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的文言文实用13篇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篇1

(一)教学中偏重意义和内容的讲解,淡化语法知识的学习

纵观高中语法教学,我们看到教学中普遍纯在一种倾向,偏重内容与意义的理解。之所以偏重内容与意义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正因为此,往往在教学中忽视了形式也就是语法的学习。这就造成学生连最起码的实词和虚词都分不清楚,更无从谈及句子成分、句子之间的关系了。这种教学偏颇与中国文化文学的一个重视内容而轻视形式的传统是有紧密关系的。

此外,学生语法基础薄弱,教学参差不齐也是造成语法教学困难的原因。初中对语法的要求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了解主要文言句式,初步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却远远没有达到以上要求。由于语法知识的缺乏,学生到了高中阶段,教学尺度很难把控。语法讲授过难会戳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授简单又不受重视。因此,教学不在以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为目标,而是以立竿见影的快速提高成绩为宗旨。这就将授课的中心放在内容和意义讲解上,淡化了语法的学习。

(二)语法知识的缺乏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难以做到真正理解

在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感觉难教, 学生感觉难学,除了基础薄弱原因外,主要问题语法知识薄弱。举例来说,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现象, 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这类词最大的特点是它的临时性, 而这一点是受一定的语言环境限制的, 在分析时要注意活用词前后的修饰成分以及它们的结构关系。在《 劝学》 一文中,涉及“ 词类活用“ 非能水也” 一句中有特殊用法的词, 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出“ 水” 属于特殊用法, 但再问是什么特殊用法时, 却很少有人能答出是词类活用, 更不要说是名词作动词了。 这说明学生的语法知识是何等欠缺, 他们不知道能愿动词不能单独作谓语, 必须和实义动词一起构成谓语, 所以学生不能判断出“ 水” 在这里已活用为动词。因此,在讲授的时候当时感觉明白了,可是在遇到同类问题时还是不知知道怎么去解释。其原因就是取法语法知识。

二、语法教学在文言文阅读中的作用

(一)分析字形结构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着直接联系。虽然随着的变化汉字的形体和语素意义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许多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都还比较明显。通过分析字形结构,可以与现代汉字建立关联,提高文言文的分析能力。比如说,“贸籴粮食”一句的含义,首先弄清楚“籴”的含义。“籴”为会意字,根据它由“入”和“米”两部分组成,推断为“买进米一类的粮食”,联系上下文可以确定 “贸籴粮食”即为“购买粮食。同时,汉字中的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形声字一部分表音(被称为“音符”),一部分表意(被称为“义符”)。比如,“王”和“玉”旁的字,大多与玉有关;“绞丝旁”与丝帛和布料有关等。如果我们熟练掌握字形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我们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二)分析词或短语或句子的结构和意义关系

在文言文中相似的语言结构、句式构成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相反,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正确理解。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以”字是很难理解的,但根据句式整齐的特点,借助“用”字,我们可以推断出“以”与“用”意义相同,再补出主语“屈平”,结合他的生平遭遇,就会弄清这两个词是被动用法,作“被任用”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典型语言构成和句式构成的学习,可以提高我们对一类文言文的分析能力。

(三)分析词语所在的句子的语法结构和功能

在文言文中经常有一个词语可能在不同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词性,充当不同的成分,进而导致不同的词义。但一定词性的词或短语在句中的位置和功能是较为固定的,句子成分间的顺序也较为稳定。因此可以通过结构规律推断实词乃至虚词的含义。同时有助于判定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实词活用、省略成分、特殊句式等文言特殊现象。如果能熟练掌握语法结构和功能在应对文言文时可以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四)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作用以及和实词的组合关系

在分析句型结构的时候,虚词、副词、介词、连词最易造成混乱。因此,要想获得争确的文言文解释,必须要明确这些此在句子中的位置、修饰关系、作用。通常来说,一个句子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组成。副词是常位于动词、形容词前,修饰说明动词、形容词的虚词;介词,与其宾语组合成介词结构(又称介宾短语),修饰动词;连词,用在两个语言单位(词、短语或分句)之间起连接作用。在明确以上内容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有效的判定词语间的关系,获得争取的句式解释。

