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康复指导实用13篇

骨折康复指导
骨折康复指导篇1

1.1 心理指导 帮助患者理解并接受:骨折愈合需要时间,不能急于求成;康复锻炼需有毅力,要克服疼痛;整个康复过程要积极参加,密切配合:应树立信心,循序渐进,做好自我管理;积极锻炼,才能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1.2 运动训练指导 骨折的康复以时间可分为骨折固定期(早期)和骨折恢复期(后期)两个阶段。

1.2.1 早期康复阶段 功能训练在骨折复位固定后住院期间即可开始,社区康复指导是在患者出院回家休养期提供的连续的康复指导。(1)出院时一般处于骨折的炎症恢复期,骨折固定部位远端和近端关节应指导作主动或被动运动。注意关节的各个平面,每个关节活动10-20次。每日2次。(2)固定区肌肉在肿胀消退后无明显疼痛时进行舒缩活动,以防止肌肉萎缩,减轻粘连,每日2~3次,每次5 min。(3)为维持机体整体功能水平,未受伤肢体应正常活动,尽早起床站立,负重行走;下肢骨折也应努力拄拐或扶墙面起立:年老体弱及必须卧床者也应在床上运动,作深呼吸和咳嗽锻炼及大肌群用力收缩。(4)骨折3~4周,已处骨折的骨痂形成期,断端较稳定,外固定可每日取下,检查皮肤是否完整,进行热敷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按摩从远端向近端向心性进行,受累关节进行短时间、不负重的主动活动。(5)对骨折已而无需继续外固定者可进行持续的被动运动,家庭内可由家人进行关节被动活动或用外力牵拉功能障碍关节,避免关节挛缩、骨折疏松、心肺功能降低,有条件可进行专门的训练机训练(CMP)L2)。被动运动时指导放松,操作缓慢,力度适中。活动过程中应注意固定肢体近端。避免做替代运动,对已产生障碍的关节进行被动运动时每次均需达到最大活动范围,并力求超过,逐步积累效应。

1.2.2 骨折恢复期 后期目的是增加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及训练肌肉的灵巧度,恢复日常生活、工作和运动能力。(1)关节活动度练习。在活动前可先热疗,放松挛缩粘连的组织,软化瘢痕、增强练习的效果,家庭内可进行被动、助力、主动等训练方法,从单关节逐步度到多关节、多方向全关节范围内活动,每一动作重复10-30次,每天2―3次。(2)肌力训练。肌力Ⅲ级及Ⅳ级以上者可进行主动训练,肌力较弱者采用主动辅助关节活动度训练,家庭中指导用滑轮、绳索、固定带等组合悬吊肢体进行摆动运动,Ⅲ级以上肌力进行抗阻运动训练,阻力可用砂袋、哑铃、墙壁拉力器进行训练,有条件时可利用专门的康复器锻炼。

骨折康复指导篇2

2006年1月~2007年3月行股骨颈骨折手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闭合穿针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05例,男67例,女38例;年龄61~80岁,平均69.03±6.42岁;文盲30例,初中以下43例,高中及以上32例:住院天数19~34天,平均22.6天。

手术护理

术前护理 术前做详细、全面的全身各系统检查,及早发现和治疗并发症,进行全身综合调理,减少手术风险,降低死亡率。

心理指导 本组30例出现情绪低落、焦虑及抑郁症状,这种负性情绪对骨折愈合及患者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所以术前心理指导至关重要。讲解有关手术、麻醉方式、疾病有关知识、注意事项,列举手术成功的案例,消除病人恐惧心理。做好患者及其子女的思想工作,解除患者担心花钱多的思想顾虑。加强患肢功能锻炼,踝关节运动,行股四头肌舒缩功能活动。给予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且易消化食物,多饮水,多食水果、蔬菜,防止大便干结、尿路感染及结石,帮助患者在床上进行大小便训练,术前1天常规皮肤准备并用无菌巾包扎。

术后护理 严密观察病情,定时监测生命体征、心肺功能,备好抢救物品。正确指导搬运,托住患侧的髋部和下肢,使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另一护士托住健侧髋部和健肢,其余人员协助,将患者平放于床上。两腿之间放梯形垫或软枕,保持患肢15。外展位;患肢小腿处垫海绵垫,使足跟悬空,防止足跟发生压疮:必要时患肢给予皮牵引,忌内旋位。注意搬运时一定要同步进行,严防动作不协调而致关节脱位。

麻醉清醒后护理 可将床头摇起至患者感到舒适的高度,但一般≤30°。在可以耐受的情况下,鼓励患者活动患肢,可以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足背屈伸运动,每个动作保持5秒,然后放松,反复练习。必要时可对下肢由下向上按摩,以促进静脉血回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翻身时不能患侧卧位,只能向健侧肢体倾斜30°~40°,患肢髋关节不可过度屈曲、内翻、外旋。

康复指导

骨折康复指导篇3

股骨颈骨折多发于老年人,常常因为老年人骨质疏松,肌力减退,动作迟缓,稳定度差,而跌倒所致。骨折一旦发生,因局部血运差,体质虚弱,骨折愈合相对缓慢。而老年人伤前常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及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伤后又因较长时间的卧床及被动很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坠积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各种并发症,即使临床治愈或好转出院,院外康复期较长,因此,做好老年人的临床护理和康复指导至关重要,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科收治的48例患者,男21例,女27例,年龄57-83岁。其中摔伤32例,车祸11例,坠落伤3例,其他2例。伤前伴高血压15例,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8例,心脏病3例,糖尿病4例,6例合并有其它部位损伤。术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2例,肾功能不全1例。入院时有褥疮1例。

1.2 治疗及结果:患者入院后均给予伤肢皮牵引或骨牵引,其中经牵引3~5d后行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32例,行髋关节置换术12例,因不能耐受麻醉刺激行保守治疗4例,给予牵引、脱水、激素、止血、抗感染治疗。本组所有病例出院后随访2年半,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术后功能满意,内固定术后的骨折基本愈合,关节活动基本正常。其中1例因慢性多脏器衰竭死亡。

