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业务管理实用13篇

园区业务管理
园区业务管理篇1

收录日期:2017年3月28日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经济新常态,“新常态”效应凸显。工业园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与此同时,近年来全国各地各种类别的工业园区遍地开花,但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产业协同发展度低、土地集约利用及区域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进行产业园区配套及物业服务研究,解决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影响园区建设及发展的问题。

一、园区发展基本配套系统

安全保卫系统:主要包括产业园区总体安全环境的管理;对入驻企业的管理;车辆交通及道路管理。

公共设施维护系统:主要包括房屋管理与维修养护;共用设备管理(给排水设备管理、供电设备管理、消防管理);共用设施的管理。

环境绿化及保洁系统:主要包括宿舍、厂区及产业园区公共部分以及公共设施的日常保洁工作;产业园区公共绿地的维护和保养工作。

宿舍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对宿舍入住人员的管理,制定员工入住流程,规范宿舍管理;加强宿舍公共财物的维护管理等。

园区生活娱乐系统:主要满足入驻企业员工的日常生活以及休闲娱乐的需要;满足会议、培训及接待需要等。

二、完善的日常物业管理服务

(一)安全保卫系统

1、总体安全环境管理。严格管理保安队伍,保安巡查员统一着装、佩戴明显标志,文明值勤,言语规范,认真负责,对园区进行24小时值班及巡逻,制定详尽巡逻路线及频次;对危及人身安全处设有明显标志和防范措施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在出入口处对来访客人进行登记,控制园区内流动人员数量,防止推销人员散发广告传单或无关人员流窜;遇有突发事件,可以立即调配人力和物力集中支援;制定应急准备和应急措施方案等。

2、入园企业的管理。建立与入园企业的日常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入园企业的需求,并做好入园企业的沟通工作,使之能配合物业管理工作。

3、车辆交通及道路管理。园区停车场管理有序,排列整齐,机动车辆出入有登记;非机动车车辆按规定位置停放;每天巡查园区内道路,确保道路通畅,路面平整;井盖无缺损、无丢失,路面井盖不影响车辆和行人通行及员工的日常生活。

4、科学管理。记录全面的事件日志,针对事故多发地加强巡逻及监控,消除安全隐患。

(二)设备设施维护系统

1、房屋管理与维修养护。主出入口设楼宇平面示意图,幢标号标志明显;定期检查外墙,确保房屋外观完好、整洁,外墙面砖、涂料等装饰材料无脱落、无污迹;空调安装位置统一;设立小告示板,及时通报相关事项。

2、共用设备管理。基本原则:一是以预防为主,坚持日常保养与计划维修并重,使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二是对房屋设备做到“三好”、“四会”和“五定”。三好是指用好、修好和管理好重要的房屋设备。“四会”是指物业维修人员对房屋设备要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五定”是对房屋主要设备的清洁、、检修要做到定量、定人、定点、定时和定质;三是实行专业人员修理与使用操作人员修理相结合。以专业修理为主,同时设备的使用操作人员参与日常的维护保养和进行部分的小型维修;四是完善设备管理和定期维修制度。制定科学的保养规程,完善设备资料和维修登记卡片管理,合理制定定期维修计划。

(1)给排水设备管理。管理目标:细心保养,确保给排水设备、阀门、管道工作正常,无跑冒滴漏,方便员工生活。供水设备(包括蓄水池、供水泵、管网、水表、阀门等):对生活水泵、给水管网定期检修及防腐保养,确保供水设备运行正常、设施完好、无渗漏、无污染;每天两次巡视水泵房、给水管网、屋顶水箱;水泵、水池有严格管理措施,无污染隐患;生活用水的水质符合卫生标准;停水提前一天通知用户。排水管理:每天巡视排水管道等设施,确保排水、排污管理通畅,无堵塞、外溢现象;汛期道路、车库、设备房无积水、浸泡发生;每年一次清理化粪池、污水井;遇有事故,维修人员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抢修,无大面积跑水、泛水、长时间停水现象。

(2)供电设备管理。供电设备(变压器、电表、供电线路、总开关、户外型负荷开关、户内型漏电保护自动开关、避雷针等):建立24小时运行和维修值班制度,及时排除故障;每天检查供电线路,确保正常供电,道路、楼道等公共照明完好;建立配电室巡查制度(每班巡查一次,每月细查一次,半年大检修一次),并做好运行记录;停电提前一天通知各用户;临时施工及住(用)糇靶拗贫临时用电管理措施;发生地震、火灾、水灾等情况及时切断电源;备用应急发电机随时起用。配电房管理:由机电技术人员管理和值班,无关人员禁止入内;建立配电运行记录,每班巡查1次,每月细查1次,半年大检修1次,查出问题及时处理,并做好记录;室内照明、通风保持良好;操作开头的标志明显,停电拉闸要挂标志牌,检修停电,更应挂牌;操作及检验时,必须按规定使用电工绝缘工具、绝缘鞋、绝缘手套等。供电设备的正常维护和保养:观察种类仪表、电压是否正常,使用电流的变化情况,高峰用电时的电流数值,三相电流是否平衡,对照值班记录检查分析有关差异;核对各个支路的实际负荷是否与装设的保护元件整定值相符合;配电箱固定是否牢固,箱内器件是否完好无损,各闸具的接头有无松动,操作是否灵活,刀刃及接点有无烧伤,导线绝缘是否老化、变脆,熔断器有无焦痕;导线绝缘是否良好,各类绝缘导线的绝缘是否老化,各接头处无烧焦、变脆,绝缘包布有无失效,接头之间有无腐蚀现象;金属管连接的地线是否良好,有无虚脱或腐蚀,各种管路固定是否牢固。管子接头有无脱扣拔节现象,管路有无塌腰变形;各用电器具是否牢固;各种地板的接地电阻是否符合规定。

(3)消防管理。消防系统设施设备齐全,完好无损,可随时起用;制订突发事件应急方案;消防管理员接受严格正规的培训。建立日常防火检查制度,每周一次检查消防系统设施设备,每月全部检查一次,及时发现并消除火灾安全隐患,确保消防设施齐全、完好,标识完整,可随时起用;在明显处设立消防疏散示意图。照明设施、引路标志完好,紧急疏散通道畅通无阻;全体管理人员掌握消防设施设备的使用方法并能及时处理各种问题;组织开展消防法规及消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明确各区域防火责任人;建立义务消防队,制订突发火灾应急方案;每年举行一次消防演习,增强应急技能、提高业主消防意识。

(三)环境保洁系统。环境卫生管理的目的是净化环境,给园区全体员工人提供一个清洁宜人的工作、生活环境。管理标准:垃圾箱、果皮箱等环卫设备完备;标准化保洁(专职人员及清洁卫生责任制);垃圾日产日清,定期进行卫生消毒灭杀;园区公共部门共用设施无蚁害;园区内道路等共用场地无纸屑、烟头等废弃物;房屋共用部位保持清洁,无乱贴、乱画;楼梯扶栏、天台、公共玻璃窗等保持洁净。

(四)绿化维护系统。制定绿化管理标准,定期对园区绿化进行浇水、施肥、修剪、杀虫等工作;对园区绿化进行改进、栽种;绿地无改变使用用途和破坏、践踏、占用现象;花草树木长势良好,修剪整齐美观,无病虫害,无折损、无斑秃;绿地无纸屑、烟头、石块等杂物。

(五)产业园区文化活动系统。创造一个和谐、文明、舒适的生活环境。在一年里,特别是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组织园区员工参与开展各种积极向上的文艺活动,使全体员工拥有一份归属感。

三、园区基本物业管理主要内容及人员配置

以300亩园区面积,三个出入口为例:

(一)安全保卫系统。在两个主要出入口要求有保安24小时在岗值班;同时,要对园区进行24小时巡逻,制定详尽巡逻路线及频次;对公司内部车辆及外来车辆进行管理,确保道路通畅。根据园区总体管理的需要,保安主要负责园区主要三个出入口值班管理以及园区巡查,每班6人,总计需要18人,每人费用30,000元/年/人,该项每年预计需要费用54万元。

(二)设备设施维护系统。给排水设备管理:供水设备(包括蓄水池、供水泵、管网、水表、阀门等);供电设备管理:供电设备(变压器、电表、供电线路、总开关、户外型负荷开关、户内型漏电保护自动开关、避雷针等);配电房管理;消防管理:消防系统设施设备齐全,完好无损,可随时起用。

园区业务管理篇2

截至2013年底我国分布于各地的部级产业园区共有482家,高新区实现全口径生产总值6.6万亿元,占全国gdp的10.4%。产业园区集聚了丰富的创新资源,有着优化的发展环境,成为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旗帜[1]。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对产业园区知识产权服务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产业园区管理机构需提升园区科学发展水平,创新园区发展模式,培育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良好保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1 产业园区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现状

近年来产业园区在知识产权服务工作方面尽管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仍然存在着与经济、科技的联系不够紧密、体制机制不健全,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园区发展重经济指标,轻知识产权保护运用

目前,产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管理机构在前期的招商引资及后期的管理服务过程中,更加注重企业的规模、税收等经济效益,相比而言,对企业的知识产权产出、运用、保护等方面重视程度不足。除少数如中关村自主示范区之类的先进园区外,大多数园区管理机构在园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管理等方面存在缺失,缺乏园区知识产权战略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未形成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

1.2 知识产权服务专业人员不足,综合服务能力欠缺

国内产业园区一般针对特定行业建立,如软件、电子、通信等,因此,知识产权服务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行业特点及行业目前发展趋势,而且更要具备相关的知识产权服务知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运用、管理、运营等都要有一定的掌握。虽然各类产业园区基本上配备了知识产权服务人员,但人员规模有限,多为兼职人员,仅具备知识产权的基本知识,高端综合型服务人员稀缺。

1.3 知识产权管理服务多头分散,缺乏有效整合

当前产业园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多样化显著,包括技术转移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知识产权维权中心、知识产权服务站等,部分地区知识产权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版权局等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甚至在园区内也设立了相应的办事机构。多头、分散的服务机构一方面降低了管理效率和服务效果,削弱了财政投入引导作用[2];另一方面导致企业在具体知识产权服务需求时不对口、不便捷,增加了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成本。

1.4 企业服务需求掌握不充分,主动服务意识淡薄

对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多数园区管理机构主要关注企业申请了多少专利、取得了多少著作权、获得了多少技术合同收入等容易出政绩的亮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引导工作关注薄弱,对企业具体的知识产权服务需求了解不充分,不能及时掌握其知识产权服务诉求,没能主动承担起帮助企业保护、运用、维护知识产权,将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服务职能,不能很好的协助企业充分挖掘、利用其获得的各类知识产权。

