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企业的管理实用13篇

有关企业的管理
有关企业的管理篇1

一、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1.财务管理的本质决定了它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一方面表现为物资的不断购进和售出,另一方面又表现为资金支出和收回,企业的经营活动,不断的进行也就不断产生资金的收支。企业资金的收支,构成了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独立方面,资金对于企业之重要就如人体中的血液。现代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和交换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都是通过资金表现出来的。因而资金运动就成为各种经济关系的体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就是对企业资金运动和价值形态的管理,即以成本管理和资金管理为中心,透过价值形态管理达到对实物形态管理,因此财务管理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

2.财务管理的特点决定了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首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企业管理在实行分工分权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专业管理,这些管理有的侧重于使用价值的管理,有的侧重于价值的管理。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财务管理主要运用价值形式对经营活动进行管理。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经营活动过程以及经营结果都合理地规划和控制,达到企业效益的不断提高,财富不断增加的目的。

其次,财务管理与企业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联系,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财务管理的触角常常伸向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每一个部门都会通过资金的使用与财务部门发生联系,每一个部门也都要在合理使用资金,节约资金支出方面受财务管理控制约束,以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最后,财务管理能迅速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最终都要反映到财务成果上来,通过核算、分析、对比可以检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执行情况,发现存在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是现代企业中资本经营的要求

1.现代企业最核心要求是资本经营。资本是企业运作的中心和首要元素。目前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一切生产力都表现为企业的资本生产力,即企业资本所有者权益。“谁出资谁受益”就是现代企业最核心的原则,也就是资本权利和权利的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的原则。所谓资本经营即把企业所拥有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存量资产变为可增值的活化资本。经过价值的评估、认定、重组,优化组合等多种方式进行运营,以最大限度实现增值。可以看出资本经营是现代企业的本质要求。

解决财产所有权界限,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是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条件,客观上使现代企业制度产生资本营运的内在扩张冲动,讲求资本运筹之道,扩大资本增值的途径和方法,提高资本生产力和资本回收率就成为现代企业的内在机制和企业目标的追求。

现代企业制度下法人财产权和资本所有权是分离的,这是权责明确的需要,出资者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管理,只享受资本的受益权,法人财产权交由资本经营者运作,这种权责分工的机制在客观上要求企业经营者必须学会在资本运营层次上提高资本营运水平。

资本经营,实质上是“政资分开”从而使“政企分开”成为可能。现代企业制度中,由于上述出资者即资本所有者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界限明晰,政府作为出资者,同样无直接参与经营法人财产的权利政企是分开的,因而资本经营是实现“政企分开”的主要条件。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资本为主线的,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围绕资本盈利最大化目标进行。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科学管理不同于传统的企业管理,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突出以资本经营为核心的企业内部科学管理。

2.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是现代企业管理中资本经营的要求。众所周知,财务管理具有价值管理和综合管理的特征。财务管理是以资金运动为特定对象的一种管理活动,而资金运动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形态。因此,财务管理实际上是以资金管理为中心,抓住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利用价值形式,采用统一尺度,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实施管理。它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价值体现的方方面面具有综合管理的特征。而其他管理都是以某一方面,大部分采用实物计量的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另一方面组织实施协调和控制工作,所产生的管理效果只能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起局部作用,不可能对整个企业营运实施管理。因此,财务管理的价值管理和综合管理是其他任何管理都无法比拟的。

财务管理的目标在于实现所有者权益最大化,它在本质上体现了资本经营的目标。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指特定的理财环境中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资本经营的目标是指通过对企业拥有的一切资本优化配置和流动,进行有效运营,以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完成资本经营的目标,具体要以落实财务管理目标着手,主要是做到合理地筹集资金,有效地投放和合理地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盈利能力,以保证股东投资者权益,资金的保全和增值。也就是在维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基础上实现利润。以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保证企业在动态发展中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资本经营的目标和财务管理的目标一致性决定了必须确立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对生产经营型和资本经营型的区别中看到确立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的必要性。

商品生产经营者最大特点是营运产品;资本经营者最大特点是营运资金使之不断增值。商品生产经营者总是围绕产品来设计企业生产、供销各环节的组织体系及指挥体系,以保证生产程序正确运转。商品生产者最关心产品销售,把销售放在最突出的位置。资本经营者最关注的是看不见的资金流,认为企业物质流的实质是资金运动,要求物质流在企业内各环节点上停留的时间越短越好,而且要求资金在经过每一个循环之后要增值,因此,必须把财务管理放在突出位置,建立科学组织机构。我国目前多数企业采用财务与会计合并的一元化的组织结构。由企业总会计师或分管财务的行政负责人领导,负责整个企业财务与会计方面的管理工作,现代企业制度下根据产权明晰的原则和企业财产委托经营的要求,财务与会计部门必须分设。前为理财、承担企业资金筹集、运用、投资、分配等资金管理工作,从事企业内部各单位资金核定、分配、结算、考核工作;后者是核算、承担会计帐薄记录、会计核算、提供会计报告。总会计师或分管财务会计工作的行政负责人,负责全面管理工作,尤其侧重财务管理。最后,建立一套适合现代企业管理的财务管理机制。财务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须依赖于各种内部机制的建立,特别是对企业的资金筹集、企业的平衡与发展、风险的防范和处理、经营的扩张与收缩、生产的开拓约束等重大财务活动要建立财务分析、预测、研究、比较、决策、申报中的工作机制并形成制度。

参考文献:

[1]孙宏志.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初探.地方财政研究.2009(08).

[2]马诗福.加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关键.经营管理者.2010(17).

有关企业的管理篇2

知识管理是管理领域出现的一个新事物日前还没有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囚内外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纷纷提出厂自己的见解。

简单地说知识管理kncnv1o<协mamagcmcntKM是指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组织的知识资源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进行系统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延仲以提高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厂}一存能力为企业带来商业价值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知识管理无处小在遍及社会厂}一活的各个领域任何组织和个人都需要知识管理惟一的区别在于管理的力法和内容小一样。当然物流企业也小例外。

1.2知识管理的特点

知识管理是一种商业战略而小只是管理}_具它建立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信息技术是其实现的}_具和手段。知识管理执行过程中知识的收集、了!<}}、利用、共享、创新都需要借助信息系统来完成所以知识管理的发展与信息化的进展程度密切相关。物流信息化管理卞要是对企业运作过程中显而易见的信息如业务资料、数据、报表等显性知识进行处理。而对于那此小明显的信息如员}_个人的经验、想法、特殊技能等隐性知识则无能为力隐性知识小会自动显现出来需要被挖掘这也正是信息化走向知识化的必然。

实施知识管理要有良好的知识共享氛I}}而这也正是许多传统企业的缺陷。企业员}_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没有他们的参与企业的发展就会停滞实施知识管理也是一样它需要企业员}_通过卞观能动性地发挥来小断利用、挖掘、产厂新知识。管理者要善于解放思想突破l冻III的思维模式和}_作作风小是下达命令让员工呆板地执行而是要激励他们充分调动员}_的积极性让他们卞动参与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来’。员}_将自身积累的知识如经验、教训卞动贡}’rR出来和其他人分享大家勺_相交流裨辛hl谰漏共同提高。在吸收厂别人有用的成果后再在}_作中通过结合实助、把自己有创意的想法运用到其中实现知识创新。如此小Ikl}Tl环企业的知识结构才会小断完善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链和价值链。

2知识管理对物流企业的影响

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对于新形势下企业的发展和变苹早已显得力小从心知识管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孕育而厂]一。知识就是力量对企业也是一样知识就是企业继续发展的动力是利润的源泉。具体来讲知识管理对物流企业的发展卞要有以下)助面的影响。

2.1寻找和形成企业的价值链实现差异化竞争

价值链是区分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卞要特征也是各个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立足点。在物流活动中它小仅注重货物的流动更注重资金的流动以实现整个物流活动中的价值增值2。实施知识管理通过刊企业现有资源的分析找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价值链。并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准确把握市场)泳搏及时调整发展力向和经营策略。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细分市场作为近期的卞攻业务和远期拓展的力向。以集中优势实现利润最大化占领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

2.2加强内外界联系信息交流更加顺畅

经济个球化和囚(’il}贸易的匕速发展对物流企业的响应速度和服务水平提出厂更高的要求也使物流企业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通过建立知识管理平台物流企业可以加强内部各部门和小同层级之间的交流实现知识共享及时反馈提高运作效率减少业务操作的出错率。同时物流企业之间也可以通过交流平台进行业务信息的传递相勺_合作共同发展。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使物流企业与政肘各部门的1办调也越来越重要通过知识管理平台企业小但能够及时厂解政)付部门的政策和规划力向也能实时提出自己的建议与卞管部门进行交流使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和谐统一3。特别是和交通、气象等部门的经常沟通能使企业在具体业务操作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2.3优化物流力案提高决策能力

