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制造业市场发展实用13篇

制造业市场发展
制造业市场发展篇1

二、加强反垄断管理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最统一的市场,企业和产品一旦占据市场优势,就可以获得丰厚的收入和稳定的发展。为了促进中国企业成长和提升产品竞争能力,在一个时期内政府对许多行业都采用了“择优扶强”政策,迅速打造国家一流企业,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在不断地运动和转化之中,政府管理也要应时而变。要看到政府拉动、推动发展模式的副作用逐渐扩大而成为病垢,现实中有些一流企业把功夫用在仰仗政府支持上,利用这种支持垄断市场,导致创新能力退化;没有被扶持的企业受到压制,产品难以通过政府主持的行政许可或认可进入市场,生存艰难,造成市场竞争中的不公平。有些领先企业几乎是引进成瘾,国内没有的、引进了做旧的,就到国外找引进、再引进;有些大企业养成重视和投入精力花费在维系政府和客户关系上,少有真正的技术产品创新。欧美国家都有很完善的反垄断法,他们总是把矛头对准市场中最大、领先的企业,美国洛克菲勒石油大王被肢解成为几个公司,微软公司最兴盛时,政府要用反垄断法对微软罚款;后来,美国有了“苹果”,又有了“谷歌”、“安卓”等,总是有二流、三流企业和产品后来领先,以新产品创造需求和市场,也带动着经济的发展。在现实社会中,往往是二、三流和新企业最具创新能力,由于生存的需要,他们不得不寻找竞争差异点、开发新产品。因此,政府一定要树立反垄断、保护或支持二三流及不入流企业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才能不断地有后起之秀的繁荣发展。

三、加强反低价恶性竞争

低价恶性竞争是装备制造业中的恶魔。特别是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技术装备采购中不顾及生产企业的制造成本、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投入、员工收入等生产要素市场价格,在要求产品高技术、高质量、高责任追究赔偿的同时,极力压低采购价格,使装备制造企业经营困难,自然也造成整个行业市场中产品定价过低。一方面,装备制造企业员工收入低,缺乏忠于企业又能终生致力于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导致企业持续创新和经营发展十分艰难;另一方面,采购企业在运用装备时也无法得到良好的售后服务和长期的技术支持。目前我们国家的铁路、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重大技术装备,都是政府直接管理和运营的行业,虽然通过各种公司进行采购,但实质上技术方案、设备规格、价格的决定权都在政府管理的机构手中,低价恶性竞争尤为突出。这也是制约中国高技术装备发展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恶性循环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照国外的经验,一是企业要严格自律,把通过压低员工收入、压低企业更新改造投入的低价竞争作为不道德的管理行为予以摒弃。二是政府应担当起反恶性竞争、维护市场和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管理责任,特别是政府管理人员,要有尊重企业劳动者、尊重创新劳动的道德和职业操守,带头反对恶性竞争。三是在政府基础设施采购中发挥示范作用,在招标报价时,要确定投标人报价的规范和必备成本及费用科目,承认必要的产品开发费、技术改造购买设备费,同时人工成本不应低于社会或行业平均工资,使采购运用方和制造商共同良性发展。

四、打破国产化创新产品入市歧视

对市场必须的、使用量小、技术复杂的技术装备,国内暂时没有或产品正在成熟期中,使用单位都优先选用国外产品。歧视国产化创新产品入市,惯用的手法是在招标书中设定投标企业必须有相应产品的销售业绩或运用范例,把中国自主设计生产的产品排除在外。例如城市地铁轨道用打磨车辆,虽然中国城市地铁发展很快,但每年采购量也不足十几台,用户优先选用进口产品,都被欧美国家产品垄断着。因此,建议政府采用强有力的措施,在国内招标采购中,必须坚决地、毫无保留地废除“产品必须要有使用经验”或“要具有销售业绩”之类的歧视性条件。

制造业市场发展篇2

二、贵公司是否设立研发机构?是()否()

贵公司是否拥有部级或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

具体为:                    

三、贵公司近5年来募集资金用于研发的金额、比例各是多少?

四、您认为有的制造业企业投资理财产品、房地产等,却没有增加制造业投资、研发投入的主要原因是()

A.制造业净资产收益率低,增加投资还不如购买理财产品;

B.市场规模已难以再扩大;

C.技术瓶颈难以突破;

D.其他:                                     

五、贵公司近5年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有   项;

制造业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含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设计版权)  件,年均增长  %,制造业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量

件,年均增长  %。

六、您认为目前对制造业科技创新最大的制约因素是()

A.难以获得研发所需资金;

B.缺少核心发明专利、核心技术;

C.难以吸引高端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D.其他:                                     

七、目前贵公司最主要的融资渠道是(请选择最重要的3项并排序)

A.银行贷款     B.股票融资      C.债券融资          

D.信托贷款     E.委托贷款      F.资管产品

G.民间借贷     H.其他,请列明

八、贵公司在未来6个月是否有融资计划?是()否()

融资是否投入技术研发?是()否()

募集资金拟用于研发的金额、比例各是多少?

九、请选择贵公司最优先考虑的3个再融资品种并排序

A.公开增发     B.配股          C.优先股          

D.定向增发     E.可转换公司债  F.公司债

G.短期融资券   H.中期票据      I.银行贷款

J.其他,请列明

十、您认为上市公司再融资支持科技创新有哪些问题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A.公开增发条件较高,导致非公开增发占大多数;

B.再融资没有设立一次核准、多次发行的储架发行制度;

C.定价约束较多、缺乏弹性;

D.锁定时间较长;

E.其他:                                     

十一、您认为通过直接融资加大研发投入的难点、痛点、堵点在于()(请选择最重要的5项并排序)

A.发行股票、债券审核标准仍较高;

B.发行股票、债券审核时间较长,

C.定价约束较多、缺乏弹性;

D.发行股票、债券费用较高;

E.募集资金金额、募投项目审核及资金管理过于严格,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企业经营环境的过快变化;

F.锁定时间较长,退出难;

G.缺乏市场化的信用增信手段,较难发行公司信用债券;

H.股票、债券品种不够丰富;

I.其他:                                     

十二、制造业并购重组中存在哪些问题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A.标的资产估值虚高,形成高估值、高商誉;

B.少数公司偏离主业、脱实向虚,热衷于编故事、炒概念、搞不切实际的跨界并购,进一步推高标的资产估值;

C.支付手段不够丰富,过分依赖发行股份支付对价,重组置入资产规模大、占比高时容易摊薄股份,出现控制权之争;

D.中介尽调不到位,置入资产业绩变脸,业绩承诺难以实现甚至出现纠纷;

E.其他:                                      

十三、贵公司是否引进海外科技人才、领军人才、创新团队?

具体情况:引进创新团队    个   人

海外科技人才   人

领军人才    人 

十四、目前股权激励在吸引制造业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团队方面的不足或需改进的地方()

A.扩大激励对象范围;

B.扩展股权激励的比例上限;

C.放宽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登记等限制;

D.改变行权时缴纳个税的做法,减轻激励对象税负压力;

E.其他:                                      

十五、您认为资本市场可从哪些方面加大对制造业创新驱动的支持()(请选择最重要的3项并排序)

A.适当降低发行股票、债券审核标准;

B.加快审核,缩短发行股票、债券时间较长;

C.设立一次核准、多次发行的储架发行制度;

D.降低发行股票、债券费用,增加财政补贴奖励;

E.在发行股票、债券方面给予创新制造业企业更加灵活的安排,如为符合一定条件的高科技创新企业提供绿色通道;

制造业市场发展篇3

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外学者对市场规模与技术创新(或生产率)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多,如Davis and Weinstein(2002)对日本的研究表明,区域市场规模每增加一倍都会使该地区生产率提高3.5%。 Acemoglu and Linn(2004)提出了潜在市场规模与创新之间的理论假说,即一种产品的市场规模越大,其通过销售刺激创新的可能性也越大。Klaus and Stephen(2010)从需求弹性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新的机制,即规模大的市场更容易提高企业竞争力,并进行生产工艺的创新。国内学者中,徐康宁和冯伟(2010)通过构建理论模型与案例分析,提出了基于本土市场规模效应的技术创新的第三条道路。张国胜(2011)也借助案例分析,认为本土市场规模能够影响企业技术能力与产品市场需求。但总体来看,目前针对中国的经验研究仍比较缺乏。

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巨大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推动了本土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张。对于一个市场需求高速增长的经济体来说,可以通过本土市场的需求规模和容量所内含的对企业创新研发动力的激发,内在地培育出本国的自主创新发展能力,这被称之为“需求所引致的创新”(Zweimuller,Brunner。2005)。因此,中国制造业能否借助本土市场规模来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以摆脱长期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的现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二、理论基础

Krugman(1980)在提出本土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s)理论时指出,在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和贸易成本的基础上,当两个国家进行不同质产品贸易时,拥有相对较大国内市场需求的国家会产生大规模生产和高效率,并使本国在满足本土市场需求之外还能增加出口。本文所涉及的本土市场规模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但又有别于Krugman(1980)的思想,主要指一个国家(地区)内部的市场容量,突出本土市场规模的扩大能够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足够的激励,并不包括外部市场规模或出口规模。

本文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市场范围”假说理论。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分工与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而由此也提高了人力资本,促进了技术创新。斯密(1776)在《国富论》中提出“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这就是著名的“市场范围”假说。市场范围的大小决定了社会分工的精细程度;社会分工越精细,规模经济就越显著、生产率也越高。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假说也得到了众多经验研究的支持,如Ades and Glaeser(1999)等。Ossa(2011)以新贸易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模型推导,发现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得专业化组织间的劳动分工更加深入,而分工深化与贸易自由化是企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源泉。从一个更为广泛的角度来看,Ossa(2011)一文也被认为是斯密“市场范围”假说的一个形式化表现。

本文的理论基础之二是市场需求引致技术创新理论。企业创新行为归根到底是一种市场行为,会受到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双重影响。当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时,市场需求也随之提高,企业出于对利润的追求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技术创新。因此,只要市场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继而产生足够的市场需求,企业即有足够的激励和意愿增加要素投入,并进行技术创新。早在1912年,熊彼特在提出创新理论时就指出,在创新与需求的关系中,创新是主导的,是创新企业的市场努力使消费者改变了需求偏好。Schmookle(1966)认为专利活动或发明活动,与其他经济活动一样,基本上是追求利润的经济活动,是受市场需求引导和制约的。他认为市场需求对创新和技术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市场需求牵动了技术创新,并由此提出了“需求引致创新”的理论。Mowery and Rosenberg(1979)提出的“技术创新与需求互动”理论则进一步认为市场需求与创新是以一种双向互动的方式在技术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内生增长理论在提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的同时,还强调了市场规模在知识扩散、人力资本积累和R&D中的重要作用(Romer,1986; Lucas,1988)。Romer(1990)还指出新技术的产生主要是在市场利益驱动下,是追求新技术并最终盈利的结果,新技术的生产量是由新技术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共同决定的,这一思想也是其内生技术变迁研究的重要理论前提。由此可见,作为一种市场行为,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创新同样也会受到市场理论与市场规律的影响。

