创新实用13篇

科学与技术创新
科学与技术创新篇1

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新的技术手段直接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企业出现的大量创新活动都与技术有关。因此,有时还把技术创新视为企业创新的同义语。准确把握技术创新是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而技术创新把握的时机性与综合复杂性使其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可以照搬,从而显得具有偶然性和不可控性。企业主要管理人员进行决策时,应该如何把握技术创新呢?

理性地看,把握技术创新既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技术创新把握属于技术创新管理学科研究的范畴,而技术创新管理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在总结企业实践经验基础上,归纳和发展出许多企业技术创新的规律和方法,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掌握这些科学知识和方法,有助于企业在技术创新把握中正确认识自己,抓住企业外部环境的机遇和挑战,在理论指导下,用科学的方法辅助技术创新的决策。就此而言,技术创新的把握是一门科学。但是,由于技术创新过程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环节,企业把握技术创新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直觉和判断,这是艺术性的一种体现。同时,正如其他艺术一样,技术创新的正确把握需要实践。能够娴熟把握技术创新的企业,一般都有着丰富的技术创新实践,通过干中学的创新实践,使企业能更加了解适合自己的技术创新规律,从中获取的第一手知识和经验,才能对企业有效把握技术创新起指导作用,为此,从该层面上来看,技术创新把握也是一门艺术,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这里所讲的技术创新把握比技术管理的总体范畴要小得多,仅仅是技术管理的一部分,重点是企业对于内外部新创技术(emerging technology)及时而准确的获取,结合自身实力、特点和技术需求做出快速和适当的反应,以及通过充分整合企业内外部各种资源,实现对目标新创技术的获取、开发和投入使用。

二、技术创新外部信息把握问题

第一,新创技术来源问题。这是对某项目标技术进行资料收集所要解决的先期问题。由于技术开发总是秘密进行,许多技术专家得不到相关资料。特别是目标技术与国家安全的防卫相关时候,技术的来源就不会那么直观。相关技术可能由不知名的组织秘密进行开发,也可能是在某些大型机构所专门设立的某个分支部门进行,了解技术的源泉所在是进行资料收集所必须克服的第一个障碍。对于基础研究领域的新创技术,从高等院校和科研群体找到相应线索的可能性比较大。互联网是了解高等院校新的研究热点和项目的核心来源。企业有时会访问一个外国大学来讨论可能的合作事项,其依据就是从网络上下载到有关教授当前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而对于专业化应用导向的新创技术,一个可能的方向是该行业的领先创新型企业,因为这类企业最具有创新的倾向和动力。另一个可能的选择是行业内的竞争主导企业,这些企业为维护自身的主导地位可能会未雨绸缪地率先探索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第二,技术资料获取渠道不畅。技术知识资料可通过一些渠道予以获得,这些渠道可以按两个因素进行分类:一是资料和个体的结合程度,完全由个人掌握还是团队掌握;二是直接程度,直接从技术开发者获得或间接从其他相关人员得到。间接资料可能并不及时,也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特定的决策。相比而言,直接个人资源更加可靠和及时,然而,获取这些资料需要花费时间。而且个人之间的接触必须谨慎进行,以避免被作为工业间谍而受到起诉。由于这些顾虑,委托专业信息咨询人员来做信息收集工作是一项补充选择。但通过专业咨询人员得到的间接信息可能会过滤掉一些有用信息,因此,一些企业倾向于自己来做收集信息的工作,以免由于专家的过滤而丢掉一些细节。

第三,专业术语和技术指标的非标准化为信息的获取带来障碍。专业技术的开发会产生许多专业术语,使交流变得更加困难。即使技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由于专业术语的晦涩,使许多高度专业化的知识仍然无法传播,而是只能存在于某些人的脑子里。非标准化的技术指标同样会带来这些问题,如性能特征,一般都仅限于某些特定技术,而且相关指标在技术演化不同阶段也会出现一些差异。这类障碍的克服需要企业进一步收集相关信息,但在一定的信息约束条件下必须靠自身的技术力量来解决。

第四,技术开发早期阶段保密性使那些跟踪技术环境的企业面临严峻挑战。知识对企业非常重要,以至于有的企业不得不采取非常规手段收集这些知识。美国与日本签订协议,限制其在开发自己的战斗机时可以从美国获得的技术。但协议签订之后,这些技术却成为其他一些国家和企业的主要目标。工业间谍活动随着市场竞争的充分和法律环境的完善其成本也越来越高,因此,许多企业在这种情况下的选择结果是独自开发。

虽然早期阶段的技术资料很难获取,但对许多企业来说,这些资料对发展技术战略非常重要,因为这些技术知识提供了在市场上采取行动所必须的领先时间。与新创技术出现阶段相比,在技术开发进入成熟阶段之后,相关的资料就比较容易得到。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与R&D投资相关的宏观资料完整程度存在差异,科技开发水平、科学教育水平和政府对R&D投资水平的资料在发达经济中都可以得到。这些资料提供了技术开发的相关信息,对识别长期技术变化趋势很有帮助。

三、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管理规律

第一,技术识别与评估。当一个企业认识到某项技术对新产品或过程的潜在价值后,或当他发现某种有待满足的市场需求后,就会形成推动技术创新的内在驱动力,这是技术创新的第一个步骤。为保证这一阶段及时出现以及其方向正确,企业需要加强对公司后方的管理,包括建立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联系,用科学方法得到对商业问题的基本预测,企业公关部门与创新网络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等工作。同时需要注意,由于技术争夺着企业的资源,每个企业必须决定如何在各种机会分配其资源。选择一个投资领域通常会阻碍其他投资领域的选择。因此,技术机会必须与企业的其他机会进行权衡。

第二,技术开发。在此阶段,企业提出了许多满足市场需求的设计观念。这些设计观念往往以不同的技术和目标市场为依据。设计观念的形成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其中包含着企业对技术和市场发展方向的重要判断,在缜密考察和形成判断之后,企业才能决定是否向下一个阶段投入资源。此时设计人员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企业需要创造一种研究的文化,需要网罗与特定技术相关的各方面专家,需要赋予科研人员自由宽松的科研环境,通过各种思维和智慧的不断碰撞获得好的创意。

第三,商业化推广。对于产品创新,只有在新产品被成功引入市场,而对于过程创新,只有新过程的引入确实带来成本节约时,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在此阶段,如果是产品创新,企业便需要开展业务和营销战略,经常采用的市场撇指定价方法能帮助企业快速回收研发成本;如果是过程创新,企业便需要在组织内执行过程的变革,过程变革带来成本节约的同时,还会冲击企业内部原有的利益分配体制和职能管理结构,因此,特定过程的创新变革在很多情况下需要通过流程重组充分理顺供应链。