传统的物流运作需要企业之间频繁的信息交换但山于物流活动的中间环节比较多存在一定的小确定性容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实施知识管理以后企业现有的实物资源和积累的业务经验、解决力案等都可以得到充分梳理和归类。客户也可以通过知识管理平台获取帮助知识管理系统根客户提交的业务要求进行分析、组合并自动厂卜成最优案做到及时响应和科学指导。对于系统自身小能解决的问题企业管理人员也可以从知识库中获得有益的建议和做出吏加合理的决策。知识管理系统在完成一项业务会立即吏新和升级及时充实知识库与时俱进地紧跟若参后市场发展的步伐。

2.4保护环境促进绿色物流的发展

物流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日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个球经济新的基调即经济的发展必须与环境的保护相一致因此绿色物流的概念也应运而厂}一。绿色物流的最终日标就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包括产品厂}一少扭、包装、储存、运送、回收等产品的整个厂卜命周期。例如集中库存可以有效地降低物流费用但增加厂一次运送的货物量也相应增加厂对燃料的消耗和对道路质量和面积的要求从而可能产厂}一定的负面影响货物的运送时间是安排在自天道路车辆比较多、交通拥挤时还是在晚上车辆较少、交通顺畅时运送}_具的选择是选择尾气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汽车还是选择相比之下污染较少能耗较低的火车……5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后通过建立智能化平台可以对上述情况自动做出分析选择最佳的运送路线、时间、车辆等。此外利用知识管理系统企业还可以力便地实施绿色供应链战略绿色厂卜产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物流技术战略使用新技术、洁净型能源使用环保车辆以及利用(}PS.(}15等高新技术指导和规划物流系统循环物流战略产品的回收、再利用。采取这此战略力面可以保护环境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吸引更多的客户另一力面也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6。

3知识管理在物流企业中的实施策略

知识管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厂新的变苹个球都已掀起厂“知识管理”的浪潮但其产厂}一的时间并小长在管理领域还属于新厂}一事物理论和实践力面也有待完善。保密、陇调、开放及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原则其实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本文认为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应包括以下儿个方面。

3.1树立理念提高知识管理在企业内的认知度

要在企业内推行知识管理首先必须让企业成员知道知识管理是什么对企业来讲有什么影响如何实施。因此有必要在企业内部对员}_进行相关培训从概念到特点以及流程让他们在头脑里先有一个明确的感性认识并真正愿意从心理上去接受它卞动参与进来。}_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知识管理的理念在企业内得到厂普遍认同推行起来就有厂一个良好的开端。社会是小断进步的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也是小断更新的对员}_的培训小能昙花一现要坚持下去定期举行使员}_的能力循序渐进小断提高。

3.2建立知识网络实现内外部的知识交流共享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卞要是指在企业内外部知识的传播共享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提升。在物流企业中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应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一个内部网络把常用的专业知识以及掌握这此知识的成员和专家的情况保存在数据库中使员}_能力便地获取和共享。内部网络还应该具备一此功能模块力便成员间使用电r邮件、举行视频会议等7。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企业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通过知识管理平台可以加强与外部的知识交流充分汲取和利用有益的外部知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3.3重视激励形成知识体系的“滚雪球”效应

员工是企业知识创新的根本动力实现有效地知识管理需要他们贡献出自己的}_作经验、教训、独特的技能知识提出合理的建议。对于卞动将自己的知识在企业内共享的员}_企业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既可以是物质力面的例如}_资、股权等也可以是精神力面的使他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厂相应的回报在为企业创造厂价值的同时也实现厂自己的人厂}一价值。在员}_功于创新的时候企业可以将惩罚#JL制设定限制明确在哪个部门、{哪个岗位可以有多大程度的失误和损失允许范围内的失误可以免除惩罚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员}_创新的积极性。有厂员}_卞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企业的知识体系才可能越来越完善。

3.4进行组织结构变苹设立知识管理部门

有关企业的管理篇3

1 国有物业管理企业电气设备管理要点

首先,电气设备管理的主要作业内容。这些主要内容主要包括:物业企业电气负责人巡视高电压设备每三月一次,检视各主要高电压设备运转状况,填写高电压电气设备自动检查表;每年实施高电压受电室的清扫检修仪表检测作业,即仪器检测维护每年一次,作业实施前,事先协调各行政及管理单位并配合公告停电检修时间;各栋检查建筑物电气机房盘体及电气设备每月自主检查一次并填写用电设备自动检查表;营修组电气专业人员依据检查表内容逐项检查并依照电工相关法规办理;停电检修时,测试电流至无电状态下并清扫积尘,擦拭高电压碍子及电缆头积尘,检视配电盘内部线路、变压器油质变化、碍子是否龟裂;完成检视、检修及清扫工作,从总配电室送电;每逢高低压设备检查后,如发现异常状况需通过相关负责维修商进行故障。

其次,电气设备管理的主要作业流程。高低压检修作业时,不相关的人员一律管制不得进出电压受电室;作业人员必须穿戴防护装置,注意工安的作业规定并依电工相关法规办理;紧急事故发生时,应即刻联系救护单位共同实施救护工作(金枝叶,2010)。

最后,电气设备管理的注意事项。这些注意事项包括:电气设置场所应标示“请勿进入”并加锁;操作时,应由合格的电气技术人员担任,并务必使用合格的绝缘防护装置;电气箱内须有开关线路配置图;电源开关、插座应注明电压;尽量减少活线作业,否则应保持安全距离;因工作所需必须切断,应先通知使用单位;保养作业前,必须确实检查已将电源切断,并将电源设备接地;高电压电的保养作业前必须先行切断电源,并加挂工作中请勿送电的标示,并将电箱锁,钥匙交管理人保管;装有电容器线路停电后,有残留电荷应先放电;维修保养作业结束,恢复送电之前,应确实检查作业人员离开线路后,才可送电;护送电中的线路(线作业)时,禁止单独作业,至少二人以上,指派一人监视,不可擅自离开,且应使用防护设备或工具。

2 国有物业管理企业电气设备的安全管理

对于国有企业物业企业电气设备进行安全管理的关键点在于做好接地工作,而这也是整个电气设备管理的最关键点。下文将针对电气设备接地方面的安全性进行考察。

第一,关于电气设备接地的种类及目的。设备接地系指将高低压电气设备的非带电金属部份接地。此非带电金属部份包括:金属导线管、金属线槽、电缆的金属外壳、出线匣、电动机框架、变压器外壳、断路器的外壳保护箱、电动机操作器等金属外箱及各种电气设备的金属外箱。电气设备接地的主要目地有三方面。首先是防止电击,当电气设备因绝缘设备劣化、损坏引起漏电或因感应现象导致其非带电金属部份的电位升高或电荷积聚时,提供一低阻抗回路并疏导感应电荷至大地,使非带电金属部份的电位接近大地电位,以降低人员触电危险;其次是防止火灾及爆炸,提供足够载流能力,使故障回路不致因高阻抗漏电产生火花引起火灾或爆炸,此载流能力须在过电流保护设备容许的范围内。最后是启动保护设备,提供一低阻抗回路使流过的故障电流足以启动过电流保护设备或漏电断路器。

第二,电气设备管理当中忽视接地方面问题带来的危害。首先是电气设备的金属元件可分为带电金属部份及非带电金属部份,因此发生触电的原因可分为接触带电导体的直接接触事故及接触因漏电而带电的非带电金属部份之间接接触事故。其中直接接触事故无法以接地方式预防,而必须依靠作业环境及个人的绝缘设备,并辅以高速高感度漏电断路器以减低触电危险(陈国强,2011)。其次是间接接触事故主要是因带电金属部份及非带电金属部份间的绝缘体发生劣化或损坏导致漏电,使原先的非带电金属部份带电所造成。由于人员对非带电金属的警觉性较低,如果已发生漏电而未及时加以排除,造成人员触电事故的机率相当高。最后是除接触带电金属部份及已漏电的非带电金属部份外,当设备电压或故障电流很大时,在不同点间可能会存在足以致命的电压差。设备接地时两脚间的“步间电压”及其等效电路,如果没有良好的设备接地,且双脚没有穿着绝缘良好的鞋子,触电事故即可能发生,此种事故也属间接接触事故的一种。

