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国防教育质量实用13篇

国防教育质量
国防教育质量篇1

一、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思路

党和国家把培养国防生的任务交给地方高校,是对高校高度的政治信任和政治重托,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高校应尽最大的努力,投入最好的条件,把最优秀的学生培养输送给部队。要把国防生培养工作做得扎实有效,首先必须明确“为什么要培养国防生,培养什么样的国防生和怎样培养国防生”的问题。国防生是介于军校生与地方普通大学生之间的特殊群体,应该集两者之长,避两者之短。要着眼于部队对新型军事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实际,科学确定工作思路。

由于国防生毕业后还有统一集训过程,所以在校期间,国防生培养工作要做到“两高三强一基本”,即培养“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较强的作风纪律观念和基本的军事素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是首要任务,此项工作与普通生同步进行。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要重点加强养成教育。工作中应坚持“四个结合”,即分散教学与集中管理相结合、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纪律约束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服从命令与开拓创新相结合。坚持以部队需要为导向,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国防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理念,做到一切工作为国防生成长成才服务、一切工作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努力把国防生培养成为基础实、口径宽、素质高、能力全,德才兼备、军政兼优的新型军事人才。加快由后备军官向现役军官的转变,缩短工作后的适应期,尽快适应岗位、尽早发挥作用。

二、成立专门机构强化教育管理

在一所学校内,国防生分布在若干个学院、多个专业,具有国防生特色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难度大,国防生自身的后备军官意识和责任感也不强。有了专门机构和人员,就能使国防生感受到有学校为他们的前途负责,有老师关心他们成长、教育他们成才。国防生就有了“家”的归属感,后备军官意识就会明显增强,就会自觉加强修养,锻炼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1.成立专门工作机构

要使国防生教育培养工作扎实有效并且不断创新,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十分必要。签约高校应结合学校实际,成立后备军官学院或国防生管理学院等专门的国防生教育管理机构,投入专项经费,加强国防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有机构和没机构不一样,专职和兼职不一样。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就能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开展军政训练,有利于国防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2.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选用素质高、能力强并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员从事国防生教育培养工作。有了专职工作队伍,才能潜心研究、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同时注重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老师的素质、形象、作风以及工作方式、方法,对学生具有导向和示范作用。要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老师首先必须加强修养,为人师表,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作为教师培训的一种特殊形式,每年选派相关人员到部队“当兵锻炼”,并就“国防生在校期间应加强哪些素质和能力培养”等问题与官兵座谈交流。通过“当兵锻炼”,提高军事素质,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国防生养成教育工作更加接近部队需要。

三、丰富形式内容加强教育引导

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使国防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从思想上强化意识,在行动上加强养成。

1.以课外教育活动为载体

课外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竞技性,学生普遍欢迎、踊跃参加。坚持“立足校园、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1)立足校园就是利用校报、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国防生订阅《解放军报》、《当代军事文摘》等报刊杂志,使国防生掌握有关信息,加深对部队的了解;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为国防生展示才艺、张扬个性、锻炼能力提供广阔舞台,使国防生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和熏陶,把国防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积极健康的方向上来,提高综合素质。

(2)走出去就是组织国防生到部队慰问演出,增进军民友谊;到部队体验生活,强化作风纪律;参观烈士馆、博物馆、革命遗址等,继承革命传统;举办军事夏令营,提高野外生存能力;到农村、厂矿开展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知识、长才干、做贡献;参加全国和省级比赛,为学校争光。

(3)请进来就是邀请部队及各界知名人士来校指导工作,举办形势政策讲座、先进事迹报告,参加大型教育活动等。使国防生了解更多的国防知识,激发报国热情。

2.积极开展先进典型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针对青年学生崇尚英雄的心理特点,重视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在国防生中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尤其学习地方普通大学生和国防生毕业扎根军营建功立业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还应注意在国防生中发现典型、宣传典型,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来引导和带动国防生奋发向上。

3.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实践锻炼能力,实践塑造品格。组织国防生开展志愿者活动,义务植树,义务清扫校园,为老师的办公室擦玻璃,到敬老院义务服务等;还可选定帮扶对象,开展接力式的扶贫帮困活动;国防生到幼儿园为孩子们讲英雄故事,在娃娃中开展国防教育;到小学校做课外辅导员,辅导小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科技活动。通过道德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国防生自身的爱心,使国防生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受到教育,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四、健全学生组织强化自我教育

学生组织是联系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在国防生教育培养工作中应着眼于毕业后到部队任职的需要,重视发挥学生组织作用,强化学生组织在日常养成等方面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功能。

1.党团组织

成立国防生党支部、党小组和团总支、团支部,发挥党团组织作用,做好非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工作,定期召开党员组织生活会和主题团活,增强党性观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学生会

在国防生中成立学生会,加强学生会建设,使之成为“学生权益的维护者、学校建设的支持者、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校园文明的倡导者”。针对国防生“一多四少”(经济困难的较多,思维活跃的较少、敢于创新的较少、善于沟通交往的较少、有特长才艺的较少)的实际特点,由学生会每年春季举办一届“春风行动”,开展普及性强的军事、体育、学习、文艺等系列活动。使国防生借“春风行动”之风,展蓬勃之朝气,展示才艺、增强自信、锻炼能力、沟通感情、增进友谊、增强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提高综合素质。

3.国防生讲坛

成立国防生“励剑”讲坛,举办讲座、报告。讲坛的任务是举办“国防知识讲座、学习经验交流、先进事迹报告、热点问题分析”;讲坛的宗旨是“普及国防基本知识、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倡导科学人文精神、活跃学术文化气氛”;通过“砺剑”讲坛的积极工作,在国防生中弘扬“砺剑精神”,即“立志报国的坚定信念、甘于奉献的优秀品格、刻苦钻研的进取精神、瞄准打赢的战斗意志”。

4.国旗护卫队

挑选政治信念坚定、军事技能过硬、作风纪律优良、身体心理健康的国防生组成国旗护卫队。队员们自我要求严格、训练刻苦、作风顽强,能够为国防生乃至全校学生树立很好的榜样。国旗护卫队每周一和重要节日举行升旗仪式,参加大型活动,也是全校师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

5.社团组织

学生社团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支十分活跃的重要力量,应成立军事爱好者协会、朗诵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国防生社团组织,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展教育活动,同时也使组织者、参与者得到锻炼提高。

6.模拟连队

建立模拟连、排、班。连队与党团组织、学生会及社团之间密切配合,抓思想、抓学习、抓生活、抓训练、抓作风、抓纪律。

五、开展军政训练锤炼意志作风

通过军政训练,提高国防生的军事素质,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组织纪律观念、雷厉风行的作风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工作中坚持 “以人为本、严格要求、科学施训”,既要达到训练要求,又要给国防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时间参与校园文化活动,锻炼能力,提高素质。

1.开设军政理论课

理论教学课堂是国防生掌握科学理论、了解国防知识、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利用双休日按年级为国防生开设《综合训练》、《基层文化工作》、《军事思想》、《军事法概论》、《人民军队导论》、《国防建设》、《战争简史》等课程,并且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给予相应学分。结合军事课特点,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和吸引力。使国防生了解掌握军事知识,坚定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明确军队的使命和军人职责,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坚定献身国防的理想信念。

2.组织日常军政训练

军政训练是强化作风纪律的有效途径。国防生入学后,参加新生军事训练,在训练内容、强度和要求等方面要高于普通学生;要结合国防生成长成才需要,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和内容,每个星期天和第二、三个暑期组织以条令条例为主要内容的军政训练。

3.开展暑期军事实践

深入部队,走进军营,磨练意志,强化作风。利用暑期组织一年级国防生到国防生军事实践基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军政集训,主要内容有队列动作与指挥、战术、政治教育、条令条例教育、实弹射击、参观学习等;每年暑期,组织部分优秀国防生组成军事实践小分队到部队体验生活,与士兵同吃住、同训练、同劳动,学习部队的好传统好作风。通过军事实践,使国防生更加直观感受军营、体验军营,强化军人意识,提高军事素质。

六、完善制度措施规范点滴养成

制度是保障,制度管根本。注重制度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国防生的日常养成,用制度规范行为,用制度激励上进。

1.定期开展国防生思想调查

每学期初进行一次国防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状况调查,分析国防生思想形势,把握国防生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从而使国防生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2.实行准军事化管理

结合学校实际,对国防生实行分散教学、集中居住、统一管理的日常教育管理模式,把军校管理的长处和地方高校的管理模式融为一体。严格执行早操和晚点名制度、请假销假制度、军政训练制度、作风纪律检查制度,以及军容风纪、言行举止等方面的有关规定。开展经常性的检查和定期考核评比。以此来提高国防生的军人素质,树立良好形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作风。

3.建立考核奖惩制度

对国防生个人实行“星级管理”。根据日常记载,每学期进行一次考核,每学年进行一次评定,毕业时进行最后评定。考核分为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军事素质四个方面,分别评定星级,等级有五星、四星、三星、两星、一星。依据所获星级每年评选表彰“文化学习标兵”、“军事训练标兵”、“作风纪律标兵”、“思想品德标兵”,评选年度优秀国防生,以此来鼓励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对国防生集体实行“红旗评比”制度,每学年评选表彰“红旗连”、“红旗排”、“红旗班”,以此来培养国防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增强集体荣誉感。

4.实施“一助一”工程

“一助一”工程分为“助思想、助经济、助训练、助学习”四个方面。针对思想不够进步的国防生,安排思想进步的国防生与之结成对子,帮助其改正错误、提高觉悟;针对经济上特别困难的国防生,号召经济条件优越的国防生与之结成对子,每月资助一部分钱或物,帮助其度过难关、完成学业;针对军事训练成绩不合格的国防生,安排训练能手与之结成对子,帮助其达到训练目标;针对学习劲头不足、成绩较差的国防生,安排热爱学习、成绩优秀的国防生与之结成对子,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定期对结对双方履约情况进行考核,给予奖惩。通过“一助一”工程,使受助方得到提高,使援助方真正体会到“助人为乐”的含义,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培养乐于奉献精神。

国防教育质量篇2

同志强调:“只要国家存在,就有国防,国防教育就要进行下去。”国防教育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系统性工程,必须从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的战略高度加以认识和把握。高度的国防观念是一种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民族活力的强大精神力量,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都起着重大作用,为创设高等教育的环境提供了重要条件。高校担负着培养、造就今后国家和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决策者、组织者、领导者和各类高级技术人才的任务。高校国防教育的成效,以及大学生的国防观念,直接影响着未来国家战略目标和国家意志的实现,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因此,高校国防教育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强和巩固国防,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高校国防教育也是全民国防教育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是以学校为阵地的国防教育,是国防教育与学业教育相结合的产物。高校国产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和特点,针对学生的内容较多,这项教育深入人心,将来就会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学生,他们的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虽然他们肯思考,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因阅历肤浅,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缺乏应有的分析能力,一遇到错误思潮的侵袭,就容易受到影响。学校的国防教育,是以培养军人特点的心理素养和国防意识为主的,能起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特殊感化作用,能在教育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体现育人的战斗性,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和约束力,使学生从思想到习惯都发生深刻的转变,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观念,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逐步使“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的道理深入人心,养成举止文明、自觉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为使他们成长为精英人才和大众人才奠定强有力的基础。因此,加强高校国防教育在任何时期任何条件下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

