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网络建设实用13篇

园区网络建设
园区网络建设篇1

一、校园教育网的概念

校园教育网是在学校范围内和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教育提供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的计算机网络。首先,校园网应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这就要求:校园教育网是个宽带和专业性很强的局域网络,如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平台、多媒体演示教室、教师备课、电子阅览室考试资料库等,都可以在该网络上运行。如果一所学校包括多个专业学科(或多个系),也可以形成多个局域网络,并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连接起来;其次,校园网应具有教务、行政和总务管理功能。概括地讲,校园教育网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

二、校园教育网建设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强弱的标志,校园教育网的建设是顺应信息化潮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21世纪的教育必须要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因此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强调以网络技术作为基础,以各种信息技术为依托,以教育软件和教学网络资源为支持来推进教育改革。同时,校园教育网极大地方便了一线教师对网络的需求,也使一线教师享受网络教育的便利,十分有利于促进教育优质化、信息化的发展。

三、边远地区校园教育网建设的建议

边远地区地理位置在我国边疆地区、地理条件艰苦、经济条件较贫穷,校园教育网的建设落后和不全面,甚至没有条件进行系统的校园网建设。

边远地区校园教育网的建设要具有实用性、经济性、先进性、成熟性、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保密性、扩展性、可管理性,采用“主干千兆、支干千兆、百兆交换到桌面”的总体原则,为了建设一个先进的校园网,避免重复投资,另外,要进行长远的规划,在重要设备上不能采取迁就的方法。建网时要确保为网络几年后的扩展留有余地,对于重要设备采取“宁缺毋滥”的思想,计算机网络的技术更新换代、设备价格降低和性能提升的速度都很快,如果抱着“一步到位”的思想,就可能会使先期巨大的投入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在校园教育网规划中,重点先选好网络主干设施的重要性超过服务器设备,现有布线可以重用或者重组,路由交换设备也能通过降到下一级子网的方式继续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在校园教育网主干技术及关键设备选择时应长远规划,选择符合学校需求的主流厂商的产品。产品需要经过严格广泛的测试,选择成熟,有广泛使用用户,且技术先进的产品。

校园教育网建设的最终目标为教学、管理和科研服务。建成的校园网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地为各个部门日常办公提供服务,根据资金情况逐步建设丰富的网上应用系统及教学资源,发挥网络资源共享、信息快捷、无地理限制等优势,真正把现代化管理、教育技术融入学校的日常教育与办公管理当中,并且可以很好地支持多媒体教学、课件资资源共享、VOD视频点播、远程教育等教学应用。

园区网络建设篇2

1 调研与规划

1.1 我们真正需要什么

目前,校园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对校园网络信息化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成为信息技术管理人员面临的一个难题。对于大多数中小规模学校来说,信息技术资金投入是有限的,因此校园网的规划应当根据学校需求的轻重缓急和现实的经济状况,明确急需的服务功能,并结合学校的实际发展要求进行长远规划,确定分步实施方案。

一般来说,学校园区内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信息化管理,包括学籍管理、E-MAIL、FTP、BBS、搜索引擎、网络控制等;二是信息化教育,如视频点播VOD、实时远程教学、网络学校、网络电话、网上考试等。做为校园网络的设计规划人员,一定要知道,学校要利用网络实现什么样的功能,从而按照学校的实际情况,规划校园网络的基本架构、应用种类和扩展空间。

1.2 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校园网络建设一般应遵循先硬件,后软件;先网络,后服务的原则。在综合布线及硬件设备的选型上,为保证网络系统能够高效可靠地运行,在兼顾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尽可能选择技术先进、行业内口碑较高,市场占有率比较高的产品,如CISCO、华为、IBM、HP等公司的产品,因为这些设备在网络建成后的三至五年当中是不会轻易更换的。在进行网络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软、硬件设备的冗余及容错能力,提高整体系统的抗故障能力,为系统的现实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实施与建设

2.1 要在基础建设中尽可能多的实现我们所需的功能。

在校园网络初期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多的把校园网络功能的实现安排在硬件设备上,因为这是最稳定的解决方案。同时,能在土建过程完成的,就决不留在以后解决,尤其是综合布线,弱电配置等,如果能在楼体土建过程中完成,网络整体的规划将会非常明晰。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至少在制作工艺及设备安装上力求独立,与校园内其他布线及设备区分开来,这样对我们日后的维护与管理都是十分有好处的。网络的拓扑结构和物理子网划分等要尽可能考虑到学校未来的发展和信息技术设备的增容。

2.2 建设质量需要专业的检测与评价

工程完工以后的检测与验收常常被很多学校所忽视,很多人觉得能够浏览网页、收发电子邮件、能用QQ进行即时交流就是一个合格的校园网平台了。实际上,一个合格的校园网络平台,“连通”只是一个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我们在工程验收的时候,需使用FLUKE等专用仪器对光缆和双绞线进行通断、衰减、损耗等测试,形成标准测试报告,这才是对网络整体性能的最客观的评价。同时,对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安全控制、硬件设备的配置参数等都需要严格把关,对不合格的网络设备、不合理的网络配置都要进行重新调整,这样才能保证校园网络系统的稳定运行,减少网络故障发生概率。在网络工程验收的时候,还应注意测试网络的实际承载能力。工程验收合格后,学校应保存好施工方提供的综合布线系统图及保修卡等文档,确保以后维护工作的正常进行。

2.3 网络运行要看整体性能

网络组建是否成功要看该网络所涉及的软硬件的整体性能,即网络系统的最终集成效果。所谓系统集成,就是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分离的软、硬件设备以及信息资源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系统集成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以及各类应用系统的集成,它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保证整体性能最优,即所有部件和资源整合在一起后不但能工作,而且全系统是低成本的、高效率的、性能匀称的、可扩充和可维护的系统。因此,在这个阶段与系统集成商对网络设备定型及综合布线等进行不断的沟通与协调是至关重要的。

3 培训与使用

3.1 设备利用率是网络建设好不好的重要指标

网络建成以后,设备利用得怎样对网络设计与建设来说是一个重要检测指标,设备利用率不到20%就说明存在投入的浪费,如果利用率超过了80%就说明对网络使用的估计不足。在建网之初,设计人员要对学校的整体网络需求做详细的调查研究和评估,按照学校需求的实际来进行组网设计,软件的选择要符合使用者的客观水平和应用习惯。同时,最关键的一点就对网络的使用者进行行之有效的培训。有些时候,一个简单的校园网络使用手册就可以很好的提高网络的使用效率,同时降低网络维护频率。

3.2 使用好网络远比建设好网络要困难得多

网络的建设只要有充足的资金和高素质的网络技术人员就可以了,但网络使用的好不好是校园内所有师生参与的共同结果,人的因素占了更多的成份。所以,使用好网络远比建设好网络要困难得多。从学校管理层面来看,网络的使用首要在校长,如果学校的一切工作从校长开始都是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的,那么信息技术手段在园区网内的应用会很快铺展开来。从学校管理制度上来看,学校的办公自动化体系是否完善,学籍管理系统,在线考试系统,一卡通系统等等是否贯穿学校的日常工作至关重要。最后就是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采用多种培训形式和活动,提高园区内信息技术设备的应用效率。

4 维护与升级

4.1 是请他人来修,还是我们自已动手

再完善的网络也会出现故障,如何保障其按照预先的设计进行工作是个大问题。采取何种方式来做好校园网络系统的管护应该是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考虑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可是很多学校的领导往往认识不到这种管护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是教计算机的教师都可以兼职来承担这项工作。实则不然,网络系统软件硬件的维护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它要求维护人员具有丰富的系统集成经验和软件硬件常识,他应该是信息技术这一领域的“杂家”。一般的计算机教师是不能胜任这项工作的。所以学校就面临着一种选择,要么委托他人来进行管护,要么引进专业人才或将自已的教师派出去进行相关业务的培训。这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定。不管怎样,让现有的计算机教师兼职做网络管理和维护人员是一种不明智的选择。

4.2 什么时候需要升级

对于一个设计得很好的网络来说,硬件的升级一般来讲频率不会太大。通常情况下,硬件网络系统五年之内都应该能满足软件系统的应用,否则,就说明当初的设计是不成功的。网络系统的升级一是服务器,网关等硬件系统的固件升级,二是现有软件的版本升级,三是为新的应用而扩容的软件和硬件设备。一般来讲,固件的升级一般半年或一年升级一次就可以了,软件原则上只要有升级包就应该进行升级,使用软件保持最新状态,而扩容的软硬件最关键的就是保证它与原有系统的最大兼容性。

园区网络建设篇3

大力发展信息化至今,大部分网络设备和服务器已到更新换代之际,故障率和安全隐患逐年攀升,同时,网络攻击和病毒侵入带来的网络故障事故层出不穷。网络故障一旦发生,快速定位是解决问题的首要之举,直接关系到故障修复的时间,影响到引发损失的大小,网络应急响应已成为网络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影响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

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病毒的侵袭、黑客的非法闯入、数据"窃听"和拦截、拒绝服务等等,园区网作为内部网络一般主要有以下安全隐患:

(1)IP地址滥用。对于实行静态IP地址分配的网络,非法接入、IP地址冒用、IP地址擅自更改,已成为网络管理人员最头痛的问题。另外,如何实现对识别后的违规行为进行快速定位,实现快速隔离阻断控制?如何及时发现、定位以及阻断未经授权情况下擅自接入我们网络的非法主机,及时防止信息泄漏、感染木马及病毒?上述诸多问题,将给运维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2)违法违规事件。随着个人网络意识和网络技术进步,经常有违规个人发动网络攻击、发表违法言论、窃取网络秘密等违法违规行为,一旦发生上述事件,网络管理人员追踪定位主机位置成为必然。由于IP地址和MAC地址容易冒名顶替,根据一般性安全设备或网站记录的IP地址或MAC地址追查到的结果并不能完全确定,因此完善认证审计系统势在必行。

(3)私接路由。用户利用路由器的MAC克隆和NAT转换模式,为图自己方便在内网中私自接入多台计算机,这种接入方式对外表现为单点普通接入,实际上却有几台甚至十几台设备同时在线,网络管理人员很难检测和监管,尤其是无线路由器的NAT接入,不仅大大扩展了内网的网络边界,而且由于自身的不安全性,容易遭受外来无线攻击和入侵,带来的安全风险之大不可小觑。

(4)病毒攻击。园区网是一个相对封闭网络,但内网蠕虫病毒、ARP攻击仍然活跃,频频导致网络瘫痪,当蠕虫病毒爆发时,虽然有网络安全设备(如IDS等)的不断报警,管理员却无法及时定位感染主机,切断感染途径,唯一能做的就是守在机房搜寻并拔掉交换设备端口指示灯狂闪的下联网线,造成响应处理机制缓慢,处理时间过长,损失也就不可避免。

2 网络应急响应系统构建

网络应急响应系统主要由IP地址管理模块、入网审计模块、NAT设备检测模块、网络设备管理模块和应急响应管理模块。

2.1 IP地址管理模块

该模块能够跨VLAN跨路由自动收集网络内部所有主机的IP地址和其对应的MAC地址,通过IP和MAC的虚拟绑定技术,来实现对网络内部的违规行为进行有效监控。

2.2入网审计模块

该模块能够详细记录每一MAC使用不同IP地址的时段,以及MAC地址在网络的接入点及其接入时间段。可以根据IP地址结合发生时段,定位其该时段对应的MAC地址,同时结合时段,进一步定位到该时段该MAC地址在交换设备的接入端口,提供多种检索方式,便于安全事件关联IP的追踪和还原定位。

2.3 NAT设备检测模块

该模块通过远程扫描方式可以快速报警和定位私自接入的NAT设备,包括NAT私接设备的IP地址、MAC地址和接入的交换设备端口。

2.4网络设备管理模块

该模块提供一个统一的安全管理平台,来兼容主流厂商众多型号的网络交换设备,对其安全运行和管理状态提供统一的控制和管理:

(1)网络设备物理通讯链路的监控,可以自动探测网络设备的链路运行状态,并对离线的重要设备进行报警。

(2)网络设备端口运行状态监控,能够识别设备端口的工作状态,包括设备端口启用状态以及端口关闭状态。

(3)交换机端口运行操作管理,支持对交换设备的端口操作管理,包括端口运行管理操作管理和部分设备端口的安全操作管理。

(4)交换机端口流量监控和管理,支持对交换设备的端口流量监控,并可设定阀值,对异常流量端口进行自动响应管理。

(5)交换机端口下联设备定位,能够自动定位交换设备端口的下联MAC地址和IP地址,自动区分端口是否属于级联口,是应急响应管理的基础。

2.5应急响应管理模块

系统综合地址资源管理技术和交换机端口定位技术,通过阻断违规主机的上联交换机端口来实现对网络内部违规行为的应急响应控制。系统提供手动快速应急和自动应急两种响应管理模式。

(1)手动快速应急响应管理。用户只需要输入IP地址或MAC地址,通过系统提供的查询接口就可以自动完成定位和进一步的隔离控制管理,相对于传统的手动处理模式,定位时间可以缩短一个量级。这个过程也可以通过直接查询报警信息,查询结果也会自动关联其定位信息,直接可以进行定位和隔离控制。

(2)自动应急响应管理。系统提供基于策略的自动应急响应管理机制,策略中可以自定义待响应处理的安全事件,系统在检测到该安全事件后(如非法接入),首先会根据IP自动获取其MAC地址,然后根据MAC地址自动关联其上联交换机端口,并根据响应策略要求决定是否自动关闭其上联端口来进行自动隔离控制,同时提供相应的报警信息。

3结语

该系统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兼容多家网络厂商设备,无须进行改变网络拓扑和架构,整合完成现有安全技术和自动响应管理技术的衔接。可以实现安全事件源的自动快速定位,自动隔离、阻断控制,响应处理时间可由原先手动响应的小时级缩短为自动响应的分秒级,可大大降低安全风险和损失。系统提供基于策略的应急响应管理机制,根据策略要求可以实现对安全事件的报警、自动关联定位及响应控制,保证了管理的灵活性。

园区网络建设篇4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110-02

当今社会,网络以其丰富的信息储备,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特别是在高校中,随着校园网络和信息化建设日益完善,信息化校园这一校园形态的重要性更为突出,网络已成为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外部因素。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可以看出,校园网成为师生学习、生活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已是必然趋势。对此,高校应抓好网络平台建设,使校园网成为服务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窗口;科学设计平台,强化网络平台的功能,使校园网成为为师生提供便利的重要工具;合理利用平台,提升网络平台的价值,使校园网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重要渠道;深层开发平台,丰富网络平台的内容,使校园网成为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高校新校区网络平台构建的有利条件

(一)时展的需要。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用户群数量大、覆盖年龄范围广,影响力正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凸显,它以其特有的平台特性默默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以其资源丰富的特点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以其高效便利的特点改变了人们交往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第二十九次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大专及以上的学历人群互联网使用率最高达 96.1%,成为互联网普及率中最高的群体。因而,高校应牢牢抓住这难得的契机,在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中融入更加多样、更加吸引人的方式,使教育、管理、服务三育人的功用在网络平台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在高校新校区的文化建设及信息化建设方面,可依托社会上已形成的较成熟的网络平台,这些平台经过测试及使用更具有适应性,减低了因网络平台硬件问题带来的发展困扰。

(二)发展前景好。校园网络平台因其网络特性,具有活、全、新、快、的众多特点和优势,同时也有利于用户的使用和参与。校园网络平台既是传播校园主流文化的新阵地,也是高校文化内涵、办学精神、优势特色的最佳展示窗口。虽然高校新校区由于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在网络平台的构建上较为滞后,但这反而减少了改革及发展的阻碍,不会因为固化的思维方式限制了前进的脚步,降低了改革引起的阵痛。因而,新校区在发展网络平台、积淀校园文化的道路上能走出有别与老校区的全新模式。

(三)有校本部或老校区积累的实践经验作为参考性样本。高校校本部或老校区积累的实践经验或初具规模的网络平台范本可为新校区提供强有力的参考与借鉴。校本部或老校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平淡到丰富的积累,特别是在网络平台的构建方面的丰富经验对新校区较滞后的校园文化及网络平台的建设起到助推与借鉴作用。

二、高校新校区网络平台构建遇到的问题

目前多数的高校校园网络平台,都是以展示高校基本情况为主,这样的校园网络平台,用户参基本没有参与机会,很难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在内容上,除新闻和通知类的内容更新较快,其他内容长时间不能更新,甚至部分栏目只有名称而无实际内容,这也使得校园网络平台的关注程度下降。在实用功能设计上,未能针对使用者实际情况考虑,脱离了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另外,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不明确,未能与高校的大学生教育和引领进行有机结合,缺少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利用网络资源、如何构建和谐校园网络环境、如何建设健康校园文化等内容。在用户权限设置上,用户因权限不够,很难在校园网络平台上参与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来。

(一)启动实施有阻力。新校区由于发展成长时间较短,在现有的建设期内校园文化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且在文化积淀性方面存在不足,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还处于较空白阶段,建设起点相对较低,加之人力、资源等投入上的不足,新校区在启动实施网络平台方面具有不小的压力。

(二)形成特色较困难。具有较长发展历程的老校区因其长期的文化积淀,通过实践探索在网络平台等建设方面已初具规模,形成了符合各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建设途径。而高校新校区成立时间一般较短,且目前国内高校数量多,不论是行业特色高校还是综合性高校都在寻求新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并走出一条特色道路相对艰难。

(三)可用资源较匮乏。高校新校区在起步期内专业人员、配套资金、相关信息源等软硬件条件不足,系统的管理上不到位,更多的是依靠老校区或校本部提供的各类支持。在人力资源方面,不仅是数量及质量,更多的是学校管理人员对网络平台认识不全面。