2.护理体会

股骨颈骨折对老年人身体打击较大,加之骨折后的长期卧床又加重了多脏器机能衰退,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护理人员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患者、不同时期做有针对性的护理和康复指导,并加强与医生、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才能保证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特点进行护理,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接受此类手术的病人,多见于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后卧床时间长,很难恢复正常的骨结构,所以患者心理负担较重。这种焦急的情绪不利于正常医疗和机体的康复,所以护理人员既要重视生理与心理的相互关系,也要重视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我们要了解病人的心理反应,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实践表明,接受心理护理后的患者,92%的患者精神愉快,病程缩短,病情愈后较好。

2.1.2 术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术前排便训练,嘱患者在床上训练使用大、小便器,避免术后发生尿潴留或便秘,训练腹式呼吸及肌肉收缩,使患者有足够的思想准备配合好手术治疗。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术后除进行常规的护理和观察外,需特别注意观察患肢末端血运、温度及水肿情况,足背搏动强度,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老年人髋部损伤后活动极为不便,需有一定时间卧床,因而易发生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疮及下肢静脉炎等合并症。因此,鼓励咳嗽和深呼吸,注意排痰。已安管者,应注意无菌操作。

2.2.2 患肢固定护理:对于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常规卧硬板床10~14d,采用牵引法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并足穿“丁”字鞋,防止后脱位。抬高患肢15~30°,以便静脉回流,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1周内屈髋不能超过60°,2~3周后可坐卧位但屈髋不能超过90°,避免关节过度内收或前屈防止发生脱位。

2.2.3 增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

2.2.4 并发症的护理:因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降低,创伤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加之手术的双重刺激,使机体的抗病能力进一步下降,很容易出现并发症。①肺部感染的护理:加强呼吸练习,以增加肺活量。保持口腔卫生,病室清洁,防止肺炎、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长期卧床患者,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②泌尿系感染的护理:留置导尿管者,每日用碘伏棉球擦洗尿道口2次,保持低位尿液引流,每3~5天更换引流袋1次,恢复自主排尿后拔除尿管。③褥疮的护理:每2小时定时翻身1次,翻身时在患肢制动的情况下,将髋关节及患肢整个托起呈轴样翻身,使臀部离开床面,解除骶尾部受压。若皮肤发红破溃时,用2%的碘酊每2小时涂擦1次,至表皮老化脱落为止。本组发生褥疮1例,经积极处理后痊愈。

2.3 功能康复护理:

2.3.1 术后回病房平卧,头偏向一侧,患肢抬高,呈外展位。麻醉清醒后,即可主动或被动锻炼股四头肌等长收肌。

2.3.2 对于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术后第1天从最简单的动作开始训练,包括深呼吸、上肢外展、扩胸,上身可抬起45°,由被动运动开始,逐步过渡到小关节的主动运动。第2天可做收缩股四头肌训练,先做健侧练习,再移向患侧;此后不断增加下肢伸展,足跖屈,背屈,趾关节伸屈运动,防止关节僵直。术后1周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每天被动活动髋关节6~8次,加强髋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来固定股骨头,为下地负重做准备。

3.出院指导

患者术后14天可拆线,观察1-2天后若无不适可出院。由于术后恢复期较长,应给予详细出院指导。护士应使患者及家属了解髋关节脱位时出现的症状,如异常疼痛、肢体短缩畸形等,并教会患者在家锻炼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如继续进行屈髋锻炼扶拐行走,术后3个月患肢可逐渐负重,由双拐单拐弃拐,但必须避免屈患髋下蹲,不要盘腿。嘱咐患者补充钙质,多食用牛奶及奶制品,豆类等含钙较多的食品,多晒太阳以增加骨密度,帮助患者戒烟,少饮酒。继续加强功能锻炼,介绍加强体育锻炼方法,增强体质,防止再跌倒发生骨折。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须复查,术后1年到医院取内固定。

骨折康复指导篇4

心理指导:积极为病人提供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支持,鼓励家属及亲朋好友尽量多亲近患者,给患者以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并且为病人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安静的修养环境,让患者尽快摆脱孤独、焦虑、烦躁的心理,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骨折康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健康知识指导:根据病人不同的文化层次,医护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以书面、语言、示范、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向病人及家属有针对性地进行疾病知识宣教,使病人及家属对所患疾病的痊愈过程有所了解,能正确理解治疗、护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使病人对预后充满信心,不悲观失望,自觉地配合完成出院后的各项治疗护理工作。

合理饮食指导:为了更快更好地促进骨折愈合,骨折病人应根据骨折愈合的早、中、晚三个阶段,根据病情的发展,配以不同的食物,以促进血肿吸收或骨痂生成。早期(1~2周)由于病人长期卧床,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全身代谢降低,胃肠活动减弱等原因,常发生便秘,应指导病人食富含纤维素的青菜、萝卜、香蕉、梨子等食品,忌食辛辣、坚硬、油腻食物,保持大便通常,预防便秘发生。中期(2~4周)指导病人进食含钙质丰富的奶牛、骨头汤、豆制品、海鲜虾皮等以预防骨质疏松,促进骨痂生长,骨质增生。晚期(5周以上)指导病人进食牛肉、动物肝肾等食品,达到强筋壮骨,加速骨折愈合的目的。

预防感染:长期卧床病人,要特别注意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向病人家属传授护理常规和护理手段,使其掌握为病人翻身、叩背、排痰及皮肤护理的知识,增强病人及家属预防为主的意识。保持床铺清洁、干燥、舒适,病人每2~4小时翻身1次,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每日用温水清洁皮肤2次,对易出汗部位(腋窝、腹股沟部)可用爽身粉或滑石粉涂抹。指导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咳痰方法:深吸一口气,在呼气约2/3时咳嗽,反复进行,使痰液咳出。行深呼吸训练,常用方法有吹气球和吹气泡。告知病人多饮水,每天2500ml左右,预防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功能锻炼:向病人说明功能锻炼在康复中的重要性,告知病人正确的功能锻炼能预防骨质疏松、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的发生。护士要教会病人功能锻炼的方法、运动量、开始时间、具体锻炼部位等,并鼓励病人坚持不懈的完成功能锻炼的计划和内容,还要加强病人适应生活的训练,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告知下床活动的病人,功能锻炼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跌倒、摔伤。

用药指导:对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的病人,要详细介绍所用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和停药指征,同时告知病人不能乱用土方、秘方等,以免破坏治疗护理计划,影响甚至加重病情。

