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发展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新闻学发展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新闻学发展史

篇1

(二)新时期发展经济学论文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出现新发展

随着科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发展经济学理论在借鉴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开始从过去同类型的研究转向不同类型的对比研究。从哲学的角度上来分析,这就意味着发展经济学家放弃了对普遍理论的研究而关注个别理论研究,具体来说,就是开始对不同类型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分析或个别分析,从而改进了研究的范围和力度,加深了研究的深度。一般来说,对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分类研究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以地区的差异来分类,主要是依据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第二类是以地区的发展业绩来分类,参考因素主要包括人均收入水平、经济增长点等;最后一类是以地区的发展条件,这一种分类主要是考虑了地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当地外部资源等。根据这种分组研究,不但对研究的范围有了明确的规定,而且在同一组内,也方便对各个国家进行对比分析,促进了发展经济理论研究方法的更新。

篇2

一、坚持以统筹发展观念,谋化农机化

“三农”工作是我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难点所在。农机部门作为涉农部门,责无旁贷地要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发展农村经济发挥积极作用。当前,我国农业已经开始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入了全面建设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阶段多样化的农业结构对农机化也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在新的发展格局面前,科学、合理、全面规划农机化发展,对于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统筹农机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统筹农、林、牧、渔和农产品加工各业机械化,拓展农机外延,将涉农业机械由农机部门统筹管理,有利于整合农机资源,发挥农机的整体效能,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机部门的管理服务职能,有利于农业发展项目的统一规划。因此,统筹农机发展就是要统一认识、统一规划、统一政策,以统筹发展的观念谋化农机化,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大农机化观念,要跳出农机想农机,跳出农机抓农机。

二、坚持兴机富民为目标,发展农机化

中央历来非常重视农业基础地位,重视保护耕地产出能力,重视增加农民的增收。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不动摇,围绕农民增收来发展农机化。同时通过农机化的发展,使农民分享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成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并带动相关农机产业的发展。主要是:

1、通过扩大农机总量,增加农民收入。农机总量增长,既是扩大内需方针、增加农村投入、拉动农村消费的必然结果,也是促进农民离土转岗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条件。

2、通过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我区近年来农机装备结构正向在“调优调强”方向发展,根据我区农业种植结构实际,小型园田机械和植保机械及水产养殖机械等效率高、效益好的机械快速增加,使广大农户尝到了甜头,促进了农机化层次上的发展。

3、通过拓宽服务领域,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扶持和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协会和农机大户,通过各种作业等形式,提高了农机使用率,大幅度增加了农机户的收入。

三、坚持可持续协调发展,保障农机化

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要正确处理和协调好农机化发展速度与效益、增长质量的关系,加强对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建立长效的投入增长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服务机制,为农机化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要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机制。要根据当前农机化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机化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机化事业稳步发展。一是整合建立新的公益性农机推广服务组织。二是改革和完善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变现有的在镇农经服务中心设置农机员的做法。三是要积极扶持发展多种形式农机协会,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农机大户,开()展农机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努力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

篇3

2006年是我刚来双语的第一个暑假,根据当时各种不规范与混乱无序的现状,确立本学年为规范管理年,建章立制,细化举措,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为了落实各项制度,学校下了很大力气。如,为了规范学生仪容仪表、治理不符合学生身份的穿着打扮、染发、烫发、怪发以及佩戴首饰等现象,先是开班会讲清道理,然后召开家长会与学校达成共识,周日返校时我亲自带领政教处人员检查把关,对不符合规定的请理发师现场整改,对不符合要求的衣服必须换掉,学校各项工作做到日有检查,周有反馈,月有评比,不断改进,清纯的校风学风初步形成,学校走向了规范有序的轨道。

2007年,提出实施精细管理,意在巩固深化规范管理的成果。落实“细节决定成败”“学校无小事、事事关教育”的理念,提出了“质量的真正意义在于上好每一节课”“管理的真正价值在于处理好每一个细节”的口号,重细节、重过程、重落实、讲究精益求精。为提高工作执行力,在教学管理上建立了备课、上课、作业布置、纠错、质量分析、后进生转化、特长生培养、课改四四理念的实施等20多项管理细节,使教育教学过程精细化、精准化。

2008年,提出“实施人文管理,打造点滴工程。”如果说规范、精细管理是有形的、外在的、客观的、甚至带有强制性的话,那么人文管理就是要向内在的、主观的、心灵的、文化的、精神的、自觉自愿的管理层面努力,让管理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点点滴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2009年,目标是“实施品位管理,打造品牌学校”。要求双语人树立品位意识、品牌意识,使各项工作上档次、有品位,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价值信念,使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2010年,以“实施科学管理、打造教育品牌”为年度目标,落实六大工程。

2011年,学校提出“人人践行责任、铸就优质品牌”的奋斗目标。使每一位双语人深刻理解管理是铸就优质品牌的保障、教师是铸就优质品牌的根基、文化是铸就优质品牌的核心、特色是铸就优质品牌的关键、质量是铸就优质品牌的生命、口碑是铸就优质品牌的助推器。六年来,我们在磕磕绊绊、懵懵懂懂中探索,形成了规范、精细、人文、品位、科学五管并举的管理体系,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全面实施“人心工程”是学校管理的坚实根基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思想通,一通百通。我们在凝心聚力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民主管理,公正公平,使教师顺心。教职工代表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评优表先、职称晋升等敏感问题做到阳光操作;尊重教师智慧,设立了金点子奖项,集思广益,使教师心系学校发展,用心顺心工作。

