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青少年厌学心理教育实用13篇

青少年厌学心理教育
青少年厌学心理教育篇1

初等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征地之一,在传统教学形态的禁锢下,出现了一定的教育畸形,尤其是青少年“厌学”心理,应成为普遍的初等教育问题。从实际来看,青少年出现厌学心理是多因素的尤其是内因中的家长压力、学习压力,以及外因中的人际关系等,都无形中促使了青少年出现“厌学”的心理。所以,面对日益推进的课改事业,需要充分立足于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课改需求,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上,对初等教育事业进行改革,以切实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1.青少年厌学心理的分析成因

1.1客观原因

1.1.1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在传统家庭观念的支配下,家长都是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这就无形中把压力强加给了孩子身上。青少年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埋头大学习,学生是他们唯一的职业,更像是“天职”。在这种情形下,青少年的兴趣被无情剥夺,只是像机械那样,一天到晚不停的重复着一件事情。于是,在长时间的“折磨”下,青少年出现厌倦感和压力感,心理上滋生“厌学”寻求心理和身体上的放松。

1.1.2教学模式陈旧,应试考试禁锢了青少年。应试教育仍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主体,教师立足于升学、立足于家长的期望,以“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强制性的讲授知识。而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青少年的知识面是丰富的,这就出现了青少年知识需求与实际教学存在偏差,在一定程度上抑郁了学生自我发展,以及求知欲的表达。于是,在压抑的教学氛围中,青少年心理感觉“不痛快”,厌倦日复一日的教学方式。

1.1.3家庭环境不利,校园生活枯燥。家庭环境是左右学生学习性情的重要因素。家长不注重和谐、健康环境的营造,会影响到青少年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诸如父母整天打牌、喝酒等,把孩子强制关在屋中学习,在这种环境与需求的反差下,学生的思想也随着父母的行为为波动,出现追求玩乐、厌倦枯燥学习的心理。同时,我国初等教育环境比较单一,以至于校园生活比较枯燥。青少年受校外丰富生活环境的影响,极易出现环境反差下的思想波动,出现跑出去玩、不上课等行为,时间一长,青少年就养成了好玩、不学的习惯,自然出现 心理。

1.2主观原因

1.2.1学习被动、成绩差,目的性不明确。青少年出现厌学心理,多半是学习不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且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是固定的,“两点一线”式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麻木了学生的学习目的。青少年习惯性的上学、习惯性回家、习惯性做作业等,一系列的习惯使得学生的学习被动、疲惫,经常出现的情绪波动未能及时解决,进而滋生了一些类的压抑、不愉快的心理因素,导致了青少年疲惫状态下厌学反应。

1.2.2人际关系不良,情绪出现严重的消极面。青少年处于个性发展的关键期,情绪上表现出波动大,易受外界影响。在家长、老师的批评下,或成绩不理想等,都会造成学生的消极面。于此,青少年害怕考试、害怕老师,出现学习焦躁和厌倦情绪。同时,人际关系差,也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青少年性格孤僻、偏激等因素,都会造成学习上的孤立,长时间的鼓励学习,会加剧学习的“孤独”感,感觉学习无趣,随之出现乱想,思想偏离学习轨道,进而害怕性的内心极度“厌学”。

2.强化青少年教育对策

2.1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校、家庭、社会构成了青少年的生活环境,强化三者的和谐性、健康性,是促进学生树立良好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因素。要切实促进以学校、家庭为主,社会为辅的教育环境营造,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诸如举办净化社区教育环境、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等系列活动,又如学校举办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开展读书节、艺术节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改善学生学习状态,进而调整学习情绪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劲头。同时,基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要消除校内不良因素,防止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这点是拉拢学生学习心态、促使其保持积极学习心理的关键。

2.2改革评价机制,形成多元化的培养体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立足于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以禁锢了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要基于教育改革的需求、立足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改革传统的评价机制,以多元化的培养体系为主导,充分尊重青少年的个性,以及独有的才能。不以考试作为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指标,而是基于学生的才艺、学习、体育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充分挖掘其潜能,这种“尊重”式的评价机制,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特长的引导下,是促进学生全面学习,消除心理“厌倦”感、“压迫”感的重要举措。

2.3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对于家长而言,家长要转变传统“死读书”的观念,善于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舒心的学习。且在教育上,要针对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注重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应该把青少年视为成人看待,不要出现过分批评、压迫,也不要过分宠爱。对于学校而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青少年为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诸如探究性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都是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改善其学习“疲惫”感的重要举措。

3.结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处于个性发展的关键期,基于学习压力、情绪波动等因素,极易造成其出现“厌学”的心理。对于青少年出现“厌学”心理不可怕,关键需要学校、家庭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转变,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这是形成和谐学习环境、和睦亲子关系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王雄.注重养成教育 培养合格人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3).

青少年厌学心理教育篇2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迅速提高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准,特别是提高青少年业余体校运动员的文化水平,尽快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当前我国体育界的共识。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2010]2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表明我们国家更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通知》明确了“运动员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群体,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切实做好运动员保障工作,对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当前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面临的实际困难,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才能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要彻底改变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落后的现状,提高整个体育队伍文化素质,首先必须加强各级青少年业余体校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青少年运动员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未来,是使我国走向体育强国的关键,只有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少年后备体育人才,才能使我国的竞技体育走在世界前列。但是目前我国在如何完善和规范青少年业余体校文化教育体制上,仍然是空白,各项制度落实和实施仍然需要一个过程,如何使青少年业余体校学训矛盾对立统一,迅速提高青少年业余体校运动员的文化水平,是当前摆在我们基层教练员和体校文化教师面前急待解决的课题。结合当前的形势和青少年业余体校的特点,要提高青少年业余体校运动员的文化水平,业余体校的各级领导、文化教员、教练员首先要解决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厌学情绪,这是提高体校文化教学质量,提高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水平的关键。通过自己十多年的任教练经验分析、研究,对青少年业余体校运动员产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提出自己的见解。

每个体校的教练员、文化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运动员聪明好学,文化学习成绩能达到普通学校中等或以上水平,但现实是我们许多九年义务教育内的青少年业余体校运动员一上文化课就犯困,一做作业就发愁,一提到学习文化就头疼,更有甚者到了旷课、逃学的地步。为此教练员和文化教师苦恼不已,我们的青少年运动员为什么会产生文化学习的厌学情绪呢?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其实青少年运动员产生文化学习厌学情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情绪的持久性,如果青少年运动员总被厌学的情绪困扰,那么不但会直接影响到学习的质量和文化学习成绩,而且还会影响到青少年运动员今后的发展前途。要想帮助青少年运动员摆脱文化学习厌学情绪,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准青少年运动员厌学的症结所在,然后根据产生原因来采取对策。

1 青少年业余体校运动员厌学的常见原因

1.1 基层教练员“轻文重体”思想,教练员过于追求运动成绩,平时训练中忽视贯彻智力训练,都可能使青少年运动员产生轻视文化学习,从而产生文化学习厌学情绪。因此,基层教练员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以教书育人为准则。

1.2 青少年运动训练强度过大及伤病,身体疲劳等都可能成为厌学的原因,但这时不是表现为对整个文化学习过程厌倦,大多是暂时的或者周期性,只要教练员、体校文化教师多关心,多体贴,多鼓励,多指导,厌学情绪就会减轻或消失。

1.3 冬训、竞赛周期的心理压力大也是青少年运动员产生文化学习厌学情绪的因素,但这种厌学情绪也是暂时的,只要教练员积极引导,加强恢复训练,积极引导青少年运动员带着轻松的心情去上文化课,这也是对训练后的放松,这样运动员的厌学情绪就会消失。

1.4 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需要的情绪表现形式,是运动员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认识或倾向,是直接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动机的内部价值因素之一。缺乏学习兴趣表现在对学习没有内在的需要,从而导致厌学。但是缺乏学习兴趣并不是青少年运动员与生具有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对自身的价值而逐渐形成的。

1.5 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不正确,内驱力不足,没有目标等是引起厌学的重要因素。因为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动机,青少年运动员学习没有动力,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文化,该怎样去学,同时他们有些认为只要运动成绩好,文化学习成绩无所谓。更有甚者还有些运动员认为自己是为教练、学校文化老师或父母而学习文化,是一种任务,不了解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要一遇到一点点困难与挫折,就会丧失信心,对学习文化产生逃避的想法。

1.6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一些基础差的青少年运动员,学习自觉性低,同时又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这导致他们的文化学习成绩差。因为文化学习成绩差,他们经常受到文化老师、教练、家长的批评与不谅解,如此恶性循环,运动员对文化学习产生了厌倦的心理,厌学情绪就成了情理之中。

1.7 挫败感导致厌学。经常文化考试不及格,使运动员认为无论自己怎样努力文化学习成绩却总是不理想,失败感负重,从而使运动员产生一种无助感,导致自我效能感低下。这里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主观估计。一旦运动员出现这种心理状态,就会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表现出消极情绪,导致厌学。

1.8 没有体验到学习给自己带来的成就价值。成就动机是指个人为力求成功地完成某种有价值的活动的内部动力,而成就价值就是在这种动力上建立起来的对某种活动的成就体会。厌学的运动员对失败感到羞愧的程度偏高,而对成功却不怎么感到骄傲,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波折,学习缺乏信心。

1.9 因厌其师而倦其道。现实中,有不少运动员的总体素质较好,但由于文化教师的教学不当,态度粗暴,说了过激的话,伤害运动员自尊心,处理事情不公正等方面的原因,引起运动员反感,使运动员因反感老师而讨厌上这位老师的课,极力回避与老师接触,最终发展到对某一科目的厌学。这种厌学往往具有科目特点,不具有整体性。但时间久了,同样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所以值得基层教练员、文化教师的注意。

