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实用13篇

高中语文教学经验
高中语文教学经验篇1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很多学生却仍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所谓的“精神软骨病”。

语文学科作为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有责任改善这一现状。语文教学更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在注重知识的传播的同时,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而言,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蕴涵的真善美去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净化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要求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只有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才能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激发兴趣,注重课内知识的学习

据有关调查显示,当前高中生参与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不高,多数学生认为语文课难学,找不到感觉,收获感差,约有五分之二的学生上语文课漫不经心,效率很低。而在语文课堂互动情况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虽经课堂改革的影响,但目前的日常教学课堂中,多数语文课仍然是教师“一言堂”,绝大多数教师仍以简单的一问一答的集体提问为主,平均每节课学生参与活动时间大约仅占整堂课的八分之一时间。在调查中,几乎所有老师都承认升学压力下,只能唯教材是重点。这项调查结果很有代表性,它反映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仍处于较严重的被动状态,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并未有效地营造好学生参与的氛围,没有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参与,致使很多课堂活动形式化,学生谨小慎微,独立思考的意识与创新意识处于压抑状态。

针对这些现状,在新学期语文的第一课,我安排了专题讨论:什么是语文?怎样学语文?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语文的感悟交流语文的内涵,进而明白语文是涉及现实社会生活、人生命运、思想感情的学科,是所有学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其独特的美,它可以点燃我们渴望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之火。让学生真正明白汉语作为母语的地位和重要性。一个人只有学好了自己的母语,才有可能学好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才有了我们栖居于这个世界的根基。作为中国人,我们决不能抛弃对语文大美的热爱与眷恋。语文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学好语文,更有助于我们学习其它学科,何乐而不为?通过这次专题讨论,我发现学生不再轻视语文,学习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也普遍提高。

如今,一套教材一统天下的格局已被打破,我们对教材的盲目崇拜也停止了,但这绝不是说教材可有可无,甚至可以弃置不顾。我认为无论选用哪套教材,都应该让学生学有所得,形成一定的能力与水平。

三、开拓视野,注重课内外相结合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如果三年高中语文的学习仅仅是捧着几本薄薄的教材来学未免太单调了,所以我提倡学生要立足课内看课外。由此,我对学生语文的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两条腿走路----开拓视野,课内外相结合;两只手掌舵----一手抓基础,一手抓训练;一颗心思索----感悟和熏陶。同时告诉学生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注重点点滴滴的积累。人生的路有多长,学习语文的路就有多长。对此大部分学生都比较接受,课内课外都做了大量的积累,平时注重熟练背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积累,大部分同学再没有出现过“欠帐成长”的现象。由此可见,很多时候并不是学生不想学习语文,而是他们缺乏一把进入语文学科大门的钥匙。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找到这把钥匙,并不断鼓励他们去探索。

四、注重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参加工作以来,我发现部分高中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生活经验也相对较少。他们对于“读”这种获得知识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不够重视。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读”这个根是万万离不开的。古语云:“本者,根也。”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非读无以广识,有知才会有能。而且“读”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智力活动,它可以发展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能力。学生只有通过“读”别人的文章,才可能自己驾驭语言,表情达意。

我在教学实践中经调查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普遍很高,但阅读范围极为有限,而且阅读质量普遍不高。这一问题恰恰是制约学生语文水平提高与语文能力迅速形成的瓶颈。高中的学业负担较重,想在短期内改善学生的阅读现状并不容易。我经常不失时机地把每期《读者》杂志发给学生们轮流阅读,然后每周开辟出一定的课时引导学生讨论和赏析他们最喜爱的文章,在讨论赏析的过程中尽量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这项活动中,我发现原来一些害羞内向的学生渐渐变得活跃起来,一些原本较有主见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变得更有自信了,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每次讨论结束后,我会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一开始,学生对此并不热心,甚至有些学生比较反感,但我仍坚持引导他们写,并及时评阅。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学生的知识面无形中有所拓展,写作兴趣增强,写作水平也略有提高。对此变化,我感到十分欣慰。

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一门永远研究不完的艺术,以上仅是我工作以来积累的一点教学经验,若有不到之处,望有志于语文课堂教学者不吝赐教。

高中语文教学经验篇2

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等等数不胜数。有这样一句话: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等同。同时因为语文是我们的国语,一定程度上又是人人都能教,但任何人都不敢说已经教得很好的科目。回首这十年的高中语文教学,我思考出下面几点:

1,课堂教学中的生本理念。我一直认为上课学习不是老师的事,而是学生自己的事。时间是学生的,空间是学生的,是学生在学习语言。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应充分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万不可互换角色、喧宾夺主。

2、时刻重视阅读教学。毫不谦虚地说,我个人对语言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也常有独到的领悟,不犯懒的时候,也喜欢写一写东西。如果说我一路成长并和语言文字结缘甚深跟我从小到大的多位语文老师有有密切关系的话,就是我的语文老师从不妨碍制止我在语文课上读自己喜欢的书。

3、将作文教学渗透到课堂、阅读及生活的点点滴滴。写作是表达欲望的达成。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始终有意识去关注:今天你有新的感悟吗?这节课的东西让你想表达一些不同的想法吗?这篇文章中的字词句情给了你什么启发?写作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老师自觉引导学生去积淀。

4、备课时更精心地去备教学环节的连贯性和问题生成的多领域,以及不同学生的接受程度和讲授方法。

5、重视每次训练、每次测验,尤其是只有参考答案没有标准答案的灵活性阅读类题目。我一直认为语言不仅是浅表性、模糊性的存在,虽然我们经常强调语感。我们会把一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称为语感,但我在进行高三语文教学时意识到,只靠语感会让试卷留下很多遗憾。在试卷上,你的思考角度、答题步骤、答题用语都是可以准确量化的,而这个要考验老师的用心程度。

最后,我把需要改进提高的几点明确出来,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向各位老师学习,让自己尽快成长成熟。

1、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学科素养上应该对自己有更苛刻的要求,来面对语言的博大精深;应该有无止境的追求来面对学生的缤纷多彩;告诫自己坚决杜绝管窥蠡测固步自封。

高中语文教学经验篇3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与困惑,敏锐地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全面的互动学习中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形成分析、探讨问题的锲而不舍的动力。而在此阅读过程中,教师已经不是纯粹的答疑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应自觉地充当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者和推动者。教师要结合阅读文本,设计出能解答文本核心内容的“钥匙”性质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从而为学生提供探究阅读的空间。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阅读差异,才能让学生体验在兴趣中阅读,在阅读中探究,在探究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观点中阐述自身的阅读体验。

2.教师要从理论上全面理解“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内涵。

新课程强调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生成的,必须是学生在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思考而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在具体的操作环节中要做好以下几点。

2.1做好合作准备。即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使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首先对需要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认识和了解,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2明确合作目标。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小组合作的目的,通过合作要实现什么目标,各自在小组合作中担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从而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3形成合作机制。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组内成员应有明确分工,保证组内成员有平等参与的机会,让不同学生的智慧都得以展现。