在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的基础上,有关本土市场规模对技术创新影响的作用机制或途径的问题也逐步得到了回答。Combes et al.(2007)认为,规模大的市场的生产率优势主要来源于集聚效应(Agglomeration Effect)和企业选择效应(Firm Seleciton Effect),集聚容易增强企业之间的互动,而企业选择效应则是通过竞争使得更有效率或生产率更高的企业得以生存。可见,本土市场规模的作用机制主要可以归纳为两大类:集聚效应和竞争效应。一方面,市场规模越大的行业,越容易吸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集聚,而集聚又会产生“集聚租”,如规模经济、技术溢出等,这将会对行业生产率增长及行业内企业的创新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市场规模效应有助于强化产业的竞争力,并诱导企业大量投资大规模的生产设备、发展技术、提高生产率(波特,2007)。另一方面,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企业数量和产品种类也会不断增加。企业数量的增加使得企业之间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进行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也会“逼迫”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同时,企业为了保持原有的技术优势,也必须要不断地进行创新。Melitz and Ottaviano(2005)研究发现更大规模的市场导致了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由此带来了更低的市场价格和更高的生产率,无论是在封闭的经济模型中还是在开放的经济模型中,都得到了这一结论。Klaus and Stephen(2010)认为,在规模大的市场中,随着需求价格弹性的变化,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仅会驱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而且还使得企业更便于吸收先进的技术。规模更大的市场中的企业与工人具有更高的生产率,这主要得益于集聚经济的作用,集聚经济的影响是通过一个多样化的机制产生的(Duranton and Puga,2003)。同样,竞争效应也可以通过一个多样化的渠道发挥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市场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各类要素的流动与整合,而这一过程对技术创新或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是多样化的。

三、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测度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传统的方法是索罗余值法,这一方法实际上暗含了100%技术效率水平的前提假设,但经济决策单元(DMU)在现实中可能并没有达到其生产可能性的前沿边界,使得生产率的变化不仅可能源自技术进步,也可能来自效率的改进。因此,为了避免人为设定生产函数及其相关参数带来的估计误差,我们采用了基于产出视角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来计算反映生产率增长的Malmquist指数,并将其进一步分解为效率改进指数(EFFCH)和技术进步指数(TECH)。

1.计量模型

本文使用2001—2010年中国制造业分行业数据,实证分析本土市场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之间的关系。根据相关理论及研究目的,我们设定了如下基本计量模型:

其中,下标i和t分别表示第i个制造业行业和第t年。被解释变量TFP代表生产率增长指数、 EFFCH代表效率改进指数、TECH代表技术进步指数。解释变量HMS表示本土市场规模,Control为控制变量(具体见下文变量说明),c为常数项,α、β为相关变量所对应的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ln为自然对数符号。

2.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根据前文所述,我们采用DEA方法计算全要素生产率。DEA方法的基本思路是以非参数方法构造出最佳生产前沿面,所有观测点都位于这个前沿面之上或之下,然后将决策单元的生产组合与最佳前沿面进行比较,进而得到各决策单元效率改进和技术进步的相关指标。

总产出、资本投入与劳动投入是DEA分析必不可少的三个变量。本文的总产出数据以各行业的增加值表示,为了消除不同年份间的价格差异,我们采用各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对行业增加值进行平减,最终折算为以2001年不变价格计算的数值。劳动投入以各行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均人数表示。关于资本投入,大多数文献都是以固定资本来衡量,但如果仅以固定资本表示,可能会使固定资本依赖性强的行业产出率偏低,所以还应该考虑流动资本的投入(钱学锋等,2011)。因此,我们最终以固定资本加流动资本作为资本投入的原始数据。在计算的过程中,流动资本使用统计资料中的流动资本净值平均余额表示。为了计算固定资本,首先需要确定固定资产价格指数。目前我国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分为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设备价格指数和其他费用指数。参考李小平、朱钟棣(2005)和钱学锋等(2011)的做法,我们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设置为:

(2)核心解释变量:本土市场规模(HMS)。目前,有关本土市场规模的衡量方法主要有几种:一是以总产值减去出口额加上进口额表示(Weder,2003);二是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占工业固定资产总额的比重表示(杨汝岱,2008);三是以行业销售产值减去行业出口交货值来表示(邱斌,尹威,2010)。考虑到分行业研究的特征,我们最终采用邱斌和尹威(2010)的方法来衡量本土市场规模。

(3)控制变量包括资本密度(K)、研发密度(RD)、人力资本(H)、对外开放度(Open)。各变量具体衡量方法及数据来源详见表1。

本文的研究样本为制造业分行业数据,时间跨度为2001—2010年。由于2004年中国制造业行业分类发生了变动,为了保持统计口径的连续性,我们剔除了发生变化的“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和“废弃资源与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最终选择剩余的28个行业。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有统计资料中均未公布2004年及2008—2010年各行业的增加值数据,我们通过其他方法寻求替代数据。其中,2004年各行业增加值数据来源于郭克莎(2007),2008—2010年数据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行业增加值增速计算而得。

四、计量结果及分析

由于模型可能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问题,在选择计量方法时,如果直接采用OLS进行估计很可能得到有偏误的结果。通过对模型进行White检验和D.W.检验,我们并没有发现非常严重的自相关问题,但异方差现象较为明显。考虑到有些指标跨行业的变化程度较小,不宜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杨汝岱,2008)。我们最终采用了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对模型进行估计,以此克服模型中存在的异方差问题。

1.整体估计

表2给出了模型(1)、(2)、(3)的整体估计结果。其中,第1、2列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的估计结果。未加入其他控制变量时,本土市场规模变量(HMS)的系数为0.017,并在1%水平上与TFP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这不足以表明两者之间就呈现稳定的正向关系,需要加入其他控制变量来作进一步分析。根据表2第2列的估计结果,我们发现在控制了资本密度、研发密度、人力资本、对外开放度后,HMS的系数依然显著为正(0.021),但系数显著性有所降低。表2第3、4列是针对效率改进指数的估计结果。在未加入控制变量时,HMS的系数显著为正(0.042)。加入控制变量之后, HMS系数仍显著为正(0.023)。这一结果说明随着本土市场规模的扩大,效率改进指数也呈现上升的趋势。表2第5、6列为技术进步指数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在未加入控制变量时,本土市场规模与技术进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0.022)。加入控制变量后,HMS系数同样十分显著(0.018),但作用力已相对减弱,且显著性也有所降低。总体来看,整体估计结果表明,以“市场促创新”或“以市场规模驱动创新”的假说是成立的。本土市场规模每增加1%,将会促进生产率指数增长0.021%、效率改进指数增长0.023%、技术进步指数增长0.018%。总体来看,本土市场规模对效率改进的作用最为明显。

在控制变量中,资本密度(K)对生产率指数、效率改进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的影响均显著为正,表明资本深化促进了生产率的增长,这与李小平和朱钟棣(2005)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他们发现资本形成是1998年后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原因。

研发密度(RD)对效率改进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的影响均不显著,总体上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也不显著。研发投入没有明显地促进生产率的增长在很多文献中都得到了印证,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研发投入本身存在的时滞效应;二是行业研发的使用效率和投入结构等存在一定的问题①。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当期增加研发投入不仅不会迅速发挥作用,反而会因占用更多资金而无法显著地推动生产率的增长。

人力资本(H)对效率改进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的影响均显著为正,总体上对生产率指数的影响也显著为正,这充分说明提高人力资本对生产率增长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对外开放度(Open)对效率改进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的影响一正一负,且分别在5%和10%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总体上对生产率指数的影响也显著为负。由于在中国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有很大的比重。随着产品内分工的发展及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生产过程切片化、生产流程组装化的分工形式更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加工贸易模式。这种面向全球生产网络的生产流程,对生产效率要求颇高,这必然会推动企业提升效率,但同时由于产业链短、生产过程模块化、可供技术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却极为有限,因而可能产生在低端价值链和低技术水平上的锁定(邵军,徐康宁,2011)。尽管随着对外开放度的提高,有越来越多的FDI流入中国,但邱斌等(2012)发现FDI大多流入了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FDI进入这一制造业环节主要是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不利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攀升。

2.分行业估计

考虑到制造业28个行业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有必要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本土市场规模对生产率的影响在不同行业间是否存在差异。参考谢建国(2003)的方法,我们按照要素密集程度将28个行业分为三类,即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②。表3报告了分行业的估计结果。

表3第1—3列是针对生产率指数的分行业估计结果。其中,本土市场规模变量(HMS)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虽系数为正(0.005),但统计上并不显著。可见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本土市场规模的扩大并没有明显地促进生产率的增长。但在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HMS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表3第4—6列为是针对效率改进指数的回归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在三类不同行业中,本土市场规模与效率改进指数都表现为显著的正向关系。表3第7—9列是针对技术进步指数的回归结果。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HMS的系数非显著为正。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中,HMS的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

表3的回归结果表明本土市场规模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不同行业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本土市场规模的扩大显著地促进了效率的改进,但对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却并不明显。在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本土市场规模的扩大均显著地促进了生产率增长、效率改进以及技术进步。从系数绝对值大小来看,本土市场规模对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中最强,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最弱。由此可见,本土市场规模作用的发挥更依赖于行业的技术密集程度与资本密集程度,而对行业的劳动力密集程度则并不敏感。

技术密集型行业聚集了大量的科技资源,整体上科技水平较高、创新能力较强。当本土市场规模扩大时,巨大的市场需求在技术密集型行业更容易激发创新,这更有利于生产率的增长。此外,本土市场规模的扩大会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于对技术依赖程度较高,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赢得市场竞争。如IT行业中著名的“摩尔定律”(每18个月产品的性能提高一倍),说明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技术更新十分频繁,如果不注重通过创新来提高生产率,将会被市场所淘汰。劳动密集型行业尽管拥有广阔的市场,但由于对劳动力本身较为敏感,而科技水平却普遍较低,创新意愿也普遍不足。在缺乏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情形下,劳动密集型行业依然走着一条“粗放”的发展道路,也容易产生创新“惰性”。但为了能赢得市场竞争,引进先进的设备、培训熟练的工人,并在此基础上提高生产效率是必要的。中国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分工的企业大多数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始终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事实也证明劳动密集型行业无法很好地获得技术的外溢和创新的激励,但跨国公司更青睐于生产效率较高的代工企业。劳动密集型行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并不意味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率的增长,一味地依靠劳动力资源丰裕的比较优势是无法很好地提高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的,加快技术创新才是实现产业升级的根本出路。资本密集型行业是一个国家(地区)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所需大力发展的行业。在此类行业中,资本的大量投入不再是为追逐廉价的劳动力,而开始注重对技术的追求。尽管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技术基础和创新能力整体上不如技术密集型行业,但市场规模的扩大对技术创新的驱动也不会像劳动密集型行业那样存在明显的“惰性”。此外,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资本密集型行业中的关键要素——资本的投入会显著增加,而由此形成的规模经济也会驱动企业进行创新。朱钟棣、李小平(2005)通过对中国制造业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算,同样发现行业之间创新的差异导致了行业之间生产率增长的差异。

