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议实用13篇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议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议篇1

总的来看,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帮助下,经过与会同志们的共同努力,这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是一次安排紧凑、内容丰富、务实高效、成果显著的会议,是一次统一思想、凝心聚力的会议。下面,我就抓好这次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讲几点意见。

第一,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这次会议文件材料较多,内容十分丰富。会议出台了《****省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20****—2012年)》和《****省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20****—2012年)》,同时对省人民政府拟制定出台的《关于又好又快推进城乡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全省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加强运营管理工作的意见》两个文件进行了认真深入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很好的修改意见和建议。此外,在会议讨论中,与会代表特别是各州(市)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结合实际,畅所欲言,重点就学习贯彻光荣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城乡建设步伐,提出了一系列很有参考价值的建议。省人民政府将充分吸纳与会同志在讨论中提出的建议,抓紧修改完善并正式出台2个《意见》,用于指导全省城乡建设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营管理等工作。抓好本次会议精神的学习、贯彻和落实工作,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各地、各部门要迅速传达学习好会议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同时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抓紧研究,提出具体的贯彻落实意见,制定有效措施,层层抓好落实。

第二,要抓好城乡规划的编制和修订。规划对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是城乡建设、发展的蓝图和依据,是各级人民政府指导城乡建设和实施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科学的规划是最大的节约,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浪费。当前,我省城乡规划不全面、不系统、不合理和不完善等问题仍然非常突出,不容忽视。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认真贯彻落实光荣省长的讲话精神,坚持规划先行、分级负责的原则,按照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富规划”、“穷建设”的理念,在认真研究总结我省“六个层次”城镇建设中不同类型规划问题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地做好我省城乡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工作,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科学指导城乡建设。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批准,抓紧启动全省城镇体系规划修编,更好地指导全省城镇建设。二是加快推进昆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和报批工作,同时抓紧做好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切实加快现代新昆明建设步伐。三是在尽快完成滇中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加快滇西、滇东北、滇东南、滇南等城市群规划和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发挥区域性城市规划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调控和引导作用。四是抓紧开展县级以上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对适应发展需要的可以不动,继续执行,对已不适应发展的要及时修订。同时,要多方筹集资金,积极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五是抓紧边境口岸城镇、旅游小镇等各类小城镇的规划编制和修编工作,有条件的小城镇要探索性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六是积极开展试点,适时启动乡村规划编制工作。七是积极探索开展城乡规划编制修订工作的新机制和新路径,提高城乡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权威性和实用性。同时,要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广泛运用行政的、市场的、社会的力量,大力推动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三,要抓好城乡的各项建设。城乡建设的实质是为经济社会构建发展载体,为城乡居民创造生活空间。一是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建设现代文明城乡的重要标志。要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要求,加强城镇道路、通信、能源、供排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二是按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新建设施相结合、设施改造与功能提升相结合、区域服务机构调整搬迁与资源整合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布局城乡医疗机构、中小学校及幼儿园,以及文化、体育、娱乐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立起与城镇空间结构、产业发展和人口分布相协调,管理规范、运行高效、服务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三是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加强园林绿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结合起来,自然景观的恢复保护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建设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生态良好、资源节约的城镇绿化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大对各地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提升、推广和重要历史性建筑的保护、修复,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建筑风格,挖掘和提升城市文化内涵,突出城镇建设的特色。五是培育产业支撑。要结合当地实际,培植特色产业,研究产业发展方向,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壮大,为城乡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要抓好城乡管理工作。城乡建设工作,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城乡管理与民生息息相关,具有“多、杂、细、碎”等特点。要牢固树立建管并重观念,下大力气抓好管理工作,着力营造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环境。一是严格市容管理,搞好市容市貌整治和绿化美化建设,努力营造整洁、有序、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城中村”和城郊接合部的脏、乱、差治理。二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强化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应急管理,建立健全城镇供水、污水处理、供气、废物处理等各行业的应急预警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加快推进“数字化城镇”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网络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四是加强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等税费收入的征缴、使用和管理,确保足额征收并全部用于城市维护和建设。

第五,要抓好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运营管理,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城镇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我省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不配套,处理能力不足,处理水平偏低等问题较为突出。目前,我省还有90多个县没有污水处理厂,污水直接排入自然水体中,对环境造成重大威胁;全省的垃圾处理场不到40个,许多县城的垃圾处理场不符合规格,简单填埋,影响地下水和周边环境。为切实加强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省人民政府审核批准了全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两个五年规划,并将出台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加强运营管理的《意见》。今天,省人民政府还将与各州(市)人民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各地、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按照省人民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抓紧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完成规划目标任务。一是明确任务。到2012年,全省各县(市、区)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无害化垃圾处理设施,有合格的雨污分流管网系统和垃圾清运设施,污水收集率平均达到85%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新增化学需氧量(COD)的削减量达到相应标准,再生水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二是搭建投融资平台,搞好资本运作。目前,省和国家的补助,只能解决1/4左右的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为更好的推动资本运作,有条件的州(市)、县(市、区)也应配套部分资金,努力使各级人民政府的投资达到30%左右或以上。资本运作要以州、市为单位搭建投融资平台,并且按照“肥瘦结合”的原则,将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捆绑,实施统一招商或由现有企业建设和经营,通过规模效益和行业互补效应增加招商引资吸引力。条件具备的地区,也可以县为单位组建投融资平台。三是政府规划,各级支持。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按照2个5年规划的要求,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正确处理近期与远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抓紧完成好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规划编制和审批,把国家、省、州(市)和县(市、区)配套的资金作为资本金,通过市场化运作来推动。另外,建设、发展改革、财政、国土等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四是理顺价格,适当照顾。省人民政府的意见初步确定,年内各州(市)可将污水处理价格提高至0.8元/吨,今后逐年提高到保本微利的水平。各地要把握好时机,加快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改革方案,既要确保不对价格指数产生大的影响,又要保障运营企业的利益,还要充分考虑对困难企业和群众的补助、减免,逐步理顺价格机制。具体的要求和措施在即将下发的两个《意见》中,特别强调这项工作的责任在州(市),县(市、区)的责任就是在州(市)的安排下抓好落实,提供服务,保证配套。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议篇2

省水利厅农水处调研组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获得安全的饮用水是现代社会国民的基本权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饮水安全问题,特别是把广大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认真研究部署。早在2000年就开始启动并先后实施了农村人畜饮水和安全饮水工程。经过十余年不懈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2011年中央1号文件又明确提出:在新的发展时期,要积极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供水,确保在2013年、“十二五”末分别解决规划内原有、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投入专项资金,大力推进饮水工程,全省城乡供水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易到相对完善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农村居民重点解决了“喝水难”“饮水方便”、“饮水安全”问题,取水形式从肩挑人扛到分散工程供水,再到集中工程供水,个别地区还兴建了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成效显著,令人瞩目。从2009年起,我省大力推进规模以上工程建设,兴建了400余处“千吨万人”集中供水工程。截止2011年,累计解决了1036.56万农村居民和55.06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2011年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农村安全饮水、2020年实现农村自来水全覆盖。对照要求,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全省城乡供水工作离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和离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和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认识不到位、思想不统一,观念不创新、部门不协调,体制不通畅、机制不健全,管护不科学、运行不规范,资金难筹措、工作推进慢,建设标准低、保障能力弱等六个方面。特别是个别地方一些已建供水工程规模小、问题多、效益低、报废率高,不仅不能满足居民用水需求,而且正在成为新的供水“不安全”因素。

为解决这些问题,更好推进全省农村自来水工作,为今后出台相关政策和管理法规提供参考,对全省农饮工作进行深入调研和总结很有必要。按照“精心选点”、“解剖麻雀”的调研思路,2012年3月2日-3日,由我处主要领导带领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查看现场、座谈交流、入户调查等形式,对乐平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的具体做法和实施效果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一、乐平的基本市情及工程实施前供水情况

乐平市位于我省东北部,辖16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大型水库管理局,总人口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97万人。境内水系属长江流域鄱阳湖水系,主河乐安河由东向西贯穿全境,长83.2公里,流域面积1944平方公里。其境内支流较大的有洎水、官庄水、长乐水、建节水、车溪水、安殷水、磻溪水,呈羽状分布。全市蓄水工程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4座、其它工程2000余座,总集雨面积506平方公里,最大蓄水量为37416万立方米。全市地下水日迳流量为46万立方米,地表水量多年平均值为20.6亿立方米。

该市城市供水始于1977年10月建设自来水厂,水源取自磻溪河,1982年一期投产,日供水能力6000吨。1992年在湖腰畈扩建增设三口深水井供水,设计供水能力4.2万m3/d,实际供水能力3.2万m3/d,实际日销售水量1.3万m3,供水范围仅限于老城区约10万人口。据2009年调查资料,城区管网老化严重,漏损率高达60%-70%,设备设施老化严重,水压偏低,大部分区域三、四楼就无水可用,且常因水压不稳水管爆裂导致大面积停水,严重影响城市居民正常生活。该厂属全民国有企业,由于受体制机制影响效益较差,职工福利和工资水平较低,月平均工资为720元,拖欠社保和医保费用严重。对老城区管网改造和新城区扩张建设基本上无力跟进,凡需投入只能是伸手向政府要钱。

该市农村居民饮水原先多直接取用乐安河或其支流水源,有的打井取水。近几年,乐安河水受到重金属污染,地下水钙镁含量较高,水质过硬,导致全市近69万农村居民饮水存在着严重的水质性缺水。为解决这一民生问题,乐平市从2005年开始重点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至2008年底,共建成集中供水工程56座,分散供水工程5233处,覆盖6.1416万农村人口。上述集中供水工程一般采用村委会、农民用水协会或个人承包等形式进行管理。从运行情况看,在一段时期内缓解了一部分人民群众的饮水需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逐渐暴露,大部分集中供水工程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粗放,运行不规范,供水保证率、及时率和水质合格率偏低,难以达到设计要求。部分工程因规模小、效益低或管理不善已停止运营,少数尚在运营的收不抵支,入不敷出,长期负债,难以维持。分散供水工程也达不到安全饮水标准要求。事实证明,原来的思路、办法和手段并不能彻底解决城乡供水问题,急需完善改进。

应该说明的是,乐平市在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以前存在的上述问题,在全省有一定的共性和代表性。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为改变城乡供水现状,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乐平市立足长远,着眼发展,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于2009年5月与江西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出资组建乐平润泉供水有限公司,共同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由于合作双方充满诚意,兼顾了多方利益,工程实施顺利,成效明显。

(一)双方协议要点

1.合作标的。以省水投为主体,共同新建一座10万吨/日规模的供水工程,覆盖乐平市城区及周边、共库到城区供水管网沿线的10个乡镇街道;

2.入股比例。市政府以市自来水公司有效净资产入股,占股4.76%,省水投集团以中央和省级农饮资金及自筹资金入股,占股95.24%;

3.经营期限。市政府将乐平市城市供水特许经营权从原自来水公司收回,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转让给新成立的乐平润泉供水有限公司,期限为自2009年起30年,期满再延长15年至2054年;

4.资产移交。市政府将乐平市自来水公司整体移交给乐平润泉供水公司,省水投集团承担原公司改革“四保留、两收回”所需资金,并按双向选择、择优选聘的原则返聘原公司部分员工;

5.水价确定。工程完工通水后依照法律程序,参照周边县市标准确定新水价,并实行城乡同网同质同价;

6.责任义务。市政府成立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原水厂的改制和工程协调,按工业地价划拨80亩土地用于建设水厂,将润泉公司经营税收市本级所得部分按20年期限等额奖励返还,对润泉公司实行“免收行政性收费、减半收取服务性收费”以及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省水投负责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及并购覆盖范围内已建的所有供水项目工程。

(二)工程进展与成效

1.实现了规划目标。按全面规划、统筹布点、重点推进、逐步实施的思路,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分四期实施:第一、二期即上述协议所指城区及周边、共库到城区供水管网沿线乡镇街道的供水工程,已基本完成并投入使用;第三、四期即沿河乡镇及全市城乡居民供水全覆盖工程,现正在抓紧实施,将分别于2012年、2013年底前竣工。第一期投资1.6亿,仅用1年时间建成了日供水规模5万吨的净水厂、取水泵站,铺设了33.62公里的原水输水管线以及配水管网,并购、改建和新建了日供水能力分别达1万吨的涌山水厂、5000吨的临港水厂、5000吨的浯口水厂,于2010年10月19日正式通水。该期工程解决了20万城区人口、9.8万沿线乡镇农村居民的供水问题,使近30万人喝上了国家标准二类水——共产主义水库天然弱碱性水。第二期主要实施了城区管网延伸,覆盖接渡镇、乐港镇、塔山街办、后港镇和农科园的64个村(居)委会。通过一、二两期工程的完成,城区及沿线居民饮用水水质、供水状况及服务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得到了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赞扬和一致好评。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自从共库的水引过来以后,“卖纯净水的倒闭了,修水壶的关门了,饮水机当废品卖掉了,要求自来水开户的越来越多了。乐平人民可以节约不少医药费用,延长3到5年的寿命。”

