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实用13篇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1

一、什么是“预学案”及“预学案”教学

“预学案”即由师生共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教师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设计方案。包括“预案”和“学案”两部分。“预案”即预学方案,包含对将要学习内容的预备和预习;“学案”即课堂及课后的学习方案;两部分的编写可以有机融合。

“预学案”教学是基于“预学案”的师生共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

“预学案”教学的提出源于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预学案”教学改革正是这一教学理念的具体践行,就是把教学的重心由研究教师的“教”转变至研究学生的“学”,即“以学定教”,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预学案”编写原则

1、主体性原则

“预学案”的编写首先要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编写“预学案”内容。

2、探究性原则

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在设计“预学案”时,喜欢把自己备课时的疑问编写进去,让学生“帮助”我答疑解惑,慢慢地,我发现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3、梯度性原则

“预学案”的编写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因此在编写上可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可以先从简单的字词、作者开始,然后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再一步步深入到课文中心,把握主旨,力求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三、“预学案”教学的设计模式

“预学案”的设计应该依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者情况而定,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其基本框架如下:

1)、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能力目标: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融情入景的写法;品味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学习目标的制定,必须体现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让学生一目了然,知道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应该达到的目标。

2)、学习重、难点

重点:学会细致观察和抓住特点的方法,具体生动地描写事物;

难点:体会课文表现出的童真童趣,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的制定必须依据教材特点和学情,突出过程与方法。

3)、知识链接

语文教学离不开知识的传授,因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那么,向学生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必要的知识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阅读导航

1、整体感知课文

⑴整理字词:

⑵理清写作顺序

2、精读赏析课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素养就要在阅读课的教学中凸显学生的阅读活动,因此精心设计“阅读导航”,可以有序而有效地开展阅读活动,使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5)、巩固测评

1、字词运用(例略)

2、文学常识(例略)

3、课内阅读(例略)

4、课外阅读(例略)

一节课结束之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应及时进行反馈。在预学案上精选少量的习题可以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达到当堂掌握、当堂消化,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其实,“预学案”的设计可以不拘一格,根据课文具体内容和学习目标来决定它的格式。但“预学案”无论外在形式如何,教师设计时一定要扣准新课程标准,要以学生的“学”为主,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使“预学案”切实为师生服务。

四、“预学案”教学基本程序

1、预学探究,自主发现

预学环节是“预学案”教学的基础,一般提前一天把预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通过自学课本、查找资料、与同学讨论等方式,对照预学案进行预习,并对其上的学习目标和预习内容进行一番探究,拥有自己的阅读收获,同时发现疑问。这样做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探索精神与自学能力,切实做到了“先学后教”。

2、同伴互学,初步参与

这一环节主要采取小组互助合作的方式开展,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面参与,主要解决学生在预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课堂上,教师简洁地导入新课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课前预学情况,重点讨论解决预学时的疑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亲身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之中,深入了解学生预学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以便把握好教学方向并及时调整授课思路。另外,教师要尽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

3、互动探究,精讲点拨

互动是“预学案”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包括主体间的互动即师师、师生、生生、自我互动,以及主客体间的互动即生与文本、媒体、环境的互动等。在这一环节中,互动交流和恰当评价必不可少,针对一些难度较大或理解不透彻的问题,教师及时点拨,抓住要害,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综合分析。在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的是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而不是所谓的“标准答案”。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2

看法。

一、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这种教学模式导致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效率也不高。新课改明确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积极思考问题,勇于发言提问。

二、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普遍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多媒体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课堂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最重要的是多媒体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小石潭记》一课时,课前先将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制作成PPT,在讲课前先将图片展示给大家,再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对所见景物的感受,然后再结合音乐、动画与文章进行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既了解了课文的写作环境,又燃起了继续学习的兴趣,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朗读起来还声情并茂,兴趣盎然。

