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会基础知识实用13篇

高中语文必会基础知识
高中语文必会基础知识篇1

一、中学阶段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必要性

1.教学语文基础知识,是当代语文教育的进步之举

语文基础知识是对语文学习有关规律所进行的科学概括以及学习方法的总觉,因此进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以及语文能力不可缺少的内容。从语文发展历程的视角来看,虽然古人并没有学习过语文知识,可他们却是从语言实践中进行学习,并且付出远比现代人更多时间与精力去学习的。而新时代对语文知识结构进行建设,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少走一些一些弯路,少花不必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从该方面来看,进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绝对是语文教学历程上的进步。

2.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需要语言理论的指导

从心理学教学来看,语文基础教育是学生学习潜能刺激以及完善潜能的阶段,在该阶段中更重视语言学习的科学性,因此需要语言理论和科学知识的引导与刺激,将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发出来。就学生学习语文来说,现代语文教学是不能和传统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依靠老师不断向学生灌输各种知识,让学生在糊里糊涂中学习知识,自己体会以及摸索所学知识的含义,必须将学习态度改变为非自觉性,任凭感觉和经验来学习,因此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语文能力训练和指导的大纲知识,

3.语文教育被赋予新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之后,对语言文学赋予新的使命,对其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何为更高、更新的要求呢?简而言之,就是用最经济的语言材料,将信息量最大化地传递出去,并且信息拥有最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表达效果最大化。

4.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中学生无论在口语还是书面表达能力方面,还达不到完美标准,因此为了适应时展需求,必须满足学习需求。语文教学就在学生学习语文中发挥很好的教学功能,用科学的语言和知识来辅助、发展以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

二、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初中时期,学生的性格以及学习情感正是开始形成阶段,因此,在该阶段教学中,老师必须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出来并且充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举办一些语文知识竞赛、成语竞赛或者书法比赛,等等,利用这些有趣的比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进而刺激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提高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教学显得更生动、更活泼,而且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活跃、知识点的记忆更深刻,带来的教学效果也更佳。

2.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需要讲述语法、修辞、标点等知识,让学生对各种语文概念了解,掌握不同语法、修辞、标点带来的不同语言效果。不仅如此,还要加强练习,通过不断练习来加强所学知识。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作为引导者存在,利用知识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来体现语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将其转化为学习能力。

3.与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

进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求老师在教授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文章分析,还要将其和语文基础知识相结合来讲解文章内容,令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带来的文学魅力,并且了解语文中各个语法、修辞以及逻辑带来的作用。同时,在讲解语文基础知识时要结合实际。比如,在讲述一节基础知识内容时,根据学生对其掌握的情况来找寻学生欠缺的基础知识并重新重点讲解。

4.把语文基础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教学

语文知识中语法、词汇、修辞、标点等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比如,学生在学习句子的时候,必然要先将词汇、标点以及修辞等知识掌握,不仅如此,句子的使用也涉及到逻辑,因此它们之间是相互融合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存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语文各种知识的能力。因此,将语文基础知识综合起来教学十分必要,不仅丰富课堂内容,还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5.合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老师要正确运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比如,在对一个句子进行讲解时,老师不能只顾自己讲解,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来分析这个句子的语法、修辞、逻辑等,如果在分析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或者词语,可以查字典学习,如果还是不懂可以记录下来,等到老师讲解的时候进行提问,这样就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化被动为主动,对所学语文知识也更加深刻。

三、结论

综上所述,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十分重要,它是满足学生语文学习和需求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积累起来的知识,同时也要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之间的关系,重视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必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语文基础打好,促进正确的学习态度形成。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必会基础知识篇2