2.4参与合作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非只简单地巡视,做象征性的表演,而是要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积极看,积极听,设身处地地体会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了解学生的合作状况,作出相应的评价。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是真正实质性的合作。

3.培养学生的几个小习惯。

3.1记的习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就是时间吗?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间就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能因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3.2爱读书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培养健全的人格,伟人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与教育力,学生与大师为伍,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养成习惯,学生将终生受益。从应试角度说,也有其现实意义。

3.3动手的习惯,就是写的习惯。很多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江水,可是写的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针对此可让学生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看出一个学生多方面的问题。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还不是都写出来的。

4.扩大古代传记散文阅读量,积累写作素材。

批阅学生作文不难发现存留在学生脑中的可用素材少之又少,说到历史名人谈来说去就是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其实古代传记散文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除了中学课本中的《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屈原列传》、《张衡传》等传记散文名篇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之外,学生平时的文言文阅读练习(包括高考真题),大多选自传记散文,其传主大多是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虽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中,人物行迹及价值取向也各不相同,但他们或以政绩卓著名垂青史,或以情操高尚感召千秋,或以文学成就不凡享誉后世,或以科学贡献巨大流芳传名……我们只要有意识地体会这些古人的不朽风采与壮志豪情,用心积累素材,考场作文时就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由此看来,课内外阅读结合,挖掘利用传记散文资源,是积淀和丰富作文素材的捷径。

5.重视教学提问。

高中语文教学经验篇4

语文作为高考的主要科目之一,越来越受到家长和教师的关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成为所有高中语文教师的共同探究的问题。目前,高中语文教育呈现多种教育方式,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点,并需要加强。

一、高中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多样性。目前高中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存在着多样性,教师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只是盲目的进行创新教育。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有的时候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对语文失去兴趣。例如:应用多媒体进行教育,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思考的时间,从而学不到知识,导致学生会对语文失去兴趣。所以,在选择教学方法上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情况。

(二)课堂缺少学习氛围。在高中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只想让学生多增加知识,所以在课堂上就不停地灌输知识,几乎没有给学生思考和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中感到枯燥,从而失去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背书,这说明,在高中课堂上创造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计划。高中语文的知识面比较广泛,所以,就要求教师抓住内容的重点,明确教学目标,在结合学生的个性制订语文学习计划,使学生提高语文的学习效率,主要做法有:

(1)确定语文目标。在进行授课之前,教师首先要对教材通读一遍,然后明确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并认真思考,把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结合制订教学目标,这样不仅明确了教学目标,而且还明确了教学任务的思路。

(2)制订教学计划。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学习计划,这是实施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环节,计划可以分为:一是课堂计划,课堂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地点,所以必须要有明确的计划,其计划的重点是更新教学理念和改变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明确重点、难点的内容。二是第二课堂计划,第二课堂包括学生的作业和课堂以外有关语文的教育,安排一些与语文知识有关的活动,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使学生对知识更深入了解。这些计划的制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已经失去了意义,根本就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需要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将音乐、美术等一些色彩鲜明的东西应用到语文的教学中,并结合一些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网上下载朗读范本,然后进行快慢调节和加入点配乐,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学生掌握了朗读技巧,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习惯一词的意思是长时期养成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学习的活动中长期使用的学习方法去学习的,是学好知识的一个重要条件。(1)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语文的学习光靠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它的学习需要不断的进行阅读积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向学生推荐一些名著让学生进行阅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边读边写、边读边思,并写读书笔记。这样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养成阅读的习惯,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了语文知识,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

(2)课前预习的习惯。预习是学习中的重要过程,它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了解了课文的体裁和主要内容,然后在预习的过程中对难点和重点做好标记,在上课时好认真听教师讲解。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利用工具书解决问题,并做好标记,然后在上课时认真听讲,加深认识。通过长时期的预习,可以使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这样不仅提高了听课效率,而且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四)拓宽语文视野,提升语文素养。为了巩固知识,教师要利用好课余时间,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测评,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1)开展语文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语文知识的内容,设计一些语文活动,例如:作文竞赛、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并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重视测试。测试可以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效率,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可以了解学生哪些知识掌握不足,并分析学生没有掌握好的原因,并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教育。测试也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学习的不足点,并加强学习;还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所以,教师在教育上可以加强平时的测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总结

提高语文的学习质量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也不是学生和教师任意一方努力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互相帮助。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实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还有许多,这需要教师们不断地探索和发现,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学经验篇5

1 体验式方法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和特征

体验式方法的语文阅读教学指依照学生的认知特证和认知规律,经由教师建立实际的或适当的语文教学情境和教学机会,合理表现或重现语文教学的课文内容,使学生在有身临其境感觉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语文知识、文学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及情感的生成等的教学形式。体验式方法的语文阅读教学既关心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得到语文知识、产生判断认知,也关心学生通过教学形成的人生、价值和道德的思考认识多少事物,学生也会更理解语文的价值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

2 开展体验式方法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简述

高中语文学习是高中学生持续、细致接受高中语文知识的必经阶段,高中时期作为高中学生开展语文学习,掌握语文知识的重要时期,学生的语文能力都在这个阶段开始形成。语文阅读教学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的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部分,教师在这个阶段开展高中语文教学的同时,也肩负着教学语文、提升学生文学能力和使学生感受文学阅读魅力的重担。高中语文教学对于培养高中学生的文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高中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文学素养不仅影响他们的阅读习惯和思维取向,更重要的是还左右着高中学生能否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决定着学生能够在未来能否茁壮成长。

高中语文教学的体验式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把阅读语文课本,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与核心,借以提升学生文学素养、文学能力和文学感知力。体验式方法的语文阅读的教学形式旨在通过教师加强的学生对体验式阅读教学的重视,有效发挥体验式阅读教学的作用。具体落实到高中语文阅读,体验式学习方法则是注重使学生直接阅读语文内容,以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内在需求为出发点,调动感官,通过眼、口、手和心的真实感受,对文章进行诵读及背诵,展开联想和想像的翅膀,借助感观设身处地地理解作品内容和表达形式,仔细口读,深入分析,投入课文的体验式学习中。

体验式方法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特征为:重视身心参与,强调学习语文不仅要用脑思考,还要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用嘴巴表达,用手经历,一句话,就是用身心体验和感悟。教师要把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观的形成都看成是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尊重学生,发掘学生的兴趣。

3 提高体验式方法的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有效对策

(1)选择合适主题制成阅读材料

教师要在开展体验式方法的语文阅读的教学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侧重选择合适主题选编阅读材料,以丰富教学体验和学生阅读视野。在进行体验式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有时会感觉有些文章的理解不够透彻、体验不够细致和深入,尤其是在文章主题的理解和体验环节过于薄弱。这时就需要教师选取合适的主题制成系统的阅读材料提供给学生进行阅读检验。选取主题时既要顾及语文的教学又要扩充学生的阅读体验面。