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但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天下并不太平。世界霸权主义和单边政治依然存在,战争和动乱此起彼伏;我国的周边环境也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维护祖国统一的任务十分艰巨。对此,我们必须在思想上高度清醒,在行动上积极准备。曾指出:“军队的训练是同国民军训相联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这为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等院校必须把国防教育放到重要的位置,通过长期、系统的国防教育,使大学生在增强体质、掌握基本军事技能的同时,认清自己的历史责任,增强忧患意识,激发爱国热情,从而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旗帜下,铸就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长城”。

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是一种综合一体化的斗争,战争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外交等社会的各个领域。高等院校学生是青年中的精英,毕业后将奔赴国家建设的各条战线。因此,他们国防意识的强弱,掌握现代国防知识和国防技能的多少,了解高技术局部战争特点和规律的多寡,对他们在未来工作岗位上能否自觉地履行国防义务,能否自觉关注国家安全、正确处理经济利益与国家安全利益的关系,为祖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高校的国防教育,也是培养和造就现代化军事人才的客观要求。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是高科技人才和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对抗,我们必须适应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要求,着眼“打赢”的需要,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较高科技素质,能够驾驭高技术战争的军事人才。因此,高校国防教育举足轻重,高校要重视和加强国防教育。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

高等院校的国防教育,是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是提高大学生国防观念、增强后备兵员体质和军事素质的特殊形式。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高等院校国防教育开展的逐步深入,国防教育得到了加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增强了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改善了他们的身体素质,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顽强的意志品质,有力地促进了校风学风建设。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各地区和各院校的发展很不平衡,教育训练内容不规范。一些学校除按规定组织学生军训外,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少数院校由于场地、经费和教员的不足,国防教育处于无计划状态;一些学生的国防观念淡薄,认为现在天下太平,要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加不加强国防建设和国防教育关系不大;还有少数学生贪图安逸,怕吃苦,不愿参军;有的认为,军事与学生挂不上钩,对不上号,不太愿意过军事生活。有的学校把对学生的国防教育理解为学习一些军事,走一走步子,打一打枪,整顿一下纪律,没有必要下大的力气、花那么多的时间抓学生的国防教育,甚至还有的把学校开展学生军训视为负担。有的教师认为,在学生中开展以军训为主要形式的国防教育,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学习。这些状况与高等院校培养“四有”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也与《国防教育法》的规定不相符。因此,对他们加强国防教育,使他们在对自己的前途和希望的美好追求中树立起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有备无患的国防观念,勿使战场成为国防教育的最后课堂,无疑都是十分有益的。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二十一世纪祖国建设的合格人才,就必须大力加强高等院校的国防教育。

三、制约当前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因素。

1.社会环境的变化。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民过着安居的生活,国防观念有所淡薄。

2.市场经济的建立。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严峻挑战,高校培养的人才将会受到社会人才市场的严格挑选。面对迅速发展的形势和急剧变化的情况,高校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知识和技术的培养,把国防教育看做是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软任务,缺少真抓实干的精神。

(二)学校因素。

1.目前高校军训机构的设置不统一、不规范,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高校学生军训工作的开展。

2.全国还没有一套统一的、适合大学生教育特点和实际的国防教育教材,从而导致了各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不统一,教育时间随意性大,严重影响了军事理论教学的质量。

3.没有真正把国防教育纳入到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教学的总体规划,纳入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纳入教师职责及综合考评中。

4.高校国防教育经费缺乏,军事理论教学的基础建设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国防教育的落实。

5.高校军事教员队伍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高校国防教育的成效。由于军事理论教学的特殊性,军事教员的职级待遇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导致军事教员队伍的不稳定。

6.教育的对象。当代大学生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里,缺乏艰苦的生活锻炼和社会实践。一些学生遇到军训等吃苦的活动时,就退缩、逃避,使军训流于一种形式,没有达到国防教育的真正效果。

四、关于提高高校国防教育整体质量的基本思路

(一)从国家安危的高度,强化居安思危观念。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抓好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就是抓住了全民国防教育的一个重点。当前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并不意味着和平是绝对的和平,发展是没有忧患的发展。因此,提高忧患意识,增强国防意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具有国防意识的大学生是一种潜在的国防实力。只有学生具有国防意识,才能保证我国搭上发展的快车,提高综合国力,促进世界和平。

(二)规范军事理论课的设置及其地位作用。

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必须明确将军事理论课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列为必修课,作为高校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组织实施。为确保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就要注重国防体育教育内容的系统性、知识性、思想性和规范性,必须具体规定教学的时数和相应的学分、教学的内容及实施方法等,同时,还应规定将军事理论课成绩载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毕业和分配的参考。

(三)处理好国防教育的理论课程和行为课程之间的关系。

把握好课程性质,发挥学科优势,在“精”和“管用”上下工夫。国防教育课程有自己的学科体系,包括基础理论、教材、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但在普通高等学校开设,因时间有限,不可能过分强调体系和系统性。仅从《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要求来看,所涉及的面广、知识跨度大。要达到大纲的基本要求,就必须发挥学科的优势,在求精、求实上多做文章。求精,就是要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驾驭好示范教材,适当吸纳科学前沿知识,努力做到精讲,以收画龙点睛之妙。求实,就是从学生智力水平实际和思想实际出发,注意把理论引导、知识启迪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打好思想烙印,在培养能力与训练思维方法上下工夫。

(四)建立持之以恒的教育制度。

国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仅靠一个多月的集中军训、几十学时的军事理论课,不可能牢固树立国防观念。因此,使国防教育贯穿于生活之中是非常必要的,应从广泛、深入、持久上下工夫。必须通过优化教学体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营造一个发展巩固国防教育成果的氛围,努力培养学生将国防精神与国防技能相结合,强化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从而把巩固发展国防教育成果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可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增设学军点,组织部分学生到部队学军。为使学生能主动关心国防教育,学校可成立国防社团、校国旗班、校军乐队等。

(五)对军训机构、编制的设置给予明确规范。

高校学生军训是高校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提高其军事素质的重要措施。而高校学生军训机构直接负责高校的学生军训工作,其机构的健全和规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军训工作。因此,要对高校武装部和军训教研室的设置和人员编配,学生军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单位、各部门的职责,以及军训工作组织实施等内容予以明确规范,以确保学生军训工作依法顺利实施。

(六)构建国防教育的组织体系。

高等院校的国防教育,仅依靠学校武装部门唱“独角戏”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高等院校部门、团组织、学生会的作用,合理构建高校国防教育的组织体系。高等院校的各级团组织、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深深植根于广大学生之中,对其组织的各种活动,学校武装部门要给予指导。具体来说,一是针对性地改变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把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的文体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掌握国防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利用每年的“八一”、“十一”等节日、纪念日,把国防教育同大学生的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开展定向越野、投手榴弹等军事体育竞赛活动,培养他们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三是利用一年一度的征兵、军训等时机,开展“双拥”、“共建”活动,组织开展军事教育和训练,积极营造国防教育的良好氛围,让大学生在训练实践中受到教育;四是支持、引导学生社团组织的主题活动,并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一些书籍、报纸、刊物、资料及音像制品等,使学生社团的活动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使高等院校的国防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入人心。

(七)齐抓共管,完善高校国防教育网络。

国防教育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同时国防教育的组织方法也趋向网络化和层次化发展和完善,这是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独立完成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仅靠政府部门的发号施令和某个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发动部队、高校、院(系)、学工部(处)、团委、宣传等各部门的力量通力合作协力抓国防,真正达到齐抓共管、同频共振的最佳效果。

(八)对国防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及基础建设的内容和标准做出规定。必须对国防教育经费的落实和使用、教学设备和器材的配备、军事理论教学专用教室的建设等予以明确规范,以保证教育经费足额到位、教学设施完善配套,确保国防教育和军事理论教学的顺利实施。

(九)对军事教员的职级待遇等问题予以规范。

高校军事教员是高校国防教育的直接组织实施者,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对此,应将军事教研室纳入高校的编制序列,并在高校职级系列中增设军事教员一项,将其列入高校教职员工的职级编配系列统一考评和晋升,以解除高校军事教员的后顾之忧,确保军事教员队伍的稳定,进而促进高校国防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国防,2005,(7).

[2]体育学院学报,2005,1,Vol.24,(1).

国防教育质量篇3

一、工作目标

坚决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自治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有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确保学校和谐稳定,保障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正常开展。

二、工作原则

(一)强化管理,明确职责

成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戴游高副局长兼任,副主任由杨秀球股长兼任,加强组织领导,压实疫情防控责任。各样本中小学校校长为本校疫情防控的责任人,落实学校疫情防控“十严格”,严格压实学校防控主体责任。

(二)强化监测,预防为主

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及学校师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师生日常体温监测。严格活动管控,监测过程中要减少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动,减少参加聚集性活动的人员。落实学校传染病防控消毒指南,定期做好公共场所的通风消毒。

(三)强化措施,快速处置

进一步改善疫情防控条件、储备防控物资、完善应急预案,提高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能力,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必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三、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一)完善“一校一策”疫情防控预案

各样本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2月25日召开的全区2021年春季学期开学工作视频会议有关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按照国家卫健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中小学校春季学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第三版)》要求完善本地本校疫情防控预案,并发到局基教股邮箱备案。

(二)加强宣传教育和卫生清洁工作

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加强师生疫情防护知识教育,宣传推广好的经验做法,提高防护能力。各监测点校要大力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确保不留卫生死角,开展监测工作前要对公共活动区域全面进行预防性消毒处理。

(三)强化体温测量检查,规范处置师生出现发热等症状

各样本学校要坚持对全体师生进出校门进行体温检测,学生和教职员工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应当立即上报学校负责人,并及时按规定到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就医。尽量避免乘坐公交、三马仔等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医院途中和在医院内应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其他更高级别的口罩)。严格落实疫情报告制度,做好疫情统计、上报工作。

(四)落实防疫物资及做好应急准备

各样本学校要做好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洗手液、消毒剂、乳胶手套、非接触式测温仪等防疫物资准备。视情况安排医疗卫生专业人员携带必要的设备器材或120专用救护车驻点,发现问题及时妥善处置。

(五)科学处置新冠肺炎疫情

测试前或测试中,如监测点校出现新冠肺炎疫情,要严格按照《全区教育系统应对学校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处置预案》快速处置,要立即派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核实和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样送检,查明病因,有关信息经卫生健康部门核实后及时上报。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主动承担部门责任、单位责任、个人责任,严格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在县委县府和县疫情指挥部领导下,按照疫情防控要求,统一协调落实监测点校的防控工作。

(二)加强督查指导。各样本学校要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进行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三)加强信息报送管理。各监测点校如有被当地卫生疾控部门医学诊断确认的师生病例,要按照当地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统一报送,不得擅自对外信息。引导广大师生不信谣、不传谣,不在媒体上传播不实信息。

 

国防教育质量篇4

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争取支持,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对我校和考试期间的防疫工作指导和支持,完善考场的防疫工作措施和处置流程。

(一)环境防疫管理

1.扩大外警戒范围。为防止出现外送考人员聚集,要设立警戒线,扩大警戒区域范围,除本校原有师生员工外,仅限测试学生和监测工作人员进入。

2.加强食宿管理。开展卫生防疫专项行动,就餐区域开展安全和环境卫生治理,进行消毒、通风等处理,并明确张贴完成标识,确保测试学生和工作人员食宿安全。加强食堂管理,包括所有食堂工作人员的行踪管理以及近14日体温和健康状况的管理等,同时要求食堂要加强消杀工作。尽可能不买进口的农产品或者冷冻的食品,食品一定要煮熟,不得生吃。实施分散用餐。需要集中用餐的要严格坚持分批次、错峰安排、保持间距,避免扎堆就餐、面对面就餐,避免交谈,确保安全。餐前餐后必须洗手。加强餐(饮)具的清洁消毒,做好食品留样,专人管理,严格执行消毒时间、程序,建立就餐、消毒等管理台账。