目前,我国英语教育专业的教师培养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三年制专科,另一类是四年制本科。本文分析探讨的是第一类三年制专科的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本文的“高师”指高等师范本科及专科院校,即培养具有本科和专科学历的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机构。如何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英语课程改革的要求,改进高师英语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以提高未来英语教师的水平,完善未来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培养优秀的英语教师,已成为英语教育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师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师范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由通识类、学科类、教育类三大类课程构成。师范类专科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类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有待调整。学科专业课程偏多,教育类课程不足,这与高师课程设置“师范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相悖,师范院校“师范性”特点没有得到突出体现,所以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应适度减小,同时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应有所扩大。 2.通识课程、教育类课程内容单一,学生选修课程的自由度不大。通识课程中,必修课政治理论占主导地位,涉及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则相对较少。选修课以艺术为主,教育类课程按国家规定基本沿用过去中师开设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学。总体而言,通识课程、教育类课程的内容较为狭窄单一,基本以必修课为主,备选课程普遍较少,学生选课的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专业课程分歧较大,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界限模糊。高师院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差别较大。英语专业到底应该开设哪些课程才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在所设课程中哪些课应列为必修课,哪些课应列为限定选修课,哪些课应列为任意选修课,各学校不固定,有的把限定选修课等同于必修课,任意选修课亦或不开设,亦或是对英语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其他专业知识少有涉猎。 4.文化课程有待加强。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承的关系,脱离了文化的语言学习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因此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也必须重视文化教学。高师院校都开设文化课程,但是有关英语文化的课程尚有待加强。 5.语言技能课的训练力度不够。在语言技能提高方面,学生的口语、阅读能力还需加强。但是师范类专科学校的课程中,有的没有开设“高级阅读”,有的没有开设初级阅读、中级听说、高级听说,有的没有开设高级听说,这与学生的需求相矛盾,因而高师英语专业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还需在语言单项技能上加大力度。 二、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新课程目标的设置、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适应新课程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都会影响到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在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中,必然引起教师的知识结构发生新的变化,从而对教师的培养提出更多更新的要求。 1.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在基础教育阶段设置品德与生活、体育、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打破了传统基础教育课程中分科教学过早、容易造成知识割裂的局面,以全新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培养,使他们能够对知识对世界形成整体认识。基础教育课程的这种变化趋势必然要求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随之变化,要求英语教育专业调整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比例。 2.新基础教育课程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基础课程改革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置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提供与社会生活贴近的机会。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新基础教育的这种变化给教育专业提出了新的课题,因为目前英语教育专业活动课程设置较少,以专业理论居多,很少有让高师学生自己动手、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课程,教出来的师范生只懂理论,不懂操作。因此,必须加强英语教育专业的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 3.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针对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新基础教育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勇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英语教育专业加大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同时对教育类课程进行整合,加强教育类课程与英语教育实践的联系。形成正确教育理念必须依赖教育类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所以,新基础教育课程中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我们对英语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设置进行整合。 4.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要求英语教育专业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三、高师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设想 如何根据基础教育的特点,正确处理好通识类、学科类、教育类三者的关系是基础教育教师培养课程设置中的关键。在课程形式上,由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三种形式展开,在课程教学模式上由理论教学、技能训练、教育实习、教育科研有机结合。另外,英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还要从社会需求实际出发来制定。依我国各省份情况来看,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必须坚持为基础教育,特别是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理念来培养英语教师。目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更受欢迎,并非只能胜任某一学科教学的学科专家,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基础性、综合性,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动手、实践能力。针对高师英语专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课程结构的挑战,还有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我们对高师英语专业在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的设置上做出一些调整。由于这些课程的比例、学时规定世界尚无统一标准,因此我们采取的是世界各国的平均值(见表1)。#p#分页标题#e# 1.调整通识课程。从国外的通识课程来看,其内容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领域。我国高师通识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课、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体育、军事训练和劳动课等。这类课程对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作用较大,但是门类欠缺,难以实现高师生知识结构的广博性目标,另外学生对课程缺乏自主性选择,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在保留原通识课程的基础上,可在必修课中增加高等数学,同时原必修课的课时相应减少20-30%,以利于学生进行选修课的学习。增加文史哲类、艺术类、自然类、其他公共管理及健康类选修课。 2.调整教育类课程。教育类课程需增强综合性、时代性。英语教育专业开设的教育类课程主要是综合性程度较小的课程,每门课程在教学时通常更为关心自己理论上的内在逻辑,追求理论性的提升,与基础教育实际相脱离。而基础教育中的许多复杂问题是需要从整合的层面上加以解决的,仅仅开设一些缺乏综合性的课程,会使学生将来在遇到复杂的问题时感到棘手、难以应付。所以,英语教育专业有必要适当压缩一些理论课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基础教育的特点,以必修、选修、微型课程等多种形式,开设一些综合性的课程。英语教育专业的教育课程需增强时代性,体现在某些课程内容陈旧或过于注重理论体系,不能根据社会生活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及时淘汰旧内容、增加新内容,致使学生所学知识严重滞后于教育的实际发展。在教育类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借鉴首都师大的经验,他们开设了包括儿童少年卫生学、班级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英语教学技能训练等必修课程,提供了心理辅导、情绪心理专题研究、英语教学案例研究等多门选修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增强工作后的适应能力与创造力。要使师范生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教育类课程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一是增加教育课程的门类和时数;二是加强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三是合理分配课时,加强内容的开放性。 改革前的教育类课程只有四门必修课: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学、学科教学法。改革后的教育类课程增加选修课与自修课。(1)先修课。选修课分为理论知识课和教育技能课两类,学生要求从两类课程中各任选2门。理论知识课:教育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儿童心理教育、家庭教育学、班主任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学、教育行政与管理。教育技能课: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与策略教直行政与管理、电化教育技术。(2)自修课。中国教育法规常识、教师教育案例,这2门不组织上课,但对学生进行“等级达标”和“考查”计学分。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见习、社会调查、毕业设计等环节。随着对人才实践能力要求的逐步提高,各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时间的延长,有的学校实践教学时间已占到总学时的50%,足见其重视程度。但有的学校实践教学时间比例偏低,有的还不足30%。实践能力必须在实践中培养和训练,时间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实践教学的效果。所以,建议学校加大实践教学力度,首先从延长实践教学时间入手,提高实践教学所占比例,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调整学科专业课程。尽管目前社会的流动性要求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以增强其适应性,但用人单位仍然注重人才专业对口,这就决定了学科专业课程精深化的观念不能丢弃。考虑到师范院校的特殊性、英语专业的学科性质以及历年来用人单位的需求,专业课程亟待加强。在师范学生学习的三年中,保持不间断,以确保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各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由低年级向高年级逐年增加,使学生在获得英语知识的同时又能掌握一门与英语紧密相关的专业知识。 限定选修课分为三类: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文化文学,要求学生从各类中至少选择一门。任意选修课是学生根据自身需要任意选择的课程。改革后的高师英语教育专业主要采取主副修制的学习方式,学生既可以学习某一专业的知识,又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今后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渠道。

高中语文必会基础知识篇3

一、为什么说中学语文教学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

中学语文教育属于言语交往教育,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言语交往能力。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是整个中学语文教育的底座、基石,起着支撑、促进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作用。无论从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哪个角度来分析,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实到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层面上来。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必然的、普遍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一刻也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有效教学自始自终是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但是,中学语文教学却长期淡化,甚至淡化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在逐渐淡出语文老师和学生的视野,这个问题值得语言学界及社会各界的重视。

(一)言语与语言基础知识

我们知道,言语是指个人在具体情景中的听说读写活动,是个人意志的体现,呈现的出具体性,多样性,创造性的特征;语言系统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交际工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系统,具有社会性、规范性、结构性及稳定性的特征。言语千变万化,其内容无法穷尽;人们的言语是对有限、稳定的语言系统中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的自由组合,这些组合要遵守语言组合规范。其规范如同如来佛祖的手掌,无论言语如何变幻,都要符合言语规范,不能逃出“如来佛”的“手心”。从这个角度看,语言系统包含着言语,言语仅仅是语言系统的个性化的演绎。当然,语言组合规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它发展变化相对于言语来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既要语言内容变化的灵活性,又要尊重语言规范的相对稳定性,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搞好语言教学。

