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实用13篇

农村产业经济发展
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篇1

农村经济战略结构调整中,林业的基本任务是: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快农村现代化,大力发展农村林业。林业区域布局与农业区划相结合,因地制宜,加大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状况,发展特色林业,建设区域间优势互补的农村林业体系。加快农村林业发展,对于全面拓展农村居民生存和发展空间,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改善农牧业生产环境和条件,增加林产品以及各种可再生经济资源和农村能源的有效供给,彻底改变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生态恶化的面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保障全国小康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当前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加快农村林业发展。

2林业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要作用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大政方针是粮食的市场化改革,农民追求利益,增加收入种植业结构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在我国劳动力难以大规模转移到工业生产上去,粮食生产基本有保障,国内粮食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难以上升的情况下,吸纳农民发展相对优势较高、市场容量大的林业种植业,通过增加可再生的经济资源,增加农民的财富,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种植业调整的战略性选择,符合我国山区面积大、农业劳动力多且文化水平低、技能不高的实际。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幅高,增加部分主要是种植业结构调整后,来自于粮食作物以外的其他种植业收入,林业收入是重要的方面。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要取消旨在限制非粮食生产的农业特产税,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创造利益驱动机制。对低产农田、山区和沙区的旱田、撂荒的土地和农业种植效益不佳的土地,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商品林,包括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经济果木林、竹藤、花卉、药材等,变“四旁植树”为规模造林。实行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生产我国紧缺的产品,使农民收益最大化。

3农村提高林业产业应采取的措施

1)通过立法规范“订单林业”和“期货林业”市场要鼓励、保护和规范农村出现的多种多样的林场、造林大户等林业经济组织,解决公司和企业法人面对千家万户难以订立和履行合同的问题,通过立法规范“订单林业”和“期货林业”市场,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2)充分发挥社区农民参与的作用,无论沙区治理、退耕还林,还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等林业建设项目,都应在具体实施中举行听证会、政务公告等形式,广泛征求社区农民意见,吸收他们参加制定实施方案和作业方案,充分发挥社区群众具有乡土技术、乡土知识和乡土树种选择等方面的优势。3)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林业,扶持以造林为主的专业户、中小型林业企业,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林业。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预测看,近50年,以大量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发展为依托,走农村城市化的道路,更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应扶持造林专业户和中小型林业企业,使其很快形成规模。通过人力资本加资金资本加自然力的作用,从小作坊、小工场、小林场、小果园、小桑园、小茶园、小种苗圃和花圃、小药材园等发展,逐步扩大,这是农村林业产业发展必然的过程。4)大力扶持以林果、花卉为主以及林产品加工大户、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发展,一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寻求通过税收、信贷、补贴等市场经济手段,支持农村用材林、经济林、非木质林产品、薪炭林、森林旅游、森林绿色食品、养殖业等及果品加工、木材加工、纸品加工、木材加工、人造板产业的发展,使农村产业多元化,农民收入多样化,降低市场风险。森林培育需要规模经营。对形成规模造林的大户以及带动营林发展的制浆造纸业、人造板加工业、竹藤加工业等龙头企业,不分所有制,不分地区,加大政府贴息贷款和小额贷款扶持,延长贷款期,让经营者既承担融资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又贷得起,还得上。通过政府扶持工业用材林的发展,为减少对天然林的采伐利用创造条件。二是各类林业经营主体应与农业经营主体一样,享受WTO“绿箱政策”、“黄箱政策”对农业的政府补贴项目。三是鼓励和引导农民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等方式,进入林业领域经营。四是应给间资本以同外商投资主体同样优惠的政策,促进林业发展。

4发展林业主要克服的几项要点

发展林业要克服盲目性和为造林而造林、为体现政绩而造林的问题。林业发展的盲目性危害严重:一是林业一次性投入大,盲目发展造成的损失大。二是林业经营周期长。一经造林,占用土地时间长,即使是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也要三五年才能有收获,一旦失误,难以补救造成的损失。如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量发展建筑用材柳杉。几十年后,建筑用材大幅度减少,而造纸材市场需求量增大,但是柳杉不适宜造纸,只能作为风景林保护起来。三是市场容量有限,盲目发展,会造成产品过剩,价格下降,农民利益受损。前些年发生的砍伐山楂树、苹果树等事件,“果贱伤农”的教训十分深刻。

作者:王丙财 王兴海 单位:内蒙古阿荣旗林业局阿力格亚林场 内蒙古阿荣旗林业局

参考文献:

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篇2

产业化优势;农村经济;利辛县;发展;推进

农业产业化是指在原有生产、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科学手段与现代化技术推动各类农副业发展,形成集群化产业链,以此链条带动乡镇地区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1]。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发展发生转变的标志,在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的趋势下,具有其必然性和必须性。

1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1.1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国家政策为依托,让龙头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结合本体资源与市场特点,对农村市场进行开拓和挖掘,使得农副业可以实现大规模、批量化生产。让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都得到进一步提升。而依托资源、产业优势,按照地域性进行布局,从而可以将市场锁定在农村周围。在产业带动下,农民思想意识、知识水平都将有所提升。并且还将促使先进的管理经验、科学技术、高级人才向农村涌入,加速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1.2缩小城乡差距

在产业链稳定形成后,农户、专业户以及中介组织、乡镇企业之间会形成一种规模化的合作网络。让越来越多的农民都能稳定的创造收入。此外,原属于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在产业化过程中会因流转而产生收益,反哺农村经济。而农业产业链的最终形成,将促进非农收入的提升,让城乡经济水平逐渐缩小。对避免社会两级分化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利辛县农业产业化优势分析

2.1基础优势

利辛县农业产业化优势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加工业上,目前该县共有部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其他级别龙头企业60家,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共有7家。截止到目前,县内有2家企业销售收入已经突破亿元大关。其中市级龙头企业,每年的销售额已经突破6亿5千万。据不完全统计,这些企业共带动周边农户达到10万户以上,创造收入已达2亿元[2]。

2.2绿色环保

该县农产品加工业的到充分的发展,现有7个生产基地,坚持无农药绿色产品生产和加工。某企业产品品牌已经获得省级认可,并获得无公害认证。现有特色农业示范村32个,无公害种猪养殖规模已经超过5万头。

