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未来经济发展大趋势实用13篇

未来经济发展大趋势
未来经济发展大趋势篇1

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及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影响着政府、企业或个人对市场的决策和调控的决策。在实际分析和判断中,如果忽视了正确的原则可能造成宏观经济判断上的分歧,使得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判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难以确保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必须科学合理的分析与判断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准确的把握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从而提高个人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政府部门经济调控的有效性。

2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情况

2.1 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与机遇 一是我国经济顺利驶入了稳定发展的正常航道;二是内生性增长机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是中国出口呈现出了恢复性增长的趋势。

另外,目前中等收入国家向逐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内需潜力巨大;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企业在面临市场经济改革或者调控时,自我发展能力和适应能力逐渐增强;国民储蓄率较高,对宏观经济政策发展空间较大等。

2.2 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首先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我国通胀压力有增强的趋势不利于市场调控,使得我国房地产行业和汽车行业无法形成新的增长点,房价、物价持续上涨。另外地方债务风险、局部金融风险仍然存在并在积累,诸多中小型企业发展遇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出现一方面贷款宽松,一方面贷款难的问题同时存在,给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3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未来趋势判断需要把握的问题

3.1 确定经济变量合理的参照 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以及未来趋势的判断,涉及到的宏观经济变量范围较广,往往需要正确的确定相关参照值,参照值可以是正常值、过去值或者目标值,往往需要根据实际的经济变量,以确定不同意义的参照值。就GDP增长率来讲,其主要反映的是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一个经济变量,因此可以将潜在的GDP增长率作为参照,也可以将目标增长率作为参照。实际GDP增长率下降或者上升并非都意味着宏观经济趋坏或者趋好,应该是趋近于潜在GDP增长率的实际GDP增长率上升,意味着宏观经济发展形势趋好;背离潜在GDP的实际GDP增长率上升,意味着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呈现不好的趋势。

3.2 区分经济变量临时性波动和趋势性变化 经济变量的变动往往呈现临时性和趋势性,对于这两种波动形式必须进行准确的区分与判断,切不可将两者混淆。对于2011年2月份我国出现进出口负值,有人认为主要原因是中国贸易顺差多年一直扩大的趋势造成的。但是实际上造成我国进出口长期顺差的原因是消费率过低、储蓄率过高。储蓄率过高造成投资率过高,提高了产能,这必然会使得出口扩大、进口减少,造成顺差增加。这种中国经济的失衡是长期形式的,而个别月份的变化只是临时性波动,不会是趋势性波动。对经济变量临时波动和趋势波动变化的正确区分,能帮助企业决策者正确的判断宏观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提高企业市场变化的适应力。

3.3 加强通胀预期的管理 首先大力扶持农业生产,对农业产品市场运行机制和市场规则加以监督与管理,有效防止炒作投机。同时提高国际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动的重视程度,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缓解通胀带来的压力。另外,需要根据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适度提高存款利率,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促使合理均衡汇率的形成。通过强化通胀预期的管理,在分析和判断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上,对其进行宏观的调控,能有效的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3.4 重点调控房地产市场 首先应结合目前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建立有针对性的住房供应机制;加快廉租房住房建设,使其因商品房投资下降给我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方面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对于商品房供应通常需要及时进行动态检测,对不合理的住房需求进行制止与疏通,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另外还应该强化房产税的推动工作,积极完善相关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的管理,为房地产市场提供更多的住房资源,在缓解市场不合理住房需求的同时,也对我国宏观经济进行了调控,有利于未来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发展。

4 结束语

一直以来,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判断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面对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必须全面、深入的分析,对相关措施进行准确的把握,确定经济变量合理的参照,区分经济变量临时性波动和趋势性变化,强化通胀预期管理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有利于相关企业和部门对宏观经济进行实时的了解,并对未来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掌控,从而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经济措施,实现企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富民,梁学栋.宏观经济、政府规制与房地产市场发展――政策调控与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研究论坛综述[J].经济研究,2012,

未来经济发展大趋势篇2

一、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趋势的关系

文化建设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赋予文化发展以一定的目的和方向。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文化建设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要受到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影响和制约文化建设的因素有很多,有经济的因素、政治的因素、文化自身的因素等。影响文化建设的各种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这些因素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了作用于文化建设活动的整体力量。在影响文化建设的各种因素中,文化发展趋势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因素。

作为影响文化建设的因素,文化发展趋势具有现实性和超越性、综合性和集中性、物质性和精神性相结合的特点。文化发展趋势不是主观的猜测和幻想,而是表现在当前文化中的文化现实状态的一部分,是向全部文化现实状态的延伸和扩展;文化发展趋势综合了经济、政治等物质形式的因素和力量,是对这些因素和力量作用的集中反映;文化发展趋势包含着对文化存在和发展的超前认识和判断,又体现为一种客观的存在状态。因此,文化发展趋势是现实和未来结合的要素,是物质力量的实际作用和意识超前反映的思维力量的综合。

文化建设既和现实密切相关,又与未来紧密相连,既是对现实的肯定和保留,同时又是对现实的否定和超越,既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与追求,体现出奔向未来的努力,同时又是对未来的一种限定,流露出对未来的忧虑。文化建设是在既定的各种现实条件的基础上走向未来的,同时又是在现实状态发展所蕴藏的多种未来可能性中确定一种可能性并使之变成现实。从根本上讲,文化建设既要尊重文化发展的某种趋势,又要防止文化发展的某种趋势的现实化。

文化发展趋势本身也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相互作用在文化领域内的表现,以文化的方式凝结了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及其相互作用的成果。文化发展趋势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文化建设活动加以改变的。文化发展趋势是我们在建设文化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在文化内容、形态、格局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发挥重要影响力。

二、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文化全球化、文化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日益增强。这三大文化发展趋势彼此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相互融合,一起构成影响世界文化形态、文化格局及其演变的重要推动力量。世界文化发展趋势为中国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中国的文化建设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文化发展趋势对中国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给中国文化建设提供的重要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进一步增强更加有利于中国吸收世界文化发展的积极成果,加快中国文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步伐,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进一步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

2.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促进了文化资源的全球共享,对于充分利用国外文化资源,推进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为加强文化建设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文化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增进和提高了各国政府和普通民众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使广大中国人民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激发了中国广大民众建设中国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培养了必需的思想意识条件。

4.文化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必然导致世界范围内文化格局产生新的变化、世界面临着文化秩序的重构和文化力量的重组,这种形势不仅客观上给中国文化建设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而且为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崛起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5.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在文化建设中保持、巩固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发挥中国文化在解决人与自然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中的独特作用。

6.文化多元化趋势促进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增强了中华文化和世界其他民族、国家文化之间的互补性,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多元并存发展的新文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7.文化经济一体化趋势,密切了经济和文化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了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相互协同、相互作用,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8.文化经济一体化趋势,促进了文化形态的变革,提升了文化的社会作用,为文化建设的发展赢得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带动了文化建设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

文化发展趋势对中国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使中国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有:

1.文化全球化趋势,必然加剧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碰撞,造成文化价值的断裂,这对于我们如何应对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保持中国文化的特色,维护中国文化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

2.中国是传统文化资源大国,而文化软实力相比一些文化强国还有很大差距。随着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增强,文化资源全球流动的速度和强度加大,一些文化强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抢夺文化资源。如何保护、开发和利用中国的文化资源,更好的发挥中国文化的比较优势,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占据主动,是我们面对的挑战。

3.在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经济和文化的矛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矛盾也有进一步突出和加剧的趋势。如何应对市场经济发展给文化建设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4.随着文化多元化趋势的逐步增强,如何在多元文化格局并存发展的态势下,突出文化的主旋律,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是中国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