(二)交际能力与语言基础知识

交际能力的概念是海姆斯针对乔姆斯基语言能力的概念提出来的,指的是利用语言资源来表达和理解言语意义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依据语境和角色创造性地运用的特征。它包括又远不止关于静态语言的规则。具体来说,是由三个方面的能力构成的,即语言能力,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社会语言能力,把握种种言语功能(如陈述、宣告、发问、表态等)和言语功能变体(不同语体和言语风格)的能力;话语能力,运用语篇来完成言语行为的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知,要科学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不仅需要传统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的内部结构及其基本规律和修辞、逻辑、文体基础知识,而且更加需要现代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如语用原则知识、言语行为知识、语用结构知识、语用含义知识、语篇知识和语体知识作为语文教学的理论支撑。

(三)言语认知与语言基础知识

真实情境中的言语交际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言语交际认知的特点是,在交际过程中,受话者总是主动地寻找证据和暗示以领会发话者的意图,而不是编码—传输—解码的电码通讯式的过程,理解不是对静态的语言进行解码,要依赖言语环境的把握。

言语环境除了包括交际双方对交际基本事实的了解外,还包括下列三种信息:词语的信息、关于世界的百科信息和逻辑信息。实现交际认知,交际双方必须具备语言材料及其规则的知识、语境的知识、语言逻辑推理的知识等。

可见,在真实具体的言语交际过程中,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对提高学生言语认知水平,实现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中学语文教学应当加强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言语认知能力。

二、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如何有效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能够提高学生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教学属言语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语言规范是贯穿各级各类学校语文教育的一项最根本的任务,体现在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任何忽视或偏离社会语言规范的语文教学都会直接导致语文教育质量的下降。

在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处理好个性化的言语活动和社会语言规范的矛盾。一方面,言语活动是人的个体交往活动,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完成特定的社会交际任务。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看到,人的个体言语活动仅仅是对社会语言系统的个性化的演绎,这种演绎要遵守社会语言规范。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尊重、鼓励个性化的言语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提高规范运用语言的能力,两者相互为用,不可偏废。

(二)现代语言基础知识能够促进言语形式教育的有效实施

语文教育以言语形式为本,言语内容为言语形式服务,通过言语内容,把握言语形式的规律,从而科学、高效地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是言语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言语形式的抓手和着力点之一。通过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摆脱盲目的感性摸索、自我领悟的泥沼,才能实现语文学习理性的跃进。

在言语形式教育过程中,注意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与言语技能训练的有机整合,为实现言语技能训练的科学化服务。如果离开了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指导,语文基本技能训练就会蜕变为简单、机械的操练,变为“磨练”,语文课堂也变为一个大磨盘,学生的言语能力就成为日复一日“磨练”的产物。这种费时低效的语文教学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只有以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为指导,我们才能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有序、高效的言语技能训练,让学生快乐的成长。

当然,在呈现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时,注意充分考虑其可接受性及示范性,少用过于偏、难的概念术语,尽量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去表述,并紧密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及言语经验。

参考文献:

[1]余应源.语文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高中语文必会基础知识篇4

一、为什么说中学语文教学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

中学语文教育属于言语交往教育,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言语交往能力。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是整个中学语文教育的底座、基石,起着支撑、促进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作用。无论从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哪个角度来分析,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实到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层面上来。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必然的、普遍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一刻也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有效教学自始自终是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但是,中学语文教学却长期淡化,甚至淡化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在逐渐淡出语文老师和学生的视野,这个问题值得语言学界及社会各界的重视。

(一)言语与语言基础知识

我们知道,言语是指个人在具体情景中的听说读写活动,是个人意志的体现,呈现的出具体性,多样性,创造性的特征;语言系统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交际工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系统,具有社会性、规范性、结构性及稳定性的特征。言语千变万化,其内容无法穷尽;人们的言语是对有限、稳定的语言系统中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的自由组合,这些组合要遵守语言组合规范。其规范如同如来佛祖的手掌,无论言语如何变幻,都要符合言语规范,不能逃出“如来佛”的“手心”。从这个角度看,语言系统包含着言语,言语仅仅是语言系统的个性化的演绎。当然,语言组合规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它发展变化相对于言语来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既要语言内容变化的灵活性,又要尊重语言规范的相对稳定性,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搞好语言教学。

(二)交际能力与语言基础知识

交际能力的概念是海姆斯针对乔姆斯基语言能力的概念提出来的,指的是利用语言资源来表达和理解言语意义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依据语境和角色创造性地运用的特征。它包括又远不止关于静态语言的规则。具体来说,是由三个方面的能力构成的,即语言能力,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社会语言能力,把握种种言语功能(如陈述、宣告、发问、表态等)和言语功能变体(不同语体和言语风格)的能力;话语能力,运用语篇来完成言语行为的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知,要科学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不仅需要传统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的内部结构及其基本规律和修辞、逻辑、文体基础知识,而且更加需要现代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如语用原则知识、言语行为知识、语用结构知识、语用含义知识、语篇知识和语体知识作为语文教学的理论支撑。

(三)言语认知与语言基础知识

真实情境中的言语交际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言语交际认知的特点是,在交际过程中,受话者总是主动地寻找证据和暗示以领会发话者的意图,而不是编码—传输—解码的电码通讯式的过程,理解不是对静态的语言进行解码,要依赖言语环境的把握。

言语环境除了包括交际双方对交际基本事实的了解外,还包括下列三种信息:词语的信息、关于世界的百科信息和逻辑信息。实现交际认知,交际双方必须具备语言材料及其规则的知识、语境的知识、语言逻辑推理的知识等。

可见,在真实具体的言语交际过程中,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对提高学生言语认知水平,实现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中学语文教学应当加强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言语认知能力。

二、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如何有效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能够提高学生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教学属言语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语言规范是贯穿各级各类学校语文教育的一项最根本的任务,体现在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任何忽视或偏离社会语言规范的语文教学都会直接导致语文教育质量的下降。

