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物流的作用实用13篇

生产物流的作用
生产物流的作用篇1

工业机器人概述

工业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制造业重要的自动化装备,目前,机器人技术及其产品已成为柔性制造系统(FMS)、自动化工厂(FA)、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lMS)的自动化工具。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不仅可提高产能、保证质量,而且对保障人身安全、改善劳动环境、减轻劳动强度、节约原材料消耗,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工业机器人由主体、驱动系统和控制系统三个基本部分组成。主体即机座和执行机构,包括臂部、腕部和手部,有的机器人还有行走机构。大多数工业机器人有3-6个运动自由度,其中腕部通常有1-3个运动自由度;驱动系统包括动力装置和传动机构,用以使执行机构产生相应的动作;控制系统是按照输入的程序对驱动系统和执行机构发出指令信号,并进行控制。

工业机器人按臂部的运动形式分为四种。直角坐标型的臂部可沿三个直角坐标移动;圆柱坐标型的臂部可作升降、回转和伸缩动作;球坐标型的臂部能回转、俯仰和伸缩;关节型的臂部有多个转动关节。

按执行机构运动的控制机能,工业机器人又可分点位型和连续轨迹型。点位型只控制执行机构由一点到另一点的准确定位,适用于机床上下料、点焊和一般搬运、装卸等作业;连续轨迹型可控制执行机构按给定轨迹运动,适用于连续焊接和涂装等作业。

具有触觉、力觉或简单视觉的工业机器人能在较为复杂的环境下工作。如具有识别功能或更进一步增加自适应、自学习功能,即成为智能型工业机器人,它能按照人工给的“宏指令”自选或自编程序去适应环境,并自动完成更为复杂的工作。

机器人在成品件烟码拆垛作业中的应用

在卷烟厂生产物流系统中,成品自动化物流系统是基于对成品收集、分类、储存、分发、销货环节进行一体化自动控制和实现调度管控信息智能化的系统,能够不同程度地实现产品的自动分类、自动码垛、自动出入存、自动移盘库、响应订单组配货、自动发货装车和相对应的产品信息的精确统计追踪。入库的基本流程为:卷接包生产线一装封箱线一分拣及机器人件烟码垛系统一立体仓库;出库的基本流程为:立体仓库一机器人件烟折垛系统一分拣组配发货。

成品件烟的堆码垛型一般为24、28、30件/托盘,如图1所示。

1 堆垛应用

机器人的标准堆垛工位一般由2-3个输入线和2-3个堆垛工位组成。作业时,件烟竖立姿态输入,对于非顶层件烟,机器人手腕以顶吸(或底托叉)方式一次吸3件或者吸2件,按“3纵2横+2横3纵”方式组成首层,第二层反之,直至顶层;在顶层机器人单件作业,手腕旋转90。以平放躺方式放置顶层件烟。图2为机器人件烟堆码三维示意图。

2 拆垛应用

机器人的标准拆垛工位由2个拆垛工位和1个输出线(包括翻转机构)组成。对于平躺姿态的件烟,在拆垛时,机器人平行吸取件烟,直接放置到输出线上输出。对于竖直姿态的件烟。拆垛时,机器人平行吸取件烟,放置到输出线上的翻转机构上,由翻转机构依次将件烟翻倒输出。图3为机器人件烟拆码三维示意图。

机器人在卷烟辅料搭配作业中的应用

在卷烟辅料自动化物流系统中,需要将不同品种规格的辅料堆码到托盘上完成物料组盘,然后存入立库系统,再根据卷接机组的需要配送到机组站台。在辅料组盘过程中,由于辅料品种的多样性,一般均采用人工作业,但人工劳动强度大,现场管理凌乱,因此红河、合肥烟厂等采用了ABB机器人完成辅料自动堆码搭配作业。

由于辅料品种规格形状各异,要实现自动堆码作业有较大难度,为此采用一套带有视觉识别系统的移动式机器人进行辅料搭配堆码作业。

视觉识别移动式机器人系统是集机器人手臂图像识别系统、手臂吸夹具系统、手臂找定位传感控制系统、机器人数控穿梭行走系统以及计算决策上位机为一体的开放柔性自动化系统。系统视觉识别部分对静态(随机出现的物品被输送到指定的站台位置)或动态(随机出现的物品在输送链上移动不停留)的不同物品以及静态或动态的同一物品不同的放置面、放置方向可实现视觉识别定位。已被识别和定位的物品,由机器人根据已获得的物品类型、位置信息选择夹具抓取物品,再根据物品需放置的站台位置行走至该站台,完成对物品的拆垛、搬运或码垛等任务,最终实现物品的自动搭配装盘。

计算决策上位机传输辅料信息给机器人,并发出工作指令,机器人根据辅料配方指令,通过数控有轨车移动到各个物料站台,利用光学视觉系统识别各种辅料的形状和位置,然后机器人自动调换相应夹具,对辅料进行自动拣取、堆码、搭配。图4为带有轨道的移动式机器人。

机器人在烟包拆带开箱作业中的应用

烟叶原料的外包装主要有纸箱和木夹板两种形式,并附有包装尼龙带、钢带、薄膜等。在制丝线烟包作业环节中,对于纸箱烟包,一般采用人工剪包装带、拿出箱内垫纸,再由烟包开包机倒出烟包实现烟包开包;对于木夹板烟包,一般采用人工剪钢带、撕掉塑料薄膜,再通过旋转开包输送机配合取木夹板。采用机器人自动拆带开箱,一般配置专用夹具、辅具实现全自动的烟包开包,对于纸箱烟可实现自动剪包装带、取垫纸,完成纸箱与烟包的分离;对于木夹板烟包,可实现自动剪钢带、拆薄膜、去夹板,完成夹板与烟包的分离。在机器人自动开包系统中,配置相关辅助装置,可实现纸箱、木夹板自动折叠、钢带自动剪断等作业,整个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很高,充分体现了工业机器人对复杂轨迹运动的动态特性。图5为机器人自动开包系统配置方案。

机器人在烟丝箱码拆作业中的应用

生产物流的作用篇2

物流成本是指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物流成本从其所处的领域看,可分为流通企业物流成本和生产企业物流成本。领域不同,其物流成本的构成也不同。生产企业物流成本是指从生产企业内部原材料的采购、供应开始,经过生产制造中的半成品、产成品的仓储、搬运、装卸、包装、运输、物流信息流通以及在消费领域发生的验收、分类、仓储、保管、配送、废品回收等物流作业而发生的成本以及进行物流管理和因物流管理而引起的成本。

工业企业的主要目的是生产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以此换取企业的利润。为了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必须同时进行有关生产要素的购进、仓储、搬运以及产成品销售等。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大多体现在所生产的产品成本中,具有与产品成本不可分割的特性。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供应、仓储、搬运和销售环节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2) 生产材料的采购费用,如运杂费、保险费、采购人员的差旅费、合理损耗成本等i(3)产品的推销费,如广告宣传费:(4)仓库保管费。如仓库维护费、搬运费等;(5)有关设备、仓库的折旧费等;(6)物流信息费;(7)贷款利息;(8)回收废弃物发生的物流费等。

二、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成本没有独立的科目

物流成本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科目,而是与其他成本混同在一起计算的,致使有关物流成本的数据需从相关会计科目中抽离归纳,过程复杂且数据的时效滞后,因此很难对企业发生的物流成本做出准确、全面的计算与分析,不利于物流成本管理。

(二)现有的会计技术使物流成本的信息失真

企业的物流活动及其发生的物流费用大多是跨部门发生的,但是企业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是按部门对成本进行归集的,这种方法掩盖了企业的基本活动,忽视了影响成本的各项活动之间的联系,使成本管理只局限于部门这个层次,而不能深入到产生物流成本的物流作业层次上,不能体现不同产品线所耗物流成本的差异。不能对物流和供应链上的物流成本单独进行核算。此外,随着现代生产经营活动更加复杂、产品品种结构更加多样、产品生产工艺更加多变,过去费用较少的订货作业、物流信息系统的维护等与产量无关的物流费用大大增加,投入的资源也随着相应增加。而在企业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中,间接费用普遍采用与产量关联的分摊基础——直接工时、机器小时等,即所谓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这种分配方法只是把物流成本按数量基础平均分配给各产品,没有把各产品物流活动的差异考虑在内。由此导致传统方法提供的物流成本信息失真,许多物流活动产生的费用处于失控状态,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和物流服务水平的下降。

(三)尚未建立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统一标准

目前,我国在制度层面上尚未建立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统~标准,物流成本的概念、构成和计算口径也极其不统一。企业根据自己对物流成本的理解来进行计算和控制。导致相同行业或类似的企业之间的物流成本水平无法比较,这对于评估企业的物流绩效、促进企业的物流合理化是很不利的。我国物流成本核算的随意性加上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局限性必将导致物流成本核算结果的失真,不利于对企业的物流成本进行有效控制、管理,物流成本核算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寻找一种适合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改进

与物流企业相比较,由于工业企业内部的主要物流活动,如仓储和运输等,一直被作为销售和生产活动的附属业务。因而对物流成本的财务核算一直没有单独列出。而是散落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以及产品的制造成本中,从而对物流成本难以进行汇总计算,对物流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也难以实现。

物流运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耗费了各种不同分类标准下的物流作业,形成不同形态的物流成本。物流总成本是各种物流作业成本的控制界限的参照标准,而对各项物流作业成本进行控制又是控制总体物流成本的基础。因此,对物流成本的控制既要从整体上控制,使其在目标范围内,又要对各种形态的物流作业成本进行控制。

(一)物流成本的核算账户

物流成本的核算属于管理会计范畴,我们可以在不改变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的情况下,从管理会计的角度出发,另设一套企业物流成本的辅助账户。这些物流成本账户不纳入现行成本核算的账户体系,对现行成本核算具有辅助账户记录的性质。

(二)物流成本会计科目的设计

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的成本会计科目应根据物流成本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下的物流成本核算对象和物流成本归集与分配方式进行设置,并按企业核算要求和核算内容的详简分为总分类科目的设计和明细分类科目的设计。

依据以上原则,物流成本可以设计以下科目:

1 物流资源费用科目,用以核算企业中发生的与物流相关的各项资源费用。其总分类科目的名称为物流资源费用,明细分类科目按所耗的资源费用项目的名称来确定。例如,物流资源费用的明细分类科目为“人工费”。

2 物流作业成本科目,用以核算某项物流作业所消耗的物流资源费用。其总分类科目的名称为物流作业成本,明细分类科目依据企业所划分物流作业的具体名称进行设置。例如,物流作业成本的明细分类科目为“订单处理作业”。

3 产品物流作业成本科目,用以核算产品流经物流作业所消耗的物流资源费用。其总分类科目的名称为产品物流作业成本,明细分类科目根据流经作业的产品的具体名称进行设置。例如,产品物流作业成本的明细分类科目为“产品1”。

4 产品物流成本科目,用以核算企业一定期间流经全部物流作业的产品的物流成本,其总分类科目的名称为产品物流成本,明细分类科目为产品的具体名称。

(三)物流成本核算账户的设置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进行设置的,因此物流成本核算体系下账户的设置与分类应该与会计科目的设置与分类保持一致。物流成本总分类账户包括:物流资源费用账户、物流作业成本账户、产品物流作业成本账户、产品物流成本账户。明细分类账户依据物流成本会计科目的明细分类科目进行设置。

(四)物流成本核算流程的设计

具体来说,物流资源费用账户的借方记录企业物流活动消耗的资源实际数额,贷方记录转入物流作业成本账户的实际数额。由于期末按照一定期间物流作业消耗资源的情况将资源费用全额转入物流作业成本账户中,因此期末物流资源费用账户无余额。物流作业成本账户的借方记录实际转入物流作业成本的资源费用数额,贷方记录按照产品消耗物流作业的情况转入产品物流作业成本的资源费用数额,如果期末按照一定期间产品消耗物流作业的情况物流作业成本能够全额转入产品物流作业成本账户,则期末物流作业成本账户无余额。如果期末物流作业成本不能全部转入产品物流作业成本账户,则期末物流作业成本账户有余额。产品物流作业成本账户的借方记录产品的物流作业成本,贷方记录实际转入产品物流成本账户的成本数额。其中,在产品流经全部物流作业的周期跨越多个物流成本核算期的情况下,产品物流作业成本账户在该周期内的各月月末均有借方余额,反映产品的月物流作业成本,当该周期结束时,应将合计数全部转入产品物流成本账户。此时期末无余额。在产品流经全部物流作业的周期在一个物流成本核算期内的情况下,应将产品物流作业成本账户的合计数全部转入产品物流成本账户,期末无余额。产品物流成本账户的借方记录流经全部物流作业的产品的物流成本。

四、结语

从管理会计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的物流成本进行单独集中核算,这种方法虽然在常规成本核算之外对物流成本进行核算,但并不影响企业正常的财务核算,同时又充分利用了企业的财务和非财务数据,能使企业得到更为全面的成本信息。企业不仅能得到物流成本信息,而且所获得的物流成本信息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基本能满足企业进行物流成本管理和控制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四部委联合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生产物流的作用篇3

