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影像技术实用13篇

医学类影像技术
医学类影像技术篇1

1 影像技术成像方法概述

1.1影像技术成像方法及其研究背景 从技术原理的角度来分析影像技术成像方法有一定的实践价值,能够帮助相关的影像技术操作的医疗工作者更熟悉该技术应用的机理,从而依据影像技术得出更加精准的诊断结论。近几年来,我国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体系当中已经涌现出很多种类,包括X射线、超声、CT以及核磁共振等影像检查技术手段,为医疗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1]。从总体情况来看不同的影像技术在成像原理及其方法方面存在着一些异同,因此,将其应用到不同医疗诊断科室之中,有着一定的理论依据。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作为从事医疗机构影像诊断工作的医务工作者,需要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各种类疾病在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中的异常表现及其诊断要点,从而进一步了解和比较不同成像技术的应用优势,明确将各类型影像技术成像方法作为诊疗依据的优势与劣势,进而得出更精准的医疗诊断结果,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检查服务。这样一来,便极大地突显出现代影像技术成像方法的实践价值与社会意义。

1.2影像技术成像方法的基本原理分析 医学影像技术也可以称其为医学影像学,它指的是专业的内科或外科医生用来诊断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身体部位的技术,从而提升临床医疗诊断的精准度。通常我们所熟悉的影像技术为X光、超声等,这些技术的成像方法及其原理有所不同。在进行X-射线成像时,实际应用到的成像方法是"平面"和"断层",其基本技术模式为"模拟"与"数字",而核医学成像方法还需要用到"正电子湮灭成像"模式,超声成像的原理为"杜普勒成像",往往通过黑白以及彩色两种方式来成像的。就以X射线成像的基本原理来看,当该类型射线穿过某一具象化的物质时,部分光子被吸收,其强度呈指数趋势衰减,此时,未经吸收的光子穿过物体后被检测设备所接收,这样便形成了图像[2]。

在以往,菲林影像技术是利用感光材料银化学感光物成像的,现代的医学影像技术是基于以往的技术手段之上升级而来的,尤其是数字化成像设备的出现,使得基于先进技术方法的放射科室无需在暗室之中进行影像操作。实质上,普通的X线的摄影经历了诸多借鉴的演变,最开始的影像成像技术方法是"屏-胶"体系,并在技术升级后,转换为暗室技术,后来,直至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涌现了数字化摄影技术以及激光打印胶片技术等等,这些不同种类的影像技术成像方法为现代医学注入了活力[3]。医学成像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极佳的医疗辅助手段用于诊疗以及疾病治疗的过程中,相关技术方法也可以被应用于生命科学项目的研究过程之中,促进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提升。

2 不同的影像技术成像方法的实践特征及其优势研究

在医疗诊断临床过程中了解到,针对不同的人体系统以及解剖部位,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影像技术成像方法。实际上,由于各种类型的成像技术的原理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图像特征较为不同,所以在利用其给出医疗诊断结果的依据也有所不同。所以,需要根据所要诊断的医疗项目,来选择诊断价值较高的影像技术成像方法来辅以临床医疗决策。

2.1深入了解各类型影像检查技术成像方法的特点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不同的成像技术的综合应用较为关键,因为往往一种影像技术成像方法并不能精准地判断出患者的疾病种类及其病变的特征,所以,需要凭借临床经验以及技术诊疗方法来进一步确定医疗结论。多项影像技术成像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提升临床诊断的效率及其质量。事实上,选择科学的影像检查方法是在了解各类型技术手段的基础上而来的,就比如,呼吸系统疾病检查最恰当的医疗检查方法则是X线胸部摄影结合CT扫描,选择最佳的影像检查技术,不仅能够节约检查时间,还能够降低患者疾病医疗检查的经济成本。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需要医疗机构当中相关技术人员的助力,技术人员不仅要不断吸收新的技术知识、理论知识等,还要深入研究成像技术的成像方法,进而提升医疗诊断的精度,使其诊断结果更具价值。

2.2关键影像技术的成像方法及其实践效能分析 从临床诊疗以及影像技术操作的工作经验来看,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所得出的诊疗结果更为精准,因为这种技术是应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是一种具备划时代意义的医学诊断技术。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手段的应用过程中,融合了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从而提升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率,使得"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手段更广泛地应用在医疗临床诊断以及类似项目的科学研究领域之中,促进我国医疗科学诊断方面的快速发展。此外,以"CT成像"方法的原理来分析,该技术手段的检查较为快捷,将其应用在CE结肠成像诊断等项目中,具备较高的实践价值,因其不会对患者的身体状况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较为精准地显示出患者肠管病变的基本情况,有利于及时进行病患诊疗处理。

总之,通过针对影像技术成像方法的深入了解,能够明确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对于医疗领域而言,某一疾病的临床检查处理,需要确定所应使用的成像技术后,在进一步选用恰当的检查方法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临床诊断的准确度要高很多,这样能够保证所给出的医疗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我国医疗健康服务质量的提升。另外,从事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要不断补充自身的临床知识以及影像诊断知识,掌握必要的影像技术成像方法,并能够灵活地运用不同类型的技术方法,从而更好地驾驭影像技术手段来为现代医疗领域服务。

参考文献:

医学类影像技术篇2

1 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的组成分析

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是由影像板、影像板扫描仪与影像后处理等系统组成,其工作原理就是将影像投影在影像板上面,然后进入扫描仪,通过激光扫描技术阅读数据,同时,利用光电途径将数据转换成为数字信号,在影像后处理站处理之后,通过显示器显示出结果,供给医生对其进行观察。目前,医疗机构在应用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的过程中,不能全面理解其组成理念,无法提升影像质量,甚至会出现临床医疗问题。因此,技术人员必须重视以下几点组成理念的理解:

1.1影像板 影像板是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含有较多的微量元素化合物,包括Eu2等,属于一种晶体结构,在实际使用期间,可以有效记录影像,打破了传统胶片记录影像的局限性,重复使用次数大于一万次[1]。

1.2影像板扫描仪 此类技术可以将影像板记录的影像数据,准确的阅读出来,对于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质量的影响较大。影像板扫描仪是影像信息转换的重要依托,可以将其转化成为不同亮度的像素,将平面图像转化成为二维点阵。同时,影像板扫描仪会通过模拟数据方式,将每一个影像像素转化成为数据,将二维点阵转化成为矩阵,然后将矩阵传输到后处理工作站系统中,在对数据进行运算之后,得到不同的影像。影像板扫描仪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优势,可以清晰反映出影像图形,明确影像指标的灰极度。同时影像板扫面衣还可以将数字化转化程度体现出来,扫描速度较高。对于空间分辨率而言,如果影像不清晰,影像板扫描仪就会利用较高的空间分辨率显现出影像。对于灰极度而言,影像板扫描仪会通过数字图像反应影像的呈现效果[2]。对于矩阵而言,影像板扫描仪可以通过亮化的扫描技术,形成良好的像素点阵,然后利用相关模拟技术将其转化为数字化的矩阵。此类运行方式,主要通过计算机实现,因此,必须要对像素点阵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处理,才能提升影像板扫描仪的应用质量,体现出真实的影像数据信息。对于扫描速度与缓冲平台而言,缓冲平台容量较为重要,影像板扫描仪的处理能力可以通过缓冲平台容量体现出来,大型的影像板扫描仪在一个小时就可以达到100板的扫描效果。技术人员在应用此类技术之前,必须要将扫描IP板放置在缓冲平台上,然后利用机械自动扫描,充分发挥影像板扫描仪IP板功能作用,提升数据输送的自动化效率,以便于下一次对其进行应用[3]。

综上所述,在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全面控制组合结构的应用质量,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在严格的管理工作下,提升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质量,增强其发展效果。

2 打号系统与预视系统的管理

在医疗机构技术人员应用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打号系统与预视系统的管理。然而,我国部分医疗机构在实际工作期间,无法提升打号系统与预视系统的管理效率,难以根据其实际要求开展相关工作,导致影像质量降低,因此,技术人员必须注重以下工作流程:打号系统就是将与影像有关的文字信息记录下来,技术人员必须要保证文字信息的准确性。技术人员必须通过电脑键盘输入文字信息,同时,还可以在医院信息库中调取所需要的信息,在此期间,技术人员不需要将全部信息都输入,只需要输入一些关键信息或者词语就可以搜索到所需要的信息。对于预视系统而言,由于影像后处理系统功能较为全面,技术人员可以利用打号系统输入投照,在投照打号的时候,通过投照关键词的搜索,系统就会自动筛选出相关软件包,然后对影像进行处理,医生就可以ζ浣行预,进而得到良好的数字影像[4]。

3 影像阅读与打印管理

数字化反射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需要技术人员重视影像阅读与打印的管理。当前,我国一些医疗机构在应用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的过程中,不能提升影像阅读与打印管理工作效率,难以优化起管理体系,无法提高影像放映质量,导致临床治疗工作受到影响。因此,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必须重视影像阅读与打印系统的管理。首先,技术人员要全面分析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设备类型,并且选择配套的阅读与打印系统。其次,为了提升图像质量,增强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应用效果,技术人员可以利用PACS网络,对其进行终端输出处理,进而提升检验工作效率。最后,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质量控制部门必须制定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提升影像管理效率[5]。

4 系统网络化管理

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要求技术人员重视系统网络化管理工作。目前,我国部分医疗机构在应用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技术的时候,不能对其进行系统网络化管理,难以提升影像质量,无法保证医疗服务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技术人员重点关注系统网络化管理工作。首先,在网络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渐增多,对于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质量的要求也开始提升,技术人员必须要全面应用网络信息技术,重视系统网络化管理,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其次,技术人员要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清晰度,提升影像的质量,增强信息处理效果,同时,还要增加系统网络的兼容性。再次,技术人员在系统网络化管理的时候,还要根据DIcOM使用标准的分析,制定完善的技术应用制度,借助CT、MRI、DSA等图像处理技术,对工作站数字设备进行浏览。最后,在构成影像的时候,技术人员要建立放射科影像存档系统与通信系统,利用存档系统与通信系统对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进行处理,进而提升影像图片质量,优化影像处理体系,进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在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与管理中,技术人员必须制度完善的技术应用制度,利用完善的管理制度约束技术人员的技术行为,全面提升数字化放射医学影像质量。

参考文献:

[1]邵为景.探讨放射技术工作的全面质量控制管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5(4):94-95.