四、企业技术创新艺术性研究

科学与技术创新篇2

主席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给全国青年学生提出三点希望之一是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在大学教育中,实践过程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质量人才,是高等教育今后一个时期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使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更有利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学校应设立各种专项奖励办法对在本科学习阶段取得学术与科技创新成果的大学生进行奖励,以建立一种鼓励广大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中积极参与研究与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性的实验与实践,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一、专业知识的积累及知识面的拓展

社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从来都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知识是指人们在改造世界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知识积累则是指对知识进行学习储备以及对知识结构进行不断完善的过程,它既包括个人知识,由少到多的纵向积累,也包括知识在多个人之间传播的横向积累,它既是量的增加也是质的提高。

大学前两年的基础必修课程是大学生基础知识的一个积累和基本知识素养培养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后续专业知识学习和开展课题研究的一个知识储备,后两年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更深层次的知识的积累,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而进行的专业学习。随着技术的飞速革新和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全方面需求的提高,除了专业理论知识的累,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的能力,同时也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实践基础。随着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各高等学校在课程设置时也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在打下坚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都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单一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除了课堂讲授的基础知识,教师应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指引学生了解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同时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辅以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类型的讲座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

二、科研项目及创新课题

国家、社会和学校都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从事科研的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学生在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时通常会出现几种不良情况,一是跟着老师的研究生一起做,从始至终都没有全面地去了解和学习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等,只是重复性地做着研究生指派的某一个环节的具体的操作,从而导致学生对所从事的科研项目甚至以后的科研工作失去兴趣和信心,完全没有达到培养实践和科研的能力;二是完全按照老师申请项目时既定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在整个科研开展过程中缺乏自主思考、探索、创新;三是由于自身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不扎实和全面,学术视野和研究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深入、系统的指导,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推动学生的自观能动性的发挥。

除了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大学生也可以独立申请学校为学生设立的大学生创新计划、各级教育主管单位举办的各类相关的竞赛等,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兴趣以及参考老师的建议等选择合适的课题,自主制定课题研究技术路线、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验设备的设计与自制、加工等,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科研创新的能力。

三、实验室开放

高等学校都设有各种基础、综合、专业的实验室,各实验室也配备了较齐全的实验设备、装置等。实验室的开放为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提供了一个平台。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实验室只有在做培养方案里设定的实验课程时才会对本科生进行开放,一些先进、高端的仪器设备都只是由实验员进行演示,学生基本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课程结束后实验室就大门紧闭,实验设备装置也都成了摆设。在新形式下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专业的实验室都可以尽最大可能地面向大学生进行开放。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各实验室原来只对研究生有条件开放,考虑到本科生进入实验室确实会存在更多的问题,比如实验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对仪器使用不熟悉,对药品使用和管理缺乏安全意识等。但在制定了全面的有关实验室开放的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就完全对大学生进行开放,同时也保证了大学生进入实验室的安全、高效地使用各仪器。一是在指导老师的同意下到实验管理员处申请进入实验室,并由实验管理员对大学生进行各项有关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培训,二是网上预约使用实验室的时间段及所需仪器、设备、药品,提交实验方法及步骤,三是对科研训练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各种仪器设备由各仪器负责人进行使用和操作规程的培训,以保证仪器的安全、正确操作,四是对国家规定的药品管理方法进行培训,在使用有毒有害药品时向实验室药品管理负责人申请并统一采购,实名登记领用。五是仪器在使用过程中的分析测试费用、出现的故障所需的维修费用等由指导老师承担,最大可能地提高大学生进入实验室的安全、责任感。

通过开放实验室,我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非常显著,应用实践型的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三年内我系学生申请的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达25项,超过半数的学生都进入过实验室进行科研实践训练,发表的文章多达50余篇,其中不乏高质量的SCI、EI、ISTP等收录的文章。获得校级学术成果奖的学生也比比皆是,获得市级各类相关专业竞赛名次的学生也为数不少。

四、创新活动鼓励机制

通过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类科研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协作性,进行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其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创新实践的能力。

学校也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来鼓励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参加科研实践活动,一是对参加一年及以上的科研实践活动的学生可以免修2个学分的课程,二是鼓励学生进行科研成果的总结,对发表各级别刊物的文章、专利、发明设备、作品等给予相应级别的奖励,三是在考研和保研推荐中可以把是否参加过科研实践活动作为一项考核指标。

五、结论

大学生创新实践教学是研究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各高校应以“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结合专业”为原则,为了保证创新活动选题的合理性、保证创新活动实施的科学性、保证创新活动运行的高效性,学校应充分发挥学科和师资优势,结合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完善创新计划项目运行和管理机制,同时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提供更大的新平台,为社会各行业培养精英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任良玉,张吉维.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探索基于课题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1,(4):26-27.

[2]张红光,孙晓娜,纪常伟.开放实验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6):16-19.

科学与技术创新篇3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否贯穿于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各个环节,能否在搞建设、谋发展的全过程中,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坚强支撑,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前提。

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最重要的途径。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过程,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观是具体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紧密相连,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密切相关。科学发展,必须有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手段。进入21世纪,全球资源、能源的约束越来越突出,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发展必须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必须是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发展;必须是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的发展;必须是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必须是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是发展的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是发展的手段与目的的高度统一,是发展的短期效益与长久效益的高度统一,是发展的生机活力和不竭源泉的高度统一。实现这些“高度统一”,除了依靠科学进步和自主创新以外,没有其他捷径可循。

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不高,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进一步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从我国发展的战略全局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人口健康和保障公共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说到底,就是立足于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之上的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

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使命。应当看到,我国目前的科技事业发展状况,与完成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我们必须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以此来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

科学与技术创新篇4

加强素质教育,倡导创新精神,构建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代高等教育和大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如何更新教育观念,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如何以新的教学体系和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当前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基地建设方案

1.指导思想。坚持“创新、创业、开放、竞争”的发展思路,践行“以人为本,质量在先,特色创优”的培养方针,充分利用学院、科研院所以及对口企业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构建产学研合作与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挖掘和发挥大学生的创新潜能,为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平等竞争、健康活泼的创新氛围,努力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拔尖人才。