在控制变量中,资本密度(K)对生产率的影响在不同行业间存在着差异。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资本密度对效率改进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与技术进步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总体上对生产率的影响也显著为负。我们在前文提及,生产效率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砝码。

--------- 随着资本投入的增加,企业愿意采取各种方法改进效率。但由于技术水平低、创新激励不足,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劳动密集型行业往往会将本应用于研发提高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资金用来继续扩大低端的生产线和生产能力,这很容易形成创新“惰性”,并陷入技术创新的“死胡同”。而在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资本密度对三个指数的影响均显著为正,这与整体估计结果是一致的。

研发密度(RD)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在三类行业间差异较大。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研发密度对效率改进的影响显著为正,但对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却非显著为负。在资本密集型行业,研发密度对效率改进、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的正向作用均未通过至少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在技术密集型行业,研发密度对效率改进、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均显著为正。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很可能与各行业的科技水平以及研发投入的使用效率有关。如技术密集型行业科技实力比较强,研发效率相对较高,增强研发投入会迅速发挥作用。

人力资本(H)与对外开放度(Open)在三类行业中表现相同,与整体估计结果也是一致。其中,人力资本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的作用最为明显,尽管作用程度不如技术密集型行业,但这也充分表明人力资本在促进低技术行业生产率增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Young(1998)认为,他人可以通过两个方向(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创新活动而“偷去”创新者的创新利润流,即不仅可以通过产品的质量创新而且可以通过产品模仿来分割创新的垄断利润。经济规模愈大,参与分割创新收益的人也就愈多,这样“偷生意效应”(Business Stealing Effect)也会大大增强。而且,如果“偷生意效应”主要通过生产模仿产品来分割原有垄断利益时,将会出现负的规模效应。因此,Young建议政府不应更多地激励产品的模仿,而应制定政策立足于产品的质量创新,并根据R&D研究的深度实行重点资助或配额资助。

当前中国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所谓“山寨”商品,这正是一些企业通过产品模仿来分割创新利润的典型表现,而这些商品又主要集中于技术水平较低的行业。产品模仿由于其成本较低,很容易进入并占领市场,但产品模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因为核心技术始终掌握在别人手中。当这些低技术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时,企业往往更愿意进行模仿,并生产更多的“山寨”产品,而不愿意进行真正的技术创新。长此以往,必将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即使在本土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的前提下也得不到提高。我们分行业的估计结果印证了这一现实,尤其是在劳动密集型行业。

一般来讲,当本土市场规模足够大时(假设不存在垄断),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或升级,以便长期保持一种优势。但如果自身技术水平较低,企业往往会被锁定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且时常处于被跨国公司“俘获”的地位,很难真正分享因市场规模扩大而带来的规模递增效应,这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得到了印证。而对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虽然行业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但整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明显,所以还应借助本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带来的优势,依靠市场来驱动创新。

五、本土市场规模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分析

实证研究表明,总体上通过不断扩大本土市场规模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这一假说是成立的。那么本土市场规模又是如何促进生产率增长的?其作用途径或机制是什么?这些作用途径的影响程度如何?则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

1.作用机制影响程度计算

根据表2的结果,我们发现在控制了资本密度、研发密度、人力资本、对外开放度等变量之后,本土市场规模变量的系数及显著性程度与未加入控制变量之前相比均发生了变化,这表明本土市场规模主要通过上述几个因素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影响,换句话说,资本密度、研发密度、人力资本、对外开放度是本土市场规模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作用途径。为此,我们根据表2的估计结果,建立如下回归模型,分别考察各个成为作用途径的变量与本土市场规模之间的关联情况,并在此基础进一步计算各作用途径的影响程度。

式(5)中,作用途径Ζ包括模型(1)—(3)中的控制变量,即资本密度(K)、研发密度(RD)、人力资本(H)和对外开放度(Open),c为常数项,γ为相关变量所对应的系数,这也是我们所需要获得的数值。

表4给出了本土市场规模作用途径的估计结果,其中资本密度、研发密度、人力资本、对外开放度与本土市场规模都呈正相关关系,并且都在1%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本土市场规模扩大可以带动固定资本投资、增加研发投入、增强人力资本水平以及提高对外开放度。但这些作用途径对生产率指数影响如何?还需要对表2和表4中相关变量的系数值进行计算才能得到各作用途径的影响程度,最终的结果具体见表5。

针对生产率增长指数的计算结果中,资本密度、研发密度和人力资本的影响均为正,对外开放度的影响为负。可见,本土市场规模扩大通过提高资本密度、研发密度和人力资本对生产率增长产生了正向作用,而通过对外开放度则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在所有的正向作用中,人力资本贡献了47.06%,资本密度贡献了29.41%,研发投入贡献了23.53%。

在针对效率改进的计算结果中,资本密度、研发密度、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度的影响均为正,这说明本土市场规模的扩大通过提高资本密度、研发密度、人力资本以及对外开放度对效率改进产生了正向作用。在所有的正向作用中,人力资本贡献最大,为47.83%;其次是资本密度,贡献了30.43%;第三是对外开放度,贡献了13.04%;研发投入贡献最小,仅为8.70%。

在针对技术进步的计算结果中,资本密度、研发密度和人力资本的影响同样均为正,但对外开放度的影响为负,这与针对生产率增长的计算结果一致。在所有的正向作用中,人力资本贡献了47.37%;资本密度贡献了34.21%;研发投入贡献了18.42%。

总体来看,本土市场规模对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正向作用主要通过资本密度、研发密度与人力资本等途径传递。本土市场规模对效率改进的正向影响主要通过资本密度、研发密度、人力资本以及对外开放度等途径传递。在所有的作用途径中,人力资本的作用最大,对三大指数的贡献均接近50%。

2.作用机制影响分析

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内生增长理论在将技术进步内生化的过程中,就突出了知识和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Lucas(1988)指出全经济范围内的外部性是由人力资本的溢出造成的,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有助于提高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而人力资本作为影响生产率增长的关键性因素也不断地得到证实。在本文的所有作用机制中,人力资本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是最大的,主要是得益于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两个关键性作用:一是人力资本决定了一国的技术创新能力(Romer,1990);二是人力资本对技术模仿和技术扩散的速度产生了重要影响(Nelson and Phelps,1966)。中国作为一个非技术前沿的国家,技术进步主要依赖于对世界先进技术的吸收和模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则是吸收和模仿的主要实行者(彭国华,2007)。从这一点来看,人力资本的积累还有利于提高本国的技术吸收能力。此外,人力资本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最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力资本具有“同化器”的作用,如许和连等(2006)研究发现贸易开放度主要是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而影响全要素生产率。

尽管学术界关于资本投入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仍存在争论,但资本作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的基础性要素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技术进步是一个长期投资并不断积累的过程。技术进步也并不是独立于资本之外,投资的过程往往也是物化技术得到应用的过程,因而投资规模的扩大有助于促进技术的进步(邵军,徐康宁,2011)。李小平等(2008)也认为,由于资本品内含一定的技术水平,更新的资本品也代表着更高的技术水平。因此,资本深化也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原因,一般认为资本密集度越高的行业,其技术含量也越高,技术进步也越快。但盲目过度的投资往往会导致资本的边际效益递减,这应当值得关注,而在中国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研发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整体上并不高,而且这一作用在统计上也并不明显,这表明可能存在一些因素制约了研发投入作用的发挥。李小平和朱钟棣(2006)、李小平等(2008)的研究均发现研发投入对生产率增长和效率改进不仅没有产生正向的作用,反而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他们就此认为中国工业行业研发的使用效率和投入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认为研发投入的使用效率与结构不仅与中国固有的体制环境有关,还与行业本身的技术基础和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而分行业研究也说明了这一问题。

对外开放度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是复杂的,它阻碍了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但却促进了效率的改进。李小平等(2008)认为中国出口贸易主要是由劳动力、土地、优惠政策等优势所致,这不仅不能提升工业行业的效率水平和生产率增长,反而会使工业行业缺乏创新的动力和压力,从而阻碍生产率的增长。但参与国际分工就必须要适应全球生产网络的流程,加上迫于跨国公司的代工要求与压力,参与出口的中国企业只有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才能赢得更多的订单。比如,苹果公司为什么将很大一部分产品交由富士康公司生产,除了成本低廉外,主要看中了富士康的高效率③。

资本密度、研发密度、人力资本、对外开放等可以说是本土市场规模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作用途径,这些作用途径可以进一步归纳为集聚效应和竞争效应。随着本土市场规模的扩大,大量的资本、人才、技术等会加速集聚,主要表现为资本投入的增加、研发费用的增长、人力资本数量的增加以及对外开放度的提高,等等。另一方面,本土市场规模的扩大也会加剧市场内部的企业为了生存而引发的竞争,这也会促使企业增加资本投入、增强研发能力、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等。而行业集聚程度、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强本土市场规模的规模递增效应和专业化分工效应,从而促进了行业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企业间集聚与竞争行为也加剧了本土市场的竞争程度,而竞争的存在客观上也驱动着企业为了生存而创新。

六、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2001—2010年中国制造业分行业数据,分析了本土市场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以“市场促创新”或“以市场规模驱动创新”的假说整体上是成立的。本土市场规模每增加1%,将会促进生产率指数增长0.021%、效率改进指数增长0.023%、技术进步指数增长0.018%。此外,资本密度、人力资本对生产率增长、效率改进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均显著为正。研发密度对效率改进、技术进步及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均不显著。对外开放度对效率改进和技术进步的影响一正一负,总体上对生产率指数的影响也显著为负。分行业估计结果表明,本土市场规模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不同行业存在一定的差异。本土市场规模作用的发挥更依赖于行业的技术密集程度与资本密集程度,而对行业的劳动力密集程度则并不敏感。

制造业市场发展篇4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我国中小制造型企业近年来发展大步向前,成为一支庞大的队伍,现已形成了电子通讯、信息家电、化工橡胶、饮料食品、汽车船舶、服装服饰六大支柱产业。

二、当前中小制造企业生存环境特点

1.标志性规章:国家工业和信息部制定各种相关规章以保障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打造“三有环境”,即有法可依、有资金支持、有发展方向可循,从而推动小制造企业逐步实现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并在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出了鼓励支持发展中小制造企业的具体措施。明确提出要扶持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引导企业从创业时就选准产业方向,从而有利于发展现代制造业等先进业态。

