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选修课实用13篇

计算机网络选修课
计算机网络选修课篇1

一、制定科学的专业培养目标

通过对网络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和对众多高职高专网络专业办学情况分析,我们发现现有的沿用本科模式的专科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模式很难适应社会对网络应用塑人才的要求。为了推动我国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应用性人才,我们应该制定科学的专业培养目标。经过有关专家和老师的多次讨论,我们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必要的理论基础,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从事计算机网络及相关系统的建设、应用、管理和维护工作,也能在IT企业从事网络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具体的专业培养要求如下:(1)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2)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网络与通信等理论知识,具有计算机网络的规划、组建、互连、调试技能;熟悉主流网络设备的操作,具有网络系统的日常管理、安全维护能力;熟练掌握各种主流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的应用,熟悉网站的建设与管理;了解网络产品营销的基本知识,具有主流网络产品的销售能力。(3)达到国家规定的与专科学历相适应的外语水平,获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4)了解体育运动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和一定的美学修养。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我们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时遵循了以下原则:(1)将应用性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原则。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以网络工程素质和网络软件开发及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理论联系实际,以应用为目的。(2)加强动手能力培养的原则。以“技术”为关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高等职业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就人才类型而言,主要是技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技术创新的竞争成为未来世界竞争的主要焦点。(3)以“人才”为根本的原则。“以人才为本”,不能用整体划一的模式、整体划一的课程、整体划一的思维方式、整体划一的原则方式方法去塑造人,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必须强调学生的学习责任感,自律、自控、自强。计算机网络专业更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4)保持与时俱进的动态更新原则。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本专业课程体系中有很多计算机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与时俱进。这就要求课程设置既要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要顺应社会需求不断调整更新。这种更新不仅仅表现在课程设置上,还表现在课程内容的更新上。

转贴于

三、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在制定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时,按照真正体现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要求,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有机结合,共同构成教学计划的四大模块——公共课模块、基础课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创新教育模块。每个模块都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在课程的设置上,按照“必须、够用、实用”和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围绕“计算机应用能力”、“网络组建管理维护能力”和“网站建设管理维护能力”设置课程。其中,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模块中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等课程;在“网络组建管理与维护能力”模块中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管理”、“网络安全与维护”等课程;在“网站建设管理与维护能力”模块中开设了“网页设计与网络编程”、“SQL数据库开发与应用”等课程。选修课分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方向和接受能力自主选择相应课程,既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也能使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实现与相应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无缝连接。

(一)公共课模块

分为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其中公共必修课有大学英语、高等数学、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道德品德修养、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等课程。公共选修课有市场营销、FLASH动画设计、管理学、英语口语等课程。

(二)基础课模块

包括计算机电路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通信技(下转第198页)(上接第186页)术、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

(三)专业技能模块

包括计算机网络规划与设计、网页设计与网络编程、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安全与维护、网络管理、JAVA程序设计等课程。

(四)创新教育模块

主要以计算机网络最新技术为内容进行创新教育。此外,在制定教学计划中适当地安排各部分课程的学时比例,以突出应用性为主。各专业模块课以职业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为主,本着够用的原则,安排的学时数可少些,门数尽可能多、范围要广些、内容要新。坚持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必须针对职业岗位,由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进行倒排的方法,建立相应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1:1比例。

参考文献

计算机网络选修课篇2

1、结合学科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实践中要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对教学内容的设置应因材施教,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最大程度地发挥出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效果。

1.1充分认识各专业对课程要求的差异

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需求的方面往往是由他们自身所修专业所决定,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课程的要求有很大的差别。因而在对计算机网络教学课堂内容作安排的时候要认真钻研各专业教学案例,明确教学重点。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与有经验的教师切磋交流,共同探讨交流各专业对课程要求的差异;必要时还须让学生参与讨论,认真了解他们对课程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切不可以根据单一的教学内容,不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特点,对教学内容安排盲目的一刀切。

1.2尽量安排最少的前修课程

基于已经繁复的课程压力,很难要求非计算机学科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网络时选修过多的前修课程。这需要教师对这门课的前修课程做认真细致的筛选,对课程筛选的原则在于课程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关联度,有些课程是必须的,如果不掌握这些知识,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学习将无法进行。如,鉴于“计算机网络”课程融合了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二进制数及其运算及一定的使用网络的背景等等。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尽量少的要求前修课程,从而学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本学科的学习上。

2、针对学科背景,精心设计课程结构

2.1采纳阶梯式的学分制

结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科背景的复杂程度的差异,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探索出设计了合理的阶梯式的学分制,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把计算机网络课程分成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0学分,第二阶段为1.5学分,第三阶段为2.0学分。每一个阶段有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推荐适合的不同人群,如表1所示。学生每修完一个阶段的学分,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专业要求和兴趣情况,来确定是否继续下一个阶段的学习。

阶梯式学分制这样设置的课程结构存在着巨大的优点,其中最显著的便在于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阶段的课程,而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好的因材施教,目标明确。当然这种阶梯式学分制可能和具体的教学运行机制有一定的冲突。例如,现有的学生选课机制是针对一门课程,学完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而这种课程结构使得统计学生学分获取情况出现一定的附加工作。另外,当一门课出现学员变化时,给计算教师的工作量和质量考评也会带来不便。但这些困难和不便在进一步的教学改革中都是可以被克服的。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不断探索和完善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结构的设计。

2.2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往往相对薄弱,但实践操作却非常重要,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选修这门课程仅仅为了掌握网络应用技能,而不是研究其运行的理论。因而建议应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中增大实践性教学的课时比例、加强学生对网络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基础计算机上机实验、网络技术基础实验、专业实验、技术实习等实践环节,其中涵盖了计算机网络的配置(例如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以及DNS的配置)、网络基本故障的排除(故障位置的定位,定位本机故障还是外界设备故障,从而可以联系相应的人员)、网络服务的使用、网络典型服务的搭建(例如FTP服务器、Web网站的搭建)、网络基础设备的链接和测试(例如通过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来构建一个小型的简单的办公室或家庭网络)。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力和处理能力,使他们掌握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够适应网络技术高速发展。

3、遵循教学规律,采用恰当授课、考核方法

3.1采取自上而下授课路线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授课思路一般是按照OSI七层结构,自下而上地讲解,即物理层至应用层。这样讲解非常适合于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安排,先难后易,可以防止学生半途而废,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所包含的过于专业化的内容往往会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望而却步。而在教学实践中所采取的新的教学结构,则以学分制为导向,先从容易的内容入手,即按照OSI七层模型自上而下地进行讲解,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增加学分来进行约束,逐渐深入学习后继较难解的内容。这样更好的符合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受计算机网络知识的规律。

3.2运用综合性考核方法

在不断探索新的授课方法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与教学相适应的恰当的考核方法。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网络课程一般有两种考核方式:试卷和实验。第一种方法是目前普遍实施的,但是不能很有效地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第二种方法虽然检验效果要好一些,但是受到实验环境、师资力量方面诸多的考验,通常不是非常可行。因而在教学实践中通常将两种考核方法结合在一起,在试卷的出题上适当增加模拟的操作环境方面的考核,以便更好的全面检验出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教师的授课效果。

结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相关技术在许多学科领域的应用逐步深入,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成为诸多学科的发展潮流。要根据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规律,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出发,把专业学习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与实践创新能力结合起来,更好的培养新世纪符合现代化、国际化要求的信息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杰.使用Flash5制作课件的几点技巧[J].安庆医学,2003年01期

[2]翟广辉.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2年21期

计算机网络选修课篇3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型技术人才,已成为当前职业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1]。教育部多个文件提出推广“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湖南省职业教育2008年工作规划明确提出推广模块化教学。模块化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彻底改革,高职教育以促进就业为目标,必须明确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模块化教学,才能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计算机网络专业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响应学校教学创新的号召,在教学改革上作了大胆尝试,通过解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方式,积极开展模块化教学研究。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划分模块时,从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入手,将学生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划分成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包含相应的理论知识、学生应该掌握的职业技能和相对应的考核方式,模块与模块之间的知识和技能呈螺旋式上升状况,模块化教学打破了目前学科体系结构形式的教学计划模式。计算机网络专业根据岗位需求划分为初级网络管理员、中级网络管理员和高级网络管理员三个模块,工作任务由任务模块组成,任务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工作岗位能力层次递进,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成,成有所专,专有所用。