1.5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薄弱,服务内容相对单一

园区知识产权工作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的建设。当前园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在系统化、多元化、综合化方面还相对薄弱,提供的服务主要以基础性的信息咨询、知识产权培训、维权援助等为主,较少涉及行业知识产权预警分析、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等高端知识产权增值服务,涉外知识产权产权事务处理能力尚未形成,此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方式、发展方式等,还未形成有效的体制、机制。

1.6 知识产权服务供需环境建设不足,纽带作用未完全发挥

作为园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沟通、协调、组织作用的园区管理机构,目前还未充分发挥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园区企业之间的架桥人作用。一方面未能有效引导企业知识产权服务需求,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保护应用工作方面尚有不足,激活知识产权服务需求市场。另一方面在吸引实力显著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入驻园区,培育知名、高端、全流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方面有待加强。

2 园区知识产权服务提升对策

产业园区管理机构,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园区企业及园区快速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知识产权服务良好环境,提高知识产权服务效率:

2.1 健全知识产权工作机制,搭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知识产权交流合作平台

园区管理机构紧密结合当前全球化下企业紧迫提升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能力的需求,采取由专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主办,政府大力支持的模式,邀请业内专家作为专题演讲嘉宾,围绕企业遇到的知识产权热点实务问题,提供国际知识产权专业服务资讯,为企业和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进行信息交流、开展项目合作搭建新平台,支持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

2.2 强化园区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引导知识产权新思维机制建设

园区管理机构今后工作中要引导企业全面加强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管理,深入了解如何在国内外市场上实现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建立与企业事业战略相协调的知识产权战略,合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参与市场竞争,切实提高知识产权效益。引导企业在知识产权创造过程中提高市场意识,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知识产权交易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3 探索知识产权服务激励机制,调动、优化知识产权服务资源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服务激励机制,引导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园区内企业提供优质、高效、价廉的专业知识产权服务。采取“专利服务券”等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满足小微企业服务需求,园区管理机构与具有优质服务质量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签订知识产权服务购买协议,专门为园区内的中小微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服务。同时,引导同一产业领域内的园区企业成立知识产权联盟,构建交叉许可专利池,更好得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效益,大幅提升知识产权防御能力。

2.4 加强专业服务机构交流合作,拓建便捷高效服务渠道

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网络,需加强各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协调配合,形成资源互补、服务互补、优势互补的创新支持系统格局。与高校、科研院所、咨询公司、风险投资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加强联系,将其纳入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中,形成一个联动的整体,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为企业提供内容全面的可靠的服务,使企业更加专注于其核心技术的开发和核心业务的发展。

2.5 强化知识产权专业知识学习交流,提升自身服务能力

加强知识产权专门人才的培养,加深知识产权相关业务知识的了解,如知识产权管理新思维机制、专利运营关键理念、知识产权交易重点等。加强对国内外知识产权发展动态、政策和重点行业、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为政府部门制定科技、经济和产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充分发挥园区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的作用,定期举办各类知识产权培训讲座,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与咨询,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

2.6 营造企业、服务机构交流环境,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质量

为园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通风”环境,组织园区企业之间联谊和交流,促进企业之间的集体学习、经验交流和社会互动,产生创业者之间能够相互交流和协作的乘数效应。同时,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社团组织作用,鼓励知识产权行业协会吸收园区企业入会,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切实维护园区企业合法权益。支持、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搭建各类中小微企业会员交流平台,开展专利信息共享、协同运用、管理咨询等活动。

【参考文献】

园区业务管理篇3

 

如何构建园区服务平台将产业园区相关的各类公共服务有效整合、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园区管理运营的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基于此,本文提出基于集成管理(Integrated Management )理论来研究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主要包括平台架构、运营模式、服务方向。

 

1 集成管理理论简介

 

集成管理是一种强调效率和效果并重的管理模式,其核心是运用集成的思想和理念指导管理行为实践,突出了系统一体化的整合思想。包括:要素相容与要素互补原理、系统界面与功能结构原理、功能倍增与集成效应原理等集成管理原理。

 

首先,要素相容性与互补性原理,证明了集成管理是系统整体寻优的过程。其中,相容性原理反映集成要素间内在联系的重要规律。用公式表示为:

 

其次,系统界面与功能结构原理证明了集成管理是集成要素机制完善形成、功能结构再造重组的过程,是系统的再造与创新。集成界面的性能反映集成要素联系的机制,集成要素间的信息、能量、物质之间的相互交流是由集成界面来完成的,集成体的具体功能也是通过界面来实现的,集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互制约且相互联系,实现了功能决定结构,同时,结构支撑功能。

 

最后,功能倍增与集成效应原理证明了集成管理是系统功效倍增的过程,系统整体功能倍增说明了局部规则导致系统宏观变化的法则,也说明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规律。集成效应是指整体功效将会大于各单项要素功效的数量叠加,通过运筹学理论分析,假定有n项要素集成,fi是第i个要素的目标函数,可得出:f≥f。

 

2 基于集成管理理论的产业园区管理运营总体框架设计

 

集成管理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主要是涵盖四个领域: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手段,以管理主体为核心原点,管理对象、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手段构成图示的三个坐标维度(图一所示)。

 

用数学公式以函数形式来表示集成管理总体结构的内部相互关系如下:假设集成管理系统用Y表示,用xe,xd,xf,xs,分别表示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内容,集成管理系统Y的结构就可表示为:z=Y{xe,xd,xf,xs},由于xe,xd,xf,xs四个要素直接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关系,则有F(z)=f(xe,xd,xf,xs)。同时,因为xe,xd,xf,xs又分别含有诸多相关要素,且这些要素之间是关联互动的,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各自的函数关系:

 

F(xe)=f(l1,l2,…,lm),m代表管理主体决策因素的数量;

 

F(xd)=f(d1,d2,…,dn),n代表管理对象涉及的要素种类数量;

 

F(xf)=f(f1,f2,…,fp),p代表管理方法的数量;

 

F(xs)=f(s1,s2,…,sq),q代表管理手段的数量。

 

产业园区的管理运营中,以管理集成理论的总体框架来分析,包括如下:

 

①管理主体是指拥有管理权力,承担管理责任,决定管理方向和进程,园区管理运营的主体是产业园区管委会等服务运营机构,管委会负责制定园区产业经济发展计划和园区建设规划、负责园区设施的建设与管理、负责园区招商引资、对外经济合作事项、劳动人事、财政税收、工商行政、公共安全等工作。

 

②管理对象是管理过程中面向的相关要素,园区的管理对象为产业园区内的众多企业以及园区本身相关要素。

 

③管理方法是指管理过程中运用的手段、方式、途径和程序等的总称,园区管理方法中产业园区的运营管理模式是重要的方法,从产业园区的管理运营模式上看,可分为行政主导型、公司治理型和混合型,园区的管理运营模式详情见表一所示:

 

④管理手段是保证管理方法发挥作用的工具,园区管理手段是对企业以及园区本身提供的各种管理制度及公共服务,包括行政审批、税收奖励、租金补贴、法律咨询、技术研发、知识产权、市场推广、检验检测、投融资等,其中包括了大量的产业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平台能有效帮助园区实现管理功能、顺利达到管理目标。

 

通过利用集成管理理论对产业园区的管理运营总体框架的分析研究,梳理了相应的联结关系,反映了各个要素间相互协调匹配以及对整个管理系统构成的影响,同时,在此分析中也能看到,园区服务平台是产业园区管理运营中重要的管理手段和管理目标实现的载体。

 

3 基于集成管理理论的园区服务平台的服务方向设计

 

平台原指一种支撑物体,也可以认为是特定活动的运行基础,园区服务平台是为产业园区集成管理要素提供支撑和运营基础的软硬件环境,是管理运营的重要载体,是发展和提高产业服务水平和层次的综合服务平台。园区服务平台具有信息查询、技术创新、质量检测、法规标准、管理咨询、创业辅导、市场开拓、投融资、人才服务、设备共享等作用,可分为保障公司日常经营和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两大方向。

 

园区服务平台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面的服务和帮助,以产业创新链的每个环节的特定需求为例,分析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在企业研制新品过程中的作用,如图二所示以平台为载体和纽带,提供技术、管理、市场、人才、品牌等公共服务,促进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

 

在产业园区企业的运营和发展过程中,通常会需要如下问题:缺乏创新技术信息面临知识产权风险、缺乏基础设施环境、成果转化难度大、产品稳定性、适用性问题、资金短缺、产品市场推广难度大、人力资源不满足发展需要等,有效产业园区的公共服务能够全部或者部分解决单个企业想做而无法(无力)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的企业日常经营和创新发展两大方向的公共服务能够为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 基于集成管理理论的园区服务平台的架构设计

 

随着国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国家支持鼓励对方政府加大产业公共服务的扶持力度,各地园区服务平台也相继投入建设,因此,相关厂商也推出了各自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方案,但是,由于平台的建设商多来自IT企业或者系统集成商,其平台方案多以IT系统的架构为主要部分,往往只重视平台建设,忽略后期的运营。

 

本文尝试把IT系统、网络支持、平台运营、资源整合以及推广模式几个要素利用集成管理理论的方法,设计一个建设发展与推广运营能够相互支撑、持续发展的平台架构(如图三所示),以整合内外部资源为基础,以完善机制为支撑,以宣传推广为手段,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功能完善、服务规范、持续运营的目的,实现建设与运营的有效衔接。

 

根据产业园区的多种运营模式,园区服务平台也包括三种不同的运管模式:公益性、非营利性和市场化。园区

 

服务平台是公共服务资源聚集、互联互通、服务协同的平台。

 

5 基于集成管理理论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营的建议

 

为了更加高效地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同时,提高产业园区运营的自身实力,园区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应该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有一个系统的策略组合。通过对信息化手段和网络支持、服务资源整合、推广运营的有机融合,本文将提出如下对园区公务平台建设与运营的建议。

 

①遵循建设运营规律,确定综合战略发展目标

 

树立系统意识,根据园区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规律,按照政府、园区、市场、企业等多个管理要素的客户需求,提出切合园区自身实际的平台建设发展目标,满足多方面的期望。

 

②为各类客户提供高水平服务,奠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的基础

 

充分挖掘政策支持、国家补贴、市场化运营、科研合作、志愿者行动等各种服务资源,通过合作试点、经验总结、完善建议、合作推广等方式,有针对性的为各类客户提供服务,按照“边建设、边服务、边运营”的原则,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平台各项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模式,扩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质量,为公共服务平台奠定坚实的建设和运营基础。

 

③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实际导向,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本着为园区创造“开放、合作、发展、共赢”的管理运营招商环境,为企业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证”的服务,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应该协同服务、资源共享、统一形象、规范标准,增强公信力,增加宣传力度,扩大服务面,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 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完善服务体系。