5.文化经济一体化趋势推进了文化产业化的进程,大众文化的迅猛发展成为多元并存的中国文化结构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中国文化建设如何在文化产业化和大众文化迅速扩展的情况下,保证建设的质量,提高文化的品质和品位,正确处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建设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又一严峻挑战。

6.中国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市场经济,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相反,人文文化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如何促进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协调发展,全面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是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

7.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的快速推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矛盾逐渐深化并全面暴露出来。如何整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精华,吸收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积极成果,避免传统和现代在文化价值上的断裂,是中国文化建设要完成的一个长期的重要任务。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成为较长时期内困扰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难题。

作为综合反映文化存在和发展状态的文化发展趋势,它不仅对中国未来的文化建设产生影响,而且也使中国文化建设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中国文化建设是在世界和中国都发生着深刻变革的过程中进行的,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进行的,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而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鲜明的个性特点。

2.中国文化建设是全球文化共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建设密切联系,充分体现人类文化建设的共性特点。中国的文化建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尊重不同文明的多样并存,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与不同的文明开展对话,注重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积极成果,反映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愿望和要求。

3.中国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和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文化建设和其他领域建设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未来经济发展大趋势篇3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了以下几种新的态势:第一种是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部署,经济中心向北继续转移;第二种是配套改革的实验区将会继续积极地推行;第三种是以城市群与大都市圈为主导的经济活动空间将会更加集中;第四种趋势是各个区域的产业分工与各自的优势将会更加明显;第五种态势是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将会长期存在,加快区域互动的发展;第六个趋势是沿海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将越来越趋于国际化,在利用国际资源方面的领先地位将更加突出。

结合上述分析,可以预见到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产业区际的划分将更加合理化,这种分工将会增加产出。

2.在我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将会有更多的增长极涌现,尽管当前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依然非常明显,然而中西部个别地区发展成新经济增长极的条件在客观上也已开始具备。

3.多种经济板块将会以一体化的趋势向前发展,包括商品市场和交通设施的一体化等。

4.和周边国家以及地区之间的跨境合作将会不断深入,尤其是沿海的省区以及边境地区合作等。

二、基于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地方经济管理创新中遇到的问题

1.行政区和经济区之间的关系问题,此问题的关键是以行政区为基础,利用其载体作用,但是又要去掉行政区域的束缚,重点是行政区对于经济区的封锁与壁垒。

2.一体化经济和区域间分工之间的关系问题。一体化与产业分工之间既有冲突又有合作,实际运行中的问题是各个地区过于追求分工的有利地位而引起的趋同现象,导致一体化经济扭曲,地区间封闭。

3.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问题。市场属于内部驱动的力量,国家属于外部的助推手,因此在遵循市场规律时,又不能对国家的战略意图有所偏离,既要利用国家的助推作用,又不能让政府过度干涉市场的运行,关键是找到稳定的“点”。

三、基于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地方经济管理创新的主要方向

1.对区域的统筹发展形式进行创新。区域的统筹发展需要遵循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以及经济社会的统筹与自然统筹的原则。从统筹的角度来讲,地方政府需要不断地寻求和创新适应区域发展的需求同时又实用有效和充满活力的地方性经济管理体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正面而有积极的干预。不断地对区域经济的活力与竞争力进行提升,进一步地加强良性循环和协调互动以及横向发展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形成。尤其是要将城乡的统筹当成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的主要路径,实现科学规划和统筹发展。

2.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模式进行创新。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已经在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而其转变的主攻方向是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其转变的重要支撑是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其实现转变的根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保障与改善民生;其转变中重要的着力点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社会的建设。从一方面来讲,对于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更加地重视,积极的去适应国际产业新一轮的发展趋势,加快产业升级和产业机制的创新。从另一方面来讲,对于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必须更加重视,运用灵活有效的机制加快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自主的知识产权与自主品牌的培养,从投资驱动型向创新促进型转变。

3.加强区域经济的调控模式的创新。在遵循中央的经济政策的前提下,行政区需要不断地研究并逐步地制定出适合本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设计和实施和本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发展计划;主动积极地承担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维护者与调节者的角色;对于宏观调控的体系需要构建出层次性,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其他经济手段实行宏观调控,并不是直接运用行政干预的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另外在宏观调控中既要顾及到区域内地区之间的平衡关系,也要保证资源的有效配置。

4.对区域经济的合作模式进行创新。不仅要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还需要遵循经济主体在发展中的要求,同时以效益作为核心,平等自愿地实现多层次与多形式的合作。加快区域经济规模扩大的主要方式是区域联合机制在横向合作方面的相应机制的创新,以此来实现区域市场的共享和企业集团的组建,还有区域经济在竞争实力上的增强,让横向联系的共利共赢成为现实。区域间的共同协商的方式是区域利益的协调机制,以此来实现各种重大的经济问题的统一安排与制定,其工作重点是对其区域内政府间利益进行协调,最终的目的是经济效益的实现。

5.区域政府的管理模式的创新。行政体制进行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服务型政府的实现,逐步坚决地推进政府的改革,使政府的角色从经济活动直接管理者和所有者向经济活动监管者与规则设立者转变,其主要的功能是向经济活动提供有利于降低成本和鼓励创新与竞争的制度环境。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对于政府的行政行为需要不断地规范,另一方面需要对政府的行政权力进行有效监督,以防寻租行为的产生。

四、结语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地方经济的管理创新对于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其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只是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作出了部分探索,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希望以上论述对于以后的相关研究者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未来经济发展大趋势篇4

电子信息产业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电子信息技术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生活便利、信息快速传递等人类社会进步的驱动力量,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由于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不景气,使电子信息产业也受到影响,分析未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对电子信息产业稳定发展有重要作用。认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总趋势,制定适合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能使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带动经济平稳增长。

二、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发展趋势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动力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只有了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才能推断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技术很多,主要可以分为软件技术与硬件技术,软件技术的发展主要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主要是云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目前云计算技术已经深入到各技术领域,并且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五个城市已被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发改委确认为云计算先行试点城市,基本上全国所有的城市都确定要发展云计算技术并且开始产业布局。由此可见,云计算技术将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在未来十年内将创造超额的利润,促进经济的发展。云计算技术将促进经济形式、企业管理形式、办公形式的变化,需要相应的软件与之配套,间接的促进编程技术的发展。目前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正在整合,使之成为网络通讯一体的方便技术,并且随着我国北斗战略卫星系统的建设成功与应用,网络与通讯技术将获得巨大发展。网络通讯一体化将促进信息传递技术、定位技术、安全技术的全面发展,促使我国形成不受别的国家影响的网络通讯技术,有重大的国防意义与战略意义。

三、电子信息产业产品发展趋势

电子信息产业产品的发展会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而发展,会带动相应的材料、加工、制造等产业的发展。通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会促进新型通讯工具的发展,现在的通讯工具基本已经具备一定的功能,如可视电话、视频浏览、接入互联网等。随着未来网络与通讯技术的整合,通讯工具将更大范围的实现与网络的一体化,为了方便使用,通讯工具还会有巨大的发展。制造通讯工具的企业应该关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出新的制造技术,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材料的要求会逐渐提高,尤其是微电子技术的进步对电子材料的带动作用最大。与电子信息产业联系紧密的产业是液晶屏制造产业,未来的液晶屏幕会向着更薄、可卷绕、智能化等方向发展,传统的液晶屏幕都是在导电玻璃的基础上制造,未来可能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采用塑料、高分子材料制造显示屏幕,这将是现有产业的灾难。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品制造商要注重自身的科研实力,根据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制造新型材料满足产业的需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会使很多电子信息产品都具备智能化,包括家电产品、智能终端、汽车驾驶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移动通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互联网三者融合在一起成为可能,电子信息产品对功能化的要求会更高。电视棒等产品的出现,使有线电视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在一起,在三网融合的趋势下,肯定还会有新的产品出现,制造出这种新产品的企业肯定会获得巨大的商机。智能化技术大规模应用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革命,智能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业也是电子信息产品的发展趋势。