2.盘活了国有资产。一是盘活了乐平市自来水公司资产。为激发该公司活力,乐平市政府按照“四保留,两收回”原则(即:保留市自来水公司组织机构不变,保留公司现有干部职务不变,保留公司现有职工国有身份不变,保留公司包括退休人员在内的全体职工利益不减少,市政府收回自来水公司的供水特许经营权和全部资产)对其进行正式改革。改革后,于2009年10月整体移交给乐平润泉供水有限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运行,从根本上规范了企业经营管理和日常运行。当年年底用水户同比增长9.2%,抄收水量同比增长17.1%,水费收入同比增长39.09%,解决了以往一搞供水建设就向政府要钱的问题。二是盘活了工程项目资金。以往农饮项目资金,由于不能集中投入使用,形成不了规模效应,加上所有权不明确,往往是分散沉淀,“广种薄收”,难以发挥效益。通过和省水投进行合作,明确了项目资金的所有权,将所有项目资金作为资本金注入公司,采取市场化运作,进行贷款融资,以一当十,四两拨千斤,疏通了融资渠道,为工程建设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现在乐平城区自来水建设基本不用财政投入,实现了城区拓展到哪里,自来水就延伸到哪里,极大地减轻了财政负担,强化了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投资和发展环境。

3.理顺了管理体制。长期以来,该市水务管理职能分散于市水务、建设、规划、环保、卫生等部门,职责交叉、权利分离、政出多门、管理混乱等问题层出不穷,“多龙管水”导致“无龙管水”: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回收利用;管农村的不管城市,管城市的不管农村,管水量的不管水质,管水质的不管水量。这种管理体制,致使水资源规划难统一,配置难统筹,节水难开展,水源工程和供水工程建设难同步,水资源和供水调度难协调。为适应城乡一体化供水改革发展需要,2009年乐平市下发了《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思路,将水务行政管理职能统一划入水务局,并建立健全了城乡一体的水资源管理、供水管理、水生态环境保护、水利综合监察等保障体系,实行全过程全环节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自此,该市水务管理逐步规范,水利执法得到有效保障,水利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三)下一步合作计划

2009年起实施的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截至2011年底,虽然有效解决了近50万城乡居民用水问题,但尚有近4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还未彻底解决,乐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筹备,按照“城乡供水同质同网同价”的基本原则,在原先协议的基础上,继续与江西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江西省水务有限责任公司合作,采取“一延二改三建”的模式,通过城区管网延伸和并购扩建乡镇原小水厂、新建若干水厂,确保2012年底解决乐安河沿线12个乡镇(街道)165个行政村616个自然村38.55万农村人口、2013年彻底解决全市城乡居民饮水问题。

此阶段双方合作的基本思路是:

1.建设主体。由省水务有限责任公司组建工程项目部负责乐平市辖区内所有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

2.资金筹措。建设资金主要由项目资金和群众自筹来解决。项目资金主要包括农村安全饮水、自来水工程和河流重金属污染治理等项目资金,群众自筹资金主要是一户一表等五项安装费,标准是城区管网延伸区域每户600元,小水厂供水区域每户300元。在项目资金下达到位前,由省水务有限责任公司垫资建设各水厂的取水头部分和净水厂工程,市政府为工程项目部与施工单位、设备供应商签订合同时提供资金支付担保;

3.资金拨付。为确保项目顺利启动,乐平市财政先期解决工程项目部100万元启动资金,后续资金由市财政按进度拨付,工程决算审计后一周内支付工程款全额的95%,一年内付清余款。为保证造价的真实性、合理性,工程造价实行“两审制”,即开工前的概算预审和完工后的决算审计;

4.日常运营。工程验收合格后,由乐平润泉供水有限公司负责日常供水管理和运营,原则上以乡镇为单位设立管理和服务机构,保证供水及时合格,提供优质服务,实行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农村水价不得高于市区居民水价;

5.并购水厂。对现有水厂,由乐平市审计局牵头,协同有关部门和润泉供水有限公司,在所在乡镇配合下,本着尊重历史、遵循事实、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原则,进行并购。并购后,工程可利用部分划归省水务有限责任公司所有。

由于双方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本阶段合作水到渠成。目前,工程规划、论证、报批等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协议已经正式签订,规划新建十座水厂中的幸福水厂、东方红水厂已动工兴建。可以预见的是,2012年底该市沿乐安河全线38万多居民将告别传统的打井取水方式,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2013年底将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

三、乐平模式和主要特点

纵观乐平市与省水投合作的形式,这是一种针对实际问题、有效解决的全新模式,可以概括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双效合一,城乡统筹、建管并重,专一经营、规范有序”32个字。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供需合拍、政企共建。

政府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借助经济杠杆合理配置稀缺基础资源,提供合格的公共产品?如何在与企业合作中合理规避风险、各扬所长、各取所需?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提供了一个范例。

城乡供水一体化主要涉及三方:居民有需求,乐平的水质性缺水自然生成老百姓渴求喝上卫生安全的饮用水的强烈愿望;政府有责任,乐平市政府有责任、有义务为居民提供合格的基础性公共产品——达标的饮用水;企业有实力,省水投集团作为大型国有水务企业,有现代经营管理体制,有专业的科研力量,有多元的融资渠道,有雄厚的资金支撑。相比其它企业,开展供水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更有保障,信誉度更高。三方责权利可以归结到一点:需求、必须、可能提供达标饮用水。在此基础上,政府和企业根据各自优势,互相结合,在供给与需求的联结中找到利益结合点。乐平市政府作为一级政府,按照公共优先、公益至上的原则提供饮用水是其追求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该市积极引进大型国有企业进行市场运作,将原自来水公司的特许经营权和全部资产整体移交给企业,由其统一建设和经营管理全市城乡供水工程。同时,给予其建设用地、税收规费、项目资金等多项优惠政策,竭力创设宽松环境。市政府所占4.76%的股份分红也全部返还给润泉公司,用于弥补城区水网改造及维护经费。这些充分体现了“有限政府”、“公共政府”的职能特点,以及“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施政理念。而省水投作为市场化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是其优先目标和主要发展动力。它和地方政府积极合作,共同实施城乡供水工程,能够凭借雄厚实力发挥“滚雪球”效应,在长期战略合作中逐步找到潜在的发展商机、盈利之道。为此,省水投侧重的是特许经营权和自主经营权的获取、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项目资金的快速注入、企业资产的迅猛扩张、经营范围的迅速扩大。于是,乐平市政府和省水投一拍即合,欣然接洽,顺利签约,有效合作,实现了“政府尽其责、人民受其惠、企业得其利”的目标,共同推进乐平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步伐。

二是城乡统筹、成果共享。

城乡供水一体化是适应当前城乡统筹推进新形势的必然选择。乐平市总人口88万,其中城区、农村人口分别接近20万、70万。城乡都面临水质型缺水,急需解决。特别是沿河乡镇农村居民多年受河水污染影响,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相对城区居民来讲需求更加迫切。如果我们只注重解决城区问题而忽视了农村,那么我们的工程就不是全面的工程,就不是合格的工程,就算不上真正的民生工程。同时,乐平是我省水利大县,有着丰富的符合饮用标准的地表水资源。除共产主义水库可作为水源,解决城区和部分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问题外,还有四座中型水库和一些重点小一型水库可作为饮用水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乐平的水质性缺水实质上是工程性缺水。因此,乐平市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始终坚持满足全市近90万城乡居民的饮水需求,按照“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的要求,全盘考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快速推进,力争在2到3年内全部解决饮水问题,确保“两个率先”宏伟目标的实现。

三是建管结合、有序共进。

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实现可持续运营,建设和管护都非常重要,其中建设是前提、是基础,管护是关键、是目的。市政府与省水投合作之初就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并作了深入探讨。双方约定施工环境由乐平市政府负责,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到以水价确定、水质监测为主的管理环节,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行政监督,确保供水的公益性。项目建设由经营管理方负责,以确保工程规划设计的先进性、科学性以及施工质量的可靠性、优良性。除此之外经营管理方还要分别向市政府、用户做出服务承诺,确保经营服务质量。为保障城乡供水,作为经营管理主体的乐平润泉公司秉承统一水价、统一水质、统一水压和统一服务的“四统一”宗旨,明确公司的业务范围和工作职责,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及时研究制定供水运行管理方案、管理规章制度和相关考核办法,完善管理网络,充实岗位人员,强化安全责任,加强对水源地、取水头,输水管网、水处理等设施的管护和水质的定期检测。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建管分离、重建轻管甚至不管的情况,使该市供水事业在供水能力、供水水质、技术装备、企业管理等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

四是规模经营、三方共赢。

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没有效益就难以吸收社会资本进入农饮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就是一句空话。乐平城乡一体化供水作为一个长线项目,必须在发展中逐步实现规模经营和经济收益。目前乐平城乡一体化供水已经按照全覆盖的目标要求编制了第三、四期的规划,主要内容有:通过延伸城市自来水管网覆盖城区周边乡镇,收购并改扩建部分乡镇现有小水厂,新建日供水能力分别为10000吨的幸福水厂、5000吨的东方红水厂、3000吨的南港水厂、5000吨的镇桥水厂、5000吨的礼林水厂、10000吨的众埠水厂、3000

吨的魁堡水厂、5000吨的双田水厂、5000吨的塔前水厂、2500吨后港水厂。届时全市农村自来水将覆盖18万户近70万农民,加上已覆盖的城区20万人口,城乡一体化供水将在乐平市实现全覆盖和规模化经营。

在该规划的实施中,乐平市农民最得实惠:一是安全饮水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喝上了卫生达标的自来水;二是开户初装五项费用得到了减免。如果按建设成本计算,每户需投入2600至3000元不等,现在每户只收300到600元,确保群众享受到了党和国家项目资金的阳光雨露;三是今后的水费和服务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对于市政府来说,用活了项目资金,发挥了最大效益,建成了民生工程,有效履行了庄严承诺。对于省水投和润泉公司而言,最大的收益是资产的迅猛扩张、用户的迅速扩大和企业品牌的树立,为今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奠定了扎实基础。预计到2015年,在全面完成设备管网改造升级后,自来水开户数和总用水量开始达到盈利水平。

四、几点启发和主要经验

总结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的实施过程,有以下几点主要启发和经验。

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明开放、不算小账。长期以来,乐平市城乡居民水质性缺水的状况引起群众怨言不断,投资环境受到影响。这不仅是全市最大的民生问题,也是影响发展稳定的重要问题。基于此,该市始终把城乡供水一体化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维护稳定的主要措施、巩固民生的根本基础加快实施。在具体实施中,不囿于传统模式,紧紧咬住“城乡自来水全覆盖”这个目标不放松,不局限于“所有”,但求“所用”,“不求赚钱,只求不贴或少贴钱”,不算小账,大胆地将项目资金、自来水公司的特许经营权和所有资产放手移交给省水投运作,有效解决了近90万人民饮水的民生问题。如果紧紧盯着原有的摊子,抱残守缺,非要追求当地政府占多少股份、当地财政赚多少钱,永远不会有合作方来洽谈、建设,永远不可能建成安全可靠的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让老百姓喝上达标自来水”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而省水投也不打小算盘,不被短期内负债经营的困难所吓阻,紧紧着眼于长期合作带来的持久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充满诚意地密切合作。实践证明正是因为双方的开明开放、大气大度,才取得了良好的合作效果。

第二,创新思路、整合资源,认真谋划、合作发展。农村自来水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解决投入问题,还要解决建好后的运行管理、使用维护问题。对于一个县级市来说,光凭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对此,乐平市创造性地将上级政策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创新思维,有效解决了资金投入和管理经营问题。在资金投入上,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主动引进合作伙伴,利用省水投这一平台整合、盘活了沉淀资金、项目资金、企业资金、银行资金及一部分群众自筹资金、民间资金,形成多元化的筹资融资渠道。在管理运行上,本着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借助现代企业优势,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有效提高城乡供水品质,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责。对于省水投来说,多次强调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有企业,在供水这项公共服务事业中,不可能也绝不会单方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放弃社会效益。正是在乐平市委、市政府“看准了就干、干了就要干好”坚定态度的号召下,在省水投充满诚意的真心合作、认真谋划下,全市上下迅速统一了思想,打开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凝心聚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