2.建设方案。(1)电子商务科技创新平台。依托搭建的创新平台,培养大学生在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安全等方面的创新和研发能力,开展电子商务领域的创新实践活动,主要科技创新方向为:①电子商务交易安全技术,包括数字认证技术及实现、生物认证与智能卡技术、电子支付安全技术;②电子商务应用策略,包括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和网络卖场规划、品牌推广和网络广告、客户关系管理和销售组织、电子政务技术及服务;③企业信息门户EIP,包括聚合式移动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信息综合集成。(2)嵌入式系统创新平台。培训与引导学生系统掌握常用单片机、ARM开发板等相关理论知识,并进行理论设计、软件仿真验证等工作,着重培养学生的现代嵌入式系统设计理念,培养学生利用单片机、ARM开发板等进行嵌入式系统开发的能力。(3)网络动漫创新平台。培养学生在网络科技制作、动漫游戏制作、手机网络平台制作、数字内容安全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创业能力。科技创新方向为:网站设计制作维护、主机和网站安全服铡Windows Mobile应用程序开发、数字化动画及视频制作、手机游戏和网络游戏创作、数字认证技术、数字版权保护加密封装系统、在线多媒体数字内容版权控制。(4)企业信息化创新平台。依托搭建的企业信息化创新平台,培养学生在企业信息化方面的创新和研发能力,开展企业信息化领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企业提供从管理咨询、软件开发、设备采购、系统集成到技术服务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创新方向为:网络化制造调度管理、企业资源规划(ERP)、决策支持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企业应用集成技术、智能制造执行系统、服务科学与企业集成、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及自动控制、复杂生产过程智能优化调度。(5)网络工程创新平台。网络工程创新基地培养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创新精神,能进行计算机网络工程的规划设计、企业网络组建与管理、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和网络运营维护工作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开展相关网络集成方案设计、网络应用开发、网络培训等项目的创新研究和创业项目。创新研究包括网络及软硬件系统集成方案设计、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培训、网络应用与维护培训、企业OA系统研发、B/S的企业电子商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二、创新基地教学模式

1.教学方案。课程教学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工程(专题、项目)训练为主线,以团队(小组)学习为中心,以任务目标为使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采用类似科研小组(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以“理论课―实践课―讨论课”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理论课”(或课程专题讲座)由该课程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负责,对课程从高层面、宏观角度进行讲授和概括;“实践课”由辅导教师负责,小班进行,每位教师辅导学生不超过20人,提高辅导效率;“讨论课”可由研究生组织,由学生对某一(某几个)专题进行讨论,研究生负责引导,解决学生细节方面的问题。三者相互补充,每次“理论课”都辅以“实践课”进行练习,每次“实践课”都辅以“讨论课”进行细化。

2.工程实训方案。(1)基本工程训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结束后,一般都会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或专题训练,该环节以工程实践为基础,对学生的基础编程知识和能力进行的训练,以达到对每个学生实现综合工程实训的目的。基本工程训练选择较为简单的实际工程项目(或经过适当的修改)作为项目原型,着重训练系统解决方案中的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部分,尽可能让学生走出校门进行需求调研,锻炼学生与社会接触的能力。学生自己组织方案论证,组织设计结果评价,教师适当参与。通过基本工程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核心课程知识及其相互联系,掌握核心课程的相互联系及在工程中的交叉应用,达到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目的。(2)自主工程训练为了满足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需求,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工程案例作为自主训练的实例。每个实例包括核心部分(功能需求、实现目标、关键技术)和辅助部分(实现提示、核心代码等)。辅助部分给出不同层次水平的提示,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参考。同时,构建了相应的自主学习辅导体系,比如定期举行相关知识领域的讲座、项目辅导等,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保障。(3)实践创新训练。实践创新训练采用自愿、公开、公平的原则,以自主工程训练为平台,选拔创新训练核心学生。根据自主、自愿原则由核心学生辅以其他学生组成创新训练小组,以“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ITAT程序设计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挑战杯”等竞赛为平台,进行创新活动。(4)产学研综合训练,人才的培养是为了社会服务,因此需要重视社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课题组利用学校的实习基地进行了“产学研综合训练”的探索,与企业联合,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工程训练环节通过提供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训练学生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训练。在该环节中,学生可以选择多样化的训练模式,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题目,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3.科技创新模式。学生进行三个步骤的训练,最后达到或实现科技创新活动。(1)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完成每门专业课程学习后,进行相应课程的专业技能训练,加深对该课程知识的理解,完成该环节训练的学生能够实现对本专业知识的初步应用,解决本专业的一般性问题。(2)实践创新训练,进行过部分(或全部)专业技能训练的学生,可以进行实践创新环节的训练。该环节中,学生主要通过“ACM程序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ITAT就业技能大赛”、“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等竞赛或实践活动进行初步创新活动。通过该环节训练,学生可以达到利用初步创新活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综合创新训练,完成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创新训练后的学生进入综合创新训练环节。学生可以选择在校内科技创新平台、校外科技创新平台、科研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平台等进行综合创新训练。通过该环节训练,学生可以达到利用创新活动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论

(1)实践创新训练平台和综合创新训练平台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还需进一步提升校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深度与广度,还需探索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2)基于科技创新平台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并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调整。(3)科技创新基地的教师辅导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健全。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以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科学与技术创新篇5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新增专业,增设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本专业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十分必要。

一、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内涵和特征

(一)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内涵

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在内涵上分为狭义和广义,我们一般理解的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就是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在教学计划中经常使用的教学体系,这属于狭义的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广义的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不仅包含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还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管理体系、条件支撑体系等,在教学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不仅要发挥主要作用,目标体系、管理体系等也要发挥各自的作用,体系之间相互协调与配合,实现总体教学目标。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光和信息知识的能力,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实验教学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特征

由于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具有综合性,因此时间教学体系本身就具有综合性;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有很强的实践性,很多教学内容都是对光电子器件的实际运用,以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因此时间教学体系具有实践性;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光信息科学技术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实践需要依靠光电子和信息产业,教学的过程、实验的形式和内容都要依靠光信息技术,因此实践教学体系又具有开放性。实践教学的开展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还需要光信息和光电子等相关企业的积极参与,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场所、产品和经验,因此实践教学体系具有主体性。

二、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校内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由于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应该建设创新实验平台,集教学、实验、开发与一体,实验的内容围绕光信息和光电子器件的设计与开发,并不断创新实验内容,注重实验的应用性、创新性、开放性。在条件上,实验创新平台应该布局合理、科学,使平台具有良好的操作环境,在内容上,实验平台应该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相结合,把相关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光信息技术研究中去,在管理上,应该注重实验设备、师资建设、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管理,使实验平台成为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各个部分都在发挥着功效。

(二)构建校外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校外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与校内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的基本属性、建设方法、管理模式和功能都有很大的区别,校外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是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补充,两者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条件上,校外实践教学平台一定要具备足够的场所、设备、师资力量和实践资源,这是最基本的条件,能够保证校外创新实践平台的正常运行,在管理上,校外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应该借鉴相关企业的成功经验,请企业成功人士参与管理,与校内教师进行良好的配合,在运行上,学校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以光信息和光电子相关企业为主,利用好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

