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收支审计实用13篇

高校财务收支审计
高校财务收支审计篇1

高等学校的收入是指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它活动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主要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经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等:高等学校的支出是指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后勤保障、行政管理、学生事务、对外服务等活动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和损失。主要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下级单位补助支出、其他支出等。为加强对高校各项收支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堵塞漏洞。必须建立和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也必须合理设计高校财务收支审批制度。

一、高校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的原则

1、合理分工原则。就是权利分割,把一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分成若干处理步骤,由不同人员分别完成,不得一人包揽。如收费业务。不能一人既开票又收款。

2、事前审批和事后审批相结合的原则。审批制度作为控制财务收支的一种重要途径,不仅包括事后的审批控制,还应该包括事前的预算审批。特别是对于一些发生金额较大或者重要的财务支出,必须进行事前预算。

3、内部牵制原则。就是账务和事务分离的原财。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作为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重要内容,必须遵循、内部牵制原则。这也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会计法》明确规定,“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4、责任原则。规定有关责任人员的工作职权和经济责任,对经管人员实施制约,增强办事责任、强化单位管理。

5、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应坚持科学性原则,尽量做到理论上的完善性;另一方面,应该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使制定的审批制度尽量切实可行。

二、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的内容

依据内部控制的原则,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中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明确审批人及对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应当根据授权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在确定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时,必须坚持可控性原则,即审批人员必须能够对其审批权限内的经济业务具有控制权。

2、财务收支审批程序。高校发生的各项财务收支,应该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和批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高校一般先由经办人员在取得或填制的原始凭证上签字,然后再据以由规定的审批人员审批,审批通过后交会计部门审核入账或报账。这种审批模式有许多不足之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会计人员,先审批后审核。即使会计人员发现疑问已是“既成事实”,会计人员往往不会或不敢有异议,这显然不利于发挥会计的审核监督作用。因此,在设计审批程序时,如果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审核人员,应实行先审核、后审批的程序。

3、财务收支审批内容。财务收支审批的内容主要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具体包括:(1)财务收支是否符合财务计划或合同规定;(2)财务收支是否符合《会计法》、有关法规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3)财务收支的内容和数据是否真实;(4)财务收支是否符合效益性原则;(5)财务收支的原始凭证是否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等等。

4、财务收支审批人员的责任。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必须坚持权责对等原则。在审批制度中,必须规定审批人员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具体包括:审批人员应该定期向授权领导或职工代表汇报其审批情况;审批人员失职应该承担的责任等。

三、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的基本模式

1、“一支笔”审批模式。这是指为加强支出管理,实行由主管财务校(院)长负责财务;“一支笔”审批;各单位由分管财务负责人“一支笔’’审批;基目经费由项目负责人“一支笔”审批。其优点在于能够克服多头审批造成的监督失控或审批标准掌握不一等问题。但是,其缺点则是不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容易导致腐败。特别是有些单位负责人把“一支笔”审批错误的认为是一个人说了算,更是难有约束。再加之单位负责人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经营管理上,对各项财务收支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地进行审批。这种审批模式应当予以改革和完善。应加强民主理财建设,对于大型投资应经过领导集体会商,涉及职工利益事项应通过职代会表决等。

2、分级审批模式。这种审批模式根据业务范围和金额大小,分级确定审批人员。学校领导副职(分管领导)或职能部门负责人在其主管业务范围和一定金额范围内具有审批权,但对于重要的财务收支或金额较大的财务收支,必须由单位负责人审批。金额巨大的财务收支,甚至需要通过单位领导集体审批。这种审批制度的优点在于避免了权力的过分集中,有利于形成对审批人员的约束和牵制;并且。由于审批人员一般是职能部门负责人或单位分管领导。他们对审批范围内的财务收支比较了解,可以提高审批质量。

3、多重审批模式。这是指所有财务收支均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审批人员共同审批。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制度的具体做法各不相同:有的单位实行职能部门负责人先审,单位负责人后审;有的单位实行职能部门负责人先审,分管领导后审,有的甚至还需要单位负责人最终审批;也有的单位实行分管领导先审,单位负责人后审;等等。这种审批制度的优点在于符合内部控制制度的相互牵制原则,能够提高审批质量。

4、混合审批模式。混合审批模式实际上是上述三种模式的结合运用。它规定在一定的业务范围和金额范围内由一人审批,超过一定范围和一定金额的财务收支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审批人员共同审批。这种模式针对不同的财务收支业务采取不同审批制度,既可以在一定程序上简化审批程序,也加强了对重要财务收支项目的控制。

建立并有效实施高校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是会计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会计法》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要求,也是高校业务活动有效运行的前提,随着时代不断进步,高校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会更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殿富会计制度设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5)

高校财务收支审计篇2

(一)财务收支审计的含义

财务收支审计是对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或基本建设项目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的审计、实行企业管理的单位财务收支审计、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等。其主要内容包括财务收入来源的合法性、入账的完整性,财务支出范围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资产的安全性及资金使用是否符合规定的用途。

(二)高校财务管理所起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发的发展,高校的的扩招趋势也日益明显,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财务审计工作则在高校的整体经费的的控制及管理上越来越发挥出它的巨大作用。在经费对各个部门的使用上,包括扩建工程的费用、多媒体实验器材的购置、后勤的日常采购等等,财务收支审计制度使得高校的经济秩序规范化,使资金的使用更加合理化,一定程度上避免和减少了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 提高了学校整体的经济效益。

二、管理审计的含义及在高校财务管理中所起的作用

(一)管理审计的含义

管理审计是现代审计一种新的审计类别,它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审计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经济管理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及评价并深入剖析的一种活动。能够使审计单位的资源配置得到合理利用,提高其利用效率。目前高校管理审计的重点是对本部门、本单位在购销过程中发生的价格行为进行咨询、审核、监察,确认其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以及高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引进、设备订购等方面存在一些经济合同,通过对经济合同的签定、履行、结果各个阶段的审计,及时发现影响高校权益的种种问题,如在合同签订前,即审查其是否可行、合理,可以制止无效经济合同的签订,避免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二)高校财务管理中所起的作用

1、创新了高校财务管理的思想模式

管理审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已不可忽视,也引起了高校领导的重视。从思想上对管理审计有了新的认识,利用管理审计营造良好的氛围,对高校的财务工作进行监督、综合测评,进而进行指导和促进。

2、提高了高校财务审计的内部作用

当今社会,高校正处在规模扩建阶段,工程项目的庞大性和负责性使得高校财务的内部审计任重而道远。管理审计提高了高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灵活性,也为高校科学、有效地做出其经济活动的相关政策提供了依据。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改正问题,提高了内部运作效率。

3、提高了高校财务审计工作人员素质

目前高校重视对财务审计工作人员思想道德教育、基本业务培训及法律知识的丰富。通过管理审计,提高财务审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的必要性

(一)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的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高校资金来源的广泛性和多元性是导致内部财务审计工作复杂化和繁多化的根源,易引发内部财务风险,造成高校的财务危机。同时高校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是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的内因。管理审计能够围绕组织增加值的目标,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挖掘其潜力,化解高校运营风险,建立良好的管理环境,完善管理体制,积极应对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 评价各种资源的利用程度挖掘潜力, 化解经营风险, 改善管理环境, 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体系, 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 以最,从而优化高校的内部资源组合,实现其最大利益化。

(二)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发步伐的加速,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扩招率上升,使得高校的资金来源更加广泛,数额也在持续上升。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方法不足以实现高校财务审计的科学性和灵活性,为实现高校的长远发展,必须突破财务审计的格局,向管理审计延伸,以适应经济发展规律。

(三)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是提高管理效率的客观要求

大额资金款项的投入和使用要求高校财务审计部门加强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体系。从学生学费的收集, 国家到地方财政对高校的拨款投入, 科研经费的划拨和使用, 以及最近各大高校都频繁开展的新校建设方面资金的投入使用和联合办学等等,资金量大, 形式复杂多样,因此,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已成为必然要求,科学的机制能够有效的提高管理效率,带来有效的经济规模。

四、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相结合所发挥的作用

(一)完善了高校财务审计体系,提高了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效率

从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重点来看,是以经济活动为基础完善财务审计工作。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的相结合完善了高校财务审计体系,有利于加强分析其内部审计工作,克服其审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促进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有效的规避了传统高校财务审计工作中易出现的问题,提高自身工作效率。

(二)观念上的转变,创新了高校财务统计工作的体系

财务审计工作的创新之处首先体现在其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从审计层次上来看,具有前瞻性,由事后的财务审计为主转变为事中、事前的管理型财务审计, 加强事中检查和事前的控制。从管理层次来看,具有实效性,传统的审计模式已经在历史的洪流中所淘汰,全新的理念为高校的财务管理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实效性。在近几年来的转变中, 高校后勤普遍的社会化改革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办学活动的提高。很多高校实现了后勤服务系统与学校行政系统规范的分离, 并按照后勤社会化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重新组建成新型的后勤服务实体。