2.3政策支持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农村需求不足而产能过剩的问题。能为农业、副业创造一个可供依托的后续产业,在战略上支撑起农民增收的政策目标。近年来通过实践,政府越发的认清,单纯从“适应性调整”无法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转变为“战略性调整”,才能真正进入市场,提高产品质量与竞争力。才能有效推动城镇化建设。为此,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建议与决策,通过政策扶持、招商引进、技术改革、税收减免、资源利用以及银行信贷等多方面为农村产业化发展建设提供支持。

3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面对利辛县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如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民思想素质局限、供求格局变化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放缓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予以解决。

3.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3.1.1要引起政府各机关的广泛重视,让财政部门充分配合,加强在“三农”问题上的资金投入,以确保农村产业开发有着足够的资金支持。并且针对水利、农田等方面的现代化设施,也应逐步快速完善,确保政策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并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3.1.2秉持自愿原则,在产业化发展建设中,通过“以钱养事”的手段,刺激农村群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资金作为导向,引导农民自愿、自发的加入到产业化发展当中来。

3.1.3加快、加强农村农业现代化水平,让先进技术尽早引入农村,尽早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对农机大户予以扶持,并开展跨区农业生产作业。

3.2调整内部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品

结合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对产业结构在农村内部进行调整。以某一产业为中心,聚集其他产业,并促进产业整体规模扩大。以产品安全为前提,打造绿色、放心农产品品牌。并注重本地产品特色,以某一乡专门从事某一产业生产,以某一村专门负责某一产品加工。从而在农村内部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种类,并注重主导产业的扶持与引导作用。

3.3拓宽增收渠道为农村产业融合蓄力

该县虽然以农产品生产为主要产业,但在畜牧业、养殖业上也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并且部分农民在养植方面还有着自己的心得,能确保牲畜创造相当程度的经济效益。对此,应加强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养殖业进一步发展。让增收、创收的农民,为周围群众创造榜样,从而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并向周围辐射,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养殖业中。为未来的农村加工业、农业、养殖业全面融合做好铺垫。

3.4引进技能人才,提高农民素质

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民素质不高,眼界与意识不够开阔。在产业规模扩大后,相应的眼界与经济意识都得到提升。然而,技能、素质等因素,依然束缚着农村产业的发展。对此,应加大政策倾斜,让技术型、知识型人才向农村引入,并制定相关措施,让有回归本地的大学生有立足、用武之地。并且,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逐步提升农民的知识、技能水平。

3.5完善土地流转相关制度

目前大部分农民选择进城务工,而所属于他们的土地,多以承包的形式包给村中农业大户。而通过对土地流转相关问题在制度上做进一步完善,能让这部分承租转让的土地,为外出务工者继续创造经济效益。

4总结

农村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拉近城乡差距。就利辛县而言,由于其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绿色品牌资源以及受到政策大力扶持等产业优势,在农产品加工业上必将得到充分的发展。

作者:韩月华 单位:安徽省利辛县农业经营管理综合服务总站

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篇3

1.1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充分利用,形成新的生产力

农业产业化是立足当地资源,围绕支柱产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来聚集生产要素,大规模组织生产,因而能使生产要素在新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组合,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实现效益的最大化。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充分利用,可以加快当地资源的深度开发,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的转移,促进支柱产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形成,实现原始积累和资本集中,把农村经济推向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

1.2有利于解决千家万户与大市场的接口问题,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能够把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促进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龙头”公司一头连着国内外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相连的产业。它是在较大范围内组织商品流通,在较高层次上组织生产加工,减少了农业生产难以避免的波动,使生产与加工挂钩,经营与市场接轨,从而较好地解决了由生产与市场脱节出现的买难卖难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稳定和促进作用。

1.3有利于加快科技长入经济的步伐,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形成适度规模经济,而规模经济则为现代技术、现代设备的应用提供了用武之地,解决了小规模经营与推广科学技术的矛盾。“龙头”公司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一方面愿意引用和推广先进技术,主动向农户提供技术、信息、物资等服务,使农户在系列化服务中进行生产;另一方面,农户从事某项专业生产,不仅强化了对科学技术的需求,而且也便于吸收“龙头”企业的新技术,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1.4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加快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农业产业化不仅较好地调整了生产、加工、经营环节的分配关系,通过利益驱动,增强了各个环节的市场意识和开发潜力,而且由于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大幅度地增加收入,在带领贫困户共同致富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龙头”公司可以通过赊销生产资料、预付定金、进行技术培训以及包销产品等方式,扶持贫困户扩大生产能力,发展商品生产,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2发展农村产业化的途径

2.1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多样化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组织发展。鼓励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和运销业,特别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创造名牌产品。结合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优化龙头企业布局。引导促进龙头企业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实行标准化生产。推进龙头企业改革,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收购、租赁、转让等形式,整合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后劲。引导龙头企业明确经营方向,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总之,要通过引导、扶持和支持,尽快形成一大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并创出一大批农产品名牌,使其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并在全国形成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2.2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探索组织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是增强产业化经营组织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之一。首先要继续发展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适时引导向紧密型发展。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供给,农户需要稳定的产品销路,这是双方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客观基础。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能采取“归大堆”“大呼隆”的办法,而要以建立利益联动机制为纽带。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因发展阶段和产业的特点而不同,应允许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方式的多样化,无论哪种利益联结方式,都要坚持农民和企业自愿互利的原则,切不可强加干预。对于目前广泛采用的合同契约、订单农业、合同加服务、股份合作、资产入股等利益联结形式,都要注意总结经验,引导其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要切实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各类龙头企业的带动,形成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不仅是促进农产品优质化、专业化的有力支撑,而且是提高我国农业组织化程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基地建设要充分调动农户、龙头企业、社区合作组织和各方的积极性,高起点规划,多渠道筹资,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

最后还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一个有效形式,要坚待“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加强对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在生产和经营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以及龙头带动作用。有关部门要抓紧制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章程和规章条例,明确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2.3提升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使科技全面长入经济

首先,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大力推动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加大对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前沿高新技术领域的研发力度,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难关,加快农业产业技术升级,大幅度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企业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推广机构的合作,走农科教相结合和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部分龙头企业要组建自己的研发机构,建立新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转化、推广应用和服务体系,使其由单一技术服务转变为信息、技术、培训、购销一体化的综合服务,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商品率和贡献率,使科技进入产业化链条中的各个环节。这样使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企业。

其次,增加投入,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验检测中心、农业生物种质资源保存库、农业信息网络资源库等农业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基地,增强农业科技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实力。龙头企业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大力开发农产品加工贮运技术与设备的创新;加速农产品加工业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农产品附加值。重点龙头企业要争取通过国际相关组织的质量认证、安全卫生认证,以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和国外消费者的信任。企业应不断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环节的技术创新,主动把质量及相应的技术规范和农艺要求引入农户,带动农户和基地的标准化生产,创造一大批优质农产品和名牌产品。