四、电子信息产业需求趋势

电子信息产业促进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在不仅靠科技的推动,更多的是人们对高质量生活水平的追求促进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基本。目前发达国家对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比我国的发展情况要好。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许多的发展中国家对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如近年来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已获得巨大发展,这与我国人们的需求密切相关,也与国外的信息产业向我国扩展有关。我国未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机遇将继续增加,农村、偏远山区、贫困地区也将会逐渐有市场需求,并且市场份额会逐渐增大。未来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都会有所发展,亚太地区市场饱和后非洲市场会逐渐兴起。人们对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会促使市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我国自身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同时也要制定出向非洲等电子信息产业落后地区发展的战略规划。落后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大多以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为主,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规划电子信息产业布局。

五、结语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电子信息产业会在不远的未来获得巨大的发展。总的发展趋势就是电子信息技术与电子信息产品相互带动发展,技术的进步带动新产品的发展,而人们对新的科技产品的需求又会带动技术的进步。电子信息产业会逐渐由欧美向亚太地区扩展,再向非洲地区扩展,最终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并且电子信息技术会不断进步,促进产品快速更新换代。

参考文献:

[1]胡钧荣.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新趋势与科学发展规律[J].电子世界,2012(6)

未来经济发展大趋势篇5

以此为契机,煤炭企业需要认清“十二五”时期及以后更长时间内的经济发展趋势,理顺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关系,从战略高度对企业的运行、管理进行谋划,尤其是要从强化企业的成本控制入手,增强煤炭企业经济适应能力。

一、煤炭企业经济运行发展趋势

(一)煤炭企业经济运行发展总趋势

在“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指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出台和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对煤炭行业在“十二五”中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了明确说明:“发展安全高效煤矿,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有序开展煤制天然气、煤制液体燃料和煤基多联产研发示范,稳步推进产业化发展”。

透过“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和“十二五规划纲要”,我们可以更深层次地认识和理解我国对煤炭行业未来的发展态度和寄予的期望。在这两个纲领性文件的指引下,全国煤炭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煤炭工业总体的发展目标:开局明显优化,资源配置及勘查规范有序;煤炭生产以大型煤炭企业、大型煤炭基地和大型现代化煤矿为主,基本形成稳定供应格局,到2015年形成10个亿吨级、10个5 000万吨级特大型煤炭企业,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煤炭工业面貌进一步改善,全国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75%以上,千万吨级煤矿达到60处。该目标的提出为煤炭企业今后的发展和管理指明了方向,这对于煤炭企业来说既是发展壮大的机遇,又是从未有过的挑战。

(二)煤炭企业经济运行发展具体趋势

煤炭是世界上储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常规能源,也是最廉价的能源,随着近年来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石油、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使得全球煤炭需求快速增长,价格逐步攀升。未来阶段我国煤炭企业面临的经济运行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是煤炭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

“安全为天比天大”,安全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由于煤炭企业安全性成本投入不足,矿难事故接连发生,重大死亡事故时有发生。在新的经济运行趋势下,煤炭企业安全管理要不断创新,从管理、培训、装备三并重原则入手,首先从理念上深入人心,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大反思、大讨论”活动;管理上实行安全问责制,全面启动领导干部带班下井制度;加强全员安全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加大安全费用、安全设备的投入,通过科技创新改善安全设备性能,提高煤炭企业的事故预测、预防、预控能力。安全是煤炭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保证安全才能保证企业有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

2.国内煤炭供需结构不匹配

在未来的经济发展阶段,对能源的需求将变得更加迫切,尤其是对煤炭能源的需求,并且需求的数量将会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逐步扩大并创出新高。但在供给方面,由于国家加大了对煤炭行业的宏观调控力度,逐步清理小煤矿,控制新开工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煤炭投资的增长速度,产能得到了限制,导致煤炭供给严重不足。煤炭供需方面的尖锐矛盾将会在很长时期内存在,这也是“十二五”期间煤炭企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3.煤炭价格上升趋势不可避免

受煤炭供求关系的影响,预计煤炭的价格在未来阶段还将维持高位运行并呈小幅上扬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国家必将运用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煤炭行业进行宏观干预,因此,在这种局势下,煤炭企业应该在价格上作出合理的调整,通过理顺煤价构成机制,加强对相关成本的控制,将煤炭的价格控制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内。

4.煤炭企业内部结构将会面临大的调整

煤炭企业面临着大好的发展形势,使得众多的煤炭企业上市融资,同时有实力的投资企业纷纷将资金注入煤炭企业。煤炭资源的整合以及资产的注入将会给煤炭企业带来理我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煤炭企业的上市融资也将改变自身的管理结构以及相关资源的整合,因此,煤炭企业将会在内部结构上产生大的调整。

5.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以煤为基础的多元产业

由于煤炭企业事故频发、地层塌陷、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又随着国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抑制高耗能产业发展,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给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带来巨大压力。“十二五”期间,煤炭企业应该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积极推进能源经济绿色化和高碳经济低碳化,不仅要开发好地下资源,更要开发好地上资源,所有工序中“废弃物”实现循环利用,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迫在眉睫。

6.技术、人才是煤炭企业面对的战略性选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未来的经济发展时期,技术对于煤炭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技术、人才是煤炭企业面对的战略性选择。今后煤炭企业必须加大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学习先进经验,引进先进技术,广纳贤才,人才是第一资源,煤炭企业应制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大力实施“引才”工程、“育才”工程、“留才”工程,不断创新,提高煤炭企业技术水平。

二、新经济运行发展趋势下煤炭企业成本控制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煤炭企业面临的经济运行发展趋势的系统分析,可以看出,煤炭企业将面临重要的改革,这既是机遇又是从未面临过的挑战。因此,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应该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引下,发挥优势,克服不足,消除当前及经济运行趋势下所面临的困难,从而实现“十二五”期间煤炭工业总体的发展目标。

从战略高度来看煤炭企业总体上已经进入新趋势下的运行轨道。但是从基础层面上看,其运行和管理中存在着问题,较为突出的问题存在于煤炭企业的成本控制方面。新的经济发展趋势和总的宏观环境,使得煤炭企业的成本面临着急剧上升的压力。具体来说,煤炭企业成本控制在新的经济运行趋势下面临着以下问题。

(一)政策性增支因素使企业非收入成本增加

“十一五”期间,有一大批已经出台或者将在“十二五”期间出台的政策性增支因素,使得煤炭企业的生产成本出现了较快增长的现象。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税的提高、资源补偿费的增加、煤炭生产安全费用的增加以及提高入井津贴、建立工伤保险制度、征收未利用采煤沉陷土地使用税、排污费等因素。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政策有利于促进煤炭企业向安全稳定发展转变,但是这些政策和因素的集中出现,将在短期内急剧增加煤炭生产成本,这将给煤炭经济的运行带来严重的影响。

(二)环境的恶化,企业非生产成本压力加大

由于煤炭开采破坏着生态环境,采煤引起的地表塌陷,不仅使土地毁坏,而且引起周边建筑物变形和农田设施受损,矿井排水破坏水资源和地下水系生态环境。煤层气的排放、煤炭产品的地表运输和存放,都会严重污染环境,导致周边村民无法居住,需要搬迁安置。治理采煤塌陷区,高额的搬迁费是“十二五”期间煤炭企业必须面临的成本压力。