第三,集中投入、各个击破,整体推进、规模经营。近年来,中央、省市等各级政府有关城乡供水的项目多,涉及面广,资金量大。如何解决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中“钱要怎样用”的问题,不是一件易事。以往在实施过程中,分散供水工程做得比较多,在取得了一定效果的同时,带来了质量难保证、管理难统一、运行不规范的问题,不能长期安全供水,降低了工程效益。对此,乐平市在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时,采取“集中资金、各个击破”的策略,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集中投入资金,以乡镇为单位但不局限于行政区划,建成规模化水厂,保证建一个成一个、管好用好一个,形成了整体推进的良好势头,较好地发挥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四,领导重视、群众支持,各方协作、共同推进。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之所以能够保持高速推进的良好态势,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部门的大力支持。省委、省政府对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非常重视。今年3月,凌成兴常务副省长亲自主持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布置。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省水利厅领导多次深入乐平实地调研指导,孙厅长对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提出“确保百姓喝上放心水,确保国家投资百姓得到实惠”等“两个确保”原则,按照“一流的工程质量、一流的供水管理、一流的供水服务”等“三个一流”,要求建成全省城乡集中供水的样板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在项目安排上给予了大力倾斜,“十一五”通过农村安全饮水项目为乐平安排了7947万专项资金,“十二五”规划安排6229万项目资金。同时,省环保厅领导也多次到乐平视察,并承诺优先安排乐安河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从中重点支持乐平市沿河乡镇自来水工程建设。二是乐平市主要领导的高位推进和亲力亲为。工程实施以来,该市主要领导紧紧抓住这个关系全市发展、稳定和民生的重大问题不放手,一再强调:要让老百姓喝上干净卫生的水。该市市委书记吴龙强多次到省厅汇报工作、争取项目,并亲自担任该工程领导小组的组长,亲自过问、协调、调度工程。市长俞小平也多次表态:老百姓喝不上一口干净的水,这个政府肯定是不称职的政府。总之,对这件看准了的大事,乐平市从来没有含糊过,从来没有摇摆过,从来没有折腾过,做到了认识统一、措施得力,确保了工程顺利推进。三是乐平干部群众的紧密配合和共同参与。该市干部群众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引导下,无论是工程建设还是运营管理,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工程建设征地拆迁,以往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这次经过各个部门、各级干部的努力,只用了15天就全面完成,而且没有引发一起上访事件。管网铺设,工期紧迫,该市按管线划段落实责任,安排得力干部专门负责施工环境,确保了在6个月之内铺设好原水管线。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是全市人民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好事,是顺应民意、赢得民心的实事,对此欢欣鼓舞,给予了紧密配合和全力支援。管网铺到自家责任田,老百姓二话不说,主动把长势良好的作物收割好,来不及收割的干脆踩倒。铺到家门口,需要推倒院子围墙的,推!需要打破水泥地的,砸!没有以往的讨价还价,没有以往的推诿扯皮。拿老百姓的话说:“喝上共产主义水库的水,是享了共产党的福,每个人添加了五年的寿命,损坏点庄稼、拆点围墙算什么。”四是省水投的真诚合作和精心组织。按照协议,省水投组织了精干高效的施工队伍和管理队伍,精心组织、科学施工,按照标准化建设、规模化发展、市场化运行、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的全新理念建成这个全省最大的城乡集中供水工程。为确保早日建成通水,在项目资金拨付进度跟不上施工进度的情况下,省水投先期垫资购买设备、支付工程款,并想办法贷款解决项目资金缺口,做到了工程不延期、质量创一流、安全无事故,树立了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集中供水模式的典范,体现了省水投的合作诚意以及大型国有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五、几点建议

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近期内将加快推进全省农村自来水工程。通过对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实践的认真调研、系统总结和深入思考,对全省农村自来水工程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是集中安排项目资金。

五指并发不如攒拳一击。农村自来水工程作为公益民生事业,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稳定大局,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为适应大规模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营的需要,保证如期实现城乡居民安全供水,建议统筹安排项目资金,确保重点投入、集中使用,发挥规模优势。最好是以县(市、区)为单位,或最小以乡镇为单位,整体安排项目,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分散安排、“撒胡椒面”式的做法。

二是适当调整补助标准。

农村自来水工程相对原先的农饮项目,实施标准和技术要求大幅提高,加上物价、工价上涨,如果按以前标准安排资金投入,难以满足工程建设需要。建议从实际出发,适当调整项目资金预算和补助标准,以满足工程建设需要。

三是加强工程有效对接。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议篇3

从产业结构来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业正加速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升级,第二产业发展进入了平稳增长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提高,服务业进入比重逐年提高的加速发展期,“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正在加速形成。这将给农民创业就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带来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随着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日益健全,农业领域公共资源配置全面增加,资本、技术替代土地、劳动的速度不断加快,现代农业进入了加速发展期,工农差距有望逐步缩小,三次产业和城乡经济将呈现融合发展的新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各级政府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健全激励机制,促进更多的资源要素配置到农业领域,全面增强对农业的技术、人才、资本和体制支撑。

从就业结构来看,随着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初步完成、城乡平等就业体制机制的基本建立,促进农民就业的重点转到了提高农民就业的稳定性上。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加快完善农业经营方式、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水平、不断增加农业补贴等途径,提高农业生产者收入,缩小工农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同时,伴随着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加快,第二产业对就业者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城乡服务业加快发展和农业经营规模化实体化,第三产业和现代农业将成为扩大农民就业的主要领域。这也将给农民创业就业带来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城乡结构来看,随着农村产业集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农民社会流动将从农业劳动力大量“就业外移”转向农村人口大量“居住外移”,越来越多的农民将成为定居城市的市民,平等共享城市的公共福利,城乡人口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深入推进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和土地使用、户籍管理、公共福利等城乡配套改革,为产业集聚发展、农民创业就业、农民进城落户构建良好平台和有效机制。同时,随着农村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公共服务全覆盖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将不断提高,城乡关系将呈现发展差距缩小、协调水平提高的新趋势。

从阶层结构来看,随着城乡创业者队伍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财产性收入比重不断提高,中等收入者群体将逐步呈现出加快成长的态势。特别是随着现代农业、农村家庭工业和生产生活服务业创业主体快速成长,拥有投资创业性收入的农民群体将呈现迅速扩大的趋势;随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逐步深化,农民来自土地、住房和集体资产分配的财产性收入将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进城落户、转换身份,实现城乡社会流动的群体将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同时,随着城乡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和城乡低收入群体将呈现总体缩小的趋势,但农业劳动者群体增收慢、城乡低收入家庭收入增收难的问题可能更加突出。这就需要我们在“收入过万”的条件下,更加关注欠发达地区的加快发展,更加关注高平均数下掩盖着的不平衡性,更加关注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生产生活状况,采取更多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从消费结构来看,随着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城市化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刺激消费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村消费潜力将得到更加充分的释放,农村居民物质消费水平将迅速提高并逐步从物质消费为主向文教娱乐、休闲旅游、医疗保健等精神消费拓展。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将促进城乡人员的沟通、城乡文明的渗透,缩小城乡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的差距。

这些结构性变化,表明我省“城乡二元分割”的状况已经得到了明显缓解,统筹城乡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城乡融合”的新阶段。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刻认识我省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牢牢把握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新要求,把全面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把不断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继续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作为推动经济较快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的持久动力,更加突出改革创新,更加突出基层基础,更加突出政府主导,在健全有利于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农业农村加快发展的支撑能力和推动资源要素更多更快地向农业农村配置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新的进展。

牢牢把握全面提升统筹

城乡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

我们要深入总结我省统筹城乡发展的成功经验,准确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在全面推进城乡融合的新阶段,继续保持走在前列的良好发展势头。

把全面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发展作为根本要求。“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失衡,表现为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市民与农民差距的扩大。“三农”工作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发展,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市民与农民差距,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在全面推进城乡融合的进程中,继续坚持把全面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工作着力点。一方面,要不断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推动政府公共资源和城市生产要素更多地向农业农村倾斜,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使农业劳动者和农村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另一方面,要着力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推动城市更多地吸纳农民进城就业,促进农民转变成为稳定就业和长久居住的城市市民。

把协调推进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作为战略途径。从一些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来看,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有利于降低城乡关系失衡程度,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这不仅为农民创业就业、落户城市提供了有效平台,也为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提供了有效通道。推进新农村建设就是要以县域农村为载体,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既让留在农村的农民安居乐业,又为推进城市化提供坚实支撑。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共进,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继续坚持走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道路。一方面,要加快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促进在城市创业就业农民尽快转化为市民;另一方面,要加快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促进留在农村的农民提高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把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作为中心任务。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在农民人均收入超过万元之后,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始终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着眼点。在不同发展阶段,促进农民增收的方法和途径又各有不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面对更加复杂和繁重的“三农”工作,仍然要坚持把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作为中心任务,并根据农民人均收入过万元后的新形势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新经验,积极探索转变农民增收方式、促进农业劳动者和低收入农户加快增收的有效途径。要通过组建股份合作实体、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途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创业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加快转变农民增收方式。要加大政府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保护力度和农业补贴力度,增加农业劳动者的保护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要加大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和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力度,推行合作扶贫、带动扶贫、搬迁扶贫、金融扶贫、科技扶贫、职能扶贫等方式,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还要通过建立健全职工最低工资水平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消费水平相挂钩机制和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农民工群体收入。

把建立健全资源要素向“三农”倾斜配置机制作为关键举措。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资源要素的配置容易倾向于高收益高回报的非农产业和城市区域。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促进资源要素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我省在前一阶段的统筹城乡发展中,已经初步完成了公共资源配置在种类上对农村“补缺”的任务,正在逐步改变公共服务“城多乡少”的局面。下一步,我们要致力于建立健全资源要素向“三农”倾斜的配置机制。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主体作用,将政府掌握的公共资源更多地配置到农村,加快改变公共服务“城高乡低”的状况,促进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和城乡融合;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集聚,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

把深入推进城乡配套的体制改革作为重要保障。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我省在前一阶段统筹城乡发展中,已对就业、教育、卫生、社保、金融、土地等体制作了大量有效的改革探索。下一步,我们要深入推进城乡配套的体制改革,促进农民群众平等参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公平分享工业化城市化成果。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农地经营、土地使用、集体产权、金融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激发农村内部的发展活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互通、开放、融合的体制机制,既要在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公共服务方面,推进现有制度的城乡接轨、城乡融合,特别要以进城就业农民融入城市、有序转变为市民为突破口,在提供城市公共服务、放宽城市户籍准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实现养老保险转续、置换流转农村宅地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促进更多的进城就业农民落户城市、享有与当地城市居民同等权益。这方面,省级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为全省深化改革创造有益经验。

切实加强和改善对统筹

城乡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场以协调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为主线的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社会变革充满希望,也具有挑战,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加以破解。具体到2010年,这方面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一要按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二要按照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要求,推进农民创业就业方式转变;三要按照协调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四要按照提升农村民生水平的要求,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五要按照构建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要求,推进城乡配套改革。做好这些工作,既要坚持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又要探索新的方法和路子。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领导,推动我省“三农”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议篇4

2012年以来,我国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由扩大转为不断缩小,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这是最明显的变化。从2012年到2016年,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率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水平,由此城乡居民的相对收入差距由2012年1∶3.1下降到1∶2.7。受收入相对差距缩小的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相对差距也在缩小,2012年到2015年,二者比例由1∶2.82缩小到1∶2.32。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持续快于城镇居民还会引起这样一个结果,就是农民实现小康的收入目标可能要比城镇居民快(到2016年农民小康收入目标已完成了68%,而城镇居民只完成了53%)。随着收入较快增长,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消费支出中,恩格尔系数由39.3%下降到33.1%,非食品支出用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家用电器支出增长较快,特别是用于汽车、移动电话、家用计算机支出增长最快。到2015年农村每百户居民拥有汽车13.3辆,比2013年增长34.3%,移动电话226.1部、计算机25.7台,比2012年分别增长14.3%、20.1%。

二是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农产品供求关系得到极大改善。首先,农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从2012年到2015年,农业机械装备总动力由102559万千瓦增加到111728.1万千瓦,增长了8.9%,农村用电量由7508.5亿千瓦时增加到9026.9亿千瓦时,增长20.2%,有效灌溉面积由63036千公顷增加到65873千公顷,增长了4.5%。其次,农业科技进步成效显著。到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8%。再次,成长出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涌现出一批现代职业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制度和人力资本条件。其四,农业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缩小。2012年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为19750.2元,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为105263.7元,后者是前者的5.33倍,2015年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为27770.7元,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为123633元,后者是前者的4.45倍。还有一个指标能反映工农业发展差距在缩小,这就是劳动力和GDP在产业间的变化关系即比较劳动生产率。由表1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由于农业部门劳动力比重迅速下降,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在逐渐上升,而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在明显下降。其五是随着农业产出率的提高,主要农产品供给结构加快转型,出现了分层化、优质化和中高端化趋势。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差距扩大趋势有所减缓。这一时期,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由过去各自独立发展转为互联互通发展阶段。党的十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重点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公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改造升级农村电网,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加强农村信息化网络设施建设等。与此同时,国家还部署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许多村庄基本实现了垃圾统一收集处理、污水有序排放。与前几年相比,农村道路更畅通了,用电更方便了,用水更安全了,通信更快捷了,居住环境更好了。

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取得较大进步,公共服务水平有所提高。党的十以来,农村公共服务由过去覆盖率低转向全覆盖阶段,同时供给水平开始提高,农民获得感增强了。近年来,随着财政投入向基本公共服务倾斜和向农村延伸,农村公共服务得到很大改善,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环境、安全等方面提供公共服务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加强对农民技能培训,在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之后,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学杂费;整合城乡基本医疗制度,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了从试点到全覆盖,筹资和财政补贴标准不断提高,住院报销比例也达到75%以上;出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政策,提高政府补助水平,推进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并轨进程;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农村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努力实现卫生和文化服务均等化;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食品、生态环境领域的安全问题,确保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总之,5年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比以前有所完善,供给量比以前明显增加,供给质量也有所提高。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是,按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坚持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双轮”驱动,以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发展权利差距为目标,积极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社会治理等6个方面的一体化。

以上思路可概括为,按照“四化同步”要求,强化“一个动力”,坚持“双轮”驱动,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六个一体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既需要有总体目标,也需要分项具体目标,还需要分阶段实施目标。展望未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最终在全国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目标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资源要素能在城乡间双向流动,人口能自由迁徙,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完全消除,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高收入国家的中等水平。