五、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两者如何配合

(一)转变思路,合理运用

目前,有些审计人员对管理审计的认识不清晰、不明确,单纯地认为财务收支审计是一种监督行为,不能够认识到管理审计所具有的服务性。本质上来说,管理审计是监督和服务有机结合的产物,管理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都含有监督与服务的职能,监督与服务共存才是审计形式的统一体。因此要让审计人员转变思路,管理审计由财务审计开始展开工作,先搞好财务收支,揭露违规违纪行为,进而找到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找出原因,进而研究方法解决问题,提出改进方案以提高经济效益。所以,审计工作者必须树立先进的审计思想,完善管理审计的理念。

同时也应该从审计客体方面转变观念,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了力,实现企业的最大利益是财务审计的初衷,因此管理人员以及被审者都应履行自己的义务,配合审计工作的开展,从而迅速有效地解决高校内部所存在的问题。总之,无论是审计主体还是审计客体,都应自我更新概念,只有企业管理和审计监督有机结合,审计工作才能更好的展开。

(二)财务部门及管理部门要保持其适当的独立性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将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但同时不能忽视其内部部门间的独立性。内部审计必须有较高的独立性,审计者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组织活动之外,这样才能客观的评价事物。在整个组织单位中,内部审计必须处于相对较高的位置。只有这样,审计工作才不受其他部门的工作限制,保证了其客观性,自主判断,自主决定,从而更有效的行使职权。只有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得到保证,才能够体现客观性。只有审计部门与管理部门等相对独立,审计活动才能相对独立,才可以实现审计结论的客观性、真实性、公正性、合法性。

参考文献:

[1]柳叶.新时期高校财务审计工作重点探析[J].高教信息,2009,11

高校财务收支审计篇3

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将内部审计的“监督和评价”职能改为“确认和咨询”。“确认”是通过监督检查,对被审计的事项予以鉴证,在此基础上提出评价意见和建议;而相对于“监督”所体现的内部审计查错纠弊的功能,“咨询”更体现出内部审计的管理服务功能,是对评价的进一步发展。结合《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工作职能的新定位,高校新《财务制度》、新《会计制度》的实行将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二、根据新高校财会制度的重点,对预算执行及决算的关键要素进行审计

新《财务制度》对预算编制的依据、原则、程序和预算调整等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因此,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应当从以收入预算执行、支出预算执行的审查和评价,转变为预算全过程管理的确认,或称之为预算管理审计,强化对预算的编制依据、编制原则、编制程序、编制方法、预算调整、相关的经济责任制等过程进行审计确认。

新《财务制度》增加了决算的有关规定。相应的,高校年度决算编制的业务规程,也应当成为预算执行及决算审计的重点。

三、按照新高校财会制度的精神,引入高校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审计

高校的财务支出表现为各种成本费用。新《财务制度》增加了成本费用管理一章,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应当要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体现了我国财政管理对绩效管理的日益重视。财务制度是高校进行财务活动的依据,也是高校内部审计的依据。高校开展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审计,是高校内审工作中进行绩效审计的一个重要方式。

高校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审计的重点是高校成本费用与相关支出的核对和归集机制。新《会计制度》将事业支出拆分为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离退休支出5个一级会计科目,以明晰地反映了高校支出结构。高校对于各种费用的核对和归集,尤其是对于不能直接归集的费用进行的分摊,是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审计“确认”的一个重点。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审计的另一重点是新高校财会制度引入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和无形资产累计摊销,根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使用方向确认教育、科研、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经营等业务的成本,是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审计的重要内容,也是内审工作提供“咨询”的重要方面。

四、强化对高校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规范性和完整性的审计

财务报表是高校会计期间财务收入和支出的集中反映。根据新《会计制度》,高校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高校自2014年1月1日起,应当按照新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并编制财务报表。按照新《会计制度》的改革重点,高校内部审计中对财务报表的审计应包括:(1)财务报表的新旧衔接,重点是新账各会计科目期初余额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完整性。(2)收入科目和支出科目使用的规范性,重点是由财政补助收入支持的各项支出,是否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相关科目和“支出经济分类”的款级科目进行正确的明细核算。(3)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及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的会计核算的规范性。(4)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和无形资产累计摊销的执行情况。(5)基建投资业务并账的执行情况。(6)对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合并情况。

五、根据新《财务制度》关于财务监督的要求,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审计

近年来,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理念逐步从企业渗透到教育系统。而当前高校资金来源和支出项目日益多元化,校企合作、境内外联合办学日益增多,高校内部管理上的问题促使这个问题提上日程。新《财务制度》专门增加“财务监督”一章,提出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等监督制度。高校财务管理是对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采购管理等活动中的经济要素的管理,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对这些业务领域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确认”、提供“咨询”,推动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应以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为重点。早期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审计主要是房产和设备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是资产的取得和验收、日常管理、处置和经费开支情况。新《财务制度》要求高校严格控制对外投资,规范对外投资、出租、出借资产的行为;提出投资收益及出租、出借收入应纳入学校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随着新《财务制度》的出台,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审计,将侧重于资产的投资收益、社会服务收益的管理规范性。资产管理将成为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之一。

高校财务收支审计篇4

魏铭(1947-),男,河北保定人,青海大学纪委副书记

窦元名(1970-),男,青海平安人,青海大学计财处副处长

摘要:本文对集中核算形式下高校预算外资金管理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高校集中核算形式下对预算外资金实施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并提出了高校集中核算形式下预算外资金内部审计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 集中核算形式 预算外资金 内部审计

高校预算外资金是高校直属单位利用学校资源,通过提供管理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取得的货币补偿,主要形式是事业性收费,这便构成了预算外资金的主要来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办学方式多样化,随之取得的预算外收入大为增加,有些单位预算外收入部分甚至高出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在弥补高校教学资金不足、改善创收单位硬件条件、提高职工奖励水平、改善职工福利水平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集中核算形式下预算外资金管理流程及特点

高校集中核算形式是指在高校内各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的资金所有权、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银行账户,统一由学校财务部门集中办理资金收付,由学校财务部门集中进行会计核算、集中管理会计档案的一种会计工作组织形式。

(一)高校集中核算形式下预算外资金管理基本流程 采用集中核算形式的高校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基本流程是:某创收部门(教学单位或职能部门)寻找到创收机会,经过有关部门审批后,开始收费并提供管理性劳动或服务性劳动。所收到的款项集中交到学校财会部门,由财会部门统一建账管理。发生资金支出时,经办人填制原始凭证,由创收部门负责人批准,再由财务部门相关人员审核,最后由财务部门负责人审批支付,凭证由财会部门统一管理。学校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财务部门财务收支活动的监督间接对创收部门的预算外资金实施监督。

(二)高校集中核算形式下预算外资金管理基本特点 首先,节约人力资源。在高校集中核算形式下,预算外资金管理实际上是一种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该模式不需要各创收单位和部门配备专职财会人员,所以能够有效节约人力资源。其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发挥资金规模效益。高校集中核算形式下,对预算外资金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集中资金资源,充分发挥学校资金规模效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再次,在预算外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与管理权分离。在高校集中核算形式下,预算外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仍然归创收单位,但由学校财务部门集中统一管理。最后,规范资金管理,有效防范风险。由学校财务部门对预算外资金集中统一管理,可以充分发挥学校财务部门的管理优势,在收款入账环节,可以督促资金及时入账;资金支出方面,经过创收部门负责人确认,再由财务部门相关人员审核,最后由财务部门负责人审批的三级审核,能够规范预算外资金管理,有效防范风险。

二、高校集中核算形式下预算外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采取财务集中核算形式下,各直属部门的经费收支和预算外收支统一由学校财务部门管理,这种核算形式下预算内资金的外部审计比较严格,因而资金收支方面比较规范、资金安全程度较高。但对于预算外资金的监督管理,由于预算外资金实行的是所有权、使用权归创收部门或单位的“两权不变”的管理模式,加之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财务部门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力度不够,学校内部审计部门也没有恰当的方式介入预算外资金的监督管理,致使大量预算外资金被占用和流失,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预算外资金收入管理力度不够,收入不实 随着高校自主办学体制的形成,呈现出管理活动层次多、管理幅度大、经济活动专业化和复杂化的特点,管理控制难度加大。尤其是集中核算形式下,创收单位理论上应当将预算外收入全部上缴学校财务部门,支出由财务部门审批。但财务部门由于业务繁多,对创收单位的具体收入来源、收入总额无法掌握,在收入环节上存在监督盲区。一些技术性专业性比较强的单位对收费项目采取欺瞒的手段,或收入采用部分入账部分不入账。一些创收单位不认真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截留、坐支、挪用预算外收入。学校有关部门、资金管理、监督部门缺少信息沟通,造成预算外资金管理与监督领域出现死角。