二、学分制下模块化教学模式实现的思路

1.学分制的优势

在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是教学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是职业学校真正转变教育思想,面对社会需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坚持按需施教、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潜能,发展特长的实际步骤;是推进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教学改革、校内管理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的重要抓手[2]。虽然学分制的产生和发展已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但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学分制有其自身的现实意义和诸多特点。

(1)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学分制下有利于克服专业面狭窄的弊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和加强某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育复合型人才;二是通过增加学生在选课方面的自由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依学生的兴趣和特点施教,以适应社会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三是通过调整课时计划,压缩必修课时,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改变“统一计划、统一大纲、材、统一考核”的状况,推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革新;四是通过开设各类选修课,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行业热点层出不穷的变化。因此,学校只有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才能尽快解决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而试行学分制,提高学校的办学活力和水平是解决该问题的途径之一。

(2)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学生选课程、选教师,无形中引入竞争机制,教师既有压力,更有动力,有利于调动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实行学分制,还有利于深入学校的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实行学分制后,课程结构将实行模块组合,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一个模块的知识、掌握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衔接关系,并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是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要求课程内容不断更新,专题性小型化的课程将更加灵活。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下,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都将随之产生较大的变化。

2.学分制与模块化结合产生的效果

学分制是通过国外长时间实践而证明了的一种现代、科学、成功的适应市场经济人才发展需要的教学管理制度。传统陈旧的教学管理体制严重地制约着课程模式的发展,现在的教学模式必须与科学的管理体制相匹配。课程模块中的每个大模块都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人才市场需求而设立的,一个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无不建立在市场经济和人才需求之上,无不围绕着市场经济,主动去适应它、服务它,是市场经济把两者紧密联系起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模块的一个最大特点,在于一个“活”字,每个模块都有相对独立性和可连接性,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目标、相对独立的内容和确定的考核标准。由于模块可以灵活组合,又可相对独立,单独考核,我们可以将几个模块组合成一个课程方案(教学计划),十几个模块组合形成一个专业培养目标,也可以分段、分模块来完成学业。这与学分制的本质特征,即自由选、强调个性发展、实行目标管理、学制弹性化相辅相成。因此,模块化是非常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一种课程模式。学分制管理制度与模块化课程模式相结合,将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计算机网络专业模块学分制实践过程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从2007级新生开始,采用学分制的管理制度,计算机网络专业采用模块化课程教学模式。

(一)模块化教学符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岗位工作任务的特点

(1)网络管理:管理各种企事业单位的网络,及时诊断和排除各种网络故障,确保企事业单位网络的正常运转。

(2)网络工程:从事各种企事业单位网络的设计、布线、施工及测试等工作。

(3)网络安全:分析企事业单位网络安全特性,实施ACL、NAT、IDS、病毒检测等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4)网站开发:管理和维护网站的正常工作,包括各种动态、静态网页的制作,网页的内容更新,以及网站虚拟空间的管理。

(5)网络产品技术服务:从事各种网络产品的售前、售后的技术支持服务。

根据我们对近千个就业岗位的调查结果显示,计算机网络技术岗位的工作任务是分模块的。并且在某些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其工作任务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两项或多项任务组成的。所以模块学分制培养一专多能的学生就显得极其重要。

(二)计算机网络模块学分制实施方案

1.教师的组织与管理

实行模块学分制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教师的组织管理方面和传统的教师组织管理有一定的不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以承担对应工作岗位的教学模块为单位进行组织管理。我们不但要求教师对该模块的岗位工作有着深刻的认识,还要求教师掌握自己所授课程模块与其他课程模块如何结合应用。使得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并灵活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

2.学生选课安排

(1)第一学期,学习基础课程,同时开展岗位认知教育,为模块选修打好基础。

(2)第二学期开始,在四个岗位方向的课程模块之间,选定一个作为主修模块。主修模块一旦选定,不得改动,必须修满其对应的学分,并且拿到其对应的证书,才可以毕业。

(3)第三个学期开始,在学习主修模块的基础上,由职业技能导师指导学生选修其他模块的课程。选修以模块为单位,选修模块考证费用由学生自己承担。选修其他课程模块应从初级模块开始。

(4)选修学院公共课按照学院要求进行。

(5)选修学院公共任选课不得低于10学分。

(6)学生应修满132学分才能取得毕业证书。

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从我们学生选课安排可以看到,学生入学之初不必确定自己的最终专业,只需考虑学校的专业体系是否涵盖了自己的发展意向。入学后学生兼顾自己的兴趣,按照选课要求,按一定的选课顺序选课,对知识的掌握由浅入深,知识面由窄到宽,兼顾自己的爱好与个性发展,努力使自己达到一专多能的要求,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

3.模块学分制的考核方式

随着模块学分制的实施,学生的考试成绩60分和90分所对应的学分一样,这样将导致学生放松对自身的要求,所以加强考核管理便成为模块学分制的关键环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考核方式多元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单科考核,一般采用笔试,考试试卷分A、B卷。主修模块中的多门课程也分单科考核,考核方式一般采用笔试加实际动手能力考核,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主修模块中的认证课程,采用学分制与证书制的结合,学生参加由合作企业组织的各类考试,取得合格证书经认可后,替代教学计划规定的相应的课程考试并取得该课程学分。主修模块全部修完之后,学生还必须参加综合性实训项目的考核,该考核的内容涵盖整个模块,项目来源于企业一线,该考核的目的在于考核学生是否能够完成多项任务,具有胜任该模块所对应的工作岗位的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通过各层次的考核,严把质量关,确保毕业生质量。

四、模块化与学分制结合的性能分析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自2005年开始实施模块式教学,自2007年起实施模块学分制,模块学分制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减少了学习上的盲目性,逐步形成良好的学风,为学生提供了自己选择成功之路的机会。

模块学分制的实施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模块化课程与分层教学的组织、任意选修课的开设、考核方式的选择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学习自,并在教学中能够较好地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很好的教学效果。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2008级的学生在2010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锐捷”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组建与安全维护竞赛获得国家一等奖。

模块学分制的实施加强了专业与企业的联系,整个模块是基于工作岗位能力而设置,专业应用企业提供的人才质量标准,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的学生能够较好地胜任工作岗位,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近几年就业情况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看出,从2007年实施模块学分制到2012年,就业率提高了6%,对口就业率提高了12%。

实行模块学分制教学以来,我们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普遍得到提高,并且涌现出了许多一专多能的优秀学生。两次调查显示,在学分制的管理制度下,配合模块化教学组织,我们学生的满意率高达98%以上,取得良好效果。

五、结束语

在学分制的管理制度下实施模块化教学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课程体系设置、教师管理和组织、学生选课与管理等问题外,还有许多方面也需要考虑。模块学分制的实施,应由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目标等实际情况进行理性选择。取长补短,有机结合,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职业技术人才。

计算机网络选修课篇4

1教育信息化概述

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旨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全面发展。近些年来,各大高校纷纷开始推行新型教育计划,开始走多元化人才培养,凸显高校办学思想与特色,增强文化素质教育,实现自然、人文等学科互融,提升基础知识、理论、技能比重,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等现代化教育模式。在此基础上,国家提出全面推行“教育信息化工程”,旨在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

所谓的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的统一计划、组织下,借助于诸如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快软、硬件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教育信息化,不仅体现在技术手段信息化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教学过程及评价的全过程中,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但我国教育信息化仍亟待推进,因此,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重大推动力。

2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现状与困境分析

纵观当前高校计算机选修课开设情况,选修课已经成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据调查,高校计算机各类课程占据所有选修课约11%~32%,由此可见,计算机选修课在高校公共选修课中十分受欢迎。但是,就高校授课质量回馈而言,大学生对于计算机选修课的满意程度并不十分理想,无论是缺课率,还是缺考率都在选修课中占据较高的水平,在高校网络开展的公开课人气排名中,计算机课程也鲜有前列者。由此可见,高校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现状并不理想,计算机选修课发展也陷入了困境,主要是由于如下方面的原因导致的。

2.1教学内容不完善

据调查,对于计算机知识而言,大学生最希望获取如下两大部分:一是最前沿的技术与发展动向,此部分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对其未来发展给予帮助;二是实用性应用与操作知识,包括flash设计、Photoshop的使用、网络知识等。但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课程内容仍依赖于书本,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无过多帮助。