三、关于做好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语法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文言文毕竟离我们时代久远,词语构成灵活性多样,导致不易掌握使学生很难对其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教法要有变化,不死板,不照本宣科,尽量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比如说,讲一些历史、幽默小故事、名人轶事等,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可以通过讲解、问答、练习、讨论、竞赛等提高同学的参与、探求的学习环境。培养同学自动自发的学习热情。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篇2

例如,在讲解《鸿门宴》、《陈情表》以及《兰亭集序》这几首文言文篇章的时候,尤其其相应的语句大都比较规范,并且实际的韵律比较富有节奏感,情感也比较充实,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些篇章,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相关的文言文知识的具体含义和特征,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有关文言文知识所包含的具体含义和内容。但是在这些文言文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不可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进行朗读或者背诵这两个方面,还需要丰富文言文教学活动的方式。比如,分角色朗读表演或者文言文朗读大赛等,以便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文言文教学中来,不断提升其学习的效果。

二、拓展教学知识,引导知识迁移

文言文中的语言大都比较凝练、简洁,这可以给学生充足的想象控制,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文言文教学中所包含的想象空间语言,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可以践行想象的学习空间。但是在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教材中的文言文知识毕竟非常有限,所以学生可能阅读的内容非常有限,更无法践行各种知识的迁移工作。此时教师可以在讲解有关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时候,对于相关的文言文教学知识进行迁移和拓展,尤其是要重点为学生讲解一些富有趣味性的语文教学知识,以便可以不断拓展学生学习文言文知识的知识面,从而可以在丰富学生文言文教学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例如,在讲解《勾践灭吴》和《六国论》这部分高中文言文教学知识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将相关方面的知识进行扩展,延伸到课外的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文章或者故事上来,以便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知识面。又如,在讲解《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言文教学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左传》中的相关知识点,以便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和掌握故事的发展情况,深化学生对于文章内容及意义的了解。此外,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需要全面阅读文章之外,更要注重文章的整体阅读学习,积极探索适合高中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以便引导学生去自主思考和分析,切不可过多地以来教师的讲授,以便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篇3

那么言语的审美特点有哪些呢?

一、音乐美

音乐美是在交际过程中,为适应听觉的需要,有目的,有规律地对语音进行排列组合,从而形成一种音乐旋律。也就是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能引起美的体验。汉语“四声”的抑扬变化,“平仄”的相重、相间、相立,单双音节的配合匀称,双声叠韵的铿锵舒缓,叠音词的流畅婉转等,都给言语形成某种节律美、音响美提供了客观的物质基础。一旦言语具有音乐那种表达情感,描绘形象,提示主题的性能,我们的言语就会变得更美。

诗歌是言语音乐美的典型代表。我国古代的格律诗采用了音步、平仄、对仗、韵脚等多种艺术手法,更能发挥抑扬顿挫各种变化的艺术表现力,从而使我国的吟诗能产生音乐般的艺术效果。五四以后,产生的新诗对平仄、对仗等要求不再那么严格,但也并非只求绝对的自由,不求音乐美。事实上,新诗也有自己的音韵和格调,只是与旧体诗的风格不同罢了。以余光中的《乡愁》一诗为例: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首诗广为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虽不是格律诗,却有自己的格律。每一节中各句的音节组合虽然长短不一,但在整体上却有统一的韵脚和节拍,使全诗的音响既富于变化而又整齐一律,从而形成一种复沓回旋的韵律和节奏。

二、含蓄性

言语贵在含蓄,“含”是含隐,“蓄”是蓄绣。所谓隐,就是言外之意,所谓绣,就是篇中之萃。我国许多的优秀作家在言语的锤炼上都遵循着“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的原则。往往不是直抒其意,而是言在此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自己去体味。这样的言语才有味道,显得含蓄隽永,回味无穷。言语的含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言语的耐人寻味;二是指言语的多义性。言语的耐人寻味是指言语表达的不直露,禁得起细细推敲,琢磨,如一杯酽茶,越品越有味道。就拿《诗经》中的《关 雎》来说:“参 差 荇 菜, 左 右 流 之。窈 窕 淑 女, 寤 寐 求 之。求 之 不 得, 寤 寐 思 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中用“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求取荇菜”来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又用辗转,翻覆不能入眠来从侧面反映“君子”对“淑女”的思慕之情。这些隐喻和侧面描写,要远比正面描写给人以更多的想象与回味的余地。