1.10 教练员、体校的文化老师及家长要求不当。要求太严、太高或太松,都可能导致运动员厌学,有些文化老师及家长忽视了青少年业余体校的特点,既要求文化学习成绩高,又要求运动成绩突出,要求过高,给青少年运动员施加压力过大,繁重的文化学习,运动训练和精神压力,以致运动员不能承受,最终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1.11 体校内的运动员之间交往问题。有些运动员由于性格的原因,在与队友之间或队与队之间人际交往方面较差,经常与队友之间、队之间产生矛盾又不能很好地处理,最后导致队友之间、队与队之间都不喜欢与他交往,缺乏队员之间的关心,从而感到学校上文化课没意思,因此产生了厌学心理。再者,有些年龄较小的运动员因受到年龄较大运动员的威胁而又不知该如何处理,从而对去上文化课产生恐惧,开始逃避上课,最终也会产生厌学心理。此外,结交不良朋友也是导致青少年运动员厌学的原因之一。

1.12 由于我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外界的诱惑、交友不当、黄惑、不良迷恋、早恋等也是构成青少年运动员厌学的主要因素。这要引起我们广大基层教练员高度重视,及时消除隐患,正确引导,以防止青少年运动员萎靡不振。

以上种种因素都是导致青少年业余体校运动员厌学的根源,严重干扰着青少年运动员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对人生的追求,阻碍和影响着青少年运动员健康成长。对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厌学情绪,我们基层教练员、体校文化教师要以关心、信任和尊重,积极引导,以时代的责任感,以关心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为己任,以培养全面发展青少年优秀运动员为目标。积极引导青少年运动员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要积极进取,让他们摆脱厌学情绪的困扰。

2 基层教练员、文化教师对青少年运动员厌学情绪的对策

2.1 教练员转变思想观念。把文化学习和训练摆在同等重要位置,强调文化学习成绩好坏直接影响到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对运动员上体育理论课的同时,结合我国近代史、地理、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引导运动员学习文化知识。同时要求运动员写训练日记,写个人训练总结,教练员亲自检查,对写得好的给予表扬和物质奖励。逐渐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写作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2 帮助青少年运动员制定出通过努力所能实现的目标。学习动力来源于学习目标、兴趣、动机,有了明确的目标,动力就强,这是学习动力源。运动员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就能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自信心。在帮助运动员制订目标的时候,要注意目标的难度适中,可以近期达到。这就要求教练员及文化教师不要给运动员施加过大的压力。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设置恰当的文化学习目标,逐渐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

2.3 教给运动员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来源于学习方法,主要包括阅读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学习效率等,是学习是否有成效的关键。好的学习方法会给运动员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好的学习方法则给运动员在学习上增加许多的阻力,不断的挫伤学习积极性,降低运动员的自信心。作为教练员及文化教师,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让运动员“学会”什么,而是应该让运动员“会学”。在运动员文化学习的过程中,教练员、文化教师对运动员学习方法的优点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励,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矫正和帮助,使运动员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促使运动员在不断的成功中增长自信。

2.4 适当降低对运动员文化学习成绩的期望值。教练员和体校的文化教师要知道青少年业余体校的运动员担负着运动训练的任务,又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任务,运动员承受着比普通学校学生更重的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负荷,要想做到这两方面的成绩都很突出并不现实,所以应当了解运动员学习文化的困难所在,帮助运动员制订切实可行的文化学习计划并为此而努力。为此教练员、体校的文化教师要多与运动员在学习方法、人生理想、心态等方面进行沟通与探讨,充分了解运动员的思想动态。

2.5 帮助运动员树立自信心。运动员都很在意别人对他们的评价,有时他们也按照别人的评价去认识自己,如以前人们说“运动员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就是一种误解,是错误的观念,要改变这种观念,我们教练员必须帮助运动员树立自信心,帮助他们克服厌学的心理障碍,我们教练员要让运动员树立起“别人能学会,我也能学会”的观念,面对困难时,只有不断去克服才能走向成功,让他们在心理上不惧怕学习。比如可以为运动员自己选一门他最想学、最有把握学好的学科,多下工夫,首先突破,证明他具有学习能力,并让他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同时教练员要让运动员远离消极情绪。如果运动员因为怕学习失败,学习成绩差,或对体校文化学习环境有恐惧心理,教练员就要采取行动让运动员消除这种情绪。

2.6 加强对青少年运动员的挫折教育。文化学习毅力来源于学习精神、心理素质、智力、意志和价值观等,认识有多深,毅力有多强,学习就会有多持久,这是学习力的核心。现在的运动员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即使是农村的孩子也不多,独自面对挫折的机会比较少,一旦遇到困难,往往无所适从,自暴自弃,因而教练员要适当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一些挫折教育,以磨炼意志和提高运动员的受挫折能力,要在尊重、理解、关心的前提下,多与运动员进行思想感情方面的沟通,让他们明白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只有不断克服困难才能不断取得。同时用我国优秀运动员奥运争光精神勉励运动员积极进取,躲避困难最好的办法就是解决它。

2.7 给运动员营造求知的氛围。作为体校各项目运动队的教练员要培养一个团结积极向上的优秀集体,这个团结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是种植运动员美好感觉的土壤,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它是思想、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优秀运动队的团队精神影响着每个运动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心灵,塑造着运动员的人格。如果各项目运动队都有一个团结积极向上的氛围,运动员成长的“土壤”的营养就丰富,他们就能长得“枝繁叶茂”,一个和谐、团结、积极进取、快乐的优秀运动队,有益于运动员热爱学习,健康成长,并为运动员的未来成长打下一个良好的培养基础。

2.8 培养运动员的阅读习惯。读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因此培养运动员爱看书的习惯对运动员一生的求知都很重要。为了让运动员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教练员经常给运动员购买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给他看或者为运动队订立一些青少年杂志,当教练员自己读到好文章时,也可以向运动员推荐阅读,运动员受得熏陶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对书产生兴趣。总之培养运动员良好的读书习惯对运动员获取知识养料、增长知识大有裨益。

2.9 带运动员到大自然、社会中去开阔眼界,提高学习兴趣。教练员可以经常有意识地引导运动员到大自然中观察日月星辰、山海河流。如春季带运动员去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夏天带运动员去爬山,秋天带他们去观察树叶的变化等。运动员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感性认识,提高了学习兴趣。

2.10 激发运动员学习热情。热情是成功的发动机,潜能的触发器,运动员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运动员对学习的热情程度,一个拥有学习热情的运动员能废寝忘食地学习,即使在嘈杂混乱的环境中,也可以全身心专注于自己的学业,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热情的支配下,运动员会主动约束自己不利于目标实现的各种不良习惯,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以不屈的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以顽强的意志将奋斗到底,直到目标实现为主。因此教练员要正面引导,提出目标,激发运动员的学习热情,强化运动员的进取心,运动员的进取心大多是由外在的要求进而转化为自己的愿望的,因此目标教育是必须的,目标可以树立运动员的雄心,雄心可以引导运动员的追求。同时对运动员进行危机、挫折教育,告诉运动员“中国少年强,中国才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是靠国人,只有提高人的素质,才能完成建设富强的国家的使命。同时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青少年必须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社会,不然就会被社会所淘汰,重视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危机教育,让青少年知道社会发展的趋势,如当前我国发展“航母”“神舟九”,我国如果没有危机感,就不会那么快地制造出来,向海洋、向太空发展的战略就是国家的危机意识,青少年运动员也是这样,没有危机感,贪图享受,不艰苦奋斗就难以激发出强烈的上进心。

参考文献:

青少年厌学心理教育篇3

1.家庭教育背景。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是孩子的第一舞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然而,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把孩子的教育推给老师、学校,而忽略了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育作用。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单亲家庭和备受当今社会关注的农村留守青少年、留守儿童家庭。家庭构成的不完整,导致中小学生的监管缺失和心理失衡。监管的缺失削弱了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孩子的学习责任心,而心理的失衡则使学生不能专心学习甚至寻求其他的发泄方式。另外,父母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也有重要的影响。当今社会的中国家庭子女少,且有不少是独生子女,颇受家庭的呵护。父母的过分保护,使中小学生在生活上产生了依赖性;在性格上形成了自私性,在情感上具有了脆弱性。家庭的非科学化教育使一部分中学生失去了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有些学生由于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家长的打骂,从而形成了不良的自我形象。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者、失败者、无前途者,于是自暴自弃,放弃了学习的追求和热情。“成也父母,败也父母”已成为当前青少年学生家庭教育中的普遍现象。

2.学校教育背景。当前的中学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忽视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在智育中又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课目,导致学生学业畸形发展。面临升学竞争压力,心理负担加重。而教师也因同样承受高考压力而更关注课堂进度和教学成绩,这些都阻碍了师生情感交流,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形成了厌学、逃学、弃学等消极行为反应模式,厌学情绪愈来愈重,最终导致厌学症形成。

3.社会文化背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让现在好多农村学生感到前途渺茫,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思想已极大地削弱着青少年学生的求学积极性,成为厌学学生调节心理平衡的精神支柱。另外,社会低俗文化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当低俗文化成了学生的追求时,他们必然会放松对学习的追求和兴趣。

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可尝试从以下方面解决:

第一、家庭层面

首先,父母应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教育中来,关注孩子的情绪、心理,帮助孩子培养阳光的性格、坚强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安静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愉快、专心地学习。其次,家长在生活中可学习借鉴欧美国家的家庭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挑战生活的意识和坚韧不拔、永不言弃的品格,帮助孩子强化进取意识。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存能力,遇事注重理性地引导子女,并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家族的家庭教育方法就是一典范。约翰·肯尼迪的父亲始终教导子女“永不言弃,绝不被动接受命运”,他教导子女“面对厄运,如果抱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至少还有成功的机会,而消极悲观的心态只能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失败”。肯尼迪认为这是一个慈爱明智的父亲的肺腑之言,是最好的人生教育。

第二、学校层面

1.学校应在强调应试教育的同时,重视文体活动。音乐可以通过声音的艺术,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感情,迁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活动既能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定的物质基础,又能为学生解除学习的疲劳和烦恼,为学生带来极大的精神享受,使学生在校期间健康地成长,精力充沛地学习和生活,而且能让学生的性格变得开朗阳光。

