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实用13篇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篇1

充分张扬教师在德育因素中的自身人格魅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固然许多事有赖于学校的一般规章,但是最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对面交往的教师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人的心灵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德育作用是巨大的。这体现在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学习的指导者,而且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因而,教师也是重要的德育因素。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会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语文教师要有爱心。爱便是教育。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是做好全部德育工作的基础。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笔者与学生平等相处,注重与学生思想的沟通,注意理解学生的要求,尊重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并注重对学生情感进行关怀和指导。同时,尽可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德育的主体地位,“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门别类地进行指导,如:高中生心理障碍与调适,女生安全问题,怎样看待自身与家庭,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怎样提高学习效率等,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及时得到解决,在老师爱心指引下走向成熟、走向成功。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做出表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把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为学生做出表率,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自身良好的人格魅力不仅使老师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而且良好的教师人格形象本身就给学生成长提供“最直接、最有益的营养”。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深入钻研教材,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注重教学艺术的提高,用自己过硬的本领打动和征服学生。笔者注重提升自己的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也坚决不做。笔者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关心学生但也严格要求学生,对待学生公平公正,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以良好的师表形象和职业道德出现在学生面前,引领他们健康成长。语文教师是德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在语文教学中,德育内容的选择,德育方法的采用,德育机智的展现,德育效果的形成,都是教师主动参与德育过程的结果。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主动参与到德育过程中,既教书,又育人。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篇2

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在发挥人文教育作用方面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我们过于重视分数,只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只发挥了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忽略了学习的建设作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这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追求短平快的效果的路上越走越远,偏离了最初的理想和最基本的目标。

而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和新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长远发展越来越得到重视,人文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高中阶段作为学生人格形成和稳定的重要阶段,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最为基本的人文课程,在高中Z文的教学中贯彻人文教育理念十分必要。只有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贯彻人文教育理念,才能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同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贯彻人文教育理念,意义重大。它不仅仅能够实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也有利于提高整体的教育效果,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长远、健康、全面发展。本文将就高中语文人文教育课题与大家共同探索。

一、深化教学内容,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更好的结合起来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而且工具性和人文性可以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得我们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应试教育背景下,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只重视知识积累和技能掌握,是对语文学科双重属性的人为割裂。满足于字词句,讲解成条条框框,片面简单重复,事实证明,效果并不好,而且更为严重的是,破坏了文本的整体性和人文美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优化教学设计,深化学习内容,从浅尝辄止的教学转变到融会贯通的教学,让语文教学成为一个浑然天成的过程。比如,在古诗文和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将教学的着眼点从所谓的“考点”延伸到文本的整体,还要把文本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结合起来,贯彻人文教育,形成更为深刻的效果,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字词句,段篇章,还要引申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层面上,才能让这些优秀作品的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才能让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加深入。总之,要让学生学文读诗的过程,成为体验各种情感、提高欣赏水平、培养学习趣味、形成健全人格、获取发展力量的过程。

比如,引导学生学习《沁园春・长沙》,通过学习不仅仅要让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来认识和理解,掌握基本的知识,还要让学生真正去体味“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并能够收到其中情绪的感染,让学生在意气风发的年龄树立崇高理想,充满豪情壮志。

二、创新教学形式,让学生体会人文教育的魅力

内容的深入,需要有合理的教学形式来体现和完成。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和单一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我们的教学需求,当下教学迫切需要创新。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应当在教学中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会人文教育的魅力,提高学习成效。

营造人文、自主的语文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十分重要。比如,注重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吟诵中体味和升华情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实现自我提高,更好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在课堂可以采用导学案教学法让学生提前预习,让学生带着目的,带着问题进课堂,同时,在课堂上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人文思考,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表达的时间和空间,不仅可以通过简单的回答方式来让学生表达意见见解,也可以通过演讲、辩论、表演等多种表现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表达,还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更好的交流和提升。

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我们的教学中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教育。可以积极延伸课堂,加强课下实践。既可以是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也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注重目的性的同时,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固定课题的研究,也可以是开放式的探索。

三、把人文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篇3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人才。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职业院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问题日渐突现。如何发挥英语教师特殊的育人作用,是摆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因此,语言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英语教学的同时,不但要教授学生语言知识,诸如词汇、语法、语音、语调、翻译和写作技巧,等等,还要结合所教材料,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自然而然地将德育教育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之中,帮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奋发向上,努力进取,学有所成,为祖国建设服务。作为一线的英语教师,多年来我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其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以下笔者将略作陈述,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一、结合教材,深挖主题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特点,高职英语教材所选课文大多是英文原著的缩写、摘录或精彩片断,大多比较实用,但不乏说情明理,既朴实无华又透析着哲理的精美篇章。例如,《当代应用英语》第一册第八单元WaystoImproveManners(如何改进举止风度)一文,讲述了得体举止所包含的基本因素——astrongsenseofjustice;nothingmorethanahighlydevelopedsenseoffairplay…(强烈的正义感和高度文明的公平意识的体现,等等),并且阐述了能够改进一个人举止风度要做的三件事。在学习该课文之前,笔者在黑板上写了几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Warm-upquestions让同学们讨论。WhatdoesPolitenessmean?Whatattitudewouldyoutakeifyouwerefacingdifficulties?同学们举事例讲道理,用身边的人和事说明“礼貌是什么”——关爱他人;待人接物要谦逊大方;处世要谦让;与人碰面要sayhello;与人道别要saygoodbye;得到他人帮助应saythanks,等等,不一而足。在讲课文时,遇到精彩闪光的片段,笔者会让同学们背下来,鞭策自己的行为,陶冶自己的情操,比如,本篇课文中有一段文字文笔很精美,语言很简练,又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同学们也非常喜欢这样的片段。“Butsomeofthemostpreciousgiftsinlifecomewithnostringsattached.Youcan’tachieveabeautifuldaythroughanyeffortonyourpart.Youcan’tbuysunsetsoreventhescentofarose.Thosearetheworld’scourtesiestous,offeredwithloveandnothoughtofrewardorreturn.…”(生活中一些最珍贵的礼物是没有附带条件的,任凭单方面怎么努力,你也不可能创造一个阳光明媚的佳日。你不能买到落日,甚至玫瑰的芳香。这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伴随着关爱,不求任何回报。得体的举止是或应该就是这样的吧。)