领导率先垂范、人文关怀让教师暖心。班子成员率先垂范,从早到晚陪伴着教师学生,做到有学生的地方就有教师,有教师的地方就有领导。教师本人或家庭遇到大事、难事时领导亲自到场看望,使教师感到暖心。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教师舒心。学校坚持开展教师卡拉OK大赛、阳光体育趣味活动、读书沙龙活动、太极拳健身活动、迎新年教职工联欢等活跃 教职工文化生活;关心教师健康,一年一体检;办好 教职工餐厅,照顾好教师生活;引导教师锻炼身体,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阳光大课间活动,强健教师体魄。

给教师过生日,让教师动心。每位教职工生日那天,学校都要送上校长亲自写的个性化生日贺卡和生日蛋糕,给教师以祝愿和鼓励。如,常务副校长孙应平的生日贺卡这样写道:孙校长:您德慧双馨,耿直率真;您勇挑重担,率先垂范;您才思敏捷,锐意创新;教育教学追求高效,管理艺术追求科学;您竭尽全力干事业,和双语人一道风雨兼程,勇往直前;您心怀大爱,无怨无悔,您是学生的“孙妈妈”、教师的贴心人、校长坚实的臂膀!您用心血、智慧和忠诚为提升双语办学品位、打造双语优质品牌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您生日到来之际,学校全体师生祝您生日快乐!万事如意!孙校长在接受生日礼物时,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学校每天都在出现着这样的场面,温馨动人,催人奋进。

学校也曾经为教职工集体过生日,烛光、鲜花、蛋糕、歌声、掌声、祝福声……置身其中,教师感慨万千,林晓香老师说道:承载着学校的特殊情感待遇,我们无比幸福温暖,我们心甘情愿全心付出,奉献我们的青春、智慧和一切……

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使教师静心。注重打造学习型团队,开阔教师视野。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途径让教师吸纳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经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提升专业素养,帮助教师规划自我、发展自我,打造个人品牌;学校形成了赏识管理文化,努力发现教师的奉献、进步、优点、特色,写成赞美性文章在校报、学校网站上展示;在新学年开学典礼上,教师进行集体宣誓,承诺使命,践行责任,强化担当精神,增强教师的自豪感和奋进力。精心设计教师节表彰仪式,面对全体师生和家长,为优秀教师、功勋教师和品牌教师、品牌校长致颁奖词,场面感人荣光,增加教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三、简约管理引发学校管理的深层变革,使管理更加高效科学

自上而下的传统管理存在一定弊端:中层、基层形成了心理依赖,等政策、等思路、等办法,不主动发现问题并上交问题。另外,从校长到副校长到主任、年级主任,管理层次多,对学校政策意图理解不够深刻,执行打折扣,效能较低。

2009年,学校提出追求“速度、简单、高效”的简约管理。管理重心下移,提出学部即学校、年级即学校、年级主任即校长的口号、实行单元管理责任制,原来的中层职能部门功能转变,以指导、监督、评价为侧重点。每学期单元负责人围绕学校的总体工作,制定符合本单元的工作规划、特色发展、思路、措施、评价方案。在每周的校务工作会上,各单元负责人要汇报上周工作落实和下周工作安排情况,学校领导补充指导。

简约管理提高了基层工作的积极性;单元负责人既是政策的策划者,又是政策的落实者,使管理精准化,更具针对性、前瞻性、全员性;管理单元之间比点子、比思路、比落实、比创新、比成效、比和谐,形成竞争创新局面;单元负责人的领导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当一面能力迅速提高,快速成长。全校呈现了人人愿想事、能想事、敢想事、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良好局面,形成了高效的执行文化。在2011年4月份“孟津县创新管理年”现场会上,我校以《简约管理提高效能》为题做了重点发言。

四、自制管理是提升学生成长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严格的自我管理和毅力”。哈佛大学的校训说明了自制能力对人一生发展至关重要。

2007年,学校提出学生自制管理,意在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克制、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能力,减少管理投入。通过学部自制、年级自制、班级自制、小组自制、个人自制五个层面和主题班会、自制公约、讲自制故事、设自制监督岗、评选自制之星等途径培养学生自制能力。2009年,全县自制管理现场会在我校召开,《教育时报》以《让自制成为习惯让习惯成就未来》为题做了报道。自制管理课题荣获省科研成果一等奖。

本学年为深化自制管理,精心设计使用学生《励志手册》,学生对照《励志手册》进行日反思、周总结、月评比,帮助学生认清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文化管理是学校凝聚力和创新力的源泉,是学校的生命和灵魂。通过几年的艰辛探索,我校已形成了“尊重、引领、沟通、服务、激励”的管理文化;形成了“欣赏、包容、合作、共赢”的教师文化及“自主、自制、合作、创新”的学生文化,为学校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篇4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教材的兴趣。”只有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才会产生创新的欲望,积极主动地思考创新,对课出较为深刻的独到的评判。如,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基本的性格是什么?学生较易回答――“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老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本文的重点难点就解决了,创新的意识也就达到了。

二、留给学生教学活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思考和探索发展创意

要使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教师必须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引导学生不仅从常规尝试上去生疑,还从特殊变式上去生疑,教会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维。如,在教授《愚公移山》后,就愚公移山好还是搬家好,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赛,有的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可以搬家,或者开辟山路,或者靠山吃饭发展经济;还有的学生认为愚公“投诸渤海之尾”的做法是利己不利人、破坏生态环境等。