一、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应用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

早在1971年,美国的斯托布斯教授出版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对“作业”这一概念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并明确指出:成本计算的对象是作业,而不是完工产品。1984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罗宾・库珀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罗伯特・卡普兰两位教授在前人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有两个前提:产品消耗作业以及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根据这样的前提,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依据不同的成本动因分别设置作业成本库,再分别以各种产品所耗费的作业量分摊其在该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然后,分别汇总各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作业成本。可见作业成本法核算实际上就是,界定企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各个作业、确认企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资源并确认资源动因,将资源分配到作业并确认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的一种核算方法。其重要的特点在于它不是仅就成本论成本,它不仅能够提供相对精确的产品成本信息,而且能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动态反映。

二、农产品物流成本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分析

农产品物流成本居高的事实,农产品物流成本控制和管理的需要,决定了必须寻找一种成本核算方法,但是应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存在着很多缺陷,这样农产品物流作业成本核算法就应运而生。

1.农产品进行物流成本核算的迫切性

按照国家现行的会计制度,产品成本核算时,物流成本被分散到许多成本费用项目之中,从现行的账户和报表,很难看清或者几乎看不清农产品物流耗费的实际情况。农产品物流成本在核算内容上,仅将运输、仓储的费用列入农产品物流成本,把农产品物流成本和流通费用混淆。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物流费用,常常与生产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混在一起,因而容易被忽视,甚至未被列入成本核算范围。其结果导致物流成本的低估或模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不利于农产品物流成本的控制和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所以对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迫在眉睫。

2.传统成本核算法存在的缺陷不能满足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的需要

第一,传统的成本核算法造成了所谓的“物流费用冰山说”。一般情况下,农业企业会计科目中,只把支付给外部运输、仓库企业的费用列入成本,而农业企业很多情况下是利用自己的车辆运输、利用自己的库房保管货物和由自己的工人进行包装、装卸等,这些费用都没列入物流费用科目内,但是这些费用与物流费用大小直接相关。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会计方法在农产品物流成本的计算范围、计算对象、计算内容上都不完整、不全面。因此物流费用犹如一座海里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仅是冰山的一角。

第二,传统成本核算法不利于进行科学的物流控制。现代生产特点是生产经营活动复杂,产品品种结构多样,产品生产工艺多变,经常发生调整准备,使过去费用较少的订货作业、物料搬运、物流信息系统的维护等与产量无关的物流费用大大增加。在传统成本核算中,通常暗含着这样一个假定:产量成倍增加,投入的所有资源也随其成倍增加。基于这种假定,成本核算中普遍采用与产量关联的分摊基础――直接工时、机器小时、材料耗用额等等,这就是所谓的“数量基础成本核算”的由来。应用这种核算方法将会使许多物流活动产生的费用处于失控状态。

第三,传统成本核算法通常并不能提供足够的物流量度。①传统会计方法不能满足物流一体化的要求。物流活动及其发生的许多费用常常是跨部门发生的,而传统的会计是将各种物流活动费用与其他活动费用混在一起归集为诸如工资、租金、折旧等形态,这种归集方法不能确认运作的责任;②传统会计科目的费用分配率存在问题。将传统成本会计的各项费用剥离出物流费用,通常是按物流功能分离的,在分配物流成本中却存在许多问题,很难为个别活动所细分;③传统会计方法不能对物流和供应链改造工程活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

3.优化农产品物流价值链,提高农产品物流管理水平的需要

企业界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初始动因只是为了提高成本计算精度,但是后来发现作业成本法所提供的信息可被广泛地用于预算管理、生产管理、产品定价、新产品开发、顾客盈利能力分析等诸多方面,这使得作业成本法很快超越了成本计算本身。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提供的成本数据对农产品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价值链和作业链、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提供有用信息,促进了最大限度的节约。农产品物流作业成本法就会上升为以农产品价值链分析为基础的、服务于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作业成本管理。

4.农产品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加入WTO后,意味着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大门将逐步打开,农产品国内市场国际化和国际市场国内化己日趋成为现实。我国同世贸组织成员国之间达成的有关农产品协议和其他协议,主要涉及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等内容。我国必须履行加入WTO农业谈判中所承诺的义务,包括不再给予农产品出口补贴、取消非关税壁垒、降低关税等。《中美农业合作协议》中,我国承诺2004年前农产品平均进口关税税率降到17%。一些美国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平均关税降为14.5%,其中大豆关税税率仅为3%,肉类和水果关税税率为10%-12%。这样低水平的关税税率,必然促使我国加大进出口农产品物流体制的改革力度,以便与国际农产品物流接轨。事实是,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物流市场缺乏竞争力,尤其表现在农产品的成本和价格方面,其中农产品物流成本过高是原因之一。因此,可以说,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是我国农产品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而精确核算农产品物流成本是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管理和控制农产品物流成本的前提。

三、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分析

从成本观来看,农产品物流成本实际上就是农产品物流作业链各环节的所有成本之和,它包括产前物流成本、产中物流成本、产后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和废弃物流成本。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采用作业成本法具有一定的优点和适应性,这是因为农产品物流的运作符合作业成本法的特点,从而使得作业成本法应用到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具有了可行性。

1.与传统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具有更广泛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作业成本计算法应用于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作业成本法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导致的农产品物流成本信息失真问题,能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由于农产品物流环节多,并具有其他行业不具有的特殊性,其核算主体难以确定使得核算难度较大。农产品从生产、收购、流通加工、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到销售需要众多环节,在每一环中参与的个体众多,且具有组织规模小、层次低、离散性强、联合性差,组织化程度低等特点,这些都造成了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主体很难确定。由于作业成本法分配的基础不局限于传统会计的规定,而是集财务变量和非财务变量于一体,并特别强调后者,因而它更能适应农产品物流环境的变化,改变传统会计中标准成本背离实际成本的事实。(2)可以加强农产品物流成本控制。农产品本身没有统一的标准,其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更缺乏标准,农产品物流工具等也很难实现标准化。这样就使得农产品物流成本在核算上很难做到统一,其表现是核算单位无法统一,人工费用核算标准多样化,运输、装卸费核算具有模糊性。成本控制的前提是准确的成本核算,而由于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的困难就造成无法对农产品物流成本进行控制或很难控制。然而作业成本法在核算成本时可将作业区分为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的效率和效益,而不去考虑各个环节的标准化和统一问题,并突出强调事前、事中作业成本控制,把这一原则应用于农产品物流成本控制,可以克服上述问题,进而有效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3)有利于建立企业内部责任会计。农产品生产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差异,使得农产品物流范围极为宽广。此外,我国农产品生产除了农垦实现了企业化生产、物流量较大外,大多是由个体农户生产,每户承包土地不多,耕种或养殖物流量小,加上消费农产品的地点十分分散,经常需要经过多个储存点的多次装卸作业,使农产品物流具有明显的分散性。这样,就使得农业企业中内部责任会计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极为困难。由于作业成本法是按物流费用的发生情况划分责任中心,这不仅便于分清低效和浪费的原因,也易于确定责任人,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也有助于业绩的计量和考核。

2.与传统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可提供精确度更高的成本数据

农产品生产的分散性和季节性,农产品需求的普遍性和全年性,以及农产品具有的各种生物属性,使得对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储存、保鲜、加工等环节都有很高的技术要求,而且大部分农产品具有易腐性,所以农产品物流成本涉及的间接费用比例高,它远远超过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成本额。作业成本法最初就是根据高间接费用企业采用传统单一分配标准造成产品成本计算结果失真的情况下提出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把作业成本法应用到农产品物流核算中,与传统成本法相比可以提供精确度较高的成本数据,分配的标准也更客观。

3.与传统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更容易确定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主体

由于农产品物流环节多,并具有其他行业不具有的特殊性,其核算主体的难以确定性使得核算难度较大。农产品从生产、收购、流通加工、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到销售需要众多环节,在每一环中参与的个体众多,且具有组织规模小、层次低、离散性强、联合性差,组织化程度低等特点。这些都造成了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主体很难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应用作业成本法以活动为基准,进行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解决了主体确定难的问题。

4.与传统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更能反映农产品物流运动过程

新的物流观把农产品物流看作是起始于农产品供应,经过农业企业内部,最后为客户提品或服务的由此及彼、由内到外的作业链。农产品物流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作业链上的一环。比如可以把仓储分解为装卸、搬运、验收、加工、补货等。因此,可以按照农产品物流环节把农产品物流分解成各个作业,这为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应用作业成本法提供了可能,同时也更加清楚地反映了农产品物流的运动过程。

生产物流的作用篇4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216-02

一、传统物流成本核算管理概述

要科学地进行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前提条件应恰当地进行物流成本核算。为了在物流成本核算管理中引入作业成本法,首先应对物流成本涵义与核算程序简要分析。

1.物流成本的涵义与核算程序。任何物质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环节整个流转渠道必然伴随着一定物流活动。物流成本是指伴随着企业的物流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是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一般由三部分构成:(1)伴随着物资的物理性活动发生的费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需的设备、设施的费用;(2)还有物流信息的传送和处理活动发生的费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需的设备和设施的费用;(3)前述活动中进行综合管理的费用。物流成本的内涵是比较明确的,在核算实务中关键是如何将物流成本结果准确地计算出来。

在企业传统的成本核算中,要准确计算物流成本是很困难的。因为传统成本核算法只重视对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等直接成本的核算和控制。而对于物流费用,通常是在整个企业经营活动范围内采用一个费用分配率进行一次性分配,或者是先将物流费用按生产部门归集,然后再按一系列的部门分配率进行分配。至于各生产部门物流费用分配的标准,则根据各个生产部门的生产特点选取。一般分配标准选择人工工时、机器工时,或者原材料成本。

从上述分析可知,传统物流核算方法最显著的特点是,假设物流费用的发生完全与生产数量相联系,因而它把直接人工工时、机器小时、原材料成本或主要成本作为物流费用的分配标准。由此可见,传统的物流费用分配方法,满足的只是与生产数量有关物流费用的分配。

2.传统物流成本核算管理方法的缺陷。传统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在产品品种单一、间接费用比例较小的情况下,能提供较为准确的成本信息。但在产品技术含量增高,间接费用在成本费用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的状况下,使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已经不能恰当反映产品的消耗,甚至严重导致成本信息失真,误导企业的经营决策,其局限主要体现为:(1)核算管理不完整,产生物流费用“冰山效应”。在一般的企业财务利润表中,物流成本(费用)是通过销售费用揭示,只反映企业对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费或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物流费用。但现实中这些费用在整个物流费用所占比重并不大,犹如冰山一角。因为企业利用本企业的车辆运输、安排本企业职工保管货物和进行包装、装卸等费用都没列入物流费用科目内。因而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这些费用都属于物流成本范畴。(2)核算管理标准不统一,影响业绩评价。现行的会计准则中,并没有对物流成本核算的规范界定。企业要想获得物流成本的信息,通常都是根据各自对物流成本的理解和认识,进行统计和核算。由于每个企业的理解不同,认识不同,由此造成企业各行其是,企业间在物流成本方面缺乏可比性,无法得出产业平均成本值,因而无法真正衡量各企业相对的物流绩效。(3)核算管理对象不准确。现行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并未将物流成本作为核算对象,物流成本的各个项目分散于企业成本核算的不同会计账户中。如原材料的运输成本常常包含在货物的采购成本中;订单处理成本可能包含在销售费用之中;如果对物流成本进行单独核算,必须将物流成本从相应的生产成本和一般管理费用及销售费用中分离出来,而要在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中界定哪些属于物流成本,缺乏客观标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这必然导致物流成本核算不准确。(4)核算管理责任不模糊。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没有设立物流成本项目,一般所有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很难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物流成本费用作出恰当的计算与分析。物流部门无法掌握有关准确指标,这使得物流中过量服务与标准服务所发生的成本融合在一起,从而大大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的难度。

二、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管理中可行性阐释

1.作业成本法的涵义。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是在技术不断进步,在高新技术制造环境下传统的间接费用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的情况下产生的。ABC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产品或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的产品与作业、作业链与价值链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分析,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间接费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其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导致作业的产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ABC核算包括四大要素,即资源、作业、成本对象和成本动因。其中前三个要素是成本的承担者,成本动因则是导致生产中成本发生变化的因素,只要能导致成本发生变化,就是成本动因,成本动因必须能够量化。通过ABC的确认和计量,对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地动态反映,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可增值作业”及时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采用作业成本法分配物流费用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通过资源动因把有关生产或服务的资源归集到作业成本库中,形成作业成本;第二,通过作业动因把作业成本库中归集的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产品或服务)中去,最终得到产出成本。再与直接成本相加,可求得每个成本对象的全部成本。即:产品(服务)成本=直接成本+由作业成本库分配来的物流成本。