再次,实施农业区域发展科技行动,开发区域优势产业和发展特色农业。如东部地区要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大力发展工厂化农业、创新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中部地区要围绕农业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产品标准化,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粮棉油、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及加工配套技术;西部农业科技工作要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特色农业,开展水资源高效利用、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土流失、荒漠化治理等综合技术的研究。

3参考文献

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篇4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经济组织,也是一种合作经济形式的体现,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经济组织。伴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也意识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好处,积极主动的加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来,可以说我国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农民合作意识,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力量

简单的说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经济组织,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生活富裕的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改变以往的单家独户的小规模经营方式,使大家抱团取暖,在规模上占了优势,从农业生产到最后秋收人们可以有条不紊的按照合作社整体流程推进,有效的增强了农民朋友的合作意识。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也增强了农民朋友的抗风险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也保障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要想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就要先想办法提高农民朋友的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人们只有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生活才会有质的改变。因此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村容村貌,促进乡风文明的物质基础。

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培养农民民主意识、合作意识的有效场所

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办事,入社也是采取自愿的形式,同样退社也是自由的,不会有人干涉你入社或者退社,完全采取自愿,另外社员在社内的地位也是平等的,每个专业合作社都要求制定合作社章程,理事会、监事会职责,社员代表大会职责,以及培训、财务管理、分配等制度,对规范社员行为、实行民主集体管理起到积极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讲究的是民主决策,人人平等,农民朋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参与民主决策,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关乎每一个人的经济利益,所以合作社的所有成员都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在农民专业合作社里,每一个农民朋友都可以得到民主管理的锻炼,逐渐的形成民主意识,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朋友们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民主管理的重要载体。

3 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渠道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党和人们关心的问题,所谓的“三农”问题就是农村、农民、农业的问题,而农民正是农村的主人,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提高农民收入,都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但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培养农民合作意识,主人翁意识,也可以开拓农民视野,有利于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促进了农民朋友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其文化水平和视野的开拓,对于新时期培养新型农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不但提高了农民朋友的综合素质,也推动了新的农业技术与新的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同时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平台,也使农民朋友懂得管理,学会了经营、市场营销以及法律方面的常识,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健康稳定发展也奠定了基础。

4 结语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民朋友的综合素质,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也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同时也有效的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行,还有效的促进了我国“三农”事业的开展。因此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至关重要,以上就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作用所在,仅供读者朋友们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 王守坤.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2011,(09).

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篇5

农村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经济

近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农村人口数量占我国总人口数量的56%,人们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的需求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水平。随着“全民健身”的传播开来,农村体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追捧,还有很多的人认为体育健身是一种娱乐消费。这种看法的出现证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足以刺激中国经济的发展。

1中国农村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

1.1中国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农村体育产业在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良好的大趋势下也在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健身。健身俱乐部、居民园林健身实施的陈设等等都代表着体育产业在农村的发展。而体育产业在农村的传播不仅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的就业和产业扶持项目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表1是调查了某农村进入健身俱乐部和居民居住地健身设施周一至周日居民健身人数,通过健身的人数可以看出我国农村体育产业发展的势头良好。

1.2中国农村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体育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是农村GDP增长的重要表现。正是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体育经济的发展,但是相较城市体育经济的发展,农村体育经济发展还是滞后的。虽然体育产业在农村传播开来,但是农村的消费水平相对来说较低,农村老龄化是农村人口和现状的重要体现,所以相对来说农村体育经济是比较落后的。农村体育经济在农村所有产业当中是占据这种的位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宣传也为农村经济的做出了重要的奠基。

2中国农村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自从申奥成功以后,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发展迅速。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产业也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很多的体育产业也在农村落户,给农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但是农村的经济水平和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落后,人口老龄化和留守老人日益增多,年轻人为了承担经济负担远离农村到城市谋求生存。在很大的程度上刺激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表1的调查数据来看,大多数的农村居民还是选择到周边周住地的免费健身场地去健身,极少数的人去健身俱乐部去健身。

3农村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发展的建议

3.1大力发展农村其他企业发展,招商引资针对于很多农村越来越老龄化,城镇政府应不断的招商引资,吸引开发商到本村落户创业。不但可以刺激你本村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村就业,增加就业岗位。很多城市务工人员是因为农村的经济落后没有就业机会才不得已外出务工,如果在自家门口有就业岗位他们可以回村就业照顾老人和孩子。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刺激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让农村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的发展紧跟时代的脉搏。

3.2政府出资大力支持和宣传农村体育产业政府应出资搭建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平台,兴建免费健身场地。鼓励广大村民加入到健身的行列,宣讲健身的益处。宣讲有关于国家对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的支持,对健身俱乐部的建造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和需求,建设适合和满足居民需要的健身娱乐场所,争取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农民的身心健康和娱乐提供场所。政府可以多进行体育宣传和体育文化的传扬,让更多的农村居民真正的加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

参考文献:

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篇6

我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较好,整体经济实力实现了提升。县域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区域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安平丝网、辛集皮革、河间电缆、清河羊绒、白沟箱包等一大批特色产业集群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农村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市场活力持续增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深入推进,建设标准化农家店39354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13个。新型服务业态不断涌现,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不断发展壮大。

 

二、我省二三产业发展目标

 

全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到2015年,县域生产总值达到2163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9%,二、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89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产业集群加快发展,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县域产业集群达到50个,产业集群经济总量占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50%以上。县域龙头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超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培育省级以上知名品牌100个,驰名商标20个。农村服务业加快发展,城乡一体化流通网络格局基本形成,农家连锁店覆盖80%以上的行政村,商品统一配送率提高到60%以上。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增加,每县建立1个农业小额贷款公司。

 

三、努力发展农村第二产业

 

(一)培育壮大县域骨干企业

 

结合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实施,支持县域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信息产业、纺织服装等重点行业的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实现规模扩张,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企业产品层次和市场竞争力,带动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引导县域中小企业开展与大企业对接配套活动,推进专业化分工协作,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尽快形成一批支撑带动作用强的县域骨干企业。

 

(二)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围绕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集中培育发展一批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规模大、链条长、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到2015年,全省培育县域年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50个,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产业集群120个,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产业集群300个,50%规模以上企业进入各类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经济总量占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0%以上。