三、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

篇5

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当个体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时,会伴随一定的内在和外在的表现。有的研究把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分为生理、心理、职业和人际关系四个方面。生理方面主要表现为失眠、呼吸困难、四肢乏力、无食欲、头晕目眩等;心理表现:常处于情绪低落、心境不佳的状态,不能有效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严重的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使他们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忧郁状态。有的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能很好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导致心理失衡,诱发不良情绪,严重的导致心理表达,并伴随一定的不当言行等;职业方面,主要表现为职业观念问题和职业行为问题。表现为不能良好适应工作,造成职业倦怠;人际关系上,主要是不能跟同事、学生、领导融洽相处,有效沟通,有时甚至会发生冲突等[2]。有的学者把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表现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个体内部来看,心理问题的人会出现自我效能感降低、自我评价不当、认识歪曲、心理承受力差、认识封闭、人际关系差等问题;第二,从性格上来看,心胸狭窄,内向,自卑,精神不振,紧张,胆小,优柔寡断,偏执等;第三,从情绪上来看,情绪稳定性差,焦虑、抑郁、恐惧等[3]。有的学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中学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身心疲惫导致职业倦怠;校内人际关系不协调,师生关系尤甚;身心不适应,出现心理和生理疾病[4]。

2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

2.1教师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堪忧

2000年以来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心理健康检出率在10%-52%之间。如: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用SCL-90量表对辽宁省14个地市168所城乡中小学的1191名教师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有51.2%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己经构心理疾病。另外,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是较突出的问题[5];周喜华对陕西省500名在职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有43.8%的教师明显感觉到工作压力,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占37%,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占16.66%[6];李超平在新浪网上开展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共有8699名教师参与,调查结果显示82.2%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大,38.5%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7]。赵兴民用SCL-90自评量表对S省随机抽取的1200名中学教师进行调查得出,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教师所占比例为33%,主要体现在抑郁、敌对、躯体化和偏执因子上,并且在抑郁、偏执、敌对三个因子上成阳性的比例接近40%[8]。

2.2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较其他群体更为严重

李福业等[9]对乌鲁木齐市的17所学校的1500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发现: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成人,各种心理问题症状表现明显;胡卫平等[10]对山西省11个市的3352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测试发现,中小学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即指一定人群在测验所测特性上的普遍水平或水平分布状况),与小学、初中、高中、职业中学比较,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严重。王丽君通过对河南省902名中小学教师调查发现,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教师比例达到了17.52%,被试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11]。王亮生、黄岑杨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成都市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市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人群,主要表现在躯体化、抑郁、敌对和偏执因子上。胡海燕、张丽华、李凤杰通过对大连市中小学随机抽取的400名教师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发现除了人际关系敏感低于全国常模,其余各因子均高于全国常模,且差异显著[12]。

2.3教师心理健康存在个体差异

与其他职业的群体相比,教师群体心理健康有着自身的特点,教师群体内部又存在一定的个别差异。黄晓芸、陈丽江等对东莞某个镇的236名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教师,在“躯体化”因子上差异尤为显著[13]。李百珍、王凯等人通过SCL-90量表对566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经分析发现男教师比女教师偏执因子分高,差异显著,其他各项无明显差异;小学教师躯体化和焦虑因子分比中学教师高,且差异显著;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在多个因子上呈现出显著差异[14]。赵兴民通过对S省部分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得出,女教师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远高于男教师;中学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科任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各年龄段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差异[15]。肖少北、钟世跃运用SCL-90量表对海南省291名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海南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一般成人;毕业班科任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毕业班科任教师;汉族地区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在不同因子上,男教师和女教师表现差异明显[16]。不同学者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多样话,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性别差异;(2)年龄差异;(3)毕业班与非毕业班的差异;(4)民族差异;(5)班主任与非班主任差异;(6)学历差异;(7)教育对象差异;(8)地区差异等。

3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有关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有很多,得出的原因也较复杂和多样,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教师自身因素

教师自身是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因,也是根本原因。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自身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人格特征、教育教学能力、成长经历、自我认识与调节能力、个人修养等[17]。如一些教师不能客观认识自我与现实,目标不切实际,或者过于追求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18]结果理想与现实冲突,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心理调节,极易出现心理问题。还有一些人不了解心理问题的真正含义,把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概念混淆,出现了心理问题,没有及时进行诊治,结果问题越来越严重。

3.2教师职业本身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工作中单担任多重角色,往往会出现造成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负荷过重的情况,如果教师不能有效调节,就会产生一定的压力[19]。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与学生有时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有时又担任着家长的角色,要根据需要实时的转换角色。就教育职业来说,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如教师的职称评定、末位淘汰、新课程改革等,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但也有一些心理本身比较脆弱的教师因压力过大而导致心理危机。”[20]教育制度的改革,使得教材和教学手段不断发生改变,为适应新的变化,教师教学需要不断随之改变,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另外,素质教育的提倡,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同时还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这进一步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进而使教师产生一定的焦虑抑郁情绪。[21]

3.3学校因素

在学校中,教师每天主要面对的是学生,学生的品行和学习情况与教师的工作息息相关。有研究发现,管理学生困难,学生纪律问题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之一[22]。教师在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应付上级领导部门的各种检查与考核,这使得教师身心俱疲。农村学校“管理呆板僵化,教条主义严重”[23]。一部分农村学校的管理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对教师不信任。越是条件差的地方,越是唯分数是瞻。把分数作为衡量教师工作水平的唯一标准。并且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投入的精力较少,很少与教师沟通,对学生教育的期望都压在教师身上。各方的施压与不理解,使得教师心理负担很重,长久不能释放压力,心理疾病由此产生。

3.4社会因素

现代信息技术和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知识传播迅速,促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多元化,教师已经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感到自己的地位和权威受到挑战。另外,由于“许多教师忙于教学工作,没有重视进修学习,所以在新的要求、新的形势下就显得能力不足,力不从心。这样就产生了烦躁、焦虑的情绪。”[24]“社会对中小学教师存在着不切实际的职业期待”[25],社会中普遍存在一种心理:教师就是一种只有付出,不求回报的职业。这种职业期待使得教师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一些真性情以符合社会对教师群体的期待和要求。这种被压抑的情感并不会就此消失,日积月累,一旦超过了个体所能承受的限度便有“井喷”的危险。