就多义来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臭”字,可解释为“味道”、“香味”、“臭味”,虽然“臭”字在唐代有其固定的含义,但对我们来说,这三种解释都能够成立。就诗中所表露的情感看,最后一种解释更能表达作者的愤怒之情,但如果我们仅仅承认这种解释的唯一合理性,则大大削弱了它的丰富的内涵。

三、幽默感

言语的幽默感来自于言语所创造的幽默的形象。它产生于特定的语境,而不是说言语本身具有幽默感。

幽默相对于笑话和滑稽显得深沉、高雅,而相对于讽刺与机智,则显得温和、含蓄。当然这并不是说幽默就与这些“邻居”无关。有时幽默是机智的表现,有时幽默是为了讽刺,而有时幽默又等同于滑稽。

例如,苏格拉底在向别人解释他为何取了一个凶恶的老婆时说:“作为一个驯马师他宁愿选一匹烈马来做自己的马,而不选驯马来做自己的马。假如他能够驾驭烈马,那所有的马就容易驾驭了。我为了能和所有的人和睦相处,所以才取了这么一个老婆。”在这里苏格拉底的幽默就反映了他的机智。言语的幽默来自于对语言在语境条件下的巧妙运用。这些方法有:把同音、同韵的字、词以及形近字、多义字、词、句巧妙地结合起来或通过语词的表面意与实质意的对比等,达到幽默效果。

四、柔美感

柔美感是指言语所塑造的柔美形象而给人的感觉,同时也包括言语自身的色彩、语势和语音的形式因素以及两者的结合与统一。

一般来说,使人产生柔美感的言语自身应该是轻柔、委婉、含蓄的。在语词所组成的语句及文本的节奏韵律上也是和谐的、舒缓的。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描写儿女私情、离愁别恨的作品,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及李清照的一些古诗词作品大多细腻婉转。在现代作品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沈从文的《边城》,戴望舒的《雨巷》等作品多体现了柔美的品格。

五、壮美感

壮美与阳刚、刚健的概念相差不大。具有壮美感的言语是语言的语音、节奏、质感及力度和它所塑造的壮美形象的统一。

言语的壮美感来自于它所塑造的壮美形象及抒发的壮美感情,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次来源于言语在语境条件下所显示的质感,比如词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用词铿锵,“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形象极具壮美感。

李白、苏轼、辛弃疾等人的很多作品多具有壮美而刚健的特色。如苏轼的《百步洪》写水泼冲泻:“有如兔走鹰落,骏马下注千丈破,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就显得气势恢弘,情感激越而语言嘹亮。现代文学中,郭沫若、贺敬之、郭小川的诗歌,刘白羽的散文,在激进色彩下的气势与情感及其用词,也是如此。

六、平实感

平实感的言语与华丽、繁缛的辞藻相对,指平淡朴实的言语给人的美感。但并非“质木无文”的白话,而是在特定的语境下以简洁洗练的言语实现丰富内涵的表达。它有时和柔美的风格联系起来,更多的时候则具备了可供回味的含蓄效果。古人常说的“实境”、“冲淡”、“自然”等审美范畴多少含有平实之意。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篇4

我国的古代文化中,有许多的作品值得我们深刻去研究、领会。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中国悠久的政治、经济、文化,也可以把历史当成今天或者明天人生道路上的照明灯。在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文言文内容大幅度增加,高考试卷中所占分值也较大,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此如何改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成为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

我根据近几年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探索,就高中语文中的文言文教学提一点自己的看法,仅共同行的参考。

一、重视课文诵读,培养感知能力。

诵读是一门艺术,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并不追求诵读艺术的完美,但要落实诵读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逐步的。诵读要通畅,要有语感,要有情感。

诵读法是我国古代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诵读要有语感,不同的语气表达语感是不同的,陈述,疑文、判断、祈使、感叹等语气的传达,就是文章内容情趣的传达。诵读时要在字词中运用色彩,读出重点句子所表达情感和感情。一位老师在林觉民的《与妻书》时简要的介绍了作者和解释了“绝命书”一词后,对课文内容未做任何分析和讲解,就开始用沉静的语调动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们深深地被感染,都不约而同的低下了头,寂无人声的教室响起一片唏嘘,竟至动声哭泣。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具有巨大的言语感染能力,能让学生通过感觉和心灵在感受课文言语的同时,发挥出对语言的直觉的感知判断――语感能力,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因此让学生通过诵读直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