分项具体目标是:城乡基础设施实现一体化,便捷高效、覆盖城乡的内外交通、公用设施网络体系全面建成。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标准统一、分布合理、管理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城乡社会保障实现一体化,覆盖全民、城乡标准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形成。城乡社会治理实现一体化,社会服务更加完善、社会管理更加科学、社会动员更加广泛、社会环境更加文明、社会关系更加和谐。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实现一体化,全面建成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为此有必要设立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等6个方面,根据需要再从这6个方面分解出二级甚至三级指标,以便于检查、考核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点任务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按照重点推进、全域覆盖的要求,着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生态建设等“六个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资源平等交换、城乡产业联动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优质均等、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是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将农村地区纳入各类规划覆盖范围,统筹编制城乡发展规划,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加强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四划”之间的衔接协调,提高规划实施和管理水平,合理引导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优化配置,以规划一体化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是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城乡产业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要因地制宜,发挥比^优势,按照区域化、差异化、融合化、高端化的要求,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构建具有竞争力和发展活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城乡产业联动、融合发展,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三是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要率先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加快城乡能源电力一体化进程,积极推进城乡供水和水利建设一体化,推进其他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四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性保障。以制度全覆盖、标准差距缩小、服务网络健全、供给方式创新为要求,以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和群体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在资源投入、设施配置和标准质量等方面差距为重点,探索制度公平、服务优良、供给高效、能力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新模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配置城乡医疗卫生公共资源,推动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并轨、标准统一,完善整合城乡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加快就业保障和服务向农村延伸,有序推进城镇保障住房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建立惠及城乡居民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

五是推进城乡社会治理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一体化的社会治理体系,促进城镇与乡村社会治理有序接轨,实现城乡社会治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深化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三位一体”社区组织建设,发挥社区服务中心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生活服务、法律服务、就业和社会保险、计划生育等综合服务功能。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积极推进政府由“命令式”管理向“指导式”服务转变。完善基层组织自治结构,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社区民主管理和村民自治制度。完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功能,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六是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加强水域生态修复和水环境保护,大力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积极保护土壤生态系统,加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构建城乡良性互动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格局。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议篇5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内在要求,是对过去几十年工业化进程中城乡分割局面深刻反思的结果。[1]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这一重要战略思想以来,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社会体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各地也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纷纷进行实验探索和改革创新。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总面积8.7万km2,总人口159万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同时,鄂尔多斯也是典型的资源富集地区,目前已探明煤炭储量1 696亿t,约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6;天然气已探明储量为8 788亿m3,约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3。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给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鄂尔多斯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高,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也逐步提高。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 603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265亿元,跃居全区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 43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 654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 05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 291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2∶58.3∶38.5;城市化率达到65%,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城镇化格局。但与此同时,鄂尔多斯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0年的2.24∶1扩大到2008年的2.76∶1;现代农牧业发展缓慢,城乡教育建设、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并且由于煤碳采空区耕地塌陷造成耕地质量迅速退化,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压力巨大。鉴于鄂尔多斯总体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已经具备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的条件,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践探索和政策创新,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认真总结和研究鄂尔多斯市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经验,对我国西部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资源枯竭和转型地区,乃至于全国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

一、鄂尔多斯市各旗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模式

(一)各旗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模式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做了大量工作,各旗区也从本地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客观上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模式。

1. 基于全面规划实施的转型模式。(1)准格尔旗模式:以1号文件推动。2009年,准格尔旗委、旗政府以1号文件的形式发出《关于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见》,对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具体包括: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养殖业、设施农业和建立相应的产业示范基地来调整第一产业布局;通过延长煤炭产业链条,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集群,以及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等手段提升第二产业档次;通过大力发展物流、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而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铺设联结城乡的铁路网,加大农村道路、通信、供水、供电、供暖和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逐步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实现城乡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2)伊金霍洛旗模式:以“三大战略转型”推动统筹城乡发展。近年来,伊金霍洛旗农村牧区工作把“城乡统筹、集约发展”作为基本方略,举全旗之力推进城乡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社会管理“三大战略转型”。通过统筹城乡规划建设,退出东部工矿区农牧业人口、收缩西部农牧业生产战线,促进产业发展、生态恢复、人口集中;通过做大三产、做强二产、做优一产,推进产业结构由以二产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通过着力构建教育、就业、养老、医疗和住房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和谐进程。(3)鄂托克旗模式: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实现城乡社会一体化。该旗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通过推行集中办学制,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设立教育奖励和救助基金,实行免费教育,推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等,改善了教育环境;通过全面落实“县办县管”政策,推行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牧民大病保障基金,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体系;在全旗范围内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通过实施城乡统筹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针对农牧民的失业保险制度;通过建立与收入增长联动的社会基本保障增长制度等举措,让农牧民和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养老、医疗、就业、社保等政策待遇,着力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促进城乡社会一体化。

2. 人口转移安置及其模式。(1)东胜区模式:以城镇化吸纳转移人口。东胜区成立了“城乡统筹办”,通过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转移农民“住有所居”;通过实行城乡户改,破除城乡二元分割差别;通过将土地集中起来发展生态、旅游、休闲经济,提升了土地的规模经营效益;通过加强转移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通过加强转移农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义务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的体制和机制,促进全区城乡统筹事业的发展。(2)达拉特旗模式:以移民新村吸纳转移人口。达拉特旗农业比重较高,人口转移安置工作主要通过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开展禁止开发区人口摸底调查,打造精品移民小区等,为启动农牧民搬迁转移试点工程做好前期准备。

3. 现代农牧业基地建设及其模式。(1)达拉特旗模式:现代化大农业。达拉特旗结合国家优质粮工程、国家土地整理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通过开展土地平整、农田道路建设,新打和修复机电井、安装喷灌设备,以及建设防护林、推进养殖小区建设等,积极实施现代农业大型喷灌示范项目。同时,与实施土地整理、转移人口相结合,开展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园、综合性养殖基地和养殖园区项目建设。发展大规模公司制农业,提高了农业经营规模,促进了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2)乌审旗模式:发展生态和循环农业。该旗主要通过积极发展林沙产业和大力推进沼气工程建设,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目前,乌审旗生物质发电项目已完成原料林基地建设22 011公顷(33万亩),电厂的主体工程已并网发电。完成乌审召化工工业园区、苏里格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景区投资4 786万元,栽植樟子松、油松、松树、沙地柏等常绿树种10 105公顷(15万亩)。2009年,全旗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项目共落实项目户5 400户。

4. 培育产业支撑及其模式。(1)鄂托克前旗模式:推进上海庙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发展。鄂托克前旗通过紧紧围绕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这一重点项目建设,通过开展煤矿、煤电、煤化工等重大工业项目和铁路、公路、电力、引黄供水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以及加快实施“五大项目”建设工程,形成以煤炭、煤电、煤化工为主,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产业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产业新格局,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2)杭锦旗模式: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杭锦旗则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能源,建成一个集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发电产业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为主体的大规模综合性新能源发电产业示范园区;并通过吸引企业入园区,实现各相关产业的优化、组合和链接,提高了资源综合开发效益和市场整体竞争力。

(二)对各旗区模式的基本评价

鄂尔多斯市8个区旗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部署上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如东胜区城市化程度最高,农村牧区全部划入禁止开发区,因此其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是“完全转移”农牧民,主线是人口向城市转移,平台是在城区建设安置小区。准格尔、伊金霍洛、鄂托克三旗产业经济发达、工业化程度高,因此其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是全面推进,着力搭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制度框架。达拉特、乌审两旗农牧业基础条件较好,因此其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把人口转移与建设现代农牧业相结合,达拉特旗利用水土资源条件较好的比较优势着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乌审旗针对生态环境条件较差的实际着力发展生态和循环农业。鄂托克、杭锦两旗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产业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因此其统筹城乡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做大作强支柱产业,培育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经济基础。可以说,这8个区旗的做法,符合中央关于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精神,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

二、鄂尔多斯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重大举措与实践创新

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1号文件将鄂尔多斯市正式确定为全区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以此为契机,鄂尔多斯市在总结近年来统筹城乡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鄂尔多斯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对改革实验的工作重点进行了部署。从全国范围看,鄂尔多斯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的许多做法具有领先性,对其主要政策创新点进行深入剖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成立统筹城乡发展领导小组,为综合配套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组织保障。为保障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的稳步进行,鄂尔多斯市成立了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统筹城乡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为综合配套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组织保障。领导小组下又成立八个专项推进工作组,使统筹城乡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并建立了各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以及考核管理办法,及时协调、分析改革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对改革实验的效果进行跟踪评估。同时,发改委、财政局等各职能部门建立起联动监管资金使用机制,以确保统筹城乡建设资金的安全和投资效益。这样有利于保证统筹城乡发展沿着加强“三农”和惠及农民的方向推进,有利于协调各部门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统筹举措的贯彻落实,也为保障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提供了支撑保障机制。

2. 统筹城市与农牧区规划,实施城镇及新型村庄建设工程,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鄂尔多斯市根据农牧业经济“三区”发展规划及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要求,通过实施城镇及新型村庄建设工程,统筹城市规划与农牧区规划,既着力发展城镇,增强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又积极加强农村各项建设,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在城镇体系建设方面,一是推进城市核心区建设。将东胜区、康巴什新区、阿镇三个组团建设成为集聚百万人口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构筑成为人口、产业和要素集聚地,打造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引擎。二是推进副中心城市建设。将树林召、薛家湾分别打造成综合型城市和新型工业城市,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提供重要支点。三是推进重点镇建设。将14个重点镇分别打造成综合型、产业型、特色旅游型城镇,使其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手。四是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加强各类园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园区综合承载力,实现产业集聚与城镇建设、产业布局与人口分布有机结合。在新型村庄建设方面,在空间布局上,以镇区、较大的村为中心,大力推进村庄整合,围绕“半小时经济圈”进行规划建设。其中,优化开发区是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限制开发区是新牧区建设的主战场,禁止开发区的人口全部退出,不再安排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项目。新型村庄建设以新的产业布局为依托,集中规划建设集水、电、路、讯、医疗、教育、文化和社区服务于一体的中心集镇、中心村、居民点,使农牧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相同的生活质量与公共服务。

3. 积极开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区发展条件。按照优化生产力和人口布局的要求,鄂尔多斯市着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建设,积极推进与农牧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农田水利、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变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积极推进安全饮水和水源地工程建设、推进水权转换与节水改造,大力引进、推广先进节水设备、技术和管理方法。规划到2012年,新建饮水安全工程196处,水源工程567处,农牧区的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提高到0.5-0.6,彻底解决农村牧区饮水不安全问题。在交通体系建设上,计划到2012年,全市共建铁路项目23项,基本形成“三横四纵”铁路网主骨架,实现旗旗通高等级公路,公路通村率达到100%,油路通村率达到55%以上。此外,还将加快城网、农网和新农村电气化、信息化建设,彻底解决无电户,建成覆盖全市的宽带信息网络,推进数字化城乡环保、数字化农田水利,以及农牧业自然灾害防控等工程建设。

4. 通过实施现代农牧业及产业化发展建设工程,促进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鄂尔多斯各地把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力争通过调整优化农村牧区经济结构,努力使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再上一个新台阶。《方案》对此提出了三大重点任务:一是现代农业建设。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和设施农业建设,进行高质量土地整理,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推广应用农田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新品种及配套栽培、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等技术措施,推行现代化的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动农牧业生产向水土条件较好地区集中布局,推动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二是现代畜牧业建设。包括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户建设、无定河肉牛基地建设、沿黄河肉羊基地建设。通过肉牛、肉羊繁育、育肥及服务体系建设,使无定河流域肉牛基地养殖规模达到20万头,沿黄河流域肉羊基地年规模饲养量达到150万只,形成相应规模的交易、加工能力。三是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建设。通过鼓励发展林沙、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各类产品的收购、加工、运输等相关产业,构筑起以现代龙头企业为引领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5. 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鄂尔多斯市在推进城乡统筹的过程中,始终着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家园。其着重点:一是积极开展生态自然恢复区建设。《方案》规划到2012年,全部完成4.44万km2生态自然恢复区建设,力争每年完成1万km2的建设任务,禁止开发区农牧业人口全部退出。二是按照“多采光、少用水、高科技、高效益”的基本要求,积极发展林沙产业。规划到2012年,沙产业实现增加值突破50亿元,建设毛乌素沙地沙生灌木、库布其沙漠沙生灌木、丘陵沟壑区乔灌木等三大原料林种植基地;打造恩格贝沙漠休闲旅游基地、杭锦旗库布其沙漠旅游基地、乌审旗沙地景观休闲旅游基地等五大沙漠旅游基地;形成高效节水设施农业、沙生植物食用及药用开发、沙漠休闲旅游等六大支柱产业。三是实施重点生态项目建设。积极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政策,组织实施国家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黄土高原生态综合治理等生态建设重点项目,确保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四是大力发展联户沼气、与养殖小区和设施农业配套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农村牧区循环经济。五是推动种养殖业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治理因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造成的污染,从生产投入品使用的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六是开展城镇、工业园区及矿区生态环境建设。在14个工业园区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建立矿区生态补偿机制,形成以“资源―产业―再生资源”为特征的循环发展模式。

6. 实施“四个一”配套工程,促进“三区”人口转移。为保证农牧民“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鄂尔多斯市在农民转移进城制度方面创新性地实施了“四个一”配套工程,即:为进城农牧民提供一套住房,使广大转移农牧民住有所居;找到一份工作,让农牧民接受技能培训,彻底解决农牧民“干得了”、“留得住”的问题;落实一份社保,在自愿基础上,争取将全部进城转移农牧民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体系、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及城镇无业居民医疗保险体系;发放一份补贴,对禁止开发区转移出来的农牧民和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工矿区的转移农牧民发放生活补贴,连续发放5年。同时,把进城农牧民纳入城镇住房总体规划和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每年规划建设一批精品移民小区,从2008年开始用7-8年时间逐步解决进城农牧民住房问题。这对于保障农牧民的基本生活和就业,实现城乡统筹的和谐推进提供了坚强的民生保障;也对全国各地如何解决进城农民住房问题具有参考价值。