篇6

水工环地质学科与岩土工程两个专业学科的理论体系核心是通过原始的分散型、局部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理论成果革新,然后随着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形成了普遍性,全局性,集中型科技创新与发展,并得到了高度综合与集成而形成的当代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学科。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学科技术的理论发展历程,则由水文与工程地质―环境水文与环境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地质―生态水文与工程地质―生态岩土工程地质的全过程,当代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学科技术应用于土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地质学科理论实践于各工程建设领域并相互渗透,互补应用。因此,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理论的应用体系是一脉相承的。两学科不仅是不可分割的两门相关相同专业类,而且在国民建设项目中两类专业相互依赖生存。工程建设的属性统归为水土岩三者之间内在的性质,例如:利用地下水资源作为工农业及居民供水,需依托地下水储存空间在岩与土中的立体空间分布和适宜的地质条件来满足地下水的生存和开采利用。又如:城市人口居住密度加大,迫使城市向空中发展,则加大了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群的高密度开发,宜选择满足地基荷载的承受能力优良的工程地质与环境工程地质条件。涉及岩土工程与水文及工程地质相关领域极为广泛,例如:城市地下建筑基坑中的水文及工程地质问题,需要各项试验结果优选计算参数,供基坑设计与施工使用。与地下建筑相关的地下水的抗浮问题,建筑物地下基础的岩溶地下水的防治与治理问题,矿山开采的边坡稳定及矿床开采的充水影响问题,大江大河及水库大坝防渗及岩土体的结构稳定问题,湖泊淤积治理问题,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问题,铁路、公路、桥涵、以及过山、过江、过海的地铁隧道等建设工程遇到的岩溶、软土、冻土、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等环境地质灾害问题,都是紧密依靠当代水工环地质与岩工程学科基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解决。也是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学科面向社会发展的需要。

1、水工环地质的概述

水工环地质调查和研究与人类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全球环境变化和被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推崇的大背景之下,各国都将其引入更广阔的空间。伴随着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全球经济、资源、环境,各国对地质调查工作的方向和部署都进行了调整,相对的,发生巨大变化的还有水工环地质调查研究的内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界限在传统意义上被打破,现在发展的趋势就是对水工环一体化的研究,它的服务领域越来越广泛,信息量大、功能多样的态势不断出现,环境地质学日益突显其重要性。

2、水工环工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水工环地质工作一直处在国家、社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沿,但是仍需“更加紧密地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目前,在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中尚存在如下亟待改进和加强之处:

(1)大调查队伍不健全:为了适应地质工作由资源型向资源+环境型转变,中国地调局机关成立了水工环部,极大加强了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的管理能力。老一代地质工作者仍然是地质大调查的主力,而目前尚未培养出足够多的具有较高战略分析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中青年骨干队伍。?

(2)国家层次的地调项目不够:目前水工环大调查项目几乎涉及各个领域,覆盖全国,但是,由于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因此,像“4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鄂尔多斯周缘地下水”,“长江中下游水患区环境地质调查”等反映国家意志,具有较强公益性、战略性和基础性的项目不多。应该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水工环地质工作全面规划,使有限的资金产生更大效益。?

(3)成果转化亟待加强:“长江中下游水患区地质环境调查”、“黄河中下游地质环境调查”、“首都圈地区环境地质与水文地质调查”、“塔里木盆地地下水资源勘查”等许多项目已在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果,应该尽快将水工环地质调查成果推向社会,力争参与到这些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建设计划中去。

3、水工环工作的建议

(1)工作部署原则:水工环地质大调查工作部署原则,总体上必须以副总理提出的“一个根本转变,两个更加”作为开展工作的战略方针,以寿嘉华副部长提出的“四个定位,五个提升,九个部署”为工作重点,它要:①更加主动地为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服务。水工环地质工作是在国家经济建设中诞生的,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而迅速成长壮大。②全面提升调查水平,更加代表国家意志。③应具超前意识,并服务于全过程。因此,应该及早开展以生态环境地质为主题的三峡库区地质调查,重点了解库区第四纪地质与库岸变迁、移民迁建区人工开挖与地质灾害、25°以上斜坡地与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

(2)加快战略和规划的制定;以水工环发展战略思想为指导,尽快完善我国水工环地质调查规划,真正体现国家意志,并以此作为编制实施计划和项目申请立项的依据,通过数年的努力,真正使我国水工环地质工作提升到新的水平。

4、水工环研究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1)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应用技术是以处理空间数据为基础的,而地质信息的特点决定了使用GIS技术的优越性,从而使该项技术在地学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遥感技术(RS),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新近形成的环境地质学科中近30年的应用,走过一个从定性评价到半定量、定量评价,从指示要素分析到计算机模型模拟,从单一解译到综合方法互补等阶段,充分显示了其信息量大、宏观、快速、节省经费,且具有多时相动态监测等优势,广泛应用于水文地质勘查、评价、大型工程选线(址)、区域稳定性评价、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预测及地质环境评价预测等领域。

(3)物探技术,由于物探技术能提供多种描述地质材料的物理参数并具有速度快、成本低和不破坏地质环境的优点,在水工环勘查的历史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十几年来,在时空域内利用高分辨率技术勘查地质目标的成功,使水工环物探勘查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4)水质测试技术,目前国内外的实验测试手段,从分析原理划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化学分析法和物理分析法。这两类分析方法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和对立的,在实际分析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综合考虑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的特点,扬长避短,选用适当的分析方法。这就要求分析化学工作者必须同时掌握好这两类分析方法。这种分析方法是以物质的物理、物理化学性质(光谱及电化学性质)为基础并使用特殊仪器进行分析的测试方法。目前在水、工、环测试中主要应用以下各类方法: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发射光谱分析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法和同位素测试。