[2]董海斌,宋少娟,张翼,等.战区医院放射科现状调查与提升卫勤保障能力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12):106,111.

医学类影像技术篇3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日新月异,各种各样的新型技术及设备层出不穷,借助于医学影像技术辅助诊疗也成为医疗领域所广泛应用的方法。本文就信息技术在医学影像技术中应用的意义进行分析,并就信息技术在现代医学影像各技术中的应用进行探析。

一、信息技术在医学影像技术中的应用意义

医学影像技术不论在医学课程教学、实验教学、临床课程教学,还是医学科学研究、临床诊断治疗方面,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当前,不论医院、医学院校,还是医学研究机构均十分关注医学影像技术的信息化问题,这是由于传统医学影像在传输、存储、处理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弊端。如就医院而言,传统医学影像在影像胶片保存时所需耗费的存储空间极大,而且胶片处理过程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与物力,病患所需等待的时间过长。胶片归档工作繁重,极易出错,手工进行胶片查询耗时耗力,时间久后,胶片极易老化,使得影像模糊,为再次查阅带来困难,甚至导致罕见影像受损。此外,难以实现远程会诊,需要人工送胶片,传输过程耗时耗力,且费用高。

而在医学类院校教学、科研工作中,传统医学影像技术也有种种弊端,包括如下:难以查找有用的影像,教学时需依赖医学影像,而教师为寻找同教学内容相符的影像,必须大量查阅资料、切片、标本,甚至需要到医院借阅,因而为其备课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此外,很多罕见资料难以找到,即使找到也由于清晰度差不能使用。教师有时花费大量精力所找到的有用影像,由于影像载体不同而难以在课堂上展示,需要借助于各种各样的设备,费时费力,还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如果不用又无法用文字准确、清晰的表述,学生很难理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而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医学影像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医院影像管理、借助影像诊断病情、为病人提供便捷的就诊,为教师丰富教学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医学研究人员深入分析和研究疾病,提高影像使用率等方面,均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极大地拓展了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空间,这正是信息技术在医学影像技术中应用的意义所在。

二、信息技术在医学影像技术中的具体应用

如今的医学影像早已脱离了之前依靠透视、拍片等加以诊断的情况,而是拥有CR、DR、MRI、DSA、CT等现代化医学影像技术,这项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均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如今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已经成为了一门新兴专业,开始从人体解剖诊断逐步朝着分子、功能成像方面发展,而在此发展过程中仍有赖于信息技术的应用。

1.CR

该技术采用激光对成像信息加以读取和自动化记录,并以成像板作为基本载体,经曝光、信息读出后成功地形成了信息化平片影像,极大地提高了照片的分辨率与显示力。借助于信息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有助于进一步增加组织结构信息显示层次性,降低摄影辐射剂,减少对机体的损伤,还实现了将所获信息的高效传输,具有远程医学之功用。

2.DR

该技术借助于X线电视系统,借助于计算机信息化处理,将模拟信号经信息化采样、模/数转换等一系列过程,接入计算机中加以存储、分析、存储。所得图像具有很高的分辨率,所用放射剂量小,还可对图像进行处理,实现了无胶片自动化,借助于信息化工作站,能够同其他科室共享资源。

3.DSA

该技术是借助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像增强、电视等技术发展而来,DSA图像能够对血管的径路图加以高清显示,加之应用了减影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对于血管的分辨力。

4.CT技术

该技术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该技术已经经过了多次的升级与换代,无论是结构,还是性能均得到了提高和改善,并促进了其推广和普及。该技术对解剖结构显示清晰,能够对病变进行定位、定性诊断,因而在临床中具有广泛应用。

5.MRI

即磁共振成像技术,该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图像重建技术的基础上形成,通过不同灰度,对组织结构进行反映,属于现代化医学影像技术中应用广泛的一种技术,且对于软组织具有很高的对比分辨率。

6.超声技术

超声成像原理同其它技术有所不同,但也能将组织、器官成像,因而也属于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一部分。该技术借助于各种超声设备,将超声发射之人体内,当其在体内传播时遇到不同组织、器官分界时,会出现回声,在借助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将此类回声信号加以采集、接收、加工、处理之后,就能够将其显示出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时代,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借信息技术之东风,也必将得到快速的发展,不仅技术种类日趋丰富,而且检测效果日趋提高。通过深入地探析信息技术在医学影像技术中的应用,有助于加快提高医学放射技术水平,推动医疗水平的逐步提升。

基金项目:湖南省永州市科技计划指导项目(永科发[2013]17号)

医学类影像技术篇4

传统影像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培养单纯以影像技术为主的专业技术人才就是培养单纯以临床诊断为主的专业诊断人才。随着影像技术及现代影像设备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介入治疗的发展和普遍应用,现代医学影像学已由原来的临床辅助检查技术转变成为与内科、外科并列的第三大临床治疗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玉清教授在报告中说,21世纪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是由以大体形态学为主向生理、功能、代谢和基因成像过渡。因此,现代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要求既有影像学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也要有坚实的临床理论及临床思维能力。专业发展方向的转型对影像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有了改变。多年的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单纯的技术人才和单纯的诊断人才都是不能适应现代影像学发展的需求。我校根据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的趋势及目前医院对影像专业人才的特殊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及论证,在原来的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五年制临床医学(影像方向)专业,并研究制定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此方案的培养目的是培养集影像技术与临床诊断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1 培养目标的改变 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能从事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五年制临床医学(影像方向)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较强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能在医学领域从事影像技术及诊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新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能在医学领域从事影像技术及诊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因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影像科不像上级医院有专门的影像诊断专业人才和影像技术人才,在基层医院因为人员少,往往没有区分,大都需要“双肩挑”。因此没有过硬的医学影像技术和临床诊断知识是不受欢迎的。因此新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基层医疗单位对医学影像学人才的需求的。

2 课程设置的改变 在课程设置方面改变了原来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影像专业课影像专业见习实习”的模式,采用的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专业见习实习影像专业课影像专业见习实习”的模式。学生进校后首先学习公共基础课,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然后依次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临床专业课,接着下附属医院见习实习临床专业,再返校学习专业课,最后下附属医院进行专业见习实习。

从课程顺序上我们不难看出,新的培养方案在学习专业课之前增设了一阶段的临床专业见习实习。学生接受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及临床思维方式的培养,再来学习专业知识,学生们无论是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都会有惊人的转变,理论结合临床,学起来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 课时设计的改变 公共基础课基本没变,学科基础课总学时增加了三百余学时,专业课总学时增加了近两百学时,其中增加的部分主要为临床专业基础课及临床专业课,影像专业课增设了一门《医学影像图像处理》。随着PACS建设的逐步普及并与HIS、RIS的整合,影像科和整个医院的工作流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PACS建成后可逐步做到无片化和无纸化,使影像学信息非常方便地在网上传输、并进行会诊和教学病例讨论,使图像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共享,因此增加临床专业知识及影像图像知识势在必行。

4 学位授予的改变 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是技术类专业,因此学位授予的是理学学士。五年制临床医学(影像方向)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医学领域从事影像技术及诊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医疗专业,因此学位授予的是医学学士。授予理学学士的毕业生日后只能考取技师类执照,从事技术类工作。而授予医学学士的毕业生日后可以考取医师类执照,就业范围远远大于授予理学学士的毕业生。我校在07级的学生中就逐步开始实行这种新的专业培养方案,迄今为止,无论是就业还是招生,五年制临床医学(影像方向)专业的前景都要优于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

医学类影像技术篇5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医院的重要性逐步被医学界所认识,在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各项环节中,PACS是重中之重,被专业人员所密切关注。PACS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成像技术的进步而快速发展,其目的就是全面解决医学图像的获取、显示、处理、存储、传输和管理的综合系统,是实现数字化医院的关键。PACS借助计算机系统为医生能及时得到正确的检查数据和图像,使病人及时得到治疗,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实现我院医学影像数字化、信息化,是今后我院发展的必然趋势。

1 PACS系统的发展历史及分类

PACS系统的发展已有近20余年,在80年代中后期所研究的医学影像系统主要采用专用设备,整个系统造价非常昂贵;到90年代中期,Computer graphics workstation的产生和Networ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的发展,使得PACS的整体价格有所下降。进入90年代末,计算机的普遍使用,网络的高速发展使得PACS可以建立在一个能被较多医院接受的水平上。