三、高校新校区网络平台的构建途径

(一)打造特色网络品牌。校园网络平台关键性的动态指标在于内容、准确度及更新速度等方面。目前的高校学生大多是随着网络一起成长起来的,若想利用网络吸引他们的视线,需要具有特别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急速的更新。因此,高校校园网络平台应该改变原有的形式呆板、内容简单、功能单一、更新迟滞等不足,更好地解决吸引力不足、利用率低等问题。应完善校园网络平台的功能,提高用户参与程度,加快、加深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更好地促进高校的发展。针对上述情况,高校新校区在打造特色网络品牌应更好地利用社会上已较成熟的、影响力较大的媒介。

1.优化校园门户网站。校园门户网站是每一所高校在网络中展示的绝佳平台,是相关信息的固定渠道。在门户网站上可以尝试开辟校园特色专栏,如重庆邮电大学“红岩网校”、河南农业大学的“太行之路网站”等,大多是以本校学科特色为核心,围绕主体用户――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科学技术、就业引导、特色文化等模块组合。设计优良、布局合理、内容新颖的校园网站不仅能提高社会关注度,更重要的是能吸引更多学生关注校园门户网站,积累荣誉感及归属感。

2.打造校园官方微博。官方微博是网络发声的新媒介,高校、企业、政府等纷纷开通了官方微博,在扩大宣传面的同时,能更加快捷地信息、发起交流互动。学生手持手机刷微博已成为一种流行,而利用微博的特性,校园官方微博将学生的注意力凝聚起来,通过社会热点问题与话题、普及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知识与信息、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及话题互动等,利用微博消息及时、传播面广等特性能更好地配合其他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

3.建设其他网络平台。当前,其他网络平台,如贴吧、微信、论坛、QQ空间等也成了新型的交流平台。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提升和革新,更多网络用户使用手机或者平板等终端设备参与网络互动。如今大学生使用手机刷微信、逛贴吧、进论坛、写说说、更新空间,已经是普遍现象,此类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学生闲暇时光抒发个人情感、相互交流的一类重要平台。高校应当重视此类公开网络平台的开发和应用,利用此类平台用户群庞大的优势,推出有特色的高校平台,辅助开展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引导,促进校园文化多元化良性发展。当然,高校应利用和管控好这类平台,通过这类型的网络平台可发起话题、交流讨论、活动宣传等,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二)充分挖掘潜在人力资源。网络之所以迅速发展得益于前所未有的更新速度以及良好的参与性、互动性,相较于纸质媒介,电子媒介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人们的交往之中。构建校园网络平台不仅仅是一定的物质投入,更加需要开发校园内所特有的、庞大的潜在资源――人,动员好、开发好潜在的人力资源既是发挥好人的主体性作用,更是人本主义理论应用于学校教育中的合理化体现。在高校新校区成立时间相对较短的背景下,充分动员专业教师、辅导员群体,集思广益创新内容、提高技术,积极参与校园内各项文体各项活动、转载、转帖;充分动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其他学生群体,学生既是校园网络平台的受益者,同时也能是参与者。通过利用现有群体、挖掘潜在资源,可以使教育者及受教育者都参与到网络平台的宣传、构建中去。

(三)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大学生在社会网络中是最活跃的群体,也是网络互动参与量最大的成员。因而,高校新校区的各部门及院系应提高对网络平台重要性及必要性的认识,加大投入、尽快开发校园网络平台;高校应针对如何引导网络评论、控制网络舆情、监管网络动态,处理网络突况等建立专门的技术团队,维护、管理利用好网络平台。在现有的校园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要规范和创新校园网络平台管理机制,通过统一的管理规章制度明确管理者、参与者的义务与责任,规范管理、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网络道德,使校园网络平台的使用秩序井然;建立校园网络平台的各级管理体系,使网络信息的监控、收集、分析、干预等反应机制更为完善,保护校园网络平台的正常运转。

(四)营造校园网络文化,共筑品牌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因网络的介入而更加丰富、鲜活,同时对高校思想政治及德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打造内容丰富、功能完善、具有开放性的校园网络平台,可以引导学生健康上网,传播校园主流文化,展现高校的品牌特色。构建好校园网络平台,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共筑品牌校园文化既是对网络所带来挑战的有力应对,更能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加有活力的成长空间。

【参考文献】

[1]周伟.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网络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0

[2]蔡克勇.网络与校园文化建设[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7(6)

[3]袁纪玮.校园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

[4]冀淑辛.高校网络贴吧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包头:内蒙古科技大学,2010

园区网络建设篇5

2校园无线网络构建

2.1校园无线网络设计依据

由于高等院校的校园面积较大,在设计无线网络平台之初,首先要以公共区域为主;其次将信号覆盖范围扩大,将覆盖区域按建筑划分;再次要对学校周围环境和校内障碍物进行测算;最后考虑障碍物对信号的削弱情况,确定无线路由器的数量和位置。为了能够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网络环境,施工时需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建设。

2.2校园无线网络建设

依据高等院校对无线网络的设计需求,对无线网络覆盖进行分区域建设,分为需求度较低的户外公共区域和需求度较高的室内区域。户外公共区域包括体育场、足球场等学校的露天区域,而室内区域则包括图书馆、办公楼、教学楼、学生公寓等。根据区域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校园无线网络覆盖方案。根据学校师生对无线网络的需求设计路由器位置,用少量的无线路由器,覆盖最大化的校园区域。无线路由器在室外覆盖的范围在100~400m之间,在室内覆盖的最大范围在35~100m之间。根据不同的区域,实施不同的方案。在体育场、足球场等学生活动范围较大的区域,需要结合室外网络覆盖的具体情况,对室外公共区域进行无线网络覆盖设计,为了构建交叉模式的无线网络模式,因此需要设置多个无线AP点,完成室外公共区域无线网络的建设。在公寓、办公楼、教学楼等对无线网络需求较大的区域,需要根据复杂的室内环境,设置多个路由器,对室内范围进行重叠覆盖。为提高无线网络速度,需要将高配置路由器作为接入设备,与校园网络的交换机相连接,以保证无线网络的稳定性。

3校园无线网络的安全防御

无线网络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在满足教师和学生的互联网资源访问需求的同时,还需要对校园无线网络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制定防御机制。与有线网络不同,无线网络是通过公共电磁波进行信息的传输,所以信号会在无线局域网覆盖的区域被恶意入侵。通过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对访问地址进行控制以及制定完善的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是完善无线网络平台,保证师生的合法权益的必要措施。因此,针对无线网络中的弱点进行预防,采取必要措施进行防御恶意入侵是校园无线网络建设的重点。

3.1用户认证方式

高等院校无线网络用户一般分为两类:①学校的师生;②学校流动用户。由于用户能够随时随地的通过无线网络对校园网和互联网进行访问,因此对数据安全性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对于此种情况,采用802.1x协议对用户进行认证,并且运行RADIUS服务器和客户端安全软件,使校内用户通过拨号程序,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行认证,认证通过后访问校园无线网络。其中,用户的用户名和密码由校园网络服务单位进行集中管理,并将用户的用户名与MAC和IP地址进行绑定,通过无线控制器进行管理,以防止用户名被窃取。来学校进行访问、参观,进行学术交流的用户,其无线网络的访问时间短,流动性大,因此其网络的需求相对较低,对于网络的使用局限于网页的浏览和收发邮件,并不需要访问校园的网络资源,所以无需对这类用户进行用户认证和IP地址的绑定。对于临时用户,采用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服务器和Portal(无线接入认证)认证方式满足用户的用网需求。用户通过进入无线终端设备,对DHCP服务器进行IP地址的分配。使用这种方式在访问网络时,登录界面会跳转到Portal服务器定制的WEB界面进行登录,输入学校提供的临时用户名和验证码访问网络。通过对Portal服务器进行配置,限制用户的访问数量,实现校园无线网络的安全。

3.2AES-CCMP

根据最新网络安全标准IEEE802.11i,通过高级无线安全协议AES-CCMP对无线传输的数据信息进行加密。AES-CCMP协议采用高级加密标准AES算法和分组密码体制,提供比临时密钥完整性协议(TKIP)更强有力的加密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密,提高数据传输的安全强度,防止数据被窃取,保证校园无线网络的数据安全。

3.3WAPI机制

无线局域网鉴别和保密基础结构(WAPI)是无线传输协议的一种,分为无线局域网鉴别基础结构(WAI)和无线局域网保密基础结构(WPI),无线局域网鉴别基础结构负责网络的接入认证,无线局域网保密基础结构负责数据加密,其中WAI采用公开密钥密码体制,利用公钥证书来对WLAN系统中的STA和AP进行认证;WPI则采用对称密码算法实现对MAC层MSDU的加、解密操作,其安全性更高,更完善。WAPI是我国拥有的自主产权的无线局域网安全标准,是国内无线局域网安全强制性标,获得了国际的认可,成为了独立的国际标准。