5、结束语

水工环地质与岩土工程两个专业学科都是地球地质大学科的支学科,两个支学科的共同持点与目标相互一致,都是怀抱地球,面向大自然,为地球的永生及人类与大自然生命的存在,用自身的科学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去了解自然与改造自然。这就是本行学科共同持点与目标。水工环与岩土学科的理论体系一脉相承,互为一体,谁也离不开谁,同属自然科学。用学科过硬知识与技术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学科的理论体系还得依靠多支学科合作,进一步发展,技术创新,理论创新,水工环与岩土工程技术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水平都将有新的重要突破。

篇7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小学始建于1907年,其前身为墨香书院。学校立足于墨香书院百年的文化沉淀之上,以“新书院?大视野”为校园文化主题,体现着一种对书院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表现出创新思维,让孩子们拓展更宽的知识面,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一、秉承百年墨香的文化积淀

书院文化,在中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意境,历经千年而蕴积的教育、思想、文化精华影响至今。学校立足于墨香书院百年的文化沉淀之上,通过传承其书院文化的精髓,让其在历史的今天散发出应有的光彩。走进学校大门,一目了然的是“墨香书院”纪念亭,六角向上微翘的红顶,六根大红柱子,亭顶雕梁画栋,给人以古老而厚重的感觉;亭后的园区中,以竹简为表现载体,将学校的发展历史铭刻其上,古朴而典雅;围墙上铭刻《弟子规》相关内容,让孩子在玩耍休息时接受文化熏陶;旗台背景墙以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境的图腾雕塑为主,传达出一种庄严的氛围;门卫室是一个四角方亭,融合了古老和现代两种风格;学校自编了一套校本教材《墨香家园》,让学生了解校园、了解家乡,形成固定的校徽、校旗、校歌、校服……这不仅彰显出黔江区人民小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更突显了一种历史的传承。

二、面向未来世界的开阔视野

(一)创设丰富多彩的楼道文化

教学楼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天堂,楼道更是学生每天必经的地方。学校的楼道文化分别从“践行、惜时、善思、创新、进取”这五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提升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设计手法上,以充满童趣的方式呈现,通过儿歌、故事、名言等各个方面介入,配合简单、形象的图像,契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达到文化育人之目的。

“践行”主题以“做早操”“勤洗手”“睡午觉”“穿衣歌”“学扣扣”“剪纸歌”等儿歌为主,让低年级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惜时”主题以《聚萤读书》《不闲一日》《司光光惜时》《陈景润》《抓紧时间》《巴尔扎克的时间表》等故事为主,让学生懂得珍惜时间。

“善思”主题以华罗庚、雨果、韩愈、爱因斯坦、歌德、托马斯?胡德等名人名言为主,培养学生乐于思考的性格。

“创新”主题以《革故鼎新》《举一反三》《独辟蹊径》《耳目一新》《万象更新》《别具匠心》等典故为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进取”主题以“远大的希望,造就伟大的人物”“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等格言为主,开拓学生的进取精神。

(二)塑造高品位的德育文化。塑造优秀的学校德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刻不容缓的一项重要工作。我校在师生中开展“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用文明用语,送一片真情”“用微笑面对他人,让校园充满阳光”“多一份耐心、少一份急躁;多一份宽容,少一些争吵”“遇到困难手牵手”等一系列校园德育文化活动,学校在德育文化的制度建设过程中根据师生的内在需求、心理特征,创设稳定、持久并富有创新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力地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

(三)创造优秀的师生文化

1.创建优秀的教师文化,一是为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一定的物质条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给予优秀教师充分的鼓励,为优秀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加强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培训,让教师自觉提高追求事业的精神和能力;三是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给教师创造机会,让其才能得以展示;四是倡导教师新的专业生活方式,如鼓励教师集体教研和体验交流,参与教学沙龙、优质课竞赛、撰写教学日志等。通过以上活动促使教师淡泊名利、乐于助人、择善而行、不怨不尤、自律自强,塑造“文化人”的形象,在自觉的层面上,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凸显学校管理文化的新亮点。

2.学生文化是学生学习、活动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每个学生都生活在其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接受其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让文化浸润每个学生的心灵。一方面,学校重视学生物质文化建设。我校在教学楼、综合楼过道挂上学生优秀绘画作品;班级外都挂上班牌,上面是全班同学的合影,并配上班魂、班主任寄语等;教室内挂着名人名言、小学生守则及日常行为规范,学习园地贴上学生的美术、书法作品、作文、电脑作品等,让每幅墙壁都会说话;另一方面,重视学生精神文化的建设,学校在少先队活动中举办演讲、辩论、讲故事、征文、知识问答、诗词诵读、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搭建科技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电脑制作、社会实践等,并进行参观与比赛活动。引领学生接受高雅文化的熏陶,把娱乐其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的文化氛围,充满到学校的每个角落。

文化是一种精神的象征,那么的高远而深邃、飘忽而灵动。校园文化展示了一所学校独特的风格和精神,建设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是时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的自身诉求,更是学校管理者的明智之举和战略选择。

篇8

小学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发展,这已成为当前大家的共识。但联系教学对象我们要发展儿童的什么?叶圣陶先生早在80年前谈到小学国文教育应当怎样改革时明确提出了“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的著名论断。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发展儿童的心灵。