骨折康复指导篇5

聋哑人因不能和正常人一样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因而其给我们的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我科于2010年5月收治一例聋哑骨折患者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康复指导,使患者顺利出院。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35岁。因车祸至右侧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收入院。X片示:右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入院后即行伤口清创,予以跟骨牵引,完善相关检查择期手术。

2 康复指导方式方法 健康教育卡片、电教片、手机短信、简单手语。

2.1 入院相关指导 责任护士通过沟通,得知患者夫妻均为聋哑人,识字不多,会手语。针对患者认识少量字,制作简单健康教育卡片,向患者介绍住院环境、工作人员、同病室病友,简要病情。

2.2 术前指导方式 术前即通过播放电教片指导患者进行锻炼。锻炼过程中随时纠正动作。用手机短信回应患者的感受、用简单手语鼓励患者的每一个进步。

2.3 术前指导内容 (1)练习深呼吸及有效咳嗽的动作,做双上肢伸展扩胸运动,以改善肺功能。(2)教会患者进行下肢及全身锻炼方法。包括肌肉等长和等张收缩,持续被动运动、正确使用助行器和拐杖。为预防术后发生压疮,练习引体向上动作,利用拉手抬起臀部、背部。学会床上排尿及排便。

2.4 术后康复指导

2.4.1 肌力训练 肌力训练在骨折术后的康复治疗中尤为重要,指导患者参与站立、步行的训练应循序渐进,从术后当天即进行,以后再在前一天的基础上逐渐增加活动量。

2.4.2 责任护士协助患者做足趾、足踝关节的背伸、跖屈、旋转运动 手术当天麻醉清醒,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责任护士协助患者做足趾、足踝关节的背伸、跖屈、旋转运动,最大限度屈伸足踝部,每个动作保持5s,然后放松,重复训练。

2.4.3 术后第一天护士指导患者行股四头肌的收缩锻炼 方法:伸直下肢,收缩大腿肌肉,5-10s/次,6-8次/min,8-10次/d,收缩臀部肌肉,维持5s再放松,重复练习。术后第二天行被动直腿抬高动作:下肢伸直,在收缩肌肉的情况下,护士协助患者抬高下肢达到15cm以上,2-3min/次,5次/d。术后第四天起进行主动的直腿抬高运动。

2.4.4 站立练习 术后第4-5天,护士指导患者在床上做蹬腿,在床边练习站立。初次离床站立,需扶助行器以减少下肢的负重,双眼平视,腰背伸直,站立5-10min后上床休息片刻。护士在患者身边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有无头晕,出汗现象,防止患者摔倒。

2.4.5 行走训练 当患者床边持续站立超过30min而没有不适感时,就可以进行行走训练。在步行时要求患者尽量以上肢的支撑力去缓解下肢的负重。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助行器。最初1-2周用助步,获得平衡感后再用拐杖,直至全部力量及平衡力恢复. 约3-6个月后患肢能承受身体重量80%的负荷,不需扶拐行走至临床骨愈合。此时患者可以完全恢复生活和室外活动,但不能参加劳动,防止意外损伤,对关节活动范围有影响时,应指导患者进一步加强关节活动的强度。

骨折康复指导篇6

1 病例介绍

疗养员,女,72岁,因晚上行走不慎跌倒,造成股骨干骨折。经医院行股骨干内固定手术,3个月后入本科进行疗养康复治疗。入院后疗养员生命体征平稳,腿部运动能力丧失,不能下床活动,心情焦虑,食欲不振等。

2 护理措施

2.1 基础护理

(1)入院介绍,当疗养员入院时,向疗养员及家属介绍疗养院的周围环境及疗养房内设施的使用。(2)保持房内整洁、舒适、温馨、阳光充足,温湿度适宜,物品摆放合理,为疗养员营造一个舒适的疗养环境,使疗养员身心愉悦。WWW.133229.CoM(3)日常护理:康复早期,疗养员只能行卧位,为了防止褥疮形成,要定时协助疗养员翻身,按摩其受压部位。疗养员因洗澡不便,可行擦浴,保持皮肤的整洁,擦浴过程中避免着凉。(4)勤巡视疗养员,给予生活上的照顾,如有需要,应及时解决,提醒疗养员注意适当的增减衣服,避免受凉,防止感冒。

2.2 心理护理

疗养员因意外受伤及不能下床活动,在心理上往往难以接受,常常表现出愁眉不展,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以及疼痛的刺激及生理变化,疗养员心理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护士要掌握疗养患者的心理特征,做好心理护理。首先要做到微笑服务,态度和蔼,主动与疗养患者进行交谈沟通,安慰和关心体贴疗养员。关心疗养员的日常生活需要,如需帮助,及时解决,让疗养员尽快地适应周围环境,消除焦虑感。其次在进行基础护理和操作过程中语言亲切,动作轻柔,操作熟练,及时解决不适,让疗养员消除恐惧、不安心理,树立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

2.3 健康教育指导

2.3.1 向疗养员及其家属进行有关股骨骨折的护理知识宣教

介绍骨折的特殊性及治疗方法,使疗养患者从多方面、多层次的了解到股骨骨折在治疗及护理方面的健康知识,并向疗养患者介绍容易发生股骨骨折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2.3.2 饮食指导

良好的营养是促进骨折愈合的重要因素,指导疗养员要摄入充足的维生素,并限制热量,给予优质蛋白和钙的食物,如: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每天饮水量在2000ml左右,防止便秘、泌尿系统感染及尿潴留等并发症。

2.3.3 再次骨折的预防

因老年人骨骼的生理特征,在日常生活中应活动缓慢,外出时注意安全,如需要时有人搀扶,预防意外发生,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

2.4 康复训练指导

2.4.1 康复前期

骨折也易再次发生移位,软组织处于修复阶段。此期间可鼓励疗养员取半坐位,踝关节及各足趾可做屈伸活动。开始时注意运动幅度应小,轻柔,避免动作过大,造成不必要的拉伤。一段时间适应后,踝关节及足趾的屈伸幅度可稍大,每天3~5次,每次10min,主要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

2.4.2 康复中期

为炎症消退期。在安全的基础上,协助疗养员进行各关节的功能锻炼,加强踝关节伸屈,进行股四头肌的伸展运动及膝关节的伸屈活动,踝关节的伸屈活动等。并协助疗养员取半坐位,指导疗养员的膝关节做伸、屈、内转、外翻等活动。每天3~5次,每次10min。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关节粘连,促进血液循环等。