根据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划分方法,PACS可分为三大类:

1)Full-service PACS:包括医学成像设备,影像存储、拷贝及输出等功能,并提供远程放射学服务,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

2)Local PACS:包括数字影像设备CT、MRI、DR、CR等,常规X线设备的胶片可经胶片数字化后嵌入PACS系统。

3)Mini PACS:仅限于医学影像科,在医学影像科内部既实现影像传输、存储、显示等功能,又实现部分影像设备联网,达到科内影像全数字化和无胶片化。

经查询有关资料,我国目前大多数医院所使用的PACS主要以Local PACS结构为主。

2 PACS系统的功能及特点

PACS是基于计算机化的医学图像信息处理,并减少日常的报告书写工作,为临床医生及时提供图像信息。其工作原理是把病人的诊断图像,通过局域网传送到数据库;再由医生工作站提取、查看存放在数据库中的医学图像,医生可以向数据库提取查看不同成像设备生成的病人图像的需求,所有的医学影像设备、工作站和数据库都是通过局域网实现的。

2.1 PACS系统具备的特点

1)实用性:整个PACS系统应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界面全中文化,适使用于医院的需求。

2)安全性:系统稳定性强,具有完善的系统安全措施和逐级权限管理。

3)先进性:系统结构紧凑,能够完成存储管理、导入导出数据及查询检索等各种服务。

4)开放型:系统具有开放性,可扩展性,便于今后对系统升级、影像共享及远程会诊。

2.2 PACS系统的功能

1)影像处理功能:对影像进行缩放、移动、反相、旋转、滤波、播放及调节等功能。

2)影像管理功能:兼容各设备之间的影像传递,提供病人在不同时期、不同成像设备的影像及报告功能,支持影像及报告的打印。

3)远程会诊功能:支持医学影像数据的远程发送和接收,便于异地医学专家会诊。

3 PACS系统的设计

3.1 PACS系统设计中以DICOM 3.0为标准。就是在医生工作站和数据存储系统上,医生可以共享数据库中的所有影像信息。DICOM 3.0为PACS影像数据传输起了关键作用,该协议完全支持PACS的要求。

3.2 对现有设备进行兼容性处理。由于现有设备不符合DICOM 3.0标准,需要非DICOM网关的处理,才能接入PACS网络中。

3.3 系统可扩展性。PACS系统是需要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因此在系统设计结构中要注意考虑,各个子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及标准化,为今后的可持续扩展提供方便,提供接口。

4 PACS系统中核心技术

4.1 数字化影像采集。在PACS系统中,影像捕获系统的性能是至关重要,由于各家医院的影像格式、传输方式不同,因此对影像信息的交换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为此,美国放射学会建立了一种标准,规范影像信息的交换,现广泛使用的标准称之为“医学数字影像通讯DICOM3.0”,影像数据的采集有直接采集、间接采集、视频采集及胶片扫描。

4.2 数据(影像)存储管理。因PACS系统中需要存储大量的医学影像图片,对图片的质量和精度要求较高,所以就需要采用一套完善的存储管理软件,该软件可对数据进行备份和恢复,提高数据可用性,实现存储的自动化管理。

4.3 影像网络模式。计算机网络是PACS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影像的采集、存储、显示、数据报告等模块单元连为一体,PACS系统采用Client/server模式组网。

4.4 影像设备接口。大多数医院影像设备接口不统一,很难接入PACS系统中,这就要求PACS系统设计时针对不同的接口类型,采取不同技术,实现兼容,解决临床诊断困扰,使影像数据解析成DICOM 3.0标准。

4.5 影像压缩技术。在线数据存储是PACS系统的基本要求,要求将影像进行压缩,便于存储和传输。压缩技术分为有损压缩和无损压缩。当前医学影像界研究数据存储的重点课题是有损压缩技术。

5 PACS系统实施的目标

PACS通过计算机局域网络将医院的各类影像检查设备连接在起来,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上传到服务器中进行分类、归档、存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医院影像的无胶片传送和存储,实现的目标有:

1)实现医学影像无胶片管理,从而降低影像学的运行成本。

2)实现HIS系统、LIS系、RIS系统与PACS系统的相连接,发展为智能化、数字化医院。

医学类影像技术篇6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现代医学科学技术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医院中医疗器械的管理也要跟上现代化的脚步,计算机现在已经普遍应用到医院医疗器械管理中。但是,大部分的医院对医疗器械的计算机化管理还处于发展阶段,医疗器械管理相比医院中其他管理还比较薄弱,这就导致一些医院在医疗设备管理上很不成熟,不能全方面发挥医疗器械在医院中的应用,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所以加强医院医疗器械在计算机中的应用和管理已势在必得,这已成为医院管理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计算机在医疗器械中的应用

(一)计算机医学成像上的应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因为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半导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所以在人们生活中的各个地方各个领域都存在数字化的信息。在人们医疗中好多人体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这就要归功于放射学的快速发展,放射学在医学图像处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目前在医院的人体成像技术有CT、MRI、CR(计算机投影射线照相术)、DSA(数字减影)、NM(核医学成像)、PET(正电子发射断层X线照相术)、US(超声扫描显像装置)等。这些先进的技术在临床诊断中提供了大量的图像资料,这些丰富的影像资料使医院的医疗提高到了先进水平。(二)计算机对PACS系统的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网络通讯、图像的采集等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也为医学界图像的数字化采集、存储、管理、处理、传输奠定了基础。在医学界中医学影像的传输系统和医学影像的存储被称为PACS系统(Picture Archiving &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系统包括影像医学、计算机技术、放射学、数字化图像处理等技术,它有效的将医学中采集的图像资料转化为数字的形式,充分有效利用了影像资料,为临床的诊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图像的存档和图像的传输系统在医院中可以分为四个大类,第一类是在科室的内部;第二类是在院内的图像系统;第三类是整个医院的PACS系统;第四个大类是基于全院PACS的远程放射医学系统。在医学信息领域中,PACS系统能提供很多功能,比如它可以在会诊、诊断、报告、远程工作站上观察医学的成像,它还可以把这些图像根据图像的不同性质存储到不同的介质中去,并且利用局域网或者广域网进行通讯,给用户提供一个集成的信息系统。PACS系统可以降低医院的支出成本,提高医生的临床诊断率,让医院变成一个数字化的医院。计算机具有强大的图像压缩功能,它可以将这些数字图像有效的存储起来,减少了一些专门管理的人员,而且已经存储的图像可以方便快捷的进行查看,在复诊 或当诊断需要时能够快速的对诊断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由于计算机技术还具有网络传输能力,所以在PACS系统中可以将医学图像在整个医院内或者是医院和医院之间互相传输图像信息,促进了远程医疗的快速发展。由计算机应用的PACS系统将成为现代医学影像诊断的一个模式,这项高新技术有着不错的发展前景,推动着医学不断发展,推广和使用PACS系统将会是医院的必然。但是中国的PACS系统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这项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中国,国家对PACS系统的研发经费发放的比较少,好多中小型医院的医疗设备都比较过时,设备上的数字接口也都不是很标准,更不用说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图像的传输了。而且在医院中好多影像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加上好多医务人员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是非常熟练,这就制约了PACS系统的发展。

三、计算机在医疗器械中的管理

(一)计算机在医疗器械管理中目的和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不断进步,医疗器械在医院中所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其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增大,计算机应用的加入方便了医疗器械的管理。目前在医院中计算机管理的范围一般为物品的采购、物品的出入库、设备的使用管理和维修等,专门的管理人员可以将计算机作为主要工具,将计算机管理应用到全范围的工作中去。在管理中使工作信息化,对医院中的医疗器械进行全程跟踪,从进医院一直到设备因报废离开医院,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在医疗器械中运用计算机管理技术,不仅可以加强医院财务的管理,而且还能有效的加强价格调控管理。在过去医院从采购到发货都是人工操作,人工填写各种表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还容易出现差错,一些业务部门还不能准确的把握器材的使用情况。通过计算机管理后可以有效的将这些问题一一删除,对医疗器材的管理可以了如指掌,有效提高的医疗器材的利用率。在医院中价格管理非常重要,为了杜绝一些科室对病人乱收费的现象,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跟医疗收费系统联网,使收费价格透明化,当材料价格出现调整时可以迅速通过计算机进行修改。(二)计算机在医疗器械管理中的现状分析。在医疗器械的计算机管理中应该加强对从事设备管理工作人员素质的培养,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这样才能促进医疗器械的计算机化管理。因为医院中医疗器材种类繁多,设备的发放、出入库相对频繁,工作量也随之加大。为了提高对设备管理的工作效率,应该使用条形码技术将医院中所有的医疗器械进行编号,这项技术大大方便了医院设备的管理,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条形码的参与下,计算机在医疗器械中的管理也变得非常简单快捷,当以医疗器械在出入使用时用条码扫描器一扫,这个设备的各种信息就会利用计算机储备起来,这项工作不需要人工输入,全部电脑自动记录,减少了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差错。而且当设备在出现故障时,可以迅速的找到设备的生产商,根据设备出现的问题进行快速维修,保证了医院的正常运营。