(三)企业的社会成本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要整合煤炭企业,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要求。煤炭企业的整合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但是兼并重组需要对煤炭企业进行相应的精简优化,业务的合并整合以及人员的重新分配和管理,这就要求煤炭企业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增加相应的成本。尤其是在企业办社会压力的基础上将会进一步增加企业在安排职工及家属的生活、工作以及相关方面补偿的支出,从而增大企业的社会成本压力。

(四)劳动密集型企业,职工薪酬成本继续加大

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煤炭行业尤其是开采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用人数量较多,但是效率比较低,工资占成本的比重较大。同时因工作环境的影响,工人的劳动强度很大,各种补贴和津贴比较高,在成本里面也占相当大的比重。并且由于煤炭开采行业属于事故多发行业,企业对此进行的相关赔偿比较多,也相应的增大了企业的成本。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企业的人力成本越来越高,根据“刘易斯曲线”的走势,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将达到顶峰,同时劳动力的价格将会摆脱低廉时代,开始逐步攀升,因此,煤炭企业未来在工人薪酬上的支出将会大幅度增加,从而进一步加快成本的增长态势。

(五)预算的编制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成本控制中起着主要作用。在新的经济运行趋势下,煤炭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而企业成本预算指标的确定一般是以业务产量为基础,以定额的参数值和历史指标作为计算依据。但是由于煤炭企业地质结构复杂,人们对兼并重组的企业生产条件预测能力有限,企业成本又受地质因素变化的影响很大,同时受政策和市场的影响,全面预算管理潜在的问题可能会在执行过程中显现出来,使得企业的预算管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相符,预算的编制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三、新经济运行发展趋势下煤炭企业成本控制的应对措施

新的经济运行发展趋势表明,煤炭企业需要紧紧抓住“十二五”这个战略机遇期,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明确要求,找准自身的位置,准确布局,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要增强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为“发展安全高效煤矿,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铺平道路。

(一)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呼吁国家减轻煤炭企业政策负担

煤炭企业要切实履行自身的社会职责,为保护环境和社会的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要跟踪煤炭税费改革的进程,研究切实减轻煤炭税负的政策,提出政策建议。深入开展煤炭增值税改革研究,提出扩大煤炭增值税抵扣范围的具体政策措施。

同时要积极开展和强化煤炭企业税式支出统计分析,为政府调整财政税收政策提供依据。加快煤炭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研究,推动完善煤矿企业保障体系,切实减轻煤炭企业负担。

(二)改善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

采煤塌陷区是一个严重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是当前政府和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建议政府和企业共同治理塌陷区,并负责村民的搬迁工作,筹集搬迁专项基金,专款专用,坚持治理塌陷区,建设新农村,坚决对采空塌陷区群众进行整体搬迁安置。采煤塌陷区不仅可以治理,而且可以开发。在市场机制下,利用塌陷区发展以煤炭为主题的旅游业,或者大量种植树木、农产品,这样不仅保护生态环境,减轻企业和社会的负担,而且能给居民生活提供保障,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强化市场意识,减轻社会成本压力

要适应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煤炭企业就必须摆脱原始制度下形成的社会包袱,深化煤炭企业社会制度改革,加快实现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向经营性资产的转变,创造新的利润点。以此来弥补因政策集中实施而给煤炭企业造成的成本压力。对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办社会形成的医院、学校、幼儿园、住房管理等一切福利型设施,从煤炭企业中彻底分离出去,由企业进行先期投资,然后再积极引进外部资金的进入或者直接进行外包,使这些设施单位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这既可以解决长期困扰企业的社会成本压力问题,又可以为企业创造额外的非生产收入,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

(四)以人为本,加快现代化建设

煤炭企业要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切实保证工人的生命健康,这不但有助于保护企业职工的利益,而且有助于煤炭企业降低因意外事故而产生的额外成本和增强企业的信誉度。同时,煤炭企业要加快现代化建设,加大资金的投入,应用先进的采煤技术和工具,减少工人数量,为煤炭企业在“十二五”及更长时期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成本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生产经营调度系统,搞好市场信息调查,建立完善的内外部信息网络,及时掌握信息,提高煤炭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使煤炭企业能够牢牢把握住经济运行发展趋势。

(五)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积极谨慎的调整预算

企业的预算是对未来经营状况作出的相关规划,但是由于煤炭企业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预算在执行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市场突变、战略调整以及生产地质条件发生变化等现象,使得预算会在一定程度上和企业的发展不相适应。企业应成立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细化全面预算目标,建立健全全面预算责任体系。并且要求各个职能部门明确职责,每个部门都成为全面预算管理的责任中心,企业整体形成一个全面预算管理的职责网络。当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遇到预算的指标或相关的考核方式和公司的实际情况不相符时,生产职能部门应及时向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提出建议,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根据预算执行的结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时对原有预算进行补充和修正,使预算与企业的运行互相磨合,发挥预算的最大作用。

在新的经济运行发展趋势下,煤炭企业应该紧随“十二五”发展的步伐,牢牢锁住自身的战略优势,同时要强化企业对成本控制,降低成本,增强自身在未来发展中的话语权,为把本企业建设成大型煤炭企业而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Z],2010-10-18.

[2]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2011-03-16.

[3]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2011年工作要点[Z].2011.

未来经济发展大趋势篇6

一、外贸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特点

目前,外贸机械制造行业的主要发展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

1.地位的基础化

机械制造行业在国家经济发展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在种类、数量和贡献上具有较大的比重,同时其所生产的产品更是其他一些行业经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国家的现代化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战略性地位。

2.经济的规模化

目前,随着全球化经济的扩张,外贸机械制造的规模化生产已经成为当前各大跨国企业的主流发展方向。各大机械企业通过不断的联合重组,以及对主干业务在投资研发上的加强,使机械制造系统的个性化和成套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而更加的适应当前多样化的市场变化形势。

3.生产方式的全球化

外贸机械制造行业在生产方式上具有全球化的特点:一是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并将其生产的产品销售到各个国家。二是在本国生产,并将产品销售到各个国家。

二、我国外贸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外贸机械制造行业在今后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向上,具体包括:

1.规划策略创新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机械制造企业要想振兴机械制造业,使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机械产品能够牢牢的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就必须要进一步的适应当前及未来国际机械制造市场的经济发展方向和趋势,掌握机械制造行业在今后工艺、技术、装备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和技术,创新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未来生产规划策略,从而有效的把握我国外贸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2.多领域技术的融合

在机械制造行业的未来发展中,其机械制造技术是向着多领域技术相互融合、作用的方向发展的,尤其是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需求的增多,其机械制造业所涉及到的领域也会越来越多,这就使得机械制造技术同其他领域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和作用程度也会越来越高,因此,多领域技术的融合成为未来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全球性产品的研发

随着国际互联网络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参与到国际机械市场中的机会和范围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这就使得所生产的机械产品在研发上也要向着全球性产品的方向发展,从而使我国制造的机械产品能够更好的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进而不断提高我国机械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4.服务性思维的拓展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机械制造行业正逐渐向着完全化的买方市场过渡,也就是说不是机械企业按照一定的固定规格进行产品的生产,而是按照用户所提出的个性化、特殊化的具体要求进行产品的生产。鉴于此,服务性的管理思维势必会成为今后机械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思维管理方式必定会得到不断的拓展和更新。

三、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外贸机械制造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其管理、工艺、技术和设备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差距。因此,在今后的建设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相关企业和科技人员要积极的完善行业管理制度体系,勇于攻破技术壁垒,加快我国外贸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从而使我国的机械行业真正融入到国际机械市场的贸易竞争当中去,促进和推动我国外贸机械行业的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胡克石: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特点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科技与企业,2012(06).

[2]邓 武: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与先进制造模式[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10).