(二)预算外资金支出管理力度不够,资金使用随意性较大 按照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规定,每项收费所取得的收入都要有相应的使用途径和支出方向,支出的主要形式是支付创收成本、弥补经费不足、发放补贴和奖金、购置固定资产、改善办学条件等。由于预算外资金与创收单位和职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预算外资金具有“自留地”的含义,所以管理部门在预算外资金批拨时,由于控制失效,造成创收单位乱发奖金、补贴、实物等,不能使资金用于事业发展,资金使用随意性较大,也损害了学校的应得收益。另外,重视预算内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对预算外资金购置资产的真实性、安全性、使用率都不太重视,重钱轻物,重购轻管,账实不符,漏洞很多,风险很大。由于财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与学校利益的一致性,往往对创收单位的一些不合规定的行为(如一些不合理收费、不合理支出等等)采取默许的态度,从而也降低了内部审计监督的作用。

三、高校集中核算形式下预算外资金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依照《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应当对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实施审计。尤其对预算外收入总量大的单位,对其收入和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审计应该成为高校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

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也应当包括对预算外资金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有关人员在其任职期满、调动、离退休、辞职、免职、撤职等原因,离开现职岗位前在其管理职责范围内,以其所在单位的财务收支为基础,通过对其任期内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做出的重大经济决策情况,执行国家财经法规情况以及遵守廉政纪律等方面情况进行审查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其是否具有从事经济工作所必需的素质和决策水平,正确评价其是否履行了经济职责,是否严格执行了财经法规。

对于有预算外收入来源,尤其是预算外收入金额较大的单位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还应当包括对预算外资金的审计。高校预算外资金主要是创收单位通过提供教育服务取得的货币收入,如各种资格考试辅导、自学考试辅导、专项培训、咨询服务等。由于创收形式多样,社会影响面广,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所以,进一步提升高校的教育效益也需要对预算外资金施行内部审计。

四、高校集中核算形式下对预算外资金内部审计的策略

(一)高校集中核算形式下对预算外资金内部审计的内容 根据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的定义,内部审计是在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是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高校集中

核算形式下对预算外资金内部审计,不但要从创收单位创收活动基本过程和预算外资金真实性、合法性、安全性和效益性等方面进行,还要从单纯的经济监督向督促创收单位、学校财务部门改善管理、提高绩效上转变,服务于高校的发展。

(二)高校集中核算形式下预算外资金内部审计方法 高校预算外资金内部审计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

(1)建立有效的审计程序。内部审计部门与学校财务部门、学校创收单位、接受服务的单位(或个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信息通道和服务关系。高校采用集中核算形式下,内部审计部门要对预算外资金实施有效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就要在内部审计部门与学校财务部门、学校创收单位、接受服务的单位(或个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信息通道和服务关系,而不是孤立地开展工作。内部审计部门通过监督学校财务部门对预算外资金的日常管理,确保创收单位预算外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降低资金被贪污、挪用的可能性。内部审计部门可采用座谈等形式直接与创收部门负责人以及教职工建立联系,了解预算外资金所有权单位的创收方式、对学校的有关管理制度的看法以及需要,相应地展开有效的内审服务。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函证等方式与接受服务的单位(或个人)取得联系,了解和掌握创收单位的创收规模、服务质量、收费情况等。通过内部审计部门与学校财务部门、学校创收单位、接受服务的单位(或个人)之间的多层次、多种方式的联系,可有效解决高校集中核算形式下,内部审计部门对预算外资金审计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帮助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

(2)由单纯检查预算外资金收支的合法性转变为重点检查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一方面,对收费票据管理进行审计,确认预算外收入的真实性。严格票据管理是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源头,内部审计部门要督促创收单位通过学校财务部门到地区物价部门申请“收费许可证”,凭证收费。运用审阅法、核对法、调查法、抽查法,函证法确认收入的真实性,并将审计期间创收单位的事业性收费项目与物价部门实际核批的《收费许可证》上的项目、标准进行核对,确保收费渠道、收费标准要合理。审查创收单位收费时是否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收据,从财务部门领取的票据是否全部入账,新旧票据更换时是否清理旧票据,已使用过的票据是否完整无缺。将审计期间的预算外收入总额与创收单位规模核对,以检查创收单位有无截留收入、乱收费。检查预算外收入是否账实相符,财务部门有无贪污、挪用创收单位预算外资金的情况,确保创收单位预算外资金安全、完整。严格票据管理审计,可以起到控制源头的作用。另一方面,审查预算外支出原始凭证,确认支出的真实性、合理性。运用核对、逆查、抽查、比较、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方法,重点审查支出的原始凭证和预算外支出账,检查创收单位有无利用虚假不合规发票虚列预算外支出来套取现金、损害学校的应得收益。对大额支出项目进行抽查,检查有无损失浪费的问题。分析财务支出结构是否合理,创收收入除用于职工福利、奖励外,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事业发展的支出比重有多大,以确认支出的合理性。还可以通过审计来监督创收单位预算外资金支出的公平与效率状况,防止预算外资金被极少数人占有和使用。

(3)重视预算外资金的效益审计。高校集中核算形式下内部审计既要关注预算外资金的经济效益,即通过对投入与产出关系的分析,以便帮助创收单位管理者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效率、减少浪费,最大限度地增加经济效益。更要关注社会效益,内部审计通过适当监督、检查、和收集社会评价,督促创收单位提高服务质量,这也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财务收支审计篇5

新制度要求平行设置财务会计科目与预算会计科目,既提供绩效评价需要的财务信息,也提供预算管理需要的预算收支信息,便于预算执行分析。新制度将全部收支纳入预算管理,基建会计纳入统一核算,实行全口径综合预算,提高了高校预算的真实性与全面性。

新制度要求基建会计报表和财务会计报表合并编制,将校内独立核算单位会计信息纳入高校财务决算报表,并通过会计报表附注披露学校整体财务状况、业务活动、重要资产处置、重大投资、借款活动,重要项目的情况说明等信息,新制度对财务决算编制要求更高。

(三)会计核算方面的变化为增强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新制度新增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新制度引入了无形资产摊销及固定资产折旧,要求基建业务数据定期并入高校财务大账进行核算,这些变化使高校会计核算内容增加,难度加大。新制度全面完善了会计科目体系和账务处理规定,对收入支出类会计科目的设置进行了调整细化,增设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等科目,更详细地反映高校的收支情况。为增加对财政资金的掌握,新制度按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不参与预算单位的结余分配、不转入事业基金等部门预算管理规定,将财政资金和非财政资金分开核算,全面规范了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及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的会计核算。

新制度系统完善了财务报表体系,重新设计了报表的项目构成,改进了报表格式、优化了财务报表结构,进一步提高财务报表的通用性和有用性。新制度将校内独立核算单位会计信息纳入高校年度财务报表反映,增强高校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可比性,更全面准确反映高校的资产状况。新制度的这些变化对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类别、内容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新制度对高校内部审计职能与类别的影响

(一)新制度对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影响早期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定位根据《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为对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监督和检查,以促进高校内部规范管理,防范风险,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 高校新制度的实施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内部审计工作应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拓展审计职能,从传统的监督和检查职能向确认和咨询、管理和服务等职能转变。通过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向学校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审计信息,从制度和程序上提出改进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设性建议,对高校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向高校管理层提供咨询、建议。通过拓展内部审计职能,提升内部审计的咨询、管理、服务等职能,为学校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和助手,促进高校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二)新制度对高校内部审计类别的影响根据审计内容,高校内部审计分为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基建修缮项目审计、固定资产审计等类别。新制度的变化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两大基本审计工作,审计内容是高校的预算执行情况、财务收支情况,必然受到新制度变化的影响。

三、新制度对高校内部审计内容的影响

(一)预算执行及决算审计的变化新制度增加了决算的有关规定,对预算编制的依据、原则、程序和预算调整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第一,预算执行审计的变化。新制度下预算执行审计应对资金收入、支出、分配的预算全过程进行审计。通过对预算编制依据、编制原则、编制方法等进行审查,对预算执行的客观性,全面性、真实性等进行审查,全面分析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执行的合理性、合法性,为学校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服务,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高校应根据新制度的变化,除对预算执行进行审计外,还可开展预算执行的效益审计,强调预算激励机制,注重绩效考核。

第二,预算决算审计的变化。预算决算审计应对高校年度决算编制的业务规程,决算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审计,对学校年度财务决算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评价。决算审计是整个预算审计的事后审计阶段,通过审计促进学校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健全预算管理制度,规范预算管理及各项经济活动的运行,提高高校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益,不断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财务收支审计的变化新制度收入支出会计科目及核算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财务收支审计中,应结合新制度中收支科目及其相关核算规定,科学、规范的对高校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在教育事业收入中,审查是否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的款项是否及时入账,是否按照规定及时上交财政等;审查财政补助收入、教育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收入科目使用是否规范,科目的核算内容是否符合新制度的要求。