在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处理好个性化的言语活动和社会语言规范的矛盾。一方面,言语活动是人的个体交往活动,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完成特定的社会交际任务。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看到,人的个体言语活动仅仅是对社会语言系统的个性化的演绎,这种演绎要遵守社会语言规范。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尊重、鼓励个性化的言语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提高规范运用语言的能力,两者相互为用,不可偏废。

(二)现代语言基础知识能够促进言语形式教育的有效实施

语文教育以言语形式为本,言语内容为言语形式服务,通过言语内容,把握言语形式的规律,从而科学、高效地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是言语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言语形式的抓手和着力点之一。通过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摆脱盲目的感性摸索、自我领悟的泥沼,才能实现语文学习理性的跃进。

在言语形式教育过程中,注意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与言语技能训练的有机整合,为实现言语技能训练的科学化服务。如果离开了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指导,语文基本技能训练就会蜕变为简单、机械的操练,变为“磨练”,语文课堂也变为一个大磨盘,学生的言语能力就成为日复一日“磨练”的产物。这种费时低效的语文教学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只有以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为指导,我们才能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有序、高效的言语技能训练,让学生快乐的成长。

当然,在呈现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时,注意充分考虑其可接受性及示范性,少用过于偏、难的概念术语,尽量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去表述,并紧密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及言语经验。

参考文献

[1]余应源.语文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高中语文必会基础知识篇5

当我们站在知识经济的 社会背景下审视当代初中语文教学时就不难发现,在整个社会大力弘扬知识创新,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大量知识信息的大氛围中,初中语文教学却依旧沿袭着近百 年来的的老路子艰难跋涉,踽踽不前,致使语文教学与语言基础知识的疏离的现象愈来愈重。对此情况,语文教学界质疑语言学的无助,呼吁"淡化语法教学",这种状况,值得语言学界及社会各界的深思。

1.为什么说初中语文教学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

初中语文教育属 于言语交往教育,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言语交往能力。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是整个初中语文教育的底座、基石,起着支撑、促进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的作用。无论从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哪个角度来分析,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实到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层面上来。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必然的、普遍的,初中语文 教学实践一刻也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有效教学自始自终是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但是,初中语文教学却长期淡化,甚至淡化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在逐渐淡出语文老师和学生的视野,这个问题值得语言学界及社会各界的重视。

1.1言语与语言基础知识。我们知道,言语是指个人在具体情景中的听说读写活动,是个人意志的体现,呈现的出具体性,多样性,创造性的特征;语言系统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交际工具,是 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系统,具有社会性、规范性、结构性及稳定性的特征。言语千变万化,其内容无法穷尽;人们的言语是对有限、稳定的语言系统中字、词、句等 语言材料的 自由组合,这些组合要遵守语言组合规范。其规范如同如来佛祖的手掌,无论言语如何变幻,都要符合言语规范,不能逃出"如来佛"的"手心"。从这个角度看, 语言系统包含着言语,言语仅仅是语言系统的个性化的演绎。当然,语言组合规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它发展变化相对于言语来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既要语言内容变化的灵活性,又要尊重语言规范的相对稳定性,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搞好语言教学。

1.2交际能力与语言基础知识。交际能力的概念是海姆斯针对乔姆斯基语言能力的概念提出来的,指的是利用语言资源来表达和理解言语意义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依据语境和角色创造性地运用 的特征。它包括又远不止关于静态语言的规则。具体来说,是由三个方面的能力构成的,即语言能力,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社会语言能力,把握种种言语功 能(如陈述、宣告、发问、表态等)和言语功能变体(不同语体和言语风格)的能力;话语能力,运用语篇来完成言语行为的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知,要科学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不仅需要传统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的内部结构及其基本规律和修辞、逻辑、文体基础知识,而且更加需要现代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如语用原则知识、言语行为知识、语用结构知识、语用含义知识、语篇知识和语体知识作为语文教学的理论支撑。

1.3言语认知与语言基础知识。真实情境中的言语交际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言语交际认知的特点是,在交际过程中,受话者总是主动地寻找证据和暗示以领会发话者的意图,而不是编码-传输-解码的电码通讯式的过程,理解不是对静态的语言进行解码,要依赖言语环境的把握。

言语环境除了包括交际双方对交际基本事实的了解外,还包括下列三种信息:词语的信息、关于世界的百科信息和逻辑信息。实现交际认知,交际双方必须具备语言材料及其规则的知识、语境的知识、语言逻辑推理的知识等。

可见,在真实具体的言语交际过程中,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对提高学生言语认知水平,实现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初中语文教学应当加强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言语认知能力。

2.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如何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2.1现代语言基础知识能够提高学生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教学属言语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语言规范是贯穿各级各类学校语文教育的一项最根本的任务,体现在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任何忽视或偏离社会语言规范的语文教学都会直接导致语文教育质量的下降。

在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处理好个性化的言语活动和社会语言规范的矛盾。一方面,言语活动是人的个体交往活动,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 要自由地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完成特定的社会交际任务。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看到,人的个体言语活动仅仅是对社会语言系统的个性化的演绎,这种演绎要遵守社 会语言规范。

由此可见,初中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尊重、鼓励个性化的言语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提高规范运用语言的能力,两者相互为用,不可偏废。

高中语文必会基础知识篇6

语文;中职专业建设;作用;基础;人文补充;催化剂

人教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1]由大纲陈述可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亦反映出语文学科在中职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 语文是学习其它课程的基础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职业教育阶段的各门课程都是专业课程,语文则是学习其它各门课程必须掌握的基础工具。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只有紧紧围绕这个教学目标,才能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为学生学习其他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准备“工具”,才能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中职生学好语文,对他们学习其它课程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将为学习其它课程奠定坚实的知识文化基础。以职校普遍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其主干课程有:物流管理概论、经济法、管理学基础、商业基础知识、企业管理基础知识、商业法规知识、顾客消费心理等,要深入理解并牢牢掌握这些主干课程所教授的知识,就离不开语文的辅助,只有掌握扎实的语文专业知识,才能消化、吸收这些主干课程知识,成长为一名具有现代物流管理知识和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反之,如果缺乏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对该类课程知识的学习很可能是囫囵吞枣的。