2.2教学方式单一化

虽然多数高校计算机选修课已经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但是,高校教职工、教务处等对于选修课都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也难以提供诸如网络设施、机房等的支持,但这样的环境对于大学生计算机应用与操作能力培养、技术演示等都不可或缺,因而导致多媒体成为屏幕教科书,计算机课程成了教师一个人的演示课。

2.3考核方式落后

当前,计算机选修课考核仍多采用笔试为主、论文为辅的模式,很多都未将实际操作纳入考核标准中,这导致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极高的计算机课程成为理论课程,并未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无法使其施展自己的真实水平,严重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优化计算机选修课教育的途径

3.1依托教育信息化技术,完善课程教学方案

如今,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正在逐步普及,资源建设、整合依然有待加强。在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高校计算机选修课程教师要求必须全部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二级考试,确保其掌握足够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方法。如教师教案应当打破传统的PPT模式,可利用软件,如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雨课堂、Flash,Dreamweaver等进行教案制作,通过信息技术改善传统、单调、乏味的PPT,充分运用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与教学质量。

3.2利用多媒体设施,规范机房教学模式

高校应加快引入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增设机房等计算机选修课程教学所需设施,通过实践操作切实提升学生的实用计算机技能。例如,计算机选修课授课可以安排在多媒体机房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凌波教学系统”等进行授课。教学时通过“凌波教学系统”的屏幕进行广播教学,学生跟着教师的操作思考和学习,还可依据教师下发的实验指导书进行,并提交作业,有困惑时还可与老师进行沟通。此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上机时间,学校实践中心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的上机环境,方便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实践,为学生的兴趣发展与计算机能力拓展提供支持。

3.3依托校园网,构建互动式学习网站

借助于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雨课堂等,构建计算机选修课互动学习网站,为教师、学生等相互间的信息交流提供平台。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全面覆盖了课程建设、学习、社区学习、课程管理等多项功能,教师可利用其进行课程循环建设,进行活动式学习活动的组织,学生可利用该平台登录课程网站,开展互动学习,进行学习话题讨论、也可查找资料及学习记录,进入社区进行心得分享和交流,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此外,该平台还提供了答疑互动板块,教师可通过该平台答疑,每周对答疑时间进行公布等,学生可互相答疑,也可在线与教师沟通,与其他学生讨论。

3.4依托考试软件,实现理论、实践考核一体化

计算机网络选修课篇5

2.我国IT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2003年以来,一方面各级院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大量涌入劳动力市场,加之各种社会培训力量急速扩张,使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一直呈现供大于求。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99个城市2006年第二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信息进行的统计分析:计算机信息类职业需求人数仍排前十位,中职层次需求量高于高职。

另据追踪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分析国家和省内劳动力人才市场的有关信息表明:在国内市场,计算机程序设计员、计算机软件产品检验员、网络设备调试员、电子商务师、企业信息管理师、多媒体作品制作员岗位需求紧缺;在省内市场,计算机维修工、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程序设计员、网络设备调试员、网络编辑员、电子商务师、多媒体作品制作员岗位需求紧缺;在本市,计算机信息产品营销员、电子计算机装配调试员、计算机维修工、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网络设备调试员岗位需求紧缺。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1.1999年专业课程体系的缺陷。延安职业技术学院1999年专业课程按必修课与选修课两部分组织,其中必修课又细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技能课。专业基础课涉及数电、模电、工程数学,专业课汇集微机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传统课程,实践技能课仅涉及中英文录入技术、工具软件等浅表性技术课。

可见,该课程方案“厚基础、宽口径”的指导思想表现突出,课程数量多且杂,实践教学活动分散,数量不足,学科性强,职业针对性差的缺陷非常明显。

2.2002年专业课程体系的改进。本次改进秉持减少专业理论课,增强专业技术课,淡化学科性,适应职业性的专业改革思想,为保障教育效果,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造:

(1)借鉴社会上成功培训机构的经验,对岗位特点明显的专业技术课在开课学期,专门增设该课程相应的专项综合实训,如:图文排版实训、计算机组装维修与组网实训、多媒体制作实训等,从时间和训练程度上保证课程的主导地位。

(2)高度重视选修课的重新定位,将原来课程方案中摆花架子或美其名曰“扩大知识视野,加强素质教育”的有选无修的选修课统统拿掉,应对社会需要岗位按管理信息和多媒体方向设置相关职业课程模块,学生一旦选定,其实也是重要的必修课。

(3)舍弃学科性,强化职业性。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就业与创业、电子商务、动画设计制作等学生可学会做课程取代学生学不懂的微机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和数模电课程。

3.新的专业实验课程方案的推出。纵览改进方案,主要较好地解决了课程方案从学科性向职业性的过渡,这一点可以从学生总成绩平均提升10分和学生参加省内职业院校计算机操作竞赛屡获大奖得到佐证。但是课程设置求大贪全以及未引入职业认证考核,导致职业针对性不强这一影响就业的关键关隘并未突破。

如何从课程体系上破解职业针对性不强这一难题?

前两个课程方案都有试图将尽可能多的IT职业岗位所需课程纳入囊中之嫌,而一个专业的所有学生都学这样的课程,一方面个人承受力有限,另一方面在小区域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因此,除文化和专业基础课外,只有按职业性质和需要,引入国家职业考核,模块化打包岗位课程,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包学习,才能既精准学习,又降低就业竞争风险。按照这一思路,实验课程方案按文化素质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模块课三部分组织。其中文化素质课包含文化课和职业训练课,专业基础课主要有录入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维护技术等少量公共技术课,专业模块课按照职业岗位细分为办公应用模块、多媒体技术模块、网络技术模块、软件技术模块、信息管理模块、计算机维修模块等,岗位各模块全部设置岗位技能所需操作课程和岗位考证训练实践课。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实验课程方案的特点

1.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方案要注重技术操作性而非学科系统性。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指出,计算机职业教育中专生定位于成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计算机系统管理、维护和应用操作人员。这一定位已经揭示了其课程体系必须以操作技术为核心,而非以科学理论为中心。实验课程方案已无《微机原理》、《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模电路》等一批完整学科课程的踪影就是回归定位的体现。

2.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方案要适应社会职业发展趋势。就业市场是职业教育的指挥棒。进入21世纪以来,IT业发展异常迅速,短短几年内,扩张产生了许多新的职业领域。如果不能随变而变,一味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学生对口就业率裹足不前就是最好的答案。实验课程方案多个职业模块的出现正是因应变化的选项之一。

计算机网络选修课篇6

1 引言

网络工程专业是综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一个新型专业,是一门由多个学科交叉渗透的新兴综合性专业。随着网络应用环境的日趋复杂,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对培养具备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网络管理维护,网络测试,网络构架等能力的高素质网络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2 理论教学方面

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同时,还应具有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一定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综合素质。

2.1 突出专业特色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门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并力争培养具有计算机与通信应用系统开发及应用,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专业性人才的综合性学科, 与传统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相比,更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具有知识面宽, 就业面广,工作上手快, 发展后劲足, 社会适应型强的特点。依据本专业的特点,除坚持传统基本课程的教授外,增加了《网络操作系统》、《局域网技术与组网工程》、《计算机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管理》等专业必修课程。

2.2 培养计划系统化

根据学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具体要求和培养目标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少而精,课程内容要精而新,能够反映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并从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定位与特色,培养要求,修业年限,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学位课程,毕业标准及学位要求,教学进程安排等方面系统化的制定培养方案。

2.3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1)基础课方面

加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的积累。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涵盖了计算机硬&软件、数据传输与通信、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内容,压缩或调整了原有计算机学科的部分课程,设置了《离散数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字电子技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Oracle数据库应用》等课程。

(2)必修课方面

从培养网络工程人才的需要出发,面向社会需求设置了网络系统构建、网络安全管理、网络应用开发等多个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相应方向的课程学习。除开设传统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Java程序设计》等必修课外,还依据专业特点开设了《网络通讯基础》、《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管理》等课程。

(3)选修课方面

除开设《网络协议工程》《网络编程》等专业选修课外,还开设了系列跨专业任选课供学生选修,如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等,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所设各门课程中,选修课占20%,符合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