二、“言”、“文”、并重,“活”、“实”并举

所谓,“言”、“文”、并重指的是:即重视教学必要的古汉语语言知识,也重视理解古文的思想内容与鉴赏古文的文学艺术《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对于高中生文言文学习提出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学习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吸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里明确提出了文言文教学的双向目标,即“言”与“文”并重。

所谓“活”“实“并举,就是即不排斥传统的扎实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又引进灵活生动的文言文教学机制,变文言文“难学”为“易学”,变学生“畏学”“厌学”为“好学”“乐学”。

实与活互为手段,互为目的与结果,互为目的与结果的关系,是让学生真正学会知识迁移,活学活用的前提,也是教师活教、学生活学,从而让教与学落到实处的结果。活是“实”的手段,同时也是“实”最终的结果。

三、重视积累,教会方法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学不积累,能力如何提高?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中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纳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形式,加强记忆,学以致用。

文学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的记下,是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与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四、重视课外阅读、鼓励学生质疑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篇5

再从微观上来看看我们如何翻译句子。首先我们要抓住关键字词、特殊句式!把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下面先从抓关键词方面来看一看:我们首先要把握常用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作状语,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及为动用法,数词的特殊用法等。其中以名词作状语,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意动为重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及偏义复合词等要特别留心。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篇6

长期以来,由于文言文教学处于老(教学方法)、慢(进度慢)、费(费时多)、差(效果差)的状态,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不足,学习状态不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言文教学的效果。所以在新时期就需要我们能够有效的运用文言文知识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渗透教育,以便能够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这对于实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意义。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认知,以便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的目的。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一些与学生兴趣相符的内容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兰亭集序》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入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的歌手周杰伦的《兰亭序》这首歌,让学生闭起眼睛进行体会。通过学生对于歌曲的认识来引入课文内容,让学生在感受歌曲中描绘的古韵色彩,感受到行云流水般的歌词内容与韵律,之后教师再展示《兰亭序》的书法帖,引导学生去感受书法内容的精彩。再引导学生去学习课文内容,就能够使学生对于课文的基调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引导学生去认识文章中的崇山峻岭、清流激湍,跟着作者的笔迹顺流而下转感受文中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体现出文章意境的清丽淡雅,情调的欢快畅达。后文中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这对于加深学生的文章认知、了解作者的表达目的、认识作者的处世态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注重学生的兴趣激发,以便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引导学生的知识积累

文言文与现代文有着较大的区别,特别是一些通假字、实词虚词的用法、特殊句式等等,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会话中很少遇到,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觉到困惑,都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认知,这样才能够培养他们的文言文能力,所以就需要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文言文通假字特别多,“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失其所与,不知”中“知”通“智”,“约从离衡”中“衡”通“横”,“制其弊”中“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中中“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都是通假字。教师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对其归类列表,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更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必要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和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切不可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以便学生在进行文言文阅读的时候能够进行有效的理解。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引导学生进行逐句的翻译,之后让学生进行知识点、课文的背诵,简单的教学形式很大程度上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知识的体会与感悟,加深他们的学习认知。比如在教学《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的时候,在荆轲刺秦的场面描写中,荆轲是“取―奉―发―把―持― ―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是“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而单纯的文字理解很难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记忆,所以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情境:把讲台当做是秦王的宝座,让两个学生一个扮演秦王、一个扮演荆轲进行课文内容的表演,让其他学生进行监督、课文对比,看他们哪个动作做的不到位,哪些是需要改正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进一步加深,同时也能够促进他们对于文中情感的体会,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俗话说“课本只是一个例子”,所以在教学中,还需要教师能够拓展课文知识范围,通过相关课外知识的引入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对于课文有一个全面的、立体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效率。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篇7

如在《鸿门宴》中“……项王曰:‘赐之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彘”字,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搞错它的发音,我告诉学生在宝鸡一带“猪”读作“豸”zhì,这样,学生对“彘”字的读音印象就深刻了。