7. 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鄂尔多斯市围绕城乡市场一体化建设目标,通过加强农村牧区流通业的连锁化、网络化建设和要素市场的规范化、服务多样化建设,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主要举措包括:一是打造城乡双向商品流通网络。通过鼓励有实力的商贸龙头企业采取“市级配送企业+旗区配送中心+乡镇超市(农家店)”的市、旗、乡三级互动或“旗区配送企业+乡镇超市(农家店)”的旗、乡两级互动营销模式,将销售网络延伸到农村牧区;在全市农畜产品主产区和主要集散地加快建设重点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同时鼓励和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建设农资和农村消费品市场。二是加快农村牧区金融市场建设。推进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造,成立鄂尔多斯市农村商业银行;设立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并深入农村牧区开展业务。

8. 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鄂尔多斯市通过强化政府社会发展职能,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和财政对城乡公共服务投入的长效增长机制,统筹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公共服务领域的范围,促进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鄂尔多斯市在自愿的基础上,把进城转移农牧民全部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养老保险以及城镇无业居民医疗保险体系,对实现稳定就业的转移农牧民,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体系。特别是在推进农牧民养老保险方面,创新性地将个人缴费与收入水平和年龄挂钩,规定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缴费基数、每3年调整一次;同时,对不同年龄段参保人员的缴费年限作出不同规定,未到龄的按年缴费,已到龄的或到龄时缴费不足15年的,一次性补齐至15年;到龄人员年龄每增长1岁,缴费年限降低1年,最低不得低于5年,75周岁以上农牧民和城镇居民免缴费。这为解决如何将进城农牧民纳入城镇社保体系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鄂尔多斯市统筹城乡的普适价值

透过现象看本质,贯穿鄂尔多斯市统筹城乡发展实践和政策创新全过程的精髓在于以下几点:

1. 将统筹城乡发展与推进生态建设和人口转移紧密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鄂尔多斯市8.7万km2国土面积中,存在“两个48%”: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占48%,干旱硬梁和丘陵沟壑占48%。土地贫瘠、沟壑纵横、干旱少雨以及“十年九旱、灾害连年”是最基本的市情。鉴于此,鄂尔多斯提出实施“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战略,将统筹城乡发展与推进生态建设和人口转移紧密结合,把全市农牧区划分为农牧业优化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三类主体功能区域,并根据生态环境和农牧业资源的承载能力以及发展潜力,制定实施不同的区域评价体系和科学合理的人口转移政策,逐步把自然环境和农牧业生产条件恶劣地区的农牧民转移到城镇、工矿区和非农产业,减轻生态环境和生产资源的压力,促进农牧区生态修复。通过农牧民退出农牧区、转向城市,实现城市更加繁荣、农民得到实惠以及生态保护的目的。这是该市区别于其他地区统筹城乡实践的最大特色,也是一大创造。

2. 通过工业带动农牧业、城市支持农牧区,保障边缘群体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很快,经济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但该市经济结构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资源型产业占很高比重。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占比达到58.3%,比全国平均水平(48.6%)高出近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又以煤炭等资源开采和加工业为主。二是大企业占很高比重。该市第二产业以大型企业为主,呈现“大煤田、大煤电、大化工、大循环”格局。虽然全市煤炭产量从2000年的2679万t迅速增加到2008年的2.4亿t,但地方煤矿从1901座压缩到276座。产业的资本密集度高,普通劳动力参与率低;产业的资本门槛高,小规模投资者难以进入。这两个特征共同决定了该市经济是“富财政、富央企”经济,而不是“富农村、富百姓”经济。鄂尔多斯市通过工业带动农牧业、城市支持农牧区,实现公共财政覆盖“三农三牧”,让资源财富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当地百姓,特别是农牧民。

3. 通过培育新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作为资源富集地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统筹城乡的关键支撑。[2]鄂尔多斯在资源财富增长势头正盛之际没有迷失自我,而是借鉴其他资源富集地区经济转型的经验和教训,规划建设了一批装备先进、技术领先、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大型工业基地,并按照“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六高的思路大力培育新产业,构筑起“大煤田、大煤电、大化工、大循环”四大产业体系,工业发展进入新阶段,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这为持续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支撑。

4. 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建设,让经济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城乡各群体。作为经济迅速增长的地区,如何同步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特别是如何着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关系全局的战略性课题。[3]鄂尔多斯市秉持“财富共创、成果共享、和谐共建”的发展理念,在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长的同时,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建设,让经济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城乡各群体。近年来,全市在社会事业方面累积投入近百亿元,建设了一大批公共基础设施,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在教育方面,早在2004年就率先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目前正在推行12年免费教育;在医疗卫生方面,2005年率先推行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每个乡镇建立一所标准化卫生院;在社会保障方面,2005年率先推行农牧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8年率先推行农牧民养老保险制度;在就业方面,对农牧民全部实行免费技能培训。这些做法,不仅促进了经济与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而且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四、进一步推进鄂尔多斯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建议

(一)建议国家和自治区进一步支持鄂尔多斯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

虽然鄂尔多斯市具有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的良好条件,但与持续性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所需要的后续资金以及必须破除的体制障碍相比,仍需要中央和自治区政府在资金筹措上给予更优惠政策,在体制创新上允许先行先试。

1. 支持鄂尔多斯市进行农牧区土地经营权和农牧民住房抵押。目前,附属于城镇居民和农牧民身份之上的权益差异,使得农牧民在生产发展上处于先天劣势。就信贷担保机制而言,同样的财产,如住房等,城镇居民可用作贷款担保,农牧民住房却不具备这一功能;农牧民拥有土地经营权,却仍面临缺少有效抵押物品的尴尬局面,致使农牧民创业、农牧业发展缺少金融支持。[4]鉴于此,建议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支持鄂尔多斯市进行农牧区土地经营权和农牧民住房抵押,让农牧民与城镇居民一样享有同等物权,确定农牧民对土地的财产权以及合法流转的权利。

2. 支持鄂尔多斯市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制度创新。建议支持鄂尔多斯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准备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准备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和城市建设用地增加挂钩制度,最终达到增加耕地的有效面积、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和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的。[5]新增城镇建设用地通过招拍挂所获收益,全部用于农牧区土地整理、房屋拆迁、新型村庄建设以及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3. 支持鄂尔多斯市征收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基金。随着鄂尔多斯市煤炭开采规模的逐年加大,大量社会问题日趋凸显,诸如耕地质量退化、耕地面积减少、开采塌陷区形成、丘陵沟壑区或沙地生态破坏严重、地下水位下降、环境污染、基础设施遭到破坏等,可是这些高昂的社会成本未能在现有煤炭资源税费中得到体现。建议内蒙古自治区支持鄂尔多斯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制定合理的标准开征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基金,用于农村牧区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

4. 支持鄂尔多斯市涉农项目建设。在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鄂尔多斯市规划实施的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基地、肉牛肉羊基地、草原畜牧业示范户等现代农牧业项目,农牧区沼气、饮水安全、通乡(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提高农牧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等项目,与国家、内蒙古自治区投资方向完全相吻合。建议国家、内蒙古自治区在各类项目资金安排上给予鄂尔多斯市适当倾斜,充分发挥国家、自治区投资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引导作用。

5. 支持鄂尔多斯市建设部级生态能源与现代化工基地。鄂尔多斯市作为资源特别富集、产业相对单一的地区,能否成功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不仅事关地区经济总量能否持续增长,而且直接关系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格局能否长期维持下去。建议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在今后的能源重化工项目安排布局中继续对鄂尔多斯市予以支持,并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将鄂尔多斯市建设成为部级生态能源和现代化工基地,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为长期推进鄂尔多斯城乡协调发展提供持续支撑。

(二)建议鄂尔多斯市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提升统筹城乡水平

1. 审慎处置进城落户农牧民的承包土地和宅基地。目前,鄂尔多斯市仍把放弃宅基地使用权和流转承包土地与转移进城农牧民享受城镇社会保障待遇挂钩。建议鄂尔多斯市把转移进城农牧民享受城镇居民同等权益与承包土地流转10年以上的要求脱钩;对优化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农牧民腾退出来的宅基地,如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充分保障农牧民对土地增值的分享。

2. 全市统筹安置农牧业转移人口。按照目前的规划和工作思路,各旗区的农牧业转移人口,由各旗区负责安置。但各旗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潜力不同,对转移人口的接纳和消化能力差异也较大,实行统一的政策和标准对经济实力较差的旗会带来较大资金压力。建议在全市范围内按照城镇体系规划,将农牧业转移人口相对集中地安置在今后重点发展的城市和重点镇,研究解决跨旗安置涉及到的投资补贴力度区域差异大、土地指标调剂等具体问题。

3. 合理选择和培养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爱农业、留得住的青年农民;[6]既要对流出土地的农户予以激励,也要对流入土地的农户予以鼓励,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的资金和项目应以这些农民为覆盖重点。

参考文献:

[1]张华,王艳.转型期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研究[J].北方论丛,2006,(5):133-135.

[2]费利群,滕翠华.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研究,2009,(12):1-5.

[3]符华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J].江苏社会科学,2010,(2):99-102.

[4]李振京,张林山.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10,(5):23-25.

[5]王钟.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探索与思考[J].探索,2007,(6):170-174.

[6]高帆.中国“三农”问题的突围之途[J].学术研究,2009,(12):59-65.

Practice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on 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Chen Shibo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议篇6

创新管理监督,强化执行力度,城市提质成效明显

该局结合县政府颁布实施的《县城乡建设规划管理若干规定》、《县制止和拆除违法建设规定》和《县城乡规划区内建设用地容积率调整管理办法》等5个规范性文件,在项目论证、决策、审批、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并建立健全了相应的工作机制,有效提升了管理监督水平和履职能力。一是加强建设项目的论证审批。对重点工程的建设方案、土地征收、拆迁安置进行反复论证,依法审批了丽水山庄、中心嘉园、新外滩、原五中地块、内环路、迎宾大道、规划展示馆、电力调度大楼、移动公司等规划建设方案,保障了项目顺利推进。在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过程中,该局坚持统一规划、节约用地、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年共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9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354件,批准用地面积2800亩,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489件,批准建筑面积91.5万平方米。二是拓展建设项目的管理深度。年,该局按照《县城乡规划区内建设用地容积率调整管理办法》,制定了建设用地容积率调整适用范围和调整程序的规定,深化了容积率审批和调整的管理。同时,在建设项目的论证和审批中增加了建筑立面造型和色彩的审批要求,突出了开发小区基础配套的管理,有效提升了城乡建设品位。三是推行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为进一步规范规划审批和变更程序,2009年联合相关部门单位成立了县城乡规划委员会,建立了专业设计、公众参与、专家评审、领导决策的规划编审工作机制,健全了审批规划项目和重大行政执法的民主审议工作制度,共召开县规委工作会议13次,研究审议城乡规划重大项目80余项。四是强化规范高效的执法监察。对规划监管实行精细化管理。健全了规划执法巡查片区责任制和建设项目批后跟踪监管制度,制定了《违法建设处罚标准》,切实规范了行政执法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实施了《双休日、节假日规划执法值班制度》,在巡查上做到了全天候,全方位,及时有效地将违法建设制止在萌芽状态。加大了对违法建设的查处力度,全年共完成现场核查225件,下达停工通知书173件、行政处罚决定46件,调解各类建设纠纷57起,沿江大道、攸州大道、长鸿路、攸州公园等16处违法建设共计建筑面积1800余平方米,确保了规划的全面准确实施到位。

统筹镇村规划,协调城乡发展,城乡一体进程加速

该局以城乡同步发展为指导思想,积极开展镇村规划建设的专项研究,编制各类规划,挖掘内涵,体现特色,在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对镇村同步统筹规划建设。一是加大城乡规划统筹力度。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加快提升城乡空间发展布局规划,注重乡镇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已完成10个乡镇的总体规划编制的基础上,年又启动了鸾山、柏市、湖南坳、大同桥等4个乡镇镇区总体规划编制,切实加大编制力度,推进城乡规划全面覆盖。二是提升城乡规划管理水平。以健全的管理体系确保城乡规划工作顺利开展,推动城乡建设有序实施。为落实《城乡规划法》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的要求,全县所有乡镇都组建了独立的规划管理和监察队伍。为切实提高管理实效和工作水平,提高乡镇规划管理人员业务素质,5月份组织举办了全县乡镇规划管理人员培训班,并为各乡镇规划管理办公室配备了工作电脑。三是强化城乡规划制度建设。为规范城乡规划监督管理行为,确保城乡规划严格执行,年5月该局报县政府批准颁布实施了《县乡镇规划管理办法(试行)》,科学设定了乡镇规划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明确了办事规则,切实加强了镇村规划监督管理,保障规划严格准确实施,对城乡规划违法违章建设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紧扣重点工作,助推“三大战役”,规划服务全面提质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议篇7

一、 对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研究

(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协调;(二)城镇人口与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三)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四)在空间布局上实现大中小城市与各具特色城镇的协调发展;(五)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永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

二、对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的研究

(一)城乡土地置换的“农转非”模式。这一模式提供了城镇化与农业人口转移的可行路线图:在农地确权的基础上,以土地指标交易带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大集体土地流转,推动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促进城镇化与农业人口转移。