2 语文是对其它课程的人文补充

从个体发展来看,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强化学生在未来社会竞争中进一步发展自我的能力。随着“人本思想”的加强,及终身教育思想逐渐得到普遍认同,客观上要求职业教育应提供给学生一个较宽的文化基础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社会。这一功能虽然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但它不是专业课堂的主要功能,只是专业课产生的附带作用。而基础文化课,尤其是语文则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文化素质和自主发展能力而确定的课程。

我国职业教育创始人黄炎培先生指出:“仅教育学生的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在意,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一些没有主动的习惯和共同生活的修养,这种教育的结果,不过造成一种改良的艺徒,决不能造成良善的公民。”[2]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一技之长,得以谋生,更主要是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内在潜力,使其个性得以充分的自由发展。因此,他特别重视人格和道德修养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地位,反复强调“四种根本的修养”:高尚纯洁的人格,博爱互助的精神,侠义勇敢的气概,刻苦耐劳的习惯。当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应是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于和谐系统中,如果只从经济角度出发,从社会特定时期人才需求去发展职业教育,过于强调应急性、实用性,忽视人文教育,必然造成受教育者的片面发展,使职业教育偏离健康发展轨道,劳动者无法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和“交往”。所以,中职语文教学所培养的语文能力不但是学生学习专业课、技能课的奠基,也是其自身向高层次发展的基础,更是将来学生走向社会生活适应现展的保证,良好的语文能力是形成可持续发展、有较强适应能力人才的基本条件,是作为未来第一线技术、管理人才和各行业熟练劳动者的职教学生所迫切需要的。可见,职业教育大量开设应用型专业课,大力培养学生应用操作能力,产生积极效果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即容易导致实用性、应急性过度泛滥,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而语文课程恰恰能对此进行有效的人文补充,对中职生进行精神陶冶,培养他们高尚纯洁的人格,促进中职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格健康的有用之才。

3 语文是促使其它课程发挥成效的催化剂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1]中职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取决于其职业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发展。要提升职业能力,就必须发挥专业课程的成效,即通过专业学习,掌握应用操作能力,以胜任该专业相关工作。这就离不开语文学科的辅助,语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对专业课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又能帮助他们将一定的理性知识带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从而提高专业课程学习效率。在教学实践中,可充分运用语文课的读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如在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教学中,可利用语文的工具书来查阅公共关系学及法律基础知识这门课程中遇到的生字难词,编写课程内容提纲,分析专业课的定义、法则,背诵专业课的内容要点,撰写专业课的读书笔记等。

中职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以健全的人格为基础,而健全人格的培养,不能单靠专业课程来训练,需要借助语文的催化功能,激发中职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这是因为,语文是最能体现人文精神和时代特征的学科,通过对学生情感训练,心理训练,道德加强和对美的向往,将提高学生精神境界,塑造中职生健全的人格,激发他们奋发进取的精神,为中职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奠定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健全的人格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有助于培养中职生学习专业课程的自觉意识,这种发自内心的自觉意识将很好地催化其所学专业课程发挥最大成效,对中职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很好的助推作用。

综上,语文作为中职文化课的最基础课程,在中职专业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是学习其它课程的基础,亦是对其它课程的人文补充,还是促使其它课程发挥成效的催化剂。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对中职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及综合素质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人教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J].西北职教,2009(2).

高中语文必会基础知识篇7

1、过于注重发展性而忽略基础性

自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以来,很多语文教师都认为选修课程只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将选修课程的基础性特征忽略了,如聘请高校教师开设选修课程,完全从学生的发展上考虑问题。还有很多学校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到如何指导学生有效进行选课以及选修课程的实施,处处都是为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没有顾及学生在中学阶段重基础的特殊性。事实上,“知识教学”不但是必修课程的基础,也是选修课程的教学起点,并且应该是贯穿选修课程始终的。对学生而言,“掌握知识”在选修课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掌握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学生才能在选修课程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才能真正实现选修课程的课程价值。因此,对于选修课程中的知识教学问题,不是要不要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与必修课程的知识教学有何区别等的问题。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应该将语文知识渗透在教学中,注重体验,重在迁移。

2、难以平衡基础性与发展性

许多教师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中虽然已经意识到高中阶段的选修课程应该是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但在现实中却模糊了两者的界线。这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过于重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基础性而忽略发展性,混淆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区别,将选修课程上成必修课程。这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与当前设置选修课程制度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二是过于重视发展性,追求新奇深奥,脱离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上成大学中文系的课程。“有些科目的设置超出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文化水准,如根据某部作品、某个作家、某个年代、某种修辞格而设置和编写的专门选修课,就是偏难的选修课,它们与必修课内容距离较远,脱离中学生实际,更适合在大学中文系开设。”

如何平衡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度”,做到“适度”拓展,这使得教师往往不知所措。再加上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时间短、选修的学生层次不同等情况,实施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的教师难以兼顾。教师们要么把选修课当作必修内容教学,要么漫天乱吹。这些都使得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质量很难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证,难以将基础性和发展性较好地结合起来。

二、有效解决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中问题的策略

1、全面认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特征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具有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特征。语文教师只有认清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是为学生在今后相关领域发展奠定基础,才有可能做到不超越高中生特定的学习发展阶段、心理发展特点,使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真正培养学生在相关领域的学习兴趣、态度、方法,从而形成一定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2、建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及选课制度

目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存在两种极端:一是限选:一是任选。选修课的初衷是“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如果学生连选择的机会和权力都没有,那么“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就只能是空话,更不用说在选修课程的学习中使学生获得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任选所造成的后果则是天马行空,教师凭兴趣开课,学生凭兴趣选课,漠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以系列的形式构成的,每一个系列下面可以有不同的选修模块。不同系列从不同侧面体现课程内容,应该说每一个系列都是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在每一个系列中,要使所开设的选修模块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就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发展需要,尊重学生的经验。同时,每一个系列本身不能只关注发展性,而要体现其基础性,不能简单地将基础性与发展性作机械分割。但各个选修系列也应具有相对独立性,使学生在各个选修系列中其基础性也得到发展。