 

④发挥服务平台的信息化辐射和带动作用,提供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服务

 

加强信息化综合集成,建立信息平台,为跨专业领域、跨业务职能、跨不同地域的人员协作提供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的准确、及时、共享、高效等线上优势,同时,结合线下企业对接具体服务的方式,实现线上交流沟通,线下服务对接,一方面扩大服务的辐射面,另一方面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资源。

 

⑤充实服务资源,持续完善资源库建设,巩固发展实力和基础

 

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的主要任务就是集聚各类资源,完善资源库,各类服务机构是服务资源的重要来源,包括三类服务主体:公益性的服务组织、非营利性的服务组织和市场化的服务组织,涵盖到政府机关、公益机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商(协)会、专业性市场化服务公司等,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企业服务体系,巩固发展实力和建设基础。

 

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提升运营管理团队素质

 

一是建立管理制度,对工作流程、项目管理、考核评估、资金使用和质量监督等环节进行明确的规定;二是建立工作调度机制,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管理运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建立监管制度;对建设、进度、资金使用等进行监管,加强管理、监督和检查。同时要加强人才培训,加强服务平台管理运营人员的培养,不断提高团队的业务水平和人员素质。

 

⑦严格规范服务流程,制定考评标准,确保服务质量

 

落实平台管理运营责任制,提高服务绩效考核的可操作性和透明度,建立协同服务、耦合反馈控制系统,明确制定服务机构合作选择标准,严格执行合作选择和服务考评标准,保证提供服务的质量,坚持切实、规范、高效、质优的质量方针,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

 

⑧以市场运营为目标,完善服务产业链

 

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政府倡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组织调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化运营的优势,推动服务平台与企业需求对接,打造和完善园区服务的产业链,确保公共服务中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资金服务、市场推广各个环节有效结合。

 

6 结束语

 

园区业务管理篇4

二、立足本职,抓好分管,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1.各项经济指标任务完成。预计全年实现产值130亿元,同比增长15.1%。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2% ,同比增长2.1%,比目标任务14.1%增加0.2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8%。预计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亿元,预计全年完成税收9000万元,同比增长12.5%。

2.大力推进招商工作。三季度已完成市外到位资金42万元(其中:市外固定资产投资17.4万元;省外资金到位24.6万元),占全年目标任务40亿元的105%;预计全年完成市外到位资金47万元。预计全年完成新签约宏泰锅炉、盛泰元环保、 银欧女鞋、科迪锻业等项目10个,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11%。新开工项目8个,新竣工投产6个,包装重大项目9个。

3.创新创建工作顺利完成。今年3月省政府正式认定沿滩工业园区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1月,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成功通过省科技厅备案。今年园区新引入孵化企业33户,正在全力创建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园。

4、密切联系服务企业。根据区委联系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的部署,印发了《党员干部联系企业和重大项目工作实施方案》,每个月至少一次及以上全覆盖的企业走访调研,及时收集解决企业问题,采纳建议,帮助企业克服生产经营困难。组织了园区企业用工专场招聘会1场、银企对接会1次,解决企业问题100余个。

三、自觉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园区业务管理篇5

物流园区是为了实现物流设施集约化和物流运作共同化,或者出于城市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合理化的目的而在城市周边等各区域,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群与众多物流业者在地域上的物理集结地。共同的信息平台、一体化结算和规模化集约化的运作方式是物流园区的重要特征。物流园区将物流设施和不同的专业化企业及参与者聚集起来,通过市场化的运营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并达成其价值链上各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最终实现物流园区的整体价值。

1 物流园区价值链的组成要素

物流园区的建设是物流园区的开发、运营管理及实现盈利的整体过程,也是物流园区的价值创造与实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物流园区的开发主体、运营管理方、物流园区的入驻企业、所有物流园区外的物流服务需求者(即物流客户)以及政府均参与到物流园区的价值链运作中,成为物流园区价值链的组成要素。

1.1 物流园区的开发主体。物流园区的开发主体是指具体负责物流园区土地征用与开发,完成物流园区内各项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主体。物流园区的开发主体可以是一家企业,也可以由多家企业共同组成;可以是国有企业,也可以是私营企业。

1.2 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方。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方是指物流园区建设完成,开始投入运营后,具体负责物流园区日常管理工作,为入驻企业提供服务的企业。在实际运作中,物流园区开发主体往往自己从事物流园区的经营管理或者聘用第三方实施管理,即经营管理方是开发主体或其聘用的第三方。由于其获得利润的渠道一致,且都依靠物流园区的长期稳定运营来获取利润,因此,可以将开发主体和经营管理方归为一方。

1.3 物流园区的入驻企业。物流园区的入驻企业是指在物流园区开发完成后进驻物流园区的各类企业,既包括物流企业,也包括工业企业和商贸企业等物流服务需求企业和后勤配套服务企业。其中,物流企业是物流园区的入驻主体。入驻园区的物流企业在物流园区内自主经营,为其物流客户提供服务,获取收益;物流需求企业是指为本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即自营物流的企业;后勤配套服务企业指为物流园区提供后勤保障及相关配套服务的部门,如加油站、汽修、餐饮、金融服务等。物流园区的入驻企业是物流园区运行和发挥各项功能的核心。

1.4 物流园区外的物流客户。物流园区外的物流客户是指没有入驻物流园区的物流服务需求者,包括工业企业、商贸企业等一切需要物流服务的主体。他们是否选择物流园区内的物流企业为其提供服务,直接决定着物流园区入驻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而决定物流园区的经营状况。

1.5 政府。在物流园区建设及运营过程中,政府主要发挥着宏观规划与管理作用。政府是物流园区开发用地的提供者,也是物流园区项目的审批者。同时,工商、税务、海关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直接为物流园区的开发主体、经营管理方以及入驻企业提供各种支持与服务。此外,政府通过出台各种相关政策,为物流园区的运营提供了重要的政策环境。

2 物流园区价值创造主体的利益诉求

2.1 物流园区开发主体的利益诉求。物流园区的开发主体所追求的价值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物流园区的地产开发价值,即物流园区的硬件设施设备进行出租或转让所获得的收益;另一部分是物流园区运营过程中,随着物流地产开发与物流服务及其他相关配套服务的一体化发展,物流园区开发主体获得的物流地产增值后入驻方的承租收益,即商业地产收益。尽管这类收益与普通的商业地产开发收益有很大差别,但是,当物流园区进入稳定运营状态之后,随着相关企业的入驻和物流设施的日趋完善,其持续经营所带来的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同样非常可观。

2.2 物流园区入驻企业的利益诉求。物流园区入驻企业的主体是物流企业。物流企业进驻物流园区的目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物流园区聚集物流活动的各种功能,尤其是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的优势,扩大业务规模,获取更多利润;另一类是借助物流园区所提供的各种设施设备租赁与管理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在扩大业务规模时所必须的物流基础设施设备的投资成本,以满足降低成本的需求。因此,物流园区入驻企业的利益诉求,集中体现在物流园区为其提供物流设施设备的共享以及优质高效的物流管理服务,满足其追求物流活动价值最大化的要求。简单来讲,物流园区的入驻企业追求的是物流经营价值。

2.3 物流园区外的物流客户的利益诉求。物流园区外的物流客户的利益诉求,主要是在物流园区内的设施设备支持及集约化、规模化的物流运作下,物流园区内的物流企业为其提供优质、高效、低成本的物流服务,满足其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业务外包的需求,即物流服务价值。

2.4 政府的利益诉求。对于政府来说,其利益诉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利益。由于物流园区的土地一般为政府所有,因此,土地出让收益是政府规划物流园区所能够获得的直接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是社会效益。物流园区的建设能够将本地区分散的物流企业和物流要素聚集起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不仅提高了物流运作的集约化水平,促进本地物流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促进地方经济进步,更带来了城市交通的改善和城市功能布局的合理化;此外,物流园区建设及运营能够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改善和发展质量的提升,这些都是物流园区建设的社会效益。这种社会效益最终反馈到社会环境的改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上,就成为政府的长远利益,也是政府支持规划建设物流园区的利益诉求的核心。

3 物流园区价值创造驱动机制的形成

基于物流园区内外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的利益诉求,其相互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共同构成了物流园区的价值创造机制。具体来讲,首先,物流园区外的物流客户需要园区内的入驻企业为其提供物流服务,二者之间的业务关系是物流园区内入驻企业的盈利保障;其次,物流园区内的入驻企业依赖物流园区的开发和经营管理者来为其提供物流硬件设施和配套服务,这是物流园区入驻企业向客户提供物流服务的基础,而二者之间的业务关系也是物流园区开发主体和运营管理方的利润来源;再次,物流园区的长期经营及其带动效应所创造的社会价值,是政府利益的着眼点。因此,物流园区的价值创造机制由以上三层价值创造活动来驱动,这三层价值创造活动是在两个主要过程中完成的,即物流园区的开发过程和运营管理过程。物流园区的价值创造活动以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为基础,实现以物流企业为主体的入驻方的聚集,体现了物流园区的地产价值和物流服务价值的双重特征。所以,物流园区的价值驱动机制是在物流园区的开发价值与物流经营价值整合的基础上,受到政府等相关利益主体的约束与补充所形成的复杂的价值系统。因此,物流园区的开发和运营要立足于为物流企业和物流服务需求方服务的特点,从价值链的角度实现各参与主体利益诉求。

4 促进物流园区价值驱动机制良性运转的对策

4.1 以项目策划为重点,进行物流园区的规划开发。在物流园区规划开发阶段,合理而周密的项目策划是保证其未来价值得以顺利实现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开发建设物流园区之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准确预测本地区物流市场的需求状况,明确物流园区的服务范围和目标客户;同时,科学地进行物流园区的定位,重点是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形成物流园区开发建设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未来物流园区建设的长期战略规划和设计方案。

4.2 以招商和品牌打造为重点,开展物流园区的营销推广。物流园区开发立项后,进入营销推广阶段,这一阶段一直伴随着物流园区从开始建设到建成投入运营的全过程,其主要工作是吸引物流企业入驻,即招商。前期,在物流园区开发过程中,针对物流企业应当大力开展宣传推广,让其充分了解物流园区的发展规划、发展前景和竞争优势,激发物流企业进驻物流园区的欲望,并与之签订进驻意向书。这一过程中,物流园区可以针对物流企业的特殊需求,为其提供专业化的设施和设备,从而增强物流园区对物流企业的吸引力。中期,在物流园区运营初期,除了继续招商并提高入住率外,还要做好物流园区的经营管理工作,建设物流园区统一的资源调度中心、统一的结算中心和统一的客户服务管理中心,为入驻企业提供一体化的物流管理服务,以真正实现物流园区入驻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实现物流园区资源的整合。后期,物流园区由建成运营初期进入持续经营阶段,此时的营销推广的重点是物流园区的品牌塑造与提升。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方应当高度重视管理服务能力的构建,重点打造运营管理方和入驻企业、入驻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在提高入驻企业满意度的同时,增强入驻企业对物流园区的依赖程度,形成稳定的客户资源。

4.3 以创新服务领域为重点,加强物流园区运营中的价值管理。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是物流园区最为重要的价值创造环节。物流园区运营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运营指物流园区的服务活动,如仓储、配送等;管理主要指物流园区的其他辅活动,如安保、物业管理等。其中,物流园区的运营活动是物流园区核心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除了传统的仓储、运输、配送等业务功能外,物流园区还应当构建起加工、交易、转运、海关报关以及金融物流、代采代售、信息等增值,积极尝试拓展服务领域的创新。包括基于产业联动的服务创新,如推动物流与商贸、物流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基于产业融合的服务创新,包括物流与金融、物流与电子商务的服务融合;基于多式联运的服务创新,如保税物流、口岸物流、国际物流的拓展服务等。以新兴业态带动物流园区功能升级和服务提升,为物流园区的各利益相关者带来更大的价值和回报。

参考文献:

[1] 倪明明. 基于价值链管理的物流园区运营模式研究[D]. 镇江:江苏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1.