针对当前经济危机的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出《关于做好缓解当前生产经营困难,保持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做好缓解当前生产经营困难,保持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关工作。

2.标志性细节:中小制造企业具有高成长性。为推动这种高成长性,国内不少大的城市进行了很多有益尝试,并不断扩大成为全国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试验田”。如2007年青岛市经贸委出台了专门的《青岛市民营制造企业教育培训大纲(试行)》。青岛在促进中小制造企业发展方面,坚持了高起点发展的原则,有效打造了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有利环境,在很多方面成为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试验田”。

3.标志性成效:中小制造企业的高成长性,给经济以越来越丰富的回报,中小制造企业群被誉为“高回报地带”。此外中小制造企业还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力量。

三、中小制造企业市场营销存在问题

1.市场调查不充分,无法明确回答“谁是你的目标客户”。很多中小制造企业在刚起步时各项资源有限,无法像大企业那样投入巨大市场调研经费,对目标客户信息了解不充分。例如一家生产氟涂料公司,只负责高档氟碳金属漆生产,由于前期市场调查不充分,开始主要把业务定在型材市场,可是销量一直上不去。后来在开展市场调查后才得知型材市场需求零散且量小,而渠道成本也太大,就把主营业务方向调整为外墙和钢结构,取得明显突破。市场调查不充分造成市场细分欠缺,无法找到目标客户,这是目前中小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2.对竞争对手了解不充分。中小制造企业普遍过分关注眼前竞争对手而忽视远期对手及破坏性技术。企业普遍缺乏搜集和分化竞争对手的能力,缺乏对自己产品的保护意识。例如某公司是一个专门生产墙用护角的企业,其墙护角技术获得国家专利,但其一车间主任后来出去单干,与公司竞争并取得了不错业绩,而公司却没有在意这一情况,认为自己有绝对优势;可对方后来却把公司无力经营的市场做的很好,给公司遭成很大损失。中小制造企业在不断维护自身创新制度情况下,应保护好自己,时刻留心竞争对手的变化。

3.市场营销团队管理不善,对业务员绩效考核模糊。如一些中小制造企业的销售部门一般和生产部门没有形成紧密联系,企业不能及时改进产品,营销与生产脱节。企业对营销团队支持不力,财力和物力上明显比其他部门少,这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质量。虽然中小制造企业资源有限,但开发市场时必要的开支是应该的,不应因此而失去机会。但一些中小制造企业对市场调查缺乏认识,现金流又制约着其投入,只能在小范围做文章。对业务员的绩效考核没有科学标准,使其不关心企业营销。四、中小制造企业市场营销建议

1.市场调查是市场营销的前导。做好市场调查,要结合中小制造企业的特点。由于人力、财力和时间有限性,中小制造企业更应该重调查方案设计与信息分析,调查方案设计关系到整个实施的成败,信息分析直接决定成功的指标,相反就不能结合市场推广来做市场调查,对中小制造企业比较适宜的就是由业务员在推广市场时一并做市场调查,可以节省一部分资源,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同时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

2.组织竞争情报系统,对竞争对手保持时刻警惕。“战场上的失败可以原谅,但遭到突然袭击不能原谅。”弗勒德里克这句话强调了组织情报系统的重要性。中小制造企业不必设置情报部门,情报工作可以交给外部来做,而管理协调的工作由营销经理负责。竞争情报系统有分析员、数据库管理员和项目经理组成。中小制造企业组织情报系统应充分利用市场开发人员的作用,及时处理市场营销人员从市场带来的有价值信息并做出对竞争对手的有效反应,同时定期对信息汇总,从而加强对对手的了解,预测其动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小制造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要坚持长期性、持续性和可参考性,要信任员工,激励员工来为企业发展提供有价值信息。

3.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要做到明确、公正,选择适当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中小制造企业销售考核制度要制定相应的业绩标准和激励机制。业绩标准有利于对业务员进行适度加压从而保持企业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励机制要从过去的注重个体激励向个体间竞争激励转变,要有利于业务员选拔,提高业务员素质。中小制造企业还要注重营销沟通,只有企业的各个部门特别是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市场方案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五、结束语

中小制造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中的主要参与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小制造企业在经济危机的形势下,更应抓住机遇好好发展,对自身存在的营销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做好市场调查和市场细分;注意营销的动态循环和公司资源充分利用,有的放矢,在营销中有计划性和针对性,不断推动中小制造企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制造业市场发展篇5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我国中小制造型企业近年来发展大步向前,成为一支庞大的队伍,现已形成了电子通讯、信息家电、化工橡胶、饮料食品、汽车船舶、服装服饰六大支柱产业。

二、当前中小制造企业生存环境特点

1.标志性规章:国家工业和信息部制定各种相关规章以保障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打造“三有环境”,即有法可依、有资金支持、有发展方向可循,从而推动小制造企业逐步实现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并在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出了鼓励支持发展中小制造企业的具体措施。明确提出要扶持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引导企业从创业时就选准产业方向,从而有利于发展现代制造业等先进业态。

针对当前经济危机的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出《关于做好缓解当前生产经营困难,保持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做好缓解当前生产经营困难,保持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关工作。

2.标志性细节:中小制造企业具有高成长性。为推动这种高成长性,国内不少大的城市进行了很多有益尝试,并不断扩大成为全国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试验田”。如2007年青岛市经贸委出台了专门的《青岛市民营制造企业教育培训大纲(试行)》。青岛在促进中小制造企业发展方面,坚持了高起点发展的原则,有效打造了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有利环境,在很多方面成为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试验田”。

3.标志性成效:中小制造企业的高成长性,给经济以越来越丰富的回报,中小制造企业群被誉为“高回报地带”。此外中小制造企业还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力量。

三、中小制造企业市场营销存在问题

1.市场调查不充分,无法明确回答“谁是你的目标客户”。很多中小制造企业在刚起步时各项资源有限,无法像大企业那样投入巨大市场调研经费,对目标客户信息了解不充分。例如一家生产氟涂料公司,只负责高档氟碳金属漆生产,由于前期市场调查不充分,开始主要把业务定在型材市场,可是销量一直上不去。后来在开展市场调查后才得知型材市场需求零散且量小,而渠道成本也太大,就把主营业务方向调整为外墙和钢结构,取得明显突破。市场调查不充分造成市场细分欠缺,无法找到目标客户,这是目前中小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2.对竞争对手了解不充分。 中小制造企业普遍过分关注眼前竞争对手而忽视远期对手及破坏性技术。企业普遍缺乏搜集和分化竞争对手的能力,缺乏对自己产品的保护意识。例如某公司是一个专门生产墙用护角的企业,其墙护角技术获得国家专利,但其一车间主任后来出去单干,与公司竞争并取得了不错业绩,而公司却没有在意这一情况,认为自己有绝对优势;可对方后来却把公司无力经营的市场做的很好,给公司遭成很大损失。中小制造企业在不断维护自身创新制度情况下,应保护好自己,时刻留心竞争对手的变化。

3.市场营销团队管理不善,对业务员绩效考核模糊。如一些中小制造企业的销售部门一般和生产部门没有形成紧密联系,企业不能及时改进产品,营销与生产脱节。企业对营销团队支持不力,财力和物力上明显比其他部门少,这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质量。虽然中小制造企业资源有限,但开发市场时必要的开支是应该的,不应因此而失去机会。但一些中小制造企业对市场调查缺乏认识,现金流又制约着其投入,只能在小范围做文章。对业务员的绩效考核没有科学标准,使其不关心企业营销。四、中小制造企业市场营销建议

1.市场调查是市场营销的前导。做好市场调查,要结合中小制造企业的特点。由于人力、财力和时间有限性,中小制造企业更应该重调查方案设计与信息分析,调查方案设计关系到整个实施的成败,信息分析直接决定成功的指标,相反就不能结合市场推广来做市场调查,对中小制造企业比较适宜的就是由业务员在推广市场时一并做市场调查,可以节省一部分资源,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同时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

2.组织竞争情报系统,对竞争对手保持时刻警惕。“战场上的失败可以原谅,但遭到突然袭击不能原谅。”弗勒德里克这句话强调了组织情报系统的重要性。中小制造企业不必设置情报部门,情报工作可以交给外部来做,而管理协调的工作由营销经理负责。竞争情报系统有分析员、数据库管理员和项目经理组成。中小制造企业组织情报系统应充分利用市场开发人员的作用,及时处理市场营销人员从市场带来的有价值信息并做出对竞争对手的有效反应,同时定期对信息汇总,从而加强对对手的了解,预测其动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小制造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要坚持长期性、持续性和可参考性,要信任员工,激励员工来为企业发展提供有价值信息。

3.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要做到明确、公正,选择适当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中小制造企业销售考核制度要制定相应的业绩标准和激励机制。业绩标准有利于对业务员进行适度加压从而保持企业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励机制要从过去的注重个体激励向个体间竞争激励转变,要有利于业务员选拔,提高业务员素质。中小制造企业还要注重营销沟通,只有企业的各个部门特别是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市场方案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五、结束语

中小制造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中的主要参与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小制造企业在经济危机的形势下,更应抓住机遇好好发展,对自身存在的营销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做好市场调查和市场细分;注意营销的动态循环和公司资源充分利用,有的放矢,在营销中有计划性和针对性,不断推动中小制造企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制造业市场发展篇6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我国中小制造型企业近年来发展大步向前,成为一支庞大的队伍,现已形成了电子通讯、信息家电、化工橡胶、饮料食品、汽车船舶、服装服饰六大支柱产业。

二、当前中小制造企业生存环境特点

1.标志性规章:国家工业和信息部制定各种相关规章以保障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打造“三有环境”,即有法可依、有资金支持、有发展方向可循,从而推动小制造企业逐步实现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并在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出了鼓励支持发展中小制造企业的具体措施。明确提出要扶持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引导企业从创业时就选准产业方向,从而有利于发展现代制造业等先进业态。

针对当前经济危机的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出《关于做好缓解当前生产经营困难,保持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做好缓解当前生产经营困难,保持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关工作。

2.标志性细节:中小制造企业具有高成长性。为推动这种高成长性,国内不少大的城市进行了很多有益尝试,并不断扩大成为全国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试验田”。如2007年青岛市经贸委出台了专门的《青岛市民营制造企业教育培训大纲(试行)》。青岛在促进中小制造企业发展方面,坚持了高起点发展的原则,有效打造了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有利环境,在很多方面成为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试验田”。

3.标志性成效:中小制造企业的高成长性,给经济以越来越丰富的回报,中小制造企业群被誉为“高回报地带”。此外中小制造企业还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力量。