 

(三)加快县城经济建设

 

提高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吸纳带动能力,把县城打造成县域特色产业聚集中心、商贸物流中心、人口转移居住中心。充分发挥县城中工业聚集区和特色产业园区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县域企业向园区集中,重点项目向园区投放,创新要素向园区汇集。“十二五”期间,每个县在县城周边规划建设1个以上行业之间关联配套、上下游之间有机链接、吸纳就业充分、聚集效应明显、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工业聚集区,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构筑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互促双赢的新格局。

 

(四)强化招商引资

 

依托现有产业、骨干企业基础,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引进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竞争性强的国内外战略投资者,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和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重点,开展“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制定和完善产业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外来企业投资兴业,鼓励现有企业自主引进项目、资金和技术。

 

四、努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一)积极发展农村商贸流通业

 

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支持城市商贸流通企业将服务范围向农村拓展,构建以城市大型流通企业为龙头,县级重点流通企业为骨干,农家店为基础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抓好“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和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改造提升农产品市场,加快推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构建新型、高效的农产品营销网络,重点改造升级200个大型农产品市场,推动200家超市或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产销对接。

 

(二)加快发展县域现代物流业

 

大力发展果蔬、肉类、水产品等冷链物流,完善粮食现代物流,引导支持供销社、邮政和大型城市商业企业完善农村物流连锁配送网络,扩大物流规模和品种,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网络。打造环首都物流产业带,在涿州、三河、香河、丰宁等环首都一线地区建设一批城市配送型、农产品供给型、空港服务型现代物流园区,使之成为承接北京物流外置的载体,满足北京市场供应的基地。

 

(三)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

 

鼓励城市商业银行增设分支机构,争取在全省各县(市)的覆盖率达到50%。鼓励县级和市级农村信用社联社加快股份制改造,争取40%的县级联社改建成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加快建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争取50%以上的县(市)各建成1家以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300家。积极推动“三农”保险,加快养老、医疗和责任保险发展,扩大覆盖范围,降低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风险。

 

(四)积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产业

 

加快农村特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做大做强一批农村文化品牌和县级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壮大农村乡土艺术表演团体。依托特色农业园区和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森林生态旅游、滨海观光旅游、休闲旅游,支持农家乐、采摘园、庄园经济发展。

 

五、结语

 

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篇7

一、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1.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观念弱化,思路不清,整体氛围不浓。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经营承包体制的长期稳定,村主要干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识却逐渐淡薄了。有人认为市场经济主要发展个体经济,没有必要化心思去发展集体经济,也不合时宜,不必去冒风险。这些错误认识严重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集体现有资产的管理难度加大,造成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集体经济丧失信心,挫伤了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2.财务制度执行不严,监管不力产生漏洞,非生产性支出数额较大。相当一部分村的财会人员文化层次、专业水平、素质偏低,有法不依、有章不循,使个别村财务管理不够规范有漏洞。在执行财务制度不严的情况下,导致非生产性开支数目较大。主要表现为:一是财务管理不十分规范,资金支出不附原始票据,有白条纸入帐现象。二是民主理财意识不强。有的重大资金的支出,没有经过村民代表以上会议集体研究决定。三是财务监督制度没有真正到位。

3.集体经济资源少,发展空间小。目前集体经济基础发展的空间较小,村干部没有经济发展的余地。有的村将一些资产(如茶厂、加工厂等)一次性发包给他人变相收取以后多年度的承包款,有的村陷入一种“挖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中。

4.历欠税费变成呆帐,债权债务难理清。原来村在征收三提五统及农业税费等过程中,少数村出现了一些“困难户”、“钉子户”拖欠不交,从而形成一些历欠款,征收难度加大,部分历欠资金变成了呆帐,债权债务没有集体经济难以理清。

二、强化村级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

乡镇要想实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大对资源的重视程度,了解到村级资源是农村特有的财富,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强村级资源管理工作,才能够进一步巩固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此笔者提出了一些强化村级资源管理,提高村级资源利用效率的管理措施建议,具体如下所示:

1.公开招投标,有利于村级资源的增值与保值。乡镇村级资源发包过程中,乡镇可以不断改进并优化工作流程,即:(1)村委会编制资源发包方案;(2)将方案交给党员、村民代表大会,通过讨论与商议发现其中存在的漏洞,待解决并通过之后交给乡镇“三资”管理中心;(3)由“三资”管理中心审核之后由乡镇政府对其进行审批;(4)将已审批完成的资源发包方案公布于公示栏上,实行公开招投标;(5)招投标双方进行合同的签订;(6)结算承包款。在实际工作中,实行公开招投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做到公平、公正与公开,避免人们在招投标过程中出现违规行为,这样也能够使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稳定了社会的发展秩序。

2.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人是实现村级资源管理的主体,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与知识能力,才能够加强村级资源管理,巩固农村集体经济。在实际工作中,首先,对于书记与会计而言,他们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与能力,要求具有加强的责任心与事业心,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公平与公正,敢于担当;其次,要求乡镇建立一个健全的“三资”监管服务机构,并安排专业的工作人员任职。另外,乡镇还应该建立健全的责任制,并建立落到工作实处,从而加强村级资源管理工作,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3.建立健全的资源发包管理制度。通过当前我国乡镇农村“三资”监管服务中心管理的工作内容来看,近年来发现村级资源管理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农村乡镇应该从国家现行的法律规定以及农村“三资”管理文件中不断探索与创新,建立一系列制度,并将这些管理制度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以有效地巩固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4.加强增收节支管理。农村地区要想最大程度的提高村级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加强增收节支管理。例如精简干部队伍,进行人才资源的整合,提高队伍工作总效率和整体素质,同时将村级组织工资总额降低下来。还可以通过加强财务支出管理,降低集体的经济负担,减少各种招待费用或活动开展费用,采取清欠、减债、偿债等手段来做好债权债务管理,全面巩固农村的集体经济,促进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与国家推行的“共同富裕”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国家必须要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民的经济收入,这样才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采取实行公开招投标、加强乡镇书记与会计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建立健全的资源法宝管理制度等措施来强化村级资源管理,有力地巩固的农村集体经济,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篇8