(三)构建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高校教学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人才,因此,人才的培养和社会需求是分不开的,如果只是把学生关在学校里,使教学脱离了社会实际,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该和本地区内光电子信息企业加强联系,通过校企合作,请企业内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传授经验,让学生去企业内亲身实践,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了解,还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学校教学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培养出了更多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科学与技术创新篇6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更新,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分析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对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创新氛围淡薄

很多高校没有意识到创新能力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而是过分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形成了“重成绩轻能力”的错误观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产生了不利影响。

1.2师资队伍较弱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知识更新非常快,需要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但是很多高校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因为年龄或者教学任务繁重,无法及时对自己知识含量进行更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学习。

1.3教学模式陈旧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中,很多高校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照本宣科,既无法适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要求,又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造成了阻碍。

1.4教学结构不足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中,很多高校因为教学经费有限,没有合理安排好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得不到实践锻炼的机会,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和社会需求相互脱节,无法满足社会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

2 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2.1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一方面,高校各个职能部门需要达成共识,坚持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观念,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给学生学习的选择权与自,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高校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对计算机理论知识进行积极地思索和论证,养成勤于分析和思考的习惯。对学生提出的不成熟创新想法,高校教师需要给予鼓励和支持,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2.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高校需要建设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去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创新的创新欲望和问题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其次,高校教师需要建立正确的师生观,理解和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平等与学生进行对话与交流。对学生不同的见解和观念,教师需要坚持鼓励与支持的态度,帮助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认可与肯定。最后,高校教师需要注重提高素养,学习和吸收新知识、新观念,在教学中以多元化的视角进行理论知识讲解,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2.3注重教学模式改革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更贴近于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高校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开展计算机知识的竞赛活动,或者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与开发,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对计算机知识学以致用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

2.4 积极开展创新活动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堂教学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创新空间。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科技节,帮助学生认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学术动态与最新研究成果,体会创新观念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的意义;建立科技小组,带领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组织学生参加电子设计、计算机程序设计和动漫设计等各种竞赛活动,利用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3 结束语

总之,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和科技的更新,对计算机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更高。高校只有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教学模式改革和积极开展创新活动,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科学与技术创新篇7

1.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

(1)《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英语教学更应如此。”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准确理解信息技术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所在,了解传统英语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的整合,最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2)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密切结合时,可为新型的教学结构创建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3)小学英语课程的目标就是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发展需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言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2.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1)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情境创设,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学生学习英语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广泛使用能使学生视听并用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就可以大幅度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

(2)运用信息技术完成网络自学,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因此,我结合教材,挖掘教材,制作课件,从多角度、多方位设计教学的内容,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地呈现教材中的语言材料,让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浸泡在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中。再加上老师的体态语(body language)手势、动作、表情等的示范,使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活泼,感染力强,有利于维持学生持久的兴趣,实现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3)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会话,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技能、交际技能,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人-机-人或人-机的交际方式可让学生顺利交流,没有压力,轻松自由,可以体验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成功后的喜悦。因此,我们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虚拟现实的课件,提供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英语实践操练中掌握和运用好英语。人机对话。两人小组、多人小组、成行、成排、半班等多种形式的人机对话活动,是小学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又一方法。

3. 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体现

(1)信息技术与字母教学的整合。

字母教学的难点是字母的识读和字母的书写,字母书写过程中的难点关键在于笔画的书写以及笔画顺序的记忆。传统的教法是教师出示字母卡片,学生看着卡片一遍一遍反复跟着教师读,费力费时,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无味。我利用多媒体动画,为这些单调的字母披上华丽的“外衣”,如字母S,可以由一条蛇逐渐变化而成,如字母W由小猴倒立变化而成等等,学生的视觉受到强烈的刺激,大脑皮层异常兴奋,此时对字母的识记特别有效。在字母的书写阶段,我通过课件动态演示字母的书写笔顺,并在书写每一笔画时标出该笔画在整个字母中的笔画顺序和在四线格中的位置,全部笔画书写后读出该字母的发音。

(2)信息技术与单词教学的整合。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在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的心理实验中,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了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再加上网络资源容量大,内容丰富且生动直观,我通过鲜明的图像、有趣的声音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引起有意注意,加深印象,帮助学生持久记忆。在制作课件时,我给生字或生词附以声音、音标,并配上形象生动、有趣会动的图片,使用时只要轻轻一点热区,该字或词的发音立刻会传出来,学生可以学读,并结合图片所展示的内容,充分发挥想象,达到运用词汇的效果。

(3)信息技术与句型教学的整合。

我国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是作为第二语言的非母语学习,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应该让课堂成为学堂,使学生宛如置于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之中,自然产生用语言来表达感情的欲望。在英语教学中运用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交际情景,在这种极富创新的氛围中,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从而更有兴趣地进行英语语言交际活动,进而点燃学生创新火花。

(4)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

科学与技术创新篇8

木材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应用主要体现了三个层次,即产品结构创新、产品功能创新和产品环境协调性创新。利用木材本身的特性,制造特定功能的产品,使木材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应用得以实践。

1.木材科学与技术的产品结构创新

在全世界的木材科学家们研究了近80年以后,有一种全新的技术,改变了木材的分子结构,这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木材。这种有诸多优点的木材称之为固雅木。它以自然美观、融合环境、供应稳定、耐久性强、无毒害、加工性能强等一系列优点越身于最理想的木质材料。而且对节约能源也起到了重要的意义。这便是木材科学与技术产品结构的创新。

2.木材科学与技术的产品功能创新

随着木材科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改造后的木材已经成为防腐、隔音、隔热、对环境污染小的一种理想材料,尤其是作为家居地板的应用,科学家克服了木材变异性大、易生物败坏等不稳定因素,通过物理、化学等手段对木材进行改善,各种材质的地板早已引领了木材装饰的前沿。尤其是复合材料的推出,使木材与其他材料发生复合效应,使之制造出的地板稳定性高,不变形,不会出现受气候的影响干缩湿胀、产生变形的情况;而且地板颜色均匀,复合板面层贴高档树种木皮,使之色泽均匀:复合材料更具环保功能,一片实木地板可做25片复合板,大大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体现出木材科学与技术产品功能的创新。