三、中小制造企业市场营销存在问题

1.市场调查不充分,无法明确回答“谁是你的目标客户”。很多中小制造企业在刚起步时各项资源有限,无法像大企业那样投入巨大市场调研经费,对目标客户信息了解不充分。例如一家生产氟涂料公司,只负责高档氟碳金属漆生产,由于前期市场调查不充分,开始主要把业务定在型材市场,可是销量一直上不去。后来在开展市场调查后才得知型材市场需求零散且量小,而渠道成本也太大,就把主营业务方向调整为外墙和钢结构,取得明显突破。市场调查不充分造成市场细分欠缺,无法找到目标客户,这是目前中小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2.对竞争对手了解不充分。中小制造企业普遍过分关注眼前竞争对手而忽视远期对手及破坏性技术。企业普遍缺乏搜集和分化竞争对手的能力,缺乏对自己产品的保护意识。例如某公司是一个专门生产墙用护角的企业,其墙护角技术获得国家专利,但其一车间主任后来出去单干,与公司竞争并取得了不错业绩,而公司却没有在意这一情况,认为自己有绝对优势;可对方后来却把公司无力经营的市场做的很好,给公司遭成很大损失。中小制造企业在不断维护自身创新制度情况下,应保护好自己,时刻留心竞争对手的变化。

3.市场营销团队管理不善,对业务员绩效考核模糊。如一些中小制造企业的销售部门一般和生产部门没有形成紧密联系,企业不能及时改进产品,营销与生产脱节。企业对营销团队支持不力,财力和物力上明显比其他部门少,这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质量。虽然中小制造企业资源有限,但开发市场时必要的开支是应该的,不应因此而失去机会。但一些中小制造企业对市场调查缺乏认识,现金流又制约着其投入,只能在小范围做文章。对业务员的绩效考核没有科学标准,使其不关心企业营销。

四、中小制造企业市场营销建议

1.市场调查是市场营销的前导。做好市场调查,要结合中小制造企业的特点。由于人力、财力和时间有限性,中小制造企业更应该重调查方案设计与信息分析,调查方案设计关系到整个实施的成败,信息分析直接决定成功的指标,相反就不能结合市场推广来做市场调查,对中小制造企业比较适宜的就是由业务员在推广市场时一并做市场调查,可以节省一部分资源,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同时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

2.组织竞争情报系统,对竞争对手保持时刻警惕。“战场上的失败可以原谅,但遭到突然袭击不能原谅。”弗勒德里克这句话强调了组织情报系统的重要性。中小制造企业不必设置情报部门,情报工作可以交给外部来做,而管理协调的工作由营销经理负责。竞争情报系统有分析员、数据库管理员和项目经理组成。中小制造企业组织情报系统应充分利用市场开发人员的作用,及时处理市场营销人员从市场带来的有价值信息并做出对竞争对手的有效反应,同时定期对信息汇总,从而加强对对手的了解,预测其动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小制造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要坚持长期性、持续性和可参考性,要信任员工,激励员工来为企业发展提供有价值信息。

3.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要做到明确、公正,选择适当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中小制造企业销售考核制度要制定相应的业绩标准和激励机制。业绩标准有利于对业务员进行适度加压从而保持企业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励机制要从过去的注重个体激励向个体间竞争激励转变,要有利于业务员选拔,提高业务员素质。中小制造企业还要注重营销沟通,只有企业的各个部门特别是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市场方案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五、结束语

中小制造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中的主要参与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小制造企业在经济危机的形势下,更应抓住机遇好好发展,对自身存在的营销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做好市场调查和市场细分;注意营销的动态循环和公司资源充分利用,有的放矢,在营销中有计划性和针对性,不断推动中小制造企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制造业市场发展篇7

一、台州生产资料市场发展现状

台州是中国专业市场发源地之一,全市拥有各类市场571家,成交额超过900亿元。完善的专业市场体系支撑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台州的生产资料市场业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以黄岩至温岭104国道沿线,包括汽配市场、模具市场、农业机械市场、有色金属市场、工量刃具交易中心等市场,以及包括水泵、机床、电动机等在内的各类专业生产资料市场。

台州生产资料市场布局与发展,与“台州制造”块状经济的布局密不可分(见表1)。台州产业群的布局与生产资料市场的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产业+市场”的区域性集群经济。

表1:二、台州生产资料市场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台州生产资料市场发展与“台州制造”之间存在一些不协调现象,主要体现在如下问题。

(一)市场服务功能正在弱化

随着“台州制造”的不断发展,产品逐渐向质量型过渡,科技含量不断增大,质量要明显提高,对于生产资料配套要求也不断发生变化。从现有生产资料市场发展历史来看,市场素质提升不快,功能不断弱化,与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差甚远,缺乏相应的市场机制应对产业的转型升级,逐渐降低了对制造业企业的吸引力。

(二)市场辐射能力逐步下降

当前,台州的产业组织正逐步向规模化集团化演进,行业龙头企业不断在全国各地开设专卖店、销售店,自建营销网络,对市场的依赖性逐步减弱。生产资料市场的竞争力逐步下降,优势也不断弱化,市场辐射面逐渐缩小,交易的效率也逐步下降,交易成本上升。

三、制约生产资料市场发展的原因分析

经过调查,制约生产资料市场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市场布局不合理,特色不明显

1、市场众多,竞争力不足。据调查,2009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市场571家,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只有95家,5亿元以上的26个,10亿元以上的14个,50亿元以上的1个。台州的专业市场数量多、规模小、竞争力不足。

2、市场同构现象严重。调查显示,20.3%的市场认为存在较严重的市场重复建设,说明市场发展方向和引导力度较为混乱,投资人受短期利益驱使,纷纷复制周边效益较好的市场造成原有市场经营户、客户的分流。专业市场“低、小、散”现象十分突出。

(二)市场档次低,升级压力大

1、市场配套设施落后。由于台州市场大多创办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类市场档次普遍不高,市场基础设施老化,市场摊位面积较小,缺乏配套的停车场所、仓储,配装货场地不足。调查显示,能较好满足客户的停车场和仓储需求的市场分别仅有61.9%和51.6%,可见市场的硬件严重滞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

2、成交方式落后,场功能单一。台州生产资料市场的功能仍停留于传统交易模式,物流配送、定点加工包装、商品检测、商品展示、信息咨询、品牌经营、进出口等高端市场功能相对缺乏,难以与义乌专业市场竞争。

(三)市场人员素质低

1、市场经营者文化程度低。现有亿元市场内的流通主体较为分散,许多仍以个体经营为主,部分经营户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发展眼光。且经营户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现代化交易模式的接受能力较差。

2、缺乏专业的现代化经营管理人才。市场管理者存在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较低,主要凭资格和经验管理市场,缺乏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熟悉市场交易规则、精通市场培育发展的专业人才。

四、对策和建议

(一)优化市场布局

1、规范市场建设。政府应将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作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生产资料市场发展,形成特色制造业基地和生产资料市场互动发展格局。生产资料市场建设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重新定位和战略性调整,将市场建设纳入城市总体建设规划和土地使用规划,使市场建设符合城市总体规划,防止形成马路市场而影响环境和交通。要充分考虑本地及周边地区的消费水平和市场环境,以及市场现状和交通设施条件等方面的特点,以人为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统筹兼顾,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2、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围绕创新流通业态,提高流通效率、改善交易环境,加快物业管理、仓储加工、物流配送、信息网络、检验检测、公共卫生、电子结算、消防等配套设施建设,为市场扩建功能,提升档次创造条件。

(二)理顺管理体制

1、政府应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提供良好服务、规范经营秩序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引导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从政府层面要加强对专业市场的宏观调控,拟订科学合理的商贸发展规划,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对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进行打击,加大对生产资料市场发展的引导力度。

2、市场管理者创新市场管理机制。市场经营者要不断改善市场经营机制,更新管理理念,变“管理市场”为“经营市场”。鼓励市场举办者引进品牌商品,吸引名优品牌企业到市场开设专营专卖,发展总经销、总、企业直销等现代营销方式,与市场建立品牌战略联盟,提高商品质量和品牌化程度。转变落后的观念,进一步加大市场的软环境建设,用有效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来提升市场的经营档次,来吸引广大顾客。

(三)强化队伍建设

1、引进现代化经营管理人才。改变生产资料市场的现状,必须加强商贸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建立科学开放的商贸业人才吸引机制,有重点有计划引进高层次、紧缺急需的市场管理精英人才,彻底打破所有者即经营者的传统模式。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现代化、国际化发展需要的市场专业人才队伍。

2、组织管理阶层学习培训。管理阶层直接参与市场管理,与市场发展关系重大,因此拥有高素质的市场管理者可以更好地促进市场的繁荣发展。所以应当建立市场专业人才培训工程,大力推行市场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建立市场化的选人用人机制和人才评价体系,留住对市场有用的人才,通过他们的模范作用,引领专业市场经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3、向经营户宣传相关知识。

经营户也是市场的主体之一,市场的发展与经营户的合作参与息息相关。因此必须加强对经营者的经济、管理、金融、外贸、法律、外语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增强创新意识、法制意识、诚信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全面推动市场整体素质的提高。鼓励和帮助市场经营者自创经营品牌,注册市场品牌,提高市场品牌的知名度,树立市场的良好形象。

(四)创新市场功能

1、加强市场信息化建设。为弥补生产资料市场传统功能的缺陷,需要以信息化推动专业市场的现代化,大力发展无形市场,加强专业市场与制造业基地信息的互动。生产资料市场还应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具备条件的市场可以建立门户网站,并在市场内建立局域网,推进管理与服务的电子信息化,逐步形成融宣传、服务、交易于一体的专业市场信息网络系统,进一步引导广大经营户建立自己的网站,在网络上展示商品,信息,同时有效利用无形市场的信息流,带动本地制造业的商流、物流、资金流的集聚。

2、引进现代物流系统。生产资料市场要想进一步的发展,就应着重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体系,抢占更加有利的市场地位。而政府也应加大扶植力度,大力发展与市场相关的现代物流服务企业,提高流通效率。依托物流基础设施,支持大型批发市场构筑集约化、信息化的配送中心和配送体系。还应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外,加强对现有物流布点的整治、重组,大力发展集仓储、运输、配送、整理、信息、网络、管理于一体的集成化、全过程服务功能的第三方物流,降低企业物流成本,进而提高本地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市场方面也应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市场与制造业的物流对接、产业融合。

3、创新市场服务功能。生产资料市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不仅体现在硬件基础上,也体现在软件的服务水平上。有条件的生产资料市场要仿效政府的办事中心成立窗口式的服务中心,把与市场经营户发生联系的业务全部集中在一起,提供集中服务。同时,要不断为市场经营户和顾客提供各项信息、咨询等增值服务,同时可以树立市场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郑勇军.浙江农村工业化中的专业市场制度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1998(6):10-16.

[2]李生校等.会展经济发展与专业市场成长——互动机制及越商个案分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1):1-5.