3.有序组织交通。有序组织,确保测试学生能顺利到达考场。提醒测试学生提前准备好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准备好测试室手套、纸巾、速干手消毒剂等防护物资。

(二)测试室入口通道防疫管理

1.在测试室入口设置体温检测通道,配置检测设备和工作人员,对所有进入测试室的测试学生和工作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在测试试室入口准备一定数量的快速手消毒液供测试学生使用。学生完成测试教室入口体温检测相关程序洗手后直接进入测试教室,不得再随意走动。

2. 测试教室旁设置体温异常测试学生复检室和防疫特殊通道等,供待检人员做受检准备以及检测不合格人员短时休息调整使用。身体异常测试生由专人引领入场等候处置,安排校医等专业人员进行复核,个别学生身体不适不能坚持完成测试,经确认后,准其退出测试,交医护人员处理。

(三)设置防疫管理

1. 每个考场按30名测试学生进行编排。测试教室座位须单人、单桌、单行排列,桌口尽量朝前。测试学生座位横向间距不得低于80厘米,纵向间距根据考场实际面积尽量增大。

2. 做好测试教室防护措施和消杀工作。测前对测试办公室、测试教室等进行环境卫生整治,对空调通风系统、物体表面进行预防性消毒等处理。测试期间应持续开窗通风,保持测试场所室内空气流通。可采用风扇等设备加强机械通风,所有排风直接排到室外。如使用空调,应当保证空调系统供风安全,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保证充足的新风输入。

(四)加强防疫物品配备等条件保障。按每人每半天1只的标准为监测工作人员配备口罩,并为测试学生准备一定数量的备用口罩(原则上测试学生口罩自备)。要配备数量充足的速干手消毒剂、含氯消毒剂、季铵盐类消毒剂或其他有效的消毒剂。

二、强化各类人员保护措施和防疫培训

(一)加强人员配备和防疫培训

1.安排专业校医到现场指导测试学生、测试工作人员防疫、检疫事宜以及对有疑似症状测试学生进行专业评估。

2.工作人员要履行相应的防疫工作职责。监测办配备一定数量的机动主监测员,配备一名机动监测员并参加培训,以备处理突发事件处置。

3.加强对监测工作人员防疫基本技能的培训。增加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内容,确保参训人员掌握传染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掌握防疫基本技能和各样本校内应急处置流程和措施等基本内容。

4.加强测试学生个人防护技能培训。要提醒测试学生自觉服防疫工作安排,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要做好口罩、消毒纸巾等个人防护用品的准备。测试学生之间要避免近距离接触交流。测前14天尽量在校内活动减少外出,避免与外地来粤人员接触,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场所。不要离开居住地,保持居家或家校两点一线。养成勤洗手、戴口罩的好习惯。不服从安排的,取消测试资格;故意隐瞒病情和相关接触史的,依法追究责任。

(二)实施测试学生及监测工作人员测前健康状况监测

1.学生须至少于测前14天申领健康码。测前14天前到考试结束,负责对学校学生、监测工作人员进行全员连续体温检测和健康监测。测前第14天和测前第7天,组织对所有测试学生进行健康状态数据筛查。

2.对所有监测工作人员和相关年级学生进行健康状况监测。在测前14天要对样本校所有监测工作人员和测试年级学生进行每日体温测量、记录和健康状况监测,要求学生于测前14天每日记录师生健康状况、目前所在地、是否去过中高风险地区等信息。测前14天内或考试期间如发现身体异常监测工作人员或学生及测前14天内有中高风险地区境外活动轨迹的,要立即报告所在学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凡不具备相关条件的,监测工作人员不得承担监测工作,学生不得参加测试。

(三)加强对测试学生入场和考试防疫管理

1. 测前,组织全体学生认真学习学生防疫与安全须知,熟知测试的各项要求。未申报健康码的学生要如实填写个人健康调查表。

2. 各测试教室入口检测体温。所有测试学生和监测工作人员进入各测试教室必须佩戴口罩和检测体温,测试学生要注意与周边其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间隔距离。测前,各样本校组织所有进入各样本校的监测工作人员和测试学生沿体温检测通道逐一接受体温检测。要控制入场速度,保证间隔,有序入场。持绿色“健康码”,体温低于37.3℃正常的测试学生、监测工作人员方可进入。第一次测量体温不合格的,可适当休息后使用其他设备或其他方式再次测量。

3.若测试当天参测学生因体温检测异常或出现发热、咳嗽、呕吐、腹泻、嗅味觉异常等相关症状不能入校参加测试,按照缺测进行处理,主监测员在《测试情况记录表》中说明情况,同时样本校出具证明并将证明随《测试情况记录表》一并装入“测试情况记录袋”。该生不必参加后续测试,按缺席测试生处理。若监测工作人员测试当天因体温检测异常或出现发热、咳嗽、呕吐、腹泻、嗅味觉异常等相关症状不能入校组织测试,样本校须及时将情况上报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经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组织机动人员代替完成现场测试的相关工作。

4.要在测试试室入口准备一定数量的快速手消毒液供测试学生使用。测试学生使用快速手消毒液消毒双手后,应直接进入考场考试,进行违禁物品检查和进一步身份核验等工作。尽量避免再用手接触其他物品。

5.测试学生进入测试教室时不得因为佩戴口罩影响身份识别。要统一规范对测试学生佩戴口罩的监管,测试学生需佩戴口罩进入各样本校,测试学生进入测试教室前脱下口罩,做好个人口罩保存工作,入测试教室后不需要佩戴口罩,如测试学生需在测试教室内佩戴口罩的,可向监测员领取统一配备的口罩。负责体温测量的工作人员要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和一次性手套;测试教室监测员全程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所有测试学生、监考员和工作人员必须随时做好手卫生。

(四)全方位做好测试学生心理辅导

组织心理老师和班主任通过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调适心理和身体状态,缓解紧张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引导学生适当参加文体活动,注意劳逸结合,引导家长有意识地为孩子减压。做好预防预警,针对性落实心理干预,切实做好心理疏导。测试后,要加强家校沟通,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三、严格落实测试前后的防疫措施

(一)做好消毒工作。测前,各样本校要指定专人对考试场所、通道、区域、桌椅等进行清洁消毒, 明确张贴完成标识。各样本校要进行至少一次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和至少一次预防性消毒,消毒后要进行通风。测试学生、监测工作人员进入考场前宜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或者洗手。

(二)做好测试教室降温和通风工作。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测试办公室和测试教室可以保持自然通风,也可以采用电风扇等设备加强通风,电风扇在使用前应进行清洗。如使用冰块降温,应保证冰块及制冰使用的水卫生安全。在使用电风扇或冰块降温时,门窗不要完全闭合。

(三)加强测试结束后的防疫工作。每场测试结束后,测试学生要按监测员的指令有序疏散,不得拥挤,保持人员间距。监测员在监测办公室要有序交接考试材料,不得拥挤,保持人员间距。

四、做好跟踪统计上报工作

(一)全员要求。所有测试年级学生必须准时上报本人的健康状况信息,学校每天跟踪统计测试学生健康状况,确保全覆盖、无遗漏、精准掌握所有测试年级学生健康状况。

(二)专人负责。统一组织对本校学生及师生员工“粤康码”注册情况进行核查。

五、应急事件处置机制

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和省的要求,规范、严密、安全、有序开展监测工作,建立、健全各级应急处置机制和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理能力,杜绝和减少重大事件发生。要专门就出现新冠肺炎疑似症状时的评估、甄别、报告、处置流程进行细化,明确不同情形下的处置具体程序,明确各部门在各流程处置节点上的工作职责。要充分做好应对考试期间发生自然灾害、试卷安全保密和考试实施等各项突发事件的准备工作,要专门针对可能的极端天气影响,提前做好各项防范措施,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测试安全顺利。

有关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如下:

(一)监测工具的保密: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出现泄密,应立即实施现场保护,并向区监测办和市监测办汇报,并立即组织有关力量排查。

(二)临场处置机制:对于监测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紧急情况,根据其对测试有效性的影响程度不同,分别采取以下处理方法:

1.在测试过程中发生的特殊问题,在符合检测规范与要求、不影响测试工作正常秩序、不涉及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和工具保密性的情况下,由校长、责任督学按照《广东省2020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现场操作手册》示例共同商议解决,并将具体情况记录在《测试记录》上,必要时向区监测办做出口头或书面汇报。

2.对于校长、责任督学无法解决的问题,校长、责任督学须立即上报区监测办,由区监测办上报局监测办。在符合监测实施原则,不影响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和工具保密性的情况下,由局监测办商议,做出应急处置,并于处置后做出书面汇报。

国防教育质量篇5

在校大学生履行兵役义务,拓宽了新兵征集的范围,明确了大学生服兵役的法律责任。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国兵役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义务依照本法的规定服兵役。这里讲的不分“教育程度”,自然也包括大学生。但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除少量直接征召为军官或文职干部外,绝大多数都没有履行服兵役义务。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招生不断扩大规模,特别是一些民办大学也列入国家招生计划,这样能够进入大学学习的适龄青年越来越多,可供征集的高中毕业生则相对减少。在一些高考录取率较高的城市,可供部队征集的高中生已非常有限。新修改的兵役法规定大学生要履行服兵役义务,不仅拓宽了新兵征集的范围,而且将更多立志献身国防事业的有志青年纳入了征集对象,为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兵员。

由于大学生群体将成为新兵征集的重要群体,因此,面向高校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必须承担起这样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扎实、有效的大学生国防教育创造有利于大学生踊跃参军入伍的良好条件,形成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服兵役的舆论导向。通过初步的调查,现在大学生报名参军的数量与兵役法新修之前相比,呈明显下降趋势。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胡主席指出:“要坚持全面办国防的方针,广泛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完善国防动员体制,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生动局面。2地方高校更应该如此。为此,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必须不断整合国防教育的资源,自觉纠正临时性、季节性的做法,不仅只注重新生入学阶段以军训为主的国防教育,而且必须把国防教育纳入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把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把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学习与环境熏陶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大学生国防教育创新发展。

二、不断提高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质量,切实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兵员

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是优秀青年的代表,是巩固国防、抵御外敌入侵、扞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后备力量。高校国防教育对于公民国防安全意识和国防后备军的培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受到了各国的普遍重视。一个国家的强盛,靠的是强大的国防作后盾;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强大,需要高素质兵员作保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推进,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亟须大量高素质兵员,以满足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紧迫需要。新修改的兵役法不仅增加了吸引高文化素质青年入伍的内容,而且从着眼提高士官队伍专业和文化素质,有效利用国民教育资源角度出发,提出了走开从地方普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具有专业技能的公民中直接招收士官的路子,要求直招士官将成为士官的重要来源渠道。大学生履行兵役义务,适应了军队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需要,优化了部队兵员的文化结构,对加快科技强军步伐、走精兵强军之路有重要意义,也对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军队现代化的发展,一大批新型武器装备部队,不仅需要高素质的军官,更需要文化素质较高的士兵操纵和维护全面履行我军历史使命,迫切需要全军官兵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力作支撑。”3这样的发展趋势,必然要求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必须具有相应的质量水平。发达国家为使大学生能够顺利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都非常重视提高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质量,搞好学校国防教育与部队训练的有机衔接。美国国会于1958年8月23日制定颁布了《国防教育法》,还专门针对青壮年特别高校大学生制定了《普遍军训与兵役法》,要求高校大学生必须参加军训,履行兵役义务。为提高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质量,美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在全国350所高等院校和650多所高级中学均设有后备役军官训练团,由国防部统一领导。据统计,美国现役部队中有30%的将军和40%的校、尉级军官来自后备役训练团毕业的大学生。4由此可见,美国大学生国防教育在军队建设中所发挥的突出作用。