在学习第二册第六课TheKeystoBuildingSelf—Confidence(自信的价值)时,课文讲述Joe因为“把握自我,拥有自信”而成功的故事,我们边讲边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用流畅的英语表述着自己的观点,“充满自信和高度自尊会在自己生活中无处不起作用。虽然我们不是生来就有自信或自尊,但是我们可以在以后的日子培养这些品质”等等。这样不但练习了同学们的英语口语能力,语言组织和相互交流能力,而且使他们意识到自信的力量、魅力与价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满怀激情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在谈到节日时诸如ThanksgivingDayandChristmas(感恩节和圣诞节)、Easter(复活节)、Halloween(万圣节前夜)等,笔者会不失时机地引导同学们将英美国家的节日和中国的传统佳节进行比照TheSpringFestival,DragonBoatFestival,Mid-autumnFestival,NationalDay等等,了解西方人的节日礼仪,风俗习惯,但不盲目地崇洋,照搬照抄,而要更多更深入地了解我们中国人的节日渊源,节日意义,继承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国人的风俗礼仪,将中国的文化发扬光大。

二、话题讨论,启发引导

在英语口语课堂上,笔者经常让同学们分成小组,4人一组或6人一组,给出贴近学生生活的Topic(话题)进行讨论,使其自觉地“悟道,明理”。例如:Whydoyougotocollege?WhydoyoustudyEnglish?Ishonestyimportantinanexam?同学们开动脑筋,热烈讨论,积极发言,Inordertofindagoodjob,toearnmuchmoney,为祖国作贡献,为有一个美好未来,为2008年奥运会……这时笔者顺势利导,启发引导,使同学们明白青年学生所担当的社会责任,从而刻苦努力,奋发学习。在谈到考试中作弊问题时,同学们坦率地表明了对作弊行为的看法,剖析了自己试图作弊的动机,也有的同学尖锐地指出了社会上的不诚实风气对校园的不良影响等问题。通过讨论,学生们不仅锻炼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对作弊行为统一了认识,大家纷纷表示要告别作弊,做一个诚信正直的青年。

在学习CollegeLife时,让同学们讨论“如何过好大学集体生活?”“如何和师友和睦相处?”同学们联系切身感受,畅所欲言,寝室犹如一个大家庭,我们要学会分享空间,相互关爱,处事灵活,多为他人着想,还要有耐心,心胸开阔,乐于谦让,等等。经常进行这样的话题讨论,同学们用英语进行会话的能力显著提高,并且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情操,比单纯“说教”式的思想教育更有利于学生高尚品德的养成。中国-三、读名著、看电影,培养高尚爱情观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大学生正值青春韶华,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家庭观,处理好复杂的感情和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长久以来,大学生谈恋爱是人们讳莫如深的话题,担心影响学习,带来诸多麻烦问题,总是想方设法禁止,但又屡禁不止,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人们已经意识到“启发引导”比“禁止”、“堵塞”是更有效的教育方法。笔者经常利用英语视听课的特殊优势,让同学们观看英文经典电影,比如,《简爱》、《泰坦尼克号》等。向他们推荐世界名著如《傲慢与偏见》,读后、看后用英语讨论或写出读后感、观后感,也可对某一细节发表评论。使同学们懂得爱情是美好的,但爱情需要付出、需要责任、需要理想,爱情尊重人格平等……不要一味的追求金钱,追求一时的快乐而自欺欺人,大学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同学们要妥善对待大学时代的恋爱问题。笔者经常开导他们要把对异性的好感和仰慕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学好知识、掌握技能,毕业之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再谈恋爱也不迟,对他人、对社会要有一种责任感和献身精神。

四、名句格言常伴左右,激励自己奋发向上

有很多学生将名人名言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以此来时刻提醒自己,激励自己,坚持不懈,发奋图强,实现自己心中既定的远大目标,或激励自己的日常行为。因此,名人名言的翻译倍受学生的青睐。笔者经常给学生挑选一些人格高尚、志向远大的名人名言,或英译汉,或汉译英,内容大多是关于积极的人生态度、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的警句格言。例如,汉译英:“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造成差别的不是门第,而是美德。”“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皇天不负有心人。”英译汉:“Thevalueoflifeisnotwhatyougain,butwhatyougive.”“Livingwithoutanaimislikesailingwithoutacompass.”“Geniusisonepercentinspirationandninety-ninepercentperspiration.”学生们每次都热情高涨,加上及时的鼓励,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纷纷提出不同的翻译方案,并写在黑板上,让他们在讨论、比较,表扬他们哪些词用得生动贴切,提醒他们哪些句式更适合格言的翻译,并且说明格言警句常用现在时态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不但练习了翻译技巧,激发了学习热情,又陶冶了高尚的情操,真可谓一举多得。

五、结合形势,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Beijinghostedthe29thOlympicGamesintheyear2008.(北京于2008年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这是举世瞩目的一大盛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第一次举办这样盛大的赛事,风格独特、形式别致的开幕式,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一致赞赏,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示了伟大中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昌明的政治体制。从申办到成功举办,我们做了巨大的努力,奥运会是全世界各民族的体育盛会,来自世界220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齐聚北京,他们的共同语是英语。同学们通过现场或看电视真切体会到英语语言及交际的重要性。奥运会后,我们举行了奥运英语专场讨论,同学们用他们饱蘸激情的话语,标准流畅的英语表达着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自豪与骄傲,表达着对奥运冠军的敬佩与赞赏。通过这样的探讨,同学们不但学习了英语知识,培养了综合应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同时也树立了民族自豪感,使爱国主义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综上所述,语言学习和德育教育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的。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言这一文化载体,在进行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训练的同时,充分挖掘教材所蕴涵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思想品德的引导,寓德育教育于日常英语教学之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为社会培养品德优良,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的新型人才。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篇4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人认为语文教学多元化、层次化,顾此失彼,对教学质量提高没有多大帮助。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进行美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美学情感是语文教学明晰的目标。”对叶圣陶先生的话,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教学与美学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学教育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必定目标之一,而且有助于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2.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激发学生探索语文世界的欲望和热情,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任何一种意志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发的,构成意志的动机除理性因素外,还有非理性因素,即情感因素。美学是富于情感的,它能强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对语文教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能够培养学生的美学想象力。想象指通过自觉的表象运动,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经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美学想象是美学情感的深化。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美学想象力,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同现实社会相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力,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其美学想象力。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的切入点

1.形象性。形象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运用一定艺术技巧创造出来的。美离不开形象,美学的过程就是通过美学活动,以形象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高中语文教学的素材是文章,而文章不管是说明文、哲理文,还是诗词曲,究其内容而言,大都有生动的形象充溢文间。