2.4.3 康复后期

骨折康复指导篇7

手部砸伤、压伤是外科中常见的疾病。多发掌骨骨折患者在经过手术内固定治疗后,还需进行进一步的石膏外固定治疗,以防止患者出现骨折移位的情况,在患者石膏固定期间,容易引起患手的关节出现肌肉萎缩及僵硬的症状,进而会影响患者的手部功能[1]。因此,做好患手的康复治疗和训练,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期手部功能。本文选择2011年1月-2012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110例手部多发掌骨骨折患者,对其中78例患者进行手术后功能康复指导,现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2011年1月-2012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110例手部多发掌骨骨折的患者,根据患者骨折术后是否需要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78例,年龄14~49岁,平均27.3岁。骨折部位:闭合性骨折35例,开放性骨折43例。骨折位置:掌骨骨折53例,指骨骨折25例。其中,螺旋形骨折及斜形骨折24例,粉碎性骨折者31例,压缩性骨折6例,横形骨折17例;对照组患者32例,年龄20~55岁,平均31.5岁。骨折部位:闭合性骨折18例,开放性骨折14例。骨折位置:掌骨骨折20例,指骨骨折12例。其中,螺旋形骨折及斜形骨折10例,粉碎性骨折12例,压缩性骨折2例,横形骨折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患者需要进行臂丛麻醉,在气囊止血带的作用下进行手术,在开放性骨折进行彻底的清创后,闭合性骨折应根据其位置的不同,取不同部位进行常规切口处理,之后要根据患者骨折的性质选择恰当的钢板加以固定。患者若出现关节内骨折,应在直视下对合关节面,确保关节面的光滑;对于出现骨缺损的患者,则要在外固定下,采用钢板进行支撑,必要时进行植骨手术。患者在手术后,一般不需要再进行外固定,若肌腱出现损伤,则需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复肌腱术处理。

1.2.2 术后处理 在患者的术后处理中,要做到预防感染,并且做好消肿及镇痛处理。术后要抬高患者的患手,在进行镇痛治疗的3 d后,做好静脉的输液抗感染治疗,在7 d后要做好伤口的清创工作,根据患者肿胀情况的不同,选用不同剂量的药物进行消肿治疗。在术后治疗中还要注意:在治疗前,要使患者知晓治疗的流程,提高患者对康复的认识,使其增强信心。患者在伤口愈合较好后,还应对其进行物理治疗,如中药洗伤治疗,洗伤时间为30 min/次,温度控制在30 ℃~40 ℃,2次/d,10次为一疗程,一般需要1~3个疗程,之后在康复师的训练下,患者再进行进一步地进行关节活动训练。

1.2.3 康复治疗 观察组患者的掌、指骨的康复训练应在手术后的第1天进行,应辅以腕、肘、肩关节的活动联系,活动训练强度不应过大,以避免患者出现创口出血,在术后2~3 d,患者还应进行指间及关节的主动、被动的训练,3次/d,20 min/次,在训练时,每次至少保证患者能做到一次关节屈伸至正常角度。在术后的2周内,患者还应注意其是否出现手指肿胀及创口疼痛,鼓励患者进行延长活动时间及加大活动强度,之后患者应以自身活动为主;对于部分粉碎性骨折的患者,要在石膏托固定2周后才能进行功能恢复;对于出现肌腱损伤的患者,要依照术中对其损伤程度及缝合方式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康复训练。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手部多发掌骨骨折症状以及疼痛感完全消失,身体恢复止常;有效:手部多发掌骨骨折症状以及疼痛感较治疗前明显得到改善,且发病率减少到50%以下;无效:患者在治疗前后病症没有明显改变。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03%,对照组为68.7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手部多发掌骨骨折临床上较为常见多发,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必须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石膏固定对于骨折复位、避免骨折移位效果较为显著,若早期不进行手部功能的锻炼,可能导致肌肉僵硬、萎缩等并发症的出现,同时影响预后效果[2]。因此,早期展开手部功能锻炼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十分重要。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临床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术后辅助患者做好患手的康复锻炼,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最大程度地恢复患手的功能是术后康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骨折康复指导篇8

1 临床资料

患者25例,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18~64岁。其中车祸伤16例,跌伤9例。

2 护理

2.1  手术前患者的评估及护理

2.1.1 手术前患者的评估:主要是制定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计划,为了评估时的资料全面准确,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减轻患者心理不安因素。主要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前膝关节功能、患者心理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等等。

2.1.2 患者心理护理:首先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对病情做好讲解工作,对Patella粉碎性骨折手术知识、治疗方法、术后可能出现的症状等进行细致的讲解,其次要请专业的术后康复护理人员对康复计划进行说明,最后介绍已经康复的患者的体会,减轻患者术前不安因素使患者配合治疗工作的有序进行[1]。

2.2  手术后的护理与康复指导

2.2.1 手术麻醉后护理:该手术采用硬膜外或腰部麻醉,手术以后根据患者一般情况进行护理。密切观察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如吸氧、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患者肢体感觉上的运动等信息进行细致记录。

2.2.2 手术后疼痛护理:准确记录手术后疼痛的信息切忌避免使用止痛剂,最好按摩周围组织来减轻疼痛保证患者的睡眠。

2.2.3 预防手术后便秘:进行营养配餐,第一餐以清淡流食为主,3 d内不能吃甜点牛奶等。患者应摄取充足水分,为患者减轻便秘引起的直接因素,采取腹部环状按摩的方法使患者排便。

2.2.4 手术后身体肿胀护理:术后会出现创伤性水肿,一般在术后24 h以后开始出现,在36 h的时候达到高峰,因此患者需从入院开始持续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15°~30°,使静脉回流减轻水肿,使患肢保持中立位置。

2.2.5 手术后患处感染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保持术后患处外敷清洁与干燥。让患者经常做深呼吸,有痰的时候必须咯出(可使用雾化吸入法)防止患者肺内感染。

2.2.6 手术后发热护理:在术后两天会出现发热,在体温不超过38℃时采用多饮水,可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