四、结束语

在医院快速的发展中,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医院医疗的器械当中已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医疗设备经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科学管理将会使设备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医院的医疗设备才能最大的发挥它的作用,才能够更好的为病人、医生和工作人员服务,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医学类影像技术篇7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软件技术已渗透到医院临床及其管理的各个领域,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使用计算机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各种诊疗和相关信息,提高了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和工作效率。临床医疗、检验检查,影像诊断、医院管理等各部门,都在以各种规范为依据,实现业务处理数字化、自动化。计算机软件已成为医院临床日常工作及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医院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临床医院现代化的标志。

1 计算机软件在医院中的应用现状

1.1业务处理系统自动化

实现门诊就医、住院各科室业务处理流程自动化。如门诊病人用IC卡挂号一卡通,病人信息传输到相关科室自动化;各科医生给予诊疗检查,项目传输到影像、检验科室自动化;各科室完成检查,传发报告自动化;医生开电子处方、划价收费、药房发药自动化,实现门诊病人就医流程自动化。住院时则住院床位、医嘱处理、药库管理、费用结算、管理流程自动化;以及后勤物资,器械设备、财务管理、人力调配等后台支持部门业务处理过程自动化,从根本上解决病人看病难的问题。当前进行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将会使各医院调整到最佳运行状态,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信息为主线,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医疗水平。

1.2医院电子病历管理系统应用

电子病历又被称为基于计算机的患者记录。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医院信息化建设重点将转向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是核心技术平台。电子病历是指医疗机构内部支持电子病历信息的采集、存储、访问和在线帮助,并围绕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效率,而提供信息处理和智能化服务功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既包括用于门(急)诊、病房的临床信息系统,也包括检查检验、病理、影像、心电、超声等医技科室的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纸张病历进行电子化,而是反映了患者整个的医疗过程,储存了患者全部的医疗信息,包括病史、各种检验检查结果和影像资料,是对个人医疗信息及其相关处理过程综合化的体现。它的发展方向是实现患者一生的全电子病历。

医院的核心业务是医疗护理流程,医生和护士工作站是临床信息系统的关键,整个诊疗流程对信息系统高度依赖,为保证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国家制定了电子病历系统应用分级评价方法和标准,用系统化、规范化标准管理诊疗流程,用电子病历和临床路径来规范医疗行为。医院通过病历内容、诊疗原则、合理用药、书写审签、感染控制等关键进行病历质控管理,以各种规范为实现依据,以智能化和信息化为技术支撑,实现基于电子病历的临床医疗质量管理,保证了病人医疗安全,提高了医院医疗质量与工作效率。

1.3计算机在临床影像检查、图像存储传输方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医院影像设备不断更新,从普通x线到计算机x线摄影、数字x线摄影、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 、及PET影像、窥镜图像、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迅速用于医院临床[1]。临床诊断需要的影像很多:病理切片图像、X射线图像、CT和核磁共振扫描影像、核医学影像,超声波扫描图像、窥镜图像等,临床诊断离不开医学影像,而医学影像的处理必须由成计算机完成。医学图像处理分析借助于计算机软件、图形图像学技术, 用虚拟切割、图像融合、图像三维重建等方法,使图像的质量和显示方法得到改善。这不仅可以基于现有的医学影像设备来极大地提高医院临床诊断水平,而且开拓了新的治疗领域,如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影像引导介入治疗,外科医生根据影像,用可视化软件技术对三维人体模型进行仿真手术。

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是实现医学图像信息管理的重要条件,通过连接影像、超声、内窥镜等所有成像设备,实现全院范围内的影像检查流程管理、影像数字采集、影像诊断报告、数据归档存储、网络信息等功能,使医生、病人能随时随地获得所需要的医学图像 。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是一个涉及影像医学、数字图像、计算机、软件工程、图形图像的综合及后处理等多种技术,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先进技术系统。由于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的应用,临床医学影像已经实现数字化存储、传输和阅读,进入远程影像的时代。

1.4检验信息管理系统

检验信息管理系统将医院检验仪器与计算机组成网络,使得检验的各个环节智能化、自动化和规范化,实现自动采样、自动分析、自动数据处理及检验报告审核、打印分发检验数据、操作过程自动化。提高了医院检验科的整体管理水平,提高了检验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完成日常临床检验大量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实现医疗检测智能化。

1.5监护信息系统应用

监护信息系统已多在临床使用,可分为普通监护信息系统、重症监护信息系统、手术监护信息系统、急救监护信息系统,分别连接各类床边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设备,收集实时监护信息,利用计算机对监护信息的储存显示,实现病人临床监护的数字化管理。临床监护系统涉及到对心电、脑电、心功能及呼吸、脉搏,心跳、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的监护,也需要对护理输液、尿湿等方面自动报警及昏迷病人定时改变等遥测遥控功能。

1.6文献检索系统

利用计算机软件数据库技术及网络对医学图书、期刊各种医学资料进行管理。通过关键词即可迅速查找出所需文献资料。各医院文献检索系统还包括本院内图书馆藏书,期刊检索。利用医学知识库、国内相关医学文献检索系统等检索医学文献,通过网络访问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等,快捷方便。

2 医院临床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展望

2.1虚拟手术和手术导航系统

在给临床病人进行真正手术前,进行虚拟手术。虚拟手术是一个涉及软件工程、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临床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挑战性课题。据虚拟现实技术,医生做手术不再像以前那样凭以往经验,医生可以将病人各部器官影像显示病变的实时数据,由计算机进行三维重建,建立一个与真实人体完全相同的虚拟立体图像[2]。如可以用脑核磁共振图像,在计算机上重建一个三维脑的模型,按人为要求使脑旋转,展现出希望看到的内部脑组织,在医生走上真正手术台之前,能够事先接触到与真实病人相似的手术区域、病变组织及周围血管神经,选择最佳手术路径,制定合理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成功率。将来,可建立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系统软件,使术前虚拟手术常规化简便化,使传统的外科手术可以更加精确。

2.2远程医疗和远程手术

远程医疗是指用计算机软件和信息处理等技术,跨越空间的限制,远距离地传递声音、数据、文件、图片的医疗系统。远程医疗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诞生。现在的计算机技术则使其服务范围更广更快捷。远程医疗技术包括最初的电话远程诊断、电视监护到通过应用高速的网络技术实现图像、数字和语音的传输,进而可以进行实时的语音和清晰的图像交流。不需要长途跋涉,就能够咨询专家,远程医疗网使偏远地域的人群、海岛或舰船上的伤员接受到异地专家相同的服务。不同地区的医生,可依据远程网的信息,同时联网对一个患者进行会诊,制定精确的方案,而且能实现远程家庭监护。将来,结合计算机软件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机器人等技术,医生能在千里之外对患者实施远程手术治疗,通过计算机进行虚拟手术操作,远程干预指令安置在手术现场的机器人精确完成手术[2]。当然,远程手术技术和设备的要求非常高,但将来技术成熟且推广时,将为人类医学带来无尽福音。

2.3建立全方位高速信息通道,实现智能医疗服务

建立全方位高速信息通道,将打破现有的局域性信息孤岛,使人们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同时进行声音、图像和数据交流,接受全方位医疗服务。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卫星通信、遥感遥控、全息摄影、光纤电缆、电话电视、计算机等现有功能融为一体,实现跨领域、跨局域的高速互联互通。高速信息通道可最大限度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如网上教学、社区医疗、医院系统联网等,使专家的知识成为全人类共有宝贵财富。它的建成将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将改变医疗卫生行业的现状和医院管理模式,如重大疾病可组建包含内、外科和影像医生、计算机专家、循证医学专家的新科室等。各种医疗资源共享将不再局限于一所医院一个地区,而是扩大到全国三级、二级、一级医院、社区医院,小至家庭个人,大至全人类,智能化医疗以融入世界的方式运行,医疗效率将得到提高,失误将被降低,治疗将实现最好结果。全方位高速信息畅通时,全方位医疗服务将会实现,将创造出一个高速的智能医疗服务的新时代。

3 结论

计算机软件在医院广泛应用是医务工作者的历史机遇,数字化医院建设是医院改革的必然选择,信息化是实现医院科学管理,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必要途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计算机软件发展促进了临床医学发展,给医院医疗工作带来新的活力,今后,将会进一步促进医疗技术高智能化,高精确化,提高人类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坤成.医学影像学技术现状和学科发展展望以及本刊的定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1).

[2]李华才.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与展望.中国数字医学,2009,4(5).

[3]刘伟.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浅论.中国科技信息,2011(9).