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可以视听并用,变静为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还要聆听其他组员的意见,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还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沁园春・雪》时,教师运用激昂的语言引导学生“来到”袁家沟,并让学生都感觉自己就是当时正在眺望北方雪景的,根据诗歌内容想象所望景色,让每个学生都按照自己的思想方式、感情和性格特点去感受作品,再通过组内、组间交流,准确全面地把握词作所传达的丰富感情。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所讨论问题的记忆会更加深刻,还能在讨论学习中找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让每位学生在小组内发挥自己的才能,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而且渴望被别人发现和肯定,对于初中生来说更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有计划地提出问题,但是大多数时候学生的回答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这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提示,而且还应给予表扬和鼓励,肯定他们的价值,使学生获得自信心。或者将问题改一下再让其他学生回答,以免损伤他们的自尊心。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的学习动机。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来表扬学生,如“你真聪明!”在学生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时,即使学生总结得不尽如人意,教师也要鼓励学生:“总结得很好,概括了文章所表达的思想,真棒!”这样学生才有勇气和信心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设置小红花奖励制度,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发放小红花以作表扬。但是不能只针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才是重点关注的对象。对于成绩差而且在不断进步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以促进学生的继续进步。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是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切实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3

一、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参与、勇于表达。营造和谐氛围,即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和提供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学习机会,为实施合作探究教学创造氛围,有利于课堂中师生合作,实现目标。合作探究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状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语文教学转变成为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新型教学。合作探究过程中的争论与共鸣、个性的表达、精彩的展示、智慧的闪现、创意的汇集,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享受学习的快乐、求知的愉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的情境,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例如,在讲授《小石潭记》一课时,教师可根据文章内容把相应图片与录音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种以声音、图形创设课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口授的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4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需求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并不失时机地提出来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其求知欲,拨动他们思考的琴弦。例如教学《背影》一课,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文章为什么不刻画父亲的正面形象而写"背影"呢?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背影"的呢?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过铁道买桔子"时的细节呢?课文几处写了父亲的"背影"?"背影"在行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如果让你写父亲的"背影",你如何构思呢?这样的问题一旦出现,学生学习情绪就会高涨,思绪也就随之而"活"了起来。教师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而不是一味的传授知识,也就是授之于“渔”,而不是给予“鱼”。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5

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开展情感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造出一种较为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课文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感情,然后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以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另一方面,开展情感教育,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尊重,教师也能够更全面的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进而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三、初中语文学科加强情感教育的措施分析

(一)善于寻找文章与学生情感的契合点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就需要善于开展情感教学,能够从课文中挖掘与学生情感相契合的角度,使得学生能够与课文之间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为此,初中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就需要能够善于思考,寻找学生与课文内容、情感的契合点,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比如说在教学《背影》这一课时,教师就需要善于从作者描写父亲背影的语句中,来引导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父亲的爱与想念。像是作者在车站与父亲告别时,描写的“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在作者的笔下,一个深爱儿子、不舍离别的父亲形象栩栩如生。教师在讲解这个片段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也来描写下自己的父亲,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深深的被这份亲情所感动,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去,领悟文章中的内涵,进而来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善于营造学习的气氛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要提高情感教育在其中的作用,就需要能够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学习的情境。比如说,教师可以运用设置悬念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去寻找有关的答案。像是学习《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疑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先问问学生“如果不小心迷路了,大家会怎么做?”来吸引学生回答的兴趣,调动课堂的气氛,接着教师就可以将话题引入到要学习的课文上,“当陶渊明这位诗人迷路的时候,他却有幸忽逢桃花林,遇见一番奇妙的景象,现在就让我们来揭开这世外桃林的神秘面纱。”在讲解课文内容的时候,给学生们设下疑问“这桃林有什么特别之处,”之后邀请学生来各抒己见。学生带着问题来了解整篇课文,就能够有一个学习的目标,加深对文章内容、思想的理解。借助于设置悬念的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使得学生的思维保持在一个积极的状态,跟随老师讲课的步骤,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进而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6

现如今,我国的教育模式还是以传统的教育模式为主,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也不例外。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师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和问题有哪些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初中语文教师对自身的教学岗位责任不明确