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我再举了一个例子。我说,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古典诗词读起来似乎并不押韵,这是因为时代变化了,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某些字在现代汉语中的韵母已经发生了变化,自然不能押韵了。而这些音可能还存留在方言里,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本诗中的韵脚“斜”“家”“花”三个字从现代汉语读音来看不押韵,而在陕西渭南大部分地区以及客家话梅县话等南方方言中“斜”读xiá。例如:“墙上的画贴成斜斜(xiáxiá)子了。”学生觉得很有意思,这才恍然大悟。

2 恰当利用方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文言文词义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学生不太容易理解,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方言,有些词义就会迎刃而解。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词的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包括词义范围的变化、感彩和词义轻重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多困难。

2.1 借助方言可以理解文言文词义范围的变化现象

词义范围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和词义的转移。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容易忽视词义的变化,用现代汉语去解释一些古词词义,如果借助方言中留存的一些古词词义,学生会很容易理解词义的变化。

如:《孔雀东南飞》:“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这里的“床”已经不是现代所说的床,它已经发生了词义的转移,是“长凳子”。我告诉学生陕西合阳方言中把“长条的坐榻”叫“床”,把小凳子叫“床床”。这样,学生对这里的“床”就能很好地理解了。

2.2 借助方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词义感彩和轻重的变化

文言文中的一些词的感彩和轻重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变化,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用现代汉语去推测它在文言文中的色彩或轻重,这就给学生学习文言文带来很多问题,适时恰当借助方言可以帮助学生轻松理解这种变化。

如在教学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时,课文中有“可以无饥矣”“黎民不饥不寒”,同时也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学生问这里的“饥”与“饿”是否可以互换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从古汉语角度讲,“饥”和“饿”是同义词,但是二者存在意义轻重上的差别。“饥”表示一般意义上的饿,“饿”是因长久吃不上饭,饿得很严重,已经是一种病理现象。为了使学生对这两个词理解深刻,我借用今天关中方言里这两个词义来区别这两个词。我告诉学生,在今天关中方言里,老一辈人话里的“饥”保留了古代这一意义,肚子饿了,关中人说“肚子饥咧”,如“还不收工,肚子都饥咧。”只有非常饿时才用“饿”,而且一般还要加上程度副词修饰,如“饿很”“饿太太”,意为非常饿。所以,这里“饿莩”不能说成“饥莩”,因为“饥”程度太浅,而“饥”也不能换成程度深的“饿”。

3 恰当利用方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文言文语法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篇8

苏教版的教科书是指在新课程的标准下,“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优良成果。自2005年首次在江苏省推广并使用,鲁教版和广教版等的教科书相继被推出,打破了学生一直使用人教版教科书的局面,为高中语文教学变革提供了激情和活力。文言文是中华五千年来,中国古代文人志士思想与智慧的结晶,更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文言文的学习历来都是语文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的难点。但是,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状况仍然存在很多难题和弊端,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低下,文言文学习形式过于单一,致使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

2.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内容的优点

2.1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教会学生怎样有效学习文言文,突出的特点、完备的知识是新版教科书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法宝”。苏教版的教科书中选编了文质兼嘉的闻名经典的世界名著,以佳作精品的独特魅力滋润学生的心灵。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科书体现了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的目标,提供给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的自由、多元的选择。面对所使用的教材资料,教师点燃了教学热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选择了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而转变了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2.2有助于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是提倡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苏教版的语文教材的编排以学科的人文性为基础,与新课标核心的要求相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在文言文内容选择上,一方面重视构建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强调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和谐、主动与可持续发展,体现了语文学科和新课程标准的人文性的双重表现。

3.苏教版的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方式

3.1运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

文言文是活在作品时代的人生产生活的具体表现。要想在真正意义上把握高中语文文言文中要表达的内涵和深意,教师不仅需要带领学生回到那个时代,更需要开展情景式教学。开展情景式教学,教师需要熟练掌握高中文言文的作者、时代、人物的各种背景,充分做好文言文的课堂备课和教学设计,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讲解文言文知识的过程中,要适当引入各个时代的背景、事件等,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时代的厚重感,感受到历史发生的景象,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高中语文文言文中的思想内涵和深度。