(2)开展学生阅读个性化体验

体验性方法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个性化体验。每个学生针对同一艺术人物都有着不同的形象联想和理解,所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阅读特点开展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体验。教师在开展体验式教学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想像阅读空间。

首先,在体验性方法的语文阅读教学展开前,教师必须提供尽量多的资料,但不提示学生阅读和体验的重点。资料有助于提升学生在语文的体验式阅读教学中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其次,在体验性方法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想,教师要给予肯定,少挑些不伤大雅的不足。最后,教师要宽容看待学生的体验,不能以自己的体验感受去要求学生同样达到这样的水平。教学后教师还要适当地留些阅读的个性化练习,让学生对体验性方法的语文阅读得以深化理解和巩固。

(3)设置阅读共鸣,唤醒学生体验情感

高中学生在得到了语文学习的培养后,积累了一些关于语文学习和语文情感体会的经验。高中语文教师则可以在体验式方法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设置一些教学情节引起学生的阅读体验共鸣,使学生真实、准确地交换彼此的阅读体验,唤醒学生积淀的感情和情感,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并理解高中语文课文中的知识点。

(4)针对语文教学内容设置学生扮演角色

体验性方法的语文阅读教学注重的就是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语文课文的具体内容设定学生为文中的某些角色,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加深体验。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一些人物遭遇及事件文章的教学时,可使学生变身为文中角色,促使学生经由体验角色的行为、思想等而与文中人物产生相似的感受,进而可获得更深入的体验,更细致地理解文中的思想和行为、反应等。

(5)诱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以获取深度体验

要想使学生获得语文的深度体验,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学生的想像力,使学生在充分想像的基础上满足身心,净化思想。既能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思想与之共鸣,还能丰富学生的内心,增加学生的阅历。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语文学科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开展高中语文活动体验课程的阅读教学,必须依照高中语文学习的主要定律,在实际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感受体验,才能更好地深化学生的高中语文课程的阅读体验,科学、有效、合理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修养。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学经验篇6

一、引言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中心。职高语文课堂教学有别于普高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学情。语文新课程标准侧重用了“体验”以及情感体验、独特体验、审美体验等概念,提出了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发展性”的要求的时候,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呼唤着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性学习。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而且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也有赖于阅读及阅读教学来奠定基础,因此,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职高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职高语文阅读教学存在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学方式陈旧机械,缺乏灵活性、实效性等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束缚了学生多样的思维,浇灭了学生对人文世界的热情,一些隐性的语文阅读能力也无法得到体现,还会极大伤害、抹杀职高生的学习积极性。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必须经过自我的理解、创造、构建、体验,方能形成属于自我的精神世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获取对文章的内容、情感、审美独特理解,形成积极而独特的体验,以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养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课堂中,教师若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便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课外阅读这一方面也应该加强指导,使学生在课外知识的选择、阅读过程中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三、职高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策略

体验性阅读,即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联系自身体味,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它是优化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学生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阅读文本,通过自己的体验,把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阅读对象变成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的语文活动过程。那么,如何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实施体验式阅读教学呢?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中创设情感和认识相结合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比较轻松欢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情感产生的机制之一是情境熏陶,即所谓的“触景生情”。人一旦接触虚拟情境,或进入某一种实际情境,都能触发某种体验。语文课文中很多的文章是记事、写人、状物、写景的记叙文,它们以生动的形象和蕴藏于其中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学生凭借原本已有的知识经验,基本能理解文章中的句子。但是这种理解往往只停留在字面上,属于浅表性的认识。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与感受,才能在情感上真正打动学生。

2.角色体验,增强学生丰富的个性体验。在阅读教学活动中,体验不只是一种阅读的经历。阅读理论认为,作品文章的意义,不是作者已定的或文本自生的,而是读者在参与阅读过程中形成的。更主要的是,学生以文本为媒介,引发对课文中包含的思想情感的体会,或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反思,因而获得对文本内涵及自我人生的一种感受和领悟,它是对文本中渗透的生命意义的一种把握,是参透事理、心明眼亮的一种心理状态。职高语文阅读作品,大部分是文学作品,往往有着生动的人物形象(或拟人化的动植物、矿物等)。每个人物形象,都是具体可感的特定角色。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去接受、去索取文章隐含的意义,而是积极地、主动地发现、构建意义,甚至创造出意义的过程。然而,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在角色的理解上也会有所差异。例如在《雷雨》教学中,可以用现场演绎的方法,让学生分组演绎《雷雨》的情境及对话。每个人需先熟悉自己扮演的角色,演出才能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表演结束后,教师要对其中的亮点和不足加以评价,让他们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问题,提高认识能力,相互取长补短,获得意外收获。比如可以让学生辩论“周朴园对鲁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让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这样的活动,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获得个性体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走出课堂,让学生体验丰富的教学内容。传统的语文教学为了考试而学,为了升学而学,以课堂为主阵地,教师不离三尺讲台,学生被困在狭窄的教室之中,这难以使教师真正施展开自己的才华,也很难让学生充分地发挥出真正的个性。因此,应该多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增添生活的积累与体验,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冲破教室的樊笼,带领学生走出教材,走进社会生活,多参与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知识才干,更好地学会做人。

要使学生能更充分地去体验、去感受、去思考,那么教师应以明确的目的、多样的方式方法,及时地调控课堂,要用语感去维系课文与学生之间的感受和情感,从而将学生带入神秘奇特的语文学习情境。不仅仅是在教室、在学校,更能走出课堂,在广阔的蓝天下,体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和心理体验。

四、结语

体验式教学是提高职高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是开拓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是增强学生有效体验阅读内容的重要过程。实施体验式阅读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重视体验的阅读教学,将提供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充满着着生机活力与创造魅力的阅读世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全面提升。在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获得充分发展,让他们在自己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培养语文阅读的兴趣,增强语文阅读能力。要鼓励学生积累感性素材,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学会应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证明和论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把挖掘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独特的多元理解,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积极促成体验性学习,让学生站在语文学习的最前沿。

参考文献:

[1]孙江.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应强化体验式阅读[J].卫生职业教育,2008,(2).

[2]钱小杨.职高语文体验式教学初探[J].中学生之友,2009,(07).

[3]俞孟滋.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新课程阳光,2010,(03).