第三,物业企业做好电气设备接地工作的措施。首先是设备接地通常会连接至配电盘中的接地汇流排,接地汇流排再与接地电极连接,当然也有直接将设备外壳与接地电极连接。接地线的外皮应使用绿色,其它线路不可使用绿色。设备连接至接地汇流排分为配线相关器材设备及负载设备的接地两种。配线相关器材设备的接地很容易,各设备间需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当设备间有绝缘物时或为安全的通过故障电流,需使用跳接线加以连接,此跳接线是否有绝缘外皮都可,但如有绝缘外皮,应使用绿色,跳接线与设备的连接一般使用螺丝锁紧即可。各种设备间之接合配件,例如螺丝圈、螺丝帽、垫圈、套件、接头、接合器等,都必需确实连接,因为只要设备间有一连接处发生松动,造成接地不良甚或没有接地,则当漏电发生时即可能造成人员伤害。配线相关器材设备的接地也需与配电盘接地汇流排连接。其次,负载设备可分为固定式设备及移动式设备两种,如是固定式设备,只需将设备的金属外壳或底盘上所附的接地接点与配电盘中的接地汇流排连接即可。通常移动式设备的插头引线含有三条电线,其中第三条线(绿色线)与设备外壳连接,而插头与设备外壳连接的那一极长度通常较突出,可以先触及插座,也即在接通电路之前先将设备外壳接地。再次,接地汇流排至接地电极的接线非常重要,因这是维持接地汇流排电位的依据,由于接地电极的种类包含棒状电极(接地棒)、板状电极(接地板)、线状电极、接地网、建筑钢筋铁骨,且接地线与接地电极的连接处又常埋于地下,容易腐蚀生锈,因此接地线与接地电极的连接必需非常可靠。由于施工方便且较不占空间,目前最常用的接地电极为接地棒,市售接地棒通常有引出端子可以利用,因此连接施工并不困难,其它的电极通常使用焊接或铜铝热剂熔接(火泥熔接)。导电水泥并无公害问题,可单独使用或与混凝土合用,在进行建筑物基础底部工事时就可使用,其强度与混凝土相似,而电极被其包围时不用与土壤接触,可避免腐蚀作用。

有关企业的管理篇4

(广西西江油品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市 530022)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企业管理是企业运转的关键,只有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互补互足,在它们各自擅长的领域互相补给,才能让企业走上正确的轨道,高速发展。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简单说明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的重要性以及结合方式,希望能够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  结合方式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与政治、经济互相融合,变得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表现。在当今越来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之下,企业作为国家正在重点改造的对象和主体,而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动力源泉,为使营造更好的企业管理,企业文化正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地位不断突出与显重[1],但是如何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完美的结合起来,成为企业是否能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站住脚,壮大自己的关键。

1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的意义

文化在我国的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文化的力量已经成功的融入我们国家的生命力、凝聚力之中,是我们国家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是我们国家改革与发展的主体,它无时无刻不沉浸在文化之中。现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用先进的文化来加强企业建设,并让它与企业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推进企业的建设,就越发的变得重要。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我们想要发展企业,并想将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要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这无疑是我们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发展壮大企业的强心针,对我们全面深化改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产生的问题

2.1   企业与员工矛盾激化

企业管理者之所以希望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其实就是想壮大自己的企业,发展企业的效益,但是,为了给企业注入新的血液,他们新聘请的专业水平或业务技能优秀的员工常常并不能真正了解企业的发展历史以及企业的文化精髓与灵魂,员工严重的欠缺对企业文化以及管理制度的了解,员工仅仅具有丰富的业务能力,对企业文化内涵缺乏认同感,这样,他们很难快速融入到企业这个大家庭中去,不能够激发他们的潜在价值,直接造成他们在工作中不能够突出拔尖[2]。而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时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员工的想法,没有根据实际情况,造成员工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反过来,企业的管理者用变本加厉的方式攫取企业利益,造成矛盾的激化,产生不可预计的后果,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

2.2   员工无视企业制度

企业的发展是离不开员工的,员工是企业的基石,离开了员工就无企业之说。因此,企业的命脉掌握在工作者的手里。这就必须要求企业制定一个规章制度,而员工也要做到严格遵守制度。员工在企业内必须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并且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尽量做到尽善尽美。但是现在是法治社会,再也不是原来的奴隶剥削制度,所以现在的员工有清醒的认识,知道借助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但是这样做也是有一定弊端的。比如说,企业的管理者碍于情面,对犯小错误的工作者忍气吞声,从而不忍对其严惩。这样久而久之,就必然造成企业散漫的内部风气弥漫在整个企业。没有员工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那么也就是没有员工重视企业的文化,丧失了企业的精神支柱。最终企业管理者在管理时会遇到更大的问题,这样的企业必将走向灭亡的结果。

3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的解决方案

为避免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矛盾的加剧,企业应该采取有力的措施,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正常运行,只有企业全体员工都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才能提高企业的效益,使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3.1  开展员工企业培训

每一位员工都是企业管理者精心挑选的,可谓是百里挑一,业务水平都应是该领域的佼佼者,但是一个人的专业素养高,并不代表他的文化素养就高。企业应该在员工正式上岗之前开展有关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培训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体现出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关心,而且可以有效的提高员工的文化素养,使员工正式上岗后可以快速融入企业,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不管是多么聪明的人,也有糊涂的时候,也有需要别人提点的时候,这种老前辈带新人的培训活动,也可以说是在传递企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营造企业和谐、团结的氛围。相信员工们在培训过后,对企业的规章制度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方便后期的工作开展,并且有了企业老前辈的言传身教,新员工们也可以更为直观的对企业有了一定的了解,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关怀与重视,促使员工们发自内心的热爱自己的企业,热爱自己的岗位,从内心里把企业当做自己的一个大家庭,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为之建设付出,使企业快速发展。

3.2  结合方式的创新

企业文化,既是一个企业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一个企业的发展源泉。它不仅是对员工的束缚,更是一种激励,而且也是整个企业的灵魂所在,对带动员工的积极性起到很好的效果,一个企业要想有很好的发展,单靠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是不行的,必须要团结大家,企业文化正好可以对企业管理起到凝聚的作用,更好的完善企业的管理。企业文化与管理的结合不仅仅需要简单单纯的表面结合,更重要的是需要文化底蕴与管理制度的内在结合。企业管理者在这方面并需要事必躬亲,起好带头作用,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不自觉的改善自己,并不是刻意而为,要变被动为主动,并且还可以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带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与责任心,挖掘员工内在的价值,营造企业不拘一格的管理风格。

4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生命线决定于企业成功的管理,而企业管理的核心就是企业的文化。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的今天,企业想要快速发展就必须做到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以及竞争力,立足在林立的社会之中。

有关企业的管理篇5

一、国有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的重要性

国有企业管理者要明确其在企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在紧握资源优势的情况下,妥善处理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将培养和谐员工关系的理念贯穿于实践中。

1.搭建企业与员工良好沟通的桥梁

国有企业管理者要摆正姿态,从心理上树立正确的员工关系管理理念,运用柔性的、激励性的、非强制的手段,采用灵活变通的沟通方式,提升员工的满意度,推动管理目标的实现。良好的员工关系管理可以创造积极乐观向上的工作环境,塑造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员工与公司以及员工与员工的融洽关系,从而极大地降低内耗,提高工作效率。

2.员工关系管理目的效果的延展性

管理大师德鲁克指出,企业存在的价值是创造绩效,是成长员工,是担负社会责任。在这些角色中,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应更侧重于担负社会责任。这就不难分析得出国有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追逐经济利益,实现员工满意,还需要企业相关的每一位“权力人”都受益,包括服务对象、投资者、内外部社会环境以及产业链条中的合作伙伴,甚至是竞争对手。有效的员工关系管理有利于使员工与企业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对内形成合力,对外树立良好的形象,使每一位“权利人”的利益得到保障,使企业处于一个良性运转的环境中,从而担负好其应有的社会责任,发挥好其存在的价值。

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重视程度不够

凭借着国家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发展的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并没有建立起应有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认识程度还处于肤浅的层面,忽视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绝大部分国有企业还是保守着人力资源的行政管理职能,不能发现人力作为企业资源的意义,大大错失人力资源的效用,造成严重的人员流失,给国有企业的生存发展和未来创新能力的提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2.激励机制不健全,人员流失严重

激励方式单一、刻板是目前国有企业存在的通病,一是,仅仅关注物质激励,忽视对员工精神层面的激励和肯定。国有企业领导者心目中高高在上的理念很难让其放下身段与员工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和沟通,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人公意识淡漠,领导者与员工之间永远隔着层层“玻璃”,阻碍相互的情感交流和必要的维系。缺乏精神激励的员工归属感不强,很难真正融入到国有企业的大家庭中,也很难真正发挥其潜能为企业尽心尽力做事。二是,员工的物质激励缺乏规范性和灵活性,受体制机制的束缚,领导者对员工的激励意愿往往也很难实现,特别是在拉开激励差距和提高激励效率方面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这容易产生员工之间的不公平待遇,使工作量、贡献程度不同的员工待遇差别不大,久而久之,造成一些员工产生抱怨情绪。三是,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有时不能很好地满足员工的基本要求,比如在工作稳定性好等优势的掩盖下,处于强势地位的国有企业,往往过分倡导奉献精神,忽视员工社会保险、休假、加班等基本性保障,员工长期处于基本保障得不到满足的状态下,即便提高其它福利待遇或改善工作环境,仍然存在较为强烈的心理落差,容易造成人才流失,工作效率低下,员工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