语文是学校教学课程的主要科目之一,其对学生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我们应该严格把守对语文教师的征集条件。然而,在一些贫穷落后地区的中学,由于师资匮乏。一名语文教师可以同时兼任数学教师、历史教师,甚至是学校的管理人员。这样一个多重身份的职位,会使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对自己的岗位工作和责任表现出混乱与不明确的现象。

2.初中语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评估、自我检讨、自我改进

对于大多数的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很少主动进行教学的反思、检讨、评估和改进,更多地是被动地接受学校教学效果考评以及学生的教学信息反馈。比如,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面对教学课堂上学生反映少,课堂提问不积极,作业上效率低,遇到学生迟到旷课或是考试成绩下降等问题的时候,没有去反思教学模式是否出现问题或是学生是否适应,也没有去找出改善出现状况的方式方法,而是任之发展。同时,由于部分语文教师不善于自我反思,很难准确掌握学生的动向及进行自我提升,这导致语文教学质量较低。

二、初中语文教师对教学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改进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反思等方面着手,从而推进初中语文教师自身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不断提升和完善,为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结果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

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学生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2.转换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对许多初中生来说是一种束缚。而作为教师,应该发现问题同时转换教学模式,通过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角色性教学等新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重运用现代教学媒介及高科技产品与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拉近师生关系。通过以上努力,除了可以使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外,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可以得到提升。

3.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甚至有时候都没把握准方向和重点,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咏。语文课“心动”比“行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讲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7

一、当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思想落后

在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观念落后,认为初中的语文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教师不管学生是不是对教学的内容感兴趣,是不是愿意学习教师所讲的内容。往往出现了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讲台下没精打采。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教师教学观念的陈旧,没有领会到新课标改革的精髓,从而提高不了教学的质量。

2.教学中主体地位不明确

在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贯采用“填鸭式”的方法教学,教师讲什么,学生便听什么。教师在课上传授知识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回答,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对学生进行教学。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决定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一方,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内容,以至于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致使学习的效率也不高。

3.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当今的社会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学生通过互联网接收了更多的知识,对于语文的学习内容有着自己的要求。但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并没有顺应时展的需求,对教学的内容没有进行更新,依旧是根据教材,学习着原来的知识,这样就使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和学生想听的知识存在落差,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这些问题对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改进措施

1.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对学习的新内容进行预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改变自己以往的教学态度,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发挥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运用多种方法教学

在教师讲授新知识前,要引导学生学好功课,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引入当天要讲的内容,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运用合作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即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给予每个小组不同的任务,如预习、复习、提问、解答问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复习课程,这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更新教学内容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更新语文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了解新兴知识的欲望。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将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充分结合,满足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需求。

总而言之,在当今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观念,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更新教学的内容。顺应新课标改革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8

1、观念变了。观念是先导,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新课程标准下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2、角色变了。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

3、教法变了。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上新教改课程时,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

我们应大力提倡启发式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不能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脱节。要与学生的学法挂钩,与学习内容挂钩,与学习效果挂钩。“方法”、“手段”和“技术”的运用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课改就是用多媒体上课,语文课就是让学生按课文内容来表演,演课本剧、演小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老师只是坐在旁边做免费观众。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4、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变了。《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的弊端就在于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满堂讲、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和记。学生听得索无味,昏昏欲睡。而学生自身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会、见解以及情感态度得不到重视,也没有表达的机会。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丧失了独立学习的能力,熄灭了探索的动力和兴趣,最终遭到扼杀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能抱着一堆现成的结论和不知道是否有用的知识几乎空手而归。这种状况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缺陷。

“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实施新课程九年以来的各阶段的教学目标中,也对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相应的要求,例如在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在《狼》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依据教材安排,有目的地尝试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包括提出研究性课题及目标、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设计展示研究成果的方式等。学生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具体深入,展示成果的方式丰富多样,包括陈述观点、展示材料、相互辩论等。整个学习过程不但使学生在认识成果和认识方式方面有较大收获,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学会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坚持和完善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5、教师的身份变了。初中语文教学需要研究型教师,新课程改革在给教师留下很大空间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新挑战和新课题。教研工作必须将教科研工作作为学科教研工作的重点,培养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借助于教学反思,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方法、态度、情境等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通过札记、案例分析、档案评鉴、行动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这将直接影响教研工作的质效和教学质量。教师由原业的教学工作组织者转变成教学与科研集于一身的身份了。