未来经济发展大趋势篇7

8月份,被谷歌收购的摩托罗拉被进行“手术式”重组,全球大幅裁员,关停至少1/3的办事处。

中国企业呢?团宝资金链断裂、24券无限止营业、维棉网之死、红孩子“贱卖”、耀点100老板跑路、品聚网夭折、雷士照明罗生门、星急便瘫痪、尚德生死劫、赛维LDK债务危机…

自2012年初以来,“倒闭潮”波及到了众多行业的中小企业,一时间“倒闭”如瘟疫,企业经营如履薄冰。但反观这些倒闭或者破产的企业,他们的原因也许千万种,也许“大企业死于趋势,小企业成于狼性”这句话可以概况。

眼高:把握趋势

眼高”就是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看到未来。任何行业都有其发展规律和趋势,企业家应该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及时做好准备。柯达、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巨头的结局,是因为对没有把握住发展趋势。并不是苹果手机多么强大,无可超越。韩国三星与苹果的手机对抗过程中,不是照样取得很好成绩么。关键是对发展趋势的把握,并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案。

随着互联网的技术革新加快,网上购物成为了潮流和趋势。由于生意惨淡,加上租金不断上涨的压力,一些传统的门店如书店、服装店等逐渐退出了市场。有些企业几年前就看到了发展的趋势,并早早做好准备。所以,2012年依然活得精彩。

趋势如何把握呢?陈讲运认为,首先作为企业家要关注国家层面的重大政策和方针。比如国家经济形势,“十二五”规划、中央经济会议……据悉,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近日表示,“十二五”是我国历史性转型的关键五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呈现三大基本趋势。第一个趋势就是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型。第二个基本趋势,由工业化主导向城市化主导的转型,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未来五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由47.5%提高到51.5%,有可能达到53%到55%左右,初步形成城市化主导的发展格局。第三个大的趋势,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

从历史经验看,经济社会历史转型既是企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企业洗牌的遴选期。2000年中国民营企业排名前十家的公司到去年只剩下四家,只有主动把握好未来5-10年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趋势,顺势而为,才能避免失误,走向伟大企业。

“高度成就第一”。伟大的企业无不是具有远见,能把握趋势,顺势而为。企业家还需要横向和纵向交流沟通,不断吸收先进的经验、商业模式和新思想,然后,根据自己所处的行业来确定战略或者改革的方向。否则,企业就会陷入“三拍”的尴尬境地。首先,企业制定目标和战略时,不考虑实际就“拍脑袋”;在宣贯执行时,大家“拍胸脯”表决心;结果呢,部分人“拍屁股”,挥一挥手,潇洒地扬长而去。

对趋势的把握在一定能程度上决定企业生死。不少大企业死于趋势,小企业更是如此。当今市场瞬息万变,唯有把握趋势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手低:脚踏实地

很多企业家说,他们从事的行业是前途无限光明的,国家重点扶持或鼓励发展的,为何越来越难做。仅仅在思想层面上高度有清晰的认识还不够,必须围绕客户价值来做,针对性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未来经济发展大趋势篇8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Trends at Home

and Abroad in Current Stage

CHEN Xiang

(Guangzhou Moder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63)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information society and knowledge economy, the world is witnessing profound changes in higher education to adapt to The Times demand.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t present trends is expounded.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China;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tendency

1 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高等教育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两个角度促使高等教育发展的外因和内因加以叙述和分析:从外因即满足时代需求的角度看,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这三大背景,相应的呈现出国际化、信息化、与社会和市场联系更加紧密三大趋势;从内因即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呈现出多元化、大众化和终身化等趋势。当然,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求和时代需求是密不可分的,这里之所以将二者分开叙述,是为了突出在各趋势中内、外二因何者占据主导地位,以便更加清晰地叙述和分析这些发展趋势。

1.1 时代需求所带来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带动下,各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其特征为国际通用性、开放性和交流性,具体表现为国际间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日益频繁、高校学生结构国际化、高校课程国际化等,加之信息社会的到来,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更加简单,很多发达国家高校已将“全球化大学”作为其面向未来的一个基本目标。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势头仍在迅猛发展,国际化仍将是高等教育未来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举措。(2)高等教育的信息化。随着全球互联网的普及,信息革命已经深刻地影响并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知识的传播方式亦被彻底改变。高等教育必须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式上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同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也要求高校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与合作。当前,社会信息化程度仍在不断加深,信息化将是高等教育未来的另一主要发展趋势,是适应信息时代的必然举措。(3)高等教育与社会、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这种新型的充满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将逐步超越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的主体,知识也将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与社会、市场密不可分,因此,高等教育与社会、市场的联系将日趋紧密。高等教育将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其社会化功能将愈加突出,市场化将成为高校建设自身、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渠道。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于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1.2 自身发展需求所带来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一种方式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同样,一种教育也无法满足所有的需求。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不仅仅是其面对时代需求所需做出的改变,更是维护其自身发展的根本动力,不过是时代将多元化这一需求反映得更加明显。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具体表现为:教育结构的多元化、学生结构的多元化、办学体制的多元化、人才培养规格的多元化以及经费筹措渠道的多元化等。(2)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终身化。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将逐步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普通大众对于知识的需求将会迅速增加,以往所谓的精英教育将会一去不返。同时,为了培养具有知识和高素质的人才,高等教育必然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普通大众反过来也将会为高等教育带来生命和活力。因此,高校若要维护自身的健康发展,大众化势在必行。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人类知识的更新速度和传播速度迅猛增加,这意味着,学生在高校学习到的知识,很可能已经老化、过时,传统的大学毕业即是受教育终结的观念将成为历史,每个人必须时时至少是定期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以适应现代社会。这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满足人们知识快速更新的需求。而只有做到终身化,高等教育才可能达到人们的要求,才可能正常发展,因此,终身化亦是高等教育的一大趋势。

2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在我国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今天总共不过一百多年。我国高等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概括而言,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是成就与问题并存。就其规模而言,目前已居世界第一。就其层次结构而言,目前已形成了专科、本科、研究生这一较为完善的多层次教育结构。就其科类结构而言,目前已形成类别明晰、内容全面的学科结构。然而,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在近十几年来快速扩张,同时带来不少问题。

2.2 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办学模式过于单一、较为封闭,同质化现象严重;公办学校占主体,高校资金供给渠道较为单一,基本靠政府予以支持;高等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比较落后,管理理念混乱;人才培养的素质较低,难于与社会需求相符合。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高等教育与市场脱离,国家对高校的管理条条框框太多,管得过紧;二是只顾规模的迅速扩张,而忽视了教育观念、教育体制的更新;三是高校自身没有空间,也没有意愿来探索自主办学思路,对高等教育缺乏热情。

3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我国高等教育依然面对着不少问题,这在上文已有述及。面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借助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探索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之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除了遵循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外,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问题,还有其独自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观念向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转变;完善高等教育体制特别是管理体制以适应时代需求;构建国家、市场、高校一同参与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和高校办学体制;加强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建立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4 结论

21世纪,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正不断凸显。中国高等教育起步较晚,经验上相对发达国家有所欠缺,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吸取他国经验,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发展路径,把握其发展趋势。唯有如此,高等教育才能为中国培养出合格人才,中国的崛起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崔晟.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探析[J].科教论坛报,2008(10).