2.情感性。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如,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我们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听完课文,教室寂静无声,有些学生已是泪流满面,作者对母亲的深挚感情,对母亲的理解,对亲情的感悟,对人生的体察,对迟到的悔恨与自责,作者真挚的情感感染了读者,激活了读者平淡的情绪。教师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领悟:“地坛”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而是作者栖居的精神家园,作者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感悟生命之美、亲情之美、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死关。

3.愉悦性。欣赏美是愉悦的,抓住这一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学生默读之,赏析之,领略其中无限的美妙,悦目;教师在教学中深受作品感染,声情并茂的朗读之,歌咏之,描摹之,悦耳。悦目悦耳之间,愉悦无穷,学生美学情趣倍增。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美学感知力。美学感知力是美学活动的基础,是美感产生的基础,是美学的核心。美学感知力的培养主要是听和看,让学生身临其境领悟生活中的美。首先,要重视朗读。组织朗诵教学是培养美学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朗读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提高学生的美学感知力。朗读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朗读过程更是了解和欣赏的过程,启发培养学生美读,品味其情调,或情绪激昂,或豪放悲壮,或凄切哀婉,或伤感低沉,朗读能让学生展开想象,涵养美感。优美的朗读对学生的感觉和知觉有较强的冲击力,朗朗书声之中优美的意境、传神的描绘及美学韵味往往能充分而酣畅的体现。美读还能创设情感氛围,领读或教读始终伴随着感悟和理解。其次,加强多媒体教学,运用幻灯片、投影机、录音带、电视媒介等把文字作品变为具体可感的美学形象,增强学生的美学感知力。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篇5

如学习《陈情表》一课时,我们可以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和“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些句子中感受到李密对祖母的拳拳孝心。教师可借此给学生讲一讲对长辈的孝顺和赡养义务。作为青少年学生,应发扬这种优良传统。赡养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有精神上的慰藉。这些都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不遵守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良心的谴责。

又如,小说《包身工》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只有十五六岁,住在恶劣的条件中,接受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的双重压榨。还有一个典型的形象“芦柴棒”,没有名字,备受虐待。讲课时,教师可告诉学生在我国的《劳动保护法》中有明文规定:“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为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介绍就业或招用童工。”

二、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法律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可有意识的设置一些公德类材料作文,弓I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运用学生的作文进行法制教育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看这篇作文中的事例=2013年12月3日,高中女生琪琪从陆丰望洋河桥上跃下身亡。前一天,因怀疑她偷窃服装,店主将监控视频截图发至镦博求人肉搜索,很快琪琪的个人隐私信息被曝光,她成为身边同学朋友指指点点的对象。对此,网上议论纷纷,几个网友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去分析造成琪琪悲剧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的行为现象,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也已打破道德底线,也伴随着侵权行为。店主只是怀疑琪琪偷服装,并没有确凿证据,却罔顾法律将其照片发到网上,引发人肉搜索,并侵犯他人隐私的信息,悲剧的发生也就不奇怪了。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式对公民进行侮辱、徘谤和诬告陷害。”最高人民法院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秩序,触犯道德底线。教师要通过这些告诉学生,对网上的信息要学会画别,不要做网络暴力的幕后推手,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再看2015年的全国卷高考题:因父亲总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小陈迫于无奈,也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査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弓I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要求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态度,阐述看法。这个作文可以从“情”和“法”方面立意,可以批评老陈的漠视法律,不顾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可以赞扬小陈的坚守法规,用法律来维护亲情是爱不是害,不为亲者讳是法治精神的体现;给警方写信可以写运用网络媒体传播正能量时需重视隐私保护。

针对2015年8月18日出现在那郸街头的“警民对跪”一幕,教师可让学生写一个评论,引导学生认识到“互跪事件”的背后是我国要成为一个文明的现代法治国家,真正实现依法治国与以人为本的结合,首先要大众破除“人情高于法”的执念。

三、通过语文字词教学介绍法律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对某些词语的解释,教师可尝试从法制的视角来分析。如讲解“赡养”时,教师可将“抚养”与之相比较,年人出生后有享受父母抚养的权利;而赡养老人是每个成年子女的义务,同样父母有让子女赡养的权利。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在享有某种权利时就必须承担对等的义务。通过对“赡养”“抚养”两个词语法律角度的讲解,不但能使学生对两个词的区别更明晰,而且能使学生对权利、义务的相对性有初步的认识。

有些语病题也给我们提供了法律教育的机会。如2015年保定调研考试的一个病句题:四部门联合通告指出,司法机关对2014年12月1日前自动投案的在逃境外经济犯罪人员,可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本是没有语病的句子,可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减轻和从轻是重复。在试题讲解时,教师可给学生解释一些法律概念:减轻处罚是指判处低于法定最低刑的处罚。从轻处罚是指在法定处罚种类和幅度内对行为人适用较轻种类或者较小幅度的处罚。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篇6

一、情感教育内涵

情感是人的一生中重要的心理体验,它通过表情、行为、语言等形式有效地表达出来。一般来说,情感包括对他人的依赖、喜爱、关心等积极的心理体验,还包括厌烦、讨厌、孤独等一些消极的心理体验。在情感教育的领域中,它主要是积极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态度、人生观等,是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心理情感的重要教育活动。

情感教育作为一种以对认知、理智、科学等知识的获得与智力的训练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尊重和培养学生对情感的控制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不仅要关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关心学生对学习环境与生活的感知情况。所以说,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情感教育在高中教育阶段的重要作用

高中生正处于思想较为活跃、情感较为敏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希望得到师长、朋友的关心与爱护,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那么,学生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或者发生情感淡漠、人际关系处理不良、面对挫折时退缩等消极的情况,这些都是严重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所以,应该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及时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压力与消极情绪的疏导,使他们走出情感困境。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其教学目标就包括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此可知,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以灵活的教学手段渗透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认识语文知识结构、正确地对待语文学习,也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写作过程中,充分融入真情实感,提高学习效率。另外,情感教育还顺应了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文化品质的要求,使学生在身心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

1.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开展真情表达活动。高中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已经逐渐学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那么,教师在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就要以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比如,在讲解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老师请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小组探讨文章的大致内容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进过思考,说出答案: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刘和珍的追忆与哀悼,表达了作者对“三・一八”惨案的愤怒。我抓住学生沉浸在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中这个时机,利用多媒体课件将“三・一八”惨案的相关图片、影音文件等展示给学生,再配以生动的、富有感情的语言,使学生的思想感情随着老师指引的方向变化,同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表达自己的愤慨。我再充分地利用资料,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对现在社会,人们都合理地生活,幸福地做人,安心地劳动和读书表达感激。