(二)就业导向的就地型城镇化模式。在逐步引导农民流转耕地、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同时,通过产业发展规划来进行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安置,之后再考虑新型城镇的规划与建设。

三、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辩证关系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

只有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才能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互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互惠,进而实现城乡统筹的一体化发展。

1、新型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城镇化,能够有效带动和引领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转移和产业升级,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2、新型城镇建设可以消灭城乡差别、促进城乡一体化。(1)新型城镇的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市场化,城镇为农民提供市场及多功能的服务。(2)新型城镇是区域商品、技术、人才、资金、信息、金融的中心,可以驱动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在城乡之间的双向交流,促进科技向农村、农业的渗透,把城市和农村形成一个整体。

3、新型城镇化能够提高农民素质。新型城镇所昭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对农民群众有直接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吸引力。

(二)城乡二元分割影响和制约着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造成了城乡分离,限制了劳动力、资金、物资、信息和技术等各种要素的顺畅流动,城市文明也不能向农村推广和普及,大大延缓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1、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的不完全城镇化。

农民失地却难以在城镇就业、或即便实现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的同时却难以实现身份转变的名义城镇化与实际城镇化差异。

2、农民主体地位被忽略的被动城镇化。

在土地整理与城乡建设用地时,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性拆村并居的农民被上楼,但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化。

四、 以新型城镇化来引领城乡统筹发展

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然而,在原有体制框架下,孤立地进行城市和乡村建设,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

(一)基于户籍制度问题的政策建议

我国的户籍制度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劳动就业、子女教育、住房等制度,造成了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因此必须做到:

1、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能够逐步地在城镇就业、落户,享受到与城市户籍居民身份统一、权利一致、地位平等的公共服务和权益保护,实现社会身份的真正转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经济社会发展权益。

2、尽快把进城农民纳入所落户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进城农民与所在城市户籍居民统一、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并把进城农民全部纳入到所落户城市的就业、失业统计范围,共享就业指导和服务。

(二)基于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建议

进城农民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就业技能偏低等原因面临着同工不同酬、工资拖欠等问题,其社会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因此,必须全面提高城市的社会保障水平。

1、要加强城乡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劳动性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力度,鼓励扶持自主创业,确保就业形势稳定。2、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作用,积极为进城农民中的困难家庭、特殊家庭购买公益性就业岗位,确保这些家庭能够有人就业,有基本稳定的生活经济来源。不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并做到应保尽保。3、整合资源,加快建设城乡敬老院、学校,扩建城乡医院,为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同等化奠定基础。4、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深入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实现医疗保障全覆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大病救助水平。

(三)基于公共服务问题的政策建议

城乡之间存在教育、医疗服务、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不均等问题,拉大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的差距。因此,必须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1、 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平等交换。 2、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解决好农民向小城镇聚集的基本条件。3、创新居民社区建设。对农村社区,要重点抓好规范提升,充实服务内容,推进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向社区转移,建设集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实现农民生活方式城镇化。

(四)基于生态文明问题的政策建议

坚持以生态理念引领科学发展,将生态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每一个领域。

1、规划农村生态建设示范区和生态建设示范村,推动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全力打造生态之市、宜居之城、养生之地。

2、深入挖掘独具特色的城乡区域文化,把历史、园林、旅游、休闲等多种元素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发展之中。(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段应碧.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3):15-21

[2]王 瑾.城镇化建设对城乡统筹的促进机理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1):47-56

[3]朱宝树.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的综合改革[J]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9(3):34-45

[4]赖 明.城乡统筹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J]建设科技.2012(12):29-44

[5]陈锡文.统筹城乡发展方略[J].财经杂志.2008(5):7-23.

[6]毛丹,秦学.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实践及其对乐山的启示[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0(3):55-67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议篇8

加快发展乡村产业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2018年4月11日至13日,在海南考察时强调

 

要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精心选择产业项目,确保成功率和可持续发展。要把群众受益摆在突出位置,从产业扶持、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方面出台政策,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020年5月11日至12日,在山西考察时强调

 

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2017年12月12日至13日,在江苏徐州市考察时强调

 

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2018年3月8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2015年1月19日至21日,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

 

希望乡亲们坚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保护好生态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在浙江考察时强调

 

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持战略定力,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复。

 

——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深化农村改革

 

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要抓紧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2016年4月25日,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

 

要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

 

——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浙江省15年间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多次讲过,农村环境整治这个事,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搞,但标准可以有高有低。要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2018年4月,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要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抓好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要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加强分类指导。

 

——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

 

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我们一开始就没有提城市化,而是提城镇化,目的就是促进城乡融合。要向改革要动力,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要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018年9月21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

 

——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

 

——2019年3月8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议篇9

从1992年的《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到现在的《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城市”变成了“城乡”,字之差,却有千壤之别。北京市社科院城市所所长黄序认为,“城市规划”变为“城乡规划”,将中心城,新城、乡镇发展规划全部统一到城乡发展之中,突破了原来的城市规划侧重于规划市区的发展,强调了中心城和郊区共同发展,将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城市体系建设中,是北京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突出城乡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规划先行。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基本完成后,郊区新城,乡镇和村级规划的制订和修编势在必行。据记者了解,到2008年,有关部门已经编制完成了11个新城规划(2005-2020年),10个远郊区县村庄体系规划和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2012年),完成了《北京市村镇集约化治污规划(2008年-2020年)》、《北京市村镇集约化供水规划(2008年-2020年)》等批专项建设规划。

按照本次城乡规划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各类城乡规划应当在上层次城乡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中心城和新城规划,在中心城和新城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乡和镇的规划,在乡和镇规划的基础上编制村庄规划,在相关城多规划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编著特定地区的规划和专项规划,补充深化有关内容,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相衔接,中心城和新城、乡和镇应当编制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规划实施的需要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黄序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按照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应该统筹中心城区和郊区共同发展,破除城乡壁垒,谋划整体布局,统筹整台城乡各种资源,推进城市空间和产业布局的合理调整和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农村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对于北京经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黄序说,城乡规划条例将中心城规划新城规划 乡镇规划全部纳入城乡规划之中,按照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的总体要求,站在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角度,统筹全市城乡发展规划,对于指导全市空间布局和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城乡协调发展很重要。

明确指导原则

与原来的《城市规划条例》相比,城乡规划条例明确了指导原则。

城市规划第三条规定,北京市国家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北京城乡规划和建设应当依据城市性质、体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工作服务,为国家的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要求。

城乡规划条例第四条规定,本市城乡规划和建设应当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创造人居和发展的良好条件,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统筹区域发展,推定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合理规划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套,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园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就城乡规划和建设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五个统筹”原则等要求做出规定。

同时第五条规定增加了,“城乡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互衔接、协调一致”。经修改后,上述两条与条例第三条和有关城市性质和“四个服务”要求的规定、第六条有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的规定构成了对城乡规划和建设直到原则和总体要求的全面规定。

黄序认为,《城乡规划条例》的指导原则体现了“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创造人居和发展的良好条件,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合理规划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在古都保护方面,强调了保护功能,突出了尊重北京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

着力点在土地管理和利用

规划落地最终要落实在土地利用和管理上。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议篇10

做好城镇建设工作,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要完成今年的建设工作任务,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正视困难,迎接挑战,在思想观念上,把握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认清形势,增强责任感。今年,省、市建设工作会议已经召开。在全市建设工作会议上,县政府与市政府签订了20*年建设工作目标责任书。责任书共有3大项,26小项,其中,对市委、市政府重点考核的七项指标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年初,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县委、县政府确定今年为城市建设年,“165”工程中,10件实事涉及城建的有2项,60项重点工程涉及城建的有8项,5个新高潮包括掀起城市建设新高潮。安排这样的工作任务,充分说明了县委、县政府对城建工作的重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加强城建工作的力度。今年的城建工作,任务艰巨,我们必须对此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其次,要正视不足,增强紧迫感。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城乡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但实事求是的讲,城市建设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一是城乡基础设施承载力不强,表现为总量偏低、产品和服务质量不高,特别是城市建设精品少、亮点少,特色不明显,魅力不突出。二是城建投融资理念陈旧,改革开放的步子迈得不大,经营城市的方法不多,资金筹措的渠道还比较狭窄,导致城镇化推进速度不快。三是城市绿化美化水平不高,城市绿化总量不足,绿化布局不均衡,特别是城市中心区绿量偏少;城市街景比较混乱,广告牌匾档次不高,城市美化水平亟待提高。四是少数单位和个人无视城建有关法律法规,自主开发、盲目开发、无序开发房地产,影响十分不好。五是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还在探索,城市体制改革步伐缓慢,发展活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城市管理回潮反复现象时有发生,市容、环境卫生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地认识。

第三,要统筹协调,增强全局意识。建设工作不仅仅只包括城市建设,还包括村镇建设。我县是农业大县,城镇发展相对滞后。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城市建设和村镇建设是全县城建工作一盘棋,不可偏废。城乡建设管理部门,要把村镇建设作为今年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精心筹划,全盘考虑。各乡镇要立足全县建设工作大局,切实加大村镇的建设力度。当前,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确保城市建设与村镇建设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二、突出重点,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全县城乡建设的新局面

20*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20*年各项建设工作,对于建设山西省经济强县,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讲,20*年,全县建设工作要重点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城市规划管理要有新进展。今年,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将城乡规划仅仅当作建设规划的偏面做法,切实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体现战略性、全局性和综合性。无论是县城近期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还是汇丰路、城中村改造,22个新农村重点推进村规划,都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必须坚持高水平编制规划。对于涉及全局性和有重要意义的规划,比如,汇丰路、县城集中供气、供热、生态绿化等,都要采取招标方式,邀请高水平的规划单位参加,确保一流的设计水准。二是必须强化城乡规划实施管理。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该退的退,该让的让,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另行更改。三是必须加大规划监察力度。规划部门要认真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对违反城乡规划的建设行为,要依法从重从严处罚。对督查、把关不严,工作失责的有关人员,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2、城市管理要有新机制。城市管理关系到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对外形象,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重大。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管理的重要意义,把城市管理作为一项重中之中来抓紧抓好,认真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创造整洁优美的县城环境。今年,必须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建立责任明确、责权利统一的管理体制,避免出现推委扯皮、管理脱节、效率低下等现象。二是要创新思维,灵活运用多种手段抓好城市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综合运用市场、行政、法律、文化等多种手段,通过管理、服务、疏导、规范等方式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城市管理走上良性互动的发展轨道。三是要狠抓队伍建设,加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力度。一方面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坚持政务公开,进一步完善执法监督制度,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乱搭乱建、乱停乱放、乱写乱画、乱摆摊点等严重影响城市环境秩序违章现象的整治力度,严管重罚,为市民安居和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容环境。

3、建设事业改革要有新作为。城市建设必须有大量的资金作支撑,而我县财政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完全靠财政资金搞城市建设势必会影响城市发展的进程。因此,我们要善于谋划,拓宽渠道,将市场机制运用到城市建设、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开辟建设资金的新来源,变无钱为有钱,变亏钱为赚钱。要加强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健全土地供应的市场配置机制,全面推行统一征地和统一收购储备制度,政府集中统一供地,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控制建设用地的供应渠道,为城市建设提供用地保障,积累建设资金。对于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适宜市场化运作的领域和项目,要全面推向市场,逐步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模式多样化的新型建设经营机制。要深化市政行业改革,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推进公用事业改革,加强管理,减少亏损,增加积累和盈利,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4、工程建设管理要上新台阶。我们要以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监督工作,全面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规范建设市场秩序。要重点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要严格把好资质审查关。坚决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工程质量责任终身制,以高水平的建设队伍打造高水平的工程质量。二是要严格依照基建程序进行建设。每个工程建设,从项目立项、设计、施工图审查,到施工招标、监理、验收,每个环节都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基建程序,严禁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对于未严格履行基建程序和申报手续不齐的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坚决不予批复。违法违章擅自开工建设的,要依法予以停工,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三是要严格落实督查奖惩制度。要加大对施工现场的检查力度,防止出现工程质量问题,消除各种安全隐患。

5、生态绿化要有新面貌。今年,市政府下达我县城区新增绿地面积8.7万平方米,我们要做好、做精、做大绿化这篇文章,增强城市“绿肺”功能,改善我县城区的生态人居环境。我们要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大力推进企业、厂矿、学校、机关、庭院和住宅小区绿化工程,形成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绿起的良好局面。生态绿化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坚持多种多样、成片成线、易于管养、降低成本的原则,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宜藤则藤,增加城市绿量,确保全县城区绿化覆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

6、小城镇建设要有新变化。小城镇是连接城乡的桥梁纽带,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我们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按照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原则,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城乡建设管理工作和各乡镇要有选择地建设一批新农村示范工程,提升我县重点小城镇的产业集中和人口聚集功能,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的现代城镇体系;要加强新农村村容整治,引导和推动农村地区逐步实现居住社区化、厕所水冲化、厨房燃气化,努力达到村容整洁、村风文明的目标。

三、加强领导,改进作风,切实加强城建队伍建设

新形势、新任务,给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课题、更高的要求,全县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站在全局的、战略的高度,面对机遇,迎接挑战,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磨练自己,完善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真正把城建队伍打造成一支群众满意、领导放心的队伍,一支敢打胜仗、能打胜仗的队伍。

1、着力打造务实型城建。今年,全县建设工作目标已敲定,思路已清晰,各项措施已十分具体,建设部门要发挥好县政府“参谋助手”的作用,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对城建工作倾斜,为城建工作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正确把握加强城市建设管理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对每项任务都要定责任、定人员、定进度,全方位跟踪,快节奏推进,真正形成抢先干、认真干、加压干的好作风,圆满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