未来经济发展大趋势篇9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经济管理也在发展中不断的得到完善,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管理出现了许多现代化的特征,归结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点。(1)经济管理呈现艺术性。在经济管理中,其管理的核心不是怎样去管理,而是如何掌控好经济稳定健康向前发展,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工作。应该说经济管理的重点是思考与规划,制定相关的发展战略以及规章制度,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进而找出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让经济管理实现高效、稳定。(2)管理的创造性与能动性。不管是进行什么样的管理工作,其创造性与能动性特点都是十分鲜明的,经济管理也是一样。实行经济管理,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实现人力资源的科学配置,进而希望达到最优效果。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持续不断的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提高人们的创造性,进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以实现其经济管理的目标。(3)管理的专业化和民主化。众所周知,经济管理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完成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关于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只有管理人员具备了经济管理的专业知识之后,才能让整个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也才能提升管理效率。此外,在进行管理过程中,还必须坚持发扬民主精神,最大限度的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经济管理的民主化,进而达到最佳的管理目标。(4)管理的科学化和自动化。在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非常快的,在各个领域的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因此,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吸引相关的先进技术参与其中,进而提升经济管理的效率。自动化则是要求管理工作者在管理的过程中借助现代各类信息技术和计算技术,对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安排,提升经济管理的综合管理水平,提升经济管理的时间效率。

二、未来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管理在未来会走向一个什么样的趋势,在当下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重要的议题,总体来说,在未来可能会表现出下面的发展趋势。(1)管理制度走向人性化。在21世纪的今天,经济管理越来越重要,而在管理的过程中,发挥好管理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是十分关键的,不管经济如何发展如何变化,都是需要人来进行管理的,可以说经济管理对经济发展具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在展开经济管理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开展工作,采取多种多样的措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推动管理者全心全意为经济发展服务,为自身在经济管理中价值的体现而不断努力,最后实现其管理目标。(2)管理模式走向民主化。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实行民主决策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民主决策会关系到管理者的参与积极性。在管理过程中,推行民主决策模式,充分的采集管理者的建议和意见,发扬民主,尊重每一位管理者的意见,凝聚广大员工的智慧,才能更好的为经济管理服务。(3)组织结构扁平化。在传统的组织结构中,基本上都是金字塔模式的,而这种金字塔模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如如:制约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体现。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迅猛发展,这种金字塔模式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已经找不到生存之地,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新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得以出现,这种扁平结构的出现,有效的凝聚了员工的智慧与力量,发挥着员工的创造性,是一种全新的组织管理模式,能切实的提升经济管理的效率。(4)以客户为导向。在过去,经济管理以生产与技术者为导向,但是,伴随着当前队市场的争夺越来越激烈,这种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转向了以客户为主,一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定位。根据消费者不同的需求,来确定自身的发展模式。可以说当前消费者成为了一个企业发展关注的重点和需求,企业也只有以市场为导向,把握好客户,才能稳定向前发展。(5)重视团队精神的构建。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取得竞争力,那么构建起团队合作精神是十分必要和关键的。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团队协作精神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在经济管理实践中,应该构建起团队协作精神,发挥员工的优势,让团队去凝聚每一个员工的力量和智慧,强化员工之间的合作,完成企业与组织任务。可以说团队协作精神对任何一个企业的是至关重要的,在经济管理中发扬团队协作精神,能让经济管理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经济管理现代化是一种无法逆转的新趋势,而要想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困难还非常的多。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管理现代化将会很快到来。相关的管理人员应该把握好机遇,掌握好经济管理的特点,认识清楚未来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经济管理朝着想要的方向发展,为社会经济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晓冬.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青年文学家,2012,17:276.

未来经济发展大趋势篇10

一、引言

电力工业是国家在能源领域的重大基础行业,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经济要发展,电力是先行,电力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文明社会已经处处离不开电力供应。目标网架是城市电网规划的基础,确定电网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近期规划和中长期规划的重要依据。为了提高电网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必须将城市电网目标网架规划纳入城市整体规划。负荷预测是目标网架规划的基础,提高负荷预测准确率,对电网发展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负荷预测是从已知的用电需求出发,考虑政治、经济、气候等相关因素,对未来的用电需求做出的预测。负荷预测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对未来需求量(功率)的预测和未来用电量(能量)的预测。电力需求量的预测决定发电、输电、配电系统新增容量的大小;电能预测决定发电设备的类型(如调峰机组、基荷机组等)。

负荷预测的目的就是提供负荷发展状况及水平,同时确定各供电区、各规划年供用电量、供用电最大负荷和规划地区总的负荷发展水平,确定各规划年用电负荷构成。 负荷总量预测属于战略预测,是将整个规划地区的电量或负荷作为预测对象,它的结果决定了未来城市对电力的需求量和未来城市电网的供电容量。负荷总量预测的结果对城市供电电源点的确定和发电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城网规划的重要依据。

二、负荷预测的方法及特点

1.单耗法

按照国家安排的产品产量、产值计划和用电单耗确定需电量。单耗法分"产品单耗法"和"产值单耗法"两种。采用"单耗法"预测负荷前的关键是确定适当的产品单耗或产值单耗。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规律是产品单耗逐年上升,产值单耗逐年下降。单耗法的优点是:方法简单,对短期负荷预测效果较好。缺点是:需做大量细致的调研工作,比较笼统,很难反映现代经济、政治、气候等条件的影响。

2.趋势外推法

当电力负荷依时间变化呈现某种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并且无明显的季节波动,又能找到一条合适的函数曲线反映这种变化趋势时,就可以用时间t为自变量,时序数值y为因变量,建立趋势模型y=f(t)。当有理由相信这种趋势能够延伸到未来时,赋予变量t所需要的值,可以得到相应时刻的时间序列未来值。这就是趋势外推法。

应用趋势外推法有两个假设条件:①假设负荷没有跳跃式变化;②假定负荷的发展因素也决定负荷未来的发展,其条件是不变或变化不大。选择合适的趋势模型是应用趋势外推法的重要环节,图形识别法和差分法是选择趋势模型的两种基本方法。

外推法有线性趋势预测法、对数趋势预测法、二次曲线趋势预测法、指数曲线趋势预测法、生长曲线趋势预测法。趋势外推法的优点是:只需要历史数据、所需的数据量较少。缺点是:如果负荷出现变动,会引起较大的误差。

3.弹性系数法

弹性系数是电量平均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值,根据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结合弹性系数得到规划期末的总用电量。弹性系数法是从宏观上确定电力发展同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对速度,它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和用电需求的重要参数。该方法的优点是:方法简单,易于计算。缺点是:需做大量细致的调研工作。

4.空间负荷密度法

空间负荷预测是对规划区域内负荷的地理位置和数值大小进行的预测,它提供未来负荷的空间分布信息。只有确定了配电网供电区域内未来负荷的空间分布, 才能对变电站的位置和容量,主干线的型号和路径,开关设备的装设以及它们的投入时间等决策变量进行规划。 由于空间负荷预测涉及大量的空间信息,地理信息系可以为空间负荷预测的数据收集、处理和预测结果的表示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将GIS引入空间负荷预测,可以极大地减少数据收集量, 是空间负荷预测方法实用化的必要步骤。 针对国内土地使用的实际情况,在空间负荷预测中采用了分类分区法,该方法是在分类负荷总量预测的基础上,根据城市规划用地图,计算分类负荷平均密度;再由小区面积构成、小区负荷同时率及修正系数求得小区最终负荷。同时, 就分类分区法在预测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恰当的处理和改进。 针对己有负荷预测软件在数据收集、统计,模型、方法选用,结果处理等方 面存在的问题,在将传统、实用的常规预测方法用计算机加以实现的同时,结合 目前负荷预测领域的一些新发展、新成果,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基础上开发了 一套实用的配电网负荷预测软件。本软件采用OLE自动化技术用vC对MaPInfo 进行集成二次开发。整个软件主要由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计算程序和系 统界面四部分组成。本软件可为城网规划提供分类负荷、分类电量、总负荷、总 电量和负荷分布预测。对电量和负荷的预测都提供了回归模型、趋势外推模型、 灰色模型和组合模型等。使用者可以依据预测模型提供的图形分析和误差分析从 多个预测模型中选择预测精度高的模型预测结果作为最后的预测结果。负荷分布 预测采用了分类分区法,具有基础数据易于获得、能适应城市规划方案的变化、 灵活性强等优点。