医学类影像技术篇8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学也从传统X线诊断逐渐发展成为当今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CT)、B型超声波、磁共振(MRI)以及核医学影像四大影像技术为基础的医学影像学综合学科。在该种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影响专业教学需求,比较影像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开始在临床教学中逐渐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本文正是基于该种背景,从比较影像学的相关理论入手,仔细对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及其重要性进行了探讨。

二、比较影像学的相关理论

1.比较影像学概念。比较影像学是近些年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影像诊断模式,其临床教学模式主要是基于医学影像学基础上,在临床应用的角度之下,将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临床各个学科以及医学影像技术学等多个学科结合在一起,使多种学科以医学影像学为中心组成一个有机的“生物链”进行综合教学的方法。

2.比较影像学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CT)、B型超声波、磁共振(MRI)以及核医学影像一起组成了当今医学四大影像手段,它们在功能性成像以及形态学检查方面的应用相对已经十分成熟,而且在临床实践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目前各类新的医学功能分子影像层出不穷,如各类组合型一体化设备SPECT/CT、PET/CT、CAT等广泛应用,逐渐体现出了生物医学影像开始出现由分散逐渐走向融合的主流趋势。在该种背景下,比较影像学的出现及其发展开始成为了必然。

3.比较影像学教学法的必要性。在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往往在讲授某种影像学技术时,总是放大该种技术的优势而忽视其他技术的特长,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产生疑惑,或者造成学生的片面之感。因此,教师在讲授医学影像学课程时,需要注意对比较教学法的应用,向学生讲清各种诊治方法的不足和优势,这也是比较影像学教学法应用的必然和必要性。

4.比较影像学的应用模式。在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比较影像学教学模式中,首先应该通过专题讲座让学生真正明白和理解比较影像学的基本方法和概念,然后以多组病例为切入点对具体的方法进行讲授,最后在实际的工作中,尽量多和学生一起应用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

三、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1.满足了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需求。在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按照教材的顺序依次对各个组织系统的成像原理、成像方法、正常和异常影像的表现等进行讲解,而对于其他影像学的表现很少涉及,显然学生很难从整体上对疾病的认识进行把握,同时对各种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手法也缺乏系统的认知。目前,随着各种成像设备的横空出世,比如三维后处理软件工作站等,使得影响图像质量和检查范围不断得到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育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需求。因此,在授课中加入其它医学影像学的表现,并对图像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能够显著提升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效果,满足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需求。

2.疾病的全面、多角度分析。应用比较影像学可以向学生更加全面以及多角度地对疾病进行了解,一般情况下在对某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时,适当地结合其他影像学技术进行展现,能够通过比较来找出该种疾病在不同影像表现间的相似和不同之处。从而在各种影像表现所反映的解剖、病理、生化等信息间的联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解析为什么会出现该种影像,比较适合于学生在本质上对疾病的成因、发展和预后进行了解。可以说,每种医学影像学在疾病的诊断中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同,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同一种疾病的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下的图像特征,有利于从全面和多角度下对疾病进行分析。

3.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随着现代化医学影像学学科的发展,学生在实习时面对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是非常多的,其往往在面对CT、MRI、普通X射线以及超声等各种影像学诊断手段时显得无从下手,即使当时掌握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仍然被遗忘,从而不得不回到岗位后再重新学习。而比较影像学将从根本上为此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良好思路,学生在比较影像学的教学手段之下,可以对各种不同医学影像手段进行横向的比较,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有效提升了临床教学的效果,从而建立起了影像专业整体框架,能够认识到影像专业的发展方向,使其对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充满信心。

4.比较影像学的具体应用内容。一般情况喜爱,比较影像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如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各种医学影像学自身发展的纵向比较:(1)影像设备的进步、更新和与之相联系的新技术的采用,这些进步给临床带来的益处;(2)显像剂的发展史及与之相联系的新技术的采用;(3)介入显像的发展史以及有针对性地解决的临床问题;(4)从各影像学各自的纵向发展史中找出共性和规律,以预测今后的发展。

其二是对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的横向比较:(1)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原理、方法、适应疾病、诊断效能以及优缺点等;(2)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准确度、灵敏度以及特异性;(3)同一患者各病程的影像学比较;(4)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的性能及成本比较;(5)创伤性及其不良反应;(6)各种医学影像学技术在疾病决策方面的比较,通过比较提出对某一疾病检查的优选方案。

四、结语

总之,医学影像学作为当今发展迅速的一门医学学科,分散和融合必定会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这也是比较影像学教学方法应用的必然性,从而为未来培养出高素质医学影像综合人才的奠定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胡芳,王志强,罗红缨,李涛,张盛甫,刘晨. 比较影像学结合CTM在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01:71-73.

[2]王少雁,王辉,李佳宁,冯方,陈素芸,吴书其,傅宏亮. 比较影像学与PBL教学模式改革在核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 教育生物学杂志,2013,04:294-297.

医学类影像技术篇9

所属类别

广播电视编导――艺术类

广播电视工程――电气信息类

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传播类

专业放大镜

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红遍天下,这背后,是栏目工作人员辛勤挥洒的汗水。一档电视节目,需要经过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多道工序才能“出炉”,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是致力于此的。报考该专业的学生一般要参加专业艺术考试,如影视评论、编写故事、才艺展示、综合面试等项,但也有一些院校招生普通类的考生,在志愿填报期间报考即可。

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许多人并不陌生。我们脑中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重大突发事件的现场,肩扛摄像机的记者冲锋在一线,顶风冒雨,来往奔波,为人们发回最新的报道……该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在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学生要学习的主要课程则包括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或广播编辑与节目制作、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电视专题与电视栏目、电视摄像、广播电视史、广播电视法规与广电职业道德、播音主持艺术等。

相对于前面两个专业,除了新闻理论、新闻采访写作等“必修课程”外,广播电视工程专业的课程中还带有更多的“技术”元素。它是一个以视音频技术为核心,并与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视听艺术等学科融合的复合型专业。从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将成为能在传媒领域中从事数字电视技术和网络视音频技术的研究、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并可从事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影视制作、动画制作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

提到就业,厂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都是这些专业学生对口的“用武之地”。只是在同一个单位,从事的工作有所不同。比如在电视台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可以当播音主持、编导;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毕业生则更愿意肩扛摄像机,在新闻采访一线来往奔波;而电视节目的后期整理,动画制作等相应的技术工作则轮到广播电视工程专业的学生大显身手了。当然,知识是相通的,除了新闻媒体,广告公司、大型企业的宣传部门等也是这类专业学生施展才华的地方。

医学信息学VS医学信息工程

所属类别

医学信息学――生物科学类

医学信息工程――电气信息类

专业放大镜

“在相声界我影视演得最好,导演界我编剧编得最巧,编剧界我相声说得最逗,这年头,就得玩个综合实力……”每当回忆起冯巩春晚的这句经典台词时候,总不由得哑然失笑。其实,当高校的专业也来个“强强联合”,那么必然实力大增,获得更多考生的青睐和关注。医学信息学和医学信息工程这两个专业就是这类综合性的专业。

医学信息学专业是应用系统分析工具这一新技术(算法)来研究医学的管理、过程控制、决策和对医学知识科学分析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该专业隶属于生物科学类;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主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新兴综合性专业,隶属于电气信息类。

现在去医院就诊还需要花钱买病历吗?NO!如果您也这样想,就严重OUT了。因为现在流行的是电子病历。为什么呢?通过网络,医师可以在家中或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随时获得患者的病历,并提供就诊信息,这就极大方便了人们看病、治疗。其实,这只是医学信息学专业的其中一个应用,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它已经渗透到医学领域的方方面面:电子病历、生物信号分析、医学图像处理、临床支持系统、医学决策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卫生信息资源等。

当毕业的日子来临时,就业成了不容回避的话题,冯巩的那句小品台词又犹在耳前。是的,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复合型的人才注定是就业市场上的“常青树”。医学信息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到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中心、医学信息研究所、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医学图书馆、医学杂志编辑部、医药卫生信息相关企业,从事卫生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系统运行监控、数据库管理与维护、医药信息分析研究、医药信息咨询、信息服务等工作;当然,也可考取研究生进一步深造。

而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则可以到医疗卫生部门、医疗器械设计与生产部门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各类信息系统和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应用、设计、开发、维护和评测等工作。中国科技方面不及很多国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术业过于专攻,学科交叉型人才十分缺失。而该专业属于医学与工程学的交叉,对建立逻辑思维与思辨能力都有很好的帮助。随着时展,医药系统信息化更是大趋势,目前的中小医院这点还不十分完善,系统很落后,改造系统正需要这样的人才。

医学影像工程VS医学影像学

所属类别

医学影像工程――电气信息类

医学影像学――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专业放大镜

许多同学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将站在手术台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因此,填报志愿时,带有“医学”关键词的专业成了他们的不二选择。然而,这种“以貌取人”的选专业方式难免导致错误,比如医学影像工程专业,虽然和医学影像学专业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是电气信息类家族的成员,毕业后授予的不是医学学士,而是工学学士。

医学影像工程专业是一个集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以及医学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具有鲜明的医、工结合,以工为主的特点。该专业主要培养从事x线机、数字化x线机成像装置、磁共振成像装置、超声成像设备等医学影像设备的研制、开发、技术支持的复合型高级应用工程技术人才。在大学里,学习的主要课程包括了大学物理、电路分析、程序设计、医学图像处理、微机原理与应用、生理学、病理学等。

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明了x射线,举世轰动。这一伟大发现也成为医学发展的里程碑。这使得对病人的诊断得以冲破皮肉“束缚”,内部器官一览无遗地展示在医生面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CT、超声波、核磁共振等各种医学影像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破茧而出,而操作这些仪器、为病人进行诊断的医生,就是医学影像学专业所致力于培养的人才。