3.2运用诵读式的教学方法

诵读式教学是指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对文言文文本的大声朗读和背诵。朗读是一种综合性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在目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较为普遍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的口、眼、耳、心等感官,达到从语音到语义整体认知的目的。比如:在教学《鸿门宴》这篇课文时,首先可以让学生课后找到《大风歌》和《垓下歌》这两篇诗歌。课前,可以先让两位同学大声地朗读这两首诗歌,将学生引入到正文的学习中,思考这样意气风发的项羽是怎样败给刘邦的。其次,可以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鸿门宴》中的刀光剑影。诵读式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将课文简单地朗读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在朗读和背诵课文时,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具体的思想感情。教学《鸿门宴》时,要让学生根据主要人物的对话,分角色朗读课文,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精彩生动,引人入胜。

3.3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替学生选择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围绕目标,深入探究文言文,自己独自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寻找和解答目标答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堂、课题和活动探究三种形式。教师可以将学生作为学习文言文的主体,既指导学生“乐于探究”,又指导学生“精于探究”。只有两者互相促进,才能提高学生对于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热情。

3.4评价的发展性

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效率与评价的发展性是密不可分的。传统的评价方法大多以对学习成绩的奖励作为最后的评价,忽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性。评价的发展性,是为了改善传统评价方法的不利之处而产生的。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重高中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特征,师生建立起相互平等和信赖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能力、知识、意志、态度、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这不仅要求老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求加强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潜能。

4.结语

选择合适的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在语文这门学科上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高中语文老师要坚持以新课标的先进观念为指导,采用探究式、诵读式和情景式教学方式,评价要具有发展性,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篇9

2.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优化措施

第一,教材的编辑与出版部门,在出版教材之前,应当对课文中的文言文注释进行严格审查,尽量减少错误。教材投入使用后,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学校调查等方式,广泛征集教师和学生对文言文注释的意见和建议。如果发现有不正确的文言文注释,在经过相关专家讨论后,及时更正。调动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对文言文注释的积极性,常年设立文言文注释意见箱,对错误的文言文注释要及时举报,对举报者给与一定的奖励。无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及时将错误的文言文注释更正,并通知其他教材使用单位,避免影响扩大,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第二,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文,客观地分析文言文注释,既不一味相信课文,也不要妄自尊大,要本着严谨的态度积极探索文言文注释问题。一般来说,文言文注释只是代表了编书者的想法,他的主要目的是,解释文章内部和文章外部的相关性,通过借鉴,读者依据文言文注释来理解文章,学到知识。

在实践中怎样发现文言文的注释是有问题的呢?

一是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高中教师平时应多读书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广泛涉猎文言文相关知识,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只有教师自己掌握丰富的文言文知识,才能在文言文的讲解中运用自如,轻松解决学生的各种提问。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篇10

一、解放思想,贯通古今

我这里所说的“解放思想”,就是在平常的文言文教学中,要放下思想包袱,不要先入为主的认为文言文教学是“硬骨头”,比较难啃,还未教,就“怯场了”,这样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在课堂教学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畏首畏尾,放不下思想包袱,导致课堂效果不够理想。我经常能听到周围的同事在讲授文言文的时候抱怨,学生状态不好,上课昏昏欲睡,如再赶上校领导听课,就更是有一种刚上课就盼下课的感觉。一些老师之所以存在着这些文言文教学的苦恼,我认为就是犯了“过犹不及”的错误,思想上太重视文言文,反而打不开教学的思路,聪明才智也被思想上的包袱所束缚。我历来是比较喜欢文言文教学的,在执教之初,也犯过“有一说一”,刻板教条的错误,部分学生对我的课也是不太买账,课堂上得过且过。后来,在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了我的思想并不能和学生产生共鸣,我所喜欢的授课方式并不是学生所喜欢学习模式,这当然是老师的失误。文言文固然有很多比较枯燥的文言现象要讲解,也要求学生积累掌握,但这只应是文言文教学的一小部分,绝不应把这些东西满堂灌的硬塞给学生。新课标对语文的解释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文言文也应该兼具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所以文言现象也只应是学习了解文章的工具和手段,所以老师也不能每天把这些干巴巴的东西塞给学生,即便塞给学生,学生也是不能消化的,以前的文言文教学中,我正是多少犯了这方面的错误。我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是叙事性比较强的传记体散文、史传文学作品和一些经典的山水游记散文。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挖掘文本,把这些文言文当成文言故事,利用一些巧妙地设问,会引发学生极大地兴趣,进而会去探讨故事的情节,叙事的手法和人物形象。比如我在讲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一文时,就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如过你是《荆轲刺秦王》这部电影的导演,面对这样一个剧本,你会重点拍摄哪个场景?为什么?”二是:“如果你是一名演员,你认为那个角色最能打动你,你想出演哪个角色,为什么?”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是把本篇文章当成一个故事来分析,首先抛却了对文言文枯燥的讲授,又是源于文本,更是贴近于生活,所以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自觉不自觉的就会走进文本,深入挖掘,从自我的角度和认识来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从而使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不在死气沉沉。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改变,是需要教师花大气力进行的一场思维解放运动,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无论是对文本的分析,还是对文言知识的总结,都要让学生动起来,并能通过一些巧妙设计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觉得文言文离他们并不遥远,贯通古今指的就是在在问题的设计上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潜能。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诵读文言文,提高对文言文的语言感知能力