(三)固定资产审计的变化审查固定资产入账价值是否正确。固定资产计价一般以审查实际成本为标准,但固定资产取得的途径不同,入账价值也不同。新制度对购入的、自行建造的、融资租入的、接受捐赠、盘盈的入账价值分别作了规定。在审核固定资产计价时,应区别不同情况,逐项审查,审查入账价值真实性和合理性,确定计价是否符合新制度的规定要求。

审查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的执行情况。审查高校是否建立内部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审查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用的合规性,是否按新制度要求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审查是否按新制度规定的范围计提折旧;审查折旧计算的正确性;审查是否按计提的折旧额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的金额;审查固定资产及其累计折旧增减变动的记录是否完整。

高校财务收支审计篇6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定义

以国家相关法律为依据,专门负责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定期将校园经济活动进行审查核检,然后将核查的各项资料进行总结规整,在保障资料的完整性以及合规性之后制作一份审计报告。在高校内部,审计单位属于独立单位,可有效监督学校的各个经济组织活动,保障其合法性。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内容

对于高校本身而言,它的经济性质以及它的经营理念都是构成其内部审计内容的重要因素。高校内部审计的内容包含有:高校财务预结算、收入和支出以及经济责任这4项审计内容。其中,财务预结算审计的目的就是专门审计高校内部的经费预算,重点核查高效实际的花销是否和预算一致,有无超出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各大高校的经费预算都需要遵循一个特定标准,若未被批示准许,不可以使经费的预算超出这个标准。收入和支出审计,顾名思义,与高校内部相关的收费支出项目有关。收入审计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是否设置了专门的资金账户以及抑制和整治乱收费现象等;支出审计的具体内容有是否出现乱开支的情况,专用资金有无私挪乱用等。经济责任审计即对离任的责任主体的经济情况作审计工作。

二、新财会体制中的新的高校制度探究

相较于旧财务会计制度,新的财会制度重新调控了主体、资本、监管以及风险等方面的内容,让高校财会制度的整体有了一定转变。首先,改变了会计计量。将新财会制度中的营业税转变为了增值税,计税的税率和方法还有依据等等都有所改变。这样,也就或多或少影响了高校的税负情况,使得高校内部的经营活动也受到了改变。另外,新财会制度之下的会计计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可靠性,可明确显现高校资金的流转情况。其次,改变了会计核算的内容。新财会制度更细化了会计的核算方法,譬如,调整了稳定资产的价值要求(每单位),并且以资本折旧的方法来核算,以此真实映射稳固资本的价值现状,这相对于旧制度来说,实用性有所增强。另外,新制度还将高校会计核算的科目也进行了细致划分,譬如,高校财会核算中还包含了政府收支分类以及部门预算等等。

三、新财会体制影响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其影响主要包含3方面:审计类别、审计内容以及审计职能。以下内容是具体探析

(一)审计类别审计类别以高校内部的审计内容为依据可分为4种:财务预算、收入和支出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1]。然而,在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中,新增政府收支等内容使得审计工作内容也有了不小的调整。譬如,新财会制度中更加重视财务预算审计工作,严格把控预算的收入、执行以及支出过程,这对高校相关部门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将审计固定资产的工作也纳入章程中,保障其过程的完整、严谨性。另外,也扩充了新财会制度中的审计报告范围,既保留了原先的审计评价,又评估了各高校的效益和风险。

(二)审计内容新财会制度中更加细化了财务收支的各项内容,这也对高校的审计工作提出了高要求,严格审查高校收支方面

譬如,逐条审查补助收入情况以及科研教育、经营收入的情况,规整明晰每项条款。在审计高校的支出情况时,务必将经营和事业支出分清、分离,其中的事业支出在新财会制度中还包含有科研、教育、后勤保障和刑侦管理以及离退休这5部分的支出情况,审计时需要仔细核对验证。对于年末的结余,需要将其合理规划和分配,保障账目条框合理符实。至于其他方面的支出,诸如报废和捐赠或转让等情况的,也要严格遵守新财会的制度,不可出现乱支出的情况。

(三)审计职能以往,旧的财会制度重视的是严格监督高校内部的各个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时刻防范风险发生,保障高校内部生活的正常运转,它重在施行一种发现错误然后改正错误的过程

自从新的财务会计制度施行以来,高校的重心便开始向审计职能的防范性迁移,这也对相关的审计部门提出了要求,需学会转换角色,将监督角色换为管理角色,既要能监管学校活动又要能正确引导学校策略的制定与施行。所以,高校内部的审计制度和程序都要保持其严格性、防范性,从而有效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降低风险发生率。

四、结语

本篇文章主要探讨了新财会体制相对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影响,作为一种关键因素,在高校活动中,它切实地保障了整体活动的正常展开。对于每个单位而言,内部审计既有着监督的功能,又有着风险防范的作用。如今,新财会制度发展趋势日增,各高校也已经开始吸纳其宗旨和精神,将其与自身的审计相结合并适当调整,进而提升自己高校的审计工作效率,并不断促进着新财务会计制度的发展。

高校财务收支审计篇7

(一)有利于加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 审计部门依法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能有效地防止在资金使用上不能量力而行的种种弊端,促使学校正确处理需要建立或潜在的关系,力争达到综合财务预算平衡。

(二)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宏观管理 审计人员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结果的分析,对相关经济指标的计算,对重点项目和对象的经济效益分析,客观评价资金使用效果,为学校领导宏观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经济信息。

(三)有利于拓宽审计领域,扩大审计影响 学校内审工作,每年多是对某项目进行财务收支审计,但并没有对学校预算的编制、执行进行全面审计,审计部门对学校财务状况缺乏全面了解,在审计工作中,也就不可能从学校财务管理的角度考虑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开展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是拓宽审计领域、扩大审计影响的需要,同时又能促使学校审计部门全面了解、掌握学校财务状况,从学校财务管理角度出发,监督学校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情况。

二、高校开展财务预算执行审计的问题

预算管理作为高校整体管理的有效方法,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心内容。但在对高校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发现,高校预算执行情况在机制、内容、控制等环节上仍不完善。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财务预算管理机制不健全 一些高校尚未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的机制。例如: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完整、规范有序的财务预算审批程序;预算编制不科学和不准确、预算指标未下达和预算指标调整存在随意性;各个部门在整个预算管理过程中缺乏协调性,各位领导往往从自己分管部门或业务出发,极少考虑其他部门及其业务,全校一盘棋观念仅停留在口头上等。

(二)财务预算内容不完整、不全面 在实际工作中,各高校编制的预算只是教育事业费的收支预算,而没有将科研收支预算、基建收支预算、产业经营收支预算和其他收支预算纳入高校的预算编制工作,未能体现出“大收大支”的预算编制原则。

(三)部门之间缺少沟通与协调 忽视部门预算调查,长期以来形成一种习惯思维,认为预算只是财务部门一家之事,各院系、部处参与性不够,缺乏自下而上的预算基础数据,突出存在部分院系年底突击花钱,而部分院系年中便无钱可花等问题。

(四)预算支出的效益性重视不够 虽然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但部分高校仍然存在损失浪费现象,有限的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不高。例如:有的超编严重,导致应该用在教学和科研上的钱用于招待宴请;有的不按规定标准开支,大手大脚;有的投资不讲回报或回报不高,甚至造成投资无法收回等。

三、高校开展财务预算执行审计问题的原因

高校开展财务预算执行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预算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健全 有的虽然有预算管理制度,但形同虚设,随意更改,没有严格预算的理念。资金收支缺乏统一的筹划和控制,随意性大,使用混乱。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资金体外循环严重,事前监督不严,事中控制不力,事后审计监督因受多种因素影响效果不佳,既无法反映预算资金全貌,也不利于考核预算资金执行情况。

(二)预算缺乏完整性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提出了高校预算新概念,并规定了“大口径”范围,这样做能如实地反映高校资金收支的总规模。高校预算基本是按收入类别和支出功能分类编制的,对于专用基金和借款及高校办学存量资产,特别是可用资金等经济资源链条缺乏全面的控制,对于资本性支出及现金流量等方面的预算制定也很少。这种粗放型的预算编制,不利于对资金分配和使用的审查监督。

(三)部门预算调查缺乏重视 内部预算部门之间类似一种平行线的关系,横向联系不多,一些高等学校对预算管理的重视和认识不够,认为预算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确定预算项目、编制和控制预算由财务部门完成,各职能部门只是形式上参与、提供一些简单的部门经费支出计划,实际上缺乏对资金使用长远性、科学性和连续性地分析,没有充分调动各方面理财的积极性和各职能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基础作用。