3.培训体系不完善,缺乏科学性

国有企业拥有优厚的有形资源条件,对无形资源的重视程度不高,员工的培训工作只是存在于表面的宣传层次,实施落实程度较低。在原有组织观念的束缚下,国有企业并没有建立专门性的培训机构对员工进行定期的相关技能培训,以提升员工的工作适应性。国有企业领导者追求的经济效益大部分是靠增加人员数目和员工工作时间,而不是依靠根本性的提升员工工作效率途径。员工的工作技能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常常出现脱节现象,严重影响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流失。除此之外,国有企业员工的思想状况也未得到足够关注,员工的思想觉悟有待提升,他们大都墨守成规,对新事物、新技术和新观念的接受能力有限,即使勉强接受了,在将其转变为实际工作能力中也常常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磨练融合,不利于国有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和市场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美国企业人才管理的经验

1.提倡“自我管理”的人才管理理念

所谓自我管理,是指个人主动调控和管理自我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通过自我组织、约束、激励等手段,最终完成奋斗目标的过程。一般而言,员工自我管理包括情绪、价值观、目标和时间等方面的管理。在美国金融危机时期,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仅靠规范化的管理制度难以使企业生存下来,而有效的员工自我管理模式则成为企业最经济有效的管理方案,并且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惠普公司的四阶段的员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阶段做应该做的事情,自我管控阶段尽力做好应该做的事情,自我激励阶段完善自我的同时加强团队合作,实现自我价值的贡献度改善,自我学习阶段随时随地抓住学习的机会提升自己的能力。

2.重视“员工关系”的人才管理策略

在美国人看来,企业的人力资源并不是所有员工知识、技能、经验等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员工关系综合效用的总和。每一位员工的能力和素质都是静态的、有限的、个人所拥有的,而员工关系如同一个网络系统,将每一位员工合理安排有机配合发挥其最大的效用,实现“1+1>2”的效果。金融危机发生时,未被解雇的员工并不都是对雇主心存感激之情的,他们一有机会就会选择跳槽,员工关注的不仅仅为薪酬还有企业的员工关系,良好的员工关系可以提升企业员工的忠诚度,帮助企业留住优质人才。

3.坚持“师徒制”的人才培养管理

美国惠普、纳斯达克和英特尔公司所共有的员工培养方式就是师徒制,除了本身固有的制度优势,还可以通过师徒关系提升彼此之间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人际关系的融洽度。这些企业管理者认为“师徒制”可以有效保留公司的核心技术能力,减少关键技术人才的流失。在金融危机时期,“师徒制”在降低企业培训费用、提升员工基本技能、改善团队合作绩效以及优化员工关系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加强员工关系管理的对策建议

员工关系管理实质上就是对人的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有企业开拓创新、增强竞争优势的无形资产,制定一整套完善的员工关系管理系统,有利于国有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发挥人才资源的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1.管理者应明确员工关系管理包含的要素和管理要点

现代积极的员工关系管理包含的内容复杂多样,既有劳动关系、员工奖惩、员工信息、内部沟通和裁员及临时解聘,也有法律投诉、心理咨询、合并收购及岗位轮换等等。其中“劳动关系”是指传统的雇佣合同的签订以及劳动纠纷的处理等相关内容,“心理咨询服务”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大福利政策,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妥善处理好员工的工作生活压力有利于员工之间关系的改善和工作效率的提升。在员工关系管理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沟通管理,包括“岗前沟通、转正沟通、定期考核沟通、离职面谈”等,建立完整细分的员工成长经历沟通管理体系,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员工的基本情况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便于进行岗位的安排和员工能力的挖掘,逐渐消除国有企业长期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上下层之间的阶级关系,营造良好舒适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

2.培养员工关系管理理念,建立系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在改变原有员工观念的过程中,国有企业要普及员工关系管理理念,员工彼此之间建立平等互助、公平竞争的工作关系,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践行必要的情感交流与沟通,真正深入员工集体中,根据他们真正的需求来制定相关政策及制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的需求,挖掘每一位员工的潜力,使其为企业奉献自己最大的价值,实现员工自身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双赢局面。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员工要积极吸取国内外先进的人才管理理念,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和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源的管理,建立一整套符合本企业的科学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从人才获取、人才培养、人才选用、人才激励到人才挽留的一整套机制,让制度层面的创新深入每一位员工的内心中,让其感受到企业主人公的地位,感受到企业为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任用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增强每一位员工的归属感和工作成就感,真正融入到国有企业这个大家庭中,心甘情愿为之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倡导“自我管理”理念,采取 “员工关系”策略,坚持“师徒制”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有企业员工应该从心理上彻底打破“铁饭碗”的思想,进行自我管理理念的培养,不仅要保持计划经济时代精准的执行力,还要拥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力,“要”与“我要干”相结合,在保证岗位要求的基本工作量和工作技能的基础上,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管理者要善于创作工作环境,及时了解员工需求,从上而下营造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并发扬光大。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加强岗位信息交流管理和人岗匹配管理,打破原有的各司其职、缺乏沟通、机械式工作的旧模式,组织不同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和沟通,实现知识融合、技能互通、经验共享和思想碰撞,适应当今科技创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趋势。

借鉴美国的“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员工间知识和技能的共享,保持核心技术的竞争优势,规范师徒之间的受训管理制度,赋予师父员工更好的发展目标和职业发展规划,以解决其后顾之忧,激发其毫无保留地向徒弟传授经验的热情。

重视员工关系管理,在实践中优化员工关系管理,改善现有弊端,是国有企业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巩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渠道,更是推行相关人才强国政策实现“中国梦”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王泽程.美国企业人才管理经验对我国央企的启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10).

[2]冯军.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04).

有关企业的管理篇6

(三)依法规范操作。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法规,确保此项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其中涉及企业资本金变动、资产处置或归属调整、债权债务转移等问题,要依法征得有关利益方同意,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避免逃废债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涉及的所属企业为多元股东的,要依照有关法定程序办理。

(四)积极稳妥推进。要结合本企业的发展方向,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要正确处理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清理整合工作与正常生产经营的关系,正确处理清理整合工作与企业稳定的关系,深入细致地做好各项工作,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

二、工作目标

通过清理整合所属企业、减少企业管理层次,形成一批产权关系清晰、管理层次精简、组织结构合理、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争取在20*年年底前,原则上将中央企业的法人管理层次(指中央企业按资本纽带关系自上而下与各法人单位之间形成的管理层次)基本控制在三层以内。其中,对规模较小的中央企业,法人管理层次应基本控制在两层以内;规模特大的中央企业、属特殊性行业或有其他特殊情况的,法人管理层次可适当放宽,但一般不超过四层。法人管理层次的第一层指中央企业(或集团母公司);第二层指第一层所投资的全资、控股(含相对控股,下同)的法人单位(包括企业或事业单位,下同);依此类推。企业为上市在境外注册的"壳公司"(本身没有经营职能和业务、只起持股作用)不计入法人管理层次。非法人管理层次(指中央企业按管理从属关系自上而下与各非法人单位之间形成的管理层次)也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参照本意见尽量减少。中央企业二层及以下企业的联营、参股企业参照本意见执行。

三、工作措施和途径

(一)对三层以下符合主业发展方向和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要求,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可通过无偿划转、产权转让等方式提升其管理层次。

(二)对所属企业中的非主业企业以及经营状况较差、管理不善、负债率高、投资回报低的主业企业,可通过无偿划转、改制、出售、解散或实施破产等方式清理或退出;因债务、担保等原因难以注销或实施破产的,可先歇业,避免产生更大的资产损失。

(三)对所属企业中经营业务雷同、存在不必要竞争的企业,可通过合并等方式整合,推进所属企业的专业化,实现规模效益。

(四)中央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直接或间接控股三层以下多个规模较小的上市公司的,应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和市场状况,按照证券市场有关规定逐步整合。

(五)除境内外上市、对外合作等特殊情况外,原则上中央企业二层及二层以下不再保留"壳公司",可视实际情况将其实体化、合并、注销、改造为事业部或分公司。

(六)对挂靠在所属企业、没有资本纽带关系的企业或单位,应解除挂靠关系,其中因生产经营需要确立长期合作或委托经营等关系的,可按市场化原则依法签订协议。

(七)需要清理整合的所属企业数量较多、资产量较大时,可将具备条件的某所属企业改造为(或新设)资产经营公司或专门机构,统一负责实施清理整合工作,处置相关资产。

(八)要从严控制新设三层企业,原则上不设四层企业,从源头上避免企业管理层次增多。特殊情况确需设立的,应进行必要的分析或论证,严格履行决策程序,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管理和控制到位。要通过法定程序使三层及以下企业原则上不再具有对外投资功能。中央企业所属的非法人单位不得再对外投资。

四、所属企业(包括国有产权)退出的处理

(一)对可利用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政策退出的所属企业,要按照原国家经贸委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执行。

(二)积极鼓励中央企业之间进行资产重组。某中央企业非主业资产符合另一中央企业主业发展需要的,双方可协商,通过收购、资产(股权)置换、互相持股、无偿划转等方式进行重组,并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之间也可进行此类资产重组。