2.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情和心情,注重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心中时时要装着有厌学症的学生,为其营造一个能广泛参与学习的机会,备课时了解厌学症学生的知识结构加以适当照顾,授课时能适当放慢进度。同时能做到“四经常”,即经常了解,经常指导,经常鼓励,经常强化。“三辅导”,即老师辅导,家长辅导,优生辅导。这样,为厌学症学生营造了一个参与学习的环境。同时还可鼓励学生阅读《名人传记》、《读者》、《品读》等品位颇高又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书刊。

第三、社会层面

青少年厌学心理教育篇4

“厌学”是一个长期困扰教育界的问题,一直受到所有关心教育、关心孩子的人们的关注。关于因为“厌学”而导致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如2009年5月新疆若羌县两名刚满10岁的男孩因为厌学,趁大人不在家带上干粮和炊具离家出走,50个小时后,接到家长报警的民警在多方努力下,从茫茫戈壁中搜寻到他们。

羊城晚报2009年6月1日的报道《广州15%儿童曾有行为障碍,学习压力成致病因素》指出,由于学业重压,很多学生出现厌学等心理问题。

应试教育的高压、升学率的威逼、心理负担的困扰、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陈旧刻板的教材、等级井然的排名、铺天盖地的考试等教育现状,让许多孩子被“厌学”的心理所困扰。

“厌学”是一个难题,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扩招等,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下降了,中职学生的厌学问题也更为突出。另外,校园外浮躁的社会风气、校园内较为陈旧单调的教学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职学生的厌学心理。许多中职学校也认识到了这一点,积极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德育教育,希望能够使学生大面积厌学的情况有所改善。这些做法,都起到了一定的预防、调节作用。

二、厌学的定义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形成对于“厌学”的统一的标准定义。通过电脑检索可以发现,国外有“逃学(truancy;hooky)”、“辍学(dropout)”、“拒绝上学(school refusal behavior)”的研究,但没有直接对“厌学(be weary withschool;be disgusted with school;dislike of schoo1)”的相关研究。

而在国内,傅安球(2002)等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①该定义较有代表性,在许多文献中,都被直接应用。

三、中职学生厌学的表现

关于学生厌学的表现,目前也没有具体的标准。中职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做作业等,都可以被视为存在厌学的心理的外部表现。但也有学者对厌学外部表现的程度做了规定,如肖承志(2004)等就认为对三分之二以上学科学习失去兴趣而不愿继续学习的学生,被认为存在厌学心理。②

四、中职学生厌学的成因及矫治

中职学生的厌学问题突出,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等的影响。因此,中职学校可以针对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实施干预,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

1.适当放松,强健身心。

一些中职学生由于自身的生理原因,出现了厌学现象。张晓明(2008)在研究《大脑功能及a波优势频分析在厌学青少年的应用》时以厌学进行心理咨询的青少年为研究组,以发展咨询的青少年为对照组,统一使用ml-2001脑功能状态检查仪对其脑功能状态和a波优势竞争频率及熵值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两组的a波竞争优势主频分布于各频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主频与次频之差均值和熵值差异显著(p<0.01);各脑区同时段主频不统一和多频互扰现象和大脑少氧、疲劳、左右对称性、前后功率逆转情况差。说明厌学青少年大脑工作状态和脑电活动的有序性和统一性较差,这影响了厌学青少年的认知和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应以自我放松和适当运动为主。要理解学生由于大脑机能的原因,吸收转化信息的能力较低,因而对学习采取逃避态度,而不能一味强调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扭转,忽视其大脑工作状态已处于饱合,接受信息的能力处于低水平程度,学习中已经不能集中所有能量于所要注意的目标。③

2.关心鼓励,加强辅导。

一些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长期受到成绩差阴影的笼罩,对学习缺乏信心。对于这部分学生,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由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班主任可以通过谈心等方式,关心、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恢复对学习的信心,让他们重新找回对学习的兴趣。一些有效的心理咨询技术,也可以被采用。如李拯(2008)在《走出厌学的阴影——一例用意向对话技术对职业高中生厌学的辅导》中采用的国内一项专门的心理咨询技术——意象对话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对职业高中学生厌学问题进行心理分析与治疗,④就值得借鉴。

3.辅助学生正确选择专业,重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中职学校与高中教育不同,它直接面向求职市场培养学生。如果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不能紧贴市场,或者学生的专业选择与其职业倾向不匹配,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杨力(2008)在《用〈霍兰德中国职业倾向测试量表〉探究“厌学现象”的成因——文秘班女生的职业倾向与专业匹配调查》中认为厌学现象成因众多,但对中职学生而言,职业倾向与专业选择之间的不匹配可能是导致厌学情绪的原因之一,并借助《霍兰德中国职业倾向测试量表》对典型班级进行“职业倾向与专业匹专业匹配调查”,验证了上述假设。⑤因此,中职学校可以在入学初对学生作职业倾向调查,帮助学生选择专业;加强专业课程建设,重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另外,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也是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行之有效的矫治方法。

注释:

①傅安球,聂晶,李艳平,金蓓蓓,崔君红.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干预与学习效率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02年第25卷第1期.

②肖承志,刘经兰.中学生厌学的归因及对策研究.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5卷第1期.

青少年厌学心理教育篇5

据以往分析可知导致青少年厌学的原因有很多,如社会“读书无用”错误的价值导向;学校学业负担重,以分数论英雄;教学过程中师生主客关系对立,教学方法陈旧;家庭不良的教养方式和环境。诚然,人们总倾向于将厌学归因于外在的客观因素,却很少从青少年自身找原因。笔者认为,在诸多因素中青少年自身原因是导致厌学的主要因素,如认知存在偏差、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生理缺陷、学习意志薄弱等。因此要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应针对青少年自身原因寻找对策。

一 青少年厌学心理的表现及其发展阶段

1.青少年厌学表现

厌学指个体从内心敷衍、恐惧、排斥学习,是学生从学习过程中得不到满足或缺乏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学习策略而对学习失去信心的一种心理反应。根据程华山等人的调查显示,初中和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厌学比例较高。厌学心理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和成绩,甚至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笔者根据青少年厌学的表现程度,将厌学划分为三个层次:(1)轻度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偶尔拖欠作业、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2)中度厌学:上课经常走神、经常拖欠作业、害怕考试、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策略不科学、有迟到早退和逃课现象。(3)重度厌学:讨厌学习和学校、憎恨同学和老师、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晕、脾气暴躁、经常旷课甚至辍学。

2.青少年厌学心理的发展阶段

厌学心理是逐步形成的,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即焦虑阶段、怀疑阶段、恐惧阶段和自卑阶段:第一,焦虑阶段是指学生由于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而产生冷淡和焦虑意识。第二,怀疑阶段是指由于学生在学习上多次失败,对自己或老师设定的学习目标常常不能实现,进而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但对学习仍未完全丧失信心。第三,恐惧阶段是指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了明显的障碍,真的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当学生内心产生恐惧又无法逃脱学习时,学生的心理就会进入第四个阶段,即自卑阶段。第四,自卑阶段是指学生彻底失去了学习信心,产生学习上的“心死”的自卑心理。这种心理会影响学生的整个学校生活。

二 青少年厌学的内在原因

学生的厌学原因很多,有外在的和内在的。外在因素非教师所能改变,暂且不论。从学生的内在因素考虑,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偏差

认知是由注意、观察、记忆、想象几部分组成。青少年认知偏差的表现有:注意力差,上课不专心,做小动作或与他人讲话;关注点转移慢,如上完数学课后接着上英语课,还满脑子的数学公式;观察力差,常看错、读错、写错,辨别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有问题;记忆受限,对学过的知识,如概念、定义、公式、单词等不能再现,记忆仓库缺乏系统性,不能把新旧知识链接;想象力匮乏,思维迟钝、不流畅。

2.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

动机指直接引起、推动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其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多数厌学的学生都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认为学习、考试是为了获得家长、老师的表扬、奖励,逃避惩罚,或是为了上名校、出国留学、工作稳定等,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个体短期内可取得成功,却不能持久。

3.学习意志不坚定

温室里的花抵御不了风霜,当代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在长辈的呵护下长大,有的家长在辅导孩子功课时大包大揽,代替孩子思考,造成孩子心理适应能力差,今后一旦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和失败便无法正视自己,失去自信心,消极地对待学习,从此一蹶不振。

4.注意力被异性吸引

青少年由于生理成熟,进入性意识觉醒期,开始对异性表现出兴趣,有时甚至产生一种朦胧的之念,但不敢坦白承认,只有将这种愿望埋藏在心底。在异往中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一种是盲目、冲动、狂热的初恋,另一种是疏远和排斥异性。这些问题常常困扰学生的情绪,对于青春期厌学的学生则存在更多危机。其一,早恋使他们过分注重外表打扮,看不健康的杂志、录像。其二,由于在学校被排斥、冷落,更容易被社会上不良分子和不良思想所侵蚀,以致走上性犯罪的道路。

5.角色转变困难和适应障碍

这种情况多产生于初一新生,刚由小学生变成一名中学生,内心充满了激动与不安,初中的课程多划分细,教材内容难且抽象,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月考、模拟考,竞争压力重,多数学科要求也过高,加上有的学生知识基础薄弱,随着学科知识学习的深入,他们很难再理解新的概念和原理,同时也很难理解新的公式、定理和规律,久而久之,成绩越来越差,以致对学习失去兴趣。

6.外貌和体格上的生理缺陷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十分在意自我形象,女生发育成熟的身体,男生脸上的青春痘,都会让他们在众人面前自惭形秽。有的孩子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身体上有残缺,或易疲劳,视力与听力障碍等,使他们更深地闭锁自己,变得自卑,并把消极的情绪带到学习中,产生恐惧与逃避的心理。