(四)预算支出的效益性重视不够 在财政“大包大揽、重支轻管”的情况下,财政收支中违纪违规问题多,目前审计部门比较重视预算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对预算管理和效益性考虑的较少,对预算支出的结构分析不够。如资源配置是否合理,重点项目有无投入产出效果如何、支出管理是否严格科学、有无财政资金损失浪费等问题关注不够,未评价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

四、高校财务预算执行审计的强化

高校财务预算执行审计有效性的提高,必须在以下方面对其予以加强:

(一)加强预算执行审计,促使学校健全预算管理体制各高校应加强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从预算收入人手,着力于预算支出审计;从预算执行结果出发,着力于预算执行全过程审计。通过审计,健全和完善预算管理体制,促进预算管理规范化,促进建立预算管理机构。如建立校长直接领导,由财务、审计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学校预算管理机构,通过预算管理机构专业人员的集体工作,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集体智慧,对学校及下属各学院(部门)提交的预算进行合理性、准确性和科学性的调查、论证,加强对整个学校预算工作的指导和考核,为学校领导层的预算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二)审计部门事前参与,力求促进预算编制的科学与合理在编制预算期间,审计部门应当主动了解并要求财务管理部门提供预算编制情况,从科学性、合理性和细化的程度等方面预先进行审查,同时审查其所采用的定员定额标准是否科学、合理和符合实际,积极提出加强预算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努力使学校的综合财务预算做到科学、合理、可行。将一切财务收支都纳入预算管理,监督学校预算行使“大管理”职能,将校级与内部各部门经费实行“一盘棋”管理,明确各级经济责任制,力求促进预算编制的科学与合理。

高校财务收支审计篇8

一、高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意义

1.有助于《审计法》执行

高校是国家一个财政主体,重点预算单位。预算执行和?Q算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实施,能够监督、约束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使其更加科学。推进高校教育发展,提高教育内审工作质量及效率。

2.加强财务管理,实现资金合理分配

高校财务预算体制推行中,部分制度和政策缺乏完善性和合理性,容易滋生各类问题,需要通过审计监督,加以完善和规范,实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目标;该项工作的执行能够使财务部门按章办事,确保财务资金管理运作更加规范,以免出现浪费情况。对学校各部门进行监督,使资金使用更加规范。开展审计工作时,存在资金浪费、侵占挪用资金等情况。预算执行审计对各预算资金收支跟踪监督,使各部门资金得到合理应用。

3.拓展审计领域和范围

长期以来,高校财务收支审计比较单一,并未全面审计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因审计部门对学校财务情况不了解,开展审计工作时,考量问题比较单一。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使审计领域及范围不断拓宽,审计力度也逐渐加大,使高校领导逐渐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并加以改进,实现资金合理应用及分配。

二、高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发展周期短,该方面法律法规仍存在诸多漏洞,而且在制度层面存在滞后性。很多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审计制度都不完善,没有将财务预算执行和决策审计制度纳入监督职能中。财务预算审批程序缺乏规范性和完整性,而预算编制方法也不够科学,编制结果错误,预算指标调整不够严谨,部门间协调性不足等,导致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缺乏有效性[1]。

2.审计观念落后,预算内容缺失

很多高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时间短,局限性大。仅注重自身预决算编制、财务收支活动审计和监督,不注重管理及效益方面审计工作,对高校经济决策缺乏预见性,不能够提出科学审计意见。预算编制仅为教育事业费收支预算,不包含科研、基建、产业经营等方面的收支预算工作,与实际预算编制原则不符。

3.部门间缺乏沟通,协调性不强

部分高校认为编制预算应由财务部门负责,各院系参与度不足,无预算基础数据,导致财务部门与各院系脱节,对各院系实际情况缺乏认识和了解。该种情况下,预算资金分配不合理,随意性强,造成部分院系预算过高,而另一些院系则出现经费不足情况。影响了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4.审计技术落后,不适应财务信息化要求

计算机网络背景下,高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工作要求不断提高,但内部审计工作仍存在滞后性,不符合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要求。审计技术手段落后,仍以人工审计和差错纠弊为主,不注重对学校教育资金进行合理应用,效益性不足,也没有预测未来效益、研究偿债能力、界定经济责任等。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各部门没有实现数据共享,审计内容单一,范围狭窄,增加高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工作风险。

三、高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对策

1.建立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现如今,内部审计工作已经具备了相关法律法规基础。审计部门应结合高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工作要求,对其加以学习,严格执行。高等院校要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完整的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制度。实施工作职责界定,确保其适用性。将该审计工作作为高校日常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有助于高校实现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使审计行为更加科学、合理,提高审计质量,达到良好审计效果。

2.调整工作思路,提高审计质量

高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工作中,应注重财务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对财务收支真实情况具备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依据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要求,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进行审计监督,使编制审计与执行审计兼备,结合预算收入,将预算支出审计工作落实到位。根据预算执行结果,进行预算执行全过程审计。严格落实审计监督工作,注重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对学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实现审计质量提升。重视财务收支绩效审计,提高资金效益,使支出行为更加规范。

3.围绕工作特点,明确审计重点

实施高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时,应明确审计重点。依据高校财务工作状况,将教育收费问题作为该项工作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同时,重视审计工作,加大审计力度,针对乱收费现象,予以查处。了解高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并进行解决[2]。

4.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高校财务收支审计篇9

一、高校绩效审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一)高校绩效审计的特性

资金效益的长期性,劳动成果的特殊性,资金来源的广泛性,内部管理的多元化是高校绩效审计所特有的性质。

(二)财务评价分析的应用问题

高校财务管理评价是以绩效和风险评价为核心,以财务综合实力为辅助,全面提高学校财务运行状况的考核评价系统。财务指标的固有缺陷:特别是在评价高校这类单位绩效时,投入产出绩效不可能用报表上的收入支出数简单说明清楚;它用“会计特有的语言”反映绩效成果,重视的是局部结果且短期化。

(三)数据包络分析法的应用问题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不需预估权重、不需事先设定输入输出间的显式函数关系、与指标的单位无关、评价结果丰富等诸多优点使其成为教育系统相对有效性评价的一个新的工具。

二、湖南公立高校绩效审计现实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绩效审计不能得到财务审计的有力支持

1.目前高校财务审计的现状。财务审计仍然是高校内审工作的重点;财务收支审计的工作量随收支范围扩大;高校专项资金名目繁多,预算安排不尽合理,内部财务审计人员很难发现这些被合理化的“不合理”支出;随着高校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应用,会计人员舞弊行为不易被发现。

2.高校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关系。财务审计是绩效审计的基础,绩效审计是财务审计的深化。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区别具体表现在:首先,绩效审计在审计依据方面不同于财务审计;其次,绩效审计在审计方法方面不同于财务审计;再次,绩效审计的审计报告不同于财务审计;最后,绩效审计审计人员素质要求更高。

3.低质量的财务审计对绩效审计的影响。没有真实会计数据为基础的绩效审计,犹如无源之水,而当前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问题在高校内部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失真除增加了绩效审计的困难外,还直接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审计环境亟待优化

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学校领导是决策者,学校领导重视审计工作,是改善审计环境的第一要素,也是有效开展内部审计的重要保障。内部审计部门是高校内部一个特殊的职能部门,要想圆满地完成一项审计任务,除了取得领导的支持,被审计单位的理解、配合之外,还必须做好组织、人事、监察等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工作,才能顺利完成审计任务。

(三)高校绩效审计标准难以把握

高校绩效审计的标准具有模糊性、长远性、宏观性和间接性特点。绩效审计标准是衡量、考核、评价审计对象绩效高低、优劣的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依据,是与审计判断直接相关的。高校绩效审计标准的特点决定了难以制定统一的审计标准。

(四)高校绩效审计现实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够合理、独立性较弱是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弱化的客观原因。受托经济责任委托主体“缺位”是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弱化的深层次原因。

三、改进湖南公立高校绩效审计的对策研究

(一)利用财务审计成果进行绩效审计(以某高校08年为例)

1.建立财务评价体系

一是反映学校财务收支管理的基本指标。如经费自给率、预算收支完成率、资产负债率等。

总经费收入=中央政府拨款+地方政府拨款+学费收入+教育服务收入+科研服务收入+其他服务收入+捐款收入+投资收入+所属机构上缴收入+其他收入

1313003+435000+1643585.6+43026883.47+150500000+179659100+24179316.42=400756888.5元

经费自给率=(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科研事业收入+其他收入)/总支出× l00%

(1313003+435000+1643585.6+43026883.47)/ 599605158.6× l00%=7.74%

二是反映学校经济实力的指标。如国家经费拨款、自筹经费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等。

国家经费拨款占总经费收入的比例=国家经费拨款/总经费收入×l00%

(150500000+179659100+24179316.42)/ 400756888.5× l00%=88.42%

三是衡量投入经济性的指标。财力资源利用效率、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物力资源使用效率等。