2.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管理应用可行性分析。ABC作为一种先进的思想方法在物流成本管理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将其引入物流成本核算管理是客观可行的,其主要理由如下:(1)物流过程的可分解性。尽管物流过程虽然复杂,但都可以分解为单独的活动(作业),比如企业物流通常包括包装、装卸、运输、配送、储存等环节,相应地物流成本就可以按这些作业过程进行成本计算。这也为企业实施作业管理提供了可能。(2)物流费用在产品成本所占比例日益增高。由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企业的物流费用在产成品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这些费用不能直接归入成本计算对象。作业成本法能较好地解决物流费用在成本核算中的难题。(3)物流服务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物流成本是在是面向客户服务过程中发生的,其大小具有以客户服务需求为基准的相对性特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每个客户的需求各不相同。作业成本法在产品(服务)品种多样,结构复杂,工艺多变,经常发生调整生产作业的情况下适用。(4)物流成本管理需要非财务方信息。物流服务针对的客户不同,可能导致物流成本管理需要不同。同时,不同产品物流成本产生的效益也不同,但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却无法反映针对不同客户提供物流服务产生的成本,而作业成本法正好适用于这种个性化生产(服务)要求强的情况。由于物流成本管理的要求与作业成本法的优点刚好相吻合,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物流成本管理,不但能相对准确地提供物流成本信息,同时也能提供管理所需要的非财务信息。

三、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管理中应用分析

从上述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管理应用的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具体应用方案。

1.确认企业物流活动中的作业。物流作业是企业将投入转变为产出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一个企业涉及的作业很多,必须严格区分哪些属于物流作业。通常按照物流功能可以将物流作业分为采购、运输、包装、装卸、存储、配送、信息处理等几类。在确认作业时,范围太大或太细都不利于作业成本核算与管理。除此之外,作业不一定与传统的职能部门一一对应,一项作业可能是跨部门完成的,有时一个部门可完成几项作业。因此,确认作业时需要整合分解。

2.确认企业物流活动中涉及的资源。资源是成本的源泉,一个企业的资源包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生产维持成本、间接制造费用以及生产过程以外的成本。资源成本信息主要来源是总分类账,它提醒诸如企业今年支付了多少工资,多少折旧以及应支付多少税金等信息。另外,资源的界定是在作业界定的基础上进行的,每项作业必涉及相关的资源,与作业无关的资源应从物流核算中剔除,而相关资源一定要包括完全。

当然每个企业具体情况不同,可能涉及资源有所差异,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确认。

3.确认资源动因,将资源归集于作业成本库。作业决定着资源的消耗量,这种关系称作资源动因。通常的资源动因包括人工小时数、使用次数、面积、距离、人数等。资源动因联系着资源和作业,它把总分类账上的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故在选择动因时一定要注意成本动因与实际分摊费用的相关程度,相关程度越高,则分配越准确。

4.对作业进行筛选,划分作业中心。一个物流企业作业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其经营的复杂程度与经营范围大小。在实际核算管理中,应注重作业筛选与整合的重要性原则和相关性原则。从成本管理角度,分析每项作业的重要性,以便评价其是否值得单独列示为一独立的作业中心。对于非重要作业,可与其他作业合并为一个作业中心。从成本动因角度,分析和确认作业的相关性,以便评价各项作业的成本性态是否同质,从而考虑其是否可能被合并为同一个作业中心。

5.确认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产品或服务)。作业动因是分配作业成本到成本对象的依据,反映了成本对象对作业消耗的逻辑关系,如装运作业的成本动因可以选择货物箱数,配送作业的成本动因可以是配送次数等。

6.计算成本对象的总成本。由作业中心分配到成本对象的间接费用,加上直接追溯到成本对象的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等直接成本,就可以得到成本对象的总成本,ABC核算管理物流成本逻辑关系见图1。

在采用ABC进行物流成本核算管理操作时,可以在突破现有会计核算体系的情况下,采用简捷方法,可将在众多会计账户中的与物流相关的支出,设置为二级或三级科目。例如,可以在“原材料”下设置“物流成本”、“物流管理费用”、“物流财务费用”等。还可在二级科目下设“销售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废弃物流回收成本”等三级科目进行归集。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物流成本从产品成本中剥离,有助于物流成本的核算管理与控制,提高物流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绩效。

参考文献:

1.郭春林.作业成本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探析[J].财会通讯.2008(12).

2.周秋风,李静.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

生产物流的作用篇5

生产服务型物流中心选择恰当的物流运作模式,有助于通过高效的物流及相关服务帮助生产企业降低生产运营成本,使生产企业能将经营的重心放在核心业务上,帮助生产企业提升价值链,优化业务流程,从而形成“产业支撑物流、物流推进产业”的双赢发展模式。

1 长沙西物流中心的物流服务对象

长沙西物流中心位于长常高速与西三环附近,依托良好的公路运输体系和长沙市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供制造型企业一体化物流服务,构筑服务长沙市河西先进制造业和商业物流系统,是集公路货运、集货配载、流通加工、仓储管理于一体的生产服务型物流中心。

长沙西物流中心的物流服务对象主要是生产制造企业,其依托的长沙市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了以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为代表的六大重点产业。同时形成了以、中冶长天、金杯电工、威胜集团、湘电水泵、安淳高新、金岭机床、长沙机床厂、有色重机;长城信息、Nokia、Motorola、Cisco、富士康、拓维信息、湘邮科技、三辰卡通;金瑞科技、科力远、杉杉新材、博云新材、远大住工;九芝堂、康尔佳、双鹤医药、三诺生物、隆平高科、光琇高新、大邦生物;科力远、红太阳光电、神州光电和潇湘神光、科霸动力电池;中联环卫机械、华时捷、力合、凯天环保、佳宇环保等企业为核心的各种企业群体。该开发区内的企业是长沙西物流中心的重要物流服务对象。

长沙西物流中心作为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要按照第三方物流中心的标准提供物流服务,要站在客户企业的角度,为客户企业设计、优化、实施其物流系统。因此,在研究物流中心的运作模式时,要在进行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相当于将客户企业的物流职能全部或部分承包下来。而按照供应链流程,可以把企业物流划分为三个主要环节:采购物流、生产物流与销售物流。

2 长沙西物流中心的物流服务模式

2.1 产品采购物流服务模式

生产制造企业为了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的质量,将企业的物流功能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长沙西物流中心向生产制造企业提供物料采购物流服务,即生产制造企业作为采购者,在原材料供应商那里完成采购活动后,由物流中心承担原材料、零部件的运输、库存管理、配送等一系列物流业务。生产制造企业可以直接就采购物流过程中的路径优化、时间窗口、配送频率、质量控制、供货保障等直接与物流中心进行共同改进,可以建立物流服务考核的KPI体系,对物流中心提供的采购物流服务进行绩效考核,以增强其对物流过程的控制能力和对物流成本的掌控能力。物流中心利用自身的物流理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服务网络,对生产制造企业的供应商零部件资源进行整合,同时还可以整合社会上的相关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物流规模优势,从而尽可能降低生产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提高物流中心自身的利润空间。

长沙市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产制造业具有专业化、高度化的特点,对物流环节要求高、难度大。虽然物流中心距离开发区近,但在为区内生产制造企业服务时,要熟悉和严格掌握各环节各种物资的特点和要求,确保根据生产制造企业物料供应的要求按时送达,有效保障生产制造企业的正常生产。

2.2 产品生产物流服务模式

由于涉及企业的核心商业机密,企业核心物流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组难度大等原因,物流中心深入客户的物料采购环节特别是生产环节物流运作难度较高。不过长沙西物流中心已经开始尝试将第三方物流服务深入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环节,以期开辟出一个更为广阔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市场,给客户提供更多附加值。

针对生产制造企业在生产物料的管理中容易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不具备设施完善的物料存储中心、没有完备的物料管理信息系统、库存的分类管理没有实施、没有同生产计划紧密结合的JIT生产线的物料供应线、缺乏专业而经验丰富的生产物流管理团,物流中心积极引进和培养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专业物流人才,积累供应链管理的实际操作经验,可为生产制造企业提供一整套基于供应链的生产物流解决方案,并与企业内部物流部门一起对生产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评价和监督控制,进而实现持续改进。物流中心的服务内容可以涵盖生产物流的模式设计和整个运作管理。

生产物流直接与生产挂钩,必须严格按照企业生产计划进行,根据生产计划计算出相应的物流量,再根据每天的生产数量由计算机系统对每种物料、零部件的具体要货量进行细分。物流中心按制造企业的生产计划与要货指令,制订计划,安排生产与送货,要与制造企业保持高度协调一致。一般来说,物流中心要协助生产企业作好物流管理工作,事先做好物料分类、物流量—物流种类分析、确定物料的走向等基础性工作。在物料流程中,综合考虑物流量的大小,规格、生产节拍、装卸方式、仓库以及工位存货空间大小,进而选择恰当的搬运设备和路线,以确保物流的有效衔接,使物料按照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有条理的进行下去,使生产制造企业能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尽可能实现物流运作过程的同步化。

2.3 产品销售物流服务模式

长沙西物流中心作为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向客户提品销售物流服务,即在生产制造企业得到订单进行制造加工形成产品后,再按照订单的要求,由物流中心完成销售物流活动。如果是国内销售的商品,物流中心要按照JIT工作方法,及时将产品从生产制造企业提取出来,完成产品的国内运输、仓储、库存管理和配送等活动,对于出口商品,还要完成国际运输、通关等活动。与此同时,物流中心还可为客户企业提供以下物流增值服务:第一,结算服务。在从事、配送产品的情况下,物流中心还可替生产制造企业向客户即收货人结算和收取货款等。 第二,需求预测服务。物流中心可负责根据物流中心产品进货、出货信息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产品进出库量,进而预测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为生产制造企业组织生产提供参考。 第三,物流系统设计咨询服务。物流中心可以充当生产制造企业的物流专家,参与生产制造企业的物流系统设计,通过高效的物流服务帮助生产制造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运营成本。第四,物流教育与培训服务。物流中心的运作需要生产制造企业的支持与理解,通过向其提供物流培训服务,可以提高生产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物流管理水平,培养其与物流经营管理者的认同感,双方更好地合作。

3 对生产服务型物流中心运作的启示

生产服务型物流中心主要服务于生产制造业物料供应与产品销售。现代生产企业已经从粗放型生产转向精益型生产,企业对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运作模式作为企业物流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物流一体化的整体运作效率和水平,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分析长沙西物流中心运作模式,有以下方面值得其他生产服务型物流中心借鉴。

3.1 合理选择物流中心运作模式

不管客户企业是将部分物流业务,如产品销售物流,还是将所有物流业务,如包括采购甚至生产物流在内全部外包给物流中心,物流中心都应依据客户企业以及自己的实际状况,合理选择运作模式,客户需求不一样,物流运作的具体过程也应相应调整,以提供个性化、差异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物流中心要尽量与客户企业建立发展第三方物流联盟,在一定地理区域或一定行业范围内实行物流联合,以弥补自己在物流区域、物流功能上的不足,形成高效运作体系,以满足客户企业的需要,适应物流发展的需求。

3.2 采取供应链管理降低成本

要以一体化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参与竞争。通过实现对顾客的快速反应,提高对顾客服务的水平。联系上下游企业,最好与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战略伙伴关系,信息共享,利益共享,以降低物流总成本或供应链成本,提高物流中心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3 建立以信息化运作为核心的物流信息系统

物流信息系统被誉为物流的中枢神经,在物流活动中,物流各环节的紧密衔接和协作配合,需要通过信息予以沟通。物流信息的任何延误或阻塞,都将造成物流的混乱局面。物流的信息化运作是各项物流功能得以实现的核心和关键。物流中心要集中把握和有效运用经营资源,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与处理,充分发挥物流信息在制订有关物流活动计划及组织实施物流过程中的调控作用。甚至将信息技术切入客户物流的业务流程,以实现对物流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组合与高效利用,使合作企业能够通过信息系统及时、准确地获取、查询、处理相关的物流信息,合理组织业务流程,确保货物安全、准时运达目的地,实现物流运作的可视化、快速化和系统化。加快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通过对交通流背景资料、物流枢纽、政府部门间等共用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及处理,为客户物流信息系统完成车辆调度、货物跟踪及运输计划制定等各类功能提供支持,以确保用最低的物流总成本实现物流中心对用户的服务承诺。

3.4 重视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增值服务的开拓与完善

物流中心要具备提供完善的、高度化、柔性化的物流服务能力,要重视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增值服务的开拓与完善。物流中心要树立物流发展的精品名牌意识,严格制定各项物流质量标准;要深入研究企业物流需求,不断设计、创新和提供有效的物流服务。主要把握3点:第一,必须依据客户企业的实际需要,设计和提供个性化物流服务;第二,必须关注市场需求变化,提供保障企业服务质量的服务措施;第三,必须深人了解客户企业的物流规律,建立完善的物流运作与管理服务体系。

3.5 加快引进和培养物流人才

在物流中心的运作与管理中,提高物流一体化程度,挖掘物流效率的潜力,关键也在于人才。物流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要求物流管理人员不但要熟悉整个生产工艺流程,而且要精通物流管理技术、掌握企业内物流以及整条供应链的管理等综合知识。物流中心加快引进和培养物流人才的同时,更应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人才,以便形成一支适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企业家队伍和物流经营骨干队伍。