文言文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的载体,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够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规律和知识,更好地理解文言文课文。而培养语言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学生诵读文言文,通过诵读形成良好的朗读方法,在阅读语气、语调、语速等把握思想感情的变化。此外,通过朗读教学,学生会爱上文言文朗读,在大脑中形成比较强的记忆。例如,在学习《劝学》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注重文章的停顿、语调、语气,带有一定的感彩去朗读,将文章读出抑扬顿挫之感,展现文言文语言的魅力。

三、创设文言文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营造文言文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和谐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文言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地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氛围对于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文言文对学生来说具有历史久远性的特点,学习起来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因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教师应尽量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设置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产生参与探究的动机。

四、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合作和分享。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实践学习为主,教师的职责是激发学生深厚的兴趣,在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帮助学生领略文言文的魅力。文言文课堂不应仅采用讲述法、讲解法,还应依照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改变“课课一个样,常常一个腔”的学习模式,以小组合作、故事会、知识抢答、辩论等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文言文学习。在学生中举行每天讲一个历史故事活动,如春秋系列故事,战国系列故事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一些史传性文章的学习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五、重视语文作业的创新,引导学生阅读延伸

作业是巩固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科学而有效的习题,特别是认知性习题、开放性习题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是学生阅读体验和想象的延伸,使学生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悟。如在学习《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时,我就为学生留了这样一个阅读延伸的开放性作业:“你就文中五位人物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写两百字的感悟。”这样的作业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写作能力,张扬了个性。由此可见,改革语文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赋予语文作业更多的创造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参与性,是符合课标要求、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篇11

一、联系史实,要拓展见闻,要激发兴趣

就目前高中阶段所选的文言文来看,大多数是秦诸子的散文,其中多数内容都与这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政治性质相关,虽然具备一定的文学性,但它更重要的是真实地再现了史实情景。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等等,这些都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相关联,构成严密的因果关系,牵一动十。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联系史实,只是一味地讲解、翻译课文,那么,不仅教学形式单调、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严重破坏了文本教材的整体性,无法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严重影响识记的效果。

因此,教师应该多读一些史书,充分了解我国古代的文化,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对于文本相关的历史故事能够信手拈来,而且讲述的比书本描述的更加细致、生动且传神。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二、文本诵读指导,要背,但决不死背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都是经过无数专家学者精挑细选而来的,都是先贤的经典之作,都是学生学习的楷模,自然,不少文言文课文是要求背诵的。当看到课后要求中有“背诵全文”的字样时,相信多数学生都会头疼。但是迫于无奈,学生都会乘着早读的时间,摇头晃脑地在那“死记硬背”。等扛过老师的“听写大会”,没过几天,就全被“遗忘”了。文言文的背诵,一直是学生最为头大的问题。

背诵是一个积累知识并内化的过程,文言文要背,但决不是死记硬背。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应该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利用自己的文言文知识基础和课后注释,初识文意,发现疑问和问题;再次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答疑,让学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背诵要在完成这两步之后才能进行。学生在进一步把握了句意和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就能通过诵读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文言文感受力的提高,而且还能使学生的背诵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高考中文言文填空评判标准十分严格,所以,学生在背诵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精准背诵,精准书写。

三、字、词、句式教学,要死中有活

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其中的“死”,指的是文言文中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例如,文言文教学中常见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字”,在教学中,通假字的缘由无需多讲,而要反复给学生强调这个概念,使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通假字使用的必要性。此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对通假字进行归纳列表,通过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方便记忆和应用。再如,一词多义。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词本身的意思,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本。除了字、词之外,句式也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务必要指导学生认识并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等文言文常见的句式构成和用法。死中有活,就是说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采用适合学生并便于学生接受的方法,避免教师“一言堂”的翻译。