1.1 农村投资方式的限制

农村经济的主要回报就是出卖农业产品,而目前在我国农业产品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存在较大的剪刀差,让农民的负担不减反增,使他们的收入大部分还是用来取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但是受到农村资金大量流失的影响,农村的资本积累在迅速的降低着。在我国经济计划的体制下,以对新农村的建设为基础去鼓励农村经济的上升,提出了很多像反哺农业、反哺农村等的发展战略,容农民们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财政与金融的大力支持。但在这样一个运行基础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也就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在固定资产方面的差距,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比例差距在逐渐的拉大,就最近几年的情况来说这种差距依然在迅速的提高与加大。所以,无论是农村的集体经济还是居民个人的财富,其在整个国家的投资比例上还是在持续的走低着,看着就让人揪心。

1.2 农村吸引投资的优势不明显

对于农村来说,其吸收资本的能力会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经济的走势,甚至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产生影响,与二者的关系呈现正相关的态势,对国民经济的正向作用很大,但从最近几年的发展上来看,农村的经济吸引力并没有高于城市,其吸收资金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样的情况是一种资金被限制的体现,更是对农村客观环境的一种反应,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农村的经济仍然缺少吸引投资的动力与资金被利用的良好环境。就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资金的匮乏已经成为了不可磨灭的事实,农村的经济发展已然处在一个比较低级的水平上,甚至会低于社会的平均值。所以,之后的工作重点就是把农村积累资金的方式进行弱化,把其作用降到最低,有必要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农村资本的积累方式进行转变。

2 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方法

2.1 加强农村金融合作的力度

在商业银行非农化的今天,应该可以说其在农村的角色已经逐渐的被人们淡忘了,基本上大家都已经默认了这样的现实,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重视起商业银行对农村的作用,对其作用进行一定的探索。因此,可以研究出一个具有监测、预算与评估机制的制度,在保证商业银行提供农村服务的基础上为农民更好的服务,并保证足够的农村服务网点,可以通过把资金投入到非农产业的方式对农村经济进行改变,并且重视对三农的投资问题。为了达到提高农村经济的目的,要通过释放一定数量的有央行直接发行的债券去提供给农民的方式对农村资金进行有效的利用,还可以通过把原本的存款的一部分贷给在农村有一定权威的金融机构以及小额贷款机构方式进行,这些都是有效的可行的方式。

2.2 积极的培养农村专业银行机构人才

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篇9

一、资源挖掘,打造品牌

“泉湖二月八”地方文化特色鲜明,经过六百多年的不断演绎,现已发展为集农耕、商贸、科技和传统民俗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品牌。挖掘其资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商贸特点。“泉湖二月八”以农耕物资交易为主,明朝时期,泉湖二月八农耕贸易集市主要产业支柱有茶、盐、瓷器和丝绸棉布。民国以后,泉湖二月八遗留传承下来的主要经济支柱有四大农贸集市:竹木器市、牛市、种苗市、草药市。交易108样农具的“竹木器市”位列首位。尽管在工业化自动化发展的今天,已经不需要这些手工化的农具,但泉湖二月八市场依然有卖;牛市位居第二,牛是农耕文化的标志性符号,牛的耕作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以致五谷丰登。过去的牛市不仅卖牛,还有骡、驴等牲畜交易。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化的铁牛、插秧机、播种机、收割机、打谷机等已成为农机具交易的“新宠”;位居第三的是种苗市,品种繁多,涵盖五谷种子、林木种子、药材种子、百色花卉、各种园林绿化苗木及盆栽剪艺等;第四位是草药市,基本都来自云贵川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本土衡山草药、常宁草药、樟树脚草药和安仁草药等药号。一年一度的商贸集市,吸引了当地及周边乡镇和常宁、祁东、邵阳、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地群众和客商,上世纪末流动人口突破20万,交易额突破千万。从2011年树立品牌意识以来,交易额更是节节高升,以2014年赶二月八的统计为例,商贸人口达20万,交易额超过6千万。二是民俗特色。四大民间习俗:拜庙、唱戏、走亲相亲、特色小吃。它起源于寿佛庙会,本地干旱无雨,得到寿佛爷救助,因此每年的二月八烧香感恩寿佛爷之后,还要举行求雨的仪式,祈祷寿佛爷再次显灵,年年显灵,普降恩泽。泉湖二月八的祭祀仪式是借助一出戏的表演,由演员与观众共同完成,这出戏叫《满江红》。求神的“苦戏”演完之后,便是娱人的“乐戏”登场了,压台戏总归是《莲花落》,艺人大多唱的是《十二月古人》。古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通过庙会宣传弘扬,而现在的“泉湖二月八”,每年则由衡南县委、县政府组织县宣传部、县农业局、县文化馆等多个部门搭台,给七里八乡的乡亲们献上了一出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花鼓戏、渔鼓、皮影等戏曲曲艺表演类节目轮番上演,新时代赋予的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一首首作品中流淌,让人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拜年不歇客,拜到二月八。泉湖的春节拜年习俗也很特别。泉湖本地人以及他们在全州、郴州结的老亲,都会在二月八赶来拜年。走亲在二八,相亲娶亲谈恋爱也在二八。如今随着通讯时代的高速进步,微信、QQ和各种聊天软件的发展,已经再也看不到泉湖老街的馆子里那双双对对坐着前来交定情信物的年轻男女,只有那一声声青春的呼唤,还在洋溢着季节的喜悦。泉湖自古为歇马充饥带粮的官镇驿站,小吃品种丰富多样,麻园、包点、油圈、烧饼、糄粑、麻花、米豆腐、豆腐、鲜藕、湖之酒等地方特产温暖着四面八方宾客的肠胃。三是文化价值。“泉湖二月八”农耕商贸,体现了和气生财、诚信为本、公正务实的传统商业道德,延续六百余年不间断,体现了当地百姓接纳外地商贾“开放、包容、合作、共享”的古代思路人文精神。其文化内涵主要体现为:和善、祈福、感恩、笃行、务实,追求社会和谐,饱含勤政爱民、知恩图报、生产自救、民族自强等人文要素,由此延伸出的民俗民风,更是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是人民群众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拓展内涵,加强品牌

泉湖二月八有着得天独厚的农耕文化资源,为了打造极具冲击力的文化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必然要加强文化品牌的推介与研究,扩大影响、吸附资金,带动产业发展。从2011年起,泉湖二月八变民间自发为政府主导,树立文化品牌,除了农贸交易,还开展品牌升级,开展项目申报,艺术打造与宣传推广。同时在泉湖二月八节会上,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主题活动,为群众提供党的十精神宣传。文化、科技、卫计、交通旅游、农业、人社等众多县级单位,现场开展了志愿服务、政策宣讲、“春风送岗”专项招聘会,义诊服务,科技下乡等多项惠民活动,给基层老百姓送上更多实用农用资料,给群众送文化送欢乐送关怀送春风。2016年泉湖二月八集市商贾游人的人数达到30万人次。2017年泉湖二月八农耕庙会开幕当天,还请来了《中国诗词大会》亚军得主彭敏,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词互动见面会。用“泉”“湖”为主题字的飞花令,也使泉湖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这种弘扬传统的媒介,提升了人们的审美,侵染了灵魂,使泉湖二月八的湖湘文化内涵进一步得到提升。