在大学里,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常规放射学、CT、磁共振、超声学、DSA、核医学影像学等操作技能的星本训练,具有常见病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放射学操作基本能力。同时,作为一门极具实用性的专业,医学影像学自然少不了实践环节,实习的时间都为一年。一般来说,大家的实习地多为本校的附属医院,实习内容基本上就是了解拍片的流程、掌握拍片的技术、学会看片等等。去医院做过B超的人或许都见过拍片的影像,就是通过这张黑白的影像图来为患者诊断。需要指出的是,区别于一般专业的四年制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修业年限为五年。毕业时,将被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在就业上,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毕业生可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防疫机构、医学科研、血站等单位,从事临床影像技术、功能检查等技术工作,也可以到西门子、飞利浦等大型医疗设备公司从事技术研发或管理工作。总的来说,医学影像学工作时的对象是仪器的操作。

至于医学影像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医院从事设备的维护与管理、操作与使用,为大型仪器的引进和选型出谋划策;在厂家、研究所参与产品的开发设计和安装调试。我们知道,医疗器械工业是知识最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而医学影像工程又是医疗器械中科技含量最高,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最迅速也最广泛,资金投入最多的类别。因此,该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海洋管理VS海事管理VS海关管理

所属类别

海洋管理――海洋科学类

海事管理――交通运输类

海关管理――公共管理类

专业放大镜

乍一看,“管理”是这三个专业共同的关键词,如果你认为它们都是管理学类专业,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这三个专业里,只有海关管理是属于公共管理类,海洋管理专业是海洋科学类,海事管理则属于交通运输类。

海洋管理专业是海洋科学与管理科学交叉的学科。该专业所致力于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海洋科学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海洋管理、海洋法等理论知识,对其管辖海域内的权益、资源和环境进行组织、指导、协调、控制、监督、干预和限制的人才。

近几年,索马里海盗活动的猖獗再次引起全世界对海事管理事业的关注。事实上,对于海洋业这样一个“大摊子”来说,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协调,必然会造成混乱。海事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就是具有扎实的外语基础及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航海技术、海运业务、海事法规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能从事航运企业管理和海事事务处理的高素质型人才。需要提醒的是,由于该专业带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有些学校在招生日寸会规定一些限制条件,比如大连海事大学就规定“海事管理专业只招收男生,要求双眼裸眼视力在5.0以上,同时非英语语种考生不宜就读”。

至于海关管理专业,从名称上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培养面向海关工作的专业。众所周知,海关既是一个国家的窗口和门户,也是其财政赋税的重要来源,地位的特殊性不言而喻。因此,该专业的学生要学习现代市场经济管理、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我国管理政策及法律制度;熟悉国际经济、贸易的一般运作规律,具备相关法律、商品、会计和海关信息管理的基础知识;了解海关国际公约和惯例;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处理海关业务实际问题的技能和技巧。

从以上的介绍不难看出,这三个专业以后从事的都是管理类工作,只是类别有所不同。海洋管理专业是对海洋整体的管理,海事管理则重在对航运企业的管理,而海关管理专业学生工作的“主阵地”则是在海关。

海洋技术VS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所属类别

海洋技术――海洋科学类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海洋工程类

专业放大镜

2009年底,一部名为《2012》的灾难片横扫全球票房,大海在关键时刻的“救世主”形象深入人心。这虽然是电影虚构的场景,但在实际生活中,海洋已成为经济“富矿”,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开发海洋,向海洋要财富正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海洋技术和海洋资源开发技术都是以开发海洋为基础的。

海洋技术专业,顾名思义,是致力于培养具备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海洋科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及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简单点说,该专业是以海洋为研究主体的,以后从事的工作也是跟海洋密不可分。比如,海洋科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海洋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水产养殖、海洋事务管理、海洋新技术、海洋科研部门、环保部门的科研工作;化工、石油、地质、水产、交通部门的化学实验及化学研究方面的工作;海洋沉积、海洋构造和矿产、海岸动力地貌、河口、海岸带及海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含油盆地地质勘查资料综合解释;河口、海岸带及海洋环境工程地质勘查,气象局、海洋局系统以及交通、军事等部门的海洋调查预报工作、环保部门的环境评价工作,以及为石油部门海上石油平台设计安装提供有关海洋水文资料的分析研究工作;港湾、河口、近逼、浅海及深海区的生物本质调查、资源及开发利用工作……

众所周知,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0%,总面积为3.7亿平方公里。在当前世界资源缺乏的压力下,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比于海洋技术专业的学生都是身怀各种绝技的“多面手”,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一招鲜”,该专业旨在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海洋资源,在整个海洋技术系统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大致来说,该专业主要学习内容包括:海洋水产养殖技术、海洋油气开发技术、海底采矿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海洋能开发技术、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技术。辽阔的海洋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无疑为海洋工程技术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实践证明,没有海洋工程技术的创新或高技术的突破,就没有海洋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就不能充分开发海洋,也就不能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VS电子信息技术与仪器

所属类别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类

电子信息技术与仪器――仪器仪表类

专业放大镜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而电子行业又是制造业中不折不扣的“大户”,无数就业机会吸引了无数莘莘学子的目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与仪器专业都是与电子行业“亲密接触”的专业。但在专业归属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隶属于电子信息科学类,而电子信息技术与仪器专业属于仪器仪表类的专业。

先谈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这是一个“老牌”专业,在很多高校的专业目录里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该专业所致力于培养的,是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作为以数学和近代物理学为基础的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对这两个学科特别是近代物理中电子学的知识要求较高。所以头脑比较灵活、经常有新思想的同学在这方面会有一些优势。学生在大学学习的时候也应该多多动脑,多去实验室,有许多该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发明了专利,这对以后的就业很有帮助。

医学类影像技术篇10

1医学摄影的含义

近几年来在医学领域, 医学摄影作为医学研究的一种媒体,为医学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形象资料并且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医学摄影是传统摄影中的一个分支,是摄影技术与医学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以医学科学为本质的摄影。医学是前提与主体,摄影只是手段和客体,是摄影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医学摄影是指科学、真实、客观的记录保护与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相关医学影像信息,是服务于医学领域的摄影门类,是医学重要的图像信息资源, 是研究增进人类的健康,预防与治疗疾病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它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以及实用性。伴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模式的变化也给医学摄影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新的挑战,现代医学摄影要不断适应并伴随着信息时代的需要而发展 ,所以我们只有熟练掌握医学摄影基本知识,才能够找出医学摄影特有的独到方法与特性。

2现代信息化时代医学摄影的特征

2.1图片数量增多,多以专题形式呈现 通过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如网络、媒体等,每个医学摄影者所拍摄的图片就像一滴水,医学研究人员和医学摄影的工作者可以随时进行交流互动, 拍摄者也更加了解自己服务对象的需求,影像效果也能更加直接快捷的反馈到拍摄者。随着拍摄影像人群的剧增和网络传递影像的速度与质量的日益提高,经过网络的整合,所有医学影像将形成一笔宝贵的财富和资源。

2.2日益结合多媒体技术,整合视频形式 医学摄影是以特殊的载体将可视性图像作为医学信息资源,其中包含有大量的医学科学知识。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还有网络微博的普及推广,每个医学摄影者都是自己拍摄图片的主人, 在网络中,通过网络传递与交流,把自己的成果拿来和其他人分享,医学摄影的图片数量就能不断的增多,并日益和多媒体技术或视频技术相结合。现在人们对于医学图像的要求不单单只是停留在对单张静止图像上面,而是变成了从治疗前的病症,一直跟踪到治疗病症过程发展始末的所有有关图像,都将以视频拍摄的动态影像与静止拍摄的静态图像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并且再聚合或补充更新。

2.3实现医学影像资料的数据交换与图片共享 无论我们医学摄影建立的是影像库、图片库,还是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库都能够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实现技术融合,并可随时随地的查阅。通过网络当广大医学研究人员需要开展一项新技术或者是进行查新与项目论证时, 他们不仅可以找出相关文献资料的说明,而且还可以找到与之相辅的图片、影像等资料,这些信息都将丰富和充实医务人员所需要的材料,并且可以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实现传输格式的通用性。而且,新的图片、影像及文献资料又可补充到数据库,如果该项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和成果,查询还是很方便的。随着数码相机在医学摄影领域的广泛使用, 它结合计算机、扫描仪和打印机等有关设备就能制作出更精美的、更具有说服力的影像资料并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使医学影像信息量增大,实现医学影像信息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3信息化时代医学摄影的未来之发展途径探索

医学摄影技术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和改善,尤其是当人类社会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以后,数字化与网络的传播将影像传播带入了无影无形、无边无际的时代。目前,具有连续拍摄功能的照相机和具有DV拍摄功能的照相机的普及,与其他拍摄设备的视频和静止摄影功能的整合,在加上大容量、高画质存储卡的普及和推广,这一系列的进步还有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大量网站的建设以及大容量、高画质传送与接收设备的进步,都使得医学影像的拍摄者们越来越多,同时医学摄影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使医学影像拍摄者适应现代化信息的要求,顺利的进入一个更新的时代,下面就从如何在信息化时展医学摄影的几个方面途径进行探讨。

3.1不断扩大医学摄影的内涵,建设现代化的医学摄影系统工程 现代化的医学摄影系统工程是指将特定的医学摄影及其相关的教育活动或组织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利用对医学摄影活动或者组织进行系统设计的方法, 全面深入的描述各个基本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该系统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选定可能的运行起点,最终制定出各种策略的系统。兼顾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各个层次的结构和活动,并确定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必须的条件,也只有如此才能构建现代化的医学摄影系统。