三 中学生厌学的对策

根据中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产生厌学心理和行为的内在原因,应以培养和激发学生自身学习动机为核心,以因材施教、传授科学的认知方法和心理疏导工作为主要手段,辅以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对策。

1.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学生们的学习行为是在各种各样的动机驱使下产生的。没有动机或负动机是不可能产生学习行为的。动机的激发,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首先教师要做到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教材知识结构了如指掌。问题情境的设置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发挥其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将学习外部动机(要我学)转化为学习内部动机(我要学)。第二,自信心训练。其一,通过观察学习能力相近者的学习行为来培养自信心。当学生看到一个与自己水平相当的示范者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念,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其二,激励学生接受挑战性的任务。班杜拉给挑战性任务下了明确的定义,它是指有一定困难,但经过个人能力能够解决的任务,也就是“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的任务”。他认为容易的成功是一种常规,对常规的奖励并不能反映人的功效,所以不能促进个人的内在动机;而接受挑战性的任务是一种进取,对进取的奖励不能反映人的功效。比如教师可以将学习任务按学生水平分成不同层次,鼓励较低层次的学生在完成同层次作业的基础上,尝试高层次的作业,这就是一种挑战性任务,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展开学习竞赛,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上进心。应注意竞赛不宜频繁地开展,以免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竞赛不宜太激烈,应确保大多数学生都有赢的机会。及时反馈活动结果,使学生了解自身情况。评价要公正,以表扬为主,辅以诚恳的有建设性的批评。第四,帮助学生正确归因。归因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结果的原因做出解释或推测的过程。将成功归因于勤奋和努力等内部可控制因素时,学生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若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第五,师生、生生结对子,帮助厌学生扫除知识盲点,建构牢固的知识体系,使他们能跟上教学步调,重拾自信和学习意愿。

2.传授科学的认知策略,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科学认知策略的传授。如利用直观教学,突出对象的特点,以此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事物时,要树立明确观察对象和观察目的,具备观察的方法与知识,会做观察记录。可通过分析、归纳复习材料,及时复习和多种感官参与记忆,口诀法,过度学习等方法提高记忆力。储备丰富的表象和训练书面语与口语能力来提高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厌学学生的知识背景的特点是:知识背景贫乏,知识结构紊乱。知识背景的匮乏使他们对外来休息加工、分类显得困难,也不利于他们在回忆时激活长时记忆的概念图式。因此,要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看、多记、多思考,丰富知识储藏。

3.因材施教,多一把尺子多一批好学生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使他们能察觉到自己的每一次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只会在某一两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要求教师有一双慧眼,善于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将其优势迁移到其薄弱的方面。如有的学生绘画能力强,可以引导他将绘画时表现出的认真耐心和仔细的观察力等好品质迁移到做数学题上去。有的学生体育成绩好,可以引导他将运动中表现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迁移到背诵语文课文和英语单词方面。

4.关爱学生,并对他们满怀期望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学生归属与爱的需要满足后,才会有更高级的自我实现需要。教师要充分利用师爱巨大的动力作用,激发学生从亲其师深化到重其道。此外,教师对学生独特的关注和深切的期望使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进而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就是皮格玛丽翁效应,也被称为“期望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当地给学生赞美和鼓励,如说:“我看到了你的努力”“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5.在实践中锻炼坚强的意志

坚强的意志是在实践活动中磨砺出来的。学校教育中,各门课程的学习、劳动和课外活动都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途径。在课外活动中,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组织能磨炼学生意志的实践活动,如晨练、爬山、野营、徒步旅行等。在意志锻炼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例如,对于行为盲从、易受暗示的学生,教师应培养他们对集体和他人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启发他们的独立精神和自觉意识;对于行事轻率、行为鲁莽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认清行为的不良后果,帮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理智行事;对于优柔寡断、怯懦的学生,则要树立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帮助他们学会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对于行为偏执、性情孤僻的学生,要从心理上接近他们,帮助他们正确看待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使自己的行动符合群体的利益。

6.对青少年进行社交心理辅导

青少年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发展阶段决定了他们处在一个渴求社交,但又患得患失的矛盾期。他们自尊心强,交际方式缺少灵活性。在失败交际后会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走向极端。应从学校教育方面着手,加强个人修养,多开展健康的文体活动,使他们通过参加集体活动,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开展有关人生主题的讨论;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提供青春期心理知识。

7.开展青春期生理卫生辅导

首先,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生理发育情况,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通常早熟的女孩和晚熟的男孩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大。其次,要引导学生抵制不健康读物,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参加健康文明的娱乐活动。第三,要引导学生进行正当的异往。发现早恋情况,要耐心细致地做工作,禁止在公开场合批评指责。最后,要帮助学生了解生理变化,为学生举办性生理、性心理讲座,适当地传授生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正确面对自己的生理变化。

8.释放学生心理压力与焦虑情绪

学校应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课堂环境。学校要禁止给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序,智育、德育不能厚此薄彼。学生紧张的情绪往往与躯体反应紧密联系,如果身体放松了,情绪自然也会得到放松,从而降低焦虑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心理暗示、主观想象、肌肉放松等松弛训练达到身体的放松,缓解学生焦虑情绪。此外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建构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大胆发言,产生学习的兴趣,使孩子愉快学习,在学习上不断超越自己,取得进步。

青少年厌学心理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解决厌学心理问题的途径却是多种多样、相互渗透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摸索,合理选择与综合运用,只要学生自身努力,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多管齐下就能达到最佳效果。

青少年厌学心理教育篇6

“厌学”是一个长期困扰教育界的问题,一直受到所有关心教育、关心孩子的人们的关注。关于因为“厌学”而导致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如2009年5月新疆若羌县两名刚满10岁的男孩因为厌学,趁大人不在家带上干粮和炊具离家出走,50个小时后,接到家长报警的民警在多方努力下,从茫茫戈壁中搜寻到他们。

羊城晚报2009年6月1日的报道《广州15%儿童曾有行为障碍,学习压力成致病因素》指出,由于学业重压,很多学生出现厌学等心理问题。

应试教育的高压、升学率的威逼、心理负担的困扰、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陈旧刻板的教材、等级井然的排名、铺天盖地的考试等教育现状,让许多孩子被“厌学”的心理所困扰。

“厌学”是一个难题,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扩招等,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下降了,中职学生的厌学问题也更为突出。另外,校园外浮躁的社会风气、校园内较为陈旧单调的教学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职学生的厌学心理。许多中职学校也认识到了这一点,积极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德育教育,希望能够使学生大面积厌学的情况有所改善。这些做法,都起到了一定的预防、调节作用。

二、厌学的定义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形成对于“厌学”的统一的标准定义。通过电脑检索可以发现,国外有“逃学(truancy;hooky)”、“辍学(dropout)”、“拒绝上学(school refusal behavior)”的研究,但没有直接对“厌学(be weary withschool;be disgusted with school;dislike of schoo1)”的相关研究。

而在国内,傅安球(2002)等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①该定义较有代表性,在许多文献中,都被直接应用。

三、中职学生厌学的表现

关于学生厌学的表现,目前也没有具体的标准。中职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做作业等,都可以被视为存在厌学的心理的外部表现。但也有学者对厌学外部表现的程度做了规定,如肖承志(2004)等就认为对三分之二以上学科学习失去兴趣而不愿继续学习的学生,被认为存在厌学心理。②

四、中职学生厌学的成因及矫治

中职学生的厌学问题突出,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等的影响。因此,中职学校可以针对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实施干预,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

1.适当放松,强健身心。

一些中职学生由于自身的生理原因,出现了厌学现象。张晓明(2008)在研究《大脑功能及A波优势频分析在厌学青少年的应用》时以厌学进行心理咨询的青少年为研究组,以发展咨询的青少年为对照组,统一使用ML-2001脑功能状态检查仪对其脑功能状态和A波优势竞争频率及熵值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两组的A波竞争优势主频分布于各频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主频与次频之差均值和熵值差异显著(P<0.01);各脑区同时段主频不统一和多频互扰现象和大脑少氧、疲劳、左右对称性、前后功率逆转情况差。说明厌学青少年大脑工作状态和脑电活动的有序性和统一性较差,这影响了厌学青少年的认知和行为。 "

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应以自我放松和适当运动为主。要理解学生由于大脑机能的原因,吸收转化信息的能力较低,因而对学习采取逃避态度,而不能一味强调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扭转,忽视其大脑工作状态已处于饱合,接受信息的能力处于低水平程度,学习中已经不能集中所有能量于所要注意的目标。③

2.关心鼓励,加强辅导。

一些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长期受到成绩差阴影的笼罩,对学习缺乏信心。对于这部分学生,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由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班主任可以通过谈心等方式,关心、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恢复对学习的信心,让他们重新找回对学习的兴趣。一些有效的心理咨询技术,也可以被采用。如李拯(2008)在《走出厌学的阴影——一例用意向对话技术对职业高中生厌学的辅导》中采用的国内一项专门的心理咨询技术——意象对话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对职业高中学生厌学问题进行心理分析与治疗,④就值得借鉴。

3.辅助学生正确选择专业,重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中职学校与高中教育不同,它直接面向求职市场培养学生。如果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不能紧贴市场,或者学生的专业选择与其职业倾向不匹配,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杨力(2008)在《用〈霍兰德中国职业倾向测试量表〉探究“厌学现象”的成因——文秘班女生的职业倾向与专业匹配调查》中认为厌学现象成因众多,但对中职学生而言,职业倾向与专业选择之间的不匹配可能是导致厌学情绪的原因之一,并借助《霍兰德中国职业倾向测试量表》对典型班级进行“职业倾向与专业匹专业匹配调查”,验证了上述假设。⑤因此,中职学校可以在入学初对学生作职业倾向调查,帮助学生选择专业;加强专业课程建设,重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另外,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也是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行之有效的矫治方法。

注释:

青少年厌学心理教育篇7

1.厌学问题。

“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学生个体所有的,而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通过电话接听、组织家长会和对一些中学生的接触了解,我们分析认为“厌学”是现阶段青少年存在的最普遍的心理问题。通过对我校3个随机抽取的班级近165名中学生进行“厌学”情况调查表明:其厌学比例为31%。而通过调查、对比,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初中阶段是学生“厌学”情况表现的早期阶段。主要表现为:学习缺乏动力,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焦虑、考试焦虑,注意力难以集中、单位时间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下降或成绩波动大、严重的甚至放弃学习。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网瘾、自闭(孤独倾向、自责倾向)、早恋、学习压力(家庭压力、学校压力)等因素,主要表现在

2.人际交往问题。

经对我校初一、初二年级学生的调查、了解,我校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人焦虑、孤独倾向、敏感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少人际沟通能力,缺乏社交的基本态度与技能。通过日常中与青少年学生交谈,发现他们中多数(约60%)不善于沟通,不能很好地处理同老师、同学、父母、邻居之间的关系,普遍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多呈现敏感性格,喜欢奉承夸奖,习惯听好话,而对待他人则往往自私、刻薄,一些简单的社会交往事件或学习、家庭生活中的小问题都很难正确地调节和应对,受到挫折就会极大的伤害其“自尊”,而感到郁闷、压抑,长时间不能释怀,不能自我缓解心理压力。

3.家庭关系问题。

家庭关系紧张问题不是最普遍的,却往往是最突出的,表现最强烈的,同时也是最难修复的。大多数家长要求孩子“听话”、学习好、会尊敬师长、能按家长的意识形态去思考问题,没有考虑到青少年处在特定的生理、心理阶段,这就形成了矛盾。而且这种矛盾往往表现的非常激烈。这种矛盾一旦形成就很难缓解,直至最后达到与父母无法沟通,漠视亲情的程度。作为家长,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更要理解自己的孩子,既要做严厉的“领导”,又要作可爱的“朋友”,要适应孩子生理、心理的变化。

二、立足长远,努力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新方法。

采取以下具体措施,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

1.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阵地的建设。

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①优化学校、班集体的文化心理环境。学校教育应当重视校园文化心理环境建设、班集体建设。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发展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自主性、创造性(例如:开展“干部轮流制”和“一日班主任”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培育集体观念、增强集体荣誉感),使学校团队、班集体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②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干净、温馨、舒适、放松、熟悉、亲切的感觉,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乐学、合作的精神,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③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建设。充分发挥好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探索网络服务新途径,积极开展网上正面引导,开展热点、焦点问题的讨论,形成正确的教育导向,传递正确的思想理念。④加强青少年心理教育基地的建设。针对部分学生开展快乐学习训练营、兴趣活动小组、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等都是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摆脱心理困扰,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效方式。

2.注重情感教育、感恩教育、自我教育,塑造青少年感性加理性的正确人生态度。

①情感教育、感恩教育,使其识恩、知恩、感恩和报恩,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情感冷漠,自私、自利、己为中心的现象很普遍,同时情感缺失,总认为别人应该对自己怎样怎样,欠缺回报父母,回报他人的健康心态。我认为应该通过情感教育、感恩教育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家庭情感、社会情感,让他们明确识恩、知恩、感恩和报恩的重要性,依托“以情动人”的方式帮助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唤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形成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塑造他们感性加理性的人生态度,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动。情感教育、感恩教育是培养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个体成长、家庭和谐、社会稳定都有重要的价值。

②自我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途径之一。

自我教育就是学生给自己提出任务,并主动采取行动自觉地培养自身的心理品质的过程。一些学生之所以自立、自理能力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实践不够。因此,应把这种教育手段和其它方面的教育措施密切配合,学校要把学生的自我教育纳入整体计划,通过开展课内外教育活动,指导学生“以人为镜”,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等心理品质。

青少年厌学心理教育篇8

造成初中生厌学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等,不一而足。

一、城乡结合部初中生产生厌学的社会原因剖析

社会上的哪些因素对初中生的厌学情绪起到了催化作用呢?我通过走访、跟学生谈心、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了解到,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种:

1.受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家长供孩子上学的目的,除了有必要让孩子学习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之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考大学,找到一份稳定、高薪、轻松的工作,来改变前途与命运。但现在很多经历过十年寒窗苦读出来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就业门路,还给家里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令许多怀揣“读书改变命运”梦想的家长和学生望而却步。

2.受网络、黄色书刊、影像图片的影响。近年来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电影、电视、视频、图片、图书、电子书、网络游戏等在社会上的传播,对涉世不深而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产生了消极影响。

3.受社会腐败现象的影响。在招工、招干、招教等考试中任人唯亲,代考、替考现象时有发生,使学生认为考得再好,没关系也不行。这种现象助长了学生厌学的情绪。

4.受教育体制的影响。现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每次考试,凡是参加中考的学科,都要从尖子率、优生率、合格率、平均分以及综合考核等对学校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和排名,以考试分数论英雄。有些学习困难生就会成为老师的“特保”,被老师轮番找去谈话、轮番去补习。他们没了喘息的机会,承受不了这种“厚爱”,往往会产生厌学情绪。

5.受政策的影响。有部分学生是外来打工子弟,他们随着父母来到这里求学,可是户口仍在原籍。按照现有的政策,学生必须回到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这些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没在家乡读书,使用的教材不一样,即使考上了高中也不能在当地参加高考,回去又无法跟家乡的考生竞争,所以自暴自弃了。

二、解决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厌学情绪的策略

对厌学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不是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配合。只有建立社会化的教育网络系统,多方面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充分发挥教育基地的功能。学校可定期组织学生到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感受知识的伟大力量和科学技术进步对国家繁荣富强的巨大作用,使他们从思想上明确自己所肩负的使命和社会责任,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

2.改革教育体制和就业体制。首先,改革高考政策。允许学生在学籍所在地参加高考,解决初中生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心学习。其次,给大学生创造实现人生理想的有利条件。

3.加大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如杜绝未成年人进网吧、对企业招聘未成年等得监管。

4.充分发挥社区的教育功能。初中非毕业年级学生下午放学时间较早,这时有许多家长还没下班,教育管理存在着家长缺位和管理空白的现象。为了填补缺位,应在村委会、居委会创办青少年活动中心,聘请退休教师或大学生等来免费给孩子们辅导功课,费用由政府和家长共同承担。

青少年厌学心理教育篇9

Keywords: school-weary psychology social environment school education family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据《新民晚报》调查,近六成学生有厌学情绪。多么可怕的的现象啊,可见厌学已成为中学生学习问题中最普遍、最具危害性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厌学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疲倦反应。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总体表现为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动上倦怠学习。具体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厚;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完成作业;不喜欢看书,不喜欢老师,不喜欢学校;甚至旷课逃学,泡网吧;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大脑发胀,甚至大发雷霆。

人类的情感,复杂多样,恩格斯曾经说它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为了这花朵的最美丽,我们应形成健康有益的情绪,应抛弃不利有害的情绪。而学生的厌学情绪就是一种有害情绪。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花一样的年华,我们怎能漠视这种现象的存在呢?正确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这种现象,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在当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导致厌学的四大因素

学生厌学的原因根多,主要有四个方面

1.自身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缺乏责任感。这些学生往往没有远大的抱负,认为他是在为别人学习,在为老师学习,在为父母学习。(2)对所学的学科缺乏兴趣,认为所学毫无用处。有的同学说,数学学得那么难,那么深,有什么用呢?实际生活中很少用到什么平方啊,什么立方啊,殊不知学习数学可以锻炼人的思维,重在过程,而非结果。有的同学又说,咱们中国人为什么学外语呢?殊不知当今的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已加入了世贸,要同国际接轨,怎能不学外语呢?我们再也不能学清朝的闭关锁国,盲目排外,那样我们同发达国家的距离会更大了,何况外国人还在学我们。

(3)学习中屡遭失败,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甚至对做习题、考试产生恐惧感。我认识一位学生小林,他小学初中学习都很好,还是班级的干部很容易地考上了重点高中。重点高中的学生,大多聪明好学,小林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优势了,有点胆怯,在竞选干部时,也没有发挥好,落选了,对他打击很大,此后,他学习上老是走神,甚至课堂上听不进去,以至期中考试排名中游,后来的成绩也是越来越差,渐渐他产生了厌学情绪,讨厌书本,讨厌考试。

2.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是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而且社会福利办学越来越多,希望工程开展了好多年,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免费上学,但目前还不能保证中学毕业生人人都能升入大学、大学毕业后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这样,使一部分学生感到前途渺茫,丧失信心,不愿意学习。另一方面我国目前还存在着社会分配不公,体脑倒挂,脑力劳动严重贬值的具体现象,有的学生只看到不好的一面,不能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只看到表面现象,使有些学生认为读书“没有出息”、“白费时间,白搭钱”,故而产生厌学心理。再则,一些不良场所,如不健康网吧、游戏厅、营业性舞厅的诱惑和吸引,还有一些不健康影视作品的吸引,也是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因素。

3.学校教育观念的陈旧

我国提倡素质教育20多年了,但由于历史的延续和现实高考的原因,目前很多地区的学校表面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实际上仍然在实施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片面强调智力的发展,青睐少数的尖子生。凡有利于升学考试的科目就非常重视,与升学考试关系不大的科目往往被减免。经调查,大多数高中生,在初中没有学过世界历史,世界地理。在教学中,仍是教师讲解为主,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绝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习起来疲惫不堪、缺乏兴趣。这样的学习生活能不使学生感到厌倦吗?另外,目前我国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偏深偏难,教材题例呆板,课程设置单一的问题,这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目前我国有些地区幼儿园学校学课程,拔苗助长,不考虑孩子的认知规律,使孩子从小滋生了厌学情绪。