高中语文教学经验篇7

一.高中语文活动的诵读和体验教学

1、涵泳体验

涵泳是我国传承下来的语文教育的传统、优秀和宝贵的经验。涵泳作为传统的、相对科学的阅读方法,是指阅读者在阅读文章时要仔细品读文章的每一部分甚至每一字,在诵读的进行过程中咀嚼文章的字词和文章的意蕴,体味文章的内在情韵,进而领会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涵”为“沉浸”,“泳”有“潜泳”。涵泳本指沉浸于水中,后引申为细细体会之义。涵泳文章可以充分理解文章的悠远思想及丰富的意蕴,使得学生的心灵深入于文章中,进而获得体验式的认识和情感。涵泳作为传统的体验阅读的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静心阅读以理解文章的深刻内延,获得体验。

2、朗读体验

朗读因其注重把文章读出来,所以可以有助于学生理清并梳理文章的内涵从而加深体验。朗读侧重读的效果,要求声音响亮,读起来流畅、清晰。朗读的加深体验是朗诵,朗诵因要求把文章的情感表达出来而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体验。朗诵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体验能力主要表现在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帮助,朗诵看重咬文嚼字,以准确地表达文章情感,从而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也使得学生通过深入理解文章内涵,而提取出一些情感和文字表达的文字,便于日后作文创作。教师开展阅读体验教学时,要把朗读、朗诵及涵泳巧妙结合,发挥各自功能。

3、背诵体验

背诵文章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深入体验文章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增强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背诵能够深化教学成果,使之有效保存后再延续学生的文章的阅读体验,把阅读体验激活为审美和文化双重体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适当指导学生对于语文中的经典文章在理解、涵泳、朗读、朗诵的基础上背诵,加深理解文章和语言、文化积累。

二.高中语文活动体验课程的对话交流体验

1、高中语文活动体验课程的师生间对话体验

老师与学生在高中语文活动体验课程的教学开展时进行对话体验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之间的沟通、阅读的过程。通过对话交流,教师把自己关于教学内容的的阅读体验传递于学生,而学生以阅读和对话方式把自身的体验表述给教师,两种来自不同对象和阅读体验在碰撞、融通之中彼此回应,进而促成高中语文活动体验课程的有效实施。

阅读式体验教学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地阅读空间,教师要怀着平等、鼓励的态度与学生开展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对话,通过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对话的指向,提供学生疑难解答,创设语文体验课堂的对话体验教学体系,加大学生阅读体验。

2、高中语文活动体验课程的学生间交流体验

高中语文教学经验篇8

一、现状与背景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的发展正处于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以适应改革重组之后教育教学的需要。由于生源的不甚理想,相当一部分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道德修养欠缺,心理问题严重,反映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就是上课迟到、早退、旷课;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不够积极,迷恋上网、早恋;教师普遍反映高职职业学生的课难上,与学生的冲突经常发生,甚至根本没法和学生沟通,师生关系显得十分紧张,难以去教育和引导,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无从谈起。我们必须要探索构建新型师生和谐关系的有效途径,来提高作为基础课的语文教学的质量。随着网络技术在我国的普及,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越来越普及、越密切。基于网络的语文课程正在我国兴起,并将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这为此类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广泛的资源。

二、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入现代信息和网络与媒体技——QQ,BLOG(博客),WITKEY(威客)和micro film(微电影)等新型技术手段来进行新型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应用研究。

研究主要是从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入手,通过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调查研究,探讨语文教学中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的定位,以研究语文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解决目前高职语文教育中师生关系不够和谐的被动局面,最终促进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特色

高职语文教学与现代网络媒体与影视技术整合,尤其是QQ,BLOG(博客),WITKEY(威客)和micro film(微电影)等技术的使用,显示了本项课题研究技术使用的独特性和超前性,这也体现了本项课题研究的鲜明特色。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将以行动研究为主,基于教师、基于学生和基于课堂,将和新型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与日常语文教学相结合,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业务素养提高、教学能力提高相结合,与改善学生的认知观念、转变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相结合,把研究变为常态研究,做到使日常问题课题化、教学过程研究化、研究结果成果化。具体研究的操作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㈠、课题立项阶段(时间略)主要工作有:

1、酝酿研究方向,学习文献,确立研究课题;

2、选择确定实验教师,确立实验班级;申请课题立项;

3、培训课题实验教师,组织实验校、实验班级开题;

4、组织调研,对学校学生关于师生关系的状况进行全面而又科学的调查与分析,积累实验初始数据,形成调研报告。

㈡、课题研究阶段(时间略)主要工作有:

1、按计划进行实验研究,实施课题方案;

2、展开课堂实证,收集典型课例;

3、建立实验档案,做好实验管理工作;

4、收集论文、课例、教学优质课影像材料,评价实验效益,接受中期评估。

㈢、课题结题阶段(时间略)

1、进一步深入开展实验课题研究;

2、撰写《实验报告》和工作报告;

3、全面总结和展示研究成果,继续收集论文、课例、教学优质课影像材料。

4、结题验收、成果推广。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任何课题研究,都需要采取适宜的研究方法,以保证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所以,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的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主要)等方法,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设计问卷或考查卷或根据事先拟定好的问题向学生口头提问,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教师关系的现状以及对和谐师生关系的渴望态度,并有效搜集资料,加以分析处理和研究。

(2)行动研究法:在重视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强调实践和探索,实验教师自选子课题,做到边学习,边实践,及时提炼经验、摸索规律。

(3)实验法:课题小组成员对课题分别展开研究,尝试运用QQ,BLOG(博客),WITKEY(威客)和micro film(微电影)等技术来促进教学;组织课题小组教师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搜集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及时提炼经验、摸索规律。分析试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中不断总结已有经验,及时修正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修正研究方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将感性认识阶段的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并指导课题研究。

六、预期效果与具体成果

通过“高职语文教学与网络影视技术整合在新型师生和谐关系构建中的应用研究”的课题研究,特别是通过QQ,BLOG(博客),WITKEY(威客)和micro film(微电影)等技术的使用,使得高职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愈来愈融洽,学生学习更加主动积极,教师组织开展语文教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最终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都处于一种和谐、愉悦的状态中,都将会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1)师生之间建立语文教与学的QQ群,使其成为经常流研讨的学习方式。

(2)尝试建立博客和威客教育平台,特别是对威客在语文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进行实证研究,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动提问者,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问题的回答者,语文教学课堂的实效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3)让微电影技术成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造性的新引擎。

高中语文教学经验篇9

语文生命课堂的特征包括课堂教学方式的多元性、个体生命的体验性、师生良好的互动性、语文学习的动态生成性。语文课堂的多元化是指授课方式生活化、开放化,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提高生命素养的地方,学习语文就是为了经世致用,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体会中体会无限的生命意蕴,提倡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对文本有不同的看法。个体生命的体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涉及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语文课堂生命就是引导学生用生命体验学习语文文本,通过调动学生的经验、情感、想象、感悟等抽象思维学习语文,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让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纯粹的语言符号的堆积,而且是感受到作家的生命体验,更是一种灵魂交流碰撞的过程。语文生命课堂的互动性是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及师生与文本之间进行有情感、充满睿智的对话,在互动中感悟体验、探寻价值,是一种生命与生命之间进行精神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这种不断的互动过程中展示自我、丰富自我、超越自我。语文生命课堂的生成性是指在充分开放、协调、灵活多变的课堂互动中,师生们共同创造、体验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语文课的授课内容在与学生已经拥有的生活经验相碰撞,并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新的认知。