语文教师要根据高中课程方案、语文课程标准以及学校的课程设置,有计划地开设选修课程。同时,要针对各个选修系列之间的关系,向具有不同发展潜能及兴趣的学生提供选课建议,引导学生对不同系列的选修课程进行有效、合理的搭配选择,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注重“双基”教学双基教学是语文教育的永恒

语文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不能因为是选修课程而淡化。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系统,把所学的语文知识能力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在这个过程中体验语文、应用语文,这些都是语文选修课程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综合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知识是基础,在一定知识基础上培养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教师传授知识是必要的,但要有度,不能随意拔高要求,不能脱离能力培养而孤立地传授知识,应提倡在学生言语实践活动中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关注能力的培养。选修课程知识的传授应当明确,不要为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在课程逻辑体系上不必过于关注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可以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心理特征去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感受到课程的生活化。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也倡导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和真实体验来学习,注重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注重课程的发展性特征。

此外,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双基教学中,在知识的选择上应面向学生当前的生活,面向真实的社会和自然,使课程充满生命力。在双基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让学生参与、体验,使学生在选修课程的学习中,通过主动参与、探究、体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获得个体意义的建构。

4、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要做到个性化与基础性的统一还必须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做到学习方式的综合。探究、创新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特征。选修课比必修课有更大的探究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语文更为主动,主体性得到更好的彰显,这必然从另一个方面也促使学生在选修课程学习中的基础性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去发现、引导,使学生把握好探究方向,掌握探究方法,注重探究技巧。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探究性学习不能成为漫无目的教学的借口,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探究性学习有其特殊的“高中语文”的特点。

5、构建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评价体系

高中语文选修课应该注重评价的多元化与多样性。既要注重选修课程中发展性目标的评价,也要关注其基础性目标的发展。也就是说,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评价重点应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掌握、应用、分析和思维能力,并且对于学生在某些能力方面的特殊发展还应给予充分重视和肯定;既要看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具体知识,注重目标完成的结果,也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既要注重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也要重视学生内在的收获和体验,甚至学生的言谈、举止、态度、习惯的变化也应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评价要做到既注重内容,也要重形式和外在表现,从课程内容和特点出发设立多元衡量标准,有助于检验学生在选修课程中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综合性发展。

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可以采用比必修课程更为灵活的方式,如观察评价、档案袋评价、过

高中语文必会基础知识篇8

    二、高职语文应具备教育的宽度和学科的深度

    在课堂教学中,学科的知识有两个来源,一是教材,二是教师。教材上的学科知识是一次性、平面化形式呈现的,不会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情境而变化。综观现行高职语文教材,在形式上大多以主题单元来组织篇目,如以“职业道德”、“亲情友情”、“生命礼赞”、“亲近自然”等人文话题编排教学单元。但是,把单元的着眼点放在人文话题上,必然无法顾及语文因素之间的联系,忽视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某种程度上混淆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区别,淡化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目标,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去知识化”倾向,只随文讲授所谓的“人文性”,忽视语文的知识训练。

    但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而人的语言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试想,对于一个缺乏听、说、读、写基本语文知识和能力的人来说,无论言语作品具有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多么伟大的人文精神,都是不起作用的,因为学生感悟不了,也感悟不到。恰恰相反,要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感悟,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仍然必不可少。因此,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一定要占据语文教育的中心地位。这就要求高职语文教师对学科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针对教材的不足进行补充,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所提供的学科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和多重演绎,使高职语文教育既具备教育的宽度,又有学科的深度。

    三、建立从语文学科性质为出发点,以语言教学为核心任务的学科理论

    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思想教育、人文教育都应以语文知识教育为基础和核心,随着语言教学的进行而展开,处于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其他教育都与语文知识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为语言教学提供所要表达的思想意义、艺术形式和知识内容,并具有各自的教学任务。因此,高职语文教育应该处理好主从关系,在基本任务语言教学的带动下,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训练、思维训练和人文教育等。也就是说,高职语文教育必须在具备一定学科深度的基础上再谋求教育的宽度,要建立从语文学科性质为出发点,以语言教学为核心任务的学科理论。

    四、提升高职语文教师素质和修养的措施

    从教学实践看,学科知识的深度和教育的宽度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修养。因此,为了加强高职语文教育的学科深度,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1.业务进修着重学语言。语文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必须自己具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和表达能力,才能发挥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示范和答疑解惑的主导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强化对学科知识的深刻认识,摈弃语文教育“去知识化”的泛人文主义倾向,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和业务水平,成为语言文字的爱好者,读写听说的能手,进而成为语言教学的“设计师”,学生语文学习的“辅导员”,乃至名副其实的语文教育专家。

高中语文必会基础知识篇9

目前我校学生层次差异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好,对英语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较扎实。但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跟不上教学进度,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目前,高职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探索适合个人的学习方法是每个高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必须做到的第一要事,而如何探索适合众多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则是站在高职讲台上的教师的首要任务,因此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注重英语的交际性是高职英语教学的根本原则。而如何强化英语的交际性教学则是高职英语教师要探索的重点。