3.4监测与管理机制

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强校园无线网络环境的安全性,但并不能杜绝无线网络中的恶意攻击,增强网络管理单位和管理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尤为重要,在无线网络设备以及用户的信息管理占主导地位。对无线网络进行日常的检测,定期对交换机和各认证服务器进行日常维护,做好维护记录,是增强校园网络安全的通用方法。通过对无线终端进行屏蔽,对入侵用户进行隔离,从而保证校园无线网络的安全。

园区网络建设篇6

一番高潮过后,现阶段我国高校新校区建设已进入到一个理性阶段,总结与思考是我们当前尤为重要的工作。虽然近年来关于高校新校区建设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涉及校园生态网络结构类型的仍相对较少,因此笔者希望本文对于校园生态网络类型的归纳与探讨能为高校接下来的规划建设多提供一份参考。

本文所探讨的高校新校区生态网络结构是指高校新校区基地范围内,无论线(带)状或点状,所有具有生态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基于校园基地及周边生态肌理相互连接形成的,各要素间生态能量能够互相流通交换,具有完整组织关系的有序系统。它侧重于强调生态网络的构成型式和方式。其建构对高校新校区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1)将校园生态环境整合为有序整体、成为校园可持续发展的框架。

(2)尊重原有生态格局,体现校园内在个性。

(3)与周围良性互动,在城市生态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综观近几年高校新校区规划建设情况,我国高校新校区生态网络结构大致可以归纳为核心型、轴线型、匀质型三类。

1核心型生态网络结构

1.1 概述

核心型生态网络结构指的是:基于校园基地生态情况,以校园中最具生态价值、较大的点状生态要素或是由若干良好生态要素形成的团状区域,作为核心生态区域的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其中,核心生态区域在该网络结构中起着主导作用。它控制着主要生态能量,并对周围其它生态要素起着生态能流辐射的作用。特别要指出的是生态核心区由校园基地上完全受保护的自然生态要素形成为最宜,但实践中,由于基地条件的限制很少能完全做到这点,因此,在不严重干扰生物生存的情况下,生态核心区允许相对少量人为活动的介入。

1.2 次级类型

根据高校新校区中核心生态区域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可以将核心型生态网络结构概括地分为单核型、双核型及多核型三类:

1.2.1单核型:只有一处生态核心区的核心型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图1)即高校新校区基地中只有一处生态要素较为集中的区域,或是只有一大型点状生态要素作为整个校园内控制性要素的生态网络结构。

1.2.2双核型:有两处同等级且无密切联系生态核心区的核心型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图2)。即校园内有两处生态要素较为集中的区域,或是有两处大型点状生态要素作为整个校园内控制性要素的,同时这两处生态核心区没有主次之分且处于同级地位但相互依赖程度不高的生态网络结构。

1.2.3多核型:有两处以上同等级且无密切联系生态核心区的核心型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图3)。即校园内有两处以上生态要素较为集中的区域,或是有两处以上大型点状生态要素作为整个校园内控制性要素的,同时这些生态核心区没有主次之分且处于同级地位但相互依赖程度不高的生态网络结构。

01

02

根据概述中对核心生态区域的描述:“生态核心区由校园基地上完全受保护的自然生态要素形成为最宜,但实践中,由于基地条件的限制很少能完全做到这点,因此,在不严重干扰生物生存的情况下,生态核心区允许相对少量人为活动的介入。”以被人类活动介入程度的不同,各核心型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又可分为原生[1]核型及共生[2]核型。其中共生核型要求核心生态区的共生程度应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以避免核心区生态价值的降低,导致生态核心区失去其核心的地位。

1.3 设计原则

基于自身特点,核心型生态网络结构适用于基地上生态要素较为集中且成团状分布的高校新校区。关于核心型生态网络结构的建构,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原则:

1.3.1核心区形态(图4):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形状基本原理认为:一个能满足多种生态功能需要的斑块理想形状应该包含一个较大的核心区和一些有导流作用及能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的边缘触须和触角。圆整形的斑块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边缘圈的面积,最大限度地提高核心区的面积比,使外界的干扰达到尽可能的小,这样有利于林内物种的生存,在自然资源保护方面效率最高[3]。但另一方面圆整形的斑块不利于同外界的交流,R. Forman也强调:为了完成斑块的几个关键功能,其生态学上的最佳形状应为一个大的核心区加上弯曲的边界和指状突起,其延伸方向与周围物质流的方向一致[4]。核心型校园生态网络对核心生态区的要求是既要受到保护又要起到生态能量向外辐射的作用。因此,从整体形态上看,校园生态核心区应该是局部呈多触角状而整体呈圆整形,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其生态主导作用,更好地向其周边辐射生态能量。高校在进行新校区规划时应根据核心区生态要素原有的形态尽量将其设计成上述形态。

1.3.2核心区数的控制:当单核型网络结构中的核心区辐射范围过大,导致生态能量递减至核心最时生态作用不甚明显,则宜另外发展新的生态核心区,使校园生态网络结构成为双核型或多核型,以保证生态网络结构的有效覆盖范围。其中,新的生态核心区既可以通过增强原有较弱团状生态区域的生态价值改造而来,也可以采用人工方式重建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团状区域。

1.3.3缓冲区的设置:根据“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提出的影响深远的生物圈保护区思想,一个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区应由核心区、缓冲区和过渡区三个功能区域组成。其中缓冲区是指围绕核心区,保护与核心区在生物、生态、景观上的一致性,可进行以资源保护为目的的科学活动,以恢复原始景观为目的的生态工程,可以有限度地进行观赏型旅游和资源采集活动[5]。因此,有必要对生态核心区周边进行良好的规划,使其成为生态核心区缓解外部干扰的地带,保障核心区乃至整个校园生态的稳定性。转贴于 2轴线型生态网络结构

2.1 概述

轴线型生态网络结构指的是:基于校园生态基底情况,以校园中最具生态价值、较大的线性生态要素或是由若干良好生态要素形成的线性区域,作为高校新校区生态系统的生态轴线的校园生态规划结构,其中,线性生态要素或区域要求是连续的、贯穿校园的,这也是区分生态核心区与生态轴线区的重要标准。轴线是校园基地内各生态要素在空间上获得发展的基准。它在校园生态网络结构中起主导作用,控制着校园主要生态能量,并对生态轴沿线的其它生态要素起着辐射生态能流的作用。由于轴线跨度较大,穿越范围较广,因此生态轴线由完全受保护的自然生态要素组成的可能性不大,可行性不高。一般情况下,生态轴线会包含校园基地内完全受保护的生态区域和含有相对少量人类活动的自然区域,其组成要素相对于核心型生态网络结构的核心生态区较复杂。

2.2 次级分类

根据校园中生态轴线的数量核分布情况,轴线型生态网络结构可分为单轴型、双轴型及多轴型三类:

2.2.1单轴型:只有一道生态轴的轴线型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图5)。即高校新校区生态网络结构中只有一处若干生态要素形成的、最具生态控制作用的、连续的线性区域;或只有一处最具生态价值,并起明显生态主导作用的、连续的线性生态要素。

2.2.2双轴型:有两道同等级生态轴线的轴线型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图6)。即高校新校区中有两处若干生态要素形成的、具有生态控制作用的、连续的线性区域;或是两处最具生态价值、并起明显主导作用的、连续的线性生态要素。这两处生态轴线区或平行或交叉,在校园生态网络结构中的地位平等,可以独立存在,彼此不相互依赖。

2.2.3多轴型:有两道以上同等级生态轴线的轴线型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图7)。即高校新校区中有两处以上若干生态要素形成的、具有生态控制作用的、连续的线性区域;或是两处以上具有良好生态价值、并起明显主导作用的、连续的线性生态要素。与双轴型结构一样,这些生态轴线区之间也是或平行或交叉,在校园生态网络结构中的地位平等,可以独立存在且不相互依赖。

根据概述中对轴线生态区域的描述:“由于轴线跨度较大,穿越范围较广,因此生态轴线由完全受保护的自然生态要素组成的可能性不大,可行性不高。一般情况下,生态轴线会包含校园基地内完全受保护的生态区域和含有相对少量人类活动的自然区域。”以被人类活动介入程度的不同,各轴线型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又可分为原生1轴型或共生2轴型。与共生核型一样,共生轴型也要求轴线区的共生程度应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以避免轴线区生态价值的降低,导致生态轴线区失去其主导地位。

2.3 设计原则

基于自身特点,轴线型生态网络结构适用于较有价值生态要素呈线状分布,尤其是长宽比较大的高校新校区基地。轴线型生态网络结构的建构,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原则:

2.3.1轴线区形态(图8):根据景观生态学轴线越宽越好的原理,在侧向投影直线长度相同的情况下,轴线区的形态越笔直,其生态覆盖范围越小,反之,轴线区形态越曲折,其生态覆盖范围越大,所起的生态主导作用就越明显。

2.3.2轴线区数的控制:当单轴型网络结构中轴线区的生态能量无法辐射至校园边缘地带时,则应另外发展新的生态轴线区,使校园生态网络结构向双轴或多轴型转变,以确保不出现校园生态能量辐射空白区。与核心型结构一样,新的生态轴线区既可以是通过增强原有较弱线性生态区域的生态价值改造而来,也可以是采用人工方式重建的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线性区域。