随着新修兵役法的实施,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国防现代化建设及国防人才储备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一是要围绕高校军事课的改革大力推进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创新。紧密结合当今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紧密结合信息化条件下军事发展的新趋势,紧密结合高校大学生的新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进高校军事课改革,增加具有现实教育意义和实用性强的学习内容,使大学生能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现役军人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要以大学生征兵工作为切入点不断增强高校国防教育的针对性。利用舆论宣传、教育引导、树立典型、完善制度等措施,切实把大学生的征兵工作与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不懈努力与奉献社会的精神追求结合起来,不断激发高校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三是要通过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军民共建活动夯实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基础。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部队的大力支持。因此,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不能封闭于学校之内,必须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军营,通过与部队、军事院校等单位结对子,以及请老战士、先进模范来学校作报告等形式,积极拓展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空间,切实提高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质量。

三、不断完善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制度机制,真正把新修改的兵役法落到实处

各级组织特别是高校在贯彻落实新修改的兵役法过程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对高校来说,就是要不断完善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制度机制,真正把新修改的兵役法落实好、贯彻好。

首先,要积极作为,确立国防教育是“首要职责”的理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对国防建设要有清晰的认识,真正把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摆好位,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切实将其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为适应新修兵役法的要求,做好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高校必须认真贯彻《国防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坚持主动作为,通过责、权、利三者的有机结合,引起各个方面对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的关注,加大对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投入。国防教育是国家行为,国家对国防教育经费来源有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国防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国防教育所需的经费。因此,高校应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充分发挥政府对于高校国防建设的主导作用,进一步促进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从而达到为国家培养优秀国防后备人才的目的。

国防教育质量篇6

目前,部分高校领导对国防教育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目标不明确,对有关军事教育的任务、培养目标,军事教育如何适应素质教育,以及面向未来进行教育改革等问题的认识不深刻,从而导致高校国防教育的综合功能在高校的教育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部分高校尚未把它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必要环节,只是简单地把军训当作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全部内容,认为学生进行了军训就是接受了国防教育,学校的国防教育任务就已经完成了。有的高校领导甚至认为,国防教育是军分区、人武部、军事院校的事,国防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军事人才应由军事院校培养,地方普通高校能简单地搞一点军训,开设一点军事理论课便可以了,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虽然全国普通高校都要求开设军事训练课和理论课,但是还有很多高校没有设立“军事教研室”等专门的职能机构,有的高校虽有,却有名无实,只是挂了一个牌而已。部分高校没有专职的军事教师,每年需要开设军事理论课时,都是临时从部队院校聘请教师前来上课,导致在教学效果和教学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大部分院校国防教育活动的开展缺乏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实施,为“教”而“教”,其综合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事实上,高校的国防教育应当与其他课程一道担负起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精神的任务,指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优良道德品质和高尚精神境界。

(二)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信息化知识储备不足

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人才建设的关键是教师,从事国防教育的教师一方面要有相当学历,有一定的军事工作和军事生活经验,懂军事,熟悉理论,军事素质较高,另一方面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意识、信息素质和信息教育能力。但各高等院校从事国防教育的专业教师多数是“半路出家”或是干部担任,还有一些学校是由人武部的干部直接担任,他们虽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相对于其他领域的教师专业素质来说显得理论素质偏低。再加上工作多是兼职,受到知识结构、学习和工作条件的局限,对大学国防教育理论缺乏系统的研究,不能主动适应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趋势,不能准确把握信息化对高校国防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缺乏积极应对的办法和措施,因而处于被动状况。事实上,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需要军事教师对信息和信息技术保持强烈的敏感性,及时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动态,掌握科学发展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并及时补充到教学过程中;具有积极主动地挖掘信息、搜集信息和运用信息能力,掌握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处理手段;预测信息的前瞻性,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并能自如地把各种信息工具运用到教学工作中,扮演好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信息技术教育的领航者的角色。

(三)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内容缺乏

当前,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内容缺乏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材信息化内容缺乏。各高校使用的国防教育教材内容相对于现代信息战发展趋势而言,尚存在不足。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信息战全面影响着现代战争,使军队的体制、作战思想、作战手段、作战方法、作战保障和作战准备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因而传统的军事理论教材中的军事科技章节的部分内容显然不太适应形势的发展,应该对现用教材中的军事科技章节的内容进行调整,不断增强有关信息战的新知识、新内容,特别是科技成果在军事领域的成功应用等。二是信息化内容教学缺乏体系。对于信息化战争的了解,主要依靠教师的个人喜好,根据时事新闻进行讲授。但这种渠道显然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能向学生充分、及时地介绍各种信息化战争背景下的国防理论、国防学术、国防科技的最新成果及发展动向,难以向学生传授最先进的国防理念、世界武装力量发展方向、未来战争的可能面貌等等。而只有在教学具体内容上广泛涉猎装备、战术、谋略、战法、军事思想、高新科技、新概念武器、国际军事形势、我国国家安全形势等,才能吸引更多同学参与国防课程的学习,培养他们关心国防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和兴趣。

二、推进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高校国防教育是我国国防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对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有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技术武器在战场的广泛运用,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变,这一历史性的巨大变革,给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军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各国不仅在军事理论,作战理论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在国防力量结构和军队编制体上正向现役部队逐步减少,后备力量逐步增加;士兵逐步减少,军官逐步增加;指挥军官逐步减少,技术军官逐步增加;普通士兵逐步减少,技术士兵逐步增加的方向发展。国防后备力量正成为发达国家国防力量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正为发达国家推进军事变革的重要措施。我军要实现推进信息化强军战备目标,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将成为我军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有雄厚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和智力资源,对我军信息化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要完成我军信息化建设这一历史任务,必须重视和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把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发展。

(二)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时代培养国防后备力量的需要。

推进我军信息化建设,完成我军机械化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人才是关键。高校国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造就国防后备力量,为国家军事斗争准备进行人才储备,推进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时代国防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主要途径。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可以贴近国防建设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与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相符合,培养出一批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国防后备人才,成为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为军事斗争作充分准备。高等院校的教学基础好,有丰富的智力资源,是培养国防力量需要人才的最理想环境,在积极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我军推行的依托国民教育优势,培养国防人才的军队院校教育改革的国防生制度,正是高校国防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地方院校招生规模大,学科专业齐全,课程体系完善,师资力量雄厚。这为我们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源源不断地进入军队,将会对军队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对促进地方院校的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也有重要意义,信息时代军队需要大批专业人才,特别是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上要依托国民教育,在高校国防教育中注入信息化的内容,是现代国防教育的基本要求,通过信息化国防教育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信息化战争形态条件下现代国防意识。培养高素质的国防后备人才,一方面,能够在国家进入战争危机状态下迅速动员起来,投入到战争之中,另一方面,平时这些具有一定国防高科技知识和现代国防意识的专业人才毕业后,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军队,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注入新鲜的血液。

(三)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

不言而喻信息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素质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要担负起培养符合信息时代素质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国防教育的信息化无疑起着重要作用。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协调发展,引导他们勤于学习、富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高校国防教育,主要以理论教学和军事训练为主。在教学方面,由于现代战争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它不仅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也是科技实力的较量。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众多学科,而军事科学教育围绕信息化战争进行,传授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高技术充分体现了创新思维的成果和应用,推进和实施国防教育信息化,让学生学习和借鉴新军事变革的理论成果,有利于学生开拓思维,拓展视野,使他们了解现代科技前沿,了解国际形势,培养其忧患意识、爱国意识,并使其智力、心理得到协调发展。在军事训练方面,主要是集中一定的时间,对大学生强制性进行队列、射击实战、以及体能等方面的军事技能训练,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亲身体验,使他们感受到部队严明的组识纪律、雷厉风行的生活作风、不畏艰难的吃苦意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锻炼健壮的体魄,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并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这样,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练就其健康的体魄,丰富其人格修养、情感意识和道德素质。

三、拓展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途径

(一)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正规化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国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是搞好大学国防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是教学第一线的组织和实施者, 如果没有一支坚强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教学质量就难以提高。国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可以实行“择优选调”,“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即主要从高校国防教育战线从事教学工作有丰富经验和相当水平的教员中选调, 以他们为教学骨干。另一方面, 对目前的军事课教师进行再教育, 如借肋驻地军校力量举办学习班, 脱产学习等, 提高他们的军事素质。其师资队伍建设还必须加强领导, 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 督促和激励教师进取, 做到政治上爱护, 思想上帮助, 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 尽可能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 以解后顾之忧。同时, 制订出中、长期国防教育教师培养规划, 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高等学校三级教师培训制度, 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中青年教师。方式上可以采用在职深造、短期培训、交流学习等多种手段, 开阔视野, 提高教学科研的综合能力。

(二)建立国防信息网,充分利用网络为国防教育服务。

国防教育质量篇7

高校国防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新型国防后备力量的主要途径,同样不可避免地也面临这一新的挑战,同样面临一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革命。推进和加强高等院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改革传统大学生军事训练,适应新军事变革需求达成国防教育最终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推进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推进和加强高等院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培养新型国防后备力量、高校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一)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客观需要

2000年12月11日在《努力完成我军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一文中指出:“海湾战争以来的高技术局部战争表明,信息技术在现代战争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新军事革命,实质上是一场军事信息化革命。高技术战争,是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正成为军队战斗力的倍增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进行着一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变革,各种高技术兵器广泛应用于战争,从而使军事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无论是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战争理论、作战理论,还是军队编制体制,都发生着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作战样式出现了陆、海、空、天、电磁多维一体的形态,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变。这一历史性的巨大变革,给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军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满足我国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历史性要求,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对世界军事变革挑战、缩小与发达国家“军事形态差”,早在海湾战争结束之初,主席就敏锐的指出要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加强科技强军,“要致力于武器的电子火控系统和作为战场神经中枢的自动化指挥系统的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发优势,努力争取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作为我军的强军战略。这充分表明,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走信息化建设的科技强军道路是我军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历史使命。

高校国防教育是我国国防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顺利进行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军事变革的不断推进,各国不仅在军事理论、作战理论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在国防力量结构和军队编制体上正向现役部队逐步减少,后备力量逐步增加;士兵逐步减少,军官逐步增加;指挥军官逐步减少,技术军官逐步增加;普通士兵逐步减少,技术士兵逐步增加的方向发展。国防后备力量正成为发达国家国防力量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正成为发达国家推进军事变革的重要措施。我军要实现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强军战略目标,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将成为我军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高校有雄厚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和智力资源,对我军信息化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要完成我军信息化建设这一历史任务,必须重视和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把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发展。

(二)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时代培养国防后备力量和国防人才的客观需要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完成我军机械化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人才是关键。指出:“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既要依靠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更要依靠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军事技能、思想上政治上过得硬的高素质的军事人才,……在未来的信息化战场上,知识将成为战斗力的主导因素,敌我双方的较量将更突出地表现为高素质人才的较量。”高校国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造就国防后备力量,为国家军事斗争准备进行人才储备,推进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时代国防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主要途径。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可以贴近国防建设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与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实际需要相符合,培养出一批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国防后备人才,成为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为军队信息化建设作充分的准备。