此外,医院还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建立起医院自己的网站和图象资料库,实现医院和学校的资源库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信息资源循环。当大学或者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及网络运用系统启动的时候,可将图象资料从网络中传送给大学及其医院的相关部门和科室,相反也可以将医院各科室有用的医学资源收集到大学的医学资料库中,这样形成一个使用与收集信息的良性循环,以充分实现医学图象资料的使用价值,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医学摄影教材体系。

3.2拓展医学摄影外延,建设现代化的医学摄影教材体系 拓展医学摄影的外延,建设现代化的医学摄影教材体系,就是要联合其他的有关医院,把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个医学摄影要素相结合,形成采集医学信息、制作系列教材体系,建立一个具有稳定功能的整体并且能够维持一种稳定的、有序的状态,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此外,要扩大医学摄影范畴,注意加强与医院相关科室的横向联系, 提高医学摄影水平和技术。医学信息的运行体系应该采取"采集、管理、推广"的步骤进行。对于医学领域的新理论及边沿学科、交叉学科要及时关注并且进行理论和方法研究。其次,要掌握医学摄影与数码影像及网络新技术,能够熟练运用及推广。最后,探索医学摄影的教学及教学方法,实行现代化医学摄影体系的建立。

3.3构筑医学摄影学科领地,建设新的医学摄影教育方法论体系 建设先进的教育理论及其方法体系,即标准化建设则是提高专业理论研究的前提,专业理论是医学摄影学科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医学摄影的专业理论学科建设的基本保证。只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才能保证一个学科的发展。当今的摄影队伍,经过医学界的前辈们几十年的努力,医学摄影体系已经从体制上健全了。固定的模式已经在拍摄临床患者的经验中形成了。当然这些模式都是在不断的实践和改革中与医生长期磨砺,经过不断地改进而形成的。我们后人学习的是前人的经验和模式,要想形成完整而科学的体系仍须靠我们大家共同奋斗,就前任的这个标准而言,这是一个局部的行为 ,后人应该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逐一将各自小体系的标准上升提高。

4讨论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院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对信息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对医学影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学摄影技术要在信息化时代实现发展,就不可忽视医学摄影技术和声像技术在医学科学与技术现代化中的作用。这就要求医学摄影的专业人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医学知识水平,在专业实践工作中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 提高专业水平,扩大眼界,真正服务于医疗、科研和教学,更好地为我国医学服务。要实现更好的发展,必须进一步更新理念,积极学习新技术,主动适应新变化,不断满足社会及工作的需求,同时也要从医院的实际出发,提高医学摄影专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出优秀的多面手和高素质的医学摄影人才。

参考文献:

[1]首届全国医学摄影图像学术研讨会组委会.医学摄影图像学论文汇编[Z].北京,2005:38-200.

[2]李孟杰.专科医院医学摄影工作的昨天与今天[J].医学摄影图像学,2005:102.

[3]聂鸣.医学摄影室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现代医学摄影理论与实践,1997:11-13.

[4]马运增.摄影理论与实践[M].第一版.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96:215-273.

[5]胡国钦.光影思维[M].1版.北京:海潮摄影出版社,2001:39-333.

[6]季水河.新闻美学[M].1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3-58.

[7]孟庆跃.卫生经济学[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68-93.

[8]陈琳.现代摄影器材知识[M].1版.福建:福建科技出版社,1999:112-145.

医学类影像技术篇11

1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内容特色概述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综合了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各层次上研究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控制这类变化。其学习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探讨敏杨禹陈国明刘盛平(重庆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1.1医学影像技术

即通过X射线、超声、放射性核素、磁共振、红外线等手段及相应设备进行成像的技术,现还有正在兴起的阻抗成像技术等。

1.2医用电子仪器装备

分为诊断仪器和治疗仪器两大类。诊断仪器主要是用以采集、分析和处理人体生理信号,现在使用较多的是心脑电、肌电图仪和多参数的监护仪等,而通过体液来了解人体内生物化学反应过程的生物化学检验仪器也已逐步完善并走向微量化和自动化。治疗仪器设备则是采用X射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超声、微波和红外线等仪器设备,如X射线深部治疗机、体外碎石机、人工呼吸机等。手术设备如γ刀、激光刀、呼吸麻醉机、监护仪、X射线电视等。现代化医疗技术中还将设备功能更加多样化、复杂化。

1.3生物力学

主要是研究生物组织和器官的力学特性,人体力学特性和其功能的关系。其中包括生物流变学(血液流变学)、软组织和骨骼力学、循环系统动力学和呼吸系统动力学等。

1.4生物材料

即人工器官、组织工程所需要的物质与材料,其大多数是需要植入人体,需要具备耐腐蚀、化学稳定性,需要具有与机体组织的相容性、血液相容性、无毒性。作为材料,根据所需还应满足各种器官对材料的各项要求,包括强度、硬度、韧性、耐磨性、挠度及表面特性等各种物理、机械等性能。需要掌握的知识包括金属、非金属及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工艺条件和表征、成型制备、性能等。

1.5生物效应与生物控制

生物效应是指在医疗诊断和治疗中,光、声、电磁辐射和核辐射等能量在机体内的分布、变化等作用。而生物控制则是机体自身的调节控制现象。采用生物、化学的方法对这些情况加以认识。其他还有介入式诊断、治疗等。生物医学工程最为竞争激烈的领域在医学成像技术上,其中以图像处理、阻抗成像、磁共振成像、三维成像技术以及图像存档和通信系统为主。而对医学信号的处理分析,包括心脑电、五官、语言、心音呼吸等信号和图形的处理与分析,以及神经网络的研究处理也是目前世界各国研究与学习的热点。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将从业于该领域的研究、设备研发及制造、使用、维修养护等。所具备的知识体系是从物理化学基础、工程学到医学,十分广泛,仅四年内进行如此庞大的知识学习,学生将会呈现基础知识欠缺而专业知识也不深入的问题。为此,我们就医科大学、理工科大学、综合性大学各自特点进行了调研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学习建立特色课程体系的见解。

2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的研讨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分别在医科类大学、综合大学与理工科类大学中均有设置。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具有典型交叉特性,该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有运用医学影像学技术、医学信息学技术等在医院进行疾病诊断及治疗,有运用基础数学、物理、化学知识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更多的是运用工程技术进行医疗器械、设备装备的研发、制造与维护管理等。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庞大的知识体系,无法由某一个从业人员掌握,需要各方向的协作与合作,由此认为,设置于医科类大学、综合大学与理工科类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有各自的特色。

2.1医科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

2.1.1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医科大学,其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医学特色与优势。医科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专业的人才,其就业方向更多应以进入医院从事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等的操作及计算机操作,运用各种影像、信息等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或治疗,所以其培养的人才首先应学习并具备医学的专业知识,然后才是具备基于医学专业领域需要的现代医疗仪器的研发与使用、管理能力的知识体系的学习,成为拥有工学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医学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毕业后所从事的仍是医药卫生领域工作,在医院设备使用、维护、管理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其课程的设置应该与工科类生物医学工程侧重点不同。如在一般医科大学中都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以及与此相关的医学影像学专业、医学信息学专业等,其培养目标就应以“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如影像学、信息学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诊断、治疗(或信息管理等)和医学成像(或医学信息等)技术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相应的培养要求应在于“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或信息学、医学超声学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核医学影像学、信息学、医学超声等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超声治疗和介入放射学操作基本能力,基本的仪器(装备)维修保养能力”上。#p#分页标题#e#

2.1.2课程设置

基于医科大学的特色,其主干课程应注重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同时开设基于医学特色的工学、工程学课程。具体如基础类的基础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计算机类,如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基础和临床医学类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药学、中医学、中药学、卫生管理等课程,然后按照各高校侧重设置传统生物医学工程的工学类、工程类课程,如模拟电子、数字电子技术、传感器、数字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医用仪器原理、医学影像仪器、检验分析仪器、临床工程学、人体形态学等,部分专业可设置如力学类、机械工程类、有机材料或金属材料类课程。虽然是同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但需要按照本校特色来设置课程,切忌大而全无特色,或各高校均设置同样课程。这是违背了生物医学工程高度交叉学科的学科特色的。

2.2综合性大学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

2.2.1人才培养目标

现今综合性大学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学基本上都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如北京大学工学院、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各具特色。以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为例,其前身是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系,创建于1984年。学院的科学研究及学生培养方向就是强调生命科学与电子信息科学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应用电子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科学问题,发展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其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培养掌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知识,掌握分析与健康相关的生物医学工程问题的方法,并具备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健全人格和远大理想的工医结合复合型优秀人才”。即更加注重于培养工程与医学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专业人才的从事的工作更多是在用于医学诊断、治疗的仪器设备的设计、研发及制造、维护等上面。而四川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其特色制定为“以工程为主,以从事生物医学工程教学科研的相关学科为依据,培养从事生物力学、生物材料、人工器官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开发、生产的高级专门人才。”,偏向于材料工程学。由此可知,在综合性大学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学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更注重工学、工程学内容,其培养目标就应以“培养具有现代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如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在医学中应用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医疗设备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设备(或装备)设计研发、制造、维修维护、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为主。相应的培养要求应更多的学习工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常规医疗装备、设备等设计、研发、操作、维护维修、管理技能的基本训练并具有相应能力”上。