(三)对非主业的所属企业,可采取出售、转让等方式退出。出售、转让要严格按照《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财政部令第3号)执行。

(四)对拟通过破产形式退出的所属企业,可依法破产;符合国家政策性关闭破产条件的,可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申请列入政策性关闭破产计划。

(五)对应当退出但目前暂不具备条件退出的所属企业,可通过减少所持股权、不再增加投资、委托经营、租赁、承包等方式逐步退出;也可暂由该中央企业或其他中央企业的资产经营公司或机构集中管理,逐步清理、退出。

五、组织实施

(一)做好基础性工作。中央企业要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理清所属企业的数目、产权关系、资产状况、经营状况、人员状况等,做到摸清家底、掌握情况、明确难点、有的放矢。

有关企业的管理篇7

现代企业管理中信用管理占据的相对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是促进企业经营生产活动获得最大化的价值,对信用风险进行控制,降低经济损失的情况。目前,我国企业实际发展中没有全面的信用管理体制,无法充分发挥信用管理工作的能力,较为普遍存在信用缺失的情况,对构建市场经济秩序有着较大的影响,同时对企业快速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制约。因此,掌握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采取针对性的对策进行应对,对加快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

(一)没有足够的管理观念,信用管理滞后

企业常常出现突然增加坏账数目、无法收回应收账款等情况,对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产生较大的影响。企业负责人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没有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内部信用工作进行管理,仅是从根源上将结算的方式改变,结算方式以现金交易为主,使应收贷款收回获得的保险系数得到提高。企业领导这样做的虽然减少了应收账款,同时也造成企业有着较小的市场份额,对企业快速发展有着较大的约束。另一方面,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是提高销售额、交易数量,没有采取措施控制销售风险,对于客户实际的信用度没有全面调查,造成逐渐增加坏账、应收账款,企业有着较大的销售额,则有着较多的亏损资金。

(二)偏差设置信用管理职能,无法发挥效果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基本上都是通过财务部门、销售部门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由于财务部门与管理部门在市场反应、利益、职能、管理目标等方面有着差别,无法将应收账款、信用管理等能力全面承担。企业实际管理工作中,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在管理时发生管理真空、效率低下、相互扯皮、分工不清等情况。大部分业务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承担客户服务、催帐收账、质量确认、运输发货、组织货源、谈判签约、报价还价、联络客户等方面的工作。企业无法清晰的设置信用管理知识,导致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的活动中没有较高的经营效率,经营工作中出现较大的风险。

(三)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无法制约管理工作

因为企业在实际发展中通常会最大化的追求销售利润,均是在主观控制与决策的基础下进行信用管理,信用管理工作中没有构建合理的制度,信用决策缺少有效的系统,在应收账款、客户授信、客户资信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中没有构建制度,造成没有正确的授信加大逾期账款、坏账、应收账款失控等情况。另外,企业没有制定客户的授信制度则导致逐渐缩小市场规模与交易,超过自身的权利授信则造成无法履行合约,且由于没有正当管理出现违约的情况,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经营风险明显增加。

三、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相关对策

(一)加强认识信用管理,构建企业信用文化

企业信用管理主要是指采用信用管理政策制定的方式,将企业内部的相关业务活动有效的进行协调与指导,全面评估以及整理客户的相关信息,做好监督回收应收账款、债权保障、授予信用额度等方面的工作,给及时收回应收账款提供保障。所以,企业应该加强认识信用管理工作,特别是企业主要负责人,应该综合考虑企业实际的利益,在企业实际发展中构建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采用构建企业信用文化的方式,将宣传教育工作全面开展,确保员工在企业的发展中有着共同的目标,使有效销售得到增加,降低坏账损失的情况,确保企业的经营活动有着最大化的利润。

(二)构建全过程信用管理,降低企业信用风险

(1)事前控制措施。企业应该事先做好构建客户资信管理制度的工作,加强与客户间的信用管理,客户资信管理制度的建立对评估客户信用信息的风险以及调查客户信用信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构建健全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风险评估与收集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具体包含经常性检查与监督客户群;评级管理客户资信;分析管理客户信用;管理与构建客户资信档案;搜集客户信用信息等方面内容。

(2)事中控制的措施。企业与客户之间构建的信用关系应该属于直接类型的,采用直接管理的方式进行实时,将传统需要销售人员进行“间接管理”的现状有效改善。所以,企业的内部授信制度应该严格的制定,具体包含控制销售风险、审核信用限额、信用政策等制度的构建。

(3)事后控制措施。构建监控应收账款的相关制度,具体包含债权管理、贷款回收管理、监控账龄、管理销售分类、控制应收账款总量等方面制度的构建工作。

(三)构建合理的信用管理机构,确定权限与职责

企业信用管理具有较强综合性、较强技术性、较强专业性等基本特征,需要通过特殊的组织、特殊的部门将工作全面完成。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得知,企业有着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能够全面实现信用管理的基本目标,同时还能够给顺利运行业务流程提供保障。因此,我国企业在实际的发展中应该综合考虑企业目标、经营规模、内外环境等方面的情况,确保构建的组织结构能够符合自身的发展。另外,构建的信用管理部门应该属于董事会或者总经理直接带领,使其能够集中执行法务、供应、销售、财务会计等相关部门的信用管理工作,从根本上将财务目标、销售目标全面协调,确保企业能够在内部结构构成风险制约制度,避免管理人力、管理部门出现盲目决策,造成信用风险。

四、结束语

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获得良好的发展与生存,采取措施加强信用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水平的同时,还能够构建健全的信用环境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企业在实际的发展中,应该做好信用管理工作,通过针对性的对策构建信用管理健全的制度,降低发生信用风险的情况,使企业获得较快的发展,促进企业竞争力得到有效增强。

参考文献:

[1]黄芳.浅谈企业信用管理的完善[J].才智,2010,7(12):958-959.

有关企业的管理篇8

企业劳动合同的管理是一种指挥、监督、协调和控制的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管理,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有利于劳动合同制度的正常运行,有效发挥劳动合同制度激励机制作用,从而调动职工积极性,促进企业深化改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劳动合同的含义

    在现代社会中,劳动关系通常以劳动合同来确立。签订劳动合同是建立劳动关系的具体方式。所谓劳动合同,就是职工与企业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是企业和职工之间确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凭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劳动合同这一概念。

    (1)企业和职工之间建立劳动关系,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一经签订,就是一种法律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就成为规范双方当事人劳动权力和义务的依据,合同规定的各项条款双方当事人都必须认真履行,否则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劳动合同的主体是职工和企业双方。作为劳动合同关系当事人一方的劳动者,必须具备法律规定的条件,即必须达到法定的最低劳动年龄。同时还必须具备企业根据工作需要规定的资格条件,才有可能成为劳动合同的一方。作为劳动合同另一方当事人的企业,必须是依法设立的企业。

    (3)劳动合同作为确立劳动关系的协议,其主要内容是职工与企业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职工为企业承担一定的工作,按企业的要求,完成劳动任务,并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企业为职工提供一定的工作条件和符合国家法定标准的安全卫生环境,付给职工相应的报酬,保障职工享有法定合同规定的各项政治经济待遇。

2劳动行政部门对劳动合同管理的作用

    各级劳动行政部门是法律规定的统一管理劳动合同的机关,在劳动合同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1)统一管理企业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情况。各级劳动行政部门通过经常性的了解情况和定期分析检查,掌握企业劳动合同订立和履行的全面情况,培训企业劳动合同管理人员,完善企业劳动合同的管理制度,自上而下地形成完整的劳动合同管理网络,并通过与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帮助和指导企业依法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

    (2)广泛宣传劳动合同法规,进行劳动合同法制教育,是企业劳动合同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各级劳动行政部门应当拟定企业劳动合同法制宣传教育计划,结合贯彻劳动合同法规组织实施。通过举办学习班、研讨班、培训班,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文流信息,分析案例,组织劳动合同法规知识竞赛等,大力宜传劳动合同法规知识,增强广大职工的劳动合同法律意识和观念,增强执行劳动合同的自觉性。

    (3)进行企业劳动合同鉴证。劳动合同鉴证是劳动行政部门对劳动合同实施行政管理的有效手段,是一项监督服务措施。企业劳动合同订立后,对于当事人申请劳动合同鉴证的,劳动合同签订地或履行地的劳动行政部门负责进行鉴证。

(4)查处违法劳动合同。对于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劳动合同,由劳动行政部门负责依法查处。劳动行政部门在检查劳动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时,对于发现或告知的违法劳动合同,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给予违法者以警告、罚款,提请工商行政机关吊销营业执照,对有关责任人员可提请其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要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3建立健全企业劳动合同的管理制度

    企业劳动合同的管理,除了劳动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外,企业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企业应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切实做好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的工作。

    (1)建立企业内部劳动合同管理机制。企业内部劳动合同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企业建立劳动合同管理机制,主要应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有管理机构,从企业制度上保证劳动合同的管理;二是要有专人管理,明确职责,各司其职;三是要有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使企业对劳动合同的管理有章可循。