3.木材科学与技术的产品环境协调性创新

随着绿色生态的不断壮大,木材环境的发展也积极的配合其中,绿化环境的木质材料也是成品前的重要前提。因此,绿色技术创新便是稳定环境协调性的根本措施。由此分为三个层次:l.在满足产品功能和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搞清材料加工过程中基本特性变化规律,提炼主要影响工艺因子,建立完整的性能与工艺因子之间互动体系,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工艺要求和新的制造工艺,这是末端治理技术创新:2.专家优化操作系统。木材汽化揉搓加工技术s木材化学改性与液化加工技术;木材新的胶合技术;木材新的成型和分离技术;木树后成型技术等将会带动木材工业的发展,这是绿色工艺创新;3.人造板由于设计自由度大,可制造高性能的结构材和功能材,开发智能材料的潜力最大,它将木材及其它材料组成、结构、工艺、性能和应用等诸多因素进行优化,按需设计,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可制造品种众多的优异产品。

二、木材科学与技术创新应用的发展使环境问题贯穿人类发展的整个阶段,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已经成为现在林产工业持续发展的模式

无论从包装、制造还是运输,在保证生态资源效益的同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都要处理到最小。因此,木材科学与技术创新应用的发展应该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进行清洁生产达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衍生新材料及废弃物的资源转化

木材衍生包括一系列可利用的基因。木材衍生树脂便是其中一种,包括各种由松树衍生而来的树脂,包括松香、掂烯、掂烯一酚、妥尔油衍生物、松焦油和木松香树脂。这些树脂是廉价的,并且具有较好的初始戳着性,但因为松树的来源不同,撤着性有时会有波动。然而,经过多次提炼的松香基增熟剂最近已有供应,它的黏着性比较稳定而且价格使宜。由树脂制作出的工艺品,不仅物美,而且逼真。

2.木材加工的防污绿化

木材科学研究正在向与植物材料学科相结合的方向发展。随着木材这科天然资源的日益减少,木材科学研究的对象逐渐扩展到种类繁多的各种植物,如竹材、藤材及其他禾本、草本植物和藻类植物,这些农业剩余物的发展和利用会成为家具和建筑施工中的常用基材。

此外,培育抗污染植物品种也成为大势所趋。各种植物的抗污染能力不尽相同,甚至存在较大差异,这就为培育抗污染植物品种提供了可能性。虽然此项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已有一部分实验取得了成果,例如美国田纳西州美洲五针松因二氧化硫、臭氧以及汽车排气污染物的危害,使大批植株死亡,但在同样条件下的部分植株生长健壮,仅受轻微危害。经过杂交试验证明,这些植株在遗传上确具抗性,目前已建立了这些植物的母本林,来培养抗污染植物新品种。这些事例充分推动了木材绿化技术在新领域中的创新应用。

未来几年,木材科学与技术的研究重点将更为深入,更为细致,主要体现在:对生物质材料性能与培育和利用、生物质材料的保护与理化改良生物质材料的生物技术以及生物质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和无损检测技术三方面的工作上。其中无损检测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此项研究以现代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手段,进行生物质产品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纵向基频振动、超声波和应力波等数种检测方法,将成为评估木材抗弯与抗压强度性质的重要技术。

我国木材工业近年来发展迅速,随着客观资源产生变化,木材的培育重心 也发生了巨变,从传统的以天然林木材转变为以人工林、速生林木材为主。同时,木材工业也将发生巨大变化。木材的切削、干燥和胶合是木材加工的三项基本技术,在此基础上,随着产品结构的改变,胶合板工业中的单板已成为单一商品。装饰材的品种质量,将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产品设计技术必须得到强化,木材工业布局要进行合理调整。产品质量高、品种多的要求日渐迫切,生产技术将不断创新,不单在我国,全世界范围内都逐渐觉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木材科学与技术的应用正随着科技产业的发展日益加深,而且一些高端技术的创新应用如纳米技术已经深入各个领域。随着技术投入的增加,假以时日,木材产业将在建筑领域发挥重要功用的同时,必将在其他领域得到更为广泛的使用。

科学与技术创新篇9

一、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现状

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信息时代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计算机人才。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确培养所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具体体现在: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只会死记硬背,实践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脱轨。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为适应新形势下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新需求,我们必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在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高等教育适应时展的迫切需要。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

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一定要注重细节的做法,贯穿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又要注意与能力点的结合,这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说很有帮助。在实验的设计上,要给学生们创造出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的表现力和沟通能力有机会展露出来。还要积级组织各项活动,把创新落到实处,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发,让研究创新的风气在高校内形成,让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提高。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考核方面,也要提出成熟的方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还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强互动,如建立启发式、设问式、案例分析式、课堂讨论式的各种讨论方法,便于训练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而且在课后留作业的时候,也要多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让创新贯彻到每一项日常活动中来。比如可以开展学生俱乐部的创新活动、组织他们进行演讲、讨论,在考核的时候,要加强科学的引导,建立多环节,多要素的考核方式,这样才能综合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那些富于独特见解的学生,要积极进行重点引导,让其长久保持下去。在教学风格和技巧上,也要善于变换各种教学手段,得以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参与性。

(二)为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实践性很强,要为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人才是社会竞争的核心,关注细节的发展,为学生创造创新的校园环境,提供高效的师资队伍,对于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控索,激发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兴趣,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意识。建设国内一流计算机教学环境,培养适合社会竞争发展需要的合格创新人才,创建完美的教育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一个合理的平台,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注重培养教育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不必拘泥于已有的规划和既定的程序,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教学。师生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随着教学的进程不断进行讨论,从而维护一种让创造力更加突出表现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努力做到公平信任,有着足够的自由和宽容,也要有浓郁的集体气氛,对于教学过程中能力结构与能力点的结合与训练,也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都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关键是这个好学生如何进行引导,让其符合社会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对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不是阶段性的工作,要不断的深化教学改革。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要作为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这样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去芜存精,让教学水平得以提高,让教学艺术发挥得更加完美。与此同时,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增加师生感情的方法也是有必要的。 转贴于

(四)为学生创造进行创新的校园环境

教育创新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会造成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掌握缺乏有效性,更缺少对规律的了解和运用的方式方法,甚至于只会从教师和书本那里照搬,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采用创新模式来培养学生,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传统的教学功能得以创新,从而在学生创新教育过程中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对于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要起到对学生的感染作用,一个教育工作者创新能力的发展,将会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才叫做“教育”的主体。这种主体的建立,才会为营造新的教育环境创造空间。具体来讲,在高校的教学环境中,要积极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由一些相关的教育领导拟定创新的学习目标,积极进行倡导,拿出具体的措施,合理有效进行组织,这样就会在高校中形成有效的氛围,赢得广大师生的正确的评价,从而加强创新环境的塑造。在课堂的教学环境中,要形成有效的运转灵活的组织机构,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环境中去,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主动进行思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思维是非常有益的。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人才培养理念上,既要遵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又要拓宽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必须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开拓全新的教学思路,营造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才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胡成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J].企业导报,2011,(01).