2.3  手术后康复训练:在术后第2天,要指导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练习,对患者的康复练习进行督促。首先为了防止股四头肌的萎缩要进行股四头肌的收缩活动及静力练习100次/(h·d),6 h/d,防止髌骨关节面的粘连,让患者学会收缩的方法随时对股四头肌进行活动。膝盖外部固定解除以后,针对膝关节的弯屈练习应立即加强,让患者进行主动练习床上床下相结合练习[2]。

2.4  患者出院指导:术后15 d左右拆除石膏后,要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出院后在床上练习膝关节的弯曲屈活动幅度从小到大,屈膝不能超过90°,使膝关节弯曲功能恢复。放置内固定患者6~12个月之间定期回医院复查拍片检查骨折愈合状况,愈合良好的可以取出内固定。

3 结果

根据不同的病患在术后康复的情况进行随访6个月~1年,6个月内4例膝关节功能完全康复,2例大部分功能恢复,后6个月17例膝关节功能完全康复,1年后有2例患者膝关节未完全康复。术后患者步行能力等日常生活动作及膝关节活动度满意,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4 讨论

    Patella名为膝盖骨,科技名词为髌骨,位于膝关节前方是人体内最大的籽骨,包埋于股四头肌腱内,形态为三角形的扁平骨,使增强股四头肌力起到保护膝关节和伸直膝关节的作用。Patella部位表浅,一旦遭到外力易发生骨折。对膝盖骨粉碎性骨折需手术治疗,最大限度恢复原关节面形态,在早期活动膝关节恢复功能的时候为了防止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对医护人员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方面的系统指导,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三大原则降低和预防并发症,为早期下床活动改善膝关节功能打好基础,对患者今后的康复治疗有很大的帮助,也可以缩短患者的康复治疗的时间。

骨折康复指导篇9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期间收治的骨折糖尿病患者共20例,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为35至75岁不等,平均年龄(56.1±1.8)岁,病程为2-26年不等。对患者进行手术操作情况如下:截肢共2例,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共5例,股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共12例,全髋置换共1例。

1.2 指导方法 针对骨折患者的糖尿病史,在其原有的糖尿病食谱上适当地调整方案,并向每一位患者详细地讲解其饮食方案的执行与重要性,具体方法为:①按照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制定每日摄入总热量标准。采用BMI体重指数测定出患者的标准体重公斤数,将大于标准体重20%以上的患者设定为超重患者,小于20%以上的患者设定为消瘦患者,该两种患者均应进行特殊处理。根据患者卧床休息的性质以及平时的生活习惯,综合制定出相应的热量摄入方案,具体为标准体重每公斤每日摄入热量为20千卡,超重为15千卡,消瘦为25千卡。②每日摄取的蛋白质应该占总摄入量的20%左右,碳水化合物比例更高,需占50%-65%,而脂肪相对较低,约为25%。在进行食材加工的过程中,建议采用一些杂粮如粗米、荞麦、面等,并严格控制含蔗糖、葡萄糖较高的食物。除此之外,每日还需给予患者一定量的粗纤维食物,以保证纤维素的摄入。③合理对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进行分配,并参照相应的食品交换法来制定出合理的、健康的、科学的食谱。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与生活习惯的不同,将一日三餐尽量平均化[2]。

1.3 评价方法 对患者在接受饮食指导前的血糖进行测量,并与接受饮食指导后的血糖进行对比,并根据患者的血糖具体变化来调整饮食。观察患者的伤口与骨折愈合情况,并记录并发症的发生[3]。

1.4 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数据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与研究,并采用t检验,P

对20例患者的血糖监测结果详细,见表1,患者接受饮食指导前的血糖情况与接受饮食指导后的血糖情况有明显差异性,P

表1 患者不同时期血糖情况对比

时期 空腹血糖(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mmol/L)

接受指导前 11.88±3.45 14.10±3.33

接受指导后 8.27±2.00 10.02±2.63

注明:对所有数据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P

20例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如下:1期愈合共15例,2期愈合共5例。在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并发呼吸衰竭共1例,采取对症治疗后患者病情有好转,其余患者均未在入院后发生严重并发症。20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5.2±13.8)天,并均已骨折愈合出院。3 讨 论

糖尿病患者发生骨折后,因其创伤愈合需要能量,故使患者保持一定的血糖水平能够有助于其采取手术治疗后的康复。但当其血糖过高时,组织修复能力会相应减弱,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更易发生感染。因此,对糖尿病进行及时的科学的处理对于骨折患者手术治疗的成败有着非常重要的决定意义[4]。对于2型糖尿病与超重患者而言,饮食指导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根据本文实验结果显示,患者在入院接受饮食指导前与接受饮食指导后,其血糖有明显差异性。需要注意的是,餐后高血糖容易导致血管剧烈收缩、血栓形成,从而影响患者手术伤口与骨折创伤的愈合,故需严密监视患者的餐后2h血糖值。

在糖尿病患者发生骨折后一周之内均应摄入较为清淡、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且忌摄入高脂肪、生冷、辛辣的食物。而在骨折后2至3周内,则可以摄入一些温补的食物如鱼肉、牛肉等,并适量地摄入滋补肝肾的食物。骨折1个月以后,即可多摄入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如猪蹄、排骨等,以保证骨骼充分钙化。除此之外,还需给予患者一些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和绿叶蔬菜,以保证患者的肠道蠕动正常,防止便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沈稚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306.

骨折康复指导篇10

Colles 骨折是骨科门诊最常见的损伤, 大多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但是, 部分患者往往在骨折愈合后, 由于缺乏规范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 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压迫症状、重新移位、关节僵硬等合并症[1], 使肢体功能恢复受限。为此, 我们对门诊非住院Colles骨折患者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时, 于骨折恢复期各阶段进行了规范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 有效地促进了患者关节功能的及早恢复。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5年1月至2010年2月, 对我院门诊经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的Colles 骨折患者124 例, 进行规范的康复知识教育及恢复期各阶段功能锻炼的指导。其中男51例, 女73例; 年龄5~87岁, 平均(45.3±22.6) 岁; 骨折端错位和粉碎骨折92 例, 合并有桡尺远侧关节脱位26 例。手法整复后经X线透视或拍片证实可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者105 例, 未达到解剖复位者19例。