2.4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的第一源泉,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研究、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学方法的探索和运用;鼓励讲授与自学相结合、辅导与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进一步在年龄结构、人员结构、学缘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2)培养行业拔尖人才、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适应多学科相互渗透、科技不断进步的综合性的发展趋势。

①委托培养方式:学校定期选派一些骨干教师到企业中参与相关工作,比如网络相关企业中参与某项目的开发研究和实施,开拓教师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效果。

②职业资格认证:鼓励和支持网络专业教师,参与CISCO,锐捷,华为3COM等网络专业学习,培训和认证。

3.健全教师管理机制,改革教师评价制度。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只有形成了长效机制并不断发展和完善,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3 实践教学方面

实践教学是培养网络工程专业特色人才的重要途径。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培养计划时,设置了以实验操作为基础、课程设计为主线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在网络工程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中,80%以上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都安排了相应的实验或上机环节,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实验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完成知识的串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3.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定位网络工程人才培养

随后网络日新月异的发展,对网络工程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学生除需具有较为宽厚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实践动手能力外,还需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独立处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2 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能力

在实验类型上,将每门课程的实验分成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问题,任务和案例,项目实施等方式,培养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方案实施,设备调试,撰写文档,沟通与协作等方面能力,从而全面加强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3.3 开设专题讲座

从企业聘请具有一定的工程背景,工程意识和实战经验的工程师来学校开设专题讲座,譬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IOS,微信研发等方面,使学生了解本学科,本专业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

3.4 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和开放力度

与当今比较流行的网络培训和认证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譬如CISCO,吉大中软,锐捷,华为3COM等资深网络企业合作,定期把教师派到企业进行培训锻炼和技术交流。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并为学生胜任网络工程师,网络架构师,网络管理员等角色打下基础。建立一个由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和课程设计、专业实训和毕业设计、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组成的、较完整的梯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4 结论

网络工程专业培养主要从事掌握网络工程的一般设计、开发、组建、管理和维护,深刻理解网络内部的结构、运作方式,对网络的工作原理有深刻的认识,掌握网络信息的管理技能的人才。所以网络工程专业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学校特点、专业特点、师资特点和学生特点,确定准确、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并围绕该目标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在社会需求多样性和办学条件差异性条件下的各类教育资源充分的利用化和能力培养的最大化。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与探索,并针对各种现象和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提出并实践符合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环节,探索出一条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道路。

计算机网络选修课篇7

社会信息化发展迅速、计算机应用及网络的普及,要求计算机基础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中,明确要求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系统与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以及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基础概念与基本原理,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利用计算机手段进行表达与交流,利用Internet进行主动学习,为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的计算机基础。专业课与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融合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专业也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更高和更加具体的要求。

北京化工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基础组承担了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VB语言程序设计”及几门校级选修课程的教学任务,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是校精品课程。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完成不断扩增的课程内容、为了适应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高校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面临着改革,我校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2 教学内容的更新

随着中小学及家庭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跳离了原来的“零起点”,但高校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相差较大,原因是:非高考科目,各中学要求不到位;各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高中学生计算机教学差距悬殊,城市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的计算机教学有差距。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仍占有一定比例,而在中学学习过信息技术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掌握的不系统、不全面,仍停留在简单的操作上。根据这一具体情况,参照教执委的要求,2005级本科学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重新作了调整,内容覆盖面广,远远超出原来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内容包括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概述、计算机系统结构与硬件基础、操作系统基础、网络基础与Internet的应用、程序设计与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多媒体基础及应用、常用办公软件等内容。当时,有个别基础较好的学校已经不在课堂上讲解Office套件等操作性的内容,已把它移至实验教学的环节,但考虑我校学生的实际,我们保留了课堂讲授Office套件内容,但学时缩减为6学时,即Word、Excel、PowerPoint各2学时。而这部分内容的讲解更偏重于系统性、实用性及中学时没有涉及的内容,如Word当中目录的自动生成、大纲视图的应用、插入脚注、公式的编辑等;Excel中增加了函数图形的绘制、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线性方程求解和矩阵计算等实例。实验内容增加了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VB编程基础、Access数据库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Photoshop的应用、Flash应用)、网页的设计与制作等。

3 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了分类教学(理工科与文管类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和因材施教的分层次教学。由于大学新生入学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开设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同时,每个周六的下午设有课外讲座作为主课程的一个补充,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其一,为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开设了校级选修课程“计算机实用技术”,选修人数多达700人,人数名列校选课程第一位;其二,为零起点学生或基础较差学生开设了“操作基础培训班”,两层次课程讲授内容见表2。

对于吃不饱的学生既满足了求知欲,学到了新内容,又获得了校选修课学分;而对于吃不好的学生,利用开“小灶”的方式使他们能够尽快与其他同学同步学习新课程。虽然两层次课程有些名称上相似,但深度和广度上是有区别的。“计算机实用技术”课程的内容更加实用,以后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会不断进行调整。这既是对必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补充和扩展,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另外,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还采取教师重点辅导、“小助手”协助的方式。就是教师在机房上实验课时为这些同学重点辅导,每班选出基础较好的学生作为老师的“小助手”协助教师辅导操作的内容,作为奖励,“小助手”可以获得期末成绩加分。这样做,既能保证全部同学达到基本教学要求,又能使学有余力同学更加努力并获得更优异的成绩。

4 教学资源的建设

4.1教材建设

几年来,计算机基础课程一直是使用本校教师自编教材。按照教执委最新的要求,我们重新整理编写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及配套实验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导》2005年9月已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在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应用的基础上,知识面广,反映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目前,正在积累和探索下一步教材内容的更新,为日新月异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发展做好准备,并编写计算机硬件基础、数据库及其应用、MATLAB基础及应用等选修课教材。

4.2教学网站建设

由于网络教学的特点是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可以把网上教学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我们利用学校的网络辅助教学系统eYou网络平台,把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电子教案、实验指导、CAI课件、考试大纲等教学文件全部上传到网上,这样非常利于上课教师和学生的查看及使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通知、大作业布置和提交及每周两个下午的实时答疑也在网络上进行;学生在学完教材每一章之后,均可登录网络平台进行本章的自我测试并查看测试结果;此外,我们还设置了讨论区,类似于BBS,学生的疑难问题在这里均可以得到答案。通过先进的网络平台,大大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5 持久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大学计算机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做到学习期间不断线。我们曾对高年级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进行抽查,不定期举办计算机与专业应用相关的专题讲座。2004年秋举办了“计算机网络信息搜索”竞赛,目的是加强学生利用网络搜索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2005年春举办了“办公自动化软件”竞赛,选拔出的学生代表学校参赛,在首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技能大赛办公自动化组竞赛中,分别获得北京赛区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名。这些活动的开展,均强化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我们还把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兴趣小组,由专门的教师辅导,参加老师的应用开发工作,如利用Flash、Autherware等编写课件,指导学生把存储程序的工作原理、光盘驱动器工作原理等不易理解的内容制作成CAI动画课件。这样做,既是对有余力同学计算机能力的再提高,也分担了老师一部分的教改工作。

计算机网络选修课篇8

1 计算机网络教学现状分析

1.1 计算机网络理论教学

当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学生和教师两方面都有反映。一些学生在学过多门计算机网络课程(如计算机网络、组网技术、网络编程等)之后,似乎才弄懂计算机网络;而一些学生则认为“计算机网络就是些概念,太简单”,但一接触实际,很多概念又不大清楚,动手能力极差。教师则深感在有限时间(例如48学时)讲清楚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原理,同时还要兼顾动手实践,并非易事。

1.2 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最大误区是将其教学降低到单纯网络产品的介绍和配置、使用以及操作的应用培训课程。此外,网络实验设置和实验办学条件(实验室),也是目前阻碍学生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提高的一大瓶颈。

2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1 精选教学内容,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2.1.1 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全英文电子课件

在教材方面,自2003年开始,我们使用国外著名大学普遍采用的全英文教材《Computer Networking-A Top-Down Approach Featuring the Internet》,教学内容的组织由“自底向上”改为“自顶向下”,采用全英文电子课件。在教学形式上要求采用启发式讲课,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课堂互动气氛活跃,教学的信息量大大增加,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期中期末考试试卷均为全英文试卷,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学生获取和理解英文网络科技文献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跟踪网络新技术前沿发展的能力。