4.家庭环境的误导

(1)家长的溺爱。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条件不尽相同,无论是好是差,都享受到了祖辈父辈的百般呵护。他们从出生起,就成为小皇帝、小公主,从小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学生,首先是身体素质差,生活能力差。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必要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他们往往因学习上的一点小小的困难而丧失信心,产生颓废情绪而导致厌学心理。现在的家长不能说不注重对孩子的教育,有的读了很多教育孩子的书,口头上也经常说,就是方法欠妥,就是行动上不能坚持长久,行动上往往不由自主的溺爱孩子。还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对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这样使学生压力过大、又难以达到,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一个客观因素。

(2) 家庭不和睦的影响。当今社会一些家庭的不稳定,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重新组合的家庭越来越多,这些家庭如果对子女教育问题处理不当,加之一些父母本身不注意言传身教,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应对策略

第一.自我调整。事物发展内因是关键,要消除和预防厌学情绪,主要靠学生自身努力。为避免出现厌学情绪,学生应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远大的目标,有了理想,有了目标,才会有学习的动力,理想和目标犹如灯塔,会引导他走向成功的彼岸;学生应不断增强自信心,克服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的困难;学生应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学生要学会调节好人际关系,形成乐观向上的性格,在和谐的环境中学习。

第二.整个社会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消除厌学现象。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未来的栋梁,学生的学习问题事关青少年的成长,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前途,所以厌学的问题必须引起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关心青少年学生的成长。针对学生中出现的厌学现象,国家和政府机关可以从宏观上加强教育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关心青少年的成长,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受教育条件。比如可充分利用舆论工具和新闻媒体,加强政策指导,在全社会造成一种关心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氛围。或者严格执行教育法规,利用法律手段杜绝学生厌学情绪产生的根源。只要整个社会高度重视,都来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和进步,我们相信厌学现象是可以改变和杜绝的。

第三.学校教育理念要提升,教师素质要提高。一是明确办学方向,端正办学思想。在课程设置上,要遵循教学规律,依据教学大纲,彻底改变过去应试教育情况下非升学考试科目被严重削弱,甚至被砍掉的状况;在教材设置上,从现实出发,改革目前教材繁、难、偏,旧的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二是改进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能力。教学活动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出发点,要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着眼点。这是消除学生厌学心理的关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首先做好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根治厌学症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转化差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

二是要改进教法,彻底革除那种传统的一言堂教法,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非常有趣有益的事,从而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发展能力、形成个性;及时发现厌学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适当予以肯定,并不断强化,让学生在前后比较中接受自我,认识到自己并非无可救药,相信自己也是一个有能力、有前途、受尊重的人;坚持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使学生感到学习是自己生活和成长的需要,而不是一种负担;减轻学生多余的课业负担,按学生的年龄特点严格控制学习时间和作业量,不搞“题海战术”,保证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总之,教师要想尽各种办法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三是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如今生活节奏的加快,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很多人不免会产生心理障碍,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不成熟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正面诱导和矫正,极有可能导致厌学心理。所以,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专门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与疏导,利用这种办法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第四.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每个家庭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不管怎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考虑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给孩子带来了负面影响。无论哪种学校教育,都不能代替家庭的教育。父母对子女的感受、评价、和态度等产生的偏差,会对孩子的发展造成各种障碍。如果父母存在不正确的教育心态,不健康的心理,都会对子女的健康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家长必须注重言传身教,为孩子作出表率;改变溺爱的心态、虚荣的心态、望子成龙的心态,更不能采取冷漠的心态,对孩子的生活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 “孩子是父母一步一步引入社会的,希望我们的父母应努力以自己的模范言行为孩子们编写一部出色的教科书,一部让孩子们可以引以为骄傲的教课科书。”家长要与学校、社会密切配合,有目的地培养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发展孩子的个性。只要孩子具备了一定生活技能,一定的学习技能,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树立起自信心,厌学心理就会慢慢的不存在了。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祖国的希望。

青少年厌学心理教育篇10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关注的大事。心理学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对知觉、思维、记忆的形态和功能进行归纳,可以指引认识的进程——记忆的恢复、思维的构成和知觉的形成等。近年来的调查证实,我国小学生中有1/4左右存在心理障碍,中学生有1/3左右存在心理障碍。儿童和青少年,尤其是正处在成长发育过程中的中学生,已经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诸如“孤僻、自闭、逆反、厌学、沉迷网络、暴力倾向甚至厌世而轻生”等心理疾病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为帮助青少年学生有效地克服和矫治所面临的非健康心理行为,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对以下几点心理疾病的行为表现,加以分析矫治。

1.学习态度不端正,厌学。青少年学生厌学、逃学是常见的不良行为,是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中最具危害性的问题。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富兰德森所推断的:心理健康是有效学习的基础。逃学往往是学生对学校生活失去了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的态度甚至惧怕的心理状态,由于心理的原因,他们对旷课的理由总是说不清楚,对父母、老师的催促和斥责,明显有惧怕的心理反应。如果强迫其上学,他们就会闭门不出,没有任何反应,甚至会耍脾气、破坏东西。可见,经常逃学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是明显低于一般学生水平的。学生厌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教师不当的教育方式、教师对部分学生的歧视、来自家庭的不良影响、社会风气及传媒中消极因素的不良暗示、不良友伴群体的消极影响等等,这些都是要努力消除的负面因素。因此,要帮助学生克服和矫治逃学的行为,就要努力消除导致学生厌学的各种影响因素,使学生愿意学习、乐意学习。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最关键的是教育者要确立“赏识教育”的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

2.自私自利,“电视孤独症”独生子女的增多。独生子女从小备受老人、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所以养成了娇惯自私、说一不二、唯我独尊。如何与父母亲相处,是青少年们的心理负担与困难之一。随着思考方式的改变,年轻人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开始批评父母的言行,甚至“看不起”父母,视“亲人”为“仇人”,形成代际隔阂。在家里几乎没有兄弟姐妹,只能与电视为伴,不看电视时,常常独自发愣,沉默寡言;有的学生甚至见人就躲,见物就怕,性格孤僻,精神医学称之为“电视孤独症”。比如许多家长反应他们的孩子早上情绪明显不安定,有病态反应,午后恢复正常,夜晚却能非常安定地坐在电视机旁看电视,而且时间很长。第二天天一亮,他们又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赖床、迟起,甚至于闭门不出、睡大觉而不上学。表现出特别小心、谨慎,敏感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

青少年厌学心理教育篇11

“厌学”是一个长期困扰教育界的问题,一直受到所有关心教育、关心孩子的人们的关注。关于因为“厌学”而导致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如2009年5月新疆若羌县两名刚满10岁的男孩因为厌学,趁大人不在家带上干粮和炊具离家出走,50个小时后,接到家长报警的民警在多方努力下,从茫茫戈壁中搜寻到他们。

羊城晚报2009年6月1日的报道《广州15%儿童曾有行为障碍,学习压力成致病因素》指出,由于学业重压,很多学生出现厌学等心理问题。

应试教育的高压、升学率的威逼、心理负担的困扰、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陈旧刻板的教材、等级井然的排名、铺天盖地的考试等教育现状,让许多孩子被“厌学”的心理所困扰。

“厌学”是一个难题,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扩招等,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下降了,中职学生的厌学问题也更为突出。另外,校园外浮躁的社会风气、校园内较为陈旧单调的教学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职学生的厌学心理。许多中职学校也认识到了这一点,积极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德育教育,希望能够使学生大面积厌学的情况有所改善。这些做法,都起到了一定的预防、调节作用。

二、厌学的定义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形成对于“厌学”的统一的标准定义。通过电脑检索可以发现,国外有“逃学(truancy;hooky)”、“辍学(dropout)”、“拒绝上学(school refusal behavior)”的研究,但没有直接对“厌学(be weary withschool;be disgusted with school;dislike of schoo1)”的相关研究。

而在国内,傅安球(2002)等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①该定义较有代表性,在许多文献中,都被直接应用。

三、中职学生厌学的表现

关于学生厌学的表现,目前也没有具体的标准。中职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做作业等,都可以被视为存在厌学的心理的外部表现。但也有学者对厌学外部表现的程度做了规定,如肖承志(2004)等就认为对三分之二以上学科学习失去兴趣而不愿继续学习的学生,被认为存在厌学心理。②

四、中职学生厌学的成因及矫治

中职学生的厌学问题突出,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等的影响。因此,中职学校可以针对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实施干预,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

1.适当放松,强健身心。

一些中职学生由于自身的生理原因,出现了厌学现象。张晓明(2008)在研究《大脑功能及A波优势频分析在厌学青少年的应用》时以厌学进行心理咨询的青少年为研究组,以发展咨询的青少年为对照组,统一使用ML-2001脑功能状态检查仪对其脑功能状态和A波优势竞争频率及熵值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两组的A波竞争优势主频分布于各频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主频与次频之差均值和熵值差异显著(P

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应以自我放松和适当运动为主。要理解学生由于大脑机能的原因,吸收转化信息的能力较低,因而对学习采取逃避态度,而不能一味强调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扭转,忽视其大脑工作状态已处于饱合,接受信息的能力处于低水平程度,学习中已经不能集中所有能量于所要注意的目标。③

2.关心鼓励,加强辅导。

一些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长期受到成绩差阴影的笼罩,对学习缺乏信心。对于这部分学生,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由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班主任可以通过谈心等方式,关心、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恢复对学习的信心,让他们重新找回对学习的兴趣。一些有效的心理咨询技术,也可以被采用。如李拯(2008)在《走出厌学的阴影——一例用意向对话技术对职业高中生厌学的辅导》中采用的国内一项专门的心理咨询技术——意象对话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对职业高中学生厌学问题进行心理分析与治疗,④就值得借鉴。

3.辅助学生正确选择专业,重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中职学校与高中教育不同,它直接面向求职市场培养学生。如果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不能紧贴市场,或者学生的专业选择与其职业倾向不匹配,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杨力(2008)在《用〈霍兰德中国职业倾向测试量表〉探究“厌学现象”的成因——文秘班女生的职业倾向与专业匹配调查》中认为厌学现象成因众多,但对中职学生而言,职业倾向与专业选择之间的不匹配可能是导致厌学情绪的原因之一,并借助《霍兰德中国职业倾向测试量表》对典型班级进行“职业倾向与专业匹专业匹配调查”,验证了上述假设。⑤因此,中职学校可以在入学初对学生作职业倾向调查,帮助学生选择专业;加强专业课程建设,重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另外,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也是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行之有效的矫治方法。

注释:

①傅安球,聂晶,李艳平,金蓓蓓,崔君红.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干预与学习效率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02年第25卷第1期.