2.2.2课程设置

医学类影像技术篇12

二、计算机在医疗器械中的应用

(一)计算机医学成像上的应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因为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半导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所以在人们生活中的各个地方各个领域都存在数字化的信息。在人们医疗中好多人体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这就要归功于放射学的快速发展,放射学在医学图像处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目前在医院的人体成像技术有ct、mri、cr(计算机投影射线照相术)、dsa(数字减影)、nm(核医学成像)、pet(正电子发射断层x线照相术)、us(超声扫描显像装置)等。这些先进的技术在临床诊断中提供了大量的图像资料,这些丰富的影像资料使医院的医疗提高到了先进水平。(二)计算机对pacs系统的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网络通讯、图像的采集等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也为医学界图像的数字化采集、存储、管理、处理、传输奠定了基础。在医学界中医学影像的传输系统和医学影像的本文由收集整理存储被称为pacs系统(picture archiving &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系统包括影像医学、计算机技术、放射学、数字化图像处理等技术,它有效的将医学中采集的图像资料转化为数字的形式,充分有效利用了影像资料,为临床的诊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图像的存档和图像的传输系统在医院中可以分为四个大类,第一类是在科室的内部;第二类是在院内的图像发布系统;第三类是整个医院的pacs系统;第四个大类是基于全院pacs的远程放射医学系统。在医学信息领域中,pacs系统能提供很多功能,比如它可以在会诊、诊断、报告、远程工作站上观察医学的成像,它还可以把这些图像根据图像的不同性质存储到不同的介质中去,并且利用局域网或者广域网进行通讯,给用户提供一个集成的信息系统。pacs系统可以降低医院的支出成本,提高医生的临床诊断率,让医院变成一个数字化的医院。计算机具有强大的图像压缩功能,它可以将这些数字图像有效的存储起来,减少了一些专门管理的人员,而且已经存储的图像可以方便快捷的进行查看,在复诊 或当诊断需要时能够快速的对诊断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由于计算机技术还具有网络传输能力,所以在pacs系统中可以将医学图像在整个医院内或者是医院和医院之间互相传输图像信息,促进了远程医疗的快速发展。由计算机应用的pacs系统将成为现代医学影像诊断的一个模式,这项高新技术有着不错的发展前景,推动着医学不断发展,推广和使用pacs系统将会是医院的必然。但是中国的pacs系统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这项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中国,国家对pacs系统的研发经费发放的比较少,好多中小型医院的医疗设备都比较过时,设备上的数字接口也都不是很标准,更不用说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图像的传输了。而且在医院中好多影像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加上好多医务人员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是非常熟练,这就制约了pacs系统的发展。

三、计算机在医疗器械中的管理

医学类影像技术篇13

Discussion on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Students

BAO Xuan, CAI Li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fei 230012,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of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Specialty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how to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from five aspects consist of orientation of market demand, basis of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post function as the goal, teacher's ability as a support and students' ability as a fundamental.Enable students to achieve full employment and perfect career.

Key words: bio-medical engineering;professional knowledge;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作为一个理工医相结合的高度综合性边缘交叉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崛起于上世纪60年代,并从80年代开始,全球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类产品销售额每年保持6-10%的增长率,因而被誉为产业界的“常青树”,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长点。如此大的规模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自然不言而喻。所以,大多医科类院校都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由于是新开设的专业,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套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造成了经济社会的求贤若渴、高校教育的捉襟见肘、专业人才的凤毛麟角互相矛盾的局面。所以,有针对性地作好思想教育疏导工作,并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根据主客观条件进行未来职业规划,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圆其成才梦,是新设专业的班主任、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以及学校各有关部门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经过调查研究,学生在不同阶段身心状态的突出表现为:初期缺乏对专业的认知,导致思想困惑迷茫;中期课程学习任务繁重,导致心理压力加大;后期就业前景不明朗,导致缺乏学习动力[1]。为了帮助学生消除以上的顾虑,本文以安徽中医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对如何使学生对于未来求业择业有一个清晰而理智的认识作了探讨。

1 以专业特点为基础,培养什么人才

安徽中医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疗器械方向)是一个集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以及医学科学于一体的新兴专业。所学跨学科的课程,既有医学成像原理和电离辐射防护的知识,又有图像重建算法和图像后处理内容;既有理科工科知识,又有医科内容。合理的教学计划和科学的培养方式以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术,可以从事各类医学影像设备的研制、开发、技术支持的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使毕业生具备在医学影像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经营管理、技术服务、教育培训等工作的能力。

此外,当今的医学影像学科向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高级人才也要与时俱进,掌握专业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富有科学思维能力,勇于在专业前沿领域探索与创新,应具有使用新型功能设备和应用新颖科学技术的能力。

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需要什么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指为开展医疗或医学研究,以非侵入方式获得人体某部分内部组织影像的技术与处理过程,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2]。其中出现最早的装置是X线机,随着影像技术在不断地探索中改进,超声、磁共振、单光子等断层成像技术和系统的大量涌现,为医生在出示诊断中提供更为详细、精确的信息依据,涵盖了解剖、病理、功能、代谢等多个领域,更早、更准确地发现病变,也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评价治疗效果提供帮助。具体体现在:现代医学影像率先建设并实现了数字化与网络化体系,成为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基础和重点;数字成像技术将数据远距离传输,实现远程诊断;从传统的显示宏观结构发展到反映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为彻底治愈某种疾病提供了可能;从单一的诊断学过渡到了诊断与治疗并举的临床学科[3];从简单的信号传导跟踪到实现定量成像;电阻抗成像作为无创无放射损伤的成像技术,既能显示形态改变又能反映功能变化;利用多模成像技术实现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活体病理成像;单光子发射成像和正电子成像根据医学的放射性核素示踪原理实现影像;无创、无害性的检查技术不断发展,辐射剂量的控制逐步得到强化等等[4]。时至今日,医学影像的应用领域已经遍布人体主要的器官和疾病类型,从神经疾病、代谢紊乱到心脑血管疾病、传染疾病,肿瘤诊治方面的应用也有相当进展。医学影像技术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可靠工具和活力平台。

3 以岗位职能为目标,从事什么工作

总结近些年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去向分析可知,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综合性医院、医疗器械企业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

3.1 综合性医院的放射科、放疗科、设备科、核医学科

从事医学影像设备的应用、管理和维护工作,主要涵盖以下4个方面内容:①具有常规放射学、超声医学、核磁共振及CT等系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②具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及电子学等有关理论知识;③在疾病诊断中比较熟悉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④比较熟悉医学影像学各专业分支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2]。其中,理论知识内容在本科教学过程能够充分体现,而技术应用及操作技能则必须在各功能科室第一线长期工作并积累经验才能够获得,两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对前沿技术的关注是医学影像技术工作者对自我提升的一个必然要求,也是为良好开展工作必须做到的知识储备。

3.2 中外医学影像设备研发机构和生产经营企业、教育培训机构

相关工作岗位主要包括市场和销售、研发和技术支持,产品注册和产品质量检测。前两者对从业者个人能力的整体水平要求较高,如沟通交际和处事应变能力,从事产品营销和市场推广等工作;中间两者看重专业素质,从事产品研制、开发设计、维修保养等工作;后两者主要是在品管部门,需要熟悉产品质量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从事质量检测、控制和监督工作,了解产品注册要求和撰写标准并能独立完成产品注册、申报、体系认证等工作。

3.3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

主要工作职责包括:组织拟订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组织拟订医疗器械标准、分类规则、命名规则和编码规则;拟订医疗器械注册许可工作规范及技术支撑能力建设要求并监督实施;组织拟订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拟订医疗器械互联网销售监督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组织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监督抽验及安全风险评估;拟订问题医疗器械召回和处置制度等[5]。

4 以教师能力为依托,具备什么知识

生物医学工程本身是一门多交叉学科,教师具有多元化的学科背景对于研究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在注重多种知识和技能的复合的同时,将生物医学与药学、化学、统计学、材料学、电子信息学等相关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将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引入到生物医学领域中来,并将这种优势带到学生的学科设置以及综合实验当中,去启发学生的思维。理工科背景的教师深入临床接触病例,医科背景的教师参加理工科理论培训,任课教师深入行业调研,企业专家走进校园,充分利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间的优势进行教学和科研,为共同促进学科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5 以学生能力为根本,锻炼什么技能

理工医相结合是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特色,在知识结构上培养既懂医学又掌握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也是社会的需求。学生主要学习电子学、机械学、光学、计算机,医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医学电子仪器的系统设计、医学影像设备的系统设计以及产品质量检测标准和风险评价方法,接受典型医疗器械应用的训练,系统地掌握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他们的特点应该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他们是现代医疗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6]。

此外,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为产业服务的技能,这些综合素质在学生的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影响深远。尤其是对科学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方面的深切关注,会为学生今后在广泛领域发展创造条件。

总之,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代表的新兴边缘学科自身特性决定了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诸多挑战。学校要在学生的职业规划工作上下功夫,多管齐下解决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同时,学生要多角度充分认识专业背景及就业前景,根据市场行情及时调整就业预期,实现完美“择业”。当然,新兴边缘学科的毕业生要想实现充分就业,还有很多功课要做。我们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特点培养学生,才能早日实现才尽其用。

参考文献:

[1] 丁长松.中医药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不稳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47):82-83.

[2] 赫明锋.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3):171-172.

[3] 李延静.医学影像结构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3,34(7B):85-88.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