03

2.3.3缓冲区的设置:轴线区两侧同样需要缓冲区的保护,一方面缓冲区可以增加轴线区的宽度,支持轴线区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外来事物对轴线区的干扰。

3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

3.1 概述

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利用线性生态要素将点状生态要素联系起来,并相互结合形成一个生态要素均匀分布的生态系统,使校园中两类生态要素“各取所长,互补所短”,使彼此的生态价值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图9)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是以基地上原有的点状和线性生态要素为基础,适当结合经改造或新规划的生态要素建立起来的一种校园生态网络结构类型。有些高校校园基地上某些团状生态区域及贯穿式线性生态区域的形态都较突出时,校园生态网络结构会明显地体现出既有核心型又有轴线型生态网络结构特点的状态,给人感觉如同核心型和轴线型两种生态网络结构的叠加复合,所以,这类情况下的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亦可称为“复合型生态网络结构”。

3.1.1匀质型生态网络是基于校园基地原有生态格局,并在局部区域进行整合,重新营造而构建起来的校园生态网络结构,该结构中的各组呈散落状分布。

3.1.2匀质型结构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覆盖基地,使校园的生态控制权均化,各生态要素之间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只有属性的不同,它们互为彼此的主导与辅助元素。这可以帮助校园整体生态系统从对某一类生态主导区域的依赖中解脱出来。

3.1.3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没有明显的生态主导区域,这使校园生态结构所展现出的形式更加自由多变,能更好地因校而异,体现各校不同的生态基质特点。

04

3.1.4在当前校园建筑模数化,网格化的潮流下,由于组分布局的分散性匀质型网络结构可以更好地适应建筑群体结构,校园建筑可以建设在点、线状生态要素之间形成的一个生态网格空间内或者跨越若干生态网格空间。这样,校园建筑群体结构可以很好地与校园生态规划结构互相补充,共同发展。

3.1.5匀质型校园生态网络是一种可多向发展的结构,它可以向纵、横等方向发展、延伸,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无论校园是否分期建设或扩大范围,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都可以随之相应变化调节。

3.2 次级分类

由于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中各要素分布相对均匀、分散,整体结构呈现出核心型和轴线型生态网络结构复合的特性,结构中各要素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因此,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没有明显的次级分类。

3.3 设计原则

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可适用以下三种情况的高校新校区。

a.校园基地上生态要素较为分散,没有明显形成团状或者线性形态的。

b.校园基地上呈现出团状与线性生态区域同为校园生态主导区域的。

c.核心型和轴线型适用的校园基地情况,局部区域经过改造、重建等一系列生态建设手段的处理后,也能构建出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

关于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的建构,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的原则:

(1)网络结构形态: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形态没有特别的规定或范式,需要注意的就是把握其覆盖范围的周密度,控制避免产生生态网络覆盖的“真空区”。

(2)网络组分布局:符合布置均匀、布局合理、规划有效三点。其实就是指网络中的脉络、节点等组成部分不应过于集中,应该尽量在校园用地范围内均匀合理地布置,并且每一组成部分都是对校园生态网络有效用的。

(3)缓冲区的设置:实际上匀质型生态网络结构中不必特别规划设置生态缓冲区。因为布局结构的均匀、生态能量的分散而不需要对某个区域进行特别的保护,网络中各要素的相互协作即可促使网络脉络、网络节点等每一组成要素成为周边相邻要素的缓冲带或缓冲区。

综上所述,以上三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网络结构各有其特性(表1),也各有其适用的情况。作为一种形式框架,它们可为高校新校区生态规划建设提供方向性指引,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通常还需要根据校园基地所处的周边生态环境格局以及各校建设的现实进行协调,在其中一种结构类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衍生。

参考文献

[1] 曾琦芳.高校新校区生态网络系统构建方式研究[D].硕士.华侨大学,20070705:23.

[2] 曾琦芳.高校新校区生态网络系统构建方式研究[D].硕士.华侨大学,20070705:23.

园区网络建设篇7

本次改造项目将顺庆、高坪两校区均纳入改造的范围内,其逻辑拓扑按照对称的方式进行设计,并根据“安全分级、业务分域”的设计原则,将本次建设的网络总体划分为校园网核心区域、计费认证区域、互联网接入区域、安全审计区、学生公寓接入区、办公接入区、无线覆盖区。本期建设的校园网核心区域、计费认证区域、互联网接入区域、安全审计区设备均部署在川北医学院的两个校区校园核心机房内。学生公寓接入区为校园的学生公寓提供校园网接入能力,逐步实现全光网络改造;办公接入区分布在全校的20栋办公教学、实验楼处,为其提供校园网接入能力。无线WIFI覆盖区为学校公众场所(图书馆、体育场、食堂等)、每个学生寝室提供无线网络接入能力。分别对校园核心区域设计、计费认证区域设计以及校园无线覆盖区设计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校园核心区设计

核心区域主要为学生区提供数据高速转发和处理能力,在整个校园网中起到承上启下、并为办公区域、两个校区之间起着互联互通的功能作用;是整个校园网的心脏,为校园网终端系统源源不断的提供安全的信息血液。为保证整个校园网系统的可靠运行,作为整个网络的神经中枢,学生和办公核心层是全网数据传输的中心,不仅要保证7*24小时的稳定运行,并且确保该区域的高可靠性,在网络、设备出现故障时,保证网络能快速恢复。为保证核心区域的高可靠性,本期方案设计采用了以下几种措施保证整个核心层的高可靠性。1、采用双机、双链路组网。核心交换机均采用双链路上行,两台设备采用双机互备方式保障链路的安全,并且将两台设备虚拟成一台设备,实现设备互备的同时,通过虚拟化实现融合一体化,这样当其中一台设备出现故障时,另外一台设备仍然能为整个校园网络提供高速的数据转发能力。2、单设备内部组件冗余。每台核心交换机设备均部署使用了冗余电源、冗余风扇、双主控、板块热插拔等,两台核心设备均采用双控引擎,双电源、冗余风扇。当单台设备模块发生故障时,冗余模块能保证该台设备依然正常使用,大大降低了发生单台设备故障的可能性。通过以上的核心层的网络部署方式,不仅避免了网络各类业务的连续性受到设备、链路故障影响,又可成倍提高链路资源使用效率,提升网络带宽,既避免了故障发生几率,又充分为以后管理和维护工作提供了便利性。

(二)计费认证区域设计

计费认证区域为整个川北医学院提供实名认证管理、二次认证、融合计费、有线无线一体化认证的功能。该区域由本地认证系统和电信融合认证系统组成,在校方已经在两个校区各部署了一台城市热点认证设备的基础上,新增和部署两台性能优越、功能强大的城市热点DR2166作为本地计费设备,每个校区两台设备互为备份冗余,作为整个校园网认证的本地认证系统及认证核心设备。上联通过双链路至出口防火墙,下联通过双联路至校园核心交换机。本地认证系统负责对校园网进行首次认证和管理,并负责向电信融合认证系统发起二次认证请求,并根据两次认证结果,确定是否允许校园网使用者访问互联网。电信融合认证系统,主要作用负责二次认证,并储存校园网使用者的相关实名认证信息,为校园网网络控制、溯源提供基础信息。通过以上两套设备的相互配合及协调,以此做到整个校园网络的实名认证,并为上网行为管理溯源提供基础用户信息。

园区网络建设篇8

园区网是最基础的网络形态之一,如大学校园网、企业内部网等。经过多年发展,园区网的规模与业务都已发生巨大变化,移动终端、物联网等新的接入方式,对园区网络也提出更高要求。

传统“人适应网”的园区网应用方式,面对当前人员变化频繁、应用大量增加、移动接入复杂等情况,网络僵化、位置绑定、运维复杂等短板显现无疑。

对此,华三通信国内市场部副总裁毕首文指出,从传统的人驱动网络,转变为应用驱动网络,最终实现智能驱动网络,是网络发展的必然轨迹。作为大互联Connect+落地的关键,新华三在新网络基础上,推出了应用驱动网络基础架构,来满足业务新常态带来的新需求,应用驱动园区网(ADCampus)解决方案就是其中针对园区网场景的具体实现。

相对于传统构建模式,新华三应用驱动园区(ADCampus)解决方案有着十分显著的变化。ADCampus解决方案创新地引入了VXLAN+SDN的技术,通过构建基于VXLAN的新一代柔性园区基础网络,配合软件定义的相关理念,颠覆传统园区网“人适应网”的现状,实现整个园区网范围内“网随人动”。

打造网络创新“驱动器”

在具体实现上,应用驱动园区网解决方案由核心、汇聚、接入三层网络设备组成,外部搭配园区网驱动器(Campus Director)。在具备统一配置文件、无差别网络接入、安全资源集中部署、基于应用网络切片等特性的柔性网络基础上,园区网驱动器将网络自动化上线、接入管理、用户组/策略管理、业务配置管理、网络运维等功能集成在一起,通过直观的图形化界面提供给管理员,并支撑上层多种业务应用系统。