②肖承志,刘经兰.中学生厌学的归因及对策研究.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5卷第1期.

青少年厌学心理教育篇12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 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在学习活动中的不良行为表现方式。中学生厌学行为主要有五种表现。

1.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明确学习目的的学生,往往是家庭条件优越,贪图享乐,怕苦怕累,讲究生活享受,甚至有的学生价值取向偏差,自私自利, 这些学生最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而缺乏坚强意志和进取精神的学生,在繁重的学 习面前自然没有了原动力,即使这些学生每天按时到校,也无法摆正学习态度,抄作业,应付学习现象严重。

1.2逃学旷课不到校,学习兴趣转移。小学生升入中学,学校任务加重,厌学学生本身基础较差,又不勤奋,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低,又由于学科逐步加深,无法承担学习压力,迟到、旷课时常发生,最终走向辍学。而这些学生大部分旷课时间几乎都在网吧、游戏厅等场所度过,如果老师和家长都察觉不到,那玩电子游戏、上网聊天便取代了学习兴趣。因此玩电子游戏、上网聊天是造成学习兴趣转移的第一大杀手。

1.3学习成绩不理想,存在自卑心理。 厌学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一些学生曾经努力过,但由于基础差,学而无成,放弃努力;还有一些学生不愿学,课程出现脱节,随着学科知识的深入拓广,在学习上落伍,开始厌学。这些厌学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常常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和指责。长期得不到家长、老师的理解和爱护。自己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宁愿做落后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1.4学习活动不参与,周围关系紧张。厌学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没有成功感,逐步远离了学习活动。在家里,不爱学习的行为经常被家长斥责,如孩子与家长无沟通渠道,那么学生的性格就会变得孤独、内向、压抑,并把自己孤立起来,孩子与家长的关系紧张。在学校,由于学习成绩差,又不经常参与学习活动,往往不被老师重视,批评总是多于表扬,对立情绪加重,学生与老师的关系紧张。在班级,每个学生都在抓紧时间学习,这与自己学习成绩差,不爱学习形成鲜明对比,自己周边的朋友减少了,自然不自然开始脱离群体,与同学关系紧张。

1.5日常学习不用心,违纪现象严重。有厌学行为倾向的学生,常常表现为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细心,学习无恒心,做事无耐心。完完全全处在消极、被动的状态。而学习成绩较差,自尊心受挫,自卑心理作怪,常常为了体现自我“价值”,树立自我“形象”,于是千方百计地通过一些“出风头”的方式吸引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力,满足其虚荣心,维护其“自尊心”,因此做出违反学习纪律的事情。

2中学生厌学的原因

中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2.1学校因素

(1) 落后教育思想影响学校办学质量。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中学教育重智商,轻德育,忽视素质教育,在智育中有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科目,学习课程安排不合理,造成学生不堪负荷,身心疲惫,日久便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失去学习兴趣。有些学校教育观念陈旧,教育管理落后,使得校风不正,学风不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受影响。还有的学校教育投入不足,教学设备短缺,活动设施缺乏,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的学校评估制度不合理也影响学生在校学习的积极性,如通过考试成绩来确定学生的优劣,通过遵规守纪情况来判断学生的好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还有的学校只重视考核教师出勤次数,不重视保留给教师一定的在教育时间,使得教师更新知识慢,缺乏创新力,仍然按过去的模式进行授课,影响了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无兴趣,成为学生厌学情绪产生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2)部分老师教育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单一的教育教学方法对学生厌学也能产生重要影响,当前还有很多教师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授课方式,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学习上囫囵吞枣,消化不良,独立思考能力较差,面对越来越深的学科知识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厌学。又由于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无休止地给学生上课、补课、考试,导致学生超负荷学习,学习成了苦海,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不能一视同仁,只重视“优秀生”、“三好生”的培育,而忽视对“学困生”学习上帮助,生活上关心,甚至歧视他们,批评他们,对学生进行心罚、体罚,使他们丧失了学习信心,造成学生厌学、不到校并造成辍学。在班级授课中,由于班级学生较多,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吸取知识的方式不同,储忆系统的运作不同,心智的运用不同,使同班同学间的差距较大,班主任老师又缺乏“因材施教”的能力,无法照顾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得班上基础较差的同学因不能得到应有的学习机会而成绩偏低,跟不上班级学习的步伐;尖子生得不到特殊教育而使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无法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最后感到学习无趣。这样的现象在一些学校还普遍存在,它是主要原因之一。

(3)中学生承担的学业负担普遍过重。中学教科书内容深,众所公认,虽现在有所改进,但难度应不可小视。除各门功课外,还有与之相应的练习册、自测题、训练与辅导、复习资料等额外负担,各种各样的“加码教育”有增无减,而原有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起来力不从心,而理解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虽用功努力,但很难达到期望的学习效果,学习难进入角色,这样下去极易造成学生厌学或失去学习兴趣。当前在学校中还有频繁的考试、排名,使学生产生严重的考试焦虑,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害怕因学习成绩差而受到冷落、批评、指责,逐步失去心理承受能力,导致与老师感情淡薄,逆反心理重,产生厌学心理。

(4)学校与家长没有建立起联系制度。一个初中生在学校学习三年其家长始终未与学校或老师见过面,这种情况在初级中学教育中占有一定比例,尤其以农村中学最为严重,农村通讯网络还不是十分发达,农村家庭大都是固定电话,白天家中又都无人,这就造成了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出现真空,不登校的学生大都钻这段时间空子。使学生旷课成为可能。

2.2家庭因素

(1)家庭溺爱坏境的影响。当今的学生,几乎是独生子女一统天下,很多学生在“421”家庭模式中成长,在优越的物质生活中,又享受到了祖辈父辈的百般呵护,这种过分溺爱和隔代教育的负效应,使很多学生成为家庭的小皇帝、小太阳,造成孩子无自主意识,没有自理能力,懒惰、懦弱,意志品质差,缺乏必要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往往因学习上的一点小困难而丧失信心,在集体生活中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产生颓废情绪而导致厌学心理。

(2)家庭教育知识的缺乏。家长缺乏足够的教育知识,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把“严”错误地解为“棍棒之下出孝子”“打骂之中出人才”,只重视学习成果,卷面考分和班级名次,不重视学习过程、能力培养和品德教育,在学生学习成绩不佳时,家长不是安慰、关心、引导,而是责骂甚至体罚,使学生的心理受到压抑,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

(3)家长对学生“过度期待”。家长的“过度期待”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两个突出问题。父母具有很强的“望子成龙”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成绩第一,有的父母急功近利,甚至以抹杀孩子天性为代价,无情地剥夺了孩子自由玩耍与情感宣泄的时间,孩子沦为学习的机器,完全丧失了求学的乐趣;有的父母,受媒体宣传、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神童”活“天才”,于是让学生超前学习课本知识,强迫孩子加强加量学习,同时不放过一点休息时间学习音乐、美术等特长,使学生过早地接触了与自己学习能力不相符的知识,学不懂,自然会失去学习兴趣,家长的拔苗助长,极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厌学在所难免。

(4)家长的不恰当“奖励”。家长不恰当的奖励容易改变学生的学习目的。前不久各种媒体都报道一则新闻:一位父亲为了奖励上小学的儿子考出班级第一的好成绩,竟买了一台宝马汽车作为奖品,父亲有钱给孩子花这也无可厚非,但这种以奖励作为条件来提高学生成绩,久而久之,会使孩子最初的“为理想而学习”内部动机逐渐转到“为奖励而学习”的外部动机上,即学习目标发生了转移。奖励水平逐步提高,而学习热情逐渐降低。

(5)家庭管理存在的真空。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上是舍得投入的,只要孩子张嘴要,什么都给,但从不过问“为什么”而家长关心孩子的也只是“孩子在外面受气了没有”、“孩子还有零花钱没有”,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把学校看成了“托儿所”,导致了这些孩子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无法无天”。也有对孩子道德行为管束不严,孩子的坏习惯不及时加以纠正,久而久之,习惯养成,再想纠正已为时已晚。还有少数学生家长法律意识淡薄,他们对学生厌学、辍学常常只是简单的口头劝说,甚至抱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家长的这些思想直接造成了家庭教育管理上的盲区,使孩子不思进取,自由散漫,缺少学习动力,造成厌学。

(6)离异单亲家庭的影响。单亲家庭,缺少温暖,缺乏关爱,这样家庭的家长忽视自身作为子女“第一任家庭教师”角色,在教育子女上,简单粗暴多,放任自由多,错误认为,孩子学习全靠自己,管理全凭学校,而自己放任自己,丝毫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更有甚者,离异父母自然不自然会把家庭矛盾转嫁到学生头上,在孩子的心灵上投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导致孩子心里害怕、忧虑、担心,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恍惚,学生心理负担加重,产生厌学情绪。

2.3社会因素

(1)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常常影响着学生,学生通过不良书刊、报纸、电视等大众传媒,接触到“黄赌毒”等社会不良现象,那些不良风气、错误的舆论导向,严重侵蚀着青少年幼小的心灵,而学习在这种诱惑面前显得那样的枯燥、无力,那些意识品质不强的学生在这样一种强大诱惑下,厌学自然成为中学生不可回避的严重的问题,而教育有时在厌流面前又显得力不从心。而社会的不正之风也影响着孩子的心理,他们认为:不学无术的人同样可以通过“走后门”找到很好的工作,“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学数理化的不如学理发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当前社会物质文明取得巨大成就,而精神文明远远的滞后于物质文明,其负面问题必然影响青少年的成长,金钱至上,吃喝玩乐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严重影响着学生;中学生是非观念不强,辨别能力不高,长此以往接受这些不良思想,造成学生贪图享乐,对学习无兴趣,更无法承担繁重的学习任务。