二、新课标下语文知识教学的反思

1、理论尚不完善。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施行已经六年多了,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会对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也发现《课程标准》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开篇即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然而标准处处突出“人文素养”,却没有一处体现、落实“科学素养”。特别是提到“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到底要不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种种问题,急需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去探索、去研究。只有靠扎实的学术研究作后盾,《课程标准》才会科学、标准,才能真正成为新世纪语文教学的航标。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9

一、教师要注意修炼自己的文化底蕴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教师本身所蕴涵的人文素养,总能通过他自身这个“活动的裁体”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从多个方面修炼自己的文化底蕴,用自己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来影响学生一生。

1.多读书看报,提升自己的文化修为。

因为语文是一门涵概极广的学科,容纳了社会、民族、历史、伦理、道德、艺术审美、惰感哲思等元素。这就必然要求语文教师具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能力,对人类社会,人类文化的各个层面都要有一定的了解,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教师从何来提升自己的修为呢?那就是读书看报。不管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精神文化遗产,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积淀了千百年来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精华,是一种文化的“根”。教师自然应该积极吸取精华,丰盈自己。只有在接触大量信息,在洞察百态人生后,才会有所反思、批判和感悟,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灵性。

2.用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人格是一个人整体精神面貌的表现,是一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及动机、兴趣、理想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教师的人格首先应该是健康的,然后是独特的。只有健康而独特的人格才能具有魅力,才能吸引学生。尤其是独特性,渗透在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对语文材料独特的感悟、对教学素材独特的呈现方式、对学生多元反应独特的处置方法;其次是鲜明,如果说独特指向性质,那么鲜明指向强度,它将使教师的教学烙上个性印记,深刻而隽永。独特和鲜明将形成一种强力,一种风格,震撼学生,感染学生。

3.用多彩的生活情趣熏陶学生。

语文课具有广泛性,所以语文教师也应该兴趣广泛。社会在与时俱进,学生正是“赶潮流”的一群人,所以教师也要关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话题,这不仅对老师的职业是必要的,对人的生活都是必要的。教师要永远对新鲜事物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开朗乐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的机智,充满动感和蓬勃朝气,昂扬而奋发进取,充满对理想生活的执著追求。这是教师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诀,是一种以前未被重视的、新的而又有效的课程资源。它将让学生看到有血有肉的教师形象,并熏陶和感染着学生,让他们形成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信念。

4.教师要具备广博的师爱。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教师应该爱每一位学生,不管大小强弱,甚至不管学生的品行优劣,教师都应该付出爱心,一视同仁。教师的爱可以用语言播种,用粉笔耕耘。对学生充满爱心的每一句话每一堂课,都仿佛在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让学生看到一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教师对学生的爱的情感,能转化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力量,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激发他们对教师的亲近感、信赖感,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会思考,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又是能主动思考问题的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就能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的脑子转起来,动起来,让学生思S的门扉不断开启,引导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因此,如果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恰当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并长期以一贯之,那么,学生思维的闸门就将从此打开,从而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础。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好多途径,词语造句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即要求学生从“变向”的角度思维。例如,老师在讲《纪念白求恩》一课时,请学生同时用“漠不关心”和“满腔热忱”造句,要求这两个短语的用法与课文相反,同时也是表达对一部分共产党员的批评。经过引导,一位学生略作思考后回答:“有一些单位领导对职工的批评意见漠不关心,而对争权夺势却是满腔热忱,这种人配叫做人民公仆吗?”这位老师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变向思维的途径训练其创新思维能力,这种训练法效果很好。