[3]陆立军等.义乌商圈[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制造业市场发展篇8

金融市场发展规模指标:中国的金融体系是一个以银行为主的体系,虽然近些年证券市场有所发展,但是银行仍然占据着核心地位,中国有高储蓄的特点,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许多文献认为利用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总额可以基本反映金融资产水平。即: FIR=(D+L)/GDP其中,D、L分别代表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因此本文选取FIR=(D+L)/GDP衡量中国金融深化程度。,同时采用FS=M2/GDP来反应中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货币的渗透力和经济调节功能。金融发展效率指标:这里本文采用储蓄投资转化率(FE)来衡量金融市场的效率,公式为FE = D/L其中。该指标越高,表明中国的投资市场越发达,金融效率越高,越能更好地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金融发展结构指标:本文将用证券市场的发展情况来衡量中国的金融市场结构。本文选用证券之和S(股票总市价+政府债券发行额+企业债券发行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公式为ZB=S/GDP。考虑到中国的证券化市场主要还是股票市场,所以本文也用股票的市价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来衡量金融市场的结构变化,股票市价总值用C表示,公式为CB=C/GDP, 反映了股票市场的规模。股票市价总值增长率越大,与GDP的比值也越高,那么证券市场越发达,规模也越大,即金融市场结构越完善。

国际贸易开放度指标:国际贸易开放度指标是反映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综合性指标,它在数值上等于所选制造业27个行业的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用OPEN表示。该指标越高表明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程度越高。

(二)平稳性检验

在处理某随机时间序列数据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判断数据的稳定性。如果直接对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那么就会导致“伪回归”现象,因此必须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将选用ADF检验法来判断1993年-2013年所选数据指标的平稳性。

本文对该组序列进行了单位根检验,结果也发现他们是不平稳的时间序列。单位根检验的原则是P值小于5%,则为通过检验,表示平稳,反之,则为不平稳。

为了消除异方差,本文对各自变量与因变量取自然对数,并且对他们进行一阶差分。

通过图1可以发现,该序列围绕0值上下波动,虽然有升有降,但总是会回归0值,所以该序列是平稳序列。为了进一步考察他们的平稳性,本文对取对后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ADF检验,发现无论是自变量还是因变量都通过T-检验。

由表2可知,金融发展的五个指标与制造业对外贸易开放度之间是一阶平稳的,即I(1)。序列通过平稳性检验后,我们需要考虑该序列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即金融发展五指标与制造业外贸规模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这里只能判断该组序列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三)协整检验

前面已经检验发现FIR,FS,FE,ZB,CB,OPEN都是I(1)的,因此可以进一步进行协整分析。这里本文对这组数据一阶差分后的新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

由Johanson检验知,该组时间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上,存在3个协整关系。所以DOPEN和DFIR,DFS,DFE,DZB,DCB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协整关系,就是DOPEN和DFIR,DFS,DFE,DZB,DCB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共同发展趋势。也就是说,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以及金融发展结构的变化与制造业对外贸易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共同发展趋势。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前面已检验该组时间序列数据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但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金融发展指标是否是造成制造业外贸水平扩大的原因,反过来制造业的对外贸易有没有促进金融业的发展,这是接下来本文要重点考察的对象。

从表4可以看出,在滞后阶数为2,显著水平为5%的条件下,DFIR不是DOPEN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相当小,也就是很大概率上认为DFIR是DOPEN 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中国的货币化程度是造成制造业对外贸易出口增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广义货币M2越多,增长越快,则制造业外贸规模越大。而相反,制造业外贸水平并不是中国货币化程度加深的原因。DFS不是DOPEN的原因的概率为0.01%,也不是说,有99.99%的概率认为中国金融机构的存贷款的增加促进了制造业外贸规模的发展。反之则不然。制造业的外贸增长并没有多大程度上带来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增加。金融效率与制造业外贸规模没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见,中国金融效率的高低对制造业外贸并没啥影响,而制造业外贸的增减对金融机构运行的效率也没啥促进作用。证券市场的发展对制造业的外贸规模则有显著的因果影响。可见,中国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发展对制造业外贸规模有着显著的因果关系,股票市场越发达,制造业外贸规模越大、反之则不然。

二、实证结果与政策建议

制造业市场发展篇9

现代制造业尤其是机械制造业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在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机械制造方面,我国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却在制造工艺、设计理念、生产管理等方面有所欠缺。为了提升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其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使其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跟得上市场需求,应加快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

1 机械制造业信息化趋势必然性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机械制造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只有加速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进程才能不断提升机械制造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长期健康发展。机械制造业信息化趋势的必然性,可以从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现状与特点来看。

1.1 地位基础化

机械制造业不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现代化经济的战略性产业,一些发达国家虽然已经迈进“信息化社会”,但仍然十分注重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可见机械制造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日益凸现,不可动摇。

1.2 经济规模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很多企业加速了国际业务的开展,尤其实现了全球化规模生产。为了提升企业主要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很多企业纷纷加大了对其主干业务的投资,尤其是增加了科研投资,为了适应多样化市场的需求,增强针对不同市场的机械化产品的系统性和特殊性,机械制造企业只有敏锐地观察不同市场的特点与需求,迅速地捕捉市场和产品动态,才能在规模化经济发展中取得成功。

1.3 产业结构调整

多样化市场中,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追求日渐增强,而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很多机械制造企业纷纷采取“单品种,大批量”的生产方式,以这一变化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展开,机械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正逐渐向着以消费者为主导的方向转变。

2 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

机械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技术经验和生产规模。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制造企业尤其是机械制造业逐渐开始向中国转移,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大量涌入,这为国内机械制造企业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新的挑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国内机械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每家机械制造企业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方面,我国很多机械制造企业对企业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缺乏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创新,造成管理能力低下,管理效率低等问题,直接制约着企业经营成效的提升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因而,采用先进的现代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提升机械制造企业管理能力,促进其企业管理方面的创新,是我国每个机械制造企业的重要责任。

另一方面,技术水平较低也是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中的难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机械制造业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的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更重视发展机械制造业,这充分体现了机械制造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在推动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中的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目前,我国不论是机械制造工艺、设备还是生产管理能力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信息化建设无疑是促进我国机械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相信信息化建设对于增强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提升其市场竞争优势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我国机械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可分为品牌优势型企业和技术优势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不同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采取相应措施。

3.1 品牌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对策

品牌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指的是品牌知名度较高的企业,这些企业往往是机械制造企业总的领军企业,他们能够很好的把握甚至引领消费者对机械产品的需求,产品设计相对丰富,外观时尚,并且拥有较为完善的营销渠道和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对于品牌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其信息化发展中可采取以下对策:(1)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和不断完善分销系统,应建立客户需求管理系统(如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分销管理系统(如DMS经销商管理系统)。(2)强化对供应链的管理,促进供应链系统中不同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充分发挥供应链中每个成员的能动力,可以建立SCD供应链管理系统等。(3)加大对产品研发的投入,对产品的研发信息、产量、工艺、设计等方面进行完善的管理和控制,并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准确把握及时进行产品的更新、升级和换代,可建立PLM产品周期管理系统等。(4)建立并不断完善企业电子商务系统,与客户、供应商、分销商及时进行沟通。

3.2 技术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对策

技术优势性机械制造企业指的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新产品开发和制造能力的企业,这些机械制造企业都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的产品,并具备持续不断开发高技术含量产品的能力。技术型机械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良好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的机械产品制造技术,还要依靠高水平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以及高质量的销售服务等,这类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可采取以下对策:(1)强化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信息管理,建立研发信息系统,如PLM系统或PDM系统、MES生产制造过程系统、ERP工程资源计划系统等等。(2)加速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提升技术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的办公效率,提升其企业管理能力。(3)强化对销售过程、销售信息的分析和控制,建立CRM系统等,捕捉市场信息、销售商机,提升市场营销水平。(4)可与品牌优势型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协作开发平台,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和销售产品。

4 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机械制造业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和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由于缺乏管理、技术方面的经验,我国机械制造业信息化程度还相对较低。为了激发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活力,使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持续健康发展,应结合企业特点采取相应的信息化建设对策,不断提升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洪斌.试析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4):82.

制造业市场发展篇10

我国幅员广阔、海岸线长,风功率密度达到100w/m2,其中,陆地离地10m风能资源储量达到32.26亿千瓦。我国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风电设备制造市场,国外众多风机制造企业纷纷进入我国风电市场,以Vestas(维斯塔斯)、Gamesa(歌美飒)、GE(通用)、Suzlon(苏斯兰)为代表。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实施,促进了对可再生能源相关产业的政策扶持,为风电相关企业减免税收,为风机制造企业提供了政策支持。但随着风机制造产业的发展,风机制造企业数量迅速增加,风机制造市场出现产能过剩,进一步引起企业间风机低价竞争,市场环境逐步恶化。

我国风机制造产业正处于初级阶段,风机制造企业发展劣势明显,尤其是我国风机制造市场竞争环境恶化,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比较分析我国风机制造企业与国外风机制造企业的市场表现,提炼发现我国风机制造企业竞争优劣势,能够为我国风机制造企业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二、我国风机制造产业分析

2003年以来,连续开展的两期风电特许权项目,旨在推进风电产业规模化发展,同时也加速了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化的进程。此外,发改委规定“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给予我国本土风机制造企业较多发展机会。但2010年此项规定的取消,进一步促进了风机制造行业发展。此外,在风电电价方面,我国采用固定总价的模式相继开展风电项目,并按照各地区风能资源水平,相继完善了各地区的上网电价。在政策补贴方面,我国每月按17%的税率征税,年底再由财政返还11%,推动了我国风电产业及相关设备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

2005年之前,我国风电相关产业未受到市场、政府的重视,风电项目主要进口国外风机制造企业所生产风机。但随着国内能源与环境矛盾的不断凸显,以国有大型能源企业为代表的电力开发企业逐步加大对风电项目的投资建设,尤其是在2006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实施,推动了风机制造企业的发展,以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风)、华锐风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锐)等本土风机制造企业进入风电项目。同时,我国风电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以Vestas、Gamesa、Suzlon、Siemens等为代表的国外风机制造企业。因此,我国风机制造企业类型不同、竞争能力差别大、发展阶段不统一,是目前我国风机制造市场的现状。

三、国内外风机制造企业对比

通过对比研究近些年有关制造业被引频次较高的文献,选取了成本、质量、适应性、灵活性、研发作为市场对比分析指标,并依据我国风机制造企业的现状,选取了相关子指标。依据所建立的对标分析指标体系,本文分析了国内外风机制造企业的市场表现如下。

(一)成本

1.风机价格

自2005年,我国风电项目的投资建设带动了对风机设备的需求,风机制造企业产能有限,风机市场价格逐步上涨,由2004年年初的4,800元/Kw达到2008年初的6,200元/Kw的高价。但随着风机制造企业产能不断释放,企业间竞争逐渐加剧,我国本土风机市场价格2010年初下降到5,000元/Kw以下。面对我国风机价格下降现状,国外风机制造企业相继作出下降风机价格的策略,如Vestas的风机价格2007年超过6,000元/Kw,而在2009年下降到5,200-5,500元/Kw。