高等教育的基础好,有丰富的智力资源,是培养国防力量需要人才的最理想的环境,在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实践中,我军正努力推行的依托国民教育优势,培养国防人才的军队院校教育改革的国防生制度,正是高校国防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地方院校招生规模大,学科专业齐全,课程体系完善,师资力量雄厚。这为我们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源源不断地进入军队,在军队这个大熔炉里锻炼成长,将会对军队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对促进地方院校的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也有重要意义。”信息时代军队需要大批专业人才,特别是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上要依托国民教育。在高校国防教育中注入信息化的内容,是现代国防教育的基本要求,通过信息化国防教育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信息化战争形态条件下现代国防的意识,具有一定的创新的国家安全观、战争观、作战理论和军事高科技理论,初步认识高技术兵器和武器系统的作战原理。一方面,能够在国家进入战争危机状态下迅速动员起来,投入到战争之中,另一方面,平时这些具有一定国防高科技知识和现代国防意识的专业人才毕业后,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军队,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注入新鲜的血液。

(三)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需要

不言而喻信息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素质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高等教育要担负起培养符合信息时代素质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高校国防教育的信息化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

军事高科技几乎代表了当代高科技90%以上的成果,也就是说当代高新技术成果的绝大部分技术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用以研发和制造武器装备,这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引领时代最新技术前沿的成果,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创新思维的问题,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高技术充分体现了创新思维的成果和应用,推进和实施国防教育信息化,让学生学习和借鉴新军事变革的理论成果,有利于学生开拓思维,拓展视野;让学生观摩或操纵部分高技术装备,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的能力;军事科学,特别是创新的军事理论,其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其他科学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价值,这对于大学生解决一般学科问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推进和加强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因为,构成教育现代化内容的各个要素中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现代化和技术的现代化,标志当代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无疑就是信息化,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正是顺应教育现代化的这一要求而产生的。

二、高等院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化建设的方向、目标和核心三个方面:

(一)瞄准信息化战争是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同军队军事变革一样,高校国防教育作为我国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同样是要瞄准信息化战争形态。高校国防教育为满足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需要,必须要以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为出发点和归宿,谋求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事实证明,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陆、海、空、天、电多维一体的战场环境已经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中初步体现,未来战争环境,其主动权更多的倾斜向拥有和掌握最先进技术装备的一方,战场空间透明度进一步加大,数字化战场正成为世界各国军事建设的方向。我军要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打赢未来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必须瞄准信息化战争形态进行各项改革和建设。为此,高校国防教育也要与军队信息化建设同步,为培养更多的能够满足军队需要的人才而努力。

(二)创建信息化国防后备力量是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创建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的国防后备力量是高校国防教育的目标。新军事变革使得世界各国军事建设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数字化部队建设成为军队建设的重点,数字化部队是信息化战争的最主要的承担者。美军早在1990年初就开始进行数字化作战的实验,1997年进行数字化师演习。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数字化师投入实战。目前,美国陆军改装后的数字化师中,笔记本电脑已经装备到4至5名士兵组成的战斗小组。

同时随着各国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军队编制体制的调整呈现现役部队人员减少,预备役部队和后备力量人员增多的趋势;呈现士兵减少,军官增多的趋势;呈现指挥军官减少,技术军官增多的趋势;这些发展方向充分显示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的国防后备力量,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国防后备力量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内容。要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就必须有一支战时能够收得拢、用得上、打得赢的强大的数字化后备力量。

需要强调的是数字化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其深刻内涵是培养和造就大批精通和熟悉信息化技术和装备的高素质人才群体,为军队构建数字化部队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储备,而并非单纯地用数字化技术装备对大学生进行军事训练。事实上,普通高等院校有很雄厚的信息技术优势和资源,是国防后备力量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高校加强建设信息技术课程,构建依托信息技术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是培养数字化国防后备力量的学科基础和有效措施。

(三)创新军事理论教育是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创新的军事理论是新军事变革的基本构成要素和核心内容,要实现高校国防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必须重视和加强创新的军事理论教育,把创新的军事理论纳入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着力打造学生新的国家安全观和军事战略观,构建学生符合信息化战争需要的战争和作战理论知识结构,将信息化战争形态的“网络中心作战理论”、“行动中心作战理论”、全维作战理论、非线式作战理论、非接触作战理论、非对称作战理论等列入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初步形成和培养大学生符合信息化战争形态的新的国防观和作为预备役军官谋划和组织指挥未来高技术战争作战行动的能力基础。

三、高等院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推进和加强高等院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需要、培养新型国防后备力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现教育现代化,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树立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理念

推进和加强高等院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树立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需要的新理念,把学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到战略地位,树立大国防的教育观念,要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和新国家安全意识,要把向军队输送人才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改革课程结构,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国防教育主干课程。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军事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一支专兼聘相结合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员队伍,院校可到所在地部队院校和驻军聘请军事专家和军官任教充实教员队伍,为军事教学提供人才支持。

(二)加强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是推进和加强高等院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可靠保障,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学校建设的许多方面,是院校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国家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国防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国家国防力量贮备的质量,也影响到国家面临战争危机时的战争人力资源质量,因此,院校要加强对国防教育的组织领导,构建适应新军事变革的领导指挥体制,并将其纳入国家战争动员机制中。院校担负国防教育的专职教育工作者和受训学生在训练期间可编入驻地预备役部队,进行教育训练。

(三)创设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推进和加强高等院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还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这是进行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条件。良好的环境条件,就是要有立足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构建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文化氛围,要有热爱国家和民族的意识,要有献身国防事业的奉献精神,要有报效祖国,毕业后投身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志向。同时还要加强硬件建设,改善教学技术装备条件,提高信息化程度,有条件的院校可与驻地驻军或预备役部队建立技术合作,互相支援,院校可向驻军提供信息化智力支援,部队可在一定程度上为院校提供训练平台,通过这种形式形成科学的军地协同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国防教育水平提供更科学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努力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论国防和军队建设》一九九九年四月九日)

[2]《努力完成我军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论国防和军队建设》二000年十二月十一日)

[3]《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孙科佳 著 长征出版社 2003年12月

国防教育质量篇8

一、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一)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贯彻落实法律法规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以下简称《国防教育法》)规定,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并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并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2]。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对此强调指出,学生军训是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学校要纳入教学计划。普通高校本、专科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时间为36学时,军事技能课训练时间为2~3周。

(二)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当前国际形势的需要

当今世界多极化成为主流,军备竞赛由数量转为质量的竞赛。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国际敌对势力处心积虑遏制中国的发展,千方百计地推行西化,将战略重点放在台湾和及新疆等地区。同时还千方百计进行思想渗透,与我们争夺下一代,或策划颠覆破坏活动,企图搞垮国家政权,或搜集情报,窃取中国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重要情报。而且中国周边环境也存在较大危机,我们必须时刻提高警惕,掌握必要的国防常识,随时为祖国领土完整和独立作出贡献。

(三)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

高校是培养强大国防预备役力量的重要阵地。现代高技术战争,需要高质量、高素质的兵员和强大的预备役力量,而军校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作为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高校,理所应当承担这份责任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受过军训的大学生是预备役军官的重要来源和战争动员的主要对象。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灵魂和主线

国防教育应当把保卫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作为重点。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核心,应始终贯穿于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整个过程。

(二)国防教育以军事理论课教学与军事训练为主

军事理论课教学与军事训练,是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军事理论课是一门综合性和普及性的军事知识课程,旨在系统地向大学生讲授国防史、现代国防、军事形势、军事思想、现代武器、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现代战争、军事地形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军事理论课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为了使大学生掌握军事知识、认识战争规律,预知未来战争特点,必须把学习军事理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把中国国防、军事思想、高技术战争作为课程的重点和主干,划分掌握、熟悉、了解三类,形成一个主干清楚、层次分明、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的整体。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应遵照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原则,增强教育主体交互性的观念,改变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多采用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坚持理论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借助投影、幻灯、录像和模型,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视、听效果,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军事技能训练是目前中国高校进行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军事技能训练采取在校内集中组织实施或在训练基地分批轮训的形式。军事技能训练主要包括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和综合训练。通过军训使大学生了解掌握手中武器装备、技术器材工作原理及性能,并使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得到磨炼,增强组织纪律性,熟悉相应的战斗动作,提高整体战术水平。

要提高军训工作质量,就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既要注重启发,用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语言讲解内容,增强授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又要借助挂图、模型,运用多媒体课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将课堂教学与观摩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学习我军武器装备时,可采取现场教学的方法,组织参观军队院校,参观现代武器装备和兵器模型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军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管理上要注重实效,要将军事理论和集中军事技能训练纳入学生学籍管理体系,按照学分制进行管理,在发放毕业证书、授予学位上给予必要限定,增强大学生参与军训的约束性。

(三)建立健全国防教育管理与评价机制,是高校国防教育有序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首先是进一步完善国防教育联系机制,把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保卫部(人武部)、教务处、宣传处、学工部、工会、共青团等部门以及各系部(院)纳人国防教育办公室成员单位,形成以保卫部(人武部)和教务处为主,各系部处室齐抓共管的国防教育机制。

其次是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由专家、教授组成精干的指导小组,适时深入检查、考核和检验国防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尽快改变以往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的“有教学无考核评估”的状况。同时,应制定和实行国防教育学分制,规定学生每学期应完成的国防教育课课时,并严格对学生所学国防教育课程进行考核。在学生毕业时,国防教育课与其他重点课程一样对待,不及格者不能毕业。将开展国防教育情况列入素质教育验收评估内容,进行严格考核、科学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不断推进高校国防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将国防教育与校园文化、课外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各种文艺形式,使国防教育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使青年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增强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如把国防教育与各种节日、纪念日、双拥共建的庆祝活动结合起来,开展主题教育;定期邀请军事专家、学者或高级将领,为青年大学生进行国防知识讲座,或选择当前国际、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突出事件或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举办国防形势报告会,开展国防形势教育;举办国防知识竞赛、演讲赛和征文活动等;利用国防日和国防教育周,让大学生进军营,了解部队生活,培养国防观念;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定向越野、射击等国防体育活动;利用宣传橱窗搞好国防法规、国防知识、现代武器装备和大学生军训情况的宣传,把国防法制教育融入国防教育之中,突出抓好《国防法》、《兵役法》、《军事设施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增强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

(四)利用国防教育资源,开展国防教育实践活动

国防教育基地具有现实感强、冲击力大等特点,是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应组织大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宫等。还可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由部队派出军官和军事训练员,把军营文化引入校园,以军人的高尚风范和品格,吸引、教育和影响大学生。通过组织国防知识竞赛、举办国防教育展览、开展国防教育征文活动、建立校园国防教育网站、举办国防教育讲座等,从不同侧面向大学生灌输国防知识,宣扬英雄人物,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充分利用国防文艺占领学生文化娱乐阵地,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观看国防题材的电影、戏剧等,使大学生的思想情操在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民族自尊自强精神的陶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拓展国防教育空间,进一步扩大国防教育的信息量,使大学生从丰富的国防教育资源中,了解更多的国防信息、知识和技能。

高校国防教育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革命英雄主义思想,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热情,提高集体主义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可以促进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熟悉战争谋略,学习领导方法和艺术,并能从战略高度去观察、分析、设计和处理问题,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使大学生的智力不断向高层次发展。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进一步锻炼和巩固。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能培养大学生不怕苦累,勇于拼搏、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良好心理品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作风养成。通过军事化集中管理,使大学生养成正规、严格、慎独、科学的生活习惯;通过军事队列训练,培养大学生雷厉风行、整齐划一的作风和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意识;通过军事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加强组织性纪律性;通过在班、排、连的集体形式的国防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总之,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实现中国人才培养战略目标,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而且是建立强大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国防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傅景云.国防教育概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5-7.