2.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进行教学,引起学生的共鸣。高中语文课文很多是作者根据生活实际展开联想,或者就是通过实际的生活经验进行书写的。这样的文章通俗易懂,学生容易接受。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文章,以文章中的一些小的感情作为出发点,充分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联想。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感同身受,在潜意识中接受情感教育。

3.巧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情感。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就要以富有感情的语言,灵活地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教师编织的情感网络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情感、品质。

比如,在讲解古文《赤壁赋》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有关赤壁和作者苏轼的图片,还将影视作品中有关三国赤壁战争的片段播放给学生欣赏,使学生在欣赏影片、图片的过程中,了解《赤壁赋》的写作背景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作者对受到残酷打击感到愤懑、痛苦;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我在学生了解了文章的感情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作者怎样表达自己向往田园生活的,作者为什么又悲伤起来……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将自己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中,深刻体会作者的感情。同时,经过我的正确引导,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各种感想,培养了正确的学习态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结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单单要传授学生语文知识与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能力,而且要渗透情感教育。高中语文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进丰富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情感的洗礼,让学生在情感教育中慢慢养成体会真善美,表达各种美好感情的个性,使他们在拥有丰富情感的同时,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昭峰.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06).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篇7

1 引言

在高职教育过程中,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美学作为语文课程中的一项内容,能够为高职院校学生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提供帮助,尤其是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可以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将美学教育与语文课程有机结合。

2 高职语文课程中进行美学教育的作用

2.1美学教育满足高职语文性质的需要

美学教育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与美相关的内容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具有独特的审美能力[1]。语文课程作为连接学生与美学教育的重要桥梁,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也能够给学生带来在情感上的满足。语文不同于其他科目,相对于数学、化学这类严谨、逻辑性较强的科目,语文更具有主观、情感等特质,尤其是语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经过漫长时间的逐渐积累才形成和沉淀下来的。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不能与其他短期培训机构一样,要注重建立完整、适应时展的教育体系,不仅强调教书,还要注重育人,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其次才是教育学生学习专业技能。我国自古教育就一直侧重品德、道德的正确引导,而后进行技能的培养的传统。因此,使美学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性质相呼应、加强美学教育是满足语文教学性质的需要。

2.2美学教育能够提高高职学生素质

高职学生大部分是由于某种特殊原因选择就读的,例如:高考失利等。所以,学生对自己没有进行很好人生规划,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表现懒散、懈怠。针对学生这种情况,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更加注重强调道德等人文内容的培养,语文课程相比较政治课的枯燥、乏味,更加具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高职院校人文素养的培养就落到语文学科上,在对语文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生活态度,为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2]。

3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的有效措施

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专业性较强的人才,强调专业技能,高职院校进行美学教育难度相对较大。因此,不能够盲目教学,要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对其进行改革。

3.1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形成独特的审美标准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美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其表现形式是什么,高职学生对美的理解或多或少会存在偏差,认为漂亮衣服这些就是美。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美,告诉学生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美的表现,例如:帮助别人、善良等都充分体现了美。另外,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不能够将美抽象化,让学生认为美是遥不可及的,需要强调美就在生活中,就在学生们的身边,每个人身上也具有美的特质。因此,为了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教师需要通过文字的描述、肢体等多种方式,形象的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审美标准。

3.2引导学生学习经典文学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美无处不在,但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从教学开始,语文教材当中的内容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经典作品,为学生培养审美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典文学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扩大文学覆盖范围,采取不同教学方式,例如:播放视频教材等,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经典之作中的美。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其中蕴含着许多内容。教师只要正确引导,让学生感受到那些与物质物质世界完全不同的气息,就能激发出蕴含在人文感受后面的强烈的审美愉悦[3]。

3.3促进学生审美多元化发展

语文学科包容性极强,生活中大多数内容都能够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语文始终是年轻的、活跃的、与时代相呼应的,尤其在社会多样化、美的表现多元化的今天,更是如此。因此,语文教学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引导学生去领略不同的美,拓宽视野,鼓励学生将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美。除此之外,将语文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语文在生活中发挥着教育作用,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是非观念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也使语文“教书育人”的教学功能得以体现。

4 结语

根据上文所述,高职教育不能够仅针对技能进行培养,而且还要重视对学生美学的教育,虽然对高职学生进行美学渗透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高职语文教师要担负起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任务,将语文作为重要基础,对学生进行情感和思想上的引导,进而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篇8

一、重塑学科定位

高职院校和许多大学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初衷一样,主要是为语文基础差的理工科学生补课,其课程性质仍然停留在中学阶段的教学层面,即工具性上。要用非常有限的几十个课时来解决大学生在中学花了很多时间都没有学好的应用写作能力,谈何容易?大学语文课程到底是解决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是强调其工具性?还是强调其人文性?亦或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定位不太准确。这个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说,大学语文不能完全顺着中学语文的路子来开,必须要有提升;也不宜讲成一般文学鉴赏或者文化史那种类型的课。

显然,我们要赋予大学语文应有的学科深度和学科尊严,高校应该把大学语文从“工具教育”的沉疴中解放出来,致力于“人文素养”的提升――从“阅读理解”教育跃升为“启蒙创新”教育。高职语文教学目标定位应充分考虑语文课自身的特点、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注重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和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所学语文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正如教育部所建议的,高校理应认识到大学语文的重要地位,使其回归“母语教育守望者”的角色。

二、更新教学内容

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中国社会文化已发生了重大转型。西方大众流行文化进入中国,并且从后台走向前台,极大地挤占了中国精英文学和文化的生存空间,使广大青年学生的知识构成、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大学语文应顺应这一变化,大胆更新教学内容。据了解,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馆藏大学语文教材达到1402种,用于现在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在100种以上。没有高水平的教材,很难让学生接受大学语文。

高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更新教学内容?从教材方面来说,高职语文教材应与高职教育的特点相结合。高职语文教材应更注重学生的语文兴趣培养,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体现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使高职学生在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的同时,提高文学修养。与普通高校大学语文相比,在层次上应相对降低,弱化理性思辨的内容,突出其实用性价值,如强化读、写、说的功能,增加实践性材料,等等。