园区业务管理篇6

1 引言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智慧城市所涵盖的领域遍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一项渐进的、分阶段逐步实施的庞大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即可实现,需要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地优化与完善。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表现形态,其体系结构与发展模式是智慧城市在一个小区域范围内的缩影,既反映了智慧城市的主要体系模式与发展特征,又具有一定的不同于智慧城市发展模式的独特性。

2 智慧园区建设动态跟踪及需求分析

2.1 国内智慧园区建设动态跟踪

目前,国内智慧园区建设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发达城市,现在已经或者正在建设的智慧园区达到十多个,包括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北京中关村创新智慧园区、无锡软件园智慧园区、苏州工业园智慧园区和绍兴纺织智慧园区等,见表1。

2.2 智慧园区建设需求小结

纵观上述园区信息化建设,可以看出:作为承载产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产业园区朝现代园区、新城市中心方向发展,园区信息化需求也因此逐步扩展为类城市综合体的需求。产业园区根据业务类型、收入规模不同,在组成主体和信息化需求方面均存在差异。产业园区的参与主体包括园区管委会、园区企业、公共配套和商贸配套,可归纳为政务服务、产业提升、生活服务三大类需求,其中:园区管委会的信息化需求主要集中在以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为基础的电子政务、园区管理、公共服务、商务促进等,园区企业的信息化需求主要集中在以创新发展和产业链协同为目标的生产管理、采购管理、营销管理、综合管理等几大方面,园区居民的信息化需求主要集中在以提升幸福感知为目标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从当前各类园区的发展来看,园区的经济类型是影响园区信息化需求的主要因素,园区信息化需求更多地集中在产业提升及政务服务上。

3 智慧园区发展目标及解决方案建议

3.1 智慧园区发展目标

智慧园区区别于数字园区的核心是通过更高效集约的方式,利用软件、服务、物联网技术来提高园区的管理水平、产业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服务水平。因此智慧园区的发展目标可概括为:网络泛在化、平台集约化、应用智慧化和运营社会化,进而助力实现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树立政府公众形象、促进园区产业升级、提升园区企业竞争力、提升园区居民幸福感知等五大目标。

3.2 智慧园区共性解决方案建议

从园区共性的信息化需求出发,不考虑建设周期长短,智慧园区的共性解决方案可概括为“1个门户、3大智慧应用、1个智慧基础”,具体如图1所示。园区内政务、交通、医疗、教育等应用应与园区外整个智慧城市的相关业务平台或者数据中心建立接口,不提倡自成体系,但可填充园区内的特色应用。

从细分功能模块看,面向园区管委会的应用可分为园区政务、园区管理、园区服务、园区商务等。以园区管理为例,基础设施管理、交通管理、安全管理、基础通信管理等属于园区管理中最为普遍的应用,属于首选模块,其他模块应该根据园区需求分步和有选择地实施。面向园区企业的应用可以分为产业应用和企业应用,从目前来看,园区的企业信息化需求更多聚焦在产业应用上,也就是特色行业应用上,根据园区的类型可以分为工业园区解决方案、物流园区解决方案、农业园区解决方案、文化园区解决方案、商务园区解决方案等。面向园区居民的应用可以分为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和安心服务四类,以公共服务为例,公共信息、园区交流互动、健康管理、预约就医等功能为常见功能。具体推荐功能如图2所示。

3.3 智慧园区特色应

用建议

4 结束语

园区业务管理篇7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整体目标下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组织,对财务管理进行处理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则是一种制衡系统,主要作用于企业财务管理运作机能和自我调节。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有赖于企业管理运行机制的高效与否。从理论上来说,财务管理体制的存在及发挥作用是以财务运行机制为依据的。在研究园区,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对园区经济发展及财务关系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是落实研究园区人才、资本和技术对接的重要基础。但从当前研究园区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来说,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园区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组织工作不够到位,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研究园区通常远离市区,在劳务纠纷,水电、防盗安全等方面政府会提供多方的支持,但整体来说研究园区的财务管理主要由管委会负责。管委会成员主要由政府主管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基本都是国家在编的事业干部,不少管理人员并非财务管理专业出身,在财务管理的组织工作方面有时候考虑不够全面和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区财务管理效率。另外,目前园区对财务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够重视的问题,对财务管理的投入不多,对监督机制的建设不够看重,导致研究园区监督机制不够完善,财务管理工作中提出的一些意见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和整改对研究园区财务管理运行质量带来了一定不利影响。

(二)财务风险意识较低,内部控制制度仍需完善

研究园区通常都具有较高的经济体量,在园区经济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果园区财务部门抗风险能力较低将会很容易给企业经济带来巨大负面影响。但从现在的研究园区财务管理运行机制来看,对财务风险的认识还不够,财务风险意识较低。另外,在研究园区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中,不少财务管理人员身兼会计和财务工作双重任务或者多个职务;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一些人员同时兼任操作员与审核员身份,内部控制制度的混乱容易导致职权超出控制范围,难以有效监督和审核财务信息与工作,导致做出错误的财务决策。

(三)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运行效率较低

随着研究园区建设不断现代化,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也随时提高,这种要求主要表现在财务管理应紧跟现代信息化发展需求,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程度。但在园区发展中,园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依然属于薄弱环节,传统的人工统计和人工查询在现阶段的园区财务管理及档案管理中还在继续沿袭,导致无法及时和到位地处理一些复杂繁琐的园区财务信息,对园区中各项财务信息及重要资料的记录不够准确,无法满足财务管理信息数据及园区项目资料种类不断增加的需求,促使园区建设和财务管理运行效率较低,对园区的顺利发展产生严重阻碍。

二、研究园区财务管理运行机制改进建议

(一)对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进行建立,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研究园区财务管理系统是由多方面组成的,应对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进行建立。在财务预算方面,可对零基准的预算方法加以采用,应合理公开园区各项财政支出的预算,且在落实整个预算的过程中要对其加以监督。在分配制度上应保证其财务分配的科学与合理性,将收入能力较低部门与收入能力较高部门的财务支持有轻重地给予,并针对部门收入能力高低给予不同程度的奖惩。在财政拨款的运用上,研究园区财务管理部门也应合理运用,在财务管理运行机制中将款项用于真正需要投入的地方,提高其运营效率。在现有制度基础上,研究园区财务部门还必须对相关财务管理办法尽快完善,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财务管理部门应明确财务管理工作思路,使每个参与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人员都能够在工作中有章、有据可依。财务管理部门还需对财务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岗位培训,在促进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不断增强的同时,还应将管理人员向管理、经营型人才转变,使财务管理部门发挥更多作用。

(二)对财务管理监督制度进行完善,规范园区财务行为

为了使财务管理机制真正落实,研究园区应对财务管理监督制度进行完善,规范园区财务行为。完善财务管理监督制度,不能仅仅依靠硬性规定,还应依靠监督制度来监督执行。研究园区的财务管理人员首先应对其自我规范意识进行提高,在工作的过程中财务人员需对自身工作的工作职责有所明确,在促进自身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应用水平提升的同时,应加强与财务部门有关的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工作,使园区财务管理工作流畅性得到保证。研究园区财务管理可采用经济责任制度,给予财务管理人员明确的经济责任和目标,使每个财务管理人员都能明确自己在任期需要担负哪些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将财务监督落实在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使研究园区财务管理各项财务行为得以规范执行,促进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逐步完善,为财务制度的正确执行提供保障。

(三)明确财务管理风险,提高风险防控意识

构建健康的研究园区财务管理运行机制,明确财务管理风险是必不可少的。首先,研究园区的财务管理必须具备预算控制意识,需对研究园区财务预算进行制定,规范研究园区开始预算,保证其都在预算范围内,将财务预算转变为一个真正的硬性指标。研究园区财务预算计划必须以国家颁布的《预算法》为基准严格制定和执行,为研究院区财务预算的科学、公正提供保证。在预算编制的方法上,可对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加以采用,通过详细调查研究园区历来的资金来源和流向进行编制。其次,研究园区的财务管理需具备风险控制意识和内部报告控制意识。研究园区财务管理者在明确单位财务管理整体和层级目标基础上,应对园区财务风险所在正确分析,将阻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风险列入防控风险清单中,通过对这些风险产生原因的分析对应措施加以实施。内部报告控制意识,指研究园区财务管理者应对完整的内部报告体系加以建立,将所有员工纳入这一内部报告体系之中,要求所有人员对财务管理部门的管理制度严格遵守,对每一环节进行控制,从而能够真正落实研究园区财务管理制度。

(四)优化园区财务管理机制,对园区财务管理信息化加强建设

研究园区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优化和创新,对财务管理新办法进行探索,促进园区人、财、物最佳组合的实现,确保园区经济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面对已经全面到来的信息化时代,研究园区财务管理也应对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加以利用建设园区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研究园区可对信息化建设的财务管理和档案管理加以应用,从而减轻财务管理人员工作量,使工作人员应该摆脱繁杂的纸质信息统计,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财务管理其他方面。在检索财务信息和档案资料的过程中,研究园区财务管理人员可通过计算机对各种资料进行搜集与统计,这样不仅有利于工作完成的顺利性,而且能够促进财务管理效果的提高与资金流动信息的及时性。在园区财务管理中采用信息化档案管理,一方面能够促进研究园区财务管理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则可对园区各部门资料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提供保证。财务管理在研究园区的各项工作中具有重要位置,面对当前研究园区财务管理运行中呈现出来的一些问题,研究园区必须积极应对,构建更加完善、合理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杨震宁,陈昊.中国科技园区政策、资源禀赋和招商服务的地理与功能差异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10).