参考文献:

生产物流的作用篇6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通过节约物资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生产成本的做法已转向非生产领域,特别是物流领域。物流被公认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迅速加大了对钢铁产品的需求,钢铁产能的提高为钢铁物流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钢铁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快现代钢铁物流的进程,逐步使钢铁企业物流趋于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的竞争,这是值得钢铁物流企业思索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的特点

生产物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在企业内部的实体流动。现代钢铁生产物流是指包括原材料、在制品、成品的企业内部衔接,在制品的存储与库存管理,以及生产安排及节奏的调整等活动。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物流流程繁杂。钢铁企业产品制造需要经过多分厂联合制造才能交货。因此其生产过程是多段生产、多段运输、多段存储,物流管理是分段式(分割式)的;而且从原料投入到最终产品产出,整个物流中多数工序同时兼有物理和化学变化,是高温、高能耗工艺过程,生产物流管理的复杂性很高。

生产过程中信息量大。钢铁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将矿石经过复杂工艺加工成钢材的过程,生产过程环节多、流程长,且伴随着原料、燃料、辅料的信息变化,及生产过程中各物流节点之间保持物流作业衔接的大量信息。因此生产过程中信息复杂。

钢铁生产所使用的都是大型生产和运输设备,且主要工艺路线和设备比较稳定,整个工艺流程有很强的连续性或分段连续性,上下环节关联性强,后道工序受前道工序的约束。各主要厂之间的生产-物流的密切联系,各种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库存量以及运输设备的停留时间等都对生产物流产生影响。

在制品的温度和生产时间在过程中的地位比较重要。如实施连铸坯热送热装工艺的目的是提高连铸坯入加热炉的温度,其考核指标为连铸坯入炉温度和热送热装率。另外,在制品的生产时间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应该实现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平行性、节奏性和比例性。

合理组织生产物流的基本要求

物流过程的连续性。物料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各道工序的流转要紧密衔接,连续不断的始终处于运动状态,能够顺畅、最快、最省地通过各个工序,直至成品。期间不出现物流堵塞现象而影响到整个生产的进行。

物流过程的单向性。即物料在生产过程中的流转要向一个方向流动,要避免迂回流动往返运输。单一方向的物流运输路线短,可减少运输工作量,节省运输费用。

物流过程的比例性。构成产品的零部件在生产中对各种物料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因而各种物料在数量上要有一定比例,这就形成了物流过程的比例性。它是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如果比例型遭到破坏,则生产过程必将出现瓶颈,瓶颈将制约整个生产系统的产出,破坏了物流过程的连续性。

物流过程的均衡性。均衡性是指产品从投料开始到完工能按计划均衡地进行,能够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完成大体相等的工作量。即在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能够按照计划有节奏地运行,保证按计划均衡完成生产任务。

物流过程的适应性。这要求生产过程应具有灵活多变的能力,使企业内部的生产能力同外部环境的变化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市场变化,具备从一种产品迅速转移为另一种产品的生产能力,以满足生产过程品种变化的需要。

钢铁企业物流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物流系统各要素分散且难以实现系统优化

我国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系统内部各要素没有实现集成,缺乏整体优化。绝大部分企业物流组织还处于物流功能整合的初级阶段。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系统要素分散在企业各个不同的部门和一系列零散的活动之中,企业内部参与物流活动的部门包括采购部门、生产管理部门等,各自负责一部分物流职能;企业内没有物流管理专门机构,物流业务人员分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物流合理化的计划、方案以及企业物流体制改善的任务都由生产、销售等部门的管理人员兼管。物流系统各要素间普遍存在着效益背反的现象,各物流要素分属于不同的部门, 如果各部门仅从各自利益出发进行优化决策,虽能实现局部目标最优,但对整个生产物流系统而言,很难实现系统整理效益的最大化,甚至会降低系统的效益很难进行要素整合,实现系统效益的最优。

(二)物流资源分散管理且物流节点间衔接不顺畅

由于钢铁企业仓储、运输对象的特殊性,在长期的生产运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铁路、公路、港口、仓库、起重设备等物流资源,但由于这些资源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难以形成合力。钢铁企业生产的物流网络节点多、流向复杂,整个钢铁生产过程可能要几个生产厂共同协调完成,由于钢铁生产的连续性、特殊性,因此物料流转过程之间的衔接较重要,这就要求物流节点之间的信息顺畅。目前虽已有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而大多数钢铁企业生产物流节点之间还没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无法实现充分即时的信息交流和分享。

在不断改建、扩建中无法完全遵循物流合理化的原则,导致设施布局上形成一定的缺陷,物流流量大,运输方式复杂,运输不合理现象较为严重。

生产物流管理涉及的部门、环节较多且各自为政,致使各部门连接处常常存在重复操作和多余环节,物流运作效率低,物流成本无法正确把握和控制。

(三)生产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短缺

物流人才是钢铁行业物流发展的关键,也是物流企业成长的保障。但我国钢铁企业和钢材流通领域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都还相当滞后。尤其是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人才更加匮乏,有些钢铁企业在生产部门中成立物流管理科,其成员仍由原生产部门的人员兼任,而钢铁企业生产特点决定了其生产过程具有很好的连续性,而物流管理工作却是由生产物流某一节点的生产管理人员担任,显然其很难胜任这项工作,其最终的管理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而专门针对钢铁行业物流人才的培养几乎凤毛麟角。另外由于国企内部机制不灵活,导致钢铁企业薪酬结构与外资、民营企业相比普遍缺乏竞争力,企业人才管理措施不多。

(四)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且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

目前公司已有一些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如销售管理、炉料管理、公司生产管理系统、一些工厂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些系统在相应的生产经营管理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着问题,他们是零散的、局部的信息管理系统。厂际间的通讯没有运行,现行的操作仍停留在半自动化的操作阶段。没有形成整个公司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同步的完整的生产经营信息系统。

(五)技术装备落后且作业效率低

钢铁物流装备较落后, 仓储设施70%是普通平房仓库, 旧有仓储设施,功能单一,设备陈旧,现代化立体自动化仓库设施较少, 仓储空间利用率不足。 物料出、入库机械化程度低, 人工搬运车及普通起重设备占到70%以上, 很多仍采取手工装卸,作业效率较低,作业质量不高,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产业运营的需要。另外很多企业运输、仓储手段单一, 车辆可承载的货物种类有限,同时信息系统落后, 企业内部运输规划不合理,交叉运输、迂回运输的现象普遍,同时货运车空载率较高,单位运输成本偏高, 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发展合理化物流的相应对策

(一)实现企业内物流一体化管理

一体化生产物流的基本含义是指不同职能部门之间或不同生产环节之间通过物流上的合作,建立起“外与市场接轨,内部高度集中”的物流管理模式,达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效果。一体化生产物流包括:纵向一体化生产物流和水平一体化生产物流。物流一体化是针对传统的物流分割式管理提出来的。

然而,物流各环节之间的效益背反,使得各部分优化的叠加有可能导致系统的劣化。为此,应将企业物流所有环节联系起来,将贯穿整个过程的物流看作一个整体;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而非部门的角度上,运用系统化的方法,寻找物流的合理化状态。这样做的结果消除了物料在各部门之间流动的障碍,加快了产品流动的速度,缩短了交货周期,减少了库存量,使得企业的整体物流成本降到最低;同时,从战略高度促成了物流部门与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的协调,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二)运用mrp和jit等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优化企业生产物流

mrp是通过产品结构文件(bom)、产品出产计划(mps)和库存状态文件输入到mrp系统中,mrp系统运行后,输出企业的主计划即车间生产计划和物料采购计划及辅助计划。mrp是以保证原料供应、市场需求的确定性、信息的灵敏性和企业资源的无限性为假设前提,以消除超量库存为目的。jit采用拉引式生产物流控制原理,在生产中由下一个工序决定上一个工序供应物料的品种、数量、到达时间和地点,以改变传统的生产计划(下一个工序被动的接受物料,由于物料的提前或延迟到达,造成库存的增加或生产中断)产生的损失,达到降低库存、消除废品、实现最大节约的目的。精益生产(lp)要求消灭残次品,实现零库存,是同原来的大批量生产相对的一种以尽善尽美为目标的生产方式。敏捷制造(am)则是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对多变的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的生产方式。这些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以系统的观点,从企业的全局出发,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为目标,对企业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

(三)采用先进物流设备及信息技术

对企业的物流设备进行更新改造。运用现代先进的物流设备及电子信息技术,实施快速高效灵敏准确的物流业务管理。采用先进的物流设备及edi、gps、eos、条码技术等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 使库存、装卸、运输、采购、配送、订货等各个环节都实现电子化;另外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 采用可视叉车、现代化立体自动仓库及箱式货柜和集装箱及特种运输车辆等先进的物流设备,从而提高钢铁企业生产物流运作的效率。

(四)培养引进高素质的物流人才

目前我国钢铁物流从业者大部分为基础性、事务型人员, 缺乏理论知识, 需要大批懂得专业知识、拥有业务技能并受过专业训练且对钢铁企业生产运作较为熟悉的物流管理人才。因此, 应搭建高等院校与钢铁企业合作的平台, 结合钢铁物流的实务, 理论联系实际, 以实践推动研究, 以研究指导实践, 达到产、学、研有机结合, 培养真正的钢铁物流人才。并大力引进国外钢铁企业先进的物流理论和操作方法,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生产物流的作用篇7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从而通过降低制造成本来增加利润的第一利润源和通过扩大销售额来增加利润的第二利润源可挖掘的潜力越来越小,物流成本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通过降低物流成本来增加企业利润已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

一、企业物流成本的涵义

根据2001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物流成本可定义为“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包装、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物流成本是完成诸种物流活动所需的全部费用。在《物流技术用语》一书中,对物流成本是这样解释的:用金额评价物流活动的实际情况为物流成本,物流成本的大小,取决于物流活动的范围和采用的评价方法。物流成本的范围是由三方面因素决定的:一是物流成本的计算范围,即物流的起止问题。物流的范围是相当大的,它包括:原材料物流;工厂内物流;从工厂到仓库、配送中心的物流;从配送中心到顾客的物流等部分;二是物流活动环节。运输、储存、包装和装卸搬运等诸种物流活动,以哪几种活动作为物流成本的计算对象问题。因为以所有的物流活动为对象与以其中的部分活动为对象计算出来的物流成本肯定是有差别的;三是费用性质。运输、保管费等企业外部支付的物流费,或人工费、折旧费等企业内部的费用,究竟其中的哪一部分列入物流成本中进行计算,将直接影响到物流成本的大小。

二、企业物流成本分类

(一)供应物流成本,是指将原材料、零部件和燃料送达到企业仓库为止的供应物流活动所发生的成本。包装材料等辅助材料的供应物流不仅是企业生产正常、高效进行的保证,而且还有着最低成本、最小消耗的作业目标,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对采购成本和原材料仓储成本的控制。

(二)生产物流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物流活动的成本。生产物流是与整个生产工艺过程相伴而生的,实际上已构成了生产工艺过程的一部分。过去,人们在研究生产活动时,主要注重单个的生产加工环节,实际上在一个生产周期中,物流活动所用的时间远多于实际加工的时间,相应的,这一阶段的物流成本对于产品生产成本做出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具有与产品成本的不可分割性。

(三)销售物流成本,是指从成品包装―入库―销售网点―客户,及其反向的退货物流活动过程所发生的成本。销售物流成本在销售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受服务水平影响甚大。这一阶段的物流活动是产品所有权转移的过程,也是物流区别于商流和资金流的重要依据。其中,仓储、运输和配送发挥的作用最为明显,而包装、装卸、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三个活动进行的。这是物流活动在销售阶段的一个显著特征。

三、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

成本核算对象指企业或成本管理部门为归集和分配各项成本费用而确定的、以一定时期和空间范围为条件而存在的成本核算实体。物流成本核算对象的选取,主要取决于物流活动范围、物流功能范围、物流成本费用范围与物流成本控制重点。成本核算对象需要三个构成要素:核算期间的确定、成本费用承担实体的确定和核算范围的确定。

(一)核算期间的确定。物流活动是持续不断进行的,必须截取其中的一段时间作为汇集物流经营费用,核算物流成本的时间范围。这个时间范围就是物流成本核算期间。物流成本核算期间可以以年、季、月为周期;也可以是经营周期,视具体情况而定。

(二)成本费用承担实体的确定。成本承担实体是发生并应合理承担各项成本费用的特定经营成果的体现形式。物流成本的承担实体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是有形的各种产品或无形的各种服务,如某一客户、某一作业或某一订单等。承担实体确定在作业成本法下将可得到多重数据。

(三)成本核算空间的确定。成本核算空间,是指成本费用发生并能组织企业成本核算的地点或区域(部门、单位、生产或劳务作业环节等)。如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空间可按全厂、车间、分厂、某工段或某生产步骤划分;服务性企业可按部门、分支机构或班组等单位来确定各成本核算空间。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空间的确定一般是指对物流活动范围、物流功能范围以及物流成本控制的重点进行的选取。