1.2 结果:依据Colles 骨折愈合后腕关节功能缺陷评分系统[2], 将腕、手关节功能分为优(0~2分), 良(3~8分), 可(9~20分), 差(> 20 分)。本组124 例Colles 骨折患者在治疗后12 周左右随访, 患肢腕、手关节功能恢复: 优81例(65%), 良36 例(29%), 可7 例(6%), 差0 例。总优良率94%。除16 例患者分别存在不同程度腕痛、握力减低、消肿缓慢等表现外, 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与既往研究结果[1, 4]相比, 临床功能恢复效果满意。

2 健康教育

2.1 不同阶段的健康教育及康复重点

2.1.1 复位、固定过程中患者及家属配合治疗的指导

(1)耐心地做好心理指导,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的发展过程, 尽快消除患者忧虑、悲伤、后悔、抱怨、恐惧或愤怒等不利于治疗的心理反应;

(2)指导患者在复位后固定前做手指屈伸运动, 有利于理顺移位的腱鞘及腕部的腱性组织, 使肌腱自然复位;

(3)发放康复指导通知书, 老年、幼年患者的记忆力或理解能力较差, 要特别注意做好家属的指导工作。

2.1.2 骨折治疗早期(第1~2周) 的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

(1)抬高患肢的要求和方法。

(2)告知患者或家属注意患肢手指的感觉、运动、血运以及肿胀情况, 小夹板外固定有无松脱或紧张, 如出现异常表现, 及时门诊复查。一般常规要求来门诊复查的时间是复位固定后次日、第3 日、第7 日、第2 周、第4 周。

(3)按功能锻炼的原则指导其活动。特别强调在治疗早期即开始功能锻炼, 以避免手指和腕部腱性软组织粘连而造成的功能障碍。如骨折复位满意及小夹板外固定后, 开始做手指伸屈活动, 同时做肩部运动, 尤其是老年人要防止发生肩手综合征[3]。

2.1.3 骨折治疗中期(第3~4周) 的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

(1)向患者明确讲解前臂桡、背侧固定患腕于掌屈、尺偏及前臂旋前位2 周, 随后固定患腕于功能位2 周(老年人酌情固定3 周)。

(2)按原则指导功能锻炼, 鼓励用筷子或小勺吃饭、系扣子、扫床等生活动作练习。

2.1.4 骨折治疗后期(第5 周后) 的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

(1)解除小夹板外固定后, 加强患肢各关节的主动活动锻炼。编制医疗体操或作业疗法, 重点练习腕关节背伸、掌屈、尺偏、桡偏、旋转活动以及各手指的活动和肌力。

(2)手、腕仍肿胀者, 指导其用温水或中草药洗剂浸泡, 亦可交替进行冷热敷。

2.2 组织与实施

2.2.1 落实健康教育责任人:本院门诊骨科整复固定室由1 位高年资护师或主管护师为健康教育责任人, 平时负责门诊非住院患者的整复固定治疗和护理工作。在Colles 骨折患者恢复期的不同阶段, 由该责任人与患者及时联络和随访, 监督患者在恢复期的全过程中是否有效执行治疗与护理方案。

2.2.2 编制健康教育资料:健康教育责任人负责编写门诊骨科患者的康复指导通知书, 在患者就诊时发放, 并做好讲解、演示和咨询工作。对治疗护理有特殊要求的患者, 给予/ 健康教育处方0, 即列出健康教育的个体化方法和要求。健康教育处方一般记录于康复指导通知书附页中, 或写在门诊病历上。

2.2.3 组织全体医护人员主动参与健康教育工作:骨科医师、护士都有责任和义务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为了提高健康教育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平时利用病区晨间交班、周业务和学术活动等, 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 统一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2.2.4 组织患者康复交流小组:根据需要, 约定合适的患者在同一时间复诊, 将他们组成康复交流小组, 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和鼓励。

2.2.5 完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系统

(1)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患者或家属是否掌握了健康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和方法;患者或家属配合治疗护理的态度和信心; 患者在预定时间内可否达到功能恢复的预定目标。

(2)评价时可采用调查表记录、观察、提问或患者及家属演示等方法。本组Colles 骨折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评价主要采用了观察法和记录表法, 依据Colles 骨折愈合后腕关节功能缺陷评分系统, 以此为依据制表并进行观察与记录。

骨折康复指导篇1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手术患者中,男54例,女66例,左髋68例,右髋52例,年龄60~91岁,平均65.4岁,新鲜股骨颈骨折头下型86例, 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不愈合34例,120例均有功能障碍, 且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本组均采用国内假体。82例采用骨水泥型固定,30例采用非骨水泥型固定。8例采用混合型固定,住院14~20 d,平均17 d。经系统的康复训练至出院,出院后定期门诊复查和康复训练。本组术后2周拆线,切口均甲级愈合。2例出现关节周围粘连致髋关节活动度小,功能受限,4例因患者锻炼不当致脱位。1例术后1个月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时处理得以康复。5例骨折前活动能力差且有严重并发症,但能耐受手术,出现皮肤压疮。术后第5月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估,优(≥90分)68例,良(80~90分)40例,尚可(70~79分)10例,差(

1.2 手术方法 本组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采用改良后外侧切口,由同一组医师负责进行手术,术中证实假体稳定,术后X线摄片显示假置良好。

2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2.1 皮肤压疮、肺部、泌尿系感染 本组为老年患者,骨折前常合并有心、脑、肾等方面并发症,手术耐受力较差,术后卧床时间相对延长,术后早期行功能训练较困难,而老年男性患者往往又合并有前列腺肥大,止痛泵的应用和导尿管的刺激等影响使留置导尿管的时间延长,易发生皮肤压疮、坠积性肺炎及沁尿系感染。预防措施:①术后1周内以平卧为主,经常检查后凸部位皮肤情况,特别是背部和尾骶部皮肤,做到定时翻身,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的动作;②深呼吸及有效咳嗽;③扩胸运动:患者平卧位,双上肢握拳相对上举,然后向两边尽量分开,10 min/次,2~3次/d,进行上肢拉伸锻炼;④对患有前列腺肥大的老年男性,给予口服克拉唑嗪2 mg,1次/d,晚上服,并嘱多饮水,保证尿量在2 500 ml/d,以对尿路起自净作用。术后第2天起定时夹闭尿管,即2 h开放1次,训练膀胱功能,5 d后拔除导尿管。