三、构建高中语文生命课堂的策略

1.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构建高中语文生命课堂的首要策略是提高教师的素养,包括职业素养、文学素养等,不断提高教师的生命质量。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觉地接受挑战,主动与新的教学理念相通,提高自身观念更新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民主合作的教学观,积极与学生分享情感体验、认知、知识等,实现与学生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相长的目标。构建语文生命课堂,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绝不能把教学当做谋生工具,应该从社会及自身的需求出发,以超越功利的观念对待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自豪感。高中语文生命的课堂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人性修养,语文教师应该是懂得欣赏文学、不断提高自己文化视野、精神生命的学习者,对于纷纭的世界有自己敏锐的态度与信念,能够感染并且影响学生对语文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爱好。

2.确立生命化的文本观。高中语文教学应该珍视文本中的生命因素、价值、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而不仅仅要求它完成一定的工具使命和道德教化的功能。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都还未形成,情感比较丰富且不稳定,需要利用文本与先哲们进行对话来释放、引导、润泽自己的生命。语文文本是作者意识、思维、人格等的载体,凝聚作者的主观体验和对生命的感受,在语文生命课堂中应该从生命的角度捕捉文本中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并且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使学生对文本中的思想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思考和感悟人生。现代学生大多数都没有经历过大的痛苦和挫折,遇到一点不顺的事情就容易消极,语文生命课堂可以给予学生正视逆境的勇气,学会从困境中走出,实现生命的价值。语文生命课堂教学中,主张培养学生披文入情的能力,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增强学生生命的完整性。

高中语文教学经验篇10

通过一些具体的教学活动,我仿佛看到了学生对“语文理想”不再迷茫,对“生活经验”不再模糊,他们金子般的心灵在语文课堂的内外自由地放飞,对于我来说,无疑是莫大的欣慰。

下面就我在语文教学的一些实践活动谈谈体会,祈望同行指正。

这条语文学习之桥,我称它为“三段桥”。

一、第一段桥,教师宜诱发学生用心地崇拜“祖国语言”,让学生的心灵酝酿丰富的“语文理想”――“诱之上桥”。

古人云:授之以鱼,可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而传统语文教学似乎总囿在“填鸭式”“授鱼式”的语文教学模式里作“老夫子”状,以为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鱼”,便不是语文了。久而久之,学生便没了语文的灵气,我不由唏嘘:得“鱼”与得“渔”者之“语文理想”,实乃两个天地。

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说得好:“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人,当今中国的教育当然应是培养有一颗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1]于漪老师启示我们语文老师教课要教到学生心坎去,要把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渗透其中。育人先育心,心中有“语文理想”的学生,其语文天地才会辽阔无边。有“语文理想”者,须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祖国文化。请聆听于漪老师漂亮的话语:“文化是语言文字的命脉。教语文,站在文化的平台上,语言文字的表现力、生命力才会闪耀光彩;语言文字才是生动的、鲜活的。”(《站在文化的平台上》[2])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引领学生热爱语文,深爱母语,成为富有“语文理想”并享用一生的得“渔”者。

记得我在给学生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时,我向这些目光充满了好奇和凝聚着求知渴望的学生提问:“当一个学校被四种崇拜心理控制时,学校才会成为文化的中心。大家猜一下,这四种崇拜心理是什么?”同学们纷纷发言,有说对祖国的崇拜,有说对伟人的崇拜,有说对知识的崇拜,有说对金钱的崇拜,有说对名利权位的崇拜。我肯定了前三者否定了后二者,并补充还有一种崇拜心理:对祖国语言的崇拜。

我告诉学生这是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我期望他们在高中的黄金阶段能怀着这四种崇拜心理投入学习,我更愿意他们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学习高中语文,更多的是“对祖国语言的崇拜”。

所谓“对祖国语言的崇拜”,也就是新课标着眼的语文素养。这并非仅仅对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的崇拜,更多的应是对蕴涵在语言文字里面的情和理的崇拜。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认为,只有培养学生真正“对祖国语言的崇拜”,我姑且谓之“诱之上桥”,才能达到三维目标的实现,才能为学生搭设“语文理想”与“生活经验”之桥。

二、第二段桥,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有益书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让书中的“语文理想”不再如云端缥缈,“生活经验”不再如海高深莫测――“观之赏桥”。

假如说学生从语文文本中读到的都是“语文理想”,那么这“语文理想”从何而来,如何实现?我以为,不妨从“生活经验”来,然后在“生活经验”中升华,直至顿悟。所谓“生活经验”的概念,在语言哲学和母语教育理论中不是指某一生活领域的技能,而是泛指关于生活的经验,即生活事实的认知、相关态度和观念,是语言哲学中“语言的世界经验”概念的一个简化表述[3]。

我以为,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拉近“语文理想”与“生活经验”的距离。好的阅读使学生“可享一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谈不上自觉学习,更谈不上“语文理想”的实现,学生在书中、在别人的故事中得到人生的启迪,不能不说是“生活经验”的感受。自己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之桥上能自觉翻阅语文之书,自主观赏语文风景,对于语文老师来说,何其欣慰。这个阶段我谓之“观之赏桥”。桥上的人在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桥上的人:这是一种何其美妙的境界。

每位语文老师都想让自己的学生获得“语文理想”,但是,没有良好的阅读储备,谈何储存广博而厚重的“语文理想”?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我时常启发学生:“阅读可以让你美丽起来。”“生活时时是语文,留心处处皆学问。”因此学生每每争先抢阅班上订的报纸,如《珠江时报》、《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学生读书看报的阅读习惯养成了,自然有助于“语文理想”的培养,对祖国语言的崇拜、对文化的崇拜自然也随之诞生。

在高二下学期选修教材传记文本的教学中,我告诉学生:“一本优秀的传记不仅能让我们认识世界,还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人生。”因此,学习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我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沈从文的窘困》、《沈从文第一次讲课》、《沈从文的爱情》、《凤凰之子・沈从文传》等。学习《扼住命运的咽喉》,我推荐学生课外看作者罗曼・罗兰的《名人三传》、《用心看世界――海伦・凯勒传》等。也许是受了我的激励,学生到阅览室上课,由以前的多数挑娱乐杂志一改为抢阅传记书本了。学生还纷纷到书店买了《凤凰之子・沈从文传》、《名人三传》等书籍,在班上互相传阅,还积极写了读书笔记。我把优秀的学生作品推荐到学校《飞翔》文学社校刊进行发表,让学生感受到文章变成铅字的乐趣,体会到语文学习之妙。

可见,看书读报写文章,很好地搭建了学生对“语文理想”与“生活经验”的桥梁。多读有益书报,书中的“语文理想”不再如云端缥缈,“生活经验”不再如海高深莫测。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了阅读习惯,在阅读中了解到作者与作品人物的人生经历,体会其人格精神,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拉近“语文理想”与“生活经验”的距离。