    (2)健全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制度。企业劳动合同管理的内容一般应包括:招聘、用人的条件和标准,岗位责任或岗位说明书,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终止和续订的条件,劳动合同履行情况的考评奖惩制度,企业内部劳动合同档案制度,劳动合同统计报告制度,劳动纠纷调解制度等。

有关企业的管理篇9

(1)企业经济管理的概念

企业经济管理是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和融合,企业经济管理为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系统分析方法和逻辑推演基础,实现企业经济管理对企业日常决策的影响,决定着企业长期发展和经济成长的性能[1]。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主要围绕企业生产、成本、市场开发和供需处理等环节展开,是企业重要的经营和管理手段。

(2)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面临来自自身和外部的冲击,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获得发展的机遇,保持企业的活力,成为企业管理者应该正视的问题[2]。企业经济管理的价值之一是对企业资源的科学配置,这对于企业发展和竞争能力提高有着重要的价值。企业经济管理的价值还体现在为企业加速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上,企业经济管理为企业进步开拓了空间、积累了经验,在客观条件允许时能够实现企业的加速发展。企业经济管理的价值还在企业经营上有所体现,企业经济管理可以全过程参与企业的经营和生产,将企业的经济活动纳入科学管理的范围内。企业经济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经济管理通过对外协调、对内挖潜等措施,提高企业经济和管理工作的协调能力,这有助于企业应对市场需要,提高企业竞争的内在优势。

综上,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重要的手段和方法,是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根本保障,新时期市场竞争激烈,企业更应该利用企业经济管理这一武器,实现企业更好、更快、更突出地发展。

2.企业经济管理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1)企业的经济管理方式落后

受传统经济的模式的影响,仍然有大多数企业沿用粗放型经济管理方式[3]。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种老旧的经济管理方式以已经不再使用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但在现实中,多数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都没有进行经济管理方式的综合考核,一味套用部分成功企业的经济管理方式,造成本企业经济管理的混乱,导致本企业经济效益走下坡路。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完善

人力资源管理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项管理科目,还处于起步阶段,也存在着众多问题,这些问题给企业的经济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4]。企业员工流失过快,在多数企业的实际营运过程中,都存在着刚刚培训完的不久的员工离开企业或流失的问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相关监督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对员工的监督是重要环节,但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都缺乏了有效的监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估和考核以及奖惩制度。

(3)企业管理者经济管理意识薄弱

由于部分企业的管理层经济管理思想意识薄弱,因而企业在其经营运作的过程中,偏重于生产和销售环节,而忽视了对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致使企业的商品生产和销售得不到经济管理的指导,不仅严重阴_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同时也给企业的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此外,因经济管理在部分企业中得不到企业领导层的重视,因而其企业的经济管理部门职权模糊,不仅无法发挥其进行经济管理的职能,同时还给企业的经济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4)企业对其员工的培训不到位

在市场中企业的发展水平呈现参差不齐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员工素质的差异。企业员工的素质不仅直接关系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同时也时刻影响着企业的长足发展。但在现实中只有很小一部分企业注重了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不仅造成了企业生产的落后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经济的落后。

(5)企业经济管理组织陈旧

企业要想抢占市场份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向前处于不败地位,就必须要跟进时展的步伐,不断更新企业的管理组织。然而一些企业的经济管理组织显得陈旧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企业的经济管理组织模式过于单一;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组织过于交杂,职能不明确,致使企业领导层决策不精谁,导致企业内部信息流通不畅;企业管理过于宽松,造成企业内部员工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企业经济管理成效甚微,经济管理组织适应能力差。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企业的经济管理组织过于陈旧所造成的。

3. 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对策研究

(1)设立合理企业经济管理目标

企业要实现经济管理目标的合理化,这是企业经济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必须根据市场实际的需求对企业经济管理目标进行不断调查和评估,以保证企业产品在市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产品的占有率,进一步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实现企业管理的综合目标。同时,企业经济管理目标还要关注客户的需求和销量,以客户的诉求来指导企业生,在企业和客户之间取得双赢的效果。

(2)构建企业经济管理新方式

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使企业在技术和产品方面的竞争愈加激烈。实现企业自身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以获得在竞争过程中有利地位,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创新经济管理理念是企业管理者应贯穿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思想,应积极学习国外优秀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和模式,并对企业经济管理做出全面改革;在日常经济管理进程中,还应努力引导员工,提高部门员工的责任感和忠诚度,严格地按照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行事,使企业能够在良性的环节下运营下去;坚持以人为本以及和谐发展的理念。

(3)完善现有企业经济管理制度

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重视完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意义的重要性,积极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更好的进行发展管理,达到在第一时间能够发现管理中所存在漏洞的目标,以便实现加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实施中,根据企业发展所面对的现实状况来完善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各个职责责任必须严格落实给相关责任夫;经济管理部门所制订的规章制度和监督制度要一并存在。以约束工作人员对工作能严谨认真,使企业经济利益能更好的发展。

(4)加速企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

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竞争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人才的竞争。为了使企业经济管理能够更好的进行,确保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企业必须对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使之在提升自身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还能够学有所用,灵活运用在日常工作中去。此外,企业在聘用人才时,要注重人才的上进心和责任心,并定期对员工进行强化培训,做到知人善任,加强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4.结语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企业发展的机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争取企业最大的利益,是当前企业追寻的重要目标。企业应该立足于内在结构和管理的特点,加强经济管理工作,实现企业内外管理活动和基本经营活动有序、合理地进行,取得企业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何利民.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分析[J].科技风,2012,(6):12-14

有关企业的管理篇10

一、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概述

(一)国有资产的含义

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它是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或是经授权的其他相关部门、机构,分别代表国家以国家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出资人权益。经营性国有企业,主要通过经营生产,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与使用,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公益性国有企业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行下,部分资产为社会提供公益性的服务,部分资产经营带来的经济效益用于回馈社会。如国有保安公司,是国有企业中典型的公益性企业,它的社会效益往往要大于经济效益。

(二)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资产的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的资产进行整合优化,提高企业的资产利用率,减少企业资产的闲置、流失。资产是企业经营运作的前提,管理是使用企业资产的重要环节。

1.国有资产安全与完整的必要保证

加强对国有企业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优化整合闲置资产,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率,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是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保值、增值的保证。

2.规范管理的需要

随着法规制度的不断更新、企业的不断发展与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现有的管理制度没有进行更新,存在不规范与管理上的漏洞,已不适应当下的管理需要。加强与规范管理制度的建设,是促使国有企业资产的管理更加规范与切合企业的实际管理需要。

二、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不

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只重视经营业绩,与流动资产方面的管理,而不够重视企业的固定资产方面的管理。经常出现固定资产重复的采购现象,资产日常也缺乏维护与保养,后续管理未落实责任到人,在使用过程中责任部门与责任人划分不清,难以追究责任人的责任,从而导致资产因闲置、保管不善等而流失,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

(二)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健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固有的相关国有企业的法规制度已不能有效地结合市场发展需求

国有企业有别于一般企业,它既要遵守一般企业适用的相关规范性的规定,又要遵守国有企业所特有的相关法规,从发现问题到制定政策法规,其过程相对漫长。新的政策法规出台后,新的问题已又出现,周而复始,使得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滞后、不健全。而一般企业可以在《公司法》、《会计准则》等相关法规规定范围内,根据企业自身经营管理发现的问题,及时做出对策,并建立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在国有企业里,由于高层管理者绝大多数是委派的,并不是企业资产、权益的所有者,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的薪酬考核在原行政单位,对资产的经营管理观念不足,仍停留在行政单位管理观念上。受委派的管理者在职期间与离任后,未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管理者在任期间不重视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与加强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在固有不健全、不完善的内部管理的基础上,加上部分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执行力不如一般企业的执行力,企业文化也不及一般企业,以及国有企业存在着一些人为的因素。

(三)资产的使用缺乏监管

制度的不健全、体制的不完善,出资人职责与监管的不明确,使得国有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设上先天不足。在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对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存在着不同的监管要求,具有不同特点的监管重点、要点。国有企业的管理与监督往往都是“政出多门”,这一状况必然导致各个政府部门之间、各个政府部门与国有企业之间的权、责、利的行使、承担的混乱。职责与责任的不明确,以致出资人对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使用、处理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管。

(四)资产的闲置与流失

1.资产的闲置

制度不健全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是存在缺陷、漏洞的。由于这些缺陷的存在,国有企业在资产与物资的采购上是造成资产闲置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国有企业缺乏预算管理,采购存在临时性采购、突发性采购,采购的手续、程序不完善。如国有保安服务企业按受政治任务的临时性大型社会治安安全保卫,往往是突发性的,物资是根据现场安保需求购置。采购后的后续管理跟不上,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递、协调不畅,资产的在跨部门调动存在责任归属问题,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同难度大,以致造成资产的闲置。