2、着力打造法治型城建。城市建设管理政策性强、影响面广,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建设部门一定要严格执行政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阳光操作,对在城市建设重点工程涉及的房屋拆迁等问题,要按照法定程序,依法实施拆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和社会不安定因素。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议篇11

做好城镇建设工作,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要完成今年的建设工作任务,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正视困难,迎接挑战,在思想观念上,把握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认清形势,增强责任感。今年,省、市建设工作会议已经召开。在全市建设工作会议上,县政府与市政府签订了20__年建设工作目标责任书。责任书共有3大项,26小项,其中,对市委、市政府重点考核的七项指标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年初,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县委、县政府确定今年为城市建设年,“165”工程中,10件实事涉及城建的有2项,60项重点工程涉及城建的有8项,5个新高潮包括掀起城市建设新高潮。安排这样的工作任务,充分说明了县委、县政府对城建工作的重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加强城建工作的力度。今年的城建工作,任务艰巨,我们必须对此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其次,要正视不足,增强紧迫感。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城乡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但实事求是的讲,城市建设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一是城乡基础设施承载力不强,表现为总量偏低、产品和服务质量不高,特别是城市建设精品少、亮点少,特色不明显,魅力不突出。二是城建投融资理念陈旧,改革开放的步子迈得不大,经营城市的方法不多,资金筹措的渠道还比较狭窄,导致城镇化推进速度不快。三是城市绿化美化水平不高,城市绿化总量不足,绿化布局不均衡,特别是城市中心区绿量偏少;城市街景比较混乱,广告牌匾档次不高,城市美化水平亟待提高。四是少数单位和个人无视城建有关法律法规,自主开发、盲目开发、无序开发房地产,影响十分不好。五是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还在探索,城市体制改革步伐缓慢,发展活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城市管理回潮反复现象时有发生,市容、环境卫生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地认识。

第三,要统筹协调,增强全局意识。建设工作不仅仅只包括城市建设,还包括村镇建设。我县是农业大县,城镇发展相对滞后。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城市建设和村镇建设是全县城建工作一盘棋,不可偏废。城乡建设管理部门,要把村镇建设作为今年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精心筹划,全盘考虑。各乡镇要立足全县建设工作大局,切实加大村镇的建设力度。当前,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确保城市建设与村镇建设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二、突出重点,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全县城乡建设的新局面

20__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20__年各项建设工作,对于建设山西省经济强县,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讲,20__年,全县建设工作要重点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城市规划管理要有新进展。今年,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将城乡规划仅仅当作建设规划的偏面做法,切实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体现战略性、全局性和综合性。无论是县城近期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还是汇丰路、城中村改造,22个新农村重点推进村规划,都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必须坚持高水平编制规划。对于涉及全局性和有重要意义的规划,比如,汇丰路、县城集中供气、供热、生态绿化等,都要采取招标方式,邀请高水平的规划单位参加,确保一流的设计水准。二是必须强化城乡规划实施管理。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该退的退,该让的让,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另行更改。三是必须加大规划监察力度。规划部门要认真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对违反城乡规划的建设行为,要依法从重从严处罚。对督查、把关不严,工作失责的有关人员,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2、城市管理要有新机制。城市管理关系到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对外形象,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重大。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管理的重要意义,把城市管理作为一项重中之中来抓紧抓好,认真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创造整洁优美的县城环境。今年,必须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建立责任明确、责权利统一的管理体制,避免出现推委扯皮、管理脱节、效率低下等现象。二是要创新思维,灵活运用多种手段抓好城市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综合运用市场、行政、法律、

文化等多种手段,通过管理、服务、疏导、规范等方式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城市管理走上良性互动的发展轨道。三是要狠抓队伍建设,加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力度。一方面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坚持政务公开,进一步完善执法监督制度,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乱搭乱建、乱停乱放、乱写乱画、乱摆摊点等严重影响城市环境秩序违章现象的整治力度,严管重罚,为市民安居和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容环境。

3、建设事业改革要有新作为。城市建设必须有大量的资金作支撑,而我县财政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完全靠财政资金搞城市建设势必会影响城市发展的进程。因此,我们要善于谋划,拓宽渠道,将市场机制运用到城市建设、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开辟建设资金的新来源,变无钱为有钱,变亏钱为赚钱。要加强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健全土地供应的市场配置机制,全面推行统一征地和统一收购储备制度,政府集中统一供地,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控制建设用地的供应渠道,为城市建设提供用地保障,积累建设资金。对于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适宜市场化运作的领域和项目,要全面推向市场,逐步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模式多样化的新型建设经营机制。要深化市政行业改革,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推进公用事业改革,加强管理,减少亏损,增加积累和盈利,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4、工程建设管理要上新台阶。我们要以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监督工作,全面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规范建设市场秩序。要重点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要严格把好资质审查关。坚决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工程质量责任终身制,以高水平的建设队伍打造高水平的工程质量。二是要严格依照基建程序进行建设。每个工程建设,从项目立项、设计、施工图审查,到施工招标、监理、验收,每个环节都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基建程序,严禁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对于未严格履行基建程序和申报手续不齐的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坚决不予批复。违法违章擅自开工建设的,要依法予以停工,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三是要严格落实督查奖惩制度。要加大对施工现场的检查力度,防止出现工程质量问题,消除各种安全隐患。

5、生态绿化要有新面貌。今年,市政府下达我县城区新增绿地面积8.7万平方米,我们要做好、做精、做大绿化这篇文章,增强城市“绿肺”功能,改善我县城区的生态人居环境。我们要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大力推进企业、厂矿、学校、机关、庭院和住宅小区绿化工程,形成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绿起的良好局面。生态绿化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坚持多种多样、成片成线、易于管养、降低成本的原则,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宜藤则藤,增加城市绿量,确保全县城区绿化覆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

6、小城镇建设要有新变化。小城镇是连接城乡的桥梁纽带,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我们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按照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原则,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城乡建设管理工作和各乡镇要有选择地建设一批新农村示范工程,提升我县重点小城镇的产业集中和人口聚集功能,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的现代城镇体系;要加强新农村村容整治,引导和推动农村地区逐步实现居住社区化、厕所水冲化、厨房燃气化,努力达到村容整洁、村风文明的目标。

三、加强领导,改进作风,切实加强城建队伍建设

新形势、新任务,给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课题、更高的要求,全县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站在全局的、战略的高度,面对机遇,迎接挑战,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磨练自己,完善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真正把城建队伍打造成一支群众满意、领导放心的队伍,一支敢打胜仗、能打胜仗的队伍。

1、着力打造务实型城建。今年,全县建设工作目标已敲定,思路已清晰,各项措施已十分具体,建设部门要发挥好县政府“参谋助手”的作用,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对城建工作倾斜,为城建工作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正确把握加强城市建设管理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对每项任务都要定责任、定人员、定进度,全方位跟踪,快节奏推进,真正形成抢先干、认真干、加压干的好作风,圆满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

2、着力打造法治型城建。城市建设管理政策性强、影响面广,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建设部门一定要严格执行政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阳光操作,对在城市建设重点工程涉及的房屋拆迁等问题,要按照法定程序,依法实施拆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和社会不安定因素。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议篇1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总理最近就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了全面论述,提出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实施区域供水就是我们建设领域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工作体现。

城市供水设施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直接影响到工业生产,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经过“八五”“九五”两个五年计划,我省城市供水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城市供水设施能力基本满足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但是,随着我省城市化、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供水基础设施新的矛盾逐渐显现:一是供水水源受到污染。沿江五市由于得天独厚的条件,直接从长江取水,水源条件好,供水水质优。但是大部分县(市)和乡镇供水以内河水或者地下水为水源,由于污染严重,多数水源地水质变差,有的甚至成为—类,不能作为饮用水水源,供水水质不能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二是局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地面沉降日趋严重,地质灾害随时可能发生。据省国土资源厅对盐城、*、泰州地区进行的地面沉降观测结果,从如东到海门、启东沿海一带,累计沉降已达毫米,*城区目前每年以—毫米的速率继续下沉,地面沉降形势不容乐观,如不及时防治,有可能重蹈苏锡常地质灾害之覆辙,严重危害重大基础设施,危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部分地区因过量开采地下水,还导致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发生咸化。三是沿江取水口多而散,岸线资源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据不完全统计,长江现有各类城市供水和企业自备水源取水口个,规模从到万吨日不等,取水口多而分散,一些企业搞小而全,既不利于长江岸线的合理利用,又不利于水源地水质的保护,长江岸线资源浪费严重。四是城乡供水各自为政,不能适应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各地在水厂建设中各自为政,缺乏统筹规划及与其相适应的管理机制,造成了重复投资,特别是乡镇自来水厂建设,一镇一厂,甚至一村一厂,城镇供水的小而全,行政区划的人为分割,造成供水基础设施不能共建共享,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不能适应现代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五是城乡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差。镇村居民生活用水大部分都是由当地乡镇小水厂供水,水源条件差,企业规模小,管理和技术基础薄弱,生产设施陈旧,成本高,水质、水压不达标,管网漏失率高,农村供水普及率低,政府和群众都不满意。

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解决城乡供水基础设施出现的新的矛盾,我们应当大力发展区域供水。

实施区域供水,是推进城市化的需要。城市化战略是我省五大发展战略之一,加快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提高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举措。自全省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以来,我省的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年底,我省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在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化步伐将明显加速,每年将以个百分点增长,城市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对我们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化首先要求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我省城镇体系规划和“三圈五轴”规划已经完成,为我省的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城镇空间结构规划的蓝图。《苏锡常地区区域供水规划》、《苏锡常都市圈绿地系统规划》和《*扬*地区区域供水规划》等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逐步构筑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构架,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基础。区域供水的实施,统筹了城乡供水事业协调发展,合理配置供水资源,可以有效解决城镇发展中供水基础设施存在的矛盾,保障城市化健康协调发展。

实施区域供水,是实施沿江开发和农村“五件实事”的需要。为进一步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两个率先”,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沿江开发战略和农村“五件实事”工程。沿江开发需要完善的城市供水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农村改水的根本目标是解决饮水的问题,让广大农村群众喝上清洁的水。因此,*扬*地区各市、县(市)要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沿江开发战略实施和加快农村“五件实事”工程步伐的高度,提高认识,突破(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行政区域的限制,充分利用长江的宝贵水资源、岸线资源和有限的建设资金,大力发展区域供水,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实施区域供水,是统筹城乡供水基础设施发展的需要。供水基础设施是城乡的生命线工程,直接关系到城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们组织开展的苏锡常地区和*扬*地区区域供水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为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的建设和沿江开发提供完善的供水基础设施。目前,广大农村地区大多依靠小城镇和村办水厂供水,规模小、水源差、成本高,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水平低下,水质得不到保障,供水基础设施薄弱。实施区域供水可以充分发挥城市基础设施的辐射作用,解决小城镇在发展中供水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实现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当地的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安全的饮用水。

实施区域供水,是提高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从新世纪开始,我省将进入全面实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阶段,新世纪的头五年,又是我省全面建设宽裕的小康社会,为率先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对生活要素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是生活质量要素的第一要求,也是小康社会最基本要求。总书记在去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指出,要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是实现人民过上小康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如果群众饮水的水质没有保障,就谈不上实现现代化。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长江优质水源,大力发展城乡区域供水,将清洁卫生的饮水送到千家万户,改善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的饮水水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实施区域供水,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城市供水的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城乡共同协调发展,要求基础设施发展的适度超前,而*扬*地区目前地质环境、内河水源质量和乡镇供水设施现状,已远远不能满足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立足长江,发展区域供水是增加*扬*地区发展后劲、提升发展水平的根本措施。区域供水设施的实施,可以突破行政区域界限的束缚,避免原来供水设施布局不合理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可以有效解决协调发展中受有限资源制约的因素,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强该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具有积极的牵引作用。

实施城乡区域供水,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既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关系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因此,*扬*地区各级建设部门要提高认识,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切实增强实施区域供水规划的责任感、紧迫感,将造福人民的实事工程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按省政府批准的规划加快实施进度。

二、明确目标,精心组织,加快区域供水实施进程

*扬*地区区域供水工程是为民造福的实事工程,当前,实施区域供水具备良好的条件:一是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态势,为实施区域供水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二是省委省政府提出沿江开发战略为规划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省政府实施农村“五件实事”工程,为区域供水向乡镇和农村地区发展创造了条件;四是国家鼓励基础设施多元化投入,为区域供水设施建设市场化运作提供了政策依据;五是前几年*扬*地区已经建成了一批以长江为水源的骨干供水设施,部分地区的区域供水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六是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争取国债资金的支持。但是也应该看到,*扬*地区区域供水规划的实施投资多、时间紧、任务重、协调难,*扬*地区各级建设部门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把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科学的精神结合起来,周密计划,精心组织,抓好*扬*地区区域供水规划的实施工作。

⒈按照省政府批准的《规划》尽快制定区域供水实施计划。《*扬*地区区域供水规划》编制经过先下而上、后上而下、几上几下,反复讨论和修改,充分听取了各市、县和各有关部门的意见,符合*扬*地区的实际。省政府已批准实施《规划》,现在的关键是抓好落实。各地要根据《规划》确定的方案和任务,结合本地实际,尽快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实施计划,研究资金筹措方案,加快实施进度。各地要服从于《规划》,细化实施计划,排出实施时序,进一步优化供水管网方案,统筹安排,加快推进区域供水设施建设。