1 发展儿童心灵的意义

首先需要明确“心灵”是什么?简单讲,“心灵”就是指“人的思想感情”。叶老为什么强调语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呢?语文教学和发展儿童的心灵有什么关系呢?第一,语文学科发展儿童的心灵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语文是一门表情达意的学科,通过语文教学发展学生的思想情感是义不容辞的任务。正如叶老所说的“文字所以表声音,声音所以达情思,那是人人知道的。没有情思,就没有发出声音的必要,更何需文字?可见情思为声音的泉源,而文字为声音的符号。学童所以需要国文,和我们所以教学童以国文,一方面在磨砺情思,进于丰妙;他方面又在练习表出情思的方法,不至有把捉不住之苦。这两方面,前者为泉源,为根本。”这一段话,既说明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关系,思想情感是产生语言、文字的源泉,也即“言为心声”。又说明了儿童学习语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磨练情思,使情思“进于丰妙”,既善于思考,又善于感悟;一方面还要练习表达情思的方法,在说话、作文中将自己的情思表达出来。也就是说,通过读书、作文提高思想感情,有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才能对所读的文章理解深刻,才能写好文章。第二,思想情感对儿童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有的儿童对人对事都缺乏热情,有些是非常感人的事,他们却无动于衷;无论父母对他有多么好,他也感受不到、体会不到父母的深情,这是非常危险的。情感是儿童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形成的基础与动力;儿童的道德行为都是以道德情感为先驱的。儿童有了爱父母、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才能形成爱父母、爱祖国的行动。所以情感教育,即人格教育。第三,思想情感是儿童学习的动力和基础。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是带有情绪和情感的,教学也不例外。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结合就会大大提高认知效果。因为人们所获得的知识只有在情感里保存得最牢固。学生学了许多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但是凡打动儿童心灵的东西,都会在其情感深处留下深刻的记忆,终身难忘。以朗读来说,如果感情不投入,能体会出作者的情思吗?作文更是如此,情感是作文的动力,只有情深,才能文美。凡是名家名篇,读起来琅琅上口,能打动人的情思,就是因为作者心怀深情,而吐露出的情语。恰如近代学者王国维所言:“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语中含蓄情感,情语中映衬着景物。关键在于真景物、真感情。”文学作品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学习语文也要情感丰富,才能读好、写好。儿童情思的形成是蕴涵在人文教育之中的。所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程总目标中还提出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都说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思、发展儿童心灵的重要意义。我看语文应成为发展儿童心灵的摇篮。

2 要为儿童创设发展心灵的境遇

创设学习语文的境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首要方法。境遇的含义是什么?我认为境遇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广义的境遇,就是指儿童学习语文的环境、设备、氛围等;一是狭义的境遇,也就是现在所讲的教学情境。不论阅读或作文,教师首先要创设一个富于激发儿童情绪、情感和思想的情境,将儿童引到情思的情境之中,当儿童的情思被激发起来,使之产生愿意读书、急于表达的愿望时,读书、作文才能达到好效果。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就非常重视一课开始带有情感的导语激发,她以富于形象,生动、优美的激情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或以具体形象的画面、实物、电脑图像等教学媒体,将学生引入到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以激起学生的情思。就是在全过程中,也很善于引导、激发儿童的想像、思维和情感。这样,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儿童的思维活跃、情绪丰富,情思绵密。她更重视作文前的情感激发,如带孩子们去郊外找春天、看秋收、踏雪景,以唤起儿童的欢乐心情,孩子们的情绪高涨,情思活跃,又怎能写不出好文章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先是以情导入,激感;再师生载情读文,文中悟情,以达到师生情感与文本作者情感的共鸣。

3 要做到语言和情思统一

篇9

(二)AJAX

AJAX即“异步(Asynchronous)Javascript+XML”,是一种能够应用交互式网页开发的技术,创建快速动态网页,在与后台和服务器进行少量数据交换的条件下,实现网页的异步跟新,而传统的网页,想要更新页面的内容时,需要重现加载网页页面,这表明AJAX可以在不加载整个页面的情况下,对网页的部分进行更新。

(三)SQL Server

SQL Server是微软公司开发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够使用强大的数据引擎为关系型数据和结构化数据提供安全可靠地存储功能,具有扩展性、灵活性和集成性。能够提供数据管理的平台为各种规模的用户服务,具有集成的开发环境,安全可靠,能够使用数据库管理工具简化数据库建立的程序,帮助程序人员减少工作量,所以具有容易管理,安全可靠,可伸缩,可用的特点。

(四)Visual Studio

Visual Studio2010作为应用程序的集成开发环境,用以开发生成ASP.NET的WEB应用程序,充分利用.NET Framework的功能,使用相同的集成开发环境。

(五)体系结构

本系统遵从WEB三层体系结构,将系统的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B/S结构易于扩展,若网络环境允许,可以尽可能多的增加浏览器和服务器,受原有网络资源影响较小。

二、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对高校教师培训进行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外部需求,指得是高校通过发展和教育工作本身对教师发展提出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教师对自身提出的培训要求,属于内部需求。只有满足教师内在需求的培训才具备持续稳定的学习动机,真正有效的培训应建立在教师内在需求的基础上。

(一)系统的用户及角色分析

系统的用户主要有作为校级管理员和院级管理员的管理员用户,也有教师用户和普通用户。

(二)校级管理员业务管理平台的设计需求

校级管理员业务管理平台属于管理平台部分,主要功能包括对网络资源的维护及审核、校级培训信息机院级培训审核、培训学分审核及认定、培训过程跟踪管理等,校级管理员的主要业务有对培训、报名和学分进行管理。