2.1.2 教学内容紧随网络前沿,引入最新科研成果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最大特点是速度快,而且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课程的内容必须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同步且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课程讲授内容如表1所示。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主讲教师最新的教学及科研成果,以确保教学内容先进,能及时反映计算机网络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2.2 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2.2.1 建设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搭建实验教学平台

2007年,我们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的方式建设了“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配备80台套网络实验设备,有课程专用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工作站等硬件设备,能够满足80名学生同时实验教学需要。软件方面,选择合适的模拟实验软件、网络管理软件及不同的操作系统软件。

2.2.2 独立开设实验课

原来的计算机网络是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总学时5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4学时,实验教学12学时(只包含表2中的2,4,14三个实验)。显然,这样的课程设置并没有突显实践教学在网络课程体系中的真正地位。在多方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对网络实验独立设课,使学生认识到实验课程的重要性,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大大深化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实验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2.3 在原有实验基础上,引进课程同步原版实验

为配合理论教学内容,引进与教材相符外原版课程同步实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表2中的实验3所示。

2.2.4 实验教学形式方法、实验内容

在实验课上,教师首先讲授该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点、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重点和操作难点,再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布置实验进度。每次实验后,要求各小组做小组小结,再由教师作整体总结,使学生从实验中不断积累经验,获得更多的实验技能。

分组时,教师要注意学生之间搭配的合理性,实验过程中鼓励能力差的同学积极参与。对于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指定他们担任一些实验辅导工作,负责所在小组的实验,并协助教师开展工作。这种变教师指导实验为学生协助指导实验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参加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实验特长,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

2.2.5 实验内容设计

实验有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型。其中必修实验为32学时,要求在实验课内完成,选修实验在课下自主完成,如表2所示。

3 结语

通过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学生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掌握了设计和完善网络的方法。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学生普遍感受到计算机网课程教学内容新、知识量大,自学能力有所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把相关的多门课程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当然,教学改革是长期的实践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仍然需要不断完善课程教学体系,丰富和改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方式,以期能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起到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志国.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44-245.

计算机网络选修课篇9

加强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的一些思考

针对上述问题,国内一些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给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比如通过“六个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内容、统一时间、师、统一考评,把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使其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利用多种教育形式开展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信息安全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包括法律规范、伦理道德和防范技术等三个方面[2];建立健全高校信息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开设专门的信息安全教育课程[3];把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纳入到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体系中,把信息安全教育作为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等等[1].这些观点或建议都很有道理,具有启发性,不过其中许多观点并不现实,比如开设专门的信息安全教育必修课程.当前国内各高校大学生要学习的课程已经很多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已经很重了,如果专门针对信息安全教育单独开设新的必修课程,显然很难实现.另外,虽然许多学者都提到了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的基本内容,但国内还没有哪个学者给出较合理的、具体的内容,尤其是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的内容.总之,目前我国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下面我们从教育内容、教育途径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大学信息安全教育的基本内容就教学内容而言,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大致可分为信息安全基本知识及实用安全技术、法律规范和伦理道德三个部分[3].信息安全基本知识、实用安全技术教育.

信息安全基本知识包括密码技术、数字签名、身份验证、访问控制、防火墙、入侵检测、灾难恢复、恶意软件、网络入侵等.实用安全技术包括上述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比如Windows系统中的加密文件系统EFS、NTFS权限设置、常用的安全策略设置、账户安全、系统还原/备份、安全中心,以及PGP加密、典型恶意软件的防范技术、常见的网络中的欺骗及防范措施等.对于基本知识部分只需讲清楚基本概念及工作原理即可,不要涉及太深入的专业知识.这一部分是信息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培养学生识别信息安全威胁、规避信息安全风险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基本的信息安全防护能力.计算机法律、法规基本知识教育.如同现实世界里一样,在互联网络中也需要遵守法律法规.我国的法律及有关互联网的规定、条例为维护网络安全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如《国家安全法》、《宪法》等法律对公民在有关信息活动中涉及国家安全的权利义务进行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直接约束计算机安全和互联网安全的行为;其他如《电子出版物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检测和销售许可证管理办法》等对信息内容、信息安全技术及信息安全产品的授权审批作了相关规定;刑法修订案补充了有关计算机犯罪的相关条款[4].教学中可以以这些法律、法规、条例为主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增强其法律意识,使大学生明确计算机犯罪所要承担的责任,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从而能够自觉地遵守法律,矫正网上行为,同时学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法律的强制和技术的屏障对于威胁网络信息安全的行为总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滞后性,因此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为信息安全构筑一道道德屏障.一些西方国家的高等学校已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教育课程,如美国杜克大学就为学生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课程.

我国在这方面也已经作了有益的尝试,比如2001年由、教育部等联合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它标志着我国青少年有了较为完备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的途径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把信息安全作为重点内容之一,并注重信息安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的介绍.如前所述,单独开设新的信息安全必修课程并不现实.不过,目前各个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该课程目前普遍增加了对信息安全知识的介绍.因此,借助计算机基础教育来加强的信息安全教育就成了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目前许多高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信息安全并不是重点内容.要加强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教育,就必须使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信息安全部分成为课程的重点.其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信息安全基本知识教育,计算机法律、法规基本知识教育以及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对于信息安全基本知识部分,要注重信息安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的介绍,包括密码技术、数字签名、身份验证、访问控制、防火墙、入侵检测、灾难恢复、恶意软件等.而对于计算机法律、法规基本知识教育以及网络伦理道德教育,重点要让学生明白在网络上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以及计算机犯罪的后果.这两部分的内容相对要少一些.开设全校性的信息安全选修课程,课程以实用安全技术为主,同时加强信息安全道德伦理和法律法规教育.大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初步了解了信息安全基本知识之后,必需依靠实用的安全技术、具体的安全事例来加强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事实上,也只有这样信息安全选修课程才会受到大学生们的欢迎,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实现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的目的.信息安全选修课的内容要侧重于实用的安全技术,尤其当前流行的技术.比如Windows系统中账户安全、NTFS权限设置、EFS和磁盘加密、系统还原和备份、常用的安全策略设置、Internet内容分级设置及安全级别设置,以及PGP加密软件的使用、典型恶意软件的防范技术、U盘病毒的手工清除、典型的网络入侵技术、常见的网络中的欺骗及防范措施等.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向学生分析和演示各类近期发生的信息安全威胁,讲解和分析目前信息系统主要应用领域面临的各类信息安全陷阱以及各类典型的重大信息安全事件、计算机犯罪行为,促使他们吸取各类信息安全教训,使他们养成良好信息安全思维方式和日常操作习惯.#p#分页标题#e#

在目前的思想政治课程中融入计算机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的教学内容.比如在《法律基础》课程中增加相关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章节,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融入信息安全道德修养的教学内容[5].与信息安全选修课相比,这里可能比较缺少具体实例的演示.充分运用高校其他教育资源,积极开展信息安全意识教育.通过开展信息安全学术研讨会、信息安全知识竞赛、信息安全知识讲座等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促使大学生主动学习信息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信息安全意识.通过校报、校园网络、广播、宣传栏等全方位的进行信息安全知识、计算机法律法规及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在信息安全选修课中采用无教材的教学模式如果信息安全选修课以实用安全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那么,采用无教材的教学模式更加符合计算机安全技术快速发展的特点.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与之相应的信息安全技术也是如此.比如,随着操作系统体系结构的变化,传统的计算机病毒现在几乎消失了,而蠕虫、木马成了目前危害计算机安全的主角.现在人们经常谈到的病毒实际上是蠕虫、木马或者流氓软件,它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病毒,工作原理已有很大的不同.另外,新的危害网络安全的技术也出现了,比如网页钓鱼、跨站脚本攻击技术以及专门针对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恶意软件和入侵技术.除了入侵方式和恶意软件在发生变化,防范网络入侵和恶意软件的安全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比如微软从Windows2000开始增加了EFS,以方便用户加密文件,保护个人隐私;从WindowsXP开始内置防火墙,以防范来自网络的入侵;从WindowsVista开始增加了用户账户控制UAC和BitLocker,前者用以防止恶意软件和间谍软件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在计算机上安装或对计算机进行更改,后者用于对整个驱动器加密(此项功能在最新的Windows7中又有新的改进).所以,在信息安全选修课中采用无教材的教学模式是恰当的.