[2]杨益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的特点、职能和作用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0(17).

[3]邹颖.现代财务管理机制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8(16).

[4]王棣华.传统财务管理管理范式与柔性财务管理范式的比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03).

[5]赵冬梅.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4(15).

园区业务管理篇8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完善园区投资环境、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增强园区的竞争力。

2、信息化是园区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

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力。园区通过应用推广信息技术,改造区域内传统产业,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总体经济效益。

3、信息化是园区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随着园区规模的不断扩大,规划管理也日益复杂,需要对有限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实现最大效益。新形势下,园区规划、科学管理必须依靠信息网络。信息系统已成为提高园区管理水平的中心环节。

4、信息化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通过信息技术对现有园区管理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进行优化重组,突破时间、空间和部门限制,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改善决策质量,增加透明度,这对于转换政府职能、优化政府决策具有深刻意义。

二、园区信息化现状

新疆各个园区经济规模、发展水平层次不齐,很多园区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一是信息化基础薄弱;二是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造成信息资源浪费;三是部门系统以垂直业务为主,系统之间存在壁垒和信息孤岛,难以实现信息融合与共享;四是缺乏分工协作,各部门信息化各自为政,不能协调发展;五是信息服务功能薄弱。通过搭建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可以快捷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三、园区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内容

平台共包含四项内容:虚拟园区、政务云、企业云、科技服务云。

1、虚拟园区

以园区地形图、遥感影像为地理框架数据,把国土、道路、城市设施、地下管线、监控设备、政府单位、企业单位、人口、农业、水利等重要要素进行叠加,以“一张图”的模式来管理园区的各项事务,实现以图管区。

虚拟园区以提高园区管理部门效能、强化服务、整合产业资源、营造投资环境为重点,围绕园区“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业务主线和“动态感知-资源集成-互联互通-智慧化”的信息化主线,以地理空间为框架,整合园区区域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于全区业务管理部门和企业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地理信息与相关业务信息的有机结合,实现基于地理信息的多业务内容的分层、分类查询、分析和可视化模型化展现功能,采用“平台加应用”的建设模式,在统一的共享平台基础上,建设相应业务系统;以园区信息资源互联互通、业务大协同为目标,为园区的规划、建设、管理、服务提供全面的信息保障和可靠的决策支持,全面实现园区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开放化管理。

虚拟园区建设目标是实现三个一体化:一是以地理空间为框架,以图为基础,整合园区各类信息资源,实现自然资源、市政设施、税务工商、人口、社会、经济等方方面面资源一体化集成管理;二是以物联网、互联网、通信网为基础,达成系统互联互通,实现网络服务一体化;三是以资源共享、网络互通为基础,全面实现园区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全过程的一体化,达到业务大协同的目标。

虚拟园区建设的基础是要建立三个“中心”。一是数据资源中心既园区对外提供标准数据和服务的平台,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数据库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二是管理运营中心既紧紧围绕开发区业务职能,以提高政府效能、强化政府服务、整合产业资源、营造投资环境为重点,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对外提供的标准服务接口,将地图服务应用于开发区各部门的业务系统中,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空间特性,实现部门业务系统的深度应用,有效提高开发区各管理部门管理与服务能力。三是招商宣传中心既企业、社会公众了解园区的窗口,主要提供对园区信息资源的展示、特色宣传、招商引资等,并提供信息查询、办事指南等服务,为企业及社会公众提供所需的服务。

2、政务云

政务云主要分为:政务门户、政务服务平台、政务联动平台、政务知识互助、团队协作管理、政务联动内容库和即时通讯七部分。

政务云云端可以部署7大项50余小项功能模块,不同园区管委会之间、管委会和企业之间均可通过政务云完成信息交流、审批、联动、协作等。

3、企业云

不断的将园区企业需要的信息化服务集成进入云端,比如可以部署供应链管理云服务、ERP云服务、基于云计算的新疆软件运营服务(SaaS)、新疆国际工业分包与电子商务服务、虚拟现实仿真开发与应用、制造业企业开拓中亚市场信息服务、双语教育与培训服务等。通过云平台为企业提品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信息技术服务和软件应用,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

园区业务管理篇9

在科技园区蓬勃发展的整体局面下,也出现了一些影响可持续发展趋势的新情况和问题,主要体现为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在经济效益方面,科技园区的建设过程中重商业开发,轻产业培育,从而导致科技园区的规模化建设受到了土地空间的限制和投资成本的制约。在管理效率方面,在园区经营过程中重硬件设施,轻软件投入,致使科技园区无法形成自身特色和市场核心竞争力。智慧园区是解决上述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是科技园区发展的必然趋势。

智慧园区的建设得到了国内外知名IT企业、研究机构和科技园区的高度重视,像IBM、思科、中兴通讯都提出了自己的智慧园区解决方案。综合多年的科技园区从业经历和信息化系统开发经验,我认为智慧园区是科技园区开发、经营、管理的一整套系统解决方案,更加注重管理理念与服务体系创新,更加关注运营流程优化及客户关系管理,更加注重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开发利用。一方面应围绕优化管理流程,提升员工素质,全面提高科技园区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园区客户提供“安全、舒适、高效、人文”的绿色环境空间。另一方面应围绕提高园区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和加强客户管理,全面开发园区信息资源,带动新兴战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智慧园区建设既要求理念高度与技术先进性,又强调实际效率与效益,因此主要从创新服务体系、信息化管理平台和应用成效三个方面来定义。

1.创新服务体系是智慧园区的内在发展动力,主要体现在管理理念创新、服务内容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

1.1管理理念创新需要从体制、机制上入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园区管理体系。企业化办园区首先要求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班子三个层次的分层授权关系,这种管理体制一方面在明晰产权基础上做到领导体制上的权责分明,确保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有助于通过民主科学决策,规避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的风险性。企业化办园区在执行层面,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组织结构,保证园区各项职能的切实行使;通过制定完备的岗位职责、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确保组织各项目标的实现成效。

1.2所谓服务内容创新要求以园区客户需求为中心,搭建中小企业创新成长服务平台。园区提供的服务,可以划分为基础服务、配套服务和增值服务三类。基础服务是指为入驻企业提供舒适办公场所环境为目的的物业服务,配套服务是指满足入驻企业业务便利及员工生活需要的商业服务,增值服务是指为入驻企业创业发展提供的高附加值服务。园区创新服务体系的重点是增值服务,根据初创企业、成长型企业和品牌企业的不同阶段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投融资、科创孵化、产业合作、国际交流方面的特色服务。

1.3经营模式创新是众多知名园区发展过程中追求的高级阶段,是发掘园区潜在价值的重要途径。园区经营模式创新的立足点是围绕中小企业的成长以及产业的特色,培育产业集群,实现与客户的共赢,带动区域经济提升。园区作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创新性、人文性、生态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而兴起的新兴市场竞争主体和地域经济主体,应该扮演好技术成果示范区、公共技术平台与产业链组织者的角色,也就是为园内的企业提供技术成果示范应用和展示的平台,提供开发测试所需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技术整合对接的平台和项目合作的商机。园区经营模式创新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其复制输出的价值,成为科技地产领域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2.统一的信息化平台是建设智慧园区的必要条件,实现内部各系统的全面集成与实时监控,达到业务流程信息化、设备设施智能化、工作环境人性化

建设智慧园区的首要条件是采用统一的架构对园区信息系统进行规划和建设。基于上述创新服务体系方面内容的分析,我认为智慧园区信息化平台的技术架构应包括基础网络系统、基础数据系统、服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多媒体展示系统五部分组成。

园区业务管理篇10

二、运作方式

(一)封闭管理范围:工业园区规划确定范围。

(二)封闭管理方式:凡县级行政许可事项(需报上级程序性审批的除外),由相关职能部门委托给工业园管理委员会或充分授权给分支机构全程办理,达到园区“自主管理、封闭运行、园内办结”的目标。

(三)操作方式:

1、设立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房产分局,内设规划股、建设股、房产股、质监分站,分别受县城乡规划局、县城乡建设局、县房产管理局委托,负责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房产等行政许可和管理职能,定编10人,人员采取公开选调方式组成。由规划股行使划定范围内项目建设的规划审批和规划实施监管,各项目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由县城乡规划局核定发证序号,经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审批并在“一书两证”审批表上盖章后由规划股发证,确保“一书两证”在园区办结。由建设股行使划定范围内项目的工程建设管理、工程质量监管、建筑安全监督及施工许可证和相关审批手续办理,督促协调地勘、建筑设计、质监、监理等机构按约定时间完成任务,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由房产股负责指导项目业主办理房产证的前期手续,帮助收集相关资料,及时联系测绘事宜,经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审批盖章后到县房产管理局代业主办理房产证。

2、设立工业园区国土资源分局,负责划定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管理及土地供应计划编报,土地使用权出让(含招、拍、挂告知书的签发、招拍挂人的委托、出让合同签证)等事项,凭工业园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人签字,由县国土资源局办理土地使用权证。

3、设立工业园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分局,负责划定范围内由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审批的安全设施项目竣工验收评价,确保在园区内办结,并行使安全监督管理职能。

4、设立工业园区环境保护分局,负责入园项目的环评审批和环境影响监督管理,除确需县级以上审批项目外的,环评原则上以环评报告表或登记表的形式在园区内审批办结。

5、设立工业园区警务室,按3至5人编制配备警力,协助太阳升派出所和宁州派出所做好涉园治安管理和应急处置,及时掌握园区及周边治安状况,严查扰乱企业生产秩序、损害企业利益等不法行为。

6、节能评估。凡1000吨标煤以下项目由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报告表形式办结。

7、人员管理。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房产分局人、财、物全部由工业园区管理,工业园区国土资源分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分局、环境保护分局受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和县主管部门的双重管理,日常管理以园区为主,工作经费、人员工资待遇由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发放,年度考核、考察以工业园管理委员会意见为主。

园区业务管理篇11

(一)开发园区管理模式及核心构成

开发园区管理模式是从园区管理实践中探索出来,并被抽象和提炼而成的园区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实施管理过程的方式、方法的总称。政府、园区管理机构构成了管理主体,园区内的各类生产、研发单位或企业等构成了管理客体。在园区建立与发展过程中,国家或地方政府同园区管理机构之间,园区管理机构同区内的各类生产、研发等单位或企业之间,区内的各类单位企业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特定的园区治理结构。

(二)世界开发园区管理模式的类型、特点

世界开发园区因各自发展主题不同,被冠之以不同的称号,据初步统计,到上世纪90年代,各种开发园区在全世界至少有四十多种名称,并且随着时展,仍有功能创新趋势。不同的开发园区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模式,世界开发园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管理模式:

一是政府直接管理型,即指由政府设专门的管理机构直接管理开发园区。比较典型的有日本筑波科学城、我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等。

日本筑波科学城是由首相办公室下设的“科学城推进部”对园区进行管理。设置住宅及城市开发集团负责土地开发和公用设施建设;设置筑波研究机构联络协会负责管理研究业务;建设部负责科研及教育机构建设。我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管理机构为园区管理局,隶属于台湾当局“国科会”,全面负责园区土地规划和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及社会管理等园区运转中的一切活动。园区管理局不但要负责园区内所有企业的设立、吸引外资、厂房或住房兴建及销售等,还要设置海关、税务、邮电、警察、土地及水电等分支机构对公共事业进行指导和监督。此外,为了加大对园区的规划设计和政策制定以及产学研结合的力度,专门在“国科会”设有非常设机构“园区指导委员会”负责该项工作,该机构由各部委的高层人员组成。

政府直接管理型模式的优势是能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为园区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物质环境及智力环境。不利因素是园区内的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配套建设等许多具体事务都要由政府控制,政府的行政干预较强。

二是政府指导型,指政府不直接对园区进行管理,但要通过间接手段和措施对园区的管理进行引导和指导。该类型主要出现在自发形成的高科技园区,以硅谷为代表。如硅谷没有明确的固定范围,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政府管理机构,但是为了避免盲目发展,在硅谷所在旧金山湾区设置有大都市区联合政府组织…一旧金山湾区政府协会对湾区的功能进行总体规划,对湾区土地利用、住宅以及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进行协调和解决。同时还通过推动立法解决住宅、交通、环境及教育等开发区内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硅谷园区没有专门的园区管理机构,而是由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对园区实施共同管治。活跃在硅谷的较有影响的非政府组织有硅谷制造集团、西部电子制造商协会(WEMA)以及半导体和材料协会(SEMI)等(安毅,2002)。

政府指导型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园区采用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发挥政府和企业两方面的积极性,但是,在园区的具体管理中,二者的关系不易协调。

三是大学、科研机构管理型,指园区的管理和经营以学校或科研机构为主,由学校或科研院所设立专门机构对园区进行管理。该类型园区大多位于学校或科研机构附近,园区的产业定位与学校或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有密切联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斯坦福研究园。斯坦福园区的土地是学校的土地,学校的管理重点集中在出租学校土地上,园区专门设立了土地管理局负责土地管理事宜,斯坦福大学对园区的重大事项进行全面管理,但是对园区内的企业几乎没有任何干预。又如,英国剑桥科学园由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领导,设两组专职人员进行专门管理。

采取大学管理型模式消除了来自政府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发展自由度较大,对中小型投资者有吸引力,既有利于园区发展充分借助大学的人才、技术资源,也有助于学校或科研机构最大限度地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但是,在该种模式下,如果缺乏政府的参与和支持,园区发展会出现诸多困难。

四是企业管理型,指园区的经营和管理以企业为主,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全权负责区内的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经营开发园区内的各项业务,同时还有承担政府的部分职能,要从政府的角度管理区内的经济活动和提供区内企业所需要的各种服务。企业管理型在发达国家比较常见,较典型的有英国的苏格兰阿伯丁科技园区和马来西亚的超级多媒体走廊等。苏格兰阿伯丁科技园由三家理工大学及私商公司联合成立股份制公司负责园区内的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该公司也是园区的管理和协调组织者,要为园区企业提供创业服务,帮助企业吸引人才、培训员工、提供信息等等。

企业管理型有利于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管理和经营园区,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但是由企业管理企业也会出现诸多问题。

五是基金会管理型(协会管理型),即成立一般由政府、企业、银行和大学及其他机构或协会多方代表组成的基金会,负责开发园区的管理与协调。基金会或协会管理模式以资金为媒介,通过资金管理,带动行政管理及技术管理,把管理者的管理权力、承担的利益与风险挂钩。如美国的北卡罗纳三角研究园、法国的法兰西岛科学城等属于基金会管理模式。

法国法兰西岛科学城是典型的协会管理形式。专门成立协会对科学城进行管理,科学城协会的日常工作由17人的常设班子负责,协会成员主要由研究机构、企业和大学成员共同组成,协会下设行政理事会负责整个科技城的重大决策和管理。

基金会管理型(协会管理型)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能够做到管理者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同时,这种体制能够间接体现政府的影响。但是这种以资金为媒介的管理模式同样容易造成短期行为,且各方的关系不易协调。

(三)世界开发园区管理模式中的政府行为

在不同的园区管理模式下,国家或地方政府扮演的角色、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种管理模式下,不同时期政府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但是,无论在哪种模式下,政府如何介入园区管理、怎样管理都会对提高园区管理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世界开发园区的管理模式,政

府对园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强化规划指导,体现政府意图。如筑波科学城是日本政府倡导的科技政策条件下的产物,政府为了加强对科技城的统一规划和指导,将筑波科学城原所涉及的五个行政区划合为一体。

其次是通过多种途径为开发园区注入资金。在这方面,台湾和日本的力度较大。台湾当局为新竹园区的发展注入了大量的资金,为了进一步优化园区发展的硬环境,到1998年台湾当局就已投入4.4亿美元用于新竹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完善园区的软、硬工程配套,到1998年底,共投入145亿新台币用于软、硬件及学校建设。

再者是为园区企业提供市场扶持。为园区企业提供市场扶持在美国尤其明显,直接政府采购是美国政府扶持园区企业的主要手段。在硅谷,稍微成熟一点的公司无论大小都有机会,尤其是通过国防军事采购及给某些研究项目提供配套的资金补贴为园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以斯坦福大学为例,学校的集成电路研究中心就得到了来自美国国防部800万美元的资助及来自19家公司1200万美元的资助。

最后是制定有利于园区发展的法律、法规。研究制定有利于园区发展的法律法规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共同做法。如美国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出台了“联邦技术转移法”、“国家合作研究法”等法律、法规,为园区企业的壮大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保障。

二、我国开发园区管理模式现状

我国开发园区管理模式的形成及演变是和园区的发展历程同步进行。由于少有先例借鉴,各个园区各自探索、各自创新,许多地方首先从园区的管理体制人手,针对在园区发展中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园区、园区与企业的关系,采取了不同的治理结构,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模式。

(一)我国园区管理模式类型

纵观中国开发园区的发展历程,园区管理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以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这是我国大多数开发园区选用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一般成立园区党工委和管委会,作为所在地党委和政府的派出机构,对园区实行相对封闭式管理,行使省、市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及部分省、市级行政管理权限。为了加大协调力度,通常成立以省、市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园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园区发展中重大问题的协调。在实际运行中,根据园区管委会拥有的管理权限以及实行财政体制和政企关系不同,这种模式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新区型管理模式。即把开发园区作为一个完整的新区,如苏州开发区是苏州市的新城区,同时也是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苏州新区管理委员会既要行使完整的一级政府管理权限,也要行使园区的管理职能。

二是政府派出机构型。如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设立党工委、管委会作为成都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市委市政府的行政管理权限和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

三是开发园区与所在行政区合一型的开发园区管理模式。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高科技工业园等一些开发区属于这种类型。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该区域既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域,同时又有一个独立的园区,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既有行政区一级的机构设置,又要对园区进行管理,这套机构既要承担园区的开发建设任务,同时又要承担行政区政府的行政管理和社会职能。也有的实行地方党委、政府同园区党工委、管委会交叉任职,如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地方党委书记任园区的党工委书记,区长任开发园区管委会主任,其他副职及一些部门负责人则相对独立任职。

第二种是以企业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即管理主体是以公司为代表的企业,该体制又称无管委会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地方党委和政府一般不设立派出机构――园区党工委和管理委员会,主要是通过建立开发建设总公司进行园区的开发和建设。开发建设总公司既要组织园区内的经济活动,同时要承担部分政府职能等。这种类型的园区管理模式主要在沿海开放城市,如上海张江高科技开发园区由张江高科技园区总公司进行管理,园区内的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科研开发、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事项都由公司负责。总公司成立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中心,为进入园区的企业提供包括办公研发场地、资金筹措、开发条件以及信息交流、人才引进管理等在内的综合服务。总公司还通过募集设立方式组建了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多渠道、多层次的融资手段筹集各类资金,推进园区的开发建设。

第三种是政企混合型管理模式,该种园区管理模式突出表现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相互结合、联合管理,在管理的运作方式上,同时设立开发园区管委会和开发建设公司。管委会主要是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不直接运用行政权力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工作重点是协调、服务与监督。同时,设立开发建设总公司及专业公司对园区的开发建设进行运作。建设开发公司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园区内的征地拆迁、居民安置、及公用设施、基础设施等的建设任务,主要目的是为开发园区的招商引资、经济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条件。

(二)对我国开发园区几种管理模式的分析评价

1 以政府管理为主的准政府管理模式

以政府管理为主的准政府管理模式有利于精简机构,有利于真正做到“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有利于加大对辖区的经济、社会、行政事务的协调力度,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协调一线矛盾,避免外部环境的干扰,获取政府高层信息。但是,园区管委会这种“准政府”的管理模式毕竟脱胎于传统的旧体制,且缺乏法律保障,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发达国家先进的园区管理模式相比,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缺陷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容易形成行政授权不到位,宏观控制缺乏力度。园区管理权限由当地党委、政府授予,一般都是根据开发建设的需要而下放,随意性较强。由于管委会是准政府,行政执法缺乏规范和依据,不利于工作开展。新旧体制冲撞激烈,旧体制复归趋向严重。随着不断发展,园区原来建立起来的和旧体制的屏障不断遭到削弱,管理机构不断膨胀,管理人员越来越多,管理职能越分越细。

2 以企业管理为主体的开发区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是完全彻底的企业行为,园区开发建设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经营运作,直接面对市场,完全承担风险,有利于避免政企不分。但是,这种管理模式同样存在很明显的缺陷:开发建设总公司作为经济组织,缺乏必要的政府行政权力,在征地、规划和项目审批等方面较为被动。开发总公司是一个企业,其根本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因而会千方百计实现其经济目的,在引进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服务等方面较少考虑园区的发展后劲,有时甚至会“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导致其经济行为偏离园区应有的功能和定位。同时,以一个企业去开发一个区域,在开发前期可能问题较小,但是待园区的土地开发完毕,大批不同类型的企业人住园区后,由一个企业去管理园区内其他企业的管理方式,会导致诸多矛盾的产生,如大量不能通过交易方式实现的服务难以实施。

3 政企混合型管理模式

该体制的突出特点是:政府和企业相互结合、联合管理,体现了“小政府,大企业”的原则,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职能,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剂功能,还可以借助企业的资金及管理经验来弥补开发园区本身的不足,有利于开发园区的经营、建设与管理。但是该种管理模式的最大缺点是,由于园区的行政社会事务与经济发展往往密不可分,容易导致政企不分。