对于用户来说,应用驱动园区网解决方案可以让管理员告别复杂的代码工作,所有操作都通过园区网驱动器后台转化为网络设备的具体命令下发给设备执行,大大降低了园区网运维难度。

更重要的是,企业在不需要做任何网络配置调整、增加运维复杂度的基础上,让用户和终端可以在整个企业园区的任意角落移动,保持用户和终端始终处于既定的隔离网络、延续既定的网络策略,从而大大降低了园区运维的复杂度,满足移动化和物联网浪潮下对于园区网络新的诉求。

园区网络建设篇9

一、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要保证校园网建设的科学、合理以及网络的扩展性、开放性、互联性,开始就要进行统一科学的规划,否则一个学校一个模式,你搞你的我搞我的,往往是网络公司牵着学校的鼻子走,这样的校园网以后在互联和资源共享等方面问题很多。因此我们专门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小组负责对全区学校的网络进行统一规划、方案制订、论证、实施,小组中的主要成员都是懂网络、懂技术的业务骨干。

二、网络方案经济实用、网络建设分层分步

中小学校园网要更多的考虑经济性、实用性和可扩充性,不能盲目地追求先进性,要紧紧抓住教育教学这一中心点,华而不实的功能越少越好。有的领导出于节约,希望网络建设一次到位,这只能是不切实际的良好愿望,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设备更新换代日新月异,追求一次到位只能造成更大的浪费。另一方面我们要考虑到教师对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的理解和应用水平普遍偏低;还有目前用于教学的软件资源还不够丰富,因此制订方案时必须综合考虑。我们选择了建经济型、实用型投资几十万的校园网而不是建投资几百万的“豪华型”样板工程。在实施时不搞一刀切,对那些校领导重视,基础较好的学校先建,而且要根据基础和经济能力分期建,不能建得太快,边建边用,根据使用需求的增长,逐步扩充,切忌一步到位。

1、校园网中的主要功能模块

我们将校园网从功能上分为四个主要模块:

教师备课、多媒体制作室棗用于教师学习、培训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电子备课,上网查询,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这是校园网中首先要考虑的模块,有了它,教师就有了学习实践的基地,教师队伍计算机应用水平就可以很快提高。因此我们在每个校园网中都有6-12台多媒体电脑加完整的多媒体制作设备构成的课件制作室。

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块棗为教师多媒体辅助教学创造应用环境,教师在备课制作室制作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必须要有地方去播放、去运用,需要液晶投影仪和多媒体计算机。以往多媒体课多在综合电教室上,但随着应用的增多,综合电教室就不够用了,而且建综合电教室的投资费用高,我们提出采用便携式投影仪加笔记本电脑构成流动式的播放方案,在普通教室实现多媒体教学。这样的优点是灵活、使用效果好、设备利用率高,缺点是使用时设备连接比较麻烦,但只要对教师进行简单的操作技能培训就可以了。

网络互联,区域网、国际互联网模块棗校园网间如果不互联、不接入国际互联网校园网的作用和功能就非常有限,就没有发展的空间。因此校园网在一开始就必须接入国际互联网,使教师能在更大的范围与教育同行交流、沟通,能访问互联网上巨大的教育资源库。接入方案可根据当地网络的情况选择经济实用的接入方式。

教育教学管理模块棗用于办公文档的处理、公文、通知的流通,上传下达;学生学籍、教师人事等信息管理。这里要强调的是,一些信息系统比如学籍、人事、图书数据格式要考虑和上级系统的兼容性和一致性。

2、校园网络拓扑图(见图一)

1)网络布线:千兆主干,百兆交换到桌面。由于光纤成本的降低,根据学校地理布局选择两个网络用户密集的地方作放置两个主交换机作为网络的主交会点,主交换机间光纤连接使网络具有更好的扩展性。根据网络用户的分布,设立若干二机交换点,实现结构化综合布线。根据学校的经济布线工程尽可能一次到位。

2)信息点的设置:每个教室、多功能室各设置两个信息点,为以后电脑进课室做好准备。教师办公室设置两个信息点,为教师在办公室使用网络提供方便。

行政办公室设置一个信息点。根据学校规模总共设置150-200个信息点。3)网络设备的选型:主交换机选用业界著名的CISCO公司的千兆交换机3524带光纤模块,分支交换机选用性价比较高的DLINK 1024,并根据学校的应用情况分期投入,直至所有信息点交换到位,充分体现长远规划,分布实施、经济实用,边建边用的建设思想。

3、设备配置

笔记本电脑(PⅢ500/64M/6G/12擳FT),数字投影仪(1600流明以上)组成的移动式播放设备1-2套,用于多媒体教学播放

DELL 2400( PⅢ667/256M/18G/100M网卡/1000M网卡),DELL 1300(PⅢ667/128M/9G/100M双网卡)服务器各一台

CISCO 3524两台,DLINK 1024 4-6台

PIII多媒体电脑(国产品牌机PⅢ500/64M/10G/100M网卡/15敚?8-24台,其中多媒体课件制作室6-12台,行政办公用6台,教师办公用6台,A3彩色喷墨打印机一台,A4彩色喷墨打印机6台

多媒体制作设备一套(扫描仪、刻录机、采集卡、数码相机、数码摄象机各一台)

多媒体触摸屏展示台一套

网络布线,千兆主干,百兆交换。

4、资金

按以上配置的校园网建设约需资金40-50万,其中布线工程7-10万,交换设备、服务器10-13万。可独立增加、扩展的设备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配备。

三、项目实施程序化、规范化

为防止校园网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腐败现象,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项目实施过程必须规范化、程序化,我们的做法是:

学校向主管部门申请

主管部门下校考察调研学校、主管部门共同制订方案,主管部门组织论证最终方案报招标中心公开招标,资金由招标中心管理中标公司执行项目建设主管部门协同学校对工程实行监理主管部门协同学校对项目验收主管部门对学校的应用和效益进行追踪评估。

四、软件、硬件、队伍协调发展

校园网不仅仅是网络硬件建设的一个项目,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通俗地说包括"路"、"车"、"货"和"驾驶员"四方面的建设内容。

网络系统是路,应用系统是路上的车,而基础数据是车上的货,学校的领导、教职工和学生就是驾驶车的驾驶员。要想使校园网真正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发挥作用产生效益,使校园网不成为供人观赏的花瓶,以上四个方面内容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建设校园网的网络系统本身并不困难,只要资金到位可以很快建成,但建设网上的应用系统、基础数据、教育资源库和人员队伍则是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开发校园网络应用,建设开放、共享的教育资源库绝非某个学校某个地区的局部行为,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我们主张走由政府组织、规划管理,中小学校,专业公司,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参与共同开发的路子。教育部有关部门正在制订有关基础教育资源开发规划,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教育资源贫竭的状况将会大大改善。但是目前我们不能坐、等、靠,要尽其所能,广泛收集、整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充实校园网的应用。

我们在软件方面的建设主要遵循下面的思路:

1、以教学为中心,从市场上选择比较成熟的校园网软件模块作为校园网中的基本应用层。

2、统一为全区校园网开发集中式共享资源。以建立开放资源、共享资源为基本出发点,与兄弟省市、科研院所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以侧重基础教育的集件、素材为重点,收集整理现有的软件资源放置于区域网资源中心服务器上以WEB方式对全区校园网实行共享。

3、收集国际互联网上基础教育相关的资源网站、归类列表,在中心网站上建立链接。

4、在中心网站上开发基于数据库的动态信息模块,实现教育新闻、通知的自动;BBS在线交流,为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交流提供方便。

5、在中心资源网上建立基于数据库的学生信息、教师信息、素材资源查询管理。

在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坚持:

将教师培训,队伍建设作为长期的重点工作来抓。 对全体教师实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全员过关培训。 按基础、年龄对45岁以下教师进行提高培训。 对计算机教师、学科骨干教师不断进行专题知识培训:多媒体、网页、现代教育技术理论、FLASH、互联网、网管…… 5、 经常举办各种竞赛活动鼓励教师参加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学习。

五、连接校园网、建设区域网

校园网如果仅仅局限在一个学校内,孤立封闭、与外部网络没有联系,每个校园网都五脏六腑俱全,不仅会造成大量的重复投资浪费,而且网络的作用、应用的开发、资源的共享都将大大受到限制。因此利用现有的公共网络线路以最低的代价将地理上相近或一个行政管理区域内的校园网联接起来组成社区网也叫区域网,利用网络划分技术构成内部VPN(虚拟网)在国内外已成为网络建设的一种趋势,许多城市正在建设的光纤宽带IP网,有线电视数据网,ASDL等宽带线路为建设教育社区网奠定了物质基础。

我们经过组织专家论证确定选用有线电视数据网构成我区的教育区域网。见图二,

园区网络建设篇10

自2002年以来,赣州驻市本科院校——赣南师范学院、赣南医学院先后都在赣州开发区高校园区启用新的校区。截至到2009年9月,进驻赣州开发区高校园区的高校及大中专院校已达7个,园区内各院校所设专业学科门类齐全,涵盖了理、工、文、医、经、教等多个学科,高校园区的建设初具规模。与园区内硬件资源建设高速发展不成正比是园区内各院校的教学资源共享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对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应用还不够充分