计算机网络选修课篇10

1网络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建设思路

根据《规范》的相关要求,结合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我院将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基本定位在“信息技术”型人才,需要考虑基本理论和原理的综合应用,特别是要侧重实践和工程化。但同时网络工程专业又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通讯相关的交叉、边缘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同时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技术的基本知识和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技能,使得毕业生就业可以从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网络安全系统的设计、软件开发、网络应用等几个层面进行,从而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基础(即学科基础课程应涵盖硕士生入学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全部内容)。

本专业培养计划由通识课、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平台课、专业课(包括必修课、方向选修课及专业任选课)等组成,因此实践教学体系应做到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应结合专业特点与社会需求,认真研究并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改革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加大与生产、科研、社会实际结合的力度;改革实习、社会实践环节的设置,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和相关社团活动。

总之,实践教学体系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

2网络工程专业实践体系的具体内容

从学科平台角度来看,网络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两大部分(如图1所示)。

(1) 学科实践技能。包括:

学科基础实验及课程设计――帮助学生完成基本的学科实践技能,涉及到的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字逻辑、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

一级学科平台实验及课程设计――帮助学生完成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学生所必备的实践技能,本部分同本学科的其他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以下简称3个专业)的学生掌握的内容基本相同,设置中同时考虑实验和课程设计,某些课程还同时设有实验和课程设计环节。涉及课程有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概论、软件工程等。

(2) 专业实践技能。包括:专业平台实验及课程设计――针对网络工程专业的特点,体系上分为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网络程序设计等几块。

从课程形式形式上来看,可划分为以下几个系列(如图2所示)。

(1) 实验系列(以下课程均包含实验内容):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网络管理、网络程序设计、网络信息安全技术、Web系统与技术、网络系统设计与规划、数据库系统概论、软件工程、网站规划与实现、电子商务、J2EE企业级开发技术、网络互联技术、Intranet组建与管理、计算机网络协议分析。

(2) 课程设计系列:计算机程序设计(C)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C++面向对象课程设计、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3) 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包括校园网维护实习、网络施工实习等)、毕业实习。

(4) 实训:专业方向综合实训、网络应用实训。

(5) 认证培训:包括CCNA、CCNP、网络安全认证等(可选)。

(6) 毕业设计: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同时也为今后工作作好准备。

在课程与学时数上,以学科基础建立学科基础平台课,以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设立专业课,并辅以选修课作为专业课程的补充。根据“基本技能初步综合技能高级综合技能创新技能”的梯度模式,设置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实训,外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同时全程一直设有开放实验。其中,必修与选修学时占总学时的19%,加上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中的实践学时,约占总学时的21%。

在课程性质上,属于核心或主流技术领域的教学内容,采用必修课;属于新兴技术领域的内容,采用选修课;属于能力外延扩展或深度提高的教学内容,采用课外的开放实验。

3网络工程专业实践体系的建设与管理

3.1实验室建设

我院原有计算机硬件实验室、组成原理实验室、软件机房,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新建了网络实验室,综合布线实训室正在组建中。

3.1.1网络实验室

网络实验室有4组网络工程实验的设备,每组由4台路由器4台交换机和8个计算机组成,每组4人,总共每次可容纳32名学生。实验室还配置了实验管理平台,学生通过访问控制管理服务器可实现对网络设备的实验配置,实现在多个网络实验设备之间的平滑切换。教师可通过访问控制管理服务器对每个试验组进行方便、快捷的监控和管理,无须手工线缆插拔,以保证设备端口的使用寿命。

网络实验室承担的教学任务有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管理、网络系统设计与规划、网络互联技术、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网络协议分析、网络程序设计、Intranet组建与管理等课程及课程设计、网络工程实训、网络应用实训、开放实验室、毕业设计等。

3.1.2综合布线实训室

综合布线实训室主要承担网络布线、网络测试、工程实习实训等课程的学习。综合网络布线是网络工程教学的一部分,是必须通过实践环节才能够真正掌握的教学环节。“网络工程实训”、“网络施工实习”等环节就在本实验室完成。

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建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工具使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训锻炼”培养学生按规范进行预算、设计、施工、测试、竣工等工程设计的习惯。学生只有养成了按标准进行工程实施的习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实践基地建设

目前我们已经和学校网络中心合作,以校园网和网络中心为实习基地,开展校园网络的维护、管理和应用工作。同时我校正在进行新校区的建设,其网络建设工程也是相当繁重的,我院正在与校方协商,让学生参与到校园网的建设当中。我们还与青岛本地较大的网络公司建立了良好联系,定期介绍学生到他们那里实习。

3.3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主要与青岛软件产业园建立了实训基地协议,学生在那里主要进行网络应用、网络程序开发等方面的实训。目前已完成了多批次的实训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4资格认证

目前,国内计算机方面的资格认证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革,大大增加了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因此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参加一些资格认证方面的培训,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又可获得某一方面的资格证书,为将来走上社会提供一个更好的机会。

3.5师资队伍建设

如果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师工程实践经验较少,或者工程能力较弱,那么学生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加大培训力度。为了锻炼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派教师到水平较高的高校参加某些课程的培训,派教师参加企业的专向培训,还鼓励教师参加在全国召开的与网络工程有关的各种会议或培训。目前部分教师获得了CCNA、国家网络安全工程师等资格认证。

(2) 科研融入教学。鼓励教师将科研融入教学,让学生能紧跟社会的发展和学科的前沿。网络工程专业教研室组建了“网络安全技术”、“网络规划与设计”和“无线自组网技术”等科研小组,便于集中精力从事专门领域的研究工作,促进教学。

(3) 加强“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我们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既能担任教师,也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即“双师型”教师应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让教师积极参加纵向、横向项目的申请和开发研制。专业教师要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真题真做,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同时安排专业教师到青岛市软件产业园进行定期实训,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培训,考取专业技术职务证书。

3.6开放实验室措施

课堂上的学时毕竟有限,老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将所有的实践环节全部照顾到,同时,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不同,因此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完不成相关的实践环节。为兼顾好、差两类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网络实验室”和“网络布线实验室”以开放实验室的形式向计算机学院的所有学生免费全天开放。只要学生有学习的兴趣,我们就提供实验环境。

4网络工程专业实践环节特点

本实践体系主要有以下特点。

(1) 本专业的办学理念为注重理论、强调实践,突出能力,面向社会 ,采用“理论+实验+实战(实训)+综合设计”等多级强化教学模式。

(2) 充分利用校内,最大化利用校外资源。充分发挥实验设备、实验室的潜能,选取尽可能多的课程在实验室教学。和学校网络中心合作,以校园网和网络中心为实习基地,开展校园网络(主要是学生宿舍)的维护、管理和应用开发工作。与青岛软件产业园等实习、实践基地联合,实现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应用密切结合。

(3) 最大化利用课堂外时间与资源。由于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特性,要取得很好的成效难度更大。应用层次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仅仅靠计划学时内的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在课堂外花更多的时间进行编程能力、实践能力的训练。为此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环节设置,给学生提供具体的任务要求和必要的条件,例如开放专业实验室、建立科技活动室等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条件。

(4) 分阶段渐进式教学。实践教学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本技能实践,第二阶段为专业技能实践,第三阶段为校内外工程化训练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体现了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要求,遵循由易到难、由认识到应用、步步推进的原则。最后所有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环节完成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理论+实践)的总体检测和评估。

(5) 层次化、模块化教学。从学科基础、专业平台、专业方向、专业选修等层次、模块组织实践体系的教学。每门课程的实验部分都包括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同时对于有重要实践要求的课程采用实验与课设兼顾的方式。为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特意设计了一个综合课程设计,它涉及的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程序设计等。对于每一个专业方向(主要包括网络应用、网络工程、无线网络等),我们都设计了一个5周的综合设计。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毕业生在今后能够根据不同类型用户的需要,可从事网络工程的规划、设计、开发;开发基于网络的计算机软件;从事信息网络安全工程的设计和维护等。

5总结

目前我们已在实践体系的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果,针对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构建了由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具体体现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建设了相关的实验室和基地,提出并实施了有关的执行和管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与改革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实践教学:(1)继续组建新的实验室,如信息安全、协议分析等实验室;(2)选取部分实验教学比重较大的课程进行一体化教学,即将实验室作为课堂,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提高教学效果;(3)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 施晓秋.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实践课程体系构建[J]. 中国大学教育,2008(12):35-37.