四、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企业物流成本

成本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是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想。作业是企业为提供一定量的产品或产品转移所消耗的人力、技术、原材料、方法和环境等集合体。物流作业可以看作是与生产数量相对独立的一系列作业的结果。这些作业消耗了资源,确定了作业成本,最终由产品或服务分担。因此,要反映产品真实的资源消耗,物流成本分配必须按照作业基础来归纳,物流管理者以此来鉴别导致成本发生的真正原因并予以正确的控制。

作业成本法核算的物流成本就是以作业成本计算为指导,将物流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更加准确地分配到物流作业、运作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中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

企业物流是由物资采购、包装、运输、储存、配送及与之相联系的物流信息等活动构成的。用作业成本法下的企业观来看,物流的每一项活动,是企业作业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物流成本则是物流作业链各环节所有成本之和。物流成本的发生是各项物流作业的结果,这些物流作业成本是把产品从生产地转移到消费地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相关成本。如果企业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物流成本的核算,物流成本则可按物流作业进行分类,然后把企业物流活动的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计入各项物流作业中进行计算,进而将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这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相比,使分配标准更加符合客观情况,大大提高了物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作者单位:河北衡丰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生产物流的作用篇8

随着产业布局不断调整,科学技术的进步,物流产业装备设施、生产效率以及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科技对物流产业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通过研究生产函数法来测算广义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学中,采用的是改进的C-D生产函数模型:Y=A(t)KαLβ,其中Y为产出量,A为技术;K为资本;L为劳动,α,β分别为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性。采用该函数模型,经济学研究意义在于:经济的增长量是由生产要素资金和劳动的投入量的增加以及科技进步产生的积极影响。因此这就得到物流科技进步对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科技进步使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推动我国技术革新和实现物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 科技进步对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

2.1 科技进步促使物流的需求不断上升

科技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各种电子设备、通信手段技术的提高,为买卖双方提供了更方便的联系,因此在现代社会中,科技进步使得交易更加快捷,提高了商品经济的流通速度,从而对物流的需求也在逐渐上升。经济发展大格局环境下,电子商务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之一,它对物流发展的需求体现在:电子商务中的信息可以直接通过网络通信传输商品,这就增加了物流配送的需求;另外电子商务对物流的需求间接促进经济在不断增长。

2.2 科技进步对物流组织形式产生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产领域在不断扩大,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在变化中无法预测买方市场,通过重视物流成本、客户服务以及产品分销管理来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在科技进步中对所有原材料与制成品存储和运输实施战略性管理方案,这就加强了物流组织形式。运用科技,将产品集中管理。

2.3 科技进步促使物流产业发展更加迅速

科技进步对物流最明显的作用表现在对其作业环境的影响,使得各类运输工具、搬卸搬运设施以及信息化技术得到优化,具体内容是:交通运输工具加快物流产业的发展。由于交通运输是物流运输的重要途径,它改变了物资的空间位置,但是在运输过程中,其运输时间、运输费用在整个物流过程中存在潜在因素。因此交通运输科技的进步,通过将运输合理化、高效化以及多样化的改革,进而保障物流产业的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都得到提高,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物流信息技术对该产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并且在物流产业中得到综合体现,加快了我国现代化物流产业的发展。物流信息促使物流作业自动化水平提高。物流科技的进步对于产品的集成以及在配送方面有推动作用,降低了错误率,提高了运输效率。在物流作业自动化设备的引进中,能够快速对货架进行挑选,科技应用中,动态地提示被分挑的物品和数量,提高工作人员的效率,并且提高了货物挑选的准确性和速度。物流信息的应用加强了对物品信息的采集和跟踪。能够对物品的种类、数量快速完成信息交互。整个过程中根据物品的条形码、射频或者是视觉等快速、准确地读取动态货物的信息,提高物流效率。在对运输进行跟踪和控制中,使得货主与车主都能够及时了解到物品及车辆的位置,整个动态过程得到保障,提高物流运输的过程性保障以及服务质量。另外在物流产业中,科技进步提高了服务水平和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剧,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物流竞争力,这就需要加强和完善物流增值服务来提高产业效率。在科技进步中,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促使库存管理、物流成本管理以及物流方案设计等环节得到改善,为物流增值服务的提高带来积极影响。

2.4 物流装备技术对物流产业的影响

物流装备主要包含:仓储、包装以及装卸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逐渐代替了传统的物流产业,改变了劳动密集型现状,加快了物流整个产业的进步。例如在仓库管理中,由单一的形式转变为托盘、货架多种多样,构建了自动化立体仓库,节省了占地面积,提高空间利用率。这种物流装备的改善,促使物流企业资金流动以及客户服务水平都有了明显好转,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3 科技进步中提高物流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3.1 提高物流科技意识,加快科学技术的步伐

物流在发展中,其与各个产业联系紧密,因此为了物流产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这就要做到全面发展物流产业。从物流科技进步方面入手,不断提高物流科技意识,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将物流与科技紧密相连,使得效益最大。由于科技进步是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产业投入中要做到科学、合理,只有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科学技术才能产生积极作用。

3.2 增加科技含量,改善物流产业的发展

现今社会中,要不断增加科技投入量,改善物流管理水平,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促使物流产业整体发展。例如在物流产业中要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建立GPS物流监管管理系统、射频以及自动化立体仓库等科技,提高这些因素在物流产业中的运作水平,改善物流产业的生产效率,促使管理方式不断进步。

3.3 加强科学管理,改善物流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产物流的作用篇9

当我们试图以现代经济学的视野来把握物流产业集群这种中间网络组织时,在现有的集群理论中很难找到有深度的分析研究,物流产业集群尚未正式纳入物流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范围,现有的研究主要从物流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因、作用效应和动力机制以及对物流产业集群的空间表现形式的物流园区的规划、选址、功能设计和布局优化等方面展开。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国内对物流产业集群的研究正处于发展阶段,现有的研究主要呈现以下特征:(1)对物流产业集群问题的探讨处于比较零散的层次,还缺乏系统性,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物流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作用效应和动力机制的分析上,对物流产业集群运作和发展机理的系统研究还相当缺乏,这需要有关的基础理论探讨来推进研究深入,并作为实际决策依据。(2)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物流产业集群的空间表现形式——物流园区的规划、选址、功能设计、布局优化等技术操作层面,这方面的研究多利用运筹学数量化工具,为物流园区选址、定位、布局提供支持,这是企业层面的物流优化的拓展。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共生现象都是一个普遍现象,它是共生单元之间的某种必然联系,使之结成共生体,并按内在的要求形成共生关系,产生新的共生能量,推进共同进化发展。因此,本文借用种群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将物流产业集群的合作双方看成具有复杂相关关系的生态有机群,通过分析物流产业集群合作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和共生界面,从一个新的角度分析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机理并提出发展对策。

一、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的共生机制

1、物流产业集群共生系统的内涵界定

借助于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物流产业集群共生系统是指物流产业集群内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共生环境中以一定的共生模式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与生物共生理论相似,物流产业集群共生系统也包括三个要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具体内涵如下:

(1)共生单元。共生单元是物流产业集群中存在的各种行为主体,包括物流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科研机构、地方政府等。正是共生单元之间的交互作用、共生进化促进了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现代物流企业是物流产业集群共生系统最重要,也是数量最多的共生单元。随着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物流产业集群共生系统中共生单元将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和国际化。

(2)共生模式。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从行为方式上说,存在寄生关系、偏利共生关系和互惠共生关系。从组织程度上看,有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等多种情形。任何完整的共生模式都是行为方式和共生程度的具体结合。对物流产业集群共生系统而言,其共生模式主要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关系,通过共生模式,各行为主题之间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产生共生效益。综合企业共生的行为方式和组织模式,我们认为物流产业集群共生模式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点互惠共生、间歇性互惠共生、连续性非对称共生和连续性互惠共生、一体化互惠共生五种基本模式。根据共生理论,对称性互惠共生是共生系统进化的基本方向和根本法则,同时也是最佳激励兼容状态或称最佳资源配置状态。因此,促进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的形成是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物流产业集群共生模式的发展目标。这就要求物流产业集群各行为主体既要分工协作,又要适度竞争,以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共生环境。共生单元之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构成了共生环境,环境与共生体之间是相互作用的,环境对共生体的影响是通过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流来实现的。对于物流产业集群来说,共生环境主要包括物流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经济、科技、法制、文化、国际环境以及物流基础设施等因素在相互联系和动态演化中形成的有机整体,共生环境的影响往往通过一系列环境变量的作用来实现的。集群共生环境相对于企业共生单元和企业共生模式而言是外生的,往往也是难以控制的。

(4)三要素之间的关系。w表示物流产业集群共生单元,m表示物流产业集群共生关系,共生单元周围的环境为物流产业集群的共生环境。

共生的三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反映着共生系统的动态演化方向和规律。在物流产业集群共生系统中,共生模式是关键,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环境是重要的外部条件。物流产业集群的任何共生关系都是三者相互作用的水平、效果和共生系统的动态特征。物流产业集群共生单元之间优势互补,得以提高整个物流产业集群的绩效,更好支持物流产业的发展。

2、物流产业集群共生系统的本质特征分析

物流产业集群共生系统除了具有一般物流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外,还有合作性、自组织和共同进化等特征。

(1)合作性。共生的本质就是企业间的合作。物流产业集群共生系统不是众多物流企业的简单集中,而是以物流专业化分工与物流社会化为基础,不同规模企业并存、不同类型企业共生互补的企业生态系统。在集群中,有竞争,也有合作,但更多的是合作共生关系。共生并不排除竞争,相反,竞争是共生关系的一种模式之一。

(2)自组织。共生现象本质上是一种自组织现象。共生过程是一种自组织过程,它是共生单元之间的某种必然联系,使之结成共生系统,并按内在的要求形成共生模式,产生新的能量,集群的能量增长将促使集群的增容,体现出集群的扩张能力或者共生单元的繁殖能力。

(3)共同进化。从物流产业集群共生过程发展路径看,共生过程是共生单元的共同进化过程,也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必然进化过程。物流产业集群内部各共生行为主体共同激活、共同适应、共同发展是共生的演化机制。共生模式为共生单元提供理想的进化路径,这种进化路径使共生单元之间在相互激励中进化。共同进化反映了共生系统的普遍本质。有序、协同的共同进化将加速集群的进化发展。

二、物流产业集群共生系统形成动因

1、降低交易成本。从交易费用的理论来看,物流行业在经营过程中资产专用程度高、交易频率大、交易不确定性明显。根据威廉姆森的观点,这样的行业交易成本是很大的。物流产业集群共生系统强调的是企业之间通过it技术实现互惠合作、资源共享、风险共当和利益共获的共同体。从交易主体行为看,在物流产业集群共生系统中进行交易,有利于促进企业间的相互学习,从而提高双方对不确定性的认知能力,减少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而产生的交易费用。物流企业之间的长期稳定共生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交易双方间的机会主义行为。因此,无论是从交易主体行为还是交易的全过程看,都能使其交易成本有望控制在比较低范围。

2、资源优势互补。企业资源理论认为:资源是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要素,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对于物流产业集群而言,企业资源包括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平台等有形资源以及企业知识、文化、资金等无形资源。这些资源分散在各个领域,被众多的物流企业所控制,各类物流企业的资源和能力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每一类物流企业因其资源基础不同而造成服务能力的千差万别,同时,每一个物流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企业不可能一味地去获得各种物流资源,这样花费的成本太大。因此,一种明智的策略就是以物流需求为导向建立物流共生系统,实现物流资源的快速集成和网络化物流服务。物流产业集群环境下,企业间可以通过建立共生的合作伙伴关系,最大限度地培育和发挥各自的核心能力,通过优势互补获得竞争优势。

3、市场需求的压力。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市场变得越来越混沌,物流需求也处于变化之中,从流量、流向、库存量到发货时间等随时都在变化,混沌的市场和变化的物流需求要求快速反应的、柔性的共生物流系统与之相适应。

4、物流共同化的拉力。物流共同化是指依据企业结盟策略来处理物流营运中有关的运输、仓储、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业务。通过物流共同化可以实现资源利用共同化以及物流管理共同化。自从物流共同化理念提出以来,物流共同化已经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物流产业集群成员企业各自孤立发展,无益于实现物流共同化,而形成物流产业集群共生系统,有助于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建立企业间的信任关系,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从而有利于物流共同化的实施和运作,对集群内的物流企业都是有利可图的。

此外,还有一些导致物流产业集群共生系统形成的内部动机,如相互学习、避免过度竞争、增强市场开拓能力等。一般来说,物流产业集群共生系统的形成的目的是处于多重考虑,可能是上述若干因素的综合,这种目的多重性加剧了物流产业集群共生系统治理的复杂性。