[2]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4-5.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张万年.当代世界军事与中国国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

[5]杨邵愈.高校国防教育与人才培养[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

[6]罗新立,丁飞.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内容及其素质教育功能[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10-13.

国防教育质量篇9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类自国家起源以来,有国就有防,无防国不立,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产物,它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生死存亡和荣辱兴衰。高校国防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在整个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属于基本素质教育的范畴,不仅具有“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重要功能,而且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但要有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本领,而且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强烈的国防安全意识,而这种精神和意识的培养,既是国防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赋予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任务。

二、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肌肉活动,它已经成了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既是锻炼又是娱乐,既是运动又是教育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体育文化是在增加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及规范体育活动的各种思想、物质、伦理道德、审美观念,还包括为达成目标的各种改革举措以及相应的成果。”

高等学校不仅是一个教育环境,而且是一个文化环境。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体育文化活动表现得最为突出和明显,它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体育文化是指一所大学在体育活动方面养成的带有普遍性、相对稳定的一种集体体育文化活动,是一种洋溢着浓郁体育特色气息的氛围和环境,它以整个校园为空间,以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为主体,以运动为手段,以各种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是独具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倡导积极、健康的文明行为,激发大学生拼搏进取、努力向上的竞争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是反映校园精神和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三、高校体育文化的国防教育功能

1、高校体育文化塑造大学生的优良品质

国防教育坚持全民参与,提高全民的优良品质应该放在首位。体育锻炼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勇敢、顽强、机智、灵活、果敢和百折不挠的意志与精神。这些品质对于国防教育来说,尤为重要。体育锻炼是人们征服自然,战胜和超越自我的过程,通过对躯体的摔打,意志得以磨练,精神得以净化,境界得以升华。这对其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艰苦的战斗环境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军事训练有句俗话:“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战争是对人的体力、智力、意志力等方面的综合考验,体育锻炼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使在信息化条件下,军人的大无畏精神仍然是打击一切外敌的首要条件。

2、高校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国防意识提高

国防意识是一种自觉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群体意识,是民族精神最重要的体现。全民国防意识的增强是建设强大国防必不可少的一环。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有赖于群体的共建,同时又反馈作用于每个个体,使个体把这种集体的行为风尚内化为自我要求。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课外体育锻炼,以及参加小型体育比赛等,学生的体育行为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自己所在班级、寝室、自由组合运动队的得失和荣誉,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可以教育、感染、培养学生爱集体、关心集体、服从集体、维护集体的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这种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会潜移默化地升华为国家利益观和民族精神,对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增强具有显著作用。

3、高校体育文化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国无防不稳,民无防不安。国防后备力量直接关系到国防的强大和国家的安全。在现代化战争中,后备力量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战略作用。高校是青年人最集中的地方,青年人朝气蓬勃,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青年人都是自然的接班人。为了强化大学生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依靠短暂的军事技能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长期的国防意识、国防观念教育。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部分,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最积极主动的。多次指示:“战士的身体要很好,体力要好”,作为强大国防后备力量的当代大学生,其身体素质对于国防建设致关重要,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巩固和加强军事技能训练对大学生的体质锻炼,促进大学生体质进一步增强,而且能够长期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爱国奉献、勇于牺牲,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高校实行选项体育课制度后增设的一些新兴国防体育项目还能够培养现代战争中的实用军事技术。在欧洲的瑞典,由于国家实施了完善的国防体育活动,使得瑞典国民在军事体育方面训练有素。通过普及国防体育教育,瑞典国民的军事素养长期稳居欧洲之首,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后备役人才。国防体育的广泛开展,不仅可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振兴科技,而且能为国家培养大量现代化国防后备力量和军事技术人员。因此,发展高校体育文化能够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

四、结束语

高校体育文化具有教育、凝聚、规范、激励等功能,可以在更大的领域里为国防教育提供观念、价值、精神表现的形式与载体。以高校体育文化为切入点,在营造高校体育文化氛围,引导体育行为,弘扬体育精神的过程中贯穿国防教育工作,是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发挥国防教育功能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 廖大干.高校国防教育内容的拓展与形式的创新[J],盐城工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92-94.

[2] 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孙金波,周新.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作用与建设[J],滨州 学院学报,2007(2):72-74.

[4] 秦长辉.再探体育与军事、国防教育的关系[J],南京体育学 院学报,2003(6):56-57.

国防教育质量篇10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类自国家起源以来,有国就有防,无防国不立,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产物,它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生死存亡和荣辱兴衰。高校国防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在整个高等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属于基本素质教育的范畴,不仅具有“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重要功能,而且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但要有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本领,而且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强烈的国防安全意识,而这种精神和意识的培养,既是国防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赋予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任务。

二、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肌肉活动,它已经成了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既是锻炼又是娱乐,既是运动又是教育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体育文化是在增加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及规范体育活动的各种思想、物质、伦理道德、审美观念,还包括为达成目标的各种改革举措以及相应的成果。”

高等学校不仅是一个教育环境,而且是一个文化环境。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体育文化活动表现得最为突出和明显,它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体育文化是指一所大学在体育活动方面养成的带有普遍性、相对稳定的一种集体体育文化活动,是一种洋溢着浓郁体育特色气息的氛围和环境,它以整个校园为空间,以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为主体,以运动为手段,以各种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是独具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倡导积极、健康的文明行为,激发大学生拼搏进取、努力向上的竞争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是反映校园精神和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三、高校体育文化的国防教育功能

1、高校体育文化塑造大学生的优良品质

国防教育坚持全民参与,提高全民的优良品质应该放在首位。体育锻炼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勇敢、顽强、机智、灵活、果敢和百折不挠的意志与精神。这些品质对于国防教育来说,尤为重要。体育锻炼是人们征服自然,战胜和超越自我的过程,通过对躯体的摔打,意志得以磨练,精神得以净化,境界得以升华。这对其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艰苦的战斗环境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军事训练有句俗话:“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战争是对人的体力、智力、意志力等方面的综合考验,体育锻炼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使在信息化条件下,军人的大无畏精神仍然是打击一切外敌的首要条件。

2、高校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国防意识提高

国防意识是一种自觉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群体意识,是民族精神最重要的体现。全民国防意识的增强是建设强大国防必不可少的一环。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有赖于群体的共建,同时又反馈作用于每个个体,使个体把这种集体的行为风尚内化为自我要求。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课外体育锻炼,以及参加小型体育比赛等,学生的体育行为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自己所在班级、寝室、自由组合运动队的得失和荣誉,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可以教育、感染、培养学生爱集体、关心集体、服从集体、维护集体的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这种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会潜移默化地升华为国家利益观和民族精神,对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增强具有显著作用。

3、高校体育文化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国无防不稳,民无防不安。国防后备力量直接关系到国防的强大和国家的安全。在现代化战争中,后备力量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战略作用。高校是青年人最集中的地方,青年人朝气蓬勃,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青年人都是自然的接班人。为了强化大学生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依靠短暂的军事技能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长期的国防意识、国防观念教育。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部分,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最积极主动的。毛泽东多次指示:“战士的身体要很好,体力要好”,作为强大国防后备力量的当代大学生,其身体素质对于国防建设致关重要,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巩固和加强军事技能训练对大学生的体质锻炼,促进大学生体质进一步增强,而且能够长期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爱国奉献、勇于牺牲,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高校实行选项体育课制度后增设的一些新兴国防体育项目还能够培养现代战争中的实用军事技术。在欧洲的瑞典,由于国家实施了完善的国防体育活动,使得瑞典国民在军事体育方面训练有素。通过普及国防体育教育,瑞典国民的军事素养长期稳居欧洲之首,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后备役人才。国防体育的广泛开展,不仅可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振兴科技,而且能为国家培养大量现代化国防后备力量和军事技术人员。因此,发展高校体育文化能够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

四、结束语

高校体育文化具有教育、凝聚、规范、激励等功能,可以在更大的领域里为国防教育提供观念、价值、精神表现的形式与载体。以高校体育文化为切入点,在营造高校体育文化氛围,引导体育行为,弘扬体育精神的过程中贯穿国防教育工作,是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发挥国防教育功能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 廖大干.高校国防教育内容的拓展与形式的创新[J],盐城工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92-94.

[2] 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国防教育质量篇11

我们认识到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不断增强国防意识,应该做到把分析国际形势和我国周边的安全环境同国防素质教育的实践结合起来,以求充分认识到依法普及和加强国防素质教育,对维护国家和安全,促进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而使贯彻执行国防素质教育成为全体高校大学生的共同责任,成为每一个高校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如何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成为高校管理者、辅导员们深思的问题,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加强大学生国防意识、国防知识教育

高校大学生学习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对国防力量的加强,但是仅仅学习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学习知识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国防意识,这就涉及到了国防教育。通过“中国国防”教育,使我们的年轻一代了解我国国防历史和现代化国防建设的现状,增强国防观念。

国防教育是对全体公民进行的一项基本教育,涉及到各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范围非常广泛。国防建设的整体性决定国防教育内容,现代国防不仅仅是指军队建设和武器装备以及战场和战略要地的建设,而是同国家的经济实力、政治状况、民族心理、文化水平和人口素质等因素息息相关。

我们要从新生入校开始不断加强国防教育,要使我们的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与国防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作为当代高校大学生在国防上有着不可推卸的义务。权利和义务从来相辅相成,准备战争就是高校大学生的国防义务,而享受有着强大国防力量保卫的经济建设成果则是高校大学生的权利。事实上,国防现代化是国民经济安全稳定发展的前提,失去了国防现代化,工业、农业、科技现代化是不协调的,是随时都有可能被别人剥夺的。因而,加强已经被淡化的国防素质教育就成为了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加强国防教育,先要使学生对国情有所认识,我们可以和学生进行交流,畅谈二十一世纪国家之间的较量。通过引导、教育,使大学生意识到国家之间的较量是以综合国力为基础,以经济实力为先导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国家竞争白热化的时候,极端的较量形式就会出现,这个极端的较量形式就是战争!当今的中国,安全隐患不可谓不多。南沙群岛被东南亚小国强占,尚未解决,中日东海问题和争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西方超级大国在前苏联已经解体俄罗斯日渐衰微的情况下,把中国看成是其二十一世纪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提出“中国”,开始以各种手段遏制中国的发展。可以说,现在我国的国防形式不容乐观,表面上的歌舞升平实际掩藏着波涛汹涌。2008年3月14日拉萨的事件、2009年7月5日,乌鲁木齐发生的暴力事件,笔者所在的学校第一时间采取措施,保护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结合时政对学生进行教育及正面引导,使学生国防意识通过现实事件得以加强。

因此,在当代大学生中加强国防教育是促进他们学习和掌握国防知识的动力,反过来,国防教育又可以促进国防意识和国防精神的强化和巩固。国防知识是公民为了履行国防义务所应当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常识。只有熟悉掌握一定的国防知识,才能进一步强化国防观念,自觉履行国防义务,担负起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