(3)“读书无用”思想的影响。当前社会提倡多种形式就业,而大众传媒对一些缺乏知识、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的大肆宣传,使他们误以为不用学习也能成才;加之近来大中专毕业生增多,待业人数增加,学成毕业也不见得有工作,“读书无用”思想也随之广泛流传;青少年片面认为书可读可不读,产生“多读几年书,不如早赚钱”,“有人不识字,照样干大事”的思想,对文化知识的求知欲望不强,产生了厌学心理

(4)电脑网络游戏的影响。当前是信息时代,电脑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图文并茂,信息量大,内容繁多,对中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因此网吧、电子游戏厅等场所是青少年经常光顾的主要场所,而网上色情泛滥,网络游戏娱乐性极强,学生很容易迷恋其中,逐步走向厌学的道路。又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时期,思想浮躁,网络聊天成为部分学生排泄心情的主要途径,加上网吧经营者受利益驱动,“迷网生”不断增加,“迷网生”也成为了厌学的学生。

(5)低俗文化传播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报刊、影视等传媒传播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低俗文化内容的作品日益增多,对刚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有着强烈的情感方面的刺激,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这一切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和心理不平衡,一部分成绩差有不爱学习的学生,最容易接受低俗文化,他们必然会丧失学习兴趣和对理想的追求。

2.4主观因素

(1)从小生性娇惯,学习时害怕吃苦。由于在家中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身比,怕苦怕累,觉得学习是一件很苦很累并且很乏味的事情。许多中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一看到书本就头痛,这一点是引起中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查表明,在学生中大多数的学生厌学是由于懒惰引起的。

(2)学习方法不当,学习适应能力差。进入中学阶段,教和学的速度加快,学科内容与小学相比,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又由于学生学习方法不当,上课时,对老师讲的内容一知半解,成绩偏低。致使他们对学习毫无信心,有些学生从而开始厌学。

(3)消极对待学习,对学习缺乏认识。有些学生对学习的重要

性认识模糊,缺乏恒心,缺乏毅力,感觉学习太累,缺乏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有些学生沉迷于互联网,兴趣发生转移,觉得学习与精彩的网上世界相比枯燥乏味,从而慢慢放弃对学习的努力,于是消极对待。

3中学生厌学带来的后果

首先,中学生厌学是初级中学阶段辍学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成为初级中学所面临的严重教育难题。其次,大量学生辍学,又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中学阶段学生世界观尚未成熟,还无法辨别善与恶、美与丑,还无法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而此时辍学走上了社会,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青少年犯罪也是当前社会一大热点问题。还有,高辍学率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人口素质,使得国民的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低下,教育、文化的低水平,自然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不可小视。

4中学生厌学解决方法

4.1学校方面:积极探索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抓好应试教育为主向素质教育为重的转变工作。因地制宜地开设学制较短、实用性极强的学科专业,让学生满怀需求入学,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与技能。加大学校设施的投入,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大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学研究工作,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发挥多媒体教学作用,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逐步减少辍学率。结合教学实践,注重因材施教,给学生个体发展的空间;加大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提高教师待遇,把优秀人才留在教育岗位,为培养祖国的栋梁之才而努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搭建学生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

4.2家庭方面:马卡连柯说:“父母对子女的爱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1],所以父母在教育子女上,要加大教育力度,父母要教给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勤奋好学、助人为乐、团结互助、报效祖国等优良传统和精神,教育子女自强、自理,培养子女竞争意识,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吴玉章说过:“正确教育子女的方法,我认为最主要的应是爱和严相结合”[2],因此父母在严格要求自己子女的同时,还要与子女多接触,多沟通,多给子女心灵上的关怀,让子女感觉到家的可爱,父母的可敬,使自己的子女有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避免给子女施加过重的心理压力。在学习上,除了关心子女的成绩外,还需培养子女的心理素质,多鼓励,少批评,宽严结合,注重技巧从而增添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同时与学校保持联系,与老师经常交流自己子女学习生活情况,把握子女成长发展的脉搏。家长还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多掌握一些家教常识,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

4.3社会方面:各级党和政府要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下大力气清除社会上那些影响消极的丑恶形象,从而改善广大学生生活的外层空间,减少那些不良现象对中学生的刺激和诱惑。加大对商业、饮食、文化娱乐等部门的管理,对违规行为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加强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厅的治理力度。增强社区对青少年教育能力,提高全社会教育合力,真正防止学生厌学流入社会。

4.4自身方面:对于学生自身如何防止厌学问题呢?首先在心理上,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当失败遇挫时不气馁,成功时不骄傲,学会自我调节内心情绪;其次在学习上,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培养自己的恒心和毅力,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还有在活动中,要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发展的文体活动,绝不做影响学习和违反道德的事情,通过活动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最后要多与人交往,不要把自己孤立起来,永远保持旺盛的青春活动。

综上所述,当前中学生厌学现象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解决厌学现象问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相互渗透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合理选择或综合运用,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教育,才能解决当前学生厌学问题,达到最佳效果。

青少年厌学心理教育篇13

1.被试

上海市普陀区具有典型特征的四类学校是完中、初中、完小和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各类学校中都选一所重点和非重点学校,在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初一和初二年级、高一和高二年级中进行机械取样,均从一、三班中选取编号为1、11、21……的学生,共得被试小学生194人(男95、女99),初中生166人(男76、女90),高中生198人(男112、女86),共558人。其中男283人,女275人。

2.材料

根据情绪认知理论,情绪分为烦恼、一般、快乐三个等级,分别记为3分、2分、1分。其中烦恼包括伤心、担忧、害怕、焦虑、不安、厌倦、厌恶、沮丧、内疚、羞愧、失望、无能、自卑等。本研究自行设计了一套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中小学生中对于体象烦恼、遗精或月经、和在异往中的烦恼。问卷的专家效度为0.75,测得的结果与班主任评价的相关系数为0.68。问卷的项目分析结果表明,相关系数在0.55~0.73之间。

3.调查方法

将被试按学校、年级分别集中起来,向他们讲明此次调查的目的与保密原则,告诉他们调查时只记性别、年级,不记姓名、学校,同时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根据自我体验真实回答。然后,学生自答问卷。在问卷调查同时,通过小组座谈、个别访问了解不同学校的校园文化和所在社区的社会文化特点。

三、结果分析

1.各类烦恼不同内容的频率分布与年龄段差异

中小学生体象烦恼的内容居于前五位的依次是:身材过高或过矮(24.73%):体型是否魁梧(男)或苗条(女)(24.19%),皮肤是否白皙、光滑(17.56%);相貌是否漂亮(16.85%);或是否粗大、丰满(13.98%)。中小学生的体象烦恼无论是在总体上,还是在各学龄段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P

由遗精或月经带来的烦恼居于前五位的内容依次是:烦躁不安、不愿活动(22.68%),羞愧内疚、少交往(18.04%);厌倦、失望、学习兴趣减退(16.75%):厌恶、沮丧、生活信心下降(15.98%);学、自卑(14.18%)。中小学生遗精或月经的烦恼,在初高中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这是由于绝大多数学生的首次遗精或月经初潮是在小学或初中发生。遗精或月经烦恼,不论表现形式如何,其发生频率都是由小学向高中逐渐降低。这种情况与首次遗精或月经初潮时缺乏教育、缺乏预测、缺乏准备(精神的和物质的)密切相关,与个体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历相关。

由带来的烦恼居于前五位的内容依次是:损害健康、痛苦、焦躁不安(36.96%);不道德、责备和讨厌自己(22.47%);控制不住、恨自己无能(18.61%);害怕下降或丧失(12.37%);恐惧影响今后生育(4.64%)。中小学生的烦恼无论在总体上,还是在小学与初中学生、初中与高中学生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P

中小学生异往中的烦恼居于前五位的内容依次是:交往不自在,烦恼丛生(15.05%);暗恋某人,苦恼万分(15.05%),为友情送礼被拒,羞愧难当(13.08%):爱慕行为受人讨厌(12.01%),渴望交往而得不到(10.25%)。中小学生的异往烦恼,在初中和小学学生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P0.001)。

综合来看,中小学生青春期的各类烦恼,学龄间都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从发生频率看,烦恼居第一位,占25.05%,以高中生为主,占27.07%。体象烦恼居第二位,占19.46%,以初中生为主,占23.49%。遗精或月经烦恼居第三位,占17.53%,以小学生为主,占25.71%。异往的烦恼居第四位,占12.72%,以初高中学生为主,均占16%以上。

这些烦恼的产生,是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的,是生理发育加快、心理发育和伦理教育滞后带来的身心变化决定的。

2.各类烦恼的性别差异

除异往中的烦恼外,体象、遗精或月经、等烦恼在男女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四、讨论

针对学生中青春期烦恼的显著差异,我们在小学进行青春期前期教育(4课时),在初中进行青春期教育(10课时),在高中进行青春期人生教育(4课时)。青春期是青少年自我意识,特别是性意识的觉醒期,在认知、情感、行为诸方面都发生巨大的变化,而过去学校青春期教育忽视问题行为后边隐藏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使青春期教育难以深入,是学生问题行为反反复复发生的根本原因。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效益,青春期教育必须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并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方法,改革青春期教育,做到标本兼治,把青春期教育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男女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段性生理、性心理和性认知上存在显著差异,为解决他们的矛盾,同步进行的课堂教学已不适应他们的需要。性教育中适时性非常重要,既不能超前,又不能延缓,更不能一刀切或无的放矢。让学生有准备地接受自身的生理变化,有针对性地调节心理矛盾,才能使学生愉快而健康地成长。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