三、第三段桥,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积极参加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漫步于“语文理想”与“生活经验”的曼妙园地――“促之过桥”。

语文教育家指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一个“适应峰”。所谓“适应峰”,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及学生与课程资源之间相互适应的程度[4]。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计的师生互动的方式,如果这种互动能最大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即表明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最大的适应度,那就说明学生处于“适应峰”的峰顶:我谓之“促之过桥”。

语文老师要善于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之花,为他们搭建“语文理想”与“生活经验”的桥梁,为他们消除生活经验或“高深莫测”或“生硬如铁”的感觉。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认为强烈的回答欲望是促使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知识的内驱力,是构成“语文理想”的最为活跃的因素,实践证明,学生的语文思维之花有时可以从课堂提问的土壤中培育出来。

如在高二语文选修教材罗曼・罗兰《扼住命运的咽喉》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语言表达训练:(联系单元活动P97“盖棺定论”练习,进行墓志铭仿写)

墓志铭可以是对墓主人一生业绩的概括,也可以表达墓主人对生活的追求、对生命的思考。如:恕我不起来了!(海明威墓志铭)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沈从文墓志铭)

请参照以上的墓志铭,为贝多芬拟一则墓志铭。

因为之前我对贝多芬进行了介绍,有了学生自己到阅览室查找有关课外资料的铺垫,学生对墓志铭这样关于“死”的遥远概念似乎没了“高深莫测”的恐惧感,反而表示出好奇。我便让学生尝试口头为自己写墓志铭,学生更是兴趣盎然,如“吾死不可畏,吾生不可懒。”“我的一生没有金钱,没有名誉,但我有的是简单与幸福!”“拥有过便是幸福!舍我其谁?”“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我思故我在,我去神长存。”“这里躺着的是一位孝顺父母、信守诺言、忠于朋友、为家庭为社会拼搏了一生的普通男人,请路过的你花一秒钟向他鞠个躬,谢谢!”学生大胆地发散了思维,形成了有语文个性的自我,真应了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可见,高中生自身具有主动发展的内在潜力,就像小草的种子遇雨露会发芽、长高一样,而语文教师对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激励作用犹如温馨的雨露,“促进”了学生的语文生命由小草成长为大草,乃至参天大树。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思维发散了,脑袋就不再是死记硬背的机器零件了,还为自己搭建了“语文理想”与“生活经验”的桥梁。

另外,为了给学生肯定自我、提供攀登自身发展的“适应峰”的机会,语文老师完全可以多搞一些课内外的阅读竞赛,教师在平时教学及竞赛中要注意发现、培养阅读能力强的苗子,鼓励并公开表扬他们,让他们经常在班上朗读,推荐他们参加校内外组织的诗歌朗诵会、演讲会、辩论赛及征文比赛等,使他们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真实可感的“生活经验”,会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乐趣,使“语文理想”日臻形成。

无疑,引领学生积极参加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漫步于“语文理想”与“生活经验”的曼妙园地,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语文生命之羽的翕动。

总之,语文学习是一门艺术,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到基础知识,还能陶冶情操,培养个性,发展思维,提高能力。满怀着语文教育理想并躬身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的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为学生构建丰富多彩的语文桥梁,大胆地“诱之上桥”,放心地“观之赏桥”,快乐地“促之过桥”,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入手,让他们崇拜祖国的语言,不畏惧“生活经验”,不迷茫“语文理想”,让学生的心灵在语文课堂内外,可以自由张开色彩绚丽的翅膀,尽情地翱翔。

参考文献:

[1]徐泽春.教育的理想[J].上海:语文学习,2010(10).

高中语文教学经验篇11

一、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随着国际化交流进程的逐渐加快,我国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开展双语教学已经成为和国际化接轨的必然趋势。我国教育部要求各大高等院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适时地开设双语教学。尤其是针对研究生,更应该优先考虑开展双语教学,因为他们是各大高校重点培养的对象。双语教学指目前国内的一些高校采用英语教材并用英语授课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开展双语教学,选择合适的课程来开展双语教学对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是各大医学院校设置的基础课程,也是医学生学习各类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被列为医学院校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生命科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医学细胞生物学与生命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学好医学细胞生物学对了解生命科学领域的相关进展和最新发展动态是至关重要的,而生命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发现都是以英文的形式发表在各学术期刊,因此,掌握一定程度的专业外语是学好医学细胞生物学的重要前提。鉴于此,有些院校在医学细胞生物学的理论课程率先开展了双语教学。但到目前为止,实施的双语课程都是针对理论方面的,在实验课程中很少应用双语教学。因此,在实验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希望可以从实验操作的角度来进一步提高医学研究生的专业外语水平,以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

二、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开展的可行性

目前,医学细胞生物学已经普遍被认为是适合开展双语教学的。医学细胞生物学理论课程的双语教学在一些高校中已经开展,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的双语教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更何况医学研究生是医学院校的重点培养对象,除了要求他们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要求他们具有过硬的专业外语水平,能够在日常交流中熟练地运用英语,并能够为外国友人解答疑问,为今后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说,其英语基础要相对好一些,这也对双语教学实验课程的开展非常有利,再一次说明了进行实验课的双语教学是可行的。

三、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的优势

由于医学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最新技术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大部分都是以英文论文的形式发表在著名国际期刊上的,因此掌握一定程度的专业英语对了解医学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发展进程和研究成果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提高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英语技能。通过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的双语教学,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生的专业外语水平,还可以引导研究生大量查阅并阅读相关外文文献,及时掌握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最新动态。在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从实验和科研的角度来提高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不仅可以为以后的英文论文写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也可以为今后与相关专业人士的交流储备好有利的条件。在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将要进行的实验课程内容进行预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的兴趣和热情。在多媒体课件中为学生展示所学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也可以增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也是实验课双语教学的一大优势。实验课双语教学的优势还在于教师在用英文讲解实验的同时,可以为学生演示相关的操作步骤,有利于学生理解。

四、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实施的前提条件

1.教师。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的实施相当于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在课堂上他们要应用英语进行授课,这就不仅要求他们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和外语沟通能力。同时由于是用英文和中文双语进行授课,任课老师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都知道,对于同样的授课内容,用英文教学的备课量远远要超过中文教学的备课量,更不用说是双语教学的备课量了。这就给任课老师无形中增加了很多的工作量,需要任课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也是对任课老师的一个不小的挑战。教师不仅要对中文教学内容准备充分,还要熟悉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专业词汇和相关操作步骤的英语表达。教师在用英语授课时,一定要保证使用学生较为熟悉、简单的单词来组成常见的语句,以方便学生们理解专业知识。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英语的授课方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同时教师还必须要保证自己发音的准确性,以免对学生造成误导,进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影响教学质量。