三、生态多元,深化品牌

当今世界提倡的是环保,绿色产业是大势所趋,要加快发展创意产业,形成多元文化生态创意服务产业链。在大力发展文化主导产品的同时,做长产业链,向其他产业渗透、提升相关产业竞争力。2017年,新一届泉湖镇党委政府为进一步挖掘农耕文化,先期将泉湖文化站打造为小型“泉湖二月八”展览馆,向普通民众免费开放。同时投资1.2亿,规划“泉湖二月八”农耕文化体验园,规模为“一中心四线路八区域”,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向观光、休闲、体验的旅游方向转变。推进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农产品粗加工业和旅游产业融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经营。按照每年接待40万游客,旅游消费每人100元计算,年旅游收入将达到4000万元,除去各项开支,年均收入达2500万元,按此效益6年即可收回全部投资。目前衡南县文体广新局、衡南县文化馆、衡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在备战“泉湖二月八”申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明录。曾经赶二月八的人数不断减少,市场凋敝,2010年跌至4万人。从2011年泉湖二月八由民间自发组织改为政府主导,打特色,打品牌,2012年商贾游人超过10万人。之后不断的发展创新,摆脱了经济困境,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2013年二月八流动人口达15万,交易额突破4千万;2014年更是超过6千万;2016年泉湖二月八的商贾游人高达30万人次。“泉湖二月八”的产业化发展,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篇10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抓发展、促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思路决定出路。没有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干部群众就会在历史的阴影中徘徊、犹豫、举棋不定,就会产生畏难、怕烦和无处着手的情绪,就会产生发展不发展与我无关的消极情绪,群众就会产生无可奈何、听之任之的情绪,从而失去发展机遇,导致农民增收无望的后果。原创:为此,广纳镇党委、政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从过去催粮催款、催种催收转移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上来,把狠抓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压倒一切的核心工作,从机制上、体制上、利益上引导农民发展生产、促进增收。首先,要求各级干部思想上大解放、观念上大更新,树立“抓发展,促增收”的领导干部才是合格的领导干部,不能抓、不会抓发展的干部就是不称职的领导干部的观念,为顺利实施稻田蘑菇项目,党委政府组织了四次集中宣传动员会,邀请富康菌业公司、县科技局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对镇村干部进行深入的宣传发动,首先让各级干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种植稻田蘑菇的决心和信心,联系村镇干部对各村的稻田蘑菇项目实行包干负责,并制定严格的考核奖励办法,逗硬检查验收,将检查结果纳入镇村干部的政绩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检验干部称职、合格与否的依据,从而解决不愿抓的问题。其次是重抓群众的宣传发动和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既是发展的主体,又是发展成果的直接受益人,但目前农民的思想意识、农村的劳动力状况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的要求,因此对农民的教育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科技资料、以会代课的形式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特别是对实用技术的培训,要突出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通俗性。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引导他们克服山区意识、小农意识,树立抓发展,促增收的意识,树立市场经济意识,树立风险意识,树立技术是生产力的意识,形成主动求发展,主动找市场,主动学技术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他们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中的主体、主人、主动作用,才能最终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根本转变。为此,镇村干部不遗余力地狠抓群众的教育引导工作,一是深入村、社、院户召开动员会,与他们谈发展、谈增收、谈市场、谈种植稻田蘑菇的可观效益和良好前景,激发群众抓发展、促增收的热情;二是注重示范引导,村社干部带头实施,让一部份思想先解放、观念先转变、积极要求发展致富的农户率先实施,让生产实践中很好的经济效益来激发其它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三是通过以会代课、送学上门、田间指导、技术咨询的方式加强对种菇农户的培训,教育他们树立抓发展、促增收的意识,树立市场经济意识,正确掌握种植稻田蘑菇的各项技术。2005年,稻田蘑菇在全镇11个村成功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种菇农户从生产中得到了可观的经济回报,从而消除了各级干部想抓不敢抓,试抓不敢大胆抓的疑虑,也提高了农民种植稻田蘑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农户积极申请2006年种植稻田蘑菇。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正确引导,没有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思想解放、观念转变和大胆偿试,稻田蘑菇这一产业将很难在我镇顺利实施,并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二、选准项目,突出效益是“抓发展,促增收”必须解决的关

键问题

要促进一方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必须选准发展项目,在项目的选择上必须牢牢把握“因地制宜”的方针,既照顾传统习惯,又充分考虑农村的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一是要结合镇情,科学分析气候、资源、土地等自然因素,找准最适合本地乡情民意和自然条件的发展项目。二是要注意项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宜啥则啥。三是选择效益好、生产周期短的发展项目,让老百姓在很短时间内得到较高的收益,用实实在在的效益激活他们发展生产的主自觉性、主动性。四是能够防范市场风险,降低投入成本,解决市场流通领域过多占有生产利润的问题,为实现增收项目的生产、管理、销售、收入提供保障。为此,党委政府经过多层次、多方面的科学比选和深入论证,确定稻田蘑菇为全镇抓发展、促增收的潜力产业,因为广纳湿润温暖的气候,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稿杆资源非常适宜稻田蘑菇的种植,而且种植稻田蘑菇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管理较粗放,很容易掌握和操作,符合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实际;蘑菇市场行情好,供不应求,市场前景乐观,风险相对较低,增收有保障;生产周期短,很快可见效益回报;走“定单农业”路子,公司解决了投入、技术、销售难题,老百姓不愁市场,不愁销路、不愁技术,没有后顾之忧,能够激发他们种植稻田蘑菇、增收致富的积极性。实践证明,种植稻田蘑菇是我镇抓发展、促增收闯出的一条好路子,完全符合广纳镇情,有很大发展后劲,是广纳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潜在的优势产业。