[5] 肖锋,唐俊勇,容晓峰.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12):180-182.

[6] 吴怡,蔡坚勇,洪亲. 论网络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体系及改革方案[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3):87-92.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for Network Engineering

LI Dao-quan, XUE Wei-hua, JIANG Mei, ZHANG Jun-hu

计算机网络选修课篇11

1“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和全校选修的课程;计算机网络管理也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信息安全专业的选修课,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网络技术的进一步普及,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也会逐步成为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对于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来说,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目标如下。

(1) 培养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员:按照网络管理员的国家标准,网络管理员的工作共涉及7个领域[1]:网络基础设施管理、网络操作系统管理、网络应用系统管理、网络用户管理、网络安全保密管理、信息存储备份管理和网络机房管理。培养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员,就是要从七个领域中选择一些重点知识讲授给学生,特别是使得学生从实用性的角度掌握一些重要的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使得学生了解一些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常见故障和应对措施;使得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网络管理工具,能够利用这些工具完成对网络的日常管理。

(2) 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开发的程序员: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开发的程序员需要具备两个最基本的素质,首先必须对网络协议,特别是网络管理协议(如CMIP协议,尤其是SNMP协议)做到非常熟悉的程度;其次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和开发能力,熟悉计算机软件的体系结构和常用的设计模式。

2目标导向型教学实践

围绕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的两个目标,我们开展了目标导向型的教学实践。在教学环节,我们精心挑选了教材和教学内容,选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实践环节,以两个目标为导向,精心选择了重要的网络管理工具,并组织学生设计开发一个简单的网络管理程序;在考核环节,围绕两个目标选择了重点考核的内容。

2.1教学环节

首先需要做好教材的选取工作。目前,在市面上提供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教材都不是很理想,我们参考了四本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的教材[2-5],教材[2]从广义网络管理的角度组织内容,但是内容比较空泛,能够使得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管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却不能起到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和计算机网络管理软件程序员的作用;教材[3]从狭义网络管理的角度组织内容,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网络管理协议CMIP和SNMP,对网络管理软件的开发也有一定程度地介绍;教材[4]是一本详细介绍了最为流行的网络管理协议SNMP的教材;教材[5]选择了许多网络管理工具,并对这些网络管理工具进行分门别类。可以看到,以上四本教材都不能直接满足课程的两个目标,因此,在课程教学中综合采用了以上四本教材:

(1)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和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常识性介绍方面,选择了教材[2];

(2) 在网络管理工具的讲授上,选择了教材[5];

(3) 在网络管理协议和网络管理软件开发方面,采用了教材[3]和教材[4],并自己补充了一些内容,如SNMP4J的分析等。

通过对四本教材的内容进行筛选,并补充一些教材上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围绕两个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为以下几个部分。

(1) 计算机网络概述:从实用性角度重新对计算机网络中的重要内容进行了梳理,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局域网技术、TCP/IP层次结构及其协议族等内容;

(2) 网络管理概述:主要内容包括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网络管理的基本功能、网络管理的发展以及网络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技术;

(3) 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主要内容包括网络管理的基本模型、网络管理的基本模式以及网络管理协议等;

(4) IP地址分配以及常见的IP地址管理工具和IP链路测试工具:主要内容包括IP地址的分配与域名管理、常见的IP地址管理工具以及常见的IP链路测试工具;

(5)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该部分是网络管理课程的重点讲解的内容,主要内容包括SNMP基础知识、SNMP v1、SNMP v2以及SNMP v3;在SNMP基础知识中,主要讲解SNMP概述、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搭建SNMP的学习环境、抽象标记语言ASN.1、基本编码规则BER以及SNMP4J中ASN.1和BER的实现;在SNMP v1中,主要讲解管理信息结构SMI、管理信息库MIB、SNMP的基本操作以及SNMP4J对SNMP v1的支持分析;在SNMP v2中,主要讲解SNMP v2概述、SNMP v2 SMI、SNMP v2 MIB、SNMP v2协议以及SNMP4J对SNMP v2的支持分析;在SNMP v3中,主要讲解SNMP v3概述、SNMP v3体系框架、用户安全管理以及SNMP4J对SNMP v3的支持分析;

(6) 网络管理工具OpenView:重点介绍如何利用网络管理工具OpenView对网络进行管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程序演示和代码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演示、网络管理工具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

为更加深入地讲解网络管理协议和网络管理软件的知识,达到培养网络管理软件开发程序员的目标,在讲解SNMP协议的时候,采用了SNMP4J这一开放源码的Java程序包,配合SNMP的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在课堂上深入分析了SNMP4J的源代码,加深了学生对于SNMP抽象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网络管理软件的开发流程和开发方法。图1为在Eclipse中建立的SNMP4J工程。

为了达到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的目标,不仅讲解了网络管理的一些理论知识,还穿插了大量的网络管理工具的演示。图2为IP地址管理工具IPMaster的界面。

2.2实践环节

在实践环节,为达到培养网络管理软件程序员的目标,安排学生基于SNMP4J设计并实现一个MIB Browser。为了能够顺利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内容,作者实现了MIB Browser的原型系统,如图3所示。

为达到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的目标,安排学生利用OpenView进行网络管理的实验。

2.3考核环节

以两个教学目标为导向,在考核的内容上增加了对于实际网络管理知识和网络管理软件设计开发知识的考核;在考核方式上采用了考教分离的方式;在考核的组成部分加大了实践环节成绩和平时成绩的比重。

3结束语

通过为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设置两个教学目标,推行目标导向型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网络应用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普遍反映课程目标明确,实用性较好。

参考文献:

[1] 郭锡泉,王伟. 网络管理员的职责与风险分析[J]. 计算机教育,2006,(9):56-58.

[2] 杨云江.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选修课篇12

Studies on Reform and Practice of Public Computer Cours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UO Li-min

(Pingdingshan University,Pingdingshan 467002,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d the reform measures and practical process of the public computer course's teaching condition,method, testing mode and subsequent education etc. In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based on current developing form and requirement of public computer cours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omputer basic course; teaching;reform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指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平顶山学院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等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完善,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教材内容陈旧、进度完全同步,教学手段和方法相对单一,考核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卷面考试等,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经过多次的探讨和论证,提出了如下改革措施并逐步予以实施。[1]

1 分层教学,实行免修计划

每年在开学一至两周内对大一学生进行一次摸底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免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另开一门课程如网页制作或动画处理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以使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和操作技能得到更深层次的拓展。对于准许免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生,给予该生本课程应有的学分。其他学生再按教学内容和计划进行授课。

2 修订开课计划,合理安排计算机公修课课程开设时间

我校部分专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在第三学期甚至是第四学期才开设,严重制约了部分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提高,同时也加大了学生之间计算机水平的差距,不利于教学。据此我们修订了开课计划,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安排主要在第一学期开设,个别文科专业放在第二学期开设,理工科的VF第二学期开设。基本保证计算机公修课课程在第一学年开设,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3 精选教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计算机及应用技术发展迅猛,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压缩或取消陈旧的内容,广泛吸取先进技术和理论,以前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后半部分内容大而空,都是泛泛而谈,操作性不强,学生学不到实际的操作技能。[2]从09级学生开始,所有的计算机公修课教材我们都在广泛征求任课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精选教材,所讲内容要是当下最成熟,最流行的,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2003、Execl2003、Powerpoint2003、 计算机网络知识和应用等,然后再根据课时讲解一些常用软件的使用。争取让学生学到最新的,最有用的知识。

4 改善教学条件、加强实践环节

4.1 多媒体教室联通网络

目前我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多媒体教室加机房,但多媒体教室一般都没有上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资源的收集及课堂内容的讲解。今后所有多媒体教室都要联通网络,使得教师在利用多媒体系统授课的时候能随时访问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源、实时演示一些与网络有关的教学内容,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及实时性。

4.2 改善现有机房条件,逐步建设计算机公修课机房

平顶山学院有新老两个校区,老校区有一个计算机公修课机房可以满足老校区师生的计算机公修课教学。而新校区是主校区,计算机公修课实验课总课时较多,但是没有专用的公修课实验室,课程主要是安插在其他院系的机房里,人多机少,且很多机房没有大屏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根据学校现有学生人数及未来预计增长人数,我们将逐步增设至少6个计算机公修课机房,所有机房都配备投影机及大屏幕,以便科学安排计算机公修课实验课程,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上机实验环境,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4.3 合理分配实验和理论学时