(三)院级管理员业务管理平台的设计需求

院级管理员业务管理平台主要提供院级主办及承办的培训的信息、维护、及培训过程和培训考核管理、培训学分的审核、网站信息的、本机构所有教师的信息维护、培训学分查询、汇总、统计等功能。

(四)教师平台开发的设计需求

教师平台针对教师对系统的登录以及对个人信息维护、参加培训及过程管理、个人教师培训信息汇总(教师目前所属发展阶段、该阶段的开始时间、本阶段获得的培训学分)、教师培训进度查询、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的信息汇总等功能进行开发。为了方便教师使用,使之能及时处理亟待处理的事项,还开发出提供待办事项提醒功能。

三、系统的总体设计

本系统的用户主要是高校教师以及管理人员,开发的主要内容包括前端应用程序和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对于前端应用程序来说,系统要功能完备,容易使用,而对于数据库来说,要建立安全性能完善的,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强的数据库。 系统包含网站和管理员信息管理系统两大部分,其中网站提供中心门户功能,除了常规网站实现的展示功能外,该平台的网站与业务系统数据实现无缝连接,即在业务系统维护的培训数据会以培训公告的形式直观的显示在网站首页,同时已经登陆的教师用户可以直接在网站上完成培训报名和报名取消操作。为了简化操作,将院级和校级的网站后台子系统的用户接口分别和各自的业务管理平台用户借口进行了整合,院、校两级管理员使用统一的业务平台接口便可完成对网站信息的维护和培训业务相关的管理功能。

四、系统的详细设计

为了让用户能够更加直观全面的了解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可以通过访问门户网站,了解中心概况。校级管理员和院级管理员通过专用账号登陆进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校级管理系统平台,通过平台首页的信息浏览和系统菜单的操作,更好的实现对全校教师培训的管理,教师通过自己的账号密码可以进入教师本人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平台,通过首页内容,教师可以查看当前任务,可报名情况等内容。

五、系统特色

(一)教师进阶自动处理机制的实现系统采用

B/S三层架构,给系统带来了优势,但同样的对教师进阶过程的处理也带来了不便之处。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独立线程配合IIS定时任务完成自动处理的方法,应用每天一次独立线程任务检测教师进阶条件,满足条件的教师自动进阶,避免了人工审核工作的繁琐和复杂,也避免了审核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同时,一旦教师达到满足进阶的条件,就会自动进阶,满足实时性。

(二)学分审核功能的实现

在学分审核过程中,需要授予学分的教师占大部分,而不能获得学分的教师只有很少数,为了审核方便、快捷,采用了先全部学分审核后,再修改某些教师的学分,降低了学分审核操作的复杂性,降低了工作量。通过审核按钮,将参与此次培训的教师学分全部审核,如需修改某些教师学分,再通过教师列表单独修改。

(三)基于工作流的协同机制的实现

在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信息化平台中,所有的培训都是以可扩展的“状态字”的形式描述,并根据含义不同,封装在XML中,整个项目灵活可靠,培训的、培训过程的管理、培训学分的审核和认定过程,只要和培训相关的各环节的工作流都是统一控制的,提供了基于状态字的一体化全流程业务流转和管控模型。

篇10

一、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才能开展创新教育

对学生而言,首先要从小就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引导下培养创新,结果可想而知。其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这是让学生接受知识的一个过程,在以后的运用中也会起到很大作用。最后要培养不屈不挠的精神,在逆境中渴求知识,创新才会被激发出来。

对老师而言,教师也要有创新意识,对科学知识充满热爱,对缺乏的或不可确定的结论始终要保持怀疑的态度。同时注意培养学生不能坐井观天,要把自己的思维空间拓展开。另外,教师还应该创新地去使用新教材。新教材的使用,能够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使之更好地接受知识。

二、开展创新教育就要改进教育手段

相对学生来说,教师不仅仅是一位传道授业者,他们还是引导、组织学生的领导者,在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教师要多给帮助和鼓励,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来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好处,为让他们成为创新型人才而努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学生去挖掘语文课本中复杂难懂的知识,保持课堂的活跃性,营造氛围,这样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和过去教学手段相比,现代教学手段更能让学生接受,它不但能让学生把形象和抽象思维联系起来,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让抽象事物具体化,把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展开,学生的综合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而且还要让学生更深入地探究,对于教师就要熟练操控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和创新教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谁也离不开

谁,要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为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创新问题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孔义.语文教育方法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

篇11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12

1、 分析我国文史类学科创新性教育的现状

由于受到传统文史类教育模式的影响,文史类的课堂依然采用的是教和学的教育模式,在课堂的设置以及考题的设置中还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不相结合的表现。根据传统的教育,教师根据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这就造成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授课方法以及学生学习的同时方法都比较呆板。缺乏创新意识,形成了一种瓶颈,这就影响了教师的讲课以及学生综合发展,局限了知识面。在潜意识中人为:只有理科需要创新。这种学习理念就造成文史类学科不能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文史类的教育中要积极的提倡创新意识,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在教育的改革中要推广创新性教育,打破传统的教育思想,培养新型的教育人才,改变文史类学科在创新性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2、 文史类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原因分析

许多人认为,创新是理科生的事,而文科生与创新没有关系。这种创新理念就影响了文史类学生的教育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文史类学生在创新能力的存在的原因,有助于改变这种学习理念,提高文史类学科教育。其中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由于传统的教育“偏科”思想的影响。不少学校都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现象。在学校的正常教育过程中,不断的加强对人文教育的投入,提倡文化素质教育,吸收大量的优秀学者,优秀教师来进行引导,改变了人文氛围,沉淀了提高文史类学科教育的影响。在教育中要不断的积累,缩短文史与理工的差距,改变在人才培养和知识培养的现状。要紧抓教育理念,抢抓机遇,积极的号召文史类学科教育的政策,改变教学发展的现状,打破传统的重理轻文的思想。