三、政府主导,政策支持是“抓发展、促增收”必须解决的动力问题

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篇11

主导产业要以“名、优、新、特”产品开发为目的,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名优产品入手,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通过良种扩繁等方式加快发展,树立品牌形象,形成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发展农业规模化,建立农业生产基地,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优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产业分布、产品销售和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模式,通过优势资源的转移和优化品种结构,创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大力发展名、特、优、稀等农产品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使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2 拓宽融资渠道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升级,农业也将逐步转化成为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意味着农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从而化解农业产业化的资金“瓶颈”制约,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资金保障。健全农业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合理规定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比例,确保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并通过专项资金、农业发展基金、贴息贷款等方式,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发展。要引导工商企业、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农业,工商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农业,不仅可以缓解农业资金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其营销网络、企业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来提高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和科技含量,充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必须重视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企业信誉度高的龙头企业,适当简化贷款手续,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个体私营投资。培育农业资本市场,大力发展上市公司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扩大农业上市公司规模,通过资本营运的方式增加投入。各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积极发挥职能优势,主动与农业部门沟通,加强信贷管理,做好信贷调查、发放和收回工作,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优势产业,在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上予以适当优惠,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政府和农业组织应大力宣传信誉美德,确立讲信用、重诚信的理念,建立农户信用等级和生产经营情况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额信贷的发放。

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篇1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长期居住在城市的人们,由于城市的喧嚣、交通的拥挤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开始怀旧,追求自然和心绪的宁静。如今,寻求安静祥和、纯朴自然的田园生活已经成为都市人的一种向往、需求和趋向。正是在这一需求的推动下,乡村旅游开始发展起来。乡村旅游既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追求,又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推动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但不一定能直接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同样,农村区域经济建设也不一定能直接带来乡村旅游的发展,亦即乡村旅游不等于农村区域经济建设,两者的互动发展需要一些条件辅助支持,且需要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互动发展模式。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研究方法,运用旅游学与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对两者的互动发展模式展开论述,着重探讨乡村旅游与农村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最佳模式。

一、乡村旅游和农村区域经济

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地域内开展的,以乡村独特的生产方式、田园风光、人文古迹、民俗风情以及乡村生活情景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观光、休闲、度假和学习考察的旅游活动。

农村区域经济是按照自然地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商品流向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经济联合体,是特定区域农村经济整体的总称。每个区域都有其特有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特点,因而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布局的差异性。

二、乡村旅游产业和农村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实意义

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表现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与第三产业的旅游业相联接,对于农业产业升级、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稳定农村社会,增加农民收入,农户离土不离乡,就地搞接待,对其兼业、转业的技术要求不高;改变农村破败的面貌促进农民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整体提升农村地区的卫生面貌;沟通城乡,引进城市资金流、信息流以及先进的思想观念,缩小城乡差距。因此,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最终要实现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农业产业的区域化、专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将有限资源实现最佳配置的体现,也是农村从温饱向小康迈进的必由之路。农村经济生产的区域化,有益于实现农业生产的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标准和指导;有益于“品种、知识、科技”三大更新工程;产品易集中收购和销售;容易实现效益农业致富农民,推进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实现农村经济区域化,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三、渝西经济走廊乡村旅游业的现状

(一)宏观管理力度不够,相关政策欠缺

中国“旅游法”尚未出台,乡村旅游的发展更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在这方面也未能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保护和管理。这种无章可循、无法可依、自由发展的状况导致许多乡村旅游地发展处于自发、盲目、无序状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景点分散,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普遍存在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与组织形式散、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地域上的分散性也给旅游线路在设计上造成很大困难。而且乡村旅游景点在很大程度上和其他旅游景点缺乏有机联系,共生性较差,极大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活动形式单一,产品深度不够

渝西经济走廊乡村旅游的主体方式仍是以观光旅游为主,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虽然已经注意到产品开发的参与性,但因对其深度挖掘不够,使旅游活动形式过于单调。

(四)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环境条件较差

尽管各乡村旅游区开发时对基础设施建设都有较大的投入,但由于乡村旅游地大都位于城市的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许多基础设施仍然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

四、乡村旅游产业与农村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对策

(一)打造乡村旅游的品牌文化

在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民在办好家庭旅馆和提供特色餐饮服务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和培训农民依托当地的特有资源,参与设计、开发和销售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提升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的附加值,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制作、生产旅游商品的能工巧匠,并从中得到实惠。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家一艺”;推动接待、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商品生产的分工,加强自主品牌深加工农产品和纪念品、工艺品的开发和生产,提升产业化水平,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科学编制乡村旅游规划,并纳入各级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总体规划,强化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建立规划实施和监督机制,加强乡村旅游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同时,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标准化体系,建立和实施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启动准入标准、组织管理标准、基础设施标准、服务标准、市场营销与信息管理标准和乡村旅游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等地方性标准的制定,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和档次。另外,根据乡村旅游地域差异大、类型丰富、方式灵活多样等实际情况,要加强分类指导。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发展,明确各自工作重点,制定不同的政策措施。

(三)加大对乡村地区的资金投入

探索推动重点地区农村旅游项目的集中招商,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鼓励多渠道和多层次筹措资金,探索建立社会化的旅游就业发展基金。积极鼓励和引导规范各种扶贫基金和社会捐助。建立“政府主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开发建设机制,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业主开发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项目经费打捆使用的模式,多渠道投入。在确保农民利益基础上,鼓励社会资金以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兴办各种旅游开发性企业和实体;鼓励农民集资入股或以村组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公司+农户方式参与乡村旅游投资开发;有条件的地区要引导大企业参与投资开发,推动乡村旅游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四)继续加强基础设施环境建设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中部署和推动,促进各级政府有关公共服务向乡村旅游延伸,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乡村清洁等支农工程项目要向发展乡村旅游的村镇倾斜,推动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挂钩。重点是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加大旅游区及周边环境垃圾和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有机食品建设;推进旅游村镇街道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指导乡村旅游点房屋外表改造和标牌、标识规范设置;改善乡村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条件。

(五)因势利导起好带动特色经济

积极探索,用好用活国家和市政府制定的土地流转、土地整治和土地转换等土地政策。在“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前提下,探索按照“城乡挂钩、指标周转”的要求,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保障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采取补助和奖励等办法,鼓励乡村旅游企业应用小型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等扶持中,对乡村旅游示范点予以支持。在星火计划、863、服务业支撑计划、新能源发展计划等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大对乡村旅游的科技扶持,纳入国家和各级政府相关科技计划,享受相关政策,用于发展乡村旅游。

结语

乡村旅游是世界各国普遍开展的旅游项目,也是最受人们欢迎的旅游方式。但各个国家的乡村旅游各有特色,其地点都在农村,内容则大不相同,因各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而异。因此,我们应从实际出发,认识到乡村旅游产业与发展好农村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以高度的战略眼光,求真务实,积极奋进,为我国的经济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孝胜.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生态经济,2004,11(12):62-64.