⒉坚持市场化运作,加快区域供水实施步伐。按《规划》,到××年估算总投资亿元,到年总投资达到亿元,到年总投资达到亿元,投资大,筹资任务很艰巨。各地应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广泛吸纳包括外资和社会资本在内的各种资金,以合资、参股、控股以及等多种方式参与区域供水设施建设。要组建供水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多种形式的法人实体,负责区域供水设施的筹资、建设和运营管理。要充分调动和发挥镇村两级的积极性,同步做好进村入户管线建设。考虑到目前国内银行银根紧缩、贷款利率上调等因素,我厅正在与省财政厅筹划将*扬*地区区域供水工程打包申请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⒊用足用好优惠政策,推进区域供水规划的实施。为加快*扬*地区区域供水规划的实施步伐,省政府已决定将*扬*地区区域供水工程列为省重点建设项目,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并明确在征收的城市水处理专项费用中,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跨省辖市之间的区域供水设施建设进行补助。在苏锡常区域供水工作中,我厅与省物价局共同出台了《苏锡常地区区域供水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扬*地区可参照执行,这个《办法》在价格形成机制上,实行有利于推进区域供水的水价政策;对区域供水中新建供水设施实行保本付息、略有盈余的价格政策;供水价格实行同网同价,对乡镇及以下用户实行优惠的水价政策,暂不征缴各种规费,主要目的是要让各地利用好这个价格空间。这样既有利于乡镇供水的经营,也有利于解决现阶段乡镇供水中管网改造和建设资金。同时,各地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争取国债资金的支持,去年,我厅配合省计委,已经将该区域内的一批供水工程上报国家计委,争取国家资金的支持,各地要积极做好各项前期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入选。此外,*扬*五市也要制定有利于推进区域供水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并加大公共财政资金投入,积极扶持区域供水设施的建设,推动规划的顺利实施。

⒋结合农村“五件实事”工作,抓好进村入户管网的同步建设。各地在抓好《*扬*地区区域供水规划》实施的同时,要结合省政府农村改水实事工程工作进度,抓好进村入户管线的建设。各市、县(市、区)要根据《*扬*地区区域供水规划》确定的供水范围和内容,组织技术力量做好乡镇以下的管网规划、建设和改造,用好省、市农村改水资金,农村改水要结合区域供水组织实施。要发挥乡镇和广大受益群众、单位的积极性,加大资金筹措的力度,确保进村入户管网与区域供水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挥效益。在区域供水规划实施中,各市、县(市、区)要尽量减轻乡镇一级的负担,以便乡镇更好地集中财力抓好进村入户管线的建设。沿线乡镇政府要积极配合区域供水的实施,主动负责做好工程施工中青苗补偿、障碍清除等工作,帮助协调处理施工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⒌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和工程建设标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供水设施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安全性、可靠性方面有着特殊的要求,一旦出了质量问题,就会影响群众的生活,影响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目前乡镇供水管网的漏失率普遍很高,少数乡镇高达,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也造成供水价格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主要是乡镇一级自来水管理体制混乱,以往的施工过程中缺乏技术指导,工程质量欠佳,管网材质低劣。在实施过程中,各级建设部门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一是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抓紧做好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开工报告的审批等前期工作,纳入规划且已经审批的项目要加快建设步伐;二是项目实施中要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投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质量监督制,认真贯彻《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责任体系和质量终身负责制;三是要加强工程建设的技术指导,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指导组,加强乡镇管网建设现场管理和技术指导,确保管道工程的施工质量,降低输水过程中不应有的损耗。通过建立完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向政府交优良工程,向社会交放心工程,向群众交满意工程。

⒍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区域供水的运行模式。区域供水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各地要依靠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结合本地的特点和实际,实事求是地确定区域供水建成后的运行模式。实施区域供水与原来城市供水经营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其供水范围延伸到了乡镇,苏锡常地区已经在实践中形成了适合本地情况的运营模式。江阴市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市场化模式,采取股份制的形式建设经营乡镇管网和增压站,由受益乡镇共同投资、自来水公司技术入股参与管理,共同经营,水价实行分级趸售价格,以维护各方的利益。常熟市实行区域供水的增压站及到各镇的管道建设主要由市自来水公司负责,采取“联网、联供、联营、联管”的运行管理方式,将水输送到各镇,总表计量按统一价格批发给乡镇,各镇再向用户售水。他们的运营模式各有特色,并都取得成效。各地要从有利于组织实施,有利于减少管理层次、提高管理效率,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的原则去选择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运行模式,以促进区域供水的顺利实施。

三、团结协作,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对区域供水实施工作的领导

*扬*地区区域供水的实施工作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扬*地区各级政府要按照省政府的部署,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以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规划的实施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规划的实施进度,为*扬*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各级建设部门既是工程建设的主管部门,又是城镇供水的主管部门,在*扬*地区实施区域供水规划的过程中,要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主动与有关部门搞好合作,发挥主导作用,以保证规划实施任务按时完成。

⒈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扬*地区有关市、县政府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目标责任制。建议*扬*五市建立规划实施的领导小组,决策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区域供水规划实施工作的矛盾和问题。*扬*地区各级建设部门要高度重视规划实施的组织工作,明确一名领导具体抓,层层建立责任制,完善市对县(市)、县(市)对乡镇的考核体系和制度,将规划实施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落实专人抓好工程质量、进度,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加强现场管理和指导,确保规划的按期完成。省建设厅将按照省政府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对规划完成情况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并将检查情况及时报省政府,通报各市县政府,督促各地加快规划的实施步伐。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建议篇13

城镇化快速扩张导致了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城市和乡村发展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城乡统筹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扭转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措施。本文分析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意义,总结了江宁区城乡统筹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城乡统筹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措施,为江宁区及类似地区提供参考。

1 城乡统筹发展的意义

当前城镇化的过度扩张导致了资源大量消耗、空间过度集中、环境严重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不能再走传统的城镇化道路,亟须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1]。

城乡统筹是以城市和农村一体发展思维为指导,以打破历史和制度设计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为出发点,立足城市发展,着眼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以最终实现城乡差距最小化、城市和农村共同富裕文明为目的的一项系统工程[2]。党的“十”要求要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江宁区作为南京和苏南的重要发展区域和组成部分,在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中承担重要任务,同时江宁又是南京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基地,其城乡统筹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对于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3]。

2 南京市江宁区城乡统筹发展现状

南京市江宁区通过多年发展,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化率达到70%,形成了东山副城和汤山、滨江、禄口三大新城的区域城市体系,园街联动、城乡一体的城乡统筹发展体制基本建立。2011年,横溪、谷里、麒麟3个街道成为南京首批城乡统筹试点街镇。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 086.1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42万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560元和480元[4],全区有9个街道进入南京市镇街综合实力“二十强”,有42个村(社区)进入南京市综合实力“百强村”,石塘村和锁石村分获“中国最美村镇”典范奖和宜居奖,大塘金(双塘村)和金桥村被评为“全省最具魅力乡村”,创成25个省三星级“康居乡村”。

但江宁城乡之间在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日常消费、总体收入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比较突出。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为4.44∶55.76∶39.80,需要进一步优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 222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820元,比例为2.27∶1.00,差异显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0.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6.8%,城乡消费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3 现代农业内涵及江宁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技术装备为支撑,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确保农产品供给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实行集约化生产、产加销一体,运用先进管理方式进行管理的新型农业业态。发展现代农业切合江宁资源禀赋和地域优势,有利于深化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

截至2013年底,江宁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81.65亿元,其中农业产值49.79亿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区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15万hm2,高效农业面积达到2.15万hm2。认证无公害农产品95个、绿色食品98个、有机食品14个,“三品”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达90%以上。生物农业总产值达40.5亿元,占南京市生物农业全年总产值的37.38%。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61家,年销售收入490亿元,带动农户32.2万户实现增收致富。农业部门登记家庭农场377家,占全市登记总量的1/3。全年机播面积达3.4万hm2,机收面积3.67万hm2,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9.86万kW,拥有大型拖拉机749台,拥有联合收割机432台,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5%。

4 城乡统筹背景下江宁区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4.1 经营主体缺位现象有待进一步改善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但现在很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多为妇女和老人,不仅素质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而且数量严重不足。江宁区经济发达,拥有众多开发区,农民就业渠道广,青壮年农民往往更乐意于从事第二、三产业,大多没有继续从事家庭农业生产或农业规模经营的意愿。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但仍然难以扭转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劳动力缺乏的局面。更为严重的是,即使农业生产缺乏劳动力,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接受完义务教育后,如不能继续升学,大多数人仍选择当农民工,很少有年轻人自愿选择务农。

4.2 农技推广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农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的增产增收作用已有普遍共识。他们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渴望获得实际指导、面对面服务。在区县一级,由于农业科技人员数量不足、年龄层次普遍偏高,而且分散在不同的涉农部门,缺少有效整合,农业科技服务水平离老百姓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力量更是严重不足,街道一级很多农服中心人员由当地政府安排在其他岗位工作。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不干本行的现象普遍存在。一般每个街道农服中心仅有几名技术骨干,导致“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各级涉农部门的农业、农经、农机、农田水利、种植业、林业、水产、畜禽养殖等科技推广任务都压在少数农技人员身上。

4.3 支农资金力度亟须进一步加强

现代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近年来,江宁区农业部门加大了项目争取力度,通过项目资金引领,有力推进了粮食生产、生态农业发展,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生物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但由于投入的资金有限,扣除发给农户的各项补贴后,能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很少。农业部门没有收费项目,农业技术推广只能靠财政拔款。财政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

5 发展对策

党的“十”报告指出,各地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形势下推进江宁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既不能以牺牲农业利益为代价而发展城市化,也不能不顾城市承载能力而盲目追求城市化。如何以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为抓手,进而促进城乡统筹与现代农业的协调发展显得十分必要。

5.1 进一步加大农民培训和创业支持力度

一是继续抓好种植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科技示范户培训,切实增强他们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本领。建议充分利用农广校的平台优势,在原有培训项目基础上,积极申报各级人事、劳动、共青团、妇联等部门举办的农民培训项目。同时积极创新培训方式,逐步将培训的场所从教室搬到田头、场房、市场,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建立健全农民返乡创业扶持体系,鼓励返乡农民通过租赁、承包等方式进行农业规模经营。对从事个体经营的农民在贷款和税收方面给予优惠。规范和简化农民工创业审批程序,为其提供工商、财税等方面政策咨询和便利措施。三是对于自愿将承包地流转后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民,建议有关部门为其做好岗前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劳动保障及子女教育等服务工作,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创造良好就业环境。

5.2 进一步整合农业资金,增加投入力度

一是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整合和统筹使用涉农资金[5]。建议江宁区加大发改、财政、农业、林业、水利、农经、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资金的整合力度,集中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农民培训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建立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财政预算内支农资金当年预算安排数增幅不得低于一般预算安排数增幅。二是建议切实加强土地出让收益管理,加大土地出让收益投入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力度。将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盈余资金拿出部分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科研、技术推广。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既可以提高农民收入,提升购买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新农村建设,也可以有效拉动内需,解决工业品过剩问题,进而为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三是建议建立涉农项目奖惩机制,安排适当的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对涉农项目争取到位的单位给予一定比例奖励,提高相关单位项目争取积极性。将农业项目实施工作列入美丽乡村建设考核内容,对全面完成项目的责任单位,建议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提高项目实施积极性。四是为农民建立小额信贷资金,方便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其他建设用地使用权及房屋、果园、农场、养殖场站等抵押贷款模式,扩大农业发展资金来源。五是按照中央“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指示精神,加大农业龙头企业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加工带动地产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既可吸引技术、资金、人才、设备投资现代农业,又可解决剩余农产品,吸纳富余农村劳动力,促进城乡之间经济、人才交流,实现城乡一体化。

5.3 进一步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创新农业服务方式

一是当前省、市及省内绝大部分区县已完成涉农机构整合,将农业、林业、畜牧、水产、农机、农业资源开发等职能并入新成立的农业委员会,通过机构重组,整合了政府资源和人才力量,大大提高了为农服务效率和科技服务水平。江宁区虽然在2010年政府机构改革时,将农业局、农业资源开发局、林业局及水利局的农机管理科(农机推广站)、农机监理所整合成立新的农业局,但目前林业局相对独立运行,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和人才浪费,建议时机成熟时进一步整合。二是建议依托驻南京地区的农业科研院所人才优势,设立区农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一方面为江宁城乡统筹和现代农业发展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建立政产学研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农业专家的技术优势,调动农业从业者应用科学技术积极性。三是鼓励支持各类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充分发挥区农学会、农机学会以及各类农产品协会、行业协会、合作组织作用,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提升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四是整合各类农业项目中的技术推广、试验示范资金,建立农业新技术引进与示范推广综合试验基地,引进国内外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模式,针对江宁气候和农业生产特点进行改进更新,降低推广风险,扩大实施效果。五是设立区级农业技术(下转第325页)

(上接第320页)

推广奖,激发农技人员热爱农业、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基层、走进田头,与农民群众加强联系,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变“农民要我服务”为“我要为农业服务”。

6 参考文献

[1] 李岳云,陈勇,黄军.南京城乡统筹发展化解“三农”难题的基本思路[J].南京社会科学,2004(S1):263-268.

[2] 赵鸣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与统筹 提高涉农资金管理水平[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1(3):16-17.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