二、加强大学生们国防军事教育

军事思想教育,是我们的年经一代了解古今中外各种军事思想的内容、形式与发展过程,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军训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国家大计。

作为未来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的高校大学生应该为国防做点什么?很明显,中国有一支相对强大的军队,暂时还用不着高校大学生去扛枪。但高校大学生却并不是没有事情可做,而且他们该做的事情还很重要。一个国家,知识分子是国防力量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战争年代,今天的高校大学生也许就是明天的高技术兵种的优秀战士。随着时代的前进,今天的战争已经是科技和知识的较量,最终体现为人才的较量,而高校大学生就是高技术人才队伍的主体。高校大学生进校进行的军训就是一种对国防力量的加强。

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军训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着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军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基本的军事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学习到人民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爱国奉献、勇于牺牲,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优良传统。这些都十分有利于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有利于学生学习军事高科技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开阔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活跃思维方式;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有利于学生组织性、纪律性的提高和身体素质的增强,从而为将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军训,是我国提高全民国防意识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环节。当今世界还不太平,战争的硝烟远未散尽,民族、宗教、领土争端从未停歇,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势力依然威胁着我国的安全。国家的安危,与每个公民的爱国热情、国防观念和献身精神密不可分。在高等学校开展学生军事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国防观念,而且可以带动家庭和社会,提高全民国防意识。高科技战争需要大批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并能运用现代化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后备力量,学生军训工作也是为国防建设培养人才、为军队培养预备役军官和储备高素质后备兵员的战略举措。

以学生军事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国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对青年学生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规范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继续搞好军训工作并使之制度化。”

如在新生的军训中,笔者所在学院要求严格,以使学生的国防意识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把他们培养和造就成有理想、有文化、讲道德、守纪律的当代大学生,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储备后备力量。学校组织军训等活动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要丰富内容,延长时间,避免流于形式。除此之外,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院定期组织参观军营、感受军队等活动,营造一种拥军氛围;班主任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加强对军队的关注和军事发展的了解,树立国防和军队思想;任课教师结合各自所教课程,把爱国主义和军队建设等内容渗透进去,培养学生拥军、爱军、参军的意识。

三、开设必要的思想政治课程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要进一步发挥学生工作队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力军作用,抓好《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形势与政策》、《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教程》、《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军事教育》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进一步革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做到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提高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国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专项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渗透力。要充分利用各个环节和契机,开展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切实搞好校风校纪教育、入学教育、成才教育、公德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等各项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2008年对中国是具有挑战性的一年,雪灾、、对奥运圣火的干扰、胡主席的暖春之旅、汶川地震、奥运圣火的传递、奥运会召开,中法关系的变化,笔者所在的学院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力求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应该做到把分析国际形势和我国周边的安全环境同国防素质教育的丰富实践结合起来,以求充分认识到依法普及和加强国防素质教育,对维护国家和安全,促进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而使贯彻执行国防素质教育成为全体高校大学生的共同责任,成为每一个高校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

[2]《高校军事理论教程》,海交大出版社.

[3]《国防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

[4]《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6]张金学. 高校国防教育中信息战教育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7]刘浩波.高校国防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中南大学, 2006年.

国防教育质量篇12

中国近代史告诉我们,国无防不固,国无防不安。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切实提高全体国民国防意识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民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高校国防教育是我国开展国防教育的重点。根据国家的相关要求,很多高校都相继开设了国防教育课,但很多大学生对当今世界形势、国家安全形势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许多高校无法提高学生的国防技能,高校在开展国防教育方面还面临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因此找准当前高校国防教育领域存在的新问题并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提高高校国防教育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培育学生现代国防观念,维护国家安全

国防观念是公民对国防客观现象的反映,是对国家防务问题的根本思想认识[1]。国防教育是高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国家安全观、树立现代国防观念的重要途径。在科技飞速发展、形势风云巨变、我国改革时值攻坚阶段、很多大学生对当今世界形势、国家安全形势了解非常有限的今天,切实加强高校国防教育,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国内国际形势,逐步树立现代国防观念,进而形成正确国防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国防意义。

2.有利于培养国防后备人才,服务国家军队建设

我国国防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坚持走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道路[2]。大学生是一个智商高、学历高、思维灵活、善于创新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一个爱国心强、报国志大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一个巨大的国防建设后备力量库,因此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提高大学生国防素质是高技术军事人才储备的前提,是提升军人整体素质,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重要保障。

随着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实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参军或服兵役,服务国家军队建设,这对增强国家优秀军队人才储备将起到了良好的补充作用。但大学生对军队从高校征兵的意义认识不够,参军大多是大学生心血来潮,具有很强的盲目性。大学生对服务军队建设的义务了解不够,参军大多是为就业、享受优惠政策或做跳板,具有很强功利性。因此加强高校国防教育,加深大学生对军人使命的理解,提高大学生服务军队建设、服务国防建设的责任意识,对切实加强国防建设,建设强有力的国防,全面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实现祖国统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长远意义。

3.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国家和民族兴盛与发展的基本条件。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爱国主义信念,增强国家和民族使命感,强化集体主义和为民族利益而自觉斗争的精神,激发并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设强有力的国防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

二、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1985年高校开展学生军训工作试点以来,各高校国防教育在增强学生国防意识、提高学生军事技能、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军队输送优秀人才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与我国现在的综合国力还不匹配,国防教育仍存在各级领导重视不够、对相关政策法规落实不够、大学生国防意识较弱等问题。国防教育在省际之间、校际之间发展还很不平衡,做好高校的国防教育工作,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对国防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新生军训作为对国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领导认识普遍不足,对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普遍不够。高校只是将国防教育作为新生军训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把军训放在应有的位置。国防教育的社会环境方面,由政府牵头组织开展的国防教育活动较少,学生在校外接受国防教育的机会较少,学生国防概念缺失、国防意识淡薄现象突出。大学新生都一致认为学好专业知识,练就专业本领对自己成才就业很重要,而国防教育知识与自己前途关系不大,因此在上国防教育课时一开始感到好奇,随后就把军事理论课当成军训期间休息、身心调整课、玩的课。

2.体制不顺,管理混乱

课程建设是加强国防教育的关键,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加强课程建设的前提。目前高校国防教育机构挂靠武装部(保卫处)、学生(工)处、社科部的多,独立设置的少,国防教育机构在高校存在设置混乱、归属不一、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松散的组织弱化了对国防教育学科的领导和管理,影响了国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师不足,素质不高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是搞好教学的关键,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整体素质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着国防教育教学的质量。高校国防教育教师总体数量不足,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等兼职教师较多,科班出身教师缺乏,专兼结构失衡现象十分突出。上课教师专业技能不足教学要求,教师整体素质不高。虽有少数高校引进一些高层次专业军事理论课教师,但引进人才才能得不到很好发挥,军事理论课质量难有保障。由于国防教育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师教学积极性普遍不高。

4.经费不足,政策缺位

国防教育质量篇13

国防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又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因此,理论是先导,理论要先行。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研究高校国防教育的理论及其体系。所谓的国防教育理论是国防教育的先导,就是引导、指导高校国防教育的实践。作为先导的国防教育理论其作用在于:不仅让人“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理论为先导就是告诉人们作包括国防教育在内的任何事情时,首先要知道为什么,懂得怎么做,减少盲目性,随意性。国防教育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从理论上认清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才能引导他们树立牢固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从而在思想上、行动上投身到国防建设事业中去。国防教育理论主要包括国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国防教育的体系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方针和原则;国防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党和国家的国防政策、国防战略;此外,还包括战争理论、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等与国防教育相关的理论。这些理论的形成和不断完善,成为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行动指南。高校国防教育的实践同样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但如何从高校的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并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摆在我们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由此可见,越是和平时期,越要重视和加强国防教育,越要重视和加强国防教育理论研究,越要重视和加强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学科建设,为高等学校乃至全社会开展国防教育提供理论指导,这是历史经验和科学结论。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中之重,居于核心和龙头地位,是高等学校的立足之本,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是一项关系学校发展的综合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基础性工程,是高校当前和未来改革的主攻方向。高等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科建设。学科是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教学研究机构的细胞和基础,是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文化的结合点,学科又是凝聚人才和教学实验的基地,学科水平是衡量学校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就是要建设一流的学科,学科建设的状况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加强学科建设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学校教育的共识和发展趋势,特别是建设一流学科,已成为大多数高等学校的办学宗旨。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所辖的所有分支学科。所谓的学科是人们对物质世界、精神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集合”,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根据这一定义,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有其自已独特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构成独立的知识体系。因而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构成了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国防教育,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通过广泛深入的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增强当代大学的国家安全意识,把维护国家和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除了要有针对性外,这一学科的特点还要有超前性,要规范化、科学化,才能达到国防教育的有效性,达到国防教育的预期效果。由此可见,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才是强国之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是要建设一流的学科,建设一流的学科,必定要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要有一流的学科来培养。高等学校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各类人才的主阵地,正如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他还强调,“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人才培养成功与否,教师队伍的能力与水平至关重要。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首先要有一支理论功底雄厚、实践经验丰富,既懂文、又懂武,学术水平高、在国内影响大的学科带头人;同时,每个学科方向中,还要有国防教育学术功底比较扎实的、宽阔的国际视眼,富有为国防奉献和各方面的协作能力,尤其是学术方面的协调能力的学科骨干,学科骨干下面还要有一定数量的职务、学历、专业、年龄等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要有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来支撑,这些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是学科队伍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没有学科带头人,学科发展就难以为继,而只有带头人没有学术队伍,学科带头人也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学科带头人具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学术视野以及丰富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经验,善于把握学术前沿。并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凝聚力,它将带领学术团队始终走在本学科建设的最前列,从而推进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学术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是其一。其二,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通过理论研究、学术交流、教材编写、申报课题、教学实践、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学习进修、学科管理、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活动过程来不断完善这门学科建设同时,又培养和提高了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理论素养。可见,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本学科建设的基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教师可以说是高等学校的核心,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学术和素养、精神和状态在根本上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术研究的水平和社会服务的贡献,教师队伍的水平直接反映、代表和决定了学校的水平。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成为高等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p#分页标题#e#

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正确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光辉思想的指引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建国六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其它学科建设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国防教育是国防领域里的教育现像,它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而且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组织纪律性、身心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培养国防后备人才,促进国防现代化,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国防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对在校大学生的军训。1955年7月,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一次从法律上对学生军训作了规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在[1981]11号文件中,规定高等院校要把学生军事训练纳入教学计划,从此,部分高等院校又恢复了学生军训的工作。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新修订的《兵役法》,把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学生的军事训练单列一章,再一次从法律上对学生军训作了明确规定。200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以[2001]48号文件转发了《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要求从2001年起,逐步在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训工作,并积极创造条件在2005年前全面实施学生军训。同年11月,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在天津召开“全国学生军训工作会议”。