二、融文化背景知识于英语教学是强化英语交际性的有力途径

高职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译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两种实际知识,一是英语的基础知识,二是运用英语的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只有让学生们同时掌握以上两种知识,英语的社会交际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正是母语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根本区别一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往往会造就出“高分低能”的学生,因为只掌握了书本知识的学生,他们的英语是在不具备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情况下学习的,一旦面向社会,进入一种陌生的文化环境,他们在实际运用语言的时候,就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交际。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例如:英语中的“Ladies first,Thanksgiving,Homecoming,Girls LeagueDance,sandwich”等等;汉语中的“少先队、黑五类、臭老九、一国两制、跃上新台阶”等等,这些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如果把汉语中的“少先队、警察叔叔、月饼”译成英语就是:“Young Pioneer,Uncle Policeman,mooncake”。这些词都很简单、常见,可是外国人却很难懂,因为他们不了解有关的文化背景。同样,我们学习英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例如:“Youare,indeed,aluckydoe”这句话,如果按字面翻译成汉语就是:“你真是一条幸运的狗。”这在汉语中完全是一句骂人的话。“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是贬义的,如:我们常说“走狗”,“癞皮狗”,“狗崽子”,“狗头军师”等等,用来描绘所厌恶的人。可是,在英语中这句话是说,“你真是个幸运儿。”“狗”在这儿用来指人不但没有骂人的意思,而且还表示一种亲昵的关系。在美国“狗”是家庭成员。人们认为它往往含有褒情善意。因此,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不同。我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

由于文化的差异,用母语互译的方式错误地理解和翻译某些句子和词汇,往往会闹出许多笑语。如:“狼吞虎咽”,英语是“Eat like a horse,”却被错误地翻译成“EatLike a wolf and abger”;英语中的“high school(高中)”被翻译成“高等学校”;“restroom(厕所)”被翻译成“休息室”等等。

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东西方的社会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达到英语教学之目的,而且有助于学生积东西方文化为一身,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

三、融文化背景知识于英语教学之中的措施

从教学角度看,根据语言的交际性原则,文化背景知识应是实践课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应是一种密切结合语言实践的教学,它一般应与实践课同步进行,而不能脱离实践另搞一套。换言之,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地使用英语。因此,加强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所学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如: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把英语教“活”。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同时并举、紧密结合。后者要为前者服务,而不是取而代之。因此,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必须优先考虑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做到精讲多练,形象生动。

(三)随机讲授。因为目前我们还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只能按现有教材,涉及到什么讲什么,重点是要讲解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除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要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的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语可挖掘、可讲授。

(四)差异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比较的方式把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购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等。二是社会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介绍、致谢、采访、问路、约会、告别等。在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重点讲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英美文化的差异。

(五)寓教于乐。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学习外语的难题之一是缺乏语言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能加深记忆。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或课外活动时间采取对话、表演、竞赛、唱歌、看录像、做游戏,开party、背诵小诗歌,学习成语、谚语等多种形式,为他们创造学习环境,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英语中有许多成语、谚语包含着许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有选择地教给学生。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加词汇量,扩大知识面,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不能用汉语生搬硬套,更不能一律望词生意,还能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高中语文必会基础知识篇10

一、要强化对语文学科实践性、社会性的认识

语文观即对语文学科性质、任务的看法。语文课的性质到底是什么?语文教学的任务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至今也没有完全弄清楚但又必须弄清楚的问题。现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已被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理解、接受,成为大家的共识,但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实践性却常常被人们所忽略,因而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现有的语文观是不全面的,进而也是不科学的。

 

语文是思维与交流思想的工具。作为工具的一种,它具有工具的共同特点:只有在使用中才能掌握,这就是它的实践性、应用性。掌握工具,使用工具是一种能力,而能力只有在反复练习、反复实践中才能培养起来,然而语文教学中这样一个重要特点,却常常被忽视。把讲知识当目的,阅读课上重讲轻练,用过多的分析代替学生自己的读书,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大痼疾。

 

要想从根本上医治这一痼疾,就必须强化对语文学科实践性的认识,不应当只满足于语言的认知,语言的理解,语言的积累,尤其要注重语言的运用,要强化语文训练,以训练为中介,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

 

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有一个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广阔背景,这是语文教学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常常有这样一种错误认识:即是以为学生的全部语文知识和能力,都是由教科书提供的,都是由教师教学生学的。于是编教科书就要面面俱到,讲起课来,也就滔滔不绝。过低的估计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切从头讲起,在课堂上大量重复学生已经理解的内容,或是越俎代庖,不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攻克新知,使得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脱离。把学生关在狭小的教室里,枯竭了学生的思想情感,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重视语文学科的社会性,要求语文老师摆正课内学习语文与课外学习语文的关系:课内学习应当成为课外学习的向导和示范,课堂教学应当成为课外学习的酵母,课外学习则应成为课内学习的应用与发挥。

 

知识经济社会在对人的实践应用能力方面要求很高。在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的同时,强化对语文学科实践性、社会性的认识,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使语文教改沿着正确的方向,科学的轨道向纵深发展。

 

二、要着力于提高人才的语言素质

关于教育思想的争论,实际上都是围绕人才观进行的。人才观是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人才观方面也应从传统的知识型、专才型、工具型向现代化的能力型、通才型、智能型、创造型和国际型转变。人才问题的实质是人的素质问题。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有机结合。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提高人的语言素质是提高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必不可少的条件。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具有相当的语言素质,包括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较强的理解、表达、观察、思维能力,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心理。基于以上论述,适应现代化要求的语文教学人才观应当建立在提高学生语言素质的基础上。为此,语文学科在人才的培养上,必须实现以下两个转变:

 

1.在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上,要实现由近及远的转变 现在在校的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力军,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要有前瞻意识,不能有近视行为。不能只顾眼前,甚至急功近利地瞄准中考、高考的升学率。要做到重视实践,立足未来,切实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创造的能力。要努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自学能力、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迁移能力和利用图书馆、利用语料库的能力。不仅要发展学生的一般能力,而且要发展学生内在的创造能力;不仅着眼于学生的现阶段发展,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终身发展。

 

2.在语文学科的教学形式上,要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要重视基础,注重应用,突出实践,切实解决语文“双基”的应用性、技能性、实践性等现实问题,即切实解决语文基础知识如何获得、语文基本技能如何培养、语文应用实践习惯如何形成的问题。为此,必须实行民主、开放的教学,走出课堂,走出书斋,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让学生少一些约束,多一些学习的自主权和自由度。使学生树立市场观念、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彻底解决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实践;重解题训练,轻生活磨练这一“老、大、难”问题。