2.投资设厂

为实现本土化策略,减少运输成本,国外风机制造企业相继在我国建立生产车间、仓储、销售等独资机构,如Vestas自2005年,相继在我国增大投资额,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生产销售的企业组织,成为在我国的第一大外资风机制造企业。作为在我国的第二大外资制造企业,Gamas逐渐重视我国风机市场,增加对华风电市场投资,并相继在我国各地区投资设厂。较之国外风机制造企业,我国风机制造企业纷纷研发大型MW级风机以适应风机市场的不同需求,并积极开发海外风电市场。如2008年金风收购德国德国VENSYS能源股份公司70%的股权,并先后在德国建立生产基地。

(二)质量

1.风机性能及可靠度

近年来,在安装调节阶段,风机着火、倒塌事故接连发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此外,就产品性能而言,较之国外风机制造企业,我国本土风机发电能力仅能达到国外风机的80-90%,未能达到预期的发电能力,远远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此外,由于设计缺陷,本土企业部分风机因质量问题而不能发电的现象时常发生。

2.认证

国外领先风机制造企业能够取得全球化发展,得力于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风机设计、制造、运行及维护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尤其以丹麦、德国、西班牙等风电发展大国,在设计、运维管理体系、制造监控及样品试运行等阶段,具备较为明确完善的质量评测体系。以Vestas为代表的全球领先风机制造企业在风机投产运行倩,能够实地评测风机在现场的运行情况。较之国外风机评测体系,我国风机制造产业发展时间有限,现有的技术标准、评测体系尚未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近些年,随着国内本土风机制造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企业部分自主研发的机型取得了认证,如华锐1.5MW风机于2007年中旬取得了北京鉴衡认证中心(CGC)的设计评测认证,十余种机型通过了德国劳埃德船级社(GL)认证。

(三)适应性

1.产品范围

我国风机市场主要由MW级风机占据,而3MW、5MW机组已是欧洲主流产品。全球风机单机容量发展趋势如表2-1所示。其中,Vestas主要生产850kW和2MW风机参与我国陆上风电项目,并已生产2MW和3MW海上风电机组参与我国海上风电建设项目招投标;Gamesa的产品范围覆盖1.5MW到2.5MW,并计划将先进的5MW机型引入我国风电建设项目。Vestas、Gamesa等外资企业所生产的风机,按照驱动方式划分,主要沿用双馈式及直驱式。不同于外资企业,大部分本土企业采用双馈式、永磁直驱式两大技术,少数企业采用混合驱动技术路线。

2.零部件供应

目前,零部件供应方式主要包括两种,即纵向一体化模式和专业协作模式,前者要求企业在开发设计风机机型的同时,也要自行生产组装所必须的大部分零部件,后者要求企业主要负责风机机型设计、组装,而零部件供应主要由外部专业化生产厂商提供。随着国外风机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大部分外资企业采用纵向一体化模式,而以GE为代表的少数外资企业采用专业协作模式。近些年,随着风机制造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风电机组制造产业逐渐强化纵向一体化。而我国风电制造产业尚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国内风机制造企业零部件生产能力不足,主要采用专业化协作模式。

(四)灵活性

1.市场进入

由于掌握核心技术,以Vestas、Gamesa、GE、Suzlon为代表的外资企业能够凭借技术优势,通过在市场所在地建立生产中心而轻易进入当地市场,如Vestas2MW、Gamesa850kW、Suzlon的1.25MW均采用此种方式进入我国风机制造市场。较之于外资企业,我国本如风机制造企业技术研发能力有待提高,目前较多采用与外资企业签订技术转让合同、生产许可证而取得相应风机产品的市场进入。但随着我国风机制造企业综合能力的提升,部分本土企业所研发的风机机型进入全球领先水平,如华锐自行开发的3MW风机已在东海大桥并网发电。

2.厂区布置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集中于我国西北、东北、华北地区及沿海周边岛屿,Vestas,Gamesa,GE,Suzlon为代表的风机制造企业重点在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地区投资设厂或建立机构,如Vestas于1996年进入我国风机市场,产品遍布我国13个省的风电场,在我国安装了超过2,000多台风机;作为第二大外资风机制造企业,Gamesa2009年在华风机产品占其全球市场份额的25%,2013年预计达到30%。较之于外资企业,我国风机制造产业发展时间较短,但风机制造企业进入风能市场较早,绝大部分为国有企业,并具备一定的机械生产经验,如华锐前身即为大连重工。较之于外资企业,我国本土风机制造企业对于地方政策、项目所在地环境更为熟悉,能够较好调配地方人力资源、较低运输成本及配套优惠政策。

(五)研发

1.技术革新

以丹麦、德国、西班牙、英国卫代表的欧洲风电大国,其风机制造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其中,丹麦Vestas在丹麦政府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下逐步掌握风机核心技术,形成了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而以印度Suzlon为代表的风机制造企业,政府通过颁布优惠政策或强硬风电项目建设要求规定外资企业须在当地制造基地或研发中心,旨在吸引国外领先风电设计、制造技术。近些年来,我国风机制造企业与国际领先企业开展联合设计研发,吸引国外风机制造领域专业人才,逐步打造企业自身研发能力,如金风、华锐等一批企业通过与国外风机技术研发机构开展联合开发,目前已建立了深度合作机制。

2.技术来源

凭借丹麦RISOE国家实验室为其培养了大量技术资源,Vestas迅速形成了企业自身技术能力,并依靠强大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能力占据市场。较之Vestas,我国本土企业技术来源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直接购买风机的设计成果和成熟技术。

第二类,与国外风机制造企业或国外研发机构联合设计。

第三类,成立合企业,引进外资企业成熟机型,国内负责整机生产销售。

第四类,与国内研究机构深度合作,开发风机机型,并逐渐形成自身研发能力。

(六)比较结果

依据以上比较分析,国内外风机制造企业竞争优劣势如图1所示。

四、结论

我国风机制造产业尚未达到成熟阶段,国内风机制造企业竞争力较之国外领先企业差距较为明显。2010年我国风机制造市场出现产能过剩,市场竞争环境恶化,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国内外风机制造企业的竞争情况。结果表明,国外风机制造企业在风机性能及可靠性、国际认证、关键部件供应及核心技术方面具有优势,而我国本土风机制造企业在风机价格、设施布局、市场拓展方面具有优势。为了形成持久的竞争力,国内外风机制造企业需发挥优势,逐步弥补自身不足,适应市场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庆一.可再生能源的现状和前景(上)[J].电力技术经济,2007(2).

2.祁和生,沈德昌.当前国内风电产状况[J].机械工业标准与质量,2009(11).

3.谢传胜,华生萍,徐欣,许凤茹.我国风机制造业竞争力强度研究——基于景气指数分析法[J].技术经济,2011(2).

4.N. Dalili, A. Edrisy, R. Carriveau, A review of surface engineering issues critical to wind turbine performance[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09(2).

5. M.S. Adaramola, P.-A. Krogsta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wake effects on wind turbine performance[J].Renewable Energy,2011(8).

6.C. Walford, Wind turbine reliability: Understanding and minimizing wind turbine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osts[J].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2006.

7.Liu WY, Tang BP, Jiang YH. Status and problems of wind turbine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techniques in China[J].Renewable Energy,2010(7).

8.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Shanghai.Wind Power Generating[J].Information Library Express,2008(53).

9.F.J.L. Van Hulle, C. Nath, P.H. Jensen, C. Eriksson, P. Vionis. Guidelines for design evaluation of wind turbines[J].European wind turbine certification,2001.

10.李杰.中国风电行业分析报告[R].

制造业市场发展篇11

现代机械的快速发展带动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国家生产力中60%多都需要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根据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机械水平,对机械产品市场进行分析,研究市场环境、经济高速技术水平的变化,认识机械制造技术水平,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体制的改革,加强机械制造的发展趋势,实现我国机械产品的品质提高。

一、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特点

1、动态发展特点 机械制造技术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制造技术需要高新技术产品的设计逐步提高,提高机械产业生产管理的营销效果,对机械领域全程进行优质化管理,提高机械制造技术的更新和优化,确保机械产业生产发展的有效性。

2、新兴技术产业的系统发展 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是面向新兴技术产业的,按照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标准,对机械制造产业进行效益分析,逐步提高我国现代机械市场发展的竞争性,实现新兴技术产业系统的综合发展。

3、机械制造体系复杂 机械制造体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系统存在敏捷的状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系统科学等多种研究都需要配套的系统机械结构制造。通过有效的机械运行机制标准,逐步提高现代机械优化发展水平,改善机械制造的优化发展水平,确保系统体系的运行结构合理化。按照机械制造体系规模,对机械制造的生产标准进行能力分析,从而满足现有的机械制造要求。机械制造的敏感度和适应度都需要复合机械设备的动态使用标准,按照机械制造技术水平进行分配,从机械设计、工艺、售后等服务产品上进行分析,对使用寿命周期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整,从而有效提高整体系统的控制标准。

4、操控机械的生产标准过程 机械操作标准需要强调生产标准,对机械性能、信息技术标准、自动化设计、新材料使用情况进行综合的调研和分析,确定新技术成本孔氏范围,从机械技术中寻找生产物质流程、能量信息系统等,提高信息生产的标准化操作。

5、市场竞争的统一 机械产品的技术要求相对单一,需要在市场发展中尽快完善机械产品功能的上市和提高,对市场的竞争、售后、管理进行调整,确保机械操作控制的核心目标,对时间、成本、质量等多个要素进行分析判断,提升信息技术的操控范围,确保制造产业与市场其他产业需求标准的分配合理性。

二、机械存在的差距实施技术对策

为了有效改善机械操作标准,需要对我国的制造工艺水平进行分析。我国的机械存在差异性不足,机械原有操作不足,信息量低、市场经营落后,存在不足的竞争问题。面对这种问题,需要加强机械制造的开发和创新,逐步提高机械市场的经营和发展,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对机械制造产业的差距和影响范围进行分析,尽可能的采取有效的适应标准完善相关差距,实现有效策略的管理和控制。

1、人才的管理 机械的操控需要人的管理,而技术的创新仍然需要人才研究。面对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体制标准,加强现代经济技术的研究,对经济生产模式进行改良和创新,对科技人才进行市场意识控制管理,逐步培养其具有市场导向的发展方向。对市场产业、信息、效益等多项问题进行研究,加深科技人员的意识培养和管理,逐步完善机械产业的发展水平,拓展科学技术领域,对现代技术发展教育水平进行研究和提升。依照现代工业发展科学技术水平,逐步加强现代科技的实时,提升市场经济服务理念,保证人才的管理有效性。

2、法律法规的建设 依照市场的宏观调控对市场机械建设的法律法规进行调控,改善市场环境的控制标准,对订制的产业科学进行规划,逐步完善法律法规标准,防止出现建设的重复性,尽可能的提高市场竞争发展效果。