三、创新教学方法

多年来,有不少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对大学语文教学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模式。如北京师范大学:专业团队+专业精神;南开大学:网络条件下的交互学习;黑龙江大学:专家讲坛、 教师精讲、读书报告三结合;湛江师范学院:教学、研究、创新一体化等;这些好的教学方法值得高职语文教学借鉴。但是,职业教育毕竟不同于普通教育,它有其特殊性,高职学生主要来自中专、职高、普通高中和技校,从总体上讲,他们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知识的认知力、理解力、消化力明显薄弱一些,学习习惯和语文基础都有一定差距。不少学生语文能力欠缺,实用文体写作格式不清,用语不准确;课外阅读量不够,中外名著知之甚少;古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含糊不清等等。但他们又用普通大学的标准来审视各门功课的教学,期望语文教师带来些与高中、中专、职高等不同的东西,期望能通过语文课的教学开阔视野,提高语文能力,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语文在自身成才中的作用。特别是高职语文的教学对象为一年级新生,这些学生课余生活单调乏味,迫切希望丰富和发展自己,然而连读文学著作都不知从何读起。针对这样的学生,高职语文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对象的特殊性,把握好兴趣、知识、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科的深浅度、难易度。因此,我们必须探索出一条符合高职语文教学的方法。

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高职学生的特殊性,因此在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弥补汉语言基础知识的不足。高职语文应强调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即把高职语文的重点放在语言的运用上,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读、写、听、说训练;还可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在交际中学习、捕捉、筛选和加工语言,在生活中了解和吸收生动丰富的语言文化,以此来强化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

2.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强化学生参与

传统语文教学过于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通过精心策划,重点阐述、引导启发、设置情境、集体讨论等形式,彻底改变师生之间纯粹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第一,教师可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如今高职语文课的教学时间较少,不可能完全像中学语文教学那样逐篇讲解,而适当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以点带面地教学是较为可取的。把教学任务分成若干专题,紧密围绕一个中心观念或学生的切身实际,以文学艺术作品的文化背景为底衬,在课堂上进行生动的讲解,这样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第二,适当增加讨论研究课。允许学生说“不”,鼓励创新思维。教师在课堂上应大力支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特别要肯定那些敢于提出与教师相异的观点的同学,然后带领全班一起共同研究,寻求正确结论。平时教师还要特别关注热点文化现象,并及时使之介入课堂。

3.重视能力培养,改革考核方法

高职语文课的任务是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大信息量的读写听说的强化训练,提高学生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文学修养,以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高职语文课要以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本位,能力本位需要通过必要的考核来检测、督促和鼓励。

根据大纲“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加强过程考核,如听课笔记、读书笔记的考核等,平时考核占70%。这种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的作法,有利于克服平时不努力期末搞突击的弊病。无论是过程性考核还是终结性考核,都要以能力考核为主,加强说、写、独立分析归纳能力的考核。一般来讲,在以往的能力考核中是重写轻说,在高职语文考核改革中,应适当提高“说”的考核比例,对课堂上的讲演、讨论、分角色口语表演等积极性、创造性和认真程度都进行打分,以提高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积极性。考核重点转移到能力上,辅之以必要的宣传教育,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也会逐步迁移到能力的提高,并成为追求的目标。

当然,提高高职教育中的语文教学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特别是语文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积极探索,不断总结,提高高职语文教学质量,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篇9

一、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近几年高职教育盛行,各高职院校普遍扩招,造成大部分高职学生基础都比较差,尤其是英语水平相对偏低,只能理解和掌握一部分教学内容,不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或参与其他课堂互动环节,甚至有学生连学过的单词都不能准确流利地读下来,课堂气氛很不活跃。更严重的是学生英语水平差别悬殊,教师很难做到分层次教学,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最严重的是学校教学模式单一,英语教学缺乏足够的分类指导,在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等方面,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对不同种类人才的需求。这使得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得不到脱颖而出的机会,在应用能力方面得不到更多的培养。

2.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和“唯理智教育”的盛行,使得大学英语课堂成为单一的向学生移植知识的过程,教学指导思想一直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学方法跟高中相比也没什么变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忽视了审美情趣对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作用,对待英语课本的讲解只是领读和解释生词、翻译课文,讲解语法,告知学生练习题答案,这样泛泛讲授,以课文、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不注意补充课外知识,谈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缺少美的内涵,学生也只是埋身于题海和积累词汇,语法之中,英语课堂枯燥无味,失去了它原有的美。

二、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1.挖掘英语学科中美的因素,让学生感受形象美,利用美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英语与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一样,都有它独特的语音、语调,如果再深入地感受,会发现它有一种韵律美,节奏美。另外,我们知道,任何民族文字的书写都会在使用中提出美化的要求,依照几何图形设计的英语字母流畅、简省、快捷,堪称绝妙的线的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另外,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且都是名篇佳作,篇章多,题材广,如人物传记、寓言故事、活动记述、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科普小品等材料,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水平,熔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于一炉,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又是学生在借鉴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实践的最好见证。在英语教学中英语语言的文字美、音乐美、书写美、韵律美、节奏美;英语教材内容的文明举止美、异国人情美、风俗文化美,师生关系的融洽美、和谐美、教师良好的教学安排、精湛的课堂教学设计等均含有美的因素,可以把学生引向崇高的美的意境,诱发学生去联想、去深思、去探求,使年轻的心灵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

2.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水平,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必须博学博爱,敬德敬业,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饱满的热情,强烈的责任心,高度的宽容心,执著的追求,同时应认真开展英语教学研究,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孜孜不倦地探求教学规律,把教学和教研融为一体。要将审美教育渗透在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教师首先必需具备语音知识,掌握规范的发音和朗读要领,把英语本身所具有的韵律美展现出来,只有有了教师语音、语调的标准化,才有广大学生的语音的基本准确,才能使得大家感受到英语语音的韵律美。生动的教学语言对学生是一种享受。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美应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前提。教师的音容笑貌和言行举止都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要系统地学一些美学理论,了解一般的美学原理,学习美学理论要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要善于发掘学科中的美育因素,使美育与学科教育融为一体,具备对美的形式的敏锐感受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在教学中不断地发明创造,使自己的教学艺术化、审美化,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陶冶。

3.美化课堂氛围。由于学生审美意识、趣味、理想、素养、经验等有差异,因此不能硬套一个模式,压抑学生的审美情感,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组织学生开展英语字母、单词、句子的书法比赛,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和追求,用事实让学生懂得“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用事实让学生感受到人人都有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欣赏需要有形象的感受、活跃的想象、情感的体验和理智的引导,这样才能真正走入美的境界,从中获得感官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表现美,渲染教学氛围,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益,达到培养审美教育的目的。教学中,(下转第154页)(上接第137页)教师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美感经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联想力、想象力,对课文的形象给予补充和丰富,使课文在脑中有声有色活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借偶然事件看到普遍性、必然性,借有限的景看到无限的情。`