科学与技术创新篇10

一、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现状

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信息时代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计算机人才。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确培养所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具体体现在: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只会死记硬背,实践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脱轨。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为适应新形势下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新需求,我们必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在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高等教育适应时展的迫切需要。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

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一定要注重细节的做法,贯穿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又要注意与能力点的结合,这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说很有帮助。在实验的设计上,要给学生们创造出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的表现力和沟通能力有机会展露出来。还要积级组织各项活动,把创新落到实处,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发,让研究创新的风气在高校内形成,让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提高。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考核方面,也要提出成熟的方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还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强互动,如建立启发式、设问式、案例分析式、课堂讨论式的各种讨论方法,便于训练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而且在课后留作业的时候,也要多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让创新贯彻到每一项日常活动中来。比如可以开展学生俱乐部的创新活动、组织他们进行演讲、讨论,在考核的时候,要加强科学的引导,建立多环节,多要素的考核方式,这样才能综合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那些富于独特见解的学生,要积极进行重点引导,让其长久保持下去。在教学风格和技巧上,也要善于变换各种教学手段,得以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参与性。

(二)为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实践性很强,要为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人才是社会竞争的核心,关注细节的发展,为学生创造创新的校园环境,提供高效的师资队伍,对于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控索,激发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兴趣,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意识。建设国内一流计算机教学环境,培养适合社会竞争发展需要的合格创新人才,创建完美的教育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一个合理的平台,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注重培养教育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不必拘泥于已有的规划和既定的程序,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教学。师生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随着教学的进程不断进行讨论,从而维护一种让创造力更加突出表现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努力做到公平信任,有着足够的自由和宽容,也要有浓郁的集体气氛,对于教学过程中能力结构与能力点的结合与训练,也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都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关键是这个好学生如何进行引导,让其符合社会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对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不是阶段性的工作,要不断的深化教学改革。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要作为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这样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去芜存精,让教学水平得以提高,让教学艺术发挥得更加完美。与此同时,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增加师生感情的方法也是有必要的。

(四)为学生创造进行创新的校园环境

教育创新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会造成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掌握缺乏有效性,更缺少对规律的了解和运用的方式方法,甚至于只会从教师和书本那里照搬,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采用创新模式来培养学生,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传统的教学功能得以创新,从而在学生创新教育过程中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对于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要起到对学生的感染作用,一个教育工作者创新能力的发展,将会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才叫做“教育”的主体。这种主体的建立,才会为营造新的教育环境创造空间。具体来讲,在高校的教学环境中,要积极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由一些相关的教育领导拟定创新的学习目标,积极进行倡导,拿出具体的措施,合理有效进行组织,这样就会在高校中形成有效的氛围,赢得广大师生的正确的评价,从而加强创新环境的塑造。在课堂的教学环境中,要形成有效的运转灵活的组织机构,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环境中去,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主动进行思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思维是非常有益的。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人才培养理念上,既要遵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又要拓宽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必须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开拓全新的教学思路,营造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才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科学与技术创新篇11

当今社会,很多大学都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如何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加强创新教育是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者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积极的挑战。这种创新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及创新人格的培养为基本价值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当前的高校中,虽然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已经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在教学成果取得的同时,这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特别是在新的教育和创新模式之下,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育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不够,对于很多学生只会机械照搬教科书的内容和教师传授的知识方面,教育方面的创新还是远远不够,造成了很多学生从学校跨入社会的大门之后,动手动脑能力不强,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造成求职的被动,根本不利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就业,这种情况迫切需要进行改善。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积极加强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的要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要达到的具体要求主要关系到如下几个方面:比如说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学生对于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的掌握比较熟练,对于基本技能可以灵活地进行运用,在各单位对于计算机教学及科学研究方面,也要有能力可以进行专门的应用研究。在业务培养的方面需要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本科毕业生所要求达到的要求,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1)熟知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于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及教师教授的内容达到理解及掌握的目的; (2)具备对于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能力; (3)对于开发研究计算机软件及硬件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4)熟知计算机领域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基本概况,了解最新的关于计算机方面的相关动态,并且熟知相关的计算机方面的法律和法规。

三、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为学生创造进行创新的校园环境

教育创新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会造成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掌握缺乏有效性,更缺少对规律的了解和运用的方式方法,甚至于只会从教师和书本那里照搬,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采用创新模式来培养学生,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传统的教学功能得以创新,从而在学生创新教育过程中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对于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要起到对学生的感染作用,一个教育工作者创新能力的发展,将会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才叫做“教育”的主体。这种主体的建立,才会为营造新的教育环境创造空间。具体来讲,在高校的教学环境中,要积极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由一些相关的教育领导拟定创新的学习目标,积极进行倡导,拿出具体的措施,合理有效进行组织,这样就会在高校中形成有效的氛围,赢得广大师生的正确的评价,从而加强创新环境的塑造。在课堂的教学环境中,要形成有效的运转灵活的组织机构,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环境中去,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主动进行思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思维是非常有益的。

(二)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

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一定要注重细节的做法,贯穿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又要注意与能力点的结合,这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说很有帮助。在实验的设计上,要给学生们创造出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的表现力和沟通能力有机会展露出来。还要积级组织各项活动,把创新落到实处,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发,让研究创新的风气在高校内形成,让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提高。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考核方面,也要提出成熟的方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还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强互动,如建立启发式、设问式、案例分析式、课堂讨论式的各种讨论方法,便于训练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而且在课后留作业的时候,也要多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让创新贯彻到每一项日常活动中来。比如可以开展学生俱乐部的创新活动、组织他们进行演讲、讨论,在考核的时候,要加强科学的引导,建立多环节,多要素的考核方式,这样才能综合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那些富于独特见解的学生,要积极进行重点引导,让其长久保持下去。在教学风格和技巧上,也要善于变换各种教学手段,得以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参与性。

(三)培养出一支过硬的创新教师队伍

对于教师而言,要培养出一支过硬的队(下转第291页)(上接第259页)伍,并且倡导他们采用创新思维来开展教学活动。在这个教学环境中,还要考虑客观条件的影响,建立严密的考核促进机制,各种考核体系的制订一定要严格进行,各种政策要配合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也要符合实际的情况,对于教师的创新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重要性,不必过多强调。教师对于学生而言,则是其创新能力的生发源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自身要加强职业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一点是基础,也是必备的要素。教师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有足够的保护意识。当学生有了新的想法和观点时,要引导他们有所突破,摆脱思维的定式,让创新的意识转化成学习新知识的动力,这样才能让创新能力得到加强。教师还要促进学生对于多元化知识的吸收,这一点非常重要。再好的创新观念,也是在基础知识牢固的基础上形成,社会的发展本身就具有多元性,让学生在学科学习的时候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进行,从多个角度来理解知识,这样才能具备创新的动力。