生均事业支出=教育基本支出/学生人数

388217901.87/18311=21201.35元

生均四项经费=四项经费支出总额/学生人数

30092941.41/18311=1643.44元

人员经费与经费总支出的比率=人员经费/经费总支出×100%

143049670.2/599605158.67×100%=23.86%

人员经费比=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100%

143049670.2/245168231.7×100%=58.35%

师生比=学生人数/专任教师人数

18311/1127=16.25

教学管理人员比例=教学人员/管理人员×100%

1127/1110×100%=101.53%

教职工总数与学生人数之比=学生人数/教职工总数

18311/3588=5.1

房屋使用效率=教学用房/房屋总面积×100%

28.04/87.91×100%=31.9%

四是衡量产出效果的总量指标。教育投资利用效率、科技成果的社会效益指标、高校的社会效益指标等。

教育投资利用率=(在校学生平均数×学生质量系数)/用于培养学生的总费用×100%

18311/599605158.6×100%=0.0031%(假设学生质量系数为1)

科技成果获奖率=获奖项目数量/科研项目数量

(86+32)/(217+463+81)×100%=15.51%

教师人均年科研经费=近5年平均新增科研经费/近5年平均教师人数

〔(15000+10300+4100+2700+3000)/5〕/〔(1131+1127+1104+1046+978)/5=6.52万元

2.财务评价分析

近几年该校处于规模扩张期,新建教学楼、学生宿舍及拆迁,致使该校资金压力较大。从2008年的财务数据来看,该校支出远远大于收入,其差额主要靠银行贷款获得。总收入中预算外收入占到总收入的17.3%,已成为学校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由于预算内拨款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发展需要,学校的创收来源主要是招收自考及函授学生,这一部分学生的招收、学习及毕业势必会占用大量的学校教学资源,这一部分的投入产出无法计量。该校人员经费支出在合理的范围内,但是相对结构不是十分合理,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退休人员各占三分之一,师生比较高。

(二)建立高校绩效审计标准体系运用DEA方法进行绩效审计

1.建立高校绩效审计标准体系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被公认为现代高校的三大职能,据此,我们可以将高校的产出划分为人才培养产出、科学研究产出和社会服务产出。经过分类整理,可建立如下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本表参考《高校投入产出效率DEA指标体系的探讨》一文,作者西安科技大学高教研究所田水承、孟凡静):

2.运用DEA方法选择指标体系的原则

指标数据应易于获取;指标数量不宜过多;指标要具有较强的分辨力;指标体系要保证其统一性。

3. DEA方法的运用

首先,我们拟选择9所同类高等院校为决策单元(学校名称以 DMU1-9替代,DMU9为被分析高校),横向比较分析某高校投入、产出的效率。在DEA方法中使用C2R模型进行评价。为使评价对现实配置更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建立了具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的基于输入的 C2R模型。

基于输入的DEA模型:

选取指标进行横向分析:

将数据模型进行求解,结果如下:

由结果可知,该高校相对于其他同类院校资源配置状态为合理。

其次,我们以时间作为决策单元, 选取指标进行纵向分析:

经过模型求解,结果如下:

由结果可知,该高校资源配置状态正趋于合理。

参考文献:

[1]王光远.管理审计理论[M]. 北京: 中国人大学出版社,1996

[2]宋常,吴少华. 我国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审计研究,2004,;2

高校财务收支审计篇10

单位的财务部门,是单位资金流入流出的通道,其Y金流向要经过财务部门这道闸门。高校的学费收入、财政经费、项目经费等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单位账户,各项科研费用、项目支出、事业支出等又需支付出去,财务监督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防止个人中饱私囊而使学校利益受到损害。

(一)依法科学合理编制、审核预算,这是资金控制的第一道关。认真审核项目预算,规范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是杜绝虚假预算和不合理列支、提高财政项目预算执行率以及资金使用效益的前提,是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推进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

(二)对财务收支合法性进行监督,保证单位财务收支符合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审核单位的收支是否符合国家财政财务规章制度和财经纪律、是否超标准超预算支出、是否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合理支出,审批手续是否健全。通过财务收支合法性监督,保证单位资金在安全规范的轨道上运行。通过对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审核监督,拒绝支付不真实、不合法、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防止虚假发票套取国家资金,保证国家资金安全。这是对资金的事中监督,也是日常财务工作中的监督。

(三)通过财产清查,保证高校的公共财产不受损失。财产清查是防止财产不实、家底不清、账实不符现象发生,提高会计资料质量,加强财务管理的有效手段。通过财产清查,可以发现有无浪费现象,从而适度避免“重财产购买、轻管理利用”的情况发生。

(四)正确编制财务报告,做好财务分析。财务报告是单位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及经营成果的总结性书面文件。通过财务报告,可以全面、系统、总括地了解高校经济活动情况,财务状况和财务收支以及成果,检查分析财务收支计划及一定时期的预算和有关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能够及时地发现业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同时也为下一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的编制提供准确的依据,促使学校的预算更加合理。

(五)联合审计监察部门,对正在进行的经济活动进行全程监督。对工程维修、设备设施采购、基本建设等进行全过程的监管,如到现场抽查采购的材料质量是否符合规定,工作量有无虚报现象,招标采购是否通过相应的程序等,这些工作能让相关经办人员的行为得到监督,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高校财务监管的现状

(一)对高校财务监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有的领导或主管部门没有真正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对学校财务工作的重要保障作用,因而在财务管理上重业务管理轻监督管理,在资金使用上重花钱轻效益、重收入轻支出、重运作轻规范、重合理轻合法,在财务人员的使用上重业务能力轻道德培养的现象还较为普遍。有的高职院校,只把财务部门当成记账部门,会计两大职能核算与监督中的监督职能,根本无从谈起,更不要说在日常资金运行中的管理职能。

(二)高校经济责任制落实较难,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对财务机构建设和人员的配备不重视。最近几年,由于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或经济业务经办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全国不少高校相继发生了经济方面的问题或案件。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纪委、教育部、监察部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对此,一些高校的领导和财务部门对如何贯彻落实文件精神、针对本校实际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并未做专题研究或认真部署落实办法,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也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从中纪委的意见看,高校财务力量需要大大加强,而个别发生腐败的高校却在减少财务人员,这不利于财务工作的做细做精,不利于更好地发挥监督职能。

(三)费用支出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制度执行流于形式。签字审批制度没有很好的执行,在报销过程中,财务人员询问经济业务情况往往受到抵制或不配合。因此在支出上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甚至是违纪行为,有的高校用大量现金直接支付材料购置费,对项目购置的仪器设备该纳入政府采购的不履行相关程序,用项目资金购置的设备没有纳入资产管理,费用支出真实性存在隐患。

(四)高校财务内控制度不够完善。从近些年高校不断发生的违纪违法行为看,产生这些问题的环节往往在经济活动较为频繁、内部控制制度较为薄弱的环节,如物资设备采购环节,基建和工程维修装修环节。从财务监管角度看,满足于建章立制而忽视检查落实、财务人员在高校中地位低下、主要分管领导只重视抓教育工作,忽视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完善高校财务内控制度,保证监管措施落实到位至关重要。

高校财务收支审计篇11

在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下,高校的招生规模、教育设施等也在不断提高,使高校的经济规模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现阶段高校的财务管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影响着高校的财务利益。一旦高校的运营状况不佳,则会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提高了高校财务风险发生的几率。因此,建立审计防范制度,加强审计工作的监督管理,对高校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财务风险审计的重要性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需求量大,加大了高校的财务风险。因此,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对财务状况进行风险评估,对防范高校财务风险具有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满足了高校发展的需求。在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审计工作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财务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高校一旦出现财务危机,必将会给学校带来一定的影响,只有做好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化解财务风险,有利于高校的快速发展。

第二,满足了财务发展的需求。根据高校财务管理的需求,对财务风险评估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现代化的审计职能,为财务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满足财务发展的需求,实现了高校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第三,满足了审计工作的需求。通过强化财务管理工作,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做好内部的审计工作,善于借鉴先进的成功经验,加大防范财务风险工作,保障高校的经济利益。

二、高校财务管理中的现状问题

(一)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了账目收支不透明、公款私存的现象出现,致使财务管理制度松散,收支不平衡。同时,在高校财务管理中,资产不实制约了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发展,加大了财务成本的风险,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二)财务部门责任不明确

现阶段高校的财务部门缺乏相应的管理体制,采取自收自支的管理方法,导致财务部门的责任不明确,并没有一定的监督管理机构,不能有效的控制财务管理,造成不同程度的资金流失,加之高校各部门对财务管理的监管力度不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三)高校领导的财经意识淡薄

针对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来说,高校部分领导以“顺利开展教育工作”为由,自取自支,私藏“小金库”,使高校的财务状况收支不平衡,出现财务风险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财务紧张的情况,限制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三、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的审计预警措施