三、结束语

负荷预测是电力系统调度、实时控制、运行计划和发展规划的前提,是一个电网调度部门和规划部门所必须具有的基本信息。提高负荷预测技术水平,有利于计划用电管理,有利于合理安排电网运行方式和机组检修计划,有利于节煤、节油和降低发电成本,有利于制定合理的电源建设规划,有利于提高电力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负荷预测已成为实现电力系统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电力系统负荷预测》中国电力出版社。

未来经济发展大趋势篇11

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一个更新换代十分迅速的过程,经济管理模式如何能够更加灵活地适应经济新形势,对于经济整体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无论是在观念、方法还是整体模式上,都有着符合现当代经济发展需求的内容和特点,它利用先进思想观念和科学技术将经济管理进一步快捷化和准确化,使得经济管理不仅能够全面,而且能够更具创造性,提高经济发展的科学水平。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科学认知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所谓经济管理现代化,它是一种整个世界现代化中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在经济管理领域的现代化追求。经济管理活动的现代化,能够使经济管理活动进一步科学化,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起到更积极的作用。具体来说,经济管理现代化有着几项主要的基本内涵。

第一,经济管理观念的现代化和管理方式的现代化。任何管理活动都离不开意识层面的科学指导和方式方法的约束,科学化的管理理念对于整个经济管理活动来说有着基础性的作用。而外在的管理方式则保证了管理活动能够在更加高效的处理过程中得以实现,节省人力物力,利用先进科技来提高管理效益。

第二,管理人员的专业性。管理人员作为管理活动的主体,其专业素养深刻影响着经济管理的水平。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提升尤其是专业性发展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它要求管理人员能够在科学化的管理理念指引下,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经济管理的效率,准确无误地完成相关的管理工作。

第三,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和自动化。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深入运用,在经济管理现代化中,管理手段的自动化就成为一个基本内涵且将逐渐发挥重要作用。在现实的管理需求规定下,利用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提高对经济活动的实时监管和调控,从而便于人员管理能够在便捷高效的环境中准确无误地展开。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1、管理活动艺术性特征

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另一层面是艺术,经济管理活动不仅是对多种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多的是在实践中更加艺术化地处理和解决问题。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不再局限于对经济活动的控制,而是将重心更多地置于对经济活动的宏观思考和规划,使各项活动能够在一个更加科学的环境中有效进行。

2、经济管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经济管理活动是人的活动,其中体现着人的思维与创造,尤其是面对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和具体问题,管理活动就更加凸显了其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现代化经济管理中,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一切管理活动以及人力物力的投入都是围绕着既定的经济活动及其目标而展开,传统的管理活动很多时候是在一定的制度或者规定之内完成目标以达到一个预先设定的效果。但在现代化管理活动中,既定的目标虽然仍然存在,但在整个管理活动中的人为发展空间却更加广阔,管理人员被鼓励以更加开放的观念和方式进行经济活动的实时管理,提高管理的艺术性而非简单地完成管理任务。

3、管理方式

民主化现代化管理的能动性、创造性都是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够实现,这里就体现了经济管理现代化中的民主化特征,而这集中于管理方式的民主化。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民主氛围也更加浓厚,民主化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这反映在经济管理领域,也全面激发了经济管理事业发展的潜能,有效推进了整个经济活动的健康成长。

(三)、我国经济管理现代化实现的重要基础

1、立足国情,体现中国特色

各个国家的经济管理活动具有其客观环境和发展目标定位。对于我国来说,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化和层次化决定了我国经济管理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具体国情,考虑实际才能够使经济管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具体需求,在一般性的管理策略之外将我国的实际情况纳入考虑范围,突出中国特色,实现更符合实际与特色化的经济管理模式。

2、积极借鉴世界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

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经济管理的经验交流更具有时效性,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逐渐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前进。我国经济管理水平相比于世界其他先进国家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告诉我们在理念、技术和管理模式上要秉持开放的态度,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将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管理经验汲取进来,全面提高我国的经济管理质量。

二、我国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并非一成不变,这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而正确的发展道路离不开对未来趋势的准确分析,在对现实诉求进行把握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技术、经验,全面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探索出未来我国经济管理发展的主要趋势,从而为其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正确的导向。

(一)、人性化经济管理趋势的凸显和增强

当前很多经济管理模式都存在人性化缺失的问题,经验式的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发展,也难以凸显创造性和能动性,使得管理活动的效率也大大降低。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经济管理者们逐渐认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员工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尊重和保护,广大的基层员工能够在更加宽松的环境中积极创造,大胆创新,这不仅提高了员工工作积极性,也保护了企业中的创造意识,而这一品质对于整个企业发展来说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当前,人性化经济管理模式进一步得到广泛认可,这一发展趋势将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大放异彩,深入实现其经济价值。

(二)、民主化管理趋势

民主化是世界发展趋势中的主流,在任何领域这一趋势都有增无减,这不仅是客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经济管理中,市场变幻无常要求其决策、执行都迅速而准确,自上而下的决策模式在未来快速化经济发展中很多时候不能够满足现实需要,因此,将决策重心进一步下移,扩大基层人员在决策中的影响力,是我国经济管理进一步民主化的基本措施。这一趋势的加强,也能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快速性,使企业能够在更加民主的氛围中找准发展方向,既体现企业价值又能够获取社会效益。

(三)、进一步实现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在企业发展乃至社会经济发展中,其组织结构主要表现为金字塔型结构,在这个结构中,管理者始终处于塔尖位置并负责一切决策和其他权威行为的实施,在决策完成后塔尖管理者再将命令逐级传达至其他各阶层进行相应的执行和反馈。这一传统的组织结构在当前现代化经济发展背景下,逐渐失去了优势,对上级的绝对服从和对集体利益的绝对捍卫,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个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知识经济时代视域下,这样的结构体系越来越多的限制了企业和组织的发展。我们都了解,作为一个决策者,他的任何一个决策形成都是建立在不同的信息的汲取基础上,在决策前对企业和组织中不同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判断是一个必要的过程。相对于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在当今社会,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能够让更多的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从而充分推进知识和技能的互动交流,将现金经验在最广阔的平台上进行深入交流,提高企业信息获取的速度和决策的科学性。

(四)、客户导向为主的经济管理

市场经济运作中,消费者的主体地位正在进一步凸显,无论是哪个经济领域,消费者或者客户的需求决定着市场及其走向,成功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应该是以消费者作为导向来开展一系列的经济活动,这也是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基本前提。在经济管理活动中,传统的生产者导向和技术导向已经不再适应市场需求,也进一步显示了其局限性,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客户才是最主流的导向,这一方向的准确把握,深刻影响着后续经济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

(五)、团队协作精神更加彰显

团队协作是现代经济发展中逐渐产生出来的一种工作运行模式,其在经济管理中的额引入,对于集思广益、提高经济管理效率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在未来的经济管理中,这一精神和理念将进一步深化运用,在原有的合作模式上更加追求创造性和能动性的合作,各成员能够充分表达自我,取长补短,共同推进经济管理活动。

三、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经济管理工作的运行模式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尽管我们对经济管理现代化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剖析,但其真正的落实还有很多的发展空间。经济管理者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要有耐心地应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在对趋势进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反思自我,积极探索更有效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汤巧丽.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的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03).