总之,英语学科是一门技能课,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应掌握一定的绘画、书法、音乐、表演、朗诵、编剧和导演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样就可以在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同时,恰如其分地发挥一些特长激活课堂教学,把语言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同时也给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美的氛围,自觉地把学生带入了审美的境界,进入了自由创造的天地。学科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它包含着许多美的因素,它要求教师把艰苦的教学活动同深厚的审美修养融合起来进行美的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运用美的规律以造福社会,创造出更新,更美的世界,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的审美修养。美育的实施需要我们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具备浓厚的美育意识,创设多姿多彩的美育情境,把大自然中的美、生活中的美、语言中的美、教材教法中的美,化作阳光,变成雨露,深深地渗透在学习过程中。

 

【参考文献】

[1]程广友,柴华.当代大学审美教育的功能与实施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1).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篇10

一、情感教育概述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在教育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情绪和情感,通过分析和改进,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通过有效的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身心愉悦,并在思想道德上提高一个层次。情感教育通过在教育中尊重和重视学生的情感和社会品性,发展他们自我控制的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以及周围的人或事物产生积极的态度,并形成独立和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真正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也就是说,情感教育的核心是以情动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保证他们的创造性不被抹杀的同时,将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转化为易于学生吸收的生动的养分,通过多方面的情感渗透,让学生自觉地学习,自主地调节自己内心的情绪,用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学习,面对生活和人生。

情感教育涉及的学科众多,比如政治、语文、历史等学科都多少包含着情感教育的内容。但是语文学科的情感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情感教育有所不同,具有本身的特点。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通过语文教学互动,经过情感渗透,使学生与文章的主人公或者是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形成乐观向上的情感体验,顺利完成语文教学活动,并将在语文课堂上的理解和对语文课文的感悟带入到生活当中去,习惯用积极健康的态度看生活。

二、当前高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现状

1.实用功利主义对高职情感教育存在着较大影响。

不知何时开始,我们的教育目标已经不再是教书育人,而是应付考试,将学习变成一种负担。受到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支配,高职教育已经逐渐偏离了它的基本方向,高职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想象力和创造力遭到了无情的扼杀,他们的专业技能分数可能会变得非常高,但是生活却变得单调无味,他们远离自然,对生活的了解不再是通过真心去感受,而是变得越来越功利。可以说,现在的高职教育将学生当作机器去培养,过分追求分数,更加关注如何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而忽略了最基本的人性的培养,这直接导致了学校对学生缺乏人文主义关怀,使得学生逐渐成为高智商、低情商的人。

2.低级趣味化倾向对高职情感教育的冲击。

在我国逐渐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人们对“利”欲和“情”欲看的越来越重,但是随之而来的不只是思想上的解放,更多地是对利欲和情欲的过度释放和追求,对金钱的追求让人们忽略了忠义和孝道,对欲望的追求使人忘记了尊严和人格,如今,享乐主义已经严重威胁着人们的道德伦理体系,也对高职情感教育进行了猛烈的冲击。这种文化大环境并不适合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越来越重视享乐,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缺少远大的人生目标,丢失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情感教育观的扭曲。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关系的反应,需要贯穿在完整的教育过程中。但是当前的高职教育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价值功能已经被严重的扭曲,学校对于学生不仅仅是教会他们知识的地方,他们更应该在这里学会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生活。多年来,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大纲到课堂实践,并没有对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行过分地关注,导致高职院校的情感教育仅仅是流于形式,依然不被教师和学生重视。

三、高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应用

1.深刻挖掘语文课本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和人生感悟。

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授课之前,需要对文章的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文章中主人公的心情进行仔细揣摩,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渗透出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领悟的前提下,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思想和主人公在故事中的心情。教师需要引领学生深刻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并在体会的过程中对人生的价值进行思考。

2.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唤醒学生共鸣。

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环境,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知识,并且对文章内容有所感悟,真正融入到作品当中去,体验故事中的人物情感。也只有融入到作品当中去,才能跟文章的作者产生共鸣,无论是作品中体现的悲伤之情还是欣喜之情,学生都能更好地明白这些情感出自哪里,为何会这样,在文章情感的召唤下得到心灵的精华和升华,并且达到全身心的震撼。

3.教师注重自身情感素质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篇11

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并列的教学目标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从而肯定了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特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等,是实施情感教育有益的载体。在文学作品中,我们能体会到: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理想的执著、对事业的奋斗。这里有赤字之心、莫逆之交、手足之谊、朋友之情;有拍案而起的激愤、细雨菲菲的柔婉、催人泪下的凄切、天地动容的悲惨;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无名的愁、会心的悦。通过这些栩栩如生人物形象的熏陶和感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锻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1.高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现状

当今学校的高中语文教育仍在应试教育的光环下受到束缚,为了追求高升学率,考试和高分就成了教学的唯一目的。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使教育异化,语文教学也因此失去了自身的特点,沦为应试教育的工具。在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过分注重理性分析,追求知识的灌输,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致使语文教学枯燥无味,如死水一潭,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为了培养学生应试的熟练程度,文质兼美的课文被当作理科的例题一样被解析,重复繁琐的纯技术训练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时间,他们没有机会去阅读和实践,本来丰富活泼的生命被变成了考试的机器。从而将学生的认知兴趣与情感引向功利主义的需要,致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受到严重扭曲。

2.高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2.1 情感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改革目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由此可见,情感教育是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题中之义。语文课程作为高中课程的核心课程之一,相对于其他的自然学科具有其独特的人文优势,对人的精神领域有着深广的影响。而相对于其他人文学科而言,语文也具有其独特性,其理由就是因为它更强调情感性。