2.2 切口感染及关节腔内感染 由于手术创面相对较大,剥离较深。且有金属植入物,易有死腔形成,加上老年人各系统器官功能较差,全身和局部抗感染能力低,易合并切口感染,诱发关节腔感染,造成化脓性髋关节炎,致手术失败。预防措施:①注意观察切口敷料包扎是否完好,清洁干燥,如有渗湿,及时更换;②及时排除切口内的渗血、渗液、消灭死腔、减少感染的机会,同时缓解组织张力,利于消肿;③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能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并指导其适时、合理的康复训练;④L-S多功能激光照射切口,2次/d,20 min/次,促进渗出液吸收,保持创面干燥,加速水肿消退,抑制细菌生长,控制感染。本组切口均为甲级愈合。

2.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髋部损伤后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因其可引起下肢深静脉机能不全致手术失败,并可引发致命的肺栓塞,应予以高度重视[2,3]。预防措施:①麻醉清醒后,督促患者早期开始股四头肌静止性等长收缩及趾踝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并辅以向心性按摩,以消除静脉血的淤滞;②患肢予以适当抬高,并避免小腿后方的肌肉受压,以促进下肢静脉血回流;③遵医嘱适量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④加强巡视,注意倾听患者主诉,观察患肢皮色、皮温、浅静脉充盈情况,有无肿胀、肌肉疼痛及压痛,以便及早发现,及早治疗;⑤鼓励患者多饮水,适量补液,改善血液高凝状态,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忌食辛辣、油腻的饮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3 康复训练与指导

本组均按统一训练计划,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分别于术后1~3 d开始康复训练,术后第1、5个月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第一阶段(术后2周内,住院期间)

重点是患肢的肌力训练和关节活动训练,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增强股四头肌和绳肌的肌力,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由护士帮助实施相关的锻炼项目,包括: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②踝关节主动背伸背屈运动;③主动臀收缩运动;④被动髌骨推移运动;⑤仰卧位直腿抬高运动,抬高

第二阶段(术后2周~3个月,即出院指导)

重点在改善患者步态,加强患肢的负重能力,提高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延长髋关节的使用寿命。此阶段主要是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进行锻炼,包括:①侧卧位外展运动,运动时两腿间夹1个枕头,禁止内收、内旋;②卧位到坐位运动,利用健腿和双手的力量将患腿移至小腿能自然垂于床边;③坐位到站立位点地训练,扶双拐站立,患肢不负重;④站位到行走训练,从脚尖点地至部分负重,再至完全负重,负重力量逐渐递增,从开始20~30 kg(≤自身体质量的20%)直到完全负重。术后第1个月内建议使用步行器或双拐,第2个月使用单拐,第3个月可弃拐或用手杖行走;⑤在扶助器下练习下蹲训练,扶拐上下楼梯行走训练;⑥借辅助设备完成日常穿脱衣裤、鞋袜等动作,直至功能恢复。此阶段以口头、书面、电话等方式落实并指导其出院前后的康复锻炼,嘱其出院后应坚持锻炼,并与主治医师保持联系,定期来院检查髋关节的功能,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和运动方式,并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

4 小结

随着老年人群数量的快速增长,材料、医疗技术和配套设备的成熟与发展,以及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日益普及,手术指征较以前有所放宽[4],由此而带来的术后并发症也明显增加。因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已成为影响手术成败的关键之一。在护理上,由患者密切配合,医护患三者及时交流和沟通,把重点放在背部及尾骶部皮肤、肺部及防止切口与深部感染和髋关节的脱位上。要充分利用床上的提手装置,鼓励患者早期进行上肢拉伸锻炼以增加肺活量,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坠积性肺炎和褥疮的发生率。在康复训练方面,提倡术后早期适当的训练,对促进患肢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减少周围组织粘连,增加周围肌力群的力量,增强关节稳定性与骨的负重能力,缩短康复时间,提高肢体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总结康复训练方法,主要体现在指导患者合理进行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范围训练,负重与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四个方面,其中肌力训练是该手术后康复中最重要的部分。

参考文献

1 陈银波.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现代康复,2001,5(5):12-13.

2 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84-543.

3 沈素红,陈柯,张江涛.髋部损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中医下骨,2004,16(1):7-8.

骨折康复指导篇12

老年人骨质疏松,骨量下降,肢体不灵活,日常生活中轻微外力易致髋部骨折。由于老年人各脏器功能逐渐衰退且可能体弱多病,在骨折后要达到临床愈合一般要1至数月,出院后康复期长。若缺少系统护理干预和康复指导,易导致各种并发症及残障发生。本文由专科护士对7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开展家庭访视,实施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旨在降低术后并发症及提高功能恢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2007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和黄圃人民医院骨科住院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70例,男32例,女38例,年龄60~92岁,平均(70.12±5.68)岁。行单侧人工关节置换术3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4例,内固定16例;病程14~28 d。

1.2 方法

家访前准备:

(1)全面准确评估患者情况: 访视人员在患者出院前1天,通过翻阅病历、会谈及出院时疾病预后评估等方式收集资料,包括患者的不适症状、骨折愈合情况及肢体功能恢复程度、自理能力、康复愿望、家庭环境、心理状态,有无其他躯体疾病和并发症,以及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等,全面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和健康需求。

(2)制定评估表,进行ADL评分,确定目前潜在或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健康指导内容等。

(3)与患者电话预约,告知家访目的、确认地址及访视时间,根据访视目的准备物品。

家访:家访时间为患者出院后1、3及6个月,由2名护士一起上门,填写评估表,评定患者ADL,并根据个体情况实施健康教育和功能锻炼指导。

(1)教育形式。护士以语言教育为主,配合示范和健康教育小品,教育对象为患者、陪人、家属,让陪人和家属了解患者的健康教育计划。

(2)教育内容。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锻炼指导,包括卧床行髋关节伸屈练习,站立利用扶手行髋关节伸屈、外展、后伸及内外旋,练习扶拐平地走,从坐到站,上下楼梯及室内外活动等;告之注意事项;对家居环境提出建议,减少障碍物、设扶手、铺防滑地板;指导日常生活技能;有针对性地介绍相关疾病的预防基本知识及营养指导,包括便秘、泌尿系感染、骨质疏松的防治等;6~8周内避免性生活,性生活时防止术侧下肢极度外展,并避免受压;赠送健康教育小册子、医院联系卡等;记录访视结果,将访视信息反馈给主管医生并电话随访跟踪。