三、世界开发园区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借鉴

根据我国开发园区管理模式现状,借鉴世界各国开发园区管理经验,目前我国在园区管理模式的构建上应重点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管理模式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园区发展所处环境和阶段。不同的发展环境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如果园区所在地市场机制较为完善,可以选择以企业管理为主的园区管理模式;否则,应选择以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园区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在开发区创建初期,由于园区内外有诸多事项需要协调,如园区和所在地政府各部门的关系协调,园区内征地拆迁、社会事务等方面关系的协调等。这时,园区的管理模式以政府引导为主。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后,各项规章制度、政策措施日趋完善,园区内企业发展环境也相对稳定。此时,政府的主导作用逐渐减弱,园区政府(管委会)的主要职能转变到为园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上来,园区管理模式呈现出较强的以市场引导为主的特征。

其次,明确我国开发园区的法律地位是当务之急。从我国第一个开发园区成立至今,园区的组织管理机构都是省地市或所在地党委、政府的派出机构,大多是以园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形式出现。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有关园区的法律条文,在国家的组织法和政府序列中也没有体现。园区的功能定位、权限划分、管理形式、相关政策等缺乏法律依据。园区能否相对独立地运行基本上取决于当地党委、政府对开发区的认识,甚至同一个园区因为党委、政府的领导班子换届,就会在功能定位、权限划分上发生变化,从而造成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对园区管理的随意性较大。可以说,缺乏法律地位是影响园区进一步发展的最关键最急迫的问题。目前,应明确园区管理体制的独立性,为了减少外部行政体制的干扰,应当把园区的组织体系以及园区功能的正常发挥通过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授予园区管理机构在遵守国家宪法等相关法律的前提下“名正言顺”地行使自己的权力,从法律的高度赋予和保证园区管理体制的相对独立性。

第三,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建立有别于传统行政管理的新型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目前,在国内的许多开发园区,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建立的园区管理机构与传统的行政管理机构不对称,产生了新旧体制的矛盾。当前重点应加大以下几方面的改革力度:一是政府对园区管理高度放权。国际园区的管理模式虽然多样,但他们的共同之处是政府对园区高度放权;二是园区的运行机制以效率为优先。世界上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成功园区内部机构的设立都以效率优先为主,不要求与政府机构对应;三是建立全新的用人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实行择优聘用、竞争上岗的人事管理制度,除开发园区一把手可暂由上级政府任命外,其余管理人员一律实行竞聘岗位,择优录用,要面向世界公开招聘一批高层次人才充实园区建设。

园区业务管理篇12

一、宿迁汽车产业园区企业问卷调查分析

调查对象为汽车产业园区管理机构和已经进驻园区的15家样本企业。经过实地考察、发放调查问卷和管理者访谈,研究当前宿迁市汽车产业园区和园区企业的现状。

(一)园区企业成立时间较短

样本企业中,有10家企业建立时间不超过2年,占66.67%;有5家企业建立时间3-5年,占33.33%;没有企业超过6年以上的。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宿迁市汽车产业园区企业建立时间普遍较短,经营管理水平和经验有待积累。

(二)园区的就业岗位较少

企业员工人数在20—30人的占13.33%,30—40人的占46.67%,40人以上的占40.00%。大部分企业的用工人数在50人以下。

(三)园区企业资金运营情况

2009年,大部分企业(约40.00%)的贷款占所有获得资金的比重在41%—60%,20.00%的企业这个比重达到了60%以上,只有20.00%的企业贷款在20%以下。从分析看出,园区企业的负债比例比较高,经营的财务成本比较高。

样本企业中有6家企业进货时支付货款占总货款的比重在60%以上,66.67%的企业支付40%以上的货款。数据表明,园区企业的现金支付压力比较大,和上述的负债比例正好相符合。

(四)汽车的销量和收入都比较大

企业资金实力的差距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汽车销量与销售收入。从调查结果来看, 2009年,样本企业中60.00%的店汽车销量500辆以下,与之相对应的是有60.00%的企业销售收入在5 000万元以下。2009年销售量过1 000辆,销售过亿元的仅有一家。

(五)园区管理委员会的满意度低

由于汽车产业园区建立时间较短,基本是招商、建设同步展开,还没有建立起成熟的管理制度。而且园区主要由其所在地双庄镇政府负责具体管理,导致各项服务工作的开展有较大难度。调查结果表明,园区管委会的满意度只有46.67%。

二、宿迁汽车产业园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园区发展政策支持不足

1.专门的园区管理机构缺位

宿迁汽车产业园区发展定位为市级专业经济园区。作为宿迁市唯一的汽车产业集中区至今没有成立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现由双庄镇政府负责日常的管理和招商引资工作。低级别的政府机构代管高级别的专业经济园区,使得双庄镇政府推动园区发展工作不能有效展开。专门的园区管理机构缺位和行政级别不对等的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宿迁汽车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

2.企业性质划分不合理

一方面,服务业在享受优惠政策方面远不及工业企业,特别是税收方面。宿迁市汽车园区入驻企业都被划分为服务业,使得企业的税收承担不合理。因为园区企业的业务主要分为销售和维修两块内容。销售属于服务业,而维修属于加工业。税务部门统一按照服务企业征税,显然不太合理。另一方面,将园区的企业划分为服务业,导致入驻企业项目报建审批环节较多,手续烦琐,审批时限过长,严重影响了项目的建设进度。

(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主要依靠镇政府自筹,区政府、市政府、市发改局只是给予少量的支持。由于镇政府一级财力较弱,无力承担市政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如道路交通方面,贯穿园区的主干道至今未能完工,已造好道路后存在如绿化不到位、缺少路牌、路名指示不明确等问题。

由于资金不足导致拆迁工作进展缓慢,造成规划中的汽车产业园区综合服务大楼和汽车主题文化广场等一些公共配套设施迟迟无法开工,造成园区功能不完善。

其他方面,如水电设施不足,经常影响到园区企业的项目建设和正常经营;污水管网尚未完善,污水由企业各自处理,导致重复建设;治安方面也有待加强,尚未能建立全区域的电子监控覆盖等问题。

(三)园区商业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园区商业配套设施缺乏,商业、消费、娱乐等第三产业不发达,对园区的投资发展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 此外,劳务、法律、咨询、广告、设计等中介服务机构不能满足企业需要。

(四)汽车专业人才缺乏

汽车行业的爆发性增长使得原来就未有多少积累的汽车专业人才更显缺乏。如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销售人员和售后服务人员等。特别是管理人员和汽车技术人才缺口大,严重影响了园区企业的健康发展。

(五)园区产业链条过短

园区现有企业规模较小,龙头企业缺乏,没有进行产业链条延伸的能力。已进驻园区的企业基本全为整车销售和售后服务为主。企业规模小和业务的单一性表明宿迁汽车产业园区的产业链还仅仅处于汽车产业的终端,这必然带来园区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较强,同时使得汽车产业园区的发展较为脆弱。

(六)有限的土地供应限制园区未来发展

园区发展的思路定位为:首先发展整车销售和售后维修服务;第二步发展汽车有关的产业,如汽车金融、汽车俱乐部等;第三步发展汽车零配件的销售和加工等;最终将汽车产业园区发展成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汽车城。但是,目前园区总体占地面积800多亩的土地供应仅仅能够勉强满足第一阶段发展的需要,土地的供应已经成为限制园区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宿迁汽车产业园区的发展对策

(一)加大对园区发展的政策支持

1.成立专门的园区管理机构

改革市级产业园区托管给双庄镇政府的管理体制,按照市级专业经济园区标准,成立一个专门的高级别管理机构。利用园区处于宿迁市经济开发区中的地理优势,将汽车产业园区并入宿迁市经济开发区。由宿迁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设立一个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汽车产业园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可有效地改变小牛拉大车的境况。

2. 调整园区企业税收政策

针对汽车产业园区的企业税收偏高的现状,调整税收政策,扶持企业的快速发展。税收政策的调整可以考虑以下两个方案:第一,将园区企业的业务细分为服务和加工两块内容,然后对其分别使用对应的税收政策。第二,按照开发区企业的税收标准,统一按工业企业征税。通过合理的税收调节,快速扶持园区龙头企业,带动园区的快速发展。

3.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将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宿迁市经济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打通汽车产业园区与宿迁市经济开发区的规划隔阂。特别是园区的主干道——双庄南北大道向南延伸至环城南路,不但为园区打开南向发展的大门,也为双庄镇的发展带来更大空间。构建多元的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在镇一级投资的基础上,市级和区级的财政部门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税收部门将每年对园区企业的税收返还,改为返还到园区的管委会,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对于公共建筑设施特别是汽车产业园区的综合服务楼项目,由市级和区级财政投入。

4.设立便捷的公共服务通道

宿迁市车辆管理所处于城区北部,距离汽车产业园区约有25公里,不便于新车销售的管理服务。应该在汽车产业园区设立针对新车销售的车辆管理服务办事处,以减少园区企业销售业务、客户购车的成本。此外,对于园区企业的建设项目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

5.增加土地供应量

园区发展的土地瓶颈明显,严重制约园区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园区南至环城南路的大约800多亩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市政府将其由经济开发区划归汽车产业园区,主要用于发展汽车零配件和汽车用品加工企业。这将使汽车产业园区的占地增加一倍,更为园区向高层次发展打开空间。

(二)有序引导园区商业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完善服务性配套设施的速度,有序引导园区商业服务体系建设。双庄政府要加大对园区及周边生活配套区、社区服务中心等民生设施的投入,完善园区的三产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园区的开发档次和服务水平。

(三)完善汽车专业人才市场

首先,宿迁市人力资源市场定期举行汽车专业园区专场招聘会。其次,在园区设立汽车人才人力资源市场,快速传递企业的用工信息,便于企业和求职者的沟通。最后,政府引导校企合作,整合宿迁的汽车专业人才培养学校的人力资源和企业的岗位空缺,实现有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

(四)园区产业链条向上游延伸

要尽快打破当前园区企业的单一性,将产业链向上延伸。节约土地的使用,积极引进汽车零配件和汽车用品加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引进,打造名副其实的汽车产业园区。

宿迁市汽车产业园区要发展成具有一定的区域影响力的汽车城,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延伸产业链并加快园区配套功能建设,使其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完备、配套功能齐全、产业布局合理、经济发展强劲的专业化产业园区。

参考文献:

[1] 张燕,赵来喜.呼和浩特市汽车4s店发展的探讨[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06,(3).

[2] 张旭明,李辉.中国汽车工业的产业集群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04,(6).