2.资产的流失

制度的不健全给资产的闲置提供了温床,管理上的不力出现管理上的漏洞。资产的保全缺乏监管,维护、保管的不力,造成资产遭受不同程度、原因不明的流失。如上文所述,突发性、临时性采购的物资,往往是使用率不高的,甚至是只有该次任务特定使用的物资、设备、器械。使用收回后,由于企业的保管不善、管理疏忽、管理漏洞,以致该批资产的流失,给国有企业资产造成损失。

(五)考核机制不健全

企业管理者的考核指标往往是业绩指标,资产管理的考核指标往往是被忽略的,或是没有制定资产管理的考核追责制度。在管理者对企业的资产管理不重视的情况下,企业内部的考核机制也相对不健全,没有将资产管理的职责与员工的绩效挂钩进行考核,也没有形成相应的追责制度,从而无法促使企业管理者与企业员工对资产管理的责任心,也无法促使管理者与企业员工对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经常出现资产的重复采购,导致资产的闲置。由于资产管理不善,疏于监管,最终造成资产的流失。

三、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管理者资产管理的意识

企业管理者应当对企业的全部资产进行分类管理,不能偏向地进行管理,特别是实物资产的完全与完整,是出资者对管理者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考评指标。在实物资产较多的企业里,实物资产过多闲置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绊脚石,过多的闲置不能提高资产的使用率,也是直接影响企业盈利的一个因素。管理者应当全盘考虑企业资产的分配,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合理地进行购置,避免造成铺张浪费。

(二)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虽然在大层面上的制度对国有企业有所影响,但企业内部应当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制定适应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

首先,制定国有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组织架构,明确清晰各岗位的职责,也包括受委派管理企业的管理者的职责。其次,完善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制度。如《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办法》。再次,加强会计核算与监督。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企业应当加强资产的日常管理,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设立资产管理台账,完善资产的报废手续与审批程序,完善资产定期盘点的监督机制,明确资产使用人的保管责任,责任部门的责任划分界定。

(三)加强资产监督力度

针对资产的使用缺乏监管、资产的闲置、流失,国有企业除了应当遵守、做好《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管理监督要求外,企业内部还需要结合法律法规定,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实际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的资产监督管理工作。首先,国有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内部的资产管理制度,加强资产的采购环节、领用的手续,做好领出、调拨、借出、回收、处理的登记工作。其次,加强会计核算工作,加资产实物管理的工作,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与盘点。对检查、盘点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闲置的资产进行重点管理。再次,加强建立企业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协作,强化企业各部门的相互监督机制。

(四)加强资产的管理

通过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一切问题从源头抓起,严格控制采购环节,避免重复采购造成的资产闲置。实物管理人员做好资产的登记,集中统筹管理,统一调配,提高资产的使用率,减少资产的闲置。对资产使用频率较少,或是大宗大额单次使用的资产,通过对项目的评估,可采用经营租赁的方式解决。加强资产的后续管理与维护,资产的使用人对资产的保管、使用与其绩效挂钩,避免责任不到人所造成的资产流失的损失。

(五)建立健全考核体制

1.建立管理者的考核体系

委派单位应明确派出人员在企业任职管理的各项考核指标,制定管理者对国有企业资产的经营和资产管理的责任状,杜绝管理者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没有业绩、业绩平庸与效益不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与资产管理的好坏与其关系不大,没有责任意识。剥离派出人员的行政职务,管理者作为企业的CEO,薪酬按照企业的考核体系,使其在企业中的责、权、利清晰明确,与业绩挂钩,激励、调动管理者在企业资产经营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其跳出行政管理的思维与管理理念。

2.建立企业内部员工的考核体制

没有考核,再健全的制度久而久之都会流于形式。国有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沟通不通畅、不协调、相互推诿的普遍现象。企业应建立连带责任的考核体制,如资产实物的管理在盘点中发现流失的,追究其保管不善的责任,部门负责人负管理监督不力的连带责任。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与业绩直接挂钩进行考核,不能做好做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

四、总结

综上所述,健全资产管理的制度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必要条件,建立考核体制是资产管理责任落实的推动剂。国有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脱离不了健全的制度与有效的考核体制。

参考文献:

[1]徐传谌,翟绪权.国有企业分类视角下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理论学刊,2016,(5):46-53.

[2]林少芬.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对策分析[J].中国商论,2016,(20):70-71.

[3]樊云丹.浅谈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7):152-153.

有关企业的管理篇11

房地产企业单位一般都是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建立了内部经济管理制度,基本业务内部管理可以说是有章可循。目前,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未意识到内部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对内部经济管理存在许多误解,做的不够到位,甚至概念模糊,再加上内部管理固有的局限性,使企业内部经济管理薄弱,经济业务随意性大,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1.1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执行不到位,对外提供虚假或不真实的会计资料,内部会计监督流于形式。单位负责人违法干预会计工作,使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等,扰乱单位会计工作。管理混乱给贪污、挪用单位资金或侵吞单位资产等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因此加强会计监督,强化内部制度,规范会计行为和管理,已成为解决当前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和维护所有者权益的重要措施。

1.2法律意识薄弱

随着我国市场化本文由收集整理进程的提高和经济改革深入,相关法律制度逐步得到了健全和完善。如《会计法》明确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会计监督、内部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与之配套的规章——《内部会计制度规范》。但部分人员法律意识薄弱,有法不依,投机取巧,执法不严,姑息将就,卖人情给面子的现象普遍。有些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松弛,造成了一些经济犯罪。

1.3 人力资源政策不健全,导致企业员工的素质不高

房地产公司员工的能力、诚实品性以及对员工的管理是控制环境的主要因素。总体来说,我国很多房地产企业的管理水平、人员素质不高,企业管理者价值观扭曲、缺乏敬业精神、缺乏管理能力,人事政策缺乏透明度、缺乏激励机制、不能够选拔出合格的人才和调动人的积极性。

1.4法人内部监督机构作用不明显

许多企业虽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班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董事会、监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作用。

2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建议

2.1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环境

任何企业的生存在于一定的内部管理环境之中,内部管理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遵循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应注意企业内部管理环境的建设.包括经营理念、方式和风格,组织机构,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人才资源管理政策和务实,外部环境的影响等。只有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环境,才能保证管理制度的真正落实,才能真正达到内部管理的目的。

2.2加强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内部牵制制度

内部牵制是对具体业务进行分工,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而必须由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能自动地对前面已完成的工作进行正确性检查。它由适当授权、不相容工作的责任分工、凭证和记录、接近控制,独立检查等环节组成。这种制约包括上、下级之间的互相制约、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如会计信息收集、归类过程中。除了制单外,必须有复核并由财会主管批审;又如现金流转业务中,现金收支的审批、收

转贴于

入和支出、印鉴的报关、记账等业务应分工管理,互相牵制。在内部牵制中.必须采取工作轮换制,这样才能有更好工作的效果。工作轮换制是根据不同岗位在系统管理中的重要程度,明确规定并严格控制每一员工在某一岗位的履职时间。对关键岗位应频繁轮换,次要的岗位可少一些。从轮换中暴露出存在的问题揭示制度的缺陷、管理的缺陷。

2.3加强企业财务内部管理

建立严密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是安全,有效的财务管理的基础。结合企业实际,严格按《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设立财务管理的程序和岗位,稽核监督的办法。

2.4加强企业内部稽核制度

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企业较多地强调生产,不同程度的放松了内部管理。没有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管理的关系,轻视内部稽核的作用,企业的经营者认为,稽核部门不能创造效益,还有占用人员编制增加经营成本,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内部稽核制度建设。企业经营管理的很多案例表明,一些问题的发生,并不是因为没有制定,而是没有严格自执行制度,缺少内部稽核制度。

2.5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主要任务是相对独立的监督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按照所指导的方针政策和计划执行,对内部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监督。它主要是为企业经营者服务,当前有较多企业轻视内部审计的作用,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合并,这就是企业内部审计无法发挥作用。如果要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就必须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监督和保护企业的资产、财产安全,监督企业朝着合理、合法的良性方面发展,保证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正确执行。

2.6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最直接的对象。为此,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要做好如下两点:

(1)要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

市场经济中,会计本文由收集整理人员的职业准则和职业道德极为重要。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会计人员安身立命之本。当前会计信息的失真及弄虚作假,账目混乱,都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政治素质有关。故要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增强会计监督的力度,必须重视会计队伍的自身建设,要纯洁会计队伍,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会计人员的培养使用上,要宣传正面典型,树立正气,形成积极向上的职业道德氛围,进一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教育。

(2)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有关企业的管理篇12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本质都是通过收集、整理、加工和处理企业的经济信息,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相关决策数据。它们是企业会计的两个分支,存在着相互独立、相互依靠、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关系。财务会计是遵循会计法规和企业相关规章制度要求,通过对企业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管理会计是基于财务会计至上,根据企业经营者的需要,运用符合企业生产需要的方法和技术,通过预测企业的经营前景,参与到企业经营、决策、制定生产经营计划中去的。管理会计可对企业经营活动、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均是企业的管理活动,它们代表着公司的财务动向和经营管理方向。