三、物流产业集群共生系统运作模式

1、非对称型物流共生网络运作模式。非对称型共生物流网络是物流产业集群中最基本和最广泛的组织形式之一。在物流产业集群中大型物流企业处于整个集群的支配地位,中小型物流企业处于从属地位。大企业专注于自己的核心物流服务,而将其他功能性物流服务业务外包给中小物流企业,并且在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中小型物流企业与主导物流企业间以及中小型物流企业相互之间逐渐建立起稳定的物流服务供应链关系,相互间的信赖合作关系,最终形成一种稳定的集群状态。中小物流企业与大型物流企业之间可以是长期的战略物流联盟关系,也可以是围绕某项物流任务形成的物流服务外包或者短期虚拟经营的关系。

2、对称型物流共生网络运作模式。在对称型物流共生物流网络中,一家物流企业会同时与多家物流企业进行资源的共享,物流企业之间不存在依附关系,在合作谈判过程中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依靠市场调节机制来实现物流链的增值,当两家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再有效率,就终止共生关系,再寻求与其他企业的合作。目前,在我国的物流产业集群中,平等型共生物流网络普遍存在。参与对称型共生物流网络的企业一般为中小型物流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进行全方位的资源共享,形成错综复杂的物流共生网络,在此过程构建物流服务供应链,并从中获得整合效应、集聚效应和共生效应。在对称型物流共生网络模式中,企业之间的产出贡献主要是通过分工引起的市场规模的扩大、技术和管理的模仿、物流需求信息的共享、相互之间准组织性质的信任关系等的渠道。在该共生模型中要达到共生均衡状态,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激烈的竞争,竞争是该模式的活力所在。

3、混合型物流共生网络运作模式。对称型和非对称型物流共生网络是物流产业集群内两种极端形式,前者过于依赖某一企业,而后者过于松散。随着物流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一种集对称型和非对称型物流共生网络特征的混合型物流共生网络在实践中开始成为主流发展方向。混合型物流共生网络由于多家大型物流企业和其吸附中小企业通过各种业务关系而形成的多级嵌套共生网络模式。在物流产业集群,多家大型物流企业之间通过信息、资金和人才等物流资源的共享建立共生关系,形成主体网络。同时,每家大型物流企业又吸附大量的中小型物流企业,这些中小型物流企业以该大型物流企业为中心又形成物流子网。另外,围绕在各大型物流企业周围的这些中小型物流企业之间也存在业务关系,所有参与共生的企业通过各级网络交织在了一起,既有各大型企业之间的对称型共生和中小型企业的非对称型共生,还有各子网络之间的相互渗透,从而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综合体。这种共生网络运作模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内大中小物流企业之间形成的一种共生模式;二是本土物流企业与跨国物流企业形成的一种共生模式。

四、启示与政策建议

1、政府应该鼓励在物流产业集群内建立物流行业协会,加强对物流行业协会的引导,以促进有效竞争共生秩序的形成

一方面,物流行业协会在规范企业行为,避免过度竞争、调解企业纠纷、仲裁经济冲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当然,也要反对物流行业协会通过联合定价等手段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另一方面,通过物流行业协会加强对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引导,对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建立完善的物流市场信息体系,加强中小型物流企业与大型物流企业的沟通,鼓励大型物流企业与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分工协作,为物流产业集群内共生单元提供互动、沟通与合作的平台,促进企业间建立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网络,尽可能创造中小型物流企业与大型物流企业的共生机会,为企业间建立长期的、互惠共生关系创造条件。

2、政府应该积极促进正向的物流产业集群共生环境的形成

为此,一方面,政府应该积极制定涵盖人才引进、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企业融资等多个层面的配套产业政策;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产业集群的信用机制和诚信体系,促进集群内信任网络的形成,从而降低物流产业集群内企业合作的成本与风险;除此以外,政府应该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鼓励科研机构以及相关服务中介进入物流产业集群,完善物流产业集群共生的配套服务体系。事实上,政府制定产业配套产业政策,完善信用体系以及鼓励科研机构,都是立足于为物流产业集群内企业营造良好的共生环境。

3、针对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演化的不同阶段,政府应该积极建立良好的物流产业集群内外共生界面

畅通的共生界面为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能量及信息的流通和交换提供顺畅的通道。使共生过程中的共生新能量源源不断地产生,促进共生系统的发展。反之,会导致共生新能量不足,而共生新能量的不足又会弱化共生单元之间的激励,于是产生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共生关系的衰亡。从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进程看,在成型期,物流产业集群的共生界面主要是一些基础界面,如通用性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通道等,外部的共生界面主要是所在城市的土地资源和政策资源等基础性界面。在成长期和成熟期,物流产业集群的共生界面逐渐扩展到市场、品牌、信息、专业性物流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功能性界面,物流产业集群的外部共生界面已经由土地资源和政策资源拓展到人力资源、科技资源、经济资源、社会文化资源等功能性界面。

4、培育平等的共生单元

我国现存的物流企业从总体上有三类:一是掌握着网络资源的国有物流企业;二是快速成长的新型民营物流企业;三是跨国物流企业。目前,民营物流企业规模偏小、业务量偏少。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消除体制性制约因素,加大内资进入物流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形成集团化运作,加速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规模与服务能力上增强与跨国物流竞合的能力。另一方面,国家应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与国有物流企业实行同等待遇,从而营造国有物流、民营物流和外资物流企业共生单元互相补充、互相竞争、互相制衡、共同发展的物流市场新格局。

五、结论

基于共生关系的物流产业集群将是我国未来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该系统对于改变我国物流企业物流服务模式单一、物流企业相对“散、乱、差”的无组织分散状态有指导意义。由于现有的自发性和政府导向性的物流产业集群普遍存在集而不群的现象,本文建议应在互利共生基础上建立混合型共生性物流产业集群,它应成为我国物流产业集群的主要发展方向。物流产业集群在共生过程中,无论是集群共生系统的自身状态还是集群成员企业的共生关系都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发展着的过程中,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因此,从共生理论视角研究物流产业集群发展,为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一种思路,是非常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对此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无疑能从理论上深化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从实践上指导物流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培育物流产业集群的持续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物流园区调研组.全国物流园区发展报告[eb/ol].中国物流与采购网,2007—04—16.

[2]支燕.物流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3).

[3]李佩,王广永.上海物流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j].物流技术,2007,(12).

[4]周文详.全球产业链的物流业集群竞争力分析[j].经济纵横,2007,(8).

[5]熊浩,鄢慧丽.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初探[j].物流技术,2007,(2).

[6]程广平.区域中心城市物流集群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4).

[7]章建新.析区域经济中的物流产业集群功能[j].经济问题,2007,(1).

[8]牵兰冰.基于生命周期的物流产业集群演进机制识别[j].物流技术,2007,(1).

生产物流的作用篇10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通过节约物资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生产成本的做法已转向非生产领域,特别是物流领域。物流被公认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迅速加大了对钢铁产品的需求,钢铁产能的提高为钢铁物流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钢铁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快现代钢铁物流的进程,逐步使钢铁企业物流趋于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的竞争,这是值得钢铁物流企业思索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的特点

生产物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在企业内部的实体流动。现代钢铁生产物流是指包括原材料、在制品、成品的企业内部衔接,在制品的存储与库存管理,以及生产安排及节奏的调整等活动。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物流流程繁杂。钢铁企业产品制造需要经过多分厂联合制造才能交货。因此其生产过程是多段生产、多段运输、多段存储,物流管理是分段式(分割式)的;而且从原料投入到最终产品产出,整个物流中多数工序同时兼有物理和化学变化,是高温、高能耗工艺过程,生产物流管理的复杂性很高。

生产过程中信息量大。钢铁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将矿石经过复杂工艺加工成钢材的过程,生产过程环节多、流程长,且伴随着原料、燃料、辅料的信息变化,及生产过程中各物流节点之间保持物流作业衔接的大量信息。因此生产过程中信息复杂。

钢铁生产所使用的都是大型生产和运输设备,且主要工艺路线和设备比较稳定,整个工艺流程有很强的连续性或分段连续性,上下环节关联性强,后道工序受前道工序的约束。各主要厂之间的生产-物流的密切联系,各种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库存量以及运输设备的停留时间等都对生产物流产生影响。

在制品的温度和生产时间在过程中的地位比较重要。如实施连铸坯热送热装工艺的目的是提高连铸坯入加热炉的温度,其考核指标为连铸坯入炉温度和热送热装率。另外,在制品的生产时间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应该实现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平行性、节奏性和比例性。

合理组织生产物流的基本要求

物流过程的连续性。物料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各道工序的流转要紧密衔接,连续不断的始终处于运动状态,能够顺畅、最快、最省地通过各个工序,直至成品。期间不出现物流堵塞现象而影响到整个生产的进行。

物流过程的单向性。即物料在生产过程中的流转要向一个方向流动,要避免迂回流动往返运输。单一方向的物流运输路线短,可减少运输工作量,节省运输费用。

物流过程的比例性。构成产品的零部件在生产中对各种物料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因而各种物料在数量上要有一定比例,这就形成了物流过程的比例性。它是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如果比例型遭到破坏,则生产过程必将出现瓶颈,瓶颈将制约整个生产系统的产出,破坏了物流过程的连续性。

物流过程的均衡性。均衡性是指产品从投料开始到完工能按计划均衡地进行,能够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完成大体相等的工作量。即在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能够按照计划有节奏地运行,保证按计划均衡完成生产任务。

物流过程的适应性。这要求生产过程应具有灵活多变的能力,使企业内部的生产能力同外部环境的变化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市场变化,具备从一种产品迅速转移为另一种产品的生产能力,以满足生产过程品种变化的需要。

钢铁企业物流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物流系统各要素分散且难以实现系统优化

我国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系统内部各要素没有实现集成,缺乏整体优化。绝大部分企业物流组织还处于物流功能整合的初级阶段。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系统要素分散在企业各个不同的部门和一系列零散的活动之中,企业内部参与物流活动的部门包括采购部门、生产管理部门等,各自负责一部分物流职能;企业内没有物流管理专门机构,物流业务人员分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物流合理化的计划、方案以及企业物流体制改善的任务都由生产、销售等部门的管理人员兼管。物流系统各要素间普遍存在着效益背反的现象,各物流要素分属于不同的部门, 如果各部门仅从各自利益出发进行优化决策,虽能实现局部目标最优,但对整个生产物流系统而言,很难实现系统整理效益的最大化,甚至会降低系统的效益很难进行要素整合,实现系统效益的最优。

(二)物流资源分散管理且物流节点间衔接不顺畅

由于钢铁企业仓储、运输对象的特殊性,在长期的生产运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铁路、公路、港口、仓库、起重设备等物流资源,但由于这些资源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难以形成合力。钢铁企业生产的物流网络节点多、流向复杂,整个钢铁生产过程可能要几个生产厂共同协调完成,由于钢铁生产的连续性、特殊性,因此物料流转过程之间的衔接较重要,这就要求物流节点之间的信息顺畅。目前虽已有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而大多数钢铁企业生产物流节点之间还没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无法实现充分即时的信息交流和分享。

在不断改建、扩建中无法完全遵循物流合理化的原则,导致设施布局上形成一定的缺陷,物流流量大,运输方式复杂,运输不合理现象较为严重。

生产物流管理涉及的部门、环节较多且各自为政,致使各部门连接处常常存在重复操作和多余环节,物流运作效率低,物流成本无法正确把握和控制。

(三)生产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短缺

物流人才是钢铁行业物流发展的关键,也是物流企业成长的保障。但我国钢铁企业和钢材流通领域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都还相当滞后。尤其是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人才更加匮乏,有些钢铁企业在生产部门中成立物流管理科,其成员仍由原生产部门的人员兼任,而钢铁企业生产特点决定了其生产过程具有很好的连续性,而物流管理工作却是由生产物流某一节点的生产管理人员担任,显然其很难胜任这项工作,其最终的管理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而专门针对钢铁行业物流人才的培养几乎凤毛麟角。另外由于国企内部机制不灵活,导致钢铁企业薪酬结构与外资、民营企业相比普遍缺乏竞争力,企业人才管理措施不多。

(四)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且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

目前公司已有一些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如销售管理、炉料管理、公司生产管理系统、一些工厂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些系统在相应的生产经营管理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着问题,他们是零散的、局部的信息管理系统。厂际间的通讯没有运行,现行的操作仍停留在半自动化的操作阶段。没有形成整个公司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同步的完整的生产经营信息系统。

(五)技术装备落后且作业效率低

钢铁物流装备较落后, 仓储设施70%是普通平房仓库, 旧有仓储设施,功能单一,设备陈旧,现代化立体自动化仓库设施较少, 仓储空间利用率不足。 物料出、入库机械化程度低, 人工搬运车及普通起重设备占到70%以上, 很多仍采取手工装卸,作业效率较低,作业质量不高,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产业运营的需要。另外很多企业运输、仓储手段单一, 车辆可承载的货物种类有限,同时信息系统落后, 企业内部运输规划不合理,交叉运输、迂回运输的现象普遍,同时货运车空载率较高,单位运输成本偏高, 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发展合理化物流的相应对策

(一)实现企业内物流一体化管理

一体化生产物流的基本含义是指不同职能部门之间或不同生产环节之间通过物流上的合作,建立起“外与市场接轨,内部高度集中”的物流管理模式,达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效果。一体化生产物流包括:纵向一体化生产物流和水平一体化生产物流。物流一体化是针对传统的物流分割式管理提出来的。