四、正确翻译,重原则、技巧,更重方法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篇12

文言文学习难度系数较大,花费的精力和时间较多,并且收效甚微,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严重不足。传统的授课方式比较死板,枯燥乏味,学生很难产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所以,要想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必须改变教学方法,采取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积极性的产生主要是学习动机在起作用,学习动机成为推动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内部力量,而兴趣又是产生动机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想要学生爱上文言文,必须想方设法改变传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导入上,要尽可能的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在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时候,可以由魏征直谏唐太宗李世民,触龙巧说赵太后等故事强调劝谏技巧的重要性来导入;讲《鸿门宴》,可以由霸王别姬的故事导入这样就会大大的以故事的形式吸引到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古人云:“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作为语文教师在读文言文时,一定要读出神韵,读出情感来,让学生在艺术赏析中产生学习兴趣。对于课本的内容,教师可以再次编排,改写成话剧、小品、相声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上课,在《晏子使楚》,《郑人买履》等课文都可以运用。

二、学会赏析文章,做到正确诵读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语文教师必须传授给学生文言文正确的朗诵方法和技巧,让他们感受到语言的艺术美和朗诵文言文的心情美,产生爱上文言文朗诵的情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正确的学会朗诵是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要加强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方法及注意的事项,如:字正腔圆、停顿有张、语速适中等,,必要时可适当加入体态动作,摇头晃脑等。不少高中生,对文言文的认识有很多的误区,有的同学认为,只要认得文言文中的字,就能很好的进行朗读,其实这是错误的。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必须建立在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对其中描绘的是件和人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有感情的进行诵读了。读文言文,有滋有味,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然会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热爱。其实,通过诵读和背诵文言文,可以学到其中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学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样越来越有信心,自然就有利于文言文的教学了。

三、创新教学手段,实现趣味性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路技术的发展,在新课改下,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必须经过的道路。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优化教学,实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自身的优势,它可以实现图文并茂,采用图面、声音、视频等有效方式把课堂内容用简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比传统的老师讲授效果好很多。比如在讲到《鸿门宴》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鸿门宴》的片段,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故事和相关的人物关系,这样就会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有助于文言文的教学。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篇13

在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往往将重点放在对课文中的字、词的讲解和记忆上,忽视对于文言文的整体理解和欣赏。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效率,往往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教师将课文内容直接翻译出来,让学生直接记忆。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得不到培养,同时不利于培养学生文言文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无法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造成学生缺乏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文言文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进行文言文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是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提高不快的原因之一。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往往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在课堂中通过大量的讲解进行文言文教学,导致学生只是单纯地对教学内容做笔记,没有很好地参与文言文课堂教学。长此以往,一方面会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降低,另一方面学生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下,不能很深入地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知识,从而无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参与文言文教学,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

(三)学生学习文言文积极性不高

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不高,是现阶段文言文教学的难题之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不高,对文言文的内容和思想理解不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文言文教学效率。这种状况的形成,一方面在于文言文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面对文言文的时候,学生感到陌生、不理解,无法充分投入文言文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因为对于文言文学习,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薄弱,对于文言文的语法结构、遣词造句等缺乏必要的掌握,造成在翻译文言文时存在很大的困难,从而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困难。这些都影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造成文言文教学效率难以提高。

二、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

文言文学习效率低的原因之一在于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因此,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培养学生阅读和朗诵文言文的习惯。例如在荀子《劝学篇》第一段“学不可以已”中,“学”、“不”、“已”这三个字应当重读,在“学”后停顿一下,即:“学/不可以已”。这样断句,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这句话,“学”是主体,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其次,教师应当夯实学生的文言文基础,对学生的语法结构进行系统的讲解。《劝学篇》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就运用定语后置,如果学生对语法掌握不充分,就会很难翻译这一句话。

(二)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高中教学已经不是过去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简单状态。教师要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加强师生互动。在教学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小游戏,活跃课堂氛围。在正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适当的分组,开展小组活动,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讨论和学习文言文。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在课堂中播放相关多媒体文件,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形象产生更直观的认识。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