实验是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个别专业的C语言和VF上两次理论课才有一次实践的机会,实验时间太少,很多学生都无法完成规定的作业,更谈不上自由探索、自主设计。本学期我们在学时分配上进行了调整,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1:1,以保证学生有相对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真正的把课本知识和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踏踏实实地学好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

5 构建网络教学平台辅助常规教学

计算机公修课课程现有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课后老师对课程及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管理、师生没有互动机会、学生也没有辅助学习的环境等,基于此,我们的老师经过多方查找资料、充分论证,设计开发了平顶山学院在线学习系统,构建了一个网络教学平台以辅助常规教学并已投入使用。

该系统能实行如下功能:1)向学生提供网络辅助学习支持功能,如选课与登录相应的课程浏览及下载相应的课程辅导材料;网上提问、在线测试、讨论式学习等;2)向教师提供网上教学支持功能,如选课程信息、布置作业、制作课件、网上答疑等从而拓展教学空间,扩大师生视野;3)后台管理:主要实现系统用户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资源管理、权限认证等管理功能。

采用该系统配合常规教学,提高了教师工作效率,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利于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机会及途径,有利于计算机公修课课程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6 采用无纸化考试,实行教考分离

考试是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检查、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考试制度的改革是教学质量评估改革的重中之重。计算机公修课课程考试工作量比较大,采用传统的纸质卷面考试及手工阅卷的方法,不仅浪费资源,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而且难免搀杂人为因素,降低了成绩的客观性。[3]

去年我们组织人员开发了网络考试系统,使用该系统可以进行:1)考试课程设置;2)考试题库管理(试题导入,导出,添加,修改,删除);3)试卷管理:试卷添加和试卷设置(包括人工试卷和随机试卷),可设置试卷的题型、题量、难度、考试班级的考试权限等;4)试卷批改,成绩统计,成绩导出和学生查卷;5)学生能根据选择的课程在规定的时间内进入考试、查询成绩等。实现了自动组卷、实时考试、自动评分、自动收分、成绩分析、打印成绩等功能。

经过一年的使用大大减轻了计算机公修课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成绩的客观性,而且能更加合理、公正地评定教学质量和效果。

7 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校内定期举办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大赛、及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大赛。并鼓励学生多参与上级教育部门和社会上举行的各种有关计算机的比赛,以赛促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开办学生网站工作室,提供空间、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培养其在网站制作、网络维护等方面的技能,让学生在实际锻炼中不断提高计算机水平,并发挥传带作用,帮助更多的学生学习各种计算机知识。

8 采取措施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后续教育

我校理工科的学生学完计算机文化基础后还开设有VF或C语言课程,而文科学生都只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没有其他的计算机课程也不再接受计算机方面的教育,学生毕业时所学知识有些已经淘汰或落伍;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各专业、或工作中难以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各专业特点,开设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方面应用的课程,为学生将来参加工作,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可以充分发挥校园网资源,开设关于计算机应用方面课程的远程教育,提供给不同专业、不同程度的学生选学,给学生提供一个持续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平台。

9 努力克服单纯技能化的倾向,逐步增加网络信息文化内容的素质教育

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想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除了必须拥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必须拥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将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教育和计算机文化、网络信息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安全上网,合理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等,以培养出合格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10 结束语

近年来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计算机发展太快,还面临许多问题,需要我们随时关注计算机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改善教学条件。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这是一个大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计算机网络选修课篇13

1院系设置与专业划分

南洋理工大学包括商学院、工学院、文学院和理学院等四个主要学院,下设12个专业学院。除此之外,国立教育学院和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是两个自主学院[1]。计算机工程学院隶属于工学院,下设计算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两个本科专业,可颁授工学学士学位。其办学主旨是为学生提供基础扎实、涉及面广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并进行大量的职业训练,为学生迎接未来技术快速发展的挑战和终生学习奠定基础[2]。

计算机工程专业的办学宗旨是综合计算机科学与微电子工程学科,着重计算机系统及其实时应用的制作工程。让学生具备计算机科学家的分析技能和电子工程师的开发设计技能。其可选专业方向包括计算机及通信网络、计算机视觉与图形学、嵌入式系统、高性能计算、信息系统、智能系统[2]。

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办学宗旨是专注于计算机技术的有效应用,尤其是算法和数据结构、设计方法、程序设计语言等方面,同时也将重点放在满足给定要求的有效和可靠软件的实际设计。该专业与计算机工程专业有很大程度的重叠,但重心置于算法和概念层面。相比于计算机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专业更注重软件的设计和构建;相比于颁授理学学位的同名专业,该专业更强调计算机科学的实际应用。其可选的专业方向包括智能系统、软件工程、信息管理、计算机及通信网络、计算机视觉与图形学、高性能计算[2]。

2课程设置

南洋理工大学本科教育学制通常为4年。计算机工程学院本科学生在4年期间要修满154学分。这154学分所包含的课程类别和数量如表1所示[3-4]。

以下分通识课、核心专业课、指定专业选修课几部分说明课程。有关实践教学的内容将在下一节专门介绍。

2.1通识课

通识(General Education)课相当于我国的公共课,分为三种。一是核心课程(Core Courses),主要涉及人力资源管理与沟通技巧,并为学生提供严肃思考和评论社会问题的基础。现有的5门核心通识课如表2所示。二是指定选修课(Prescribed Electives),分三个子领域,即人文社会科学、科技与社会、商业与管理。三个子领域覆盖了几乎所有学科范围,有很多全校共享的可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专业,从开阔视野的角度尽量选读其他学科的相关课程。例如,科学和工程专业类学生可以选分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3学分的科技与社会、3学分的商业与管理[5]。三是任选课(Unrestricted Electives)。这类选修课指所有适合学生个人发展取向(更专业或更广博)的选修课程。通过任选课,有的学生可以辅修其他专业(称为Minor),获得其他领域的资质。任选课的来源通常有以下几种:各专业学院提供的任选课、学生所学专业提供的相关技术或指定选修课、其他专业提供的辅修课程以及其他途径(例如受邀参与校内研究项目可获学分)[5]。

2.2核心专业课

核心专业课为特定专业所有学生都必须修读的课程。这些课程分布在一到三年级上学期的5个学期中。计算机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核心课如表3和表4所示。

上述课程中,英语提高(HW001)是为英语测试不合格的学生提供的辅导,无学分。精通C语言(CPE110, CSC110)是一门电子学习、在线考试的课程,安排在两个学期之间的空档进行。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课程不能从名称直接看出其具体内容,说明如下[6-7]。

1) 编程导论(Introduction to Programming):该课程用Java语言介绍编程的基本知识。

2) 软件系统与模型(Software Systems and Models):主要内容包括并发模型、事件驱动的编程、GUI开发、并发编程、进程交互机理、特性分析等。

3) 程序设计语言(Programming Languages):主要介绍软件开发中编程语言的角色,语法与语义的描述,语言翻译,虚拟机,数据与控制的抽象,数据类型,类型检查,范围,异常处理,并发,语言方略比较(面向对象、功能和逻辑的编程),程序排错,大规模编程等。

4) 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Net-Centric Computing):主要包含通讯与连网、网络架构、客户服务器计算与Web技术、建立Web应用、网络管理等。

5) 软件工程I(Software Engineering 1):主要内容包括概述、软件过程模型、面向功能的分析设计方法、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方法、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APIs)、编程环境与基于Web的软件工程等。

6) 软件工程II(Software Engineering 2):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管理、软件质量保证、维护、验证与测试等。

2.3指定专业选修课

指定专业选修课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分组列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个专业方向时,就可以选修该方向的指定选修课。但这种分方向的指定选修课,并不一定要打包选修。学生有自己选课的自由。例如,学生可以从一个方向选几门,再从另一个方向选几门,只要选修的总学分为24即可。实际上,有些方向给出的指定选修课不足6门(24学分),学生必须选其他方向的课程。

另一方面,所有专业选修课都是相对独立的单元,只要修读了前述专业核心课,就可以选修。每门课都是4个学分,每周上课3小时,另有1.5小时的教师辅导和实验时间。这些课都安排在4年级的两个学期(第七、八学期)[3-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