然而,物流各环节之间的效益背反,使得各部分优化的叠加有可能导致系统的劣化。为此,应将企业物流所有环节联系起来,将贯穿整个过程的物流看作一个整体;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而非部门的角度上,运用系统化的方法,寻找物流的合理化状态。这样做的结果消除了物料在各部门之间流动的障碍,加快了产品流动的速度,缩短了交货周期,减少了库存量,使得企业的整体物流成本降到最低;同时,从战略高度促成了物流部门与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的协调,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二)运用mrp和jit等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优化企业生产物流

mrp是通过产品结构文件(bom)、产品出产计划(mps)和库存状态文件输入到mrp系统中,mrp系统运行后,输出企业的主计划即车间生产计划和物料采购计划及辅助计划。mrp是以保证原料供应、市场需求的确定性、信息的灵敏性和企业资源的无限性为假设前提,以消除超量库存为目的。jit采用拉引式生产物流控制原理,在生产中由下一个工序决定上一个工序供应物料的品种、数量、到达时间和地点,以改变传统的生产计划(下一个工序被动的接受物料,由于物料的提前或延迟到达,造成库存的增加或生产中断)产生的损失,达到降低库存、消除废品、实现最大节约的目的。精益生产(lp)要求消灭残次品,实现零库存,是同原来的大批量生产相对的一种以尽善尽美为目标的生产方式。敏捷制造(am)则是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对多变的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的生产方式。这些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以系统的观点,从企业的全局出发,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为目标,对企业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

(三)采用先进物流设备及信息技术

对企业的物流设备进行更新改造。运用现代先进的物流设备及电子信息技术,实施快速高效灵敏准确的物流业务管理。采用先进的物流设备及edi、gps、eos、条码技术等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 使库存、装卸、运输、采购、配送、订货等各个环节都实现电子化;另外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 采用可视叉车、现代化立体自动仓库及箱式货柜和集装箱及特种运输车辆等先进的物流设备,从而提高钢铁企业生产物流运作的效率。

(四)培养引进高素质的物流人才

目前我国钢铁物流从业者大部分为基础性、事务型人员, 缺乏理论知识, 需要大批懂得专业知识、拥有业务技能并受过专业训练且对钢铁企业生产运作较为熟悉的物流管理人才。因此, 应搭建高等院校与钢铁企业合作的平台, 结合钢铁物流的实务, 理论联系实际, 以实践推动研究, 以研究指导实践, 达到产、学、研有机结合, 培养真正的钢铁物流人才。并大力引进国外钢铁企业先进的物流理论和操作方法,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生产物流的作用篇11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2-0017-02

一、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农产品基地之一,尤其是粮食作物,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14.1亿斤,跃居全国第一,2012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152.3亿斤,其它各种农产品如谷物、豆类、油料、麻类、甜菜、烟叶、蔬菜、瓜果等,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农产品绿色物流成为带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但农产品绿色物流总值在社会总物流中的份额占比极小,年增长速度也较为缓慢,这与黑龙江省硕大的农产品体系和庞大的农产品数量严重不符。落后的农产品绿色物流体系直接影响着农产品抵抗风险的能力,近些年因销售不旺引起的农产品大量积压并被当作垃圾放弃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在黑龙江省大力构建以生态农业和绿色物流为中心的农产品绿色物流体系成为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升级的首要任务。

2012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加快推进,大项目建设提速,主营收入水平大幅增长,入园企业数量增加。绿色食品产业新(续)建亿元以上项目246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3亿元,其中97个列入省政府重点推进的项目全部开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7.7亿元,超计划27.7亿元,建设规模、进度和投资强度一直处于“十大产业”前列,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60亿元,比上年增长35%。12个绿色食品重点园区已开发93平方公里,新入驻企业、项目80个,累计入驻企业531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48亿元,比上年增长50%。绿色食品企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在黑龙江省才刚刚起步,还需要同样刚刚起步的物流信息技术进行强有力的支撑。

二、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绿色物流体系是指由农产品这一特定实体在空间转移过程中,由运输、保鲜防腐、包装标准、加工储存、配送零售等各个环节组成的实现绿色环保功能的有机整体。在整个运转流程中,信息的传递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贯穿在整个物流活动的始终,因此,信息化的不足会对农产品绿色物流体系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一)信息反馈不畅、信息化程度滞后

农产品实现绿色物流的基本模式即实体通过一定的绿色模式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但伴随绿色物流产生的信息流则朝着相反的方向进行流转。这就要求生产者必须先从消费市场获取供需情况和消费情况,通过获取充分的信息来减少过度生产或盲目生产带来的市场风险。但从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体系目前存在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生产者在生产前并无法获得有用的信息进行决策,同时,生产过后也不能及时地获取物流体系反馈的信息。

目前,黑龙江省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农产品绿色物流信息平台,虽然各企业已经意识到建设农产品绿色物流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但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引进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和货物跟踪系统等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化整体水平较低,物流信息化仍停留在最初级的表面化阶段,一些先进的信息化设备也只起到临时存储信息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其信息化服务作用。甚至,一部分农产品物流还停留在传统的人工操作阶段,无法实现信息的在线查询、信息及时更新等现代化物流信息服务功能。

(二)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专业化程度较低

黑龙江省现有的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专业化水平较低,并不能像现代化高水平的物流企业一样深入到企业内部提供物流服务、参与物流决策,仅限于提供常规低端的物流服务,并按照客户要求和指示决定物流方向,如提供车辆运输、仓库存储等基本物流服务,物流过程不完整,专业化程度较低,物流信息技术落后,完全不能达到现代物流企业专业化、信息化、高效化、全程化的要求,严重制约农产品绿色物流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三)农产品绿色物流成本较高、损耗较大

基于鲜果、蔬菜等农产品的易腐性质,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及暂时的存储等环节上一直呈现25%~30%的损失率;另外,农产品从产地流通进入消费市场的中间环节较多,直接导致了无效的物流成本在农产品绿色物流过程中占比增大;此外,农产品易腐的特点很容易引起食品安全问题,从而影响民众生活质量,也直接阻碍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健康发展。与全国先进省份相比,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成本高,并且物流各个环节损耗严重问题则更加突出。

三、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促进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意义

物流信息技术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个作业环节中的应用,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物流信息技术主要由通信、软件、业务管理系统三部分组成,包括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动化仓储管理技术、智能标签技术、条形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信息交换等。物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能够促进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事业蓬勃发展,还能够实现黑龙江省整体物流产业的升级。

首先,利用物流信息技术,有利于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农产品绿色物流信息的共享程度,加快了信息流的流通速度,消除了农产品绿色物流过程中的时滞和不增值环节。其次,引进物流信息技术,有利于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物流信息技术可以整合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中分散的物流环节,使其成为专门从事整合性业务的社会组织,如“第三方物流”,进而出现“第四方物流”。再次,利用物流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农产品绿色物流成本,减少损耗浪费。通过信息技术,将农产品绿色物流各个环节联合成一个整体,按照统一的供货计划准时地实现农产品的流动,压缩物流过程中运输与储存时间,提高经济效率,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和损耗程度。

四、利用物流信息技术再造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体系的建议

(一)信息交换技术的利用

1.网络技术

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可以组建自己的网络,基于网络技术,将分散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分支机构、生产者、供应商及客户等利益相关群体联合起来,形成信息传递与共享的网络。通过网络技术,总公司可以向客户农产品在途信息、分公司可以将农产品的发送信息、到站信息、入仓信息、出仓信息及交货信息,利用网络反馈给总公司。这种资源共享和业务网上运作,不仅可以使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在竞争中获取先机,同时也为农产品生产者提供快速、准确的产前信息服务,杜绝其过度生产和盲目生产。

2.电子数据交换技术

为了建立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信息平台,应该利用信息平台建设所需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来实现商业贸易伙伴之间标准化、格式化经济信息在计算机系统之间的自动交换和处理。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每天都会接受大量的订单,如果将这些客户提交的表格和订单进行程序化处理,再将其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的方式格式化,最后输入并汇总到数据库,各地的分公司也如此进行数据处理,就形成了联网数据共享。通过将商业文件按照统一的标准编制成计算机能识别和处理的数据格式,进而在计算机之间进行传输的操作模式,极大地实现了物流信息资源整合、物流成本缩减、物流运作顺畅的经济目的。

(二)农产品物流过程跟踪技术的利用

农产品物流过程跟踪技术主要指GPS、GIS和RS技术,它们简称为3S技术。实际操作过程中,3S技术越来越显示出集成性质,单独使用任何一种技术,都将使其效能受到极大限制。

1.GPS技术

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规模较小,以中小型居多,以成本低、信息透明、易操作、易监控特点著称的GPS技术比较适用于此类中小物流企业。通过利用GPS物流监控管理系统,结合GPS技术的行车路线软件,农产品物流企业可以随时跟踪运输车辆与农产品货物的运输情况,保证车主及货主随时了解车辆与货物的位置和状态,对整个农产品物流过程进行有效地监控与快速运转。

2.GIS技术

农产品物流过程中通过应用GIS技术,可以快速实现农产品运输车辆的自定位和跟踪调度作业,同时,利用GIS庞大的地理数据功能,制定合理的配送路线,极大地降低了运输成本。

3.RS技术

利用RS遥感技术,可以对远距离的目标进行感知探测,一般作为辅助决策的技术与GIS技术联合使用。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可以通过RS技术获得信息资料,再通过GIS技术利用信息资料进行道路路线优化设计,为农产品绿色物流配送系统设计出最优配送路线方案。

(三)包装物标识技术的利用

1.条码技术

条码技术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信息追踪技术之一,它具有农产品信息快速并准确地采集、质量监管等功能。黑龙江省农产品在生产地包装过后,依据配送要求加上包含着产地信息、配送车辆信息等信息的条形码,通过扫描仪操作,瞬间实现信息的采集和录入工作,颠覆了传统的手工作业流程,极大地提高了运作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缩短了农产品在途运输和储存时间,降低了损耗率,同时大大缩短物流运作流程中各个环节作业时间,大大降低了运作成本。

2.RFID技术

与条码技术相比,RFID技术更为先进可取,具有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标签数据可加密、数据存储容量大、数据信息更改自如等优点,黑龙江省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可以采用RFID技术对仓库内货物进行准确定位、调拨管理等静态跟踪,同时,通过与GPS技术结合使用,可以实现在途货物的监控、跟踪及检查等动态跟踪,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数据和信息采集的效率和准确性,应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许红莲.发达国家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及其经验借鉴[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2).

生产物流的作用篇12

一、物流的发展历程

物流的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二次世界大战到50年代末,物流的内容包含两部分:工商物流和军事物流。

工商物流。此时的工商物流主要重视产品分配,把物流看成营销子系统,没人认识到物流系统管理可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

军事物流。由于当时前方战事变动很快,如何组织军需品的供给、各级供应基地合理库存量的确定、军需品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的合理使用等,这些形成了综合性的研究课题,为了合理解决上述问题,美国军事部门运用运筹学与当时刚刚问世的电子计算机技术进行了科学规划,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是物流科学的萌芽阶段。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机械化生产的发展,生产过程管理的效益随着工业大批量生产的普及已不再那么显著,物流设施和技术发展相对滞后,物流成本相对生产成本而言有上升趋势,因而人们不得不加大了基础设施及物流设备的投资力度,不得不对各种物流活动的规律进行认真的研究,试图找出降低物流费用的途径。

进入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使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另外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引起社会物流量增幅减小,企业管理的压力比以往更大,企业认识到把物料管理与产品物流综合起来管理可以大大地提高经济效益,从而由过去的硬件投资、扩大输送能力为主,转向以软件技术改善、强化管理为主。对物流的研究已不再是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环节,而是把所有的物资流动分为运动和滞留两种状态。

90年代以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流通管理效率,跨国公司经营方式的普及,促使企业开始把着眼点放开至流通活动的整体而不是局部,结束了各种物流作业活动处于孤立、分散、从属地位的历史,使得原来在社会经济中处于潜隐状态的物流系统显现出来,并以此为中心开展研究活动,形成了现在的物流科学,逐渐产生了适应社会经济和企业管理发展的新理论(如“及时供应”和“零储存”、“第三方物流”、“供应链”),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推动了物流全球性标准化管理的新观念,物流管理的范围已超出了对物流的管理,而是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全方位管理。

二、企业物流系统

企业物流。从原材料的采购进厂开始,经过各工序的生产加工,制造成产品出厂供应用户,还包括中间的原材料储存和产品储存,这一物料流转全过程的网络,即企业物流系统,见下图所示:

企业物流过程,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供应物流。包括原材料的采购、进货、运输、仓储及库存管理等。它含送达本企业外部物流和企业仓库将原料送达生产线的企业内部物流。