各校都拥有各个特色的教学成果奖、实验示范中心、品牌专业、精品课程、优秀教材和优秀多媒体课件,但由于受到知识保护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往往评完即止,最多仅受益于其所在学校,造成优秀教育教学资源闲置现象严重。

1.2教育教学资源重置现象严重

虽同在一个高校园区,但由于各校间意识上的“围墙”仍未打破,校际间的教育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和低层次的重复开发。

1.3教育资源共享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重视

目前,赣州高校园区内各学校之间没有开展校际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相关探讨,缺乏合理的高校园区网络共享平台的共建共享模式,对校际间的网络共享平台全方位、可持续建设的体制和方法的研究尚为空白。

随着各高校校园网建设的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对教育资源的共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赣州高校园区网络共享平台的建设,是实现区域性高校资源有效共享的途径之一,是构建整个赣州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的战略重点。

2 建设目标

如上所述,赣州市高校园区内各院校所设专业学科门类齐全、涵盖面广,在教学资源和文献信息的建设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本文所提出的赣州高校园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目标就是充分利用网络共享平台来实现教学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主要将实现以下几个建设目标:(1)探讨高教园区教学化建设新模式;(2)建设统一开放的信息标准;(3)形成特色鲜明的高校园区公共教育服务平台;(4)推动园区内各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该共享平台的建设实施将会为各院校发挥自身的优势特长、校际间互通有无提供桥梁,有利于集合园区内各院校的专业特长,形成赣州高校园区特色的教学、科研、学习、讨论的知识管理平台,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 建设思路

笔者建议以部级和省级优秀大学城资源共享平台的运作为先导,结合江西省内各知名高校园区的网络共享平台建设经验,建立一套机制灵活、形式多样、实际操作性强、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园区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的有效管理和运作模式,并进一步阐明大学城内校际网络共享资源知识产权的限制和共享的关系、优质教学资源的协作模式和共享机制。

3.1网络中心资源建设的目标需求

首先,是开展省内大学城共建高校网络共享平台建设的现状和用户需求调查。在了解各个学校对网络共享平台建设和应用的态度、方法、投入、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共享平台建设的现状、期望、设想和建议。

其次,是规模化的定位。调查师生的需求,了解教师所希望的网络共享模式,了解教师对资源共建共享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对网络共享资源的利用现状和期望。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来,实现网络共享平台的规模化建设。

3.2各院校的信息整合与应用开发

首先是信息的整合。校际间的资源整合需要实行统一技术标准和规范,需要协同联合建设。笔者从数字资源的共享范围、利用深度、有效期的角度出发,考虑数据加工、存档、存取、管理等标准。

3.2.1信息资源的存档

该平台信息资源共享主要包括网络资源的共享、图书资源的共享、实验设备资源的共享、跨校区选课等。其中涉及信息资源存档级别的设置,中心资源或结点资源存档位置的选择、信息的利用方式、存档的密级和版权的保护等等。

分布式多结点用户使用的技术支持。包括解决:海量信息存储、吞吐量、网络与数据安全、海量用户数接入、信息检索、计算能力等等。需要充分考虑信息扩客与发展节点接入等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3.2.2公共平台的协作活动

加入该平台建设的联盟单位需要建立联合建设领导机构。负责协调园区内各院校子资源的建设发展,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如有些高校园区开展了针对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协调采购、合作编目、编制联合目录,馆际互借和共同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等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活动。

可以说存档是信息资源的建设基础,大用户数接人技术是运行的保障,协同服务是发展的根本。

其次是应用开发。要进一步推动园区内各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发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面向节点用户的应用软件设计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各校联合建设或补充建设的方式丰富园区内现有的部级,省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制作精品课程申报网站和课程网站的工具,提供网上学习和教学参考。特别是面向园区内所有师生提供网络智能辅助教学平台及学生自主学习系统、校际选课及自选课程辅导系统等等。

4 建立校际网络共享平台的资源共享评价体系

园区网络建设篇11

自2002年以来,赣州驻市本科院校——赣南师范学院、赣南医学院先后都在赣州开发区高校园区启用新的校区。截至到2009年9月,进驻赣州开发区高校园区的高校及大中专院校已达7个,园区内各院校所设专业学科门类齐全,涵盖了理、工、文、医、经、教等多个学科,高校园区的建设初具规模。与园区内硬件资源建设高速发展不成正比是园区内各院校的教学资源共享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对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应用还不够充分

各校都拥有各个特色的教学成果奖、实验示范中心、品牌专业、精品课程、优秀教材和优秀多媒体课件,但由于受到知识保护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往往评完即止,最多仅受益于其所在学校,造成优秀教育教学资源闲置现象严重。

1.2教育教学资源重置现象严重

虽同在一个高校园区,但由于各校间意识上的“围墙”仍未打破,校际间的教育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和低层次的重复开发。

1.3教育资源共享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重视

目前,赣州高校园区内各学校之间没有开展校际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相关探讨,缺乏合理的高校园区网络共享平台的共建共享模式,对校际间的网络共享平台全方位、可持续建设的体制和方法的研究尚为空白。Www.133229.cOM

随着各高校校园网建设的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对教育资源的共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赣州高校园区网络共享平台的建设,是实现区域性高校资源有效共享的途径之一,是构建整个赣州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的战略重点。

2 建设目标

如上所述,赣州市高校园区内各院校所设专业学科门类齐全、涵盖面广,在教学资源和文献信息的建设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本文所提出的赣州高校园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目标就是充分利用网络共享平台来实现教学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主要将实现以下几个建设目标:(1)探讨高教园区教学化建设新模式;(2)建设统一开放的信息标准;(3)形成特色鲜明的高校园区公共教育服务平台;(4)推动园区内各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该共享平台的建设实施将会为各院校发挥自身的优势特长、校际间互通有无提供桥梁,有利于集合园区内各院校的专业特长,形成赣州高校园区特色的教学、科研、学习、讨论的知识管理平台,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 建设思路

笔者建议以部级和省级优秀大学城资源共享平台的运作为先导,结合江西省内各知名高校园区的网络共享平台建设经验,建立一套机制灵活、形式多样、实际操作性强、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园区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的有效管理和运作模式,并进一步阐明大学城内校际网络共享资源知识产权的限制和共享的关系、优质教学资源的协作模式和共享机制。

3.1网络中心资源建设的目标需求

首先,是开展省内大学城共建高校网络共享平台建设的现状和用户需求调查。在了解各个学校对网络共享平台建设和应用的态度、方法、投入、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共享平台建设的现状、期望、设想和建议。

其次,是规模化的定位。调查师生的需求,了解教师所希望的网络共享模式,了解教师对资源共建共享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对网络共享资源的利用现状和期望。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来,实现网络共享平台的规模化建设。

3.2各院校的信息整合与应用开发

首先是信息的整合。校际间的资源整合需要实行统一技术标准和规范,需要协同联合建设。笔者从数字资源的共享范围、利用深度、有效期的角度出发,考虑数据加工、存档、存取、管理等标准。

3.2.1信息资源的存档

该平台信息资源共享主要包括网络资源的共享、图书资源的共享、实验设备资源的共享、跨校区选课等。其中涉及信息资源存档级别的设置,中心资源或结点资源存档位置的选择、信息的利用方式、存档的密级和版权的保护等等。

分布式多结点用户使用的技术支持。包括解决:海量信息存储、吞吐量、网络与数据安全、海量用户数接入、信息检索、计算能力等等。需要充分考虑信息扩客与发展节点接入等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3.2.2公共平台的协作活动

加入该平台建设的联盟单位需要建立联合建设领导机构。负责协调园区内各院校子资源的建设发展,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如有些高校园区开展了针对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协调采购、合作编目、编制联合目录,馆际互借和共同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等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活动。

可以说存档是信息资源的建设基础,大用户数接人技术是运行的保障,协同服务是发展的根本。

其次是应用开发。要进一步推动园区内各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发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面向节点用户的应用软件设计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各校联合建设或补充建设的方式丰富园区内现有的部级,省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制作精品课程申报网站和课程网站的工具,提供网上学习和教学参考。特别是面向园区内所有师生提供网络智能辅助教学平台及学生自主学习系统、校际选课及自选课程辅导系统等等。

4 建立校际网络共享平台的资源共享评价体系

园区网络建设篇12

自2002年以来,赣州驻市本科院校——赣南师范学院、赣南医学院先后都在赣州开发区高校园区启用新的校区。截至到2009年9月,进驻赣州开发区高校园区的高校及大中专院校已达7个,园区内各院校所设专业学科门类齐全,涵盖了理、工、文、医、经、教等多个学科,高校园区的建设初具规模。与园区内硬件资源建设高速发展不成正比是园区内各院校的教学资源共享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对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应用还不够充分