 

三、实现语文教学思想的现代化,必须强化效率观念

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高速、高质、高效的社会,不讲速度、不讲效率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反映。语文教学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为此,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1.摆正教与学的关系,优化教学结构,提高单位时效

教与学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两个方面。要切实使教学主体由教师转为学生,并在此基础上改革课型、创新教法、优化教学结构,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最佳结合,认知因素和情意发展的最佳结合,实现各种教学方法的最佳整合。

 

2.摆正讲与练的关系,抓好双基训练,增强训练实效

讲与练是课堂教学的两种基本形式,必须做到精讲多练,切实加强字、词、句、章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训练。这是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训练要有目的、有重点、多层次、多形式的展开,要讲求实在,符合实际,注重实效。

 

3.摆正知与能的关系,减轻学生负担,追求发展长效

高中语文必会基础知识篇11

于是,部分教师在未能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含意之下,在课堂教学中去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试图达到素养的提高,难免会出现以下的两种现象:一,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讨论活动,学生你来我往,课堂氛围热闹,可是教学目标完成否,就不知道了。二,课堂教学中过分重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忽略课堂效率,无视语文基础知识的存在。

的确,新课标主张“张扬个性,以人为本”。学生在课堂上有活力,有独特的思维,甚至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可,静下心来反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形式上的教学,而把语文的“本”——“基础知识”忽略了,未免有些顾此失彼。多了热闹的氛围,少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渗透,学生锻炼创新能力的同时却遗失了基本素养。

二、能力与知识失衡的结果

缺少基本的语法知识,学生无法判断句子中的主要成分,弄不清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对语病题中常见的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的病因,根本不会判断。

文言文虽然属于古代汉语,日常生活中几乎用不到,但从教材知识的角度来看,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阅读能力的培养。短时间内看不到“淡化语法”“淡化知识”的危害,可是,到了高中会怎样?

首先,大脑的识记性是受时间限制的,“临阵磨枪”式的识记更是经不起时间的冲刷。其次,高考是对个人综合能力素养的考查,重视积累,强调举一反三,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板块的考查目标是:能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文章大多选自《二十四史》。学生要想读懂文章除了积累课内实词、虚词、句式外,更重要的是有方法能够独立理解、判断文言现象。可是部分学生在淡化语法的教学模式下,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都把握不了,更何况是文言文。因此,对倒装句式、实词词性判断和翻译就无从下手。

新课标“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是针对“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出来的,然而,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将“标准”中一些限制性的词语去掉了,结果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教材里已经“精选”过的基础知识(字音、字形、词语、成语、语法等),还要再次“精选”甚至直接省略了。

这种知识、能力二元分的离论,使得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油还油,水还水,难以达到水融、互相促进的境界。

三、知识与能力并重不可或缺

不论语文课程怎么变革,我始终认为在改革的过程中语文课堂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过去的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上,确有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偏差,但我们今天不能为了强调提高能力、强调素质教育,就忽视知识的传授,甚至不敢提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不敢提语文基础知识的系统性。新课标不排斥基础知识,它强调知识精选,素质教育也不排斥基础知识,它强调全面发展。因此,语文课堂基础知识不应被淡化和割裂。李海林教授认为:知识不仅是课程内容,也是教学内容,还是作为教学交流的工具,关键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教更有效。

高中语文必会基础知识篇12

这里要对语文素质作一全面理解。语文素质应包括:语文能力;做人的良好性格和思想、品德、情感、习惯。良好的思维品质及思维能力;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

语文能力是小学语文素质的核心,培弄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的目的任务。因为小学语文是工具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小学语文就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学科;对小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就是要掌握祖国的语言工具。儿童是在逐步掌握语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语文学习,儿童不仅能获得语言,而同时还会获得文化科学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和思维能力,丰富情感。读书,还会提高学生的说话、作文能力,把自己要说的话、想到的事、看到的事或做过的事,用口头或文字表达出来,进行思想交流,达到相互了解。也就是说,只要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才能学会各科知识,所以语文学科具有再认知的功能。其再认知的功能体现在①通过语言实践获得语言,获得字、词、句、段、篇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利用语文能力进行交流、解释、记忆;②通过语言理解和记忆获得各科文化科学知识;③掌握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方法,即自学方法。这三项认知功能,以第一项为基本认知功能。正因为有这一基本认知功能,语文学科才具有再认知特点;学生具有了语文能力,才能再学习。所以说学好语文是学好各科知识的基础。正因为语文学科具有获得再学习的动能,语文学科才具有工具性。这种工具性表现在再认知上,才把语文称之为基础工具学科。

凡工具学科,就必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能力。数学是工具学科,要具备计算能力;语文是工具学科,必须具有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倒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这里谈的习惯,即指能力而言。这段话说明①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意义。叶老把语文能力看作为“生活的能力”。也就是“新大纲”所提的学习语文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总之,要达到使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必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②明确指出知识和能力的关系。知识是必要的,通过理解获得知识;理解知识之后,还必须通过语文实践形成语文能力。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是出发点--知;一是终极点--行。由知到行,必须经过理解和训练。

高中语文必会基础知识篇13

二、学生基本情况

1、本学期所兼三个班的学生普遍文化知识基础差,学生学习意识差,认识不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不再有主动的学习意识。学习消极应付,不求上进;上课不专心,身在课堂心在外,对学习没有心思。

2、学生存在较为明显的自卑情绪,而且自信心不足。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自己瞧不起自己,但是自尊心又很强,他们没有普高学生的学习目标,且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感到迷茫。尽管学校对学生也会进行职业兴趣、职业潜质、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教育,但学生对自己究竟喜欢做什么、将来能做什么不清楚,对未来的目标很不明确。

三、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认识。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知识目标: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让每一个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都能够顺利地听、说普通话,并且能够写出通顺的、较好的文章。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积累各种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正确的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四、教学手段

1、在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联系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语文运用能力,并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