[2] 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经济年鉴[Z].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3] 邵琪伟.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J].求实,2007,(1):42-44.

[4] 白洁.发展乡村旅游 推进新农村建设[C].重庆青年人才论坛作品选登,2006.

[5] 国家旅游局.发展乡村旅游典型案例[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1.

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篇13

这种契约化的联结方式,依托民主的土壤,承载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功能,借助可以使农民增收的效应,成为了国家、单位组织与分散的农民之间新的联系方式与渠道,形成一种有利于农民与市场对接的组织方式。近年实践证明,这一组织对于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农业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组织的名称比较多而乱,结合广西农垦和农村的实际,笔者倾向于将其定位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广西农垦利用资源整合力强、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高的优势,狠抓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集团化管理,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带动,以生产基地为基础,整合区域农业资源,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做大做强了农垦农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除了形成8个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的主导产业外,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以2007年为例:全年农垦管区产业带动周边农户近40万户,农村居民实现收入达20亿元,户均收入5000元。其中,蔗糖产业带动了农村种蔗87万亩,木薯生化产业带动了农民木薯种植30万亩,生猪产业带动了农民年出栏商品猪360万头。“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基本形成,但是在连接农村农户口的过程中,在某些目前尚不属于主导产业的产业带,与农村农民的合作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这些问题看来需要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来解决。

一、广西农垦建立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性

当前,在广西农垦农业产业化运作的具体实践中,出现了现有农业产业化本身无法摆平的许多新情况,在这些情况面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存在、发展和完善值得深思。

(一)依托农村千家万户的方式遇到了挑战。广西农垦少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历经艰辛,建立了若干个农村基地,多年来也创造了较好的业绩。他们面对的是数百上千户的基地农户,长期以来,他们定期派出技术员到农户进行技术指导,或者组织科技下乡活动,或者组织农户座谈、现场指导开展技术培训与推广,同时负责种苗等的提供,并免费为农民提供基本设施的设计和疾病诊断等服务,实行保护价回收农户产品,受到了农民的欢迎。但是,受技术人员数量和时间、精力的局限,其技术指导达到的频率、流量、深度与广度势必受到局限,相应地。龙头企业辐射带动的作用也就未能得到应有的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呼声里,停留于“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的产业化遇到了挑战。

如果能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他们以“行业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出现,形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组织,代表分散的农村群众联系对接龙头企业,在龙头企业的统一部署和技术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项生产和技术活动,应该可以解决以上这些问题。

(二)依托农垦农场的产业基地暴露出农场基地的局限性。果蔬业是广西农垦的一大产业,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北部的几个龙头型的产地农场组织生产和加工销售,产品时常供不应求。由于几个农场的土地面积都很有限,种植面积受到很大局限,由此引起优良品种无法扩大生产和销售,市场虽然好,但长期只拥有较小的市场份额;相邻的农村尽管受到了农场的辐射,水果质量也不错,却未能组织集中参与统一的加工销售,而是各自为政,分散出击,市场的扩大与效益的提高也因此受到很大限制。

如果能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他们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农场+市场+品牌+农村基地+农户”的模式将分散的农村种植户联结起来,必将在市场上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

(三)暂无龙头企业组织与带动的农产品亟待整合资源。这些农工和农户的农产品质量也不差,但长期处于农场和农村分散生产和经营的状况,单体生产经营、加工销售规模小,受交通、信息、技术、知识及服务体系等诸多因素影响,目前根本谈不上统一规划组织、统一生产销售,更谈不上规模经营,同时造成专业化程度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下,市场销售不畅,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客观结果是:广西农垦某些农工和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影响了农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工、农民的增收,也体现不出农场的示范带动作用。

如广西农垦帮助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他们以“行业协会+农场职工+农村农户”的模式将同类别的分散种植养殖户联结起来,借助技术与协作,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品牌,一起闯市场,必将能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解决农业发展、农村致富和农民增收问题。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好可以弥补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不足。在农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引导带动下,组织若干农民“小群体”联合经济技术和信息服务,对接“大龙头”,走进“大市场”,正是广大的农场职工和成千上万的农民的迫切要求。应该说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广西农业、农村经济及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更高层次迈进的重要纽带和根本途径。

二、适合广西农垦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营模式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模式是多样的,具体到广西农垦,应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对待,权衡利弊,建议在以下范围选择:

一是龙头企业覆盖下的行业协会调控型。由广西农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所在的村组农民联合发起,围绕主导产业建立畜牧、水产等行业协会,构建“一家一户为基础、千家万户成规模、区域布局作基地、龙头企业拓市场”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由行业协会代表或组织分散的农户与龙头企业对接,龙头企业主要对行业协会负责,一般不直接面对千家万户。行业协会通过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将不同经营主体组合起来,促进公司与农户、农户与基地及市场的紧密联系。

二是村组、农户、公司、市场、品牌联合型。由广西农垦国有农场引导,提供市场和品牌,村组集体牵头,吸收本村及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民建立协会,通过组建协会,集聚农户和农村从事这一行业的小公司联手经营,协会通过“订单”方式与农户和农场确定固定的购销关系,由协会按相关规定和统一技术标准组织农户生产、管理,并认定和收购农户手里的合格产品;然后又由协会将产品按“订单”约定统一销售给农场,农场收购时可设保底价。

三是大户群体扩张型。广西农垦扶持种、养、加、运、销和为农服务的农村大户,“以一带十”牵头组成专业协会,聚集在农场的周围,把广大农民的“着力点”和“兴奋点”引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四是院校基地合作型。广西农垦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可以支持农民发展主导产业,接受他们的挂、靠、联,确立长期合作关系,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科研机构和院校可以派驻专家对合作对象进行培训和指导。

五是加工企业带动型。广西农垦或农村的加工企业,可以作为带动主体成立专业合作社。不断建立和完善产业内部新型利益关系,改变农民单纯卖原料的传统经营方式,让其以土地、原料、进厂做工等形式参股分红,由单纯的买卖关系变为伙伴关系;农垦的龙头企业直接与专业合作社联系交易,采取保护价收购、预付定金、二次结算等办法,惠及加工企业,反哺基地及农户。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