会议对全国学生军训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2001]48号文件下发和会议的召开,标志着自1985年开始,历经16年的学生军训“试点”工作的结束。同时也标志学生军训工作的全面实施,并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从而确立以军训为内容的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方向建设、学科基地建设、学科的学术成果建设、学科队伍建设和学科管理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学术研究成果是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支撑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因素。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科学研究。在任何一个学科发展中,如果缺少科研项目,缺少必要的科研经费,就难有高水平的学术成果的累积,其学科也缺少了显著的标志。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当然也不例外。建国六十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其一,出版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著作和教材。它们主要是:吴温暖的《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军事理论教程》、《中国军事思想教程》;张正明:《军事理论与技能教程》;郝翔的《国防教育概论》;李先德主编的《国防教育学概论》;陈云金和吴忠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教程》以及陈云金、沈有生编写的作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统编教材的《高校国防教育教程》;庄雷、任婉玲编写的《大学生国防教育》;许慧远、黄科著的《大学生国防知识与军事理论》;孟庆金、张利华的《新编高校国防教育教程》;唐和祥、王亦成的《大学生国防教育与军训教程》;成锡岗的《大学军事理论常识》;张进喜主编、陶劲松副主编的《中外国防教育比较》;葛芝金、程新章、吴勇刚编写的《国防教育概论》;杨润华、岑应奎主编的《高校国防教育》;徐则平著的《中国国防教育史》以及主编的《大学生军事理论与技能教程》;杨茂锐著的《中国国防法规研究》。等等。除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的这些成果以外,军队的高等院校在这些方面也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国防教育的学科建设作出了贡献。例如:国防大学军训办公室编写的、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防教育学》;杜景山等编著的,兵器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国防理论教育读本》;苑士军著的由出版社出版的《国防建设论纲》和《国防教育概论》;许江瑞、方宁合著的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防法概论》。等等。这些公开出版的著作和教材中,有的是填补了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空白。

例如:吴温暖的《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国防大学军训办公室编写的、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防教育学》、张进喜主编、陶劲松副主编的《中外国防教育比较》、徐则平著的《中国国防教育史》;有的作为一个省、市、区或若干高校的教学用书。例如:陈云金和吴忠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教程》以及陈云金、沈有生编写的作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统编教材的《高校国防教育教程》、郝翔的《国防教育概论》、李先德主编的《国防教育学概论》;徐则平等著的《中国国防教育史》;有的还作为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研究生的教材。例如:苑士军著的由出版社出版的《国防建设论纲》和《国防教育概论》、国防大学军训办公室编写的、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防教育学》、张进喜主编、陶劲松副主编的《中外国防教育比较》。等等。这些重要成果是研究者们长期艰辛研究的结果,倾吐了这些作者的心血汗水,为高等学校的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和推动高校的国防教育的开展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二,公开发表了一大批有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例如:吴温暖:《论高校国防教育的创生》、《大力加强高校的国防教育》;魏联:《高校国防教育的心理学视角》;张冬胜:《论高校国防教育应有的准确定位》;毛远芳:《关于人武院校开设国防教育专业的思考》;陈芳:《关于创立国防教育管理学学科的几点思考》;刘大维、汪强:《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胡春锡:《论高校国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徐福水:《国防教育:高校文化教育中独特的风景线》;杨继环、朱荣杰:《外国国防教育特点及其对我们的启示》;石潇纯、余文武、缪鑫平:《论高校国防教育的学科定位》;何庆文:《中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周大雄:《论高校国防教育的法制建设》;黄妍、李开阳:《论建国后高校国防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张志、辅金华、李卫:《高校国防教育在全民国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探析》;张平海、田中胜《滇南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策略—基于红河学院国防教育的研究》;学位论文《中美高校国防教育比较研究》;李冬华:《浅谈对提高高校国防教育实效性的几点认识》;潘奎:《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研究》;苑士军:《论国防教育的主体与对象》、《论国防教育的方针与原则》、《论国防教育的内容》、《论国防教育的师资》。在这些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对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及其学科建设进行了探讨,涉及到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定位、创生、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法制建设、心理学视角、高校国防教育新学科的创立、中外高校国防教育的比较以及地方高校和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开展国防教育的地位和特殊性等。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推动了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p#分页标题#e#

建立了一支热爱国防教育事业的教学队伍和科研队伍教师可以说是高等学校的核心,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学术和素养、精神和状态从根本上来说,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术研究的水平和社会服务的贡献,教师队伍的水平直接反映、代表和决定了学校的水平。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成为高等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高校国防教育教师是大学军事理论、军事技能、国防观念和爱国主义思想的传授者。高校国防教育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应具备的条件以外,还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热心国防教育事业、有基本的国防与军事知识或军事技能;二是要具有相应的学历和学位;三是具有较好的授课能力;四是要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要充分认识国防教育教师在培养国防后备人才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地位和作用,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国防教育师资的队伍,对于加强和完善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关系重大。建国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高校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较好地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的军训任务和其他国防教育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任务,为国防和军队培养造就了高素质的后备兵员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和值得探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高校国防教育学学科与高校其他学科相比,仍然不够成熟。一个重要的方面表现在学科的归属至今尚有争论。其争论的焦点:国防教育学科到底归属于军事学科或是教育学科?持归属军事学科的主要代表有:武炳等主编的《国防教育学》认为:“国防教育学,是研究国防领域里的教育现象,探索国防教育的本质,揭示国防教育客观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并用于指导国防教育实践的学科。”(见国防大学军训办公室编写的《国防教育学》,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页)从这一定义出发,该书认为,国防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包括:探索国防教育本质、揭示国防教育的基本规律、总结国防教育经验和对未来的国防教育作出科学的预测等四个方面。《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指出:军事科学体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军事和军事科学的发展而发展。新的军事专业不断出现,学科随之增加。军事科学同其他领域中一些学科的联系日益加强,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从而又逐渐形成一些新的边缘学科,如国防经济学、国防外交学、国防教育学、军事管理学、会学、军事人才学、军事伦理学、军事心理学等。可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把国防教育学归属于军事学的分支学科。持归属教育学科的主要代表有:厦门大学吴温暖教授等人。他们认为,“国防教育学宏观研究的对象本质属性是‘教育’的活动,国防教育学研究的问题从属于教育学研究的范畴,国防教育功能实现的途径是‘育人’,因此,国防教育学归属于教育学更加合理。”他们同时还认为,“国防教育学与教育学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国防教育学归属教育学的学科门类,不仅有利于国防教育学学科的创建和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指导国防教育实践。”(见《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持这一观点的还有周善标和高水练先生,他们在《浅谈国防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一文中谈到,“国防教育学研究是教育现象,从属于教育学的范畴,但其同军事学科的关系还需要认真探讨。”他们把国防教育学的学科定位表述为:“和军事学高度相关的教育学分之学科”。(见《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国防教育学学科的归属和定位尚未确定,不能不说影响到高校国防教育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国防教育学学科体系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它是由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所决定的。从现在各普通高校已开设的国防教育课程来看,其学科体系正在探讨和形成过程之中,所以,尚未统一,且差别和分岐很大,可谓之五花八门。有的学校的国防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只开国防教育课程,或者说把国防教育当作国防教育学课程来开;甚至有的学校国防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也只开国防教育课程。我们知道国防教育与国防教育学虽然有联系,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不同的,是有区别的。有的用国防建设论纲代替国防教育学,从学科和专业要求来说,我们认为,应当开设国防教育学更为合适、更为科学。有的开设中国教育史,有的开设中国国防史,有的开设中国国防教育史;有的开设军事心理学、有的开设国防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有的开设中国国防法律法规,有的则开设军事法律法规;有的开设形式逻辑,有的开设军事逻辑;有的开设了国防动员学、国防教育管理学、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理论,而相当的学校没有开设这些课。之所以造成以上学科体系不统一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方面:一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范,从而形成各自为政的现有局面;二是学科建设尚未成熟,公开出版的相关教材有限,满足不了国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的需要,就干脆不开这门课;三是没有专业老师。由于国防教育专业的特殊性,一般的情况下,有普通高校学历尤其是高学历的老师缺乏军事背景,军事知识较为欠缺,而军队转业干部担任教师的,虽然军事素质比较高,但是他们又是缺学历、缺职称,没有专业老师,课也就无法开。四是有的学校领导对国防教育学科建设重视不够,投入的经费和研究力量不足。

学科内容构成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规范国防教育学科内容对于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从笔者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各地各院校开设的课程内容差别比较大。非国防教育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开设的两周的军训课和36个学时的理论课。有的个别院校甚至只象征性的搞军训,根本就不开军事理论课。多数院校虽然按要求开设了军事理论课,但却没有开设军事类选修课和辅修课,也就无法更新和补充国防教育的最新内容和最新信息。再从国防教育专业来看,我们以某院校国防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为例,其专业基础课主要有:教育学、管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教育行政学、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理论、军事高科技、军事思想、国防法律法规和国防动员学等。专业课主要有:国防教育学、中国国防教育史、国防教育管理学、国防教育法规、当代国外国防教育等。而西南某边疆省的人民武装学院国防教育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组织行为学、行政法、教学法、教育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应用文写作、社会学原理、公共政策概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国防历史、国防教育学、军事思想、国防动员学、新时期人民武装工作、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理论、军事学概论、军事技能、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等。根据这一现状,我们应该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国防教育法》和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颁布的《全民国防教育大纲》为依据,科学的规范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内容,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国防教育在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该学科的完善与发展。#p#分页标题#e#

国防教育学科队伍是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根本。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精、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国防教育学科队伍是搞好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然而,相关资料显示,国防教育学科队伍建设却不尽人意。一是编制尚未落实。全国157所试点高校中有教师编制的为109所,占试点高校总数的69.4%。二是机构不统一。目前我国高校绝大多数都已成立了相应的教学组织———军事教研室(占85.3%),其余院校的任务暂时由武装部或其他部门代管。三是学历和职称结构不合理。各校专职军事教师队伍现状除年龄结构比较年轻化(30-49岁的占61.4%)之外,学历结构中,大专学历占40.3%,特别令人不安的是有12.5%无学历,5.9%为高中毕业学历;从职称来看,问题更显突出,无职称者竟达46.5%(参见,王原凯:普通高等院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四是学科队伍的研究水平有待于提高。郑宏先生在《中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研究:回顾与前瞻》一文中谈到:“1979至2009年的相关论文分析显示,中国高校国防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防教育基础理论、国防教育与学生培养、国防教育学与改革创新、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国防学培养等方面,虽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研究视野不够开阔,理论分析缺乏深度,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参见,《高等教育》2011年第1期)。笔者认为,除上述之外,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研究的不够深、不够宽、不够细、也不系统,尤其是在整合资源,发挥群体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理论研究,做得远远不够。因此,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应当成为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重中之中。

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在我国高等学校学科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必须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国防建设的方针政策要求,以《国防教育法》为依据,努力地探索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整合资源、加强国防教育的师资力量,加强科学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体系。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必须以法律为依据。这是依法治国、依法施教、依法开展国防教育的客观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专门设置了学校国防教育一章,对包括高校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国防教育作了具体的规定,这就为我国高等学校开展国防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是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法律依据。第13条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第15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第16条规定,“学校应当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根据以上规定,我们不难看出,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必须认真的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保卫者和接班人。其工作的基本点就是要放在提高学生的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一中心点上。而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国防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有自己的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探索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应当把握以下原则:其一,它是一门独立学科,其它学科不能替代。要充分认识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在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其二,它是军事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从学科的称谓就不难看出。同时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的新兴学科。其三,它有自己的学科体系,至少应当包括:国防教育学概论、高校国防教育学概论、国防心理学、中国国防教育史、国防教育法规、国防教育管理学、当代国外国防教育概论等。其四、它有自己的学科范畴。例如:国防、国防教育、国防教育学、高校国防教育学、高校国防教育学科、高校国防教育学科规律、高校国防教育学科特征、高校国防教育学科体系、高校国防教育法制、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高校国防教育管理等等。其五,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例如:综合研究法。由于高校国防教育学科涉及到军事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哲学、法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才学、新闻学等学科,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它具有综合性特征。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