(二)拥有一致的目标

因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企业经营管理目标服务。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企业处于发展状态中,其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拥有相同的工作对象,即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的价值运动。财务会计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记录、核算、监督控制和报告的方式来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与结果,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优质的决策依据。管理会计是建立在财务会计基础上,利用财务会计记录的各种经济信息,运用适合企业的方法,预测未来市场和规划企业的经济活动。它们的本质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而服务。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主要区别

(一)工作主体不同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工作主体不同。财务会计的工作主体,通常只有一个层次,即以整个企业整个集团为主体。管理会计的工作主体具有多元化特点,既可以是整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的一个部门、多个部门、生产车间的一个班组,甚至是企业的员工。

(二)提供的信息范围不同

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对象有企业所有者、企业经营者、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和债权人等有利害关系人。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面对的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

(三)其他不同

除了上述两点不同外,财务会计和管理的工作侧重点、遵循原则、信息载体、工作程序、会计观念取向和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有不同。它们是同一个管理范畴的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的管理系统。

三、现代企业需要管理会计

在市场经济发展日益完善的今天,我国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纸业市场的竞争也同样越来越厉害。市场涌现出多家规模化、集团化的纸业企业,它们产品满足了高中低档市场的不同需求。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取得长远的生存和发展,在研发新产品,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管理会计可运用数量经济分析、风险分析、数理统计推断、管理工程学、信息论等多种特色的方法,从成本的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预测分析、投资决策、全面生产预算、成本控制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高企业的会计管理水平,为避免管理人员决策失误,降低成本、减少费用,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运用管理会计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然和有效途径。

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内容的两个分支,他们既紧密联系,又互相独立,具有各自的特点。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共同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服务。笔者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统一管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我们可在企业机构设置中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置于同一个管理部门下。我国的会计实情是:管理会计运用较财务会计落后,没有财务会计成熟的管理体制。多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忽略了管理会计,其实管理会计在经营管理中可以发挥指导性和实用性的作用,特别是在企业的成本分析、预算管理、战略发展及业绩评价等方面具有科学的发展和创新,对完善并促进经济管理的作用是显著的、无法替代的。

(二)在成本核算和控制方面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

企业管理和财务核算的重要工作内容是成本管理和核算。所以加强成本管理和核算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那我们应如何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方面加强成本管理和核算呢。在企业成本管理和核算中,充分发挥财务会计成本核算功能时,我们要同时把管理会计关于成本性态分析、成本控制、预算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运用到企业成本管理中,充分发挥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企业成本核算和管理中的作用。通过学习相关知识,分析企业产品成本中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构成,运用管理会计利于产品成本控制的特点,并结合企业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原辅材料消耗情况等制定出产品的最佳成本。将财务会计成本核算资料与最佳成本进行比较,找出成本差异,合理利用差异,克服生产困难,加强对可控差异的管理控制,尽量避免可控差异的影响。从而达到提高技术改革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不增长固定成本投入的情况下,提高产品质量,减少产品工艺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三)在提供财务预算、分析、评价等方面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

企业的全面质量、战略管理与财务业绩评价等各个管理领域需要大量涉及会计、统计等各式各样的经济数据资源,这些经济数据资源需要利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进行分析处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就是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们在提供财务预算、分析、评价等方面各司其职,互相发挥着各不相同但战略管理目标又一致的重要作用,这就为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同时,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有效结合,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预测分析水平,促进信息经济及现代化管理系统的发展,为企业提供切实有效和科学创新的技术方法,确保企业战略决策的科学制定并实现经营管理目标。

(四)在制定企业经营目标方面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围绕着企业经营目标展开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最终是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而服务的。因此定制科学合理的经营目标,是一个企业重要管理工作内容之一。企业经营目标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各个过程等,应充分考虑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能力及管理水平,同时需要做好未来市场预测。经营目标的制定需要掌握的信息包括:企业自身发展历史数据和市场预测信息等。企业财务会计担负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记录、计算、分析、报告的责任,它掌握着大量的历史数据。在管理者制定经营目标时,应由财务会计提供历史数据。

五、总结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如何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最佳结合,使之更好地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等方面做出更多的贡献。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值得我们财务人员去认真思考,研究和探索,提高自身会计素质,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加快现代化的企业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有关企业的管理篇13

    引言

    薪酬管理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应服务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发展战略,根据企业不同时段的生产经营目标,设计制定出科学的薪酬制度,通过薪酬制度的贯彻和落实,来调整企业内部劳动关系,稳定员工队伍,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薪酬的决策和管理对于企业员工队伍建设,经营管理和保持竞争优势等影响极大。

    一、中小企业加强薪酬管理的重要性

    薪酬是一般劳动者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对于劳动者及其家庭的生活水平影响很大。一个国家劳动者的总体薪酬水平也是反映该国总体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大约60%的部分体现为薪酬的形式。薪酬是雇员地位和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贫工的态度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薪酬管理既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常规工作,又是推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强有力工具。薪酬的决策和管理对于企业员工队伍建设、经营管理和保持竞争优势等影响极大。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是市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了社会压力,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但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如招不到人、留不住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小企业缺乏薪酬管理理念,不重视薪酬管理。我国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形成合理、规范的薪酬体系;没有科学的工作分析、薪酬设计;也没有固定、完善的薪酬框架,随意性很大。

    薪酬管理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和工作过程,通过服务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发展战略,根据企业不同时段的生产经营目标。设计制定一套适用的薪酬制度,采用有效的措施,协调薪酬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薪酬制度的贯彻和落实,对调整企业内部劳动关系,维系和稳定员工队伍,不断地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小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薪酬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帮助企业实现其经营和管理目标。但是一些企业在进行薪酬设计的过程中,薪酬管理理念相当滞后,薪酬设计缺乏战略思考.知识就薪酬论薪酬,没有考虑从如何发挥薪酬的功能和作用,或只对于生产相关方面具有投资热情,对提高员工薪酬水平却很不情愿,认识不到员工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统一关系。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仍旧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欠缺现代薪酬管理方法与技术,薪酬制度很不规范,薪酬弹性较差。员工的工资标准约定俗成或由企业领导随意确定,员工的各种工资性项目的核算缺乏明确的依据和科学的方法,员工无法通过薪酬制度来了解自己的收入状况。另外薪酬结构中不同层次和不同岗位员工的工资水平等级较少,工资体系中与员工绩效或企业效益挂钩的项目较少,员工之间的工资差距较小,员工的工资起伏小等现象,薪酬自然就没有起到激励作用。随着企业的逐步壮大和外界竞争的加剧,管理者们面对瞬息万变复杂市场,如果采用创业初期方式方法来划分员工绩效等级,随意发放员工薪酬显然已不合时宜,急需专业人才为其提供系统的现代薪酬设计方案。

    薪酬与绩效挂钩是制定科学合理薪酬制度的基本原则,薪酬制度要有效发挥其激励作用就必须建立在公平基础上。有些中小企业工资的分配主要向工龄,学历,职称,行政级别等。而没有以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对组织的贡献以及外部市场等位综合依据的工作评价。这种制度看上去似乎很公平,但因为没有充分考虑员工工作岗位的差异性及对实现企业目标贡献大小的区别,影。赓}l薪酬的内在公平性。薪酬与工作绩效的关联度太低,实际上是对工作价值的否定,其结果只能是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有些中小企业虽然制定了绩效考核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掺入很多主观因素进去,导致员工极不满意。

    一个企业所支付的薪酬水平高低无疑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取劳动力的能力强弱。薪酬调查时了解市场工资水平的手段,即调查本地区,本行业,尤其是竞争对手的薪酬状况,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后,为企业制定和调整薪酬福利政策提供有效依据。它是解决企业薪酬对外竞争性和公平性问题的途径之一。很多中小企业只是粗略地考察市场总体薪酬水平,薪酬设计并未考虑市场的竞争性。经营者对员工的薪酬水平依据个人的主管判断,经常随意变动,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很多中小型企业在设计薪酬方案时往往只重视外在薪酬,不够重视员工的内在薪酬,有的甚至完全忽略。外在薪酬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被看成是对员工付出劳动的回报。而内在薪酬则是对员工精神上的激励,包括工作保障,身份标志,挑战性工作,晋升,成绩的认可,培训机会等。

    三、中小企业薪酬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特殊历史条件决定其有更多的家族式管理。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主要由民营企业构成。一般是有血缘关系相连的家族作为大股东控制企业经营,单个业主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一身,形成了家族制的企业治理结构,不重视企业制度建设,缺乏对决策层的有效约束机制,企业内外的大小事务都由企业主一人当家作主,这在创业初期能够发挥较好的作用。当企业走上了发展之路,规模逐渐扩大时,家长式的管理模式便会诱发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管理上,都必须从家族以外引进外来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否则难以应付局面。但是,家族企业的天然封闭特性本能地反对这种人力资本的引进。

      2.薪酬管理理念滞后。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