2.教材。传递知识最好的载体就是教材,因此选择合适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对于双语教学来说,选择合适的英文教材尤为重要。目前推荐的是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因为原版的英文教材更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单词和语法的使用更加准确,不会引起争议。而且还融入了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和相关词汇的更新和替换,不仅有利于医学生学习到更多更新的专业知识,也有利于英语水平快速提高。但对于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来说,很难找到一本与教育大纲完全相符的原版英文教材,我们希望相关专业人士能够在参考原版英文教材的基础上,为广大研究生们编写一部既符合教育大纲要求,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专用教材,来作为我们双语授课的专业教材。在这本教材中对实验所涉及的专业词汇进行中文注解,避免学生在课下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同时也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有效地减轻了研究生们的学习负担,进而提高研究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和热情。

3.教学方式。虽然研究生的英语水平较本科生要高,但如果在课堂上完全使用英文授课,还是会有很多学生是难以接受和理解的,不利于提高课堂授课的有效性和效果。因此我们根据研究生的英语水平,在课堂上主要采取全英文的课件展示,并适当地结合中文来讲解的教学方式。对于简单的或者是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和知识点要用英文来讲解;对于复杂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和知识点可以给予相应的中文解释。由于研究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要比英语听力能力好一些,所以我们可以采用自己编制的全英文教材,还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全英文的课件和板书,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全英文学习环境,帮助研究生们尽快融入英语情境并掌握相关专业英语知识。但对于复杂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还是需要任课教师用中文向学生们解释清楚,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危险。

4.学生。学生是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实施成功与否的又一关键因素。学生对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实施的影响主要在于他们的英语水平和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兴趣。所以说,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实验课双语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一些英文的文献和书籍,遇到不懂的词汇及时查阅并记录下来,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做好预习,熟悉课堂上将要讲授的相关专业词汇,并在预习过程中记录下自己不懂的问题。课上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疑惑,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和讨论。课后鼓励学生用英文书写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加以分析和总结,找出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原因或实验成功的注意事项。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的开展,可以普遍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为今后科研和提前做好准备。

五、总结

如今许多高等院校已经把双语教学带进了实验的课堂,但具体的教学体系目前还不完善,还处于一个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的开展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否准确易于理解;学生的听说水平能否帮助其正确理解相关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所以说,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的成功开展,需要我们师生共同的努力,共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从而培养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宋桂芹,刘康,杨俊宝,蔡晓明,梁素华.提高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115.

[2]王弘a,田洪艳,徐冶,刘忠平,李质馨.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医药指南,2012,(12):721-722.

[3]王婉,梁素华,刘云,申跃武.研究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探索[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9,(03):300-302.

高中语文教学经验篇12

上世纪末,体验式教学理念与模型被引入国内,逐步试点使用。这种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2]

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特性决定了教学中个体理解与体验的重要性,为此,本文立足改进教学方法,探析体验式教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及其实践路径。

一、体验式教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与其他学科相比,大学语文人文性强,承载了更多的情感、态度、价值等因素。徐中玉先生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得讲究兼顾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创新性乃至深刻的人生哲理性。”“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3]而体验式教学强调“教育是体验的生长与改造的过程,学生从体验中产生问题,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去探索知识,产生新观念。”[4]由此可见,大学语文教育与体验式教学之间有实质的契合,因而,积极探究体验式教学在大学语文中的应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转变教学理念,优化师生关系。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是教育的核心人物,是权威、专业的象征,学生则处于依赖、盲从的被动地位。“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体验式教学认为,学习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的转换并创造知识的过程”,教师应更多承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在此模式下,教学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认知过程,而是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体验共享的过程,与学生达成心灵上的对话,这有助于彼此接受,形成平等、民主、理解、宽容的师生关系。从人本主义来讲,大学语文选文多以经典作品为主,蕴含了丰富的意义,需要个体在阅读中充分发挥自己审美、品美的能力。体验式教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会促使教师对学习个性化的解读给予理解、激励,进而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可“力避传统教学将学生个性淹没于整体划一的群体中,使学生‘各具情态’。”[5]

2.有利于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实现教学知、行合一。现代化条件教学组织形式强调开放性、多样性、个体性和民主性。要摆脱大学语文普遍萎缩的境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实现教学知、行合一是一个重要途径。

体验式教学强调体验以学习者参与活动为基础,活动是体验的载体。其亲历性、自主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有助于调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有利于建构起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情境,挖掘学习者的学习内在动机和求知欲,促成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中生成自我的认识和相应的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亲历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与价值体系,为学生立身、处世、发展奠定基础。

二、体验式教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体验式教学对转变教学理念、改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组织均有着积极意义。那么,如何在大学语文教育中秉承体验式教学的理念并灵活运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呢?

1.营造“情境”,生成认知性体验。大学语文经典篇目意义隽永、哲理性强,理解难度大,通过营造“情境”可以使作品的人物、环境形象化、具体化、情感化,增强大学生对人物的形象感知,形成认知,故而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大学生认知特点与规律,采用生活展现情境、图像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强化大学生主观感受,加深对作品角色与特定场景的认知,“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6]

2.深入“情境”,生成情感性体验。情境体验是体验式教学施教的一个重要策略,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缩短“我”与“角色”之间的心理距离,在情境情节发展中,使“我”与“角色”共同体验所有的细节,在心理上实现“角色认同”或“情感迁移”。为此,教师解析言语时应努力做到“怀情而教”,领悟并用贴切的语言去表达文章内在的、固有的情,才能以情融情,唤醒学生的情感。同时,体验还是“理智的直觉”,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情感进行恰当的评价或点拨,使学生对体验保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判断,以节制情感,提升情境体验。

3.展开讨论,丰富体验。体验式教学认为,由于个人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人们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也会不同。“每一个进入言语体验的学习者,并非白纸一张,而是都带着自己独特的生命经历和遭遇体验。[7]所以,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就要遵循“自主体验原则”,尊重大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营造一个自由、融洽的讨论氛围,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师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使不同的个体经验、心理情感得到交融、碰撞融合产生新知识经验,以拓展延伸课堂教学,丰富大学生个体体验。

4.走出课堂,践行体验。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不应仅停留在“学得”的层面,其人文素养的养成是“学得”和“习得”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语文素养之中,知识一般是‘学’的范畴,技能、素养则既有‘学’的成份,也有‘习’的成份,而‘习’很大程度来自于对操作性过程的体验。”[8]体验式教学不单纯是内容的简单获得与传递,而是通过经验的转换从而创造知识的过程。体验式教学在大学语文中的应用就是要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促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修”、“证”已有的情感与理知体验,实现“知能转化”,乃至“知行转化”,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避免“高分低能”、“知行相左”的现象。

三、结语

体验式教学注重在教学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的转换并创造知识的过程”。大学语文教育,究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品格素质与人文精神,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在大学语文教育中的功能,通过教学形式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创新及教学关系的转变能营造一种体验情境,使大学语文教育产生最佳的效能。

参考文献:

[1]闫石.母语危机下大学语文的出路[J].中国大学教学,2008(4):12-13.