3、机械服务的产业的发展 根据机械设备的各项领域操作,对生产厂家的相关利润水平进行调整和控制,逐步完善及系诶固定资产的规格控制,按照机械用户产生操作标准要求,逐步满足个性化生产发展需求。

4、全球化产品的开发 加强全球化机械产业的开发,对操作平台进行拓展,加强社会资源的管理,逐步引进国际有经验的工程师进行操控管理,完善机械工艺标准品质的规划,提升现代机械产品的全球化管理。

5、加强信息要素的管理 依照现代机械信息物质标准,对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加工和处理,开工至产品的物质表现,对产业中的相关网络化运营、卫星数据等非现实产业进行调整,逐步改善生产信息化的需求配合。按照我国的发展国情,逐步完善生产运营模式,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模式管理,对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技术发展能力范围、可能出现的相关困难进行科学化研究和分析,改善我国现代机械制造的标准模式管理,建立成熟的、具有组织计划标准的工程控制管理。结合现有的城市信息组织,有计划、有方案的合理进行工程管理,完成机械的敏感制造、智能制造和精良制造等技术标准,开发适合我国现展国情的生产模式,改善现代企业的市场发展需求。

6、提升机械制造技术的管理 依照机械制造发展产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对现代信息的管理进行物质、质量、设计、生产、技术操作、现代化信息调整,逐步完善企业的人才培养,加强国际上机械技术水平的准确交流,确保现代机械技术的稳定革新和提升,实现现代机械技术水平的准确发展,为未来我国机械的技术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制造业市场发展篇12

企业实施虚拟化制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市场,赢得市场,迅速响应市场的需求。虚拟制造将为制造企业节省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满足市场客户需求。而要做到这些首先要求市场可以让企业及时准确地获得买方信息和市场需求方向。企业研发出产品时可以迅速投放到市场,并及时掌握市场信心。较完善的市场是制造虚拟化的重要条件,为虚拟化的高效运行提供环境。较完善的市场里拥有众多的客户,他们的需求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个性,激励企业不断研发出新产品来满足顾客需求,获取收益。客户的需求和对产品的评价通过市场传递到企业,企业可以根据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

虚拟制造的应用建立在虚拟技术的基础上,而虚拟技术的发展建立在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虚拟制造技术是在计算机上实现(模拟)产品从设计、生产到检验、使用的全部生命周期,以便检查和优化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及时进行修改和调整。在计算机上设计、生产的产品是可视化的所谓“数字产品”,并不要实际的材料、机床和能量,易于分析、校验和修改。在一切模拟和检验都通过后,才采用最佳的工艺和工厂管理方案,进行实际产品的生产。因此,虚拟制造技术的核心,是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

(三)高技术高素质人才

虚拟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制造技术。实施虚拟制造除了需要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信息技术外,还需要相关技术人员。虚拟制造的应用应培养众多高技术人员,拥有较发达的高级劳动力市场。另外。虚拟企业要求员工对新事物和新技术有较强的掌握能力,产品研发速度和应对市场变化速度要灵敏,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拥有大量高素质员工,有做出决策的能力,降低内部成本。

(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实施虚拟制造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即无形资产。通过虚拟化的整合取得外界资源和力量的配合,以达到优势互补目的。尤其是搞“虚拟经营”,如果企业没有自身的资源优势,就没有主导地位,其虚拟合作极难奏效,即使实行了合作也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运营绩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它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一切面向未来的企业都要认识到他们最重要的资产不再是厂房、机器设备甚至产品本身,而是客户忠诚度、与合作者互相协作的能力、智慧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创新能力、员工的教育及专业水平。

二、武汉制造业虚拟化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支持力度大,但效率不高

武汉市早在2003年就已意识到先进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并相继出台了《武汉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武汉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出台了29条优惠政策。2007年武汉固定资产投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额202712万元,比2006年增加0.1%。但是与沿海地区比较。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比较僵化,职能转换缓慢。不利于投资,且政策和规划缺乏体系化。先进制造业发展牵扯到政府多个职能部门,需要协同规划,才能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仅有意见、纲要、规划是不够的,需要具体的政策体系保证制造业的发展,但武汉具体的政策体系是缺位的,缺乏可操作性和法律依据:另外,武汉先进制造业中核心企业是中央企业。地方政府的政策对其影响力有限。全国城市政府管理竞争力排行榜中,武汉政府管理竞争力指标体系,包括政府规划能力指数、政府推销能力指数、政府社会凝聚力指数、政府财政能力指数、政府执法能力指数、政府服务能力指数和政府创新能力指数,名次远低于沿海和江浙地带。

(二)产业规模大,却竞争力不强

武汉市制造业有一定的规模。2005年10大支柱产业分别为钢铁、汽车及机械、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烟草食品、纺织及服装、造纸及包装印刷、石油化工、家电。其中钢铁、汽车及机械、光电子信息、环保、烟草及食品加工、石油化工等6大产业规模超过百亿元。经过几年的发展,这些产业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008年公布的最新数据中,武汉2007年前三大支柱产业汽车及机械产值达758.37亿元,钢铁574.02亿元,光电子信息498.58亿元,排名与2005年一致,但产值在不断增加。武汉汽车和钢铁虽然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但竞争力在下降。武汉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固然大,但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制造业产品缺乏世界品牌。在全国范围内领先行业较少且在全国制造业企业中没有优势。尽管武汉制造业产品品种比较齐全,但档次不高,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少,所占市场份额低,知名品牌更少。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中国500家最大企业集团,武汉仅有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武汉烟草集团入围。

(三)人才资源丰富,但流失严重

武汉的科教实力在全国居于前列,同时还是全国科技成果大市和技术交易大市。拥有大批科技人才。据统计,2007年武汉有普通高校55所,在校学生778368人。2007年城市竞争力排名中,武汉的人才本体竞争力排名较高,位列第8。然而近10年来。武汉制造业人才流失严重。武汉制造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整体经济效益不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致使一部分在职人员通过读书、培训后转行流向高增长或是新兴的行业:另外,由于武汉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城市竞争中处于劣势,致使相当多的制造业人才流向南方和东部等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和城市。

制造业市场发展篇13

机械;提高;方法

现代机械的快速发展带动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国家生产力中60%多都需要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根据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机械水平,对机械产品市场进行分析,研究市场环境、经济高速技术水平的变化,认识机械制造技术水平,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体制的改革,加强机械制造的发展趋势,实现我国机械产品的品质提高。

一、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特点

1、动态发展特点机械制造技术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制造技术需要高新技术产品的设计逐步提高,提高机械产业生产管理的营销效果,对机械领域全程进行优质化管理,提高机械制造技术的更新和优化,确保机械产业生产发展的有效性。

2、新兴技术产业的系统发展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是面向新兴技术产业的,按照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标准,对机械制造产业进行效益分析,逐步提高我国现代机械市场发展的竞争性,实现新兴技术产业系统的综合发展。

3、机械制造体系复杂机械制造体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系统存在敏捷的状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系统科学等多种研究都需要配套的系统机械结构制造。通过有效的机械运行机制标准,逐步提高现代机械优化发展水平,改善机械制造的优化发展水平,确保系统体系的运行结构合理化。按照机械制造体系规模,对机械制造的生产标准进行能力分析,从而满足现有的机械制造要求。机械制造的敏感度和适应度都需要复合机械设备的动态使用标准,按照机械制造技术水平进行分配,从机械设计、工艺、售后等服务产品上进行分析,对使用寿命周期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整,从而有效提高整体系统的控制标准。

4、操控机械的生产标准过程机械操作标准需要强调生产标准,对机械性能、信息技术标准、自动化设计、新材料使用情况进行综合的调研和分析,确定新技术成本孔氏范围,从机械技术中寻找生产物质流程、能量信息系统等,提高信息生产的标准化操作。

5、市场竞争的统一机械产品的技术要求相对单一,需要在市场发展中尽快完善机械产品功能的上市和提高,对市场的竞争、售后、管理进行调整,确保机械操作控制的核心目标,对时间、成本、质量等多个要素进行分析判断,提升信息技术的操控范围,确保制造产业与市场其他产业需求标准的分配合理性。

二、机械存在的差距实施技术对策

为了有效改善机械操作标准,需要对我国的制造工艺水平进行分析。我国的机械存在差异性不足,机械原有操作不足,信息量低、市场经营落后,存在不足的竞争问题。面对这种问题,需要加强机械制造的开发和创新,逐步提高机械市场的经营和发展,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对机械制造产业的差距和影响范围进行分析,尽可能的采取有效的适应标准完善相关差距,实现有效策略的管理和控制。

1、人才的管理机械的操控需要人的管理,而技术的创新仍然需要人才研究。面对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体制标准,加强现代经济技术的研究,对经济生产模式进行改良和创新,对科技人才进行市场意识控制管理,逐步培养其具有市场导向的发展方向。对市场产业、信息、效益等多项问题进行研究,加深科技人员的意识培养和管理,逐步完善机械产业的发展水平,拓展科学技术领域,对现代技术发展教育水平进行研究和提升。依照现代工业发展科学技术水平,逐步加强现代科技的实时,提升市场经济服务理念,保证人才的管理有效性。

2、法律法规的建设依照市场的宏观调控对市场机械建设的法律法规进行调控,改善市场环境的控制标准,对订制的产业科学进行规划,逐步完善法律法规标准,防止出现建设的重复性,尽可能的提高市场竞争发展效果。

3、机械服务的产业的发展根据机械设备的各项领域操作,对生产厂家的相关利润水平进行调整和控制,逐步完善及系诶固定资产的规格控制,按照机械用户产生操作标准要求,逐步满足个性化生产发展需求。

4、全球化产品的开发加强全球化机械产业的开发,对操作平台进行拓展,加强社会资源的管理,逐步引进国际有经验的工程师进行操控管理,完善机械工艺标准品质的规划,提升现代机械产品的全球化管理。

5、加强信息要素的管理依照现代机械信息物质标准,对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加工和处理,开工至产品的物质表现,对产业中的相关网络化运营、卫星数据等非现实产业进行调整,逐步改善生产信息化的需求配合。按照我国的发展国情,逐步完善生产运营模式,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模式管理,对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技术发展能力范围、可能出现的相关困难进行科学化研究和分析,改善我国现代机械制造的标准模式管理,建立成熟的、具有组织计划标准的工程控制管理。结合现有的城市信息组织,有计划、有方案的合理进行工程管理,完成机械的敏感制造、智能制造和精良制造等技术标准,开发适合我国现展国情的生产模式,改善现代企业的市场发展需求。

6、提升机械制造技术的管理依照机械制造发展产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对现代信息的管理进行物质、质量、设计、生产、技术操作、现代化信息调整,逐步完善企业的人才培养,加强国际上机械技术水平的准确交流,确保现代机械技术的稳定革新和提升,实现现代机械技术水平的准确发展,为未来我国机械的技术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