(四)对于教学注重培养教育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不必拘泥于已有的规划和既定的程序,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教学。师生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随着教学的进程不断进行讨论,从而维护一种让创造力更加突出表现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努力做到公平信任,有着足够的自由和宽容,也要有浓郁的集体气氛,对于教学过程中能力结构与能力点的结合与训练,也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都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关键是这个好学生如何进行引导,让其符合社会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对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不是阶段性的工作,要不断的深化教学改革。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要作为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这样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去芜存精,让教学水平得以提高,让教学艺术发挥得更加完美。与此同时,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增加师生感情的方法也是有必要的。

(五)为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实践性很强,要为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人才是社会竞争的核心,关注细节的发展,为学生创造创新的校园环境,提供高效的师资队伍,对于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控索,激发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兴趣,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意识。建设国内一流计算机教学环境,培养适合社会竞争发展需要的合格创新人才,创建完美的教育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一个合理的平台,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资料

科学与技术创新篇12

 

1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特征分析

 

传统的"工程"是指将市场需求转化为生产制造的中间环节[3],以顾客(包括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在内)提出需求、营销人员解释需求为前提,通过工程科技人员的设计产品活动形成制造(生产产品)活动的基础。当今,“工程"概念已经得到广泛扩展,指人们为了满足某种社会需要,综合利用科学理论(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论等)和技术手段,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建构一定的人工世界的活动及其实践成果[4]。

 

显然,在当代工程科技活动中起核心作用的要素是人才。要培养出能够适应、参与并引领当代工程科技活动的主体,就必须分析人才的特征。为此,众多国家与学者都在这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归纳、深入的分析和精辟的总结。

 

美国工程院提出,面向2020年的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关键特征是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力、交流能力、商务与管理能力、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终身学习能力。

 

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对工程教育培养的专业人才制定了一系列评估标准:有应用数学、科学和工程等知识的能力;有进行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有根据需要去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能力;有多种训练的综合能力;有验证、指导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对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有所了解;有效的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有终生学习的能力;具有与当今时代问题有关的知识;有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关于工程师的"双层素质模型"将工程师的素质分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包括工程学科的知识、正式和非正式的信息源知识、最新技术和技巧、工程工具;基本技能包括职业规划技巧、交流技巧、研究能力、分析能力、信息的选择与决定、发展人际关系的技巧、风险和危险分析、综合的能力、从多个侧面理解失误的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在2007年举办的"新形势下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论坛中指出,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需要具备以下素质:好奇心和对探究的热情、责任心、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认知模型、有效的终身学习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山认为,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必须具备研究开发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攻关能力、综合集成能力。

 

中国工程院谢克昌院士[5]从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角度出发,将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素质特征归纳为:献身精神、严谨求实、团队协作、创新人格、战略视野、市场意识;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集成能力;科学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经验和人文社会知识。

 

2地方工科院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

 

地方高校既是为地方输送人才、智力、技术的主要源泉,也是实现地方技术创新、文化提升的重要保障。武汉工程大学(原武汉化工学院)是一所典型的地方工科院校,既区别于985、211和部属高校,又区别于具有信息行业背景的工科高校,始终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服务面向对象[6],其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创办于2005年,于2006年开始招生。

 

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学校坚持面向"工程",突出"创新”以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为培养目标。1方面,985、211和部属高校以"研究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部分地方普通高校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而我校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显然不适于"研究型"或"应用型",而应突出"工程"传统特色;另一方面,要培养适应当前"工程"科技活动需要的人才,就必须突出"创新”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才能在创业或就业市场中具有更强、更持久的竞争力[7]。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可以分为领军型人才(科学发现、科学理论创新)、研发型人才(科学方法创新、技术原理创新)和应用型人才(技术集成创新和技术应用创新),通过此前对创新型科技人才共同特征的分析,我们确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在基础知识方面,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计算机科学、智能信息科学、控制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智能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在能力培养方面,要求学生具有使用智能科学与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在基本素质方面,要求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刻苦学习、善于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社会人文素质和敬业爱岗、艰苦奋斗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

 

3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强能力是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指导思想。我校智能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在三个方面和三个层次对学生的培养提出了要求。在低年级阶段,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社会人文素养;在二、三年级,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能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具备解决本专业

 

领域内简单问题的能力;在高年级阶段,要求学生在经过一至三年级的基础学习后,有能力自主学习交叉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进而具有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能独立承揽小规模工程项目的开发以及参加大、中型项目开发。

 

3.1课程教学体系

 

按照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我校以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为实施对象,构建了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课程教学体系分为四大模块: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

 

1)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数理类、人文类和体育类课程。数理类课程为后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打下理论基础;人文类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扩大知识视野,培养人文素养,丰富内在品质,提升情感智慧;体育类课程能够让学生练就强健的体魄。

 

2)学科基础课程。由于与智能相关的应用融合了数学、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智能系统集成等众多先进技术,内容丰富,应用面广,因此,在制定学科基础课程时,设置了与计算机、控制论、信息论相关的课程,如电工电子技术、算法与数据结构、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等,这部分课程是各个学科的基础课程,可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3)专业主干课程。智能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强调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智能感知、智能决策、智能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以智能为主线,设置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学、机器人控制、机器视觉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注重课程之间的内在衔接与相互融合,使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特点,是学生学习智能科学的重要专业课程,也是学生今后利用智能专业技术处理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重要基石。

 

4)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承载着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具有显著的能力属性。考虑到本校实际情况,并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专业选择了智能机器人和机器视觉两个方向作为今后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开设的课程有多智能体系统、模式识别、智能机器人、智能控制技术、智能信息系统等。专业方向课的设置充分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现状,使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科学研究还是进行工程开发设计,都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方向课程,确保了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科学的知识结构,奠定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2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必须面向工程实际,而工程实际问题与当前智能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密切相关。在培养方向的设定上,我们选择了人工智能诸多领域中工程性较强的智能机器人、机器视觉等方向,更加适合于学校整体的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特色。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其分为课程实验、综合设计、科研训练、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形成_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旨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工程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等。

 

1)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面向课内基本理论的理解及实际验证,同时,在此过程中还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和实践知识,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由于智能科学与技术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因此在计算机、自动控制、信息处理等方向上,设置了对应的专业核心基础实验课程,以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如"可视化编程技术"是专门的实验课程,该课程主要讲述VC++和Matlab编程,全部课程都在实验室授课,这两种语言是后续专业基础课及主干课的主要编程工具,在实验教学计划安排中给予了大量课时。