2.2 情感教育能够促进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众所周知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根本价值取向便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当今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理性、健全,而且要情感健康。在语文教材这个瑰丽的宝藏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传记、新闻、讲演、评论、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科学小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座雄伟壮丽的精神殿堂,陈列在我们身边的是一件件功能显著的文化器具。让我们的学生迈进去挖掘这个宝藏,让他们读经典、读新作、读名人、读榜样,让他们运用所学,融入自然、赞美生活、踏入社会、抒写人生。经过情感教育的熏陶,最终使他们那稚嫩翅膀变得羽翼丰厚而更加有力,能够在广阔无垠的蓝天中自由翱翔。与此同时,学生既获取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又使他们的人格魅力得以进一步的提升。所以说实施高中语文情感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 情感教育能够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何谓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不仅包括了语文知识和能力、语文学习的方法、学习习惯、语言文字的积累,还包含了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诸多要素。新一轮课程改革着重强调了认知和情意的相统一。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认知活动和情感因素是相互作用并且相辅相成的,如果脱离了认知因素,那么我们不可能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同样,假设离开了情感因素,那么学习活动更不可能得以延伸下去。实施语文情感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在掌握了语文知识、积累语言文字的同时,更加培养了学生的情操,对于发 展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3.高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深刻挖掘教材内容。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高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大多灌注着作者的感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挖掘出课本中极富感情的内容,经过分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感染学生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作者生平、作品背景、中心思想、段落结构、写作特点的讲析津津乐道,青睐有加,却忽略了内容当中所隐含的"情"字。文章没有情不可以称为文,哪怕结构如何完整,技法如何巧妙,形式如何优美。挖掘出文中隐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真心去体味,悉心去探究,即使是一字一词一句,也会"窥一斑而知全貌"。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深刻挖掘,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深而有得。同时要介绍作家的个人经历,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艰辛与勤奋,刻苦与睿智,从而激励自己前进,还应该对作品的背景做适当的分析,并结合现实进行点拨,尽量让文章中的人活起来,直接和学生对话,和学生的心灵对话。

好的作品是作者用心血和人生经历浇灌出来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信念就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门工具,而是已经超过了语文学科本身而成为一门极富感染力的综合教育。例如叶圣陶先生的《景泰蓝的制作》一文中,作者用了极其朴实的文字向我们介绍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铜丝是蘸了白芨浆粘在铜胎上的,白芨浆虽然稠,却经不住烧,用火一烧就成了灰,铜丝就全都落下来了,所以还得焊。现在沾满了铜丝的铜胎上喷水,然后拿银粉、铜粉、硼砂三种东西拌和,均匀地筛在上边,放到火里一烧,白芨成了灰,铜丝就牢牢地焊在铜胎上了。随后就是放到稀硫酸里煮一下,再用清水洗。洗过以后,表面的氧化物和 其他脏东西得去掉了,涂上的色料才可以紧贴着红铜,制成品才可以结实。于是轮到涂色料的工作了,他们管这个工作叫点蓝。图上的色料有好些种,不只是一种蓝色料,为什么单叫做点蓝呢?原来这种制作方法开头的时候多用蓝色料,当时叫点蓝,就此叫开了。这种制品从明朝景泰年间十五世纪中叶始流行,因而总名叫景泰蓝"。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和镀金",但是字里行间中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于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以及手艺之高超的赞叹。教师通过朗诵、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文字中隐含的情感因素,增强他们热爱和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3.2 赋予生动的语言以情动人。教师在教学中传道、授业、解惑,组织课堂,交流信息,传递情感,都必须借助语言。"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教师运用语言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情感教育的成败。教师生动的情感语言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渗透着强烈的情感色彩。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文本的特点,时而用绘声绘色的描述性语言,时而用简明平实的说明性语言;时而有演说家的机智雄辩,时而有艺术家的风趣幽默;语气的轻重缓急,做到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和谐动听,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如在教学《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对这种感情有的体会到了,有的体会不到;有的当时就体会到了,有的过后才体会得到。。同学们想一想,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你是通过什么事体会到的?父母疼爱子女的细节,有的令人终生难忘。本课所写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就给作者留下过深刻的印象。教师由真挚无私的父母之爱谈起,运用富有感情魅力的教学语言,把教师这个特定个体的情感体验表现出来并传导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3.3 创设情境激感。所谓情境,是指引起人情感变化的具体场景或氛围,这在激发人的某种具体的情感方面有特定的作用。那么,教师如何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呢?我认为可以参照如下方法。

3.3.1 运用教学导语,创设情境。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王夫之讲"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情感所产生和存在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使学生灵魂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其中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教师一登上讲台,学生就会很快调节心理状态,把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面,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快完成这一心理转变,这时,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学生则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一种情感意境,为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情感基础。

如讲《药》,我们可以这样开始。"同学们,你们听说用人血馒头治病的事么?今天要讲的这篇小说《药》,写的就是用人血馒头治病的事。这"药"说明了什么呢?中国古老的名称,除了叫赤县、神州外,也曾叫华夏。华夏本是一家,现在分成两家。而且华家吃的是蘸过夏家人血的人血馒头,这又说明什么呢?辛亥革命了满清王朝,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放中国人民,那么,无数革命先烈寻求的救国救民的药方是什么呢?"这一连串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探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寻根究底的自发意识,从而认真学习课文。

3.3.2 借助音乐,创设情境。音乐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文学可以用文字概念塑造形象,具体确切地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绘画、雕塑可通过具体视象再现生活的瞬间:舞蹈可以用人体动作表现情节事件:戏剧、电影几乎能表现生活的具体面貌,音乐则是以音响为"原料"通过乐音的运动给人造成听觉刺激,这种刺激形成了心理反映,再通过模拟、暗示、类比、联想,使人们产生感受,间接地反映出现实生活和作曲家的意图。所以音乐的特殊功能是通过旋律,表现人类最为细致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波动。如果使学生能感受这种感情变化也就能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使他们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如讲《孔雀东南飞》一课,先播放这首歌,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通过歌声使学生体会诗人心中的真诚善良,诗人想象的尘世,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可爱,充满生机活力;再通过配乐朗读,则更有效地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让学生伴随着婉转轻扬的音乐,品味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

3.3.3 运用电影、电视、电脑等科技手段,创设情境。文学作品是通过描绘生动的形象和景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反映思想的。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让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产生,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有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电影、电视、电脑等科技手段。"电影教学的好处在于可以呈现全部的学习过程,学习者可以观察整个情况",更主要的是,它能达到直观形象的教学目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天似育庐,笼盖四野",这些诗句对高中学生讲解半天,学生也难于理解,因为文字唤起的表象和想象是直接与读者的阅历、环境等诸方面的因素相联系和受其制约的。然而,《牧马人》等大量影视作品中要找到上述的镜头是轻而易举的,借助影视形象再去阅读诗句,对于诗句本身的音韵美和形式美也就能具体感受了。

总之,通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情感教育,能够架起一座由语文通向学生心灵的桥梁,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久而久之,学生身上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儿,即文化昧儿,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健全人格层次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具有了获取人生幸福的能力和素养,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才能真正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接轨。.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篇12