(一)建立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的审计体制

在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上,采取相应的内部审计预警措施,从根本上降低财务的风险,确保财务预算没有出现赤字现象。例如:建立举债指标,合理的控制举债规模,完善预算审计工作制度,防止出现高校财务预算超出的现象,加大对日常财务收支的管理,保障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真实性。

(二)增加高校财务审计人才资源

审计工作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各部门管理人员应该加大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在财务管理中增加审计技术人才,解决财务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使财会人员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责任与义务,从根本上降低高校的财务风险。

(三)采取现代化的审计技术

由于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加大了财务风险的发生,采取现代化的审计技术已经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只有加大对审计技术的研发应用,降低财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的准确性,才能有利于审计工作更好的开展。同时,将审计工作的有关数据进行专门的数据录入,方便财务人员的查询应用,避免因为传统审计工作疏忽造成的财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审计数据的准确性,大大增加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更好的使用现代化的审计技术,促进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加大对高校财务工作的监督管理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办学效益,降低高校财务风险的发生。因此,加大对高校财务工作的监督管理,能从根本上进行严格的监督审核工作。例如:高校的公用经费收支、人员费、通讯费等,要制定相关的管理体制,形成密不可分的制约关系,并设立财务监督小组,通过日常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整体控制,提高财务监督管理工作的真实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财务风险的发生。

(五)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

财务人员是财务管理工作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其知识技能、经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财务管理的质量,尤其在当代的经济发展中,加大对财务人员的知识技能培养,建立专门的培训部门,针对不同的技能人才,以多种方式实现财务技能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知识技能更加多方面发展,培养出职业技能较高的财务工作人员,使财务人员明确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能够更好的投入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从根本上降低高校财务风险的发生,做好审计预警机制工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推动了高校财务管理的长足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高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财务资金不断增加,加大对财务的管理是保障高校长足发展的基础。由于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限制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增加资金使用率,培养社会适用型人才,满足人们对高校的需求,从而推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剑.高校廉政风险预警及财务防控机制研究[J].会计之友,2014(31):119-123.

高校财务收支审计篇12

一、高校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财务收支失衡,资金运作不当

高校财务收支失衡是在中长期平衡中出现的流动资金短缺和净资产亏损。高校作为事业单位虽然不会出现破产或资不抵债现象,但是由于大部分超编、外聘人员工资、教师超课时津贴等额外支出,将致使流动资金有可能出现短缺。尤其近几年来,高校在实行分院二级自主理财后,对各个院系及机关支出实行财务支出预算包干制度。把经费按某种分配的政策来进行分派,虽然保证二级核算单位的既得利益,但每年预算支出的核定却有增无减,这种政策往往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致使支出欠缺与消耗并存。而高校资金运作不当,一旦消耗则无法收回,严重者可导致无法维持日常开支,造成入不敷出。

(二)盲目追求规模,增加债务风险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的教育事业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近年来,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办学过程中的经济行为更趋于多元化,办学条件也日益完善,在专业规划、招生计划、就业分配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所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坚实后盾。一些财政资金和自筹收入不能满足建设需求的高校,则会依靠银行贷款来解决问题。个别高校对贷款的论证又不够充分,贷款规模大大超出高校的经济承受能力,不切实际地依靠贷款盲目扩建、购置、引进教学资源,项目缺乏科学的可行性论证,未来经济效益把握不准,贷款资金挪用或流失。致使贷款金额超过还款能力,贷款及其抵押风险随之产生。

(三)学费催缴乏力,欠缴现象严重

在高等教育投入呈现多元化局面的同时,学生缴纳的学费、住宿费成为高校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但高校收费管理体系多数不完善,弱化了学费催收的力度。许多高校对学费催缴措施不力,学生欠费现象日益严重。恶意欠费现象的进一步蔓延,导致欠费数额越积越大,成为影响高校预算收入任务完成的主要障碍,大学生拖欠学费已成为当前困扰高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四)风险意识淡薄,管理工作不到位

由于高校长时间处于国家预算的约束下,仍然停留在不考虑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的阶段,造成某些高校管理层和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不强,对财务风险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管理不到位。对于一些国有资产管理不科学,管理制度不健全、资产配置不合理、重复购置,呆坏死设备较多,又缺少必要的维护。为此在财务管理上产生漏洞,并造成资金流失,影响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五)预算编制不完善,预算工作模式陈旧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高校要统一规划各部门的年度收支状况,作为编制其他工作计划的依据。但目前来看,高校对预算管理工作模式陈旧、预算编制不完善、编制时间过短、编制过程不透明等原因造成了部门预算不准确,预算内容不全面,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重制定轻执行的情况下,难于从上一年的预算执行中获取有价值的资料。造成预算工作普遍缺乏力度,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和评价不足。高校编制的预算不能客观反映高校财务收支全况,也使部门预算丧失了约束力。

(六)内部控制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

多数高校建立的内部会计控制还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是内部控制意识淡薄。部分高校存在着对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上的差距,思想上不够重视。只重视教学、科研、扩招、创收等工作,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足,造成贯彻力度不大。二是内部牵制机制不完善。某些高校虽然针对出现的现象,提出了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和手段,适当地制定了相互牵制机制。但多数机制缺乏有效衔接和综合管理,致使一些违规使用专项资金和贪污受贿行为屡出不止。三是内部控制范围不全面。某些高校未将二级单位财务纳入内部控制范围,只强调对财政性资金的内部控制,而轻视对预算外资金的内部控制。对一些基本建设项目并未建立投资项目论证,随意改变基建计划,造成资金挪用、浪费等现象。四是内部控制执行不严。有些高校虽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执行力度却不严格,部门形同虚设,形成领导“一人堂”的局面。

二、防范高校财务管理风险的措施

(一)建立预防财务风险的审计机制

高校审计正逐步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转变,积极防范高校财务风险,必须改变原有的审计工作重点,建立预防财务风险的审计新机制。

第一,审计层次。加强事前控制,由事后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转变为以事中、事前的管理审计为主。

第二,审计内容。从财务收支审计向以内部控制、效益审计发展,从过去的财务管理合规性审计延伸至内部控制制度审计,通过评估测试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并将及时反馈评价结果。

第三,审计时间。要改变过去高校内部审计侧重于决算审计,很少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审计的状态。点对预算支出审计,从预算执行结果出发,对预算执行全过程审计。

第四,加强对重大经济活动全程跟踪审计监督。高校应对基本建设工程、大宗仪器设备的购置、对外投资、合作办学、职工住房建设等一些重大经济活动的决策、计划、执行等环节进行跟踪审计。通过审计,健全和完善预算管理体制,促进预算管理规范化,促进建立预算管理机构,推进高校内审工作创新。

(二)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降低财务风险

第一,制定科学的贷款资金使用方案。建立贷款资金项目管理责任制,加强贷款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高校必须加强贷款资金管理,形成一套“严格审批、专款专用、封闭运行、跟踪监督、考核效益”的贷款适用机制,通过对贷款项目实行“目标分解、公开招标、责任落实、日常检查、验收考核”的办法,形成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管理机制。

第二,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高校应根据融资的数额、期限来选择不同的方式,研究各种资金来源的构成,并要综合分析各种融资渠道的资金成本,同时,对该方式的时机和资金需求量进行分析,正确分析融资资金的期限结构、财务状况和偿还能力,将长期、中期、短期融资方式相结合,以求取得融资方式的最优组合。高校要倡导创新资金投入方式,打破传统的筹资观念。

(三)建立偿债基金,纳入专项管理

高校在负债办学带来一定效益的同时,也必然会造成一定的偿债压力,为了确保高校债券、贷款或长期应付款到期时有足够的偿还能力,高校应在债务存续期间,对中长期债务,建立高校偿债基金制度。高校应建立偿债基金账户体系,将偿债基金的形成与使用纳入会计专项反映与控制中,并按期提取偿债基金。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平均期限法,将中长期负债总额按借款期平均分摊,每期提取等额基金,款项到期即可偿还本金。二是学费收入比例法,根据高校收取的学费多少按一定比例,提取偿债基金。三是预算计提法,高校在编制年度预算时,根据债务规模和贷款期限,按2%-3%的比例提取偿债准备金,在事业基金中留足这一数额。将这部分偿债基金作为信贷专项基金,纳入专项管理,对其收支编入财务预算,形成一种新的财务平衡关系。