未来经济发展大趋势篇12

2.能不能说投资就是消费,投资等于消费?有人说,基础设施投资都是为了消费。应当说,过去30年,由于私人产品严重短缺,基础社会建设仍处在建设改善阶段,投资促进消费有阶段性特点。问题是当总体上解决了私人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当产能过剩已经开始出现,不能说今天的投资就能等于消费,有些投资可能造成产能过剩,形成经济生活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应当说,今天我国已进入以消费需求拉动投资的新阶段。

3.未来5年我国能不能形成一个以消费为主导的趋势?我的看法是,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可以初步形成消费主导的基本格局。从理论上来说,人均GDP在3000-4000美元间,应该是一个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变的拐点;从现实而言,城市由住房和汽车刺激拉动消费提升,农村在多种作用刺激下消费潜力开始释放,并且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未来几年农村潜在消费释放的水平会更高。但这个趋势不是自然形成的过程,关键取决于两条:一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需要调整;二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在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推进相关方面的制度改革上有一些重要的举措,这对于形成消费主导的趋势十分重要。

二、能不能或者要不要从工业主导转变为城市主导,以形成城镇化时代的发展趋势?

1.城镇化对于发展方式转型到底会有哪些影响?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说了很多年,有一些进展但缺乏实质性的突破。第一,强调提高服务业比重。服务业发展的比重和城镇化的发展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调整结构,提高服务业的比重的主要出路在于推进城镇化进程;第二,过去30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工业化主导,城镇化相对滞后。这必然引起结构不合理,尤其服务业比重长期徘徊在较低的水平。当前,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是一个基本现实。

2.未来5年左右是否有可能形成一个城镇化主导的格局?我对此很乐观,我认为未来5年左右,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就是说城镇化率每年增长至少1%-1.2%,搞得好1.3%-1.4%是很有可能的。这是因为:第一,“十二五”是我国改变城乡两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重要的5年,3年左右把中小城市的户籍基本放开,大概5年左右能解决大中城市的户籍问题,这将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突破。这个突破提高我国城镇化贡献率至少有10%左右的空间;第二,我国正处在城镇化率快速发展的时期。无论从东、中、西部看,“十二五”城市群、城镇化、城市圈都将呈现全面快速发展的态势。这将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形成城镇化主导的趋势取决于相关改革的突破,比如城乡两元结构能不能有实质性的突破,行政体制能不能做一些重要的调整等。

三、要不要或者能不能从公共产品短缺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变,初步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30年我国解决了私人产品短缺的问题,温饱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现在什么问题比较突出呢?就是公共需求突出,全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矛盾。在这个特定背景下,需要充分估计基本公共服务对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影响。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实现城乡服务基本化对于我国公平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对我国发展方式转型带来的重大的影响。

其次,基本公共服务有一个经济水平承受力的问题,更有一个制度安排的问题。到现在为止,农村养老和城镇养老还没有统一起来,我国要统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建立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所以,在强调经济水平制约的同时,更需要重视制度的安排问题。

四、要不要或者能不能从从中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转变,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低碳经济是未来发展方式的选择。我国有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从中长期来看,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发展方式的选择可能更为关键、更为重要。我认为,低碳经济将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场深刻的变革。首先,将是一个技术革命;其次,也会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第三,将带动社会与生活方式的革命;第四,就是一个制度性的革命。高度重视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未来经济发展大趋势篇13

二、投资结构优化目标的确定

(一)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变动的国际经验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人均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2001年我国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成为中低收入国家,2010年跨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估计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12000美元,将成为高收入国家。从人均收入的发展历程看,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1978―2000年经历了由低收入向中低收入发展阶段;2001―2010年经历了由中低收入向中高收入发展阶段。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将经历由中高收入向高收入发展阶段。

我国2000―2010年人均GDP的发展历程,大致与上世纪日本50年代、韩国6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中高收入组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的发展历程相当。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将相当于上世纪日本60年代和韩国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的发展阶段;相当于中高收入组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的发展阶段。

日本、韩国和中高收入国家的经验表明,一般来说,经济体在由中高向高收入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处于转型期,第三产业比重以较快的速度上升,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或开始向下调整,第一产业比重继续呈下降趋势。

(二)“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判断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总体趋势与日本、韩国和中等收入国家同等发展阶段基本相同,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呈波动上升趋势。

与同等发展阶段的日本、韩国和中高收入组相比,我国产业结构的一个显著不同点是,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低于第二产业比重,而日本、韩国以及中高收入国家第三产业比重都要比第二产业比重高,这表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将经历由中高收入向高收入发展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一时期第二产业比重一般保持平稳,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参考国际经验以及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发展滞后的情况可知,“十二五”及以后时期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第三产业将会得到较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将呈快速上升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将有所下降,第一产业比重将继续呈下降趋势。

三、“十二五”经济增长率估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制度变革极大地改善了资源配置,解放了生产力,将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从改革开放前的6%左右提高到目前的近10%。学界将我国潜在增长率判断为9―10%。从理论上讲,潜在增长率是一个经济体在既定资源和经济社会环境约束下,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实现的增长率,由可持续的资源供给及技术进步变动速率决定。当资源约束与经济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潜在经济增长率会随之变动。

1978―2008年我国资本存量的实际平均增长率为13.3%,劳动力增长率为2.2%,分阶段看,资本和劳动力的增长率呈下降趋势,2000―2008年资本存量和劳动力的增长率分别为11.6%和0.9%。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储蓄率将有所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将会逐步回落。

国际经验表明,一般来说,一个经济体从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储蓄率处于快速上升期,经济增长速度也相对较快;当从中等收入进入高收入阶段,储蓄率趋于下降,经济增长速度也会放慢。

“十二五”时期,随着储蓄率的下降,以及人均收入进入中等向高收入发展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也会比以往有所放缓。运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算,并参考国际经验,估计“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8%左右。

四、“十二五”时期储蓄率和投资率估计

(一)储蓄率估计

经济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影响一个经济体储蓄率水平及其变动趋势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大体可划分为三类:一是趋势性因素,如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二是周期性因素,如经济周期的上升期或下降期;三是经济体制和政策等因素,如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贸易政策等。

在影响储蓄率的诸多因素中,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是影响储蓄率变动趋势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人口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而储蓄率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表明我国储蓄率的变动与人口年龄结构关系密切。我们判断随着劳动人口比例的下降,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储蓄率将呈下降趋势。

在影响我国储蓄率的诸多因素中,所谓趋势性和周期性因素实际上只决定储蓄率变动的方向,但真正决定我国高储蓄率水平(特别是高出日韩储蓄水平)的是我国的体制性、政策性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经济资源、资产的占有结构、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汇率制度安排等等。“十二五”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这些导致高储蓄的体制、政策性因素将得到改善,其中有些是政府正在致力改进的内容。

综合以上因素,“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和贸易政策的调整,我们认为我国国民总储蓄率将逐步趋于下降。估计到2015年我国储蓄率从2010年的52.6%下降到48%,2020年下降到46%。

(二)投资率估计

我国国民经济中长时期存在结构失衡现象,即消费率较低,储蓄率较高,尤其是国外储蓄率(净出口率)长期为正,且上升到了较高的水平(2007年达到了8.8%),这已经给我国经济带来很大的问题,影响着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求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更重要的是,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将会进行结构调整,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继续维持大规模贸易顺差的压力将非常大。因此,无论从国内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自身需求,还是国际环境,都要求我们进行“恢复内外基本均衡”的结构调整,未来一段时期净出口率应继续逐步降低。我们估计“十二五”期末净出口率将下降到1―2%的水平(内外基本平衡)。

根据上述储蓄率和净出口率的估计和判断,估计“十二五”期末投资率将下降到46.6%,比2010年降低2个百分点。

五、“十二五”时期投资结构估计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