生产物流。包括生产计划与控制、厂内运输(搬运)、半成品仓库储存与管理等全过程。

销售物流。包括产成品的库存管理、仓库发货运输、订货销售与服务等。这是企业为实现产品销售、组织产品送达用户或市场供应点的外部物流。对于双方互需产品的企业,一方的销售物流便是另一方的供应物流。

回收、废弃物流。包括废料的回收利用,废料、废气、废水的处理。

三、物流的作用

企业物流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重视物流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物流作业费用,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加企业利润,改善物流管理现状,对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 降低物流费用,减少经营成本

物流费用在企业经营成本中占有相当比重,通过对企业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等物流过程的系统设计和改善,可充分利用企业内外部的物流资源,提高物流作业效率,有效降低运输、配送、分销、装卸、搬运、仓储、流通加工等物流作业费用,从而直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2.缩短经营周期,加快资金周转

通过合理制订生产经营计划进行均衡生产,同时减少库存、减少物流中间环节可以有效地缩短生产经营周期,使采购回的原材料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产品供给用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缩短生产经营周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压缩物资库存,减少资金占用

库存控制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控制策略和管理方法使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满足生产经营要求的前提下,库存量越少越好、库存时间越短越好,这是因为企业的流动资金主要是被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物资占用。因此,压缩物资库存对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起显著作用。

4.共享社会资源,培育核心能力

根据专业化经营和物流管理的需要,重新设计物流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充分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对外可通过物流作业的外包实现社会资源的共享,对内可集中资源于关键性的产品经营,培育核心能力,建设持久的竞争优势。

5. 改善物流系统,提高管理水平

企业物流系统涉及企业内外部诸多相关业务职能部门,其中任何一个部门管理不当都会引起整个物流系统的不协调,影响企业经营绩效,例如:减少库存必须提高供应部门的工作效率,保证供应渠道的畅通才不发生“断粮”。因此,改善物流系统的管理会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重视物流管理的措施

1.合理规划物流设施

在满足生产工艺流程的需要、适应物流作业要求、节约资源、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建筑物、物流作业系统、生产设备、厂房仓库、管理部门等位置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充分利用。

2.科学选择供应单位

在物资质量适用、价格低廉、运距较近、售后服务较好、协作关系稳定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选择物资供应单位,减少流通环节,以保证原材料供应及时、采购成本最低。

3.合理设置物资库存

在保证生产过程连续均衡、各生产环节协调衔接的前提下,严格控制原材料、在制品的数量,使之保持合理的储备水平。根据目标消费者的位置及其对产品运送便利性的要求、以及仓库投资的大小,合理设置产成品库存和配送中心,避免物资的积压和损失,加速物资流动、缩短经营周期。

4. 恰当选择运送方式

根据原材料和产成品的性能特点、目标市场的远近,选择恰当的运输路线、运输工具及其他物流作业方式,及时满足用户所需,用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获取较高的附加值。

5. 合理组织物流活动

根据物流作业计划、物资性能和物流作业成本,正确选择配备物流设施、设备、人员,使不同设施、设备之间在品种上配套,管理上衔接,使设备与人员之间结构平衡,提高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6.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随着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社会物流市场的逐渐形成,企业可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完成企业外部物流作业任务,以减少物流设施的投资,减少物流作业人员,降低生产经营成本,集中企业资源于产品的生产、科研、开发,提高产成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增强竞争优势。

五、结语

企业物流是由企业内外部诸多环节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由许多分散在不同职能部门的功能性活动逐步完成的,这些活动包括需求预测、物料采购、订单处理、存货运输、分销配送、客户服务等。物流过程所耗费的劳动,实质上是对制造成本的一种追加。因此,物流管理应以合理的组织、效率的提高、潜力的挖掘、费用的降低为基本要求,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进行统筹规划,有效地利用和分配资源,在提高物流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物流作业费用,从而直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述容,孙守成.物流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生产物流的作用篇13

Keywords:automobilereverselogistics;operationmode;reversesupplychain

目前,我国汽车产业的汽车正向物流已得到较好发展,各汽车制造商、第三方物流公司对汽车正向物流都比较关注。然而,随着汽车消费市场的成熟、市场竞争的加剧、消费者地位的上升、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兴起与环保法规的健全和资源利用的创新,逆向物流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只注重汽车的正向物流是不够的,汽车逆向物流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实施汽车逆向物流,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物流服务水平,提升企业运营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还有利于形成和加强企业竞争优势。同时,汽车逆向物流也是重新获得报废汽车及其零部件的使用价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1汽车逆向物流的内涵

由于受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和汽车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差异,当汽车报废时,汽车内部各系统的零部件有些可以继续使用,有些经维修后仍可使用,绝大部分材料可以回收重新利用。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汽车产业进行再循环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已达到较高水平。我国对此的研究起步较晚,综合我国相关文献,汽车逆向物流的定义可归纳为:汽车逆向物流是以满足顾客和保护环境为出发点,根据实际需要,对汽车产品和相关信息实行从下游到上游的物流活动,包括退货物流和废弃物物流两大部分。其中,退货物流指不合格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物等从需方返回到供方的物流活动,如汽车召回;废弃物物流指将已失去经济活动价值的原使用物品,通过回收、检测、处理等,送到专门的处理中心所进行的物流活动,如报废汽车的处理。

汽车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逆向物流:一是生产过程逆向物流,包括工艺性排泄物、生产过程的废品废料;二是流通过程逆向物流,最典型的是汽车运输产生的木箱、台架、捆带等包装废弃物,这些有的可以直接回收利用,有的要进入物资大循环再生利用;三是消费过程逆向物流,包括故障维修、缺陷产品召回和废旧汽车回收利用。

2汽车逆向物流运作模式比较

目前,世界上汽车逆向物流运作模式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类:自营模式、联合经营模式和外包模式。

2.1自营模式

逆向物流的自营模式指生产企业建立独立的逆向物流体系,自己管理退货和废旧物品的回收处理业务。在逆向物流自营方式下,企业不仅重视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包括退货的管理),还重视产品在消费之后的废旧物品及包装材料的回收和处理。企业建立遍及所有本企业产品销售区域的逆向物流网络,以回收各种回流物品,并将其送到企业的回流物品处理中心进行集中处理。

这种运作方式适合于范围很广的回流物品,通常这些物品的回收再利用价值较高或者专业性较强,或者是法律规定企业必须回收处理或召回的,主要包括退货和维修(召回)、废旧物品的回收处理、包装材料的循环使用等。汽车的某些零部件经处理后,重复使用的价值较高,且专业性也较强。同时,2004年我国颁布了《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并相继有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颁布。所以,国外汽车企业的逆向物流管理大都采用自营模式。这也与国外很多汽车生产商是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有关。例如,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宝马、福特等世界著名汽车厂商都曾有过召回产品的纪录,并且召回的全过程和最终的处置都是由这些厂商自己独立管理完成的。

2.2联合经营模式

逆向物流的联合经营模式指生产相同产品或者相似产品的同行业企业进行合作,以合资等形式建立共同的逆向物流系统(包括回收网络和处理企业),为各合作企业甚至包括非合作企业提供逆向物流服务。在政府管制条件下建立联合逆向物流系统,不仅可减轻单个企业在建立逆向物流系统上的巨额投资压力,具有专业技术优势,容易实现规模经营,还可为各合作企业提供廉价原材料,保证该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原材料来源,实现企业间合作共赢。

这种模式主要适合于生产或消费之后的废旧物品,如消费后的废旧家用电器、电子产品、家具、生产过程中报废的金属器具、塑料制品、橡胶制品、纸张和玻璃,等等。它的优点在于:可以集合多家企业的资源共同完成单个企业难以完成的事情;易于推动多家企业合作,在行业内形成协会及共同的规范等。目前汽车行业较少采用这种模式。但若以后能够建立起完善的汽车及相应行业的制度规范,实现行业内众多汽车生产厂家的合作,这种模式也是较理想的方式。

2.3外包模式

逆向物流的外包模式指生产企业通过协议形式将其回流产品的回收处理业务,以支付费用等方式交由专门从事逆向物流服务的企业负责实施。企业将逆向物流业务外包,可以减少企业在逆向物流设施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将巨大的固定成本转变为可变成本,降低逆向物流管理的成本;由于外包服务的专业化运作,可以提高服务质量,可以集中精力在自己核心业务上,更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逆向物流的外包方式适合于逆向物流的绝大多数情况。无论是产品退货、维修(召回),还是报废之后废旧物品的回收,都可以采用外包方式。技术和经济实力比较弱的中小企业可能更趋向于将逆向物流业务外包,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而对实力较强的大企业讲,将逆向物流外包,更是实施专业化运作、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这种模式已在国外的其他行业开展起来并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很少有汽车企业放心地把逆向物流全部外包出去。转3我国汽车企业逆向物流情况

目前,我国汽车制造企业逆向物流尚不成熟,还不具备独立管理好逆向物流的能力,主要体现在:

(1)设施方面,汽车制造企业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逆向物流网络。虽然绝大部分汽车企业都有自己的物流设施,但汽车逆向物流服务仍处于分散、割裂、封闭和无序竞争状态。尽管逆向物流可以利用汽车正向物流所布置的网络,但逆向物流的特性使其在利用这些网点时不能充分发挥网点的作用。

(2)信息方面,汽车制造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逆向物流信息系统。其原因一方面是汽车作为一种复杂的机电产品,逆向物流活动本身非常复杂,对信息系统的柔性化要求高,难以在传统物流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增加了构建和完善汽车逆向物流信息系统的难度;另一方面是经营理念未跟上时展步伐,着眼于企业的短期收益,不愿意在逆向物流信息系统设计和开发上投入资金。汽车逆向物流信息系统的缺乏,导致汽车制造企业与终端的消费者信息不对称,下游的销售服务商常利用汽车生产厂家的一些管理漏洞赚取额外利润。

(3)能力方面,汽车制造企业处理逆向物流的能力较弱。与国外企业相比,目前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实力仍然比较弱,在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迫切需要提高顾客满意度。而汽车逆向物流是对顾客满意度产生影响的重要方面,消费者退货和产品缺陷召回的情况时有发生。我国汽车企业在这方面的处理能力较弱,同时又面临着提高研发水平和自主开发能力等方面的严峻问题,所以迫切需要一种合理的逆向物流运作模式。

4我国汽车逆向物流运作新模式:自营为主,辅以外包

逆向供应链是为了从客户手中回收使用过的产品所必需的一系列参与者及其活动,其目的是对回收品进行处置或者再利用。逆向供应链上同样有三种基本流在流动,即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这些流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要提高逆向物流的管理能力,就必须对供应链上这几种流进行优化管理,并抓住其中的关键环节,实现增值,并提升顾客满意度,形成企业独特的获利能力。

针对我国汽车企业的实际并结合逆向供应链的理论,我国汽车逆向物流可以采用自营为主辅以外包的运作模式。它是站在整个供应链的角度,把供应链上所有的节点整合起来,以生产企业为主体,发挥所有节点的优势和功能,实现有效的逆向物流管理。在这种模式中,汽车制造企业是逆向物流活动的发起者、决策者和领导者,整个活动的计划方案和工作标准都由它制定,制造企业也是资金流的起点、信息流的起点与终点,其他节点的作业活动在它的计划和控制下进行,对生产厂家负责(如图1)。

这种模式与自营模式的区别在于生产企业不建立自己的回收网络,而是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作业渠道进行产品的回收等活动。这样,生产企业能节约用于建立回收网络的资金,避免固定资产的大量投入。这种模式与外包模式的区别在于生产企业是逆向物流活动的主导,整个活动都在它的策划和控制之下,第三方物流公司只是某些具体作业环节的从事者,不参与方案的策划,是生产企业实现有效逆向物流管理的一种手段。这样,生产企业能够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完成一些自己不擅长的或者不经济的活动。

对于我国汽车制造企业来说,这种模式具有很多优点。首先,在建立汽车逆向物流网络中,不仅要加大对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网络布点的投入,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合理高效的衔接机制。优秀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不仅拥有广泛的服务网络和渠道,还具有快速的响应能力。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这一资源,化巨大的固定投资为相对较少的变动成本,大大降低了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成本投入,也符合其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实际情况,同时又能保证汽车逆向物流活动在设施方面的要求。其次,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介入,可以使其与汽车销售服务商形成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的关系,改善汽车制造企业与最终用户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保证逆向物流活动的质量和进度。另外,逆向物流业务压力的减少,又可以使汽车生产厂家专注于汽车的研发设计等核心业务,增强竞争力。

5结束语

如果说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泉,那么汽车逆向物流就是汽车物流的更进一步的利润源泉。在当前顾客更加注重售后服务及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我国汽车行业必须高度重视汽车逆向物流系统的建立和完善。针对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逆向物流现状,结合自营与外包优点的自营为主、辅以外包的逆向物流运作模式,是一种较好的模式。当然,这也带来了合理选择及评价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和如何与其协作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讨论。

参考文献:

[1]李正锋.基于SWOT矩阵评析我国汽车企业逆向物流[J].华东经济管理,2007(1):61-63.

[2]阮略成,李杰.第三方汽车逆向物流模式浅析[J].汽车工业研究,2006(12):39-4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