另一方面就是:在教育中,学科之间是互相影响的。但是在教育的现状中可以看到,应试教育主导着学生的学习方向,主要以升学率来评价文史类教育发展。这种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在文史类学科的教育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师的教育理念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教育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独立的进行思维、独立的进行判断,能够做到行动独立,有自身独特的思维。因此,要在教育中提倡创新性教育,进行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学习模式需要不断的积累,最终达到发展教育的目的。

3、 培养学生在文史类学科中的创新能力的策略

为了提高学生在文史类学科中的创新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其中主要的策略有:

3.1进行创新教育

在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进行了创新教育课程的学习。在学科中培养学生创新的理念,以及在校内经常开展一些学术讲座、创新性活动的讲座、开展科普活动、举办科技展览活动等,让学生在课内课外活动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培养,增强文史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2借助多媒体进行课堂教育。

在文史类学科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数字化的教育工具,改变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在交流、沟通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进行拓展思维、独立思维的意识,这就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多元化的教学,在思考的过程中有独特的观点,一步一步进行挖掘,这就形成了一种创新性的教育模式。

3.3提倡学生独立写作、自由写作。

这种随意性的写作就能够增强学生的想象空间,根据自身的思维进行创作,这种观点强调的是个性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范文,以及写作上的技巧。加强对创新意识的培养,能够在作品中反应作者独特的思维,这样就能给读者带来一种情感体验。要结合文史类学科的特点进行不断的突破,能够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在积累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发展这种创新性教育,使得学生在成长中,知识面不断的丰富,能够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探索中不断的发展,在创新中不断的提升。

4、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文史类学科在创新性教育中的改革发展,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国家创造性的人才,加强各方面的教育。要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文史类课堂中进行改革,推广新思路、新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之间要进行沟通、交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师授课的知识面,实施全面教育,能够让学生综合发展,在文史类学科的教育中,注重创新,能够为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做出贡献。重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意识,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茂建东,赵剑锋.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对高校文科生创新意识形成的束缚[J].出国与就业,2010(12)

[2]石新华,谢耀鹏.中学语文实践活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

[3]吴和平,李金峰,马志国,吴群志,杜鹃.创建基地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0(28)

[4]师范类本科生人才培养和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性探索及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人文社会科学,2010(04)

[5]杜强强,史晓霞.守正与纳新:马列文论创新性教学理论与实践[J].现代语文,2012(08)

篇13

21世纪已经迈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知识正在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更新,为了不被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我们只能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学校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其中就包括新课程改革。在新课改中,语文作为小学中学阶段的必修课,理所当然地也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那么今后的语文教学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呢?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以往的教学观念中,学生在学校里就是为了学习知识,这就导致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度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导致很多所谓“高分低能”学生出现的原因。这些学生虽然掌握了知识,却缺乏实际动手能力,这样学生一旦将来进入社会,根本就无法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以至于在工作中处处碰壁,信心受挫。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在新课改中就明确提出了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不仅能够考到高分,而且还要具备高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很快地适应社会,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教学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想发挥出最优作用,就需要扮演好不同的角色,首先就是教育者的角色,教师一定要担当好教书育人的职责,这也是教师最根本的职责;其次就是家长的角色,由于学生还处于未成年阶段,他们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处在不成熟的阶段,在校外学生需要家长的监护,而到了学校,家长这个角色就需要教师来承担,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关心学生,同时在其它方面也需要给学生悉心的呵护,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一定的情感,有了情感作为基础,才更有利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最后就是朋友的角色。在以往的教学观念中,总认为教师是高高在上的,教师的权威不容许任何人挑战,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的角色,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就很难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导致学生沦为了教师传播知识的容器。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不仅是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也会从学生那里得到提升,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思考,在此过程中与学生像朋友一样相互学习,这会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地轻松和谐,并且这种相处方式也最容易的得到学生的拥护。

三、评价机制的转变

目前,虽然新课改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有相当的的地位,应试教育的现象还广泛存在。治病还要治本,要想改变目前教育体制中应试教育的弊端,就必须先找出应试教育的原因。分析下来不难发现,应试教育现象之所以普遍存在,还是由于我国教育制度中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就像高考,很多专家倡导不要把高考看成是决定终身的考试,除了高考,还有很多其它的路可以走。话虽如此,但是现实给学生提供的所谓“其它的路”实在是少的可怜,高考依然是人们走向成功的最便捷的通道。在很多学校,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也是一切以考试为准绳,按照考试的要求来开展教学活动,而对于一些考试不容易考到,例如一些能力测试方面的内容教师就常常忽略,有时甚至直接跳过这部分内容,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机制,让考试不再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业水平唯一的标准,例如,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时除了加入考试成绩,还可以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作为评价内容,这样就避免了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如果摆脱了考试的束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这样既发挥了考试的作用,又避免了应试教育的弊端,会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

四、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的最重要的场所,然而相对于课堂教学,学生更喜欢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课堂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空间,学习的内容也比较枯燥。事实上,只要多动脑筋,课堂教学也可以上的很精彩。其实课堂教学虽然在空间上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可以利用其它的方式弥补,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即使不出教室也能走遍世界,让原本封闭的课堂变成一个开放的场所,这样学生就不会在课堂教学中觉得乏味无趣,从而对这门课产生兴趣。

五、教给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语文

其实,很多知识并不是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学到,语文也是如此,“生活处处皆语文”,只要留心观察,会发现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学到知识。作为教师,要教会学生懂得观察生活,体会生活中的语文,一旦掌握了这些能力,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现如今,新课改还处于一个开始阶段,其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经过师生共同努力,语文学科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