三、营造古诗意境,传承文学之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能够被选作初中语文的教材,都是非常优质,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这些作品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中国古代诗文的魅力,其中蕴含的各种韵律美、格式美、建筑美等能够让学生获得巨大提升。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传统文化教学,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意境,通过古诗意境的营造,将传统文学之美很好地传达给学生,否则也就无法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另外,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能够将精力集中在古诗文中传统文化的学习上。比如在讲解到“诗圣”杜甫的《登岳阳楼》的时候,因为初中生毕竟年纪小,经历的事情比较少,还无法真正体会杜甫的壮志未酬之情。初中语文教师就需要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去感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的波澜壮阔,去深思“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孤苦,并从中感受到杜甫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逐步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很好地把握每句诗词的感情基调和情感变化。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够逐渐掌握古诗文的情感分析技巧,从而在今后面对古诗文学习的时候能够独立体会古诗文的情感变化,不知不觉中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逐渐增加,为今后古诗文中传统文化的学习奠定基础。

语文的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内涵,对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起重要作用。所以语文学科的教育应该把语文知识、思想文化内涵、审美陶治渗透在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之中;语文学习应该成为学生学做人的根本;语文知识更应该成为学生思想、情感、灵魂升华的丰富养料。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10

新课程改革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中,孩子们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自由地展示自我的风采,超常地张扬自己的个性,畅想美好的未来。语文教学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品味着语文课本散发着清新而悠长的馨香。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困惑的局面,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语文基础知识,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课堂教学在以下一些方面迷失了。

1. 小组讨论形式运用不当。新课程极为关注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小组学习是体现团队精神的良好渠道,它能使学生学会参与、倾听、尊重、团结他人,但是在小组讨论运用中往往出现一些偏差。

讨论内容不合理。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没有思维的价值。学生一听即会,但是为了老师的要求,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了讨论,造成时间的浪费。讨论时间不合理。要么是讨论时间过少,只是蜻蜓点水,要么是讨论时间过多,造成时间过剩,讨论成了学生的休闲聊天机会。

讨论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没有组织,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老师成了旁观者。讨论中,需要老师科学点拨,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否则,其讨论必定是无序和低效的。

2. 课堂活动流于形式。主要表现有:其一表演不适合中学生的身份。比如让学生表演见到“罗敷”的神情;让学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没穿衣服的皇帝。充斥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其二活动脱离语文本身。有些语文课堂中,非语文化现象突出,上成了思品课、自然课、法律课等。活动方式单一。现在有些语文课堂中,只要是活动,总是生硬地表演课文内容,造成了学生的视觉疲劳。根据课文及课堂情形,老师可灵活、恰当的运用比赛、点评、欣赏等形式。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11

语文新旧课程课堂的最大区别在于:旧课程课堂是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教师要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行分解,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老师传授的知识,以应付大大小小考试。而新程课堂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让学生真正掌握终身有用的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步骤。那么,什么样的初中语文课程才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得以落实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呢?

1.课堂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一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即要注意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以及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种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2.课堂要有开放意识。

只有开放的中学语文课堂才是有活力的中学语文课堂,才能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3.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良好方式的形成。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在语文课堂中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的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4.课堂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通过语文实践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二、加强新课程课程教学探究,驾驭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

1.要有民主的氛围。

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在课堂中,教师必须采取民主、宽容、理解的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师生不但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在心理、情感等方面也是平等的。

如果教师能带着这样一种认识走进课堂,那这样的课堂才真正属于师生双方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得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2.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

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的重要任务之一。新课程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3.要有充分的读。

读的形式很多,有朗读、默读、诵读等,这些都是阅读的重要方法。它们在帮助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笔者认为学生充分地读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配合使用,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4.要有自由的表达。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不是老师单一表演的舞台,也不是学生被动静听的场所。在课堂中师生应有充分的交流,学生应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和机会。

5.改变课堂结构,化教师的讲授为学生学习的活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是经验。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交流互动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