各校都拥有各个特色的教学成果奖、实验示范中心、品牌专业、精品课程、优秀教材和优秀多媒体课件,但由于受到知识保护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往往评完即止,最多仅受益于其所在学校,造成优秀教育教学资源闲置现象严重。

1.2教育教学资源重置现象严重

虽同在一个高校园区,但由于各校间意识上的“围墙”仍未打破,校际间的教育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和低层次的重复开发。

1.3教育资源共享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重视

目前,赣州高校园区内各学校之间没有开展校际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相关探讨,缺乏合理的高校园区网络共享平台的共建共享模式,对校际间的网络共享平台全方位、可持续建设的体制和方法的研究尚为空白。

随着各高校校园网建设的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对教育资源的共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赣州高校园区网络共享平台的建设,是实现区域性高校资源有效共享的途径之一,是构建整个赣州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的战略重点。

2 建设目标

如上所述,赣州市高校园区内各院校所设专业学科门类齐全、涵盖面广,在教学资源和文献信息的建设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本文所提出的赣州高校园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目标就是充分利用网络共享平台来实现教学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主要将实现以下几个建设目标:(1)探讨高教园区教学化建设新模式;(2)建设统一开放的信息标准;(3)形成特色鲜明的高校园区公共教育服务平台;(4)推动园区内各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该共享平台的建设实施将会为各院校发挥自身的优势特长、校际间互通有无提供桥梁,有利于集合园区内各院校的专业特长,形成赣州高校园区特色的教学、科研、学习、讨论的知识管理平台,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 建设思路

笔者建议以部级和省级优秀大学城资源共享平台的运作为先导,结合江西省内各知名高校园区的网络共享平台建设经验,建立一套机制灵活、形式多样、实际操作性强、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园区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的有效管理和运作模式,并进一步阐明大学城内校际网络共享资源知识产权的限制和共享的关系、优质教学资源的协作模式和共享机制。

3.1网络中心资源建设的目标需求

首先,是开展省内大学城共建高校网络共享平台建设的现状和用户需求调查。在了解各个学校对网络共享平台建设和应用的态度、方法、投入、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共享平台建设的现状、期望、设想和建议。

其次,是规模化的定位。调查师生的需求,了解教师所希望的网络共享模式,了解教师对资源共建共享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对网络共享资源的利用现状和期望。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来,实现网络共享平台的规模化建设。

3.2各院校的信息整合与应用开发

首先是信息的整合。校际间的资源整合需要实行统一技术标准和规范,需要协同联合建设。笔者从数字资源的共享范围、利用深度、有效期的角度出发,考虑数据加工、存档、存取、管理等标准。

3.2.1信息资源的存档

该平台信息资源共享主要包括网络资源的共享、图书资源的共享、实验设备资源的共享、跨校区选课等。其中涉及信息资源存档级别的设置,中心资源或结点资源存档位置的选择、信息的利用方式、存档的密级和版权的保护等等。

分布式多结点用户使用的技术支持。包括解决:海量信息存储、吞吐量、网络与数据安全、海量用户数接入、信息检索、计算能力等等。需要充分考虑信息扩客与发展节点接入等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3.2.2公共平台的协作活动

加入该平台建设的联盟单位需要建立联合建设领导机构。负责协调园区内各院校子资源的建设发展,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如有些高校园区开展了针对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协调采购、合作编目、编制联合目录,馆际互借和共同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等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活动。

可以说存档是信息资源的建设基础,大用户数接人技术是运行的保障,协同服务是发展的根本。

其次是应用开发。要进一步推动园区内各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发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面向节点用户的应用软件设计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各校联合建设或补充建设的方式丰富园区内现有的部级,省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制作精品课程申报网站和课程网站的工具,提供网上学习和教学参考。特别是面向园区内所有师生提供网络智能辅助教学平台及学生自主学习系统、校际选课及自选课程辅导系统等等。

4 建立校际网络共享平台的资源共享评价体系

园区网络建设篇13

二、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21世纪的企业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必将走向信息化,企业间的竞争将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因此,在当今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进程,促进企业在风云万变的市场中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再生金属园区作为一个企业集群的存在,整个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

再生金属园区整体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面广、针对性强,与局部计算机应用有着极大的不同,其原因可概述为:

局部计算机应用是交钥匙的工程,而整体信息化系统不是交钥匙的产品。它需要决策者们自己动手建造。

园区整体信息化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的系统工程,建立整体信息化系统的关键在于"整合",整合不是简单的数据叠加,信息资源是通过共用和挖掘才能利用的,并且要使信息资源转化为生产力。

园区整体信息化系统是复杂的人机系统。它从各个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园区管理服务出发,综合考虑园区中的人、技术和管理的作用,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等,实现园区内企业经营全过程中的信息流、物质流和价值流的有机集成和优化运行,并在工程质量、成本、进度等方面达到总体最优,提高园区内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因此,园区的整体信息化建设对促进本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快信息化进程,推动整个路桥区乃至台州市的工业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信息化系统建设目标

台州市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基地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实施园区电子政务工程,推进内部办公自动化、公文交换无纸化、管理决策网络化、公共服务电子化、园区安防数字化。

具体目标:1、园区管委会建成内部办公网络,推进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2、以园区管委会为枢纽、上联路桥区政府、横联区各相关业务单位、纵向下联所有入园企业,融入统一的政府专网平台,推进公文交换电子化;3、建立园区管委会网站,通过网络开展"一站式"公众电子政务服务,提高效率,公开办事;4、与司法、安全、人口、财税、建设、环境管理、环卫、海关分关、检疫等部门建立数据接口,便于入园企业网上办事;5、建立园区统一的安防系统平台,提供入园企业安防接口,建立园区公共区域安防系统,建立园区安防管理中心。

四、信息化系统建设原则

产业基地园区信息化建设应遵循"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统一管理、统一标准,资源共享、讲求实效,共同建设、加强协调,信息共享、安全保密"的指导原则。

五、信息化系统组成

根据园区信息化系统实现目标,信息化建设任务主要包括:建设信息网络系统和电子信息资源库,监控中心、网络数据中心、安防数据中心,抓好数据安全保密工作,开展广泛的电子公文应用。

(一)信息网络系统

要“三网”并进,建设好园区信息网络系统。“三网”,即园区内部各行政业务部门的办公业务网(简称内网)。以因特网为依托的园区公众信息网(简称外网)、外网是园区各单位访问国际国内互联网信息的接入网,是园区与公众的网络沟通渠道,是对公众的电子服务窗口。为园区提供安全保障的安防网。

1.内网。内网,今后主要分布在行政办公区域,针对入驻园区各行政业务部门的实际工作需求统一规划建设,同时为各入园企业预留接口。在实施过程中充分与各行政业务部门沟通,获取各部门当前使用系统的接口、规范等。要明确工作计划,按步骤、阶段性的开展内部办公自动化,逐步实现公文处理电子化、业务管理智能化、信息管理网络化。

2.外网。作为园区各企业、各个行政职能部门登陆Internet的网络,与内网进行隔离。

3.安防网。主要布局在行政办公楼内部,在园区内以光纤为传输途径,连接到各个前端安防点;同时给各个企业预留相关安防接入节点。

(二)电子信息资源

将业务信息资源组织存储,建成跨部门的,为园区企业和全社会提供广泛数据服务的电子信息资源库。

建立和完善电子信息资源库是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既要重视硬件(软、硬件设备的购买、开发),同时也要重视软件(信息资源的累积、管理、使用)。建成后各行政管理单位和园区企业可以利用内部信息资源,逐步将办公信息、管理信息、业务数据电子化,建立体系完善、标准统一、内容实时、流程规范的动态信息资源库。

(三)系统运行中心

为了保证资源和信息共享,对信息系统实现统一管理,信息系统运行中心包括一个监控中心、一个网络数据中心。

1.监控中心。监控中心是作为整个园区监控的管理、控制、存储中心。在监控中心可实时监控到金属园区的周界、道路、园区入口情况,为园区做到封闭式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同时在监控中心设置大屏幕显示设备,可为前来参观的各界人士提供一个展示园区的平台。

2.网络数据中心。网络数据中心将作为整个园区的布线中心机房、网络中心和数据存储中心。在此中心园区的内部、外部数据均在此汇聚、转发。整个园区与运营商在此形成接口。数据中心还有各类引用软件系统的服务器,如:OA、Mail、Web、认证、通讯、防毒杀毒、域控、数据库等。

(四)安全保密

信息化系统建设,安全保密是重中之重。在建设过程中要遵循国家标准,遵守国家的技术要求和管理规范,建立完整的安全体系。

(五)业务应用

要有针对园区企业与行政管理部门间的工作特点,开展各项系统建设和应用开发工作,形成满足各个相关使用者要求的系统。

要重点推进的应用项目包括:内部办公系统、公文、信息无纸化传输系统、多媒体应用系统、电子商务系统、业务办理网站系统、公众电子政务服务系统。

六、信息化系统实施

根据建设方的意见要求,已经对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特点,我司对于园区的信息化做如下规划:

其中面向业主的主要是主要集在应用层面,其中包括了服务、管理、监控三个方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