在教育的若干学科中,语文学科更具有鲜明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所谓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它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情感、传递文化的工具,也是学好其他所有学科的工具性学科。人文性是指语文要让学生“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纵观中国教育现状,包括语文教学在内,重工具、轻人文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导致学校、教师不得不把学生的成绩放在首要位置,即使现阶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进程,但是分数仍然是判断学校、教师、学生的主要标准,学科的工具性自然被提升到首位。同时,现代社会讲求实用价值,对学校毕业生往往首先关注的是其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情况,而常常忽视其素养,这就导致学校尤其是高职学校更加注重学生“工具性”的培养,以满足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学生的“人文性”的培养自然就放到了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人文性”的缺失,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特殊时期的中学生,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困惑,有可能无法正确看待、解决,常常采取一些错误的、非理性的行为,有时甚至对生命产生质疑,而走向极端。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教授是这样描述生命教育的:“生命化教育在起点上,直面人的生命,在过程中,通过人的生命,遵循生命的本性,在结果上,润泽灵魂,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大批教育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到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

语文因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在生命教育的进程中,自然会担负起较其他学科而言更加重要的使命。重拾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通过文学作品特有的美感染学生的精神世界,带领学生感知世界、感悟人生,使语文课堂充满人性、人情与人道,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他们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这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拾起“人文”关怀、渗透“生命教育”,结合近年来具体的教学实践,笔者进行探究、总结,获得以下一些思考。

首先,调整语文课堂结构,适时注入生命教育的元素。根据新课标提出的“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的课堂结构,在每个阶段,以不同形式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堂教学是否感兴趣,直接影响后面的教学能否顺利开展,最终达到预期效果,因此,作为教学的第一环节――导入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通常会以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内容作为导入,引起他们的关注、思考与共鸣。例如,在讲授《背影》父子深情时,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感情,回忆生活中最感动他们的种种画面。当学生早已被浓浓的亲情包围时,再进入文本,透过朱自清和他父亲生活的片段,感受他们的父子之情。这种情感的铺垫,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体会,更引发了他们对平时未曾留意的生活、情感的新思考与感知。

当教学通过导入的铺垫,进入整体感知阶段时,师生课堂角色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课堂往往采用的是教师全盘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这样,教师即使将文本的精髓全盘托出,但仅仅是教师的阅读感受,学生无法将其真正转化为自己的心得体会,更无法用这些影响自己的生活、学习。同时,当老师的解读先入为主地灌输给学生之后,也会阻碍学生进一步解读、思考。例如,在品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因为特殊的经历,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前后有巨大蜕变。对于这样的蜕变,没有切身经历的学生是很难立刻理解的,这时,如果教师因为担心学生不能理解而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解读告知他们,那么,学生对这样的解读将永远无法真正领会。所以,这个时候,教师完全可以放慢节奏,耐心倾听学生阅读作品语言时的切实体会,哪怕这个体会只是针对文章中的只言片语,也是学生真正的自我感知。只有这种真正的自我的感知才能引起他们心灵上的共鸣。

当每个学生都能够对作品有真正的自我感知,并在课堂上将这种感知大胆地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这个时候,教师如果对其加以肯定、鼓励,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讨论、互相学习,那么,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就会突破先前的小范围,继而进入更深层次。

最后的拓展延伸阶段,更是将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扩展到更广阔的生活、学习空间,从而练就意志品质,陶冶心灵情操,真正将语文的“人文性”作用于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

诚然,重拾语文课堂的“人文”关怀、渗透“生命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要放下主导者的姿态,用平等方式带领学生感知文本,通过欣赏文本的美陶冶其心灵,丰富其精神世界,让其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从而树立正确的、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人”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崔相录.现代教育思想精粹[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篇13

一、背景渗透法

通过课文讲授中对历史背景的简介,对作者生平事迹的了解、课文内容的小结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时,介绍作者李白的生平事迹可以用李白自己的诗来连缀:“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以此来讲述他不平凡的一生,讲“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从而领会他浪漫、豪放、潇洒的情怀,学习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人格。在进行《雄关赋》一课的小结时,可以这样说:“该文的落脚点在于从庄严肃穆、巍然壮观的山海关联想到了更重要的关、心中的雄关——信念——对社会主义、对革命事业、对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是任何武器也攻不破的雄关。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而做出的最佳选择,实践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而且是无可替代的。只要我们坚定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走下去的信念,同心同德,众志成城,不久的明天,我们的民族就会实现伟大的复兴,就会卓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让我们满怀信心,用勤劳的双手,凭无穷的智慧去建设、拥抱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明天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豪情,坚定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念。

二、启发引导法

启发式教学历来是广大教师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启发的关键是教师的引导。引导的形式首先必须考虑到高中生逐渐变得“深沉”、“害羞”所带来的课堂教学上的局限,就应该从感情激发、兴趣培养上下功夫,设立引导的情境,进行有气氛的引导,努力使学生触文生情,见文生趣。这并不是说孤立地设计德育情境,而是与语文教学同步进行的。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教学起始,我用了一句鲁迅先生说的名言为导语,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悲愤”的感情线索,收效甚好:“鲁迅光生说过,‘悲剧就是将那些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刘和珍作为一个女师大的学生,又生活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她的‘有价值的东西’是哪些?怎样被毁灭?这是个怎样的悲剧?”一引三问,既扣住文章的情感主线,设立特殊的情境,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感情,引起学生的兴趣。

巧妙的引导,往往能把深奥的道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形式,应以教师的正确引导为先决条件,使学生把握课文蕴含的思想内容,受到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教师既要“传道”,也要“传情”;既要“解惑”,也要“解情”,从而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时光,融进“祖国”、“人民”、“积极”等概念,让他们在求知的漫漫道路上,明确前进的方向。

三、讨论的形式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可以讨论的形式,使学生掌握和理解课文所含的德育内容。例如,教《后序》一文时,教师在文字硫通的基础上设计问题,先让学生明确“英雄”这一概念的含义。教师可采用《辞海》里的解释:“杰出人物”,“杰出”为“特出、出众”的意思。然后布置讨论题:“你怎样看文天祥受命于危难之际,勇涉奇险,亲赴元营的行为?”“你怎样理解民族英雄文天祥身上揉和的忠君与爱国思想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经过热烈的讨论,教师的及时小结,学生就能了解民族英雄文天样在挽救国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精神,从而受到教育。

四、课外活动法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