(四)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与评价机制

高校需要对财务数据及报表相关资料定期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改进财务分析方法,结合自身情况,将客观的会计数据转化为决策支持信息,提高会计数据的使用价值,对高校经营各环节发生或将可能发生的风险,设置相关量化指标。结合高校的长期、中期、短期规划,尽可能选择能全面反映高校财务状况的较敏感的指标作为考评标准。一是反映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评价指标,包括货币资金支付率、银行存款保障率、暂付款占流动资金率、专项资金占用程度和事业基金可用率。二是反映资本运作风险评价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累计借款占总经费率、累计借款占总资产率、借款占货币资金比率和投资占事业基金比率。三是反映校办企业投资风险指标,包括校办企业资产负债率和校办企业速动比率。在选定上述指标后,可以考虑运用综合指数法、指标分析法或者运用模糊数学方法来构建高校财务风险预警评价系统。通过分析这些指标的变化,来确定财务风险警度,从而揭示隐性问题,为高校风险防范管理提供依据,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现实的损失。

(五)加强预算管理,增强高校财务透明度

高校预算管理应贯穿于整个财务管理的全过程。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和各分级管理单位对各部门实现统一领导并强化预算全过程管理,将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职能分别赋予不同管理部门,实现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的预算管理体系。从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两个方面入手,采取“宽收入,紧支出”的政策,编制正确的收支预算,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对于各项重大建设项目,要科学立项论证,组织专家评审,并实施跟踪监督。在项目资金的使用上建立透明的分析和评价制度,规范预算基础工作,坚持责、权、利一致的原则,保证财务预算管理的顺利实施,使预算工作处于高校管理的核心地位。

三、结束语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高校已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民主管理,并能独立进行经济活动,完全承担经济责任的法人主体。高等教育改革在带给高校一定程度自的同时,也相应地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风险。高校进入了一个超常规发展、大规模举债办学的阶段,其扩张速度之快与竞争之激烈空前未有,其财务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面。合理分析高校财务风险成因,可为高校财务管理风险提供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付耀珍.高校财务风险及对策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3).

2、程华安,李军.高校财务风险成因分析与防范措施研究[J].会计师,2009(4).

3、帅毅.普通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研究[J].现代商业,2008(20).

4、王笑薇,张一弓.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5、蔡映红.高校财务风险与控制[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2).

高校财务收支审计篇13

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工会财务工作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门, 工会财务工作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会整体工作的质量。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重行政经费管理,轻工会经费管理的思想,部分领导层对高校工会经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其表现在:①对高校工会财务工作人员配备不足,大部分高校工会没有配备专职的会计人员,有的学校是工会财务挂靠在学校财务处,由学校财务处派人对工会财务兼职管理,该名财务兼职管理人员除了要负责工会财务外还需负责学校其他的一部分财务管理工作,工会会计与工会管理工作脱节, 不利于工会整体工作的开展; 有的高校虽然配备了专职工会会计,但工会会计岗位和出纳岗位由一人兼任,为学校的内控管理工作埋下了极大的隐患。②有的工会干部不懂也不想懂财务,认为财务工作是财务人员的事情,和工会干部无关,缺乏积极地引导工会财务人员按照制度规定从事财务工作的责任感。

(二) 工会财务基础性工作薄弱

1、工会会计核算科目范围界定不清,缺乏明确的实施细则做为指引,导致基层工会账务处理的随意性很大。

目前,高校工会财务核算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颁布的《工会会计制度》来进行核算,将工会收入划分为会费收入、拨缴经费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政府补助收入、行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投资收益、其他收入八部分;将工会支出划分为职工活动支出、维权支出、业务支出、行政支出、资本性支出、补助下级支出、事业支出、其他支出八部分。但在具体的科目解释中只是笼统列出了科目的大致适应范围,这样在基层会计核算中就经常会遇到会计科目界定不清,账务处理随意的问题。比如:按照《北京市总工会关于深入开展职工互助保障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为教职工缴纳的互助保障保费, 有的学校放入了维权支出送温暖 科目,有的学校放入了维权支出困难职工 科目;用于职工活动中心的零星装修及修缮费用,有的学校放入了业务支出专项业务费, 有的学校放在了行政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三节慰问费有些学校放在了维权支出其他维权支出,有的学校放在了其他支出 等。

2、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

基层高校工会工作普遍存在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在资产管理方面更是管理薄弱, 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采购轻管理的问题。比如:对于达到固定资产验收标准的资产不履行资产验收手续,逃避资产监管;对于达到固定资产验收标准的资产虽然履行了验收手续,但没有设立专人对资产进行后续的监督管理,长期对资产不进行盘点清查,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预算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决算的应用与分析

工会预算是基层工会经费年度总体收支计划,是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的重要手段,预算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会财务工作管理的好坏。目前高校基层工会在预算编制时多采用的是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式,缺少对工会整体工作的思考和规划编制预算的意识。在经费执行过程中,由于前期预算编制的不合理导致后期执行中经常会出现超预算支出或无预算支出的现象,少数高校甚至出现经费结余赤字的情况或者经费结余过多的情况。工会决算是工会收支预算的执行结果,是对基层工会一年度收支执行结果的汇总和考核,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目前高校基层工会还缺少对年度决算报表进行分析和应用的意识,还不能很好地利用决算分析为上级领导制定相关政策、改进工作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四)财务制度建设落后

制度建设是财务工作规范、高效运作的保证,在本次财务大检查工作中,发现许多基层高校工会在财务制度建设、建章建制方面做的还比较落后。今后高校基层工会应加强相关财务制度建设,使工会财务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寻、按制度办事,把工会财务管理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轨道,切实提高工会财务工作的实效性。

(五)经审委员会形同虚设,缺乏有效的内外部监督。

审计监督是各级工会经审会的核心职责,高效的财务管理离不开有效的内外部监督。在内部监督方面:目前高校基层工会大部分都成立了经审委员会,但有的高校工会经审委员会没有发挥出其审计监督应有的职能,缺乏对工会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情况的跟踪检查,还有的学校虽然建立了经审委员会但其形同虚设,一年也不开一次经审会议,不搞一次经费审查,就更谈不上对工会财务的有效监督了。在外部监督方面:一方面上级部门对高校基层工会组织的审计监督检查较少,不能够有效起到监督作用,另一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基层工会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缺乏社会监督的约束。

二、目前高校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一)提高领导层对工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自高校基层工会严格按工资总额2%拨缴工会经费以来,高校基层工会的工会活动经费大幅增长,如何管好、用好工会经费离不开领导层对工会工作的重视。高校基层工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还是能设立一个工会专职会计岗位,这样更加有利于工会会计人员从工会工作的全方位、全角度去参与到工会管理工作中去;没有条件设立专职工会会计的单位也至少应当保证工会会计和出纳人员不得由一人兼任的内控要求。

(二)加强基层工会会计基础工作建设

1、准确使用工会会计核算科目, 避免账务处理的随意性

一方面:工会财务人员要提高自身会计素养,准确把握和吃透上级部门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合理归集各项收支科目;另一方面:上级部门也要加快制定详细的会计科目核算细则,以指导基层部门的具体财务工作,避免账务处理的随意性。

2、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基层工会要重视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对于达到固定资产验收标准的资产要及时履行好固定资产验收手续,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确定工会行政性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标准的复函》工财函[2016]12号文规定:工会固定资产新标准为一般设备单价1000元及以上,专用设备单价1500元以上。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固定资产的验收入库、登记入账、领用发出、维修保养、清查盘点、报废、处置等日常管理工作。鉴于高校基层工会目前的人员配备现状,笔者建议对没有条件单独管理工会固定资产的单位,可以允许高校借助学校行政方强大的设备管理信息化平台,由行政方代管固定资产,减少或者杜绝帐外资产,防止资产流失。

(三) 重视预算管理工作, 稳步推进教育系统基层工会项目预算管理, 尝试在工会项目管理中引入项目绩效考评制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目前高校基层工会中普遍存在的无预算或超预算支出、结余经费过多等问题均是由于前期预算论证不充分,预算编制不科学所致。2014年新修订的《预算法》的出台,充实了全口径预决算体系,提高了预决算编制科学性,增强了预算执行和预算调整规范性,这就要求高校基层工会在预算管理职权、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调整等预算管理工作方面都需要按照新预算法进行调整和完善。作为一名高校基层财务工作者,笔者认为目前高校教育工会系统切实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的最有效方法是: ①尽快纳入北京市总工会集中财务管理平台,稳步推进工会项目预算管理工作,基层工会项目立项要以实际需求为依据,充分做好项目立项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以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②尝试在高校基层工会预算管理中引入绩效管理的理念,实行绩效预算管理,加强对预算前期立项及执行情况的反馈和考核,以期建立一个完整的预算控制过程:前馈控制预算规划, 同期控制预算执行、分析与调整,反馈控制预算绩效评价。

(四)重视决算报表编制及财务报表分析工作

教育工会财务管理软件应尽快与北京市总工会财务管理软件并轨,基层工会应充分挖掘利用北京市总工会集中财务管理平台中报表中心这一强大的管理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方便的实现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各种业务报表的编制,重视财务分析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工作,以便为来年预算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为领导层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五)加强工会财务制度建设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