6.要有客观的评价。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12

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中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再以“师尊”、“长者”、“夫子”自居,必须放下架子,转换“身份”,将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也就是说,教师应该由过去的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转换成“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其身份也应当是由过去的“老师”转换成“朋友?、“亲人”;应该注意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学困生及有过错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进步。无可否认,在过去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少的教师往往不自觉地走进单纯“教与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这实际上是对学生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教师实现“身份转换”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博学多闻,将自己塑造和锤炼成为新形式下的科研型、专家型、全能型的人才。要求做到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从根本上将以前那种“机械型”的教学转换成为艺术型、趣味型、科学型的教学。

二、探索教学规律,促进教学模式转变

在旧的教学模式下,初中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其最大的弱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根据课改精神,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不断优化。作为老师,如何让学生获取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才是课改所追求的重大目标。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应不断探索教育教学工作内在规律,努力寻找能够让学生挖掘自身潜力,激发钻研兴趣的途径,‘大胆转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大胆想象、设计丰富的学习环境。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至于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我们不可以一概而论,要根据班级特点、学生个性、学习根底“随文成形,随课成形”。

三、更新教学观念,促进学生思维转变

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具有统领性和指导性的理念。我们必须明确这样一点,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因此,我们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尤其是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

在这种模式下,老师采用灵活多样的办法,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发生直接的联系。由此,教以学生为主体,既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又完成了学习任务,一举几得。教会学生学习,应当是所有的专业教师共同的也是首要的任务。三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模式。交际语言观主张精减教师课堂讲解,扩展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并将学生人均课内活动时间量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标尺。四是强调对个体注意的模式。由于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教师应该尽量保持对个体的关注,鼓励他们树立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通过采用这四种方式,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学习思维会发生很大变化:即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会大幅度提高,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也会大幅度增强,学习积极性也会空前高涨。这样,整个的教学效果将会令人不可思议的提升。

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教学关系转变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篇13

一、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的学生观、课程观有了较大的转变,使我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教学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在下面“学”,“教学”是一个整体,不是相互分开的。在教学中应该积极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即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并辅助以教师的教学,使“教”,“学”有机的统一和结合起来,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会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制定合理的学习方案,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语文,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新的一学期开始时,教师不要急于教课文。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知道,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学好母语的途径便是学好我们的语文课程,掌握好我们的语文知识。其次,让大家明白学习语文可以给学生带来很多的乐趣,语文不是枯燥、无味的,它也是有生命的,是多姿多彩的。让学生明白了学习语文的好处后,再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学习安排,使学生纵观了解全册书的内容结构。与此同时,向学生介绍学习方法,使学生尽快的步入语文学习天地。让学生利用校内、家庭、网络、自然、社会中的一切语文教育资源。最后,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在教学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不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和核心,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以此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改变教学方式,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传统的教学,都是把学生安排在教室里,时间一长,势必会让学生感到课堂的乏味,学习的无趣,使学习效率大打折扣,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在课改的环境下,我们可以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走出课堂,在学习散文或者文言文中的游记时,可以带学生走出校园,感受大自然的风光,在大自然中学习,身临其境的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既能使学生换个学习环境,体验与接近大自然,又能使学生真切的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亦或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或者辩论,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打破枯燥乏味的学习状态。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把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促进教与学的相互发展,以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四、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提供展示学生成果的机会

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结合本校的“3+N”、“大课间”等活动,推行学校的特色教育之“绿色阅读”,既积极的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又在良好的氛围中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并定期进行竞赛或测试,就语文课程来说,本校毗邻全国罕见的军事要塞――宝箴塞,结合这一契机,主持培训小导游演说词比赛、诗歌朗诵、演讲、作文竞赛,并创办校刊――《宝箴苑》,鼓励学生积极向校刊投稿……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的浓厚,更有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使之在最佳的状态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一定要在学生自愿且感兴趣的情况下进行,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把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由学习的被动者变为主动者,甚至成为学习的带动者。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学主体与教育设备的三者交流与互动中,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与技能,并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也简化了教师的教学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教师与学生可以在轻松、方便的条件下分别完成教育和学习的目标。

六、改善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形成良性的教学关系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