1.3 疗效评定

Barthel指数[1]记分法评定ADL:良,>6O分;中,51~60分,伴功能障碍,稍依赖;差,≤ 50分,依赖明显或完全依赖。

评定访视及健康教育患者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处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应用t检验。

2 结果

2.1 ADL评分变化

70例患者经过1~6个月的家访,ADL均逐渐提高,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与出院时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个月与6个月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满意度

90% 患者及家属满意,并进行居住环境改造;无一例再次跌倒而入院患者;20%提出家访有医生的参与会更好。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已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骨质增生及骨的脆性增加,骨的强度相应降低,所以日常生活中轻微外力易致髋部骨折[2]。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护理具有特殊性,原因在于老年人的心理防卫能力及应对能力随年龄增高而减退,对外界环境的耐受性及适应能力下降,容易发生情绪变化[3]。因而老年髋部骨折能否完全康复,并最大限度恢复运动功能回归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同时由于住院时间相对短暂,患者及家属不可能在住院期间掌握足够知识以满足出院后康复的需求。因此,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至关重要。

家庭访视由专科护士从医院走向社会并深入到家庭,其连续性、目的性和针对性较强,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4]。同时促进护士必须不断地学习,掌握专科技术、相关的知识和具备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护理人员对不同患者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护理质量[5]。

由专科护士对出院后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科学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使患者的ADL评分和满意度明显提高,有效地解决了患者出院后护理持续不足的问题,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出院后随访护理有利于缩短住院天数,节约医疗费用,加快病床周转率,具有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文实践证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出院后日常生活能力科学评估及其健康教育、康复指导是解决院外护理持续不足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郑彩娥,缪丽华,张萄芳.应用现代护理理论 提高康复护理质量[J].中国康复,2003,18(5):324-325.

[2]苗卫红.老年髋部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程序化的护理[J]. 现代护理,2007,13(2):125-126.

[3]吕探云,马敏之,曹育玲,等.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护理学杂志,2001,7:389.

[4]刘沛珍,陈秋芳,张瑞英,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访视护理[J]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2005,20(6) :376-377.

骨折康复指导篇13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16例,男78例,女38例,男女比例为2.05∶1;年龄2~89岁,平均年龄37.4岁。股骨干骨折36例,胫骨平台骨折13例,胫腓骨骨折25例,内外踝骨折23例,肱骨骨折18例,漂浮膝(又称连枷膝,是指同侧股骨干和胫骨干或相邻的干骼端骨折而导致整个膝关节漂浮不稳[1])骨折1例,均有外伤史。根据病情,分3个阶段对病人进行功能锻炼、饮食调理及健康指导。

1.2方法

1.2.1第一阶段骨折早期,血肿炎症机化期,约在伤后1~2周。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患肢局部肿胀、疼痛,肌肉痉挛,骨折端不稳定容易发生再移位,软组织处于修复阶段。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消肿,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粘连。其要点为:①抬高患肢制动,以利于消除肿胀。②患肢肌肉做舒缩运动,如前臂骨折病人可做握拳及手指屈伸活动,使上肢肌肉舒缩。如股骨骨折,可做股四头肌舒缩运动。指导患者每日多次锻炼,每次约15 min左右。③身体其他关节每日均进行正常的功能锻炼。另外此期因创伤刺激,机体应激反应,易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在骨折的这一阶段应走出“多喝骨头汤骨折长得快”的误区,因为此期骨的愈合并不需要钙、磷质的参与,而是需要有机质的参与。骨头汤主要补充磷、钙质,此期食用油腻的骨头汤,不但会伤胃口,而且大量钙、磷会使骨内的无机成分增高,钙、磷代谢失调,使骨质内有机骨胶原生成受阻,阻碍骨折的早期愈合。所以饮食应清淡易消化,以营养全面的软食为主。对下肢骨折不能下床的病人,还应指导其进行床上排便练习,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便秘的发生。

1.2.2第二阶段骨折中期,原始骨痂形成期,约在伤后3~10周。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软组织创伤已基本愈合,局部疼痛逐渐消失,骨折端已纤维连接并形成骨痂,骨折部位日趋稳定。除继续锻炼患肢肌肉舒缩外,要逐渐加大锻炼强度,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先由简单动作开始,动作应缓慢柔和,活动范围由小到大。②随着骨折的愈合,逐渐增加活动次数及强度。③无论主动锻炼还是被动锻炼,都应慎重,严防再次骨折。④有条件者,可给予温泉泡浴,促进血液循环,利于骨痂生长。此期间病人的饮食应由清淡改为高营养、高蛋白、高热量饮食,满足骨痂生长的需要,还应补充含钙量较高的食物。

1.2.3第三阶段骨折后期,骨痂改造塑形期。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患肢软组织已恢复正常,肌肉有力,永久性骨痂形成,局部压叩痛消失。功能锻炼的目的是恢复肌力和关节活动度,主要以抗阻力为主。应注意除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某一关节活动仍需限制外,其他锻炼都可进行。此期饮食应以滋补为主,以促进骨折完全康复。

2结果

本组通过对骨折病人进行了骨折内固定及外固定治疗后的功能锻炼、饮食调理及健康指导等康复治疗,其中11例下肢骨折病人拆除外固定时有轻度关节僵直、水肿,经温泉泡浴结合锻炼理疗后水肿消失,关节活动恢复正常范围;1例漂浮膝骨折经手术内固定治疗后,下床负重锻炼时膝关节僵直,经锻炼理疗2周后好转;其他病人均正常愈合,无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肌腱挛缩及关节僵直等并发症的发生,收到了良好效果。

3讨论

本组对116例骨折病人进行的功能锻炼、饮食调理及健康指导,使患者陪护能够协助患者以适当、科学、合理的方法正确地进行功能锻炼,使骨折病人康复治疗的关键因素得以保证。功能锻炼的目的是在不影响固定的前提下,尽快恢复患肢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舒缩活动,防止发生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肌腱挛缩及关节僵直等并发症[2]。饮食调理增加了患者全身营养,满足了骨折愈合的生理需要。我们认为,骨科医护人员只有根据具体的骨折部位、患者年龄及骨折类型等实际情况,为骨折病人量身定做合理的康复治疗方案,才能有效促进骨折的愈合及功能恢复,减少病残。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