[2][6]辛继湘.试论体验性教学模式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81-83.

[3]张宝东.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J].现代语文,2009(2):42-43.

[4]刘元兵.体验式教学法内涵及在管理类课程中的组织实践[J].教育教学研究,2011(2):6-7.

高中语文教学经验篇13

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英语课不仅要讲授语言本身,更关乎语言的语境性、社会性和文化性。大学英语课堂不仅是语言教学,更是文化教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的精神世界‘自主建构’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通过生活中的感受与理解,自主生成新的意义世界。文化既是教学活动探究的内容,也是有益途径,把英语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使得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的、鲜活的过程。结合英语教学目标以及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文化体验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纵观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经历了从“分离式”“附加式”到“融合式”的发展阶段。在语言教学的交际法兴起之前,英语教学主要有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其中语法翻译法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以词汇讲解、词汇辨析以及句子翻译为重点,把英语课作为单纯的语言技能培训课,将文化看作是一种可以和语言剥离的知识。交际教学法引发了中国外语教学的变革,语言与文化的“研究热”也推动着语言文化教学进入新的阶段,文化教学成为外语教育不可分离的部分,当前外语教学界已对此达成了共识,即成功的二语习得离不开成功的文化习得。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经历了从培养阅读能力、交际能力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外语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不仅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且是衡量现代外语人才的重要标准。跨文化交际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体现了英语教与学的真实目的,并成为区别传统英语教学和现代英语教学的主要标志之一。根据文秋芳的观点,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两部分构成。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变通能力;跨文化能力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容忍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随着跨文化交际成为大学实践教育的新趋势,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应该被视为“外语教学的高级目标”,大学英语教学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同时也要把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融入教学之中,做到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齐头并举,而文化体验是达成这一培养目标的有益途径。

二 文化体验

美国学者Patrick R.Moran对“文化”的定义为:Culture is the evolving way of life of a group of persons,consisting of a shared set of practices associated with a shared set of products,based upon a shared set of perspectives on the world,and set within specific ocial contexts。何为文化体验?Patrick R. Moran在《文化教学实践的观念》一书中指出:“文化体验包括四个互相联系的学习活动,即:知道是什么样(know about)――包括所有聚集和展示文化信息的活动;知道怎样形成(knowing how)――包括获得文化实践的活动;知道为什么形成(knowing why)――包括文化中的观念、价值观、态度等;知道自己的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差异(knowing onself)。”Moran从语言的功能角度推断出,“knowing about(文化信息)”体现了语言的认知功能;“knowing why(文化观念)”体现了语言的理性推理以及认知功能;“(knowing how)文化实践”是语言社会功能的体现;“knowing oneself(文化自知)”是语言表达功能的体现。因此,体验过程要循序渐进地从“knowing about”开始。

除此之外,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也为体验式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建构主义,知识是认知主体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以及自己进行新旧经验之间的作用,生成个体的理解。建构主义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媒介,是人们用来交际和认知的工具;语言界认为,语言具有描述、参与、阐释以及反馈的作用。可以看出,语言界的语言功能理论与建构主义的语言观互为基础,为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文化体验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同时为体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提供了可行性。

三 文化体验在大学英语课堂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的理论源远流长。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提出的关于认识世界的理论中已经初步涉及体验。随后,杜威的进步教育哲学(progressiv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理论形成了体验学习思想的最初模式。杜威强调儿童在日常环境中的亲身经历以及理性反思,构建了以“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为核心理念的教学体系,认为教学过程就是经验的重组和改造。杜威概括了教学活动的五个步骤,即:营造真实的经验环境;从情境中产生真实的问题;搜集材料;产生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应用检验办法。杜威系统地概括了体验式教学的理论来源以及教学的特征。他的教学过程不仅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与真实感受,而且强调所学知识与亲身经历所获得的真实感受与直接经验之间不断关联、整合,进而实现有机整合与意义建构,深化与拓展行为与情感,实现智慧增长。

基于以上理论,大学英语的文化体验教学可以界定为:文化既是教学活动探究的内容,也是有益途径,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相关的情景,借助于现代的教育技术和工具,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把英语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使得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统一、鲜活的过程,学生能合理、得体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充分揭示英语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内涵,还要扩充该文化的外延,使学生在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中体验学习英语语言,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结合Patrick提出的文化体验中四个相互关联的学习活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体验也可以相应地分为四部分:(1)针对文化信息(knowing about)――文化现象是什么,包括其内容、表现形式、区别性特征、实质等;(2)针对文化观念(knowing why)――文化中的观念、态度、价值观为什么形成;(3)针对文化实践(knowing how)――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及涉及文化的实践活动;(4)针对文化自知(knowing oneself)――自己的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差异。

在学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己的经历或者经验作为一种建构的知识与社会、文化等不可分离。新获得的知识与学生本身认知结构中己有的相关知识发生联系,从而产生有效学习,进而形成自己对于相关主题的观念和认识,这种过程即是一种文化体验。

下面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一册第四单元The American Dream 中Text One“Tony Trivisonno’s American Dream”为例,解析文化体验如何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

第一,文化体验的教学目标:(1)把语言当成整体,密切结合语言与文化,以期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2)学生能自主地把体验式学习方法应用在后续学习当中,提升学习兴趣。

第二,实施步骤:

主题了解:学生预先查找“美国梦”的相关资料,包括美国梦、移民以及经济大萧条,对这一主题做基本的文化储备。

导入: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American Dream ?

In what ways can a person be considered as being successful?

以启发式提问进行导入,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组内代表陈述。这一过程是要让学生分享已储备的文化信息(knowing about),并且对已经达成共识或者存有异议的文化观念(knowing why)进行探讨,能够通过美国梦的现象进行文化实质的推导,通过美国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有表现形式进行原因的分析,经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总结出美国梦的精神实质。

课文讲解:本单元Text A是关于主人公Tony Trivisonno如何锲而不舍实现美国梦的故事。但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以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为切入口,升华为一个梦想、一种价值观。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要把语言和文化内涵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体验建构知识。在词汇方面,使学生通过一定的语境,对与主人公Tony工作、奋斗、外形、品质相关的词汇产生画面感,进而能用这些词来描述熟知的人,或用到其他语境;语篇方面,围绕主题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进而总结出主人公的特点。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的发展脉络、主人公心态和生活所发生的变化;主题方面,结合美国梦rags-to-themes的精神实质,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自己为梦想而奋斗的亲身经历,小组讨论。

拓展:为了加深学生对“美国梦”的思考和理解,补充奥巴马的演讲 The Audacity of Hope,The America We Love的演讲音频、视频。推荐小说《伟大的盖茨比》及同名电影,学生可以通过情节性比较强的文学影视作品了解美国梦。

反思:在文化自知(knowing oneself)方面,学生可以将“美国梦”和“中国梦”进行比较,以体验的方式,总结出两者的差异;并联系“我的梦”,建构价值观。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