 

2)实习教学。在实习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参照专业规范,并借鉴其他高校的办学经验,按照"梯度实习"模式组织学生进入相关单位进行实习。在四年本科教学中安排了认识实习及不同阶段的专业实习。

 

认识实习增强了学生对实际工作环境和内容的了解;专业实习要求学生到相关企业学习基本技能,积累与专业相关企业的管理、开发、生产等方面的感性知识;毕业实习要求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实习,在实习阶段就开始进入工作时的角色,承担_定的工作任务,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增强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应用能力[8]。从实施效果看,学生能够深入到用人单位参与实际问题的开发,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应用及开发能力。

 

3)综合设计。将部分课程设计与具体课程分离,强调学生的选题自主性和实践环节连贯性,鼓励学生将实践环节与创新学习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在综合设计实践环节的设置中,不仅设置了软件、硬件等方面的基本综合设计,而且在智能系统方面依次设置了应用型和综合型的设计,侧重开发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达到培养目标中对实践能力的要求。

 

4)科研训练。以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实施对象的科研训练,是以"培养学生科研素质、提高研究能力和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科研互动"为理念,以部级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项目为依托,以"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湖北省重点学科、智能机器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发挥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学名师等高水平教师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和兴趣取向,围绕本科生创新型工程能力培养的教育宗旨,构建了适合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科平台的、因材施教的、"阶段一学科一能力"多元能力培养体系。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促进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以及综合创新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升。高年级所有本科生按组实行导师制,学生直接参加导师的科研训练项目,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项目的数据分析与处理、撰写科研报告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5)毕业实习及设计。大四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密切联系的整体。在此阶段,要求学生以"准工程师"身份到企业和科研单位实习,参加技术和管理工作,在工程师指导下,把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积累专业经验,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创造技术成果,同时寻找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获得就业的信息和机会。学生毕业论文应从选题开始,严把质量关。选题要符合专业方向,要与企业的实际工作接轨,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在单位实习,通过参与用人单位的项目设计,培养了工程实践能力;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和_定的创新能力。

 

3.3课外指导体系

 

课外指导是对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有益补充,以学生自拟题目或者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为主要形式。

 

1)自主项目。中高年级的学生根据将来就业方向和个人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一些具有工程应用背景或研究探索性质的课题,教师按照专业方向进行分组分类指导。这种方式是学生兴趣驱动和就业导向的结果,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有科学新发现,也可能会对原有方法进行改良创新。

 

2)比赛项目。"机器人足球"是吸引广大青年学生积极进行科学探索、实践开发和团结协作的典型平台,它包括了全面、综合的专业知识,需要良好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我校已经形成了一个人员稳定、基础扎实、梯队结构合理的"机器人足球"队伍,每年都吸引智能专业许多学生踊跃报名参加,该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培养创新能力的舞台和竞争性学习的机会,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现在,我校的"机器人足球"比赛已经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特色,并取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

 

3)基金项目。自2005年起,我校设立了校长基金项目,旨在推动大学生进行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经过七年的发展,智能专业学生有四十余人成功申请了校长基金项目,以"双目立体视觉系统在三维平面重构的方法研究"为代表的校级重点项目获得了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4)科研项目。学生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在教师指导下尝试进行科研项目的开发,建立了导师与学生全程负责制,形成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智力支持关系。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下课后学生在科研室将课堂知识与自学相结合,在导师指导下为完成特定项目,进行探索性学习和项目开发工作,学生还可利用暑假继续开展工作。这种方式将学校培养体系与学生自主发展结合,使学生学习跨越时间、空间,跨越教室与寝室,从更广泛的层面上拓展了学生创新能力的维度与深度。

 

4人才培养成果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我校以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样本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走过了由探索到完善直至逐步成熟的历程,在面向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的指导下,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1)明显提高了智能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2012年智能专业学生考研率达到25.5%,就业一次签约率达到99%,签约世界500强企业人数逐年上升,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2)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蓬勃发展,获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二等奖1项、湖北省一等奖2项。

 

3)促进了机器人足球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在省内高校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2002年以来,尤其是2006年以后,我校以智能专业本科生为主力队员的机器人足球队,在国际机器人足球联盟(FIRA)世界杯比赛中获得9项冠军、8项亚军、9项季军;2010年至今,在国际仿人机器人奥林匹克大赛中获3项冠军、2项季军;在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中获7项冠军、11项亚军、11项季军。我校机器人足球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获得了社会广泛认可和一致好评,在湖北省乃至全国高校中享有较高声誉,同时也带动了湖北省内机器人足球项目的发展。"以机器人足球为代表的研究性教学及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获得首届中国化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

 

科学与技术创新篇13

在教鸟的天堂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我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鸟的天堂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起学生了解鸟的天堂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读文,欣赏鸟的天堂的美。在学习“众鸟纷飞”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适时播放了课前编辑的鸟活动时的声像资料。学生阅读的文本语言一下子活起来,动起来,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脑海里。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

运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布置形式多样作业,体现创造性。针对目前语文家庭作业的现状,在家庭作业的设计上,我们应该少布置一些以抄写、机械做题为主的短期作业,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究、收集、整理、获取信息,并综合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创新的“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原来的教师直接的口授讲解传授单一的知识呈现途径,转变为由多样化的知识呈现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课程内容传授给学习者,知识传授途径的多样化,带来高效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实施整合后,单一的由教师作为知识来源的局面被打破,学习者可以直接从信息化环境和数字资源中获取知识,同时,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从学习化社区、其他学习者、在线专家等方面获取课程内容,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现有效的知识建构。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单纯地由教师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不能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叶圣陶先生指出:“一个人有了自学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读书,将一辈子受用。”可见在语文学习中培养自学能力是多么的重要。授之以鱼,只应一时,授之以渔,终生受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它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其出发点是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基于网络的以学生独立探索为主要形式的个别化学习,恰恰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的集中体现。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运用多媒体还原课文情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们的文本中,有不少课文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遥远,要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感情,若用上一幅展现情景的图片,一段恰到好处的音乐,或是一组恰如其分的镜头,再配以课文的重点内容或字词,往往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引起他们的思想认同。

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中师生交流的工具。要充分发挥其学习工具的作用,为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更为广泛的学习环境。而通过网络这种形式的沟通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它可以实现师生之间心灵的零距离交流,可以使教师掌握到第一手的最真实的学生心理活动的状况,它必然能促进师生感情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效防止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改变这一切的有效手段就是实现时时沟通,网络为实现时时沟通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指导,就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