园区业务管理篇13

收录日期:2013年3月12日

物流园区是为了实现物流设施集约化和物流运作共同化,或者出于城市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合理化的目的而在城市周边等各区域,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群与众多物流业者在地域上的物理集结地。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模式是指对物流园区开发、建设及运营过程进行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为达到物流园区开发建设的预期目标而采取的组织、管理、决策形式。由于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中涉及物流园区的开发主体、运营管理方(一般为开发主体或其聘用的第三方)、入驻企业、园区外的物流服务需求者以及政府等多方的利益,因此物流园区运营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物流园区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各方的利益诉求。

一、国外物流园区运营管理的实践

由于发达国家的物流园区建设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稳定有效的运营管理模式。目前,政府和地方企业共同参与运营的方式在国外比较常见,政府负责物流园区项目的规划协调、政策支持等,企业则负责物流园区的经营。这其中,以日本和德国的物流园区运营管理活动最为典型。

1、日本物流园区运营管理实践。在日本,物流园区被称作物流团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由于日本国土面积有限,人口密集,为了缓解土地资源匮乏、交通拥堵、缓解污染等状况,也为了减少物流成本,日本政府便开始规划建设物流园区。目前,日本在全国范围内已建设了20多个大型物流园区,将物流企业的各项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物流设施设备的利用率,保证了物流运作的低成本、高效率,改善了交通状况,优化了城市布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日本的物流园区是建立在政府对物流体制规划布局的基础上的。政府对于物流园区的规划有着清晰的定位,根据人口、经济总量、运输总量、区域交通条件确定物流园区的位置、数量和规模,以避免盲目建设;同时,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土地政策、融资政策、税收政策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物流园区的发展予以足够的政策保障支持。物流园区的土地由国家以较低的价格直接出售或出租给团体和私营企业,如物流行业协会,然后由协会以股份制的形式向其会员企业融资,用来购买土地和兴建物流设施,不足的部分由政府提供低息贷款,通过这种方式将企业、协会和政府结成利益共同体。政府同时为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如周边交通设施的修建等)提供资金。

在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方面,主要采用“官民协力”的方式,包括协同组合方式、半官半民方式、共同出资方式、个别方式等。政府并不干预物流园区具体的经营管理,物流园区一般都是由私人集团和株式会社经营,如东京的4家物流园区的经营管理主体是东京团地仓库株式会社,该公司成立于1966年,主要从事土地的购置和租赁、仓储业、装卸业务、设施设备的租赁以及相关附属业务。但是,对于涉及国民生活的物流园区,政府会委派专人或地方政府长官担任管理人员,如东京都的筑地物流配送中心由政府委派官员担任市场董事长,指导、监督经营。

经过多年的发展,日本已经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发达的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形成了以各城市的物流团地为核心,以各种配送中心、物流中心为节点,循环配送线路所组成的物流体系。

2、德国物流园区运营管理实践。德国是世界上较早建设物流园区的国家之一,其物流园区的收效最为显著,自成体系的物流园区运营管理模式,是近年来很多国家比较推崇的物流园区的发展模式,为全世界物流园区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德国政府在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全国规划了40个物流园区,目前已有30多个物流园区建成并投入运营。物流园区是德国大力倡导、扶持发展的集约化运输组织的基本依托。它背靠经济区域,以可供选择的多种运输方式、快捷的运输网络、周到的运输服务,把传统上多为分散的运输企业及运输服务企业吸引到一起,达到集约化的运输目的。

在德国,物流园区初期的土地购买是通过政府来完成的,其他的基础设施投资与收益及其日后的运营收入都是由企业来执行。在规划物流园区时,德国一般采取联邦政府统筹规划,州政府、市政府扶持建设,公司化经营管理,入驻企业自主经营的发展模式。联邦政府在统筹考虑交通干线、运输枢纽规划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对物流园区的布局、用地规模与未来发展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对符合规划的物流基地给予资助或提供贷款担保。各州、市政府按照统一规划扶持建设物流园区,并承担主要的投资项目。政府作为投资人,委托负责管理物流园区的企业开展土地购买、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以及建成后的地产出售、租赁、物业管理和信息服务等活动。政府虽然采取注入资金等直接投资方式,但并不介入干预物流园区的经营,而是成立公益管理公司,进行特许经营,负责物流园区的建设、经营、组织管理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的开发与维护,进行市场化运作。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方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而主要侧重于平衡资金,实现管理和服务职能。

二、国外物流园区运营管理经验

1、物流园区规划建设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在日本和德国的物流园区规划建设中,都有政府的积极参与和规划引导。一方面政府对物流园区的布局有着整体的规划和设计,根据地区特点、交通状况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物流园区选址,从而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情况;另一方面政府对于物流园区建设给予政策、资金、土地、税收、金融等多方面的支持,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持物流园区的市场化运作和公平竞争。此外,政府承担主要的基础性、公益性的物流设施建设,以帮助物流园区获得良好的外部资源支持。

2、物流园区实施市场化运营管理。物流园区的核心功能在于物流业务的整合发展,因此,物流园区作为市场化运作的产业形式,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吸引和集聚各种物流资源,将其进行整合配置,在市场作用的调节下,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务。同时,物流园区产业链的各个组成要素,包括物流园区开发企业、运营管理方、入驻企业、物流客户等,都有相应的利益要求,所追求的都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政府在追求物流园区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考虑物流园区所能带来的税收及土地增值等方面的经济效益。这不仅是物流园区公益性的要求,也是市场化的要求。这就要求在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中引入市场化机制,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和企业管理制度,保障物流园区产业链各参与方经济利益的实现,增强其对物流园区价值创造活动的认可和依赖,进而更有意愿在物流园区进行投资、开展业务,使物流园区步入良性发展的市场化轨道。

3、物流园区的盈利模式应当向着提供增值服务方向发展。仓储和运输服务是大部分物流园区传统的服务项目,但是在提高物流园区的吸引力和服务水平方面,仅局限于传统服务显然无法满足物流客户对于物流运作一体化的要求。因此,近年来,开发整合各类物流增值服务成为国外物流园区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德国的物流园区内除了有现代化的高架仓库、数字化管理的专业化仓库、可以进行加工包装的仓库外,还有冷藏集装箱堆场、危险品箱堆场、特种箱堆场以及修箱等物流设施和大型的货运、联运公司、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公司,甚至海关、金融、保险等部门机构的工作点,能够为客户提供包括加工、交易、转运、海关报关以及金融物流、代采代售、信息等全方位的物流增值,其功能更加专业化、多样化,不仅扩展了物流园区的服务对象,提高了服务水平,更加强了物流园区的辐射力和竞争力,保证了物流园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从而推动物流园区的长期稳定经营。

三、我国物流园区运营管理中的问题

相比国外物流园区的发展状况,我国的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一直存在着管理机制不明晰、政策支持不到位、服务领域有限等问题。

1、物流园区管理运营缺乏明确的市场化机制。在我国,目前很多物流园区是政府主导进行开发建设的。由于政府在物流园区开发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为其制定了物流园区的发展规划,审批物流园区的开发项目,并提供土地资源,因此政府往往选择有政府背景的企业作为开发主体。在运营管理中,政府型的管理模式或公益事业型的管理体制极为常见,企业化、市场化的运营机制难以落到实处,导致组织机构设置上的混乱,管理效率低下。

2、物流园区建设政策支持不统一。在各地区物流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都会为其提供各类优惠政策。但是,由于国家没有出台全国性的物流园区发展政策,因此不同地区的政府在土地、融资、税费优惠等方面的政策不统一,造成了物流园区之间以及物流园区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难以实现,影响了物流园区的长期稳定发展。同时,物流园区周边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交通、水电、生活服务等需要政府预先为其提供,但是往往难以落实,这不仅加大了物流园区运营管理的难度,对未来物流园区土地增值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3、物流园区服务缺乏创新。目前,我国的物流园区的盈利方式主要集中在设施、设备的租用和仓储、运输等物流基本功能的服务方面,劳动密集型特征显著,价格竞争激烈。而具有较高盈利能力的增值服务项目,如物流策划、组织及深入到企业生产领域进行供应链全程的物流服务等则较少涉及,这不仅影响了物流园区服务的专业化、纵深化和一体化发展,而且限制了物流园区的利润空间。同时,物流园区内的企业在缺乏统一信息平台的支持下,资源共享程度低,整合能力有限,无法实现物流的协同运作,这也极大地限制了物流园区整体功能的发挥,使物流园区价值链的整合优势停留在规划中,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四、我国物流园区运营管理的对策

1、政府要在物流园区开发和运营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开发物流园区之前,政府应当在对地区经济发展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充分考量本地区建设物流园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评估物流园区建设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否成熟,如是否具备较发达的外向型区域经济,是否具有相应规模的物流需求,是否具有较强大的物流载体和信息载体,区域内外的交通条件是否能够支持物流园区的长期发展等,因地制宜地规划开发物流园区。在物流园区选址开发过程中,政府应当积极为物流园区的开发企业创造必要的初期基础条件,如周边的交通设施建设、环保等,同时要出台必要的政策,如土地、税收、融资、招商等,对物流园区的建设给予足够的支持。在物流园区的运营过程中,政府应当帮助园区维护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如协助成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管理准则,使物流园区内的企业能够在公平有序的环境下开展业务,维护物流园区的运营环境。

2、在物流园区运营管理中引入市场化机制。无论物流园区采取何种开发模式,是政府主导还是企业自发建设或是政企联合,在物流园区运营过程中,都应当采取市场化运作机制。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方拥有自主决策权,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负责物流园区的日常经营管理的各项工作,并为物流园区内的企业提供服务,通过提供物流设施租赁、配套的物流服务以及商业地产开发来实现盈利;物流园区内的入驻企业根据物流需求信息来获得客户,借助物流园区提供的设施服务客户、获得收益。通过这种市场化的运营管理机制,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和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能够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规则得到有效的协调、管理,从而保证物流园区的长期稳定运营。

3、基于物流园区价值链拓展服务领域。物流园区对物流企业的吸引力,不仅体现在地理位置上,更应当体现在资源整合上。通过整合信息资源,能够为物流企业提供信息、物流交易、物流载配、物流跟踪、远程车辆监控等服务;通过整合基础设施资源,能够形成更大的运输配置、仓库管理、流通加工、包装储运等一体化物流网络服务体系;通过整合供应链,能够形成一个综合的生产、物流、销售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因此,其资源整合的功能越强,吸引企业集聚的效应就越大,带动的物流需求也就越大,经济效益就会越显著。对于物流园区的开发企业和运营管理企业来说,必须将物流增值服务的开发能力放在首位,通过发展新兴业态带动物流园区功能升级和服务提升,为物流园区的各利益相关者带来更大的价值和回报。

主要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